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 胡盛寿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 杨跃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蒋世良教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除了药物治疗以外,需要通过“侵入”性手段进行干预。外科开胸和导管介入是目前两种最为常见的“侵入”性治疗手段。前者虽然疗效确切,但手术切口大,创伤较重;后者虽然通过经皮就可以完成,但仍存在患者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疗效的不足。是否有可能有一种“完美”的医疗手段,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合二为一,从而以最小的创伤给患者获得最大的获益呢?
2008年10月18日至19日,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办,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协办的世界首次全面的介绍和总结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里成果的大会――国际心血管疾病杂交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著名心脏外科胡盛寿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美国德州心脏中心Denton Cooly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高润霖教授及国内外数百位专家教授共同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就近年来杂交技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探讨。借此机遇,本刊记者采访了高润霖教授、胡盛寿教授、杨跃进教授和蒋世良教授。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专业术语,我想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首先请高院长介绍下什么是心血管杂交技术呢?
高润霖:心血管杂交技术,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陌生,但事实上这个技术已经发展了有十几年。伴随着心脏外科学微创化发展和心脏内科学的逐步有创化,一种融合了心脏内外科优势并结合医学影像学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便是Hybrid技术。Hybrid技术常被译作“复合”技术,“镶嵌”技术或“杂交”技术。
随着医学影像学设备和介入治疗器械的发展与成熟,“一站式”Hybrid的理念登上舞台,与传统Hybrid技术不同,“一站式”Hybrid手术需要借助一个可以同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和常规心脏外科手术的Hybrid手术室,所以无须在介入治疗科室和手术室之间多次转移患者,从而避免患者的多次麻醉和转运可能带来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一站式”Hybrid手术室为外科、内科、影像科等多支学科技术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平台。标准的“一站式”Hybrid手术室,除了具备完成心脏外科手术的全部设备以外,还具有多种影像学设备,包括心血管造影的C臂X线机、实时心脏超声系统等。C臂X线机在血管(如冠状动脉)的显影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从而为Hybrid手术提供更大的技术空间。实时心脏超声系统是心脏外科医师的又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即时评介介入器械在心脏内的位置和状态。
应该说这个技术是心血管外科介入治疗以及影像学完美的结合。目的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痛苦和创伤,促进病人的恢复。说起来大家不太好理解,以冠心病血管重建为例,把冠状动脉狭窄的地方,重建恢复血流。目前一个是外科搭桥,一个是放射架,外科搭桥一直是经典的方法,获得很好的长期效果,缺点是创伤比较大恢复的慢。介入治疗技术经过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使病人的恢复比较快,但是不是对所有的病人都可以治疗,并且再狭窄率比较高。通常很多情况下,这个病变很复杂,介入治疗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或者再狭窄很高,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推荐病人做搭桥手术,但是由于病人的创伤面大比较难接受。很典型的微创化,小的搭桥,恢复的很快,保证很好的效果,非常小的切口,但达到完全的血管重建比较的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介入治疗跟这种微创的搭桥手术结合起来。比如冠心病的治疗,首先通过微创的不停的搭桥手术,把这个病变解决以后,我们介入治疗再解决问题,让病人创伤非常的小,达到完全的效果,这是杂交技术在冠心病应用中的典型的例子。我们知道搭桥在前肢远期的效果非常好,这10年间的有效率在92%以上,如果我们左主干的病变用这种杂交的技术,在前肢搭一个桥,这个病人的远期效果很可能比单独的做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好。但是要有待于去证实。
记者:心血管杂交技术作为一项有重大突破的治疗技术,它对学术治疗领域的产生了重大的意义。那么,请问胡院长这些意义具体是什么呢?
胡盛寿:正如刚才高润霖院士以冠心病的举例说的那样,心血管杂交技术已经有10年的历史,但是一直进展的比较缓慢,多数都是分阶段的一些治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那些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开始出现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那就是以杂交导管室新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在复杂心型病,在大血管领域,冠心病的领域以及现在的半模拟,都进行了开拓的探索。
我想在这里强调说一下,首先一个现代医学的发展,随着基础和临床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整个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所谓杂交技术,里面核心的体现了几点,第一个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因为过去大家都知道,内科药物治疗,还有介入治疗,或者放射影像诊断,以及外科手术,都是让患者到不同的学科和医生面前接受诊断。现在的这些建立,设立了一个平台,放射科医生,内科介入科医生,还有外科医生走到一起,来提供服务。不是像过去,我们早年和放射科一同来做所谓的复杂性病的治疗。病人先到导管室做个造影,过几天再重新住院,医生病人要常常到不同的时间去看不同的部门,现在这个所谓的杂交技术呢,体现了真正是病人为中心。其他的各科的医生都到这里来,体现为病人服务的原则。
第二个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原则。现代医学不光是治疗,更区域化进入到3P时代。预防开始做起,不仅治标还治本。杂交技术更趋向于以疾病为主线,配合治疗。不是单个的以学科代表,各自为政。
第三个体现了病人治疗的效益原则,首先对病人来讲安全第一。用最好的疗效简洁的方式、低廉的价格为病人提供好的手段,减少病人的重复住院,病人的多重治疗。刚才高院士介绍了冠心病的治疗,现在我仍然重复高院长刚才讲的内容,现在搭桥,至少其他的药物和介入治疗还有一定的差距。用最好的搭桥做主要的血管,因为一个很小的切口,创伤更小一些。在微创和治疗这方面的优势两方面的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涉及到现代的医学教育,现代的传统的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内科由听诊器拿导管。外科的要去学会一些介入技
术和一些其他的知识。同时也传递一些信息,未来的医学教育由此产生一些变化,这些技术的推进,我相信有很好的价值的。
记者:一站式手术是中国同步发展的技术,美国只有三四家,欧洲只有两家,可以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从内外科联合治疗的角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高润霖:最大的优势主要是利用内外科的技术,为病人更好的服务。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小的创伤,最小的痛苦。应该说是内外科技术发展的结合。首先是我们出发点是为病人做好更好的服务,第二从医学发展的角度讲,内科外科互相争论不休,内科说外科的手术创伤太大搭桥口子很大,外科说介入治疗再狭窄。过去老是争论,现在我们在结合,我们利用外科搭桥保持长期的通畅的优势,把这两个优势结合在一起,出发点是为了病人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意义比较大,就是医学模式的转变。
记者: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介绍,通过这个大会,不仅是在国际上,同时我们中国的专家也了解这个技术。那么,高院长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设想,把这个技术在国内进行一些推广和培训?
高润霖:这是在国际上第一个专业的研讨会,之前从来没有过。所以想通过这次会议,不光把它引进中国,最起码在亚洲的东部我们把概念推广了。明年这个会议,我们也已经申请了卫生部教育部的批准,所以明年这个会议还要在这里举行。并且我们明年还要做一个学习班的工作,也已经批准。把这项技术向医院推广。
记者:自2004年来,开展了介入科和外科手术中一起治疗的研究,其中包括出生三天的新生儿,而且手术获得成功。这个成绩是骄人的,一站式的手术,在临床推广中还面临着什么问题?
