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科学研究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实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73-02
当今世界,人口激增,耕地锐减,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各个国家都想方设法谋求出路,其中不少国家将目光投向海洋,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开发海洋资源,繁荣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把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笔者认为综合实验是典型的、个性特征明显的智力创新活动,它可以通过多种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受教育者形成创新思想、产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综合实验是海洋教育的重要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与特点
(一)海洋科学研究的内容
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相关的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既有占地球表面近71%的海洋,其中包括海洋中的水以及海水中溶解或悬浮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也有海洋底边界――海洋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洋侧边界――河口、海岸带,还有海洋的上边界――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等等。它的研究内容,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军事活动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不但涉及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大气科学以及水文科学,还涉及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法学等。因此,海洋科学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体系[1]。
(二)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有其显著的特点。第一,依赖于直接观测。直接观测的资料既为实验和数学研究提供借鉴,又对实验和数学方法研究的结果予以验证。第二,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直接的海洋观测获取到大量的信息资料,但这些信息资料是局部和片断的,只有借助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加工,通过系统功能模拟模型进行研究,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三,学科分支越来越细且相互交叉与渗透,趋于综合与整体化研究[2]。
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现状
十几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海洋科学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跟社会整体科技水平和国际海洋科学整体水平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我国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民海洋意识淡薄:“重陆轻海”思想根深蒂固;(2)学历结构不合理:海洋从业人员中,低学历人员比例太大 ,高学历人才缺乏;(3)年龄结构不合理:海洋高端人才老化现象严重,中青年高端人才匮乏;(4)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海洋高新技术专业、应用型专业、特色专业以及品牌专业开设较少,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远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5)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通:人才引进困难,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用人机制不合理[3]。
三、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注重海洋科学基础教育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融合现代最新科学、科技知识,选取时代前沿课题,这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解决现实问题。教师应纵观全局,宏观把控学生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展开实验项目。综合实验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对困难与挑战能力、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等[4-6]。
(二)综合实验开展现状
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重大经济损失(有时是毁灭性的),进而恶化了全球生态环境。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科学系在实践教学环节,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海洋化学综合实验和海洋生物综合实验,对天津近岸海域进行每年一次的环境调查与监测,让学生了解附近海域的状况,分析海域环境是否异常,进而分析异常原因,科学拟定解决对策。指导教师立足于学院现有实验室条件和仪器设备资源,立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宏观把控学生的选题。现以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为例,谈谈综合实验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主要涉及四类实验项目,见表1。
表1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项目名称及内容
(三)综合实验开展的意义
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使学生经历一次海上实习训练,在整个出海过程中学生受到了课堂里无法感受的教育:(1)加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2)相互关心与协作精神。(3)采样需要注意的要领,分为海水和沉积物样品以及生物样品,如何进行前期准备及预处理等。(4)精心设计采样点的分布,使采集到的样品既有一定的代表性(表层、水深5米、底层或其他),又覆盖一定的海域范围,使所得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数据处理。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数据,再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达,看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哪种处理方法更合理,哪种表达形式更确切、更直观等。(6)结果讨论。对测得的数据进行汇总,看同一站位不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再看不同站位相同水深的同一检测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系统分析各种检测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态,并用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解释,简要探讨其机理。(7)提出应对措施。通过测定数据分析环境因子是否异常,导致异常原因,并进一步拟定应对措施。(8)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系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现象,提高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
更重要的是,海上实习训练,使学生对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兴致和信心,奠定了服务海洋事业的基础。通过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的开展,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整体能力有了显著提高[7]。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综合实验在平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洋科学综合实验要把握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适时进行更新与完善。通过综合实验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他们对海洋科学专业的理解与热爱,开阔视野,增强应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培养优秀的海洋人才,编写机制灵活、内容新颖、绿色环保、体现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综合实验教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2]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1.
[3]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4]段晓英,姚天明,杨勇等.巧设综合实验 提升综合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4).
[5]肖建富,高瞻,李桂新.综合性实验的界定与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
[6]卞国庆,魏永前,耿明华等.以人为本的化学综合实验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0).
[7]朱志彪,高山.设置综合设计性实验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
收稿日期:2013-09-25
篇2
关键词: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趋势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 A
MGIS是在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以海底、海面、水体、海岸带及大气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各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存储、集成、显示和管理,进而作为平台为用户提供综合制图、可视化表达、空间分析、模拟预测及决策辅助等服务,并且结合Web技术可以实现海洋数据和相关MGIS功能的实时共享,其在海洋科学上的使用将改善现有的海洋数据的管理方式,大大提高海洋数据的使用率和工作效率,为海洋科学各领域的研究深化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图1
一、MGIS的应用现状
(1)海洋渔业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发展至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渔业MGIS系统和软件。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已有根据海洋863计划需求开发的海洋渔业GIS平台;基于东海渔业数据库搭建的实现生产指挥调度、资源保护的东海渔业渔政综合管理系统;东海经济渔业资源预测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还有研究者利用GIS软件相关空间分析功能按年分析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生产数据,获得捕获种类产量及分布情况;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渔场产生的作用,进行渔情预报。虽然我国目前建立的渔业管理和服务系统大都具有地方性特点,但这些都是MGIS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的有益尝试。MGIS在海洋渔业方面的应用主要涉及渔业资源评估、动态监测与预报、渔业资源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水产养殖选址、鱼类栖息地制图与综合分析管理等。
(2)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
海洋中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M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出色完成海洋成矿特点和规律的探索,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美国矿产资源管理服务部门与ESRI公司合作针对墨西哥湾的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建立了深水GIS系 统;国内也基于MapGIS平台探讨了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中的某些方法的应用方案和实现途径;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以遥感信息数据位基础建立了海洋数据库,开发了海洋油气评价模型,并实现了其结果的可视化。这项研究在海洋863计划820专题中在南海海域进行了应用,以GIS为中心集成各种技术开发了一整套经济、快速、有效的海洋油气资源预测集成系统,为我国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海洋环境评价、监测和保护
