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循环经济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
过去百年中,世界以环境为代价赢得了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短期内暴涨,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使世界各国都陷入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之中。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惨痛教训,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内一支潜在经济力量的嫩江流域,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迫在眉睫。本文在立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嫩江流域的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资源开发、循环及无害利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一条新的流域经济发展之路。
一、循环经济探讨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是指资源投入的循环利用,即资源投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转化成资源――资源再投入,形成物质流动的闭合环,不产生有害排放、环境污染的负作用。
当前,循环经济正处于研究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其研究核心是以物资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为基础,实现物资自然生态循环,以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实现路径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矿产资源为例,在传统产业结构中,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附加值极低,产品生产主要是矿藏的开采和初加工,生产成本高、对环境的影响大,而获得的利润少,且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一些国家“关税壁垒”政策的实施,我国矿产资源的投入和生产效益更是面临严峻的危机。因此,只有寻找新的途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赢得一席之地,才能使资源投入和产品效益成正比。
第二类,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科技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改革传统的填埋式、焚烧式垃圾处理方法,变废为宝,利用垃圾进行发电,实现资源的创新开发,这一类型的资源利用必须以强大的科技作为支持。
第三类,无害排放。人类在现代化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后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此类认识。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较晚,更要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求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科技共存的大环境中实现物质协调、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流动型经济。
二、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过去几十年里,全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回环、艰难的发展之路,虽环境污染受到一定关注,但破坏及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还是大范围存在。嫩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地区,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各类资源分布概况、资源开发的产业构成情况来看,在合理开发多类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扩大该地区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嫩江流域农业产业仍沿用传统生产模式,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大量的农药、化肥的应用对当地水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工业方面,“工业学大庆”的口号至今还很响亮,一方面说明嫩江流域工业发展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使人看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局势下,大庆等工业老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大油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地区面临的严峻发展形势,给传统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我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需要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开发资源利用的更大潜力。
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主动作为,大力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龙江丝路带’,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要求,发挥嫩江流域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发展,这无疑是使东北地区经济彰显生机与活力的最优举措之一。
当前,嫩江流域产业结构存在的普遍问题大致如下:第一,产业较为分散,难以实现统一管理,综合运营效率低,大市场中综合竞争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例如嫩江县的大豆产业,其发展虽然有了不小的成绩,但产业的综合发展规划滞后,产业品牌意识落后,在全国市场竞争中还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在世界市场环境中更是显示出其发展的不足和巨大的进步空间。第二,产业链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传统的行政区划对产业综合发展影响较大,不同省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重复,发展模式缺少创新,产业发展中缺少合作、共赢。第四,产业发展的文化支撑不够,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滞后,区域内特有的文化元素难以融入产业发展当中。
三、循环经济理论对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与启示
循环经济理论使世界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结合嫩江流域所在的三省(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文构建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认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在循环经济理论支持下对嫩江流域的产业进行科学整合,实现产业集中发展。如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对产业基础建设的限制,不同地区可相互合作、扶持寻找共同发展之路,避免产业链初级设施的重复建设,将产业链发展到更高形态,不断地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重复利用性。
第二,积极地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生态园区的投资和建设。例如,嫩江流域有耕地面积近七十万公顷,2007年底统计嫩江流域农林牧渔总产值为89.24亿元,而2015年,嫩江流域的耕地面积并无太大变化,但农林牧渔的总a值却翻了一番。可见,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科技对于资源开发的程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嫩江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延长产业链,发挥当地优势,使当地产业得到稳定、持续发展。
第三,在嫩江流域经济发展中扶植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业结构要有特色,能够体现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如农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品品牌和包装中,既是宣传产品,也是弘扬地域文化,使产业发展依托文化元素走得更远。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牌建设和宣传,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拓展产品市场,使企业发展走出地区、面向世界。正确定位嫩江区域产业发展方法,优化产品的营销策略,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产品能够在大市场站稳脚跟。
第四,地方政府政策需加强协作与整合。嫩江流域是一个以经济联系、社会文化联系以及生态联系为核心的一体化区域,由于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地域单元,因此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还需进行跨地区、跨地方的政府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对已经被行政体系“碎片化”了的市场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对相互冲突、相互内耗的政策体系、分散制度进行重新协调与整合,提高制度安排的一体化水平和效率,促进嫩江流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
嫩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无害使用为指导,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实现该地域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上升。同时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类型、人文特色等,建立综合开发、发展观念,树立民族产业品牌意识,使当地的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伍国勇,段豫川.论超循环经济――兼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异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1):5-10
[2]王圣,高旭.齐齐哈尔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分享[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5):1-2.
