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交流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交流与管理

篇1

论文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教育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2008年年鉴统计,来华留学生已逾22万人,学生分别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双向跨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教育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一个独特之处,关注留学生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留学生的管理工作,为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跨文化心理适应的解读

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研究者普遍认为,人从一种文化转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会面临很多变化和冲动,比如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价值观的冲突等,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从而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表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也被称为“文化震荡”、“文化冲击”。这主要是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这主要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

美国学者拉莱文和马拉·阿德尔曼把文化适应过程分为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融合阶段。而蜜月阶段和文化休克阶段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对留学生教育影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跨文化适应的理论研究

跨文化适应研究领域的早期经典理论是U型和W型曲线,Lysgaard和Gullahorn的研究显示,在初次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后,人们会从最初的新鲜、好奇及拥有的幸福感下滑到压抑、再上升到复原的感觉。

Anderson提出了跨文化适应辩证模式,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它与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Taylor也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转换模式,他认为这个转换有10个阶段,包括转换前的状态或前提调节以及转换后的结果体现。

跨文化适应不是简单的“同化”,它是各文化特征间的一种相互依赖共存关系的体现,它包含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两方面的内容。

在与其他文化接触时,很多人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文化的自我中心”,以自己的文化作为标准去判断其他文化的行为是否正确或合适,因此容易在与其他文化接触时产生种种冲突,这些冲突影响了他们的适应。只有了解带来冲突的价值观因素,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认知方式去适应当地的文化,也就是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适应通常被认为由情愿、行为和认知三部分组成。其中情感成分是留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行为成分是留学生与当地文化相互作用的情况,认知成分是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当地价值观的接受程度。

跨文化适应可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心理维度和社会文化适应维度。心理维度以心理健康为测量依据,而社会文化适应是适应当地社会、与当地社会成员的有效接触,以测量学生在当地社会体验到的困难为依据。

三、留学生跨文化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状态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在的孤独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我封闭的情绪和行为等。

一般说来,当文化刺激所带来的兴奋随时间而逐渐减弱后,文化差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便会显现出来。留学生的情绪会降到最低点,会特别思念朋友和亲人,而且由于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不到认同,自身的价值得不到承认,失落和挫败感会经常出现。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和宗教文化,对此,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接受心理,以包容的心态在跨文化教育中服务好留学生。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留学生,留学生的国别包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日本、韩国、德国、法国和美国,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占大多数,覆盖了三大宗教。亚洲的学生(除印尼外)以佛教为主,吉尔吉斯斯坦、印尼的学生(非华裔)以伊斯兰教为主,而西方国家以基督教为主。不信教(或者说没有明确宗教信仰的)学生以亚洲发达国家如日本、韩、俄罗斯居多。

四、积极应对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教育实践

办学几年来,通过调研发现我院留学生中信基督教的学生,除了在周末会较固定地去教堂参加礼拜活动外,其他方面与中国学生的日常起居习惯没有较大的差别。

但来自中亚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学生则较难适应中国的生活习惯,尤其饮食起居的习惯。他们习惯晚起晚睡,凌晨才休息的情况较普遍,八点开始的第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难以适应。晚餐的时间较晚,晚上九、十点钟进餐的习惯较普遍。无论是学习较刻苦的还是学习上不太积极的学生,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只是程度轻重的差别。

由于气候原因(伊斯兰教主要集中的阿拉伯半岛、中亚地区、印度尼西亚都属于热带气候)天气炎热,这些民族的起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很长的午休时间,上午的工作时间通常在下午1~2点结束,下午的工作时间从傍晚5点开始到晚9点,晚10点左右是晚餐时间,这时天气较凉快,活动到半夜才休息是很正常的现象。

尤其到斋月,白天全天不能进食喝水,日落后学生才能进食,学生半夜才活跃起来是一个很合逻辑的现象。

针对上述现象我院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服务和管理以帮助留学生来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1.强化服务意识,做好留学生的第一站接待,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

在留学生入学之初,发放学习生活指南,内容涵盖在中国的交通、购物、银行、通讯(手机购买与使用)、就医、安全知识以及北京著名景点的介绍和交通路线。手册中英文对照,加入了有关“文化震荡”的理论介绍以及相关的解决建议。

在发放生活指南的同时,安排中国学生在留学生入校的当天或第二天陪同他们熟悉周边环境,到超市、银行、手机店办理相关的生活保障业务,同时了解教室、图书馆、食堂及留学生公寓的内部环境,将有关居留许可证的申请、管理、办理的内容和在中国生活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向留学生一一介绍清楚。

2.加强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要

留学生大都是零起点班的学生,我院通过在公寓配备能说不同国别语言的管理员,使新留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尽可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另外,还注意组织不同国别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到新留学生的支持项目中,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帮助。

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必然会带来一定的误会和不理解,通过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形式对不同国别的留学生进行文化理解和沟通的活动,将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通过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对,帮助留学生提高适应能力

除了每天安排中国学生做课外辅导和口语练习外,还在中国学生中招募志愿者与留学生结对,除了能帮助留学生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外,还能一对一为他们提供在生活上的帮助,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学生也同样得到了跨文化的理解。

4.定期组织留学生文化交流活动

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游览,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留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分散注意力,减轻思乡之苦。通过交流活动与同是留学生的同学交流和沟通,更能在心理上克服孤独感而更快地完成跨文化适应。

办学几年来,实践证明,在管理国际学生时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心理适应调整,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四方面。

(1)加强对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要求个体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理解自己是文化存在,然后以此为基础在跨文化活动中有效地去解释他人的行为。当然这种培养不能完全消除我们在文化转变过程中的不适感,但它可以提供有效的方式去理性面对跨文化不适经历。

(2)帮助留学生进行自我文化调整。留学生在进行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冲突,要对冲突进行有效调和就要求双方在不同的冲突环境中,能够有效地、恰当地以及富有创造性地与他人交流。

