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知识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而且,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零碎,容易学,但容易忘,很难掌握牢固,上课时很轻松就听懂了,但课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时往往就束手无策。这些都是学生没有将高中化学的理论和概念灵活运用起来,对知识点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没有形成整体的化学知识结构。为了改变这样的教学状况,我们重新审视了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化学各个知识点交叉纵横,相互关联,点能连成线,线能连成面,面能结成网,形成一个立体空间网状整体的知识结构。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化?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概念图组织知识网络。把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与方法,能促使学生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与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掌握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故本文拟采用将概念图教学引入高中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进而培养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许多学生在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也缺乏系统性,掌握不了牢固知识点。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要采取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促使化学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才是有效教学法,采用这种方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而运用概念图可以满足上述要求,上课开始的时候,首先由教师提出一种能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结起来的陈述或者是教学情境,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学生顺利接受课本上的学习材料。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学生能够把新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组织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材料。举个例子,在讲授有机物时,学生已掌握了物质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而化合物又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等的分类方法,这为学生掌握有机物中组成元素的特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内容的要求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必须进行改变,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教师是主导,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机械训练;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了由单一的学习到各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利用概念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篇2
【关键词】:中职 化学教学 应用意识
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要有人才支持国家发展,那就需要国家大力培养人才。长久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的全面发展贡献了很大力量。虽然说中职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培养高端人才,但是却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为国家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工人。中职化学教学立足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突出强调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提高他们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将对中职化学教学的应用意识进行仔细论述。
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概述
应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产生的反应,是与人们现实生活、工作和学习紧密联系的物质世界的反应,是整个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化学知识本身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它的应用主要包括化学内部的应用和化学外部的应用,其中化学内部的应用是指运用化学理论解决本理论体系或者其他化学领域内的专业问题,而化学外部的应用是指应用化学理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许其他学科的问题,这也是人们所熟知的化学知识的应用,本文论述的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识也是从化学应用的外部进行论述的。
二、如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立足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教学是任何学科进行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方式,也是目前为止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式,所以立足于中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课堂授课之前认真做好备课准备,授课过程联系教学目标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教材,深刻剖析中职化学教学的应用性,通过一些材料展示或者视频展示,向学生呈现培养其化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认同化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这就有利于通过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2.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化学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也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这也正是体现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广泛应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的问题是越来越复杂的,也并不是单独一门学科或者技术就能完全解决的,所以要强调解决问题时候的联系性,这也需要有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比如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将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运用几个学科分析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主题讨论的活动,将学生自由分为两组,围绕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行讨论。一组的立场是不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另一组是需要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各自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由此增强学生自身对化学应用性的重视程度,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性意识。
