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牧场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洋牧场经济效益

篇1

(乐亭县水产局,河北 乐亭 063600)

乐亭县是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海岸线124?9 km,潮间带面积310 km2,浅海面积1 808 km2,近海水质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含量很高,底栖生物种类繁多,鱼、虾、蟹、贝等主要海洋经济资源丰富,但随着工业产业不断向沿海聚集,工业废水、生活垃圾污染以及养殖废水的大量排入,致使浅海海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之近些年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相对匮乏。在严峻形势下,2007年该县开始组织申报建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2009年“乐亭县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经国家农业部审核验收,被评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2014年“乐亭县兴乐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也通过省农业厅批准,开始建设。在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方面,乐亭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1人工鱼礁及海洋牧场定义

1.1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包括鱼类礁、藻类礁和贝类礁)是人工置于某一水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1],具有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作用。建设人工鱼礁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增加物种资源[2],为鱼、虾、贝、藻类等海洋生物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作为水下障碍物,用以限制某些渔具在禁渔区内作业,从而促进水产资源的增殖。人工鱼礁最大特点是能使海洋生物量显著增加,鱼礁体结构多样且具有众多的空隙,为喜礁性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场所,鱼礁区形成的上升流、涡流等复杂的流态,有利于提高水域肥沃度,形成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生态环境[3]。

1.2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是为了增加某一特定海域的渔业资源或是引进新的外来经济品种,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场,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以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天然饵料为食物,将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的大型人工渔场[4]。海洋牧场的实施有三大贡献:一是可以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以及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确保了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增长;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做到了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实现了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渔业资源的增加为渔业从业人员带来了较丰厚的收入。总的来说,这种生态型渔业发展模式改变了过去以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局部海域水质污染或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问题,消除了由于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洋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5]。

2乐亭县海洋资源概况

2.1海洋环境

乐亭县海域海底地貌多为水下浅滩,为沙砾、沙泥底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水深10 m处最大透明度6 m,平均4~5 m,水温适合,海水表层水温年平均低于14.38 ℃,年极大值为29 ℃,极小值为-1.9 ℃,盐度32%左右,适合藻类和各种鱼、虾、蟹、贝等生物的生长。该海区风向以S、SW向为主,波型以风浪为主,涌浪较少,S向浪为常向浪,频率为11.57%,平均波高0.5 m,海流以潮流为主,并呈往复流运动形式,潮汐余流较弱,大潮实测最大流速0.86 m/s,流向为252°,小潮实测最大流速0.66 m/s,流向为64°,海流较缓,水质清新适于观察和发展海底生物、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适合投放人工鱼礁礁体。

2.2生物资源

乐亭县近海水质营养物质丰富、营养盐含量较多,浮游生物含量丰富,底栖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天然的渤海两大渔场--滦河口渔场和大清河渔场。据海洋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浮游生物含量达到100~400 mg/m2,浮游生物种类超过50种,主要以硅藻、圆筛藻、剑水蚤、蛰镖蚤为主;底栖生物20余种,主要有腔肠动物、原生动物、棘皮动物、甲壳类、沙蚕等多毛类、贝类等。丰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资源使该海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形成了多种海洋经济生物的天然产卵场和索饵场,主要品种有对虾、虾姑、大黄鱼、梭子蟹、小黄鱼、带鱼、牙鲆、鲈鱼、梭鱼、毛虾、日本鲟、乌贼、海蛰、扁玉螺、文蛤、海参、魁蚶等二十多种。本海区优良的自然条件为鱼、虾、蟹、贝等多种生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很适宜进行增殖型人工鱼礁的建设。

3乐亭县海洋牧场建设现状及成效

乐亭县目前有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区两个: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和乐亭县兴乐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结合乐亭县海洋环境与水文特点,礁区主要采用混凝土鱼礁与混合型鱼礁两种方式,投放的鱼礁呈方型或圆形摆放,分成若干个不相连的礁堆,每个礁堆体积为50~100 m2,鱼礁高度不超过2.5 m,礁堆间距50 m。

3.1祥云湾海洋牧场人工鱼礁

该礁区用海面积1 133 hm2,计划投资1.5亿,已完成投资5 000余万,投放各类礁体4.5万m2,建成渔礁区267 hm2,投放牙鲆苗80万尾、黑鮶苗500万尾、海参苗900万头、魁蚶110万粒、移植牡蛎12万吊、移植海带、裙带菜及鼠尾藻等藻类950万株,2009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3.1.1生态效益经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生态调查,投礁区的生物资源较丰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在礁区中心分布密度普遍高于礁区边缘和礁区以外水域,游泳动物的生物量、生物密度高于同期周边海域的生物量,礁区内的主要经济品种以黑鲷、花鲈等趋礁型鱼类和蟹类等为主,藻类覆盖率达到70%以上,投放的苗种已经形成养殖规模,礁区内生物密度明显增大(具体生物密度增大情况见表1-表4)。

浮游植物投礁区中心分布密度高于或基本等于礁区的平均密度,高于海区同期的平均水平。

浮游动物投礁区中心分布密度高于礁区的平均密度,高于海区同期的平均密度。

游泳动物生物量较海区平均增长在25%~50% 以上,生物密度增长25%左右。

底栖生物生物量较海区平均增长10%以上,生物密度增长10%左右。

3.1.2经济效益随着人工鱼礁项目的逐步实施,海洋环境得到修复,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礁区内经济产品的产量明显提高,在乐亭县水产局指导下,该企业根据近三年对示范区经济产品产量的跟踪调查,发现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具体情况见表5和表6)。

3.1.3社会效益该海洋牧场的建成具有多极辐射效应,推动水产养殖、苗种生产、水产品加工及销售、休闲渔业、观光娱乐、交通、餐饮、住宿等多项附属配套产业的发展,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为转产转业渔民及周边的服务行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500余个,为繁荣渔区经济,维持渔区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项目的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3.2乐亭县兴乐海洋牧场人工鱼礁

该项目位于乐亭县滦河口西南海域,距岸边3.5海里,处于10 m等深线范围内。占用海面337 hm2,计划在3年内完成22万m2礁体投放,建成267 hm2的鱼礁场和66.7 hm2的藻场,增殖参苗400万头、各种海水鱼苗300万尾、贝类苗种5 000万粒、移植藻类500万株,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礁体制作。礁区建成后年可生产经济藻类3 000 t、贝类1 000 t、海参50 t,预计实现年经济效益3 000万元,在促进近海生物资源迅速增殖修复、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可明显增加从业人员经济收入。