(3)帮助留学生消除自我文化中心倾向。自我文化中心倾向是指人们容易站在自己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立场来批评他人的文化习惯,这容易使人对群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负面的评估,因而影响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在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需重视这种倾向并及时化解,帮助留学生在教育及生活中避免这种倾向的影响。

篇2

树立正确观念

正视文化差异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前提。所谓跨文化管理包括跨越国界和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化管理。因此,承认并理解各国之间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识别这些文化差异点,这是增强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

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企业派去当地的管理人员的行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去克服。潍柴集团海外子公司分布在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印度等不同的国家,所处地域、国度、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必然存在信仰、价值观念、语言、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差异。围绕集团海外板块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部门对派驻博杜安公司、法拉帝公司、北美分公司等海外板块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识别出这些文化差异点,共同确定了与海外子公司文化交流、互动的方式及路径。

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客观心态。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要辩证地对待这种文化差异,在看到其不利一面的同时还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并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契机。正是基于这一点,潍柴集团驻海外工作人员无论是从语言、行为还是饮食习惯等方面与当地不断磨合,在互相碰撞中取长补短。基于追求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在管理风格、方法或业务技能上互相传授、互相学习;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互相交流、互相包容。

借助管理者队伍

在国际化的企业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因此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须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从而使企业文化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强化派驻海外人员的文化领导力。每个海外子公司项目组都由经历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深刻理解潍柴文化内涵的公司高管主导,既能在工作中传递出潍柴的文化理念,又能积极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随着潍柴跨国并购整合的步伐加快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驻海外公司高管的带动下,海外子公司主动加强了集团的文化交流。驻法拉帝项目组面向海外员工,传播潍柴文化;凯傲不断推广中文课,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管理、技术人员,都积极学习中文;潍柴北美公司积极学习潍柴企业文化;博杜安公司员工逐步接受潍柴文化,并主动要求穿上潍柴工作服;印度公司、法拉帝公司每年都组织外籍员工前来潍柴交流并进行专项的企业文化培训。在潍柴集团本埠与海外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集团文化融合的速度和进程在不断加快。

强化对派驻海外人员的文化专题培训。自2012年以来,潍柴加大了对派驻海外人员的跨文化管理培训,除国际化语言培训外,着重组织对派驻海外工作人员进行潍柴企业文化、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尤其是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多期国际化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面向驻海外人员的企业文化专题培训。这些专题培训着重围绕如何立足本职工作传播企业文化,充分发挥驻外工作人员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其目的就是使派驻海外工作人员既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创新交流方式

建设有效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必要途径。在跨文化的沟通中,只有搭建起多元化,具有贴近性和灵活性的交流平台,丰富活动载体,才能把集团文化宣传和渗透到海外子公司,形成一种正向影响力。

加强多层面座谈交流,促进管理团队文化融合。一是集团董事长每年都会倡导召开全球CEO大会,通过恳谈会、团队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深入交流,共谋发展大计。在2016年召开的潍柴大家庭恳谈会上,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印度等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团队成员一起敞开心扉,进行了开放式的文化交流,并在百米长卷上签名,祝福潍柴跨越百年。二是集团工会与海外子公司共同推动,促进多层面交流。每年法拉帝、凯傲、博杜安等公司工会都会与集团工会互访、座谈,而集团工会也主动推进,促进多个业务层面的座谈交流,起到了良好效果。

丰富企业文化交流媒介,搭建交流平台。一是面向海外子公司出版了企业文化海外英文专刊《潍柴人》。这是潍柴集团企业文化向海外子公司传播迈出的重要一步,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交流、融合渠道。《潍柴人》共分八个版面,通过介绍集团的重要资讯、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理念、文化故事,不同国家、地域的风土人情,传递国内外各子公司信息,实现集团本部与海外公司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可以说,《潍柴人》出版的过程也是集团海内外子公司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二是出版《企业文化手册》(海外版),强化对海外子公司的文化传播。随着海内外公司文化交流的频繁,潍柴集团在面向博杜安、法拉帝、凯傲和林德等子公司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版了英文版《企业文化手册》,面向海外子公司员工着重介绍潍柴集团情况、潍柴文化、潍柴品牌等内容,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借助《手册》内容整理和出版过程中的多轮意见征集,逐步强化对海外子公司的文化传播。三是建立海内外公司企业文化交流群,推动文化交流日常化。以海外项目组成员为纽带,借助新媒体手段,建立了文化交流微信群、QQ群,实现文化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各海外子公司也建立了微信群,就文化交流、管理协同等方面进行探讨。

创新文化活动,加强与海外子公司员工的互动。如何让海外子公司员工逐步了解潍柴,认可潍柴,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灵活、丰富的活动是促进员工互动的有效载体。

为进一步增加与海外子公司员工的文化互动,潍柴集团支持海外子公司以“WE ARE ONE”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活动,如林德液压“骑行到潍柴”、印度公司团队拓展、法国博杜安公司卡丁车比赛、北美公司马拉松活动等。同时,借助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潍柴成立纪念日,项目组人员与外籍员工进行文化活动,增进了解。尤其是在潍柴成立纪念日前夕,中外籍员工一起录制祝福视频,共同祝福潍柴,逐渐固化成了一种仪式。

