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叉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叉科学研究

篇1

关键词: 前沿知识 交叉科学 物理课程 分类研究

引言

依据教育部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在对中学物理课程的内容改革中,加入部分涉及前沿科学、交叉科学、复杂科学相关的一些内容,特别是新近物理科学中的新发现、新进展等热点内容的基础介绍等。目前而言,学术界尚未对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前沿知识做出明确界定,较少见到关于这方面的系统性分析,显然不利于教师合理地处理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即依据教学改革前后课程内容的对比,基于人教版教材剖析其中的前沿科学知识内容,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1.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特点分析

中学物理课程学习必然关联到物理科学的相关前沿,尤其高中物理课程更加如此。例如,现代量子理论、场论、超弦理论等,还有物理学科与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地球物理、非线性系统、材料物理、物理化学等分支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和物理前沿知识虽然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但大多不脱离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最经典的物理基础概念,交叉复杂的前沿物理表征之下,是传统基础物理内涵的新发展、新应用。因此,本研究将具有时代性、非常识性、复杂性、交叉性特征的物理知识内容,都归纳为中学物理的前沿知识。

1.1时代性

首先,前沿知识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前沿科学知识的发现和运用时间来看,前沿知识本身是新近发现和运用的。例如,中学物理课程人教版教材中提及的黑体与黑体辐射、非线性系统、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等等,皆为时下物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因此顺理成章成为中学物理课程当中的前沿内容。从另一角度考察,由于新课标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推动,相对于之前的教材,新教材突破性地提及了部分新知识,如牛顿经典物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等等,作为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的分水岭,在20世纪已经确定,但由于其复杂性和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不普遍,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来说,依然将近代物理的量子理论与相对论作为前沿知识进行介绍。

1.2非常识性

前沿物理知识应当是非常识性的。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并不广泛、普遍运用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仅在某专业领域具有不广为人知的运用与实践。对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说,这类知识大大超出了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范畴和认识程度。举例如物理教学中对于真空的描述,通常将真空解释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地方,即不存在任何物质与能量的空间。但这种观点与解释仅在牛顿经典物理理论中成立,在近代物理中并不成立。实际上,就量子理论而言,真空作为量子场的基态,包含涨落和极化的效应。由于引力作用存在引力场等,近代科学解释早已远远超越牛顿经典物理中对真空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成为物理教学当中的前沿内容。

1.3复杂性

前沿物理知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里复杂性指物理现象较为复杂和物理解释过程较为复杂。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中,这两类复杂性内容都有体现。其一,如大幅度摆动的单摆,需要运用非线性物理与混沌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并非简单的力的分析可以简单阐释;其二,如光电效应,虽然光电效应的发现和运用早在上世纪已经实现,但是对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说,对这类复杂的微观的抽象物理现象较难有直观的感受,其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较为繁琐,必须牵涉光的量子理论,以及光的粒子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中,非线性系统与光电效应等知识,都应当归属于前沿内容。

1.4交叉性

前沿物理知识具有学科的交叉特性。由于物理学科的进展和分支差异,物理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新兴的交叉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上,在运用领域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现代材料物理、地球空间物理等,与众多自然科学发生了多种多样的融合。这些融合和交叉同样基于许多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同时拔高于普通的物理现象,需要与其他科学知识共同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和学习。因此,这类教学内容应当引入中学物理中进行介绍,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分类

纵观中学物理中涉及的前沿知识,其编排嵌入各个章节,分布在不同知识领域,其组织安排较为零散,但都与归属章节关联紧密。因此,本研究根据上述四大特点,依照从初中到高中的课程章节顺序,根据呈现形式、章节内容、关联的前沿知识等部分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整理归类为四个主要模块:一是非经典物理概念;二是生活中需要用前沿知识解释的现象;三是需要用到交叉学科知识解答的问题;四是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

2.1非经典物理概念

近代物理的基础诸如量子理论、相对论、场论等知识作为完全不同于牛顿经典物理的内容呈现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当中,特别是高中物理内容中较多。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探究热情,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尝试,培养学生优良的科学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价值观。这些内容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科普,涉及的物理概念归类如表1所示。

2.2生活中需要用前沿知识解释的现象

不同于课本当中枯燥的物理概念、原理阐述和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生活当中的物理更容易使学生接纳,并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生活中存在一些少见的现象,其中一部分与物理前沿知识密切相关,这些物理现象在普通中学生知识结构下无法解释,运用一些复杂的前沿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阐释和分析。表2统计了物理课程内容中用前沿知识解释少见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3需要用到交叉学科知识解答的问题

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交叉学科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交叉学科往往出现在应用科学当中,因此存在较强的实用性,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运用,只是中学生现有知识结构较难掌握,但许多内容和现象已经可以在生活中逐步遇到。这些内容提供给学生使其将物理与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并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交叉内容的物理知识整理如表3所示:

2.4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

物理前沿科学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超导特性的发现,使得超导悬浮列车成为现实,极大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对城际交通进行了优化;原子能的发现和运用使得核裂变技术为核心的原子反应堆实现了发电功能,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并且成了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全息影像技术和超声技术服务与医疗技术,使得千百万新生儿疾病能够在发病初期就能及时判断并治疗,极大提高了婴儿的出生率和健康水平……这些丰富的科学技术内容从头到尾贯穿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科学的实用性,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新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关联知识点整理如表4。

3.结语

将前沿科学知识、复杂交叉学科知识嵌入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当中,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顺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本研究梳理了初中、高中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前沿科学的相关内容,为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和把握前沿知识、关联基础知识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芳华.论物理前沿知识课堂教学渗透的路径选择[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8(12):5-8.

