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云南省是一个旅游大省,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提高了其旅游吸引力。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更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努力发展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旅游城市。而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探索中缓慢前进,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发现和解决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昆明市当前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昆明市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昆明市享有“春城”的美誉,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它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 200多年的建城史;也是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它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是最大的优势。
昆明市人口约727万,以汉族为主,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八个,有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壮族、傣族、哈尼族、僳僳族。昆明少数民族众多也促生了丰富的民族风俗文化生活。比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还有人们熟知的傣族的“泼水节”,每逢节日各民族群众会聚到一起举行各种民俗活动。
2013年昆明市出台的《“8185”产业培育提升计划》中,文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组成了具有昆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之一,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2015年6月,全市新增两个完成投资超过亿元的项目,分别是完成投资3.26亿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和完成投资1.9亿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对具有文化旅游特色项目的巨大投资可以看出昆明市对文化旅游的重视程度。
三、昆明市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安排与导游讲解文化深度不够
昆明市许多旅行社和导游把获取经济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没有达到应有的服务质量和讲解要求。由于旅行社之间的恶性竞争用“零团费”或“负团费”来吸引游客,其亏损的利益就得从其他渠道获取,如降低服务标准、增加购物行程收取回扣,在这种旅行社下工作的导游得不到原有的团费抽成,为了获取利益一味推销旅游产品,强制消费,把旅游变成纯粹的购物,导游行为急需规范。如果导游没有尽心对昆明景点文化进行详细、具体、深刻地讲解,游客就不能充分了解景点的精彩的文化内涵,加上对其他服务的不满意会使得游客对昆明城市印象大大减分。7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所在人民网的2015年第二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第二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5.45,稳定在“基本满意”水平,而昆明71.53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在2015年第一季度昆明是73.00。在三个月中的下降幅度应当引起重视。根据调查报告了解,游客对城市满意度主要基于旅行社游程安排是否合理、导游人员服务讲解是否符合规范、是否能让游客得到充分的游览享受等,为了得到更高的满意度,昆明市旅行社和导游的行为急需得到规范和提高。
(二)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
如表1所示,昆明市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接待国内团队9 873个,较去年的11 288个少了1 415个,入境团也由去年的3 563个减少了725个到今年的2 838个。这样的数据变化说明团体游比例下降显著。确实,就目前全国整体旅游状况来看,相对于参加旅游团,人们更愿意自驾游等更自由的方式出行。所以散客游的自由性、个性化才是大势所趋。而散客游对自驾游交通设备的要求更高,因为散客的人流较团体来说覆盖面更广、更分散。没有旅游团的带队指引再加上旅游交通标志不够系统化、规范化,会使得初次来到昆明的散客茫然无助,因此,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十分重要。
当前昆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与建设知名旅游城市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昆明市城市观光巴士没有开通,自驾游的交通配套服务系统也不够完善,当游客量增大时会产生交通混乱。因此,加强和完善昆明市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事不宜迟。
(三)城市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
提到昆明,人们只能想到“春城”没有其他印象,城市标签不够多元化。城市宣传要由总体到部分,比如昆明总体而言的印象就是春城,即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针对部分来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推广一定要是多元的,对其食、住、行、游、娱、购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进行重点宣传,美的地方要让大家知道才会让美丽共享。昆明的城市宣传渠道较窄,只通过口口相传历时长见效慢。宣传方式单一,只在本市内主要街道挂宣传条幅远远不够,宣传要对外、面向世界喊出城市口号。
四、昆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旅行社行为,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为了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昆明市政府应加强监督力度,对旅行社不合法的行为依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警告、罚款、停业等处罚。昆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综合管理,出台旅游接团政府指导价,根据标准行程定出最低价格,增强旅游开发力度,建立具有昆明特色文化的项目。建立合理的导游人员薪酬体系,保证导游合理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要对导游人员资格证进行审查,建立检查、考核、奖惩的管理机制,从而规范导游人员行为。为了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昆明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突出昆明市政府对文化旅游的重视和文化旅游的推广,重视导游人员对昆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讲解能力的考核和培训。
(二)完善旅游交通系统
满足自驾游、自助游增多而产生的需求,完善交通标志,在游客流量大的路口增添志愿者,为初次到来摸不清方向的游客指路,补通指示牌等标志物,使人一目了然。道路交通信息及时准确维持道路畅通,适量扩建停车场,增加加油站和车辆检修维护点。开通城市观光巴士,增加景区景点到各大站点的公交班次,扩大交通网,覆盖更大区域,使游客在昆明市无障碍畅快通行。
篇2
【关键词】景观规划;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随着我国聚居环境的扩展以及旅游业的加速腾飞,在大量的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实践中,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正在走向融合。大量理论与实践表明,旅游与景观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旅游规划需要分析时空布局、生态环保、景点建设;景观规划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游客使用、运营管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要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是景观学和旅游学两大基础学科在应用领域的交叉研究。
1.1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指在景观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为指导,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对区域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等类型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基于景观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景观规划设计着力于环境空间的创造,擅长于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主要包括设计对象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1.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往往是区域景观结构中的一种主体景观类型,具有特定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涵和景观意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构成[2]。乡村旅游规划实际是对乡村景观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是以游赏环境空间的创造为核心,以景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对乡村旅游区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
1.3 乡村旅游景观的特点
乡村旅游景观主要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几个部分组成。同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设施景观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①景观的开阔性。可以给人广袤之感;②风景的层次性。自然的山水给人天然的层次之感,再加上四季变化的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③心理的安定性。人本身就有亲近自然的欲望,乡村的景观令人有回归之感;④人文历史性。目前很多庙宇、古建筑等都在乡村,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是使人前来的原因之一。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以乡村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乡村旅游景观特色。
2、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非常严峻。
2.1 景观功能缺失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游憩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组织缺乏系统性;③动态、体验性的参与项目缺乏;④对游客食、宿、购等方面的需求考虑不足。此外,由于乡村旅游地处市郊或乡村,各项旅游服务商品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2 景观形象模糊
感受乡村独有的闲趣、野趣。然而由于受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影响,存在着对乡村特色形象不够重视甚至无意识状态。其一是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大众化的东西。比如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你们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常常成为他们骄傲的口头禅,这是一种“围城现象”。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其二是设计人员盲目将城市景观形象移植到乡村旅游区,用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处理乡村旅游区景观资源,乡村出现了宽阔笔直的大道,规整的布局,空旷的广场,过多人工修饰的园林,不合时宜的欧化建筑等。