篇3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入21世纪之后,英语这门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校的英语教学也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中职院校旨在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在教育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忽视,中职生的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学习自制力差,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英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充分挖掘语言教学材料。目前,中职院校英语教材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好教材――既有中国学者的独立之作,又有外国专家的原版论著,或是两者合作。在这些材料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关于不同文化的意象和描述,并且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否与教材中的陈述相符合。比如《中职英语教程》教材中就有许多谈论文化内容的文章,如“culture shock”“transnational marriages”等,该教程中每单元还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做“culture talk”,针对一个特定问题由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谈论在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抓住现有教材中的跨文化因素做足文章,将其利用到极致。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介绍外国节日的内容,为中职生讲解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Christmas tree(圣诞树),Christmas card(圣诞卡),Santa Clau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等相关文化。针对中职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围坐一圈,放着Silent night(平安夜)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或让学生自制圣诞卡、装点圣诞树,让他们真正感受圣诞节的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2.利用英语传统媒体和文学作品。英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小说都可以用来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材料载体。例如文学作品就被广泛用作语言学习材料,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内化”跨文化交流能力。一直以来,如何有效地利用原声英语电影作为语言教学的媒介都是国内外学者积极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包含中国元素的电影作品更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教学的绝佳材料,例如《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等。这些电影以外国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让外国人听得懂、愿意看。用西方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其中的技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例如,《功夫熊猫》是中职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其以中国国宝――熊猫作为主角,本身就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电影中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中国风建筑(阿宝居住的房子是木质镂空窗户、黄色瓦片屋檐,是典型的中国式建筑)、中国风服饰(阿宝父亲穿的是对襟唐装、龟真人穿的是类似袈裟的服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介绍外国人是如何认识这些中国文化的,以此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信息、基于网络的互动学习都是信息技术带给英语教学的一系列便利。这些资源除了可以像传统资源一样使用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使用者参与到了一个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能够通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这种亲身参与式的体验教学形成跨文化意识并且根据实际获得的经验来反省。中职生可以通过给其他同伴(尤其是处于非中国文化语境的)或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聊天软件聊天来实现上述过程。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中职院校通过引入与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了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通过这套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学生之间可以使用英文完成互发邮件、即时聊天、互评作业、自学英语文化等任务,并且将其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最终计入期末成绩。

4.探索地方文化多样性。对于缺乏海外经历的中职生来说,以国内或者地方多元文化作为例子来诠释跨文化交流可操作性更强,更能与中职生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并且更经济。中职生发现不同地方文化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注意到这些群体之间是怎样沟通并和谐相处的。以云南技师学院英语课堂教学为例: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有26个不同民族,由于历史地理的特殊因素,各民族之间的习俗千差万别,文化丰富多彩,因此汇聚在一起学习的各民族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各种文化也在冲击碰撞和融合,它们之间是如何发生冲突的,又是如何调和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这些例子带入课堂,由教师条分缕析,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这些行为,并将其中可用的经验、技巧最终推广到不同语言(英汉)的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云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意味着跨文化交流的素材也相当丰富。地方的、民族的、宗教的群体(如丽江纳西古乐)以特定的主题(音乐)和国际群体(纳西古乐爱好者)开展跨文化交流并取得巨大成功,这给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大启示和鼓舞――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因地制宜,通过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中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引入文化使者。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或者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都是传播文化的使者,他们往往有许多关于跨文化交流的鲜活例子,这些经验可以被用作课堂教学内容。我国中职院校可以尝试开设由外教主讲的英语层次课程;笔者也尝试着将自己较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系统化,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这种与外教或者教师面对面地交流的过程提供了将跨文化交流付诸实践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获得的经验与材料又可以用于课程教学反思,进一步发展跨文化意识。即使这样的机会不多,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将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经验带入课堂以供讨论和反思,例如在多文化背景下协调关系、化解分歧的能力――当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下的同事伙伴合作时,出现误解、分歧甚至矛盾都是非常正常的,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增进彼此的关系,什么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成功的做法,什么是不成功的做法,我们自己感受如何等等。

三、结语

不管是国际交流,还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甚或日常交往,跨文化交流现象都无所不在。因此,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与我们每个人有关。通过中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有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需要传授具体的文化知识、沟通技巧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这些因素与在总体上理解文化、语言和沟通密不可分,同时也决定了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中能否在足够程度上注意到英语和多样的社会文化背景间的动态关系。“教好”沟通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对英语使用环境中的多元语言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中,中职生、教师实际上参与到了一个多元语言文化实践的互动环境中,教师将在这个环境中培养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以便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在全球化时代中使用英语作为国际沟通语言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蒋珏Z.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04).

[2]刘桓瑜.商务文化在商务英语中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6(05).

[3]张秋桦.试论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J].科技展望.2016(09).

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输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lture Input Research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Jingfa, HUANG Dapeng, XIAO Shansh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make stude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void cross-cultural conflict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put

1 文化定义

对一种文化的理解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个主题内容,使用选择排序、表现方式、区别特征三个关键来进行认识。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要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指习俗、仪式以及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层文化”,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2 跨文化交际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国之间除了经济交流之外,跨文化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各国文化技术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作为国际化的语言,要想深入掌握这一门语言,和欧美发达国家不断地扩大贸易交流,我们就必须进一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国际化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地区、国家、民族之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信息接触和交流现象,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人来说,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已经成为学术界新的研究内容。要想不断地深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就需要我们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高校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以后在开展国际性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活动的时候,才能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台阶,才能更好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

因此高校教师在实践英语教学中,一方面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不断地在英语教学课堂中给学生创造跨文化教学的语境,不断改进跨文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增强跨文化意识。

3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把影响文化交际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为思维方面,人们之所以能够反映思维的本质,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就是由于思维能够对进入大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加工。语言是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中的工具,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肯定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不同国家的思维方式通过同样的语言模式表达出来文化内涵肯定有很大差异,从而造成人们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二,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别很大,以语言交流为例,中国人喜欢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比较忌讳正面冲突,这是因为中国人比较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中国在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一般都是用比较委婉的语气,不愿意直说,深怕说话过于直接会得罪了对方。而西方人则有很强的时间观念,不愿意浪费时间,喜欢直来直去,直截了当,他们认为这是办事效率高的方式。第三,人际关系造成的文化交际障碍。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偏向于感情,而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客观事实,没有太多人情的成分。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是秉公办事,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第四,社会习俗的不同造成的文化障碍。在我们进行语言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更是在教授和传递一种丰富的跨文化的文化习俗。因此,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思维方式、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区别都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畅的重要因素。

