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预防及治疗

篇1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可严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并造成高额经济损失。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流感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5%~15%,按此测算,我国每年感染流感的人数高达6 500万到1.9亿,相当于每天有18万~53万人感染流感。儿童是流感的高发群体,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的疾病,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可造成重度大脑损害。主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肺炎、急性中耳炎、心肌炎、惊厥、脑膜炎等。儿童越年幼,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寻找安全、有效防治儿童流感的药物,一直是广大医药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由于不良反应已于2006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令修改该品颗粒剂的说明书,目前只有成人用药剂量,儿童用药尚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由于对乙型流感无效并有较大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医药界也备受争议;已被美国、欧盟和我国批准用于治疗儿童流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服用后也有发生自我伤害和谵妄事件的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07年6月下令修改该胶囊剂说明书。

研究发现,由俄罗斯药物化学研究所药物化学中心研制的抗病毒药阿比朵尔(Arbidol)具有抗病毒谱广、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

1 阿比朵尔的药理学性质

1.1 药效学本品是抗病毒药,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专属性抑制剂,对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有特效。本品能抑制病毒脂质膜和机体细胞膜的融合,阻碍病毒与机体细胞接触,阻止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内。

本品有干扰素诱导作用,能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机体对病毒性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与病毒性感染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频度,并能降低慢性细菌性疾病恶化的程度,使临床症状减轻、病程缩短。

1.2 药动学本品能被机体迅速吸收,并广泛分布到器官和组织内。口服50 mg胶囊剂后,1.2h血清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口服100 mg则需1.5h。本品在肝脏代谢。半衰期为17~21 h。近40%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约38.9%从胆汁排出,通过肾排出的仅0.12%;给药后在24 h内原药90%被排出体外。

1.3 安全性本品属低毒药剂,LD50> 4 g / kg,按推荐剂量给药,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2 阿比朵尔治疗与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I.A.Leneva等报道,500名患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接受阿比朵尔临床研究试验,服用剂量为10 mg/kg,每天3次,口服给药,疗程5 d,有效率约为84.8%,阿比朵尔能使发热、中毒和呼吸道炎症持续的时间缩短,症状减轻,使病毒抗原从鼻咽部释放的时间缩短,临床效果良好。

在流感发作期,使用阿比朵尔对儿童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莫斯科市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证实:儿童使用阿比朵尔的预防剂量为每次50 mg,每周3次,共5 wk。有效指数(DEI,指服安慰剂组和给药剂组中每100名志愿者中受感染个体数的比例)为2.05,表明阿比朵尔可有效降低儿童流感发生率,与没有预防用药的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发病后的症状较轻(体温上升不明显,呼吸道炎症较轻),病程缩短2~3 d。另一项有155名儿童参加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服用剂量为50 mg,每周2次,能减少病程1.8 ~ 3.5 d,流感发生率明显降低。

С.А.Крамарев等的研究证实,68名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6~15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名。用药组儿童在开始发病的最初2天给予阿比朵尔作为抗病毒治疗药, 6~12岁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1 g ,每天3次,共3 d;12岁以上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2 g ,每天3次,共3 d。对照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与用药组相当,但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结果表明,在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和强度两方面,治疗的第1天未观察到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但从第2天起,发现口干、鼻塞、咽喉发痒、头痛、肌肉痛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从第3天起,头痛、虚弱无力、干咳、体温反应等临床症状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发生一般中毒和卡他性现象(黏膜炎)持续的时间较短,儿童上呼吸道卡他性现象消失快,用药组儿童未见并发症发生。而对照组有2名儿童并发化脓性耳炎,1名儿童并发了肺炎。

С.А. Крамарев等在2002-2003 年冬季还研究了阿比朵尔对抗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中有156名健康儿童参加,年龄为6~12岁,其中男童89名,女童67名。将其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评定标准全部相同。

用药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 6~12岁儿童每3天1次,每次0.1 g ,共4 wk;12岁以上儿童每3天1次,每次0.2 g ,共4 wk;对照组儿童不给予任何预防疾病的药品。

结果表明,阿比朵尔能降低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61.5%;使用阿比朵尔能防止疾病加重,即服用阿比朵尔的用药组儿童没有因为重型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需要就诊,而对照组有4名需就医,和对照组相比,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患中重度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显著减少;此外,用药组儿童未见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儿童同期有4名发生并发症(2名耳炎,2名肺炎);对照组病人基本临床特征是退步,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阿比朵尔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良好。

V.P.Drinevsky等在感冒流行季节进行阿比朵尔的药效学评价研究 ,158 名1~14岁的儿童被诊断为患甲型流感、合并其它病毒性疾病的流感或非流感病因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84名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发病后第1天给药,剂量为10mg/kg,每天4次,共 5 d。74名用安慰剂。与此同时,两组儿童都使用对症药物(咳嗽糖浆、滴鼻液、多种维生素等)。

结果显示:所有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其病程为动力学阳性,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热和中毒症状的百分率上,如果患病的第1天或第2天就给予阿比朵尔,差异最为明显。

研究者还测定了阿比朵尔对院内感染百分率的影响(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为27.1%;对照组为52.1%),P< 0.05,这不仅证实阿比朵尔有治疗作用,而且也有预防作用。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可以观察到其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病程缩短。

使用阿比朵尔后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没有观察到用药儿童在血液学或生化学指标方面不同,表明阿比朵尔对儿童的各系统没有明显毒性。

为证明阿比朵尔的疗效不仅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存在增强免疫作用,V.P.Drinevsky等进行了免疫学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疾病发作时所有儿童细胞免疫性标记物减少,而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后,转为正常化的倾向更大。亦已证实:在阿比朵尔组,已测得T-淋巴细胞,尤其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已获得改善(57.1%对33.3%,P < 0.05) ,此外,阿比朵尔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在临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V.P.Drinevsky等测定了学龄儿童和更低年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对抗按血清分型的各种病毒所致的流感、其它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合并的流感以及非流感性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结果表明,使用阿比朵尔有利于减少发热反应和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也能缩短发热反应及其它中毒症状的持续时间,从而缩

短整个病程。未观察到该药物对患儿身体各系统产生任何毒性效果。阿比朵尔对T-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对体液性免疫标记物、抗病毒抗体的产生、以及这些抗体在血液中的浓度均无任何抑制迹象。

3 结语

阿比朵尔于1993年在俄罗斯上市以来,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已有十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肯定,并被俄罗斯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给成年人和儿童作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治疗药和预防药。 阿比朵尔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甲型流感、乙型流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包括并发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2

【关键词】 死亡原因 死亡率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80-02

一个地区居民的疾病死亡谱可以直接综合反映该地区的卫生、医疗状况和社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评价效果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殷行社区2007-2009年居民人口结构与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医疗服务措施,减少致病危险因素,提高居民生存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户籍人口。

1.2方法

人口资料来自杨浦区公安局;死亡资料来自本社区生命统计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按疾病ICD-10编码分类,有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软件录入,制作死因统计年报表。

1.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Excel2003进行处理,计算构成比和率。

2结果

2.1人口结构

2007-2009年,殷行社区户籍人口数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148287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152386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持续增长势态,其占全社区总人口数的比重也愈来愈大,从2007年占20.05%上升到2009年的24.23%(表1)

