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教学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三生物教学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三生物教学措施

篇1

关键词: 高三生物 复习教学 教学有效性

引言

新课程改革下,生物学科的高考复习日益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推理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考查内容的改革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同时使高三学生必须明白生物高考的价值所在[1]。下面对新课标下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一、利用比较异同法进行有效性复习教学

高三生物复习资料中,虽汇集了整个高中所学的知识点,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极为繁乱和复杂,因此教师可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学,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扩展学生复习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复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例如,在复习“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不仅可通过向学生演示两种细胞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制作区分两种细胞的表格,让学生一目了然两种细胞的区别;而且可根据所学知识,在两种细胞比较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两种细胞在DNA复制、细胞分裂与转录等方面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探讨。通过比较异同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进行正确的区分,而且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概念过程中混淆两种细胞的含义,充分培养学生求异、求同思维,促使学生快速且牢固地掌握核心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叙述能力的方式进行有效复习教学

在新时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不应再墨守成规,而是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和更新,从而使课堂学习变得高效和优质。因此,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进行复习教学,而是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协助学生在熟知课文知识和把握知识整体性的基础上,掌握识记技巧。

例如,在复习“DNA使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在不阅读课文和任何相关资料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用默写的形式将病毒浸染过程完整地书写出来,或是用图解形式表达出来;之后教师进行批阅,对该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对掌握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并进行相应指导;最后让学生将自己对病毒浸染过程的理解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此时学生会迅速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的错误理解,从而更深刻地掌握该知识点。通过培养学生对知识点叙述的能力,不仅可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复习上的错误,还可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从而达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设置连环问题进行有效性复习教学

心理教育学家发现,问题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2]。因此,无论在任何学科中是新课学习还是考试复习,均可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巧妙设置一连串与复习内容相关的连环问题,进行复习教学,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

例如,在复习“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节内容时,也许许多同学已经将课文内容忘得所剩无几,此时教师可紧密结合课文相关知识点,提出一系列问题重新燃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深入课文中进行探究和发现。如,教师可提问: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吗?是不是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都具有线粒体?反过来含有线粒体的细胞也都能进行有氧呼吸吗?植物界中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含有叶绿体吗?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吗?通过层层深入的连环问题,不仅可使学生重新对生物学产生兴趣,而且可帮助学生系统、全面掌握知识点,可举一反三,辨别易混、易错的概念。

四、重组基础知识体系进行复习教学

根据往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无论试题形式如何编制,其考查的主要内容多为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等。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如基础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还应抓住复习的核心内容,注重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类、总结与结合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知识点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是指教师在深入探讨教案材料、结合学生实际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打破以往传统的复习教学框架,将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变成新的复习框架,以激发学生重新学习和复习的热情和信心,不仅为学生展开复习活动铺垫好道路,还有利于学生对学科内各个知识点进行迁移与综合复习。

例如,在复习“细胞分裂”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材第一章和第三章中的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细胞分裂进行整合、重组,从而形成一套新的知识点网路体系,利用板块的形式将重点、难点一一列出,然后进行依次突破,使学生可以综合、系统地掌握知识点内容。通过重组基础知识体系进行复习教学,不仅可以避免由于知识点的重复而进行的重复复习对学生造成的厌烦、乏味等不良学习情绪,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复习其他知识点,从而整体提高学生复习水平。

结语

高考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三年来所学知识进行的一次高度总结,也是为高考铺垫的最后一块敲门砖,对高三学生来说高考复习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生高考结果的好坏,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3]。因此,高中教师应重点做好高三学生的复习教学工作。高三生物学科占高考分数的比例虽不多,但每一科目的复习教学都应给予足够重视,才可为学生的高考提供更多保障。新课标下,教师应不断深入探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从而提出更多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4]。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利用比较异同法、以培养学生叙述能力的方式、设置连环问题、重组基础知识体系等手段和模式进行复习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复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登英.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考试周刊,2015(14):136.

[2]曾鹄淼.浅谈如何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有效性[J].读与写杂志,2014(04):163-259.

篇2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纵观当前高三生物课堂教学,老师为了追求知识复习的全面性,抓紧分秒,“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还普遍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尚难以落实。课堂上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到头来学生累、教师也累。如何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高效率地完成复习工作,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这是高三生物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抓住课本,精选例题

课本是学习之本。高中生物课本是高考生物试题的基本来源,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1)无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各省市自主命题的试卷,90%试题都是在课本的基础上经过组合、加工或是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加以改编而产生的,所以立足课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课本的复习主要在于复习的第一轮中,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就要求每位学生先通读课本,再精读第二遍,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读第三遍。尤其要掌握教材中相关知识、插图和课后习题。

(2)教师在例题的选择上更不可忽视课本中的一些例题与习题,因为这些例题与习题都是经过反复推敲而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辐射性.如果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讲深讲透,学生对课本上的问题都能真正掌握了,那么高考试题中许多基础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抓住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由于高三生物复习课时紧、任务重。因此,师生必须提高效率,才能保证复习的效果。

