职业卫生培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卫生培训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卫生培训教育

篇1

关键词 职业健康 作用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3-000-01

随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企业劳动者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企业,这些劳动者大多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对所从事工作及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没有足够的急救常识。如果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对职业健康知识了解甚少,将会缺乏对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采取保护措施的意识和自觉性。因此,职业健康教育对于提高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知识水平、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卫生培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追求健康状态已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需。《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法》也规定: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力。《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对用人单位的用工问题,对承担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行为做了细致的规定,确保了工人的健康权益。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有害因素,规范操作规程,配套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做好自我保护,这是获得健康状态的关键。

(二)职业健康教育针对职业工人接触的特殊危害因素,制定对应防护措施,使他们知道怎样做才可以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是针对有毒物品这一特殊危害因素制定的,对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控制和消除危害做了规定。职业健康教育可结合该条例制定相应措施,以利于接触有毒物品职工的职业健康防护。

(三)职业健康教育以浅显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使企业领导和职工掌握职业健康知识。这样他们会自觉做好个人或集体应做的工作,确保职业健康工作的开展。

(四)职业健康教育形式可多样化、形象化,使企业领导和工人了解职业卫生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发生事故时如何保护自己及事故后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本人权益。

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内容

对新录用的工人、变更工作岗位或工作内容的人员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首先,让劳动者知道接受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是劳动者的权利,也是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有义务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有义务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有责任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并且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当及时报告。

对劳动者进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对劳动之进行《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培训,让其了解国家对职业病防治的相关规定;要让劳动者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后果的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工作场所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目的、方法,重要的是让劳动者知道使用防护设施和用品的意义;了解职业健康检查对发现、控制职业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其⒓又耙到】导觳榈淖跃跣裕话凑展娑ǘㄆ谧橹在岗期间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可强化和提高其职业卫生知识水平,更好地行使职责和保护自身健康。

三、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的方法

(一)针对用人单位负责人的培训。用人单位负责人应接受职业卫生培训,了解并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之规定,依法组织本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针对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培训。对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明白应做什么、怎么做。

(三)针对劳动者的培训。职业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劳动者对本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不了解,不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所以,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进行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和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通过培训,使劳动者掌握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教育劳动者自觉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教育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从而真正起到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的作用。

篇2

1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新教师培训现状

目前,多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对新教师培训基本限于校本培训,没有形成由上级教育行政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新教师所在学校组成的三级培训体系,导致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新教师培训工作缺乏指导性和前瞻性。校本培训缺乏健全的培训制度和有力措施,形式陈旧单调,内容一刀切,不能满足新教师的个性和专业发展需要;而且校本培训重专业培训,轻职业道德和教育学科培训;重理论培训,轻实践技能培训;没有将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考试纳入新教师的培训体系之中。

2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新教师培训的对策

2.1新教师培训的建章立制

为加强新教师培训的工作力度,由教务处制定出台新教师培训方案,明确新教师培训“指导教师制”下各相关责任人的责、权、利,层层落实,从而使相关责任人的行为有章可循,有章可依。

2.2新教师培训目标的确立

2.2.1职业道德目标通过对新教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新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有较大提升,使其热爱本职工作,愿意为我国卫生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2.2.2教育教学能力目标通过培训,使新教师达到“七个过关”,即教育教学理论过关、专业知识过关、专业实践技能过关、课堂教学技能过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过关、教师资格和执业资格(医师、护士和药师等)考试过关、教育创新能力过关。

2.3新教师培训目标的落实

2.3.1成立新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小组依据学校新教师培训方案,成立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主任、教务处分管教学的副主任、教研会主任任副组长,教研会成员、相关教研室主任、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为组员的新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小组,规划和实施新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新教师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地对新教师进行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新教师培训方法,制订培训计划,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新教师培训活动。

2.3.2建立新教师培训“指导教师制”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新教师所在教研室主任、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具体负责从师德和业务等方面指导新教师,为其搭建成长平台,对其在教书育人、教材分析、教案编写、教学规范、课堂板书、讲课方式、教学法研究、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方法与程序、科研报告与论文写作以及自学提高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其制订个人成长计划或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培训措施;同时建立指导教师和新教师彼此听课制度并予以监督落实。

篇3

【关键词】中职卫校 “双证”制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66-03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双证”制度是指采用“毕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即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完成学历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双证”制度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学历、技能两手抓。

一、实施“双证”教学的法律依据和政策导向

我国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八条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8年5月12日起施行的我国首部保护护士劳动者劳动权益的法规《护士条例》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并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护理工作。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学习与掌握“医学信息技术”是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2012年7月下发的《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着重指出:要重点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在岗培训力度,建立业务培训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