2.3 景观生态破坏严重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山体受损、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到处涂鸦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诸多不良因素及行为,如过度地宣传与开发建设造成景观的不和谐,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视觉的污染,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均会影响和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失调等,使得乡村旅游地景观质量下降,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其生态环境危机不容忽视。
3、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且因有利于乡村自身综合发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遗迹,发展当地适宜又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才具有吸引力。
3.1 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科学设计本土景观
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科学有序的规划能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和景观保护开发等的矛盾。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积极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同时,“乡土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3.2 完善庄旅游接待服务场所
①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应该具有的服务性建筑,它除了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旅游区概貌,还为游客提供休息、观景、娱乐的场所,多位于景区入口。
②游客食宿服务场所。乡村旅游区发展初期,很少设置独立的游客食宿服务建筑和设施,游客的食宿大多在农家宅院中进行,是为玩农家乐的游客提供的附加服务。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增加独立的食宿服务,提升食宿服务的档次和品味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止外,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也正在出餐饮一条街、茶馆、酒肆、乡村酒店这类建筑。从运作的情况看,设置这样的服务场所和设施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的各方面条件,避免盲目开发。
③游客购物服务场所。旅游购物是旅游活活动的必然现象,大多数乡村旅游区都存在不小游客购物需求。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以通读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等,往往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买卖对游客与村民双方都是有益的,是双赢的。
3.3 乡村景观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的信仰、思想和感受等方面开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牲上:①乡村景观意象的个性化;②乡村景观意象的地方性;③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景观意象思想,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过程的积累、硬环境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
3.4 建立完善交通系统
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线状的车行道路、步行道路、马道、自行车道等和点状的停车场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方面能今功能场地空间合理组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为游客带来交通体验的乐趣和舒适性。
4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乡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13亿之多。其中乡村人口9亿多。即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仍是重要的人类集结地。广大乡村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特别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景观规划,促进乡村旅游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园林绿化;问题;解决方案
Abstract: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o speed up, urban environment greening projects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outstanding. Urban landscape is a cit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important performance, so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afforestation engineering, add urban green space, and everyone consciously love green, green, the green build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city's green, purification, lighting and beautification, promote the whole city phenomenon and scale.
Keywords: landscape; Problem;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正在迅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于是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的进行园林绿化,是保证城市基础建设最基本的一步,因此,园林绿化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城市绿化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即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坚持适时、适度、适地和适用原则,并以节水、节能、节约资金为目标,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为支撑,在建设中真正做到少投入高回报。
一、当前园林绿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园林绿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广大群众对绿化工作认识不够没有真正调动市民“人人种绿,人人护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无法维护城市绿化的完好,无法维护绿化规划的权威性。
1.2 不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树木生物学的一些特性,盲目的引进外地树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因此出现引种失败和病虫害的现象,以至于使其观赏价值大大下降,增加了病虫害感染的几率,使树木寿命缩短。
1.3 常常由于重视树木的栽植,而忽略了其成活率及其对栽植后的养护管理。栽植的时候非常用心,栽后没有人及时的浇水和修剪,所以导致经常会有年年栽树不见树的现象发生。
1.4 设计中出现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园林的自然性和生态性常常被忽略,在园林绿化设计的时候,设计者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顾立地环境状况以及使用者真正的需要,为了追求所谓新奇高档和时髦,设计出许多人工味浓郁、华而不实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虽看上去不但整齐而且很高档,但它却失去了亲切自然的韵味,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了投资,却设计出了华而不实的园林作品。
1.5 园林绿化资金难以保证,制约园林绿化园林绿化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又一原因就在于受经济利益驱使和经济条件限制,造成缺乏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资金。再加上人们的绿化意识非常淡薄,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能充分的体会到进行园林绿化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
二、园林绿地建设的对策
2.1 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相协调。城市绿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保护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对策。很多地方急功近利,盲目追风、互相攀比,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急于搞城市建设却忽视了绿地建设,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建设不能局限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应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统一和良性
2.2 合理引种,科学管理。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树木生物学的一些特性,对各城市植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引种的原则选择树种。因为城市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影响树木的不利因素也很多,而不同的树种有着不同的生态特性,对土壤、光照、水分及温度等生态因子要求也不同。在选择树种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尽可能运用乡土树种,多年来,乡土树种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及立地条件,在短期内能够达到好的景观效果。同时,务必合理引进外来树种,发挥不同树种的自然优势,取长补短,构建互生互补的植物群落,尊重其自然生长规律。
2.3 园林绿化模式的选择地方树种为主的原则;适地适种;物种多样性原则;速生与慢生、针阔叶树搭配的合理性、科学性原则;风景美学原则。特别要与城市整治、旧城改造、城市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实现 “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园林城市目标。
2.4 绿化结构的空间配置不同类型的绿地,在生态效益的量化上有很大的区别。绿量越高、生态效益越好。在绿量上乔木大于灌木、灌木大于草坪,大树愈多,冠愈大,叶愈密,生态效益愈好。由乔、灌、草结合,组成的绿地,其综合生态效益为纯草坪的5倍,因此要营造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绿化模式。要根据城市不同的公共空间组合,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对同一地区同一类建筑的不同方位,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建筑的相同方位等的植物配置模式进行研究,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间组合,需要相应的植物配置,同时还要选择不同地区的替代植物,以达到预期的景观设计效果。
2.5 充分挖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绿化是城市环境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蕴涵程度是园林绿化的生力尺度。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文化设计和理念运用其中,让城市绿化给人以美观、休闲、回归自然的感觉,缓解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压抑。通过绿色环境的文化艺术氛围和园林观赏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人们的休憩、文娱生活创造理想的审美空间。园林绿化设计原则要以追求自然简约、坚持植物造景为主,城市绿化最主要功能就是为了改善人们生存居住的环境,让整天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建筑森林中的人们可以拥有一个缓解紧张的情绪、放松压抑的心情的地方,所以园林绿化设计怎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绿化的功能需求,千方百计营造自然和谐、简约实用的生态绿色环境氛围,才是园林设计师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设计中要极力提倡以植物造景为主,精心选择绿化树种。以乡土树种、乔木树种为主,乔、灌、地被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植植物群落。尽量避免只追求所谓高档时尚与震撼的视觉效果,不顾环境条件、功能需要等现象的发生。
