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共同作用使得交际和文化丰富多彩。作为非言语交际中的一项重要交际形式,体态语被广泛、多样地应用到不同文化生活中。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同一肢体动作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会有不同的含义。目前为止,言语交际研究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非言语交际(尤其是体态语)研究却往往受忽视。而且,已有的关于体态语的研究大多是出于商业或者外语教学角度。纵观以往,关于体态语的对比研究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含义,提高大家对非言语交际的认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最出名的研究成果是来自美国莱克教授所著的《中国及英语国家的非言语交际对比》。这是第一本比较全面、直观、系统地对比中国及英语国家的非言语交际的书。国内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李杰群于1997年所著的《非语言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对同一种体态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手段的应用以及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意义上的异同作出了独特的对比和分析。其他比较突出的研究作品有:耿二岭在1988年引入的体态语研究经典著作《体态语概说》,刘润清和邓炎昌(1989)的《语言与文化》,贾玉新(1997)所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毕继万于1999年引入的《跨文化非言语交际》,胡文仲(1999)所编译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二、中西方文化中的体态语对比研究
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身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立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受此因素影响,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1.某种文化中独有的体态语
顾名思义,这种体态语指的是只存在于中国或西方文化中用以表达特定含义的动作。比如,新西兰毛利人传统的最高敬礼――“碰鼻礼”。这是新西兰毛利人的一种独特见面问候方式。如果有客人来访,毛利人必定要为来宾组织专门的欢迎仪式,安排丰盛的宴席。这一切过去以后,一定要举行毛利人传统的最高敬礼――“碰鼻礼”。主人与客人必须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数,碰鼻的次数与时间往往标志着礼遇规格的高低;相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即说明礼遇越高;反之,礼遇就低。再如,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电影里常看到的“脱帽礼”,这一体态语的形成与西方的文明史有关。西方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人类为了维持与发展血缘亲情以外的各种人际关系,避免“格斗”或“战争”,逐步形成了各种与“格斗”“战争”有关的动态礼仪。如除了上述的“脱帽礼”以外,还有为了表示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让对方感觉自己没有恶意而创造出的“举手礼”(后来演进为握手)。在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体态语是磕头。尤其是农村地区,每逢春节晚辈要给长辈磕头以示尊敬和表达新一年的良好祝愿。这一体态语也普遍用于信仰佛教的中国人跪拜他们心目中的神――佛祖。“磕头”这一体态语的形成及所表达的内涵与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在古代,臣子或草民见到帝王时,需要“叩见皇上”,由此逐渐演变成了中华文化中最高级别的跪拜礼――磕头。
2.动作相同,含义有别的体态语
这类体态语的典型例子有:用食指在太阳穴旁边画圈这一体态语在中国表示“好好想想”,但是在美国却表示“脑子有问题,疯了”。手捂嘴这一动作在美国文化中只有人说了谎话时才会这样做,但是,中国人却是在打喷嚏时用这一动作来遮挡“飞”出去的唾液,或者闻到臭味时用以捂住嘴和鼻子。如此看来,如果我们中国人当着美国人的面做这一动作就非常容易引起误会。
3.含义相同,动作有别的体态语
在西方国家用以诅咒人的动作是用力握紧拳头并竖起大拇指,但在中国用以表示诅咒的动作却是拇指向下握紧拳头。再如,表达吃饱了这个意思时,中国人会拍拍肚子表示吃饱了,而美国人就会用举到喉咙来并翻向下的手掌表达同一个意思。
4.动作含义基本相同,细节有所差别的体态语
这指的是动作表示基本相似但是表现方式或程度有所不同的体态语。此类是最易引起误解也同时是最易被忽略的体态语。如中西方文化中都会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好”,但是竖起大拇指的程度和场合不同则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我们很少竖起两个大拇指,但英国人则通过这样做来加强程度,并且西方人用竖起的大拇指表示“搭顺风车”或“同意”的意思。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迅猛发展,体态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可小觑。不管是对商人、外交官甚至是平常百姓,体态语的系统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想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我们首先要认清两方文化中的体态语所表达的内涵。这样看来,对比分析两种文化中体态语所表达的含义是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的。建议大家将来可以重点研究具体的某两个国家之间有代表性的体态语;尽量多做一些问卷调查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言语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5.
[2]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贾玉新.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2)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Day(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3)传统风俗习惯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文化习俗的认同,这种认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间的文化隔阂,达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学好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赋予了语言迥然不同的内涵。首先,对相同语意的表达,中西方的说法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中的表达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还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语中用来形容大雨尤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因为在北欧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风,猫代表雨,所以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了解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想象为什么风雨在英文中却成了猫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龙”,可以说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龙”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威严,是一种神兽,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会使人联想到邪恶和凶残。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语意时,要避免将“dragon”这个词用作褒义。还有人们常用的数字,因为读音的关系,中国人讨厌数字“4”,喜欢“6”和“8”。但在中国具有幸运含义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恶魔的代名词。(4)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中国式礼仪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比如,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会时常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配偶和收入等问题,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和关心,但是西方国家却对此类问题非常反感,认为这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盘问生活方面的隐私。这时,他们大概会毫不客气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礼仪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由于双方礼仪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西方人崇尚独立思维,除非他向你寻求帮助,否则不要对他们“嘘寒问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这些以中国人角度来看是好心的叮嘱,却会让西方人觉得你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唤醒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专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自带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巧妙结合,英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各种多媒体素材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经典英文原声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视频或是图像素材等,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应用会让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相对于传统的文字素材,多媒体素材会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直观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更能融入到语言情境当中,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热情和兴趣。(3)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学生可经常阅读一些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借助英语角或是网络聊天等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如果时间和金钱还算充裕的话,到西方国家游历一番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并从教师引导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就在这样的习惯中一点点累积起来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国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并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传承下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过去的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但长此以往,忽略了语言产生的背景文化和环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门语言,只能让大学生的英语变成哑巴英语。教师只有将文化教育结合到英语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语言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语言,才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如今,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巫正洪.英语教学要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06).
