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的民族性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性格在旅游文化的体现,也是与其它民族旅游文化的差异所在。
2、情感性。旅游文化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无论是旅游者观赏自然,还是乘车住店,总会有情感体验伴随旅游者,而在景观设计、旅游宣传等方面也打出人性化的旗帜,充满人情味。旅游文化的情感性,使旅游文化发展有了个性化、多样化态势。
3、适应性。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有旅游的地方就有旅游文化,旅游开始了,旅游文化就开始了。旅游结束了,旅游文化却并没有结束。
二、旅游文化价值
旅游文化价值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个层面,广义的旅游文化价值不仅包括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发展的价值,还包括旅游文化对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影响价值。狭义的旅游文化价值则仅仅是旅游文化对旅游业的价值。而我们将要讨论的就是它的狭义。
1、提升旅游价值资源价值
旅游文化不仅从内涵上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深度,而且也从外延上提高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一方面,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例如,绍兴鲁迅故居,就是由于文化上的特别价值才成为著名景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旅游资源张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吸引旅客,而随着时间推移,文化越能体现出它的价值,越能吸引游客消费。
2、解读旅游者行为
文化会影响旅游者的行为,一方面文化决定旅游者的行为规范。每个旅游者都是特地文化环境的生存者,这种环境建立起了与特定文化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例如,西方人在出游时避讳“13”这个数字,所以出游时间、房间号码都回避这个数字。另一方面,文化造就和影响旅游者的习性。人的习性由后天文化环境造就,文化造就不同国家、民族人民的性格,而在旅游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在游、吃、住、行等方面都表现不同的特点。
三、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多元目标,即旅游开发带动下整个旅游地区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旅游业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吸纳旅游者来访的同时,该地社会的各项职能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不会因为外来人员的输入和影响造成当地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旅游目的地可以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是自己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文化特点和不被外来文化同化的能力。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以包括几个方面。
1、持续观
我们无权破坏前人留下的旅游文化资源,以牺牲人类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不可以的。
2、资源观
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和可利用程度是旅游业能否发展的前提,应该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发挥其应有价值。应该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以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全球观
各个国家、地区的旅游文化,因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却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旅游业发展中想出对应的策略,只有正确认识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方法,我们才能在实际生活发展旅游业时注意到这些相关问题,才会更好的促进旅游文化发展。
四、结语
篇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容丰富,目前主要聚居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交界地带。由于三省交界多为山区,所以羌族在这里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保留也较为全面,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三省交界地带的优秀旅游资源出现在了世人面前。近年来,旅游热的出现使得羌族聚居区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地,旅游产业的收入持续增加。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当地在积极进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在开发富有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希望利用旅游纪念品将羌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播。要实现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工作,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该文着重分析旅游纪念品设计。
1 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种类和模式比较单一
种类和模式的单一化是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设计思路比较单一,所以整个设计呈现出一种固化的形式,没有新意。其次就是内涵融入具有单一性,也就是说在设计的时候,所有的设计体现的是相同的文化内涵,这种设计一方面是不利于羌族文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另一方面是造成了设计的程式化,从而显得特殊性不足。最后就是在种类和模式方面,雷同过于严重,导致设计的新颖性和花样性方面存在欠缺。
1.2 文化意义不显著
文化意义不显著也是目前设计的主要问题。出现此类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对于文化内涵的研究严重不足。因为研究存在缺陷,所以文化内涵中的积极因素没有被充分的发掘出来,导致设计中文化意义缺失。其次就是在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融入不够,导致纪念品的文化意义不显著。纪念品是文化意义彰显的重要工具,其中的文化元素代表的是具体的文化内涵,由于元素的融入不够,所以意义彰显就会存在欠缺。
1.3 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意识不强也是目前设计工作的重要问题。现在国内都在进行旅游区的大力建设,所以在纪念品的设计上,一定要区别于其他景区,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但是在目前的设计工作中,一方面是对设计质量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设计品的影响不足;另一方面是品牌意识较弱,所以对于设计没有进行系统的考虑,进而造成了设计品的价值较低。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羌族旅游要走细水长流的道路,那么其纪念品就必须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将羌族旅游进行宣传,其旅游发展才能更上一步。