2.6 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形成良好的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社会风尚,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体,开展园林绿化义务咨询和园林绿化知识讲座活动,宣传和表扬园林绿化的先进个人和事迹,让园林绿化意识深入人心,创造人人参与绿化建设的机会。虽然在银川的街头,人们看到树木被伐,绿地遭到践踏多数人都会向管理部门反应,但是,还是不能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前不久,就发生了一起大批两年龄树木丢失的案件,实在让人很痛心。所以,宣传爱绿护绿,提高市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也是园林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7 解决绿化资金不足问题
要落实绿化资金,加快建设步伐。适当补充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资金是进行园林绿化工作、加快园林绿化建设的最基本保证,其办法可以由政府牵头,个人、集体以及企业参与等多种方法来筹备资金,实行分级建设和分级管理,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稳定的资金渠道。公共财政支出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园林绿化建设资金,必须坚持将政府投入作为主体的这一方针。不断拓宽资金渠道及引导社会资金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把绿化费用计人城市建设投资预算,同时按规定建设绿地。城市各级财政必须安排一定的资金,以保证园林绿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要加大绿化隔离林带与大型公园的绿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增加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资金。
结束语
园林作为城市中仅有的绿色元素,也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持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但是综合全国一些城市分析,我国的一些城市同林绿化还未达到完全理想的效果,所以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永丽,赵金双.浅谈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建议与措施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篇4
Xundian County is a minority autonomous county, and there are many ethnicminorities liveing peacefully together in it. Among them,the Hui,Yi,Miao,nationalities are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ith larger popu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thes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y created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Xundian County is aregion of abundant ethnic cultural resources and less developed economy, because oflacking of the support by local industry. So its important and urgent to fosteradvantageou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coun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is thetrend of the future and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modern tourism content.
Xundian is one of the tourist resorts in China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the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rich ethnic folklore are of extremely high ornamental andtourist value. In recent years, xundian county try to exploit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 but the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its infanc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vertyalleviation entering a crucial stage,its our urgent and concerning subject for researchas how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ingprotection and inheritage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tourist industry asunderpinning of country economy.
By analyzing the former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most successful case in ourcountry,this article chose the literature analytic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interview survey,and thus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Xundian county as how to develop the ethnic culturaltourism resourc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theory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Xundian county national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Meanwhile, by drew lessons fromthe other two domestic ethnic minority areas with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of ethniccultural tourism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Xundian county,the article suggest to givefull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corpus function.We can go on through five aspects: make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enhance human resourcesdevelopment,increase financial support and expand propaganda,trying to explore a road with loc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t las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National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 exploitation Xundian CountyEconomic development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关于民族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启发.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民族文化.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第一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寻甸县概况.
二、民族节庆文化概况.
三、民族饮食文化概况.
四、民族服饰文化概况.
五、民族艺术文化概况.
六、民族宗教习俗概况.
七、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第二节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开发的有利条件.
二、民族文化资源发掘情况.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况.
四、民族文化资源管理情况.
第三章 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管理体制
一、寻甸县旅游管理体制的发展状况.
二、寻甸县旅游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开发模式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人力资源开发.
一、新形势下旅游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
二、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资金支持
一、寻甸县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二、资金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旅游资源宣传.
一、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状况.
二、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典型案例与启示
第一节 湖北省武陵山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案例.
一、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概况.
二、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楚雄州文化资源整合的案例
一、楚雄州文化资源概况.
二、楚雄州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做法.
第三节 案例启示
一、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可促进经济发展.
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需政府重视.
三、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关键.
四、开发需要适度包装和市场营销.
第四节 寻甸县可借鉴的发展经验
一、打造民族文化演艺品牌.
二、创新节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三、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及旅游商品.
四、开发特色民族村寨.
第五章 寻甸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理顺管理体制.
一、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能.
二、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加强规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节 创新开发模式.
一、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演艺品牌.
二、开发特色民族村寨.
三、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节 增强人力资源开发
一、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二、加强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激励.
第四节 加大资金扶持.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模式.
三、搭建投融资平台.
第五节 扩大宣传力度.
一、宣传内容突出文化内涵.
二、明确宣传形象定位.
三、整合宣传方式.