美国区域海洋观测预报系统将研究区实时的观测资料与GIS结合,快速准确定位灾害影响区,为卡罗莱纳州及周边海域的相关部门提供灾害预防和救助工作辅助。国内则出现了面向管理决策层的可视化环境监测评价动态系统———河北省海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对海洋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以SuperMap为基础平台实现环境分析、三维动态模拟,流场动态显示和查询功能的长海县海域生态环境评估信息系统;还有利用WebGIS技术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实时聚类分析整合,实现有害藻类密度快速预测。MGIS利用环境监测统计、水文、气象、化学、地质、地球物理和灾害等数据,实现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灾害预测预报及决策辅助,为保护海洋环境、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海上生产安全服务。
(4)区域海洋综合管理
海岸带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自然区域,而专属经济区则蕴藏有丰富的矿产和生物资源,MGIS就是对这些区域进行全面调查、监测、合理规划和管理的有力工具。欧洲北海四国支持SE-AGIS工程开发了海岸带管理规划系统框架;美国在州一级的海洋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发了包括卡罗莱纳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专属经济区周边的海洋区域以及海洋边界的区域性模式;国内几家单位联合研制出了中国海岸带与近海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体系;也有研究者以SuperMap为基础平台构建了南海分局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对管辖海域海图和功能区划、海底管缆、石油平台、遥感影像图等数据进行综合管理,为南海分局指挥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支撑。
(5)其他领域
除以上介绍的应用领域外,MGIS还广泛应用于海洋划界、海洋工程、海上旅游、海运交通和海洋监察执法等方面。例如,利用MGIS技术,结合虚拟现实和碰撞检测,建立一个实时交互的三维海上溢油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了溢油漂移扩散的动态模拟,为溢油紧急处理提供决策辅助。也有研究者在海洋数据管理和可视化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例如设计开发三维虚拟海洋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多源海洋环境信息 多维时空特征分析和三维海洋环境场景构建;以及针对海洋调查数据的保密性及安全性需求,设计了基于C/S模式的海洋地质调查数据保密框架等。
二、发展趋势
(1)Web技术与 MGIS的结合目前,我国的MGIS的研究与应用的主要范围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社会普及程度不高,无法进行共享,无形之中造成了许多资源和信息的浪费。WebGIS是Internet技术与GIS技术的完美结合,在Web上空间数据,用户通过Internet的任意节点就可以浏览WebGIS系统的空间数据、制作地图及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分析,甚至提供预测和决策支持。利用Web技术与MGIS平台的完美结合,提高数据的共享与开放程度,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将有限的数据资料发挥更大作用,减少MGIS重复建设和数据的重复获取,这样不仅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同时也降低了信息服务者的工作强度,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速、及时地提供强大的地理信息服务功能到需要的地方,发挥MGIS在科学研究、政府决策、国防建设和文化教育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这对推动海洋科学研究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2)三维、四维M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现阶段大部分的MGIS平台都支持点、线、面三类空间物体,是二维分析显示的。但是海洋环境特殊,海洋数据空间属性较强,用二维的形式进行这些三维甚至是四维海洋数据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够完整的。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与MGIS的结合可以模拟现实中的海洋环境形成虚拟的立体实体,进而改善数据成果表达与输出方式,提高MGIS的人机交互程度和空间数据表达的真实性,甚至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感知海洋环境。三维和四维MGIS的数据结构,空间对象描述方法,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等都是MGIS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也是MGIS发展的必然。
(3)多学科综合GIS技术是多学科交叉派生的综合科学,3S和5S的集成,使得测绘、制图、地理、遥感、管理和决策科学相互融合,成为实时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工具。同样,MGIS的研究和应用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海洋科学,更多的还要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全球性、综合性的,MGIS与诸多学科的集成研究,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使其发展更贴合现实,是MGIS发展的必由之路。
(4)全球尺度的MGIS随着海洋科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研究人员发现,海洋的许多变化并不能与大范围尺度割裂开来,海洋变化是全球范围的,海洋研究也应该逐渐向全球尺度发展,而这些全球性的研究课题并不是单独的某几个国家或学者就能完成的,需要国际性质的合作,全球尺度的技术合作是发展的趋势。全球性的海洋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全球性、实时性、动态性的观测资料基础上,常规方法很难处理而且不易提取专业信息,为了更有效的对全球尺度的海洋科学研究进行数据存储、分析和处理、输出,全球尺度的MGIS已是大势所趋。
结语
广阔的海洋,拥有丰富的各项资源,是现在和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争夺的焦点。MGIS技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我国在MGIS领域的工作也才刚刚起步,大力加强MGIS技术的研究力度,深入开展其在海洋各领域的实际应用,将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和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芳,朱跃华.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7,25(23):69-73.
篇3
1.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18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从事海洋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已达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44.1%[1]。但是,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4686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2~3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2.宁波市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目前,宁波市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2000人[5,6]。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人才约有500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3/4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1~55岁占到2/3强,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各占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15%,副高级占40%,中级及以下占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此外博士约占20%,学士约占10%。
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宁波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70%以上,但了解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42%。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2/3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宁波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2.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为后盾,在海洋经济人才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而国内各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吸引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都在积极抢夺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影响宁波高等海洋经济人才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区位优势以及家属子女保障等。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人才政策环境看法认为良好和较好的仅占49%,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高达51%,其中差和较差的占23%,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可见,我们的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政策认知态度,能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有31%的人认为“政策未能与时俱进”,16%的人认为“政策分散,不易操作”,27%的人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还有25%的人认为“政策优惠幅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3.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宁波乃至整个浙江省的涉海高校中,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比较缺乏,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更少。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均比较缺乏,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也相对较低。此外,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并且分布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而新兴产业建设不足,并且现有学科中多以工科和理科为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相对薄弱,尚未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4.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流失的危害很大,小则对危及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调查中发现,现有宁波市人才状况的满意度并不理想,其中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总数的23%和36%,认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分别占28%和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宁波地区海洋经济人才由于不满意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状况还是比较高的。
5.海洋科教和研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科教和研发平台,是保障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国内某些海洋经济大城市相比,宁波市的海洋科研平台数量偏少,且专业化程度较低。例如青岛市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704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281人,两院院士17位(不含外聘);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岛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7]。与青岛相比,宁波市不论在海洋科技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海洋科教院所数量,乃至海洋科考船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亟待加强。
思路与对策
1.深化海洋文化宣传,营造海洋人才战略