2 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改进措施
2.1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强化品牌设计
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要想得到改进,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强化品牌的设计。产业化发展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整体质量,而品牌设计的强化,其目的就是要扩大品牌的影响力。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要借助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这面大旗,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在整个文化产业链条中去定位、去开发,打造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系列,开发具有观赏性、体验性、互动性、实用性、装饰性较强的旅游产品,增强其竞争力。在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主要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进行设计质量的重视。品牌化设计必须要重视质量,因为只有在质量不断被强化的基础上,品牌效应才能够打响。其次就是在设计的时候,要重视创新工作。通过创新来增加纪念品设计的新意,从而增强吸引力。
2.2 重视文化内涵开发,设计中融入文化符号
重视文化内涵的开发,在设计中融入文化符号也是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的重要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打造:首先是要强化文化内涵的研究,通过内涵研究来发掘文化内涵中的积极因素,从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就是在设计中要重视元素符号的融入。羌族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不仅能够使得纪念品的特色更加鲜明,而且可以加强纪念品的文化价值,这对于纪念品审美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从内涵开发和文化元素符号的融入来进行设计,整个设计工作的艺术性会更强。
2.3 设计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设计多样化发展对于纪念品设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多样化的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设计的款式要多样化。款式多样化会给游客更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对于纪念品规模的扩大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就是进行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在不同的设计中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不仅能够强化纪念品的特殊性,而且可以全面的体现羌族文化内涵。再次就是设计思路要多样化。因为现在的文化再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所以设计思路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将羌族文化进行多样化的思考,强化其传播。最后就是设计服务要品质化。服务已成为当下旅游产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好的服务可以提升游客对景区的认可度,设计服务即是从设计的角度去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纪念品求新、求异、求趣等需要,让游客参与设计互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这是目前体验消费的一种较好模式,在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设计中也需要引入此模式,以便设计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篇3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 、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篇4
关键词:体育旅游;文化内涵;系统构建
体育旅游文化这种旅游形式是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整体结合的基础上,从深层次满足旅游者对于体育的认知以及由此获得的精神要求。作为一种全新形态的旅游文化表现形式,要想让体育旅游文化在我国的旅游文化中全面发展并构建完整化的体系,就要“牢牢地抓住体育旅游文化的真正内涵,强化其系统的构建,打造出浓厚的体育旅游的氛围”。
1体育旅游文化的具体内涵
1.1体育旅游文化的主体价值
众所周知,体育旅游文化的主体本身就是旅游者。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提升,进而形成特别的价值导向认知。一旦这种价值认知形成体系,那么文化理念就必然形成。所以说,旅游者对于旅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这种旅游文化突显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异于他人的性格属性。所以,在旅游的过程中让旅游者能够提升审美认知和素质养成就成为了旅游文化始终追寻的目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旅游文化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在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民众逐渐在体育旅游文化过程中感悟着体育对人生发展的真谛。让旅游者可以稳定地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形成自我价值导向和性格养成,以此创造出新文化导向,积极地提升体育旅游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1.2体育旅游文化的客体价值
体育旅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旅游价值,与其相应配套的各类旅游配套设施及其商品资源就成为了体育旅游主体所面对的客体化表现形式。这些客体形成的存在究其根本在于让旅游者通过认同它们来认同体育旅游的文化价值。所以,创造更多体育旅游文化的客体价值,既是体育彰显自我精神文明的表现,也是旅游文化形态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1.3体育旅游文化的中介体价值
该中介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直接型和间接型。直接型主要以为体育旅游者提供相应旅游文化的企业为主,间接型则包括与其相关的体育旅游协会和培训机构。这些体育旅游文化的中介体的存在都为体育旅游文化的广泛传播做着坚持的媒介工作,各部门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体育旅游文化的构建,而从实际化的传播过程来看也确实得到了良性化的体现。随着我国体育赛事活动的全面发展,相关的体育旅游文化企业和各类体育协会和主办方都在加大力度保证活动圆满完成,这不仅提升了社会民众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向社会传播了健康旅游的理念,让参与的体育旅游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体育文化的氛围和魅力,以此树立体育旅游文化的内在精髓。
