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胡 楠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150086
【文章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逐渐被很多领域所应用。数字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之上并在数字科技的支持之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当今信息时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产物。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在本文中,将就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构架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新美学特征;构架
0 引言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相对传统手工艺术来说,在借助现今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基础上对艺术的一种展示方式,并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在音频、传播以及图像等多个领域进行应用。目前,其在我国的很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这种良好的传播度以及使用情况,则同其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1 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
1.1 多媒体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使人们有机会将艺术的美学概念更加深刻化,它使艺术语言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着广博的多媒体性,它在构架自身新美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和众多的领域(如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有所涉及。数字媒体艺术在此过程中具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理念。首先,该种技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应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在大量的高新技术的支持下最终形成了动画、图像等各种艺术形式。其次,这种不同领域方式的结合应用, 则能够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于作品的创作空间以及表现形式进行了更好的丰富与扩展。同以往单纯艺术形式运用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完全可以说是一场多个学科、多领域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大会战,其艺术形式的新美学特征无论在造型方面还是在对其艺术本质的认知方面,都具有着一种全新角度的理解。而从艺术的形象方面而言, 其也不再仅仅局限在艺术作品视觉以及美感的享受,更是一种多种艺术、多种美感的结合,具有着更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1.2 大众性
当艺术遇到科技时,对于人们更多的是一种吸引,能够使更多的人们吸引到艺术道路之中。在其发挥自身功能时,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所能够表现出的大众艺术氛围也将其良好的成为了一种更为平民化的艺术特征。对于每一类艺术作品来说,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形成, 而正是这种特点的存在则会使艺术在很多人眼中具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而随着艺术作品依靠科技所带来的普及化发展,就使得人们在重复性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具有一定水平的作品。对此, 我们可以说在这种互动交流以及数字媒体作用下,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数字媒体所具有的大众化特点。
1.3 虚拟时空性
在数字媒体艺术实际创作、传播的过程中,数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且其同传统学科如理学、人体工程学等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只有将传统知识同数字技术进行良好的搭配,才能够创作出更容易被人接受、具有更好视觉效果的艺术作品,并以此在现实生活中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虚拟时空创作途径,即将现实的情景放在各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采用虚拟的方式加以链接,并且进行艺术整合,使得人们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之中,人们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各个地区的人们很难对不同地区的角落以及特征进行观察,但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超越时空的愿望。
1.4 互动性
互动性,就是指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在受众与创作家之间造成某种场景艺术氛围,使受众与场景之中的典型形象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自然流动。互动性并不意味着是双方的情感互动,它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多时间和多空间进行情感沟通的一个艺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完美地体现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网络存在是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互动的重要平台。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只要接通网络,就可以与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互动,且艺术家也能够再此过程中根据自身的认知情况对作品进行修改与加工,并在读者同作者之间建设成一道桥梁,对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含义进行充分的体现和展示,并将作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拓展。同时,通过网络这种途径,也能够帮助作品的观赏者能够充分的对艺术品的独特意味进行感受,并在这个艺术作品的参与过程中同作者以及作品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动。对于这种互动方式而言,可以称之为艺术同非艺术间的一种互动,并以此获得人们艺术水平的共同进步。
1.5 非物质性
在传统的艺术中,往往都会认为在艺术作品中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即形象存在这一定的可感性。而这种特征之所以存在,物质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作品才能够较好的呈现在人的视听体验中,并获得更好的的感官效应。而在数字化艺术中, 其通过编码与数字的方式作为物化语言, 能够有效的对以往艺术作品过分依赖物材介质的情况进行了转变。而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电脑作为艺术创造的工具,能够将虚拟的数字化创作良好的实现为另一类艺术形态,即我们所说的非物质艺术, 其将艺术家们引领到了一个具有自动化、数字化的领域,在对传统量子化艺术创作模式进行改变的基础上使其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与传播。
2 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构架进行了一定研究,需要我们能够在对其特征进行良好把握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朱建春, 陆志国. 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2012(17) :55-56.
[2] 任怀琎. 工科背景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J]. 中外企业家.2013(17) :77-78.
[3] 邢宏亮.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 理论).2011(03) :11- 13.