结 语
篇5
1.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2.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
3.高校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4.高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5.旅游英语错误分析——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6.对高职旅游英语能力培养途径的几点思考
7.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选择和有效利用
8.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开发的调查问卷分析
9.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10.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1.新疆本土旅游英语教材开发初探
12.用ESP理论分析旅游英语的特点及教学法
13.旅游英语翻译方法浅析
14.文化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15.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的探究
16.旅游英语及其翻译
17.基于ESP理论的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18.浅谈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9.试论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革新
20.探索旅游英语专业英语课的教学改革
21.论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
22.按情景分岗位编写旅游英语教材
23.论旅游英语特征及其翻译
24.江南古镇旅游英语解说系统的构建——以乌镇为例
25.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的复杂性
26.浅谈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
2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
28.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旅游英语的语言特征
29.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思考
30.论高校旅游英语拓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英语拓展课程建设为例
31.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
32.旅游英语语言功能与大连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
33.高职旅游英语教材研究
34.旅游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设思路
35.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36.对我国旅游英语翻译的问题探讨
37.旅游英语教学改革与大学ESP发展模式探讨
38.旅游英语导游课的特色及应用
39.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讨
40.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41.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措施
42.基于跨文化意识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初探
43.旅游英语翻译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44.论旅游英语的翻译方法
45.论旅游英语翻译的不足及策略
46.浅谈旅游英语的教学
47.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处理方式
48.旅游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49.如何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学生进行旅游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50.旅游英语翻译中修辞和文化差异探讨
51.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2.ESP理论对英语专业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启示
53.论深化《旅游英语》的教学改革
54.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分析
55.探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56.旅游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对策
57.旅游英语翻译偶得
5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
59.任务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以旅游英语为例的调查分析
60.“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6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刍议
62.论应用型本科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
63.旅游英语翻译若干问题研究
64.试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6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之浅见
66.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67.关于旅游英语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68.从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材料的翻译
69.基于岗位需求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70.旅游英语实地教学改革探析
71.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72.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以杭州景区为例
73.试论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74.高职旅游英语职场化的教学改革
7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慕课资源体系的拆解与重构
76.ESP教学理念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7.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进展
78.旅游英语课程设计初探
79.旅游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的渗透——以康巴文化为例
80.论旅游英语翻译方法
81.高校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与学习的语言经济学思考
82.高职旅游英语课堂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83.高等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探讨
84.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旅游英语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旅游景区标示语的英译为例
86.试论旅游英语的特点与翻译
87.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实践探索
88.旅游英语翻译文化对接问题的探讨
89.高校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对策分析——基于河南旅游产业国际化背景
90.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91.旅游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92.旅游英语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93.旅游英语教学之文献研究
94.旅游英语职场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与应用
95.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96.旅游英语与其翻译策略
97.ESP教学方法在高职旅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98.旅游英语教学方法与问题
99.大学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100.关于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思考
101.项目教学法在ESP课程中的设计原理及教学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课程为例
102.新时期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0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移植现象与策略
104.近三年我国旅游英语规划教材现状抽样分析
105.对旅游英语翻译与本土文化对接的若干思考
106.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07.应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建设
108.论旅游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元素教学实践
109.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110.“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新思考
111.交际法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应用分析
112.浅析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处理
113.旅游英语翻译中诗歌的处理
114.浅谈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英文)
115.旅游英语翻译策略刍议
116.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旅游英语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117.浅论旅游英语与跨文化交际