2体育旅游文化系统的构建
2.1界定体育旅游文化系统
体育旅游文化异于通常意义下的旅游文化。即使它的整体表现过程中同样包涵常规旅游的诸多形式,但是它更多地是在强调对体育内容和精神认可度的满足而非是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的直观欣赏。这种突显体育活动的旅游价值文化客观上规范了旅游者的旅游内容并非以享乐为主,更多地是以体育项目的参与为主。这一特性直接区别了体育旅游文化同常规旅游文化的特征,更是对体育旅游文化系统的确切界定。
2.2体育旅游文化系统的具体结构
从系统形式上来看,体育旅游文化系统内在地包含了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以及中介体价值。尽管三者之间各有其独特属性,即三者代表了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以及制度层面。而这三个层面却也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相互融合。就体育旅游文化的主体而言,旅游者在体育旅游过程中必然要时刻按照自我喜好的旅游观念去践行旅游过程,整个过程中还要按照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旅游效果得以实现。就体育旅游文化的客体而言,旅游商品和旅游资源的存在就是为了从多样性上为旅游者提供最为优质的旅游享受,保证旅游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体育旅游所带来的愉悦感。而体育旅游文化的中介体则负责“为体育文化旅游的主体制定相应的旅游相关规范和制度”。进而保证在体育旅游文化进行中,主客体的发展都能够顺利进行。
3结语
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的新兴形态,体育旅游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创新性已经促使其脱离了单一化的旅游内涵。它所提倡的理念是在运动健康当中感悟生命美和生活美,这种结合了体育和旅游的文化导向使得旅游的重点在于运动,由此吸引着广大的旅游爱好者参与进来。体育旅游文化的全面推进既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在社会层面加速了良性生活理念的推广。所以,科学合理化地界定“体育旅游文化的具体内涵、完善体育旅游文化的系统结构是体育旅游文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合理地规划体育旅游项目、加强体育旅游设施的建设、扩大体育旅游的效应、挖掘体育的真正内涵,都是加快体育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肖国良.海南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优势与主题设计[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
[2]谢春山.旅游文化一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篇5
人文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因素是人文景观的核心内在因素,如何在人文景观中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文化旅游上的创新与融合,将旅游文化中的精神内在传递给旅游受众,就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物化,对旅游文化进行物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旅游文化载体的过程。要想使人文景观内在蕴涵的历史文化恰当地表现出来,开发合适的旅游文化载体就显得非常重要。从宏观上讲多“集中于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内容及其结构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微观上则是“诸如建筑、园林、宗教、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分析赋予了高度重视。
一、人文景观中的历史文化载体的表达创新
人文景观一般都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如何将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全新的创新与表达,是一个难点。它承载着旅游文化,传递着旅游文化的内涵,是旅游文化的决定性因素。旅游文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抽象而笼统的概念,还没有研究者提出过什么可以量化的标准,使其变得具体而易于把握。但是,当研究的角度转向旅游文化载体时,我们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事实上,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旅游文化载体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形成时间的不同,旅游文化载体可以分为现代载体和古代载体。现代载体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的载体形式,主要包括声、光、电技术的运用,现代游乐设施和现代建筑等。现代载体一般来讲形成时间较晚,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古代载体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形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旅游文化最主要和最普遍的载体形式。根据存在形态的不同,旅游文化载体可以分为静态载体和动态载体。静态载体主要指景观的实物表现形式,比如建筑、园林、雕塑、绘画、实物陈列、装饰等。静态载体一般不能随意变更,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动态载体则主要是指景观的各种情景表演形式,诸如文艺演出、固定节目、仿古表演等。目前国内有许多人文景观采用了各种类型的动态载体形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载体形式。动态载体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和可变
更性。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旅游文化载体可以分为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凡是游客视觉可见的旅游文化载体形式都可以称为有形载体,它是人文景观的主体部分,是旅游文化的主要依附物。而无形载体不对游客视觉系统产生影响,它主要是作用于游客听觉、嗅觉或知觉系统的载体形式。如导游讲解,声音、气味等特定氛围的营造等。无形载体是有形载体的必要补充。它们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共同表现着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
内涵。
根据文化表现程度的不同,旅游文化载体可以分为完全载体和不完全载体。我们把能够独立表现旅游文化的载体称为完全载体。这种载体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表现系统和完备的文化表现形态,它不需要其他因素的参与而直接传递或表现景观的文化内涵。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旅游文化载体都属于这种类型。不完全载体则可以称作是一种旅游文化诱因,它不能独立表现完整的旅游文化,只有在相关客体因素参与的情况下,经过一定的程序和经历,才能最终表现出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不完全载体通常能产生文化附加值,使相关客体获得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感受。这种载体多见于参与型文化旅游项目。