[2]孟蕊芳,马鹏飞.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8).
篇3
关键词:禁忌;餐桌 ;礼仪;中西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受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影响较深。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大家对有些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人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我们将从上菜顺序这一方面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探究其根源,加深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了解。
一、问卷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问卷进行发放、分析数据,采访被调查者,我们了解到大家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禁忌的认识很局限,并且只有极少数人对其后的文化背景进行过探析。下面是我们分析问卷的详细情况,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被调查者中大二的较多,占有效百分比为44.7%;大一占22.9%,大三占21.3%,而大四的最少,占有效百分比为11.2%。被调查者中英语类所占比例为52.4%,非英语类占47.6%,英语类和非英语类所占比例几乎相当。通过这些问卷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了解程度一般,而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了解。但除此之外,大家对中西餐桌文化禁忌的了解途径较多:有从课堂、书籍、社交等途径获得的,但是大家从网络和娱乐生活获得信息更多一些。被访者多数认为我们的课题对平时的影响比较大,在某些场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分析问卷得出,大家对于极少数禁忌了解比较深,但是却很少有几个人了解到其中的文化渊源,对于其它中西文化餐桌礼仪禁忌的了解有限,有待加强。因此,我们系统的分析中西文化餐桌礼仪并究其根源,这一方面使得大家对其了解能够加深,另一方面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我们将主要从中西文化餐桌的上菜顺序这个方面的对比和背景进行分析研究。
二、正 文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主要由入席离席、餐具使用与摆放、上菜顺序及品酒四个方面组成。上菜程序作为餐桌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西饮食习惯差异的体现,也是中西方餐桌文化的重要体现。
1.西餐点菜及上菜顺序
“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菜单应先决定主菜,主菜如果是鱼,开胃菜就选择肉类,在口味上就比较富有变化。
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
1)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开胃品的内容一般有冷头盘和热头盘之分,常见的品种有鱼子酱、鹅肝酱、熏鲑鱼、鸡尾杯、奶油鸡酥盒、焗蜗牛等。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
2)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
3)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通常水产类菜肴与蛋类、面包类、酥盒菜肴品都称为副菜。“西餐吃鱼菜肴讲究使用专用的调味汁,品种有鞑靼汁、荷兰汁、酒店汁、白奶油汁、大主教汁、美国汁和水手鱼汁等。”
4)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肉类菜肴的原料取自牛、羊、猪、小牛仔等各个部位的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肉或牛排。禽类菜肴的原料取自鸡、鸭、鹅,通常将兔肉和鹿肉等野味也归入禽类菜肴,主要的调味汁有黄肉汁、咖喱汁、奶油汁等。
5)蔬菜类菜肴,蔬菜类菜肴可以安排在肉类菜肴之后,也可以和肉类菜肴同时上桌,所以可以算为一道菜,或称为一种配菜。蔬菜类菜肴在西餐中称为沙拉。和主菜同时服务的沙拉,称为生蔬菜沙拉,一般用生菜、西红柿、黄瓜、芦笋等制作。还有一些蔬菜是熟的,如花椰菜、煮菠菜、炸土豆条。熟食的蔬菜通常和主菜的肉食类菜肴一同摆放在餐盘中上桌,称为配菜。
6)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从真正意义上讲,它包括所有主菜后的食物,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7)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喝咖啡一般要加糖和淡奶油,茶一般要加香桃片和糖。
2.中餐的出菜顺序
1)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
2)有时冷盘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盘。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盘多半被省略。
3)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多于适当实际上桌。如菜单上注明有“件”,表示共有八道主菜。
4)“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3]在豪华的餐宴上,主菜有时多达十六或三十二道,但普通是六道至十二道。这些菜肴是使用不同的材料、配合酸、甜、苦、辣、咸五味,以炸、蒸、煮、煎、烤、炒等各种烹调法搭配而成。其出菜顺序多以口味清淡和浓腻交互搭配,或干烧、汤类列为原则,最后通常以汤作为结束。
5)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
6)最后则是水果。上菜的顺序不仅体现了中西饮食习惯的差异,更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结语
餐桌文化文化作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自然不容小觑。通过上菜顺序这方面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到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进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禁忌及其渊源,并将其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课题的探究,便于中西学者的日常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林美泳,吴晓芳,吴家铭.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2009(16)
[3]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篇4
关键词:东西方艺术比较;东方园林;西方远离;意境;美学价值
Abstrac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in the garden embodied for the differences. In China,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iental garden is free, change, and a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western landscape with consistent, unified, whole is characteristics. The difference lies not only in the garden and performance in many ways. The difference is the art by perceptive manner, aesthetic value, there are different decided to.
