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33-08
一、科技金融概述
(一)科技金融的定义
“科技金融”一词是中国人的独创,是在上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不断融合之下产生的。
从广义上看,科技金融指的是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互补关系,金融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同时促进金融深度与广度的增加。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房汉廷将科技金融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技金融具有创造性,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经过科技金融渠道转化为具有商业性质的融资行为;二是科技金融是一门将经济与科技相结合的技术,是经济增长之动力所在;三是科技金融是一个过程,科技创新的活动可以变为创造财富的工具;四是科技金融可以使金融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科技金融可以使金融资本通过科技异质化的配置从而获取具有高附加值的回报。
从狭义上看,科技金融是一个经济领域的特定术语,主要指的是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作用。《科技金融》作者赵昌文教授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技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业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内金融体系实情出发,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息、资本、客户资源等固有优势,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综合化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对科技金融的贡献不容忽视。从商业银行角度看,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源供给者依托各种创新平台,通过对金融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创新,为科技型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提供金融服务。具体业务包括金融资源配置、金融产品设计等,以促进科技型企业对金融资源或资本需求的内生性优化,进而保障企业技术革新有效提升,推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加速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金融生态。
(二)科技金融体系概述
科技金融体系是指完成科技金融流程所需要的参与者、资源与模式的总和。随着科技金融探索的不断深入、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体系会不断补充与丰富。
科技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分为供给者、需求者、中介方。科技金融供给者是指各类科技金融机构或个人,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风险投资者等,它们为科技金融需求方提供直接或间接融资,股权或债务融资;科技金融需求者包括科技型企业、科技研发机构等,它们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与科技金融工具的发明几乎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需要;科技金融中介方包括担保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互信,同时提高整个体系的运行效率。
就目前科技金融环境而言,科技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六大类:一是科技财政资源,指的是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或是财政预算等方式支持科学技术活动。在市场失灵与市场残缺的情况下,科技财政资源能为科技活动的研发与开展提供十分重要的金融支持。二是科技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科技企业发展或科技活动开展提供的债务性金融支持。根据供给者身份的不同,科技贷款可以分为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民间金融科技贷款以及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三是科技保险,是指以保险作为分散风险的手段,针对科技研发风险、运营风险以及科技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保险公司提供风险补偿。根据保险经营者与运营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科技保险和商业性科技保险。四是科技资本市场,是指除创业风险投资之外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科技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等。五是创业风险投资,是指投资于高成长潜力企业,通过企业的成长增值、股票变现获得收益的融资渠道。根据资金的来源和运营目的进行划分,可以将创业风险投资分为私人创业风险投资和公共创业风险投资。目前创业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正迅速扩大,不少政府与企业都已参与其中。六是外部文化环境。每个国家都有各自引以为傲的文化与历史传统,也有着各具特点的经济和法律体制,这些对于科技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以及运行水平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科技金融的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财政投入、政府担保等形式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分配。在科技型企业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尤为重要。目前在国际上采取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以以色列为代表。二是资本主导模式。该模式注重直接融资,证券市场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非常重要。采取这种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较为发达,证券流动性高、资金流动性强、创业风险投资的体系也较为完善。在国际上主要以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代表。三是银行主导模式。该模式商业银行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为间接融资。商业银行可能会参与科技型企业的日常管理,甚至可能持有科技型企业一定的股份,银企关系十分密切。国际上采用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日本与德国。
目前,我国尚处于科技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随着科技金融的不断发展,运行模式会从政府主导型向资本主导型或银行主导型转变。事实上,我国间接融资规模已占绝对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在资本、信息获取、政策传导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决定了商业银行是科技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资源供给者。
(三)科技金融文献综述
关于金融支持科技企业与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详细地论证了货币、信贷、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当今,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从基本理论看,由于技术创新具有较高风险,科技企业进行融资的成本普遍较高。金融市场具有风险分散功能,从而有能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国外研究中,Saint-Paul(1992)从理论上论证了上述观点;Bencibenga and Snith(1995)运用世代交叠模型论证融资成本与融资期限长短的关系,发现科技型企业融资的选择偏好。国内研究中,孙伍琴(2008)比较了不同国家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李新功(2011)研究论证了金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提出政府与金融相融合的混合信贷体制;林三强等(2009)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我国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得出金融结构优化是技术创新原因的结论。
从融资方式看,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具备信息、谈判、监控的独特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的作用十分突出。国外研究中,Rajan(1992)指出,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会引导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项目;Stulz(2000)指出,商业银行的动态监控功能可及时发现科技型企业的信贷风险,并采取相应行动减少损失;Herrera(2007)采用实证检验方式,证明科技型企业与银行的长期信贷合作能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国内研究中,吕珊珊(2005)认为技术领先国家多倾向于构建证券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技术追赶国家则多倾向于构建银行中介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因此我国发展科技金融采用信贷支持模式前景广阔。
从政策支持看,相关学者对政府在科技金融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研究,观点不一。国外研究中,Hyytinena and Toivanen(2005)基于芬兰的政府行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弥补其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落后的不足,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Leleux and Surlemon(2003)分析了欧洲的政府行为,发现政府的公共投资并未挤出基础私人资金,在总体上促进了创业投资。我国研究中,闻岳春、梁悦敏(2008)研究设计以“风险投资管理局”为核心的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机制,包括投资对象的综合评估与筛选、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融资方式、政府对投资公司的配套服务与支持措施等;闻岳春、周怡琼(2009)提出构建我国技术创新投融资生态体系,该体系涵盖了政策和法规支持、多重融资渠道与辅助体系等。
二、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供需结构分析――以湖州市为例
科技金融的理论属于宏观上的概念,科技金融的实践离不开地区特色与实情。从全国范围看,国家采用划分高新科技园区,设立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等方式,将科技金融资源与地方实情相融合。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实施“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战场。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最紧密的区域。不同的区域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各自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道路。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是由国家科技部牵头、一行三会协作的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项目,是进一步推进科技与地域性特色金融相结合的重要工作。
为深入分析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供需结构,本文选取国家级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浙江省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湖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市辖吴兴区、南浔区两区,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三县。湖州市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已有三年时间,已建立相对完整的科技金融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3年4月19日,湖州市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有12个城市获得该荣誉称号,浙江省仅湖州市和杭州市榜上有名。2013年9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第二批18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湖州市名列其中,示范期为3年。此外,长兴县、吴兴区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安吉县被列为“省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在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实践中,湖州市一直致力于发展地域化特色金融,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效。湖州市开展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目标是:既实现科技型企业融资质与量的保证,又实现科技金融体系融资供需结构的匹配。
(一)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
1、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科技型企业的运作特性决定了与一般企业在融资需求方面的巨大差别。科技型企业的运作特征包括:(1)高投入。主要指科技型企业创新门槛高,科技项目从研发到投产需要耗费大量资源,且成本高昂,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2)高风险与高回报并存。科技型企业经营时伴随着创新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新兴产品或服务一旦被市场所接受,能够获得丰厚的收益,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容易极端化,或者发展势头非常好,或者面临破产;(3)中小型化。目前,资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是科技型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科技型企业在发展初期只需要数量较少的优质人才即可运营,在大规模投产之前,对固定资产的要求一般较低;(4)产业化周期长。科技型企业创新化产品的推出需要一段时间,新产品被市场接受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科技型企业形成稳定的产品销售与盈利渠道的周期一般长于一般企业。这使得科技型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特别风险,若政府和金融机构没有针对性地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很可能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企业夭折。
因此,研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将主要着眼点放在需求结构上。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科技型企业的整体结构。科技型企业有特殊的周期性成长规律,将科技型企业与一般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科技型企业的大致发展历程。经过研究,可以大致将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科技型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特定的融资需求,任何阶段的资金缺口都可能造成公司运营的困难。
导入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该阶段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研发设想,设计出创新型产品的雏形,并初步进入市场试探。从一般规律看,该阶段企业的融资风险极大,理论上只有风险投资模式适应科技型企业初期的融资需求;而事实上,导入期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仍为信贷融资,这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该阶段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
成长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创新型产品逐渐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阶段。在该阶段初期,科技型企业会增加产品产出的投入,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入;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较高,主要追求创新型产品更高的质量。因此,该阶段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量较大,并且能够接受市场化融资手段,如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此时,需要政府或金融机构提供规模化融资支持。但是发展到成长期后期阶段,企业的收益较多,自身的盈利能够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此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逐渐降低。
成熟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产业链,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市场已出现同质化产品,竞争较为激烈。此时,科技型企业已基本不需要政府相关融资政策的扶持,一般性的信贷类融资已能满足企业需求。
衰退期指的是科技型企业产品收益逐渐降低,产品的技术含量已经滞后,不再适应市场环境。企业需要转型才能继续发展。此时,企业的策略是获取现有产品最后的收益,并为下一周期的新产品研发做准备。该阶段企业基本不具有融资需求。
对一个地区而言,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组成了该地区的科技金融融资需求结构。分析融资需求结构对判断该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状况,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案例分析
基于接受调查的一百家湖州科技型企业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这些科技型企业进行分类,从而判断这些企业处于生命周期中的哪个阶段,进而得出湖州市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结构。