4 英语跨文化教学

要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语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他们对目标学习语言的国家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技能的教授和语言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扎实的语言知识的基本技能(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培养是语言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所以我们在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要把语言综合能力如英语语言的文化知识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比如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们知道词汇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在词汇的层面上,所以我们在英语语言的教学当中应该让学生了解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此外,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当中还要向学生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如说“红色”在中国一般都象征着喜庆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红色除了象征着喜庆的意思,还意味着危险状态。

第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上,我们还应该把握“相关原则”, “实用原则”,“平等原则”和“文化本位原则”。

实用和相关原则指的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应该把其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离我们现实比较远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诗词的背景知识。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兴趣。“平等原则”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教学当中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一种文化凌驾于另一种文化之上的关系,学习另一种文化不是说就是要摈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是说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一切文化的衡量标准。总而言之跨文化交流就是平等的交流,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文化本位原则”就是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不能有“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盲目崇拜的思想,不能不顾自己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要让学生知道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在于立足本国的文化。

5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当中我们应当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学习其它国家的文化习俗,从而避免跨文化交流的冲突。

该文章系2013年赣州市社联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277

参考文献

[1] 斯伯尔斯基(Splosky , B.).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策略

中外合作院校是由中外的政府、企业、高校或社会力量在院校和学科上开展共同的投资和作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的监督和各级高校的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随着办学项目规模的扩大,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而带来的教育矛盾,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中外文化的融合,做好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工作。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由中外的双方教师共同来实施的教育活动,而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公民,这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西文化差异。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观的差异

在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将教师尊崇为较高的位置。传道授业解惑也规定了教师的智者,并奠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在新时期下,这种师生观任然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体系。而在西方的教育中,教师只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在现代西方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以挑战教师权威。

(二)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教育价值观是指对教育的根本观点和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教育观点。在现代我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仍然具有差异,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的人性观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解释。

(三)知识观的差异

中外的教育界对于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在中国教育观念看来,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是为了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西方的传统观念上,知识是动态、可以改变的。书本中的知识指是总结和积累了前人的经验,是可以批判和的。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最早的中外办学起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开始举办中美经济学培训班,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

三、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识别文化差异,建立相同价值观

为达到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必须实现文化的融合,而首先需要了解中外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合作的双方应加强交流、加强沟通,了解双方文化教育中的优点,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研究出对双方都有利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尽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其次双方需要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统一的价值观可以有效的减少内部管理矛盾,统一管理理念,发挥文化优势,从而形成双方优势的共同体。

(二)设置跨文化课程,提高跨文化能力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中充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设置,特别是中方院校应该把跨文化的课程列入合作办学的教育体系当中,鼓励教师开发相关的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合适的教师来教授跨文化知识。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设置跨文化教育课程上给予指导。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外方的课程教育,也就提高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质量。而目前一些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都比较欠缺,学校可以通过开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或出国短期访学活动,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实践来得到提高。

(三)构建跨文化环境,加强教育管理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有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中外合作办学包括了两种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构建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文化,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在构建文化环境中应以我国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这种一体多元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发挥我国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吸收和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部分,打造出中外文化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的跨文化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从教育管理上加强跨文化教育,将跨文化教育和学生教育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加强跨文化交流的知识。

(四)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协调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双方管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会带来跨文化教育管理上的困难,也造成中外文化难以融合,难以进行跨文化教育。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的协调能力,实现一个民主高效的共同管理层,有效的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在未来的发展,随着中外高校间不断的扩大合作办学规模,由于双方文化差异引起的跨文化教育也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中外文化中既有冲突矛盾的一面,也有融汇合作的一面,在合作办学中应注重跨文化教育,解决办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各项措施来消除文化矛盾,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寻求双方共同的管理模式,实现跨文化教育的融合。

作者:符巧静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桥.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科教导刊,2014,27.

篇6

1、外籍人士在我国的文化交流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也得以相互交流和借鉴。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子学院在世界的众多国家里开设,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好者。改革开放引进的不仅是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国外的优秀文化和艺术,不同的文化要本着“和而不同,去粗取精”的原则,以人的实际喜恶为根本出发点。

1.1外籍人员的来华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国门的放开,不同国家的公民开始逐渐走入到中国,体验中国的民俗风情。同时,中国人也开始走出国门,了解其他国家的异域风情。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年的来华人数都呈现一种逐渐递增的态势,这表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得到了提升,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1.2外籍人员跨文化交流现状

随着外籍人员的不断来华,为中国社会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基调和文化氛围。具体来说,外籍人员跨文化交流现状并不乐观,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体制下严谨、含蓄风格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具体人群和相关思想态度的限制。我们不能指出到底哪一种文化更高级、更先进。因为其没有实际的衡量标准和参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以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为自豪,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有着明确的态度和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际的喜恶为根本原则。

1.3跨文化冲突与调和

中西方文化在具体的饮食、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这明显的差异,代表了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的文化特征。文化被誉为国家发展的“软黄金”,是一个国家发展历程中凝结形成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涵养,代表了国人的统一意志和行为准则。正是给予文化背景的不同,外籍人员的文化交流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跨文化冲突”。所谓的“跨文化冲突”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群体对相关的内容存在不同的认知和思维,由此产生的差异和争论,相互排斥、相互抨击。冲突的产生就需要一定的伦理协调,正如汤用彤在其关于“文化移植规则”的论述中认为的规则就是文化思想的移植,这必然经过冲突和调和这两个过程。

2、外籍人士跨文化冲突的差生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古老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内涵,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内敛,崇尚孔子之道。与外国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具体的饮食、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表现,差异的存在致使“跨文化冲突”的出现,其主要来源于下面几个方面:

2.1信仰的冲突

中国人倡导的是无神论,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存在明显的,这也是近几年来西方国家一直抨击中国的主要手段。国外的很多国家都有着各自的,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典型的有神论者。在中国,并不对公民的做出限制,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的存在会影响一个人的实际行为和思想意识,所谓意识决定行为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思想方式,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具有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会产生激烈的争论和抨击,文化冲突从而产生。