相对而言,静态载体、有形载体和完全载体是传统的载体形式;而无形载体、动态载体和不完全载体则是比较新型的载体形式,后者代表了旅游文化载体创新和发展的方向。当然,这些不同类别的旅游文化载体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的情况,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种文化载体同时具备几种特征,这仅反映了我们对其进行分类的不同视角和出发点。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旅游文化载体的种类非常丰富,这些形形的载体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导向的变化,许多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载体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旅游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庞大的人文景观队伍中有各种旅游文化类型。如果以旅游文化载体为立足点来研究它们的共性,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突出的问题。
相同类型的人文景观中旅游文化载体雷同性强。“在各地旅游开发的热潮中,我们见得最多的是性质类似、标准化的模仿物”,根本不能突出各自的特色。我们联系河南旅游的实例来看一下,河南常规地接行程里边一共有三座佛寺,它们分别是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和开封相国寺。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所寺院,被称为祖庭和释源;而相国寺是北宋时期皇家寺院。三座佛寺各有不凡的历史,在佛教界和文化界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但是,三座寺院的旅游文化载体都是以静态载体为主,其建筑布局和内部陈列几乎一模一样,没有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们都只是突出了同类文化而没有表现个性,表现了同类文化的一般性特征而忽略了个体性特征。旅游者对佛教文化的观光经历严重过剩,对佛教文化多元性内涵的体味和感受却难以满足。这样很容易让旅游者产生厌倦情绪,形成河南旅游枯燥乏味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河南一地的特例,它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个体人文景观内部对各种旅游文化载体的综合运用程度不高。表面看来,人文旅游景观内的景物设置通常很丰富。比如河南三大佛寺内都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有庄严雄伟的佛像,有优美的内部环境等。实际上,景物的丰富并不等同于旅游文化载体种类的丰富,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文景观具有了完备的旅游文化形态。只要我们把这些寺院中的旅游文化的载体进行细分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旅游文化载体大多为同一种类型。静态载体、有形载体和完全载体往往被大量运用;动态载体、无形载体和不完全载体则很少运用;能把它们进行科学地综合运用的更如凤毛麟角。这种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展示不丰满,流于旅游文化的表层和形式,难以触及到它的灵魂和实质,从而形旅游景观旅游文化的结构性缺陷,难以满足旅游者对当地旅游文化内涵的深层次需求。
不少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载体缺乏深度开发。这种现象在一些自认为“吃喝不愁”的景观更为普遍。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规模,投资者或管理者大多抱有一种功利主义的经济目标导向,容易形成一劳永逸的思想,对旅游文化及其载体的深度开发重视不够。结果往往造成景观旅游文化的庸俗化或丧失。比如,河南登封少林寺素以“禅”和“武”闻名中外,少林寺旅游事业的发展始于少林武术,是少林武术为少林寺旅游业的发展打开了一条大路。少林武术至今还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少林寺旅游的拳头产品。随着旅游者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求了解少林寺的禅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我们至今在寺内看不到“禅”文化的展示,也找不到一处表现“禅”文化的载体,少林寺的“禅”逐渐变成了导游的“口头禅”。“在少林武僧以武扬名的同时,少林寺的禅风正在迅速消逝”。从长远看,这对少林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因此,人文景观的旅游文化载体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惟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景观的旅游文化内涵,为人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结语
篇6
处在宝顶大佛湾的大足石刻,一群群大型雕像紧密相连,蔚为壮观。
从石刻特有的文化氛围里走出来,大足县委书记辛世杰领记者来到他办公室一幅大足地图前:“游到深处是文化,我们树立了在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立足石刻,辐射一线’的思想。”
大足石刻特色鲜明,富有资源品位和良好的开发优势。辛世杰说,文化内涵的开发,可以拓展石刻优势并形成辐射势能。立足石刻,就是要立足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石刻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好这座潜力巨大的旅游文化宝库。辐射一线,从邮亭、龙水到宝顶――这是大足经济发展的主轴线,更是推进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风景线。通过开发,充分释放大足石刻的旅游文化势能,使大足石刻更好地走向全国,影响世界。
“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着力点是建立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辛世杰认为,大足石刻的旅游文化产业,应围绕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掘和利用石刻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建立和发展适应游客需要的集“看”、“听”、“赏”、“吃”、“住”、“娱”、“购”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这种“大旅游”,可以实现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
旅游文化产品的综合开发,要努力增加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品位。辛世杰说,我们将根据大足石刻旅游文化的系统性、丰富性,进行深度开发,发挥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用,优化产品结构,使旅游价值在文化层面上产生乘数效应。
辛世杰认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要将旅游资源的“花”根植于石刻文化的“根”中。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与敦煌、云岗、龙门石窟等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1999年12月4日,大足石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集中研究和合理利用、开发石刻文化,具有开拓视野、充实内涵、提升品位的重要作用,可以改变目前文化品位不高的状态。
辛世杰告诉记者,大足石刻艺术的神秘、奇绝和文化底蕴水融,密不可分。进行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一方面要以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工艺产品为抓手,打造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文化节庆等载体,不断开展吸引力强、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游客市场为突破口,将文化节庆与旅游观光、招商引资、学术研讨、休闲度假、技术和商品会展等有机结合起来,争取更大的综合效益,促进旅游与文化协调发展。