蒋世良:第一例当时做的时候,就是本来要采取视频消融的方法。仪器购入了20多万,摆在那儿。活性的肺瓣的闭锁,发育不良性的,后来就改良了。不用那个管子穿刺过去,用导丝通过穿刺的壁膜,把壁锁开了,效果非常的好。打孔的方法那是非常贵的,后来进一步的改进,比较完善,成功率比较的高,效果很好。
高润霖:我想这种一站式杂交技术的意义,应该是理念上来讲,我们过去的疾病,过去都是说一个病,作为一个病人被内科外科放射性医生看,有不同的程序。现在是为了治好这个病人,科室之间和不同的技术之间镶嵌复合达到很好的效果。恢复快创伤小,所以是一个治疗理念的变化,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另外我想也打破了过去学科之间的界限,过去内科外科有很多的争论,现在大家在一起来完成这个手术,最后达到为病人治好的目的。是理念上的改变。
记者:什么样的病人能够享受这种便捷,不知道能满足多少病人的需求?
蒋世良:这个问题,他的前提条件就是说,既不能单纯用介入治疗,也不能单纯的外科治疗。举个例子,在冠心病当中,刚才胡院长跟高院士也提到了,如果是单纯的治疗解决不了,其他的地方回旋肢放支架,最大的可能性是创伤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可以搭桥,安全系数就高了,然后再做介入治疗,同时又合并一个可以介入治疗的缺损,现在就是说,通过介入治疗把这个房缺堵上了。矫正到正常的位置,实际上杂交是外科和介入治疗一起。残漏和狭窄再通过介入治疗也称为杂交,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
记者:一层意思就是说可能满足这种条件的人很多?
蒋世良:是设备。这个就是说,他确实要有一定的条件,以前做杂交技术是分开做。在导管室里面如果是比较紧急,插管以后体力不至于降到很低,然后到手术室再做手术,这样转移过程中危害很大,现在直接进手术间了。杂交手术间仪器的设备非常的先进,能满足血管造影的诊断,左边斜角度要15度,方便外科医生,一般造影床没有这个旋转,唯独杂交的可以旋转。在国内好多医院咨询问题,怎样建立杂交的手术间包括房间的大小,确实要求有一定的条件,实际上病例目前来说开展的范围很多。
我在去年参加首发基金答辩。他们担心杂交技术的限制,其中一个教授说,一个手术室花了上千万。但是我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这个心脏外科内科的治疗领域里头,现在波及到杂交的时候,很多国内的医院已经花了上千万装备了介入的手术室。简单的说,在介入手术室里头,放一张外科的台子和无影灯,这个方面西门子公司及其他的公司在积极地做工作,很多在原有的介入手术室上投入很小的钱改造一下,在合作上很快建立这项技术。
杨跃进:我补充一下,刚才蒋主任讲了很多,杂交手术室就是内科和外科的结合。两家合起来治这就是介入就是杂交,哪些病人可以享受这些待遇,当一个病人特别复杂,找外科大夫说太危险了不好治,找介入大夫说不好治,再问第三句话,说你们两家一块呢,这就是杂交。我们现在强调的我们的优势叫一站式杂交技术,就是我们介入和外科手术是在同一个地方。病人不用动,过去是分段的,没有手术室的时候,各个地方开展,这也是杂交,但是我们现在提出的概念叫一站式杂交,这个病人进一次手术室把所有的问题解决。这是我们有手术室和平台的优势,这种远远大于分段式。
记者:听各位专家讲述,我想很多人对心血管杂交技术有了很多新的认识。那么,请问发展中的难点和方向是什么?
杨跃进:就目前而言,发展难点之一是杂交技术不可能全面铺开。首先介入技术,一定要建立在精良的,已经掌握很高的,比较好的外科基础和介入基础。如果外科自己的基础都没做好的,也没有什么优势。这种发展的方向就是说,只要内科外科治疗的,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发现还有不能治的,这个基础上就是杂交的难点。我相信随着我们介入的技术和外科的技术越来越精细成功率越高,同样有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把外科技术提高再说,先把介入技术提高了再说。当然也许中国发展多少年以后,病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变了,就是说我觉得外科没什么痛苦的,一麻醉以下做完手术就好了。将来两个趋势,一个是高难度方向,眼下是要走的。另外还有一个特别普及的除非是老百姓说的,确实很安全,可能更广泛普及。
蒋世良:还有一个说,这个单位和医疗中心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诊断超声,造影。首先得诊断准确,不应该做的做了,就得不偿失了。完全可以用介入的是可以的,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包括麻醉科还有体外循环都应该做好杂交,很小的医院不具备的条件有一定的难度。
高润霖:杂交技术的发展方向,是跟病人的要求跟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一样的。医生给病人治病,就是要疗效达到最好安全最高创伤小,恢复快。病人也希望这样,杂交技术实际上是满足病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目前我们应用的领域,冠心病的领域都是多脂病变,前降脂,利用搭桥的优势,这是我们冠心病里最典型的应用。另外左主干病变,无保护很危险,搭桥以后再做支架,这是目前我们冠心病领域里最广泛的,大的病人恢复就慢一些,再介入的话小切口,病人在麻醉科完了以
后,出手术室就可以拔管,恢复了。
在先天性心脏领域里发展很快,很多手术室可能会改变主动脉夹层术后的结合。另外瓣膜,前一阵商量因为进口的比较困难,自己研究国家的可经皮瓣膜的置换。在国内做了一千多例,现在国家为什么没进,美国疯牛病疫区,不允许进入到国内,这是一个屏障。我想我们自己也可以研究,我想发展的领域,应该中心目标是为了解决,疗效好,痛苦少,创伤少,恢复快。只要有这样的目标,是有前景的。
胡盛寿:心脏外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最需要想象力的时代”。心胸外科诞生至今还不到百年历史,目前的发展是以往根本无法想象的。Hybrid手术中外科医师是“一站式”Hybrid手术中的主角。他们独有的对于病理解剖的熟知和处理意外情况的应急能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即使介入治疗过程出现意外,可立即行体外循环手术予以补救。“一站式”Hybrid技术,对外科医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外,还需要他们熟悉介入器械并学习更多的影像学知识。作为多学科融合的产物,Hybrid技术也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它作为一项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手段的技术。
在新的世纪,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心胸外科医师都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目前大约有800万患者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治疗,但实际年手术量仅为约10万例。科学在发展,学科在前进,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要善于学习,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与国际学术接轨,追踪国际发展的前沿,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才能赶上学科发展的时代步伐,造福于人类。
高润霖教授:
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所)长顾问,并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
高润霖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心内科特别是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发病病理生理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心血管新药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取得突出成绩。高润霖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所领导的治疗组完成的例数在国内最多,并在国内首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介入治疗,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胡盛寿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2年12月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并开始在阜外心血管医院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86~1989年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加强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多次赴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修心血管外科。1995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并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行政副主任,1996年兼任阜外心血管医院瓣膜及辅助循环研究室主任,1999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二十余年来,在冠心病外科、瓣膜外科和先心病外科有极高学术造诣,是目前国内心血管外科新生代学术带头人之一。
杨跃进教授: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兼任心内科主任。
杨跃进教授作为中青年心内科专家,既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擅长冠心病的诊治和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心室重构的防治和心功能的保护;心血管病急症的救治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心力衰竭的防治;以及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的技术。针对心血管病领域里前沿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他曾负责主持和承担了医科院、卫生部、国家教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科技部“863”、“十五”攻关和公益基金分课题共10项。
蒋世良教授:
篇2
