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生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成电路生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成电路生产管理

篇1

微电子技术专业简介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微电子学基础知识,具备集成电路设计、生产、应用开发及营销等能力,从事集成电路设计、FPGA 应用与开发、集成电路生产、电子产品开发以及 IC 产品营销和技术支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干课程:电子技术基础、集成电路工艺原理、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基础、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VHDL)、数字系统设计、IC 设计方法、数字系统 CAD、FPGA 应用开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集成电路制造厂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以及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开发和研究工作。

微电子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就业方向:电子类企事业单位: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产品检测、产品封装、版图设计、质量控制、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及技术研发。

学生可选择到中、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业教学和管理工作,或到集成电路制造厂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以及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及管理等工作,也可选择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固体电子学、通信、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

微电子技术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熟练使用通用电子仪器、仪表及集团电路相关测试设备的能力;

3.具备电子系统组装调试能力;

4.具备从事集成电路应用推广工作的能力和销售能力;

5.掌握数字系统 Verilog/VHDL 编程及调试技能;

6.掌握集成电路前端(逻辑综合)/后端工具(自动布局布线)的使用方法;

7.掌握集成电路版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8.掌握 FPGA 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

篇2

关键词: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16-03

一、引言

国外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应该具备完整的结构层次体系,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因此,适度发展高职与本科的分阶段培养能够改变高职教育社会地位不高的现状,也能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微电子专业来说,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更是微电子技术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集成电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本文将从研究内容、方法和预期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研究内容

1.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集成电路产业包含了设备制造、芯片设计、圆片加工、芯片封装和测试、芯片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上所需要的人才各不相同,包括人才的层次、技能要求、技术要求等。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后,结合学生个体的诉求,按照人才总体“技能强、技术够用、基础扎实”的能力要求以及“创新意识”、“发展潜力”、“职业素质/责任心”等三方面的素质要求,本研究项目制定“3+2”分段培养的目标和岗位。具体包括:在三年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成为面向微电子产业,具有一定的微电子专业知识,系统掌握微电子制造工艺技术,具备从事芯片生产过程的工艺加工和器件测试能力、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能力、一定的生产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在两年本科阶段,主要培养微电子学、信息技术领域内具备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了解微电子材料及其工艺技术、具有电路与系统、电磁兼容技术,以及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系统封装设计、多芯片组件设计等多方面知识,能在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程设计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部分岗位名称和描述如表1所示。

2.技能和转段要求。国外高职教育之所以有巨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办学效益,职业资格证制度是直接原因之一。“3+2”分段培养模式与常规应用型本科对学生的技能要求有所不同,必须突出在高职阶段所强调的技能,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对技能证书必须提出明确的目标。主要包括:半导体芯片制造工(高级)、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师、电子工程师等资格证书。

为顺利从高职向本科转段,首先要达到高职的毕业要求,包括主修课程和选修课学分要求、英语和计算机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学生完成高职阶段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并达到合格标准,获得大专学历,准予毕业。在此基础上,经考核合格可进入南通大学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转段考核由南通大学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织,由南通大学负责录取。在进入南通大学学习后,要顺利毕业和拿到学位证书,需要遵照《南通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满足修业年限、学分、英语和计算机能力以及学位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等要求,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课程体系。制定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先要考虑所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能力要求,要充分认识进入“3+2”分段培养体系中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和发展潜力等,还需要满足高职和本科两个阶段需要达到的要求等因素。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3+2”分段培养模式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等),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专业综合与拓展模块等四大模块。具体参见图1所示的高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起点和归属是应用,而本项目中与高职对接的也是地方应用型本科学校,因此实践教学应该在本项目的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比例。另外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还需要确定学位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电路分析与测试、模拟电子技术与应用、数字电子技术与应用、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原理与实践、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复杂数字系统设计、通信系统、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等。

4.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的建立。为了确保“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如下相应的保障措施。(1)教学资源。南通大学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3+2”分段培养项目中利用两校在各级精品课程中的优势,利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南通大学EDA实验中心、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实训中心等平台,采用两校编写并出版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与工具》、《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等近10部教材,利用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和半导体测试等教学资源库进行学生的培养,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2)实训条件。为确保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在实验实训条件方面需有充分考虑,利用南通大学的省级EDA实验中心和省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等优质的资源,以确保“3+2”分段培养项目中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3)师资配备。同样为了保证项目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到核心技能模块、专业综合与拓展模块的几乎所有课程,南通大学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都配备“精兵强将”,选择各自专业中最好的老师承担教学任务。

5.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根据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包含的主体,将进行以下多个层面的实施过程监控。(1)项目工作小组会同两校职能部门、学校督导、系部督导对“3+2”试点项目的教学开展质量监控,重点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案例分析、方案设计题型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发挥合作企业参与质量监控的积极性,校企相互协作,加强过程管理,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监控中来,实行信息员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评价。

三、研究方法

具体研究过程和方法如下。

1.建立管理机制,做好顶层设计。为做好项目的协调工作以及专本一体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双方学院牵头成立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实施工作小组。由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和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成员由双方系(教研室)主任和相关教师组成。