2.2死亡情况

2007-2009年,殷行社区年平均死亡率从8.25‰上升到8.70‰,60岁以上年龄段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增长尤为明显,60岁以上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为84.06‰、84.34‰、85.28‰。(表1)

2.3不同性别人口情况及死亡率

殷行社区男性人数多于女性;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女性死亡率从2007年的7.42‰上升到2009年的8.23‰。(表2)

表22007-2009年殷行社区不同性别人口情况和死亡率

2.4主要疾病死因率及死因顺位

2007-2009年死因前4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第5.、6位的为消化系统疾病、损害和中毒。其中循环系统死亡以心血管病为主,恶性肿瘤死亡以肺癌、胃癌、肠癌、肝癌为主,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为主,损伤与中毒死亡主要为交通事故、老年人意外跌落为主。(表3)

3讨论

通过调查发现,2007 -2009年杨浦区殷行社区2009年60岁以上人占总人数24.23%,而且逐年上升,2009年上海市的60岁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5%,说明殷行社区老龄化程度显著。对于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广泛开展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系统性的教育健康工作。比如老年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老年心理卫生、精神卫生、常见疾病预防、家庭护理、用药、生活卫生、饮食营养、体育锻炼、健身等方面,通过讲座、制作宣传栏、电视、发放健康处方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加大慢性病的一、二级预防,加强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意识,掌握各种慢性病的防治方法技能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措施,[1]并对于行动不变的老年患者开展社区家庭病床,提供便捷、高效、低廉的服务。我们应努力制定适宜的社区预防保健措施和方案,减少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各器官都衰老,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机会增加。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所以也应加强男性疾病的预防,提高健康意识,开展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死亡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反映该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是常用的表示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2]。本次调查显示死因前4位的疾病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影响着广大居民的健康,主要是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长期积累而致[3],如:饮食习惯、精神紧张、吸烟、酗酒、减少运动等。若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提高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抵抗力;防止有害因素的侵袭;提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耐受力;提高对致病作用的不利因素的自身防御能力。特别加强对中青年人群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4],从根本上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台恩普,魏彦彦,创建‘互尊互爱互助、共融共建共享’的新型代际和谐社会[J].老龄化问题研究,2005,(2):20-26

[2]王旭东,魏生明,黄伟,山东省枣庄市农村人口死因调查分析[J].河北医学,2003,9(7):664-665

篇3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关键阶段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1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5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虽然常见,但也属于疑难病症之一,目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症发展到中期、晚期,患者的体例、肺功能会明显下降,治疗也更苦难,且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文论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3个关键阶段,期望能更好地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效果。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

外界环境的所含的微生物、空气质量、温度变化都是呼吸系统出现疾病的主要外在因素。现代西医与中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机论述,实质都是正虚修复不利、伏邪隐损、外邪侵损。在青壮年时期,外邪侵袭的机会比较少,不能形成足量的质与量的损伤呼吸系统及结构的伏邪,此阶段人的机体正气很旺,可很容易就修复好受损的组织结构,呼吸系统不易患病。随着年龄增长,机体正气逐渐衰弱,不能很好修复外邪、伏邪反复侵损,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时常发生。呼吸系统有五种常见疾病:①肺间质纤维化;②肺毁损;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④肺癌;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部分患者最终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为这些患者的身体特征与受到的外邪集合起来,使病情有病程更长、进展缓慢、病情隐蔽的特征。西医证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细菌感染有关,并受到外感风寒、空气污染、吸烟等外在因素影响,与中医的论述实质上是一致的。邪气至多一能在人体内形成伏邪,是因为正虚,伏邪持续隐损就会加重正虚,正虚可有津液、阳、阴、血、气等偏重,但以阳虚为主,虚在出现在肺内,肺虚导致其他肾脏虚弱,其他肾脏过虚又影响肺脏,形成恶性孙欢,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加重。此时的病位还在肺部,肺虚一方面不能将邪气祛除,另一方面不能修复受损的组织,最终造成呼吸系统的组织结构逐渐被破坏,功能降低,导致呼吸困难,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防的关键阶段

“治未病”是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应从发病源头开始。既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原因是正虚修复不全、伏邪隐损、外邪侵损,那么有效预防就应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扶正帮修复、祛除伏邪、避免外邪侵袭。避免外邪侵袭方面,有些因素是人为不可抗拒的,比如:空气质量、环境污染等。但是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的因素就可自行解决。另外,还可借助中医药的干预,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根源是慢性支气管炎或雷系慢性感染疾病,比如:咳嗽变异引起的哮喘、慢性肺结核、反复发作的支气管炎等,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正邪僵持,有伏邪将成之势,通常只有不能治愈的咳痰、轻微咳嗽,病情可逆,如果在早期进行有效保健及治疗的话,很易痊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就会被阻断,不会向严重方向发展。但是患者通常因为病情较轻,常被忽视,就失去了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佳时机,伏邪很可能在此时形成。伏邪如果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阴损病症进行就开始了,病情就到了不可逆转阶段,越拖延越难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或类似慢性感染疾病病机都是正虚邪侵,只有外邪祛尽、扶正到位才能治愈,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细致的治疗过程,只有采用中医扶正祛邪方式予以防治才能产生好的预防效果。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关键阶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依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缓解期等多个阶段。各个阶段的防治方法各不相同,并且对疾病的防治作用也各不相同。笔者将对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两个关键阶段分别做详细论述。

3.1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期,其特点是症状加重、病情危急,医生及患者对该阶段患者的治疗都十分重视,多采用西医的消炎、平喘、扩管、祛痰、抗感染等方式治疗,短期内治疗效果很明显。但从整体来看,其临床治疗中存在一些不足:中医的扶正祛邪疗法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发挥最大作用。因为西医对中西缺乏客观认识,或者是中医医生的惰性及应用能力欠缺原因,对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只重视西医的“应急式”治疗,不能有效祛除积存在患者体内的伏邪。只要伏邪、正虚存在,如果遇到一定质及量的诱发因素,就可能再次发病并加重病情。其实,在患者的急性加重期,如综合利用中西医疗法,可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对该疾病的远期疗效很有好处。在防治急性加重期患者时,首先应辨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虚实性质,再借助中医的扶正祛邪疗法的思路融入整体的中西药应用,比如:西医的提升免疫力、营养支持等疗法都在扶正范畴内;祛痰、抗感染等疗法都在祛邪的范畴内。这样的化就能真正实现中西药协同、中西医结合,实现需扶正的被扶正,需祛邪的被祛邪,长期、短期的治疗效果都会很好。

3.2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因为患者的病症相对平稳,患者及医生对疾病的治疗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忽视了必要的护理。其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占该疾病病情的进展期的比例比急性加重期要多,由于缓解期在整个病程中占据大多数时间,并且,环节之时表面现象,实际并且是一直隐蔽发展的,坚持在缓解期扶正祛邪才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的关键阶段,也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重要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缓解期进行扶正祛邪,是中医的强项,但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细致摸索适合的治疗方案,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该阶段对患者采取中药治疗以扶正祛邪,对长远疗效有很大好处,可减少住院率、降低复发率。扶正祛邪疗法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实现扶正所虚之阳、阴血、气及祛除积存在患者身体内的毒、淤、湿、痰就可以,辅助健身锻炼、饮食调理都能帮助实现这一目的。