以上的法规和条例为“双证”教学的实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证。

二、实施“双证”教学的必要性

(一)医院、行业企业对卫生人才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应职人员职业综合能力强、素质高、上岗快。医疗卫生行业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在完成顶岗实习或岗前职业培训后,能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证明自己技能水平、职业能力的重要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主要依据。

(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要求“招之即来,来之能用”,不希望耗费太多的资源或花费较长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使他们达到上岗的专业技能要求。实施“双证”教学制度,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及考试,使教学实习实训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大大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职业岗位的适应周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全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社会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毕业生如果能一专多能,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具备多种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就能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业机会更多,拓宽就业门路。在中职卫校,如果学生毕业时就拿到护士资格证,育婴师证,口腔工艺技术初、中级上岗证,美容师证,中医推拿按摩师证等,那么他们的就业条件就要优于其他毕业生。具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比如护理专业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双证”培训,取得了护士资格证、育婴师证、美容师证、计算机卫生信息员证等证书,其在就业应聘时就会更有优势,选择面就会更大。

(三)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职业教育是以就业教育为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获得了符合职业生产岗位要求的能力和素质,具有独立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标准是由国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并制定的,是职业生产岗位的基本技术水平和技能要求的反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引入职业资格证书的校外鉴定评估方式,可以加强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际技能能力的培养,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双证”制度的实施,拉近了学校与医院、行业企业的距离。为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的岗位技能需求密切结合,学校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为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适应社会行业需求,实现教学与就业对接,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

三、南宁市卫生学校“双证”教学开展情况

南宁市卫生学校是一所中职卫校,2015年两校区在校生人数为13402人(其中全日制中职学生7560人、“2+3”高职生1278人、成人大专4564人),开设有护理、助产、口腔、中医康复保健、医学检验、药剂 、农村医学、医学影像等专业,师资力量充足,教学设施先进,是多项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基地。学校非常重视“双证”开展工作,成立有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在中心的总体协调下,各部门积极配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经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进行技能考核认定,90%以上的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1种以上的技能证书。

篇4

 

吉林卫生学校作为具有60年建校历史的卫生职业学校,经历60年峥嵘岁月,60载不懈拼搏,一代又一代吉林市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忠诚、智慧和才能,谱写了吉林地区卫生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的动人篇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吉林卫生职业学校顺应时代,求新求变,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就业导向的教学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发展之路,丰富办学层次,提升内涵,凝炼特色,发展成国家级重点卫生中专和省内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医学高等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卫生技术人才,成为吉林地区十分重要的卫生教育阵地。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前进和发展中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凸显,面临的考验不断增多。全省职业教育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医疗单位用人门槛不断提高、适龄生源逐年减少、老校区建筑老旧残破等不利因素都束缚着学校前行的步伐。我们这一代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在求真务实上下工夫,在职业教育基地建设上求突破,用实干加快职业学校发展。

 

我校新校区坐落在景色宜人的松花江畔,地处全市新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南部新城,与毗邻的市委党校、市女子学校形成文化教育新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便利,土地增值潜力巨大,使学校实现转型升级的梦想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目前,异地新建工程进展显著,学校进入到了发展的关键期,办学的转型期,异地新建的攻坚期。

 

要使学校走上卫生职业学校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教育教学的带头人,我认为就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实现高点建校、名师强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实力富校、文化名校。

 

一是要立足高点建校,加快新校区建设,在硬件建设和办学规模上取得突破。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将新校区建设成能容纳全日制学生3000人左右,拥有一流的教学环境、实训环境,教学设施的卫生教育学校,为迈入高职院校行列提升硬实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在“体系构建”的关注点重在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提高我校的办学层次,是发展吉林地区卫生职业教育格局的重要部分。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层次是两项相辅相成的工作,学校内涵发展是顺应时代需要,也是学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内涵的发展、学校教学队伍的壮大提高,可以帮助学校提高办学规模,晋升办学层次。要从现阶段职业学校基础出发,按高职教教学标准,使学校更快更好获得长远发展。

 

二是要立足名师强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实现突破。通过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着力培养优秀教师,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德能兼备、视野高远、爱校敬业、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学校之大,并非大厦之大,而是大师之大”。作为现阶段的普通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骨干、名师的打造和提升,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发展满意度是衡量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职业发展满意度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投人、工作承诺及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稳定。因此,关注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满意度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质量立校、特色办校、科研办校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是要立足特色立校,打造特色精品专业,在做大做强特色专业上取得突破。只有把办学的特点、特长拓展成为特色的学校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才会走得更远。以中医、涉外护理、德标口腔工艺、口腔护理等特色专业为支撑,打造3到5个省内领先,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专业。精品专业的建设靠精品教师的打造和精品学生的培养。职业学校要举全校之力培养特色专业教师,在自身培养的同时,也可以吸纳临床或企业相关专业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特色专业导师。特色立校就是要创造不同于其他院校或其他专业的特色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才能、有突出技能的人才,来带动学校特色专业的发展。