环境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积淀,文化积累可以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也可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1)抓住历史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有着长久的港口历史[8],港口文化在宁波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要把握好历史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宁波海洋历史宣传,强化宁波海洋文化大市的形象培养,对于宣传海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抓住当代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是公认的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已是宁波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之一,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抓住大海港的优势,推进海洋文化的宣传,利于强化宁波海洋经济大市的形象宣介,也利于吸引更多海洋人才来宁波发展。(3)抓住历史机遇,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应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以核心区为重点的宣介工作,通过举办海洋经济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海洋文化,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核心示范区建设中。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9]。(1)完善涉海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在人才使用上重实绩、重贡献、重能力,打破论资排辈、缺乏激励的用人制度。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使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储备。还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供待遇上的政策倾斜。在人才引进上,也可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高单位的创新能力。(2)改革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以产学结合的模式,加大我市海洋经济紧缺急需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校地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在职员工修读高校海洋专业工程硕士。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促使企业介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海洋类继续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6]。(3)建立涉海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转变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不同序列的差额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海洋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海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加大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4)推进涉海人才市场配置。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推进海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办公分离、政企分开和责权利的统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海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声学海洋学 实验 教学改革。
1.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背景
在海洋战略发展的大格局下,海洋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立身海洋的重要保障。水声技术是海洋技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洋开发利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声学海洋学是海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声学海洋学(Acoustical Oceanography)是用水声学方法研究海洋的物理参数和海中生物活动的海洋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声学与海洋学交叉学科,它利用声波的传播,反射,散射等原理,既可以探测海底的地形地貌和海洋生物,研究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记录分析海洋内部的自然声来揭示其物理或生物过程。通过开设声学海洋学课程,在海洋技术与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等其他涉海类学科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加强了各涉海类专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了学科结构。
实验教学是培养海洋技术类专业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实践能力。从声学海洋学的学科试验性和学科交叉强的特点来说,实验是声学海洋学课程结构中必需的一个环节,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可以促进声学海洋学教学进程,完善声学海洋学课程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生物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新型海洋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
2.实验改革的基本思路
声学海洋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依据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转变原来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基于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开设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多学科交叉实验以及创新性设计实验,使学生掌握用声学方法研究海洋探索海洋的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验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凸显海洋特色的办学思路,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海洋技术专业人才。
2.1 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声学海洋学实验教学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为目的来设计实验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由单一由教师指导的方式,力求在实验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作必要的指导和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尤其是对于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开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实验课程能够覆盖完整的知识体系
声学海洋学实验教学改革应在广泛了解海洋科学技术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设计实验内容,由于海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在实验项目实验内容的设置也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声学海洋学又具有交叉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实验课程的时候要能够反映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开设的实验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尽可能多的覆盖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形成较完整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3 实施层次化的实验教学方式
进行分层次实验教学,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分层次地开设实验项目。通过不同层次的实验分别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理解能力、综合利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构建实验教学系统时,对各个实验项目分层次合理安排,分别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
3.实验课程的改革措施
3.1制定实验改革规划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制定了声学海洋学课程的实验改革规划。按照规划的总体目标,设计实验项目,确定实验项目的规模、空间、布置等。落实场地,进行实验室基建和改造工作。
3.2建设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平台的建设是进行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浙江海洋学院目前已经建成声学海洋学科研平台,用于水声方面的教学、实验、科研,基于此平台,开发了若干套水声收发实验装置,用于基础水声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水声收发装置的基本组成结构如下图所示,包括一个用于模拟水声传播环境的玻璃水槽,声波发射单元由若干个换能器组成,控制计算机控制信号发生器生成发射信号,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通过发射换能器发射;接收单元由水听器接收水中声波信号,然后经测量放大器放大后送示波器显示。以上这些仪器构成了水声收发的基本框架,实际的实验需要在基本水声收发装置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实验项目进行相应的改造,以满足实验要求。
3.3精心设计实验项目
根据教改规划精心设计实验项目,确定实验内容。实验项目包括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型设计实验。基础实验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解课程的基础知识点,实验项目包括:声速实验、主动声呐实验、被动声呐实验、连续波传播实验、换能器频率响应实验;综合性实验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项目包括:目标强度实验、换能器指向性测量实验、波束成形实验、多普勒实验、体积散射强度实验;创新型实验的设置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内容进行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内容涵盖水下探测、海洋环境水声监测、水声通信、海洋生物探测等知识点。
3.4编写实验教学教材
按照海洋技术专业学生的声学海洋学教学要求和实验项目编写实验教材,以声学海洋学科研平台为基础,大力推进基于水声实验的海洋技术实践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海洋技术专业声学海洋学实验教材缺失的现状,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教材,在教材中重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教材内容上体现基础知识掌握与自主设计实验并重,尤其是一些创新性实验,力求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有效利用科研平台的优势,在实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将科研成果反哺到声学海洋学的课程教学与实验中,提升教学和实验质量。
3.5完善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平台的功能,根据课程实验平台建立网站,完成教学实验的电子教案上网,并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上传至网络,实现网上教学与互动。建立网络共享机制,建设声学海洋学网络课程和网络资源。将科研平台的相关实验项目、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上传到互联网进行共享,并加强课件上网、网上答疑等师生互动。
3.6充分利用出海实习
浙江海洋学院于2014年建设成了“浙海科1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用于海洋科学考察、海洋科学实验以及学生出海实习。考虑到课程的安排学期结束刚好紧接着学生的假期海上实习,因此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将部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生实验与出海实习结合起来,如浅地层剖面仪测量海底底质结构、多波束测量海地地形、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测断面流速等实验。通过海上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海洋学应用,锻炼了学生在海洋学研究中基本声学仪器的操作运用能力,另外还能够了解海上实验由于海况的不同在外部环境上存在的复杂性。通过这种实验与实习的相结合,可以使得学生掌握海上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也对海洋科研工作有了更加实际的体会。
4.小结
针对海洋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建立了基于声学海洋学科研平台的声学海洋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培养,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根据实验课程体系,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并将实验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实验教学的数据共享,扩大课程改革的受众面,提高实验教学效益。