本文选取科技型企业的成立时间、员工数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这些指标包含科技型企业处于生命周期哪个阶段的一些信息,并且可以量化。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接受调查的一百家湖州科技型企业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企业共94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短,人员数量较少,主营业务收入较低但利润率较高,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导入期或成长期初期特征;第二类企业共3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长,人员数量很多,主营业务收入较第一类大很多,利润率同样较高,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成长期后期特征;第三类企业共3家,基本特征是成立时间较长,人员较少,主营业务收入是三类中最高的,但利润率明显低于前两类,比较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中成熟期特征。
2014年末调查数据显示,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截然不同。第一类企业数量最多,融资需求总额最大,企业的平均融资需求处于中游水平,但是考虑到该类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成长期初级阶段,其融资需求的满足需要特别定制或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第二类企业的融资需求为负数,说明该类企业在当年还款金额大于借入金额,或者说该类企业几乎没有融资需求,这符合成长期后期企业的特征;第三类企业融资需求均值最大,该类企业由于主营业务收入较高且利润率较低,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才能持续经营,因此,需要资金的持续性支持。但是该类企业发展较为成熟,一般性的信贷需求即可满足。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湖州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导入期或成长期初期阶段,因此,其融资需求不仅需要量的支撑,更需要质的保证。湖州市科技型企业更需要的是定制化的、带有政府政策支持的融资方式。这与调查反馈的结果相似,很多科技型企业反映融资困难,并不仅仅是因为从商业银行无法取得贷款,更多的是普通贷款并不满足科技型企业的成本管理与风险管理要求。可见,湖州市科技型企业结构化融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因此,发展地域特色金融、发展特制化的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模式尤为重要。
(二)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供给结构
1、融资供给结构概述
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对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的资金供给方式已逐渐多样化。从金融供给主体看,科技金融的资金供给方可以分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从资金来源看,科技型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有政府补贴、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具体如下图所示。
2、融资供给案例分析
(1)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从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出发,科技型企业在导入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具体而言,政府部门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方法主要有直接性的财政支持和间接性的税收优惠。政府部门的直接性政策支持是科技型企业最乐于接受的模式。与金融扶持模式相比,财政支持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最好地支持科技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包括财政直接投入、财政基金等,一般情况下财政支持不会增加企业负债上的负担,即使是政策性贷款,其贷款贴息也必然降到最低,且政府财政具有很高的担保信用,免除了科技型企业的后顾之忧。
继续以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湖州市对科技型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范围较广,程度不一。财政补贴方面,湖州市级、县区级财政部门每年均会对各级高新技术产业按一定评定标准给予补贴。接受调查的100家湖州市科技型企业中,有65家企业连续3年获得资金补贴,但是不同企业间财政补贴的差距较大,例如:浙江JR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享受财政补贴达471.42万元,而当年湖州AB石英科技有限公司仅享受补贴0.36万元。税收方面,科技型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主要为企业所得税方面的计税优惠,具体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按15%的税率征税、研发费用加计50%扣除。接受调查的100家企业中有37家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
但是,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有其局限性。财政税收的支持模式难以做到绝对的公平和有效,这既包括财政补贴存在较大的寻租空间,也包括信息不对称导致部分科技型企业无法享受财政税收优惠。因此,湖州市力求改变政策扶持模式,具体表现为:改变政府资金引导模式,实行“拨改奖”、“拨改补”、“拨改保”、“拨改投”等新型财政资金投入模式;政策支持思路的市场化,探寻创新型科技补贴模式,紧贴市场规律。湖州市及各县区正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券”制度,通过“政府发券扶持企业,企业凭券申报专利,中介依券提供服务,政府按券给予补助”的形式,鼓励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申请的积极性。
(2)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
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是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最重要一环。信贷支持模式不仅贯穿于科技型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且从资金供应量上是各种支持模式中最大的。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模式非常灵活,既能融入地方经济金融环境,又能满足科技型企业的各种需求。从科技金融体系上看,信贷资源有时充当其他科技金融资源的替代品,信贷支持模式对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具有独特作用:分担科技创新中的风险。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指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担心高风险和高成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科技型企业具有技术创新性和规模中小性的双重特征,在运营过程中非常需要风险管理的支持。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还能基于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优势解决科技型企业在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科技型企业的信息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
为具体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情况,继续以湖州市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湖州市17家商业银作为研究样本。结果显示,湖州市商业银行体系以科技企业扶持政策为导向,积极探索地域特色化的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模式。近几年来,科技信贷规模逐渐扩展,结构逐渐完善,努力实现金融创新,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信贷规模逐渐扩张。从信贷规模看,湖州市商业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投放力度逐渐增大。2012-2014年,商业银行科技信贷余额逐渐增长,2014年末样本银行机构科技贷款余额181.5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26%;科技型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近三年相对保持稳定,比重接近10%。
信贷结构特征明显。从湖州市科技型企业贷款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短期贷款、抵押类贷款占绝对主导地位。2012-2014年,按贷款主体分类,中资四大行科技型信贷占所有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总额的75%左右;按贷款期限分类,商业银行短期科技信贷占所有科技信贷总额的90%以上;按贷款形式分类,担保或抵押类科技贷款占所有科技贷款总额的90%以上。
地域化特色金融成效显著。首先,湖州大力发展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服务的科技支行,目前已有5家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共向科技型企业投放资金约22亿元。其次,湖州市大力发展创新型科技信贷模式与信贷产品,如专利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政采贷、税易贷、投联贷、保联贷、全抵贷等。从银行参与度看,城市商业银行及农合机构在科技银行的设立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贡献较大。
(3)其他融资供给方式
科技类担保与科技类小贷公司不断发展。目前,湖州市通过年检年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共有23家,总注册资金10.91亿元。德清县科技担保公司是浙江省首家科技担保公司,截至2014年底累计担保金额达30亿元以上,有效支持了科技信贷的发展。此外,湖州市冠名科技类的小额贷款公司共有4家,其机制较为灵活,能有效补充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湖州市各县区大力发展创投引导基金,为导入期科技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目前,湖州市共有创业投资公司6家,注册资金达3.6亿元,累计科技投资达1.5亿元。
积极探索科技保险。湖州市自从2010年起开始探索科技保险,主要产品有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高管人员和关键研发人员团体健康险等6个险种。目前,湖州市67家科技型企业参加科技保险,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融资渠道的开发与探索。
(4)湖州市科技金融供给结构特征
从上述分析结果看,湖州市具备清晰的科技金融融资供给层次,融资供给总量呈扩张趋势,结构仍有改善空间。财政供给方面,湖州市始终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但仍存在一些政策支持的固有弊端,如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信息不对称问题等。间接融资方面,湖州市地域特色金融发展成效显著,科技银行不断涌现、创新型信贷模式发展强劲,有的科技金融产品甚至实现了“私人定制”。但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难以完全满足导入期科技型企业的特殊化融资需求。直接融资方面,湖州市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但整体上相对薄弱,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上市与债券融资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科技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为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强地域特色金融建设是重要一环。地域特色金融发展的关键点在于调整资金供求结构,实现科技金融体系融资供求均衡。其次,融资需求方面,大部分科技型企业处于导入期或者成长期初期,融资需求集中于定制化的、政策支持化的融资方式。再次,融资供给方面,当前环境下,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依托于大型商业银行传统、单一的信贷支持模式,但随着科技金融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融资层次将逐渐鲜明,融资方式将逐渐多样。最后,供需结构方面,短期内科技金融体系中的融资供求难以实现完全的均衡,科技型企业特殊化的融资需求既需要财政税收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融资平台、市场化融资手段的补充。随着地域特色金融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发展,科技金融体系供需结构将不断完善。
因此,金融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方向应以地域特色金融的发展为基调,以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导向,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供需结构为目标。
(一)发挥多元化融资政策的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应拓宽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思路,在直接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多元化融资与市场化融资建设,加强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科技企业上市资源库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改制上市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市融资;大力推进“新三板”试点挂牌企业培育和推荐工作,引导更多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公司治理与财务结构,促进其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建立地方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适度引入风投等新型融资模式,重点支持初创及成长初期的科技型企业。
(二)发挥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灵活性
从科技银行设立情况看,城市商业银行与农合银行是科技银行设立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农合银行在机构设立上较为灵活,能迅速适应地区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从而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及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从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看,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地域特色金融服务存在限制,地方金融机构具有独特优势。国有商业银行设计科技金融产品需要上级分行或总行审批,业务时效性较差。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科技金融业务开展自,因而能更好地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科技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科技银行建设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管理体制、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业务产品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实施专门化的考核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开展科技金融服务的灵活性。
(三)发挥科技服务平台的融资供需桥梁作用
构建地方特色科技服务平台,能加强科技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实现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供求的匹配,从而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湖州市为例,近几年在市政府的引导下,全市努力搭建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五大”科技服务平台。一是建立湖州市科技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目前实际为科技中小型企业实际贷款12亿以上;二是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专门从事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科技保险、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三是产业集群融资平台,如南浔木地板产业融资平台,为南浔木地板产业新增10亿元融资规模;四是创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吴兴区创业园作反担保,帮助没有抵押物的导入期科技型企业融资;五是安吉县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融资平台,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专项。应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平台相关制度,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受理、管理等工作。加快平台会员队伍建设,积极吸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成为会员单位,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手段。科技服务平台应充分发挥连接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桥梁作用,在短期内资金结构失衡的环境下尽可能匹配融资供求,完善科技型企业资金获取渠道。
参考文献
[1]房汉庭: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2]李新功:金融促进技术创新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0):87-93.
[3]林三强,胡曰东,张秀武:我国金融结构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94-296.
[4]吕珊珊,吕光明:我国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模式分析与政策达标[J],投资研究,2005(12):8-11.