总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在早期准确诊断,其病程较长,且发展缓慢,可为预防预留充足时间。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键阶段,可将西医与中医扶正祛邪疗法有机结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1219例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分析,重点研究其人群分布、季节分布以及疾病症候群分布。

结果:经分析,收治的1219例患者在季节、人群和疾病症候群上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在临床诊治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诊断。

结论:要高度重视健康意识教育工作,促使各类人群特别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加强体育锻炼,减少疾病侵蚀。

关键词:感染科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 临床分析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3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42-02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是感染科接诊的主要疾病类别之一,同时也是居民多发高发的常见疾病,在人群分布、季节分布和疾病分布等方面具有一定特征,加强对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可以为环境卫生整治、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本文即以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为对象进行临床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自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前来我院感染科及其他门诊科室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1219例。其中男性患者639例,女性患者580例;年龄最大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为79岁。这些患者均符合国家临床诊断标准关于发热伴随呼吸道症状的定义标准,即体温≥37.3℃,同时伴有呼吸道充血、咽痛、气短、哮喘、咳嗽、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胸闷等鼻、咽、肺部感染症状。

1.2 方法。对以上1219例患者从季节分布、人群分布以及疾病症候群分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其中门诊诊断需转入呼吸科住院患者在入院后进行血液、尿液等方面的化验,并根据需要进行痰、胸腔积液、咽拭子涂片及培养,进行进一步诊断和病原学分析。

2 临床分析

2.1 人群分布。在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中,男性患者639例,女性患者580例;年龄最大最小者为3个月,最大者为79岁。其中72%为城镇居民,28%为农村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基层卫生室(所)的分流;其中学龄前(0-7岁)儿童443例,占36.13%,其中大部分病例在儿科门诊首诊;中小学生患者109例,占8.94%;18岁至60岁患者425例,占34.86%;60岁以上患者242例,占19.85%。

2.2 季节分布。在1219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中,冬春季发病患者964例,占患者总数的79.09%;夏秋季发病人数255例,占患者总数的20.91%。而在具体的疾病类型方面,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其发生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而在冬春季发病人群中,上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前(0-7岁)儿童,而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疾病则以18-60岁患者为主。

2.3 疾病分布。在疾病分布方面,共发现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94例,占患者总数的56.93%;支气管炎(肺炎)患者281例,占患者总数的23.05%;肺结核患者47例,占患者总数的3.86%;其他传染性疾病197例,占患者总数的16.16%,其中风疹66例、流腮57例;水痘38例,猩红热24例,麻疹12例。

2.4 住院患者情况。经感染科诊治后转入呼吸科住院治疗患者合计111例,经进一步的病理诊断和病原学检查,其中103例为社区获得性肺炎,8例为结核杆菌感染,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例,肺结核3例。而在10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经病毒PCR、痰涂培养等检测手段进行检测,发现肺炎支原体3例、细菌感染11例、病毒阳性9例,总阳性率为22.33%。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合并方面,其本身合并有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阳性率要总体上要高于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非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3 讨论

从1219例发热合并呼吸道症状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中可以发现,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由于天气、气候以及个人体质等原因,一直处于高发态势,需要通过环境卫生整治、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加以控制。就发病人群来看,虽然从接诊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占了多数,但这主要是基层卫生院(室、所)等卫生机构网点对农村居民实现了有效分流;学龄前(0-7岁)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一类人群的免疫力、抵抗力还处在较低水平,家长需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季节变化和儿童的活动情况加强必要的疾病预防;18岁至60岁患者发热伴呼吸道疾病症状疾病也较为高发多发,反映出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这一人群生活的不规律性增加,缺少锻炼,由此带来免疫力和身体素质的下降;60岁以上患者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发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逐渐退化,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随之下降,特别是经感染科诊治后转入呼吸科住院治疗的患者中,其中多为60岁以上年龄段的患者,其本身合并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等一些慢性疾病,这些疾病在人体中的长久发展则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对致病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从疾病类型以及发病季节来看,冬春季发生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几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这主要是冬春季的气候变化较为激烈和无常,同时也有利于流感病毒以及致病菌繁殖传播;而支气管炎(肺炎)的发生以18-60岁患者为主要群体,肺结核则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对象,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还是相对落后,传染源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控制,人们的卫生意识和易感人群隔离防护意识也相对较弱。而风疹、流腮、水痘、猩红热、麻疹等其他传染病主要在学龄前(0-7岁)儿童中发生,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因此还是应当从缩小免疫空白的角度,加强儿童免疫接种的科学性、规律性。总之,从1219例发热合并呼吸道症状疾病患者的相关临床分析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加强社区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引导各类人群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全面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空气颗粒物;人体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 R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6(a)-0016-04

[Abstract]The air pollutants are foreign mixture produced by consumption of a variety of resources which can damage human health and destro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By searching on literature,this paper focused on type of the air pollutants,characteristics of toxic effect,epidemiology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which reviewed the study of the air pollutants on human health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and explored its mechanism.It aimed parties to work together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egree of air pollution continues to grow and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t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on continuing aggravation of air pollution,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clarifying the network of human by air pollutants,and solving plenty of problems existed in clinic by cutting-edge technology.

[Key words]Air particulate matter;Human health;Influence

空气污染物由室内和室外污染物组成,包括基本颗粒、气体成分有机复合物、部分农药(二辛类)和某些生物制品材料,当这些污染物进入呼吸系统时,就可能有潜在的毒性作用[1]。对人类的健康而言,颗粒混合物的成分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针对空气颗粒物的研究不仅可成为相关疾病预防工作的基础,也可以更好地阐述受到空气污染后疾病的致病机制,并通过发现新的细胞反应,提高对细胞途径的理解,最终发展成新的、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

1空气污染颗粒物的类型和特点

广泛途径来源的空气污染颗粒物由不同类型的异质混合物所组成,按照空气动力学直径微米水平划分,环境中的颗粒物被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TSP,空气动力学直径

空气污染颗粒物中有些颗粒物成分能够诱导氧自由基的损伤和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来说,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可以在上呼吸道沉降,有时会被黏膜纤毛运动或咳嗽、喷嚏等机制清除,而PM2.5、PM0.1和纳米颗粒则有更多的机会到达肺实质[2]。与粗颗粒物相比,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表面积方面,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都可以为颗粒物的毒性带来更明显的意义。一方面,小颗粒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单位表面积的优势,小颗粒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占有更大的表面积,这使得颗粒物有更强的能力搭载金属和其他吸入成分,同时更能够增强空气颗粒物对肺相关毒性的作用[3]。

2空气颗粒物毒性作用的特点

空气颗粒物毒性作用不仅与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和在肺泡的沉积能力有关,还与颗粒物的组成成分有相关性,因为空气颗粒物的很多组分都能使机体产生肺部炎症和氧自由基损伤。悬浮颗粒能够使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呼吸系统感染等肺相关疾病发生恶化,这在众多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4-6]。

空气颗粒物含有的主要金属元素包括铬、钴、镍、锰、锌、钒、铜以及铁[7]。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存在与颗粒物激发氧自由基的能力呈现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金属沉积和肺测量参数也有一定关系。当长期暴露于含不同金属元素的空气中时,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都会降低,如铅[8]、锰[9]、锌[10]、铁[11]。此外,类似肺组织纤维化的损伤效应也可以由镍[12]和钒[13]的沉积所导致。