2.2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遵循孔子之道,体现出一种含蓄、内敛、严谨的态度。其实,不仅儒家一门思想在发扬和传播,其他的,诸如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兼爱非攻”都在广泛的进行传播。但在国外,外国人的思想方式具有很强的具象性,其思维方式很超前,是一种鹰的视野,其关注的不光是本身还有其他人,会对其产生影响的所有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偏颇与笼统和全面,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侧重于直观和具体,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化冲突的形成。

2.3生活习惯冲突

外籍人员来华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日常的生活问题,中西方国家在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具体的语言、饮食到实际的工作、交流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从饮食习惯上面来看,中国人热情好客,往往会很多人同吃一道菜,相互敬酒、相互追捧。而外国人则常常实行分餐制,每个人有每个人单独的刀和叉,不会出现敬酒等喧闹的场面。另一方面,从时间使用问题上来看,外国人将自己的工作安排到每一秒,守时,极高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中国人则很难做到这一点,需要提升和借鉴。

2.4社会制度引发的冲突

国内外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氛围,这是外界的大环境,单独的个人无法改变,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受到社会制度和氛围的影响。从实际情况上来讲,西方国家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制度比国内要开放和自由,但对于这个问题也要辩证的看。自由的社会氛围导致西方国家贫富差距更大,袭击案件频发。严谨的社会制度使得中国的教育严谨、落后,应试教育体制盛行。由于思维模式存在差异,来华外籍人员对这些政策、规章、制度常以其在国内的习惯思维方式来理解,由此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这种情况在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

2.5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价值观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思想意识领域的差异造成的,是在进行一项抉择时所参照的标准和依据。就像一幅著名的漫画所表示的,中国老太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在七十岁时住进了新房。而外国老太则贷款50年,20岁时住进了新房,70岁时终于还清了贷款。我国的价值体现为集体利益,因此出现了很多舍生取义的英雄。而西方的价值变现为个人主义,尊崇自我实现人生目标,发挥个人才智。价值观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个体在处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方案,由此便产生了文化冲突。

2.6具体角色引发的冲突

外籍人员来华的目的大都是进行学习和工作,很难与当地的老百姓进行角色上的对接。这些短期来华的外籍人员并不存在在中国境内长久生活的打算,因此也就限定了其思想上的保守和内敛,不会刻意的进行文化交流和传递。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群体性,对于外籍人员也难免存在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对于外籍人员也会采取必要的自我保护措施。

3、国内外关于跨文化冲突伦理协调研究

3.1国内关于跨文化冲突伦理协调研究

世界正因为不同的文化才得以如此美丽和繁华,文化的发展需要存在差异。我国对于跨文化冲突伦理协调的相关研究尚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十几年的研究过程中,也取得了些成绩:(1)针对不同的文化要本着“和而不同,去粗取精”的态度,始终将人的喜恶为根本出发点。文化的传播载体是人,人也是具有价值判断能力的,能够明确自己的喜恶。(2)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要珍惜和尊重,对于外籍人员要坦诚相待,给予他人应有的帮助,互相促进,和睦相处。坚持“和而不同”,要立足本国文化传统,不搞文化霸权主义,做到。(3)面对不同的文化要站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并不存在文化的高低贵贱之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3.2国外关于跨文化冲突伦理协调研究

外国人对于跨文化冲突伦理协调研究现状和中国的相关研究存在明显的不同。国外研究认为跨文化冲突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权利差距、不肯定差距、个人与集体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因接触到不同的外部环境、组织机体和个人是来华外籍人士产生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这种冲突的协调也离不开个体的交互共生。为此,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4、外籍人士跨文化冲突协调的有效途径

文化冲突的产生需要必要的伦理协调来进行完善,具体的完善途径包括了建立利益诉求机制、创新文化适应新途径、完善跨文化伦理沟通机制、建立跨文化伦理冲突预警机制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五个方面,下面将一一进行阐述。

4.1建立利益诉求机制

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发现,外籍人员的诸多利益需求并不会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反馈,其实际需求的难以保障造成了冲突的形成。因此,要想切实的改善文化冲突,就一定要建立外籍人员的利益诉求机制,外籍人员要通过合理且健全的途径来反映其实际所需。建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使他们有表达利益的渠道与平台,而有关外籍人员的利益冲突、纠纷调节中所扮演的中间人,应做到能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外籍人员在华合法权益。

4.2创新文化适应新途径

文化冲突的产生源于文化适应存在障碍,因此,要想切实的改善文化冲突,就一定要首先创新文化适应新途径:加强与外籍人员的跨文化交流,一般来说,要想切实的提升外籍人员文化适应能力,就一定要注意加强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交流。高校等相关机构要安排专业的具有较强沟通能力的人与外籍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的内容要包括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明确其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需要,掌握第一手资料。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于外籍人员的文化适应培训,缩短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

4.3完善跨文化伦理沟通机制

冲突的产生在于彼此之间文化的互相不了解,不尊重。因此,要想切实的解决文化冲突,就一定要和外籍人员建立跨文化伦理沟通机制。相互学习理解彼此的优秀文化可以有效的消除误会,可以掌握必要的基础内涵。另一方面,跨文化伦理沟通机制的建立要遵循实际,从具体的生活习惯等与人联系紧密的方面入手,打破跨文化沟通中的思维定势,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

4.4建立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

要想切实的解决文化冲突,就一定要依靠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通过整体的外界大环境来改善单独个体的行为与思想问题。良好的社会文化伦理氛围关键需要政府的引导,公众的努力,打消彼此之间的隔膜和误解。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要本着宽容的态度,以和为贵,时刻将文化的共存作为主基调,建立健全良好的社会伦理氛围。

上述内容侧重研究外籍人士在我国的跨文化冲突伦理协调问题,首先阐述了外籍人士在我国的文化交流背景,进而介绍了外籍人士跨文化冲突的差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外籍人士跨文化冲突协调的有效途径,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跨文化冲突伦理协调研究水平和质量。