[5]马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The Study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s
――A Case of Huzhou City -- the Pilot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Finance
QIU Jun
(Shanghai Head Office PBC,Shang hai,200120)
篇2
1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因此,财政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安排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专门安排26亿元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实施范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业县(市、区、场)。各地财政部门也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山西省财政不断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截至2013年6月底,已下达农业科技创新资金3960万元,占全年预算计划的78°%,支持56个项目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自2010年起,山东省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现已累计投入1.1亿元,争取中央投入3.31亿元(其中2013年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争取中央投入6500万元),支持建立了3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个省级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曰趋完善,具备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货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货款稳步增长;信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货款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和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积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量不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必然要求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是,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绝对量虽然逐步增加,相对量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我国农业投资强度远低于该投入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资金不多,民生工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压力又比较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就显得力不从心,资金到位相对较低。
2.2财政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很少,降低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在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占用时间长,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就无法偿还资金。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安全性的特点使得其不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惜货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具体实施。而我国财政资金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活动的补贴很少,不能很好地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忌愿不高。
2.3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3.1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品种少
目前,虽然部分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了信货扶持的重点,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高、收益不确定,往往很难得到充足金融资本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货管理制度或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货款,而且所提供的货款品种单一化。同时,这些货款还需要提供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的抵押物,使得许多承货主体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知识产权质押货款、农产品抵押货款等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贷款很难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2.3.2金融产品的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大约7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现有的金融产品多是短期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的长期货款,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再加上银行货款程序复杂,货款条件严格,许多承货主体满足不了银行的条件,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
2.4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逐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货款门槛相对比较高,商业性金融货款条件严格,而且发放货款时有着明显的倾向,倾向于农业龙头企业,证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创业板和中小板主要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上市企业缺乏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品种还不丰富,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主体单1,这些都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5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削弱了投资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在—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需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无法分散风险。—是能够转移分散风险的保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窄,险种少,同时由于存在补偿范围认定难、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存在更高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开展业务也更艰难,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只能自己买单。二是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担保能够起到放大资金的作用,但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大,资金规模过小,财政支持不到位,都使得担保体系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担保的要求。
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3.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但是,增加财政投入并不是把资金投入所有农业科技创新环节和领域,财政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央财政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资金配套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地方财政由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等杜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杜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例如,可以通过无偿资助、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以奖代补、经营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杜会资金的注入,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此外,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作方式。一方面财政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给予税收优惠、补偿其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所造成损失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从而使财政资金更大范围的发挥作用。
3.2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优化农业科技货款的审货程序,提高货款审批效率。同时,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是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把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产品品种。
例如,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比较长的特点,设计出与农业科技创新在时间上相匹配的货款品种;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一般抵押物比较少的特点,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扩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范围,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或质押进行货款的信货产品;对一些信用等级较高、有还货能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信用货款。二是适当放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货限制,如对货款对象资产规模的要求、抵押物的要求等等。三是探索实践多种货款模式,如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货款,可以联合几家银行通过银团货款提供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用企业联保货款、企业互保贷款等方式;针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探索开发"银行+保险+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货款模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增信融资。在不断开发新的货款模式、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模式和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金融资本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3.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一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性金融应该主要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杜会价值,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财务风险高,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要扩大所支持的项目范围,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货款门槛、简化货款程序,满足承货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性金融要适当涉农货款风险容忍度,允许货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断创新信货品种,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等承货主体的信货支持力度。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且对已上市农业科技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五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
3.4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篇3
【关键词】 碳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清洁发展机制(CDM);节能减排
一、碳金融发展现状
碳金融又称碳融资,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建立了三种实现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其中CDM是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机制,其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通过与发展中国家项目合作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本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二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组织申请加入清洁发展机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并把这个减排量指标出售给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是基于CDM的交易,碳金融也主要是依托于CDM的金融活动。
近几年,碳交易规模显著增长,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长了5%,达到1 200亿美元。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分析认为,2011年全球碳市场将达到 1 360亿美元的交易额,比2010年增长了15%。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目前中国在CDM项目及核证减排量(CERs)供应量方面已占领先地位。根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审核理事会数据,截止到2011年8月15日,我国共有1 522个项目注册成功,占全部注册成功项目总数的45.37%,这些项目的预期年减排量将达到320 871 334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部注册CDM项目预期年减排总量的63.82%。
随着CDM项目的发展,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在不断完善,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人力、物力、组织和制度基础,对碳排量的计算、检测及实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排放权交易所主要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它们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战略投资方,学习借鉴国外做法经验等多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国的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并在能源监测统计、汇报审计等方面建立了技术、设备和人才的基础。相关部委和各地方也在能源统计、审核监控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建立了能源消耗统计审核等制度。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意义
从2003―2008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上报数(表1)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的低碳项目的上报数在逐年上升,二者在上报项目总数中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了15.27%,这从侧面说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企业数量较多。从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来看,减排的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减排类型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从中还可以看出,我国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项目业主参与到CDM项目中,其中部分通过与国外合作(双边模式)共同开发,也有部分是以单边模式(主要指项目业主自己承担前期开发成本和风险,将项目注册成功后再寻找买家)独立开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潜力较大,加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能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鉴于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所提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指从事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低碳技术领域的企业。
三、碳金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助推作用
(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具有高风险的经营特征,加之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缺少必要的信用担保体系,使得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碳金融的发展,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CDM项目,获得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减少的碳排量还可以通过碳交易市场向发达国家出售,获得收益。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市场也为CDM项目提供融资、担保以及设计各种碳金融理财产品等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以绿色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在CDM机制下,中国企业或组织参与CDM国际经济合作能够得到的主要是减排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运行技术,而并不是减排设备的制造技术,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还是发展自身的低碳技术,这是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和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载体,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政策规定,以环境和能源技术为中心,加快节能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开发,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例如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如煤矿甲烷回收技术等。表2为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数及估计年减排量情况,可以看出,有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减排项目类型在我国CDM项目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估计其年减排量也占到了总减排量的67%左右。
(三)有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了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取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履行社会环境保护责任。对其而言,除了提供低碳技术和产品、进行碳交易外,还应该将碳管理纳入企业的管理与运营中,以降低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水平。2011年6月26日,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表3)在北京,共有41家机构入选,其中有数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榜中。这些机构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s)的方式来抵消自身在运营企业或者组织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1万吨。
万信达(广州)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入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列11,率先完成广东省首个资源碳中和(碳补偿)项目。该碳中和项目是由万信达公司委托广州东润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完成的。东润在检测、计算万信达2009年生产和商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基础上,通过在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5 000吨资源减排量来抵消万信达2009年所产生的碳排放。万信达公司作为IT及媒介产品包装行业的领军者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在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履行了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科技型中小企参与CDM项目,离不开有效的碳金融市场,而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金以及企业技术等要素的支持。以下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碳融资的相关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到CDM项目中
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或新能源的开发都需要投入较多的前期费用,因此建议政府制定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的扶持政策。例如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提供比一般企业更多的优惠,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致力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引导其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在2009年财政预算案宣布了4.05亿英镑的资金计划,用以支持其发展世界领先的低碳能源产业和绿色制造业。这笔资金的主要目的,就是支持开发和部署低碳技术,如风能、海洋能,并帮助吸引和保护英国低碳产业供应链上的投资。
2.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
大型的CDM项目及CERs交易审批程序复杂,并且需要经历很长的周期。我国申请CDM项目首先需向国家发改委审批;然后通过国际认证机构(DOE)的认证;最后由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和签发。目前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CDM项目还缺乏认知,也没有意识到碳排放权给企业带来的商机。鉴于此,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专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CDM 项目咨询服务中介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提供咨询和指导,以辅助其完成审批和交易过程。
3.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信贷绿色通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履行节能减排政策,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也参与到了碳交易市场中,为能源节约、能效提高和新能源开发等CDM项目提供“绿色信贷”等服务。截至2010年年末,我国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的节能减排贷款超过了1 000笔,金额近500亿元,可以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 870多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 000多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70多万吨。但是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绿色信贷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和规则。因此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申请CDM项目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相应的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构建出一个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双边模式)各参与方的运作模式图(图1),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外投资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层面
1.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
大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复杂,且存在较高的交易成本,而小型CDM项目的申请程序和规则比较简单,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得到批准和建设,但由于小型项目所产生的认证减排量在规模上往往难以吸引购买者,因此建议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小型CDM项目的捆绑交易,捆绑项目所得的CERs可作为一个总体来销售,增加了其对潜在购买者的吸引力。同时,对小型项目进行捆绑,还可进一步降低小型CDM项目的交易成本。小型CDM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最大规模不大于15兆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二是每年节能量不大于150亿瓦时的提高能源效率项目;三是每年直接排放低于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其他项目,此类项目可以包括能源项目、燃料转换、工序以及废物管理等。
2.合理控制CDM项目风险
CDM项目的开发涉及风险因素较多,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CDM风险等。政策风险来自国际减排政策的变化,如2012年后中国是否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决定了2012年后合同的有效性;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在项目运行阶段,还存在检测或核实风险问题,项目收入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等原因,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风险演变成最终的损失,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及成本大小选择CDM项目,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合理预测风险并加以控制。
3.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联盟,共享碳交易信息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就必须与相关企业结成广泛的联盟,以分享碳交易信息和先进的低碳技术。通过建立企业联盟,可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了解自身低碳技术水平和潜在优势的同时,分享全球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信息,了解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走向,还可以分享其他科技型中小企业CDM项目成功的经验;通过联合行动,与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互动机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五、结语
当前,我国的发展方式面临着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转向主要由技术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迫切任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机制,碳金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以获取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应该利用这一机遇,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为企业融得资金,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熊焰.低碳转型路线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2] 邢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 彭欣,刘玉慧.清洁发展机制下中国企业市场机遇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8).
[4] 宣晓伟.碳排放权交易应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N].中国经济时报,2011-08-08(8).
[5] 王刘芳.银监会:中国7家银行试水碳金融[N].北京日报,2011-07-04.
[6] 叶国兴,李丕东,陈帅.捆绑小型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相关问题研究与对策[J].生态经济,2008(9).
[7] 广东省首个自愿碳抵消项目完成[EB/OL].省略/news_info.asp?ClassId=72&Id=81.
[8] 孟昊,刘懿.构建滨海新区以CDM为基础的碳金融发展模式[J].港口经济,2011(2).
篇4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 科技创新 金融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践证明,经济的发展亟需科技来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又需要金融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然而,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本来属于不同的行业,因此,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科技型企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理论
1、科技型企业创新理论
同生命有机体一样,科技型企业由诞生、成长到成熟,再面临衰退,其发展会经历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蜕变期四个阶段。种子期是研发人员通过探索性研究,提出高新技术设想,形成新理论、新技术和可进一步开发的成果的阶段。创业期是创业人员将研发人员在种子期研发的具有一定商业前景的成果,通过创业向产业化转变的阶段。成长期是经过艰苦创业,顺利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变并进入快速成长发展通道的阶段。成熟蜕变期是科技型企业生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型阶段,体现为其规模能力各方面由中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是企业面临的第二个创业期,自此,企业将进入新一轮生命周期循环。
2、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狭义的金融创新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体现在金融工具、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出新。从本质上讲,金融创新源于金融机构的趋利动机。从直接动因上看,金融创新源于政府推动、技术推动及规避市场风险和政府管制等。研究发现,新的信息、网络、通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为金融服务多样化提供了可能,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金融机构逐利的本性和对规避政府管制的期求助推了金融制度的变革;此外,规避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和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的目标催生了丰富多样的金融创新工具。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1、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金融创新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科技型企业顺利渡过艰难的创业期和成长期,并成功实现转型。金融创新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发挥融通资金、支付结算、集中分散资金、管理风险和提供信息等几大功能。其中,融通资金功能是其最根本的功能,金融创新能够帮助科技型企业改善融资难的窘境;支付结算功能能够提高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使得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具有存在的可能性;集中分散资金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有效调剂资金余缺;管理风险功能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技型企业降低其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高风险;此外,金融创新可以促进企业的信息透明化,从而有助于外界正确地认识企业,进而为企业和投资商、产品需求方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2、科技创新推动金融创新
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具体而言,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金融机构改变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促使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来满足客户更多元化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并使金融市场的功能得以不断的完善。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通过积极采用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可以设计出更复杂的金融产品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进而实现更丰厚的利润。
综上所述,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影响,技术创新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创新也在多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
三、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不协调、不互动
在借鉴国际科技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已出台诸多鼓励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政策,涉及银行、保险、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和担保等各个方面,各地有关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也层出不穷。但是,在取得可喜成绩的背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协调和难以充分互动。事实上,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难与巨额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缺乏的矛盾长期普遍存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缺乏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缺乏相应的支撑平台和服务平台以及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科技金融人才,科技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工具创新层面而很少触及体制性因素。鉴于以上种种,我国至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离散问题。
2、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不协调、不互动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结合的不断深化,为了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国务院、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科技部等部门从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各级地方政府也适时出台了各种文件。然而,这些政策和法规总体上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执行力度有限,且激励机制和责任的设定基本属于空白,对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有效融合还远远不够。
(2)科技型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准确地把握企业风险状况,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不可能在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持续不断地提供贷款。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但主板市场因制度和门槛限制,对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只局限于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板市场因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无法对处于种子期、创业期及成长前期的科技型企业给予足够的融资支持;创业板市场则暴露出上市公司业绩不佳、市场投机盛行、高价发行导致资金超募而资金使用效率等诸多不足;风险投资因缺乏有效的服务平台和退出机制以及在投资方向、数量等方面受到的严格限制,对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力度有限。
(3)政府功能缺位
近些年来,虽然各级政府致力于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但因相关制度安排不完善、相关政策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融合的过程中出现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中介服务组织等不健全以及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二者无法有效融合。
四、完善我国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机制的对策
1、加快相关法制建设
把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纳入法治轨道,在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尽量将可以法律化的政策法律化,充分发挥立法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中的作用,规范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突破长期制约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制度,最终实现两者融合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为科技金融的发展保驾护航。
2、完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机制
(1)完善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的融资机制
理论和实践证明,有限的资金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来说总是稀缺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因其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使得其对融资的需求与一般企业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科技型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风险(详见表1),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体系满足其对融资的需求,同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规避和化解各种创新风险的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
在种子期,政府财政支持和天使投资等方式能够借助其自身优势进行有效筛选,通过淘汰缺乏发展前景的项目而将资金集中至通过筛选的项目,进而为这些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创业期,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则能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并提供专业辅导。在成长期,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组织形式为其继续提高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宝贵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市场人脉。在成熟蜕变期,科技型企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体系能否提供有力支持,包括主板市场和银行间接融资等提供的资金支持、市场支持和环境支持等(详见表2)。
(2)完善风险化解和补偿机制
一方面,由政府出资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并通过贷款贴息、偿还性资助、税收优惠等各种优惠政策,有效分散和化解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高风险,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研发科技保险新产品、建立科技型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提供专业和高效的风险管理咨询和评估服务及提高科技保险理赔服务水平等,将科技保险运用到科技型企业成长各阶段并全面推向市场,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的功能,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融合提供风险保障。
(3)完善融资服务平台
首先,引入信用征信、评级和财务、法律、认证等中介机构及科技担保公司、担保基金等担保机构,合力构建完善的信用和担保体系;其次,集合社保、税务、法院等部门力量,通过汇总企业信息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为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个人投资者提供科技型企业信息查询服务;再次,吸取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促进会在信用信息协调、服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信用良好的企业倾斜并促进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最后,利用政府与科技、招商、财政等部门及金融机构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根据国家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方针和政策,通过深入了解科技型企业的资信状况、盈利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及发展潜力等,寻找优质的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项目,并及时地推荐给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实现科技金融的高效融合。
3、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力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调整、贴息和补贴担保费等财政政策,直接引导多层次金融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对科技型企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也可以通过提供研发资金、政策性贷款等直接介入相关领域,进而间接引导金融体系的进入。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建设专业性担保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合理引导民间资本的规范化发展,来降低创新带来的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引导培育科技项目运用于新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注重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现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间的良性互动。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Q1
95)。)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商务印书馆,1990.