多环芳香烃类(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和金属元素是空气颗粒物的主要组分,在颗粒物表面区域可以起到叠加和协同作用[14],具有很强的致癌能力,包括苯并蒽、苯并荧蒽、苯并芘等成分。PAH可以使DNA发生突变,甚至是癌变[15]。DNA的损伤过程也成为机体癌变的关键步骤,因此可以作为癌症风险的生物标志物。

有研究[16]显示,当空气颗粒物细菌裂解时,内毒素可以释放到作用的微环境当中,这导致成年和儿童哮喘患者症状加重,造成肺功能损伤。空气颗粒物中含有的内毒素一直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风险因素之一[17]。

相关文献综述报道[18]确定了颗粒物组分与日常死亡率和入院率的相关性,通过相对危险系数可以评估PM2.5暴露的毒性作用,但是面对多种情况不同方式的暴露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来源于室外的空气或是室内的燃料,评估PM2.5暴露都缺乏对空气颗粒物组分或是来源进行分化鉴定的更为详尽的数据[19]。

3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评估空气颗粒物对机体的影响

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及肺功能损伤的增加,空气污染会增加当地的入院率并且带来诸多对健康不利的后果,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的哮喘[2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呼吸系统感染[22]、肺癌[23],同样空气污染颗粒物会增加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4]。

在疾病和年龄范围内,基于23个广谱死亡病因,在全球范围内评估了PM2.5和日常死亡率及入院率的相关性,PM2.5含量增加10 mg/m3,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04%(95%CI,confidence interval,0.52%~1.56%)[25]。因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远远高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比例为1.51%(1.01%~2.01%)∶0.84%(0.41%~1.28%)。颗粒物成分存在异质性,因此为了评估不同地区异质性的差异需要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小样本研究也应该评估和量化PM2.5对健康带来的风险[26]。

有纵向研究[27]已经证实了空气污染物的暴露与成长期肺功能的降低有一定关系。在10~18岁的人群中,空气污染物的慢性暴露对肺功能的完善产生负面效应,同时FEV1会有显著的临床诊断意义。在儿童期暴露于高水平的空气污染物中会降低肺的功能[28]。在儿童和老年阶段,肺功能的降低与悬浮颗粒物的浓度相关[29-30]。实验研究[31]显示,吸入和滴灌颗粒物能使肺功能降低并产生炎症反应,同时可导致多形核细胞渗出和细胞因子释放。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评估,PM2.5浓度的降低可以减少一定的入院率,PM2.5浓度每减少3.9 μg/m3,将减少7978例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大约能够节约3.33亿美元[32],所以空气污染水平的下降,即使下降很低都会给公共健康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33]。

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更多疾病治疗靶点的新的分子改变将会被发现,对基因组结构的鉴别,即基因表达水平的增加或降低可以说明样本中的表达改变情况,这将扩展对疾病的理解,也可以带动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34]。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对空气颗粒物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高通量技术可以探究细胞功能,分析转录组、基因结构、基因变化并且可以用全视角透视复杂的生物系统。在癌症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下一代测序技术对患者的治疗将会非常重要[35]。

4展望

全球多地的研究已经表明,空气污染颗粒物不仅可以损伤人体的健康,而且会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鉴于此,为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防治大气污染,环境保护部已批准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作为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希望各方能够合力有效地控制空气污染继续加重的程度。

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将通过收集广泛的临床资料,合理设计动物实验,建立更为详尽的有关基因和各种相关转录因子的数据库,在空气污染颗粒物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人和动物细胞或是组织中的表达形式、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性,并探究其在特异组织表达相关假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重要作用,应用前沿技术解决更多困扰临床治疗的难题,在分子水平上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直接、更有价值的依据,为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新的、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Kampa M,Castanas E.Human 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J].Environ Pollut,2008,151(2):362-367.

[2]Duffin R,Mills NL,Donaldson K.Nanoparticles-a thoracic toxicology perspective[J].Yonsei Med J,2007,48(4):561-572.

[3]Tao F,Gonzalez-Flecha B,Kobzik L.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ulmonary inflammation by ambient particulates[J].Free Radic Biol Med,2003,35(4):327-340.

[4]Shi JP,Evans DE,Khan AA,et al.Sources and concentration of nanoparticles (

[5]Braga AL,Saldiva PH,Pereira LA,et al.Health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exposure o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o Paulo,Brazil[J].Pediatr Pulmonol,2001,31(2):106-113.

[6]Francesca D,Peng RD,Zeger SL,et al.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did the risks change from 1987 to 2000?[J].Am J Epidemiol,2007,166(8):880-888.

[7]Wilson MR,Lightbody JH,Donaldson K,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ultrafine particles and transition metals in vivo and in vitro[J].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2,184(3):172-179.

[8]Gurgueira SA,Lawrence J,Coull B,et al.Rapid increases in the 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lungs and heart after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halation[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2,110(8):749-755.

[9]Bagci C,Bozkurt AI,Cakmak EA,et al.Blood lead levels of the battery and exhaust workers and their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J].Int J Clin Pract,2004,58(6):568-572.

[10]Boojar MM,Faranak G.A 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pulmonary function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workers exposed to manganese[J].J Occup Environ Med,2002,44(3):282-290.

[11]Lagorio S,Forastiere F,Pistelli R,et al.Air pollution and lung function among susceptiblesubjects:a panel study[J].Environ Health,2006,5(4):1-12.

[12]Roemer W,Hoek G,Brunekreef B,et al.PM10 elemental composition and acute respiratory health effects in European children (PEACE project).Pollution Effects on Asthmatic Children in Europe[J].Eur Respir J,2000,15(3):553-559.

[13]Jinshun Z,Xianglin S,Vincent C,et al.Occupational toxicology of nickel and nickel compounds[J].J Environ Pathol Toxicol Oncol,2009,28(3):177-208.

[14]Pénard-Morand C,Charpin D,Raherison C,et al.Long-term exposure to background air pollution related to respiratory and allergic health in schoolchildren ISAAC[J].Clin Exp Allergy,2005,35(10):1279-1287.

[15]Bonner JC,Rice AB,Moomaw CR,et al.Airway fibrosis in rats induced by vanadium pentoxide[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0,278(1):L209-L216.

[16]Srensen M,Autrup H,Mller P,et al.Linking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with biological effects[J].Mutat Res,2003,544(2-3):255-271.

[17]Thorne PS,Kulhankova K,Yin MR,et al.Endotoxin exposure is a risk factor for asthma:the national survey of endotoxin in United States housing[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11):1371-1377.

[18]Robert D,David M,Ken R,et al.Airborne endotoxin i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illness in the first 2 years of life[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6,114(4):610-614.

[19]Atkinson RW,Mills IC,Walton HA,et al.Fine particle components and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time series studies of daily mortality and hospital admissions[J].J Expo Sci Environ Epidemiol,2015,25(2):208-214.

[20]Burnett RT,Pope CA 3rd,Ezzati M,et al.An integrated risk function for estimat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4,122(4):397-403.

[21]Ko FW,Tam W,Wong TW,et al.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asthma hospitalization rat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Hong Kong[J].Clin Exp Allergy,2007,37(9):1312-1319.