篇7

关键词:多元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思路 探讨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会,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思想或多或少渗透进石油企业员工内心与灵魂深处,这必然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造成众多麻烦。在新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形势下,企业如何把控社会局势、精确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对症下药,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尊重多元文化,承认各文化之间差异

在多元、复杂的文化情态下,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冲突无可避免,如果无法科学有效处理这些冲突与矛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受到威胁,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毋庸置疑,尊重多元文化发展,承认个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用的第一步,也是基础与前提。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树立平和、包容的心态。对任何文化形态不鄙视、不排斥,尊重与鼓励该文化形态的发展与壮大。其次,坚持本地文化与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原则。管理者应认真分析本地文化,尊重各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用于发展,寻找本地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契合点,实现其共通与融合。最后,在文化差异基础上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石油企业应尊重异族、异地文化,实施跨文化管理工作。如可认真研究本地管理制度,创设基于多元文化的特色管理制度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二、选择科学、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石油企业应选择恰当、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有实地管理模式、母公司文化移植模式等等。众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作用,不同的企业类型可基于自身经营与发展特征选择可行性的管理模式。国际化经营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将其作为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加以重视。这就要求,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在尊重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要基于文化差异选择不同类型的高效管理模式。毋庸置疑,石油企业多元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各国、各地区乃至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故企业在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应关注文化动态、不断推动文化的融合式发展。举例来说,中石油在中亚、东非等地实施文化融合创新模式,并将其逐渐辐射到各个子区域。当然,在海外项目还没完全统一之前,可采用文化移植、文化嫁接等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是多元文化下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企业用人要合法、合规。首先,在人力资源选拔上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筛选,坚持任人唯贤,拒绝任人唯亲,尊重每一位人才,给予每一位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平台。其次,在人才任用上,要坚持违法必究,对于每一位违反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规定的员工给予合适惩罚,以儆效尤。第二,尊重文化差异,最大限度为员工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要将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尊重不同区域、文化员工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一视同仁,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及时解决职工工作生活中的难题,为职工消除后顾之忧。第三,为每一个员工建立人才档案。人才档案要将不同员工的技能、习惯、特长等记录下来,充分挖掘员工潜能,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四、强化文化交流,构建跨文化人资管理体系

强化文化交流,构建跨文化人资管理体系很重要。在强化文化交流方面,可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明确交流语言。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前提下,选择一种语言,如英文或者中文,用于日常工作交流,消除交流障碍。二是统一员工交流的行为规范。即在交流中,要制定统一的交流规范,强调坦诚交流,以最简洁、明了的方式澄清要表达的意思,尽可能避免交流的含糊不清。三是采用多元方式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例如,可通过运用备忘录、任务单等方式达到目的。四是建立员工信箱、定期开展研讨会等解决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在跨文化人资管理体系构建方面,石油企业要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强化人才培养与储备,多途径留住人才,壮大人才队伍。

总之,石油企业可基于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尊重多元文化、采用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原则、强化文化交流,创建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方式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文豪.多元文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68

篇8

将电影置身于传播系统中来研究,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提出:“电影的本性就整体而言,应该涉及三个方面:艺术、商品和传媒”,“电影也是一种传媒”[3]。随着电影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电影的传播特质已毋庸置疑,它以影像符号为载体,直观、可视、逼真的特点使它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超其他艺术传播形式,属于高效快捷的传播媒介。有保存和传播价值的电影会被各类档案机构留存,成为电影档案。电影档案是跨文化传播中最有效的文化载体之一。每部电影都可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缩影,它作为承载文化的媒介担任着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它可以透过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动作、行为方式、情感抒发等人类共通的交流信息和情感表达手段,在较大程度上跨越因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和民族造成的语言和文字上的沟通阻碍,建立彼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交流方式。换言之,电影语言是富有国际性的艺术语言,更易于被观众所理解和接纳。即使是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能通过电影赋予的审美体验,观察和感知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信息。因此,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置身于全球化语境下,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物。“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一种影像语言,电影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电影是一种文化产业”[4]。鉴于电影影像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递和跨文化传播功能,如何最大程度地实现电影档案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并由此充分挖掘电影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

2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积极行动

目前,各国都意识到了电影在传播本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上的积极作用,也为电影投身于跨文化传播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实践中,电影档案机构已逐渐显现出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中承担的重要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保存电影影像资料,而是与时俱进地在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努力作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也不断加强合作,建立国际间的联盟组织,以交流彼此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和做法。

2.1组织电影展映和观摩20世纪50年代初期,电影保护事业的先驱、法国电影资料馆的创始人朗格卢瓦和瑞典评论家林德格伦引发了电影档案馆的首要职责是保存电影还是促进电影文化的争论。随着跨文化传播的空前频繁,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纷纷将电影作为文化媒介来推动文化传播进程。电影档案馆通过展映电影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展示出主动参与的积极作为。通过电影展示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这成为了电影档案机构的一项主要活动。展映途径多为创办各种专题的电影节和展映文化活动,还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受众创造机会去接触和体验视频点播或商业院线根本无法获得的影片。

2.2开展电影文化研究电影档案馆除了电影展映,还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文化研究活动。一方面,针对展映电影组织各种专题论坛,邀请国内外电影制作人及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和研讨,引导受众更加透彻地认识和了解电影中的各种文化信息,帮助受众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加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挪威电影协会针对本国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电影文化活动,包括电影工作坊、讲座和展映进课堂等,甚至设立了儿童电影馆和电影俱乐部,播映经典电影、短片以及纪录片。这种从小抓起的电影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年轻人的文化接受能力,提高全民艺术文化素质,储备跨文化传播人才,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许多电影档案机构用自己的出版物和网站宣传资讯并发表研究成果,还开展相关的电影学术活动,鼓励科研项目进行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功效等的研究。可见,如今的电影档案机构,不仅是电影文化研究活动的组织者,也是电影文化项目与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电影文化的教育者。