[2]潘建标.打开“窗口”看世界――高中物理教材渗透物理学前沿的探讨[J].四川育学院学报,2004(6):40-41.

篇2

调查对象为甘肃省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大一到大四),采用调查问卷,从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到大四五个班级中,各班抽取25人,抽查学生人数占总数的50%。本次调查共发学生问卷125份,回收1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为96%。

(一)对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

1.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职业,但同时又有4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职业不值得让人自豪。经过问卷的调查和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期望认识不足,而且对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较差,他们还认为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经济收入很低,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也很低。但是从整体调查问卷中看出有55%的学生仍然愿意在毕业后踏入教师的行列。因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和认可度还是很高的。2.学校培养力度调查结果表明:有77%的学生认为,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一般,有11%的学生认为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很差,仅仅有12%的学生认为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很好。3.学校课程设置调查结果表明: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关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的设置理论过多,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1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合理。而且从调查上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专门的说课评课技能训练只是偶尔的开办一两次。4.教学软件熟悉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三大基本软件(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掌握程度有50%的人一般熟练,基本可以进行简单地操作,对于制作课件没有大的问题;有30%的学生对于这三大软件不熟悉。

(二)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

由于大一和大二学生还未试讲和实习,尚不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只对大三和大四的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导入新课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课堂实施技能、结课技能、课堂评价技能的掌握程度则不甚理想:提问技能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比例最高(占80%,即良级28%+中级52%=80%),语言表达技能和板书技能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3%和75%,讲解技能和体态语技能的学生比例均为70%。也就是说,掌握一般的是讲解技能和体态语技能,处于中等掌握程度的是语言表达技能和板书技能。还有,从汇总调查数据来看,3/4的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即处于教学技能“良”级和“中”级的水平。总之,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大四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仍不容乐观,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在部分技能的掌握上同学们做得还不够好。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中的存在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有40%的学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不值得让人自豪,并且有50%的学生在毕业后是不愿意从事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由此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很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小学教育专业在校生无奈地选择了本专业而非出于本人意愿。伴随全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尽管如此,教师的总体待遇相比其它行业仍然不高,特别是担当时代使命的小学教师为繁琐复杂的工作而付出的辛劳与其囊中薪酬相差悬殊。从近来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选向的研究可知,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未来愿意担任一名小学教师。这就是为什么本科生入校后,学习兴趣不浓和动力不足导致专业技能欠缺的原因。尽管他们都毕业于正规的高级中学,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受就业市场选择多元化影响,如有些学生欲考研或考公务员等,致使他们一踏进大学门槛后就应付各种等级考试,还剩多少时间专注于教学技能的训练方面?极少的训练时间投入必然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培养方式偏重理论

新世纪初的课程改革大力调整了课程结构比例。在传统学科课程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开设大量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趋于综合化。而且从调查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关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上理论过多,都只是纸上谈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充斥着大量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课程比例不得不下调。缺乏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导致的结果是:实践性课程太少,见习实习时间较短,学生来不及反思自身教学技能缺陷且错过了修补的最佳时机;即便是学科教学内容,也陈旧不堪,远离小学实际内容,特别是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亟需完善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的建构方式。只有1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合理。而且从调查上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专门的说课评课技能训练只是偶尔的开办一两次。实践方面的课程很少,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对教学软件重视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教学软件掌握程度较低。学生对三大基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掌握程度有50%的人一般熟练,基本可以进行简单地操作,对于制作课件没有大的问题,而又有30%的学生对于这三大软件不熟悉。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爆炸,老师不仅仅要熟悉必须的科目和教学方法,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获取、处理和选择各种信息的素养和能力。

(四)课堂训练缺乏指导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因此,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比中学和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而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平时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力度。

(五)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大三大四学生在板书技能上的掌握程度还需加强。不管是粉笔字的书写还是板画的创绘,都是教师职业的“硬功夫”,都必须下大力气才可能有所提高。但很多学生经常用电脑打字而模糊了字的正确写法以及大部分学生钟情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而轻视了粉笔字的练习。这些因素都导致板书技能有待提高。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体态语技能而言,大部分学生掌握程度也不高。调查发现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一种是因紧张而缺乏自信,教学过程被动且缺少活力;还有一种是学生过于散漫,或不注意仪表,或存在其它一些的不良习惯而显得毫无修养。缺少实践机会的学生要想克服上述困难、高水平地掌握体态语技能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的提高策略

(一)树立教学技能培养意识

其实,师范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生源。令人振奋的是,关于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也在“两会”中得以产生。对当地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特别是针对小教专业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将会大大提高初等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当然,还须通过职业理想教育途径,加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议采用以下方式:抓住新生入学的契机,通过邀请杰出小学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做报告、观摩教学技能展示、观看作品展览和汇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思想教育,从而尽早明确教师职业要求;要求学生翻阅教学技能的相关文件,知晓教学技能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和实施安排,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然后加以引导;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气氛,创设有助于教学技能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空间。比如,开展教学技能基本功竞赛,鼓励学生申报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等活动,许多活动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它们确实激发了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并获得了发展。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周元清同志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获得教学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它是在不断积累和完善中形成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多元开放的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可秉承如下原则,即统一要求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精炼相结合、基本技能巩固与专业技能加强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外教学技能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习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等,通过多元方式建构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制订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培训计划的拟订是保证培训过程顺利实施的前提。首先,在计划中应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学时、培训内容以及合格要求。其次,要做好教学技能培训的组织和管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最好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学生等组成。最后,要制订和完善小学教师技能培训规程,从而保障培训工作按部就班完成。