篇7
[关键词]旅游文化 旅游业 耦合
一、 旅游与文化的释义
首先,“文化”一词,自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学着对其下过不同的定义,仅可查的就将近两百种左右,如泰勒,“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但一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让大家都公认的定义。笔者以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而得出的产物,另一方面,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是对长期以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的综合。对于“旅游”的释义,但笔者更赞同,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二、旅游与文化
首先,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活动,它是一种文化活动。难忘的旅行,必须是文化之旅和精神之旅。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有巨大作用,文化需要旅游。旅游不仅仅是观光的物质需要,更需要是深入了解精神文化。旅游的核心绝大多数是为了寻求精神文化与精神支柱。从产业角度看,旅游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必备资源,任何旅游景点和有竞争力的地方,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文化的魅力。
其次,文化与旅游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缺少文化的旅游是无竞争力的,遗失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不具备足够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深入开发旅游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相对融合,才会吸引游客眼球。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反过来,旅游已文化为灵魂,依靠旅游文化的丰富内涵树立形象,两者紧密结合、互利共赢。
三、旅游与文化耦合之措施
实现贵州省旅游的大踏步,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旅游文化的内涵凸显更重的地位。由于贵州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占据着发展旅游的较强的“硬件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仅表现在丰富的旅游资源,还表现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详细介绍:
1.实现旅游资源与旅游文化的衔接
一方面,可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盛会等,在国内外和省内外宣传贵州省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改变游客之前对贵州贫穷落后的观念,吸引国内外更多游客到此游玩。另一方面,贵州省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更好更强的做好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使旅游景点景区附加旅游文化,让游客在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同时提升游客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内涵与素养。只有具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景区才会构成贵州省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才会具有持续竞争力。
2.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节日众多,文化活动有特色,对于国内外游客有很大吸引力。在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感情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并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借助电视广告、国际互联网和重要报刊以及新媒体做宣传,提高当地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向国内外大力推销当地的旅游资源,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增进贵州各地区不同文化和当地旅游业发展之间的融合
贵州省少数民族居多,各民族有这不同的历史,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要实现不同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融合,首先必须要深刻了解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具体内涵,其次才可以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才可以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核心优势,真正把旅游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业强省。
4.尝试建贵州省文化生态旅游基地,提升优化旅游文化内涵
贵州省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同时,尝试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以此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提升贵州旅游业发发展速度。贵州省可以参考国内有成功经验的文化生态园建设经验,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可行的建设框架。
四、结语
随着整体居民收入和居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旅游活动的文化含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个旅游景点要注重对其地区性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以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来感染和吸引游客,从而能让游客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满足自己对于旅游文化求知的欲望。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可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便要求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和深度以及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要促进旅游业和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贵州地区性文化的挖掘力度,实现旅游行为与旅游文化的耦合。
参考文献:
[1]武魏魏.实施社区参与弘扬民族文化——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2]林挺.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J].决策参考,2010,(10).