 

四是要立足科研兴校,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在整体提升科研学术水平上取得突破。通过加大科研投入,设立教师基金,重奖在学术研究、教学竞赛、班级管理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提高“双师素质”,推动教师业务能力与学校教科研影响力的整体提升。学校要在校级领导下形成一支具有新观念、新思路、干实事、讲实效的学校科研骨干队伍。要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切实开展有效的教科研工作,以课题研究为科研的突破口,教研、科研相结合,在新形势下,开拓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五是要立足实力富校,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在卫校专业基地建设和综合培训功能上取得突破。通过吸引省内外生源,提高学生就业率,发挥学校作为省“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和“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培训和鉴定型培训项目,提高经济收入,增强我校的办学实力和经济实力。

 

六是要立足文化名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在夯实学校文化内涵、发挥文化引领功能上取得突破。以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底蕴和内涵为目标,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方向,树立职业理想,弘扬职业精神,打造职业氛围,树立优秀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结合新校区建设,精心设计独具我校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培育和打造有鲜明特色和持久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承载学校不断发展的动力和特色名片。

 

学校的发展,有教育工作者的奉献;学校的未来,与教师团体息息相关。尽管职业教育在前进的路上还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新的压力和新的挑战,但相信,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职业教育发展的信念。只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团结一心,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踏实工作,吉林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升级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篇5

关键词:职业安全培训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SHA

1970年12月29日,随着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法案(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的颁布实施,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 ),其隶属于美国劳工部,是具备独立地制定职业安全与健康标准,并对职业事故拥有裁决权,以减少职业场所伤亡率和职业病为目的的联邦政府机构。OSHA的职责除了制定和推行行业职业健康和安全标准以外,提供教育和培训、信息咨询,推动各州制定其职业安全和健康计划也是其重要职责之一,其很多经验与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OSHA的培训课程计划分为三类,外展培训课程主要面向雇主和员工,内部培训课程主要面向联邦和各级政府官员,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则主要资助非盈利组织用以发展职业卫生材料和培训课程。三种培训计划覆盖了从社区到企业,从雇主、雇员到政府官员,从潜在就业者到危险环境工作人员,完全覆盖了职业安全可能涉及到的人群。

OSHA外展培训计划主要为雇主和员工提供职业安全培训,以帮助他们识别,避免,治理及预防工作场所所存在的安全和健康危害,同时可提供关于工人权利、雇主责任,以及如何进行投诉等方面的信息。自1971年开始实施,OSHA外展培训计划得到了迅速发展,它通过培训培训师其后授权培训的模式扩大了计划的覆盖面,提高了培训的便利性,在2005至2010年度期间,有超过3.5万名雇员通过该计划得到了职业安全知识的培训。OSHA鼓励经授权的外展训练机构把他们的培训资质、培训课程目录及培训计划在网站上,雇主和雇员们可通过邮编在网站上查找住址附近的培训点,选择合适的机构来进行培训。培训的课程一般分为10个学时课程及30个学时的课程两种。10学时课程适用于入门级工人,而30小时学时的课程更适合高级管理者或负责安全管理的雇员。通过外展培训,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可确保工人更了解工厂危险源和他们的权利,并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OSHA下设的培训机构教育中心OTI,是一家由OSHA授权的全国性的非盈利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联邦政府、各州官员以及其他联邦机构人员提供关于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合规培训,并代表OSHA为公众,工会组织,企业管理者及监督员提供职业健康安全培训。课程包括OSHA标准、外展培训课程培训师课程及其他升级课程。

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自1978年以来已培训了超过180万名工人。OSHA通过该计划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资金以发展职业安全和健康培训材料和培训计划。苏珊哈伍德培训资助计划的重点是为提供工人和雇主的培训和教育,以帮助他们识别,避免和预防工作场所存在安全和健康危害,并告知雇员和雇主根据“职业安全与卫生法”他们各自所应拥有的权利及所应承担的责任。目标受众包括潜在雇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员,和高危险行业的工人。该计划基金主要来源于国会的拨款,以竞争的形式向非营利组织提供。基金每年划拨一次,每次划拨的基金方向都不尽相同,主要集中在组织能力建设,特定主题培训及培训材料的开发等方面。