3.开展化学知识应用比赛
在班级内开展化学知识的应用比赛,比赛的形式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化学知识应用意识。通过化学知识应用比赛,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化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最终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比赛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化学知识的切磋,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深入调查,用事实证明化学知识应用性的重要程度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工厂和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化学相关的问题,比如三废的治理问题、河流污染与防治、土壤酸碱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也是与我们化学专业息息相关的问题。在中职化学应用性意识进行渗透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或者企业去实地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调查之前让学生做好调查提纲,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回到学校之后进行分析和解决。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尽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化学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增强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5.尽量为学生提供化学应用性的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一种有效且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所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聘请一些专家或者学者到学校开展讲座,向学生介绍化学知识的应用,强调化学知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
三、结束语
立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状,也借助于我国中职教育的良好发展时期,笔者认为有义务为我国中职教学做一点贡献。本文在中职化学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围绕中职化学教学的应用意识进行了系统论述,主要指出从五个方面对中职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进行培养,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同行提供一点帮助,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高剑南.浅谈化学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意识[J].化学教学,2004(3)
篇3
关键词:教学;有机化学;高分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001-01
高分子化学即研讨聚合反应原理以及聚合方式的学科体系,是有关高分子材料的专业性课程,其与有机化学紧密联系,形成统一的高分子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讨,增强其学科原理的讨论,在有效完善授课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化学教学更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就有机化学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实现我国科学领域的不断创新发展。
一、自由基组合方式
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有提到关于自由基聚合的链接成长反应堆的内容,其自由基分子结构组合中会存在着两种情况,即头-尾相接和头-头相接,但其主要是以头-尾相接为主。教学中采用电子效应或者是位阻效应对此类组合进行解析其是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虽然通过长期的学习,学生基本全面了解了详尽的有机化学知识,但就实践教学情况分析而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停滞学习,学生会对之前所接受的知识感觉困惑、迷糊,甚至有可能完全忘记之前所涉及到的化学内容,所以定期带领学生回顾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唤醒学生过往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其从自己所了解的、熟悉的知识体系中过渡到新知识内容的学习中来,使新旧知识体系更好的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加深学科记忆,从而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立体效应即位阻效应,是单体中的双键两个端点中的一个连接两个相同类型的氢原子,对于另外一个端点则应有效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取代基,这样可以明显看出由两个氢原子构造而成的那一端口位阻较小,所以自由基会优先选择侵入这一端口,帮助其建立头-尾相连的自由基形式。同时对于电子效应而言,在有机化学课程汇总中所涉及的关于自由基稳定性的探讨顺序具体是叔碳自由基较仲碳自由基稳定性较强,而仲碳自由基较伯碳自由基稳定性较强。这一系列稳定性反应都是受超共轭效应所控制的。在特殊情况下,教学人员会发现当自由基上的有苯基上有π键的取代基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p-π共轭效应,帮助自由基实现更强的稳定性能。只有有效的加强自由基的稳定性,才能更好的促成自由基的形成,实现其从头到尾的连接方式。通过此类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其科研质量。
二、缩聚的副反应
在化学教程中有关于缩聚和逐步聚合中有提到关于缩聚的副反应,其副反应的作用大体上涵盖了消除、环化、链交换反应以及化学降解等。详细论述可以得出:第一,消除反应。在消除反应试验中,聚合反应的有效开展是受官能团化学作用影响的,其分解头里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聚合效应,在这之间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脱羧反应了。针对于这一部分化学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开放式提问法进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回忆有关有机羧酸脱羧的课程,运用灵活的提问方式,如何种情况,何种结构会产生自由基脱羧效应。第二,环化反应。环化反应阻碍聚合反应的产生,环化与开环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逆反应,相对而言,五、六元环化合物质是比较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容易形成自由基。化学教学中成环原因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是高分子化学学习中学生应重点把握的。第三,链交换反应。在缩聚反应副反应中,链交换反应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聚合物质的分散程度,其一般作用与两个大体分子链间的副反应。比如PET和尼龙共同加热,可以帮助其实现链的交换过程,从而形成了衔接式的聚酯一聚酰胺物质。第四,化学降解。在高分子链接中,其化学降解效应可以降低聚合物质聚合程度。比如,在PET和尼龙化化合反应过程中,其具体化合物质成分中的PET即酯基或者是尼龙成分即酰胺基相对而言容易与水、羧酸等化合物质发生反应,其实质性的理解即在有机化学学习中所遇到的羧酸类进行化合反应后所产生的衍生物质,具体而言即水的分解反应、醇的分解反应、酸的分解反应以及胺的分解反应等。
在有机化学根本性理论知识体系中,其相关化学知识内容有效的反映在高分子化学体制中的各个方面。如果能在高分子化学日常教学过程中,循序善诱,帮助学生更好的回顾有机化学知识要点,通过就的所学知识体系的牢固掌握将其运用到新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实现学生思维的开拓与创新,从而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陈 静.侯文华.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融通实践[J].大学化学,2013(3).