(1)教师上课例题要讲透。由于学生平时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基础相对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所以在例题讲解时,要求教师讲解时讲细讲透,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学生做好必要的记录。要培养学生上课记录的好习惯,一来可督促他们听课,再者有利于他们课后复习。

(3)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审题的成败是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如果审题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条件或错误理解题意,那么学生拿到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所以在讲解例题、习题时,老师应展示审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进而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使用让很多知识可以直观展示,节省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5)使用好教学案。教师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将上课要讲解的内容在教学案中打印出来,再发给学生,既全面总结了课本知识,又节省了学生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注重一题多变,发挥习题的增值功能

在高三复习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发挥较大的复习功能?可对例题、习题进行纵横延伸,即注重一题多变,发挥例题、习题的增值功能。

例1、根据某种动物不同细胞分裂图像。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④细胞不具有同源染色体

B、动物的中有可能同时发现上述4种细胞

C、②细胞所示状态往往导致基因重组

D、①②③细胞中均含有8条染色单体

要解此题,关键是要判断出以上4副分裂图分别处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

变式:请判断出下列某种动物不同细胞分裂图像分别处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

析:要判断出处于何种分裂的什么时期。

⑴要看每个图像中是否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

⑵要看每个图像中是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还是进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

通过变式,可以帮助学生对题目本质的理解,从而对题目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2、光学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下列各项研究中应用到光学显微镜的是( )

A、摩尔根证明果蝇的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B、恩格尔曼证明水绵细胞中O2由叶绿体在光下释放

C、萨母纳证明脲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D、赫尔希和蔡斯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像这种题型,它就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每个选项都涉及到一个相关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4个方面的知识点――“基因在染色体上”、“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和“DNA是遗传物质”。在讲解此类题型时,我们可根据每个知识点出相关的选择题,这样,一题就变出四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新见解。然后,再把4个方面的知识点加以综合归纳。如:在研究中应用到光学显微镜的不仅有“恩格尔曼证明水绵细胞中O2由叶绿体在光下释放“的实验,“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巴斯德也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这样可以“以点代面”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 精编错题集,提高试题得分率

在复习中,肯定有一些错误是学生的共性,并且会出现一错再错的现象。而高考的成功者,往往是考试中犯错最少的考生!为了让学生在复习中减少相同错误的发生甚至不发生,我们教师应注重积累学生的错误,教学中经常“提醒”。通过“提醒”,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适时展现出来,让他们自己来纠错,这样印象会深刻得多,就可避免相同错误的发生,从而提高得分率。

五、寻找解题技巧,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一节课的复习,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理解了多少,学生掌握了多少。而现在大部分学生善于动脑的很少,在听课时基本上处于“你讲我听”、被动地接受的状态,主动思考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一做起练习或考试,相当多问题的错误原因是学生不是不会,而是不会思考。 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中,就应减弱例题与知识的容量,注重学生在一堂课中思维的容量;更注重题后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解题技巧,从而起到摆脱题海战术、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有良法”、“教无定法”,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每一位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复习方法。通过提高复习的有效性,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使缺憾的知识完整化,使杂乱的知识条理化,使孤立的知识网络化,让学生形成系统、条理的知识框架,拥有良好的生物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更大的信心去迎接高考。

参考文献

[1]王曹中,2009-7-26《高三复习的有效性研究》

篇3

【关 键 词】 生物;高效复习;自主学习;因材施教;构建知识网络

高效课堂指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其本质在于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二者和谐统一,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突破,简言之即是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要使生物复习课成为高效的复习课,其前提是有效。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温故知新,查漏补缺,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思维品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以连续10年来的高三生物教学实践为基础,就高三生物备考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谈谈生物复习备考的方法。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积极性

高三的教学是以复习为主,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已没有新鲜感,很多学生也认为复习课就是知识的重复,因而往往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巩固并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更会激发思维。教师根据对教材的掌握,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针对课本复习内容,换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和实践,激活并巩固基础知识。如以生物选修教材P94中的一句话“人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来生产人生长激素”来复习基因工程、发酵和基因表达内容的教学设计。设问:(1)为什么受体细胞要用大肠杆菌?(让学生联想到大肠杆菌的代谢、繁殖的特点和微生物的发酵)。(2)将目的基因如何导入大肠杆菌,让学生联想到基因操作工具、运载体和对细菌细胞壁的处理等。(3)如何让目的基因容易表达,让学生联想到原核基因和真核基因的区别。(4)再由基因的表达让学生联想到基因中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在表达中的作用,最后想到如何获取目的基因。

(二)适时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灵魂就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更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使教学更具高效可能。高三复习中,教师通过编写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前知识检测。使学生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所了解,做到课上有的放矢地听讲;同时教师通过导学提纲反馈的信息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避免知识的重复。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做练习,养成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教师的讲要建立在学生练和问的基础上,根据某些代表性题型,编制一系列变式题目,多角度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提高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讲评过程中,让学生表达对问题的看法,一定要让学生多说,充分暴露思考的过程,教师才解答,突破学生真正的难点和盲点。