4乐亭县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存在问题

乐亭县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的沿海市县海洋牧场建设相比,在资金投入、管理水平及科技含量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公众认识不足,建设规模偏小

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属于改变海洋属性的围海类工程,必须在科研机构开展本底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合理规划,并通过渔业、海洋、环保、海事等有关部门批准后[6],方可实施,公众普遍认识不足。乐亭县作为河北省第一沿海大县,已建成鱼礁规模不足333 hm2,建设规模偏小,可开发空间较大。

4.2没有形成人工鱼礁建设投资长效机制

人工鱼礁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程,从开始的成本调查论证、中期的建设以及后续的管理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7],单凭企业自筹存在困难,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流入。乐亭县海洋牧场建设除了国家农业部部分扶持资金外,没有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不足,致使项目进展较慢。

4.3科研水平偏低

目前乐亭县人工鱼礁科研力量和技术支持相对滞后,没有系统性理论和成熟的技术指导(如礁体设计、材料分析、建礁机理等),导致人工鱼礁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另外,水下监测设备存在局限性,投礁海域本底调查较为粗糙,检验投礁效果的数据需要进一步充实。

4.4海洋牧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需提高

人工鱼礁建设涉及到水生生物、水文、海洋地质、工程建设和管理运作等多个领域,其建设和管理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作为支撑,而现在高校普遍未设立相近专业,社会上对此类人才的技术培训机构少、力度不够,乐亭县现有技术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专业人才。

5建议

5.1加大宣传力度

以现有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依托,以礁区内生物资源影像资料和水产品产量调查数据为重点,通过电视、网站、报刊等多种渠道,对人工鱼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政府和社会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程度。

5.2出台扶持政策

积极呼吁各级政府研究制定海洋牧场扶持政策,并将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渔船拆解以及近海浅海生态环境修复项目相结合。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安排上要倾向于海洋牧场建设;在报废渔船处理上要首先考虑建礁使用;在近岸浅海生态环境修复项目中要优先考虑和扶持建设人工鱼礁项目;适当减免海洋牧场项目用海海域使用金[8]。

5.3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鼓励养殖户组建水产专业合作社,共同参股入社,扩大资金流入量;鼓励有实力的养殖大户合资入股,组建股份制公司,提升融资能力。

5.4提升业务水平

与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长期技术支撑关系,聘请专家授课,不断完善理论体系。选派技术人员到山东、广东、浙江等海洋牧场建设技术较为成熟的沿海地区,考察学习最先进的建礁技术和管理模式,从而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乐亭县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乐亭县沿海海域适宜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也迫切需要以此项工作为基础解决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生物资源匮乏等问题,海洋牧场建设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贾石磊,谢键,彭昆仑.人工鱼礁选址合理性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4):72-75

[2] 陈勇,于长清,张国胜,张硕.人工鱼礁的环境功能与集鱼效果[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2,17(1):64-69

[3] 尤永生.人工鱼礁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渔业现代化,2004 (4) :36-37

[4] 陈永茂,李晓娟,傅恩波.中国未来的渔业模式-建设海洋牧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2):78-79

[5] 王诗成.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一场重大产业革命[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0(10):22-25

[6] 李怡群,胡志山,张福崇.河北省人工鱼礁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北渔业,2012(17):48-51

[7] 杨宝清,王树田,王熙杰,等.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情况调查报告[J].齐鲁渔业,2007,24(5):19-22

篇2

积极营造现代渔业发展政策环境

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渔业建设,抓住机遇出台政策、增加投入,为渔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出台现代渔业扶持政策,提升海洋渔业战略地位。国发[2013]11号文件出台、全国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大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大政发〔2014〕12号),贯彻落实中央扶持现代渔业发展政策措施,对2017年前大连市现代渔业建设发展做出部署。提出到2017年全市实现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0%,渔民人均收入3.7万元,年均增长12%;海水产品产量稳定在240万吨;海水增养殖面积稳定在60万公顷。实施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大连市海洋渔业的战略地位,提高了全市各区县建设现代渔业的积极性,带动了社会资本对海洋渔业的投资。二是明确现代渔业建设重点任务。为实现现代渔业强市目标,大连市结合地方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明确十大建设任务,即:大力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养护,提升水产原良种保障水平,强化水产养殖标准化改造,加快捕捞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产品加工流通升级,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提升科技支撑引领能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和提升渔业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公共投入。大连市政府加大了对海洋渔业的财政投入,在增加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同时,斥资2亿元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在长海县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

大连因渔业而兴,渔业在大连奋进,2013年,全市实现渔业产值415.5亿元,同比增长13%;渔业经济总产值837.7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大农业总产值的47.6%;渔民人均收入2.4万元,增长14.3%,是农民人均收入的1.35倍,比农民人均收入高6283元。

大连市的做法启示大家,各级政府加强领导,各级渔业部门积极推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是建设现代化渔业强国的关键所在。

做大做强渔业产业体系

大连市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渔业产业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市基本构建起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渔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五大渔业产业体系”,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重点推广底播增殖和深水网箱海洋牧场养殖模式,优质高效水产品增养殖面积近500万亩,建成了大规模的海参、虾夷扇贝、裙带菜、杂色蛤、河豚增养殖基础设施;拥有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4个。二是做强水产品加工和龙头企业。建成了较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基地,现有13个渔业专业乡和8个渔业加工园区,3个园区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渔业加工企业60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万吨。培育4大类30家龙头企业,有19家被评为国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3家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示范企业,4家渔业龙头企业成功上市。成立21家渔业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80%以上的渔户进入产业链。三是积极培育发展休闲渔业。拥有国家级休闲渔业基地5家,不同特色、不同主题的“渔家乐”遍及全市渔村、海岛。仅大连庄河鹭岛海洋休闲渔业基地一家企业,集养殖、垂钓、餐饮、住宿等产业于一体,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7951万元。

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渔业产业是现代渔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渔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加快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地方实际,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品牌、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