篇4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理论;高中化学
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发展阶段,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化学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达到高效教学,教和学的方式都要变革。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模式。
1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概述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工人在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以后,这种支持就被撤掉了。根据这个建筑中的隐喻,伍德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性支持。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这种帮助。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正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并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不同的专家对支架式教学下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的“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该文件中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显然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2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2.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2.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 不同类型的支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下面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加以阐述。
3.1 范例支架
范例即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高一化学讲解H2S性质时,通过投影: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美丽的“飞天”的脸为什么都是黑色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自然界中硫化氢搞得鬼。原来敦煌壁画是用碱式碳酸铅做白色颜料,用氧化铅做黄色颜料。本来“飞天”的脸都是用碱式碳酸铅绘成白色,或加氧化铅绘成淡黄色。日久天长,空气中的硫化氢跟碱式碳酸铅或氧化铅反应,逐渐变成了棕黑色的硫化铅。所以,现在看到的“飞天”的脸都是黑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具涂上白漆后,显得明亮洁白,但一两年后变得棕黄了,时间再长又变得棕黑了。原因是有这些白油漆是用碳酸铅做颜料。空气中硫化氢跟油漆中的碳酸铅反应生成了棕黑色的硫化铅,这是渐变过程,先变棕黄,再到棕黑。通过这段材料可以初步了解硫化氢的一些性质。
3.2 问题支架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有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问题支架包括以下这两种情况:
3.2.1平行式问题支架
平行式问题支架是指问题之间属于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教学中设计以下平行式问题:
问题一: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二:把铜片换成碳棒,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三:把铜片换成铁片,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三: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四:把稀硫酸换成酒精,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五: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装有稀硫酸的两个烧杯中,再用导线连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8-0039-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倡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以《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为课例,设计了情境探究式教学方案,探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应用,以实现新课标下教学的三维目标。
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高中实验书人教版(2004年版)必修教材的第一章第二节。从教材的体系看,本章“从实验学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开篇,体现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既衔接初高中知识,又为学生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奠定知识和方法基础,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节内容“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突出实验主题,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作为化学计量,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介绍溶液配制的方法和操作,以实现实验方法、技能与化学基础知识的紧密结合,全面体现了本章思想。
本课教学即从实验应用的角度介绍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溶液的配制,是本节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理解、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技能形成,难点是学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技能。
2学生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从实验学化学的思想,巩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习了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具有实验探究的心向,为本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但是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抽象难懂,学生对定量实验比较陌生,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有待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合理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合作和交流,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知识意义,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意的生长和发展。
3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技能及有关计算和应用。
3.2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协作、会话等学习活动中培养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体会化学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 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情景探究式教学为主导,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综合采用“问题探究”、“实验探究”“讨论”、“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5 教学过程
5.1在事实情境中初步形成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教师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认识体检表,学生阅读教材P15图1-16所示的体检单,通过上网、查看书籍、咨询等途径认识各项体检指标,了解对应的化学概念及含义。
[设计意图:将新知识纳入具体事实情境,引导学生从关注生活的高度认识学习的意义,产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兴趣,在主动采集、分析、提炼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初步认识]
5.2在问题情境中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和内涵
教师组织交流,学生结合体检指标中三种不同类别的单位谈对应的物理量的含义(U/L是表示酶活性的国际单位,g/L是质量浓度的单位,mmol/L及μmol/L是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引出课题。