代谢组学作为一门新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考察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如将某个特定的基因变异或环境变化后)某代谢产物的变化或其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生物体系的代谢途径的一种技术[1]。代谢组是反应机体状况的分子集合,所有对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均可反映在代谢组中。基因、环境、营养、药物(外源物)和时间(年龄)最终通过代谢组对表达施加影响。代谢组也是评价健康和治疗的合适的分子集合,因此研究代谢组学对治疗有直接意义[2]。目前已知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代谢组成分包括: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L2)、白细胞介素(IL)-1、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钠素(ANP)等。针灸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确切。近年来,针灸医务工作者做了不少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实验研究,我们现将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关于代谢组学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TXA2和PGL2
TXA2、PGL2是心血管疾病中矛盾的2个方面,均由花生四烯酸生成,前者是强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诱导剂,后者则是血管扩张物质和作用很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鉴于二者的不稳定性,国际上以测定他们的稳定产物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作为判断它们浓度的指标。正常生理情况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当致病因素导致花生四烯酸代谢失常时,二者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表现为TXA2增多而PGL2减少,从而使血小板呈高凝状态,血管收缩性增强,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张秋玲等[3]研究穴位注射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梗死面积及血浆中血栓素B2(TXB2)、6-Keto-PGF1α含量影响。采用垂体后叶素造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大鼠心俞穴注射丹参液。结果:TXB2下降,6-Keto-PGF1α上升,心肌梗死面积缩小,从而证明针刺调节心肌梗死大鼠的代谢组成分以改善病情。李雪苓[4]针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主穴:内关、间使、神门、足三里、支正。心血瘀阻型均取主穴;痰浊壅塞加丰隆;阴寒凝滞加太冲;心肾阴虚加照海、三阴交。主穴每日必针,辅穴随症加减。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行捻转手法,待得气后留针20~30 min,中间行针1次,手法用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血浆TXB2显著降低(P
2 ET、CGRP
ET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的血管收缩肽,其在心肌缺血损伤中作用机理与其导致心肌钙超载、干扰心肌能量代谢及其他内源性活性物质平衡失调有关,高含量ET可扩大心肌梗死面积,其缩血管作用可被CGRP拮抗。CGRP抑制钙超载,保护心肌;促钾离子内流,降低心率,是最强的舒血管肽,是最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因子,可改善心肌缺血程度。张发宝等[5]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上,以2~20 Hz疏密波、3.5~5 V的电针刺激心俞、厥阴俞,发现CGRP回升,ET回降,二者水平趋于正常,提示电针治疗急性心肌缺血,改善缺血损伤可通过提高代谢组成分中CGRP/ET比值实现。郑关毅等[6]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心俞等穴治疗22例冠心病患者,测定ET,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ET明显高于正常人(P
3 NO
NO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因催化产生一氧化氮合酶(NOS)不同而异,因而具有双重作用。中谷好之认为,NO与中医的卫气作用相似,正常情况下,NO由原生型NOS (cNOS)合成少量NO来维持心肌、脑组织生理功能,此时NO可维持血管的舒张状态,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皮黏附聚集,阻止白细胞黏附,使血管内皮免受损伤,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当某些病理因素使诱生型NOS(iNOS)表达异常加强,可催化生成过量的NO,此时NO具有细胞毒性[10]。田岳凤等[7]电针家兔双侧“内关”或“列缺”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发现其血浆NO含量及NOS活性均明显低于NO含量和NOS活性异常升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P
4 TNF-α及IL-1、IL-2、IL-6
TNF-α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是机体炎症反应和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重要递质,在体内能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导致免疫功能紊乱。TNF-α具有负性肌力、抑制心脏收缩、促进左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及瘢痕形成,致左室功能失调。
白细胞介素主要包括IL-1、IL-2、IL-6,其中以IL-6的研究为多。IL-6对心肌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加重心室重构,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藕连和产生—肾上腺受体脱敏作用,从而产生负性肌力作用。IL-6升高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血管功能损坏的现象之一。目前缺乏针灸在心血管疾病中对TNF-α、白细胞介素的实验研究。
5 ANP
ANP是心房肌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类具有强烈利尿、利钠、扩血管及降低血压等作用的多肽激素,广泛存在于心房、心室、血管壁、脑、肾脏、垂体等组织器官。心血管疾病中,ANP增加对心脏有代偿性保护作用。谢筱兰等[12]应用放射免疫方法,对28例冠心病患者微波治疗前后以及20例正常人的血浆ANP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冠心病组治疗前血浆AN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0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心钠素含量则相差非常显著(P
结 语 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确切,经验丰富。大量实验研究证明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疾病代谢组成分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但目前此类研究尚显不足,对白细胞介素(IL-1 IL-2 IL-6)、TNF-α、ANP研究不充分,尚缺乏对针灸治疗心血管疾病影响代谢组成分的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Nicholson JK,Connelly J,Lindon JC, et al.Metabonomics: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drug toxicity and gene function[J].Nat Rev Drug Discov,2002,1(2):153-161.
[2]刘昌孝.代谢组学的发展与药物研究开发[J].天津药学,2005,17(2):1-6.
[3]张秋玲,张萍,杨国雄,等.丹参心俞穴注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浆TXB2、6-Keto-PGF1α的影响[J].贵州医药,2002,26(2):130-131.
[4]李雪苓.针刺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TXB2、6-Keto-PGF1α调整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1999,19(4):227-229.
[5]张发宝,周逸平,王月兰,等.电针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血自由基、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作用[J].针刺研究,2002,27(3):192-196.
[6]郑关毅,陈晓东,韦立新.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6-7.
[7]田岳凤,林亚平,严洁,等.电针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预防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Ⅰ):对CK、ET、MDA、NO、NOS等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2,9(1):12-14.
[8]常加松,李伊为,陈东风,等.电针内关和蓝斑区注射P物质对心肌缺血兔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4):245-246.
[9]胡智慧,蔡红,刘标,等.针灸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7):479-480.
[10]张志军.一氧化氮、活性氧与针灸治疗:针灸刺激引起的细胞应激应答与基因转录调节[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5):272-277.
[11] 傅立新,赵建国,赵红,等.针刺对脑-心卒中患者血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影响的动态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9):628-630.