大连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发展渔业。累计吸引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渔业,兴办外商投资渔业企业1000余家,与近1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贸易,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水产品捕捞、养殖、加工和劳务输出等项目合作。积极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船达到318艘,建成了设备先进的金枪鱼、鱿鱼钓船队。獐子岛集团以海珍品底播养殖和加工出口为主导产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

渔业是大农业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产业,现代化渔业一定是国际化的渔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调结构、增实力、强管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体系,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信誉高、效益好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另一方面要促进水产品国际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水产品的出口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投向水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渔业。

不断改善渔业生态环境

大连市以海洋牧场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方针,积极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放流、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保护、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养护行动,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2008年至2013年,大连市累计投入资金22.2亿元,投放人工渔礁1569万立方米(空),改造海底面积41.3万亩;投入资金14232.58万元,增殖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87.51亿尾。大连市还制定实施《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到2017年,计划重点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50处,年新建人工鱼礁区10万亩,年增殖放流地域性优质水产苗种30亿尾(头)。大连獐子岛集团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展海参、鲍鱼、贝类、鱼类等海珍品的底播增养殖,已建设2000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洋牧场,是我国海水生态增养殖的典范。大连庄河富谷水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人工鱼礁海洋牧场1万亩,放养海参和真鲷、牙鲆等底栖鱼类,每年放养海参2000万头,鱼苗70万尾,采捕海参80-90万斤,商品鱼10-15万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二是加强保护区建设,建立了三山岛、海洋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斑海豹国家级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三是强化监测和评估,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定期质量状况信息。建立涉海工程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渔业资源修复、养护措施。四是加强渔政建设,严格执法,坚决打击非法捕捞,清理“绝户网”。大连市不断加强执法码头和补给基地、渔船检验等渔业执法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积极推进渔业执法人员进驻30座重点渔港。大连市渔业渔政部门认真落实伏季休渔制度,加大巡查打击力度,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坚决查处“三无渔船”。同时,加强“绝户网”清理,庄河市渔政监督管理所对沿岸地区的蠓虾网进行专项清理整顿,已经基本全部清除。

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现代渔业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协调统一。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积极性,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积极开展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保护区建设,清理打击非法捕捞和“绝户网”,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不断加强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大连市高度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安全生产、涉外渔业安全管理工作。一是不断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强化市县两级海水产品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察体系,建设部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中心1家、市级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中心1家、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6家、国家及省级水产原良种场24个。拟在2017年前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个,扩大渔业无公害产地覆盖面。二是坚持强化渔业安全生产建设。大连市拥有各等级渔港196座、各类渔船26639艘,为重点渔港和渔船配备自动识别避碰系统终端(AIS)5000套、救助信息终端(GPS)21500套。全市参加渔业互保渔民1.5万人次、渔船1100余艘。到2017年拟建设国家重点渔港3座,市重点渔港5座,维修改造中小渔港40座,基本形成大中小泊位相结合、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渔港防灾减灾体系。三是积极探索养殖渔业保险保障。大连市渔业主管部门为提高渔业风险保障能力,在养殖保险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8月7日,獐子岛集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签订保险协议,开展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试点,当风力达到八级以上,即启动损失赔付。根据双方协议,2013-2014年,双方约定保费2000万,保额4亿元,实际人保全年简单赔付了2800万元。2014年8月,双方续签协议,约定保费3300万元,保额5亿元。2013年8月16日,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在瓦房店启动海参养殖互助保险试点,对506亩海参养殖因风暴、暴雨、高温、冻害和赤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

篇3

【关键词】碳汇;碳源;碳汇渔业;温室效应;可持续发展

一、碳汇渔业概念

1.碳汇与碳源

(1)碳汇: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

(2)碳源: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气溶胶或或它们初期形式的任何过程、活动和机制。

2.碳汇渔业

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也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

二、我国的碳汇渔业

1.碳汇渔业的意义

海洋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然的大容量固碳容器。因此基于海洋这一特性发展起来的碳汇渔业不仅对人类生存具有很强的保护意义,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有学长统计,如果将海洋固碳量以造林方式计算,相当于10年造林500多万公顷,为国家节省开支近400亿元。可以说碳汇渔业对我国的经济贡献以及粮食供给做出了较大贡献。

2.我国碳汇渔业现状及问题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地广人稠,虽然资源绝对量多,但是均摊到每个人身上就显得不足。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提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这为碳汇渔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

但是我国碳汇渔业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仍处于积极的探索阶段,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就基础性研究而言,尚显不足,甚至是缺乏。第二,没有设立渔业碳汇观测点实时监控。第三,缺乏专业性团队和人才培养。第四,渔民对碳汇渔业了解较少,依旧作为“理性人”按照老的生产方式从事渔业生产。

三、我国碳汇渔业发展策略

在碳汇渔业发展的进程中有关键的四股力量,分别是政府、科研机构、生产者、消费者。想要实现碳汇渔业的长足发展,必须使以上四股力量共同发力,产生协同效应。

1.政府

政府在碳汇渔业发展中起到的是引导和支持作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将碳汇渔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得更多的人关注碳汇渔业这种新兴的渔业发展方式。

(2)政府应发挥其宣传教育作用,使碳汇渔业概念得到推广。

(3)摸索完善碳交易机制,建立渔业碳汇交易中心,为碳汇渔业的科学健康成长提供强有力支撑。

(4)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夯实制度保障基础。把碳汇渔业列入国家低碳经济产业政策框架内,加大对碳汇渔业的财政税收补贴力度,通过制度措施鼓励碳汇渔业的发展。

2.科研机构

(1)研究适合当地的生态养殖模式,充分发挥渔业的碳汇功能。不管是海域或是内陆水域,从其主客观条件出发,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渔业的碳汇功能。

(2)尝试海洋牧场实验,学习国外经验,将其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技术,结合高精尖渔业设施、科学管理、监测体制、国家政策,实现海洋为我所用的第二牧场工程。

(3)科学技术不管在什么领域都是强大的推动力,尤其是现金的科学技术,碳汇渔业的发展也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渔业技术的有机结合。

3.生产者

这里所说的生产者是指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企业等。

(1)生产者应该积极学习国家对低碳经济、蓝色经济、碳汇渔业等方面的政策方针,以政策为导向而不是以经验和利益为导向。

(2)生产者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作为市场上的“理性人”并非是为了自身利益就可以竭泽而渔,而应该是要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利益。应该认真学习“碳汇渔业”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碳汇渔业的发展进程中来。