教师抛出问题:①人体的血液和体液可以看成是溶液,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都可以表示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你还学过哪个物理量可表示溶液的组成,其含义是什么?②从取用溶液的便利性和分析化学反应的直观性角度考虑,你认为哪种表示比较方便?③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质量以及质量分数之间如何换算?④配制500mL 0.1mol/L NaOH溶液需要NaOH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推理、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愤”“悱”情感,调动求知欲。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质量分数、物质的量等)走进问题情境,在对话与讨论中交流观念、调整认识,逐步加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内涵的理解,在新旧经验的同化和顺应中实现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
5.3 在实验情境中学习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师呈现具体的实验任务:如何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逐一分析:①结合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思考本实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②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用到那些主要仪器?③设计该实验的实验方案并参考教材P17图1-19修改完善。
学生思考,交流,充分发表观点(可能有很多种),教师评价,提炼出核心问题:一是准确称取5.85g NaCl;二是精确确定溶液体积100mL,从而引出两种主要仪器:托盘天平、容量瓶。
学生分组观察容量瓶结构,获得感性认识;讨论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教师演示容量瓶的使用要领,渗透定量实验的规范化要求。
学生在阅读教材插图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学生观察操作细节、记录实验中的不当之处,在教师的引导下评价、纠错、进行误差分析。教师归纳实验操作要点。
[设计意图:体现“从实验学化学”的主题思想,创设实验教学情境,将实验技能的传授融入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实验、观察、思维有机结合,从而获得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形成。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呈现结论和要求,而是组织学生分析推理、讨论交流、演示、观察、评价纠错,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领会科学方法。通过实验中的交流与合作,知识在预设基础上动态生成,学生以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建立起了有个性的知识意义,形成“活化”的双基。]
5.4 在模拟情境中完善溶液配制的知识结构
教师以问题深入激发思维:①将配成的100mL 1.00mol/L NaCl取出10mL,NaCl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是否变化?②若将取出的10mL NaCl溶液再稀释成100mL,NaCl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是否变化?③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稀释定律: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教师指出,同一物质的溶液浓度不同,性质可能不同,如浓硫酸与稀硫酸性质差异很大。如果现在需要40mL 9mol/L硫酸与金属反应,但实验室只有18mol/L硫酸,怎么办?引出浓溶液稀释问题。
学生思考、计算、讨论、交流。
教师播放稀释浓硫酸的实验录像,学生观看、领悟。
[设计意图:以新的问题情景再度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采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情境辅助教学,转化刺激方式,启发学生联想,使学生在理解溶液稀释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方面建立深刻的认识,完善溶液配制的知识结构。]
5.5反思评价,提高学力
教师小结教学情况,肯定学生的表现。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写化学日记。
[设计意图:安排评价与反思,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使能力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学生可以建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6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物质的量浓度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为基点,突出实验主题,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事实情境、问题情境、实验情境、模拟情境),努力营造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但本节课中设计的学生活动多,课堂容量大,时间不易控制,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语言精炼,思路点拨到位,师生情感共振和谐,以保证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家发.化学设计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1.
篇6
【关键词】中职化学 应用意识 渗透途径 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66-02
传统的中职教学中,关于学生在应用意识上的培养,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在中职化学的教学过程里,老师多是强调知识点的灌输,让学生一味的接受理论概念。近年来,随着素质教学的大力提倡,关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得到了大家的重视。教学目的,也由原来的填鸭记忆,变成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一、教师注重教学质量
教育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间就可完善的,在实际中,困难是肯定存在的,毕竟传统的教育对于课堂的影响,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在中职化学教学的课堂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老师必须要对这一概念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把它的核心思想传授给学生。过去总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能收获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如果老师仅仅靠在学校学得那些东西,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必须要时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这样才能跟上学生的步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一些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的实例,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内容的讲授时,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述,来帮助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应用拓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例,更好的记忆知识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自己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能力。当然,如果可以,老师不妨和其他的化学老师一起,建立一个化学实际应用的兴趣小组,定期进行这些方面的探讨和总结,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活动,能更好的提升自身在这方面的技能。每次活动,老师都可以详细的记录下来,包括里面所涉及的一些化学应用实例,这样也能够充实自己在课堂上的授课内容。最后,对于教材,老师既要有所遵守,也不能被教材完全束缚,老师要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限制,让学生摆脱死板教条的内容设定,帮助他们实打实的去接触实用技术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改善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多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却不是十分看重,这在现代教育中,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不仅是使得老师教学的课堂气氛变得死板乏味,还使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受到了阻碍。所以,老师要是想要将应用意识渗透进中职化学的课堂上来,首先需要解决掉的,就是陈旧的教学模式。当下,在中职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学生多数养成了自己习惯的学习模式,而老师也在常年的教学中有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所以教学模式,很容易就陷进填鸭灌输的境地,而且化学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兴趣,那么学习起来效果肯定难有收获。所以,老师不妨在教学的过程中,用知识内容的实际运用,来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应用意识,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更好的投入其中。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中专教材中《卤素》一章中讲到由氯气可以制漂白自来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钠可以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溴化银可应用于照相技术、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来,介绍它们的其他用途。