(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训练

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的保证。充分并恰当使用教学媒体,有助于教师高效快捷地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正因为此,利用教学媒体教学才被视为一项教学技能。尤其是当下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为此,建议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加强自我学习,尤其是多学习计算机及多媒体方面的知识和使用方法,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主动探索优质高水平的课件制作方法,从视觉上吸引学生以增强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效果;三是提高板书技能,认真研究黑板分块使用、粉笔色调搭配等方面的技巧,使板书能够美观大方,受学生欢迎。

(四)促进课堂教学技能提高

创造有利条件,创新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教育学生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技能的高低至关整个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第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摸清学生的兴趣爱好、熟知学生的知识需要再进行教学。第二,运用提问、课堂作业教学等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认真思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辩论、演讲、让生讲课等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动力。第四,注意教室桌椅的布局,可以隔一段时间适当改变教室桌椅布局,采用半圆形或环形的桌椅布置方式,对学生进行普遍和更多的关注,以促进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好地开展。

(五)创造教学技能实践机会

篇3

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存在多种特殊性岩土体,岩土工程问题也复杂多样。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岩土工程勘察。详细查明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对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考虑到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和市场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将《岩土工程勘察》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它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岩土学、土力学、岩体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能够将岩土工程勘察的理论知识顺利地转化为从业技能[1]。作为岩土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从事的是工程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所以该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用人单位对本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因此,学生应该在实践方面给予更多的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从业的技能[2]。然而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沿用以往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方法,已经和实际的工程产生了较大的差距[3],为了适应现代建设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岩土工程勘察》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目前选用的《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材版本过老,不同与新修订的规范相适应。随著各个行业的勘察规范不断地修订,原有的教材仍然采用老版本的规范,已经不能与当前勘察规范要求相适应,学生对于新版本规范了解甚少。

第二,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教学,学生很难对实际工程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因为,广大的同学们才刚刚进入到岩土工程的专业课学习中,对该专业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只是在想象中倾听教师的讲解,只研究理论数据是如何分析的,理性的认识不能上升到实践的认识高度,这样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导致理论认识与实践工程偏差较大。

第三,《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门实用性学科,重点在于岩土工程实践,因此实际工程的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案例教学至今未纳入课程的教学大纲,也极少有老师能够将实际工程案例与教学结合起来讲授。案例教学的缺失,使得原本就内容广泛,规范条文繁杂难以理解的《岩土工程勘察》课程教学效果十分不尽如人意,甚至有许多学生不能编写出一份较为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以上三方面反映了《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难以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大《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和创新,这对于对提高岩土工程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4]。

2 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式与内容

2.1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课程的教学大纲,合理选择与国家当前正在执行的规范相适应的教材,教材中的内容可能涉及各个行业,教师要针对岩土工程自身的专业内容有所侧重的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未更新规范的内容要重点指出,对于一些岩土工程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要给与重点讲解。

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建设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方案建议;为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5]。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我校学生地质学基础普遍较好,对于工程中存在哪些工程地质问题掌握得较好,但是对于需要提供给设计部门哪些必要的地质资料和设计参数普遍难以把握。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将会使得勘察和设计之间产生严重的脱节,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岩土工程勘察的两个主要任务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工程建设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如何布置,勘察资料数据如何处理,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的问题,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实践能力。

2.2 加强案例教学

《岩土工程勘察》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正确地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仅仅讲授书本中的理论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将实际的工程案例引入到教学环节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日后毕业在处理实际工程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慌不乱,正确面对。实际的工程案例可以是来源于教师的纵向或者横向研究课题,更应从相关生产单位的工程项目中进行收集,这样可确保案例的完整性(论证、勘察、设计等环节),最好是有正在进行的岩土工程勘察项目可以让同学去现场工地进行勘察实习,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具体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流程。案例还应适当地选取一些失败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去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日后如何避免这种失败的产生。案例既包括岩土工程勘察的整个流程,同时也要有所针对的选取勘察的部分工作作为案例教学。比如可以只提供给学生工程项目的背景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让学生来分析针对这一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应当如何布置。另外,各个行业的勘察工作侧重点和内容有所不同,教师应当保证每类工程场地至少提供一个完整的案例,以便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类工程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内容,因为同学们毕业之后可能去到不同的行业进行勘察工作,对于各个行业的勘察内容的区别和联系都要做到真正的了解和掌握。

2.3 重视岩土勘察报告编写教学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最后一步,是所有勘察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勘察报告编写的训练,使学生能编写出一份完整、正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报告编写的原则、主要内容、需要提供哪些参数和图件。为了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可以针对课堂上选取的实际工程案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去撰写一份真正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篇4

关键词 小学英语;开放;教学;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学英语开放性教学实施的优势与现状分析

(一)小学英语开放性教学的优势

1.教师不再只是“教材”,目前已基本符合“使用的教科书”这一能力,并能够自主的根据材料对教材进行涉及面较广的内容调整,适应,互补

2.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能力较强,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且贴近学生生活