篇2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4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ng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ai University
MENG Xiangbin, LOU Lilv, ZHANG Heng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iscipline of digital media art under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n the ground of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media art and the constructing system, we built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of digital media art which is fit for the environment of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actions and methods of training program of digital media art in Hohai University,in which we combine the preponderant subjects of Hohai University and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At the same time,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is optimized in order to adapt the market demands for talent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and practice system; discipline fusion
1 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内互联网、电子商务、CG产业及移动游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对相关领域的设计人才需求呈现出井喷的趋势,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要求从业人员综合具备多种素质能力,培养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及艺术审美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创意人才,便成为了各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从2000年开始截止到目前,全国共有253所高校设立和数字媒体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在建立之初大多设立在计算机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或媒体与传播学院,但该专业的交叉性一度使数字媒体专业处在一种悬浮状态。2004年教育部在本科目录外新增“数字媒体技术”(080628S)和“数字媒体艺术”(080623W),从专业归属上来看两个专业均从属于电气信息类。①而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又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严格分开,将数字媒体艺术划归到艺术学下面的设计学类,而数字媒体技术则保留在工学下的计算机类中。专业目录调整的情况反映出社会与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认识上的混乱。从全国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办学情况来看,普遍出现的问题为专业办学时间短、课程设置结构混乱、师资队伍薄弱、办学无特色、同质化倾向严重等。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及构成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对象及时代背景决定了其所具备交叉性、融合性的专业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融合了美学、艺术设计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见图1)。通过研究分析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及交叉学科,可以为我们设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了解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奠定基础。从数字媒体对象的表现形式来看,其表现形式超越了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以互联网、移动设备、交互媒体为主要载体。传播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介以文字、图片为主的表现形式,而更多的是采用图像、动画、视频、游戏,这类传播内容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体现出信息量大、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其实现则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②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必须围绕上述分析来展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与能力体系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设计基础。学生应该具备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艺术创意表现的能力与审美能力,具备数字内容艺术设计的基础。(2)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及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了解工程师的思维模式并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具备整合多领域人才,进行项目设计管理的能力。(3)传播学及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数字媒体传播形式,能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广传播。
图1 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3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河海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在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正式创办于2007年。河海大学的教授、专家和科研人员早在9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水电站建设的多媒体演示动画研究、航道疏浚的虚拟仿真研究、三维动画软件插件关键技术研究,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师资基础。经过七年的办学实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在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以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归属上属于电气信息大类,因此所招收的学生为理工科出身。大多数学生在刚入学时普遍对本专业理解错位、信心不足、内心茫然。(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立之初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既无法借鉴利用河海大学优势学科的平台,又不能体现河海大学水利行业特色,因此需要进行课程改革。(3)从学生评价体系上来看,有些地方与理工科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相互冲突,需要在评价体系做出相应调整,以符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规律。
4 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改革举措
从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1)依托各校风格与优势学科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2)在教学模式上以项目案例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精神;(3)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注重艺术基础理论、设计通识类课程的教育,在本科教学上实现厚基础、宽口径。(4)利用不同院系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思维。
因此,我们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从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关系、知识范畴、能力要求等方面入手,理顺思路、明确定位,构建符合艺术教学规律体现河海大学自身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③通过教学改革,对原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的定位,结合河海大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常州市地方产业特色,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今后的培养方向:以水利为特色,培养服务于信息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交互设计、虚拟仿真方向的设计人才,引导学生进行与水相关的创新设计,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与水文化的对接。
图2 校内外平台资源与重点研究方向
(2)分析可结合的校内外平台及教学团队资源,最大限度将身边的优势资源整合利用,重建与之相关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研究方向,建立能够体现河海大学水文化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通过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与校内优势资源平台建立联系,通过这种跨平台与跨专业间的交流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④目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密切相关的平台资源有机电工程学院疏浚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及其教学团队、物联网学院计算机图形学及虚拟现实科研团队。依托这些科研实力雄厚的平台与教学团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从校外的平台资源来看,结合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以学生实践为核心,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产业与社会三者的有机融合。⑤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及转型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整合为两大模块:信息与交互设计(交互电影,交互APP,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虚拟与仿真设计);影像与非线性编辑(动画与CG视效,水利工程仿真设计)。这种培养模块既体现了工科背景下的数字媒体专业特色,又突出了河海大学以“水利”为特征的办学特色。
(3)将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两个专业统筹考虑,在设计理论、基础专业技能、美学及艺术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与认知心理学等设计基础通识类课程模块上实现统一。目前现状是两个专业在基础专业技能方面的课程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但由于忽视基础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的教学、受本科教学职业化倾向思想的影响,相关的基础通识性课程开设得非常少,大量的软件技能教育充斥在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中。⑥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出的设计理论基础课程,虽然授课内容一样,但由于课程名称、授课学期不一致而无法统一。我们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革。
(4)强调基础教育、设计通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学生的专业就业方向。在解决上述三点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调研分析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面向的就业行业,根据行业要求调整三四年级专业课程。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分出大概2~3个与具体的就业相一致的方向,去掉与之无关的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定位。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伴随着信息产业、创意产业发展而生,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强调跨界融合,设计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及工程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也应紧随时代潮流发展变化。只有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才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命力。专业创办环境、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周边产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能是单一的、一元化的“一刀切”模式,各学校应该结合自己本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培养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特色人才。本文作为河海大学的教改项目成果,在探索具有河海大学水利特色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与本校情况、环境相类似的院校创办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提供了参考经验。
项目基金:河海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与实践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ZX/13A001-O1)
注释
①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4):1-5.
②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③ 候薇.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数字媒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1(2):150-153.
④ 胡杰,冉学平,秦明忠.构建数字媒体教育“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270-272.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少儿美术教学;展望;反思
一、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反思
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突破,自然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不但要做好课件,更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为自己充电,扩宽眼界,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目前,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对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有重要的影响。
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设计和制作课件,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并不需要将每节课的内容都制作成课件;
第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引入要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启发其思维创新,但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数字媒体艺术;
第三,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欣赏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更加形象的感知其中的内容。在播放及讲解完毕后,需要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整理和讨论,使他们系统完整的梳理内容,并发散思维进行讨论。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并不断提升其艺术修养。
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的认识不能客观地看待,这极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从各个角度来看待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给美术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不断鼓励教师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进行教学。为了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国家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普及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并组织广大美术教师对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的开发与应用进行学习和探究。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不同地区硬件设施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还不能实现每个地区都拥有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的普及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鼓励广大美术教师从观念上进行转变,并不断开发适合本地美术教学的乡土教材。
二、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展望
现如今,科技的发展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在教育数字化的时代,教师引导,学生将作为主体进行自主性的学习。美术教师将很有可能从机械的、单一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以此节省更多的时间来探索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有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不久的将来,相信会有更多的美术教师把数字媒体艺术引入美术教学中,甚至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媒介,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学生也更乐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数字技术的横空出世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物质交往方式,它还隐而不察地作用于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在科技理性之光熠熠闪耀的今天,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解构及重塑着社会艺术形态及人类的审美之维。毫无疑问,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将推动美术教学进入一个更加丰富的领域。届时,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教学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对美术信息进行查找与分享,例如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数字媒体便可以实时游览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甚至可近距离观赏到镇宫之宝《米洛的维纳斯》,放大后可以清楚的看到笔触和纹理,具有无限可能。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信息接收渠道变宽,这便使学生接受到的美术信息将会是传统美术教学的数倍,这将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对美术教师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由于学生接受美术信息渠道广自然懂的也多,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以此获得学生的青睐。毫无疑问,借助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少儿美术教学在美术教育中必将有惊人的突破。
三、结语
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媒体,而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又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既是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是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艺术形式表现,通过伴随数字技术产生的计算机及其他数字设备等物质载体、数字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形态。艺术的美由数字媒体艺术运用数字技术作为有效的工具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人们,却又不失艺术原有的自身魅力。数字媒体艺术已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而对于教育产业,数字媒体艺术远比其他领域的影响要深远的多。
数字媒体艺术引入少儿美术课堂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生机,在前人不懈的努力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和少儿美术教学的深入研究,分析出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图、文、声、像四种媒体形式,并对数字媒体艺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一个全面的分类归纳,从美术演示、绘画创作和美术欣赏三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总结出数字媒体艺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现代少儿美术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媒体艺术,只有恰当、有效的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少儿美术教学中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融入新媒体艺术的美术教师教育(第二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论文汇编)[M].南京: 江苏出版社, 2010: 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9.