篇8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 旅游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3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旅游在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谓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渗透到旅游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方面,使拥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具有魅力;旅游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的独特魅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又促进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并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将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
河南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书写了一部灿烂辉煌的文明史,为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河南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纵观中华文明史,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个王朝——夏代到公元12世纪的金代这三千五百多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河南,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文物古迹。如多处古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等;中国出土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国最早的国家监狱——汤阴羑里城;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中国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石窟艺术宝库——洛阳龙门石窟等等,这些都彰显出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以及中原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第二,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在华人300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河南被称为华夏姓氏之根,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河南寻根拜祖的华夏儿女达数百万之众,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河南拥有厚重的宗教文化与闻名世界的武术文化。佛教、道教、儒教的发源地在河南,儒道释的发展、传承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标记。如洛阳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之瑰宝;白马寺,佛学文化博大精深;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等都是儒道释文化在中原开源广播的典型象征。闻名海外的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以功法繁多、利于实战为特点的少林拳和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为特点的陈氏太极拳影响力最大,将中国武术步入了更高的文化境界,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和武术爱好者到河南来,促进了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河南是中华豫剧之源头。戏曲的起源、形成和繁盛都在河南,河南号称“豫剧之乡”。豫剧是中国最大的地方戏品种,以播放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综艺专题栏目《梨园春》,自从1994年10月创办以来,现已成为在省内外很有影响力的栏目。
二、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总的来看,文化与旅游的发展仍存在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整合度低。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由于多数景区隶属不同行政部门,存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状况。旅游文化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及优势互补,并且很多旅游文化产品在内部竞争中消耗了过多的精力,造成资源的浪费,致使旅游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均较弱。
第二,缺乏统一规划,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河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缺乏统一规划与科学论证,开发表现手法大同小异,对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只是采用复制模式简单化开发,或者是单纯地模仿和再现历史场景及历史事件的表象,却忽略了物化表征之后深藏的文化鉴赏价值、人文精神特质,缺乏引导旅游者对中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难以适应游客不断提升的审美鉴赏力,使旅游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旅游文化产业链条短,旅游服务不到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效益计量上,不仅应重视直接的景区经济收益,更应看重所有旅游要素在流动中所产生的消费与购买收益。然而,河南多数景区仍单纯将增加门票收入当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其次,在旅游服务方面也不到位,多数游客认为河南旅游景区的导游服务一般,对当地居民的印象是文化素质较差。另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较为单一,旅游产业要素不全,游客在参观时可以参与的项目少,导致游客在旅游地逗留时间较短,从而影响旅游相关联产业的发展。
第四,旅游文化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力小。河南省尽管也在加大旅游宣传的力度,比如,举办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信阳茶文化节等,使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有很大提高,但是和其他城市相比,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仍不是很高,也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大部分省外游客除少林寺、红旗渠了解之外,对河南省其他旅游景点和旅游文化产品知之甚少,他们对这两个地方的了解大多是从影视和网络宣传中获得的,充分说明河南省的宣传力度不够,使河南省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受到埋没,使大量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得以传承。因此,河南应在深入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创建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上下功夫。
