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经济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统计经济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统计经济学专业

篇1

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提出,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良好的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保险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和开发精算软件,具有较强的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及对保险、银行、证券、社会保障等领域有关问题进行观察、计量、精算和预测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统计类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统计学专业特点,新规范中给出的一般经济类基础课程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如经济学、财政、金融等)有所不同,要求普遍开设的课程只保留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三门课程,可见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中的重要性,但是宏观经济学在统计类专业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问题入手,为《宏观经济学》课程在统计类专业中顺利开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二、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统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对象与传统教学对象存在差异,如果完全照搬经济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实施效果肯定就会大打折扣。具体来说,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经济理论基础认识不足,对经济理论学习重视不够。从统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统计类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而应用的理论基础就是经济学,只有有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才能更深入地进行统计定量分析,得出的结果才会正确,才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但现有社会经济统计专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诸环节,对经济理论基础重视不足,并且不同统计专业方向对经济理论基础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这些都没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环节得到体现。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统计类专业毕业生不论是从事经济管理还是理论研究,都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宏观经济学》教学,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第二,数理基础不够深厚,数理分析方法应用不足。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高度抽象化的学科,数理分析方法在其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数理分析方法不仅运用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而且在初级、中级课程中大量涉及。统计类专业开设的数理基础课程主要以概率论为主,并且授课教师是从纯数学角度(包括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讲授的,由于学生数学功底相对薄弱,并且所学内容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联系不大,使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课程设置次序上,本科阶段高等数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基本同步,而概率论、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相关课程甚至晚于宏观经济学的开设,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显著。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探索和改革。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不符合人才培养要求。根据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统计类专业学生应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因此,统计类专业教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经济学基础。然而,现有从事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统计类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纯经济学学科背景,他们的数理基础薄弱,统计思想欠缺,不能很好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问题必然导致经济理论与统计方法脱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清晰及制约学生将理论运用到现实的能力培养。

三、统计类专业《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第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适当增加课程学时。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统计类专业的《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学时基本都是54课时左右,甚至更少,只有36课时。这样的学时安排使宏观经济学几个重要基本理论平均每部分课时只有不到十个学时,这样的授课学时只能保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的课堂传授,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国内高校统计类专业经济类基础课程只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没有其他如政治经济学等经济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统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类基础课程的过程中会显得更吃力。因此,如果教师要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那么这样的学时安排显然不够,谈不上课堂作业讲解,更谈不上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提高阅读经典文献能力的研讨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因此,为了引起统计类专业学生对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视及更好的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教学课时应该适当增加,争取达到每学期72学时。

第二,增开数学课,增厚学生数理基础功底。随着数理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重要,加强学生数理分析基础显得愈加重要。虽然初级宏观经济学没有太多数学方法的使用,但是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则会涉及非常多的数学工具,如动态优化、拓扑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本科生开设的数学课只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因此,增开包括数学分析、随机过程等部分数学专业课,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调整数学基础课程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顺序,在学生有一定数理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宏观经济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反馈评价来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互动,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大量引用国内现实宏观经济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篇2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探索案例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并从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研究的是来自各领域的数据。①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能够从大量的数据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规律来为未来的决策经营提供依据,统计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部也将“统计学”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统计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存在严重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在推进地方性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过程中,如何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成为许多统计学老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1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习难度相对较大。

统计学中存在着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且涉及到较多的公式和计算,和数学课程有点类似。有些内容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例如讲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概率论基础,了解什么是随机事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什么叫置信水平,为什么在假设检验中会犯两类常见的错误,如果学生对置信水平,原假设,备择假设这些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那么就很难对参数估计,假设检验这些统计工具进行灵活应用了。而讲到线性回归时,又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知识,来理解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同时,与其他经济学理论课程相比,统计学课程更强调逻辑性和推理性,缺乏趣味性,比较枯燥,部分学生不了解统计的用途和作用,认为自己和统计的距离比较遥远,因而认为学统计学没有用,因而不想学。

(2)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畏难情绪严重。

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招生时是文理兼收的,而且以文科生居多,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之前的微积分,概率论课程学得不太好,因此看到数字和公式较多的统计学,下意识地将其归类为一门数学课程,认为“这是一门数学课程,我肯定学不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同时也为自己不学统计学找到了借口。在笔者和学生的交流中,有的学生反映自己碰到数学类的课程必定挂科,所以统计学肯定是学不好的。再加上地方性院校学生一般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佳,②统计学学的学得不好,也就不足为怪了。

(3)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其生命力在于应用。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过于过于专业化,④对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挖掘不够深入,学生不能理解统计指标背后的统计思想和经济含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死记硬背公式,不能对统计指标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也就不能利用统计指标来分析经济问题了。这无形中也进一步加深了统计学就是一门数学课程的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知识体系不够全面,在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同样的案例反复讲解于不同的专业,不能选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最新经济管理类案例,做到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教材的选用存在一定难度。

虽然《统计学》的教材很多,但是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基本没有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专门统计学教材。现行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缺点,强调公式与计算,内容深奥不够通俗,部分案例过于陈旧。贾俊平教授等编著的《统计学》教材教师认为较好,有excel和SPSS的操作步骤,单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普遍反映该教材的推断性统计部分公式较多,案例过于陈旧,不具备良好的示范作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畏惧心理。