[22]Ko F,Tam WT,Chan D,et al.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ants and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Hong Kong[J].Thorax,2007,62(9):780-785.

[23]Mei L,Stieb DM,Yue C.Coars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hospitalization fo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children younger than 15 years in Toronto:a case-crossover analysis[J].Pediatrics,2005,116(2):e235-e240.

[24]C Arden P,Burnett RT,Thun MJ,et al.Lung cancer,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J].JAMA,2002,287(9):1132-1141.

[25]Chen H,Goldberg MS,Villeneuve PJ.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long-term exposur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chronic diseases[J].Rev Environ Health,2008, 23(4):243-298.

[26]Lim SS,Vos T,Flaxman AD,et al.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attributable to 67 risk factors and risk factor clusters in 21 regions,1990-2010: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Lancet,2012,380(9859):2224-2260.

[27]Atkinson RW,Kang S,Anderson HR,et al.Epidemiological time series studies of PM2.5 and daily mortality and hospital admiss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Thorax,2014,69(7):660-665.

[28]Horak F Jr,Studnicka M,Gartner C,et al.Particulate matter and lung function growth in children:a 3-yr follow-up study in Austrian schoolchildren[J].Eur Respir J,2002,19(5):838-845.

[29]Gauderman WJ,Avol E,Gilliland F,et al.The effect of air pollution on lung development from 10 to 18 years of age[J].N Engl J Med,2004,351(11):1057-1067.

[30]Haidong K,Gerardo H,Rose KM,et al.Traffic exposure and lung function in adult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Thorax,2007,62(10):873-879.

[31]Mccreanor J,Cullinan P,Nieuwenhuijsen MJ,et al.Respiratory effects of exposure to diesel traffic in persons with asthma[J].N Engl J Med,2007,357(23):2348-2358.

[32]Mazzoli-Rocha F,Fernandes S,Einicker-Lamas M,et al.Role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signaling and inflammation induced by particulate matter[J].Cell Biol Toxicol,2010,26(5):481-498.

[33]Shah AS,Langrish JP,Nair H,et al.Global association of air pollution and 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3,382(9897):1039-1048.

[34]Seo JS,Ju YS,Lee WC,et al.The transcriptional landscape and mutational profile of lung adenocarcinoma[J].Genome Res,2012,22(11):2109-2119.

篇6

关键词:中医中药 儿童保健 应用现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53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7-01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儿童保健的理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儿童的健康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指标,因此,儿童的生存与健康水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式下,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现就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的应用作一论述。

1 儿童保健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谱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虽然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较前有所改善,但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水平的危险因素却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而人们这方面的知识与其严重脱节,引发诸多的健康问题。其中,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肥胖率急剧上升,尤以城市儿童为著,不仅导致循环、呼吸、循环等系统的损害,而且影响心理发育;另一方面,我国儿童生长迟缓分布情况是农村高于城市,西部地区儿童的营养不良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由于儿童自身的疾病抵抗力较弱,在特定的时期容易患各种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龋齿、佝偻病、代谢综合征等儿童常见病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睡眠障碍等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的疾病。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对儿童进行整体地、全面地、连续性地健康管理。

2 中医中药儿童保健

2.1 中医药与儿童保健规范。2011年新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出台,其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中明确指出:“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为儿童提供生长发育与疾病预防等健康指导。”基于卫生部规范中的要求,多名学者提出了将中医的“体质学说”及“治未病”的思想结合的新的保健模式。“辨体保健”具有中医特色,以中医辨识体质为基础,依据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质不同这一特点,形成个体化的保健理念,给予个体化的保健方法。如饮食、运动、情志疗法、中药等,调节儿童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通过外治法、推拿等,建立进一步展现中医药优势的儿童保健模式,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2.2 中医中药在儿童保健中的应用。中医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文化精髓,在护养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历代医家对其体质的研究形成了独特体系-“四说”,即“纯阳说”、“稚阴稚阳说”、“少阳说”以及“脏腑说”,从不同侧面对小儿体质进行了论述,是中医体质学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明・万全根据小儿发育的不同时期,提出“育婴四法”-“预养以培其源,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促进了中医儿科的形成与发展。儿童体质具有不足性、可变性及可调性的特点,与成人不同。通过发挥“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已病防复”的作用,中医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20世纪70年代,王琦等提出了“体质可分”、“体质可调”及“体病相关”3个关键性科学问题,进一步论证运用中医药进行儿童保健具有可行性。王晓鸣等依据小儿不同的体质,予以“经络调摄技术”,选择相对应的经络穴位和补泻手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保健作用。殷英提出了“辨体养子”保健思想-辨体施以及辨体施养,对于重度偏颇的儿童予以辨体施治。主要通过饮食调理、穴位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儿童保健。皇甫燕提出根据影响小儿体质类型的先天及后天因素,对不同体质的小儿给予不同摄生方案,可达到预防和降低疾病发生率的目的,并能促进体质向均衡质的转化。徐俐平等将社区幼儿园儿童分为对照组及中医点穴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医学保健,中医点穴组在常规医学保健的基础上予以足三里、迎香点穴保健,在保健后的9个月检测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以及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提示保健9个月后,保健中医点穴组的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身高、头围、体重、小腿围、胸围、上臂围、腰围、皮褶厚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消化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中医认为疾病是正气与邪气矛盾斗争的过程。机体正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随着中医学的发扬光大,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中药确实有免疫作用。数千年来,我们用中医中药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抑制外邪的干扰,从而保持身体阴阳平衡,保持机体的健康体质。中医中药与免疫密切相关,在临床上,选用补益脾胃的药物,来治疗因免疫功能低下而易患疾病的儿童,实践证明,这些儿童的体质不同程度增强,易感疾病亦相应减少。张红晓等 [8]将62例脑性瘫痪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实验组予以小儿智力糖浆进行干预,3月疗程,根据Gesell儿童发育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成药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脑瘫高危儿童的脑发育。Loh CH通过评估在西方的医疗保健占主导地位的新加坡的一个大型中医诊所儿童中药的使用情况,发现84.3%的儿童使用香草,该项研究也说明新加坡当地居民对于中医中药和针灸安全性的认可。朱冬生等通过对两组病例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及一般的语言治疗训练,比较两组语言发育商的变化的研究,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可以调整患儿的体质,促进语言中枢的功能成熟。

我国儿童保健初期疾病重点放在贫血、佝偻病、肺炎、腹泻的防治上。卫生部颁布的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要求规定,体弱儿包括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低体重儿、早产儿等。中医药在防治体弱儿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多数学者从脾论治,从肝脾论治,从脾肾论治,疗效显著。从脾论治,郝淑兰等用苍术提取物制作成微胶囊,临床实践证明对佝偻病防治有良好疗效。从脾肾论治,刘百祥将116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予以补肾地黄丸和针刺四缝穴治疗,对照组58例以维生素D、钙剂治疗,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从肝脾论治,汪受传等对中医辨证为疳气证的小儿轻度营养不良者予以运脾补脾平肝治疗,对照组予健脾糖浆,治疗组疗效显著。

3 结语

临床实践证实,若儿童保健采用中医中药的辨证正确,药物剂量及用法得当,对慢性病及急症都有效,更有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优势。鉴于我国中医中药儿童保健工作发展较晚,而且存在不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保健工作者更应该重视中医中药的保健作用,积极、全方位的发展儿童保健事业。