[3]宫承波,田旭,梁培培.数字媒体艺术导论[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04-07.
篇4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计算机技术 实验教学 原型设计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数字媒体艺术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源于文化、艺术和技术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学科。正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高度结合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精练和创作才能适应行业的需要。所以,本专业的课程开展有效实验教学对于专业老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就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实验教学中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和形式作探讨。
1.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数字媒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需要增加实验教学环节、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这一新兴学科的课程实验教学正处在探索阶段,从实验大纲、实验课程模式到学时安排的合理性等环节都存在着很多不足。
1.1实验大纲陈旧,实验指导书更新不及时,不能体现本专业的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目前市场上该专业一些非传统课程的教材本来就不多,更何况是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所以很多高校都使用自己制订和编写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但是往往一本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一用就是好几届学生,教师不能把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最新知识技能及时更新、添加到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中,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所掌握的技能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
1.2实验课学时安排不合理,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多。
很多院校在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安排上都是1:1的比例。在这样的比例学时中,实验课上老师需花费一定时间进行演示、讲解等课堂活动,因此真正分配给学生的实验课时不能满足学生实际操作的需要。
1.3实验课模式保守,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开设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表现对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象的重复,教师为实验课的主体,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制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细节,而学生只需按照老师的操作步骤重复一次,没有思考的过程,更谈不上创新思维。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环境下,不可能调动学习兴趣和热情。
1.4实验项目之间独立性太强,连贯性较弱,实验课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安排。
实验课一般跟着理论课教学走,很多实验课的内容都是根据理论课章、节的知识点来进行设计,有针对性地以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来进行巩固,而忽视了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串联,致使实验内容单调、脱节、不系统,同时也导致学生知识不连贯。
2.数字媒体艺术类实验课程的尝试
要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体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性强的特色,就需要改变观点,对该专业的实验课程从实验大纲的制订、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内容的安排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2.1实验大纲的设置与行业、市场紧密联系。
数字媒体艺术类课程与技术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当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制作技能,而且平时要注意搜集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和更新实验大纲和指导书,将实验的内容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目前电子杂志是多媒体产品中的新兴成员,具有广阔的市场,人才缺乏,因此本专业的多媒体制作课程实验中就必须及时把电子杂志的制作流程及方法添加进去。让学生较早地接触本专业应用的前沿,感受专业与行业的差异,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2.2实验课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
实验课程的开展可以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以及可能担当的特定职务来定位。如Flas涉及编剧、角色场景设计、音乐、动画制作至少四个岗位。完成了理论课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四个职业岗位组队,每个同学负责一项岗位任务,共同完成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又可以发展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了解了行业完整的流程线,更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2.3增加实验课学时、缩短课程间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以数字技术为主导,以现代艺术为灵魂,将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学科。在实验内容上不仅要注重技术能力的锻炼,而且要增加艺术设计感的培养,所以在学时分配上要侧重于实验课,而不能理论与实验平均分配。同时尽量使用模块教学,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实验课的内容,让学生在对课程内容保持着浓厚兴趣时进行强化训练。如果每个实验项目间隔太长,学生的知识已经淡忘、兴趣已经减退,这样下一个实验就会遇到问题。
2.4实验课教学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艾斯纳认为,要是缺乏连续性就会阻碍运用设计工具作为必要的表现媒介的技能的发展。所以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验课在内容设置上我们不能将某节课的实验内容作为对某个独立知识点的论证,而要强调它的联系性、顺序性和承启性,即在一个实验内容中必须包含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到这个实验内容的知识技能是不是后面所学知识技能的基础,后面的内容能否在此基础上得到改进。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实验教学的实施总是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例如:课时、实验室、设备条件等,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活动中既能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又能更好地接受教育。
3.1开设专题实验。
实验以某章、某节的内容或某工具的使用技巧为主,直接由老师提供具体的素材、操作步骤,直接以技巧训练为主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目前各高校广泛采用的实验形式。该实验形式能够非常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技巧,打下较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如果将这种形式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所有实验,那么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将是片面的、不连贯的,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得不到锻炼。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开设某个专题实验,而该实验由一组相关性实验内容构成,例如在《网页动画》课程中我们尝试将一个完整的Flas贯穿于整个课程实验,包括Flash绘画、Flash三大类型动画的制作、Flash符号对象的运用等知识点,都是从这个Flas中提取出来的,当课程实验完成时,也就是这个动画作品完成时。通过这种专题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Flas的制作方法,而且真正知道了每个知识点、每种制作方法如何运用、如何配合,如何利用Flash完成一个二维动画的制作。通过这种形式除了能训练学生的某一技巧外,还能对以往的知识技能进行复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3.2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数字媒体艺术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在实验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设计学院几乎都是按学术项目进行教学,并强调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种观念深植于一种称为原型制作(Prototype)的文化中。原型设计通常用以描述设计过程和方法,这些过程和方法包括对于现存产品或服务的质疑、提出早期推测性方案、进行重复性的原型开发与概念设计,是一种以不断寻求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方法,在交互媒体产品的研发过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借鉴原型设计思想和流程,在2008、2009级数字媒体的专业教学中,将实际项目课题例如系网站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设计和电子杂志的设计等项目引入到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并以原型设计的思想和开发过程为依据开展实验。例如在《项目设计I》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码媒体系静态网站设计与制作和某课程Flash教学网站设计与制作两项课题。我们只提出了课题要求和考核标准,从市场需求调查、方案策划到结构设计、界面设计再到最终完成,整个项目过程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这种实验形式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某方面某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新思维。
3.3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个项目的开展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早认识到团队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个人和集体的决策能力。并且能够让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验中,让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与其他专业学生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因为涉及“跨学科”,所以此类实验可以安排为第二课堂或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比赛等形式。这也是对课堂实验内容的扩充或深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
4.结语
在高校教育中,实验教学一直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训练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根本保证。英国著名思想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罗吉尔・培根曾指出:“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由此可见实验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我们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该专业自身的特点改革创新,从实验设计理念、实验内容安排、实验开展形式等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和优势,培养出符合数字媒体艺术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月琳.关于数字媒体类课程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02):45-47.