篇5
关键词:海洋生物医药业;国外经验;自主创新;产学结合
一、引言
当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相当缺乏。海洋中拥有许多药用价值很高的具有特殊活性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海洋药用植物和动物,海洋药用植物指大部分是来自低等海洋生物藻类,海洋药用动物主要指海洋药用腔肠、鱼类、爬行、哺乳等动物。海洋中蕴含的药用生物量是巨大的,若将它们用于海洋生物药业生产和研究,可以说是拥有了无限的生产与研究的原材料。
目前,所存在的陆生天然药物与化学合成药物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很大威胁的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各种流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的药效并不是很好,人类迫切需要开辟新药途径,海洋生物医药业的研究和开发迫在眉睫。各主要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正在把他们的经济政策焦点转移向了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全球在该领域研究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主要包括:美国、欧共体国家、日本。
二、国外主要国家生物医药业发展概况
(一)美国
早在1960年,美国就举办了海洋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与药物学研讨会,1967年在联邦卫生研究院设立了国家海洋医学和药理学研究所,指导和支持全国海洋药物研究。美国还组建了一批研发中心,其中以University of Maryland海洋生物技术中心、UCSD海洋生物技术和环境中心、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为代表的研发中心在世界上最为出名。美国在海洋生物技术的基础学科方面,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重点,从历年的科技人力资源统计结果来看,博士学位获得者中获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在所有基础学科中位居前列。
美国制定了《Biotechnology future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 bill》和《State Biotechnology motion》来提升企业研究和投资生物技术的积极性,刺激联邦和各州生物制药技术产业发展。在联邦和州有关法案别体现对生物医药发展的偏重,对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企业在内的生物高技术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使用资金方面,用于海洋生物药物开发研究的经费每年至少达到1亿美元,海洋药物在资金使用方面每年的增长幅度已达11%以上,而且政府对其资金投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09年奥巴马政府签署了888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在投资法案》,又一次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业的投入。
(二)欧盟
作为最早研究海洋生物医药地区之一的欧盟,以英、法、德、意、西等国为典型,在海洋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上一直处在世界翘楚的地位。欧盟重视国家之间产业资源与产业信息的共享,曾制定了“强强联合”战略,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较丰硕的成果。欧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海洋科学和技术(MAST)计划,该计划重点资助的项目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新药的寻找与探索。参与并承担该课题的成员包括欧洲8个国家中的19个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海洋生物科研机构,研究资源与成果为参与的各个机构共享。自20世纪90年代伊始,已连续3次获得了MAST计划的大额度资助。该机构打破了国家界限,由Pharma Mar S.A公司牵头,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规划、协调和实施,课题组成员可以在世界各大海域采集海洋生物材料,并根据各研究机构的特征进行分工合作。自1992年以来,已取得了异常丰硕且重要的科研成果。
基于国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欧盟各国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得到提升与发展,在世界上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1.政策上,欧盟针对生物医药制定了《The legal protection of biotechnological inventions》和《 Life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Strategy to European》,并在第六个科研计划中把生物医药的发展放到了首要位置。欧盟各国根据本国实际,对海洋生物产业制定了各种规划与保障措施,为欧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以英国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时候,就成立了“生物技术协调指导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各机构加大对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在2009年5月颁布的《Build Britains future》中提出将加大力度发展生物产业、生命科学。
1.资金上,欧盟在海洋生物产业方面的资金投放也是不遗余力,其中每年投资于海洋药物开发研究的费用在海洋科学核心技术计划中竟高达1亿多美元。2012年,欧盟提供了巨额的科学研究经费,重点资助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探寻用于工业产品生产的海洋生物研究和如何提高培养海洋微生物效率的研究。在2010年初创立了2亿英镑的创新投资基金,部分用于海洋生物医药业。
(三)日本
日本最初在海洋生物医药业落后于美国及欧盟。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日本积极提供各种保障政策和资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各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其中多是以大学、国立及公立研究机构等为中心,并以相关研究机构、研究开发型企业等为构成单位建立起来的知识密集型基地,强化专利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发展。这一建立有效的促进了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使日本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位居世界前列。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设立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并一共投资了10亿日元的资金,建成了两个较为先进的药物实验室。目前,日本海洋生物技术研究院与日本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在海洋药物开发研究方面所花费的资金超过了1亿美元,为日本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
三、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的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起步较晚。我国著名的海洋药物学家关美君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向海洋要药”的提案,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与重视,对此海洋药物的研究也正式被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世纪90年代末,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正式列入了国家863计划,并相继启动了一大批海洋生物技术的重大项目,推动了中国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海洋药物(功能食品)的生产上市,我国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诞生了一批海洋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产业规模得到了迅速壮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力量不断增强,沿海省市相继建立了数十家研究机构,形成了以上海、青岛、厦门、广州为中心的4个海洋药物以及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国内从事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工程制品研发的科研人员达数千名,研究的范围已经从中国沿海、浅海延伸到深海,最后到达极地,一大批的科研成果申请并获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和国际专利。自2001年1月至2011年1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始终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01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约为5.7亿元,而到了2011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99亿元的增加值,10年的时间里,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值增加值增长了17倍多,平均产值增长率达到了44%;2001年至2005年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约为56%,2006年至2010年产值平均增长率略有下降。
《2013-2017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告》数据显示:在2011-2020年,由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扶持,我国海洋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全面向好的时期,最终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通过与传统海洋产业比较来看,新兴海洋产业所具有的潜力将明显大于传统海洋产业。
(二)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海洋生物医药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相比美国、欧盟、日本等在该领域有着旗舰地位的国家,我国还是有着很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海洋开发技术落后、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滞后,我们对很多海洋天然产物的潜在药物价值缺乏足够的开发与了解;另一方面,海洋药物在生产流程方面较陆生药物复杂,研发周期较长,商业模式不成熟,并面临大量的未知问题,如产学研结合的不够密切、知识产权保护落后于海洋医药研究与开发等,都需要逐步去解决。
四、启示
(一)出台国家相关保护政策和加大资金投入
专门编制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重点领域以及产业区域布局等部署。加强针对海洋生物医药业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扶植力度。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业科研项目以及产业园区建设的投入。
(二)鼓励自主创新,提高核心技术
必须要加快在海洋生物医药业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医药研发技术、海洋生物勘探技术、培养相关高新技术人才方式等,加大我国海洋医药行业在关键技术上的竞争能力,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速度。
(三)促进产学结合,保护知识产权
鼓励以高校、研究所为中心,建立由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研究开发型企业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知识密集型基地,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海洋高新技术人才为海洋生物医药业服务。与此同时,要加强专利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海洋生物医药业产业化发展。
(四)深化我国与国际其他国家在海洋生物医药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际其他国家在海洋生物医药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还可以提高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如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顾劲松,于江.借鉴欧洲模式加快辽宁海洋生物医药研究与开发[J].中国科技论坛.2008(2):63.
[2]张擎.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区.2011(4):111.
[3]郭跃伟.欧洲海洋药物的研究现状及对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的启示[J]中国新药杂志.2001,10(2).
[4]刘亮,岳奇.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及用海管理政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治理.2012(11):14
[5]中国海洋年鉴鉴编委会.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112.