二、及时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结构,就是知识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有助于学习技能的‘迁移’,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知识及时梳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形成较强的学科能力。有效的知识网络建构策略如下:

(一)利用概念图构建知识网络

概念图是由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概念图中的每一个点表示某一领域内的某个概念,连线则表示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概念图来构建知识网络,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如遗传规律是高中生物概念最多的内容之一,概念的记忆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特点,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给出“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杂合子、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性状”等一组概念,让学生通过“基因基因型性状”构建概念图,再通过交流、修改加以完善。这样,以概念图的形式把众多有内在联系的概念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促进知识成长,训练思维方法,培养思维品质。

(二)小组合作探究构建知识网络

高三复习中,教师往往会越俎代庖,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的知识框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果发现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程度较低。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能整合小组成员优势,充分调动自主学习主动性。如“蛋白质”专题复习中,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有差异,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各个知识点,又能在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中,彼此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分层评价,培养自信和热情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在复习中,学生参差不齐的现象将会表现得更加显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量身定做”合适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问题。

(二)时反馈、积极评价

分层教学需要及时反馈与积极评价,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觉到自己学习的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平时的学习评价中,要采用纵向比较,重视发展性评价,在原有水平上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值得表扬,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基础知识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复习工作就会逐步取得实效。通过建立备课组全体成员讨论如何滚动命题,如何建立命题人及审题人制度,严把试卷的科学性、难度系数、试卷的梯度、试卷的覆盖面及重点难点。

(三)试卷讲评时,一定做到先评后讲

在认真批阅试卷的基础上,教师的讲评要做到两个方面,一评试卷的命题原则,看本题是考察的基础知识,还是解题技巧,还是看图表或资料得信息,系统地收集各种数据,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二评学生出错率高的比较典型的题目,结合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讲评。

在评的基础上,讲要做到突出重点,讲关键点,讲难点,讲学生的易混淆点、空白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思考试题中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如何联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通过变式题目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从而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及时巧记是高三生物复习不可缺少的高效手段

巧记是高三生物复习不可缺少的高效手段。在复习中,及时熟记是学生掌握牢记所学内容的关键,要提高记忆的效率,应该是巧记,而非死记硬背。

总之,高三生物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远不止上述几种,应是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应是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有时还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摸索和探究。

【参考资料】

[1] 布鲁纳(美).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 生物选修教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徐宗彬.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识记[J]. 北京:东方教育杂志,2004(5).

篇4

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高三两个平行班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班46人,实验班45人,共91名学生。

2.研究方法

采用教学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着“学案导学”模式施教,对照组采用原来教学模式施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等环节,不断往复循环,总结规律,进行行动研究;在实验不同阶段,采用问卷调查,以获取学生对“学案导学”模式的看法和应用效果的信息。

二、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

1.建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以及高三复习要求,在实验前期构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见图1。这样以教学模式来规范教学流程,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行动研究不断完善该模式,较大地提高了复习教学效率。

2.编制导学案是基础

编写导学案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理科综合生物考试说明》,明确课程文件的复习要求。然后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复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并对教材内容创新编排,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编写内容一般以一个完整教学内容为一个学案,可用一到两个课时,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导学、课堂小结、限时训练等环节。课堂导学环节作为导学案的主体部分,尤其要设计好问题串。笔者编写高中生物选修三《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的导学案时,围绕复习目标,设计以下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问题串:(1)为什么要进行动物细胞培养?(2)什么是动物细胞培养?(3)怎样进行动物细胞培养?(4)动物也能够克隆吗?能不能用高产奶牛的一个体细胞,培育出一头高产奶牛呢?(5)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是怎样进行的?(6)动物细胞培养与核移植有哪些应用?存在那些问题?请上网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并和同学交流。六大问题构成一条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主要问题进行细化,以便于学生深入思考,如针对问题5,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请用文字及箭号的形式简单表示出动物细胞核移植的过程。(2)在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卵母细胞之前,为什么必须先去掉受体卵母细胞的核?(3)用于核移植的供体细胞一般都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想一想,这是为什么?(4)你认为用上述体细胞核移植方法生产的克隆动物,是对体细胞供体动物进行了100%的复制吗?为什么?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依据导学案,在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问题串的引导下,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课中进行了精彩的展示,提出了不少有深度的问题,并进行了激烈的思维碰撞。无论是课堂中学生表现还是课堂小测,教学目标达成度非常高。可以说,该课的成功是与导学案的精心设计,尤其是与问题串的设计分不开的。因此,导学案要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有效性。