[2]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觉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0.
篇5
1 传统媒介下图形创意表达的特征
图形是极具表达性的视觉语言,通常借助二维介质表达图形的表意性和传达性。传统的图形表达方式载体局限于印刷出版物,一般以静态的平面图形和文字呈现;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一些独具创意和表达性的优秀图形设计作品,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图形视觉冲击力,同时创作者通过图形对主题思想和内涵的诠释,创作出引发观者深层思考的作品。例如,日本福田繁雄、德国冈特兰堡等世界平面设计大师的作品,他们的图形海报设计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设计表现上很少或不用文字,坚持运用纯粹的图形语言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探索图形语言的深度和广度。这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创作的思维体系和图形构形方法常被作为经典作品加以剖析、学习,并引用到图形创意课程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元素表达呈现多元化趋势,多维、动态的图形表达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视觉传达载体中,如户外广告、网络信息传达等。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基于二维形态的图形创意表达性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2 数字媒体时代下图形创意表达的特征
在数字媒体时代下,图形的创意表达从过去依赖印刷的二维呈现发生着改变,图形表现开始从静态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动态空间,增加了图形表现的丰富性。同时,交互性的图形语言表达改变了单项的传播模式。数字媒体下,图形的动态性和互动性特征不仅加强了观者的参与和表达,还使得图形语言的艺术特性和艺术感染力更加丰富,增加了传播力。
在2015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我院学生冯达峰等利用图形创意和交互设计思维,进行“洁婷卫生巾”的广告创意设计,运用图形创意设计原理诠释“洁婷卫生巾”透气、安全的广告诉求,在设计表达上运用交互设计特性,融合了图形、文字、声音、动态等多种表达形式,并加入参与性图形小游戏环节,加强了观者的参与性,将产品功能、特征等优势幽默而轻松地表达了出来,在全国赛区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赛区综合创意类一等奖。这是一次图形创意课程的有益尝试,在传统课程训练中加入交互性图形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和对图形的认知。
3 数字媒体时代下图形创意课程的改革思索
图形创意课程的重点是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方式,结合同构、正负形等构型法进行创意思维训练。传统的课程训练是在平面纸质上的图形设计表达。多维形态表达的介入,使创作者需通过多维的思考进行图形创意,可以打破静态图形创意思维的局限,结合计算机图形软件进行创意图形的绘制,使静态图形动态化,在从“静”到“动”的转换中,创作者也会因其要表达动的图形创意,而关注颜色的变化、形状的变化转接、纵深感和位置的变化等,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训练。例如,在表达一个由树叶转换为和平鸽的图形创意时,图形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空间转换,动态的表达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将这一信息流充分传递,取得更好的视觉信息的传达性。在具体课程实施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创意思维多元化、立体化
图形创意课程的重点为创意思维的训练,虽然最终以不同载体的图形(静态、动态、立体)形式呈现,但对图形形态的认识、图形形式的思考及创意概念的表达,核心依然体现在创意思维能力上。图形创意是创作者智慧和个性的表达,就如面对一个“点”的创意思维,在课堂头脑风暴和发散思维后的结果可能是水中的蝌蚪、五线谱上的高音符号,也可能是阿基米德眼中那个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的地球。图形创意充满了创作者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它不应是单一的思维模式,还具有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以及收敛思维、跳跃性思维、线性思维等各种方法,往往突破思维的定式,借助想象、联想、理性与感性思维等方法,创作出现实与虚幻、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颖独特的图形。图形表现可以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模式下图形的单一表达性外延出多种可能。可以运用动态、音效、立体等多元立体的创意出发点进行思维,比如图形有了动态表达可能性,那么创意思想可表达得更加丰满,但同时对图形课题思维的多元、立体化的思维框架提出了要求。
3.2 点燃兴趣点,激活创意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打破单一、枯燥的理论讲授,结合新媒体技术下表达多样化、具有启发性和丰富内涵的图形创意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图形创意课程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加强课堂互动、讨论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以往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向式教学法,让教学过程真正互动起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多媒体渠道发现、分析、研究优秀图形创意,共同分析图形表达含义、表达方法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层层剖析优秀案例的创意思维出发点、表达方式、技术运用等。当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点燃了创作欲望时,那么他会非常主动地调动各种表达方法来呈现创意,积极掌握创作中的手绘表达、电脑制作等技术,将艺术与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3.3 基础训练的不可替代性
虽然数字艺术为图形创意设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但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依然要符合创作规律。固然,动态的、立体的图形创意表达具有视觉的吸引力,但“静态”图形创意表达是核心和基础,应该注重创意思维的启发和运用,快速手绘,将创意灵感捕捉下来,依然要运用发散思维、思维导图等手段进行图形静态表达,这也对学生的手绘能力提出了要求。当前,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和便利致使学生往往忽略手绘表达,特别是图形创意的数字化,使学生认为只要有创意和想法就够了,不必手绘图形了。著名艺术家李可染说:“练基本功的主要目的,就是强制约束自己的脑、眼、手,熟练地掌握创作规律的能力。”手和脑之间有密切联系,眼为脑之师,脑令手之行,在创意表达过程中,应运用手绘快速表达出思维碰撞创意的火花。在课程设置上,在课程前期依然应强化手绘表现,加强学生造型能力的训练。
3.4 专业课程联动效应
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图形创意课程中,探索图形创意的多维表达性,是艺术与技术相互统一的很好体现,但同时应注重课程的循序渐进。首先,图形创意课程就是运用创意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是基础和核心。此阶段采用手绘表达方式,大量练习图形创作,运用联想等思维方式,结合平面图形构型法创作,遵循图形创作的规律和设计原则,在静态图形表达基础上遴选优秀作品,进行第二次创作,以此为出发点,加入多维的、立体的思维创意框架,将调动学生图形(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软件、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的知识点,起到专业课程的联动效应,有益于课程学习的交叉性和互动性。同时,因为有具体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学生学习软件的主动性和活跃度会大大提高。在教学上需加大实践环节,数字软件应用和和图形语言表达能力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将诸如项目训练、学科竞赛等实践课程结合起来。这样,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软件技能应用和实践课程项目训练等,真正达到课程联动、交叉教学、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3.5 拼盘式教学的可能性
拼盘式教学模式突破原先教师一人一课的单一模式,多样化整合学院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形成合力,形成集体智慧,是团队协作的全新教学法。我院以“包装设计”课程进行拼盘式教学改革试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数字媒体技术引入到图形创意课程后,整合图形创意思维表达、图形表现、计算机软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课程、竞赛、实战项目设计等,形成拼盘式教学模式。
第一,系统的课程管理。课程包括较多方面的知识点与相关内容,从初始建立时的单一性,向着课程设置的阶段性、渐进性、递进性合理配置。