篇6
各位同事们:
很高兴借此机会,向你们介绍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制度和北极合作的看法。
首先,我介绍一下中国与北极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北极的活动。
北极在我们人类所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北极的自然环境变化对全人类生存环境有重大影响。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北极的自然变化又反作用于全球、特别是北半球的气候。
中国是北半球国家,北极地区冷空气活动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对中国的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显著。北极冰川融化加速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北极事务关乎中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关乎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中国需要更多了解北极气候变化,了解此类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北极考察和研究,对认识北极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物理过程及机理,提高中国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增强中国的减灾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北极科学研究,干1996年正式加入北极国际科学委员会,于1999年、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北极海洋综合考察。2004年,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并于2005年承办了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多年来,中国对北极高空物理、气候变化、生态、海洋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初步观测体系,形成了素质较高的专家队伍。
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独特而脆弱,受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严重,需要北极地区国家和整个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呵护。中国政府高度赞赏北极地区国家在保护北极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以及在全球环境合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中国已经参加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等主要国际环境公约,并正在认真履行相关条约义务,在控制温室气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取得了切实成绩。中国将不懈努力,继续为保护全球环境和北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其次,我愿介绍中国对北极国际法律制度的一些看法。中国认为,包括一系列公约在内的国际法制度提供了处理北极问题的基本法律框架。这包括:(一)区域性国际法文件和区域合作制度。如以北极理事会为代表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等。(二)适用于北极地区的国际环境公约。北极地区受臭氧层减少、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全球环境问题影响最大,有关国家在相关公约的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国际法律文件,包括国际海事组织针对北极的特别航行条件制定的《北极冰封水域船只航行指南》等。(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该条约在将群岛赋予挪威的同时,确立了缔约国国民平等待遇原则以及和平利用群岛原则,成为一项独特的北极法律制度。
中方认为,当代海洋法涉及海域划界、海洋环境保护、航行、海洋科研等各个方面,对沿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利义务做出了基本规定,是处理各种北极活动时应予遵循的法律基础。中国支持包括海洋法在内的现行北极法律秩序,同时认为这一法律秩序需要因应形势落实与细化,渐进发展。
中国注意到有关北极地区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特别是外大陆架的划界尚未完成,认为北极地区有关海洋区域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到北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希望有关国家在国际法的基础上,以科学数据为基础,通过协商早日解决相关问题。在确定外大陆架界限时,除妥善处理相邻北极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应充分考虑外大陆架与作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国际海底区域之间的关系,确保沿海国的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平衡。
近年,北极冰雪消融加速,既带来了北极航道开通、北极经济开发的新机遇,也对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挑战。国际法需要因应这些变化,做出适当安排,以趋利避害。国际社会应在现行国际法基础上。考虑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制度,保障北极航行安全,预防和减少航行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第三,我想谈谈中国对北极合作的看法。
北极问题主要是地区问题,也有气候变化、航运等跨地区问题,需要在地区和国际层面加强合作。中国很高兴地注意到,近20年来,北极合作不断深化、拓宽,日益机制化,合作已成为北极事务的主流。中国尊重北极地区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和管辖权,愿就北极相关问题与各方加强互利合作,为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北极理事会是关于北极问题最具影响力的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在协调北极科研、促进北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事会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讨论、采取实际行动,在认识北极生态、防治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北极气候影响评估等研究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中国赞赏北极理事会对非北极地区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的开放态度,希望理事会尽早就观察员国家的作用和接受新观察员问题做出决定,形成北极地区国家与非北极地区国家密切合作、良性互动、共同解决跨区域问题的合作模式。2007年以来,中国以特别观察员身份参加了理事会相关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对理事会的了解。中国政府支持理事会的宗旨与目标,愿积极参与理事会各项工作,尽己所能,对理事会的工作做出贡献。
刚刚结束的“2007~2009国际极地年”为促进北极合作、提高北极意识、加强北极研究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积极参加了国际极地年活动,组织了“北冰洋变化及其对中纬度的影响”等项目,并积极参与了有关国家倡导的极地年项目。中国期望极地年期间的科研成果能够为各国和国际社会制订关于北极问题的政策提供更为坚实的科研基础,希望极地年期间的国际北极合作能够继续深化,支持并愿积极参与北极持久观测网络的建设。
北极地区各国对于北极的研究起步早、水平高,在北极事务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进行北极研究离不开与北极地区国家的双边合作。中国与有关国家双边关系良好,经济联系密切,具备了开展北极科研合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组织的三次北极海洋科学考察中,有包括北极地区国家科学家在内的数十名外国科学家参与。中国欢迎各国科学家继续参加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的科学观察和中国将要组织的北极海洋科考,愿同北极地区各国进一步加强对话,增进了解,深化北极科研合作,充实北极合作内涵。
谢谢!
篇7
《华尔街日报》在近期报道了美国国防部将派遣军舰军机进入南沙岛礁领海领空的消息,以确保美国所谓的在南海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如果美国军舰自由地进入南沙岛礁领海内航行,则将严重损害中国在南沙领海的主权、安全和海洋利益,进而在中美之间产生潜在的军事对抗风险。为此,有必要分析中美围绕航行自由的争议、潜在风险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中美关于航行自由争议的焦点
众所周知,中美两国在领海的军事活动问题(军事测量活动、谍报/抵近侦察活动、联合军事演习)上存在严重的对立和分歧。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未对“军事活动”作出明确的规范所造成的。其中争}义的焦点是——在领海的军事活动是否需要沿海国的事先同意,还是可以自由使用?
《公约》承袭1958年4月29日通过的《领海与毗连区公约》(第1-23条)制定了领海的无害通过制度(第2-:32条)。《公约》的领海无害通过制度,是指所有国家,不论是沿海国还是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他国领海的权利。不过,对他国军舰通过沿海国领海有限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的无害性及连续性。《公约》第19条第1款规定,通过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就是无害的。这里的通过是指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停靠内水以外的泊船处或港口设施。同时,这种通过必须是连续的,即通过应连续不停和迅速进行。尤其是在领海内,潜水艇和其他潜水器,须在海面上航行并展示其旗帜。
第二,通过的规范性和责任。他国军舰在通过沿海国的领海时,应遵守沿海国关于无害通过的法律和规章,包括对航行安全及海上交通管理;保护助航设备、没施及其他设施、设备;保护电缆和管道;养护海洋生物资源;防止违犯沿海国的渔业法律和规章;保全沿海国的环境,并防止、减少和控制该环境受污染;不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和水文测量;防止违犯沿海国的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同时,沿海国从航行安全出发认为必要时,可要求行使无害通过其领海权利的外国船舶使用其为管制船舶通过而指定的海道或遵循分道通航制度。也就是说,领海无害通过制度赋予了沿海国采取必要的步骤以防止非无害通过的权利。所谓的沿海国的保护权,其理论依据就是确保沿海国的国防安全和良好秩序。对于任何军舰不遵守沿海国关于通过领海的法律和规章,而且不顾沿海国向其提出遵守法律和规章的任何要求,沿海国可要求该军舰立即离开领海;对于军舰不遵守沿海国有关通过领海的法律和规章,或不遵守本公约的规定或其他国际法规则,而使沿海国遭受任何损失或损害,船旗国应负国际责任。可见,沿海国发现在本国的领海内有非无害的航行活动,则可要求其停止;如果其依然不停止活动,沿海国则具有要求其离开领海的权利。
不过,军舰在领海内无害通过的争议焦点在于,其是否需要得到沿海国的事先同意,还是可以自由使用。对此,《公约》缺乏明确的规定。这是由于《公约》第17条(无害通过权)的模糊性和第19条(无害通过的意义)规定仅作出列举性的有害活动造成的。即《公约》第17条仅规定了所有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公约》第19条则没有直接对“无害”作出明确定义,而只对有害活动作出了列举性的规定。这实际上是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1973—1982年)上,各国无法对领海无害通过制度达成一致而采取折中并妥协的产物。
在针对国际条约的解释存在意见不一并无法妥协的情形下,则只能参照国家实践。而从各国在签署、批准《公约》时的声明,以及联合国法务局海洋法部提供的各国领海法资料可以看出,海洋大国多强调自由使用论,而发展中国家则多倾向于事先同意论。
中美对无害通过制度的不同理解