三、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可知,要想全面提升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应调整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抓准河南旅游特色,努力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为此,河南省必须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创新机制体制。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建设,通常涉及众多方面和众多部门,河南各地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改变旅游文化资源多头管理的状况,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向管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建立富有活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统一、协调共促发展的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第二,准确定位,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需求,要使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背景的旅游者都能感悟到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在对旅游文化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河南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例如除了利用古都文化、姓氏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资源,不断创新产品形式,比如,信阳可开展茶文化旅游,将信阳秀美的茶区环境、丰富的茶文化内涵与山水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发挥出信阳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以文化旅游项目的高品位性吸引广大游客。
第三,整合多种资源,提升竞争优势。河南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只有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发挥出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目前,河南省可以考虑将四大古都的各游览胜地连线、连片,进行整体开发,组成一条“古都游览线”;从河南的博大源远的史前文化着手,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组成一个“精品史前文化游览线”;利用河南是古代名人辈出的地区,重修名人故居,开发一条“文化名人故居游览线”等,将这些资源有效整合,合理配置,实现规模化效应,提升河南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第四,提高产业化意识,拉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要提升游客满意度,应充分利用好文化资源,围绕游客需求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旅游业的多个环节之中,如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打造文化旅游的产业链。特别是将河南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宾馆餐饮及城市环境等载体中,如在宾馆的装饰、设计等方面,体现河南的文化特色,在餐饮方面,扶持那些能体现河南文化特色的传统饮食和风味小吃。另外,在徽记、商标、装饰、主题等能够彰显旅游形象特色的微观之处精心策划,使旅游者能够从各种旅游要素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到河南的鲜明的文化特色。
第五,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实行河南省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旅游企业促销相结合的方法,树立和提升河南的鲜明形象和特色。可以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和旅游博览会,到国内外主要客源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式的旅游促销。还可通过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活动、赛事,如郑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信阳茶叶节、洛阳牡丹花会、安阳的殷商文化节和国际滑翔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提升河南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河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宏恩,田晓燕.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基于旅游强省的视角[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 栗洪伟.河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 范恪劼,范昕伟.关于文化旅游开发在河南旅游业中重要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10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其中旅游、传媒等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在相互促进中飞速发展。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与当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寻求精神方面的慰藉,旅游恰恰是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概念以及其文化传播在全球旅游发展中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大众媒体对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仍旧停留在表层,不仅生态旅游文化传播不透彻,大众媒体的发展也相对缓慢。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生态旅游文化的发展
生态旅游指的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的能够产生可持续旅游资源的旅游发展活动,它以生态自然美吸引游客,在保证游客获得自然观赏和生态享受的同时资源管理者获得一定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并非传统旅游的新阶段,而是传统旅游的一个分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态旅游是当下传统旅游的发展方向。大多数生态旅游是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地貌景观等,游客能够得到与自然零距离的美好体验。与不能发生空间位移的生态旅游资源相比,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引人关注,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大众媒体语境下,促进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成为传媒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各类媒体为谋求发展而努力的方向。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具有保护性、专业性和普及性。与传统旅游不同,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需要达到人景合一,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态旅游的魅力。因此,对于管理者而言,生态旅游的保护要求更高,成本也更高。对于游客而言,生态旅游需要游客有更高的环保意识,并能够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这也是生态旅游文化传播期望实现的。另外,生态旅游专业性更强,需要在不破坏任何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展认识自然的活动,因此需要管理者和旅游者具有专业的生态环保知识,并有能力付诸实践。生态旅游的科学文化内涵较高,需要在旅游设施、项目设计、路线安排、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具有专业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大自然。同时,游客也需要有较强的生态修养和素质,能够真正领会到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而非一味追求时尚和豪华。