2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对策

(1)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紧跟时事,精选一些最新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案例或新闻,通过案例将统计学理论与经济时事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统计学在经济专业中的重要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如讲到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时,可以引入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对比民众的吐槽来说明平均数的局限性,从而说明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也可以通过经典的消费函数来解释线性回归方程中的相关概念,深入浅出的解释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到统计学确实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2)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统计实践。

在讲解描述性统计学相关的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设计经济学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在讲解推断性统计学时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搜集数据进行预测分析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增加上机课时,要求学生能够利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一个工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许多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考前突击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统计指标。而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类的学科,更应当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应当改革现有的闭卷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综合考核应当包括知识体系的考核以及技能考核。知识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和闭卷考试的表现。平时成绩的考核一方面从学生听课及回答问题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Kahoot平台对学生进行随堂测验。技能考核则包括学生的调研报告和平时上机课的表现。调研报告通过分组调研,撰写调研包括的形式进行考核,上机课则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要求的作业,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的体现,是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一要务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双师型”教师具备丰富的经济常识,综合素养较高,对行业前沿动态把握准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更能发挥作用,能够传授给学生行业中最新的应用性技能,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双师型”教师阅历较为丰富,能够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到与课本知识行业发展的及时对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传授给学生的是一种方法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问卷,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搜集数据。二是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搜集到的直接或者间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从中找到规律,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分析,对分析出来的结论能够进行合理解释。对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探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过程以及最后的考核方式都要围绕着两个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当然,统计学教学中还有很多的问题与困难,统计学教学探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地方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培养兼具学识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

注释

①贾俊平,何晓群,金进勇.统计学(第六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

②刘金龙,张君霞,赵琳琳.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研究[J].科教文汇,2014.9.

③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学研究,2007.

④张慧.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科学教育,2014.10.

篇3

本文介绍了近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统计学教学成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制定新的教学规范、界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编写系列教材、推动教学改革、构建新交流平台等。

关键词:经济;统计学;教学体系;改革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一次,它是根据国务院有关条例设立的我国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奖励,评选工作十分严格和规范,其奖励级别等同于国家科技三大奖。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审Et前揭晓,《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统计学界获得的最高级别的教学成果奖。该项成果对于提高我国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统计学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本科生专业目录将原来分属在数学下的数理统计专业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放在理学门类下,同时又规定该专业可授理学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位。在新的形势下,原来设在财经院校的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还要不要办?应该如何办?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如何界定?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如何设计?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1998年以来,全国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同行先后在厦门、成都和天津等地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和细致的讨论。

我们认为:历经300多年的发展,统计学目前已经成为应用十分广泛的多科性的科学。统计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抽象的随机变量为研究对象,研究一般的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的理论统计学;另一类是以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为研究对象,为各不同领域提供定量分析的应用统计学。前者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后者则与各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因而具有复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所谓应用既包括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也包括各自领域实质性科学理论的应用。而经济统计学则是应用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经济统计学不仅要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而且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核算的方法、指数的方法、经济计量方法等等。从历史和现状看,统计学的教育模式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强调各类统计学所具有的共性。它肯定统计学的“理学性质”,按照理学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二是强调各类统计学的个性,对于经济统计学来说,就是强调其与经济学学科的密切联系,按照经济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对于上述两种模式培养的人才,社会都有需求。应该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多种办学模式的并存,由各院校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自主选择合适的办学模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既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又懂统计方法,并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我们判断,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的需求,仍将是本科层次统计人才市场需求的主体。因此,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不能取消,也不能照搬理学类统计学专业的模式,而应当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2003年11月,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厦门召开年会,会上各方面的专家达成以下共识:为了更好地满足新世纪对统计人才的需要,无论是理学类统计专业还是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都有一个如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加强自身的建设,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但是,这两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也有相当大的差异,难以互相取代。如果用同一个教学规范来指导两类专业,很可能限制了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统计学科的建设和两类统计专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为了促进统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现阶段有必要按授予学位的不同,分别制定指导性的教学规范。

会议委托厦门大学牵头完成授经济学学位的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规范的研究。

以此为契机,我们与全国同行一起,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制定了新的教学规范,并积极推广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效

本项成果是全国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同行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晶。牵头完成该项成果的主要单位有: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主要完成者有:曾五一、肖红叶、庞皓和朱建平等。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制定新的教学规范,界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广泛征求同行意见的基础上,由厦门大学曾五一教授执笔完成了《统计学专业教学规范(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经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讨论、修改和审定,最终形成了新的教学规范,上报教育部。

该规范提出,授经济学学士学位的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其毕业生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人才,应当既能胜任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统计业务,又能从事市场调查、经济预测、经济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这一目标比传统的经济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又有别于理学类统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统计人才的需要。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新规范对教学体系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不仅注意加强对统计理论方法基础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训练学生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统计方法的能力。新规范设计了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考虑到统计学专业的特点,新规范中给出的一般经济类基础课程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如经济学、财政、金融等)有所不同,要求普遍开设的课程只保留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会计学等三门课程。其他经济学核心课以及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可由各校自选1~2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新规范着重论述了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专业主干课程。经管类统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由方法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方法类课程包括:统计学导论、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抽样技术与应用等课程。应用类课程包括:国民经济统计学、企业经营统计学、货币与金融统计学、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新规范还给出了各门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建议课时。