篇3
【关键词】 心理干预;心血管疾病;治疗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急症,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导致这类疾病的临床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中选取9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对应用心理干预治疗模式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心血管疾病患者病例94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8至69岁,平均51.8岁;患病时间8个月至12年,平均2.1年;治疗组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6至71岁,平均52.2岁;患病时间10个月至13年,平均2.4年。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降血压、溶栓、抗凝、调脂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治疗,主要方法包括[1]:① 宣传:通过口头表述或专题讲座两种形式对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有关疾病的发病的相关因素、治疗的具体方法及愈后情况向患者进行全面的介绍,帮助患者对心血管疾病有更加准确和正确的认识。② 交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切身的心理感受耐心进行倾听,针对具体问题对患者心理进行适当的调试,可以将相同疾病并且已治愈的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鼓励他们之间尽可能多的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其进一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 家庭支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疾病的整个治疗与监测的过程中,使患者与家属的家庭关系能够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给予临床治疗更加积极的配合,以期待疾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康复,患者能够尽早出院。④ 心理疏导:对于一些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开始之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将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案向其进行介绍,其中可以包括主治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对医护人员能够产生更大的依赖和安全感,使其关于疾病的疑虑及由于治疗所产生的恐惧心理进一步消除,帮助患者进一步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能够更好的配合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心血管疾病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复发率、心理状态进行对比。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患者病情完全得到控制,症状表现已经保持平稳,病情没有再次复发;有效: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保持稳定,但偶有复发;无效: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变[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x±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心血管疾病改善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改善效果为: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有效率76.6%;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改善效果为:显效19例,有效26例,无效3例,有效率93.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2 心理状态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的人数分别为8例、10例、10例、9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7.0%、21.3%、21.3%、19.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恐惧、焦虑、紧张、抑郁的人数分别为1例、2例、3例、2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1%、4.3%、6.4%、4.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3 并发症和复发率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分别为9例和1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9.1%和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心理社会因素可以通过不良心理、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等对神经内分泌机制产生激发效应,导致冠状动脉内皮发生损伤,易导致斑块形成、血管堵塞或狭窄等症状,从而导致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所以在临床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以亲切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彻底消除,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争取尽早战胜疾病,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疗工作者,应对患者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主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才能使患者的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生长激素;心血管疾病关系
1临床资料
本组共62例病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在46~70岁,平均年龄为55.46岁,其中,冠心病12例,脑血栓10例,心脑血管疾病35例,其余病例5例,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都过高,临床伴有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记忆力衰退、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症状。
2 结果
所有病例分为两组,随机抽取病例,一组病例采取常规治疗方案,一组病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临床应用生长激素配合,结果显示,临床中配合生长激素的患者心力衰竭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心脑血管疾病又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年龄越大,患病几率就越高。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40 %~45 %的患者在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高血糖或高血脂。
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在正常的心血管生理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可采用小剂量的生长激素补充疗法,同时也可以保持老年人的健康。目前这些研究尚在进行中,但是已经有临床研究可以证明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可减轻生长激素疗法的不良反应。通过从生长激素分泌过量和不足的患者身上我们得知了生长激素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病理和生理上产生的重要性。
生长激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生长激素对舒张功能影响不大,但可以使健康人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输出量增加。Cittadini等[1]研究显示,β-受体的密度、亲和力等都没有改变。
心脏对过量生长激素引起的压力和容量的超负荷状态能够产生适应,左室的射血分数没有相应增加,说明心功能储备受损。生长激素对舒张功能影响不是非常理想,但是对人的心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率加快有明显疗效。
timsit等[2]研究显示心脏V3肌球蛋白异构体(isomyosin)浓度相对于V1肌球蛋白异构体增加。对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可以采取给予生长激素补充治疗,这有利于减少心脑血管精兵的相关危险因素。向心性肥厚主要是因为生长激素过量对心脏引起的容量和压力的超负荷,向心性肥厚到了晚期会出现心力衰竭现象,其余时候不会引起心室内径变化。
支持性的研究报告。生长激素对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是证明生长激素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利研究报告。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待选药物,生长激素在临床上是有数据证明的,也是可利用的。Fazio等[3]研究显示肺动脉压下降,心肌重量显着增加,冠脉血流量也增加,左室内径缩小,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心输出量增加。 Valterrani等[4-5]研究显示短期应用生长激素可改善心功能。Caaldo等[6-11]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待选药之一。
不支持的证据。Shen等[12-15]在对用快速心室起搏而诱发心力衰竭狗的研究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但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及外周血管阻力却没有显着变化。研究显示生长激素对心肌功能疗效不大,仅可以扩张性心肌患者左室重量增加。
参考文献
[1] Cuneo,RC and Wallace JD.Growth hormone ,insulin-likegrowth factors and sport[J].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994,1:3O13.
[2] Bouix.Plasma beta-endorphin,corticotrophin andgrowth hormone responses to exercise in pubertal and prepubertal children[J].Hormone and Metabolic Research ,1994 ,26:195.
[3] Jenkins PJ.Growth hormone and exercise[J].Clinical En2docrinology ,1999 ,50:683-689.
[4] Nooitgedagt A et al.Influence of endogenous cholinergictone and growth hormone-releasing peptideO6 on exerciseinduced growth hormone release[J].Clinical Endocrinology ,1997 ,46:195.
[5] Cappon J et al.Effects of brief exercise on circulating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994 ,76:2490.
[6] Kraemer WJ et al.Responses of IGFOI to endogenous increases in growth hormone after heavy-resistance exercise[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995 ,79:1310.
[7] Di Luigi L et al.Growth hormone and 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I responses to moderate submaxima acute physicalexercise in man :effects of octreotide ,a somatostatin analogue,administ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Medicine ,1997 ,18:257.
[8] Roelen CA,et al.Plasma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 andhigh affinity growth hormone-binding protein levels increase after two weeks of strenous physical trai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997 ,18:238-241.
[9] Cooper DM,et al.Effect of growth hormone suppressionon exercise training and growth responses in young rats[J].Pediatric Research ,1994 ,35:223-227.
[10] Zanconato S,et al.Effect of training and growth hormone suppression on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mRNAin young rats. Journal of Appolied Physiology ,1994 ,76:2204-2209.
[11] Taaffe DR,et al.Lack of effect of recombinant growthhormone ( rGH) on muscle morphology and GH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resistancet rained elderlymen[J].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1996 ,81:421-425.
[12] Beshyah SA,et al.Cardiovascular effects of prolongedgrowth hormone replacement in adults[J].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1995 ,237:35-42.
[13] Jorgensen J.Three yearsof growth hormonetreatment in growth hormonedeficient adults:near normalization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1994 ,130:224-228.
[14] Taaffe DR et al.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hormone on the muscle strength response to resistanceexercise in elderly men[J].Journal of Chinical Endocrinolo2gy and Metabolism ,1994 ,79:1361-1366.
篇5
关键词:阿司匹林;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严重地危害到人们正常的生活质量,是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阿司匹林从最初的抗炎解热镇痛,到后来成为抗血小板积聚的一线药物,到如今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以说阿司匹林是老百姓中应用最广、疗效最好、价格最便宜的药品。本文探讨阿司匹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从而进一步帮助人们改善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药品选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8年9 )一 2009年6 )来本院进行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中,排除病情严重、意识障碍、小具备作为研究对象的患者后,选取能够作为实验观察对象的患者共384例,对这些患者的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分别进行检测,其中年龄3879岁,平均55.7岁;男性213例,女性171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2例,两组患者在身高、体重、血压、学历等方而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做常规治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1年后对两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和分析。
1.3随访记录
对于384例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病情进行了解,并对患者住院期间治疗效果给子详细记录,在出院后做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一32个月,平均14.5个月。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扩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 , P
2结果
2.1小同临床情况下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比
其中严重心血管危险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的获益与风险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既心肌梗死、小稳定性心绞痛的获益情况远远大于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随访结果
对于治疗的384例患者在1年后进行随访调查,发现观察组因冠心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患者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13.9%和14.3。阿司匹林的应用可以帮助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既}I心肌梗死、小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讨论
正常人的心血管和脑血管弹性良好,血运稳定,可以自行产生前列环素,可以用来对抗血栓素A2,防比出现血栓正常的心脑血管经过几年后.慢慢形成血管壁增厚.纤维膜增加,进一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运小稳的僵硬性心脑血管。这种血管自身们-.们很少或者几乎小分泌前列环素,从而导致血管内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一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几分钟即可使患者致死,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之大,速度之快。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和脑血管两种血管的疾病,心血管疾病易引发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易导致脑卒和脑血栓。两种血管疾病都可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致残或致死,危害较大。
本次实验通过对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阿司匹林的使用,可以显著地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山表结果中发现,使用阿司匹林后的观察组在因冠心病死亡的比例减少了13.9,在心肌梗死的比例上降低了14.3,这样的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效果显著。结果中反映出,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既心肌梗死、小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中,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情况要远远大于服用阿司匹林所带来的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这类患者为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尽早地、积极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胃肠道出血等小良反应.介理、适量地服用阿司匹林.小仅能够预防心脑血管事件,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山于患者相
当大的部分是中老年患者,很多山于经济问题导致小能坚持用药,中途放弃的例子数小胜数,然而阿司匹林却能帮助其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说阿司匹林小仅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显示出突出的作用,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概率,还是人们最放心、最乐于接受的药品,是真正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汤小明.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 (5):119-120.