2.确定培养模式和转段要求,并制定分阶段专业培养目标。遵循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确定三年高职阶段和两年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

3.构建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有效衔接是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有效衔接的难点,项目工作组内的研讨会,制定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素质、职业基础、核心技能和专业综合与拓展等几个模块。另外课程制定过程中突出实践类课程的重要性,并选择部分重要课程为本科学位课程。

4.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制定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后,按部就班实施人才培养。首先,配备优质的教师资源,从基础课专业课,选择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承担本项目学生的教学工作;其次,优先支持并提供优良的实验实训条件,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质量地实施;再次,制定一整套适合本项目学生的考核方法,以检验人才培养成效。

5.开展专本一体的质量监控和评价。本项目将在多个层面上进行项目实施的监控,包括学校、企业、学生等广泛参与,对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全方位评价,以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四、研究预期成效

微电子专业高职与本科的衔接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希望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1.微电子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为江苏省、无锡市地方支柱产业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并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升级。

2.微电子专业“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能够满足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强烈需求。

3.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岗位定位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起点,而针对“3+2”这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关于技能和转段的要求将直接决定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

4.课程体系是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本项目以培养“技能强、技术够用、基础扎实”的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5.本项目实施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潜力”、“职业素质/责任心”等三方面的素质,并为之创造了教学资源、实训条件和教师团队等保障条件。

五、总结

本项目意在通过在微电子专业中探索一种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应产业链的岗位需求的设置,进行专本衔接的课程体系的研究,并配备足够的资源,实施分段培养;最终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鉴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项目进行及时总结,把相关经验记录下来,以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并可推广到其他专业。

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社会基础建设行业的重要组成,受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近年来,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电力运行模式逐步呈现多元化特点,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确保其能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提高内部元件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

1 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增加了各行业的市场竞争,对各行业的技术水平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资源是人类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之一,给电力行业带来了更大的生产压力,导致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电力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研发和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将这些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产运营中,进而完善了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其中对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研发不仅提高了电力资源的质量和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还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及在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能源消耗量,促进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大量机遇的同时,还存在很多挑战。电力企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开始对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研发和引进,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可见,对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是必要的。

2 电力系统领域中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全控式器件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运动控制新纪元的标志是半控型晶闸管的出现和应用,半控型晶闸管作为我国第一代电力器件,在交流和直流传动控制系统中被广泛应用。不过,在交流变频技术的推动下,全控式器件的出现,逐渐渠道了半控型晶闸管。全控式器件主要包括了GTO、GTR、P-MOSEFT。其中GTO是一种能用门极关断的高压器件,关断的效益较低,在4.5左右,且需要一个极为庞大的关断驱动电路和吸收电路,该器件的通态压降一般在2-4.5V,比普通的晶闸管高。GTR的电路较为复杂,使用难度较大,主要是在使用出会出现过流能力低、热容量小、安全工作区受各项参数影响大等问题。P-MOSEFT是一种电压驱动期间,对驱动电流的要求较低,驱动电路也较为简单,主要在开通时提供容性充电电流和关断时提供放电电流。由该器件引出的IGBT器件是一种混合期间,既有GTR大电流密度的特点,又有P-MOSEFT的高速和高输入阻抗特性。IGBT器件的通态电压降在1.5-3.5V之间,电流下降时间在0.2-1.5μs之间,关断存储时间在0.2-0.4μs之间,生产效率较高。

2.2 高频变换器的应用和发展

每个电子器件的更新推动了变换器电路的更新,全控式电气器件的使用,其变换器也逐渐从低频向高频发展,较为常用的是PWM变换器(如图1所示)。高频变换器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功率因数,降低了高次谐波对电网产生的不利影响,还有效解决了电动机在低频区产生的转矩脉动问题,即PWM逆变器中的电流和电压谐波分量产生的转矩脉动会作用于定转子上,使得电机绕组因振动产生噪音,降低了逆变器的工作频率。

2.3 通用变频器的应用及集成电路、单片机的发展

通用变频器是指批员化、系列化、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变频器,如功率≤400KVA的变频器。从技术发展层面上看,电力系统领域中半导体器件主要有GTO、GTR和IGBT,以GTR和IGBT的发展趋势上看,支频器的可维修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也因单片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而有所提高。在集成电路和单片机的发展上,虽然8位机以其高可靠性和保密性仍然有很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指令集较短,功能简单,适用于GMS97C和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同时,对单片机的开发手段也日益完善,除了传统的汇编语言,还有PL/M语言、C语言等。此外,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应用,使得交流调速控制理论不断成熟,对促进电力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总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为我国电气系统的自动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同时还提升了电气设备相关元件技术的应用水平,促进我国电气自动化系统整体水平的提升。全控式器件、高频变换器、通用变频器、集成电路、单片机的发展以及交流调速控制理论的不断成熟,标准这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科学发展,而这些元件技术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使电力企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建伟.电力电气自动化元件技术的运用[J].科技创业家,2013,29(21):13-14.