除了教育与培训之外,OSHA每年为企业提供综合资讯服务,咨询内容包括工作场所危险源普查、企业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评估等。在帮助雇主辨识和纠正工作场所的危害因素的基础上,OSHA提供的免费资讯服务可协助企业制定及推行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和健康管理体系,以此来加强对职业病的预防。咨询服务主要服务于危险因素较多,规模较小的企业,一般是250人以下的工厂或总人数少于500人的连锁集团。该服务主要通过州政府聘请的职业安全和健康顾问具体推行,费用由OSHA提供,雇主完全免费。雇主不会因现场咨询服务时发现的严重危害受到警告或处罚,而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即可。整改完毕后,如企业达到了职业安全和健康达标表彰计划(简称SHARP)的要求,即可获得1-2年的免税作为奖励。若规定时间没有有效地整改完毕,顾问会将具体情况汇报给OSHA执行部门,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篇6

【关键词】卫生职业学校;艾滋病; 同伴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00-02

卫生职业学校的大学生象其他大学生一样正处于性活跃期, 但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也是艾滋病的侵害对象之一,他们关于 HIV/AIDS 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对保护自身的健康有根本意义,而且对其走入社会以后对全社会 AIDS 防治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同伴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正是利用同伴之间的信任感, 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和杠杆作用, 对同伴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1]。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同伴教育具有文化适宜性 (即能提供符合某一人群文化特征的信息)、可接受性(即同伴间容易沟通,交流更为自然)、经济性(即花费少而提供服务有效)等优点[2]。目前,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健康教育模式, 已广泛地运用于公共卫生的许多领域, 包括劝阻吸烟、戒毒、预防犯罪、计划生育、预防艾滋病/ 性病/ 安全和营养学教育等。本文旨在分析同伴教育在卫生职业学校中学生预防艾滋病/ 性病/ 安全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及适宜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在南阳市某卫生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大一学生8个班级464人,其中4个班级计216人为教育组,男生118人,占54.6%, 4个班级248人为对照组,男生127人,占51.7%。

1.2 方法

1.2.1 同伴教育者的选拔 同伴教育者( 志愿者)共50名。要求同伴教育者具备以下条件: ①有责任心、自信心、自愿为预防艾滋病/ 性病远离校园而热情为同伴服务的精神。②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投入该项工作,当同伴教育活动与其它活动有矛盾时,尽可能保证前者。③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④对待艾滋病等应持客观态度[2]。教育开始前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经试讲合格后方可上岗。

1.2.2 同伴教育者的培训 对同伴教育者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1)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①艾滋病 ②性病 ③安全 ④避孕⑤自我保护⑥沟通的技巧⑦自尊、自信、责任感。培训教材采用高源教授编写的《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3](2)培训方法:第一天首先观看《为了你的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录相,播放3次,回答学员的相关问题;由专家讲解30张有关艾滋病的幻灯片及观摩展板,让同伴教育者产生感性认识。第二天进行艾滋病和性有关的脱敏和沟通技巧培训,以便开展工作。第三天学习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展板的内容;由专家用通俗易通、借助比喻、方言和俚语进行详细讲授宣传册的内容;模拟进行同伴教育通过趣味游戏、游戏、分组讨论、辩论和测评实验等多种模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直到学员准确地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3)培训时间:3d。培训次数3次,直到骨干成员掌握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感染途径,非感染途径,及安全套可以避孕、及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知识。

1.2.3 同伴教育 培训合格后,大约以1名同伴教育者对5个同学,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宣传、教育和指导,采用个别交谈、集体活动、小组讨论和睡前恳谈、发放艾滋病预防资料等措施,对同学进行同伴间的教育。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对象开展教育,同伴教育后 1 周对接受教育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以分析教育前后的效果。

1.2.4 对照组教育 对照组教育按照正常的知识讲座方式讲授教育组的相关知识内容。

1.2.5 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填写完毕后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卷。对教育组、对照组在教育前后同时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状况、生殖健康知识、艾滋病知识、等方面的问题。

3 讨论

3.1 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知识及态度基线水平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卫生职校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及艾滋病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知晓,但是关于性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差,所以通过基线水平的调查,我们认为卫生职校学生应加强此方面的健康教育,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开展艾滋病及性病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调查发现在安全相关知识、认知、自我效能和行为意向等方面,教育组和对照组在教育前没有差异,在教育后,教育组各方面大幅提高或趋于正向,明显高于教育前,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对待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的态度方面,两组无差异,而在对待婚前婚外方面,两组教育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

3.2 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的评价 对比教育前后的效果,可看出在教育组教育前后无论是生殖健康知识还是艾滋病、性病知识的都有提高,且存在显著差异,而对照组调查的结果基本无改变。而且教育后调查组间比较情况看,教育组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存在显著差异,充分说明教育对提高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卓有成效。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在教育组发现通过教育改变不明显,说明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也说明今后我们在进行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时候对此需再进一步的强调。只有更多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转变为宽容和同情,只有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在社会上的生存不受到歧视,才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婚外,学生要处于相对否认的状态,近80%的同学明确表示反对婚外。对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持同情态度的比例不高,仅30%左右,而且教育后效果也不明显,说明对于艾滋病病人的关心是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在目前大家对于艾滋病病人的否定态度多于同情的状况下,要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教育组在正常社交下不躲避艾滋病病人的率从教育前后比较上升明显(P