一般认为,美国在航行自由上的政策起源于《杜鲁门公告》‘(1945年9月28日)。《杜鲁门公告》指出,大陆架上的水域系公海性质,公海自由和无碍航行的权利不受任何影响。而在南海航行自由上的政策主要体现在1995年5月10日美国政府发表的《关于南沙群岛和南中国海的政策声明》、2012年8月3日美国政府发表的《关于的声明》,以及2014年12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海洋界限:中国在南海的海洋主张》等文件中。从这些文件内容可以看出,美国高度关注在南海的航行自由问题,在航行自由方面采取越来越强势的态度,并认为确保南海航行自由是美国的核心利益。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国家,在对领海内无害通过规定的理解方面,美国强硬主张军舰可以自由地无害通过沿海国的领海,无需沿海国的事先同意。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中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2年2月25日)第6条第2款规定,外国军用船舶进入中国领海,须经中国政府批准;第10条规定,外国军用船舶在通过中国领海时,违反中国法律、法规的,中国有关主管机关有权令其立即离开领海,对所造成的损失或者损害,船旗国应当负有国际责任。我国在1996年5月15日批准《公约》决定时,也作出了声明,即《公约》有关领海内无害通过的规定,不妨碍沿海国按其法律规章要求外国军舰通过领海必须事先得到该国许可或通知该国的权利。这些内容均体现了《公约》的原则和精神,是国家保护领海权的意志体现,应该被他国尊重和遵守。
加强双边协商是关键
现今,如果美国的军舰自由地进入中国南沙岛礁领海范围,则必将对中国制定的针对领海的无害通过制度带来重大挑战,并将严重影响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引起中美在外交、安全等领域上的严重对立。换言之,中美两国之间在南海航行自由的对立和分歧将有扩大化的趋势,进而使争议的解决更为复杂和困难,并进一步危及区域安全和海洋秩序的稳定。
尽管美国不是《公约》的成员国,但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制度已成为习惯国际法,得到多国实践的确认,所以,美国也倾向于遵守《公约》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制度。但如上所述,问题的关键是,即便在《公约》的框架内,也无法解决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的军事活动争议问题。所以,为了避免潜在的军事对抗的风险,中美只能通过加强双边对话和协商机制来管控危机。
篇8
电子技术,物理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等这些高端科技在整体厨房中的广泛应用,让看似普通的厨房生活充满了科技之美。
看起来很普通的防盗皮包,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能防止小偷拎包盗窃;防割服能把犯罪分子的匕首挡在身外;防割手套能让人大胆空手夺白刃……高科技防盗警用装备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近。
“纳米技术”恐怕是这两年最流行的了,在医学上运用,据说能治病,在服装上运用,能防辐射……而美国人还研制了一种新型纳米士兵服,能够在不同的自然背景下,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向外发出红外辐射,及时调整军服颜色,使其红外特征与周围颜色浑然一体,有“变色龙”般的隐形效果。
大明湖里的游船要装GPS定位系统,如果船只遇上危险发出呼救,水上指挥中心将通过GPS系统立马就能找到游人的准确位置,救援人员就会在最快的时间赶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天,中国进入了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高科技越来越深入人类生活,越来越平民化、生活化,经济化,在学术范畴也越来越呈现公开化,即便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也在不知不觉中充斥着高科技。在济南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她是山东省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是山东省高科技研发的中心,她让济南这座老城披上了科技的外衣,焕发着蓬勃的生机。
三十而立,厚积薄发
山东省科学院是山东省最大的以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创建于1979年,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单元和山东省创新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骨干力量,在掌握重大关键技术、社会公益性技术和前沿高技术三个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全省经济社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开放式研发平台。
三十而立,今天的山东省科学院拥有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激光研究所、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自动化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新材料研究所、生物研究所,中日友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情报研究所、高新技术产业(中试)基地、工业节能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4个独立的研发单位。职工总数达到2000多人,其中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200多人,拥有博士人才100多名,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0余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山东省科学院获得科技成果900余项,获奖成果370项,获国家级奖励13项,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及技术标准近200项,承担863、973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承担省部级项目550余项,建有2个国家级研发基地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认可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20多个研发平台,设立多个泰山学者岗位,凝聚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国内的大院大所、大企业以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
科研服务社会
经过30年的积累,山东省科学院拥有了一批骄人的科技硕果。如何将其转化,以实现“科技服务社会”的使命?近年来,山东省科学院在这方面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大量高新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科技示范企业更成为连接科研和经济的纽带,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秸秆焚烧技术 秸秆露天焚烧是中国农村的一个顽疾,据统计,中国每年产生秸秆7.2亿吨,40%还田作肥料,剩下的都一烧了之。但是,秸秆却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之一。
在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柿子园村,一个依靠“二步法生物气化发电技术”
海洋实验站
的200千瓦生物气化发电示范工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使秸秆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焦油再次裂解,产生的清洁燃气焦油含量极低,消除了二次污染,提高了发动机的稳定性。在2007年4月11日,“秸秆能源”项目因其减轻秸秆焚烧污染和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作用,被联合国授予全球能源奖一等奖,是2006年度中国唯一的获奖项目。
电子汽车 如今,汽车电子技术在汽车上作用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转向闪光器、电子发电机调节器、ECU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到用于安全方面的ABS刹车系统和安全气囊再到用于辅助驾驶的倒车雷达、GPS卫星定位等都离不开电子。山东省科学院汽车电子技术实验室结合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研究嵌入式汽车计算平台,集汽车电子控制、信息处理、应用服务为一体,抢占未来世界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的制高点,促进信息产业、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空心化”问题的解决,推动信息产业、民族汽车工业两大支柱产业的振兴。目前,已与海信,神龙汽车等大集团合作,并获得二汽集团80万套汽车报警电子装置的标的。
污泥治理与资源化 城市污泥、造纸污泥等各类生活工业污泥的低成本深度脱水处理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难题。由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与中科院大化所合作的低成本污泥资源化系列技术,针对污泥焚烧方式中污泥的含水量高、耗能巨大、成本高的缺陷,把污泥的含水量从80%降低到40-50%,充分利用污泥中的热值,代替燃煤作为燃料燃烧,既解决了污染物排放问题,又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充分利用。处理一吨污泥费用仅20-40元左右,处理成本低,是环境领域技术的重大创新。
目前,日处理100吨污泥处理示范装置已在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成功安装,运行至今,既达到了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还为企业每年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海洋气象水文仪器 每天中央电视台海洋天气预报栏目播报的信息,来自于海上一个个海洋气象水文仪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山东省科学院仪器仪表所研制生产的10m圆盘型浮标,最长的使用寿命已达20多年。山东省科学院仪器仪表所研制生产的大型海洋资料浮标系统,代表了中国目前资料浮标技术研究的领先水平,不仅能对海洋海域的水文气象数据提供可靠的预报,而且还可应用于海洋科学调查、石油勘探、港湾建筑、渔业捕捞、海产科学养殖等领域。现已在规定的黄海,东海及南海海域各个站位投入
使用,占中国海洋资料浮标网在位数的100%。
工业水控技术 奥运期间,数以百万的人员齐聚北京,如何保证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应急供水,着实让不少专家和机构头疼,关键时刻,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研制的工业控水系统解决了这一难题。该系统实现了综合供水信息一体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达到节能降耗目的。除应用于北京2008奥运应急供水工程之外,该系统还应用于数字黄河涵闸流量控制、济南黄河水厂控制等重点工程。
桑乐太阳能 创立于1987年的山东桑乐太阳能有限公司,现已成为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大型太阳能专业化生产企业。连续十年领跑山东太阳能市场。目前拥有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年产量达百万台,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2007年,桑乐公司被在“中国成长百强企业”评选中位列第七名,是太阳能行业内唯一一家进入前十强的企业。
除此之外,山东省科学院还取得了如济南黄河斜拉公路大桥设计计算软件、军民两用的船舶数字气象仪、海洋食品,机器人系统、生物和信息技术交叉的生物传感器、取得多国发明专利的陶瓷曲面建筑装饰材料、替代进口产品的高性能系列胶粘剂、在国内有定影响的节能干燥技术装备等重大成果和生物质能转换、智能交通、生物化工等一批社会急需的自主创新技术。同时向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共性技术、公共实验手段支撑和为经济科技发展决策的咨询服务,依靠自身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0多个。
科技引领未来