参考文献

[1] 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 王琦.论中医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上)[J].中医杂志,2006,47(4):250-252

[3] 王晓鸣,武臣亮.经络调摄技术在婴幼儿保健中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8,1(4):40-41

[4] 殷瑛,王晓鸣.浅议辨体保健―具有中医特色的儿童保健系统管理[J].中医药学报,2008,36(2):32-34

[5] 徐俐平,潘佩光.足三里、迎香点穴在社区儿童保健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3,45(8):157-160

篇7

笔者拟将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引起口臭的原因简单的综述如下,以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1 单纯性的口臭

1.1口腔卫生不洁

如早晚不刷牙或刷牙方法不当、刷牙不彻底、饭后不漱口或漱口不力、义齿修复者饭后没有对义齿进行及时清洁,于是堆积在牙龈缘或义齿内的软垢和嵌塞于牙间隙或龋洞内的食物细小碎渣(特别是肉食类食物)就会发酵腐败逐渐散发出腐败的气味。

1.2饮食因素

1.2.1医学实验研究表明,常摄入高蛋白,低糖饮食的人,能使体内脂肪酸分解代谢明显增强,致使血中一种酸性较强的物质—“酮体”含量增强,“酮体”吟吸一种挥发性物质—“丙酮”能使呼吸道呼出并带来一种“烂苹果”的怪气味,这种情况亦可伴随饥饿而产生,因为饥饿时脂肪酸分解代谢亦增强,通常发生在早晨,尤其是不吃早餐的人。

1.2.2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经常吃葱、蒜、韭菜等辛辣刺激食品,或嗜好臭豆腐等具有臭味食物的人,也易发生口臭。

1.2.3晚餐吃的过饱或进食肉类油腻食物比重过大或辛辣刺激性调料用量过大,浓香有余、清淡不足,晚餐距离睡觉时间过短,睡觉时胃中存留着过多食物均可引起口臭。

1.3精神因素与口臭

1.3.1关于口臭与情绪的关系

祖国医学中早有描述如代《杂病源流悄烛》中说:“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口臭,或肺为火灼口臭。”其中提到的“郁”和“劳心”指的就是人的情绪状况。

1.3.2心理压力过大。

1.4药物因素与口臭

1.4.1能使唾液分泌减少的药物。

1.4.2有机农药中毒或某些金属中毒引起的口臭。

2 继发性的口臭

2.1口腔疾病与口臭

2.1.1据临床统计,口腔疾病如牙周炎、齿等引起的口臭占门诊病人的绝大多数。

2.1.2口腔内的肿瘤溃烂或化脓性的炎症引起口臭。

2.2呼吸系统疾病与口臭

2.2.1老年口鼻异味的患者,大多数是萎缩性鼻炎。

2.2.2肺脓肿患者常伴有腐败性口臭。

2.3消化系统疾病与口臭

2.3.1消化系统狭窄的疾病。

2.3.2消化道炎症及肿瘤。

2.3.3长期的便秘,会因体内产生的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被吸入血而引起口臭以及腹胀、食欲减退、易怒等自体中毒症状,再者因粪便中有粪臭素、氨气、硫化氢等物,也可因气味反流而到口腔发生口臭。

2.4内分泌疾病及口臭

有些处于青春期发育期的女性,卵巢功能不全,性激素水平较低时,口腔组织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病菌从而产生口臭。另外,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内分泌紊乱而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厌氧菌生长,而产生口臭。此外,糖尿病的患者,口腔内常有丙酮气味或烂苹果气味。

2.5其他疾病

如肝病等,特别是当肾功能受损时,出现体内毒素蓄积,患者口中呼出一种酸苹果味,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应高度警惕。

以上综述不仅对医生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而且在对日常门诊及社区的卫生保健知识宣教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有重要的、实际的指导意义。

梅核气(中医术语),为咽部疾病中常见的杂病之一,故在临床实际诊治中笔者常于中医的辩证施治相结合,则相得益彰,效果甚佳。

3 西医治疗方法

3.1暗示治疗法

梅核气多因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故治疗以对因,对症的心理治疗为主。通过耐心、细致的诱导和劝导,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在精神情绪上应尽力做到愉快,解除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树立乐观、豁达、宽容的心态,同时应对口腔、咽喉部、颈部给予认真细致的检查,用时亦长,并告之以消除障碍。

3.2药物治疗

在暗示疗法的基础上,给予安神、解痉、镇定类药物。如谷维素、地巴唑、安定等口服,同时咽部涂抹碘甘油。

4 中医辨证施治

4.1肝气郁结

多由肝之疏泄失常,肝气上逆;伴精神抑郁,胸闷不舒,以长出一口气为快,苔薄,脉弦缓或正常,用《景岳全书》只柴胡疏肝散为宜。

4.2痰凝气滞

多有七情郁结,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阻气滞,肺胃宣降失常所致,其症咽部梗噎,喉中痰多而粘,不宜咯出,时轻时重,易用散结降气、行气化痰之法,《金匮要略》的半夏厚朴汤加减。

4.3痰火互结

咽喉为少阴经脉所辖,心劲火甚,往往结聚成痰,心烦、舌赤、苔黄、脉数,应清心火、涤痰涎,以《血证论》甘桔汤加味。

4.4肺热应虚

多有肺热伤津、气失肃降、咽部缺失津液润泽而起,症见咽喉发红、干咳少痰、咽干微痛、烦热盗汗,用《重楼玉钥》之养阴清肺汤,润肺清热为佳。

4.5冲气上逆

由冲脉之气上逆,常与咽喉部所致,其症常伴颊部发红,气喘等,若是冲脉之气挟氺饮而上,则患者有背凉、冷,但是不热、苔白、脉沉弦,当以《金匮要略》之桂苓五位甘草汤则甚宜。

篇8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130-01

二氧化硫为无色气体有辛辣刺激性气味。溶于水及有机溶剂[1]。用于制造硫酸、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硫化橡胶、冷冻、漂白纸浆、羊毛和丝织品,熏蒸杀虫、消毒等广泛应用工业生产中。二氧化硫也是工业废气的一种,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二氧化硫属中等毒性物质。主要经呼吸道吸收,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进而氧化为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产生肺气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我院收治54例急性二氧化硫中毒患者,经治疗全部康复,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9月20―22日收治急性二氧化硫中毒患者共54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23~52岁,接触二氧化硫时间10分钟~2小时,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二氧化硫中毒的诊断。

1.2 临床症状与体征 54例患者吸入二氧化硫后均迅速发病,主要症状以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为主,其中咳嗽、咯痰、流泪、咽痛、咽干、胸闷、胸痛、气短、等占80%以上;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约占20%。主要体征以结膜充血、咽充血、唇发绀、肺部干湿性罗音、心律增快等为主;部分患者表现面色潮红,面色苍白等改变。 其中流泪、畏光、鼻咽喉灼痛19例,声音嘶哑7例,咳嗽咳痰45例,痰中带血3例,胸闷呼吸急促38例,恶心呕吐食欲不振9例,全身不适无力40例,发热14例,结膜和鼻粘膜充血15例,呼吸音粗糙51例,肺部干罗音13例,湿罗音22例,腹部压痛7例。