在介绍与生活、医学专业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还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药剂专业化学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下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从而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思想,去调查,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
三、适当的增加实践活动
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在应用方面的意识,老师要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化学科技活动,根据那些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自身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应用意识。同时,化学科技活动,也可以是中职化学课堂的延伸,老师可以利用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扩大化学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化学要点。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化学科技大赛之类的活动,一方面加深学生在化学应用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帮助他们建立更为广阔的化学学习视野,为以后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化学与工业、农业、日常生活、医学、材料等均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产生了二氧化碳等物质。化学研究的对象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联。所以,中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化学这一科目上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自己试验、设计、进行过程,并且最终获得化学应用实践技能。当然,在进行这类活动的时候,学生要具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例,同时老师还要与社会各方面进行接洽,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企业中高效的生产过程,来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有个全新的认识。例如,可以参观药店、药企或者其他的工厂,了解药物的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实际工作过程,然后向专业人士进行讨教,或者自己利用网络知识来进行查阅,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将社会生产活动和化学知识进行联系,真正感受到化学是社会结构的重要一环,从而对化学学习抱有更加严谨的态度,用以实践和学习。
四、结语
中职化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所以,老师在化学教学的课堂上,要积极探索渗透途径,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化学这门学科,来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化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当然,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方面,不仅需要学校对于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及时的更新,还需要老师在对自身教学能力进行提高的时候,积极改观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的在教学过程里渗透应用意识,采用较为科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甚或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输出高效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微型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学;培养科学素养
一、微型化学实验的简介
微型化学实验,英文名称为micro scale chemical experiment或micro scale laboratory,简写为M.L。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仪器中进行的,其试剂用量为常规用量的1/1000~1/10,用量比对应的常规实验节省90%左右。它最显著两个基本特征是仪器的微型化和药品的微量化。微型化学实验因其具有减少污染、现象明显、快速、节约、安全等优点,并以其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引起世界各国化学界的高度重视。
二、微型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微型实验不是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而是在以绿色化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在微型化条件下对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大量实践表明,教学中采用微型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
1.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污染的形成原理及去除方法,进而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微型化学实验试剂用量少,这样既节约了药品、保证了实验效果,又减少了环境污染。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果我们再在化学微型实验教学中将节约药品、尾气的吸收、循环利用药品、妥善处理废弃物等思想渗透到实验的每一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节化学课还是一节非常好的环境保护教育课。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枯燥的书本知识难免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微型化学仪器体积小方便携带,可以将整套仪器带入教室而不用再去实验室上化学课,而且可以人手一套仪器自由设计实验方案,不再受书本实验的约束。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动手实验,观察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最终提升化学学习兴趣。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限于仪器的数量及组装仪器的复杂性,学生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实验,而且照搬的成分很大。因此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及独立思考方面存在还有欠缺。但是微型化学实验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型实验由于只使用了较少的药品,为了保证良好的实验效果,必须对实验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微型实验的仪器与实验方法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门集智慧与创意的艺术。将会给师生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激发创造欲望,去改良这些仪器与方法,发挥学生与老师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及态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是倡导“以学科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变为主动探索式,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人人动手实验、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例如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都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实验,能在实验室、教室、甚至家庭做实验。它拓宽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微型化学实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微型化学实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不足