第二,整合教师知识和能力。团队合作,实施诸环节一体化的集体分工教学。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影视方向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SDJGZ2011-0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28-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由此,国内高校近些年来陆续开设了针对这些新媒体研究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查阅国内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高校的该专业介绍,大部分都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二、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解析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2008年开始招生的,该专业归属在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课程设计多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拓展而来,课程教师主要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新疆师范大学本科办学要求,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是新疆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合计970学时,占总学时的36.5%,这部分课程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的,不同高校会有所差异,但校内不再具有可调整性和设计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综合实践课四部分。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电子技术基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构成设计、大众传播与文化、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网络编程语言、新闻采访与写作、影视节目编导、新疆地方民俗学、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从这份课程教学计划里,我们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广而失专。所设计的课程涉及学科多,面向领域广,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影视制作、广告、民俗文化、电视节目、传播学等多领域,培养目标凸显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但在追求全面、强调复合型的同时,也就失去了专业的方向性,丧失了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学过,什么都学不精,貌似就业领域宽广,实际没有就业能力。
2)课程设计凌乱,缺乏系统性。从这些跨度较大、涉及学科领域面广的课程设计中,看似都与数字媒体相关,但很难厘清学科知识的层次关系,无法形成一个知识学习中必需的循序渐进、由浅显到精通的系统化进程。
3)知识建构缺乏体系,能力发展不能渐进。纵观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课一般是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发展专业方向提供的深化学习在上面的专业选修课里,我们看到民族歌舞欣赏、民族音乐欣赏、文化人类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并非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发展的提高,而是方向拓展的基础课程。而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有利于专业方向深化,但设计这类课程还是要与前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一定的相关和发展关系,科学的设计发展专业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从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上,由于过于偏爱于培养复合人才,并为这一目标而赋予实践,开设了许多跨学科门类课程,形成了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局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堆砌和求全倾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知识体系构成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支撑的学科平台也不一样。各大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相应的岗位输出相应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中核心内容之一,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发展规律而制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时代性、科学性以及针对性等,要使学生有所学、有所用,将来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一点对于办学建设十分重要。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充分考虑了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与本专业的技术特色,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的主要教学科研方向设为“虚拟现实技术”。其次在这个主要专业大平台的背景下再确定把“交互设计”、“多媒体网站”、“电子出版物”、“短片创作”作为四个专业小方向,以利于毕业生就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于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属于新疆师范大学的非师范专业,非艺术招生。由于该专业是由教育技术信息系拓展而来,由此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学设备条件上及教师配置上多来自于教育技术专业或受教育技术专业的影响。非艺术招生,在办学的起点上与艺术院校就有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着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产出。依托于教育技术专业,其可借用优势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下影视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相比较而言,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如建设有篮箱演播室、数字非线性编辑室、数字高清影像工作室、摄影室等,并相应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机在内的多套设备。该系现有的教师中,有近一半的教师研究方向在影视方面。因此,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刻意界定培养方向,但实际办学上应该清楚自己的办学方向应该在影视方向。其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的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数字影视应用技术,运用艺术创新思维进行数字影视短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移动多媒体视频制作等数字影视领域相关创作,并能进行栏目整体形象策划与包装,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这个培养目标里面,涉及4个关键词:影视、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从学科角度看,本专业首先立足于影视,拓展于数字媒体,是影视专业在数字媒体方向的发展。从知识体系看,本专业应该在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创作和实践。由此,笔者以为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
1)依据目前的校本实情,培养方向定位在影视方向,以后随着发展,可以逐步开拓别的方向,如网络传播方向、游戏动漫方向等;
2)知识结构属于跨学科的该专业,涉及学科面大,相关课程多,而在目标定位明确之下,该课程设计以影视技术和艺术为主体,拓展与影视有关的新数字媒体、新数字传播等方面的课程;
3)本着技术是创作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张扬的原则,将技术性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加强实践实习环节,提升艺术成果。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课程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在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设计关联因素很多,如公共基础课里面会有大学生素养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等,专业课程里面也会有影视技术类、艺术创作类、数字媒体传播类等方面课程,而且作为本科教学的四年计划,每门课程的开设学期和课时都互相影响。依据新疆师范大学教学实际和新疆区情,本文就新疆师范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提出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计:
专业基础课:文学剧作、数字媒体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及其应用、视听语言、影视鉴赏、摄影技艺、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广告学概论。
专业核心课:数字摄像、数字图形处理、大众传播与文化、数字短片创作、影视制作系统、计算机动画设计、数字影视特技、影视广告、影视节目编导、新传媒技术、纪录片创作、网站规划与设计、综艺晚会策划、电脑平面设计、数字音频技术。
专业选修课:制片与项目管理、播音与主持、文化人类学、CG 艺术赏析、媒介营销与广告、数字技术前沿、作品创作实践、电视节目包装。
这个设计有三个不变,一是保持原先的总学时、总学分和周学时数不变,二是保持通识教育课和博雅课程不变,三是原来的教学计划模块不变。保持了这三个不变,也就回避了学校教学改革和学校层面的教学设计,虽然仅针对专业课程进行设计对于本科生四年培养显得并不全面和科学,但这些的做法在实践中具有了较大的可行性。
与原有的相比,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计上有了这样一些特点:
1)课程的关联度提高,专业方向更为明确突出。
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循序发展、层层递进。
3)依据本专业特点,在专业拓展方面趋向于数字化和传媒化,如影视广告制作方面、网络传播方面等。
4)通过文学剧作、传播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内容的补充,提高了该专业学生影视创作的内在功力。
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
尽管在教学计划里规定了一些课程的实验课时,也规定了必要的实践活动,但它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能力培养程度,特别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体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里和各种教学活动中。依据我们以往的部分经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情,我们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这样一些设计:
1)扎实学好影视课程的相关素养课程,提高学科体系中的知识素养,为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开设相关课程、相关讲座、相关话题讨论以及参观、参与一些相关活动等。