篇4

简历里社会实践经验范文(一)

**公司

起止年月:2010-09 ~ 2011-01

公司性质: 其它

所属行业:计算机服务(系统、数据服务,维修)

担任职位: 网管

工作描述: 负责大厅机器的维护与故障的排除

离职原因: 私人原因

**公司

起止年月:2010-04 ~ 2010-06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安装工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简历里社会实践经验范文(二)

*公司

起止年月:2011-03 ~ 2014-03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中介服务(公证,,信息服务)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1.给原始凭证分类,填制会计凭证;

2.登记会计账簿,记账凭证汇总,登记总账;

3.一般纳税人及小规模纳税人每月的纳税申报,报送会计报表 ;

4.装订凭证、存档;整理及保管进项发票抵扣联、财务文件、合同、档案等;

5.开具国地税发票、购买发票,进项税发票认证等有关发票管理工作;

6.记录应收应付账务处理,现金管理,公司日常费用报销;

7.负责员工社保增减员、申报及汇缴;

8.办理营业执照代码年审、企业变更;

9.管理公司库存,登记出入库

10.完成上级领导交予的工作任务;

离职原因:

简历里社会实践经验范文(三)

**公司

起止年月:2010-05 ~ 2012-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云南分公司副总经理

工作描述: 工作类别:经营管理

工作内容:1、据总部年度经营目标,制定本子公司年度、季度(含月度)经营指标及月工作计划。

2、营销团队业务管理。

3、政府事务联宜。

物料筹备,设备维护、产品工艺工程管理、品质管理、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人员绩效考核生产人员工资核算、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人事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

职务职能:人员需求分析、物控管理、设备需求、设备维护人员管理、生产计划编制与进度控制、生产效率控制分析、人员绩效考核、成本分析与成本控制、人员招聘、人员培训、财务管理等。

综合平衡年度生产任务,制定下达月度生产计划,做到均衡生产;

组织制定并执行公司生产战略计划,组织、管理、控制和监督生产系统,以实现公司生产目标;

负责组织落实、监督调控生产过程各项工艺、质量、设备、成本、产量指标等;

产品对象:数控铣床组装制造及销售。

离职原因: 另谋职

**公司

起止年月:2006-03 ~ 2010-05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担任职位: 车间主任

工作描述: 工作类别:经营管理类

职务:油漆车间主任(分厂厂长,自负盈亏);产品对象:中纤板木工制作、油漆高光喷涂、产品表现抛光。

工作内容:人员培训、人员调度、物料筹备,设备维护、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进度控制、产品质量控制及人员绩效考核生产人员工资核算等。自负盈亏。

离职原因: 另谋职

**公司

起止年月:1998-10 ~ 2005-1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

所属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担任职位: 管理部经理

工作描述: 订单管理、IE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物流管理、供应商及协力厂商生产计划跟进控制;供应商制造能力稽核;

产品对象:CDT显示器、PDP电视机生产组装、音箱生产装配、DVD、 功放机生产装配等。

行业对象:电子、五金、塑胶、化工等。

曾任职务职能:IE助工、IE工程师、生产管理调度课长、生产管理部部长、生产管理部经理。

备注:管理系统软件:SAP

离职原因: 另谋职

看过“简历里社会实践经验范文”的人还看了: 1.简历中的社会实践怎么写

2.个人简历中的社会实践经验怎么写

3.大学生个人简历中的社会实践经历范文

篇5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就业导向

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界定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1]。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强调两点:一、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学生个人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理念,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应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职业能力的要求。《电子技术》是职业学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基础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使《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加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针对性,是该课程教学改革所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现行《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落后,以分离元件电路分析为主,集成电路介绍为辅的课程体系,远不能适应目前电子设备中集成电路大量推广应用的客观现实。2、职业学校《电子技术》教材理论水准定位偏高,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3、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系统性、轻专业需要和知识应用,这一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

三、《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教学需要、专业工作需要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瞄准岗位目标,实施能力教学,以学生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直接从事岗位的需求为准讲授课程内容。1、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针对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以此确定《电子技术》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所需掌握的内容以及每一章、每一节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按专业(岗位)编写教材。2、在给各专业班级配备任课教师时,一定要考虑教师所学和所从事过的专业。3、争取三四年内让每位任课教师到生产现场参加一定的专项生产实践,熟悉专业设备及其发展方向。 [2]

四、开设探究性电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电子线路实验,就是在现有电子线路实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问题所在,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设置问题就是设置探究性实验的课题。探究问题就是思考问题的症结何在。这个过程可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进行。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对他们所得出的结论进行验证或修正。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实验室要根据课题需要准备好各种元器件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不符,可以马上改变思路而再设想、再实验。这实际上就是“设想―― 实践―― 再设想―― 再实践”的过程,是不断思考、拓宽思路、探索创新的过程。

五、市场调研

通过考察珠海佳能,深圳奥林巴斯等电子企业及对部分参加工作的学生的回访,对电子企业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电子生产流程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研究。[3]

1、电子技术人才需求情况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经济发达地区对电子技术专业的技校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每年都需要一大批技能操作工人来充实生产第一线,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需要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更具较强的操作技能。