[2] 杨波: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1(5).
篇5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创新,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出现了突破性的应用与发展。近一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就是移动互联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催生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融通、支付结算、货币发行等。以银行、电商、互联网企业等为发起主体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方兴未艾,掀起了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潮流。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中,精准的目标客户定位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传统金融业务已经经历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定位变迁,以客户为中心也早已成为线下金融领域竞争的核心要义。当传统金融业务转而通过互联网介质谋求发展,不同名称、各具代表性的创新性互联网产品不断出现,并由最初的“新”逐渐转为“乱”,究其根源,未能准确定位发展中心、一味追求快速出新是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热度高涨之际,思考其定位与发展问题,未尝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只是介质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无需白手起家、从头做起,而应充分参考与借鉴传统金融业历经上百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重心经历了从“产品”到“客户”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则应在此基础上谋求创新发展,进一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这一现代化高科技介质,更好地为客户提品与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与服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依托对客户需求的全面收集与深入挖掘,形成精准的、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从而为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服务的配套与跟进等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成为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率先精准定位细分客户,将赢得指向明确的发展先机。
在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态势下,涉足其中的各类客户也处于不断摸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正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与方式,一些企业已经通过对细分客户和细分市场的分析与挖掘,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兴盛与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都已经展开了面向客户的研究与分析,以支撑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探讨与研究。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较为典型的围绕客户要素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渠道及产品时的行为意图(Laran和Lin,2005)、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渠道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Barati和Mohammadi,2009)、客户接受度技术检测模型(Viehland,2007)、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时的体验(Valcourt、Robert和Beaulieu,2005)等方面展开。多数此类研究都支持了互联网金融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创新性意义(Riivari,2005),且应从客户需求的视角人手进行产品及服务的设计与提升的观点。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学者们也分别基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客户要素展开研究。巴曙松等从客户细分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与营销等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互动与融合的精准客户匹配的思路。吴晓灵提出以客户细分视角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思路,认为在与传统金融业务竞争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单笔金额小、整体数量多等特点,应从较为熟悉的客户群体人手,定位熟悉的细分客户市场,从而增强竞争力。刘峰等将客户行为分析融入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中,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客户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来继泽在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中引入了客户数据挖掘的理念,运用对通过互联网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偏好的思路,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类似的研究揭示并引领了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化、精细化与体系化的研究趋势,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
二、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基本思路
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推广与普及,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数据优势,具有支持数据挖掘技术的良好应用基础。同时,因互联网金融的介质独特,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侧重于信用风险评价等方面,在客户细分方面的应用探索还比较少。
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如图1所示),是围绕互联网金融客户在不同层面上(如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的诉求而展开的深入分析、分类与挖掘,基于需求的异同界定不同客群的边界,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无差异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通过指向精准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不同客户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实现对客户的吸引、粘合与持续性保留;同时,结合盈利性分析,定位能够带来更多价值的目标客户群,围绕这些客户群的实际需求研发、配套对应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细分与需求挖掘的交互提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一定规模的数据基础,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所需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线上交易数据、线上行为数据的收集,日常数据的充分积累能够为数据挖掘提供良好的支持,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存量客户的日常交易行为,对存量客户的细分与差异化维护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存量客户的维护上,更多的还是要不断拓展客户、吸引新的客户。因此,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设计还需定位于大量潜在客户。日常线上交易所积累的存量客户数据就难以满足需要,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购买等形式获得所需数据。后面两种数据来源往往指向性较为明确,对数据挖掘结果的精准性大有裨益。
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主要可以从两个思路入手,即强制性细分和探索性细分。通过这两个思路的分析与研究,在得到不同的客户细分维度体系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不同细分维度下客户的属性特征和需求特征集合。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方法与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不确定的,是面向样本客户收集需求后再分析其属性特征;而强制性客户细分方法中,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已经确定的,是面向特定属性的客户收集需求。在实际业务应用中,需要两种方式配合,建立较为全面的、体系化的客户细分体系。客户细分体系可以直接作为业务部门制定客户差异化维护策略的依据,如业务部门可结合整体发展战略,锁定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并结合该群体客户的需求特征进行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以及服务方案的制定等。
三、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如图2所示),即通过对典型客户维度指标进行收集、归类及汇总,选取标志性区分维度(如客户个人属性、行业属性、经营与财务属性、金融消费属性等)作为分析基础,同时对目标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定位与收集。通过对同一区分维度下的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进行比较,找出需求差异化较为明显的区分维度,并作为典型单一维度抽取出来。
例如,通过对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上述诸方面的需求进行收集、汇总与比较,若发现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产品、营销、结算等一项或几项需求方面的差异化明显,那么区域维度就可以作为典型的单一维度被抽取出来;反之,若不同区域客户在任何需求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化,说明区域维度并非典型细分维度,可不予抽取。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不会仅仅用单一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细分,往往会采用多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片、划块,甚至更复杂维度的切分。因此,在单一维度需求分析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交叉维度的需求分析。结合具体业务需要选取要进行交叉的维度,通过对可行交叉维度进行需求差异化分析测试,找到具有明显需求差异化的交叉维度,并作为典型交叉维度抽取出来。通过将抽取出的典型单一维度与典型交叉维度整理汇总,同时对上述维度划分下客户的需求差异进行分析与记录,形成强制性客户细分体系,并通过建立常态化体系优化机制,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不断进行完善。
具体业务实践中,客户细分维度是多种多样的,且在不断变化中。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典型资产类客户细分维度为例,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思路进行分析。
在实际差异化比较过程中,分布趋势是分析的主要侧重点,如图3所示。两个区域的客户对还款方式的需求除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外,在其他方式上的需求分布基本类似,则区域因素在分析产品的还款方式因素时为非典型维度。但因两区域客户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需求差异,则应将区域维度作为分析随借随还方式时的典型维度,在实际业务分析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存在此类单一指向维度,也应将其纳入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中,此类维度往往对客户细分及其应用更具现实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所选择的城市类型会更为复杂,但分析方式和结果类似。通过研究发现,区域、行业、资产规模、年销售额、持有产品等因素在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在区域与行业、行业、资产规模与持有产品等交叉维度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性。
然而,一经建立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客户的消费习惯等行为要素是不断变化的,随时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本不是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典型维度;原本属于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非典型维度,这也说明客户细分工作需要不断地优化与调整,通常调整周期为6-12个月。
四、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选取一定的样本客户,样本客户不应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属性特征,而需能够代表客户全体(如图4所示)。通过问卷等形式收集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问卷中通过客户属性问题的设置实现对客户属性的多方面描述。基于样本客户在上述需求方面的偏好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多个客户群体,在对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同时,分析不同客户群体在客户属性特征方面的共性特征,并结合属性特征与需求特征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界定,从而构建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而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也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与完善。
本研究以某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依托,抽取800名目标客户,以互联网金融客户对资产类业务的相关需求为例,对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通过聚类分析的相关指标发现,样本客户可以被分为五类,结合其属性特征及需求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结算型客户、基础型客户、发展型客户、竞争型客户和综合型客户。
通过分析,各类客户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就是基础型客户(322人,占比40.25%),其次是发展型客户(254人,占比31.75%),综合型客户(103人,占比12.88%)、竞争型客户(68人,占比8.50%)和结算型客户(53人,占比6.63%)。
通过对五类客户在贷款需求、产品定价需求、产品额度需求、产品还款方式需求、产品期限需求、渠道需求、结算需求和综合需求这八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①结算型客户的贷款需求较弱,因此其在产品额度、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敏感性不高,但其结算需求非常强,因此其在渠道方面的需求也偏强,但其综合需求较弱;②基础型客户具有很强的贷款需求,对产品定价和产品期限敏感性较强,但对贷款额度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同时,此类客户的结算需求很低,综合需求也较低;③发展型客户整体需求较为均衡,具有一定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在产品具体要素需求和渠道需求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综合需求较前两类客户有所增加;④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但与发展型客户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产品定价敏感性不高、对产品期限要求较短,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综合需求,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⑤综合型客户具有中等偏低的贷款需求和中等偏高的结算需求,对产品额度和还款方式要求较高,对产品定价和期限的要求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需求。