篇2
2.1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缺乏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危机感,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够。其对循环经济的模式知之甚少,对适应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技术创新更少。利益化的趋势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领导只考虑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循环经济下的新技术对企业带来的新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企业的循环技术创新遇到障碍,长远看也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2中小企业难以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优势,循环技术创新能力弱
规模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大多数是依靠原始资本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和规模小,无法建立本企业独立的研发中心,多依赖外部技术,所以在经济技术创新上难以与大企业相比。由于存在技术垄断,也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现成的循环技术,致使长期处于单位产值资源消耗大、能耗高、资源无法充分利用的状态。
2.3人才缺乏是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的瓶颈
大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长期坚持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创新人才、科技人才的分布不合理,约有2/3以上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企业之外,其余部分也主要分布在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再加上中小企业的条件差,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员严重短缺。具有专业特长、科研能力强和科研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以及高素质、高学历人员更难在中小企业扎根。
2.4中小企业进行循环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中小企业缺乏循环技术改造所需资金,不能及时引进先进循环技术和工艺来改造落后工艺。循环技术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或者创断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供给不及时,难以进行循环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造成项目的失败和机会的丧失。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因素较多,如:因规模小自身资信不足,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另外,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中小企业也很难能从政府部门得到研究开发经费,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这些都使得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资金缺乏。
3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策略
3.1提升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意识
中小企业可以进行技术创新联盟获得循环技术,从而转向循环经济。联盟内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形象。这将促使联盟内的企业加强循环技术创新意识,进而对循环技术有更多的投人。同时,也将会在技术创新联盟所在的区域产生影响,迫使更多的周边企业重视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3.2建立集中地循环经济利用项目
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谁污染谁治理”这样的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并不可行。在实践中较为可行的倒是“谁污染谁付费”。在这中间我们的政府可能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引导排放相同污染物的企业相对集中建设;二是引导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实践证明这种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排污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使相关中小企业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巾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集中治理应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3.3通过合作联盟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和人才瓶颈
中小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策略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中小企业通过联盟可以使人才技术共享,是一种有效的外部学习方式。通过联盟建立专家网络和循环技术专家队伍,促进循环技术的研发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待和保障。另外,中小企业从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上积极引进和培养循环经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保护和尊重人才,使其在职业安全、稳定和社会保障方面,对企业有充分信任,企业要创造条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建立联盟有利于降低单个中小企业循环技术研发费用。通过建立联盟,企业转向循环技术合作和相互依赖,降低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风险,从而降低研发费用和成本,一定程度也解决了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
3.4选择适合的循环技术的新路径
在循环技术尚未完善开发的情形下,中小企业靠灵活运营,与消费者保持紧密联系取得优势。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大企业的挤压下,由于创断资金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市场地位不稳固。因此,选择恰当的循坏技术创断策略以整合创新优势是决定中小企业向循环技术转型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小企业在进行循环技术创新时,可以不在意技术领先地位的建立,技术创新主要考虑在产品满足绿色消费理念,资源循环利用以降低成本,创新策略上可采取模仿创新和技术跟随策略。
4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循环经济有重要意义。企业成分里中小企业占量最多,因此中小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是我国循环经济实现的基础,中小企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循环技术创新是巾小企业向循环经济转型的关键,但中小企业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联盟能否稳定地发展,能否协调好联盟各成员的利益,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联盟所选择的联盟模型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障碍,选择正确的循环技术创新策略,实现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
篇4
[关键词] 企业循环经济内在动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以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研究,作者在《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结论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仍然是从中获利,并通过对循环经济“3R”原则的展开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参与循环经济确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一、现阶段企业发展与参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矛盾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社会发展形式,企业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对于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讲,其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直接的内在动力也是从中获利,并且也确实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参与率低、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的努力较少?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发展与参与循环经济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突出表现在企业最终发展目标、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以及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终发展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然把重点放在提高生产效益和利润率上,而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更多体现在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则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当企业的规模大了,实力强了,可以调配的资金多了,企业会考虑通过参与循环经济更好的实现企业最终目标。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通常不会考虑参与循环经济,原因在于参与之后,经济效益可能没有提高,企业甚至无法将投入的资金收回,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小企业通常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循环经济。当然,在政府做出各种倾斜政策,推进循环经济尽快发展之后,小企业也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它们可以从循环经济发展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如何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是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最直接的动力,当通过循环经济的参与能够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时,企业会积极参与;但是当企业认为参与循环经济对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没有直接贡献或者贡献较少时,它们会选择暂时放弃循环经济的参与。这就需要企业外在的动力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现阶段我国企业还缺乏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尽管有些企业确实知道参与循环经济将会为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没有积极参与;还有很多企业可能根本不知道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会获益,因此需要对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展开研究。
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是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且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的关键。究竟应该如何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主要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
领导具有战略性和较强的综合性,在企业中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和激励作用。企业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领导者最终做出的决策。因此,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实际上应该从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入手。只有企业领导者意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地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员工都积极地参与其中。