参考文献

[1] 吕姿之, 高 源.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项目评价设计[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 1999, 15(11) : 35

[2] F Caron, G Godin, J Otis, et al. Evaluation of a theoreti-cally based AIDS/STD peer education program on postpo-ning sexual intercourse and on condom use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J].2004;19(2): 185

[3] 高 源, 吕姿之.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20

[4] 仇玉兰,施 榕.上海师范大学生艾滋病/ 性病和安全的同伴教育[J].中国学校卫生, 2001;22(3)24

[5] 王燕玲,常 春,钮文异,等.高中生艾滋病和安全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29-331.

[6] GaoY,ShiR,CaiY.AIDS/SexeducationforyoungpeopleinChinaRe-production

[J]. FertilDevelop,2001,13:729-737.

篇7

关键词: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培养体系

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任务是为城乡居民提供融“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使城乡社区居民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国务院出台关于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以来,全国各省市根据本地区特色开展研究。泰山医学院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全科医生转岗理论培训基地,于2011年率先在泰安市承办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被批准成为山东省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开展了定向免费城乡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两大基地以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为泰安市城乡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开展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养工作,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目标,构建了“1+3”(基本要求+卫生服务能力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技能培训体系)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为促进泰安市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守护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一、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目标

从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和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全科医生,不可能完全由医学本科生毕业后转化而来,更多的是基层医院的专科医生经培训转型成为全科医生。城乡基层医生身处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任务的基本力量来源,是城乡社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改革开放之前,为了适应农村医疗需要,我国曾培养了大批“一把草药治百病”、“身背药箱走千家”农村“赤脚医生”。然而,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城乡人民健康需求的增高,“赤脚医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城乡基层社区急需全科医生。然而,照搬国外模式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城乡全科医疗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因此,通过乡镇医生转岗培训城乡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并不意味着降低高等医学教育标准,而是将现有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继续教育作为全科医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

因为全科医生作为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需要承担基层预防保健、多发病常见病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因此,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养方向就是面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培养目标就是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能在城乡基层社区开展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全科医学人才。

二、构建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1+3”培养体系

(一)落实并细化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基本要求

2012年7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组织制定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卫科教发〔2012〕48号)。在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年限和方式、培养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做了比较细致的规定。泰山医学院根据国务院、卫生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结合山东省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特色,开展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研究,制定了《泰山医学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规定了转岗培训在职业道德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方面应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从职业价值、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伦理,交流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从培养医学科学基础知识、群体健康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从临床技能(含社区卫生服务技能)、沟通技能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提出转岗培训要求。

(二)确立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体系

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关键是要使受训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全科岗位的要求。其中“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育”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先导,“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培养”是转岗培训的核心。泰山医学院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岗位要求,确立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所必备的“卫生服务能力”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职业价值趋同能力、医患交流沟通能力、医疗卫生团队合作能力、城乡社区适应能力、突发医疗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等。二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现代临床思维能力、城乡社区流行病诊治能力、社区健康教育与家庭保健指导能力、急症处理和社区康复能力、重大疾病预防干预能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能力等。三是城乡社区全科医生的拓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实用卫生统计能力、社区卫生管理能力、社区调研与学习创新能力、科研设计与发现能力等。

(三)设置了以培养高尚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素养的理论课程体系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校根据《山东省乡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以“素质教育全程化、能力培养综合化”为原则,设置了医学伦理和医德教育与专业核心课程两大理论课程体系。首先,医学伦理和医德教育模块。设置了医患关系与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以适应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亲情化、社会化的人文服务要求。其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了基础医学课程群、临床专业课程群、全科医学与公共卫生法规课程群,进一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岗位要求。具体理论课程及学时分配如表1:

(四)设置了以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体系

根据《山东省乡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鲁卫科教国合发〔2010〕3号)文件要求,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培训阶段属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第二阶段见表2,共34个月,主要在临床各相关二级学科轮转,轮转期限为24个月。学员参加各轮转科室的医疗工作,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然后转入8个月的专科定向培养阶段,根据培训医师专业方向进行专科培养;再在相关科室进行2个月的该专科临床技能训练。为了进一步贯彻好省里的文件精神,泰山医学院充分发挥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临床培训基地)的作用。设置实验实训课程群和实习实践课程群,强化培养受训学员的现代临床思维能力、社区多发病综合诊治能力及其拓展能力。通过实验实训、参加各轮转科室的医疗工作等环节的整体设计,实现临床技能全科化、服务技能社区化的要求。

三、保障了城乡社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师资队伍

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合格的全科医学教师就培养不出合格的全科医生。学校承担城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任务的师资队伍主要是校本部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教学院部系的专任教师和附属医院的临床专科医师,他们不但拥有全科医学的教学理念和全科医学的思维模式,还掌握充足的临床专业实践技能。为了科学制定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培养全科医学骨干师资。学校按照“内培、外引、稳定”的建设思路,分批分期选派专业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参加卫生部和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并与本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实践基地联合互动,通过集中培训学情质量评价、教学查房示范等形式提高师资的带教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安,孙保各,唐兢,等.上海徐汇区家庭病床服务与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思考[J].当代医学,2012(01).