2)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联、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实验课程不再是验证性操作,而是创作型的开发。
3)学生作业的主要形式是数字化的作品,作业不再可以抄袭、复制,评价作业的方式也不再是教师的批阅,而是公开展览,接收大众(广大师生)的点评。我们一些课程的学生作业作品展已经在课程学习中常态化。
4)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是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强调团队精神,强化协作学习意识。如电视短片的创作等。
5)建立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鼓励爱好相近、专业特长明显的学生群组发挥优势,多出专项精品,带动专业发展。如现在已经发展的“黑眼睛摄像协会”“Chapet影剧社”等不仅带动了专业的学习,而且也在全校产生了影响力。
6)与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在社会中建立我们学生实习实践的基地,同时也使这些单位与我们学校的教学及教学活动相关联,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如我们前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实习就是进入到电视台、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等,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在这些单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7)结合自己个人的发展方向,做好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学习的集中深化,也是大学四年学习的综合检验,由此,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做到“四化”,那就是方向化——本着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一体化——将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协作化——毕业创作应发挥团结合作的精神,精品化——力求毕业作品精品化。
8)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相关专业活动和作品大赛,以精品作示范,以成果带发展。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设计,我们旨在不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系统级的认知能力和理论与实践能力,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既能把握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认识系统总体;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性。本文论及的教学设计虽然学科面小了,但能力更强了,更专了,实际的就业面也就更宽了。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状分析及教学体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7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创新兴趣
美术一直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现如今已涉及各类学科,并与音乐等艺术学科相互交叉,融会贯通。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必拘泥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积极寻找与其他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点、结合点,实现美术和另外课程的有机整合,达到综合学习、灵活运用的目的。根据教材,将英语学科、语文学科以及音乐等各学科的内容与美术学科相关的教学内容都罗列出来,确定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然后从知能等诸多方面来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到其结合点。有的是从内容上找结合点,有的是从情感上找结合点。比如,我们可以在美术课上,用音乐来渲染情景,营造氛围。音乐与美术能够引起人感官上的共鸣,音乐具有震慑人心的感染力,学习美术时佐以音乐更容易激起学生对一些情景的回忆和联想。所以,教师可以挑选几首和所学内容息息相关的乐曲在练习的时候让孩子们欣赏,如练习绘画人物活动的内容,我就放一些健美操音乐,学生马上联想起了做操,联想起各种运动场景,运动员的动态便自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音乐是消除疲劳的一剂良药。在课上,学生练习时间长,易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如钢琴曲或者二胡曲等,就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祥和的气氛。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专心习画,一切都变得轻松愉快。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事先预习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让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比如,在教有关动物的课时,教师可以联系有关仿生学的相关知识,而平时学生们对这些知识可谓知之甚少,因此在课前,可以发动他们去回忆或者读一读语文书上的相关课文,比如《蝙蝠和雷达》、《人类的老师》等。引导学生自己探讨、分享一下仿生学知识,比如仿照鲸鱼,人类改进了轮船的结构;根据蛋壳的原理,人类设计了不少现代化的建筑物;根据贝类,人类发明了坦克;如此举一反三,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对所学美术内容就兴致勃勃了,特别是一些调皮的男孩子,此时更是全神贯注,跃跃欲试,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二、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热情
教而有法,但教无定法。一堂课中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综合运用的。在执教美术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艺术审美素养,才能积极有效地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有的教学内容以技能训练为主,则可以侧重于用讲授法和演示法,利用各种课业形式,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去创造;有的教学内容以情景教学法为主,则要根据孩子的日常体验以及年龄特点,调动其创造力,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如在学习色彩对比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动物王国要举行选美大赛,请同学们都来当回小化妆师,把小动物们打扮漂亮起来!以此来导入新课。学生作业结束时,黑板上出示一幅树林内容的挂图,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将化妆好的动物贴上去,让挂图成为了学生作品展示的天地,师生共同完成了动物王国作品的描绘。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教学,培养学生电脑绘画的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手法多样化,从而也使得他们的作业形式丰富多彩。
三、优化教学手段,提升创造水平
篇8
一 基于“订单式”的新闻人才培养
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力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学与就业的对接过程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青睐,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力求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在实践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多见于工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生产直接关联,该类企业的岗位吸纳能力强,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训,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类专业定向单位因岗位流动性不强、数量少,高校与其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成功案例还不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学院中文系与广西工人报社达成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数字新媒体班”,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办学模式确立为“工学交替、融合管理”,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新媒体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构建上,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为针对性强、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媒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为导向,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在专业实训中巩固和提高,辅以正确的评价体系,完成专业课程的改革,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下阐述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在文科类专业开展“订单式”的合作办学。
二 定向的课程设置
(一)确定三大培养模块