篇6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冠心病疾病;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冠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且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1]。目前,该类疾病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显著,为了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我院随机选取了90例患者对活血化瘀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45例,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43~67岁,平均(54.5±6.1)岁,病程1.5个月~22年,平均病程为(5.6±1.9)年。观察组共4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42~69岁,平均(54.4±6.3)岁,病程1.5个月~21年,平均病程为(5.8±1.7)年。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具体为,患者需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批号为H10930189),2次/d,20mg/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山西省临汾健民制药厂,生产批号为H14023070),1次/d,0.1g/次;口服辛伐他汀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H20056876),1次/d,20mg/次。观察组使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基本的中药方为黄芪、丹参各30g,川穹20g,麦门冬、桂枝各15g,妊娠、玉竹、生地、赤芍、炙甘草等各12g。若患者痰浊,则加入12g瓜蒌和薤白;若患者寒凝,则加入3g细辛和9g附子。加水煎服,1剂/d,分2次用完。两组患者均以28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2]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ST-T缺血性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T缺血性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T缺血性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当P
2 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因为冠心病属于心气亏虚,气化不利使痰瘀内结而发病的,所以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益气补阴和活血化瘀[3]。在基础方中,黄芪和人参为固本培元的上品,而麦门冬、玉竹和生地的主要功效就是滋阴降火;丹参和赤芍主活血化瘀通心络;加上适量桂枝可以调和阴阳,起到止痛通阳的作用;炙甘草则可以健脾养胃。上述药材一起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温阳止痛、活血化瘀和益气补阴的作用。
在本组的研究中,使用活血化瘀法方法治疗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比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高出11.1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学为理论,使用益气养阴和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冠心病疾病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文娥.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运用[J].中外医疗,2013,12(36):196-198.
篇7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雌激素替代疗法;植物雌激素;预防保护作用
[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b)-0037-04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ole of phytoestroge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IANG Chunmei1 HUANG Zhaoquan2
1.Guilin Medical Colleg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541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Colleg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 541001, China
[Abstract] Studies show tha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as a higher incidence rat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the decreasing for the level of estrogen. So that researchers take actions of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clinical data also support the fact that make the side-effect elevated, it including breast cancer, endometrial cancer. Therefore, people search a kind of compound positively that have protective effect in heart and not have side-effect. The study found that phytoestrogens have estrogen-like efficiency and not have evident side-effect. So scientists pay a lots of attention into it. In order to clear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bout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phytoestrogen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at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founds from different studies that make an essay about the role of phytoestrogens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Phytoestrogen; Preventive protection
R床资料表明,女性在绝经期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要明显高于绝经期之前及同龄男性,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可增加乳腺癌及子宫癌的发病率[1]。因此,人们积极地寻找一种既对心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又不增加其他癌症发生率的一种雌激素替代物。已有研究表明,雌激素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完成的[2]。植物雌激素是一类非甾体类化合物,因其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相似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并且其副作用较雌激素少[3]。它不仅在生殖系统方面有显著作用,而且在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系统有积极保护作用[4-5],因植物雌激素作用广泛、易获取及价格便宜等受到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
1 植物雌激素的分类
植物雌激素是来源于植物的一种非甾体类化合物,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大类:香豆素类、木脂素类和异黄酮类。香豆素类中香豆雌醇和4'-甲基香豆雌醇的雌激素样作用最明显,一般在发芽阶段的植物中可以提取到。木脂素类在体内生物酶作用下转化为肠内酯和肠二醇,因与雌二醇结构相似而发挥其作用。异黄酮类化合物是研究最多的植物雌激素,以大豆及其制品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多[6]。主要包括染料木黄酮、黄豆苷原、芒柄花素、生原禅宁A、金雀异黄素和大豆苷元。生原禅宁A和芒柄花素是黄豆苷原和染料木黄酮的前体物[7]。金雀异黄素又名染料木黄酮是一种存在于豆科植物和齿状植物中的天然异黄酮化合物。大豆苷元来源于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红车轴草全草,葛根的块根。
2 植物雌激素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植物雌激素可提取于植物根、茎等结构。因分子式结构和雌激素相似,在经过特异性生物酶作用活化后发挥雌激素效应。但雌激素表达量不同时植物雌激素呈现不同的效应。雌激素表达量低时植物雌激可代其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即活化雌激素受体产生,相反当雌激素表达量高时则表现为抗雌激素作用[8]。抗雌激素作用是由于植物雌激素和体内雌激素争结合受体。无论是拟雌激素效应还是抗雌激素效应,它们都是由酚环结构中的芳香环和羟基基团所在的部位决定的。在人体内有两种雌激素受体,由于ERα和ERβ表达在不同组织和细胞,同时植物雌激素与内源性雌激素雌二醇的组织特异性不同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效应[9-10]。
3 植物雌激素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
3.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近几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较深入,先前的研究认为是一个局部的阶段性病变,但现在发现它属于弥漫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脂质渗入学说、损伤-应答反应学说、动脉平滑肌增殖获突变学说和慢性炎症学说等。根据以前的研究,植物雌激素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时首先发生的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如果LDL的氧化程度比较低时可以增强有丝分裂作用像VSMC细胞增殖。但是氧化程度增高时LDL有细胞毒性,Wiseman等[11]发现,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在抑制铜离子介导的LDL氧化作用的同时还可以降低体内脂质过氧化物的血清标志物F2-异前列腺素的水平。大豆异黄酮抑制脂质过氧化物形成的机制可能是先与载脂蛋白B结合后来改变LDL颗粒的大小防止其氧化,保护血管壁免受氧化脂质的损害。临床资料证明,绝经后女性长期或短期服用17-β雌二醇可抑制LDL的氧化修饰,降低LDL胆固醇的氧化作用,减少泡沫细胞的形成,进而减少LDL的吸收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从而起到保护作用[12]。染料木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研究发现,染料木素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炎症细胞对血管内的黏附,进而减少了炎症细胞中单核细胞的沉积,使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发展得到抑制[13]。
②动脉粥样硬化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动脉中膜会发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向内膜的迁移以及肌源性泡沫细胞的形成等病变。研究表明,将18名绝经后妇女分成两组,7名为服用钙剂的对照组,11名为口服结合雌激素的实验组,超声测量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即使3年后实验组6名妇女将剂量减半,其血管内皮功能仍能得到改善,也同时减缓了内膜中层增厚的进展[14]。雌激素试验中植物雌激素通过下调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活性,剂量依赖性抑制有丝分裂素诱导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细胞外基质合成,抑制血管重塑、新生内膜形成,发挥心血管系统的保护效应,雌激素受体途径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介导作用[15]。实验证明,低剂量的异黄酮能抑制有丝裂原介导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并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介导的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活性,后者是多种丝裂原促有丝分裂的关键步骤,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被雌激素受体(ERα、ERβ)阻断剂ICI182780所阻断,说明该抑制作用是通过ERα和ERβ介导,体内试验也发现金雀异黄素能作用于血管壁的ERβ,抑制动脉损伤鼠的VSMCs增殖[16]。