[2]沈海英.全科医生社区实践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

[3]彭杰.群众是农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J].中国乡村医药,1999(06).

[4]杨巧媛,王家骥.关于高校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4(04).

篇8

(一)职业教育培训对就业稳定性的影响

就业的稳定性通常以某一工作平均持续时长来衡量,国际上通常以从事某一工作的时长是否持续6个月以上来判定工作的稳定性。在此,用就业的平均持续时间来考察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按照不同就业时长可将其就业稳定性划分为4个档次:就业持续时长1年以上的为稳定性良好,6个月至1年的为稳定性较好,3~6个月的为稳定性较差,3个月以下的为稳定性很差。据此标准,结合调研数据,统计分析如下,就业稳定性良好的占比为21.3%,其中51.8%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就业稳定性较好的占比为23.6%,其中48.2%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就业稳定性较差的占比为28.7%,其中31.3%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就业稳定性很差的占比为26.4%,其中仅有10.5%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从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职业教育培训对于就业稳定性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二者存在正相关。就业定是劳动者专心从事本职工作,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对劳动者和用工方都具有深远影响。研究表明那些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进一步发展,而岗位经常变动且无成功可能的就业是较低质量的就业。劳动者获得长期稳定的职业,更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有利于在选定的职业中获得更高质量的就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稳定的就业环境和人力资本更利于单位整体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本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稳定性可以体现在劳动合同的签订率与职业地位方面。职业教育培训对其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调查显示,农民工通过相关职业培训,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对劳动合同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相比未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显著提升。而且,通过访谈得知,参加过职前教育培训的人员对于劳动合同的期限、公正性、具体条款的表述更加重视,能够很好地规避一些恶意企业设下的“陷阱”。对于存在异议的合同条款,双方通过平等协商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公平。双方协商签订的劳动合同赋予劳动者更多应有的权利,能够保障劳动者参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决策、自由表达意愿,切实保障员工的民主参与和监督。然而,许多未参加过职前教育培训的农民工,由于社会经验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用人单位利用,从而陷入被动局面。此外,通过职前教育培训,可以促使劳资双方签订更加公正合理的劳动合同,保障各项条款准确翔实、指标细化、工资待遇合理、在劳动法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合理的工作时长,使劳动条件和社会保障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职业教育培训对于农民工获得稳定的职业地位,拥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质量就业与职业地位息息相关,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往往与职业声望、职业性质、权力、收入、学历、自由度、自主性等因素有关。分析这些相关因素可发现,不同社会分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平等,这种分层往往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相关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职业教育培训与农民工的职业地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经过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培训与未进行相关教育培训及培训期较短的人员相比,前者往往能够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声望较高的职业。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者社会保障的关联性

社会保障是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并提供带薪休假等基本社会保障。这些社会保障,尤其是“五险一金”是国家强制用人单位必须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也是公民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基金项目。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用人单位为追求高额利润,凭借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减少人力投入资本,不为企业员工缴纳应有的“五险一金”,严重损害了农民工的基本劳动权益。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劳动保障对自身权益保护的价值,认真了解“五险一金”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基本权益。调研数据统计显示,农民工社会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5.8%,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72.8%;医疗保险参保率为17.9%,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65.3%;工伤保险参保率为25.8%,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为67.6%;其他保险参保率均不足10%。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社会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未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对于社会保障的参保意识淡薄,未参加基本社会保障的比例相当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好多人对于企业克扣“五险一金”行为采取了默认态度,并未提出任何质疑和申诉。这反过来又助长了企业违规行为的发生,对于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造成了巨大障碍。然而,劳动保险待遇的落实是就业队伍稳定的基石,是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可靠保证。因此,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堵塞漏洞,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职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水平,有效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中观就业质量指标的关联性

