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职业教育

篇1

关键词 贫困山区 初中学校 职前职教 渗透职教因素

贫困山区初中在经过“普九”攻坚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为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不少农村中学仍然遵循着“应试教育”模式,以中考指挥棒为指导,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只重视少数所谓的重点班、重点生而忽视了绝大部分的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升学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使更多的学生因学无所获、学无所用,对学习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心理,并由厌学走向辍学。即使勉强留下来的学生也无心上学,只是等着拿初中毕业证,成为隐性辍学学生。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两基”成果的巩固,最终使贫困山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依然得不到提高,农民没能通过学习知识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从而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摆脱贫困山区初中目前的局面,必须创新教育模式。

我校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一所边远的山区中学,1992年被确定为县综合改革实验学校,开始探索农村办学的新模式。特别是1995年12月,我校在承担广西壮族自治区“世行贷款‘贫困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因素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任务之后,便进行了在初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因素的课题实验探索。我校开展了初三分流、学科渗透、“绿证”班级、成普教结合等职教渗透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课题攻关和实践,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逐步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主要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办学新模式,学校开始展露勃勃生机。1996年至2007年我校的中考成绩一直保持在融水县各初中学校的前列。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学生毕业回乡后,很多都成为农村的劳动技术骨干,成了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从我校实践经验来看,农村初中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可以采用初三分流式、学科渗透式、课外选修式、职校联办式等多种形式。

(一)初三分流式

初三分流式就是到了初三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将学生分流成为升学预备班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升学预备班以升学为目标,强化文化课的教学,为学生能考上高级中学打下坚实基础。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则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合理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加大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和职业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适用技术和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及要求,改变文化课授课和考试的方法。如对于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学的英语课程,对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学生只要求学会简单的日常英语对话和能说出一些常用生活物品的英语名称。考试也可采用笔试、面试、会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初中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合格的“绿色证书”。

(二)学科渗透式

学科渗透式就是各学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文化课教学中找准渗透点,适时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把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意识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教育内容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学科渗透式的重点放在初一、初二年级,渗透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教育阶段仍是以文化课“双基”教学为主,渗透职教因素是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渗透的职教内容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即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实际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课外选修式

课外选修式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完成文化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特长培训班学习,比如体育班、书法班、音乐舞蹈班、工艺雕刻班、摄影绘画班、电脑影像处理班、武术班,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有利于对特长生的保护,有利于不同潜质的学生潜能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校办学的吸引力。

学校可以安排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作为特长生专门的活动课时间,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职业技能。

学校鼓励有技术专长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外职教渗透活动,发挥教师优势,开设技能培训班。学校对开班教师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对工作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职校联办式

职校联办式就是与高一级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让高一级职校提前介入初中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活动。通过与上一级职校联合办学,农村初中学校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解决初中学校缺乏技术教师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升入上一级职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广泛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特别有利于准备外出打工的学生;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校生源的稳定。这是一个双赢的办学方式。

篇2

关键词:初中阶段 职业生涯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307-02

近几年来,国家和教育部也高度重视职业生涯教育,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展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但相对于国外的发展状况,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这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乏、家庭日常职业生涯引导教育的偏差、社会职业生涯教育氛围的浅淡和初中时期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综合作用,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不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清楚,在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明显缺乏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结束正规九年义务教育后,出现升学无望,就业无门的状况,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一、中国初中时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初中生对自我认识不全面。调查发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但是自我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在“你了解?”和“你了解自己的?”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以及优点和不足的比例只占36.3%和37.9%,不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分别占到63.7%和62.1%。调查充分显示,初中学生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判断和认识,但是对自我认识还不够全面,相当多的学生对自我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对与兴趣、爱好、特长、能力、优点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是淡薄。

2.初中时期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完整。现在社会上的职业众多,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等对将来职业有一个设计,就必须让孩子接触各种职业,了解各种职业信息。调查显示:初中生对职业的认识不完整,认识片面,对职业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初中生受社会舆论、媒体宣传影响较大,对社会职业的构成了解不全面,在“哪一类是你大学毕业后期待从事的工作?”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是36.7%、18.4%和16%,这说明初中学生对社会职业关注受老师、家长和媒体的影响,集中于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务员等社会影响力较大、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对技术操作型的许多劳动岗位(如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更是表现漠然。第二,初中生对社会职业的了解途径不丰富,比较片面。了解途径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家长和朋友,而其他本该发挥重要作用的如老师、报纸和社区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还有初中学生普遍认为培养某项职业能力很重要,但愿意在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却很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缺乏社会职业意识,缺乏对构建明智、现实的职业发展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学生思想上的印痕。