随着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中国的科学研究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科研机构已成为带动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己任的山东科学院,正不断跟踪探索最新的科学技术,为山东、为中国的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权威服务。
山东省科学院即将迎来她30岁生日。这30年,山东省科学院不断发展壮大,见证并主导了山东省科学研究事业不断发展、完善的每一个历程。
顺应国家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规划,立足自身科技、人才优势,山东省科学院确立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适度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突出重大科技难关,大力强化推广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在重大关键技术及共性技术、社会发展公益性技术和前沿高技术三个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争获得更多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开放式研发平台”的发展策略。
篇9
关键词:海洋产业集聚;集聚系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033-03
\ 引言
我国是开发海洋资源较早的国家,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这是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我国基本发展方略的标志。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是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海洋产业集聚,是海洋经济产业组织的形式之一,能够利用协同效应强有力地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建立海洋产业集聚测度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评估,对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大战略、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效指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集聚和海洋产业集聚
19世纪末,马歇尔最早从定义外部经济概念入手界定了地方性工业集聚的内涵。经历了100多年,产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对于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产业集聚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定义,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与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笔者认为,海洋产业集聚是各种生产要素往最适合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地域范围集中、聚合的情况,它不仅包括不同海洋产业在同一区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也包括同一海洋产业的上下游企业的密切联结与配合。海洋产业集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海洋资源优势,提高海洋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推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海洋产业集聚测度的研究综述
目前,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主要有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产业关联系数、生产服务业比重、EG指数等。学者们采用以上几种方法,对我国海洋产业集聚进行了测度。
一些学者选择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来对海洋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测评。赵昕等[2]利用赫芬达尔指数,从地区和行业两方面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的分布均衡度。李青[3]等测评了江苏省沿海地带资源依赖型的海洋产业的集聚度,分别是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运输业。赫芬达尔指能够准确反映产业的市场集中高度,但它是一个绝对集中度指标,直观性较差。
较多学者采用区位熵来对海洋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测评,区位熵计算简便、数据易得,可用来测评相对集中程度。黄瑞芬等[4]测评了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海洋产业的区位熵,衡量了海洋产业结构内部的各产业的集聚情况。金炜博[5]等测算了1998―2005年浙江省海洋各产业集聚水平,在计算浙江省海洋产业集聚区位熵指标时,将我国11个沿海省市作为一个大区域,与之进行对比,计算浙江省特定海洋产业的产值在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沿海11省市该海洋产业产值在全国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龚志聪等[6]测评了江苏省2007―2010年的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集聚度,研究结果表明,集聚度越高,当年的产业结构也越合理,即海洋产业集聚有利于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纪玉俊[7]对我国海洋各产业的集聚度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在各区域已经趋向形成集聚的态势,也就是说海洋产业在我国各区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各区域如果能将集聚的效应和优势发挥到最大,就能显著带动海洋经济的进步。
也有部分学者结合了两三种方法来进行海洋产业集聚度的测评。赵祥[8]选择了3个指标进行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包括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地区的海洋产业份额,并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产业集聚进行了比较分析。常玉苗[9]利用海洋产业集中率和区位熵测评我国2006―2010年海洋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并用区位熵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得出了我国的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传统海洋产业的集聚度较高的结论。王涛等[1]利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和地点系数4种方法相结合测度了我国海洋产业2001―2012年的集聚度,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地测评了产业集聚的水平。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盐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最高,海洋渔业、海洋化工业和海洋电力业产业集聚化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学者对海洋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采用了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来测度海洋产业集聚。较多的学者仅采用一两种方法,难以涵盖产业集聚的内涵,仅仅表现了产业集聚的一部分。可见,目前对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的视角还不够丰富,难以客观、全面地进行衡量,测度指标还有待完善。
三、海洋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改进
(一)理论依据
学者们对产业集聚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在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为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是提升专业化水平是形成产业集聚的首要条件。各企业成员进行分工并且趋向专业化、扩大规模、提升产业集聚度,由此,又能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使得社会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产业集聚的过程和社会分工是紧密联系的。
二是产业要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分工合作,才能形成更有效而稳固的集聚状态。产业集聚不单单是企业本身,也包含下游产业的成员(销售渠道和顾客)、互补性产品生产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供应商和政府与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援的机构,以及同业协会和其他相关的支持性民间团体。在产业集聚演进过程中,位于集聚区内部的中小企业会逐渐发展和扩大,成为大公司或者是核心公司,与上、下游的各类成员进行分工与协作,同时与中介机构等生产业的合作更加密切。
三是由于产业集聚,内部构成了一种层层相连的网络关系,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协作更加密切,中介机构之间形成超分工合作,导致了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相关的金融、法律、技术咨询等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海洋产业集聚度测评方法的选择,需要更全面地包含海洋产业集聚的各类型及各个阶段,进行海洋产业集聚的测度,要能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该产业在该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该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程度较高;该产业的聚集导致了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海洋产业集聚系数
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了能反映上述3个方面的3种方法,即区位熵LQ、产业关联系数R和生产服务业比重SP,综合构成测评海洋产业集聚度的集聚系数CC(cluster coefficient)。相对于其他单一方法而言,集聚系数CC对产业集聚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良,为了指标数值的规范,将其进行简均以使系数的取值处于0―1之间,即海洋产业集聚系数CC=(LQ+R+SP)/3,数值越大,则海洋产业集聚度越高。3种方法的具体表述和计算公式如下:
区位熵LQ=,Pki 是指k地区i海洋产业占该地区海洋产业的比重,Pi指全国i海洋产业占全省海洋产业的比重。区位熵数值大于1,说明该地区该海洋产业在全国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即专门化率比较高。一般来说,区位熵大于1.5,则该海洋产业在该地区的比较优势相对显著;数值等于1,说明在该地区该海洋产业具有均势地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不多;若数值小于1,说明该海洋产业在该地区不具有优势,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产业关联系数R=,根据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矩阵进行计算。Xij 是指i海洋产业产出的中间产品,分母是指该地区各海洋产业生产过程中总的中间消耗。数值越大,则说明各海洋产业在产出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i海洋产业产品,也就是该海洋产业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联系比较紧密。