上述客户的需求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属性特征相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偏好多数可以通过对其属性特征的分析来解释。在对五类客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五类客户在成立年限、资产规模、年销售额、风险水平、互联网金融习惯五个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定位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结算型客户成立年限一般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年销售额较低,风险水平也较低,此类客户尚不适应互联网金融方式;②基础型客户成立年限相对较短,一般在三年左右,资产规模中等偏低,年销售额处于中等水平,但此类客户的风险水平较高,少量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所涉足;③发展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是三到五年,资产规模、年销售和风险水平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一定的接触;④竞争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也都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居中,却具有较高的年销售额和相对较低的风险水平,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方式的接触程度在五类客户中居于首位;⑤综合型客户成立年限较久,一般在七年以上,经营相对稳定,具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年销售额,风险水平较低,对互联网金融方式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接受度。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在五类客户中,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和结算需求、对利率敏感性不高、风险水平适中,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且其对互联网金融接受度较高,占客户构成比例却又较低,因此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属于互联网金融应积极拓展的战略性客户类型。
其次,应重点发展综合型客户,此类客户经营年限长、整体风险低、持有一定数量的闲置资金,有利于结算与理财业务的拓展。同时,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也有较高的接受度,在总体客户构成中占比也相对较低,适合加以拓展。
锁定具体细分客户群体后,应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进行差异化维护策略的制定,如产品方案的研发设计、渠道方案的拓展设计、营销策略的匹配设计、增值服务的提升设计、投资理财等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配套设计等,生成指向明确的业务提升方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竞争优势。
篇6
[关键词] 科技型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投融资机制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且还有利于技术创新、提高就业人员素质、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我国“十一五”规划也把自主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为活跃的力量和载体。2006年4月7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八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报告中指出,“在美国,70%以上的专利都是小企业创造的,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大企业的2倍以上;在我国,小企业提供了全国大约66%的发明专利,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和源泉。”然而,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环境,投融资机制能否与国家科技政策紧密衔接,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及现状
1.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需求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1)资金需求持续性强,频率高。由于技术更新快,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和购置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2)融资需求时效性强。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对于市场变化敏感度较高,投资项目有较强的时效性。
(3)单次融资量相对较小。尽管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强烈,需要持续资金支持,但由于规模较小,单次融资资金额并不太大。
2.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2005年6月,深交所与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组成6个联合调研小组,对全国7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调研报告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商业银行的集中资金管理模式和审慎经营原则不相符合,使他们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因经营时间短、经营风险高、业绩不稳定等原因,大都无法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依赖研发人员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来获取利润,相对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有形资产规模较小、金额较低,可用于抵押、质押方式贷款的资产较少,无法满足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对于融资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也就难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抵押、质押贷款。
(2)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2004年,我国有253家企业获得了中外创业投资机构12.69亿美元的投资,仅占2004年全国8463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15%。与风险投资最发达的美国相比,我国创业投资行业仍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作用的发挥仍有待于整个创业投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困难,大量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介入主要以处于相对成熟产业中小企业的中后期为主,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创投机构的投资资本退出渠道不畅,现有退出方式又增值有限,导致我国本土创投总体上处于相对萎缩状态。
(3)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主板融资困难重重。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 、技术更新快、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这些特点与主板资本市场的严格、规范、统一、公开、透明的运行理念不相吻合。三板市场的宽松、扶持有利于投资和交易为出发点的运行理念,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的特点,能够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打破融资瓶颈。同时数量众多、充满生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能够保持三板市场的活力和长久生命力。
二、美国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科技强国,形成其科技强国地位的因素很多,然而,美国在促进科技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在美国风险投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支持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投融资机制,是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产物。风险投资在运作中,为了追求回报、控制风险,从机制上就有对科技成果进行筛选、预测和把握能力,与此同时,风险投资还常常辅以灵活的孵化机制和高超的金融服务技巧。因此,风险投资在激励创新和鼓励技术创业方面发挥了人可替代的“第一助推力”作用。小企业管理局相关配套政策的刺激以及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方便畅通的退出渠道,也保证了美国风险投资的有效运转。因此,从资金的角度看,风险投资是科技型创新企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助推力”,构成了美国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中关键性的一环。
小企业管理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直接提供的涉及资金的服务项目主要有:担保贷款、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SBIC、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除了在资金、担保、研发经费等方面外,小企业管理局还在咨询与管理培训服务、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促进小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等许多方面帮助小企业成长,正是这些系统的扶植和培育大大提高了美国各类科技创新型小企业的成功概率,从而客观上促进和推动了科技创新。
纳斯达克(NASDAQ)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成功开辟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了条件。在美国新兴高科技公司的创业过程风险投资和纳斯达克就好象是火箭发射过程中的两级燃料推动器,风险投资负责第一阶段的推动,纳斯达克市场筹集来的资金成为第二阶段的推动力,帮助火箭继续前行。
在美国科技创新的历史上,除了政府财政和大型公司的投入外,风险投资、小企业管理局以及纳斯达克市场这三大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层面为处于各个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各要素彼此衔接、相互配合,形成了的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很好地发挥了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风险投资利用市场方式化解科技创新的风险,小企业管理局充分采用担保贷款、风险投资、预留联邦研发经费等方式,帮助小企业获取各种资金,大大提高技术创业的成功概率,而纳斯达克市场则实现了创新型小企业的规模性融资,并且为风险投资基金的最终撤离建立良好的退出机制。
三、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建议
1.政府正确引导资本逐利性,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根据专家测算,中国在“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投入4300亿~6700亿元,单纯依靠原有的以财政拨款为主渠道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势必难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需要。在未来科技投融资机制建设过程中,政府应特别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内在的逐利性。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风险投资,作为政府都不可能强制其参与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对其掌握的长期贷款和风险投资所做的优惠设计,非常值得借鉴,而能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正确实施对资本逐利性的引导。
2.重视科技政策与金融配套政策的衔接,提高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成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科技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金融、税收、贸易等相关政策的共同作用,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因此,在制定科技发展整体计划时,一定要有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方面政策意见的参与,在沟通协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技与金融复合型人才的作用,从而使所制定的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和生命力。因此,能否真正实现科技政策与金融等配套政策的衔接,科技与金融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和纳斯达克市场之所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一批既懂科技,又懂金融和资本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3.鼓励风险投资,重视建设中国自己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机制可以有效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已经为美国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因此,中国应该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本质功能:用市场的方式化解科技创新的风险。在我们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建立。目前,中国风险投资一般都通过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方式退出,成本高,且方式单一。因此,中国应尽早启动自己的“创业板市场”,并且完善已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允许和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产业投资基金和个人参与对技术创业企业的投资和并购,让风险投资找到合适的撤离渠道,从而建立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目前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块应该视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新的尝试,它的稳步推进将能给国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希望。
4.积极促成三板市场的建设,让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
随着2006年1月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试点方案正式实施,关于该转让系统是不是三板市场、我国存不存在三板市场、应该存在怎样的三板市场、由谁催生三板市场的讨论日渐热烈。如果以产权交易市场为基础催生三板市场,那么,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
三板市场是指非上市证券交易市场,它是主板、二板市场之外,转为有发展潜力、处于初创和幼稚期的中小企业融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通道,以场外电子柜台交易为典型交易形态的资本市场。三板市场是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同时又独立于主板和二板市场,有自己较为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融资和未上市公司的股份转移提供服务。
5.中国金融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业务
中国的金融业过去主要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在为中小企业服务方面缺乏经验和动力。但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关注这一市场,在开发新的业务种类和金融工具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如:有的地方开始试行针对高技术创新企业的专利质押贷款。然而,对于国外流行的资产证券化、可转换债券、贷款调期、票据贴现等金融工具和手段,则运用较少,缺乏相应的运作经验,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获得适合自身条件的金融服务。因此,作为中国金融业,无论从提升自身竞争力,还是从促进自主创新的社会责任来看,为中小型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士 严 莉.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成为三板市场的首选[J].产权导刊,2006年,(5):P36
[2]中小企业上市资源调研小组.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问题调研报告[J].证券市场导报,2005年,(8):4~5
篇7
关键词:脆弱性;复杂性科学;金融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金融系统脆弱性研究综述
收录日期:2014年1月27日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给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如何从根源上去认识并把握金融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以及金融理论界讨论较为频繁的话题之一。Minsky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系统本身的脆弱性所致,由于金融风险的积累和系统抗风险能力的不足,金融系统具有高度敏感性,在受到攻击时极易发生剧烈的金融动荡。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金融系统复杂程度不断增加,现有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在解释金融危机成因时表现出诸多困惑与不足。如何从复杂性角度分析金融系统的脆弱性,评价与研究金融系统复杂性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机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此对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金融系统脆弱性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为进一步分析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防范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从复杂性科学角度对金融系统脆弱性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金融系统复杂性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影响