现行的微型化学仪器主要以塑料制品为主,体现出其方便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塑料仪器不耐高温,塑料本身能与一些化学试剂起反应导致其推广应用受到阻碍。
2.微型化学实验的不足
有微型实验本身固有的缺陷,也有开发微型化学实验的方法与技术存在的局限性等。在目前新课改的教材中的实验主要是以大型实验装置为主,需多人合作完成。若要自行设计又存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不足。以江苏高考来说,目前高一、高二阶段9门功课要同步学习,这已经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去设计一些独特的实验,久而久之微型化学实验便淡出了人们的红视线。
篇8
一、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化学实验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化学试剂与化学仪器,多数试剂是有保质期限的,多数玻璃的或橡胶的仪器也是易损易耗品,因此,实验教学的资金投入是一项很大的开支。试剂用量省,实验成本低是微型化学实验最突出的优点。微型实验试剂用量少,仪器简易更有利于将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大组分组实验改进为随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或重复实验甚至多次试验。例如: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生成与存在,就可以用在器皿内壁涂澄清石灰水或在玻璃片上蘸石灰水的方法来取用澄清石灰水,试剂用量少,效果也很明显,会看到一层白膜或白渍。微型的仪器,微量的药品使用,不仅节省了实验的空间,也节约了实验的时间,节约让学生们明白了化工实验中“取样”的意义,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与讨论。
二、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刻会遇到有毒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的物质。常规实验中实验安全和操作注意事项必须反复强调,无形中让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了畏惧心理,而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仍会无畏地随意混合反应过的大量液体,让自己与同学置于危险中。而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实验过程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微型仪器组装安全,药品用量少,污染少,液体飞溅、腐蚀、起火、爆炸等实验事故发生几率大为降低。实验安全性的提高能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实验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参加实验探索的热情。例如:在做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爆炸时,我们改用装酸奶用的塑料瓶或一次性水杯,这不仅能达到很好的爆炸效果,而且增加了实验的安全系数。
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今,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在环境问题中化学既是污染源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手段。在化学中污染最大的是实验过程的污染,所以改进实验达到绿色十分有必要。微型化学实验作为绿色化学的一项技术和方法,不仅仅是常规实验的简单微缩、常规实验的补充,而更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贯穿了绿色化学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实验的绿色化要求选择实验内容时要尽量使实验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对环境没有污染或较少污染;设计实验方案时,对可能产生污染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如采用密闭或回收装置、通风设备等。实验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环境污染物减少了,对实验的尾气、尾料和废弃物也更容易处理了。另外,微型实验试剂消耗少,在节约资源方面符合绿色化学思想,因而也可作为实验绿色化的一个佐证,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不仅知识性强,趣味性也强,对于学生在学习化学技能及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有着突出的效果。微型化学实验的仪器因其设计灵巧、制作精巧、安全易用的特点而使学生爱不释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通过亲手做实验,以可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化学概念,可以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微型化学实验无污染,现象明显并且成功率高,使学生解除了心理障碍,敢于做实验,喜欢做实验,改变了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袖手旁观”的被动角色,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实验来直观分析微型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用几句话介绍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也能制取氧气这一实验事实,仅用文字介绍实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们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进行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按照常规的实验方法,这个实验一共要分三次进行才能说明实验条件的要求,耗时较长,消耗化学药品较多,也不便于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对比观察。于是,我们对实验进行改进,进行微型实验,避免了讲实验的不良教学行为。
1.实验所需用品
微型铁架台,3个微型酒精灯,3支微型试管,火柴,木条若干,少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制作使用器材
(1)微型铁架台的制作:用一根长约40 cm的铁丝围成带底座的长方形框架,再用3根长约10 cm的细铁丝绕成圆形小夹子,中空的大小要与微型试管的大小相吻合。然后将3个小夹子固定在框架的顶端,按需要进行扭转,调整方向。这样制作的铁架子制作过程简单,使用广泛,节省了实验器材的制作和使用成本。
(2)微型酒精灯的制作:取3个小空瓶子,洗净,晾干,将瓶口用铝片包裹,放入灯芯,倒入适量酒精即可。这样的小酒精灯制作成本很低,消耗酒精量极少。
3.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现象
(1)取少量氯酸钾、二氧化锰及二者的混合物,分别装入3支微型试管中,然后分别固定于制作好的微型铁架台的小夹子上,试管口保持适度向下倾斜。
(2)同时点燃3 个微型酒精灯,分别给3支试管加热。
(3)稍微加热后,立即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在3支试管口,观察现象。可以发现,装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那支试管口的木条复燃,其余两支的没有着火。
(4)停止加热木条能着火的试管,继续加热其余两支试管,当装有氯酸钾的试管中药品熔化时,再分别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发现装有氯酸钾的试管中木条着火,另一支试管木条没有着火。
(5)继续加热木条没着火的试管,再检验木条仍没着火,停止所有加热,实验结束。
4.分析总结
(1)一直加热二氧化锰都没有氧气放出,也没什么现象与变化;
(2)加热较久氯酸钾熔化才放出氧气;
篇9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530600