(3)生产者是“减排”和“增汇”的直接参与者,只要生产者有足够的碳汇渔业意识就可以在水产养殖、捕捞、加工、运输等多方面实现低碳。

(4)生产者可以尝试打出“碳汇渔业”的品牌,建立独特的商标识别体系。

4.消费者

消费者是碳汇渔业的顾客,一旦消费者认同了碳汇渔业并在消费活动中付诸实践,那么生产者就更有动力开展碳汇渔业低碳生产。所以要求消费者提升对碳汇渔业的认知,在消费中认准相关品牌,鼓励碳汇渔业的发展。

四、小结

如何长效发展碳汇渔业仍需要不断探索,而以上四方力量是我国发展碳汇渔业的关键所在,我国要实现渔业低碳经济,提升我国碳汇渔业的价值必须合理统筹以上四方力量。

参考文献:

[1]唐启生.碳汇渔业与又好又快发展现代渔业[J].江西水产科技,2011(2)

[2]佘远安,孙昭宁.渔业的碳汇功能及发展渔业碳汇路径初探[J].中国水产,2010(9)

[3]孙吉亭,赵玉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

篇4

关键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1引言

渔业资源是指水域中蕴含的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能够通过渔业得以利用的生物资源。它不仅包含水域中蕴含的鱼类和水生经济动植物,还包括与渔业生产和环境有关的水生野生动物、水生饵料生物等的品种和数量。渔业资源的储藏量和生物多样性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人为原因

2.1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度捕捞

伴随社会发展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移,就业压力加大,而对于从事渔业生产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经济收入却不少,于是一部分人员纷纷转产转业投身渔业生产。渔业生产者往往过度看中渔业经济利益而忽视渔业资源自身特点,一味追求高产量,于是不断改良渔船渔具等器械,以求最大限度提高捕捞能力,造成捕捞强度极大超过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导致可供捕捞的鱼类种群数量日益减少,严重影响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

2.2因资源产权的虚置,管理无力

虽然近些年渔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定措施,如规定禁渔区、禁渔期、增殖放流、发展远洋渔业等,力求恢复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但因为管理力量薄弱,社会影响力低,一些渔民仍无视国家的渔业法律法规,无视休渔禁渔的条例,滥捕幼鱼和产卵亲体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不合格渔网渔具屡禁不止,使得本已脆弱的渔业资源雪上加霜,再生难度加大,严重影响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无持续发展的意识,污染严重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和城市污水的乱排放、水利设施的盲目兴建等不顾及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鱼类洄游、种群繁衍,造成大批鱼类死亡,部分甚至到了濒危的地步,影响鱼类种群繁衍和存亡,危及食物链上的各个动植物。

3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意义

3.1可以对渔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一个渔业大国,有长达18000km的海岸线,而且连续10多年来水产品的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海洋渔业在我国—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提高城市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为此,人们总是更加倾向于向海洋索取,而忽略了对海洋的保护,结果就是造成了捕捞能力严重过剩、海洋水体污染、兼捕物的浪费、栖息地退化、部分鱼类种群面临灭绝。此时,就迫切地需要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真实的反应渔业资源的现状。

3.2能够从优化管理的角度为渔业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可持续利用体系能够对其包含的子系统进行更加微观层面的分析,包括子系统的现状、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等,这些分析和论断将为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监管渔业资源,及时发现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4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探讨

影响我国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因素有:渔业劳动力素质不高、渔业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力度不强等,为了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采取以下措施。

4.1有计划地通过渔民转产转业以减少渔业劳动力

在21世纪初,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地鼓励渔民转产转业的行动,希望通过他们的转产转业提高其收入,同时也保护渔业资源,令渔业资源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实际的结果却和预计大相径庭,在初期的转产转业成功后,出现了大量的转产后的渔民再度返流捕捞,极大的削弱了“双转”的成果。时至今日,从实证的角度同样可以得出,渔业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仍旧严峻,具体原因包括:对于“渔业”的传统观念束缚了转产转业的实施;巨大的渔业沉淀成本,如渔船、基础设施建设等;因为渔民中的文盲、半文盲和小学的文化程度比例高,使得他们很难再找到其他维生的行业。鼓励转产不是简单的动员渔民脱离渔业这个大产业,可以是鼓励渔民从捕捞渔业转向养殖渔业,同时政府需要安排一定的专家进行渔业养殖的合理培训指导。

4.2将海洋渔业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建立渔业资源有偿开发有偿使用的制度。海洋是我国蓝色的国土,海洋渔业资源也就是一种蓝色国土的资源,那么就应当将海域与土地同等看待,纳入资产管理的范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面临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资源的无偿使用,渔民懂得“靠海吃海”,却不明白海也是要去“护养”的,自由入渔和恣意浪费,制约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利用。对此,渔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发挥管理渔业资源资产的功能,对渔业资源的开发或经营者收取一定的使用费、资源再生补偿费等,实现资源的市场价值。

4.3实行渔业资源的社会再生产,大力发展养殖渔业

随着人类对于渔业资源需求的剧增,仅仅依靠鱼类自身的繁殖能力很难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就需要人类介入鱼类的新陈代谢和再生循环中,通过增加社会投入扩大鱼类的再生。这种社会的投入需要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即包括发展人工鱼礁、营造渔场环境等,为鱼类的社会再生产提供优质的环境。通过鱼类养殖品种的优化升级、苗种繁育技术的提升、养殖饲料的调整,坚持存量调整与规模膨胀并重,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海洋牧场,提高渔业养殖业的规模、质量和比重。通过支持建设高效节能的水产养殖业引导传统的渔民弃捕从养、转产转业。

4.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渔业产业多元化

篇5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篇6

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小编整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欢迎查阅。