3.初中时期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增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初中时期是学生对前途的现实性的探索和实验性的选择时期。这一时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色彩非常鲜明,老师和家长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作出初步的职业尝试。调查显示:中国初中学生对职业和个性的关系认识较清楚,已经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还是很淡薄,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与其他发达国家初中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调查中仅仅有31.3%你听过职业生涯规划,高达68.7%的初中生不记得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解和系统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就更少了;高达70%的初中生不知道或者不清楚自己将来比较适合从事什么职业;认为应该在初中阶段考虑职业生涯规划初中生只占26.2%。这些问题综合说明现阶段中国初中生在职业规划上意识淡薄,而且滞后,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将来会为此付出代价。

4.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和偏差。职业生涯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主要以班级或小组团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但是调查显示,中学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缺失,很少有学校开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走形式,大部分学校也没有按照各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生涯发展不相适应。在对老师的调查中,只有9.2%的学校有开设人生设计或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班主任很少教育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选择职业,只有1/10的老师有在课上强调职业选择的重要性,这些问题显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关于职业生涯的教育内容严重缺乏。有的初中学校即使有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出于安全考虑,只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参观,而关于职业的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次数少,而且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当问到老师“您学校在课外活动中有没有组织学生参观一些职业如医生所从事的工作”时,回答没有或不清楚的比例高达91.8%,回答有的比例只占8.2%,与中国小学阶段还有一段差距,更不用说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了。这说明在初中时期,由于升学压力、老师和家长的一些认识误区,初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减少,更不用说职业实践和职业实习了。

二、加强初中时期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初中时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协作和共同努力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扩大职业生涯教育范围,提高职业指导水平,扩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手段和渠道。

1.增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第一,教师要树立对学生理性的职业期待,避免提高学生未来择业的机会成本。教师要充分重视职业生涯教育这项工作,尤其是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修养,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第二,各门学科任课教师要接受职业生涯教育培训,并把职业生涯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第三,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职职业生涯教育教师。中国的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借鉴国外的标准,培养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老师,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和学校要按1∶500的比例配备专职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2.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初中时期是职业指导的起始时期,中国中学的职业指导,包括升学与就业两个方面,是以学生为本,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生涯设计,为升学或就业作好准备的一门学科。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毕业生的合理分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因此作为初中学校发挥初中职业指导的作用和提升初中职业指导的水平:要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建立学生个性档案,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特点,突出职业指导的目标化;提供职业信息服务,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积极开展咨询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定向;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课外活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其职业素质;推进职业指导,要注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3.开设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课程。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职业生涯课程的教育。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公选课或必修课,引导、帮助和鼓励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未来的从业方向,选择各不相同的课程组合,以满足未来升学和就业的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份蓝图。同时加强对家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和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4.灵活开展各种以职业体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通过开展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初中学生热情参与各种职业体验活动。(1)劳技渗透,实现学生的自我角色塑造。(2)活动展示,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功感。(3)实地参观和实习体验,帮助学生体验工作环境和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4)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5.针对初中时期青少年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阶段,其中心任务是解决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身心限制的矛盾,所以初中生涯发展的重点是进行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与计划的准备,要分时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中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在不同的年级教学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初中一年级的内容侧重自我觉察,辅以少部分职业初探,初中二年级以认识生涯类群为主,侧重生涯觉察,初中三年级以生涯规划为主。

在学校发挥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家庭要发挥积极的协助作用,如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关注初中生性格的发展;要重视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职业意识;社会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引进国外先进的测评工具,加快国外人才测评工具和方法本土化的研究与开发;完善职业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职业信息服务;建立初中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和制度保障(调查数据来源于福建省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教育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中职生; 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2-0089-02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中等职业教育已构成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我们应该在抓好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抓好德育能力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和行为特点

(一)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而且屡教不改。

(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

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中职学校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加费劲,作业上交不及时或者纯粹不做等状况比较多。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为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使得他们在处理师生和同学间矛盾时容易急躁、不考虑后果,心理上自我保护、爱面子、自尊心强。