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处于起始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地了解参与循环经济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利益,还有些企业家根本不了解循环经济的真正涵义。因此,首先,需要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传媒渠道,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形式,让企业决策者充分认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同时,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这样容易把新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其次,在一些大城市开展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会议,通过专家、学者们对各专项课题的研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提供可借鉴理论和经验。
第三,组织一些专家定期到边远地区或信息不发达地区进行专题讲座,加强当地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一些农民企业家,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能够了解循环经济的途径不多。因此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使他们在参与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捕捉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可以提高“循环经济”一词及其相关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出现的频率,使绝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都能够就循环经济说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增强企业领导者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政府行为化解矛盾
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某项经济活动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如,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时,企业一定会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力。问题是现在参与循环经济并不能使企业直接获得经济利益,有实力且有远见的企业会毅然选择,而更多没有实力或有实力没有远见的企业则缺乏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想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就需要通过政府行为化解矛盾。
政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企业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使那些有条件但缺少资金的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成立一些专门机构帮助愿意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逐步转型,逐渐参与到循环经济中;通过成立相应的工业园区,使区内各企业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实现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通过项目招标,扶持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通过政府定价以及一些政府购买行为,对参与循环经济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适当提高销售价格,使这些企业通过政府行为从参与循环经济中获益,进而提高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以对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企业给与一定的表彰,为其他企业树立典范。通过这些措施,增强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使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投资有所回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煤炭资源型城市; 探索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ignificance, condition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further thought and exploration.
Key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 Coal resources city; explore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研究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资源型地区是重点,煤炭资源型城市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一、理论思考: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
从维护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次性能源主体的煤炭,怎样对其实现科学利用、合理利用、高效利用,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的一把“金钥匙”,对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意义深远。 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中央做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部署,是新形势下的一个重大决策,其工作的重点是抓好能源、资源的节约。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
二、基础审视: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对背景条件、政策导向、物质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1.国内外示范和样板渐获成功。国际上,美国杜邦公司在化工生产中提出的“3R制造法”,开启了企业循环生产的先河;世界著名的循环工业生态园区丹麦的卡伦堡工业科技园区,通过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使循环经济获得了成功。在国内,从2001年开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广东南海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铝电联产为核心的包头生态产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2002年3月贵阳市开始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建设,部分试点已取得阶段成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2.政策扶持、理论指导和社会共识渐趋有利。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探索更加深入,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前所未有地关注,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已不再单单停留在原煤开采销售层面,随着产业链条不断拉伸,洗选、焦化等日渐成为重要的产业支柱。
三、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循环经济也不例外。更主要的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也存在一些自身条件的制约,压力更大,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应地有更多要求。
症结之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央和省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煤炭资源城市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存在;对煤炭循环经济还存在概念上的不理解,对其内涵、作用知之甚少等等问题。对策建议:形成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强大宣传攻势,分层次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专项培训。
症结之二:科学研究不到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论和科研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这方面仅靠一个或几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去攻关、去探索,恐怕效果不会好。对策建议:尽快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对煤炭循环经济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应该把一些发展基本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具有代表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纳入典型培养范围,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推动循环经济“遍地开花”。
篇6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51-02
摘 要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着在未来几十年中煤炭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能源。亳州市作为一个新兴的煤炭资源城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作为亳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即从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意义、条件、问题和对策进行浅析。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煤炭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着在未来几十年中煤炭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能源。煤炭资源处于产业链的最前端,在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的同时,也消耗着一定的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开采的效率低以及对矿区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程度的损害。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就要求煤炭资源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载体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亳州市作为一个刚成立十余年的省辖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43.6亿吨,居安徽省第三位,是一个新兴的煤炭资源城市。而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正是亳州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笔者将在下面的篇幅中对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意义、条件、出现问题和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1 加快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在当前具有重大意义
1.1 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发展历程以及煤炭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1、循环经济的含义和发展历程:什么是循环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给出了定义: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而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文,文中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正将面临的危险。而“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后学者又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也在此时期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我国学者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不断深入。1998年我国学者引入德国循环经济“3R”原理:即确立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 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并将其作为循环经济领域重要的中心理论。1999年又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10月15日,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作出如下要求:“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2008年8月29日又以法律的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