2021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仙河镇立足区域实际,整合油地军港资源优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加快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仙河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2.5万头,泌乳牛1.1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12.8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仙河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1.49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一是开展培训下乡活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助力农村产业发展,以新型农民培训学校为抓手,统筹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不同人群,突出培训重点,开展各类人才培训25期、1753人次;针对村“两委”成员和农村党员,以增强党性、提升能力为重点,着力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当先锋的党员人才队伍;结合镇域实际和群众需要,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着力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致富技能,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于外来流动居民,组织开展文明礼仪、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文明素质。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黄河三角洲学者以及河口区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奖项申报工作。对接镇域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产业链、产业集群对各类人才的吸引作用,紧紧围绕全镇石油化工、畜牧养殖、海产品养殖等五大重点产业集群,通过举办人才招聘会、参加省内外各类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主动上门等形式招揽各类急需人才,加大现代农业领域高端专家引进力度。

三是招才引智并举。树立“借脑”发展理念,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通过咨询、兼职、短期聘用、项目合作与攻关、技术顾问、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国内外智力,大力引进“候鸟式”人才。今年上半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才引智会议暨人才高峰论坛3场,达成初步意向1个。

四是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以“人才强镇”战略为支撑,强化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为吸引集聚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智力提供了重要依托。今年来,澳亚人才团队利用“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体外胚胎生产实验室,测定奶牛生产性能的牛头数达到5000头,种子母牛群规模达到100头,开启了优秀种质规模化精准培育新模式。澳亚(中国)牧草检测中心为各类组织机构开展实验检测1000余次,出具检测报告72份。两大人才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达350万元。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组织振兴。

一是实施领头雁工程。提高村支部书记境界水平。组织召开镇级层面乡村振兴培训6次,邀请专家授课2次,组织赴江苏、青岛、寿光等地学习乡村振兴和农村供给侧改革3次。

二是实施强本固基工程。强化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研究制定《仙河镇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实施方案》,利用“党员主题活动日”集中学习方案内容,并签订《知悉书》。各支部根据党员年龄、身体状况等实际条件分类管理,建立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台账,明确考核标准,利用各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得分情况公示栏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带头服务群众等情况公开公示,规范党员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素质提升。

三是全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制定《仙河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台账》,联合包村组、各站所召开专门工作会议,探索制定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工作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探索发展路子,聘请农科院统一规划设计,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产业加文化加旅游”的发展模式,构建大旅游与大生态、大健康、大服务、大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实现仙河镇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推动生态振兴。

一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上半年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公里,完成天然气“村村通”改造93户,新建海星村综治中心1处,完成渔村文化广场、振东村、卫东村文化大院建设,村居环境及配套设施显著改善。

二是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对镇区、各行政村、三团棚户区及渔村周边插花地卫生保洁实施统一标准、统一招标,新购置洗扫车、洒水车4台,安排专业保洁队伍不间断清扫卫生、清运垃圾,上半年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市排名较去年显著提升。

三是强化水气污染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镇村两级河长制建设,辖区6条主要河流全部明确镇级、村级河长及河管员,及时巡查、制止向河道倾倒污水、垃圾及沿河私搭乱建行为。实施农村污水集中收集改造,目前全镇4个行政村,其中3个村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渔村通过旱厕改造实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开展镇区燃煤小锅炉专项整治,拆除10吨以下燃煤蒸汽锅炉23台。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辖区至今未发生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开展土小企业集中整治行动,与公安、土地、油区以及济军基地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定期对镇区外围、辖区边界以及油田空置院落进行巡查,今年来共查处小化工、小作坊5家,现已全部拆除设备并予以关闭、取缔。

(五)树立正确导向,推动文化振兴。

一是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结合仙河镇实际,从宣传教育入手,着力营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社会氛围。在各村宣传栏张贴《“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倡树文明新风尚”倡议书》,下发《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的倡议书》、《关于提倡文明节俭制止农村婚丧事大操大办的倡议书》等文件,深入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发动。各行政村均建成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办事程序等,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

二是加强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德”建设,大力开展文明户、“好儿女、好婆媳”评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做好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好人线索推荐工作,及时挖掘、发现好人线索120条。注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开展“网上祭英烈”及“小手拉大手—致家长的一封信”等系列宣传活动,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浓厚氛围。

三是提升文化内涵。利用农村文化大院、电子书屋、学校道德课堂等载体,通过理论宣讲、知识讲座、评议交流等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文明礼仪、公民思想道德规范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挖掘村庄文化内涵,新建海星村村史馆1处,绘制文化墙400㎡,将村规民约、法律法规、村民移风易俗文明公约、红白理事会章程等上墙,进一步提升村文化内涵。

四是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要求,对镇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剧场等基础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对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健康器材室等进行更新维护,为广大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五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海星村春节晚会,参加全区元宵节活动,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活动,与孤东、桩西、社区等部门结合,组织消夏晚会,开展篮球、乒乓球联谊赛,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丰富职工群众文化生活。

二、存在问题

总结上半年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开展情况,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仙河镇作为一个油区工矿小镇,农业产值占比不高,农村建设长期滞后于镇区发展,部分党员干部认为仙河的优势不在于农业农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满足于被动应付上级安排,等靠思想严重。

二是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制约。仙河镇无集体土地,除海星村依托海星集团有较为稳定收入外,其他村集体经济均较为薄弱,农民创收渠道单一,各村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产业发展缺乏项目支撑和长远打算。

三是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联动发展不充分。仙河镇城镇人口多,工业、服务业较发达,这些优势条件均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但受历史条件、体制机制等方面限制,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较突出,各类要素向乡村聚集效应仍不明显。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仙河镇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抓紧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级规划编制工作,真正把乡村振兴落实到项目上,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乡村振兴发力方向,开创发展新局面。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为主线,继续巩固畜牧、渔业高效农业产业地位,提高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现代畜牧业、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海洋渔业、畜牧、乡村旅游等产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应用,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农业实体教学点堡垒作用,构建多层次的科技服务网络,构筑现代农业体系。通过实施“青年家庭农场主”创业计划,举办“村官班”,加快家庭农场等新业态形成,丰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发挥工业强镇优势,明确东营港服务基地的功能定位,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换挡,全力服务乡村振兴。依托澳亚两大牧场资源,强化澳亚—奥克斯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建技术支撑,努力打造中国放心奶生产基地和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畜牧示范区,加快实施牧场小镇项目,2021-2022年主要建设景区入口打造、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全域旅游文化品牌。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海上仙河”战略,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规范和提升四大渔业基地标准化水平,鼓励引进开发高端养殖技术,完善水产品养殖及深加工体系,不断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推进渔村休闲农村游乐园、海星湿地参观采摘园、镇东农产品集售物流配送园及二团九分场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形成集采摘、观光、旅游、民俗、餐饮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典型示范基地。