3.落实课前预习是前提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交流和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开展课前预习。学案编好后,一般提前2天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课前预习内容,教师一般在晚自习时辅导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前预习部分,并解决预习时出现的难题。为了促进学生预习的落实,尽量暴露学生的问题,同时也是强调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笔者会安排10分钟的课前检测,组织学生当堂批改和反思交流,然后将晚自习辅导和课前检测中反映的问题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进行二次备课,以便教师接下来分析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复习有针对性。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是保障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现在正被广泛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建立学习小组的基本原则是“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是指组内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优化组合,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异组同质”指组与组之间综合水平基本相当,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一个小组8人,共6组。由教师指定组长,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另外,为了激励,还组织学生创设了各自的组名、组训和目标等,并制定了评价规则。实践表明,各组的组长至关重要,起到管理、激励小组的作用;评价不宜复杂,简单易操作就行。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关键

“学案导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断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是成功实施该模式的关键所在。在采用“学案导学”模式的初期,只有少数学生能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原因可能在于:

一是有问题没有提出来。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都会讲,所以不必提出来;有的问题与同学讨论和探究,就能够解决;有的担心老师和同学可能会认为问题过于简单,不好意思问;或是因为教师过于严肃不敢问。为此,解决对策是:第一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要全部都讲,否则只会助长学生的依赖性,导致问题意识和主体性的丧失;第二是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恰当介入,起到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三是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对学生要随和,不要过于严肃,避免学生产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和畏惧感。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乐于向教师求教,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是也。

二是真的提不出问题来。这与学生长期以来课堂主体地位丧失有关,传统课堂上,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的,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不过是学习的配角而已。学生习惯于教师在课堂上讲,学习缺少主动性,缺乏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这类问题,一靠教师的鼓励;二靠竞争机制和评价制度,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6.抓好课堂评价是有效抓手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来自同伴和教师的鼓励是不可缺少的。哪怕是一句话,只要恰当,就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笔者采取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突出个人评价。具体做法是:先将个人成绩折算成积分,然后每周、每月算出个人和小组的总积分,在一张专门制作的展示板上,记录各个小组和个人的得分情况,并评出最佳、进步最快的小组和个人。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都会利用各种场合不断鼓励这些小组和个人,让学生看到希望,同时激发竞争的欲望。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抓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就能激发其潜能,取得较大进步。

三、实验结果

一学年的课程结束后进行测试,并分别对两个班发放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表1实验班与对照班生物课学年成绩对照表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问卷调查统计表

四、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班的学习效率比对照班高

所谓学习效率,就是学习的产出(学习数量和质量)与学习的投入(学习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比,高效率意味着学习者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成绩。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出5.9分,及格率高出13%,优秀率高出7.2%,而“完全跟得上教学进度”一项,实验班高出对比班19.5%,说明实验班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数量都要高于对比班。“一周课外花在生物学科的时间不超过4小时”,实验班高出19.3%,说明实验班的学生投入在生物学科上的时间和精力普遍少于对照班。可见,实验班的学习效率高于对照班。

实验班的学习效率之所以高于对照班,原因在于:

第一,“生物复习课有趣”,实验班比对照班高19.4%,说明“学案导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实验中,导学案中设置了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任务驱动学习;课堂导学环节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问题串,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够达成自己学习目标,容易产生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既竞争又合作,学习上你追我赶,再加上有效的评价,各种“优秀小组”、“优秀个人”、“最有潜力小组”和“最有潜力个人”等荣誉称号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发挥到极致。而教师这是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问题,迅速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点拨学生,由于学生已经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急于弄清还不太明白的问题,所以听得格外专注,老师只要稍稍点拨,一时恍然大悟,兴奋不已,这不就是孔子《论语·述而》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倡导的吗?

第二,“对老师教学较满意”,实验班比对照班高19.9%,说明“学案导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交流,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新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要成功地实施新模式,教师行为就必然要进行转变,积极同学生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的同时,也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是新模式成功实施的前提。

第三,“有超前学习”,实验班比对照班高19.4%,说明“学案导学”模式更适合自学能力的培养。新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反过来,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又导致预习和探究能够落到实处,进而促进新模式的成功实施,自然也提高了复习效率。

第四,实验班的优秀率高出对照班7.2%,说明中等生更能得到提升,优秀面在扩大;实验班的及格率高出对照班13%,说明学困生在减少。综合分析,采用“学案导学”模式,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所以,是全部而非个别学生在进步,学习效率的提高就更有内涵了。