2.3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电影档案机构不仅在自己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投身电影文化交流,也广泛参与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和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盟会议,不断增进互助合作。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一直以来延续他们的贷款项目来资助国内外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的成员机构开展公开电影展映活动及保存项目。越来越多的电影档案机构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电影节或电影展,宣传本土电影文化的同时,体验和学习他国电影文化。2013年,中国电影资料馆组织参加了7次在其他国家地区举办的中国电影展;挪威电影协会除了参展国外的电影节和电影文化周之外,还将大量的附有法语字幕的挪威故事片在法国巡回展映一年;英国西北电影档案馆则是在法兰克福、奥地利林茨以及中国广东艺术博物馆参展影片;韩国电影档案馆在哈佛电影档案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以及柏林国际电影节进行韩国影片展映。共享电影档案资源。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电影档案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机构之间通过相互借用影片实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例如,东京国家电影中心在一年里借出128部馆藏影片用于38场国际电影节等的展演活动;中国台北电影档案馆借出18部馆藏影片给11个国际组织机构用于展映。“电影保存的实质并非保存电影胶片甚至活动影像本身,而是保存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记忆”,“藏和用是高度统一的”[5]。基于此,如今的电影档案馆已经跳脱单纯保存电影档案的功能局限,正充分发挥电影的文化媒介功能,通过国际档案机构间的资源共享,利用丰富的电影馆藏资源,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将电影作为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证据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以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融合。

3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在参与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电影本身以及档案管理方式的发展变革,各国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如何不断更新技术,以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数字化存储工作十分艰巨。在跨文化传播中,电影档案机构的展映活动需要依托于良好的馆藏和存储。数字时代的到来迫使电影档案组织在保存上全面革新。事实上,数字化浪潮一经出现,就开始冲击电影制作领域,电影被迅速数字化,放映机构也转为数字投影,大部分35毫米电影拷贝逐步被弃用,电影档案机构在守护传统胶片的同时不得不直面新物质媒介,电影存储系统的全面升级也迫在眉睫。如何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保存影片,需要电影档案机构在技术研究和试验中投入大量精力。面对如此庞大的改革工程,即使是在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电影档案机构也会觉得棘手。在国际电影档案联合会(FIAF)的年度报告中,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NARA)认为,“NARA目前最大的关注点就是升级基础设备和存储能力,不仅要将大量的历史记录数字化,还要创建比以前更大的文件夹(2K、4K、HD、SD)。虽然影片保存实验室能够实现馆藏的电影数字存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强大的网络和存储环境,我们也只能保存HD格式的拷贝。”

可见,更新现有的存储功能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从而保障跨文化传播中展映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电影档案机构面临的重大挑战。其次,人力缺乏。电影档案机构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急需的人才十分缺乏。一方面,电影文化研究的人才储备较为欠缺。电影档案机构开展的各种推介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展映、论坛和讲座需要大量从事电影文化研究的专门人才。电影档案机构虽然已经开始意识到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这上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数字、网络技术人员也严重缺乏。数字技术的特点在于它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过程中。为顺应数字时代,电影档案机构必须配备相关技术人才,更新机构内部的数字及网络技术。电影档案机构急需大量技术人才帮助创建健全的网络环境以顺利与国际接轨,接受和传输最新的跨文化传播信息,从而实现国际电影档案组织间紧密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再次,预算经费和资金不足。资金不足也是电影档案机构需要克服的困难。除了胶片保存本身需要较高昂的费用之外,数字设备购入、维护与更新也是需大量资金。另外,人才培养、电影展映、专家聘请、网络建设、刊物出版以及交流活动均需资金支撑。从年度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电影档案机构的经费来源大多是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拨款,在数目上不尽相同。当前,电影档案机构大都遭遇资金预算紧张的困境。资金不足使电影档案机构在应对挑战时力不从心,相关的文化传播交流工作也受到较大制约。

4结语

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跨文化差异;案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4-02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然而,从各校实施双语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较多争议,例如:①双语教学的专业差异问题;②双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问题;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问题;④师资力量问题;⑤教学效果及其评估问题等。本文依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专业特点以及学生能力状况,试图从跨文化差异视角,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探讨。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目标与问题分析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所进行的非语言学科教学。其目标有三个,即知识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完成专业学科的教学;语言目标是指在非语言类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学生能读懂该学科的外语资料,并能用外语就该学科的问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思维目标是指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分析,并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其中,知识目标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首位的;其次是语言目标,它要求学习者掌握专业外语水平。从理论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由于受到专业性质差异性的制约,要开展双语教学就必须对双语教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科学论证。一般而言,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小的自然科学,例如数学、物理等,比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更容易开展双语教学。因此,社会科学学科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更慎重一些,要从专业实际出发,考虑专业和课程本身的特点。据统计,目前双语教学在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普及,但双语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教师采取的方式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都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双语教学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双语教学比母语教学更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但由于语言理解的障碍,双语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普遍反映是对双语教学期望很大,但是对英文管理知识却不能很好地理解,理解英文和理解汉语存在差异,实际效果不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不能等同于专业外语课的学习,应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目的是借助它来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知识、管理思想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跨文化障碍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和妨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例如《薪酬管理》这门课,我们选的是米尔科维奇的著名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源,但在教学实践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国外的社会经济及立法环境的不同,本教材里有大量与我国国情不同的相关内容,如何进行取舍是个难题;二是管理科学在国外已有多年的发展,比较成熟,本书在内容表述上相当灵活,有丰富的权变思想,但学生在接受中却存在问题。另外,对班级整体外语水平没有足够了解,没有很好地选择与此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模式,一定程度挫伤了教师的双语教学热情以及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即使后期采用了大量本土案例,虽然效果不错,却淡化了外语语言的运用。

三、基于跨文化差异视角的《薪酬管理》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双语教学模式不只是课堂授课模式,还应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鉴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以及参与双语教学师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主讲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调整、课堂授课的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考虑。