1.3 化验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12×109~17×109/L者17例,中性粒细胞占0.74~0.86;1例镜检尿白细胞0~4;肝肾功能54例均在正常范围。

1.4 X线检查 54例患者均于急性中毒2~7小时后摄X线胸片发现双下肺纹理增多增粗延伸或边缘模糊40例,两肺中、下野点状或小斑片状阴影6例。9例无明显异常改变。

1.5 肺功能检查 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6例(占39.3%),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4例(占14.3%),14例肺功能无明显异常。

1.6 心电图检查 54例患者中27例表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S-T段改变,1例左室高电压,21例心电图正常。

1.7 诊断 按照国家GBZ76职业性化学物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分级,刺激反应9例,轻度中毒40例,中度中毒6例。

1.8 治疗与转归 (1)合理给氧。给予鼻塞或鼻导管吸氧,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轻度缺氧者给氧4~6小时后可间隙给氧,严重缺氧者可持续给氧12小时以上。(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氨茶碱0.25 g,地塞米松10 mg,糜蛋白酶10 mg,庆大霉素8万单位或2%碳酸氢钠20~40 ml雾化吸入。4~6次/日,连用2~3天。(3)积极防治肺水肿,早期、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根据轻、中度病人分别使用地塞米松10~20 mg/天(轻度),20~40 mg/天(中度),静注。疗程一般3~5天,病情好转后即减量或停药。(4)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2次/日,或0.9%生理盐水100 ml 加青霉素320万单位静滴2次/日。疗程3~5天,病情严重者可采用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5)使用镇咳镇静药。咳必清25 mg,3次/日;复方甘草合剂20 ml,3次/日。烦燥患者可给予安定10 mg 肌注,或舒乐安定片2 mg,口服2~3次/日等。(6)心理疗法。对部分患者的恐惧心理、精神紧张、烦燥不安、情绪不稳定等采取心理疗法,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本病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关情况,清除对本病的恐惧心理,较好地配合治疗。另外群体发病易发生心理暗示,出现症状趋同现象,注意隔离。本组病例采取上述综合抢救治疗措施后,54例患者在10~20天内全部痊愈出院,数月后随访均未发现有后遗症。

2 讨论

本组54例急性二氧化硫中毒患者均因设备损坏,大量二氧化硫逸入空气,10分钟~2小时内吸入大量二氧化硫所致,属一起群体突发性急性中毒,中毒发生后1~2小时内急送我院抢救。临床观察除表现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外,血尿常规、X线胸片、肺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均有异常改变。54例患者经治疗全部痊愈出院。根据中毒病情急,变化快的特点,必须准确诊治,及时采取综合抢救措施,重视现场急救,立即把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用3%碳酸氢钠冲洗眼和漱口,用肥皂水清洗身体污染部位,若有发绀缺氧现象,立即输氧。

对于刺激反应者,应观察48小时,早期预防和控制了化学性肺炎、肺水肿的发生和发展,早期足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我们认为,急性中毒患者及时就诊,准确诊断,抓住治疗关键,争取抢救时间对预后是相当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钊 王克安等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指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10~612

篇9

什么是“冬病”

《黄帝内经》中这样写道,“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意思是说夏天是万物生长繁茂秀美的季节。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交合,万物开花结果的好时节,人应当夜晚睡眠,清晨早起,不要对天长炎热感到厌倦,要使情绪平和不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得到宣散,心情愉快,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便是顺应夏气、保护身体机能旺盛滋长的法则。违背了这一法则,就会伤害心气,到了秋天又会滋生阻塞和疟疾。身体在夏天未能得到充分保养,到了冬天,还会导致别的疾病发生。

简单来说“冬病”就是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中医讲究“阴阳之气”, 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了偏胜,则阳气受损而生病;阳气发生了偏胜,则阴气耗损而生病。“冬病在阴,夏病在阳”,这里所说的“冬病”就是由于阴气偏胜、阳气受损而导致的一些疾病。

“夏治”的原理

“人与天地相对,与四时相随”,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克,同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四季轮回,白昼黑夜阴阳交替,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随之交替变换。俗话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播下了种子,夏季是植物生长的最佳时机,只有把握住这个季节,秋天才能有好的收成,冬天才会有丰富的贮藏品。同样,人体内的阳气也是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也是阳气最旺之时,恰恰是治疗由于阴气偏胜、阳气受损而引起的“冬病”的最佳时机。此时,人体内阳气上升,经脉通达,气血充沛,是祛除寒邪的最佳时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冬病夏治就是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选择在夏季还没有生病、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对患者而言,首先需要分清自己的病是不是“冬病”。可以通过自己的病是不是在冬季易发或加重,同时对应上述“冬病”种类进行判断,还可以进一步向专家医师进行咨询。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和专家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敷贴、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只是去医院贴块膏药那么单一。敷贴是目前被大家所熟知的、使用较为广泛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法之一。目前,运用比较多的方式包括中药内服、穴位敷贴、拔罐针灸、穴位注射、药物外擦、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

1.中药内服:比如,慢性咳喘病人由于久病会导致脾肾亏虚,所以针对其个体情况,可以服“止咳合剂”、“化痰合剂”等多种对症药物。

2.穴位敷贴:这是属于内病外治的方法,即将具有相应治疗作用的中草药制成膏剂,敷贴在病人的背部相应穴位上,使药物由皮肤进入穴位经络,再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内脏,调整机体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3.拔罐针灸:拔火罐通过物理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的修复功能以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针灸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而拔罐主要是点、线、面的结合,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4.穴位注射:通常选用丹参、川芎等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调节病人体内神经和体液、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

此外,脱敏治疗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过敏性哮喘病人。首先,病人必须做过敏原试验,明确致敏物质后,由医生给病人注射脱敏制剂,使其过敏程度降低,从而减少哮喘发作。脱敏治疗是一种长期方案,患者需要耐心配合,以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5.药物外擦:比如在治疗冻疮时,最多采用的方法是用新鲜中草药炮制而成的酊剂外擦患处,同时用自然光照射5分钟。一般坚持擦药一周,在擦药期间再采用穴位敷贴一次,即可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抗寒能力增强。

6.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如今已经成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例如, 慢性咳喘,要少吃肥腻荤油以免体内生痰; 肺虚,提倡多食生姜、萝卜、百合、粳米等,有利于补益肺气; 脾虚, 应多食白人参、莲子、薏仁,以利脾气强健,从而令痰无处可生; 肾虚,可进食白羊肾、肉苁蓉、五味子等,以补肾、纳气、平喘。

7.运动疗法: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是一种自然康复疗法。按照中医的理论,在夏季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也能起到预防冬季疾病的目的。

谁才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能将疾病扼杀在孕育期,可谓神奇之至。许多中老年患者都希望通过冬病夏治来解决困扰自己多年的疾病。

然而,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冬病在阴,夏病在阳。冬病夏治针对的只是由于机体长期阳气不足,又值冬季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冬季多发的慢性疾病,而其他由于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所导致的夏秋之病并不适合。

冬病夏治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病而其他季节并无大碍的病,以及一些由于天气环境影响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有很好的疗效。呼吸系统疾病诸如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等,消化系统疾病诸如腹痛、胃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等,骨伤科疾病诸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肩周炎、腰肌劳损等都可以通过冬病夏治来进行调理治疗。