2、电子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

根据生产企业对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总结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要求学生必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②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③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④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图阅读能力;⑤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技能,了解其发展动态、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6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7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8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电子专业的几点思考

1、明确毕业生面对四个就业岗位群各自技能要求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3、坚持“产、学、教”相结合,坚持“多证书”教学。

参考文献:

[1]引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2,4.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发展对策

21世纪机械制造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化是机械制造企业所面临的挑战,而机械制造中广泛应用数控技术则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佳绩。但我国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能力、商品化进程、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情况尤为突出。面对市场的竞争和新技术的挑战,该如何认识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如何看待它的发展趋势,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

下面结合近几年来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谈谈我国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对策。

1.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控制数字程序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1.1数控装备与技术的基本概况

近年来,我国相继从德、美、法、日本等国引进先进的数控生产线,使我国制造业得到空前发展,主要应用特点有:刀具材料以超硬刀具材料为主,如陶瓷、超细硬质合金刀具等,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改善刀具结构与加工工艺,零件孔加工刀具多采用多刃复合式结构:采用高速专用数控机床加工发动机;传动器关键零件,机床结构没计是以各种高速多刃专用成形刀具和加工工艺为主导。

然而,我国机械制造业还属于工艺离散型制造业,虽然已引进加工中心、数控镗铣床等,但企业内生产管理局网,网络经营管理系统及生产技艺数据技术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1.2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械制造业以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利用为特点,正朝着柔性化、敏捷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来看,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2.1数控技术性能发展新趋势

(1)高速、高精、高效化。

由于采用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数控技术必向高速、高精、高效化方向发展。

(2)多轴化和多系列。

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机械制造,要求其数控技术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

(3)实时智能化。

随着数控技术领域实时智能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机械制造的数控技术必然朝着实时智能化方向发展。

1.2.2数控技术体系结构的发展新趋势

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体系结构的发展趋势为: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一种机械制造业远程服务系统的结构。

(1)数控装备智能化。

本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2)信息集成网络化。

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3)数控系统集成化。

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改进性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2.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发展应对策略

先进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保证,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

我国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情况尤为突出。为此,下文从总体应对策略和技术途径探讨机械制造业中数控技术的对策。

2.1数控技术发展总体应对策略

通过对数控技术和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我国数控领域存在问题的研究,笔者认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技术支持和服务为后盾将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对策。

(1)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我国必须大力加强数控领域的科技创新,逐步建立自己独立的、先进的数控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符合国情的数控产品,从而形成从数控系统、数控功能部件到种类齐全的数控机床整机的完整的产业体系。

(2)大力加强技术支持和服务。

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作为典型的高技术产品,对用户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足相当重要的。目前,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建立新一代立体化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开辟新的途径。

2.2技术途径应对数控技术发展

(1)发展新一代PC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是各类数控装备的核心,因此通过科技创新首先发展新型数控系统,将是推动我国数控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这要求在开发新型数控系统时,选用高性能CPU作为系统的运算和控制核心,并尽量用软件实现数控的所有功能。

(2)推进数控机床功能专业化。

解决数控系统问题后,需要实现数控机床的模块化,解决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专业化问题。目前我国机械制造在这方面离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必须人力促进数控机床功能专业化。

3.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对策,并对我国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另外,我国正逐步融入全球化机械制造的序列中,随着国外先进制造技术设备大量引进、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先进的数控技术在国内机械制造业将日趋实用与普及。 [科]

【参考文献】

篇7

5G畅享无限精彩

4G+构建未来生活

目前,全球4G的发展正方兴未艾,而5G的设计与研发已经踏上征途,5G已经成为全球的新焦点,发展进程不断加速。

作为IMT-2020(5G)推进组的核心骨干成员,大唐电信集团早在2013年底便率先了5G白皮书,对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愿景、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近年来,大唐不仅参与了5G需求的制定,还在技术方面牵头了大规模天线、新型多址技术、灵活频谱共享、低时延高可靠等关键技术的专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及成果。2015年,大唐电信集团全面参与ITU IMT-2020的愿景与需求,推动关键技术指标,并全面参与了3GPP关于5G的立项规划讨论。

此次展会,大唐不但将展示5G综合验证平台、128通道的5G MassiveMIMO样机及5G车联网通信设备等内容,还倾心打造了以2022年冬奥会为虚拟背景的5G大片。大唐电信集团5G大规模天线的垂直赋形技术将网络覆盖从平面扩展到立体空间,让网络无处不在;在更高速率、更大容量、更低时延的5G网络上,人们可以进行虚拟现实应用与物联网、机器人和工控技术的有机结合;精密的远程操控、全息影像数据传输为人们带来了360度立体的浸入式感受。5G虚拟现实、5G智能车联网、远程遥控、赛道检测、紧急救援……这些常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高能片段,已不再是梦。