3.2 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会有细、小动脉的张力增高、管壁增厚和弹性降低等血管改变。因此降低动脉的张力、增加血管弹性是降压的关键。植物雌激素降压的机制,目前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植物雌激素通过调节受体的分布降压,二是植物雌激素通过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压力降压。研究表明,雌激素受体的分布及表达影响血压的调节[17]。大豆及豆类制品中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虽然亲和力低于内源性雌激素,但植物雌激素在调整血压方面仍然起到积极的作用。临床资料表明,绝经期女性在饮食中添加较多的豆类食品后能明显增加血管壁的弹性,从而外周的细、小动脉血流增加而降低血压;降低内皮功能障碍;增强脂质的抗氧化作用[18]。Cruzm等[19]摄取含有丰富植物雌激素的食物,可使正常人或者患有冠心病患者的外周小动脉扩张。研究发现,给大鼠每日喂食0.2 mg/kg大豆苷元1周后,可显著增强乙酰胆碱对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增强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减少内皮细胞小窝蛋白的表达、增加钙调蛋白的表达相关[20]。Lih等[21]研究了植物雌激素染料木黄酮对血管收缩作用机制,染料木黄酮不仅抑制由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第一阶段的收缩反应,而且还抑制氯化钙诱发的第二阶段收缩反应,同时还可以降低钠诱发的收缩反应,这些说明植物雌激素扩张血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非竞争性抑制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实验还显示给去卵巢大鼠每日服用适量的金雀异黄素后明显降低其平均动脉压。植物雌激素染料木黄酮可以恢复一氧化氮介导的大鼠肺动脉慢性缺氧现象,却不是通过酪氨酸激酶和雌激素受体介导的途径,而是与雌二醇互相作用增强内皮细胞的功能,同时也能够使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合成的前列环素增加[22]。
3.3 高血脂
高血脂是血液中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高血脂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高血脂的预防及治疗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关键。女性在绝经前LDL、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的水平都比较低,但是绝经后这些水平呈上升趋势,高密度脂蛋白却呈下降趋势。人们长时间摄取大豆食品可以降低高血脂的发病率,这一现象在绝经后女性中更明显,说明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植物雌激素调节血浆脂蛋白的浓度是通过降低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氧化LDL及升高高密度脂白(HLD)实现的。研究发现,高浓度组的大豆异黄酮能比低浓度组的显著降低血浆三酰甘油、总胆固醇、LDL含量,而且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这说明异黄酮在降血脂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23]。同时有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中的亚麻木酚素能够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24-27],科学家们推测木酚素降低血浆胆固醇可能是通过胆固醇代谢相关酶7α羟化酶和酰基辅酶A胆固醇转移酶进行调节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这些降低血脂的机制还不确切,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3.4 血栓形成
在高血压、高血脂的基础上,内皮受到损伤后血流减慢易形成血栓。其中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明,血小板是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在血小板被活化后发生黏附、释放和黏集等功能形成血小板融合团块成为血栓形成的起始点。血小板的活化始于血小板和受损细胞的黏附。前列腺环素2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它是体内活性最好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能抑制许多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黏附,从而抑制血液的凝固。研究发现,异黄酮可以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前列腺环素2的合成,起到抗凝的功效[28]。已有研究证明,Genistein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通过竞争性结合血栓素受体,并阻断血栓素所诱导的Ras/Raf/MEK/MAPK途径的激活[29]。
3.5 其他作用
植物雌激素不仅有以上积极作用在心血管方面,同时还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的作用[30]。这里的心绞痛主要指微血管性心绞痛多发于绝经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起心绞痛样症状,冠脉一般正常。目前对于植物雌激素抗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楚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4 展望
众多的临床资料和体内、外实验都证明了植物雌激素对心血管疾病的积极作用,以及人们尚未发现的潜在保护作用、易获取、价格便宜等优点使科学家们对它的关注性越来越高。植物雌激素副作用较小,人们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但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这样才能为人类提供一个更安全的使用指南。将植物雌激素的研究深入对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作用,会给众多的患者带来福音。目前看来在临床和保健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很有可能取代其他的激素(动物雌激素、合成雌激素、半合成雌激素)。但是也有相关的报道,女性在绝经后单纯的长期补充植物雌激素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所以,提倡广大女性在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取豆类制品,而不是单纯的补充植物雌激素。
[参考文献]
[1] Narod SA.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J]. Nat Rev Clin Oncol,2011,8(11):669-676.
[2] Hah N,Kraus WL. Hormone-regulated transcriptomes:lessons learned from estrogen signaling pathways in breast cancer cells [J]. Mol Cell Endocrinol,2014,382(1):652-664.
[3] Moreira AC,Silva AM,Santos MS,et al. Phytoestrogens as alternative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menopause:what is real,what is unknown [J]. 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2014,143:61-71.
[4] Usui T. Pharmaceutical prospects of phytoestrogens [J]. Endocr J,2006,53(1):7-20.
[5] 张建梅,李瓦里.植物雌激素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2,27(1):65-69.
[6] Klein KO. Isoflavones,soy-based infant formulas,and relevance to endocrine function [J]. Nutr Rev,1998,56(7):193-204.
[7] Murkies AL,Wilcox G,Davis SR. Clinical review 92:phytoestrogens [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8,83:297-303.
[8] Usi T. Pharmaceutical prospects of phytoestrogens [J]. Endocr J,2006,53(1):7-20.
[9] 臧金P,赵丕文,陈梦,等.雌激素或雌激素样物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与机制[J].世界中医药,2016,11(6):1131-1136.
[10] 周洁,吴敏.植物雌激素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3):411-413.
[11] Wiseman H,Oreilly JD,Adlercreutz H,et al. Isoflavone phytoestrogens consumed in soy decrease F(2)-isoprostane concentration and increase resistance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to oxidation in humans [J]. Am J Clin Nutr,2000,72(2):395-400.
[12] Shwaery GT,Vita JA,Keaney JF. Antioxidant protection of LDL by physiological concentration of 17β-estradiol:requirement for estradiol modification [J]. Circulation,1997,95(8):1378-1385.
[13] Weber C. Involvement of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in endothelial adhesion molecule induction [J]. Immunol Res,1996,15(1):30-37.
[14] Hashimoto M,Miyao M,Akishita M,et al. Effects of long-term and reduced-dose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tima mediathicknes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J]. Menopause,2002,9(1):58-64.
[15] 蒋凤荣,蒋日磊,朱晓佳,等.雌激素样中药对心血管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54(1):98-100.
[16] 赵文红.以血管平滑肌细胞为靶标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功效成分筛选及其作用机制初探[D].南昌:南昌大学,2011.
[17] Milner TA,Drake CT,Lessard A,et al. Angiotensin Ⅱ-induced hypertension differentially affects estrogen and progestin receptors in central autonomic regulatory areas of female rats [J]. Exp Neurol,2008,212(2):393-406.
[18] Steinberg FM,Guthrie NL,Villablanca AC,et al. Soy protein with is of lavones has favorable effects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lipid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in healthy postmenopausal women [J]. Am J Clin Nutr,2003,78(1):123-130.
[19] Cruzm N,Luksha L,Logman H,et al. Acuteresponses to phytoestrogens in smallar teries from 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6,290(5):H1969-H1975.