118.旅游英语实践教学与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119.大学旅游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120.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121.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
122.旅游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123.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
124.旅游英语翻译中中西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125.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26.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扮演
篇6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约13公里处的嵩山西麓,是中国佛教禅宗和武术发源地,素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之称。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5A级旅游区。少林寺的一禅一武,加之1982年,电影《少林寺》在海内外热播,使得少林寺一瞬间享誉海内外,使其重新走向了一条复兴之路。
一、嵩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目前少林寺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浮于表面,内容单一,旅游发展现状与其盛名不符。2、佛教文化氛围特质丧失,昔日的佛门净地已变的世俗化、庸俗化,丢失了禅宗祖庭应有的文化内涵。3、旅游品质较低,从旅游者类别来看,大多数游客属观光型,而且回头客较少,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够深刻。
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1、没有合理规划自身宝贵的有形和无形文化旅游资源,其产品大多仍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主要凭借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佛教仪式、佛教圣物等资源作为开发载体,以静态展示呈现,而对佛教文化深层价值挖掘不够。2、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作为佛教修行场所,少林寺是佛教徒、出家人的礼佛、修行场所,而少林寺只注重商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对佛教文化品质内源性魅力的发掘。3、开发科学研究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思想。在规划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刻研究,创新点挖掘不够,思路过于传统。
二、解决措施
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禅宗的发祥地,应正视其自身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合理规划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对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采取谨慎的态度,要慎重选择开发对象,认真考虑其开发之后的社会效果与影响,不能仅从商业利益来考虑而片面的宣扬佛教文化。借助佛教建筑、塑像、石刻、经文等能直接体现佛教文化含量的实体景观,针对游客猎奇心理,完善解说系统,使游客产生兴趣,达到文化呈现、文化交流的目的,让游客能真正地理解,欣赏。在开发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佛教文化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个人道德建设的内容,在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中适度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以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加深人们对佛教的认识。
(二)保持佛教修行场所自身的特质
以少林参禅修行活动为例,应恢复禅修的传统方式,发掘出其历史的、丰厚的内源性魅力;以寺院建筑群为依托,呈现佛教文化,注入更多体验、教育的内容,突出禅宗祖庭的佛教地位,以清修避世为本位,摒弃当下以金钱为本位的商业做法,在寺院经营中把这些概念融入教育、锻炼、隐修、娱乐等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中。还可以利用佛教中的法事活动这一载体,使游客在体验过程中对佛教文化内涵有更深入地了解。
(三)创新佛教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都市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需要寻求一种释放途径,外出旅游成为人们日常需求的一部分,然而很多游客旅游回来反而觉得更累,这说明单纯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已不太适合游客的需要。对于佛教文化景区少林寺来说,利用景区幽雅、庄严的佛教氛围,打造佛教文化休闲及度假产品则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度假期间,引导游客进行修禅、参与诵经、体验佛教僧侣生活,在旅游中获得心灵的抚慰,舒缓日常工作与生活压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少林寺可以根据市场要求,对佛教文化旅游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开发,例如开发禅修旅游,让那些对佛教有兴趣的游客到寺院亲身体验一番“出家”的滋味;或是开展佛教文化研习旅游,包括举办各种类型的佛教学术活动,创办佛教讲习所、研讨班,创立佛教学院等来传播佛教知识,弘扬佛教文化。还可以开展少林武术旅游、禅茶文化旅游、保健疗养旅游等,使游客通过一系列的参与性活动,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氛围,忘却烦恼,净化心灵,实现佛教旅游的深层次收获。
三、总结
嵩山少林寺有着良好的品牌优势和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佛教文化旅游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利用自身资源,提升宗教文化品质,推出独具特色的佛教旅游产品,满足游客较高的精神追求,处理好佛教文化利用与商业开发的平衡关系。唯有此少林寺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保持其宗教文化的庄严性与神秘性,成为现代人心灵休憩的场所。
篇7
关键词:民族文化元素;旅游产品设计;个案分析
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它不仅是设计者用来突出旅游特色的媒介,也是加强消费者与旅游地情感的桥梁。然而,诸多的旅游开发者,诸多的旅游产品的设计者却都忽略了民族文化元素的参与。所以,在此以“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为题,对其设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逐一的解读。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问题的阐释:民族文化元素的特点、民族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原则、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中的表现形式以及目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民族文化元素参与产品设计的特点
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对构成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按照客源市场需求和一定的旅游路线而设计的产品。根据对“旅游产品”内涵这样的界定,可知以下的诸多民族文化元素参与其设计过程表现出来的特点:1、多维性根据上述界定可知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包含着多维的民族文化信息。它可以通过参与的多维性途径表现出自己多维性内涵的特点。首先,民族文化元素可以融入到旅游资源中。也可以融入到旅游活动的构成中。无论是衣、食、住,还是与之相关的行、游、购、娱等,都可以融入民族文化的固有因素。其次,在设计的具体实践中,民族文化元素还可以通过宏观或微观的方式参与具体的产品设计。例如,民族文化元素可以与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参与旅游路线的开发。因此,无论是从宏观上,还是微观的设计实践中,都可以寻觅到民族文化的踪影。2、地域性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其固有的生活区域。因此,反映某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都会有与其不同的个性化特征,即所谓的地域性。例如,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与生活在山区的彝族肯定有其不同的文化。因此,在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参与下,不同地区的旅游产品一定会体现出地域上的不同性。3、传承性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参与的旅游产品设计都会表现出传承性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参与者———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性与旅游产品设计自身的传承性决定的。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自身传承性的挖掘可以丰富旅游产品设计的内容,拓展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旅游产品设计自身的传承性,既可以完善旅游产品的设计,也可以突出旅游地的民族特色。4、独特性旅游产品的设计具有独特性的特点。所谓的独特性是指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众不同特色的充分体现。无论是对其多维性的展示,还是对其地域性、传承性、独特性的彰显,都会实现对某一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揭示。例如,青岩古镇的古街上,随处可见当地的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如牛肉干、鸡、辣椒、玫瑰糖、各种苗族特有的银饰和服装等。在这则相关产品的设计例证中,这些特色的小吃和手式艺品就是文化元素参与多维化的表现;而那些独有制作方法的牛肉干、玫瑰糖等食品又使其具有了与其他少数民族饮食不同的地域性特征。
二、民族文化元素参与设计的原则