然而,在4G已上5G未达这一阶段,如何提升现有网络的能力是迫在眉睫的现实。为此,大唐电信集团从“归一、立体、宽带、隐形、云化”五大角度对未来一段时间内4G的技术发展方向和组网规划进行了诠释。重点展出包含全面融合组网的能力,可满足基础覆盖需求并可进行补盲补热、室内深度覆盖等精细化覆盖的丰富解决方案,以及化解基站安装环境冲突、增强快速部署能力的完整产品序列等方面内容。此外,大唐电信集团还将进行一系列业务演示,包括首次公开进行的TDD+FDD跨制式三载波聚合、宏微协同双连接、下行256QAM、动态TDD等,为提升频谱利用率和传输速率、增强网络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持。

智能芯提供核“芯”动力

安全芯助力安“芯”保障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面临机遇和挑战,大唐电信集团正在向“强芯”的目标迈进。本次展会,四合一北斗芯片的终端产品将亮相大唐电信集团展台。高性能低功耗多模无线互连芯片LC1540,将打破国外厂商在智能手机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垄断地位。还有市场热卖的“红米2A”,红米2A内置大唐电信集团LC1860芯片,具备强劲的性能,同时展出的1860芯片平台则创造性地采用了业界领先的软件无线电技术SDR,其Modem技术的领先性和技术创新性目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可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更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芯片等领域,为“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提供核心引擎。

此外,指纹识别安全芯片、穿戴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以及非接读卡器芯片等安全类芯片成为展示一大亮点。按压式指纹传感器具有识别精度高、操作方便、用户体验性较好等特点,同时指纹安全处理芯片集成国际通用算法、国密算法及指纹处理算法,可实现采集指纹图像的处理和数据信息安全加密功能。可穿戴移动支付安全模块可在短时间内使现有可穿戴智能硬件增加金融级移动支付功能,实现金融IC卡、市政一卡通、支付密钥、校园一卡通、居民卡、商通卡、企事业单位员工卡等多种应用。非接读卡器芯片则可应用于智能支付、智能监测、智能锁具、身份证件及社会保障卡等信息读取等领域。“中国芯”自主可控,在技术层面确保了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为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布局“互联网+”创新

深耕企业、行业应用

近年来大唐电信集团紧紧围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产业热点,在互联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布局。

目前,大唐电信集团将创业创新孵化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国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大唐电信集团在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物流、保险等涉及国家民生信息、民族文化等领域进行产业化布局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包括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业务在内的互联网产业群。与此同时,大唐还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着重展示了移动终端游戏、政务云等业务。

篇8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安全,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B

塔式起重机事原因可以分为两大类【1】:一是管理不到位,违章操作、超载、斜拉斜吊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由于对塔式起重机安全隐患不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致使在塔式起重机使用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塔式起重机的倾翻。下面其事故原因进行探讨,并分析使用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意义。

原因分析

缺乏安全技术知识。塔式起重机机组的相关操作人员没有进行专业安全技术培训教育,无证上岗。由于安全技术知识少、操作不熟练,容易发生事故。严禁非司机开塔吊,未经培训考试合格者不能独立操作,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超负荷运行。超负荷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起吊物重量不明盲目起吊,如起吊物体处于冻粘状态或埋在土中;二是对所吊物重量估计不准,凭经验,认为差不多是造成超负荷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操作规程中严格规定“严禁超载”。

风力。塔吊越高影响越大,当风吹来的时候,必然要受到很大风压力,塔吊必须要有足够的稳定性,才能抵抗住突然随风产生的风压倾翻力矩,使塔吊不至倾翻。

运行惯性力。当行走、回转、变幅等机构起动或制动时起重机相应的运动部分就要产生惯性力,尤其是司机操作不平稳时,极大影响塔吊的稳定性。这就是塔吊超载倾翻事故常常发生在运行中的原因。

安全装置不健全或失灵。塔式起重机的“四限位、两保险”。特别是超负荷限位不健全或失灵发生的事故。必须保证安全装置齐全、灵敏、有效是防止事故的重要环节。

塔式起重机带病运转造成事故也时有发生。对于塔式起重机各个部位或机构,都应运转灵活、可靠,特别是其中的制动器和主要受力易损件比如钢丝绳等。做好定期检查、保养,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防止带病运转。

歪拉斜吊。使起重机受力状态发生变化,斜吊产生的水平拉力会大大增加起重机的倾覆力矩,造成事故。

还有如信号指挥错误、酒后作业等都是造成各类事故的原因。

以上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要想解决其中的问题,第一要从技术方面着手,提高塔式起重机的运行效能和安全状况。第二是要建立完整的安全监控管理制度。

二.相关新技术应用

(一)把电子技术应用于塔式起重机,使其工作更平稳,安全,操作更方便,控制更准确。(二)采用变频技术。

(1)把无级调速和恒功率调速的技术应用于塔式起重机中【2】,塔式起重机频繁的起动电流使电气传动控制系统存在大量问题,所以采用变频技术,对三相异步电机实现低速满载荷调速恒力矩和中轻载荷调速恒功率。