(四)意志力差

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办法,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就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二、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众所周知,在中等职业中学而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学校、班级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明确规章制度,建立班级个人量化考核办法。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而且中职生农村学生也比较多,农村学生家长农活较多,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往往是中考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的后进生,正是这一特殊的群体构成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成份。新学期开始后,新生从原来不同的学校汇聚到职专,面对新的学校,好奇心与期望好的开始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他们都想重塑形象,也想拥有一技之长。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开学第一周起就设法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学生日常仪容仪表要求细则》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详细阐述中职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毕业、升学后就业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每一阶段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与班干部、学生代表共同拟定各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班级考核机制和办法,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从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并将考核结果载入班级量化考核表上,同时统计每日迟到早退、自习课纪律情况,对迟到次数较多、闲话较多的同学,责成其写说明书,或为班级表演节目,或适当增加晨跑的圈数。在这些监督考核制度之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学生对良好习惯有了一定的共识,能够逐步的建立起来相应的行为习惯。

(2)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的是冰冻一尺非一夜之寒,因此,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也不能快刀斩乱麻。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若要常抓不懈而又不浮于口头,流于形式,我认为必须加强监督。设岗监督是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力度的有力保证。加强岗位监督,不但可以及时表扬好行为、好作风,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经常获得反馈信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监督分两个方面:班干部监督和学生代表监督。班干部监督岗由值周班干部轮流上岗。主要负责监督全班学生在上课、晚自习、课间、课外活动时段的基本情况。监督内容包括:填写班级日志,组织检查学生校徽佩戴、衣着打扮,发型,上课纪律,班风班貌,安全意识、卫生习惯等。学生代表监督岗由班干成员提出候选人名单,交由全班同学进行民主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值周班长值周期间管理情况的监督,对值周班长的做法有异议时,可视轻重程度及时报告常务班长、班主任。每周星期一早晨早自习时,有值周班干部主持,值周组长和学生代表向全班作上一个星期的工作总结。像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监督,既发挥了班干部、学生代表的特殊作用,把不良的行为习惯扼杀于萌芽之中,又巩固了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趋向经常化,实现常抓不懈的目的。

(二)集体观念的形成

(1)参加军训。军训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军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文明节约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一般在秋季开学第一周实施军训计划,时间为一周或十天。军训过后,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后期的学习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和纪律基础。

(2)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学校和班级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与班集体活动和团组织活动,如组织读书、技能竞赛、艺术展演、传统文化教育、体验竞赛、主题教育月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参加多样化的活动,将学生置于多种复杂的关系中,在这些复杂的关系和交往中让学生确立道德观念,丰富道德情感,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全面地成长。如依托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法庭听证”、“警校共建”、校外生产实习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生产实践劳动。如让学生打扫校园、冲洗卫生间等,使学生体验不讲究卫生的危害和劳动的辛苦,使学生逐步养成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学年假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市区超市、社区等地方参加劳动、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劳动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养成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优良品质。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了革命传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谈心室,设置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并安排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咨询工作。每年组织和选派老师参加省市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为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储备人才。积极在班级内组织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并把谈论的内容或者解决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交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内发生的一些情况和学生心理状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行动,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四)定期与家长联系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又希望能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对此,应利用家长来访、开学报名之机,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每位班主任应建立班主任工作手册,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如果学生不到校要通过电话及时向家长报告,并了解学生去向;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不良情况和事故必须跟家长沟通,积极配合学校处理事故;每一学期期末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状况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情况等等,班主任与家长积极联系,互相沟通,交流信息,这一方式能有效地发现和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学校与家长互相配合,才能齐抓共管,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因此,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必要途径。

三、总结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生活的全过程,从学习方面的认真听课,积极作答,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到纪律方面的不迟到,不旷课;从日常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培养到行为举止方面的端庄大方,文明得体等,都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通过与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素质教育 必要性 内容 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可见,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内容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绝不可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

一、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要求,其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对学生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可以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法纪观念,做到遵纪守法。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德育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些学生存在任性、偏激、法纪观念淡薄等现象,这充分地说明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因此,要把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的首位。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的条件,也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离开科学文化这一基础素质,就难以谈得上职业技能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差距,他们普遍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方法。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采用低起点、高要求的办法,因材施教,尽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也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规范劳动者从事本职业的行为,增强劳动者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劳动者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鼓舞劳动者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斗志总之,只有造就千百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才能确保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想问题缺乏理性思考、办事情不思前想后、是非观念不强、纪律松散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学生将来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敬业、适业、创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将来能够做到“干一行、像一行;干~行,爱一行”,全身心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树立和增强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四)职业技能素质教育