四、结论与建议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课的重视以及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综合能力,这无疑是当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在高三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提高生物实验复习的有效性,相信是摆在许多高三生物老师面前的一个比较迫切的任务,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自己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方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基础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从高二开始,认真探索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才会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妨先来浏览一下《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新的考试说明》对中学生物学的实验高考提出了的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课本的一些基础实验教学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在平时的接触中了解到,许多老师好像对平时的书本的基础实验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以至于在高三的生物实验复习中往往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些缘由不难理解,学生的许多能力并不是靠短时间所谓的强化就能有质的飞跃。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有趣、富启发性、阶段性的问题情境,这将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会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乃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模式。例如在上高二生物基础实验之一的“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时,最好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由于要用到洋葱作为实验材料,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挂图,并识别植物细胞的四部分结构,接着让学生接触预先带来的洋葱实物,在此基础上提问:实验为什么要用洋葱外表皮的紫色部分?显紫色的色素位于哪里?怎样才能使细胞失水?为什么细胞会失水?等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搞清液泡、原生质层的构造,弄清为什么发生失水和吸水的原理,并积极探索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加强,教学效果自然而然就会提高,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这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我们平时往往把发展学生的素养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两个方面完全对立开来,不可否认,这两个价值取向虽然存在矛盾,但它们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我们不应该把两者对立起来。高考考纲将命题的要求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从命题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它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本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在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许多学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所谓的强化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而要培养高中学生对于生物学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只能成一句空话。因为只有先“知其然”,才有可能“知其所以然”。如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设计一些研究性的实验,根据考纲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或更直接地说解题能力,首先需深入复习基础实验,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这些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方面的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平时通过这些设计的训练,能养成学生批判性的获取教科书知识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精神,更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更深入的认识科学的本质特点,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超越现有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科学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现在生物高考题中实验设计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但许多高三生物老师都有这样的困惑:在高三的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中化了那么多的时间,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实验题的得分中还是那么低?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就应该认真抓好实验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大有益处,因为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对实现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重点之一。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知识。在平时的生物学实验中,教师可有意渗透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实验,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积极性。虽然探究性实验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实验材料的不确定性和实验步骤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实验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不同的实验材料;同时,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实验设计思路,这样它所选用的实验步骤也不同,虽然学生有许多实验设计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甚至于失败,但我平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创新,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

总之,生物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将对高三的生物实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对生物实验进行复习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相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8月

[2]蒋荣治: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9期

[3]周晓莉: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2期

篇6

一感悟:

有三个方面:第一要研究,生物高考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要研读考纲,研究考题,研究学情;第二讲策略,一轮研讨,明确措施周密计划,合理分工,要重点复习重点内容如实验和生态专题,规范教学养习惯。第三多合作,教师之间要合作要结成师徒,师帮徒,徒学师,共同进步。

经验告诉我们:要取得优异成绩,需要学生努力,需要教师努力,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奋斗,更需要教师和教师的团结合作。

二心得:

首先,考纲要吃透。关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的同时,还要掌握灵活的表达方式。如图形图表题不仅要掌握教材插图,还要挖掘出内涵,甚至会把文字描述转换成图。

第二,知识点分轻重。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与环境必考,要重点复习。生命基础细胞生命历程进化理论轮流考,适当复习。对生态学复习力度要加大。

第三,一课一研法。为确保每节课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事半功倍,教师每节课前都要教研,内容为本节知识点如何处理,重点难点怎么突破,问题设置的高效性,知识如何梳理,知识框架如何呈现等等。

第四,知识梳理课的设计原则:注重实验思想的渗透,注重诱思探究教学,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三策略:

第一把握考纲变化以及细化考纲

研读考纲,就是要准确掌握高考所要考查的知识内容(考点),明确考纲关于考试的能力要求、考试范围以及考生应对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把握考纲在能力要求方面和知识内容广度、深度的变化情况,用考纲精神指导复习备考工作。实施新课改以来,生物《考试大纲》已明确地把能力要求细化为“四大能力”,将考查的知识范围以知识内容表的形式予以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要求”栏目中用Ⅰ和Ⅱ标出,实验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则用文字进行说明。新课标考纲显得更为规范、具体,指导性更强。通过研读考纲,把握考纲的这些变化,对明确复习目标,提高复习效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主干

从考查内容来看,生物学科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如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生物与环境等学科主干知识,关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与此同时,备考要以教材主干知识为线索,要善于根据知识点的层次性和内在联系,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提炼、梳理、归纳,挖掘出隐含于其中的规律、原理,要主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知识系统化。

第三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复习时,要注意试题的积累、变形、重组、分解、综合,要善于对图形、曲线等非文字进行分析,能合理地进行相关的图文转换。例如,同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设问、思考、解决,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去深入剖析,挖掘出图表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并把教材中有关系的、相似的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区别和联系,使知识更系统和完整。再把教材中的文字转换成图表,做到能以该图表为中心进行知识拓展、辐射。这样既增强了识图、读表能力,又促进了知识的深化和发散。

第四培养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培养考生科学思想、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提高实验和设计能力首先要夯实实验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不仅要知道实验怎么做,更要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能真正理解实验程序,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掌握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要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归纳总结出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A.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B.选择实验材料和对象,分析实验条件;C.设计实验程序(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考虑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D.进行结果的预测分析,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要能自主进行实验设计。这一过程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

第五答题的规范性训练

(1)狠抓审题能力培养。从往年高考答卷情况分析看,因解题不规范造成高考失分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平时的复习中,要认真审题,逐字逐句看清楚,提取一切有效信息,挖掘一切隐含条件,排除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辩明试题指向,明确试题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审题时具体要做到:一是抓住关键词句,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二是学会避陷阱、破定势,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三是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越是似曾相识的题目,越要小心。一定要注重答题方向感的培养。