煤炭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煤炭循环经济内容主要包含综合一体化开发、产品深度加工、资源高效利用三个方面。综合一体化开发即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将与煤共伴生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煤矿瓦斯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并进行加工利用;产品深度加工即对不同煤种、品质的煤炭进行粗加工、深加工或精加工,把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资源高效利用即将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如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及粉煤灰制砖、生产水泥、筑路和回填地表塌陷区等方面内容。
1.2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重大意义。
1.2.1 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成为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和隐患。解决瓶颈制约、确保能源安全已成为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和投入巨大精力破解的问题。而煤炭资源位于产业链的最前端,充分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1.2.2 从煤炭科学开发、高效利用的角度思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有其特殊意义。当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问题,工艺粗放、加工层次浅,一些原本可以再深加工利用的煤产品废弃严重,主要耗能设备设计效率平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80%左右,系统运行效率低于国外先进水平25%左右,单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高1.5倍,远远不符合煤炭科学开发、高效利用的要求。
1.2.3 从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角度思考。建国初,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煤炭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建设、后污染治理带来的后遗症较为严重。目前全国每年洗煤排出洗矸4500万吨,洗煤废水4000万吨,煤泥200万立方米等,大都没有综合利用。粗放、不能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造成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等日益严重,这既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促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要求需靠循环经济来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能。
1.2.4 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力度的角度思考。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所有煤炭资源城市都面临煤竭城衰的潜在威胁。从发展的长远角度看,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必须高度重视一个问题:延伸产业链条,使单位产量煤炭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变扩大开采的外延式扩张为多方挖潜的内涵式扩张。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恰恰是以此为重要内涵的,抓好它是煤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之举。
2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需要配套的内外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通过对背景条件、政策导向、物质基础、技术能力的综合审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市当前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1.国内外示范和样板渐获成功。国际上,美国杜邦公司在化工生产中提出的“3R制造法”,开启了企业循环生产的先河;世界著名的循环工业生态园区丹麦的卡伦堡工业科技园区,通过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使循环经济获得了成功;日本的社会大循环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废物回收利用、废物拆解利用系统及无害化处理为主的资源再生系统。在国内,从2001年开始,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广东南海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以煤铝电联产为核心的包头生态产业园区等相继规划建设,2002年3月贵阳市开始了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试点建设,部分试点已取得阶段成果。2010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中国首个煤炭循环经济园区闭合链正式完成,并形成了电力、化工、煤机制造为主的非煤产业群,为我市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供了有利的经验。 2.政策扶持和理论指导渐趋有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我国先后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依据。中央多次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及下发的文件都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亳州市、涡阳县也分别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实施《亳州市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规划》,推进涡北循环经济园前期工作。”、“我县重点发展能源产业。争取袁二矿正式投产,徐广楼、信湖、花沟西煤矿开始建设,启动涡北煤炭循环经济园前期工作。”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已经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3.充足的物质基础创造了发展空间。属我市管辖的涡阳县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含煤面积56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32.5亿吨,规划建设矿井11对。目前,投产矿井1对,试运营矿井1对,在建矿井1对,筹备矿井1对。全部矿井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000万吨原煤生产能力。涡阳县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筹划建设涡北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形成煤—电—铝—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4.煤炭综合开发能力显著增强。煤炭资源开采主要产生的废弃物为煤矸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矸石、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大量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电厂及煤矸石新型墙体材料生产线建成投入使用。数据表明截至2009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62.5%(其中,已建成煤矸石及煤矿瓦斯综合电厂总装机容量2500万千瓦)。
3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经济模式的推行,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煤炭循环经济也不例外。煤炭循环经济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 自身条件存在着一些制约,对外部条件的支持保障相应地有着更多要求。所以我们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3.1.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尽管中央反复强调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但一些地方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形势理解不深刻,缺乏对循环经济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对煤炭循环经济这一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概念上的不理解,对其内涵、作用知之甚少等等问题。
3.1.2 科学研究不到位。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需要理论和科研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在煤炭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还没有达到很深层次,不利于煤炭循环经济全面发展的实践。
3.1.3 产业支持不到位。煤炭循环经济本身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对煤炭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在政策上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优先扶持。
3.1.4 投入保证不到位。循环经济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为给国家提供较多的煤炭,我们往往是“先开发后建设、先生产后生活”,有限的资金都用在了煤炭的建设和开采上,导致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能力很弱。
3.2 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对策
3.2.1 坚持科学发展。要统筹煤炭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着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煤炭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
3.2.2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要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推动煤炭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的研发,培育新兴产业,为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
3.2.3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要增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责任意识,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与煤相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资源节约开发利用,有效控制环境损害,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3.2.4 坚持统筹协调。要将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发展相关产业,形成高效开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低碳运行的产业价值链,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 姜智敏:《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发展势在必行》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适应新的资源供给形势和新经济增长观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际社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特性和前瞻性。目前我国正在实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已开始立法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具有一定的惯性,难以很快适应经济模式的转变,在新经济模式推广过程中成为阻碍因素。因此,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之后各国学者大量研究,且大多是从技术、资源、环境及生态等角度进行的。实际上,循环经济不是研究环境保护方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经济,它的基本含义是生产、消费的集约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提高资源效率、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社会进步和福利最大化。它的基本特征,又称“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再利用(Reus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资源化(Recycl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图1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物料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消费为一体,将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再循环”的“开环”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循环模式,从而使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微观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中观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宏观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