2.组织全国同行,编写高水平的经管类统计学系列教材。

为了更好地推广新的教学规范,我们还成立了全国经济与管理类统计学系列教材编委会,由曾五一教授任编委会主任,全国l0多所院校的2O多名教授任编委会委员。根据新规范设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编写系列教材。担任各教材的主编均是程中,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努力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尽可能做到既反映本门学科的先进水平,又比较简明易懂,便于教学。为防止低水平重复,我们还对各门课程的相关内容事先作了必要的协调和适当的分工。各教材采用相同的版式、体例和统一规范的学术用语,从而更好地发挥了系列教材的整体功能。为了克服以往统计教学中存在的“两张皮”现象,统计方法类的教材均结合常用的统计软件,给出相应的案例和数据。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习统计学理论和方法,而且可以上机操作,培养实际动手的能力。系列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教材中尽可能使用本国的真实数据作为案例。对于基础课教材还给出了配套的多媒体光盘。

系列教材共l0种,具体包括:1.曾五一、肖红叶主编,《统计学导论》;2.朱建平主编,《应用多元统计分析》;3.王振龙主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4.李金昌主编,《应用抽样技术》;5.庞皓主编,《计量经济学》;6.杨灿主编,《国民经济统计学》;7.李宝瑜、刘洪主编,《企业经营统计学》;8.徐国祥主编,《证券投资分析》;9.许鹏主编,《货币与金融统计学》;10.张润楚主编《数理统计学》。到目前为止,其中的前9种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该系列教材的总印数已超过15万册,被50多所院校采用。经专家评审,其中的《统计学导论》、《计量经济学》、《应用抽样技术》和《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被纳入“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统计学导论》被评为教育部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计量经济学》、《应用抽样技术》获国家统计局颁发的全国统计优秀教材奖,《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获福建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3.注重统计思想和在经管领域应用统计方法能力的培养,积极推动教学改革。

我们明确提出,要以统计学思想的培养以及统计学方法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作为本专业教学的基本目标,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理论和方法教学方面,弱化传统的数理逻辑的推证教学方式,强化对统计方法适用性的识别能力以及利用这些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能力的训练;注意以我国经济运行真实数据编写案例,结合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开展案例教学;积极开展统计实验,将理论方法的教学与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克服以往存在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如《统计学导论》选用EXCEL,《应用多元统计分析》选用SPSS,《计量经济学》选用EVIEWS等软件作为计算工具。因地制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国家的人口、农业、经济普查,在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4.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对全国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本项目主要完成单位都是长期坚持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高校。这一次新教学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实践,强调以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为导向,与国际经济统计教学全面接轨,这是对以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提升。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各校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厦门大学统计学科通过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考评,天津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统计学科也进入了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行列。西南财经大学的《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厦门大学的《统计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的《统计学》等4门课程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厦门大学的统计学教学团队、天津财经大学的统计学教学团队和西南财经大学的数量经济学教学团队都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西南财经大学的庞皓教授和天津财经大学的肖红叶教授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厦门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统计学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厦门大学的统计学科还与厦门大学其他经济学科一起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和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立项。

随着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学生就业率和薪酬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已成为所在学校的热门专业之一。近年来,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大学排行榜上,上述单位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专业排名均名列同类专业的前茅。

在推进本单位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十分注意向社会大力推广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成果。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面向全国开放网上资源,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辅导材料、教学录像、案例分析、习题解答等,已成为许多院校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还先后多次在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大会、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并应邀到20多所大学介绍有关教学体系改革和统计专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介绍教学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经教育部批准,西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还先后在2006年、2008年和2009年,为全国各高校培训《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的骨干任课教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发起召开中国统计学年会,构建新的交流平台。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之间科研和教学的交流,本成果的主要完成单位还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20多所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统计学院系联合倡议举办中国统计学年会。中国统计学年会是以中国高等院校为主导的纯民间性质的全国性统计学学术交流会议和统计学学术交流平台,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各高校轮流承办。年会内容包括:统计学术研讨、国内外著名学者特邀报告、前沿问题学术讲座、统计学科建设和教学经验交流、统计教学科研人才招聘和统计图书展销。年会举办的形式与国际接轨,每次年会,围绕若干主题面向全国征集会议论文,采用匿名评审,确定参会的论文代表。首届年会和第二届年会分别于2006年11月和2008年10月在天津财经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部门的近300多位代表分别出席了两次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在第二届统计学年会上,还出现了各高校争办统计学年会的热潮。经与会代表投票决定,第三届统计学年会将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学院主办。年会为强化全国各高校统计学专业的交流构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于深化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推动统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成果的社会评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本项成果得到了统计学界的普遍肯定,由徐一帆、章国荣、邱东、金勇进和蒋萍等全国知名的统计学家组成的成果鉴定组对该项成果作出了高度评价。鉴定组认为:该成果的完成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上述成果主要完成单位的教学改革,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对提高我国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篇4

统计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毕业生的去向有政府统计部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信息咨询公司等。在很多院校,本专业继续深造的机会很多,如攻读研究生,将来在工作中会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第一,统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应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后继课程的学习离不开数学能力的培养。现代的统计学专业是在随机抽样基础上建立的推断统计学,在专业课程中,概率论是基础课程,其次是数理统计。基本的统计方法包括回归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时间序列分析及描述性统计等,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也能为将来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第二,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熟练掌握一至两门统计软件。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统计软件主要有两种:SPSS和SAS。前者的优点是完全菜单化,操作简便;后者的优点是功能强大,有很多子程序,可以自己编制程序调用子程序。SPSS由统计专业与非统计专业人士共同使用,SAS主要由统计专业人士使用。现在很多教材中例子的计算都是由SPSS或SAS来实现的。另外,Excel软件中也有简单的统计计算功能,且很多政府及企业的统计人员较习惯用该软件。因此,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利用在校的一切教学及学习资源,熟练掌握统计软件,并能结合统计理论及方法对输出结果给予恰当的解释。这样对今后的就业帮助很大。