在金融系统复杂性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上,Borio(2001)、Goodhart(2004)等学者认为金融失衡及其释放被定义为是金融系统的“过度顺周期性”,是高度非线性的,这是当前金融系统的内在的潜在特性。徐加根(1998)也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体系本身极为复杂的非线性机制,这就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微观基础。
Bookstaber(2008)、岳玉霞(2012)考察了复杂系统中不确定性的影响。Bookstaber(2008)认为在由无数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中,如果无法预计失误,且在问题扩散之前没有时间重设程序,则在出现差错时,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可能不断恶化。岳玉霞(2012)认为,现代金融是一个复杂开放的演化系统,在金融市场运行中,投资者和银行家等的非理会使各种金融变量的不同运动不断地撞击金融脆弱性,市场预期归一化一旦形成,就会主导经济金融运行,并越过金融稳定的边界,导致宏观金融波动。
伍志文(2003)、杨辉和杨丰(2010)基于金融系统的耦合性作出了研究。伍志文(2003)提出金融脆弱性是金融制度或金融结构的脆弱性,是由于内外因共同作用使三个子系统功能耦合,互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稳健性状态受到破坏,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风险积聚。杨辉和杨丰(2010)认为现代金融危机破坏性之所以越来越强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紧耦合度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各类风险的相互作用、相互加强,并最终导致系统风险的形成。
Shenhar(1994)、RBA(2008)、杨晓光(2009)等解释了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对金融系统脆弱性的影响。Shenhar(1994)的研究说明复杂产品创新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有事先未预料到的事情发生。RBA(2008)认为,复杂的金融创新比单一的创新工具对双向交易和流动性更加敏感,从而具有更大的脆弱性。杨晓光等(2009)认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业过度发展强化了世界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加大了世界经济系统的整体风险。石睿(2011)认为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捆绑效应”使得各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被放大,从而带来脆弱性,最后可能诱发严重的危机。胡永康和姜玉英(2009)认为复杂金融工具高杠杆功能的滥用是风险蔓延的罪魁祸首,复杂金融工具信息披露不透明、风险管控体系不健全,无疑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辉(2012)认为金融复杂性从四个角度引致金融不稳定:(1)有限理性假设下金融产品复杂性创造了资产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不对称信息;(2)金融产品复杂性会引起评级膨胀;(3)金融产品复杂性阻碍了风险的充分分散;(4)金融市场结构的复杂性使得风险更容易传染。
二、基于复杂性科学方法的金融系统脆弱性研究
在基于复杂性科学方法的金融系统脆弱性研究上,Stutzer(1980)首先将混沌理论应用于经济学,在哈维尔模经济增长方程中揭示了混沌现象。Bascompte(2006)等将空间随机过程理论应用于预测和管理金融系统风险。Baumbach(2007)等指出,金融系统作为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必须具备强健性才能抵御风险的冲击。Markwat和Kole(2009)构建了基于多元线性Logit回归排序模型,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股票市场崩盘后,以骨牌效应的形式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利率、汇率等共同的作用下形成了金融危机。
Haldane(2009)、Caballero和Simsek(2011)应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研究。Haldane(2009)将国际金融体系视为一个复杂且自适应的金融网络,这个网络“既强健又脆弱”,容易对主要的金融中心丧失信心,而且扰动会在国际上进一步快速传播。金融危机则是该金融网络在压力条件下的行为表现。Caballero和Simsek(2011)在一个复杂金融网络中引入局部知识的假设,金融机构对金融网络不完全了解,只对自己的交易对手有了解,而不了解交易对手的交易对手的信息,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在金融市场脆弱性中起到关键作用。
Andreia(2005)、南旭光(2005)、胡立法(2009)等认为,金融系统的熵和耗散结构导致了系统的脆弱性。Andreia(2005)在研究投资组合的问题中,将熵和方差分别作为风险度量,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熵作为风险度量要比方差更准确的结论。南旭光(2005)将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引入金融体系,分析了金融系统熵变效应,指出金融脆弱是由其内部熵增所引起。胡立法(2009)认为,在虚拟经济系统中,如果系统中基元和组分的活动不受限制、系统缺乏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或者系统的耗散结构的稳定性受到外界的扰动,将导致虚拟经济系统的崩溃,爆发金融危机。黄煦凯(2012)认为,现代虚拟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倒金字塔结构引起了金融系统的熵增,而熵增又诱发金融不稳定性,当不稳定性达到一定程度的就引起金融危机。
胡映月(2006)、严太华和艾向军(2007)、方芳(2011)结合复杂系统脆性理论进行了分析。胡映月(2006)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和界壳论出发,结合可拓学、架对分析等知识探讨了系统危机检测方法。严太华和艾向军(2007)根据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建立一种包含外部环境输入和系统内部组成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结构模型。金融体系脆弱性结构模型包括四层结构:金融体系脆弱性风险、体系内部结构、脆弱性事件集、脆弱性因子集。其中,上层的内部组织结构是金融体系脆弱性风险的内因,下层外部性脆弱环境是其外因,外因作用于内因,并通过其内部金融机制形成脆弱性风险。方芳(2011)利用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脆性联系过程、脆性激发过程,系统地分析了金融制度和金融风险,并基于此提出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唐毅南和陈平(2010)引入群体动力学和高阶矩表象来研究金融危机动力学机制,认为趋势瓦解和高阶矩发散是金融危机典型的动力学特征。任飞等(2011)依据复杂性科学的思路,运用委托驱动的微观模型,研究大波动极端事件重现时间间隔的动力学机理,发现重现时间间隔的分布和价格波动序列的记忆性相关。
张晨宏等(2010)根据系统自组织临界理论,结合沙堆模型原理分析并解释了2008年10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系统发生突变的表现。此后,张晨宏等(2012)又应用了系统自组织临界理论、突变及混沌理论,对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的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进行对数收益序列分形检验、统计分析和分形维计算,揭示了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三个不同时段的系统复杂性。
在突变理论的运用上,南旭光和罗慧英(2006)、王静和孙园青(2010)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南旭光和罗慧英(2006)根据金融体系的非线性及出现的突变现象,将突变理论应用到金融脆弱性分析与评价中,构筑金融体系脆弱性综合评价突变模型,在分析金融体系构成要素、建立脆弱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突变理论归一公式,量化递归计算出金融体系脆弱度,以此判断金融体系脆弱性程度。王静和孙园青(2010)将尖点突变模型应用于金融生态系统中,得出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可以约束企业的失信行为,防止企业行为的不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的结论。
此外,李超(2010)运用分形经济理论构建了美国经济的五维复杂经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独立性和必然性。刘湘云和杜金岷(2011)基于演化博弈和复杂性科学分析研究得出:全球化金融复杂系统中,经济人行为模式变迁、金融结构变迁和金融制度变迁是协同演化的,而这些因素与金融危机息息相关。
三、结论与展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更为复杂,每一次新的危机都会带来新的困惑,金融系统脆弱性理论取得了新的进展,一些学者也在利用复杂性科学原理解释金融系统脆弱性上作出了尝试,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系统性考虑当前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也没有深入揭示金融系统复杂性对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在复杂性科学方法的应用上也只局限于表象的解释,没有给出金融系统脆弱性到金融危机的动态演变机理。金融系统复杂性的内涵尚待挖掘,金融系统脆弱性到金融危机的复杂演变过程中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的深刻内涵仍需要进一步揭示。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加根.金融危机:一个非线性经济学的微观机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2]Richard Bookstaber.A Demon of Our Own Design:Markets,Hedge Funds and The Perli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John Whiley & Sons,2008.
[3]岳玉霞.宏观金融不稳定的微观分析.金融营销,2012.7.
[4]伍志文.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分析及实证考察.金融论坛,2003.1.
[5]杨辉,杨丰.金融系统紧耦合、风险互动与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货币市场,2010.3.
[6]Shenhar A.From Low to High-Tech Project Management.R&D Management,1993.3.
[7]Nigel Jenkinson,Adrian Penalver and Nicholas Vause.Financial Innovation:What Have We Learnt[R].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2008.
[8]杨晓光,房勇,程棵.次贷危机的系统科学分析.管理评论,2009.2.
[9]石睿.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理论研究,2011.6.
[10]胡永康,姜玉英.改善复杂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及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中国货币市场,2009.3.
[11]王辉.金融创新、复杂性与金融市场不稳定.现代管理科学,2012.3.
[12]Michael J.Stutzer.Chaotic Dynamics and Bifurcation in a Macro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80.
[13]Bascompte,Jordano,Olesen.Asymmetric coevolutionary networks facilitate biodiversity maintenance.Science,2006.
[14]Baumbach,Knoll,Sepkowski.Anato-
mical and ecological constraints on phanerzoic animal diversity in the marine realm.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7.
[15]T.Markwat,E.Kole.Contagion as a domino effect in global stock markets.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11.
[16]Haldane,A.,Rethinking the Financial Network,Speech at the Financial Students Association,Amster-dam,2009.
[17]Ricardo J.Caballero,Alp Simsek.Fire Sales in a Model of Complexity.MIT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09.10.28.
[18]刘超,刘丽.系统金融理论:未来金融理论研究范式的演化方向.上海金融,2012.5.
[19]南旭光.金融脆弱性的动态视角:金融熵及制度变迁.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
[20]胡立法.虚拟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与美国金融危机.现代经济探讨,2009.3.
[21]黄煦凯.金融脆弱性、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基于熵理论的金融不稳定性分析.中国证券期货,2012.6.
[22]胡映月.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的危机检测.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4.
[23]严太华,艾向军.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结构模型的建立.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24]方芳.金融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在金融危机分析中的应用.北方经济,2011.3.
[25]唐毅南,陈平.群体动力学和金融危机的预测.经济研究,2010.6.
[26]任飞,顾高峰,蒋志强,周炜星.复杂金融系统的重现时间间隔分析.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5.
[27]张晨宏,刘喜华,龙琼华.美国金融危机与系统自组织性分析.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28]张晨宏,伍海华,刘喜华.美国金融危机演化的系统复杂性分析.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29]南旭光,罗慧英.基于突变理论的我国金融脆弱性综合评价.济南金融,2006.8.
[30]王静,孙园青.金融生态系统的突变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8.
篇8
【关键词】 物流金融 铁路企业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技术的发展对于铁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且随着我国不断加大铁路技术建设的力度,无形中对铁路的运输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发展不变的动力。同时,环境保护的需要也迫使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稳步前进已经成为了当前铁路运输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物流金融的出现则是实现铁路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物流金融
1、物流金融概述
物流金融的概念主体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依次是电子交易平台服务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以及银行。而在物流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物流金融则主要是指面向物流系统的运营过程,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针对性设计,从而对货币资金在调剂货物流通过程中的运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发挥结构性融资的基础作用,协调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工商企业三者之间的发展。而对物流金融的内容进行划分,则又主要包含有货押、先票后货的融资以及应收账款的融资等。其活动的参与主体则主要有提品和服务的卖方,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方,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以及金融机构。而铁路企业在物流金融中则需要扮演好第三方物流的角色,同时也要加强其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从而为资金需求方提供更多的融资。
2、物流企业生产过程中金融运用的实践