三、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缺陷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确
由于我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产权的界定不明晰,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政府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2、政策缺乏约束性与激励
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需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3、政府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即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例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
4、传统方式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两高”为特征。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
四、循环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实证分析
目前,云南还是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外力的推动,使尽快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云南经济的发展。针对云南的实际发展情况,云南省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在云南的发展。
1、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因此,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循环经济,统一协调各种利益,协调各部门,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加快各种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基于生态效率的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手段来实现。要保证各市场主体在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关注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企业的行为。只有建立公平的制度,创造了市场平衡机制,才能把循环经济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目前云南缺少相关的法规制度,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法规的制定,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3、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发挥示范作用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云南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云南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发展动力不足、缺少技术资金以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协调、解决试点单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强化试点示范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为今后实施循环经济做铺垫。
4、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科技的支撑,最基本的回收利用都难以实现。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因此,必须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促进科技投入的政策、各项专项技术政策,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五、结论
通过政府的参与和调控,建立起一种新的制度框架,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社会机制,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管理机制,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外部环境的这种变迁必然会对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约束或激励,企业可将这些变化内化,进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生态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云燕: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8(7).
[2] 李云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8).
[3] 季文、王少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转型机制研[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4] 刘伯雅:浅析政府行为外部性及其经济职能[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
[5] 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基于政府与企业博弈均衡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6] 宗建树、陈湘静:为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N].中国环境报,2007-09-05.
[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Z].国发〔2005〕22号.
[8] 徐建中、马瑞先: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激励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9).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权 制度构建 政府作用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 。
循环经济以“3R原则”为行为准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循环经济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依据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重新构建经济发展流程,以达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经济仍然是传统经济为主。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经济活动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经济增长中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远没有建立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体系。在新世纪初,我国在冶金、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30%~40%;矿产资源回收率约32%,约低于世界先进水平20个百分点;金属资源再生率低,平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5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6%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80%。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发展循环经济的症结所在--产权制度,引用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模型,从而提出一些关于制度建构及路径选择的建议。
二、国内外理论发展状况
目前,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行为上,还鲜有专门的循环经济论著,多是关于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学方面的专著或文章。
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了著名的“宇宙飞船论”,最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最先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说明资源环境问题。同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循环经济的诞生。1981年,莱斯特•布朗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标志经济发展从传统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增长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国际上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主要有:(l)生态效益理念。即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2)工业生态系统理念。即要求企业之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原则上不再排放到工业园区之外。(3)生活垃圾废物理念。即要求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我国的“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就是在此基础上确立的。
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迄今为止已发表了多部关于循环经济的论著。学者们对循环经济基本概念的认识在物质循环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循环经济是要打破传统的线性经济流程,建立物质流动闭合回路,以此来降低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使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输出降至最低。但在“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方式”上的认识上存在差异,以及在循环范围界定上的不同,有的观点认为是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有的则认为循环是指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闭环流动。在循环经济实践原则方面,学者们基本都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
从本文作者检索到的文献来看,刘学敏(2004)率先从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的思维和理念、挑战既有的市场规律、挑战现代产权理论、挑战现有的环境政策等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经济问题进行了讨论;张连国(2005)是从经济学视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王守安(2005)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污染治理的经济学特征、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以及循环经济的战略核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王朝全(2006)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的特性及其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李云燕(2007)分析了市场机制的内涵及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阐明了政府行为的根源、作用及其局限性,论证了政府行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意义,探索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关系,提出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阻碍因素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障碍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存在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有三个核心假设,即经济人假设、资源稀缺性假设和自由经济假设。在当前社会,循环经济只有接受上面三个基本假设才能被主流经济学接受,但循环经济只满足资源稀缺性假设 。