(2)强化答题得分点:①答案的准确性②答案的科学性③答案的完整性④答案的简洁性⑤紧扣采分点,答题准确到位。

篇7

关键词:生物 试卷 讲评

近年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讲评课这种课型给予高度重视,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同行的好经验、好方法,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摸索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收到良好的效果。下面仅以生物试卷讲评为例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实践。

1.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整体把握试卷的结构和答题情况。学生考试后的试卷概况,直接反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成与败,同时也是教师快速获取信息,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准确依据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因此每次考试以后,笔者都是迅速准确地将试卷评阅出来,并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认真分析试卷的题型、出卷者的出题意图,以及各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它体现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什么方向。(2)基础题有哪些,能力题有哪些,试卷与以前相比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未来考试方向是怎样的。(3)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以及知识点所占的分数比例和难易题所占的分数比例等。(4)逐题统计学生的得分与失分,对失分率高的题目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并进行归纳、分类,有针对地性分析学生的错误情况,了解其思维过程,找出错误根源所在。通过分析和统计,笔者对所讲评的试卷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能了然于心。一堂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哪些略讲,哪些详讲,目的性就很明确了,从而可以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提高了以后教学的针对性。

2讲评过程夯基础、引思路、讲技巧、重训练,富有针对性。讲评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解学生之所惑,释学生之所疑,备学生之所缺,既要有的放矢;又要切中要点,富有针对性,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笔者依据试卷中存在的普遍性错误有针对性地突出以下几点:

2.1引导学生细心审题,归纳解题思路和技巧。讲评不仅要使学生会做试卷中的题目,更重要的是老师应该在讲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解每类题型的思路和技巧,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胸有成竹而少走弯路。因此,讲评试卷时必须依据学生们的答题情况,引导学生如何审题、排除干扰因素、深挖隐含条件、分析题型的特点等,通过比较总结出快捷有效的解题思路。当然,除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外,解题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于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帮助很大。

2.2讲拓结合,反复训练重点、难点。试卷讲评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试卷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重难点、易错点、生疏点,更应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方法强化学生对它们的掌握。

2.3变题法。把失分率高的题目及易错题等加以变化,让学生再次得到训练,会一题,懂一类,训练学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复习遗传和变异时,单元测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大豆根尖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含有碱基A、C、T、U的核苷酸种类共有()A8B7C6D4统计表明,全班50人中有25人选错,其中有20人选A、3人选B、2人选D。综观错误原因发现:少数人对高等植物细胞中同时含有DNA和RNA混淆不清。多数人对DNA和RNA中分别含有碱基AC.TU中的哪些种类没有仔细区分等。分析讲解后把题目中的碱基改成A、G、C、T,然后再问学生,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全班有49人正确,仅1人答错。这样通过反复变化训练,学生对这类题目的掌握无疑会牢固得多。将试卷内容与平时所学或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比较、分析以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了大田油菜的正常授粉。可采用的补救措施是A、喷施硼肥B、追施氮肥C、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D、以上措施均错误。考查结果显示:全班仅三人正确。了解发现学生们对生长油菜主要是为了收获油菜籽这一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内容很多,因此在复习、训练以及试卷讲评过程中应加强联系,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篇8

一、克服思想上的“熟视”“无睹”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重视一轮复习,花的时间多,效果好。二轮复习一般在高三的第二学期进行,时间短,工作量大,对有些学生而言有热剩饭的感觉。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较大。以上因素造成学生对二轮复习不重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在一轮复习中很简单的概念在二轮复习中要么不知道,要么模模糊糊。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在初学教材及一轮复习中学生特别熟悉,但在二轮复习中部分学生模糊不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为此,笔者建议,二轮复习和一轮复习要衔接好,且要连续进行,避免遗忘知识,特别是要避免思想上的“熟视”“无睹”。

二、克服重视专题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

二轮复习,常常是专题复习,在全国二卷中有以下几大专题:细胞结构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稳态及其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学,生态学,选修三中的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专题等。通过做大量试卷,学生对以上知识了然于心,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已经忽视了基础知识。题海战术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考场上不是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而是用做过的解题模式去套,效果适得其反。例如,2015年全国二卷中的32题:(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对于常染色体上,那么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什么?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这道题失分较多,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灵活。对此类题只要认真审题,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做出来。

解析:(1)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可推知女孩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亲均至少含一个A基因,父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祖父,也可来自其祖母,同理母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母,也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父。

(2)若为X染色体遗传,则可推知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时,其父基因型必然为XAY,而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男性的母亲,Y染色体一定来自于该男性的父亲,由此可推知该女孩的两个中XA一个必然来自于祖母,女孩母亲的XA既可来自于女孩的外祖父,又可来自于其外祖母。

[答案](1)不能(1分)

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祖母(2分)

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来一定来自于祖母(3分)

不能(1分)

又例如,在复习甲状腺激素的调解时,大家都记着它的两个特点: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果再问一句,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从微观上反映细胞膜的什么功能时,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就不能准确作答,其实很简单,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为此,笔者建议二轮专题复习时,要时时处处想着基础知识,不断阅读课本,学会知识的迁移,对专题性的知识不断反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构建知识网络简洁明了,避免杂乱无章