金融运用实践中,跨国物流企业的运用较为广泛。世界上最大的船公司马士基为例,其在新世纪以来获得的第一位的利润就在于物流金融,而这种第一位利润在于物流金融的情况同样也适用于世界上最大的快递公司UPS。对这些跨国物流企业进行分析对比,不难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完善的物流网络发挥的作用。规模巨大且完善的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了既有的物流服务,同时也能在对应的物流环节中注入金融,从而将传统的物流服务与现代物流服务的创新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国内的大型物流企业为代表,如中储、中外运以及中远等大型物流企业近年来有效的实现了金融实践与物流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储物流在2006年为客户融资的资金为100亿元,同期实现物流的可支配收入高达5000万元。但是,随着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市场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物流企业与金融企业的有机联系能够有效的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实力,并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物流金融与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1、发挥铁路运输网络的优势,提升铁路服务质量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铁路企业在全国货物运输工作中发挥的基础网络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同时也满足了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过程中物资的供应与需求,将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供需关系有机连接在一起,在引入金融资本方面发挥的网络载体作用是其他的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在过去的中,总理率先具体的提及到了“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而在我国的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占了绝大部分,就2006年的数据结果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拥有量就已经高达4000万户,创造的价值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的比例为58.5%,上缴的税率也高达48.2%,且为我国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可见,中小企业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应的金融产品,融资难的状况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总体企业发展的关键。铁路运输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充当了组织者的角色,且处于核心的地位,能够将资源整合和流程再造进行有机结合,帮助我国的中小企业搭建资金的供应服务品台,有效的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并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金融服务进行全面对接,实现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实现资金流、商流以及铁路运输流物流的有效衔接,夯实铁路运输业发展的基础货源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扩大了铁路路网的规模,同时也将我国的运输行业推上了新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铁路路网规模中运输能力组织和货源之间不能实现有效的衔接,严重的阻碍了铁路运输的有效发展。商业交易的实现必然不能脱离了货物运输而存在,而有效推动商流产生的前提就是资金的对应交付。而铁路运输企业的质押监管主体替代银行对工商贸易企业的“质物”能够实现静态的仓储监管或动态的物流监管,从而协助货物在发运过程中进行企业融资,同时也能够将资金往商流和物流方进行引导,实现商流和物流的有机结合,也积极地调动了企业存货参与企业物流运动的可能性,获得盘活;此外,还能够降低企业参与物流运动的资金成本,将产品的物流需求从“潜在”方面转向“现实需求”,夯实铁路运输行业的货源基础。
3、构建比较优势,强化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已有的铁路运输网络中,铁路多经物流的专业化服务主要包含有运输、仓储、装卸、配送等职能,但是在铁路多经企业的收入中,以物流为核心的运营模式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中,运输行业、配送行业等地段的物流市场环境的竞争愈演愈烈,而类似于卡车运输、货物等大型物流企业中,所能够赚取的利润也维持在2%左右。因此,在当前的一般物流服务企业中,不得不采取价格竞争方式,以获取更多的业务,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我国现有的物流行业来说,物流金融的准入门槛较高,同样,物流企业中物流金融对资本金的需求也很大,另外,物流金融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这些专业人才也构成了大型物流企业的优势所在。铁路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也在长足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其不良资产所占份额可以说不足为惧,完全符合网络实践物流金融的要求,并能够在强化其核心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优势。
四、物流金融在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强化与金融机构、融资企业的对接,构建物流金融发展的基础市场
把握金融机构的授信需求,掌握工商企业的融资市场是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推动物流金融发展的基础。而铁路运输网络中构建的物流基础平台能够有效的对供需双方在时间、产品、额度等方面进行对接,从而通过物流促进商流的发展,并以商流实现对资金流的分析和控制,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我国的铁路企业要强化其与金融机构、融资机构之间的对接,加强对各种物流金融产品的了解,从而准确地分析不同资本的成本构成,深化铁路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铁路企业也要系统对工商融资企业的需求进行把握,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和物流服务行业的有机结合。
2、强化员工培训,构建物流金融发展的人才基础
铁路运输网的与物流金融的有效对接,人才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时,结构性融资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是物流金融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且在物流金融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物流金融实施过程中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则是与金融机构一起对货物流程进行分析,从而确保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质权行驶能力。另外,在实现质物完整性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在物流的实际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除了融资成本构成、物流金融产品之外,还可能设计到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可能会涉及到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当然,物流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铁路多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现代物流与物流金融有关方面的人才短缺仍然是当前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能避免的问题。因此,这对于物流金融行业的来说,必须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物流金融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高效的教育制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结合金融机构业务的交流与实践的锻炼,巩固这些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强化物流金融中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3、实现跨企业合作,构建物流金融发展的网络基础
网络能够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同时网络的发展又为物流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基础。对于物流网络的地理范围来说,地理范围的延伸是衍生工商企业融资周期、增加资金流动患者的重要条件,同时物流网络密度的扩大又是拓展融资可能性的必要手段。我国早在2009年就以8.6万km的铁路营业里程位居世界第二。而其中与大型企业相同的铁路局管干支线也高达18个,有效的实现了我国港口、公路枢纽与综合运输系统的有效连接,并为我国物流金融的网络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随着近年来硬件通讯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铁路局之间数据、动态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样就为物流金融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对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坚持多经企业的主体地位,坚持金融在不同铁路局之间、铁路局与货物所到港之间的核心地位,使得构建的物流闭环监控网能够满足客户和金融机构额需求。实现物流金融和铁路运输网络的有效对接,为资金在大范围内的有效循环奠定网络基础。
五、结语
铁路运输行业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基础作用是巨大的。同时,物流金融的发展也要依托我国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而铁路运输企业与物流发展的有效结合,能够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我国的国民收入,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 皮肤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皮肤从外至内分为二层:表皮层及真皮层,其中表皮的角质层厚约10~20μm,是一层死组织,没有血管和神经,但却是药物经皮吸收的控释层;角质层下的表皮其他各层厚约50~100μm,含有少量活细胞及神经,不含血管;表皮深处的真皮层中含有大量的活细胞、神经及毛细血管网。皮肤特别是角质层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屏障作用,使大多数药物,即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渗透速度和剂量常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成为开发透皮给药制剂的重大障碍[4]。如何克服这一障碍,是开发透皮给药方法研究的重点,经皮微针药物导入的研究应运而生。
2 微针药物导入及其作用机制
2.1 微针药物导入:皮肤滚针,是一种带轴的微针阵列装置,可以在皮肤上人为打孔,暂时打破皮肤角质层的屏障作用,使治疗药物通过皮肤滚针针孔进入皮肤组织内被吸收,发挥疗效。微针的针长长短不一,但均能够刺穿皮肤的角质层屏障,产生孔隙来增加药物的渗入,药物通过微针孔隙渗入皮肤真皮层的毛细血管网,随血液循环直达治疗靶位,能够达到足量、快速的给药目的,大大减少了药物的剂量和提高了药物的疗效[5-6],摆脱了药物口服经胃肠道吸收和静脉或肌肉注射后经肝脏的代谢效应。由于微针细而尖,一般的穿刺深度仅在角质层及真皮上层,未接触到神经末梢,减少了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不产生痛觉,出血少,因此,微针药物导入是无痛给药方式[7]。
2.2 微针透皮给药机理:通过微针,在一个很小的面积上,同时覆盖数百根微针针孔,建立了大量的皮肤微细通道,允许药物通过角质层屏障而实现皮下组织对药物的渗透吸收[8]。药物经微针针孔渗透吸收的有效性已经被很好地证实,如Park等[9]研究表明,通过皮肤滚针在人和猪的尸体皮肤上穿孔,乙酰水杨酸通过针孔渗透的剂量是未经皮肤滚针处理过的皮肤剂量的1~2数量级别,并且以微针为基础的药物渗透,针孔至少在48h后仍是有活性的[10]。2011年,Weldon等[11]报道,靠在角质层穿孔加强药物的经皮渗透能够很好地改善药物的导入率。但是,皮肤不是影响微针药物渗透的唯一因素,药物分子构成和微孔的关闭率对于这种途径药物渗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2]。因此,有关微针透皮给药机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 微针的分类及其特点
用于经皮给药的微针阵列按照制作材料有很多种分类,比如有玻璃、硅、金属、复合物材料微针等,按照针心情况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实心针和中空针,各种不同类型的微针在经皮药物导入方面各有其特点。
3.1按照制作材料分类
3.1.1硅微针:硅在微针的制作方面应用广泛,目前的硅微针有贴剂、复合硅微针、实心硅微针及中空硅微针,但硅材料昂贵的价格、硅针较弱的强度以及其与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问题等阻碍了硅微针的应用推广[6,13],不过硅微针巨大的发展潜力仍受到人们的青睐。
3.1.2 金属微针:金属微针特别是钢材质微针,不管是在价格还是在材质韧性及微针强度上,都有着比硅微针较好的实用性及推广性。另一方面,金属微针在制作工艺,如微针的长度和密度上,没有硅微针复杂;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金属微针特有的韧性及强度,出现断针现象的几率比硅微针以及现在研究热门的复合材料微针要小的多。
3.1.3 聚合物微针:最近几年聚合物微针引起了人们相当大的兴趣,可分为可吸收聚合物微针及不可吸收聚合物微针,目前应用较多,技术比较成熟,用于制作聚合物微针的材料相当多,有聚乙烯、聚丙醇及甲基丙烯酸等材料。优点是在生物相容性以及韧性方面令人满意,例如:聚合物微针能够经受大的剪切力和横向弯曲力而不破碎,这主要得力于聚合物微针的粘弹力;聚合物微针容易大量制作,在价格方面更易让人接受。这些特点使其成为制作微针的理想材料。但是也存在不足,如:它们的低强度和硬度,在制作过程中有机溶剂的使用和残余可能对人体是有害的,在制作过程中必须使有机溶剂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14]。最近几种不使用生物有机溶剂的改良制作生物材料的方法,已经被提出,相信随着现代制造工艺的提高以及新的复合材料的不断发展,聚合物微针也在不断改进,其应用推广前景明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3.2按照针心情况分类
3.2.1实心微针:实心微针,顾名思义其针心是实心的,它可在皮肤上产生微型通道,增加药物对皮肤的渗透性,表面还可以通过负载药物达到透皮给药的目的,可用于转运药物、蛋白质以及多肽等[15]。自从Henry等[6]首次报道将实心硅微针阵列应用于经皮给药并取得较好的结果以后,微针贴剂、实心微针阵列、实心滚针等促进透皮给药的技术不断出现,在大分子药物、微粒体、甚至是混悬液等经皮给药方面打破了传统上只能经皮给予亲脂性及小分子药物的限制。皮肤贴剂是一种很好的皮肤给药装置,能提供一个直达目标、持续、可控的延长给药时间的方法,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感,不需要护士的帮助,是一个治疗某些疾病较为理想的药物导入方法。但经皮给药的药物必须遵循以下三种特性:低分子量(<500Da),高亲脂性和不多于毫克级别的剂量。微针贴剂相比于化学/脂质加强子贴剂,在小分子、大分子药物、甚至是微粒给药方面均能够提供惊人的增强效率,不需要外部的能量或者复杂的系统,目前已有硅、金属及聚合物材料等几种微针贴剂用于临床[6]。为了增加微针的安全性,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微针成为微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可吸收聚合物微针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可生物降解,制作较易,成本较低,加上高新分子生物材料的层出不穷,将会具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如Lee等[7]阐述将人类生长激素包装在一个600μm长可吸收微针装置中,这种可吸收微针由羟甲基纤维素及海藻糖组成,在室内温度和湿度下,25个月内还可以保持活性,当把微针片插入无毛小鼠皮肤内,微针可完全被吸收,小鼠能够很好地容忍微针的吸收过程,生长激素的药代动力学和传统的皮下注射相似。这项研究揭示,可吸收微针片,能够导入生长激素和其他的生物制剂,以一种温和、能够自我释放、没有剧烈炎症反应及生物制剂浪费的方式发挥作用。
3.2.2 中空微针:空心微针,顾名思义其针心是空心的,它一般采用微注射的方式给药。虽然目前已经制造出很多不同种类的空心微针,但与实心微针相比,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却是不多见的,主要受限于制作材料的选择及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但是,空心微针微装置经皮导药的高效性使其应用前景逐渐明朗化。
4 影响实心微针疗效的因素研究
Gomaa等[16]用测量渗透水分丢失的方法来探讨不同长度和密度的聚合物微针对皮肤屏障的作用模式,得出的结论是微针的刺入引起了皮肤最初的屏障功能下降,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阵列,微针移除后,通道因为皮肤的弹性随后收缩,是一个较慢的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不同长度的微针对药物的渗透均起到促进作用,如600μm长的微针比400μm长的微针更能够引起皮肤屏障的紊乱,而1000μm长的微针却引起较小的皮肤屏障紊乱,他们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皮肤组织对针孔的压迫作用不同造成;增加微针阵列上微针的密度,能够抑制皮肤局部屏障因组织弹性引起的恢复。Yan等[17]研究报道用不同长度(从100μm到1100μm)和不同密度(从400根/cm2到11900根/cm2)的实心硅微针穿刺尸体皮肤的表皮,通过测量皮肤的电阻和阿昔洛韦的导入量认为,长度较长的微针阵列(长度>600μm)在刺穿皮肤形成孔洞和加强药物流量方面更有效,如果拥有更低密度(每平方厘米<2000根)并且有足够长度(>600μm)的微针在加强药物导入方面更有效,阿昔洛韦的导入量和皮肤相对应的电阻呈线性关联。另外,用该实验中的微针穿刺豚鼠皮肤,对比处理前后豚鼠经表皮水分丢失(TEWL)值,较长长度且较低密度的微针阵列,能更有效地增加经表皮水分的丢失量,TEWL值在微针处理后24h内恢复到基线水平。Stan等[18]通过测定TEWL值来测定微针针孔存在时间的长短,研究证实实心钢微针联合应用Solaraze硅胶,延长了微针针孔的存在时间达7天,而且没有观察到皮肤的形态学改变。研究揭示,Solaraze硅胶中含有3%的双氯酚钠,双氯酚酸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环氧化酶抑制剂,能够延长孔洞的关闭时间,说明微针针孔的关闭受应用材料成分的影响。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实心微针的疗效受到微针长度、密度及应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5 空心微针研究现状