其优点是:实现无级调速,在中轻载状态时速度高,重载时候速度低。平滑变速,无冲击,制动(即速度为零时,抱闸制动)冲击小,钢结构及零部件寿命高,司机操作方便,主回路的接触器是在无电流冲击下开启和闭合,不易使触头烧蚀、咬焊,大大提高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

也可在普通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中加入变频器,当电动机的级对数不变的情况下,由变频器提供连续变化的工作频率,并在额定频率50HZ以下低频段实现恒转矩调速方法,制动过程平稳,定位准确,可按运转速度的要求定档,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把PLC(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应用到塔式起重机中【3】,交流无级调速设计是由完善可靠的控制实现的, PLC系统采用电子集成电路,把各种不同的机械特性曲线按工作状态和需求进行组合起来,充分利用了各种条件控制、指令控制、互联、状态、定位等功能,代替各种延时器、继电器,用集成电路来满足各控制部分的需求,实现复杂的调速功能。

通过引用集成电路及自动控制,不仅省略了大量的各种继电器,简化了电路,同时大大缩小了控制箱的体积,明显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从而使塔式起重机的电路故障大为降低。同时由于其采用变频控制,机械整体运行平稳,也间接的延长了机械的使用寿命。

(三)把微机处理系统运用到安全装置及监测系统中去【4】。

在众多事故中,违章操作、弯拉斜吊和超载所引起的事故占一半以上。国际上在1998年就全面实施安全监控并将其列入强制性标准,极大地降低了事故的发生。

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系统由显示系统、传感器、数据传输系统、安全软件、工作机构等组成。通过监控系统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塔机的管理方式,做到事先预防事故发生。将单一的行政管理、间歇性检查式的管理转变为实时的、连续的科技信息化管理;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最终达到减少塔机因违章操作、超载引起的事故的目地。

三.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装置

目前已开发使用的安全监控装置主要分为两种:“黑匣子”、防倾翻监控仪。其中监控仪通过观察塔式起重机的倾斜而进行记录和报警,无论是塔式起重机工作状态或非工作状态,只要塔式起重机机身倾斜度超过临界状态就进行记录和报警提示。

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装置,通过记录芯片获取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不可人为更改,为落实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第373号令)、《塔式起重机技术条件》GB/T9462-1999、《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93号令)、《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办法》(建质[2008]76号)、《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66号令)、《塔式起重机操作使用规程》 JB/T100-1999、《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2006的相关要求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使用安全监控管理装置,是加大监管力度,消除塔式起重机事故隐患的有效手段。通过安装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违规现象。首先,塔式起重机操作人员的技能评估将通过数据统计被暴光;所有的塔式起重机使用过程(包括吊载状态和非吊载状态、正常工作状态和非正常工作状态)数据将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再现,从而使相关人员处于时刻被监督的工作状态。

有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错误地认为只要保证目前的安全限位器正常使用即能保证塔式起重机安全,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上,非超载状态的安全和所有的运行记录通过目前的安全限位器是无法实现的。

使用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装置,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提高监督管理技术水平的需要。通过监督和处理司机操作过程中打反车、弯拉斜吊和急停急吊等不符合相关规定的错误行为,教育司机和管理者,将有效地降低恶性事故的发生几率。特别是当塔吊司机观察不到所吊重物时,若无人指挥或者指挥人员不对装配的货物状态(重量、位置)进行有效监督,通过监控仪,塔机司机也可获知所吊重物是否超载、位置是否正确,及时采取措施纠正。

通过操作人员观察监控仪器指示的塔身倾角和定时的数据统计整理,能直观有效的看出塔身轴心线侧向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针对不满足要求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了塔身垂直度的测量次数,不必每次必须用经纬仪和专业人员进行垂直度测量,减少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简化了管理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

安全监控管理装置的数据记录功能完善了管理数据记录,保证了事故责任认定的科学性,为塔式起重机钢结构完好状态诊断以及塔式起重机寿命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科学管理和事故前主动预防提供了可能。

四.结论

塔式起重机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是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能够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的几率。作为先进技术的安全监控设备,其一方面真实地记录了设备其运行情况,成为为监督部门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法的依据,督促操作和指挥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减少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从源头上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安全状态时,及时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监控装置是有效并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温建平.塔式起重机使用方面的危险因素.大众标准化:2003,12

杨玮.塔式起重机智能控制的实现.现代电子技术:1999,01

篇9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子类专业;教改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5-1109-02

1电子类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2011年《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扩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是在引入大量的国外资本、技术、管理的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在湖北“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子产业已处于全国优势地位。武汉城市圈已逐渐成为全国电子电气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湖北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各种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电子、集成电路、通讯、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信息服务等专业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因此,行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类专业人才需要非常迫切。

2电子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现状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目前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大多都仅局限于传统的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校内实训基地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特色的重要途径。但大多数院校的校内实训室一般都集中在验证性的电子实验方面,如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高频电子实验室等。目前也陆续建立了实战性更强的,如电子工艺、PLC自动控制、光纤通信、智能交通等针对实践操作的实训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现电子企业的实践仿真,但此类仿真还不能完全替代具有现代电子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真正能涵盖的实践内容也较少,也没有形成实践链,目前大多数实践还属于消耗性实训。学校管理成本大,学生融入角色较难,实训效果并不突出。