第三,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因为我们遇到的很多都是与经济现象有关的问题。在成功地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前,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这样对我们统计模型的建立及结果的解释,显得尤其重要。

第四,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维。统计是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并解释数据的学科。数据是统计的生命,因此,对数据质量的要求非常高,总要求能收集到最新的数据。从而,若学生只用过时的数据来分析问题,没什么实际意义。

第五,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广阔的视角。统计是方法论学科,很容易与其它学科结合,从而也就产生了卫生统计学、医药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环境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保险精算、数理金融等,这也未我们学生提供更多的深造的空间,而且也更加强了统计学的应用。因此,学生在决定考研时,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报考。

第六,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每个学生都会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这些都是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若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机会,不但能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从中发现课堂知识与实际的脱轨,从而加强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如何促进中国的统计事业的发展。

第七,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证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如市场调查师、质量工程师及精算师,等等。

总之,新形势下,一方面,统计专业学生就业面越来越广,另一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希望统计学专业学生能珍惜在在校的学习机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立住脚。

参考文献:

[1]统计学专业就业前景及课程介绍.

[2]闫敏伦,李宗娟.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4):109-111.

篇5

【关键词】教学改革 统计学 经管类专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26-02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在数据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性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经管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为解决各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工具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大大简化了统计的运算和分析,更大大拓展了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从市场调查到企业管理再到银行、保险和证券,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无不渗透着统计的思想和统计方法的应用。因此,如何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扎实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帮助其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就成为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为了对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现状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推行统计学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依据,提高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向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学期刚学完统计学的国贸、会计、公管、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及物流等6个专业的学生随机抽取10个班,共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率为95.67%。其中,男生123人,占42.9%;女生164人,占57.1%。分别是国贸60人,会计85人,公管50人,市营29人,农林28人,物流35人。

2.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课堂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法以及校园网问卷上传两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调查项目包括:统计学考试成绩、对统计学方法掌握情况的自我认知、课堂授课方式评价、授课内容建议以及考核方式建议等。

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份录入、核查,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 果

1.教学效果

样本的统计学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见图1),平均成绩为77.65±8.65分。

在有效样本数据中,认为自己能够独立进行数据资料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占87.1%,能够独立进行列联分析的占68.8%,能够独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占64.6%,能够独立进行方差分析的占58.2%,尚有15.3%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数据处理。

2.课堂教学

课堂讲授是影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为此,我们针对课堂讲授的学时设置、选用教材、教学内容、进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进行了专项调查。

学时设置。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的学时数均为72学时,均为理论课。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学生认为可以适当减少理论教学的学时数,增加实验设计的教学环节。

选用教材及教学内容。目前我院经管类各专业统计学选用的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贾俊平教授编写、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统计学(第四版)》,教学内容包括: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列联分析、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以及指数等。内容涵盖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大部分方法。调查结果显示,85.2%的学生对所选教材感到满意,43.2%的学生感到教学内容较多,36.4%的学生感觉内容适中,2.3%的学生认为还可适度增加一些有关多元统计分析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调查显示,90.3%的学生更喜欢体验式教学方法。建议教师的授课方案由“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问题,应用统计方法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统计思维的训练和统计方法的掌握。9.7%的学生表示传统的授课方式更易于被接受。95.7%以上的学生都表示授课过程应多联系实际,从应用或今后工作需要的角度来介绍统计知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深刻了解“统计是一门方法,一种工具”这一重要思想,并拥有掌握数据处理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巨大热情和迫切希望。有关进度安排,54.3%的学生认为授课进度合理,32%学生认为应该适度缩减描述统计部分的授课时间,而适度增加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授课学时。13.7%的学生认为有关统计软件的操作速度偏快,讲解速度也偏快。

课堂管理。调查显示,57.8%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23.8%的学生认为课堂纪律主要靠学生自律,授课教师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大。18.4%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该严格课堂教学秩序,课堂管理的松散化也是导致部分学生缺勤或思想开小差的一个主要诱因。

3.考核方式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考试方式采用的是闭卷考试,考试题型一般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分析题等6类。调查结果显示,76.7%的学生认为目前的闭卷考试方式可以部分或全部反映其真实的学习情况,23.3%的学生则认为不能反映。关于考试题型, 34.2%的学生认为可以去除简答题,而56.4%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减少简答题的数量或分值,但不能去掉。60%以上的学生认为客观题容易考查学生对统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死板掌握,而无法测试和体现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7.5%的学生建议考试采用开卷方式,给出几则案例,写明分析要求,由学生自由选择测试题目,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利用各种手段完成测试。87.9%的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更能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水平。

三、讨 论

通过问卷调查和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基本掌握了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的来说,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大多数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和社会对于统计方法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掌握的深度也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统计学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建议:

1.改革考试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指挥棒,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决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从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需求的角度看,应用是根本。就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统计学的第一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用其去解决经济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而我们的考试方式和考查内容应该着重测试和体现学生对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水平。