在了解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参与设计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者还应该明确民族文化参与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设计原则包括:1、借鉴性原则民族旅游虽然受到了诸多开发者和管理者的关注,但全国各地少数民族旅游的发展却处于一个不平衡的发展现状之中。这也就是说,无论是具有如何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但是因为旅游开发及其产品设计中存在的不平衡性,各民族文化参与的旅游产品开发应该首先坚持借鉴性原则。在微观的层面上,借鉴性原则还表现在同一民族文化各种不同元素参与产品设计的实践中。众所周知,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诸多不同的文化元素构成,而这些同一文化中不同的构成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参与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为了平衡各种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设计者也应该坚持借鉴的原则。例如,对新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定量研究,有助于识别喀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喀什民族文化真实性评价指标体系由建筑及遗迹、服饰、饮食、工具及工艺品、语言及口承文化、节庆和习俗等6个方面共28个指标构成。在此虽然不是对其定量研究的延续,但其定量研究的结论却彰显一个这样的结果,即6个方面的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程度是彼此不同的。2、创新性原则借鉴的目的是创新。因此,既然有借鉴原则,那么创新原则也势必会参与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之中。所谓的创新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有两个层面的表现:在第一个层面上,创新是指借鉴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参与产品设计的经验,运用本地特有的民族元素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在第二个层面上,它是指运用其它的地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的经验,开发具有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参与特色的旅游产品。3、典型性原则每一个民族文化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体系,因此,为了突出本地少数民族旅游特色,设计者应该坚持典型性的原则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即,通过典型的文化元素实现旅游产品的典型性。从而实现宣传本地旅游的目的。
三、民族文化元素参与设计的形式
根据上边的设计原则可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一文化元素参与的产品设计,另一种是多种文化元素参与的旅游产品设计,即,组合性的运用。1、单一性与组合性选取一个具有典型性的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就是大多数产品设计者的最爱。而所谓的组合性却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它是指同属于特写民族的某一文化元素与另一文化元素共同出现在同一旅游产品的设计之中;在第二个层面上,它是指同一文化元素与不同旅游产品的组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虽然研究上有如此的区分,但是在具体的旅游产品设计中,组合性的运用往往多于单一性的元素参与。因为,它更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2、个案分析在理县桃坪羌寨开设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拉开全寨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建设的序幕。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面积可为50-100平方米,主要销售包括食品、用品、工艺品三大类的数百种以羌族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当游客来到这里旅游时,不仅可以感受到桃坪羌寨的美景及羌民农家小流体闲娱乐,还可以逛逛新建成的桃坪羌寨旅游纪念品购物中心,尽情挑选各种特色纪念品。这是一段有关桃坪羌寨旅游产品开发的描述,从中可以获知这样的事实:在食品、用品、工艺品三大类旅游产品的设计中,羌族特有的“索桥”、碉楼标志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食品、用品包装上的“索桥”图案,工艺品中的索桥模型就是最好的例证。
四、民族文化元素参与设计现状中的问题
1、品牌化的缺失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的运用中存在着品牌化缺失问题。所谓品牌化缺失是指缺少品牌化的设计。例如,上边提到的牛肉干,青岩古镇的牛肉干与内蒙古地域的牛肉干,虽然都具有同样的名称,但其制作方法却不同。如果不能以品牌进行区别,那么就会使青岩古镇的旅游特色不能充分的展示在旅游者的面前。2、宣传性的缺失民族文化元素之所以要参与旅游产品的设计,其核心目的就是宣传不同地域文化旅游。可惜的是设计者虽然关注民族文化元素在产品中的存在,但却缺少对其宣传功能的思考。综观各地旅游产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唯独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的旅游产品能够起到宣传旅游的目的。刘三姐是壮族的一位民间歌手,通过对其实景演出,既可以使旅游者感受到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又可以使参与这个活动的旅游者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刘三姐来宣传壮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一般需要关注三个问题:民族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特点、民族文化元素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和目前相关设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个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说明。
参考文献:
[1]林明靖.论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现状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81.
[2]张艳敏,焦世泰.民族文化旅游演艺产品游客感知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1):124-129.
[3]李东,由亚男,栾福明.喀什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8):1013-1015.
篇8
关键词:海南高速公路绿化旅游生态文化安全
Abrus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ample of Hainan highway greening, combined with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ainan ,to put forward that the greening and reforming of hainan expressway should proceed from Tourism ,Ecology , Culture ,and Safe.
Keywords:greening of hainan expressway tourismtourismecologyculturesafe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海南岛为中国南海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第二大岛,在地理位置上由于琼州海峡的分割使得海南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其高速公路的建设也相对独立。到2010年末,海南省高速公路达到810公里,环岛高速的建设和改造已经基本完成。2010年1月4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步入正轨。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随之配套的高速公路、旅游公路建设速度必将进一步提升,这也对高速公路的绿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的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塑造海南绿色形象,2011年海南省省委、省政府作出启动"绿化宝岛"绿化宝岛建设的重大决定。其中通道绿化及改造成为"绿化宝岛"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速公路绿化及改造是行动中的重点。高速公路做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窗口,绿化的重点是提高景观,造绿、造彩、造景、造美,使其成为展示魅力宝岛的重要窗口和特色生态画廊。高速公路绿化及改造是这次行动成败的检验标准,如果没有较大的改善和提升,“绿化宝岛”行动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1.海南高速公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2.1高速公路概念
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国际道路联合会在历年的统计年报中,把直达干线也列入高速公路范畴。高速公路由于其承载的功能对景观绿化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2.2海南高速公路绿化存在的基本问题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步新起,时间虽短,却发展迅速,但由于理论的不成熟,高速公路绿化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忽略安全问题
由于没考虑安全行驶的要素和司机长时间驾驶容易产生疲劳等特点,高速公路绿化不满足安全行驶的要求,使得在高速公路行驶存在安全隐患。如部分高速公路绿化过于精细,过多吸引了司机注意力,而忽略了行车的安全问题,有些高速路段绿化过于单一则容易引起驾驶人员的视觉疲劳产生疲劳驾驶的安全隐患问题等等。
拿高速公路中间隔离带绿化来说,如果绿化植物太高,容易使驾驶者产生全封闭感觉,甚至产生不舒服感觉,尤其是太阳斜射的时候,产生的阴影会使司机的视觉产生幻觉而影响行车安全。而高速路段中间隔离带绿化植物太低或者没有绿化,则不能阻挡对过行车的灯光,使驾驶人员产生目眩现象,产生视觉盲区,在弯道时最容易发生事故(如图一)。海南的省高速中央隔离带绿化最普遍的是种植三角梅、大红花、红桑这三种植物(如图二)。虽然在形式上形成了带状花带,景观效果良好,但由于都是灌木,高度明显不足,夜间不能有效的隔离对面行驶车的灯光,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图(一 )
图(二)
2)忽略生态要素