3.基本上实现了课内外作业的有机结合,英语作业不再是学生的学习负担有

4.开放性教学设计独具特色,适合学生的英语实践的需求

5.英语老师组织活动形式丰富,且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

6.课堂评估不再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评价方式日趋多元化

(二)开放性教学实施所面临的问题

1.教学内容欠妥当

开放性教学需要充实教学内容,但是不论怎样,修改后的文本及相关配套材料还是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对教材的分析也应该更加细致、明确、有重点。比如牛津教材一刀五年级的话题就是统一使用的“Building Blocks”模块进行教材的编写。所以,教师在教材研究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每一节课内容的研究,更应该注重教材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掌握的知识加以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材的选择与修改。基于此才能编纂出优秀的教学内容,不仅如此,英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语言功能,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的学科应该注重交际性,只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让每位同学有话可说才能够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性

英语课程教学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小月英语教师不能因为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价值。例如,老师在播放一段视频之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果在播放视频之前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没有对播放目的加以明确,那么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必然会因画面而分散学生对外语的注意。所以即使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只有少数的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由于没能面向全体从而导致缺乏实效。

3.教学缺乏语言实践性

其实,小学英语的教学应该少讲解,重实践,老师还应该对每个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加以考虑,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比如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讲解而占用大量时间,相对的活动时间减少,并没有留下足够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沟通空间。而有些老师组织的活动相对新颖,但是对学生的语言要求太低,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语言不能被运用到生活中,以至于成为毫无价值的伪语言活动,浪费教学资源。

二、小学英语开放性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重视教学资源积累,优化教学储备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同时在生活当中与英语有关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获取教学资源你的途径和渠道也比较丰富。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电影、游戏等,这些资源不但可以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而且还可以推荐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源。其次,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身心特点来对所学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深度挖掘,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通教材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教材内容的拓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关注学生情感培养,深化教学内涵

众所周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必须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英语开放性的教学,老师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改变当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英语的开放性教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加大对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应该对仔细的研读与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理论,从而使得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进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三)注意评价方式选择,营造和谐氛围

鉴于小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因此小学英语开放性教学必须要对这一点加以重视。由于小学生不能流畅的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自信的心理,羞于开口,这是不利于小学英语的学习的。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选择,同时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和谐轻松的氛围,从而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老师应予以鼓励,防止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受挫。

(四)坚持课堂教学实践,尝试突破创新

虽然我国当前对小学英语的开放性教学研究成果并不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小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每一堂课或多或受的都涉及到了相关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开放教学意识,因此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对开放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在具体的教学中加以实践和完善,总结出与传统教学间的区别,尝试突破创新,进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当前在小学英语开放性教学上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但是小学英语的开放性教学是大势所趋,未来必然会实现开放性教学的全面普及。这是因为小学英语的开放性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对于英语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英语的开放性教学必须要得到校方的重视,并充分的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以完善,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志峰《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J]. 贵州教育,2002, (08).

篇5

关键词:仿生学;交叉学科;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108-02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无论是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还是航空航天飞机的升空等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的完成,都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大学建立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培养环境与机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因此,学科交叉是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要地,是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可能的突破口。

在英、美等国的知名大学,研究生往往由跨系的教师和专家组成委员会共同指导,要求研究生所修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横向联系,甚至要求跨校学习一定学分的课程。在日本,很多大学设置有多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一些大学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科间的融合,促进创新型学科领域的发展,特别建设综合研究大楼,把有学科交叉和融合趋向的不同研究生放到一起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为学科的交流和内在的融合提供滋生平台。不同学科的教师,尽管研究领域和方向差别较大,但在学生的培养、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等诸多方面却强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研究生开设的一些课程也通常覆盖多个学科的内容,由不同专业的若干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耶鲁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等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也说明多学科交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国内,许多著名高校提出了促进学科交叉的举措,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北京大学从2008年开始重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招生,在多年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索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通过创造条件跨学科选录考生、要求和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课、聘请导师跨学科指导研究生、设定专门审议程序评价学科交叉学位论文等举措,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复旦首推双导师、多导师制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201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研究生交叉学科中心,目标是通过科教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交叉学科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参与并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创建国内一流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基地。

另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郑宏珍[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陶飞[2]、武汉大学的周叶中、中南大学的陈长坤[3]、中国地质大学的卢建飞[4]、深圳大学的许改霞[5]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大)的李雪飞[6]等老师或教育学研究工作者,也都在相关刊物上发表文章,探讨了关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法。

南航大从2005年起,成立了高新技术研究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仿生研究与材料防护研究所(以下简称仿生所)主要从事仿生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已经将近十年。毕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200名。虽然南航大没有从政策制度上明确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通过跨学科选录考生、跨学科引进教师人才进仿生所等举措,已经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法与经验。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已成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营造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环境,搭建适合复合型高端人才培养的软硬件平台,加强学科群和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以冀在产生一批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的同时,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综上所述,为了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及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发展规律,营造有利于交叉学科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有必要开展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一、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

研究生具备多学科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充分发挥知识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作用,通过交叉学科选课,使研究生掌握更多的跨学科知识,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以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为对象,其课程的学习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多个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课,如南航大仿生所从事动物运动力学及其测试技术方向研究的研究生,在南航大能源与动力学院选《多刚体动力学》课程,机电学院的《非线性有限元》课程,自动化学院的《测试技术》课程和航空宇航的《弹塑性力学》课程。另一种模式是由仿生所老师根据需要在研究所内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如邀请具有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经验的老师在全所范围内开设关于《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的课程,该课程在南航大各学院并未开设,但是从事科学实验的研究生又必须掌握。第三种课程模式是开设实践课程与实验课程教学。如仿生所的研究领域涉及动物的运动与附着。参考一些高校的生物学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方式,带领研究生在野外现场观察研究与分析动物的运动与附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三种模式,使得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具备仿生学交叉学科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基础。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导师的学术水平、综合素质、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以及与同行和其他学科学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对研究生培养有重要的影响,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尤其如此。南航大仿生所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其中2人为博士生导师,其余均为硕士生导师。全部从事与仿生学交叉学科相关的领域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教学,研究领域涉及动物的运动及其测试技术、生物机器人、仿生机器人、仿生摩擦学、仿生智能材料以及仿生复合材料等专业领域。因此,仿生所是由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并且与多种学科领域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在这个组织中,交叉学科研究生在不同学科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和攻关学科课题。可以使研究生接触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风格、不同个性的导师,对于他们的学术功底、研究风格的奠定、人生的道路的选择和对事物的鉴别,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以及对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极大地影响交叉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举例来说,如果导师出现对交叉学科术语使用不准确,甚至犯概念错误的现象都会影响研究生研究水平以至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而也影响了交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生导师加强与仿生所内的老师、与国内外同行或者跨学科的专家学者接触交流,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与指导能力。