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是个人本位主义,即理性地追求本位利益,任何一个经济人都是利益最大化者。而循环经济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这与经济人假设相矛盾。
自由经济假设是指政府只充当“守夜人”,所有经济活动都由市场机制来引导。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非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即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主体存在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主体是厂商和个人,而循环经济的主体不明确。企业内部循环,更侧重的应该是企业内部员工;企业之间的循环,主体应该是企业;社会大循环,政府和全体民众应发挥主体作用。
3、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要素存在不一致
传统经济学的经济增长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不仅强调了使用自然资源方面的减量,更加进了环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要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把环境纳入生产函数的经济增长模型,即Q=A•F(K,L,R)。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障碍
1、经济、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产权不明晰
国外早就关注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诺思等经济学家以经济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制度创新能推动经济增长,制度的变化既有改变收入分配,又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并将制度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
我国有关循环经济产权制度的法律法规出台很少,现有法规也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甚至一些政策影响和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我国资源税低,这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鼓励了粗放式经营和企业高能耗;增值税过高,加重了循环经济企业的税负,提高其经营成本,等等。
2、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经济效益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进步在上世纪作为内生变量被加进经济增长模型后,科技进步已代表着第一生产力。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持。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落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严重妨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弃和排污成本。但目前普遍存在原材料价格障碍和循环过程成本障碍,使这两方面的效益难以显现。
3、产业结构不合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
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制约经济发展。目前,我国重工业化趋势仍在加重,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占比重过大。废弃物的回收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现有的回收网络不够规范,回收企业能力弱、规模小,同时缺乏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综合利用企业。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加上循环利用体系的不健全,阻碍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4、政绩考核标准扭曲
由于环境没有被纳入增长函数,所以单纯地经济增长率被作为唯一的考核政绩指标。传统的GDP计量,使得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有效保护,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5、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尚未形成节约型社会的公众意识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人们对循环经济存在一些误区。例如,人们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理解成只要注意末端处理的“先污染,后治理”,或简单地理解成注重生态与环境保护。人们除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外,参与意识也不强,追求高消费和炫耀型消费方式比较普遍,缺乏绿色消费意识和谁污染谁付费的基本理念。这样导致治理的技术难度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及路径选择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变迁模型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交换与交易过程。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伴随着制度变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主体应当涵盖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因此,它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变迁,也必然是诺思所谓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型的综合,这样才能降低组织成本和谈判成本,使外部利润内部化,而明晰产权是其保障。
在“3R原则”下,我国在经济产权制度上还存在严重的缺陷。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明显公有化,自然资源配置非市场化,造成资源过度浪费;自然环境产权方面实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由于环境产权界定的困难、交易费用过高以及环境信息不对称等,效率低下;循环经济技术产权制度体现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还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增加制度供给,完善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制度创新。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增加制度供给。而制度供给的目的在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增加使激励机制更加完善的制度供给。
所谓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经济与非经济的手段和措施,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 。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所赋予的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激励手段和非经济激励手段。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价格激励、税费优惠激励、投资激励和产业激励;非经济激励手段主要包括:舆论导向激励手段、奖励激励、能效认证激励和政绩激励 。
首先,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应明晰环境产权 ,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产权运营体系 ,重点在于利用市场机制,使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进入市场,使其价格正确地反映它的全部社会成本。
其次,建立能效认证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污染产业,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例如,对企业进行能效认证后,对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可以征收较高的资源税、环境惩罚税、环境维护税、环境费等税种,而对环保型企业则采取财政补贴政策、征收较低的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再次,将绿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建立循环经济奖励制度。绿色教育政策包括: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加强舆论宣传,强化环境意识。新闻媒体对绿色产品类的广告予以优惠,政府部门应该带头使用绿色产品;增加环保投入,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等。奖励制度应对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领域、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
(三)构建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体系
在我国,除了上述对民众教育和企业进行约束外,更重要的是改革政绩考核标准,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绿色经济核算包括绿色GDP、绿色税收、绿色审计和绿色会计,其中绿色GDP最为重要。
绿色GDP是指把资源环境资本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和会计科目中,用以表示社会真实财富的变化和资源环境状况,并设计一系列评估指标来约束和消除社会经济书体的不经济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在计算GDP时,将治理环境恢复生态所付的费用扣除掉。绿色GDP核算是指从传统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的核算体系,能够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
绿色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保护环境的“绿色”税制。绿色税收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绿色核算的必不可少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在新一轮税收制度改革工作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较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强和更多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自然环境,有效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显得十分紧迫。
绿色会计则着眼于高效利用资源,从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围绕着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这一主题,力争对环境管理中各个层次的职责履行情况作出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所考虑的是除了资金之外的资源环境、整个社会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绿色会计根本改变了传统会计理论对整个会计要素的界定。资产中增加了自然资产,即全世界所共有的特定财产;负债中将企业承担的环保社会责任加以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应将自然资源加入其中;在收入要素中应包括企业在推行环保政策、积极治理污染时所享受到的国家给予的补贴、奖金和税收减免等;而费用不能仅仅计算经济成本,还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
绿色审计是针对全球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传统会计核算失真,未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而进行的绿色核算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的认证审计监督。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绿色审计目标是为了开展环境审计所期望达到或应当达到的目的和境地,确保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国家环保总局、监查局、督查、中央加大对地方政府行为督查,加人中央监督力度。
探索构建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税收制度、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和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必然趋势。我国目前存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现实障碍,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进行制度创新。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该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田维维.循环经济及其制度安排[J].当代经理人,2006(9).