篇7

第二部分 农业与工业

【核心考向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知识必备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选择

2.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规律方法

图表记忆。如采用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记忆我国主要农业区分布和区位因素。

【核心考向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必备

1.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大牧场放牧业(新西兰、阿根廷) 干旱、半干旱气候 天然草场优良、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市场、饲料供应 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养相结合 动物疫病的防治

混合农业(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自然条件优越,地广人稀 农业生态系统良好,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规律方法

区分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核心考向三】工业区位及其选择

知识必备

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

运用上述思路框架,对每个因素进行细化并分析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是主导因素还是次要因素,最终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比较工业指向类型和主导区位因素

规律方法

工业区位因素统计图的判读:

图为“五种类型工业区位模式示意图”。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分别与图2中哪些模式相符 读图时只要找出每种模式折线上距离中心最远的折点,就可确定相应的主导区位因素。食品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软件产业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分别对应图中④②③模式

分析甲、乙、丙三类工厂的主导区位因素 分别对各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比例进行排序,所占比例最大的为主导区位因素。由此可以得出甲类工厂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乙类工厂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丙类工厂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根据图中钢铁工业所需原料与燃料的比例,分析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 读出三个代表年份所需原料与燃料的比例,可发现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1800年钢铁工业所需原料与燃料的比例为1∶2,钢铁工业应接近煤炭产地;1900年原料与燃料的比例约为1∶1,钢铁工业多接近大型铁矿;现代钢铁工业因冶金技术的进步,原料、燃料消耗量大大减少,布局比较灵活

【核心考向四】工业地域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变化

知识必备

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关系

2.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篇8

关键词:生物入侵;防治对策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光肩星天牛是原产于亚洲的极具破坏性的林木蛀干害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该种害虫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入美国.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纽约、华盛顿等14个州的仓库中校发现,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野外也发现了该物种.光肩星天牛在美国没有已知天敌,会对美国遍地种植的枫树和果树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国得以长期繁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380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1370亿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由于外来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倾倒在秘鲁港所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约1万人死亡;脉草、三裂叶脉草现已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疯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体被加工成了动物饲料,从而引起疾病大规模传播。1996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

1.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2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业

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据海洋生物学家表示,软体动物、蛀船虫、珊瑚虫这些寄居类动物如今正附着在漂浮的垃圾上漂进新的地区,对那些地区的物种造成危害,并开始改变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学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结冰的温度可能是阻挡外来物种入侵南极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削弱了阻挡外来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况就将更加严重。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这无意中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散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2.3旅游业

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国际贸易

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例如美国白娥入侵亚洲,就是由于在二战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国原木大量倾销日本,美国白蛾也就由此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松材线虫传人中国、光肩星天牛(ALB)传人美国等都是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3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

3.1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3.2防治对策

3.2.1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出或传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4世纪中叶,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为阻止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疫病传人本国,对要求人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了进港前一律在锚地停滞、隔离40d的防范措施,后来逐渐运用到阻止动植物外来种传播方面,出现了动植物检疫.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已成为一部国际检疫法。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装7件.截获有害生物162批次,发现有害生物160多种,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3.2.2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美国夏威夷为了消灭害虫,从非洲南部引进了一种玫瑰色蜗牛,谁知55年后,它竞将15—20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消灭得干干净净。为了改善牧草的营养结构,美国西部引进了纤维含量较高的胡枝于,结果它疯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养活9万头奶牛的牧场寸草不生,最后被荒弃不用。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亿株,4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代之以巴西橡胶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多样性匠乏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些出于良好愿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提示人们,在进行人为引种前必须认真作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并进行引种后的跟踪监测。

3.2.1化学防治

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3.2.2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

篇9

水环境修复的目标是将生态系统恢复到未被破坏前的近似状态,并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平衡,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具体措施包括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开展生境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及水生生物种群保护与恢复工作。水污染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三个类别,其中生物技术应用最普遍,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方法。水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的同时将污染物分解,并有效控制水中N、P等营养物质释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抑制藻类生长,稳定水体生态平衡。对于受干扰的自然水体,一方面要建立人工鱼礁、牡蛎礁等工程设施,人工鱼礁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首先列入国家计划,主要材料为混凝土和钢铁,当前也有利用生物制品如牡蛎壳作材料,为典型优势生物如华盛顿近岸河口太平洋大蟹提供栖息生境;另一方面要建立重要物种自然保护区,除了保护自然生境外,更重要的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对自然栖息地进行修复和重建。国内处理水体中污染物较常见的操作方式有设置生物浮床、混养底栖生物和投放微生态制剂等,修复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此外,也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入总量,尤其重视养殖区域的非点源排放,从源头防止生态环境破坏。人工设施方面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试点建设人工鱼礁,使用的材料从早期的旧轮胎、旧船体等废旧品逐渐发展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钢材、玻璃钢,并逐步从小型鱼礁过渡到大型鱼礁。人为构建牡蛎礁也显著增加了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总生物量,提高了固碳能力,同时鱼类洄游通道和产卵场人工修复措施已成为我国的研究特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10年间增长了2.3倍,达到82.5美元/hm2。根据我国国情,构建水生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步骤:①评估拟建区域内的资源总量,渔业资源调查是珍稀水生生物种群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前提,首先要建立长期基础性调查体系,由国家资金持续稳定支持;②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新自然保护区和加强现有保护区管理,目前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2349个,其中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30个,约占总数的10%,目前存在缺乏专门管理机构,未建立健全规范的水质和生物监测流程等问题,并亟需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③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恢复被破坏的渔业资源,其中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重中之重,主要利用放流个体标记和回捕率分析来衡量,目前除传统实物标记外,分子标记和耳石标记等新型标记法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此外,增殖放流对野生种群规模和遗传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风险防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视。