三、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仿生所老师的研究课题常常有交叉,因此以课题组模式通过跨学科课题组的形式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组织起来,通过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攻关跨学科课题,达到研究生知识点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可以激发创新灵感,强化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也可以使研究生能够真正把握学科前沿、弥补知识的缺陷,培养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交叉学科领域做出原创性工作。

四、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探索

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是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关键。需要学校从培养制度上加以制定和完善。通过仿生学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做好定期的经验总结,向学校提出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与激励机制的意见和建议,供学校有关决策部门参考,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具有创新能力的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宏珍,初佃辉.交叉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

[2]陶飞,程颖,李建欣,等.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综合评估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6).

[3]陈长坤.多学科交叉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分析及建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等.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篇6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程序设计 交叉学科

1.引言

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抽象和简化,明确实际问题中最重要的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的数学问题(也可以称为一个数学模型),再用精确的或者近似的数学方法求解之,解释验证所得到的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次循环、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数学建模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3]数学建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学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指标。它正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大中专院校中受到教育机构的重视,也受到学生的青睐。就我国而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已经在2002年确立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即“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数学主干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试验”。

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项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极少是纯数学方面的问题,基本上都是交叉学科的问题。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传授的是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如优化原理,评价方法,假设与现实的矛盾,等等,而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2.对称原理在有约束条件下对称方程极值中的运用

2.1连续问题建模与元胞自动机程序设计

许多学科中的问题都属于连续问题。建模时如果用与连续性相关的学科,如微分方程、微积分、偏微分方程等去解决,则需要较深厚的理论基础,这是我们学校学生的弱项。但有些连续问题可通过离散化处理为离散问题,如交通流、经济时间序列、动态规划等问题,这就可以考虑用元胞自动机来进行程序设计。但在具体实施时,因学科不同而导致程序设计方法不同。例如会出现元胞移动不按整数元胞格运行的情况。在2005年国际数学建模比赛的试题中即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见问题1。处理的方法可以将非整数元胞格转化为元胞按概率移动的规则,这时就把概率知识应用于其中,不仅避免了复杂的理论证明过程,而且十分符合事理逻辑。这种方法是把交通、概率统计、程序设计等三个学科方面的问题综合到一起来考虑的,使得十分棘手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问题1:设一批旅客在飞机过道上非匀速行进,如何用元胞自动机来描述他的运动?

图1(a)元胞在l轴上不匀速运动;(b)元胞在l轴上以概率p停止、以概率1-p行进

这显然可用一维元胞自动机来描述。但问题是元胞C并非按匀速运动,而一般情况下元胞都是按匀速运动来说明它的规律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引入概率知识。如图1(b)中,元胞C以概率p停止、以概率1-p行进,则可方便用程序来执行。

2.2符号动力学建模与程序设计

混沌动力系统中寻找短周期轨道往往是非常耗时的,如文献为了寻找周期为10的轨道,编制的程序所耗计算机机时达半小时以上。这个模型可表示为问题2。其它学科中也有通过计算机枚举再筛选的问题,如果编制的程序不合适,则会导致计算机无法执行。这时利用数学原理事先作一些证明或推理会给程序设计带来很大的便利[4]。

问题2.设有两个符号时间序列C和D,其中

我们规定“1”比“0”大,若序列与的前个字符相同,而S的第n+1个字符比S的大,则顺序准则为S>S。任意可行序列S必须满足允字条件,即S中任意0的后继序列比D小,任意1的后继序列比C大。那么如何检测出周期为15以内的所有符号序列?

我在文献中,先证明了一个较简单的命题,即对于任意两个互素的正整数a,b∈Z,a,b>1存在非负整数m、n,使得任意不小于ab的整数c,都可以表示为am+bn=c(am+bn称作a、b的非负线性组合);再提出了单调1―基本字节和单调0―基本字节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们的作用,克服了Sarkovskii关于连续整数周期点对于函数连续性的限制,而所讨论的Lorenz映射也没有作每个单调支为线性的要求。给出了一些例子中连续整数周期轨道的符号序列的算法与表达形式,所提出的算法效率高,并可在作相应变化后推广到其它动力系统中。这样编制的程序比国内外获得同样结果的时间缩短60%以上。

2.3图论中的网络问题与程序设计

网络问题是图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往往因为其路径与点的复杂关系而使程序设计变得很难。如问题3。

问题3.设一个无向图如图2。八个点彼此之间或者路径连通或者不连通(指直接关系)。请问从到有多少条路径?