职业技能是劳动者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等职业学教学的重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和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决定着劳动者择业和就业的成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应及时准确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和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及时地调整专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的精神。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不仅应教会学生掌握现有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走上社会用得着,更应教会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思考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采用新的工艺和技术,使用新的先进工具并大胆革新、勇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才具有吸引力,才充满生机和活力,才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不负时代的重托。

(五)身心素质教育

身心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个重要方面。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搞好工作和适应社会的保障。初中毕业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一方面,他们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另一方面,南于在“留守“中成长,加上中考升学的打击,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普遍困扰着他们。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各类体育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接触和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意识,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辅导等形式,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使他们敢于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困难、面对失败,经得起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浪潮的种种考验,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

上述五个方面的素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构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不能用孤立的观点只强调其中的某一种素质的教育,更不能人为地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相同的措施。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条件,从客观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素质教育的成功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地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素质教育。从素质教育的共性来看,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培养未来合格的中级技术劳动者。因此学会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抓住素质教育的重点,实现其目标,必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了中等职业学校硬件设施的财政投入,为巾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应在这一基础上加强实训课的教学,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确保毕业后立刻用得着。当然,国家财政的投入也是有限的,现在许多学校采取厂校挂钩订单培训,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厂方的先进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忽视硬件设施的建设,素质教育就会失去坚实的物质基础,成为毫无现实意义的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机构,教师是素质教育直接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是素质教育的主导。可以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素质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作为教师,应担负起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修养;全面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素质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作为学校,应大力营造教师学习和教研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和教育实验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三)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方式,开展演讲、爱心助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有趣而多彩的活动,变以往纯理灌输教育为活动影响教育,寓教于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及时地肯定、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强,形成学生的自尊,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将来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转变观念,营造素质教育良好的环境

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靠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育系统内部,它是一个受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需要取得广大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学生“成才”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水平的专家,更需要大批掌握劳动技能的熟练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具有“一技之长”,增强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这样学生将受益终生,学校素质教育也会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素质教育就会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升华。

篇5

论文摘要: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降低农村初级中学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新引力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有: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做好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工作;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的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的教育沟通与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与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意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 “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与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掌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

[1] 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 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

[2]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调查:河北初中生辍学率近9成[EB/OL].

[4] 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21).

[5] 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英语兴趣; 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分层教学; 英语教学反思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立在培养的是德、志、体、美等素质教育项目合格的应用性人才,课堂教育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课堂教育老师可以把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传输给同学们,但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与很多因素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学生的运用结果,其中有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个体也就是每一个同学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英语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学习态度、课堂情绪,等等,这些都关系到每一堂课的效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英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职业中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尝试从分析目前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对我国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分析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堂上存在哪些问题

(1)课堂没有吸引力。中等职业英语教育多数仍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讲远远大于学,课堂时间大部分或者全部都由英语老师掌握着,在这个过程中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仍处于缺乏状态,部分老师的课堂模式单一,一味的陈述书本,按照死板的步骤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仅仅以背单词、语法、例句以及课文的形式去扩充学生的单词量,整个教学毫无生趣可言,这就使学生完全依赖于老师和课本,缺乏思考,失去了本来的课堂效果。

(2)课堂缺少师生互动。老师在讲课后往往通过考试来获取同学们的掌握程度,但这个分数并不能直接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或者那只是一个方面,理论的,笔头儿上的,这样培养出来的肯定是只能写不能说,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学生,和我们课堂教育培养全面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单独部署作业用多少时间朗读课文,听英文电台等是没有检验办法的,对于缺乏自制能力的学生来讲也许就会忽略这个动嘴作业,因此,课堂的互动,由老师设计互动题目,提供情景参考,可以是游戏可以是表演或者演讲,并对整个过程进行点评,表扬好的创意指出不足之处,这样可以增进老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从而适时针对出现问题进行排疑解难。

(3)学生情绪不高,心理抵触,自卑心强。一般中职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有的会写不会说,有的词汇量非常匮乏,这和我们中等职业英语教育对学生词汇量认知数以及英汉互译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课堂上,即使老师设计了很多与教学有关的有意思的目的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学生们往往不愿意参加,是害羞,是胆怯,是自卑,这就是一种心理在作怪,往往是不敢参与进来,担心说不好或者说错了别人笑话,教与学不能相互配合就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影响学生成绩。目前的职校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水平偏低,到职业学校学习无非是为了混张文凭以便就业,他们是不愿下功夫,更谈不上吃苦,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活动被动应付,课堂交流不畅,课余不主动朗读,日常用语交流少,大部分学生厌倦英语学习,导致了职业中等学校英语教学的困难。