Keywords: compare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eastern landscape; Western far off; Artistic conception; Aesthetic value
中图分类号: J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而东方文明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虽然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都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存在即合理,因而我们不可以去否定一种文明存在的合理性。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既有有差异又存在一定的共性。
东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而这种文化上,尤其是艺术上的差异,主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从一个很小的例子就能看出在艺术表现上,东西方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龙和凤在东方代表着吉祥如意,是指人中豪杰的意思,龙,凤均非凡物,是一种福音。而在西方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而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能够从嘴中喷火 。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从园林景观上就明确的表现了东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性。中国古典园林又最能够代表东方园林。以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园林等为代表的东方园林景观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中国的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和最终目的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表达其意境美为艺术内容的,借用石头、山水、假山、亭台楼阁、花木的表现形式来加以表达的,同时吉利追求意境美。而运用意境的原则总能使游人感受到设计者的思想,更好的去体会设计者的主观情思。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意境需要意在笔先,立意是第一步的。造园时还要考虑周边的地形,不能脱离客观的自然条件,更不能完全凭借主观异端来造园。首先不脱离客观的环境又要超越这有限的地形条件,要通过局部对整体的艺术形象的简单把握和构思,创造出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显现造化自然的宛如天空的意境。同时,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它集合了自然、高出于自然,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借助人工假山、池塘、盆景等,将大自然浓缩于某个园林中,微缩自然。
第二,在创作之初,首先创造一个意境,然后再借助山、建筑、水、凉亭、花木借物抒情的表现设定的主题。
第三,意境不仅仅要预先构思,同时还要通过后期的门匾、长廊;字画雕刻来进一步体现。
总而言之,以中国古典园林代表的东方园林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而西方园林以一致、统一、整体为特点。
那么为什么在双方的发展中存在如此的差异性呢?
首先,感知方式存在不同。中国人是以触、味觉为原型的感知方式。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触、味觉感知方式的原型。而西方审美意识则以听、视觉作为感知方式。由此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审美意识以听、视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可以说是形成中国审美心理结构的民族特色。
其次,美学价值上存在着差别。中国艺术上存在着三大美学价值。中国文化的世界观是由禅、儒、道三家作为主要原则而共同构造的。一方面它们在文化和艺术上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年的是倾向又共同构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在中国与西方文化中神与人的地位一样是又所以差别的,但中国文化总体追求一种“天人和一”的世界观,它倾向与把所有事物都融合为一个整体,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因而又与现代哲学有着相似之处。在此,我们把“家”“国”共同视为中国文化的基本隐喻,来分析一下儒家、道家、佛教,就不能看出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国艺术的主要原则.
1.儒家的美学价值。第一,“中和”之美;第二,“雄健”与“充实”; 第三,“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
2.道家的美学价值。第一,“自然”之美;第二,“虚静”与“空灵”;第三,“玄”、“素”与水墨问题。
3.禅宗的美学价值。 第一, 存在的追问;第二,“冲淡”与“禅味”;第三,悟与圆满。
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恰如英国学者阿诺德所说,“西方文化是由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西方人有时想合有时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表现在艺术文化中,则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影响、规范着西方艺术家的美学追求。”
首先,希腊式的美学价值。希腊人向西方提出了一系列的经典理想价值,这一经典理想价值包含了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希腊人认为宇宙整体是一个有序的、严谨的。 第二,希腊人认为人体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宇宙整个大空间中的一个小的有序空间。第三,希腊式还强调古典美学原则的多样性。
其次,基督教美学价值。基督教向西方美学提供了与希腊式美学价值不同的美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基督教原则是强调上帝的绝对美。第二,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基督教的象征主义。第三,光和色彩作为上帝神圣力量的象征表现 西方文明的另一精神动源是基督教。
同时,东西方艺术也有共同之处。首先,东西方文化都有不同的种类,并不是单一发展。东西方艺术都是在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全方面的发展。其次,东西方艺术,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曹顺庆选编:《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周来祥、陈炎:《中西比较美学大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
篇5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和中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种种特征。由于海洋是宽广的,又是多变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而中国人则因耕种性而形成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中西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上,则显出鲜明的特点。如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
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进;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正好说出了由大海所淘养出来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来的中国人之间的不同。体现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异是审美观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观分为精神性体验和物质性体验两种”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烹饪等因素,相对而言,旅游文化较多涉及的是物质体验文化与精神性体验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浑然一体。同样在审美中,则讲听曲、小游、闲谈一并构成古代园林的组成部分,这是让人们体验一种轻歌曼舞与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间仙境生活。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将精神性和物质性截然分开。一类是人工的公园、庭园、娱乐场,另一类是纯自然的森林公园、动物园。
再如建筑、宫殿和一些博物馆,突出的要么是纯精神审美性的绘画和雕塑,要么是物质性较强的精美工艺,较少将它们混放在一起。
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养、不同心态的审美者。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游览者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故历史、懂得词曲游记,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种各样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这样,他们玩是玩、游是游、学是学、识是识,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渗透,共同在旅游中发挥作用。相反,中国人是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园活动也不例外。
三、结束语。
在简单比较了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之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黄色文化和蓝色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它们之中有一些人类审美观的共性,那就是人们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要寻找差异,去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奇特风情。正是由于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去感受并喜爱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古代的社会与科学[A]。李约瑟文集[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 中西艺术差异特点