改革构想如下:将考试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课堂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第一,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课堂上思维活跃,积极与老师互动、思考回答问题的得10分。课堂表现分成五档,每档之间的差距为2分。分值档级按课堂上的精神状态和发言次数评定。第二,期中考试占40%。期中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统计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一般以客观题为主。第三,期末考试占50%,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时间设定为2~3个小时。由任课教师出4~5个分析案例,要求学生自由抽题并对选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2.改革教学内容

本次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整个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不自信。我们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我院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没有开设实验课程,72个学时均为理论讲授,虽有多媒体的协助,但学生缺少亲身实践的机会,加上大学教育的松散化,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不足。第二,目前统计学的整体教学内容较基础,应用的空间有限。在我们讲授的内容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列联分析的应用面最广,然而我们的讲授也仅限于一个总体参数(均值和比例)的假设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个变量之间的列联分析。这些内容基础,但在实际场合,往往变量较多,问题较复杂,所以很难直接应用。第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统计分析的结果往往要用统计分析报告的方式来呈现,而在我们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缺少这部分内容。

为此我们建议:减少理论讲授的时长,增加实验上机的学时;减少描述统计等简单内容的讲授时间,增加统计分析报告撰写的教学内容;适度介绍多元统计分析的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和简单的教学方法是遵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介绍每一种方法。该种模式内容完整、逻辑性强,但会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与乏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助于提高学生的统计实践水平。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由实际需要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得出结论,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理应遵循这样的程序,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整理形成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应用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让学生在探求与摸索中体会统计方法的“威力”,自觉地对统计方法进行理解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类似的社会实践中。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对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实际处理数据的能力,达到经管类专业学生学统计用统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施红英、闫洪涛、杨新军.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况调查与分析[J]. 西北医学教育,2009(6):1164~1166

篇6

关键词:统计教学;满意度;多分有序Probit模型;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1-03

一、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论学科,其目的就是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使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其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对于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要求,本着“服务专业,突出应用”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经管类人才。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为此,以在杭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通过统计调查探究《统计学》在经管类学生科研创新及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及教学满意度,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

二、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分析

为探析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满意度,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多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统计调查。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1份,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93.1%。在所有受访者中,男女同学的比例为36∶64,符合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性别分布特点,问卷涉及各个专业,具有普遍代表性。

(一)学生对统计教学的基本评价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调查结果显示,51.34%的人认为统计课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26.80%的人认为比较符合,10.10%认为很符合,只有2.89%的人认为很不符合。可知《统计学》课程设置与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符合程度较高。

2.统计学在以后专业学习中的作用较大。在调查的群体中认为《统计学》该门课程设置基本有用、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的人数占63.30%,只有4.95%认为是基本没用的,可以认为设置《统计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统计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够强。63.09%的同学更倾向于分专业组织上课,他们认为不同专业对于统计知识的接受程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增强统计课程学习的专业针对性很有必要。但同时,学生反映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特别强调各不同专业需要掌握的共性统计理论知识,与专业的融合不够,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男女同学对《统计学》课程的难度、兴趣度及实用度等方面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50.52%的同学认为《统计学》课程基础实用,29.90%的同学认为课程难度大,24.54%的同学认为统计学枯燥无味,只有11.34%的同学选择课程是生动有趣的。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有用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使部分学生无法接受而且上课的兴趣不大。可见,《统计学》教学需要改进以使更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使实用性扩大。

进一步探析男女同学对统计课程的看法差异,运用假设检验对课程难度、兴趣度、实用度、基础实用度、生动及抽象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男女同学对课程难度(P值为0.018)和实用度(P值为0.002)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5.学生对实践中巩固统计学知识的意愿较强。学生是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统计理论知识是实现统计学的关键。调查结果表明,80%以上的同学愿意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可见在课程教育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训练。同时,在考核方式上,绝大部分学生也愿意增加实践操作考核。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主要存在结合案例不足及缺乏趣味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教材结合案例不够(39.18%)、材料缺乏趣味(38.14%)、忽略统计软件应用(37.73%)以及过于注重数学公式推导(36.49%)等问题是当前统计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与专业融合度不够并过于机械化。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内容主要问题在于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的占57.88%,认为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的占40.82%。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落后。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68.45%)的学生认为统计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此外,统计实践教学的缺乏、师生交流过少等问题也不可轻视。

4.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过于理论化。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占55.05%),其次是缺少对应用技能考核(占41.65%)。由此可见学生更愿意接受实际操作性的东西,对于理论的内容认为考核中可以少出现。

(三)《统计学》在学生创新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状况

1.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62%的同学选择了此项)、问卷设计(61.3%)、统计调查方法(49.9%)及统计图表分析(44.7%)等方法对将来用途较大,其余依次是相关回归(32.4%)、假设检验(29.9%)、参数估计(26%)、统计指数(22%)和时间序列分析(15%)等。可见,当前学生对统计方法的运用认识大多还限于统计描述分析,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了解还不够。

2.统计调查和整理方法运用较广泛,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曾运用过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问卷设计(70.4%的同学选择了此项)、统计调查(46.8%)、方案设计(46%)、统计图表(35.6%)及频数分析(23.8%)等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方法,对于统计推断方法的应用,除相关回归(22.8%)和假设检验(21.5%)外其余则较少。可见,当前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统计知识运用的深度及广度还远不够。