在高速公路绿化时忽略生态因素的重要性,不遵循基本的生态规律,造成绿化效果很差,甚至产生新的生态破坏问题。从海南地理环境来看,海南中部为山区,周围以丘陵、平原、台地环绕,而由于中央山区的阻隔,东西部生态环境差异也很大。海南高速公路绿化明显没有根据生态特征进行设计,无论是植物的选择(大红花、三角梅、红桑等)还是栽植的形式存在的差异性都不大。
3)人工化景观过多
很多高速公路的人工化景观过多。几何形式的追求、人工绿化痕迹明显往往使得高速公路绿化脱离了自然这个大背景,不能有效的与自然的肌理相融合,景观效果也大大减弱。如最常见做法为在高速公路旁设置行道树,从头到尾没有变化。
4)忽略借景
高速公路的绿化往往只考虑红线内的景观变化,而缺少将外部景色纳入其中的眼光。往往因为过于追求形式化的绿化格局而将外部景色完全屏蔽。
5)节点不够突出
景观节点过于平淡,做法相对单一,如交通互通区基本都采用几何式的图案种植方式,但特色大都不明显,节点的突出不够。
2.3海南省高速公路的特殊要求
海南省因为其地域的独立性及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高速公路绿化除了要解决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之外,还需满足更高需求:
1)旅游氛围的渲染需求
海南虽为国际旅游岛,但高速公路做为旅客感知海南的重要平台,并没有起到这一效果,海南高速公路绿化与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绿化相似,给人身在海南的旅游的感觉不足。
2)景观与文化的结合需求
由于旅游对文化的要求很高,决定了高速公路需承载文化宣传的功能,海南省高速公路绿化未结合海南各县市文化,造成景观过度单一、缺少地域性。
3)对生态的要求更高
海南岛的由于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需要,对于生态的保护与要求更高,因此海南高速绿化更应该注重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
3海南高速公路绿化应遵循的四个方面。
考虑到海南高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求,海南省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当从旅游、生态、文化、安全四个方面出发。
3.1旅游-本底感知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开发问题;对策
引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观念逐步的深入人心,在旅游环境向田园回归以及农村经济自身寻求发展和突破的双重作用之下,乡村旅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一个科学而合理的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
当前大部分的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起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从广西农村地区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农民自主以农田、鱼塘、果园和山林等乡村自然资源为依托而建设起来的小规模旅游项目。这导致农村旅游项目的规模偏小,没有鲜明的特色,而且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导致发展规划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这些问题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予以重视,否则将使得未来只能使用价格作为最主要的竞争方式。而一旦出现价格战,不但不能够通过乡村旅游来帮助农民提高其收入,反而伤害了他们自身的利益。
同时,缺乏整体规划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乡村旅游缺乏规范的高质量服务,一些乡村旅游的档次较低,服务质量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乡村的道路设施没有跟上来,道路狭窄、凹凸不平;房屋的取暖制冷设施不完善或者是居住条件较差等;乡村的客房、卫生间以及厨房等卫生条件较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对应的设备不足等。
(二)乡村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文化内涵亟待加强
当前,广西省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还处于一个探索性的阶段,部分人将我国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内容总结为——“几间房子,几张桌子,爬爬山,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虾”。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着夸大的成分,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当前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当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初具规模,硬件基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部分需求。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软实力方面还没有予以开发。尤其是在当地乡土文化的开发,以乡村民俗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度亟待加深。简单的来讲,就是当前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只能够满足部分游客低层次的感官需求,而对于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感受和需求则缺乏对应的关注。
再次,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有效的自我定位。自我定位的模糊是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一些乡村自身极具乡土气息的特有资源不断消失,开始出现了城市化的苗头,尤其是乡村中的一些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环境与景观都遭到了破坏。使得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不能把握好自身的优势,更加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
(三)旅游者自身行为不够成熟
我国当前的一些旅游者的行为基本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主要偏重的依然是物质享受,对精神享受不予重视。同时,日常休闲的意识不够强,主要是在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休闲较多。再者,各个地区的城市消费水平是不同的,开展乡村旅游项目较早地区消费水平可能较高,例如长沙的人均消费在200~800元之间,济南的一些地区则基本在200元以下。
消费者基本将乡村旅游定位在观光旅游的层次上,基本没有参加旅游地区所提供的体验性娱乐活动。主要注重的是物质享受,其中土特产和土家菜是消费者最为津津乐道的特色。而国外的一些乡村旅游者,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接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条件好的人。他们选择乡村旅游和度假不是由于费用的考虑,而是需要在乡村度假的过程中获得净化空间下的精神享受,而不仅仅只是物质享受。同时,一些游客还存在这“凑热闹”的心理,一般只是在旺季出行,而淡季则较为冷清,导致了旺季基础设施超载、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
二、解决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若干策略
(一)预先整体规划,逐步可靠执行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将整体规划和区域旅游整体规划、乡村周边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协调起来,使之服从并结合区域旅游规划和城市的发展规划。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在其中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资源的结构优势、开发的具体区域范围、旅游项目以及相关的配套工作都要详细的列出。在对景观建筑以及旅游设施的建设方面,应该注意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力争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完美统一。这就要求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保持这样三个基本状态:景观设施的生态化、建筑材料的原始化以及餐饮食品的原生态化。
在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结合广西省自身的自然资源特殊,要保护好乡村既有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环境,尤其是要注重森林和植被的保护工作,对乡村中的自然水景和原生态湿地系统要予以完全保护,然后以之为中心打造出和谐自然的滨水景观。而在道路交通的建设方面,应该尽量采用由卵石和片石组成的石阶,或者是由碎石铺成的小道,然后以藤蔓植物和树木等来予以点缀,以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休闲氛围。在建设的过程中切忌大量的采用金属质感的建筑材料,诸如铝合金、瓷砖、不锈钢等材料。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力争打造出田园原始味道的景观,而不是城市化的景观。这就要求建设的景观不应该是简单的模拟和仿造,同时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切忌短视行为的出现。
篇10
[关键词]体育旅游 和谐发展 潜在问题
随着休闲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旅游业正悄然发生着转变,以参与和体验为特征的休闲、体育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的最爱。体育旅游凝聚了体验经济时代人们休闲活动的多种功能和特征,是体验经济时代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外,体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人们通过消费体育旅游产品,达到休闲、健身、交际、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国际休闲研究的权威人士作出预测:2015年前后,休闲、娱乐活动和休闲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可以预测,在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也将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主体产品。