(一)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条件保障的关联性

劳动条件保障是否到位反映了企业基本保障制度是否健全,以及实施是否有效。劳动条件包括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条件。物质条件包括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长、劳动保护设施、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满足要求的办公设施等;精神条件主要包括用人单位的激励机制、和谐上进的团队氛围、友好互助的团队精神等。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超过法定工作时长的比例为16.7%,其中,未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78.9%;劳动保护设施满足工作要求的比例为96.5%,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占比82%;安全卫生符合要求的比例为91.2%,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95.2%;办公设施满足要求的比例为85.6%,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为65.3%。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更加注重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劳动条件保障状况,关注工作时长和节假日的安排是否符合国家法律的规定,注重自身劳动安全的保障以及健康卫生条件的供给,更加重视团队关系的和谐与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环境安全与否事关农民工生命安危,卫生条件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因此,高质量就业要求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然而,现实状况令人担忧,我国每年因工伤事故、职业安全漏洞造成的伤残死亡比例以及职业病的比例依然很大,尤其是农民工所占比例更大。这与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比例很低存在直接关系。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匹配度的关联性

为了降低人力资源的浪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时,专业对口成为其选择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由于职业教育培训的针对性较强,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职业教育培训是针对就业市场需求开办的,因此,经过培训的农民工更容易找到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较高的职业,其比例达71.7%。知识、技能、职业的广泛性决定了任何人不可能成为全能型通用人才,人力资本专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使用的专业性特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只有在相匹配的职业领域方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职业教育培训减少了农民工就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强了其专业优势,使其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职业角色定位。因此,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并保障农民工持续社会化发展的需求,才能有利于农民工职业生涯的不断社会化发展,适应社会环境、生产条件等的持续变迁,从而跟上时代步伐,顺利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发展。

三、职业教育培训与微观就业质量指标的关联性

(一)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的关联性

劳动报酬是职业收入的外在表现。职业收入水平是劳动者能力、价值以及对所属单位贡献值等内在属性的外在表现。当然,这种衡量标准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该职业地位的被认可程度。由于不同职业的收入存在一定的差异,诱导劳动者对自身利益和收入水平的更高追求。调查显示,农民工的职业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15.6%,其中66.3%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43.6%的农民工月收入低于2500元,其中,51.2%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30.3%的农民工月收入不足2000元,其中,33.5%的人员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此外,还有10.5%的农民工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其中,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比例仅为19.6%。可见,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呈正相关。调查显示,农民工实现职业收入水平增长较为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较为典型的案例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更高级别的技术职称,例如,高级工、技师等,这些更高级别的技术职称与劳动者职业收入水平的提高呈正相关。此外,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可获得相应职业的从业资格,而这些职业往往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相对可观的职业收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收入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具有良性的互动效应,彼此相互促进与提高。

(二)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满意度的关联性

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有73.8%找到了满意度较高的职业。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满意度呈正相关,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往往能够找到符合自身意愿、具有一定职业声望的职业,工作环境、方式、状态、挑战性等更容易满足自己的期望,往往就业压力适度、人际关系和谐。声望越高的职业要求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越高,劳动者只有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形成了劳动者素质与职业声望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若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劳动者就需要不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在劳动力市场中谋取更高的劳动报酬,获取更优质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承担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等,提高职业满意度。此外,劳动者的职业满意度还体现在劳动者的利益表达和自身权益维护,以及自由决策方面。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更善于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此情境下,政府和用人单位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才能实现各方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调查显示,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往往更自信,能够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决策力和执行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此情形下,若用人单位能够为员工提供自由的决策空间,就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员工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其创造更大的劳动价值。调查显示,员工参与所从事职业的某项决策后,会增强其使命感,使其更加努力地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奋斗。根据管理学家道格拉斯的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其承担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参与更多职业决策,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潜能,做出更大业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员工更多的自,实行自我控制,让员工参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因此,只有通过以上手段,赋予员工更大的自和决策空间,才能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建议企业采取激励手段,尤其是提供员工免费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促进员工高质量就业,实现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职业教育培训与职业发展的关联性

劳动者个人职业发展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公平的晋升机会、个人发展空间,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单位内部流动以及向上一层次发展的机会等,高质量就业要求打破阶层封闭固化的局面,保障社会合理化流动。调查显示,职业教育培训为农民工职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参加过职业教育的人员相比之下职业发展更为顺利,晋升和自主改变现状的比例更大。尤其是对新入职的员工来说,处于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职业发展进步的热情和动力更高,职业教育培训则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农民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内在储备,不断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机会。由于职业差别,不是所有用人单位都能为劳动者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劳动者需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获得并胜任高质量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参加专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自身胜任力的有效途径,若不能通过专业教育和培训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即便获得挑战性的工作也很难胜任。调查显示,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更容易获得具有适度挑战性的工作,更容易激发劳动者的内在工作动机。职业教育培训助推劳动者结合工作实际,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从而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

四、结论

篇9

【关键词】 食品行业从业人员; 食品安全; 健康教育培训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099