3电子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关系密切、实践效果明显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式。

生产性实训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性实训活动是在有生产任务的企业进行,具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特点。

2)生产性实训一般是结合产品的生产进行的,根据产品整合知识点来组织教学活动。

3)生产性实训的形式是学生直接参加生产的实践活动。

4)生产性实训的教师由校内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和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技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生产管理、生产技术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5)生产性实训能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一条途径,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和成就感。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电路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能够进行设备、工艺和产品改进,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较强。校内生产性 实训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管理等,这种变消耗性实训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既解决了学生实践的困难,为学校节约了管理的成本,也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两全其美。

4完善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改方案

4.1教改方案的要点

①教学改革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应达到的职业技能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②要充分考虑到未来3~5年招生情况、分配制度及企业用人机制的变化,考虑到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影响;③教改方案要同时考虑企业需求与服务社会;

④教改要结合现有的实训设,备和师资状况,做到对已有设备充分利用,新增设备逐步引入,量力而行。

4.2教改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4.2.1改革课程体系

适量精简部分公共课及基础课,加强了以技术能力课为主的核心课程的建设,淘汰部分技术过时的课程,增强了以实际动手能力方面为主的使学生能掌握过硬本领的技术领域课程。同时理论教学也是高职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根据高职技术教育的特点,从2009年以来在电子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上不断改革,在保证理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对部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调整:

1)在第一学期学习完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后,增设基于此2门课程的提高课程《电子系统设计》及《电子系统产品制作》。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结合每年举办的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课程以每年的大赛项目为原型,解剖、分析、再现竞赛项目,不仅巩固了前面所学的模拟电子、数字电子课程,更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比较好的电子项目设计基础。

2)根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及电子企业今后的产品设计方面,将原来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调整为《单片机技术》及《单片机开发实习》。教学方向不再以理论为主,转向以应用为主,并以实际案例的形式授课,少理论,多实践,做到少教多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及电子设计大赛中的项目,真正做到了做中学,学中做。

3)通过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现有资源,增设《SMT技术》及《SMT技术综合实训》。本专业的大部分实习就业企业目前都采用了较为先进的SMT贴片技术制造工艺,从编程、调试到简单的维修,就是为了让学生今后零距离就业,经与校外实践基地工程技术人员协商调整增设以上两门实用性强、企业认可度高的实践动手课程。

4)删除了在本专业不是非常必要开设的部分专业周边课程,如:《光纤通信》及《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同时适当加大了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环节的学时数,不仅充分得用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作用,还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比较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以上课程改革的根本是基于大量的企业调研,特别是对企业生产线一线现场的调查基础上制定的。通过课改,基本形成具体高职特色的技术教育、面向电子企业生产一线的课程体系,开成新的电子类高职课程体系和知识领域框架结构,强调技术的实用性、应用性。

4.2.2加强实践环节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技术训练,加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工程实践训练,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利用基地的先进设备培训学生动手能力,目前在基地设立了以下项目:

1)手工插件、手工焊;

2)电子线路板的绘制;

3)电子线路板的制作;

4)电子线路的设计、安装、调试;5)SMT编程;

6)SMT设备故障的排除;

7)PLC可编程控制器实用训练;

8)电子电气产品的品质管理;

9)根据基地的实际订单参与各类电子电气产品的制作训练。

通过以上的专业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基本达到一般工程技术人员所应具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如:撰写技术文件、技术报告,进行一般电子电气控制系统的辅助设计,进行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及计算机一般应用能力。

5下一部深化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选择能满足校方实训要求的合作企业。首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服务教学,能够完成已经制定好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基地企业要有积极性,能够配合学校共同培养电子电气类人才;其次,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成长经历、能掌握初步的教学方法,并能够完成以岗位为基础实习指导任务,促进学生生产实践技能的提高;最后,基地企业还要具备必要的实训环境条件,保障学生的安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又能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达到双赢。

2)需要学校全方面的支持及健全的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合作电子企业的引入,会直接影响学校传统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这其中涉及到学校的经费开支、后勤管理人员、人动等,这都会影响到合作的长期性、稳定性。

3)合作双方中校内专业教师的确定。能指导学生企业实践的专业教师是学校与企业的桥梁,其综合素质及责任心直接影响到该项实训方案的实施。如何正确地把学校的培养要求与企业的合理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校企双方能否达到双赢的关键。

4)实习期间待遇的确定。学生在岗实习为企业减轻人员的负担,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但毕竟也是在校学习期间,选题标准的确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高职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篇10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定位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智能化交通背景下,车联网技术的出现解决了当前交通问题,有效降低了复杂交通环境下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率。此外,车辆网技术还降低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也尤为突出。因此当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也更加关注车联网技术研究。