2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关键技术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如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太湖蓝藻暴发、铜矿水渗漏事故等,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环境,因此,事故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方面的研究非常必要。总体来看,发生频率高、污染影响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溢油、化学和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几个类别。针对海底管道泄漏和海底井喷两种原油泄露源,分别对应水下干法、湿法维修和盖帽虹吸法、打减压井法等不同的封堵技术。2010年美国BP墨西哥湾溢油事故应急处置案例中将上述关键技术结合运用,形成了一套应急处置方案,最终原油消除率达到80%以上。针对化学物质和有毒有机物泄漏类污染事故,标准的处置流程为:首先,采取措施堵塞排水口,尽可能减少化学物质随着排污水管线流入天然水体;其次,根据自然条件如风向等确定污染区域,进行布点采样监测,确定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然后,根据泄漏化学物质的性质,选择燃烧、投加活性炭、投入试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微生物分解等手段,降低污染物浓度;最后,对污染区域进行跟踪监测,掌握污染物变化趋势,确保完全消除对环境造成的有害影响。针对重金属污染处理的传统方法包括离子交换法、硫化物沉淀法。目前,污染小、去除率高的电化学凝聚法及微生物和植物吸收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更适用于静态水体(如湿地或池塘)污染时使用。例如有研究表明利用凤尾蕨除砷,3个月内砷浓度可以从10.2μg/L降至2μg/L,砷积累量达161mg/kg。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通过研究藻类生长机制、环境条件等控制因素,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藻类暴发,能够从源头抑制水体富营养化。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但处置水平还稍显不足,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重点进行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的研发,形成应对不同类型污染事故的标准流程。针对海上溢油开发环保型表面活性剂、高性能吸油毡等,还可进行微生物分解原油的筛选和探索,从根本上提升溢油应急处置能力。针对化学物质污染,在我国苯类物质泄漏事件的发生几率较高,目前常用燃烧法进行处置,但难以完全消除有害影响,对其消解规律和新型治理方法的研究应引起特别重视。针对重金属污染,我国学者对砷、铬、镉等的处置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以铁或铝作为阳极,生成的氢氧化物可作为絮凝剂与砷酸根离子发生反应,达到除砷效果;以水洗废啤酒酵母为吸附剂,对镉的去除率大于96%;采用堆肥-零价铁混合渗透性反应墙(permeablereactivebarrier,PRB)除铬,去除率接近100%,但利用电化学和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方法还未见报道。针对水中的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积累引起的藻类暴发,大部分湖泊地区采取人工打捞收获藻类的传统方法,虽然能有效减轻局部水华灾害,缓解藻体死亡分解引起的毒素污染,但只是暂缓蓝藻进一步蔓延,并造成人力资源、水资源浪费,亟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转变污染处置的理念,从治理转变为预防,研究控制藻类爆发的有效方法。

3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在生态环境学科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的技术和流程也日趋成熟。而针对目前的政策导向和研究热点,今后应更重视机理性、规律性研究和基础数据库构建,明确学科重点发展的方向。

3.1国家级大型环境监测数据

网构建研究我国环境监测网的基本架构已经比较成熟,未来研究重点应放在运用新型设备采集监测数据,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构建大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新型水质监测设备如电化学传感器能够显著提高监测相关参数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工成本。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属于政府支持的长期基础性科研数据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环境监测专题数据库,涵盖所有监测点的监测指标如水温、水体pH、典型污染物的浓度等,由环境监测站定期录入,可供环境相关研究人员查询;此外,还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库,涵盖全国多时相的卫星影像和资源卫星数据。

3.2灾害预警的机理性研究

目前,我国对环境灾害的预警还停留在经验预测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灾害的机理性研究偏少,理论研究方法比较落后,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我国对赤潮预警的研究相对较多,对其他环境灾害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首先应该放在构建稳定合理的赤潮灾害预测模型上,选取赤潮多发的典型区域,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合理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如模糊推理法,通过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耦合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型模拟赤潮的发生、发展、、维持和消亡过程,尽可能排除环境因子选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提高赤潮灾害预测的精准度。除赤潮外,洪涝、海冰、海啸等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环境灾害都可借鉴这种数值预测方法。

3.3分子水平上污染物对生物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规律研究

目前对常见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较多,但污染物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特别是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和沉积,长期过程中对本体细胞产生的影响,其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机理等仍没有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挖掘。加强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能够明确污染物对生物造成危害的具置和作用机理,并跟踪和监测DNA的变化,从而为研究消除典型污染物危害的方法提供基础和依据。

3.4水环境修复与健康养殖的整体策略

研究人工鱼礁、洄游通道等设施的构建都是水域环境修复的常用手段。目前,海洋牧场、池塘一体化养殖等整体性环境修复与健康养殖结合的策略逐渐受到关注。该策略把资源环境、装备、养殖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水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湖泊、池塘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水生生物聚集起来,对鱼、虾、贝、藻等生物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放养,在海上范围更广,称为海洋牧场;在淡水池塘中的一体化养殖则需要更多的人工干预如投喂、水质监测等。海洋牧场和池塘一体化养殖既能够修复被破坏的环境和自然水体中的生物群落,又能够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是目前环境修复的研究热点。

4展望

篇10

关键词:生物入侵;防治对策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

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1.1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入侵倍受各国政府关注的首要原因是它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光肩星天牛是原产于亚洲的极具破坏性的林木蛀干害虫.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该种害虫随木质包装材料进入美国.到1998年8月,它已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纽约、华盛顿等14个州的仓库中校发现,在芝加哥、纽约等地的野外也发现了该物种.光肩星天牛在美国没有已知天敌,会对美国遍地种植的枫树和果树造成危害.如果它在美国得以长期繁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1380亿美元。仅美国每年因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近1370亿美元.