【摘要】当今社会化学的发展已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基础,文章从化学与生活、社会间的联系、新旧知识的交叉,利用新闻的信息结合知识的特点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与社会 化学与生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时,就会自觉主动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此我主要谈谈如何利用物质用途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某些化学物质的用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化学物质用途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用途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我可以感觉到这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实验:用熟苹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学生们兴趣很高,有些学生把这个家庭小实验带到学校里做。如:讲述"铁的性质"时,从家中的钢铁制品很容易生锈(像防盗网的生锈等)讲起,引导学生展开"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学生们饶有兴趣的开展家庭小实验),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去发挥、去挖掘、去探索、去实践,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 因此,加强化学物质用途方面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老师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还开设"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以自然资源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在探究典型非金属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同时,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重要化学物质的工业制法。这样处理,既简化了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同时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较好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以矿物资源中获得的重要无机基础材料为主线,重点介绍基础无机材料中包含的铝、铁、铜、硅等常见元素单质的冶炼原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金属材料的防腐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铝、铁、铜、硅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提取、性质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深刻认识化学科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方面所起的作用,养成从化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化学现象,了解物质知识学习的思维特点。本专题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如合金材料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要联系前两个专题已学的有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规律,及时应用和巩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再认识。
2.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
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利用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景。如在经过对水的比较系统的学习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到明污水处理厂参观,实地考察了污水状况及污水处理方法。这又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纷纷想知道课堂所学的知识从理论到实践是怎样一个过程,与工厂生产是否有相一致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的升华和发展。从而对水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懂得了水的珍贵,并自觉地为地球上的一方净水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化学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运用化学来研究和保护问户主要是通过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探索文物的裂变机理,为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技术依据和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的损害能力。如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受油烟污染极为严重,而使壁画上的色彩不易看到。经取样分析,根据油烟的成分,可才用弱酸(醋酸)固色,弱减(氨水)清洗的方法来清除。
3.利用新旧认识之间的矛盾创设情景
人们有一些日常观念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原因,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学习的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如在上到氯气性质的时候,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完之后,可以设问"燃烧一定需要有氧气的参与吗?",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学生也容易、清楚的知道答案,接着再指出初中学的燃烧定义不完善,重新解释、强调燃烧的定义。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浅入深。
4.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化学老师可将世界上最新的化学科学成就如绿色化学、碳管储氢、具有胰岛素功能的简单天然化合物、SOD的模拟催化剂等知识介绍给学生。
利用新闻中的化学问题,设置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无疑是绝好的信息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关心,新闻中利用化学药品来欺骗消费者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新闻中就隐含着很多值得高中生研究的课题。例如,我们在学"铁及其化合物"时,报纸上有报道"利用化学品制臭干子"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一个 "臭干子之研究" 的课题,让学生对自己爱吃的的小吃"臭干子"做一次研究。其中包包括"臭干子的制作原理"、"臭干子为和会臭"、"不法商人是如何仿制的"、"如何鉴别用化学制品制得的臭干子",按课题分组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市场调查,返校后做实验交流。由于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自己生活较接近,学生兴趣很浓,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FeS性质的了解,还同生物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化学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化学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应用化学;机械制造实训;工程能力;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5-02
目前,以素质教育模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更好的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国家、学校和学院都更加重视实践环节教育。目前高等教育往往比较重视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常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机械制造实训能带来什么
和众多的高等学校一样,作为以工科为主的西南石油大学,实验教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的需求,除了专业的实验室资源外,作为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已成为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成为高校,乃至社会的重要实践教育资源。工程训练在发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大功能上,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广阔性。在我国今后的高校建设发展中,工程训练中心将被作为像高校图书馆和体育场一样的高校基础设施对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校由工程训练中心开设了工程认知实践、机械制造实训和机械制造综合实训三门实践类课程。机械制造实训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工科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2周时间的集中实训,使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熟悉机械零件加工方法,初步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技能,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工业过程,体验实践乐趣,建立工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初步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更好的开展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我校目前实行的是“9+1”的教学模式,包括了9天的基础技能训练和1天的个性化训练,在学生掌握了9个工种的基础技能以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工种设计并制作出作品,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应用化学为何要开设机械制造实训