2车联网概述

2.1车联网的定义

车联网主要指由车辆位置、车辆行驶速度、车辆行驶路线等构成的信息交互网络,是一种朝着环保、节能、安全等方向发展的交通车辆与信息联合的技术。在具体确定物联网体系结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具体应用环境,从多样性原则、时空性原则、互联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以及坚固性原则入手车联网的构成,这样保证体系的完整性。主要借助道路拍摄电子装置、传感器、GPS定位装置及图像处理等关键的电子设备与技术(图1),实现了对车辆、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等重要信息的采集,并且根据相应的通信协议及标准,在行车-道路-驾驶人员-基础设施之间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无线通信以及信息交换。管理中心主要借助现代计算机进行技术分析,并且处理车辆数据信息,以便为驾驶人员计算出最佳的行车路线,同时还能够及时汇报前方的道路状况以及信号灯的周期信陈鹏漳州理工职业学院汽车学院福建省漳州市363000摘要:汽车电子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种电子技术的性能也逐渐趋于完善。而随着汽车智能化与智能交通的发展,车联网这一物联网新技术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经受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构的高度重视。文章先简要概述了车联网的含义,对分析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技术组成,并探讨车联网技术定位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架构策略。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定位息,使得城市交通管理人员能够对行人、车辆以及道路进行智能的健康以及调度。车联网这一技术建立在物联网的基础上,是汽车与信息社会的融合产物。

2.2车联网的功能

车辆网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1)通信功能。车联网使用无线点频道、无线通信信道以及带宽与比特率等信息特性,用来补偿传统无线电信号传播困难的缺陷,这样可以满足车辆同基础设施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需求。(2)网络通信。车联网中包含了单播、组播、广播等传播方式,实现信道与连通性的管理方法,同接入的互联网移动节点一样可以进行移动管理,比如车联网能够支持IPv6及IPv4的寻址。(3)定位功能。车辆网中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够形成组合的定位动能,为行车人员提供当前位置信息以及提供路线导航(图2)。(4)安全通信功能。车联网尊重车辆拥有人员的隐私,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并且还能够有效低于外部的攻击,保证数据以及系统完整性。

3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定位

在汽车产业经济环境下,车联网常用于汽车的远程监控、车辆管理、智能交通管理及远程信息服务等,这为当前智能交通的建设提供巨大的帮助。从车联网的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将车联网分解成服务层、平台层、网络通信层及感知控制层4个层面。随着车联网的快速发展,车联网也形成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其中上游主要为元件设备的制作,包括定位芯片、RFID传感器等;中游则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商、汽车生产商以及软件开发商;下游则为各种服务提供商,比如汽车远程服务商、内容服务提供商以及移动通信商。在车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应定位与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因为车联网上游产业链已经完善,中下游是实现车联网及汽车电子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典型的智能车辆诊断系统、燃油系统、车辆故障分析及车辆油耗分析等。此外,车联网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在当前车联网产业链中,其技术定位应在感知控制层面,产业链需定位与中上游层面。其中感知控制层面的核心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通信控制系统以及车身控制系统等。而车身控制系统则包括火灾探测传感器系统、车辆速度控制传感系统、加速传感器系统、碰撞探测传感系统、车间距传感器等。对车联网产业进行分析,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定位需关注车联网产业链的中上游的生产管理,具体包括车辆的生产管理、质量检验、装配调试、销售等内容。

4车联网产业背景下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架构

鉴于以上定位,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习传统的汽车电子技术,比如汽车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及维护、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汽车照明以及线路安装检修、电子线路检修等,其中电子测试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是智能交通的关键,而汽车电路布线系统知识的讲解,该知识是保证汽车电子技术良好运行的关键,而汽车照明与线路、电子线路的检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汽车故障的维修手段,汽车维修的目的汽车正常运行的保障。此外还需不断强化信息管理技术,即基于车联网的信息管理技术教学,比如生产管理、质量检验技术以及车联网终端设备销售等相关技术。将传统汽车电子技术教学与车联网信息教学结合,主要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汽车制造技术的情况下,认清当前车联网这一智能化的交通网络形式,学习一些先进的智能技术,通过智能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在后续制造过程中,能够主动将智能技术融入到汽车设计与制造中,以切合当前智能交通的需求,使得新型的车辆能够融入到现代车联网体系中。比如当前被人们寄于重望的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就需要在车辆中嵌入车联网,使用可见光网络为基础。处理好中央信息系统与无线车联两个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设计。

5结语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种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内部的各种信息采集也更加完善,信息管理与使用技术,也受到汽车电子产业的重视。此外,在物联网背景下,现代车联网在智能交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车联网产业背景下,各大高校汽车电气专业也在传统汽车技术教学的基础上,也更加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教学,因此要求高校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应更多的转向信息采集与管理、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以提高专业学生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尧军,李龙,陈丽能,陈开考.基于Web与物联网技术的汽车专业仿真实训平台的设计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22(01):160-163.

[2]袁炼红.基于职业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物联网方向)为例[J].企业导报,2014,8(20):129-130.

[3].2013汽车电子应用与技术论坛——基于车联网的“第四屏”智能终端[J].集成电路应用,2013,16(01):13.

[4]武晓钊.车联网技术体系与产业链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25(08):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