1.2生物入侵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更可怕的是许多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出现基因突变,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1.3生物入侵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如1991年美洲爆发的霍乱,很可能是由于外来船只受到污染的水倾倒在秘鲁港所引起的。这次霍乱使100多万人受到感染,约1万人死亡;脉草、三裂叶脉草现已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疯牛病”最早于1986年在英国发现。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病牛或病羊的尸体被加工成了动物饲料,从而引起疾病大规模传播。1996年3月,英国政府正式承认疯牛病有可能传染给人。

1.4生物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化学污染引起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但最近几年生物入侵对多样性的影响又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入侵物种破坏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使濒危动植物受到侵害,外来物种中的动植物与本地种杂交,改变了当地的遗传多样性与完整性。参加第五届生物多样化公约缔约国大会的专家们警告说,外来物种给生物多样化造成的破坏,其严重程度仅次于生物生存环境的缩小和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阶、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hm2;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每年超过140万hm2;脉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2生物入侵危害产生的原因

2.1盲目引种

并不是所有的物种迁移或引入都会产生危害,而且许多新品种的引入确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1859-1900年间,澳大利亚笔尾松鼠被引入新西兰,就成为了新西兰毛皮业的财富之源;然而,大多数的引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却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例如,20世纪50年代我国引入水葫芦,主要是为猪提供饲料的。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和生猪喂养方式的改变,再采用含水量高、食用成分少的水葫芦饲料,其投入与产出已经不成正比,于是昔日人人争抢的水葫芦,如今便异化成了避之不及的环境公害。专家认为盲目引种是造成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原因。

2.2海洋业

一是海洋垃圾:随废弃的塑料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每天都在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并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据海洋生物学家表示,软体动物、蛀船虫、珊瑚虫这些寄居类动物如今正附着在漂浮的垃圾上漂进新的地区,对那些地区的物种造成危害,并开始改变那里脆弱的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学家巴恩斯表示,能使海水结冰的温度可能是阻挡外来物种入侵南极洲的主要屏障,而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削弱了阻挡外来生物的天然海水屏障,情况就将更加严重。二是海洋压舱水的排放:20世纪初,压舱水代替了固体压舱物,这无意中为水生生物在世界范围内的散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轮船变成了一个满载各种微型生物的“水族箱”,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输送货物时,不断地运输和储存这些水生生物。由于一些尚不清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与压舱水直接相关的异地种侵入事件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里时有发生。

2.3旅游业

很多的物种入侵是由于旅游者的携带而引起的,游客从全球各地带来各种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有异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物种被游客有意无意地留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中,对当地的生物入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国际贸易

最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贸易额的不断增加、国际运输的集装箱化和车船飞机的速度加快及大型化,促进了鲜活植物产品贸易,也最大程度地增加了有害生物存活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有害生物在国际间传播入侵的机会。例如美国白娥入侵亚洲,就是由于在二战后,日本木材奇缺,美国原木大量倾销日本,美国白蛾也就由此进入亚洲,进入中国;松材线虫传人中国、光肩星天牛(ALB)传人美国等都是由于国际贸易而引起的。同时种苗产业国际化与国际交流频繁更加快了病虫的入侵与扩散。

3防治生物入侵的技术措施

3.1清除

当某一物种初到新地时,试图全面根除是可能的。这种手段虽然极端,但已经被南非的很多国家采用了。例如世界范围内的鼠害,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80多个岛屿已经清除了老鼠。但大多数情况下,试图清除是行不通的。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有效的早期预告系统来报告入侵物种的到来,很少有相应的专门小组执行有效的根除计划。而且,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完整的数据系统来确定是否新引进了某一物种,并且这一物种是否有侵略性。然而,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发现及时,立即采用有效手段和全面参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根除入侵物种。所以这种措施在实施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3.2防治对策

3.2.1实行全面检疫,阻止外来种的偶然入侵

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传出或传人某个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预防性措施.14世纪中叶,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为阻止黑死病、霍乱、黄热病等疫病传人本国,对要求人境的外来船舶和人员采取了进港前一律在锚地停滞、隔离40d的防范措施,后来逐渐运用到阻止动植物外来种传播方面,出现了动植物检疫.1994年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达成的(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已成为一部国际检疫法。1999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763批次、683140株,草坪165279m2,肥料8100kg,木包装7件.截获有害生物162批次,发现有害生物160多种,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3.2.2采取全面的生态评估和监测,防范引进品种的入侵

美国夏威夷为了消灭害虫,从非洲南部引进了一种玫瑰色蜗牛,谁知55年后,它竞将15—20种土生土长的蜗牛伙伴消灭得干干净净。为了改善牧草的营养结构,美国西部引进了纤维含量较高的胡枝于,结果它疯狂地繁殖、蔓延,致使原本能养活9万头奶牛的牧场寸草不生,最后被荒弃不用。在中国的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亿株,40多万公顷。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代之以巴西橡胶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多样性匠乏的生态系统。

所以这些出于良好愿望导致的灾难性后果提示人们,在进行人为引种前必须认真作好全面的生态评估,并进行引种后的跟踪监测。

3.2.1化学防治

对外来物种的化学防治(包括诱饵、驱赶剂和毒药)通常被认为不可取,因为众所周知的广谱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但据美国国会透露,有一些新型化学杀虫剂只对某一种或几种害虫起作用,不会影响人类健康。但是,这些化学杀虫剂非常贵,而且需要反复使用,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防治也只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才有效可取。

3.2.2机械防治

机械防治有些时候是可行的。例如,在佛罗里达,手工除蜗牛就是根除非洲大蜗牛时使用的方法。然而,大多数外来物种无法用机械防治(如小昆虫和地穴动物),而且,机械设备的成本很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想象。

3.2.3生物防治

无论是从生态角度还是经济角度,生物防治被认为是继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方法。现在我国泛滥的水葫芦,生物学家也找到了一种水葫芦的天敌——象甲。专家在实验室中发现:被放置了象甲的水葫芦,植株明显变小、叶子变小、茎干变细、分支减少,水葫芦的整个生长过程受到抑制。但象甲吃完水葫芦后,是否还会去吃其他的植物,是否会造成再次“引狠人室”?然而,生物防治确实是目前生物学家想到的最合理的方法,当然它的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向言词,彭少麟.生物入侵及其影响.生态科学,2001(20):68-73

[2]李博,徐炳声.从上海外来杂草区系剖析植物入侵的一般特征.生物多样性,2001,9(4):446-457.

[3]乔勇进,张敦论,张强.试论生物入侵的“生态安全”及相应对策.防护林科技,2001(51):41-43.

[4]白希尧,白敏冬.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灾害和治理方法的研究.自然杂志,2002(24):223-230.

[5]丁建清.外来生物的入侵机制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16-20.

[6]梁忆冰.植物检疫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防御作用.植物保护,2002(28):45-48.

[7]陈兵,康乐.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环境保护,2001,(12):30-31.

[8]徐承远,张文驹.生物入侵机制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2001,9(4):430-438.

[9]张林艳,叶万辉.生态空间理论及其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8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