图2中,边的一个数组表示两个点之间的连通关系,如边上的(0,1)表示从到是通的,反之则不通。

这个问题如果用不完全归纳法去编制程序,则计算量非常大,样本量是8之大。但我们可以将线性代数知识运用进去。首先我们可以编制一个矩阵V。V中表示到的连通情况。我们定义=0,是考虑到程序计算的方便。

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即从到的一个路径应是以第一行中的1作为左上角数字、以第八列的1作为右下角数字的一个满秩子矩阵。有了这个线性代数的知识,我们编程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了。所得结果为: 3.结语

数学建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实践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会大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合理的程序往往需要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才能使程序的运行变得可行。在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的教学中要传授这种技巧,让学生养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文玉婵.数学建模竞赛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高教论坛,2006,(4):32.

[2]李大潜.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41.

[3]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0.

[4]Z.Galias,puter assisted proof of chaos in the Lorenz equations[J].Physica D.,1998,115,(3):165.

篇7

关键词: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本真”的追求。因而在酒店行业中对懂茶艺的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茶产地及其周边的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较为普及且历时已久,不少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然而作为不产茶的地区,包括笔者所在的城市,茶艺课程只是近几年在少数学校开设,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酒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要。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艺服务在酒店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茶室、茶吧、茶座等服务设施在酒店中随处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茶艺服务等相关技能,以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2.提升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需要。中华茶艺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了解茶文化、掌握茶事礼仪、茶艺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酒店服务技能、提升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从而帮助提高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高职院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酒店管理专业在延续传统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等核心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更加完善。茶艺因其自身的性质和魅力,受到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二、现阶段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1.茶艺实训室硬件设施不完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是茶艺实训顺利达成的有效保障。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茶艺课程,却没有专门的茶艺实训室,学生只能坐在普通的教室听课,缺少实践操作机会;有的实训室建设水平滞后,只有简单的茶具摆设,设施数量、种类不能满足上课需要,茶艺室装修简陋,缺乏茶文化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茶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制约茶艺教学的长期发展。所以为了推进茶艺学科的发展,提高茶艺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加强茶艺实训室建设。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茶艺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新兴学习方向,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出身的茶艺教师,尤其是北方非产茶地区的院校,担任茶艺教学的一般都是酒店管理专业其他学科教师,他们或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茶艺知识,或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被安排上茶艺课,缺乏接触茶的实践机会,对茶文化、茶道精神的理解也相对浅陋。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茶艺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茶艺师资培训,提升茶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刻不容缓。3.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过程有待完善和提高。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实践取得成效的前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向就出现问题,教学实践也就偏离了轨道,进而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影响茶艺学科的发展。一些院校针对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经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轨,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学习兄弟院校茶艺教学之长处,潜心研究探讨适合本校的教学思路及教学实践,从而形成完善的茶艺教学体系。

三、茶艺教学实践研究

1.确定“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和茶艺的特点,明确茶艺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引导学生树立“我们是高星级饭店和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出发点,并逐步实现“高素质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追求。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取消319项职业资格许可,2016年12月又取消114项,而茶艺师资格证书得到保留,由此可见该资格证书的珍贵性和可信性。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之一,在完成茶艺的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学生要参加茶艺师资格证的考核,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学生毕业时既获得作为敲门砖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作为上岗通行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课堂,加强职业情感,提高职业素养。传统茶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美的元素,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能够理解和展现这些美,对学茶之人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除此,在茶艺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在泡茶、品茶中感受真我,感悟人生,消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以茶育人的目的。4.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无缝接轨,教学就要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茶艺课程上总结提炼出与茶艺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并在教学中将每一个学习领域内容根据茶艺职业标准的要求模块化,即把教学内容分为茶艺理论模块、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模块、岗位操作实践模块,详见图1。茶艺理论模块主要是以学习茶叶知识为主,重点突出对学生“知”的培养,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事茶艺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认识,拓展专业思维和视野;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教学是以职业训练为主,重点突出学生“行”的培养,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和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从事茶艺服务的流程和实际操作方法,从基础的服务学起,逐渐增强岗位工作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从事基础管理岗位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践教学是以参与酒店服务及茶相关岗位工作为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辅助指导下为客人提供服务,从而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学以致用,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5.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节茶艺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适合运用在泡茶服务、茶叶介绍与销售等环节,即将工作场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服务过程;自主探究法是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发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课堂上将自己或小组习得的知识相互交流,这种方法可运用在茶叶、茶具、茶俗等知识的介绍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演示、案例分析、视频影像资料、PPT等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能力。6.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考核的反馈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赛代考”是非常适合茶艺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它打破了常规的考试形式,将考场变身赛场,以竞赛成绩作为该科目的考试成绩,同时评出单项奖给学生以奖励。“以赛代考”不但考核了平时的学习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将茶艺职业资格的获取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既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从事茶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资质认证。另外,在考核评价上还要重视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评价。把学生工学结合的表现,企业的鉴定,指导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作为工学结合成绩的量定参考,最终按照一定的比重,将“工学结合”的考评成绩纳入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7.重视第二课堂教学。茶艺教学要想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校园里形成爱茶、学茶的氛围,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走出课堂,多多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开设茶艺社团,参观茶企业,在校内校外组织茶会,定期开放茶艺室,让学茶学生自主经营,为全校师生服务等。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组织茶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四、结语

茶艺教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突显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茶艺教学的日益精进需要院校、师生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希望通过茶艺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茶、爱上茶文化,让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传播。

作者:王雪莲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航.高职茶艺职教的特点及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2016,8.

[2]卢常艳.《茶艺》课程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5.

[3]石增业.浅析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J].2008.