一、中西方建筑空间布局的差异
中西两方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文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彼此形成了各有特点的社会文化和文明,也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设计文化。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属于彼此独立的建筑体系,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着各自发展的轨迹从穴居、巢居再到当今的高楼大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特征。
(一) 中方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
我国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在建筑空间布局上采用“离散型”的布局格式。“离散型”布局也即建筑被分散为若干个单体建筑,由这些单体建筑围绕着中心空间组合成的建筑族群。我国建筑从最初的孕育起就采用这类布局方式。离散型建筑主要采用的是院落式布局,这在我国农村较为普遍,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修建了属于自己的院落。而在私家园林当中,通常不采用贯穿全院的轴线,而是采用步移景异等特色手法,达到与自然想融合的佳境,虽然我国皇家园林当中有使用中轴线的,但在内部构造中依旧充满着转折、穿插等变化。也即离散型布局是通过在单体建筑中数量的增加来实现“多座”、“组群”的特征。
(二) 西方建筑空间布局的特点
相对于中式建筑而言,西方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大都采用的是“集中型”的格式。西方建筑从古典建筑到当今建筑都体现出了再建筑空间上量的不断扩大。此变化也即把更多的内容组织在一栋房屋内,可又一层变为多层,由低变高,在单层的基座之上向高空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展,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西方建筑又高又大;此外,西方建筑还通过将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布在不同单座建筑中,达到由一到多、由小组到大组,一个层次接着一个层次的合理有序的布局在一个空间之内,形成错落有致的人工环境。也即“集中型”布局是通过在单体建筑上的数量的扩大带凸显“单座”、“大体量”的特征。
二、中西方室内设计特点简述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西方欧洲国家在室内设计中大都追求空间感,在空间设计上追求精益求精,这是其室内设计中最大的特点。众多西方设计师认为:空间是所有建筑的所在,对空间设计的把握是体现建筑“财富”所在,通过室内设计为后期装潢提供最大的空间容量。对居室的设计不仅在于美观上的享受更要便于生活的舒服,休闲,狭小的蜗居在与西方人追求享受的生活观念是别离的,因此其室内实际大都朝着扩大空间感,使得人与物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融合一体。另外,西方室内设计更为崇尚自然,在钢筋混泥土的建筑中体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之一,以为都是繁忙工作,承受巨大工作与生活压力的职业人员提供一个不用出门即可享受自然的,忘却烦恼和压力的休息之所。
2、中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我国在“天圆地方、中庸”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建筑上往往体现为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对称空间形式,不论是皇宫建筑还是寻常百姓房屋我们都能轻易的发现其对称元素的存在。如,在南方农村中大多数房屋采用的是左右两侧卧室中间厅堂的对称格局;在北方建筑中也同样如此,如故宫个大宫殿的梁架、斗拱等都体现出了对称的思想。另外,在装潢的内涵上我国建筑室内建筑大都追求的是祥和、喜庆、光耀门楣、健康长寿、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因而不论是在墙壁的设计还是家具的设计都大量采用了传统的吉祥图案。
三、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
(一)传统文化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
我国古代伦理思想深深的影响着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建筑室内设计上也同样收到巨大影响。首先,空间布局上要体现出男女有别的礼俗,男主外,女主内是我国男尊女卑思想的重要体现,在和谐社会的今天还依旧有着残余。在古代建筑室内设计中,以男居外,女居内为原则,设计出内与外两个不同的居住空间。另外在空间等级上遵循“尊卑有序”的礼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建筑等级体系;其次,古代美学思想认为“适形而止”为美以追求宜人的空间尺度。如早在春秋时期就形成了“高台榭,美宫室”的风格,从明末清初时期修建的故宫中就可以看出其思想影响之深远,乃至在当今我国不少私人建筑中也同样体现出了这种思想;其次,在空间形状上以长方形为主,主要为体现出数理的和谐之美,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建筑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特征。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说:整个中国建筑都是标准模数和各种绝对尺寸的模数而设计的,从来不会与人本身不成比例。不论建筑物的大小如何,都能保证有正确的比例,同时保持相互之间的和谐。再次,在舍内空间的设计上追求朴素之美,虽然在日益开放的今天,国人思想日益多元化,含蓄的个性有所转变,但朴素之美依旧有着巨大影响。如众多知名建筑整体采用单一的色调,传统的图案等,都在可以避免张扬与怪异,体现出国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审美取向。
(二)西方文化对其室内设计的影响
西方建筑室内设计主要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其文明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古希伯莱文明,受其影响较深。在室内空间设计上,以东方和天界为主导方向,如古代希伯莱人建筑的第一座宗教建筑以及当今的教堂也同样延续着这种格式;在空间的塑造上力求体现出“圣灵之光”, 期望用神的光彩创造出异于世俗的上帝居住之所;在室内空间的组织上,神的空间是其中心所在,通过人的空间通向神的居住空间,表达出对神的崇敬。其次西方以和谐以及形式为美的美学思想对其室内设计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一,在空间的设计上强调宏大宽广,力求达到超人的空间尺度,突破实际条件的限制。如闻名世界的圣彼得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从中可以发现其规模之大;其二,在空间形状的设计上采用几何形为主,追求比例上的和谐之美,如圆形、菱形、正方形,球形等,世界奇迹之一的罗马角斗士表演区椭圆形,长轴86米,短轴54米,奴隶们在这里表演角斗或斗兽。同时不少建筑设计师将其研究成果不断付诸实践,也就产生了众多具有和谐之美的建筑;其三,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华丽是众多西方建筑室内设计中重要指导思想,在用色上都极力追求热了、绚烂、华丽的彩色效果。另外,不少西方设计师认为装饰有朴朴素与华丽的区别,但重要的是装饰如何与居住者的身份相符,而且在装修上雕刻与壁画是西方建筑物上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希腊人认为建筑物就是雕刻品,同时也同样将雕刻品用于装饰建筑物,达到两者合二为一。
四、结语
不论是我国室内设计思维和方法还是西方室内设计理念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可以想不利用,相聚融合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室内设计者也应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建筑室内设计上的优势,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目的,在发挥我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西方设计思维,创造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1-1
[2] 周越.图说西方设计史[ 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2-1
篇7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词汇英语教学
1.前言
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内涵的影响因素折射后的焦点,能最大限度、最直接、最迅速地映射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化镜像。陈原(1980)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的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众所周知,在语义学层面上,词汇意分为概念意义、感情意义、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汪榕培)。胡文仲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外壳而不会领悟其精神。”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邓炎昌和刘润清指出:“词的内涵(connotation)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denotation)――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含义是词的隐含或附加的意义。”众所周知,在悠久的英语语言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由于受到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变革、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的影响,英语词汇作为人类传达信息或记录思想的媒介,也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载荷元素,即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掌握英语词汇的音、形、义等表层意义以外,教师还要注重讲解词汇的文化蕴涵,“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胡文仲)。