2011年,3M公司设计了一个聚合物中空微针经皮给药系统装置(hMTS),该装置由中空微针阵列、贴片、玻璃贮药套管及弹簧压力装置组成,构成了一个可以贴服于皮肤上的微针贴片,可以将贮药套管内的药物经弹簧压力装置导入到皮下。该系统被用于人工饲养的猪皮肤上,来验证导入包括小分子的盐和蛋白质的情况,结果显示经该装置导入的这几种物质与注射器注射几乎没有差别,最后他们得出结论,该设置能够提供快速的,可以导入300~1500μl的小分子盐、蛋白质和不能通过被动经皮渗透的化合物[19]。Wijaya等[20]报道了玻璃中空微针在刺入皮肤的过程中,微针针尖的几何形状、插入的深度、微泵输注压力以及皮肤中的透明质酸酶对中空微针药物导入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皮肤层次,不同的输注压力及透明质酸酶对中空微针药物导入的效率是不同的:在微针以1080μm全部刺入皮肤时,硫氰酸盐液体以15~96μl/h的速率扩散,微针每5min退出180μm,在微针刺入皮肤180μm时,扩散速率达到了326μl/h,如同时应用透明质酸酶,扩散速率可以达到惊人的1130μl/h,是微针全部刺入皮肤时速率的11.6倍。他们解释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皮肤的密度阻力不同造成的,微针的几何形状、输注压力的变化及刺入深度的变化可以克服皮肤的密度阻力,增加输注的速率。Kabseog和Jeong-Bong[21]用金属制作了一个中空微针导药系统装置,该装置包含一个10×10的微针阵列和一个贮药壶,通过一个微型导管连接,给贮药壶加压可以将壶内的液体从中空微针的针孔内导出,他们通过染色的无离子水在体外实验,当压力在6.897~68.97KPa压力的范围内,通过针孔输出的无离子水的量是与压力成线性关系的,并且测定结果显示,当压力为6.897KPa时针孔的液体流速是0.69μl/s。硅材料中空微针也被用于药物导入系统。Ashraf等[22]用硅材料制作了一种中空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这种装置主要由5×5微针阵列、贮药壶、流速传感器和血压传感器四个模块组成,其中微针长度在200μm,针孔内径为60μm,外径为150μm,当外部施予贮药壶压力时,贮药壶内的降压药就通过针孔注入皮下发挥作用,此时血压传感器密切监测着血压,当血压降到正常值时,血压传感器就发出一个反馈信号到压力传感器上,阻止压力装置继续施压,压力传感器就停止施压,贮药壶内的药物就停止输注,组成一个电信号通路。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作用于微针针尖表面的压力,来测定针孔的流速,他们发现,当作用于针尖表面的压力为100kPa时,流速达到最大,为1050μl/min,在20~100kPa时,流速几乎与作用于针尖部的压力成正比。
6 微针在美容整形外科的应用现状
目前,微针用于美容比较常见,但还较少用于整形外科。用于美容的微针,长度一般都很短,100~300μm,刺入皮肤较浅,药物导入时无痛或仅有轻微的疼痛,患者可以耐受。整形外科所用的微针一般比较长,500~3000μm,药物导入时患者可有明显疼痛,甚至难以忍受,一般在局麻或者全麻下应用。近2年来,我科使用苏州秀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皮肤滚针,针长为1000~3000μm,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取得了较好疗效,认为皮肤滚针瘢痕内导入曲安奈德注射液为药物治疗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提供了新方法。此外,我们选择表浅瘢痕等适合磨削的患者,在瘢痕表面磨削后,用皮肤滚针导入表皮生长因子及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发现其有较好的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这虽然是初步的经验,但我们相信微针在整形外科的应用也将会日益广泛。
7 小结
微针经皮药物导入是克服皮肤角质层对药物透皮吸收屏障作用的良好方法,是开发透皮给药方法研究的重点,也是提高皮肤创面药物吸收的重要手段。目前其制作材料和应用方式较多,疗效已经初步得到认可,具有显著的优点,对一些慢性需要持久用药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有着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但在美容整形外科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相信随着其制作工艺、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促进美容整形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enry S,McAllister DV,Allen MG,et a1.Microfabricated microneedles: A novel approach to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J Pharm Sci,1998,87(8):922-925.
[2]Harvey AJ,Kaester SA,Sutter DE, et al. Microneedle-based intradermal delivery enables rapid lymphatic uptake and distribution of protein drugs[J].Pham Res,2011,28(1):107-116.
[3]Harvinder SG,Mark RP.Coating formulations for microneedles[J].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07,24(7):1369-1380.
[4]唐国春,詹晓平,陈思静,等.微针经皮给药技术[J].药学进展,2007,31(9):385-390.
[5]Subedi RK,Oh SY,Chun MK,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 Arch Pharm Res,2010,33(3):339-351.
[6]Chun YJ,Man HH,Seung SL,et al.Mass producible and biocompatible micro-needle patch and functional verification of its usefulness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Biomed Microdevices,2009,11(6):1195-1203.
[7]Lee JW,Choi SO,Felner EI,et al.Dissolving microneedle patch for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human growth hormone[J].Small,2011,7(4):531-539.
[8]Clementoni MT,B-Roscher M,Munavalli GS.Photodynamic photore- juvenation of the face with a combination of microneedling,red light, and broadband pulsed light[J]. Lasers Surg Med,2010,42(2):150-159.
[9]Park JH,Choi SO,Seo S,et al.A microneedle roller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Eur J Pharm Biopharm,2010,76(2):282-289.
[10]Banks SL,Pinninti RR,Gill HS,et al.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naltrexol and skin permeability lifetime after microneedle treatment in hairless guinea pigs[J].J Pharm Sci,2010,99(7):3072-3080.
[11]Weldon WC,Martin MP,Zarnitsyn V,et al.Microneedle vaccination with stabilized recombinant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induces improved protective immunity[J].Clin Vaccine Immunol,2011,18(4):647-654.
[12]Milewski M,Brogden NK,Stinchcomb AL,et al.Current aspects of formulation efforts and pore lifetime related to microneedle treatment of skin[J].Expert Opin Drug Deliv,2010,7(5):617-629.
[13]Puneet K,Kevin L,Joel A,et al.Axial and shear fracture strength evaluation of silicon microneedles[J].Microsystem Technologies,2010,16(6):973-978.
[14]Laith H,Maximiano R,Ahmed Al-J,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porous polymer microneedles[J].J Polymer Res,2010,18(5):1043-1052.
[15]Jeffry DZ,Ajay D,Albert PP,et al.Continuous 0n-Chip micropumping for microneed enhanced drug delivery[J].Biomed Microdevices,2004,6(3):183-190.
[16]Gomaa YA,Morrow DI,Garland MJ,et al.Effects of microneedle length, density, insertion time and multiple applications on human skin barrier function: assessments by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J].Toxicol In Vitro, 2010,24(7):1971-1978.
[17]Yan G,Warner KS,Zhang J,et al.Evaluation needle length and density of microneedle arrays in the pretreatment of skin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J].Int J Pharm,2010,391(1-2):7-12.
[18]Banks SL,Paudel KS,Broqden NK,et al.Diclofenac enables prolonged delivery of naltrexone through microneedle-treated skin[J] Pharm Res,2011,28(5):1211-1219.
[19]Scott A,Chin-Yee N,Ryan S,et al.Rapid intradermal delivery of liquid formulations using a hollow microstructured array[J].Pharmaceutical Research,2011,28(1):31-40.
[20]Wijaya M,Jason SM,Osama K,et al.Microinfusion using hollow microneedles[J].Pharmac Res, 2006,23(1):104-113.
[21]Kabseog K,Jeong-Bong L.High aspect ratio tapered hollow metallic microneedle arrays with microfluidic interconnector[J].Microsyst Technol,2007,13(3-4):231-235.
篇10
1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1.1 操作型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我国会计行业的现状是:建成了层次分明、各司其职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即以《会计法》为主、以相关会计法规为辅的会计法律体系,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满足了会计工作的需要,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和可信性;形成了以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构建了国际趋同、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会计方法选择上突出渐进性、稳健性和适用性,在会计国际化协调过程中,采取谨慎、适用为主,分步到位的原则,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一致;建立了刚性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在会计人员管理上,建立了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制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考试制度、会计从业人员资格制度、总会计师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等一系列会计人员管理制度。
但是,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会计人员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技能操作型会计人才短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学历水平偏低,持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例偏低,使得许多完善的会计方法与科学的会计技术在实施时大打折扣。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与人格品质的会计人才。因此,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
1.2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差距
一些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会计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付出了艰巨的劳动,而大多企业招聘会计、审人才的条件之一却是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对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对会审人才的要求与学校对会审人才的培养,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以至于会计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用人单位埋怨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只有经过培训及历练才能胜任相关会计工作,导致单位用人成本增加。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直接关系。
1.3 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够合理
当前相当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还没有真正形成与专业知识的必需性、操作的技能性的操作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偏多、传统模式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偏多,导致培养的学生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上出现重理论、厚基础、宽范围,面面俱到,而专业操作技能不扎实的现象。
1.4 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及毕业论文等形式。近几年在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开设实验实训课程的广度不够;欠缺校内实训的岗位情景和职业氛围;尚未充分显现校企共同合作参与的深度和成效,顶岗实习的评价方法多以学生在实习结束时上交的总结报告及实习单位的评价作为评定的依据,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内容欠全面和细化,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2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职业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结合职业考证课程教学,推行一中心,双轨制,三注重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一中心是指以强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职业技能训练 为中心。
双轨制 是指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专业实习 企业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审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三注重是指:
(1)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注重基础性。人才培养的就业面向基层;人才培养的层次为最基础的操作型专门人才;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性。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会计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
(2) 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注重开放性。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质量。在配置人才培养资源时奉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通过利用外系、外校、外单位等资源,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3)人才培养的过程注重实践性。会计是一个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操作性、实践性,通过构建岗位认知实践专业技能单项实训专业课程实训岗位模拟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的出纳、会计、收银员、统计员、内部审计员等岗位,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出纳、报税、成本核算、会计、审计等岗位业务,熟练掌握现金收支、会计核算、纳税申报、成本核算、年报审计等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手工账务处理及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能胜任出纳、会计、审计等工作岗位,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操作型会计人才。
4 课证融通,双轨递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