(一)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西南石油大学作为一所面向石油石化领域的研究教学型地方高等院校,不得不面临着向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挑战和思考。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石油化工的杰出工程师与工程领军人才。然而,社会发展对工程师及其培养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上述使命和任务。学生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成为高等教育的通病。虽然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但在工程设计、工程创新和工程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而这些方面却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促进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应用化学专业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型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应用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为了保证工程型人才特定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必须有相应的实习和实训条件可供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综合锻炼和反复训练。目前,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主要的实习还是传统的实验验证教学,与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有不少差距,而机械制造实训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本环节的缺失,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对车削加工、钳工实训、焊接实训、铸造实训、特种加工(含3D打印)、数控车削、数控铣削、铣削实训和磨削实训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加工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知之甚少。这种现象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法与本专业相关的作业过程相联系,影响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甚至对工作流程的设计、分析等也带来较大的困难和影响。
(三)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具有准工程师身份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跨入社会,无疑将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在人才市场竞争中能保持优势。我校的应用化学是典型的工科专业,但机械方面的理论课程较少,学生对机械、零件的感性认识严重不足。通过机械制造实训,除了必要的工程训练、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得一些加工方面的知识外,同时可为专业课学习、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机械工艺基础,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另外,实际操作加强了大学生对基本动作、基本操作方法的了解,按工艺、工序严格要求,增强思维系统性训练,对大学生以后工作有明显的作用。
(四)是就业形势的需要
经历十多年高校的扩招,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应用化学专业行业性比较强,研究油田化学方向,毕业生一直以来主要面向几大油田就业,但由于很多企事业单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进行了裁员减支,导致了在油田就业的压力剧增。这就要求应用化学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需要到地方企事业单位去就业,同时,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会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能力。“能得一将,不得千兵”,这就要求大学生应成为复合型人才,而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将大学生从专业技能的单一培养向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迈进,这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完整的机械制造实训中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创新设计、习惯养成几个方面的严格训练与亲身体验,学生能强化不足,完善自己,从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五)是能力培养的需要
一专多能,多种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毕业时择业,在工作岗位上能很快适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参加机械制造实训后的学生,在掌握了操作技术和工艺知识之后,下车间时与工人沟通交流容易,没有胆怯与被动感觉,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敢于主动解决,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六)是岗前准备的需要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参加机械制造实训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工厂,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劳动。他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体验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所有这些,对于培养学生“严谨、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使学生从中学到实践知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使他们学到师傅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些学生在工作后,可以更好地遵守职业行为准则,熟悉企业技术标准,更好地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
(七)是学生自己的需要
通过对应用化学专业大一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大一学生开设了一门为期1周的近实践类课程工程认知实践,其中包含了1天的机械制造实训模块的实习,让学生自己选其中一个工种进行学习,学生实习后设计制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可带走,这深受学生欢迎,但由于时间、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普遍希望学校能够在应用化学专业也开设机械制造实训课程,为他们能够在学校有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提供平台。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化的属性,工程教育是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解决工科专业工程能力欠缺的主要手段。作为国家油气特色鲜明的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理论、创新与实践三者并重,既要打牢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要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所以,对于应用化学专业来说,我们制订学生的培养方案就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机械制造实训作为校内开设的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实践教育课,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有必要而且必须要开设的一门实践类课程。机械制造实训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参与者,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提早规划,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的准备。同时,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这既符合国家发展要求,也适应国际形势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海涛.从就业看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J].企业家天地,2006.
[2] 孙康宁.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5.
[3] 孟祥海.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5.
[4] 于开迪.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