2.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人学英语大多数从初一开始,近年来才开始在部分小学开设英语课。从几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和实习体会中,笔者发现教师授课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那就是先教单词、短语,再讲授课文和做练习。对于单词的讲授无不遵循三个原则:音、形、义,其中“义”也仅仅停留在单词本身的字面意义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弊端和问题。许多学生在十余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拼命记单词的音、形、义,背语法规则,脑袋里装满了单词、短语,但是难以说出几个像样得体的句子。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很多中学生、大学生平时注意听、说训练,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简单交流,但由于对语言差异问题缺乏了解,以致于词汇使用不当,出现诸如把“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cow”,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译成“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产生交际方面的一系列错误。
3.英汉词汇文化异同
文化差异与、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学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概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西文化在这些具体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词汇意义也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3.1词汇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一些词汇的概念意义和文化内涵都基本相同,这类词汇数量不多。例如英语的fox和汉语的“狐狸”都有“狡猾”的意思。在汉语中,“老狐狸”指很狡猾经常欺骗别人的人,“狐狸精”就指用美色和诡计勾引男人的女人,“狐狸变不了狸猫”是说一个狡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在英语中,fox也有相同的意思,如:Don’t trust him.He is as sly as an old fox.(不要相信他,他像只老狐狸一样狡猾。);He is foxy.(他很狡猾)等。
此外还有一些词像英语中的pig喻指肮脏邋遢的人,在汉语中“猪”比喻肮脏的人;ass常用来指愚蠢的人,汉语中“驴”也有相同的含义;英语中的bureaucracy和汉语中的“”也有相同的文化意义。
3.2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不同或相反。
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可能含有不同语用意义。因各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同,不同文化中的人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加以充分联想或扩展,造成语言词汇概念意义虽然相同,但是文化意义却不同。在这类词语中,尤以表达动物的词、数字词和颜色词最有代表性。“猫头鹰”在汉语中象征着不吉利和灾难。汉语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的说法。但在英语中owl却象征着聪明和正直,因此有as wise as an owl的说法。在一些儿童读物中,猫头鹰经常充当裁判的角色(邓燕昌、刘润清,1989)。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认为单数吉利,如:在表示更深程度时,常在整百整千的偶数后再加上“一”: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感谢、千恩万谢),have one thousand one things to do(日理万机)等;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如:“好事成双”、“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也颇具特色。比如,绿色(green)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春天”、“生命”、“新生”和“希望”,而在西方被联想为“生手”、“缺乏经验”(green hang/horn)或是“嫉妒”(green-eyed)。
3.3文化内涵不同造成的词汇空缺。
在不同民族文化中,有大量词汇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中,即是一个民族文化有的词汇,或称为词汇空缺。例如:中国古代的“状元”“芝麻官”等就是当时科举制度的产物,在英语中并无与之对等的词汇。同样在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hippie(嬉皮士,尤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出现的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常成群结伙实行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或着奇装异服等),yuppie(雅皮,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士,尤指在城市工作的)在汉语中都没有与其概念相同的对应词。显然,前者属于汉语言文化范畴的文化词汇,而后者则源于西方文化。再如,“京剧”、“红娘”、“春卷”、“粽子”、“观音”、“玉兔”、“青鸟”、“土地庙”、“中山装”、“旗袍”、“红眼病”、“绿色人生”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而American Dream(美国梦),Mass(弥撒),Baptism(洗礼)等也是带有独特西方文化色彩的词语。
4.英语词汇文化导入的方法
4.1把词语文化引入课堂中,结合丰富的文化内容进行词汇教学。
课堂教学是把词语文化引入词汇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积极进行文化导入项目。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达到词汇教学的真正目的,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1.1直接讲授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介绍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一些文化内涵词。例如,笔者在讲授《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Myth and Legend”(神话与传说)时,向学生讲述了一些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并借此引入一些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词汇,如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apple of discord(祸根)等。
4.1.2通过比较教学
文化对比法是讲述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学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中西方文化的诠释者,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解释,向学生解释两种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中西方语言词汇上的差异,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后阅读文章“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中国与美国文化)中出现了许多习语。这些习语虽然在表达方式上和中文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却反映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某些相同之处。于是,我让学生用英文解释这些习语的意思,并让他们找到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成语。比如: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等。学生在对这些习语进行英汉对比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汉英文化的异同之处,并对这些习语有了深刻理解。
4.2课堂外,促使学生自觉引入词语文化,建立跨文化意识。
词语文化的学习光靠课堂、教师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文化导入,感受文化差异,最终从思维形态深处建立起跨文化意识。因此,词语文化的学习必须基于对广义文化的学习之上。具体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和词汇。具体的语言实践包括欣赏英美经典影片、音乐;参加英语社团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讲座等;阅读一定数量的英美文学作品、期刊、杂志。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涉外语言实践,结合听、说、读、写等技能去学习和了解英美文化知识,才能真正了解深厚的英美词汇文化,构建起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5.结语
文化词汇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交际障碍。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教师都应该力求把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起来,使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表层意思,而是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外国文化意识;加强词汇的概念意
义、内涵意义和反映意义的对比,减少词义理解障碍,使英语的教与学真正成为有趣和有效的过程,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Buttjes,D.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J].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1990.