传统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新闻全才”,但对于“订单培养”的数字新媒体班来说则过于冗余,某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起来吃力且容易导致学习情绪上的疲劳,而他们的成才目标并不是成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确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时,摒弃“求大求全”的思路,与合作单位的岗位和业务需求、未来发展规划高度融合,力求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广西工人报社除了《广西工人报》,旗下媒体还有桂工网和“职工在线”客户端,除了履行宣传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职能,还拓展了报社的媒介经营范畴,是接纳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将来就业的重要平台。“数字新媒体班”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该新媒体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媒介发展趋势,确立了三大培养模块,即网络新闻采编和策划能力、摄影摄像(微电影)能力、广告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应网站和App的文字采编、视频采编、广告策划三类岗位。 (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课程群构建 除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发展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学等课程,而专业发展课程群则对应三大培养模块,具体划分如表1。课程的设置和分配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践的原则,在课时分配上,除了诸如网络传播学等少数强调理论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均大于3:1,有些课程甚至全部设置为实践课时,让学生每次上课在实际操作经验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岗位技能对应的课程方向,学生只需修满学分即可。
(三)课程内容体现“媒介融合”和“技术应用性” 目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加速更新换代,众多媒介机构纷纷开拓新媒体的新闻生产领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为媒介产品的重要组成,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课程构建成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识要与岗位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契合,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将内容集中在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和短评,以及开展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淡化或取消传统新闻写作课中的通讯和深度评论写作;又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除了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外,加入如何编辑适应微博、App用户群阅读习惯的新闻;而新闻摄影摄像和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则重在训练学生拍摄主题鲜明的微视频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视频处理技术。
三 教学方式改革 (一)教学“微课”化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果按照传统的系统化教学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识链的割裂(如一个章节的内容跨两周以上的时间),对于数字新媒体班的学生能力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将课程内容“微课”化,每一次课均设置一个问题,上课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预设的问题,当课堂结束、问题解决后,技能也就习得了。在“微课堂”中,理论讲授大概只占用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则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例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标题”一节,让学生在多媒体实训室为缺失标题的新闻添加标题,之后与原标题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进行相同性质的实训,两节课内就能获得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初步经验。
(二)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某些课程,一个项目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讲明课程要求,今后的学习就是不断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让他们明晰课程的主线和思路,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脉络。例如,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和广告策划与文案课程,就可以以一个项目支撑整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拍一部主题鲜明的微电影,针对某类客户设计一个广告(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理论知识点和技能,并随时能够付诸实践。这些技能习得针对广西工人报社的视频采编和广告方案岗位,实用性强,学生在实训和就业时可以直接应用。
四 评价体系的改革
首先,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即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以往的评价方式是重视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平时成绩只凭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印象、作业、到课率等情况模糊地给出一个分数,且期考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造成学生平时懒于锻炼技能,将精力花在期末的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上。改革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考成绩只占40%,因为课程大多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完成,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平时成绩评判的主要依据,其他的考量因素还包括参与的态度、对项目完成的贡献率、体现的进步空间等。而在期考的试题设置方面,减少客观题的分数,增加主观题和开放题的比例,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不设标准答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进行打分,考量学生获得技能的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订单合作单位的评价比重。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全部由教师大包大揽,从平时成绩到期考成绩,都由教师决定,这一方面给教师过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现“感情分”,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强。对此,除了期考成绩是教师评定外,平时成绩的分数组成由订单合作单位和学生共同给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网记者、编辑占50%,项目小组长占40%,个人占10%。桂工网记者、编辑面向的评价对象是学生的最终作品,以作品与桂工网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项目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度给出分数;组员个人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但占比较低,避免部分学生人为拔高自己的分数。专任教师尽管不直接给出分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总之,文科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尚未有较成熟的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大幅度增加订单合作单位参与教学和管理的程度,创新教学和实训的方式,能较快让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定向岗位相契合,减少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订单合作单位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 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 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 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 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 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 分钟以上) ,其中60 %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 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 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 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 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篇10