篇8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教科书中插图的配置非常适合小学生喜欢玩乐的特点,插图的显眼特点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视觉刺激,平衡教材所带来的枯燥感。插图的各种色彩、各种漫画人物和动物,以及画作的内容都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能达到很顺畅地理解每一个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利用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知。由课文中的插图既可以理解文义,又可以认识更多的事物,学习字词,对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内容之后,在插图中找出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对于文章内容中不太了解的部分,可以通过观察插图,结合文章内容的其他部分进行理解,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信息可以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很好锻炼。教材中的插图只是对文章中的一部分内容的展示,学生学习课文时,可以根据这一部分插图联想到更多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锻炼和提高。

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在对插图的观察中,可以感受到图片中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认知美的事物,欣赏美的事物,学习美的艺术,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也符合了在教学中融合美育教育的要求。

5.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在小学的课本中,融入的道德教育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对插图的观察,对于文章所描述的这些行为有更形象的了解之后,就会模仿这些道德行为,或者对其中有违道德标准的行为有更清楚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也就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有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的,对于学生的道德意识的培养作用突出。

6.锻炼学生的表达与写作能力 低年级的语文写作课大多都是看图说话,让学生通过对给出插图的理解来写作文。在学生对插图的理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图片内容先进行口头描述,再将描述的内容用文字叙述出来。

二、对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插图配置及使用的建议

1.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 对于插图的色彩、表现方式以及画面内容都要合理设置和选择。插图的颜色不一定都必须鲜艳丰富,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清新素雅的图片,这对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很好的培养。插图的表现方式一定要恰当,以故事性的方式为主,不能过于抽象,也不能过于夸张,而且不能过于强调艺术感,这些都与低年级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储备量不符,学生在对图片的理解上会受到阻碍。

2.要加强与文章的关联 有些教科书中插图配备的很多,但是大部分图片与所在位置的文章都没有关联,这样的设置对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产生很大的误导,影响学生学习。文章中插图的设置一定要注意与文章的联系。学生可以根据视觉认知产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如果插图与文章内容无关,由于有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清,很可能根据图片误解文章内容,影响学习效果。

3.要提高插图质量 低年级段的学生正是模仿学习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能对于插图的描摹产生兴趣。如果教科书中插图的质量不好,会影响学生的画画学习,而且对画面的审美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如果插图的质量不好,学生看不清楚插图中的内容,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产生影响。

4.要联系生活,与时俱进 在插图的选择或者设计中,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要多融入新元素,不仅易于学生理解学习,而且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果插图中还是以前的旧内容,现在的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不知道图片中的是什么,或者是学生虽然知道是什么,但见的次数多了,就减少了去观察研究的兴趣,也就减少学生的学习热情。

5.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应用插图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在学习中花费的精力不会很大,会更偏向于贪玩。在看到插图时,可能会去看其中有什么有趣的东西,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插图,在引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利用插图来学习。

三、结语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配置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在插图的配置中一定要精挑细选,不能错误地认为小学生就喜欢色彩鲜艳、古怪新奇的内容,就全都设置成这样的内容,要结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教学要求,选择既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内容,使插图能够全面地体现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婧,李宝庆.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问题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12,02:62-64.

[2]李娟.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类和功能研究综述》[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140-141+160.

篇9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在学生的学习中,对于深化教学结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师大顶岗实习学生的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当前的教学多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或几张幻灯片应付一堂课,这显然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多媒体技术教学能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情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教学中要找到适应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除了了解学生,还要了解教师。为此笔者对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课堂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对已经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和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未来教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贵州师大08级顶岗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5份,有效问卷278份,调查内容涉及“现阶段教师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程度、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等,对以上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2.1现在的教学是否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

64.8%的顶岗实习生认为现在的教学需要用多媒体技术,其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了约35%,14.0%的实习生认为不需要,21.2%的实习生则认为无所谓。部分教师没有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的意识,未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2顶岗实习生使用计算机的方式

实习生在工作生活中会接触计算机,但用于学习的人数较少,仅占32.3%,其中8.3%的实习生学习软件使用,10.1%的实习生练习打字,13.9%的实习生练习画画;而用于玩乐的人数却占到67.7%,其中上网人数占25.9%,玩游戏或娱乐人数占24.1%,与同伴交流的人数占17.7%。当问及“在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般不使用的人数占到43.5%,偶尔使用的人数占26.3%,经常使用的人数占30.2%。教学中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原因很多。虽然很多学校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但有部分学校只是当作摆设,完全起不到信息化教学的作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多媒体未连接到因特网,甚至有的学校多媒体缺乏高质量的计算机教学软件。现有的学校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学习和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教学媒体的积极性。

2.3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对学生的影响

当问及“哪种方式进行授课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时,8.3%的实习生认为是多媒体教学,11.2%的实习生认为是小组讨论,20.1%的实习生认为是个人辅导,27.7%的实习生认为是传统教学,32.7%的实习生认为是传统和多媒体教学并用。

当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最大优势有哪些”时,24.1%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形式新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乐趣,248%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使重难点变得更加直观易懂,277%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容纳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15.5%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提高教学的容量与效率,7.9%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没有什么好处。根据统计结果可发现,大部分实习生认为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易于理解、能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提高教学的容量与效率等。多媒体教学有种种优点,30.6%的实习生认为可用多媒体技术完全代替黑板和粉笔,但69.4%的实习生还是认为前者不能完全取代后者。