[2]Evelyn Hatch & Cheryl Brown.Vocabulary,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戴卫平,张学忠,高鹏.英语说文解词英语词汇与英语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7]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篇8
关键词:留学生 跨文化交际 交际障碍 策略
一.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表现
(一)语言交际障碍
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的母语环境,来到中国这个新的语言环境中势必会有语言障碍,这些语言障碍大致来自于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大方面。
1.语音障碍。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很多留学生的母语是非声调语言,因此在学习汉语时发音很困难,正确发出并记住每个音节固定的声调,是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在声调中对于留学生来说最难的要数第三声,也就是上声,以及上声变调。
除此之外,平翘舌不分也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语音方面的一大障碍。例如“十四”和“四十”这两个音节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可能都会念成平舌音。还有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的区分、拼读不准以及j、q、x发音难等,这些都是在华留学生在中国跨文化交际中的语音障碍。
2.词汇障碍。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这些特点虽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但对在华汉语学习者来说也同样增加了其学习汉语的负担。
汉语的外来词有许多是经过汉语构词法的改造,如“汉堡包、芭蕾舞”等,通过音译加类名,与原文相去甚远,不能给在华留学生提供很多联系其母语记忆词汇的方便。
3.语法障碍。我们都知道,汉语的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但这恰恰在华汉语学习者学习的难点所在。许多留学生因为受母语迁移的影响,用汉语表达时常常出现语序不当;对量词、“把”字句、“被”字句等汉语特有的语法项目很难掌握,因而出现语法交际障碍。
4.语用障碍。由于各国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来华留学生在语用方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汉族语用文化在称呼、辞让、禁忌、宴请等方面与其他国家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当别人夸奖自己的时候,我们往往要用自谦之词回答对方“哪里哪里”,这就与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化习俗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使得一些刚来中国的在华留学生难以适应这种文化氛围,因而在语用方面也就会经常出现问题。
(二)非语言交际障碍
交流中除了语言交际,还有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的接触、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这些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是在华留学生交际障碍表现的另一个方面。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文化中是表示杀头的意思,但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除此之外,如在交流时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多少距离,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距离最近的为拉美与阿拉伯人,最远的是日本人,中国人多的人际距离则要比英语国家的稍近一些。非语言交际同样是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留学生必须了解的一个学习对象。
二.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
(一)价值观念。不同文化背景背景的人,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待事物的态度也就会不同。中西方文化虽有很大不同,但无好坏之分,都是一定的地域差异。中国以来就讲求“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而西方则更多地主张是“天人相分”。因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在集体利益面前,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发展与表现,认为一个人有时候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不是天命,而是出于自己的懒惰,缺乏斗争的精神。西方人说话时开门见山,直来直去,中国人则注重谦虚礼貌,说话小心谨慎,注重维护与其他人的关系。对于在华留学生来说,学会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观念比学会一门语言更加的深奥,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留学生来说必然产生了学习与交际的困难。
(二)思维方式。从哲学和文化角度来看,中国人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西方则是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强调中庸思想,所以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更多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观念,擅长圆形轨迹的思维方式。西方的擅长进行分析和逻辑推理,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方式,因而西方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对母语不是汉语的在华留学生来说,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很重要的成因。
(三)社会风俗。中西方的社会风俗差异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例如,在亲属称谓上,中国人的称谓分的很详细,从称谓上就可以辨别出称呼者与本人的关系、大小及男女,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很注重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西方的亲属称谓相对较少,用几个单词就可以表达对身边亲属的称呼,比较简单。中国的社会道德风俗中提倡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对待长辈要毕恭敬,谦虚有礼,而西方社会中也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长辈也可以对小辈说谢谢,这是因为西方强调独立、人人平等得社会意识。
再如,在西方人家做客的时候,主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带领对方到处参观,而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大度与推心置腹。当别人询问自己喝点什么的时候,中国人通常都会谦让一番,在西方人看来会不清楚中国人的意思是接受还是拒绝,而西方人则直来直去,直接回答喝或者不喝。这些例子足以看出中西方在社会风俗上有很大的差别,也是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之一。
(四)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除了这些方面之外,来华留学生自身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认同度与个人对汉语国家的喜好度也是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之一。若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兴趣,对中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适应,在中国的生活能乐在其中,对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相反的,若对学习者个体对异国有很大的抵触心理,很难适应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交流,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对异国产生了厌恶心理,就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障碍,最终产生文化休克,不得不回到母语国家,不能进行跨文化交际。来华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跨文化交际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能小觑。
三.跨文化交际障碍应对策略
(一)加强语言训练。语言是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首先要接触和克服的,是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敲门砖”,语言不通,交际就不通,可以说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目的语,加强留学生的语音、词汇、语法项目的运用,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之后,在加强其语用的能力,最终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开设一些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等课程,相应的文学讲座,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汉语,习得汉语的文化的机会。有了扎实的语言知识,留学生在华的日常生活交流也就更加顺利,更快的m应跨文化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储备。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中西文化差异知识,阅读丰富的跨文化交际书籍,足够的中西两方的文化知识储备,在课堂上尽可能的向留学生讲授跨文化交际知识,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更多的中国语言知识,培养足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中国的文化状况,逐步融入到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中。在教学中,教师起到了一个主导者的作用,特别是对来自不同国度,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来说,教师更是在异国他乡的一个重要的精神与知识的支撑,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因而更充足的交际文化知识储备是应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策略。