一轮复习在于知识的掌握具体化,二轮复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使生物学知识能顺利迁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太复杂,看起来像迷宫,似乎包罗万象,学生哪有心思看这样的知识网络。因此,二轮复习中构建的知识网络要简单,重点突出。例如,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网络这样构建就比较好:

四、在比较中进行反思

篇9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要想全方位提高学生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是提高学生生物成绩的根本所在。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能力是当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站在教改前沿,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心理逐渐成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已没有小学生那么强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能从课堂教学入手,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生物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我们可以适当改进实验,将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中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用具,进行实验改进,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2.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因其容量大、直观性强、趣味性高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教师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直观性强的动画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掌握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合理运用典型例题

“变不离其宗”是对各类习题的科学评价,无论练习、测试,甚至是高考,各种各样的习题都来自基础知识的演变与延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题目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狠抓基础,让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慢慢培养能力,当然我们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一定要注意将教和学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提高学科素养和能力。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对高中生来说,应试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各类习题,选择适合学生智能水平的习题,在习题处理中实现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让学生适应各种习题的处理。在处理习题时,特别是在高三生物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使教学目标贴近高考要求,并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进行大胆预测,和学生一起把握高考命题动向,这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高考试题为契机,以分析高考考纲为手段,很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无穷的攻坚斗志,收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和环境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离不开活跃的课堂互动,以往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已不能满足学生能力提高的要求,甚至在传统课堂中会出现“教师大讲,学生小睡”的不和谐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何谈能力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很好的基础知识,没有和谐的课堂氛围,哪里会有学生能力的提高呢?假如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营造和谐活跃的氛围,便能使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活跃起来,使学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我在教学中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做主导者,紧跟学生的思维走,而不是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我的主要措施是:1.实施小教授授课法:对一些比较简单且便于描述的知识、一些多种解析方法的习题、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我都让学生主动完成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其他同学可以在差距、差异中找寻能力的提升点,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2.分组讨论法:被动地接受和主动地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我在教学中对于测试题、练习题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点拨、点评。学生在分组讨论过程中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随时可以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疑问,由其他同学帮助自己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高,学习氛围浓,学习效果好,能够更好地提高各方面能力。

三、合理规划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既不能太难,又不宜过于简单,我们要合理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分层,考虑到既能让后进生落实好基础内容,又能使优等生进行适当的新知拓展,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吃饱”,使基础好的能“吃好”。实施分层教学,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分层教学和分组讨论都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令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单纯依靠课堂的讲解和学习,不通过独立做作业,学生是难以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对作业提出分层要求,作业不同于上课,作业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更不能太简单或太容易,难易要适中,多少要适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可选择性,这样在分层教学中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秀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素质教育,2011.08.