生产服务业比重SP=,Si是指i海湾海洋生产服务业增加值、总产值、职工人数等指标数据,S是指i海湾海洋服务业的增加值、总产值、职工人数等指标数据。SP数值越大,表明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越大,集聚越明显。
四、海洋产业集聚度测评的指标与投入产出表
为了更全面测评海洋产业集聚度,区位熵LQ和生产服务业比重SP分别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产业关联系数R通过应用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来测评。
区位熵LQ选择产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企业总数、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园区数量、职工人数、销售总额、利润等8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多个指标之间采用算术平均值进行简单计算,得出的综合数值作为该方法的测评数值,即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
生产服务业比重SP选择产业总产值、产业增加值、职工人数、利润、销售总额等5个指标进行综合测评。多个指标之间采用算术平均值进行简单计算,得出的综合数值作为该方法的测评数值,即SP=(SP1+SP2+SP3+SP4+SP5)/5。(参见表1)
产业关联系数R是借助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量矩阵计算的,采用该方法不存在指标选取的问题,但需要构建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编辑需要包含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22个海洋产业。在实际测评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应海洋产业。
综上,运用海洋产业集聚系数CC测评海洋产业集聚度,海洋产业集聚系数CC=(LQ+R+SP)/3,其中:
LQ=(LQ1+LQ2+LQ3+LQ4+LQ5+LQ6+LQ7+LQ8)/8,其中,LQj=(j=1,2,…,8);
SP=(SP1+SP2+SP3+SP4+SP5)/5,其中,SPj=(j=1,2,…,5);
R=,其中,Xij来自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
五、结论与思考
篇10
【关键词】基础研究;含义;意义;建议
1. 基础研究的特点
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继承性等基本特点外,还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虽然将各种学科方面混淆起来,但总体上还是产生新的前沿和方向,我们需要共同探索这些前沿问题,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向新的学科和领域迈步。同时,基础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与日益更新的通讯技术为国际科学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合作的领域愈来愈广泛,规范的范围愈来愈扩大,作为基础研究的国际合作形式之一已经成为研究科学问题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主要途径,有组织的开展综合性研究尤为重要。
基础研究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和实践可能性,只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和目标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为了认识现象,获取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知识。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把全面的考虑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作为研究问题的原则。而它的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有专门的性质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思考,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也可以这样说,应用研究,即所谓的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在校大学生的专业选择就是组成基础研究的一部分,经过专业学习,选修哪些与论文选题内容相关的课程。
2.基础研究的发展状况
基础研究是长期累积的效果,人类文明发展以来就一直在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而薄发”,我国的研究在国际基础科学研究当中起了重大作用。自973计划的实施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人才的重大需求,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解决我国自身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问题,使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在973的计划中,我国培养了一支优异的作战队伍,凝聚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形成了一个创新团队,显著提升了中国基础研究水平,促进了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合作,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探索了联合多部门行业共同推进计划发展的组织模式,完善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模式。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3.基础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在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目前我国的基础研究也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国的许多领域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我国的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国家科学一等奖,重要奖项获得者甚少,且我国高质量的论文引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基础研究的投入幅度较大,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基础研究,加强宏观管理与协调,改善研究环境,组织实施各类基础研究计划,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但其中存在的问题随着发展的时间日益暴露出来制约着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高。
4.基础研究的意义
基础研究是经过时间筛选而慢慢遗留下来的精华,它是一本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书籍。随着人类的进步,它也在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如果没有媒体的存在,我想基础研究就是体现人类文明的直观展现。当然,基础研究的意义不止这些,它对我国经济科学化发展和培养新人才的建设工程起了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基础研究来实现精神的延生并且克服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问题。基础研究这个名字也许听起来和我们的生活离得十万八千里,其实它就是我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只要我们把专业课程学通,那么我们就是在为基础研究工程建设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5.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建议
5.1借鉴国内外重大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在所有事物的发展历程当中我们都会遇到瓶颈,而突破这个瓶颈就是向他人学习,借鉴国内外的管理发展模式,弥补自己的缺陷。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清楚地知道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但要如何解决建立了专家咨询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模式,实现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有机结合的科学管理模式,探索了联合多部门行业共同推进计划发展的组织模式,完善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评价模式。建立了自由探索和国家需求导向“双力驱动”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完善了基础研究布局。自1998年实施以来,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
5.2招聘多数人才,将人员年龄小龄化
虽然经验丰富的但多是年龄比较大的,但是我认为也应该多接受青年。年龄大的对操作实践的理论直接结合的很紧密,但是我们还需要将青年的活力和气氛参入当中,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术上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凝聚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团队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有效平台。因此,要把握好任何学习和给自己充电的机会。
5.3端正学习的态度
"遇到事情不是想能不能做,而是想怎么去做";"做事情一定要拿出真正的诚意来";"不要只做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不仅要会做事,还要会共事";"勇敢做你害怕的事";"善做事就是要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去做琐碎的事";"要把事情做好,先让自己变好";"做小事要细心,做大事要小心"等等,你只要熟练掌握做事方法,深刻领悟做事理念,你就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态度决定一切,我相信有一个好的心态就是成功的一半。学习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善于观察和记录,有不懂的可以画出来找资历较深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帮忙,不要自暴自弃,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而基础研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当中要学会忍耐寂寞。它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要学会坚持。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我相信我们会比别人更加能经受得住风雨的考验。
6.结语:
基础研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人类在探寻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而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基础研究所汇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的解放。基础研究也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类知识发现的宝库,而且有助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研究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社会经济功能日益突出。认真对待基础研究是增强我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为中华名族伟大而长期奋斗。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