但是,从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来看,生态旅游还没能实现普及,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也没能被人们理解,因此,不能使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们成为生态旅游者以及生态旅游文化的体验者和传播者。因此,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在大众媒体语境下仍需进一步探索发展思路,构建发展模式。
二、大众媒体在生态旅游文化传播中的缺位
1.大众媒体与生态旅游文化传播关系不清
之所以大众媒体在对生态旅游文化传播中出现缺位的现象,是由于大众媒体没能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旅游业和传媒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相似的发展路径。具体来看,大众传媒具有较强的信息覆盖能力,能够为空间占有量大的旅游业提供广阔的信息发展平台。而具有独特性的旅游资源又能够为大众传媒提供具有接近性、独特性的传播内容。由此来看,两者存在互为推进的密切关系。但是,从目前调查中看,在没有理清大众传媒与生态旅游文化关系的情况下,虽然大众媒体上有许多关于生态旅游的信息,但大多数是简单的广告,而非对生态旅游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挖掘,无法引起受众关注。因此,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只把生态旅游当成与其他传统旅游同等对待,生态旅游文化传播因此而失去了原有意义。另外,生态旅游管理者也在没有认清两者之间关系的情况下,随意投放信息,使大众媒体原有的信息及时性、准确性、广阔性等方面的优势失去了效力。
2.大众媒体没能抓住生态旅游文化传播重点
旅游业看似简单,但在信息传播方面对准确性、及时性等要求很高。但大众传媒对生态旅游文化进行实际传播时,没能真正抓住传播重点,使传播内容流于表层。除此之外,由于电视台、电台等媒体的旅游栏目没有抓住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重点,导致栏目内容空洞、雷同,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差异性,传播效果不容乐观。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备受关注的云南普者黑原本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淳朴的民风和广阔的资源,但自从栏目组在该景区进行拍摄之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在游玩的过程中一味模仿栏目中明星的旅游路线和娱乐体验,并没有真正关注到这一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意义,使原本安静的区域变得喧闹,甚至自然资源遭到了破坏。由此可见虽然栏目大众媒体具有良好的跨区域性,但是不管哪一类栏目在节目制作、广告策划等环节都要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以及对文化的传播。
3.大众媒体对生态旅游文化传播媒体投放错位
在大众媒体语境下,生态旅游文化传播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文化信息、旅游资源信息、旅游服务信息可以被变换成多种形式在各类媒体进行投放。比如,电视媒体上除了可以投放画面广告外,还可以制作成专题栏目。电台除了播放声音广告外,还可以制作情景广告、实地采访等。另外,还有对新媒体的应用,也能够对区域内生态旅游文化传播进行多种形式的传播,如游戏、购物等APP。但是,目前大众媒体对生态旅游文化信息的媒体投放并不准确,甚至产生错位现象,有的区域电视台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广告进行文字编辑制作,使生动的景色变成了枯燥的文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大众传媒语境下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的方向探析
1.理清大众传媒报道与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的关系
大众媒体报道的可信度是确保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的前提。生态旅游能够给人们带来与传统旅游不同的非常体验,但是由于这种体验性不可试用,不能像快消品给消费者提供快捷、真实的体验,因此需要凭借大众传媒以多元化的符号传播生态旅游的美感和文化内涵,从而搭建起良好的期待感和向往感。因此,大众媒体在传播生态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要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推动关系。大众媒体不单单是推动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的服务器,还需要生态旅游文化大众媒体提供可靠的传播资源,确保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能够在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不能事先夸大宣传,过度美化生态旅游产品和文化,给受众营造过高的心理期待,而在最终旅游過后并没有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大众媒体在认清其与生态旅游文化传播的关系之后就要以多样化的符号语言真实的呈现旅游产品和文化内涵,把握好传播方式运用的程度,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使受众在真正体验之后仍旧能够认可媒体的呈现方式。
2.抓住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重点
目前各类传播媒体上的旅游文化类栏目不少,但是真正对传播生态旅游文化产生良性效果的却不多,许多栏目仅仅抓住了传统旅游中人们关注的热点,美食,娱乐,新奇等要素,没能对区域内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进行多样化制作。尤其在目前真人秀类栏目增多的情况下,栏目组在选择拍摄地点的时候应该注意对该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更需要在制作过程中注重对生态旅游文化的传播。
另外,当下关于游记的书籍、专题栏目也在不断增加,这类栏目更加注重表达旅行者的内心体验。在制作这类栏目或书籍时也应该向生态旅游文化侧重,引导人们用心体验自然资源带来的非凡感受。只有抓住生态旅游文化的重点才能确保相关信息以及深层体验得到重视,使生态旅游文化得到高效传播。
3.合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信息投放
信息投放的准确性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必然要求。在大众媒体语境下对各类媒体的受众细分不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也不能固话某类媒体的受众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受众在各类媒体之间的流动,在提高信息投放准确度的同时留住受众的眼球。在频道细分的行业规划中,各个卫视都有了自己的旅游专业频道,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投放的准确度,使大众媒体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除此之外,生态旅游文化传播中仍旧可以对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无缝隙传播。利用网络能够打造出旅游信息的无缝隙传播,使生态旅游文化真正实现无边界畅游,并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资源信息共享,在规范的网络信息管理下使生态旅游文化信息渗透在受众的网上冲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