但也不是所有患以上病症的人都适合冬病夏治,比如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患者就不宜选择冬病夏治。此外,3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进行冬病夏治敷贴治疗,因为他们的皮肤比较娇嫩,敷贴容易引起感染。

篇10

【关键词】 儿童; 哮喘; 虎奶菇; 布地奈德; 呼吸力学; 免疫功能

Effects of Pleurotus Tuber Extract and Budesonide on Respiratory Mechanics and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LI Wei-hao,XIE Ze-rong,HUANG Gui-p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7):005-009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leurotus Tuber Extract combined with Budesonide on respiratory mechanics and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an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leurotus Tuber Extract combined with Budesonide in children bronchial asthma.Method:18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bronchial asthma who were selected from February 2014 to August 2016 in our hospital ped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observation group,B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symptomatic treatment,A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Budesonide,B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leurotus Tuber Extract combined with Budesonide.The efficacy,respiratory mechanics parameters and changes in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A observation group,B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1.7%,96.7% and 71.7%,and B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compared with A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A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ildren; Asthma; Pleurotus Tuber; Budesonide; Respiratory mechanics; Immun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Pun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Puning 515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7.002

支夤芟喘是儿科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一种慢性儿童呼吸系统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喘憋、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等症状[2],当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极易导致支气管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和水肿,使呼吸阻力增加,使患儿气道阻塞甚至支气管痉挛,从而导致喘憋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患儿缺氧,对其他组织器官造成影响,严重者可引起心功能和呼吸功能不全[3],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免疫功能紊乱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至今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案[4],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布地奈德具有一定的疗效[5]。最新研究表明虎奶菇含虎奶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能力,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和抗病毒活性的药效等多种功效[6]。本研究采用虎奶菇提纯物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采用呼吸力学及细胞免疫功能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8月在医院儿科门诊部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儿180例,其中男96例,女84例;所有患儿诊断均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诊断标准[7],根据哮喘程度分级[8],轻度66例,中度48例,重度66例;年龄9个月~12岁,平均(3.5±1.3)岁,病程2~5 d,平均(2.1±1.2)d,纳入该研究的患儿均1个月内未接受过正规哮喘治疗,3个月内未进行激素或其他中药制剂治疗;临床主要表现:为三凹症、间断性喘息发作、痰白清稀、喉中痰鸣、气短、咳痰不畅、胸闷、口唇发绀、舌淡苔滑或厚、脉沉细或滑、端坐呼吸和阵咳等症状;体格检查双肺可听到以呼气相为主的呼气相延长和广泛性哮鸣音;运动激发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剂均可以明显缓解症状。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呼吸道感染;(2)合并有心、肝和肾功能不全;(3)合并造血系统疾病;(4)合并精神疾病;(5)合并过敏性紫癜和系统性红斑狼疮;(6)合并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7)对本研究所使用的治疗药物过敏[9]。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观察组、B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三组患儿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虎奶菇提纯物提取 提纯物提取由广东国康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用蒸馏水浸提,接着采用超声波处理萃取多糖,再经乙醇沉淀、丙酮和醚脱脂、蛋白酶法结合脱蛋白、超滤和透析,最后经过柱层析分离纯化,最终得到多糖纯度高的虎奶菇提纯物,在紫外光波长260 nm与280 nm处均无显著吸收峰,见图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虎奶菇提纯物进行纯度鉴定,结果显示多糖在保留时间为5.758 min时一对称洗脱峰。

1.2.2 治疗 对照组患儿给予硫酸沙丁胺醇(Glaxo Wellcome S.A.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4021100)吸入及常规治疗的对症治疗。A观察组再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AstraZeneca Pty Ltd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903),规格2 mL,1 mg×5支雾化吸入剂,1 mg/次,2次/d。B观察组在A观察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虎奶菇提纯物联合治疗,患儿每天用虎奶菇提纯物溶液200 mL的剂量口服给药,100 mL/次,2次/d;三组患儿均予连续治疗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呼吸力学参数:治疗后,取桡动脉血进行气血分析,项目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气指标计算肺血分流率(Qs/Qt)、气道峰压(PIP)、气道阻力(Raw)、呼吸做功(WOB)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2)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使用EDTA抗凝管,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的百分比数值,检测方法使用采用细胞流术法,仪器使用贝克曼库尔特CytoFLEX流式细胞仪,使用仪器配套试剂,详细步骤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喘憋、气促和咳嗽等症状等体征基本消失,肺部不再有哮鸣音;有效:治疗后哮鸣音较前减弱,其他各症状较前明显好转但仍有发作;无效:治疗后哮鸣音较前无改善,其他各症状没有好转,甚至较前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多组间计量资料及多组间计数资料比较分析采用F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A观察组、B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7%(49/60)、96.7%(58/60)和71.7%(43/60),B观察组优于A观察组和对照组,A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8,P

2.2 三组呼吸力学比较 B观察组的PaO2、PaCO2、SaO2、Qs/Qt、PIP、Raw、WOB和Cdyn改变均优于A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使用虎奶菇提纯物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可明显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肺顺应性和肺氧合率,改善体内缺氧状态,可以显著地缓解哮喘症状,并且虎奶菇提纯物溶液味清香,患儿依从性极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炳林,李兆子,何永红.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191-19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 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3]白桂林,韦祁山.布地奈德与细辛脑联合雾化吸入对小儿喘憋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4):76-77.

[4]严炜,刘丹,易海若.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与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2):248-250.

[5]许芳.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68-69,72.

[6]黄必胜,胡衡.虎奶多糖免疫功能试验研究[J].时珍国医药,2000,1(8):685-686.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2):100-106.

[8]李兰英,王洪云,陈艳波,等.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人与强的松口服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629-2631.

[9]关楚翘,吴|亮.从龙温胆汤联合喘可治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0):2218-2220.

[10]张鹏,张静.碱提虎奶菇菌核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03,41(4):105-108.

[11]全国儿科哮喘协助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第三次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0):729-35.

[12]冯丽燕,檀卫平.东莞太平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毒感染特征[J].新医学,2015,46(3):177-179.

[13] Zhu T,Zhang W,Wang D X,et al.Rosuvastatin attenuates mucus secretion in a murine model of chronic asthma by inhibiting the 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receptor[J].Chin Med J(Engl),2012,125(8):1457-1464.

[14] Xiao M,Zhu T,Wng T,et al.Hydrogen-rich saline reduces airway remodeling viainactivation of NF-κB in a murine model of a sthma[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3,17(8):1033-1043.

[15]张维,朱涛,王导新,等.瑞舒伐他汀抑制小鼠哮喘模型慢性气道炎症反应的实验研究[J].西部医学,2014,26(2):150-153.

[16]赵庆祝,闰志刚,张姣珍.布地奈德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28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4):76-77.

[17]高瑾.吸入布地奈德在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7):108-109.

[18]吴锦忠,黄丽敏,张志强.虎奶菇挥发油成分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1):34-36.

[19]李作卿.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9):2661-2662.

[20]李荣同,包水明,陈传红,等.菌核侧耳畸形菇出现原因及防治[J].食用菌,2005,27(2):52-53.

[21]曾小龙,胡高蒙.虎奶菇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7,26(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