篇10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许多规律、结论的得出都是借助于实验。自2007年实行新课程高考以来,实验题的考查方式呈现多样化,既有对教材实验的考查,又有对教材科学史实验的考查,还有也是最重要的是新情境下的科学探究实验的考查。在这种情况下,仅靠高三黑板上的讲实验及实验设计三步法的系统复习对于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是低效的。那么应如何使高三生物实验复习做到有效、高效呢? 一、归类复习,把握规律 考纲中规定,“生物知识内容表”中所列出的20个实验属于必修和选修3的考试范围。考纲要求考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些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为此,高三的实验复习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随着第一轮复习同步复习相关的实验,第二阶段是进行相关实验方法和技术的归类复习。根据所用实验技术、方法可将上述的20个实验分为显微观察、物质提取鉴别、模拟、调查、探究五大类。对于这几类实验,相关的归类总结如下。 1.显微观察类 此类实验(名称、内容见表1)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装片制作技术等。  2.物质提取、鉴别类 此类实验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的成分进行鉴别,不同的鉴别对象要用不同的试剂。归类见表2。  3.模拟类 考纲中此类实验包括三个:①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②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③模拟尿糖的检测。这些实验的原理各异,但都是利用模拟材料来模拟生物对象,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不同的实验结论。例如实验①是用3cm×3cm×6cm含酚酞的琼脂块来模拟细胞,实验②是用玻璃纸(半透膜)来模拟生物膜,实验③是用模拟“尿样”来模拟真正的尿样。通过上述模拟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实验①—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实验②—生物膜与半透膜类似,都允许水分子透过,但是生物膜具选择性;实验③—尿中有糖,经检测可见试纸变色,且变色程度的深与浅意味着糖含量的多与少。 4.调查类 调查类实验要用到调查法,调查法中常使用统计技术和测量技术。考纲中所涉及的调查类实验包括:①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②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③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这些实验常从研究对象、统计方法、计算公式等方面加以区别。例如实验①中可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取样调查,所用到的计算公式是: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标志个体数;可用样方法对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等进行取样调查,所用到的计算公式是发病率=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实验②中常用汇总法对人类的某种遗传病进行调查,所用到的计算公式是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5.探究类 考纲中涉及的探究类实验包括:①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②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③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⑤探究水族箱(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另外高考还经常考查教材外的探究类实验。对于探究类实验需要依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对某些生物学现象作出合理化的假设并通过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具体程序及其设计详见本文第四部分。 二、真题演练,寻找规律 通过前面的归类,师生们对各类实验的规律已有所把握,下面阐述如何通过真题的演练,寻找复习规律。真题,即高考题。精心地选择高考题,在解题过程中对复习规律灵活掌握,学会举一反三,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做法之一。例1(2009•福建理综)下列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观察洋葱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将已经解离、漂洗、染色的根尖置于载玻片上,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B.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C.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D.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首先进行试题分析。该试题考查了考纲中四个实验的实验步骤:A选项考查的是“观察洋葱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制片步骤,该实验制作装片的正确步骤是根尖需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压片以后,才可以用于观察,而A选项未经压片操作无法观察到分裂相;B选项考查的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由于酵母菌繁殖速度很快,为做到准确计数,对酵母菌计数时,通常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做法为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到载物台上镜检,由此可见B不正确;C选项考查的是“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该实验中,因为色素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在研磨绿叶时应加一些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等;D选项考查的是“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检测试管中的梨汁是否有葡萄糖,可加入适量斐林试剂后摇匀,而后需用50~65℃水浴加热2min,再观察颜色变化,否则Cu2O不会呈现砖红色。所以C正确。通过该题分析可总结出以下复习规律: 1.理综考试的实验选择题经常是多个实验分别考查,因此在考纲实验的复习过程中,既要有对每个实验的细致复习(如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用具如试剂等、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等的复习),又要有像前面那样的对比复习,把握相关实验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才能保证考生迅速提取所学信息,准确回答问题。#p#分页标题#e# 2.一个选项考查一个实验,因此复习时应对该实验进行变式训练,做到在高考真题下面增加变式训练题,考查该题实验的其他方面;在真题讲解时做到“一题多练”“一题多解”,即师生共同研讨针对该实验还可如何考查———进行编题解题训练。通过此种方式的演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每个实验,规范、准确地回答每个实验的问题,真正达到实验复习的高效。 3.实验的考查内容很细,因此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由于科学强调“做”中学,因此目前的高考实验题越来越倾向于考查学生亲自动手做的情况,所以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体会、反思,这样既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实验方法,又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深入理解。即使学校没有实验条件,也应在播放实验视频的情况下创设仿真的实验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去思去想,从而弥补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做实验的缺陷。 三、挖掘教材,体验方法 《生物课程标准》和《生物考试大纲》都强调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前提下,要使学生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重视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因此挖掘教材的科学史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且体会各种科学探究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并学会将其应用到探究类实验中,这是每个考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将教材中介绍的方法迁移到其他实验问题的解决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数学模型为例。教材中介绍,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且以理想环境中的细菌种群的数量增长为例,介绍了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下面总结数学模型的不同表达方式。以一个细菌为例,其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如表3所示。

这属于数学模型的表达方式之一—数据分析表格式。根据表3,可以写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方程式N=2n,此为数学模型的第二种表达方式—数学方程式,此种方式精确,但不直观。根据表3,还可以曲线形式表示,如图1,此为数学模型的第三种表达方式—坐标曲线式,此种方式直观,但精确度欠佳。上述三种表达方式即是生物教材以及高考试题(理论与实验题)中常涉及到的数学模型的类型。我们可据此迁移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方法,系统设计 运用教材中介绍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进行各种探究实验的系统设计。探究实验的设计通常依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具体程序见图2。那么如何在探究实验中进行某程序的设计呢?首先,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等设计原则。而后要了解在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涉及的上述基本环节(程序)。

以“拟定课题”为例。例题(2008•宁夏理综)在用生长素促进某植物枝条生根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枝条生根情况不一,分析其原因,认为可能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研究的课题,写出课题名称。解决此题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典型的探究实验课题应包括哪些要素。对此一般从实验变量的角度考虑,即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而后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理清因果关系,用足、用准条件。 在教学中发现对于此题学生起初的答案往往是“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这是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学生记住了并移植过来。但仔细分析会发现题干中并没有植物生长调节剂,而是生长素,且该实践只是针对某植物,不具有普适性,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整为“生长素”,探究其“浓度”,将“扦插枝条生根”改为“扦插该植物枝条生根”,即完整准确的课题为:探究生长素浓度对该植物枝条生根的影响。这里面,关于探究实验课题的要素如下:生长素浓度是自变量,影响观察指标的因素;该植物枝条生根是因变量,生根数量是观察指标。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实验课题的模式为:实验课题=探究(或验证)+自变量+因变量其他程序可参照“拟定课题”进行逐项分析,鉴于篇幅略。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实验复习的有效措施。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教学研究,做好归类复习,善于总结规律并加以灵活运用,定会取得实验高考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