(三)跨文化交际知识必须引入课堂。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汉语知识教学必然是来华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项目,除此之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也是留学生在华必须学习的知识。知识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相结合,才能更全面地让在华留学生正确的对待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问题。在课堂中,应借助多媒体、电影、电视等媒介让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使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便学生能及时应对跨文化交际之初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语言文化知识与非语言文化知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留学生所要面对的是中西方文化和交流的激烈冲撞,这对学习者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挑战,因而汉语教师要培养学习者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调整跨文化交际心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激励,学习者就能逐渐接受新的语言文化。教师在教学时避免枯燥单一的知识教授,要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文化因素,如加入城市景点、各地民风民俗宣传片的观看,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好奇心,积极地探索发现,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中加入情景模拟等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真实自然的文化场景,使每个学生都能说汉语,了解到更多中国文化。如在可以设置请客的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请客宴请方式,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文化模式,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中西跨文化区别,更快地融入到新的语言文化环境之中。
四.结语
进行跨文化交际,势必就会遇到跨文化交际冲突,跨文化交际者应本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冲突,理性解决文化冲突。目前,国内有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研究还不是很广泛,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对于国外先进的跨文化理论也需要更多的引进,对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还需进一步加强。随着留学生教育日趋普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问题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对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策略,解决跨文化交际的更多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的现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者所关注,然而在中国英语教育过程中,对于文化教学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现象。这种偏差表现在全社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外语教学上,进而忽略汉语的学习。
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早已引起国内教学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阐释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现已成为其重要的研究引导课题。众所周知,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语言承载着文化,由此可见,英语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应更加注重在语言这个载体上文化的传递。这其中的文化既要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同时也要涵盖汉语语言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作为国际交往中使用频率最多、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但是这样的大环境总会给人错误的引导,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英语比汉语还要重要,人们在不自觉中忽视了对汉语尤其是汉文化的学习。新加坡学者研究发现,在新加坡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造成社会凝聚力低的主要诱因便是母语教育的不完善,而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同样的危机。
纵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课程在设置上大多都是突出英语和英美文化。英美文化固然值得学习,但是教材中不可缺少汉文化的渗透,学生只有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才能对自身环境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修养。不单单是知识这么简单,文化底蕴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对于英语学习者,尤其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首要目的是通过英语这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于汉文化的认识。然而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知识为了通过四六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语中该怎样翻译。现今的局面就是,在我国各个阶段中英语教学大纲的目的都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这似乎只是落实在口头上。英语教学,是一个学习者通向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未来学习者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潜在的通道。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习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阔视野,走出去,再寻根思源,看回来。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让他们在世界文化的长河里找到中国的位置,窥视文化的根源。这往往比单纯的讲授知识更加有意义,知识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散发出引导之光。
二、英语学习者的对自身的认识
每个英语学习者在面对外国人时都充当着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你的一言一行和你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都会影响或改变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我们每个英语学习者都应该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传承是自身的任务和使命。英语是一个很好的传播文化的媒介,通过它可以表达我们的文化,而其中的基础便是对汉文化很好的认识与感悟,作为中国人,应该理解汉文化独特的魅力,以及用何种手段传播自己的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林雪在谈到外交官的素质时说:“我认为,第一是要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有了这种信念就有了动力,在这种动力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外交工作很有挑战性。第二就是广博的知识。一个外交官要认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做的事情很多,但是一定要了解中国,了解外国,然后找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这样做起来自己也会感到高兴,这种喜悦是高层次的享受。”
三、注重教师的文化意识与教学方法
最近几年,中国英语教材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前行的全球一体化浪潮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中。教材内容渐渐充实,但却极少看到中国文化的经典。我们过多的关注于对学生进行异国文化的教育,却忽视了自己本土文化的渗透教育,这是英语教育中的硬伤。中国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首要职责就是要坚定文化立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欣赏祖国灿烂的文化,应包容地为学习者介绍中西方文化。这样才能结合把祖国文化和外语教学结合来。 转贴于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以致用,胸怀宽广,教书育人,要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对文化。随着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深化发展,文化事业尤其显得更加昌盛繁荣,所以外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的渗透愈发重要。简单的英语语言教学已无法适应多变的文化环境。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者能够站在文化的立场上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诠释英语教学,如若达到这一高度,英语教学定会向更深更广的境界发展。