2.4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问及“‘多媒体教学会增加自身的惰性,导致电子化满堂灌’您对这句话的态度是什么”时,26.3%的实习生认为多媒体教学不会增加自身的惰性,但73.7%的实习生认为会增加惰性。多媒体课件能把教学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展示,所以有的教师课前不再认真备课,上课时简单地将课件放映,教学过程成了大量信息的罗列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看课件、念课件的过程,无形中增长了教师的惰性。

三、建议

3.1对学校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

主要使教师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汉字输入法、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多媒体计算机配置及使用等。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及设计教学过程。根据相关教材,通过集体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进行培训,获得具体的教学案例。

3.2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应向纵深层次发展。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可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全方位的指导和要求,使教师突破一般意义上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全面推动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辅助,努力发挥其最佳效应,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

3.3引进高质量的教学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要有符合教育教学特点的教学软件,从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开发具有灵活性的教学软件,使这些软件直接面向教师,使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特点组织教学。

3.4高效率使用硬件条件

就计算机辅助教学而言,从目前来看,一般要求计算机机房具有以下功能:课堂教学信息播放、教师与任一学生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小组讨论、教师能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状况、屏幕监视及语音监听、远端遥控、学生独立操作。[3]

结论: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4] 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服务于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会用、常用、妙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课件。同时,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5]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它,从而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

[2] 谢晓波,李少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J].才智,2010(4)

[3] 王梦.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J].中国现代课程装备,2008(11)

篇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88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而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工科生必备的重要能力。当今社会对高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为适应高质量技术人才的需求,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这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乃至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工程设计的基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定位及特点

在机械工程领域里,《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课。该课程是将保证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与计量检测学相关知识融合成一体,所涉及理论知识直接服务于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工程技术领域。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事设计、制造还是检测工作都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高等教育里,从专业的角度看,《几何量公差与检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连接设计方面和工艺方面课程的纽带,而且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本课程学科交叉性强,涉及面较宽,且实践性较强。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反馈学生们认为该课程基本术语多,国标符号多,公式多,比较抽象难懂。同时,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效果不理想。

2当前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主要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然后课后做一些相应练习题;实验环节也是根据老师讲解实验基本内容,基本原理,示范实验设备如何操作后,学生再按照老师示范重复操作。因此,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参与机会少,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另外,由于该课程学时安排较少,实行大班上课人数多,很难在有效的时间内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主要以被动式地接受灌输,从而对课程内容感到枯燥无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知识,在后续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中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感到非常困难。因此,需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

3教学模式改进

3.1将工程实例引入理论课堂

由于课程的术语概念多,抽象难懂,学生的知识系统没有构建,且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同时,公差教材的理论性强,缺乏工程应用具体实例的讲解。因此,在理论教学课堂上,需结合工程实例,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讲互换性概念时,可举例教室里的灯管,电脑USB插口,减速器端盖上的螺钉等。在讲解量块的使用时,给学生展示生产中83块尺寸系列量块的贮存及检定书,播放车间操作工人采用量块比较测量的实例视频,使学生很快明白量块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增加视频播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记忆深刻。

另外,老师可以收集一些企业的产品零件以及一些简单量具带进课堂。例如:在讲解滚动轴承公差与检测章节时,将滚动轴承实物拿给传看,这样直观地接触实际产品,让学生能很快的了解轴承的结构,再进一步讲解轴承内外圈的配合,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再例如,在学习光滑极限量规时,将检测孔的塞规和检测轴的卡规、环规带到课堂,学生可亲眼看到量规的结构,现场给学生演示如何使用量规进行检测孔轴,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然后再结合包容要求讲解量规的设计原理,学生就不会感到课堂是枯燥无味的。这样,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通过多角度地接触到了课本知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2检测实验上贴近工程实际

实验环节是公差与检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了公差一定要学会如何对图纸上标注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进行检测。而检测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来学习,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合理有效地安排公差检测实验。目前,实验室的设备种类过少,陈旧过时,数量也非常有限。而随着科学技术地迅速发展,各种先进测量仪器不断出现,各种新型的测量仪器朝着自动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很显然现有的实验条件和环境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必须重视实验室的建设规划,要根据生产上工程制造前沿的发展而实时更新教学实验设备,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在教学上,若不学习研究工程实际中先进的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将会导致学校和企业的严重脱节,教学实验内容落后于生产实际。那么,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必要在实验教学中引进一些工程生产中先进的检测设备,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见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常规实验仪器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一些现代化、数字化的先进实验设备,如:万能测齿仪、万能工具显微镜、干涉显微镜、光切显微镜、三坐标测量机等,对零件的尺寸误差、形位误差、表面粗糙度、齿轮加工精度等内容进行分析检测。充实实验内容,为学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同时也为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好的平台。

3.3进行校企合作工程实践

鉴于学生生产实践知识较少,根据学校的地方办学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进入生产现场学习的机会。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开设的同时,适当安排学生到企业车间实习。结合企业具体产品零件的图纸,再通过观察工人师傅们的现场加工,然后现场检测,学生见识到了书本理论知识在生产上的具?w应用。同时,学生随时可以将理论学习中的疑问通过请教企业工程师进行解答,加深对公差配合与检测的理解,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课程中间穿插适当的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工程意识。

在《几何量公差与检测》课程教学中并没有设置课程设计环节。因此,在完成上述结合工程实例的理论教学,贴近工程实际的实验,进入企业现场实习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束后增设课程设计。利用校企合作,引进工程实际项目,选择生产实际中的产品为选题对象,对产品进行精度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让每个学生参与进去,完成具体零件的公差与配合如何分析选取工作。通过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程设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