摘要: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计算机和科学技术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而由人类智慧和高新科技相结合而形成的数字内容产业相对应的得到飞快发展,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顶梁柱产业。众所周知,数字媒体是以数字化的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影像等作为信息载体,从而通过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发展。而数字媒体艺术基本特征为:交叉使用网络媒体,里边包含了电脑动画的制作、影视广告的拍摄、数字音乐的播放,还有诸如网络游戏、模拟现实、网络行为艺术、录像、互动装置和DV(数字视频)等。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就业方向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形式 争议 发展 应用 影响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数字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人类把高端网络技术与数字通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取代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并快速地朝数字音频、视频和电影产业发展。因此,数字产业、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信息产业构成了新世界崭新的数字传播媒体,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巨大的产业链,最终数字媒体艺术逐步在知识经济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纵观近几年,数字媒体艺术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也渗入人心,大家各持己见,但是大部分的理解都是一样的。简单的说,数字媒体艺术就是艺术的创造和形成过程。它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有的资讯、 图像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把它们进行艺术加工,利用现代传媒进行传播,从而形成数字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创作过程部分或者全部都得依托数字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媒体或数字艺术而产生的设计作品或者是视觉艺术是其应用表现之一。从目前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堪称艺术设计中活力四射和发展潜力无限的一门艺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将呈现更独特和更具魅力的一面给大家。
2、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特点剖析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 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一味的依靠排斥以前的工艺技巧,而是运用数字平台创作出独特和自成一体的艺术作品。它所创作出的数字艺术作品能够使观众参与其中,并融入角色。大众参与的交互可以颠覆角色,大众不仅能使作品效果改变,并且有机会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2.2 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可简单拆分为“数字”和“数字艺术”。现有的数字和电脑技术的应用可理解成“数字”。而“数字艺术”就是通过 “数字”创造出的作品。“媒体”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媒介。
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方向和发展趋势
3.1 数字媒体技术就业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技术和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相辅相成。传统教育缺少技术与艺术两者兼备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此类人才的培养也符合新兴市场的需求,他们的就业方向主要各级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单位、传媒与广告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形象企划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热门行业。置身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发展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它隐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数字媒体艺术在2002年底正式通过教育部的本科专业审批,成为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审批通过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陆续增添与数字媒体艺术相关的专业,以此满足市场需求。据相关人士统计透露,我国每年对数字艺术人才的缺口是15万。而电视卡通业就有每年200亿元的广阔市场。市场的广阔和需求量使多媒体产业演变成巨大的经济产业。有专家指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对视觉美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3.2 产业化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 以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为例,仅在2000年,数字技术产业(包含数字内容)的年产值就超过600亿英磅,而出口产值就远超过80亿英镑。以数字技术产业相关的雇佣人数共计约195万人,产值占GDP的7.9%。从数据表明,数字技术产业是英国的第一大产业。美国,作为全球的唯一超级大国,以电影和电脑软件为主要的数字技术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大于4000亿美元,占GDP的4%。更为惊人的是数字技术产业(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等)在日本的产值超过钢铁行业生产总值的两倍。这一产值使日本的数字技术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产业的第二大产业。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截至目前为止,用电脑直接从事数码艺术工作的有将近十万人。除此之外,每年有三十多万人接受相关数码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韩国的数字技术产业以游戏产业尤为出名,并且已经一跃位居韩国的第一大产业,连汽车产业也位居其后。数字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也相当的乐观,并且网络游戏在这一行业显得尤为突出。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得出,相比于2002年的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2003年的网络游戏市场的规模发展得到飞跃式的进步,产值达到13.2亿RMB,2004年达到39.1亿RMB。从2003年到2004年净增长了25.9亿RMB,产值一下翻了两翻。由此数据表明,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巨大,隐藏巨大商机。在动画方面,专家预测:中国的动漫产业具有无比巨大的市场,产值预计可达到200亿元。仅仅在中国的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三地的青少年动漫消费就能达到13亿元。其消费人群的年龄是介于13岁到30岁。此外,动漫产业还能带动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文具产业、儿童食品、儿童服装、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这些产业的年产值总共是2050亿元。这些产值都是由动漫产业带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3.3 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在于它打破常规,把高难度和神秘化的东西转化为大家都能接受和能明白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人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数字媒体艺术把科学元素和艺术元素科学结合起来,以简单的破译方式呈现给大家。作品的繁华与灿烂,惊艳与绝美,对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就是通过电脑的编程来全自动化的诠释与解读。无论是艺术的形式还是内容,在电脑上它们都具有同一性。在艺术领域,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是对这一领域革命性的颠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同的艺术信息可以实现相互转换,而大家也能享受到非凡的视觉特效和艺术视野。
数字媒体艺术与三棱镜有着惊人的相同点。三棱镜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它相对应折射出的光芒也不同。而数字媒体艺术也如此。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依托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感性思维融为一体,以崭新而又独特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它由艺术层、科技层、媒体层、应用层相互交叉构成,包括广泛的商业设计和大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创作工具的数字化、作品展示的交互性、作品呈现的多态性、表现题材的广泛性特征。其具体的呈现为:创作过程是先由各类艺术(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最后的一步就是结合智能软件,最终产出艺术作品。科技的进步和观念的创新将成为推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动力,而创意产业和信息设计将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主流,数字媒体艺术引领艺术创新到更加非凡独特的思维和更宽、更广的视野。
4、结束语
由上综述得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论在手段上,传播途径和传播空间上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字媒体艺术也将也将伴随着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的时代逐步成为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景无可估量。基于这一现状,时代生产力和数字信息技术及新媒体的渗透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样,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和传统美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J].饰,2006(3).
[2]李四达.后影像时代的新媒体艺术探索——数字媒体与当代艺术的融合[J].饰,2007(4).
[3]桂宇晖.面向新世纪的数码设计艺术学科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