然而目前在我国,体育旅游尚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市场发育不健全,体育旅游占旅游经济的比重和贡献率还很低(2000年占全年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作为一项综合性和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之间还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既影响着体育旅游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构建和谐体育旅游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和谐运转的制度、规则和文化,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环境提供参考。
一、当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潜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体育旅游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呈现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由于起步晚,目前我国体育旅游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管理和文化层面、制度和法规层面等均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体育旅游文化建设滞后,行业规范和标准不健全,旅游者的旅游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还十分缺乏,旅游活动中道德失犯的现象随处可见。“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旅游消费文化在人类的消费活动中不仅有强大约束力,而且有重要的经济功能。旅游消费文化制约着旅游消费主体的消费目标选择的可能性空间和行为选择方式。正确的体育旅游消费文化,其内在的“美”与“善”等观念能减少“丑”与“恶”的旅游消费行为,能有效维护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形成社会和谐的局面。
2.理论研究薄弱,专业人才短缺。目前,体育旅游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专业研究人员十分溃乏,人才培养也处于空缺状态。体育旅游研究基础与范围薄弱,还不能经受各种检验。有关体育旅游文化研究、政策法规研究、体育旅游经济文化一体化研究以及体育旅游规划和产品开发研究等还远远不够。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导致旅游产品开发的层次和深度不够,就会使许多独具潜力的旅游资源经过初步开发转化为初级产品后维持现状,无力于对其内涵的进一步发掘。也会导致环境保护和使旅游资源得到持续利用的科学技术手段的缺乏。
3.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的和谐局面尚未形成。旅游者不尊重接待群体的习俗、传统的和宗教以及当地的禁忌、名胜和圣地,破坏当地的动物、植物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接待群体的风俗、信仰和行为也缺乏理解。这使得游客很难受到目的地居民礼貌和尊重的接待。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活动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游客、旅游产品以假冒真、宰客等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着和谐的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形成,折射出我国旅游管理的脆弱和旅游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乏力。
4.体育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十分明显。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商家的过度开发已成为中国大多数旅游目的地的通病,游客环保意识的缺乏和旅游道德的缺失正在吞食着大自然的绿色。这些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固然有着管理和认识上的原因,但不可否认,政府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科学决策能力不够,商家的急功近利,人们旅游道德的缺失等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寻求发展与保护、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平衡点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5.体育旅游的市场供给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体验型体育旅游与观赏型体育旅游发展不平衡。有资料显示,2001年“体育旅游年”全部体育旅游活动中,可供游客自由参与消费的仅为35%,大多数人仍然处于旅游观赏的位置,在我国依靠自然条件开展的体育健身旅游,目前较为成熟的只有冰雪活动,在城市,节假日常见的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多为一些技术性较强的网球、羽毛球、保龄球、乒乓球、健身房、轮滑及游泳等,真正能引起人们兴趣的特色体育健身市场极其缺乏。
6.体育旅游资源富集区往往地处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资金不足、设施不全、技术手段缺乏、安全措施保障不力、专业人员缺乏等矛盾还非常突出。
7.区域和地区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自我封闭、行政分治、产品重复、抢抓客源等恶性竞争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体制不顺、管理混乱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到坚决,旅游产品开发“赶热跟风”现象严重,造成许多近距离、低水平重复雷同开发的失败案例,且众多差异性不大的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无序和相互压价,导致区域旅游产品开发陷入需求疲软、效益缩水、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8.体育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由于体制的原因,目前各地区尚未设立能够对体育旅游产业链中各行业进行协调和综合管理的专门机构。体育旅游发展还存在“六要素”的发展不均衡、不配套。有些地方发展体育旅游业只注重某个别要素的发展,或只孤立体育旅游业本身的发展,相关行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地互动和支持,体育旅游与相关行业之间有效合作与共赢的机制尚未形成,体育旅游产业总体效益不佳。
9.政府在体育旅游发展中还存在职责不清、角色不明的状况,在管理过程中的 “缺位”和“越位”等行为还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的管理职能还不明确,全能政府的形象还没消除,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经济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政府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既是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又是市场的经营者,始终将自己看作是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二是“地方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普遍存在,人为地割裂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共通性和整体性,对相互关联的各部门之间以及地区和区域之间的协调作用不强;三是对旅游发展的前瞻性认识不够、引导不力。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产品的提供,旅游整体营销,旅游主体利益的保障等缺乏科学地认识和管理等等。
二、推动体育旅游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作为非正式规则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和行为的约束作用,大力加强旅游文化和旅游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环境保护意识等。增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自我约束力。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标准,通过“外在的强制力”不断规范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不断提高旅游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3.政府和旅游企业在体育旅游发展中,要充分认识旅游文化在旅游发展中重要的经济功能。认真研究发展与保护、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点,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相生相长的状态。要不断转变管理职能,强化服务和综合协调职能,提高科学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在宣传、融资、人才引进、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要遵循体育旅游经济特性、发展规律和行业特色,促进体育旅游管理的科学化。
4.加强跨地区旅游协作的现代旅游大市场开发研究,建立跨地区、跨区域旅游协作联动机制,实施 “联通工程”,不同行政区域和旅游区域在产品开发、市场运作、服务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和规模效益,使区域间和地区间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5.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能够协调和管理体育旅游产业链中各行业的专门机构,促使体育旅游产业链的高效运转,形成各相关行业合作共赢的机制。
6.加强理论研究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注重体育旅游产品创新,特别要注重安全设施建设和服务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使体育旅游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和服务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钢.旅游业要在休闲经济大潮中当好主力军[N].中国旅游报,2001-11-01
[2]邓明艳:体育旅游产品消费的文化背景,资源开发与市场[J].2002(18)
[3]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对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2002(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