[20] Woodmano L,Missenm A,Boujaoude M. Daidzein and 17 beta-estradiol enhance nitric oxide synthas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calmodulin and a decrease in caveolin-1 [J]. J Cardiovasc Pharmacol,2004,44(2):155-163.
[21] Lih F,Wang LD,Qu SY. Phytoestrogen geniste in decreases contractile response of aortic artery invitro and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in vivo [J]. Acta Pharmacol Sin,2004,25(3):313-318.
[22] Karmsetty MR,Klinger JR,Hill NS. Phytoestrogens restore nitric oxide-mediated relaxation in isolated pulmonary arteries from chronically hypoxic rats [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1,297(3):968-974.
[23] Clarkson TB,Anthony MS,Morgan TM. Inhibition of postmenopausal 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a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conjugated equine estrogens and soy phytoestrogens [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1):41-47.
[24] 田光晶,R丛丛,许继取.亚麻木酚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17,42(1):35-39.
[25] Zanwar AA,Hegde MV,Rpiakar SR,et al. Antihyperlipidemic activity of concomitant administration of methanolic fraction of flax lignan concentrate and omega-3-fatty acid in poloxamer-407 induced experimental hyperlipidemia [J]. Ind Crop Prod,2014,52:656-663.
[26] Fukumitsu S,Aida K,Shimizu H,et al. Flaxseed lignan lowers blood cholesterol and decreases live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moderately hypercholesterolemic men [J]. Nutr Res,2010,30(7):441-446.
[27] Felmlee MA,Woo G,Simko E,et al. Effects of the flaxseed lignans secoisolariciresinol diglucoside and its aglycone on serum and hepatic lipids in hyperlipidaemic rats [J]. Brit J Nutr,2009,102(3):361-369.
[28] Garcia-Martinez MC,Hermenegildo C,Tarin JJ,et al. Phytoestrogens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serum to stimulate prostacyclin release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J].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3,82(8):705-710.
篇8
【关键词】 围绝经期;心血管疾病
围绝经期大约在45~55岁,平均50岁左右,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到最后一次月经1年内的一个过渡时期,体内血清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除有月经失调、精神、神经等症状外,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更不能忽视,尤其是绝经后尤为突出。临床资料证实,绝经前妇女很少患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男性,这与妇女在绝经前心血管系统受到雌激素保护有关,本研究对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的3组人群心血管疾病(CHD)调查分析,探讨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随机抽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妇科、内科就诊的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绝经后期的3组女性患者。绝经前期为40~50岁100例,绝经过渡期为45~55岁210例,绝经后期为50~60岁152例,绝经前期患者就诊于心内科,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均首诊于妇科;同时随机抽取心内科与女患者相同年龄段的男患者相同例数。均有不同程度血压升高或血压波动、心悸或心绞痛;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异常表现;部分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血液检查提示高脂血症。(表1、表2)。
1.2 方法 随机抽出2009、1~2011.6来内科住院治疗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15例,绝经前期为40~50岁2例,绝经过渡期为45~55岁16例,绝经后期为50~60岁78例,老年期(本研究为绝经后10年)119例,梗死部位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多发生于前、侧壁范围,多为无Q波心梗,绝经后期及老年期Q波心梗高于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表3)。
2 结果
心血管疾病(CHD)在绝经前期女性中很罕见,绝经前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性别差异,接近1∶4;心血管疾病(CHD)发生率在45 ~54 岁(即绝经过渡期年龄)后显著增加,但其发病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男性;绝经后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与男性趋于一致。根据男、女性心血管疾病在不同年龄发生率的特点,被推测为绝经前期妇女体内具有对心血管的某种保护因素,使其免受心血管疾病的侵袭。这种保护因素被认为是雌激素。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研究 绝经后期妇女由于生理代谢系统发生改变,许多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绝经前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性别差异,约为1∶4 [1],且其发病年龄要比男性晚10~15年[1];但绝经后期妇女的发病率却与男性趋于一致。因手术或自然因素45岁前绝经的妇女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几率更大。绝经是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已表明妇女心血管疾病随年龄增加及卵巢功能衰退,发病率明显上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是妇女在绝经前期受到雌激素的保护所致[2]。
3.2 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妇女在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内源性雌激素缺乏,体内雌激素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系统失去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雌激素具有保护心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雌激素通过血管壁特有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调节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功能,影响心血管的收缩和舒张。②雌激素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③雌激素可以改变血脂代谢,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④雌激素可以改善血管状况,降低血粘度,防止血栓形成和血管堵塞。
3.3 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3.3.1 冠心病的临床特点 发生于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早期心绞痛症状不典型,以自发性心绞痛为多,主要因为冠脉动脉受雌激素保护作用薄弱而发生痉挛有关。随年龄增加而症状突出。
3.3.2 女性高血压特点 绝经前期女性高血压发生率低于同龄男性,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发生率明显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伴随绝经发生,且舒张压增高明显。本研究围绝经过渡期妇女有假性心绞痛,收缩压升高、舒脉压不高,症状多,体征少。目前认为收缩压升高,相对于舒张压升高,是心血管事件更重要的预测因子。
3.3.3 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妇女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应注意排除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是否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不能轻易诊断为冠心病,需结合平静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必要时行冠脉动脉造影来确诊,以免加重患者精神负担和延误原发病的诊治。
3.4 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3.4.1 雌激素替代治疗与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女性心血管疾病:
绝经所致雌激素下降引起潮热、出汗、失眠、抑郁、记忆力减退等;卵巢功能减退导致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促进或加速心血管病、骨质疏松、泌尿生殖道萎缩等,故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需要性激素补充疗法(HRT),性激素补充疗法(HRT)的效益是肯定的。研究表明绝经后随年龄的增长,冠心病发病率增加4倍,而用性激素补充疗法(HRT)可使同龄人群的冠心病风险下降50%。可见防治女性心血管病的重要性。
国外资料研究证明,只有在绝经过渡期早期使用性激素补充疗法(HRT)才能产生显著效果。因为在绝经过渡期后期及绝经后期可能冠心病动脉改变早已形成,妇女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雌激素缺失后可加速形成[3]。根据这一现象,认为雌激素应用应选在雌激素缺乏的窗口期,在绝经过渡期早期,心血管病变处于初始阶段,应用雌激素后可以有效延缓甚至逆转心血管病变得进展,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而当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晚期,血管病变已经进入较为严重的程度,可能已经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时补充雌激素将不能逆转这种病理改变,而且可能通过血管扩张导致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引发血栓。所以应用性激素补充疗法(HRT)应早期、个体化及权衡利弊而使用,要掌握好禁忌证如子宫肌瘤、子宫异常出血、乳腺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
3.4.2 保持平和心态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认识自身存在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实行自我保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参 考 文 献
[1]对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危险的处理:欧洲心脏病医生与妇科医生的一项共同声明.中外临床医师杂志,2008,2(5).