3.学生在各类实践竞赛和创新研究中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在大学参与的各类竞赛及创新研究中,运用过统计知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城乡调查(74.7%)和企业调查(77.8%)中,而其他创新研究及竞赛(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大学生“新苗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研究、创业设计大赛等)中应用统计知识和方法的极少。由此需要大力度地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统计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学》教学满意度的影响,Ordered probit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似然比LR为196.8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同时输出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因素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可见,清晰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内容和要求,了解该课程的应用情况;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的合理分配,能够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满意度提高时,能增加统计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且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从系数来看它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等级的提高效应最为明显。而专业针对性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它对教学满意度状况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根据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为263.55,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从结果来看,这些影响因素的系数符号与数值大小与实际相符。评价一门课的重要指标就是这门课的教材内容,因此该模型下其前的估计系数最大;此外,当课程内容具体丰富、有实例、教学媒体效果良好时,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统计学》教学满意状况提高的概率。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实验教学方式与实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将其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自然会增加他们对于统计学的好感。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中的其他因素的系数较小且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因此它们的提升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三)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应用是评价一门课程教学成效的直接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重要评价尺度。根据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所包含的项目评价得分构建多分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其对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影响,似然比LR的值为222.5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表明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各因素影响结果如表3所示。

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影响统计教学满意度的因素有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

现实中,老师的讲授技巧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听课状态以及吸收知识的情况等。面对枯燥乏味的讲课,学生可能对这门课产生厌倦甚至是反感,更可能造成他们的高缺勤率。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当然学生也希望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对于教学满意度的评定情况具有正影响,且影响较大。此外,课程考核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认真,统计学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希望通过一定的闭卷考核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对统计学略知一二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开卷的考核方式,因此他们对于考核方式的满意度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而教师理论水平以及学评教评价方式前系数较小且不显著,说明其对教学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相对较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统计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本专业目标的符合度较高、实用性较强,但专业针对性不够。

2.《统计学》教材结合案例不够、缺乏趣味、注重数学公式推导且忽略统计软件应用。

3.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内容过于机械化;统计教学方式则多为灌输式教学,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4.大部分同学对当前采用的纯粹理论考核方式表示不满意,而更倾向于实践测评。

5.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以及统计调查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帮助;70%以上的学生在城乡调查、企业调查和专业调查中能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方法,但对其他统计知识的应用极少。

从教学目标与课程安排的视角来看,教学目标、专业融合、理论课时以及实验课时的设计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所包含的因素中,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学媒体、实验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训练的满意情况会影响学生对于统计教学满意度;教师讲授技巧、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统计软件应用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等则是影响统计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1.统计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统计教学应避免把时间放在讲授抽象理论、数学定理等方面,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并根据专业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增强统计教学的专业契合度,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转变。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最突出的问题为灌输式教育,互动教学不足,所以即由“灌输式”转变为“互导式”教学。在统计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同时,运用统计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的基本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课程案例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

3.优化考核内容及方式。基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改革成效的督促,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应随之进行匹配,将考核方式由记忆性的闭卷笔试改为多样化的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核方式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期末项目研究报告、上机操作和实践成绩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效。

4.构建统计实践教学平台,提升统计实践应用价值。依托学校实验中心建成全校大学生基础实验设备平台、统计建模演示与实现平台、统计调查方案设计大赛仿真模拟等平台,为统计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喜之.统计学:从数据到结论[M].第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0,(2).

[3]袁卫,刘超.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统计研究,2011,(9).

篇7

关键词:统计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统计学》作为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统计学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趋势: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越加紧密,统计分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使得复杂的统计计算与分析变得越来越简单;内容由以传统的描述统计学为主向以推断统计学为主转变,先进的统计理念和现代数理统计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统计学所吸收,统计学的内容日益丰富。但是高等学校的统计学教学远不能适应统计学发展趋势,同时,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认为统计学课程为非专业课程而不予重视,再加上该课程难学难懂,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等,从而大大减低学习效率,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违背了设置统计学课程的初衷。因此,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数理基础薄弱

景德镇陶瓷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大学数学要求相对较低,除高等数学是考试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相关课程都是考查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相关课程课时较少,使得教学内容难以深入,因此学生的数理基础普遍薄弱,导致统计学学习有一定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2、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多媒体资源有限,目前景德镇陶瓷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贯穿着整个课程的教学。除了课堂教学还是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视对学生开创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培育,极大的限制了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降低了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缺乏与经管类专业相关的生动的应用案例的教学,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让学生对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显然,这样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统计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学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实践环节缺失

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统计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构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是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一次操练。这样,不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让教师也可通过实践性教学丰富自己的视野。挖掘各专业领域值得研究的一些实质性的课题。景德镇陶瓷学院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实践环节几乎是空白。统计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各领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所以实践环节一定是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4、考核内容及方式不合理

《统计学》的考试一直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内容主要是书本上的统计理论知识,说白了就是在考核学生的解题能力,考他们怎么计算各种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回归系数、抽样误差等等。这种只考学生解题能力,很少把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纳入考核的考核方式,结果直接造成了对学生成绩评价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源于对统计学课程性质理解的偏颇上、源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上,同时也是实践环节缺失和教学内容陈旧所致。

二、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1、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高校扩招和人才市场的竞争加剧,使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突显,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总体上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化。因此,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线,制定出更合理更有效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培养出更多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管理人才。