姜涛.探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建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张录强.循环经济的宏观路径――三循环理论[J].经济经纬,2005(3)
李富田.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困惑[J].绿色经济.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3―11―15.
宝艳园,王积超.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2006(7).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篇9
一、所做主要工作
过来,我局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积极宣传循环经济。我们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普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普活动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同时,我们积极参加各种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活动。去年,我局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市科协举办的“发展循环经济”征文,并有两位同志分获二、三等奖。今年元月18日举办的科技下乡活动中,我们以科普展板的形式对循环经济进行宣传,让干部群众对循环经济有了一个初步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尝试引导精诚树脂应用研究中心、友智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生产协作,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设生态经济系统。二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精诚树脂应用研究中心是由岳化退休高级工程师黄金诚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主要从事树脂后续产品开发。在我们的帮助下,该中心研究开发的环氧树脂固化胶申报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纳入科技项目管理以后,该中心每年都要开发出3-5个新产品,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昌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积二膦酸脂多功能油品添加剂是集清净、分散、抗磨、抗氧化、抗腐蚀、节能、环保等众多功能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可以与油、汽油、柴油等以任何比例相混溶,其综合功效明显优于其它油品添加剂。为了帮助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我们将该项目进行包装后申报了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并获得了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85万元的无偿资助。随后,该公司开发的积二膦酸脂多功能油品添加剂还被国家科技部、国家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授予“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在我们的帮助下,民营科技企业-正中绞扣钢丝厂负责人李祖南在全市率先引进页岩制砖新技术,解决了砖厂因缺少黏土而无法继续生产的难题,保护了土地资源。同时,采用该技术制砖,可以掺入30%的粉煤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许多砖厂老板专程前往取经,学习页岩制砖新技术。
二、当前现状及存在问题
1、当前现状。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区属于化工区,境内有小化工、小炼油企业30余家,资源利用率低,废渣、废水、废气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污染严重,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这些小化工、小炼油企业,要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就得采用新技术,增加资金投入。同时,区内化工企业比较分散,不便于对企业生产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而每个企业自行处理投入太大,企业难以承受。
2、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上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政府未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和措施,部分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对循环经济不是很了解,对其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透,循环经济的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是技术、资金等瓶颈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区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单个企业再利用、再循环的成本较高,现有技术和资金难以支撑。
三是约束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处于一种非自觉的状态,既没有法规和政府的约束,也缺乏政策的支持,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政府要通过开办循环经济电视专栏、制作宣传牌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提高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管理人员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建设循环型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依靠科技,大力招商,走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循环经济是先进生产技术和关键链接技术及废旧资源再利用技术支撑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版权所有技术瓶颈,重点要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相关企业间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一家企业在提品的同时,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以及废弃物、有害物提供给相关企业作为再生产的原料,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形成无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二是在企业内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例如,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废弃资源的回收和供应体制,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建立生态工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多层次利用等。
要按照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发展思路,根据产业链接需要,吸纳一批符合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企业在园区落户,延伸循环产业链条。在园区建设中,要按照资源化、生态化、集成化的要求,加强高新技术应用,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突出绿色招商理念,积极构建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文化建设中,倡导绿色消费观,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而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