篇9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系统疾病,在临床当中十分常见,多饮、多食、多尿与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为该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一般因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引发[1]。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很有可能出现微血管与大血管等多系统器官损害,其中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全部患者中有男性62例,女性54例,年龄最大的为69岁,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平均年龄57.61±6.49岁,病程最长的为18年,病程最短的为1年,平均病程9.25±3.46年,按照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与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其中包括为患者详细讲解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各项知识、为患者制定出一整套规律的生活作息表,指导患者进行规律生活、与患者亲切沟通、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导以及利用定期开展户外活动的手段增加患者运动量等。以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及家庭状况等相关因素为依据对其进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帮助患者增加康复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与心理压力[2]。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基础上予以研究组患者强化护理与营养干预。
1.2.2.1 强化护理
1.2.2.1.1 适当运动 为适应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应选取时间较短、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且运动量需以患者身体不出现明显异常为宜。患者每次饭后一小时为运动开始的最佳时间,需胰岛素注射的患者应将腹部作为胰岛素注射位置,避免注射位置与活动剧烈位置产生冲突。
1.2.2.1.2 血糖监测 患者血糖是对其运动效果、饮食控制效果与药物治疗效果的集中体现,可通过对患者血糖的检测而适当调整相关方案。对患者血糖进行及早控制可避免其体内形成糖化血红蛋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梗死。
1.2.2.1.3 用药指导 降压、降脂、降糖、抗心律失常、抗凝与扩张血管药物是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用药物。在患者用药之前需先为患者详细讲解与药物有关的知识并予以患者心理辅导。
1.2.2.2 营养干预
1.2.2.2.1 热量摄入 应以患者实际身高为依据明确理想体重,再根据患者实际劳动强度与理想体重将其每日所需热量计算出来,在确保营养的前提下对患者总热量摄入及体重予以有效控制[3]。
1.2.2.2.2 高碳水化合物摄入 患者应食用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的饮食并将摄入量在每日总热量的6成左右,此种饮食结构可对患者胰岛素需量进行维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葡萄糖耐量。行此项营养干预时应注意不改变患者热量总摄入量。
1.2.2.2.3 蛋白质摄入 患者需确保所摄入的蛋白质为动物蛋白质并将蛋白质每日摄入量控制在每千克体重0.8-1克。
1.2.2.2.4 胆固醇摄入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饮用全脂牛奶与食用动物内脏,应将胆固醇的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00毫克以内。
1.2.2.2.5 食盐摄入 严重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为2克,与此同时还需对各类腌制食物的食用予以限制,若患者病情较轻可放宽食盐摄入量在每日3-5克左右。
1.2.2.2.6 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可起到对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进行降低、对其心血管予以保护的作用,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应为含糖量较低的粗纤维蔬菜。
1.2.2.2.7 微量元素摄入 为对患者血液中游离脂肪酸进行降低,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对患者心肌健康与进血管健康予以保证,应确保患者锌、铬、硒等微量元素的有效摄入。另外,患者还需摄入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与维生素B族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血压与心电图异常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以结果P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血糖、血压与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24.14%、18.97%、12.07%,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的58.62%、43.10%、46.55%,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血糖、血压与心电图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升,人们的饮食质量也随之越来越好,此种情况增加了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发生几率,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且趋于年轻化[4]。高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特征,其所引发的心血管病变会对患者心脏大血管及微血管产生累及。因此,需强化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以避免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对患者预后进行改善。
相关研究表示,同时予以糖尿病患者营养干预与强化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对其血脂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免疫力[5]。
篇10
关键词:高血压;非洛地平;脑卒中;心血管事件
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6―0480―02
高血压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而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据统计我国约有1.6亿高血压病病人。已有研究表明,东方人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西方,即努力控制高血压可以减少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主要观察长效钙离子拮抗剂――非洛地平对于高血压病病人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入选病人225例,入选前观察期退出研究17例(8%),退出的主要原因是病人意愿或血压高于目标基础值。将208例高血压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随访4.7年。整个研究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失访2例,206名病人纳入统计分析。两组病人的性别构成、年龄、体重及身高以及血压、心率、既往史等基本情况均相似,具有可比性。两组一般资料详见表1。
1.2入选标准 按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进行初选病例。①(50~70)岁高血压病病人,男女不限。如未服用降压药治疗,收缩压(SBP)应在(160~210)mmHg(1mmHg=0.133 kPa)之间,或者舒张压(DBP)在(95~115)mmHg之间。②(50~60)岁的病人需有≥2个危险因子[男性;吸烟习惯;1年内总胆固醇≥240 mmol/L或长期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良好的糖尿病;左心室肥大;蛋白尿以及超重(体重指数>27kg/m2)]。或者至少有1件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61~79)岁病人需有≥1个危险因子,或者至少有1件心血管事件发生。③无研究药物明确的禁忌证。④病人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 病人有如下情况之一应予排除:①6个月内患急性心肌梗死或脑卒中;②已知的继发性高血压;③严重的瓣膜病;④不稳定型心绞痛;⑤血肌酐>2.0μmol/L;⑥控制不良的糖尿病;⑦伴有其他威胁生命的疾病(如恶性肿瘤);⑧对于一线药物过敏。
1.4方法
1.4.1入选前观察期 所有病人必须经过此阶段。在此期间须停用一切降压药,改为口服利尿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12.5 mg/d,共6周。第2周、第4周、第6周末随访各1次,确定病人的耐受性和依存性。以第6周末的血压值为基础血压。基础血压DBP≤95 mmHg和SBP≤160 mmHg的病例即可入选。高于上述值或依从性不好者退出研究。
1.4.2 随机治疗期 符合条件者进入随机治疗期。对照组予利尿剂加安慰剂(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治疗组予利尿剂并口服非洛地平(商品名康宝得维,由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5 mg/d。治疗随访5年,或至发生终点事件。除研究药物外,被观察病人可以接受其他任何必要的内外科治疗,包括必要时的抗高血压治疗(钙离子拮抗剂除外),一旦病情稳定即恢复课题用药。
1.5随访 随机入选后6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以后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课题结束。随访时询问有关病情、测量血压、收集严重事件及不良反应。
主要终点为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非致死性脑卒中。次要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心脏事件以及高血压恶化。
1.6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分析均利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事件频率差异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血压变化 治疗组血压低于对照组,一直持续到研究结束。平均随访4.7年,收缩压平均水平相差6 mmHg,舒张压相差4 mmHg。入选前观察期病人平均血压为158.0/92.0mmHg,随访12个月后,治疗组平均血压为136.8/81.6 mmHg。对照组为142.6/85.9 mmHg,随访结束时,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好地将血压控制于140/90 mmHg以下。2.2主要终点事件(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18.8%,并且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重要并发症脑卒中、心脏病及肾脏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致死致残率高,对高血压人群生存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因此,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非洛地平是一种对血管有极高选择性的长效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可直接扩张血管平滑肌或通过阻滞钙离子进入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内,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目前的研究认为,钙离子拮抗剂对降低脑卒中发生有特定的优势。本研究也表明,小剂量双氢克尿噻(12.5 mg/d)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非洛地平(5 mg/d)长达5年的降压治疗,可使高血压病病人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下降15mmHg和7mmHg,与对照组相比,两组血压相差6/4 mmHg,使脑卒中事件、心血管事件、总死亡率等主要终点事件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我国早已结束的两项以钙离子拮抗剂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结果一致。即Syst―China和STONE研究,证明钙离子拮抗剂能显著减少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事件。但上述两项研究仅证实了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既往心血管疾病史的病人中收缩压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两组血压均有显著下降。研究结束时,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好地将血压控制于140/90 mmHg以下。有学者曾经比较了降压达标的高血压病病人与未接受治疗或治疗未达标病人的临床转归,结果发现:血压
尽管东方人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联性不如脑卒中,但本研究显示,非洛地平对降低所有心血管事件也有明显的优势。
- 上一篇: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
- 下一篇:高等教育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