(一)关于双语教材的选择和改编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中关于教材的使用与选择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中英文合订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中英文双语;二是使用英文教材,但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双语形式;三是使用英文教材,教师讲解和课件都是英文形式,这种形式相对比较少。这种选择主要是基于语言目标考虑的。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外源性,即使是国内教材,也大多是基于国外知识框架,改头换面而来,尽管有了一些国内案例材料的支撑,但是从理论和制度层面出现知识断层。因此,国内外教学并非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存在技术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理念差异。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在涉及组织内部薪酬公平性问题方面,对于薪酬公平性的感知就存在较大的文化和制度背景的差异,如果不让学生理解这一点,而仅仅告诉学生如何去做岗位评价来体现内部薪酬差异性,这是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的。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选择教材时面临两难问题。完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并不合适。我们在教学实践进行以下尝试:①首先精选国外教材,例如《薪酬管理》课程,我们选择是Milkovich和Newman的经典教材《Compensation》(Ninth Edition),因为这本教材内容体系全面,不仅包括技术层知识,也包括理论和制度层的知识体系,并有大量的参考文献,给授课教师较大的教学选择空间;②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删繁就简,编写精简教材,仅保留简洁的学科知识结构及技术知识点,同时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语,降低了对学生的语言要求;③通过对教辅材料的整理,将有关跨文化知识点纳入其中,以便根据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知识状况,进行动态选择教学。

(二)双语教学内容的组织和配置

教学内容的组织包括精编的简化英文版的教材、课件、教辅材料及其相互动态配置,其目的在于克服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配置与动态选择,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考虑教师与学生的英文水平,学生的专业基础,我们精编英文教材突出技术知识,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英文课件,以降低课堂双语教学的语言障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们根据课程进度开列中英文版相关参考书目,让学生利用课外熟悉课堂中难以用英文表述的有关理论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课堂案例教学采用中英文形式,英文案例取自国外原版案例,中文案例则取自国内本土案例。案例课堂讨论采用中文讨论;二是跨文化差异案例导入,如前文所述,由于管理学科知识的外源性,跨文化交流障碍必然存在。我们通过知识点对比的中英文案例,试图克服学生在管理学科知识接受方面的跨文化障碍。例如,关于“薪酬公平性”这一知识点,我们在课堂英文教学中主要关注岗位评价的技术和方法,而关于公平理论知识,则要求课后参阅相关中文书目。关于公平性知觉在跨文化中的差异以及在薪酬管理中的体现,则通过中文本土案例以及英文原版案例进行课堂比较讨论;三是教学内容动态配置问题,精编原版英文教材及课件是课堂双语教学的主体,完全采用英文。教学计划中课程学期安排、教师的英文水平以及学生的英文水平和专业基础都会存在差异。针对这一差异,我们可以动态配置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变革

在教学形式上,双语教学具语言性和专业科学性的双重特点。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在课堂上,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按课件或教学笔记说英语,学生在下面听英语,形式呆板。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方法采取更加灵活变通的方法。一是教学过程的延伸,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不能仅限于课堂的45分钟时间,因为双语教学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应延伸至课前和课后。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配合课堂教学进度,提前布置学生理论知识点及参考书目,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每次课后布置下次案例材料以及课程内容相关文献阅读;二是语言地灵活运用,一方面,如前所述表现为教学材料的灵活配置上,另一方表现为课堂表达上。由于班级或班级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教学中除核心精编教材和课件全英文外,其他教学内容语言的运用可灵活进行;三是案例教学的主动与被动相结合,为了克服双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我们采用中英案例对比分析,并建立案例库。但是案例库是开放的,每次案例分析讨论分组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案例,自主选择中文案例或英文案例。案例教学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由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作补充或点评。

五、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主要涉及不同文化制度背景下的人们间的交流,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跨文化交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由于语言和跨文化障碍,存在目标置换现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存在两难的情况,往往是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学习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基于此,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薪酬管理》双语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通过再次的教学实践进行检验。经过几轮教学实践,事后教学评估显示:学生对这种双语教学基本报以肯定态度,认为双语教学不仅能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很好地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知识,并通过分析讨论锻炼了专业思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专业 培养新模式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已成为高校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专业。对外汉语作为跨文化语言学习,承担着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关系密切,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参考以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探索并尝试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验模式,以促进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1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Hanvey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次(胡文仲,1990);李映(2002)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四个层面: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以及灵活运用语言与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等四个不同步骤。文秋芳等人(1999)提出了包括前人提出的交际能力以外的间距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许力生(2000)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为特定文化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的能力培养两个层面。高一虹(2002)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一文中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种重要模式,并对文化的跨越与超越进行了比较。综合借鉴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和层次的分析。付天军(2010)在借鉴Patrick(2004)文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了解,参与,比较与对比,以及调整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

2.2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

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能力,即通过了解、理解、评价和运用四个层次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3.对外汉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认知、对比、合作、实践

笔者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设计了培养模式。

3.1语言文化认知。包括了解掌握本族语言文化和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还要认知两种语言的深层文化,即社会结构,思想意识,政治体制,社会价值取向等,尽量丰富社会文化知识,挖掘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

3.2跨文化对比。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在学习使用过程中自觉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语言语用文化对比,积累语用对比方面的知识,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3.3合作学习。在理论的学习和实际生活及课堂模拟的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调整认识、情感和行为,以合作的心态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3.4实践运用。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有效交际。除了课堂模拟环境,还可以利用网络、外教、留学生等为学生创造“半自然”交际环境,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参与者的互动,观察交流与沟通,亲自感受文化差异,得到跨文化交往的熏陶,在反复实践中掌握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感受文化的异同,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

4.结语

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跨文化教学应当贯穿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并逐渐增强和逐步深入。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新模式进行跨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掌握语言文化,学到纯正、地道的英语,并在获得流畅的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的同时,实现由西方文化的学习者到传播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付天军,陈凤然.单一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建[J].东岳论丛,2010,8.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李建萍.合作学习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研究[J].外语学刊,2012,3.

[4]李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东岳论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