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有着重要关系,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饮食卫生健康教育培训,提高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素质,自觉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卫生行为准则,是贯彻《食品安全法》、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有效方法[1]。2011年6~7月,对鞍山海地连大酒店、鞍山恒泰酒店、鞍山华世博际餐饮部等6家酒店新雇佣的350名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进行了卫生知识培训,并对员工接受健康教育前后有关卫生知识和卫生法规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鞍山海地连大酒店、鞍山恒泰酒店、鞍山华世博际餐饮部等6家饮食行业新雇佣的、未接受过卫生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350名。本次共调查新员工350名,其中男145名,女205名,年龄17~27岁,其中16~19岁106名(占30.3%),20~24岁147名(占42.0%),25~27名97例(占27.7%);文化程度为初中129名(占36.9%)、高中(中专)206名(占58.9%)、大专15名(占4.3%)。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分2次进行,由鞍山市健康教育所培训部设计制定统一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岗位、文化程度等一般项目和对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卫生知识及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等掌握情况(测试得分)。首次调查前,由培训教师将调查表分发到参加培训的350名员工手中,详细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及要求等,采取闭卷形式,由调查对象独立、真实地填写调查表后,在课堂上统一回收;首次调查结束后,将调查表中各题目按统一标准评分,并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及测试得分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对新员工进行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培训,并依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培训,选用鞍山市健康教育所编写的《2011年卫生监督防疫培训教材》,培训20学时;培训结束后再次进行调查(测试),就参加培训的员工对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卫生知识及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和重点培训内容等掌握情况进行测试,按统一标准评分及评价。

2 结果

2.1 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前情况 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前,共测试与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有关的卫生知识题20道,与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有关的卫生知识题30道;按标准答案和判分标准评定,平均得分49.4分,其中

2.2 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后情况 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后,共测试与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有关的卫生知识题40道,与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有关的卫生知识题60道;按标准答案和判分标准评定,平均得分79.7分,其中

3 讨论

3.1 开展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培训的意义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针对性地开展饮食行业从业人员的上岗前和定期的食品卫生健康教育培训,不仅可以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卫生素质,而且对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减少食源性疾病,可起到重要作用[2],也是帮助食品从业人员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卫生行为准则、贯彻《食品安全法》[3]、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有效方法。

本调查结果表明,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在食品卫生健康教育培训前,对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卫生知识及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等掌握情况很差,测试平均得分仅49.4分,不及格者占67.1%、优秀者仅占9.7%,尤其文化程度和年龄偏低的男性员工其卫生知识掌握的程度更差,提示开展食品卫生健康教育培训非常有必要。实施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培训后,饮食行业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卫生知识及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的卫生要求等卫生知识有了充分了解,测试平均得分为79.7分,不及格者仅占24.8%、优秀者占29.7%,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员工掌握卫生知识的程度均显著提高;此外,新员工们对留长发、留指甲、带戒指、不穿工作衣帽上岗等不良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在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过程中的错误操作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对《食品安全法》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也有了深入了解。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培训对饮食行业从业人员掌握《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卫生知识,建立正确的卫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3.2 建议 (1)认真贯彻国家食品安全教育有关规定,确保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健康教育培训形成常态化、制度化。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的明确要求[4],对食品行业和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 h,每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 h的集中专业培训;通过培训达到基本掌握与本人工作有关的食品卫生法规、标准和卫生知识。在职食品从业人员每年要进行复训,采用定期举办培训班的形式,以保证现有的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每年都轮训到,新招员工必须在上岗前进行培训。(2)在确保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全员参加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健康教育培训的基础上抓好重点人群的培训。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或单位的法人、厂长、经理等负责人是培训的重点,只有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的领导提高了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知识水平,才能带动其单位整体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才能让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自觉执行食品安全法规及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卫生行为。(3)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手段,努力提高培训效果。针对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的食品行业从业人员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以讲课、录像、挂图、图片、幻灯、案例、具体操作来进行直观的培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贴近现实,使从业人员通过观看影碟、图片、照片及实物等达到一定的视听刺激,加深印象,从而更多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培训质量。

总之,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其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作为健康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提高鞍山地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卫生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琳,范苏芸,周洁.深圳市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9):216.

[2] 吴坤,孙秀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4938-2009.

篇10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中心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及时召开站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由***同志分管此项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由***同志具体负责实施。

二、教育内容

1、《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职业病防治法》、《公共场所管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各种卫生法律法规;

2、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预防接种、结核病防治;性病、艾滋病、地方病、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常见病预防控制;

3、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常识,如何正确选购食品和参与社会卫生活动等;

三、教育方式

2、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组、街道、学校等场所,开展卫生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转变观念,改变不健康行为,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加强本中心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教育全中心职工自觉维护和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强业务知识自学,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业务知识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认真开展基层防保人员的健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工作水平、业务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保障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正常开展。

四、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