2、以增强实践能力为根本

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有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演示、分析并要学生参与其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既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又使得教师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制约。统计学是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归纳、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其遵循的教育方法理应是:实际问题一搜集数据一整理数据一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角度来看,应该遵循这种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实现统计学的教学目的,努力提升学生统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

三、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根据课程要求,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

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三个基本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实验教学模块、项目研究模块。告别以往只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块主要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建立起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理解各种基本模型、统计方法的运用背景条件及基本的原理。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和统计软件来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属于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之一。学会运用统计软件是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也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项目研究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也是属于实践性环节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创新就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针对学生专业素质的不同,逐步转变教学模式,引人案例教学。

从以往只重理论的“一言谈”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的教学模式转变。重视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除了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用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外,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专业。融入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利用与学生专业相关或感兴趣的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将统计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篇8

关键词:统计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应用型;案例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30-02

Abstract:Statistics is a fundamental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existing shortage in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s of the statistics course. We aim a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in the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esign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s of the cours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 real problem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ields. We advocate actively the designing experiments, explore some methods such as brain storm and seminars on early warning in cas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sign professional, strongly practical content model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developing. the application style specialists.

Key words:statistics; economics &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application style; early warning in cases

1 引言

统计学时一门关于数据搜集、整体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能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含了数据的整理、分析,数据分布特征描述,回归分析和统计预测等一系列方法原理[1]。目前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一般分成如下四个模块: 模块一,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模块二,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及分布形状;模块三,区间估计及假设检验;模块四,相关、回归分析及趋势预测理[2]。实验课上老师常常先演示函数或方法的应用,然后各专业学生根据指导书中给出的数据,一一验证完成实验作业,达到能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和进行相关分析的目的。

2 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在讨论当前统计学实验内容存在的内容之前,先以我校商学院开设统计学实验包含的内容模块为例,简单介绍介绍现行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块,并对其内容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这门课的实验教学学时为16个学时,总共分4个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均在4个学时内要求学生完成。

模块一的内容设计主要是Excel的基本知识。现代社会个人电脑普及率高,Excel软件是Office操作系统下的自带软件,且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办公自动化课程后对Excel的界面和操作都非常熟悉。学生利用Excel创建表格、信息输入、数据的排列、汇总、筛选、公式编辑和函数插入都不会存在任何问题。因此实验一中老师再在实验课上赘述并演示以上内容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模块二的主要内容是运用Excel做“描述统计”,而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的测度值的计算也是通过插入函数即可取得。所以实验二的演示关键并非学生不会做描述统计,而如何在Excel的界面下通过“加载项”加载“分析数据库”,并提示学生数据分析工具加载后,在“数据”而不是在“工具”的下拉菜单下即可。

模块三的主要内容是用Excel构造工作表做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该实验的关键是理解区间估计的公式构造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及步骤。如果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良好,在构造工作表后,实验老师只需对插入的函数做简单介绍,“指定”“最左列”按“确定”即可得出实验结果。教师需要演示的内容很少,学生理解操作也并不困难。

模块四的主要内容是求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运用forecast函数拟合线性回归模型,通过一条线性拟合线返回预测值及方差分析。因为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主要要求掌握的是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回归分析和预测。因此该实验的关键也是在“数据分析工具”下“相关系数”和“回归”的参数的演示及结果分析。方差分析的操作要点与回归分析类似。

从以上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基于Excel的统计学实验教学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基础数据整理、函数插入及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内容简单不具管理专业特点,重复操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不高学习“无趣”。总结起来,这样的内容设置存在着如下缺点:从上述的教学模块设计来看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1)演示、验证型实验为主,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较少;2)实验内容设计的专业针对性不强,如何根据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需要,开设应有别于统计专业和其它专业的统计学实验是值得在设置实验教学模块重点考虑的问题[3]。因此,经管类专业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块和内容有必要重新研究并设计。在设计之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对以上实验内容逐个的具体分析。

3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与设置

从以上对现行实验教学模块具体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四个模块整合为两个模块即可,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模块一:演示、验证型实验。

教师演示常见统计函数的插入和常用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事实上,对于“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的实践应用,只要理论知识掌握到位,这些工具的操作方法都很类似。演示完毕后,给出相应练习,让学生熟练操作数据分析和统计函数等方法,完成实验作业。

模块二:设计型实验。

设计的实验项目包含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应掌握的所有内容,涉及学生的专业特点。让学生独立分析与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运用Excel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工具完成设计型实验项目。

模块三:开展头脑风暴与案例预警等讨论会。

运用管理学“头脑风暴法”,提出模块四要进行的统计实践课题。模块三的设计既是为模块四的开展进行做准备,更是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统计学一般开设在二年级,学生大学学习的课程类型此时正好是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的转变时期,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用专业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没有模块三的情况下,学生直接组成小组以后,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的学生调查的课题大多一样,课余时间的安排、食堂服务的好坏、体育锻炼时间的多少、月消费情况、去图书馆的情况调查等等。统计调查课题选择跳不出日常学习生活的圈子,导致课题选择重复率高,相互抄袭甚至网络下载的可能性也很大,甚至有些调查结论显而易见不能激发学生们参与统计的积极性。而如果利用“头脑风暴”提出的课题结合了本专业,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培养了学生们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有些课题就有可能成为学生们今后两年专业学习中的实践方向。进行“案例预警”讨论会这一环节的开展时间应设置在学生们选好课题之后,开展实践活动之前。譬如,给出一些比如宠物食品的市场调查,应考虑其最终消费者是宠物而不是人;新产品是否有市场,有时候可能不需要其调查的平均分高,可能仅仅需要比较对不同产品高度喜好的人群比例等等。警示学生要带有专业的眼光去设计问卷,用专业的分析去思考统计结果。