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好湖南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石油化工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把工业园建设成具有云溪特色的生态经济示范园区。要根据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在园区乃至全区范围内建立一个信息平台,让企业可以交流各种生产信息、技术和知识并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使园区具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能克服和消除外来因素对整个链条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要引导园区企业建立绿色供应网。在绿色供应网模式下,由于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的支撑,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够及时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且当单个企业发生变故或由于产品转型而引起供应链的调整时,供应链上的其它企业可以在广泛的空间领域内很容易找到新的合作伙伴,组成新的供应链,从而使企业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从而也使园区具有更强的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招商引资要坚持以循环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形成我区独特的招商引资模式,更好地为发展循环经济服务,走出一条开放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三、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已有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等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版权所有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采取措施,严厉打击超标排污的企业,特别是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企业,该停的就停,该关的就关。又如,页岩、粉煤灰烧结砖技术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但由于禁止使用粘土砖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产品市场开发步履艰难,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难以推广。建议政府给予必要的行政干预,搞好协调,加快禁止使用粘土砖的工作步伐。
二是要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由政府进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电、气、油、煤炭等的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 环保 战略
一、循环经济的相关界定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根据其划分角度的不同,其归属内涵也不尽一样,在我国主要有物质型,生物型和资源利用型等几个类型,本文整合几种观点后将其内涵总结如下: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通过不断认识、运用生态规律,转变现有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量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而推动经济的低代价增长,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通过对循环经济内涵的阐明,我们不难发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指导其运作的灵魂性因素,即其指导原则。在循环经济运行的模式下,其原则主要遵循“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具体而言:
减量化原则是指,通过减少在物质循环中的资源投入量,达到减少在整个经济循环中的物质流通量,并最终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污染的减少。在实施手段上主要是通过产品的清洁生产而非事后的补救处理来完成,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根本原则。
再利用原则则是指,以废物的利用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抵制物品的提前报废,同时禁止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量。
资源化原则则以废弃物的量化为标准,通过其排量的最小化为目标,实现其在二次利用上的可能,变废弃物为二次资源,并最终实现垃圾的减少和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二、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社会的发展时期,生产水平比较低,在这一阶段,要实现循环经济,就必然面临诸多的阻碍性因素,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一)认识误区
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要面临的一大阻碍就是政府的认识观念问题,按照很多官员的认知,在目前,由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解决贫穷问题才是发展的关键,为了保护环境而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是不明智也是不现实的。认为中国必然要走上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必然。再加上对循环经济理解片面,认为循环经济就是经济效益低下的经济。实则不然,循环经济由于其设计机理的先进,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高效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体制制约
所谓体制制约在我国突出的表现为政府的功能缺失,这也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为,政府推动机制紊乱,由于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在短期内由于要承受较大的成本,不仅是企业不愿见的,同样也是地方政府政绩影响的主要因素,往往由于地方政府的暧昧态度而最终流产。加上社会公众在这一领域对政府的监督意识不强,往往使政府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显得施力不足。
(三)技术制约
技术制约在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受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的技术支持不足,不能满足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更迭,尤其是针对大量中小型企业转型的具体技术;其二则是我国在环境标准的设立上,由于技术问题的制约,往往我国的环境标准只是停留在文书上,未得到具体的实施保障。
三、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环保战略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政绩考核标准
在我国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的经济运行指导思想的深入,已然给各级政府官员进行了新型发展模式的普及,其中包含针对性知识的教育,提高其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上相对应的政策扶持,必然会给循环经济的施行提供足够的空间与土壤,对其运行提供政府服务。要实现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就必然要进行政绩改革,将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纳入其间,使得其更好地反应我国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
(二)增加科技投入,保障技术支持
从文前得发展经验看,由于在发展循环经济时的技术制约,使得有效的环保战略无法得以实施。在科技投入的领域方面,我们要注意好投入的比例和具体的领域。当前我们较为欠缺的,一个是关于中小型企业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相关技术支持;另一个则是在环境标准的设立上,由于标准仅存在于文书上,对于具体的实施检验和具体标准上还不够完善,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科技投入同样要向这方面倾斜。
(三)推广循环经济试点,有序推进构建
由于循环经济在目前的发展中处于演进阶段,但鉴于其发展具有严谨性和周期长的特点,在推广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冒进,要针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情来渐进式发展。故在未来的循环经济构建中,我们要构建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的推广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有序构建,例如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引进大型企业在此进行清洁生产,进而逐步带动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如柏等.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张兵生.绿色经济学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农业机械发展
- 下一篇:呼吸系统疾病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