总之,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输入与输出行为。英语教学的任务不只是介绍外来文化,同时也肩负着对祖国文化的输出使命。教师在教学教师应该更加注重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借鉴,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受教者进行文化教育和文化渗透教学,让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成为全面的、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11-13
[2]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J]·外语学刊,
篇10
关键词: 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重要性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既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注意语言能力的培养。前者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后者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最终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了解、认识目的语社会文化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母语与目的语存在的文化差异。目前的英语教学注重纯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视了文化教育。不少学生能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甚至拿到高分,但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的交流过程却很难令人满意,这暴露出我国的大学生英语文化能力低于语言能力的客观实际。要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文化与语言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侧重指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是在一定的共同体范围内生活的人们不同程度上共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趋向和性格特征等。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认为,语言是人们用于交流的一种社会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行为准则等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和国家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使得中西方社会都具有自身的文化色彩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否实现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对交流双方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义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往往赋以词汇以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英文释义是“the principle or habit of independent thought or action”。在美国,个人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移民初期的拓荒者。他们勇敢进取,珍视个人权利,其个人奋斗精神作为整个民族的文化精髓传了下来。美国人认为理想的人是一个有个性、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人。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及相互关心。汉语中“个人主义”的定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中国社会提倡个人服从集体,崇尚“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个人主义带有贬义色彩,是“集体主义”的反义词,与它相关的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受到否定的概念和行为。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词汇,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各种语言除去一部分核心词汇外,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如“龙”在汉民族文化中象征高贵和尊严。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在汉语成语中“龙”总是用于褒义,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等。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一种凶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喻指凶恶的人、撒旦、魔王、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如果不懂“龙”与dragon在中西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差异,把西方人比作“dragon”,就会出现不愉快的场面。
2.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也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正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指的是人们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身体动作。体态语的研究范围包括手势、姿势、面部表情、谈话距离等。非语言交际同语言交际一样,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打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烙印。只有弄清交际双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才能使交际双方顺利传达思想,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比如用表示杀头或自杀,中国人是用手掌侧面作抹脖子状,美国人则用一只手指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美国人常用手指接触太阳穴或前额来表示某人聪明、有头脑,而中国人对这一手势的通常理解是“这人脑子有毛病”或者是“这人真蠢”。
3.辅助语言的文化差异。
辅助语言指伴随言语的一切声学现象,它通过声调、音量、语速、音质的清晰度、语调和停顿等起到言语的伴随作用。世界各地都有利用各种无语义特征的声音来交流感情的习惯,但具体的使用方式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美国人说话时一般都较大声,他们给人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情绪容易激动。而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较含蓄,说话的音调都比较低沉或轻柔。即使是最简单的清嗓子时发出的声音,按中国的文化习俗就能表达多种意义,但英美人常因发出这样的声音而向旁人道歉。又如在被问及尴尬或棘手的问题时,中国人常回报以沉默,这在英美人看来是对提问者的莫大羞辱,是缺乏修养的行为。
三、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必须重视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习得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母语文化和教学目的语文化有比较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拓展一般性的文化背景。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欣赏文化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加以控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使学生上课时能够置身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使文化教学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英语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观看欣赏外文影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和鉴赏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其西方文化视野,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是真正掌握英语语言不可或缺的因素,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跨文化交际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跨文化交际教学在当前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反映出来,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吴义诚.外语教学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78-79.
- 上一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
- 下一篇:海洋环境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