模块四:综合型实验。

要求学生分组选择模块三中与专业相关的有关课题,课外完成问卷设计、统计调查、数据整理、分析,锻炼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最后以实践报告的形式总结调查活动并以PPT的形式展示该组的整个活动过程及结论。

4 总结

本文总结了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展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强调了应根据其专业的培养需求,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有针对的开设具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和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将头脑风暴法和案例预警方法应用到实验教学,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自己设计具有专业特点的综合型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艳丽. 关于统计学课程开展实验教学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183-184.

篇9

关键词:国际趋同;背景;财会专业;教学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于2007年正式施行、新的《会计准则》也于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施行,这两大准则体系体现了国际趋同的要求,使会计迈向了国际化的道路,也对财会专业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趋同要求财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以适应新的形势,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现行的财会专业课教材的内容已远远落后于实际工作,财会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因此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除了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在工作后不断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一、重视会计知识面的信息

目前,会计人才市场是买方市场,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越来越理智,越来越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毕业生能否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主要因素在于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要增加管理和预决策、评价方面的内容,要强化风险、控制与交易成本的观念,要加大国内外经济法规、国际会计准则教育的分量,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所需要的多元及科技整合的会计技能,也即适应企业界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要求。

二、教学法上,要注重逻辑推理式的设计和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深处探索,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涉及会计、金融、管理、税务、审计、职业道德等知识及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语言交流能力等技能,因此整体成绩和人际能力、领导能力、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的培养都需要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在教学中要先谈观念,再谈规定,要注重分析技术、研究技术、团队与协作技术、沟通技术的培养。教学模式应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议题和参考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讨论、练习、课外作业,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教学中可结合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行动和心理品质;敢于行动、敢于冒险、敢于拼搏、勇于承担后果的心理品质;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心理品质;善于自我调节,适应性强、善于交往、合作共事的心理品质。

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选择了会计专业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在国际趋同的大时代中,我国会计准则将会紧随国际会计准则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学校教学中就应当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要把事实、概念、规则的教学作为认识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以此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近年,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专业课教材已远远落后于现实。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搜索相关制度和准则、学习国际会计准则,通过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完成知识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案例教学,使课堂生动而富有趣味性,通过虚拟的空间,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实务处理能力。

六、精心设计案例教学

篇10

关键词: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83 -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我校经管院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我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每章节内容都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统计方法和相应的统计基本思想、原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处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现实的统计分析中,通常会涉及到大量的统计整理、计算和分析,这些庞杂的数据处理需要借助统计软件来完成,统计实验课的开设是必须的。统计学实验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而统计学理论性较强、计算公式繁多等特点,导致一直以来学生普遍认为本课程较枯燥、难以理解,学习较被动,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需要对实验课进行一些教学改革。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案

在我校经管专业2014级8个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09个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实验组(55人)和对照组(54人)。两个班级学生的年龄、性别、先修基础课程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班统计学由同一个教师任教,使用相同的教材,学时、教学大纲要求均一致。两个班统计学理论课部分教学方案保持一致,实验组实验课按改革方案授课,对照组实验课按传统模式授课。

(二)教学改革措施

传统实验课教学方式主要采用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练习、教师指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主要是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专业方向寻找典型的统计学案例,设计问题;2.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资料、获取相关数据,并设计实验方案;3.教师检查实验数据及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对实验方案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指导;4.学生上机操作(如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如果小组内部不能解决,教师做相应的指导演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小组评价; 5.教师对实验报告进行评价。

(三)改革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采取实验课上机操作和案例数据结果分析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分,获得两个班同学的实验课成绩,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同学的考核内容一致。并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两组同学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

二、结果与分析

运用SPSS19.0将两组实验课成绩进行数据录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见表1。

从实验课成绩可以看出,实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平均成绩,对两组成绩进行t检验,得P值为0.001,小于0.0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后,实验课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同时,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可知,两组同学均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典型案例资料的收集、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三、讨论

首先,从学生角度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目前,统计学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培养学生对具体统计方法的掌握和统计软件的应用方面,如何用统计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用性统计问题却很少涉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以典型的实际案例为素材,在实验课前两周将问题交给学生,以分组的方式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学生(下转第182页)(上接第183页)团队协作能力等均能得到锻炼。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全程参与到问题中来,能够让他们了解到统计学工作的全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主动担负起学生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使教学成为学生的责任,而学生为担负的这一责任,必须学会学习,这也是一种必备技能,有助于将来工作时进一步学习。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是一种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学生由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而教师的角色也从原来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解惑者”。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有效指导。

随着数据分析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实验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实验教学灵活性较大,而世界上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不同,教学的过程和运用的方法就会不同。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并在实践中探索制定出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曾五一,肖红叶等. 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统计研究,2010,27(2): 3-6.

[2] 韩秀. 关于我校统计学专业实验课建设的探讨――以《抽样技术》实验课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51-152.

[3]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9-132.

[4]李燕.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商,2016,(04):282.

[5]赵亚珍,欧德云等.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中的尝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7):861-862.

[6]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