二、针对中等职业教育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一要有效利用有声系统,定时播放英语听力材料,创设感受空间:二要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两项活动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提倡互动性教学模式。整个英语课堂就像个互相交流互相请教的地方,由老师安排整个主题和情境,可以是老师先讲一个课程要点,然后针对这个要点老师设计一些问题去提问大家,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整个知识点传输完毕后,巩固大家及记忆,设计一个情景剧似的对话环境,由学生自主编排,自主演示,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活跃了创新思维,勇于表现,敢说,敢演,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对于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确保测评的多样性。职校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制度,要围绕今后从事的职业所需的英语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建立能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变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变纸笔测验为各种考试方式相结合。

(4)切实加强英语教学的管理。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不但要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方面将英语教学纳入管理范围,而且还应把教学状况、质量要求检查考核等方面一并纳入真正的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既然英语教学对培养能适应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千百万劳动者和中级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仅仅对英语教学进行一般性考查就远远不够了,因此,也应像对其它重要基础学科一样,除做到对教学两方面进行日常督促和检查外,还要有严格的考试。另外,还要加强对教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以保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国平. 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路和措施[J]. 职教论坛,2004(9)下.

[2]田玉梅. 浅谈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朱凌云. 浅谈高职英语教学[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4]王海燕.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启示[J].《人文社科》

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

一直以来,我校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启发下,认为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和缓慢的教学节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纳入科学化的轨道。通过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努力探索出一条初中教学序列化、科学化的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同步发展

无知必然无能,智能发展的程度又反过来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语文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学科,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思维训练置于中心地位,结合语文知识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想、善想,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求异、勇于探索的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预习的力度。如《最后一次讲演》,在预习时,教师只提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讲演稿中多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同学们通过预习,很自然地把握住了讲演者闻一多先生满腔悲痛、慷慨陈词的情绪,为讲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强调预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对生字注音释义,对词语结合课文进行解释,写出文章的结构、段意、中心和阅读提要。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就由教师的教为主,转移为学生的学为主。

其次,是努力抓好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就要善于提出引起他们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给他们打开一个新天地。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的《故乡》,其体裁是小说,人物描写是小说的核心描写,把握住了人物描写的特点,就把握住了整个作品的构思特点。教师在讲课时就紧紧抓住“变”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词语,提出一系列对照讨论的问题:时间跨跃30年,主要人物闰土,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精神、生活态度各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对比,学生了解了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苦得已无法形容,却不醒悟。闰土的父亲、闰土、水生这三代人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一问,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闰土”们当牛做马,命运一代比一代更惨,苦苦地在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闰土、“我”、“杨二嫂”三个人的生活形象有何不同?三个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做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自己而奋斗,彼此隔着厚厚的墙。故乡有没有改变?为什么?有答:“没有变,因为故乡依然贫苦,依然存在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精神上的摧残,闰土依旧在毕封建牛殖民地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有答:“变了,剥削变得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更烈了。”通过学生讨论再经教师稍加点拨,就由浅人深,由表及里,比较自然地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作品的主题也就从形象描绘的笔触里一步步地显露出来。最后,教师再富于启发性地轻轻一点,水到渠成,分析能直入文章的内里,学生便能生动活泼学习,思维随之开窍,能力随之获得提高。

第三,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我认为,作业一般应在课内完成,并重在讲评。初一、二年级课程比较轻松,时间充实,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业的能力,使教师放下精批细改的包袱,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创新能力。讲与练布局统一,协调一致。

叶圣陶老先生一再倡导,“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入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岂不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组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加教学活动,而且要充分肯定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尽量吸取他们意见中的合理成份,要引导他们加强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帮助他们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完全从兴趣出发的心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切实得到发展,加速培育一代新人。

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习上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青少年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自我约束能力差,要使他们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就需要教师给予帮助和鼓励,兴趣是力量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老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感到疲乏、寡味,我们就扮演了“三味书屋”老先生的角色,可谓“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学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教学的程式化,恐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任何一种工作学习中,长时间过多采用某种单调、呆板的模式,就容易产生疲劳,抑制思维欲望,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进入自己应该的“角色”,无疑,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学习收效甚微。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为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其谋事在我们执教者,其成事在我们教书育人者。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功必须取得学生的密切协作,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寻求新知识的活动,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就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求知欲,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意识的调控,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想方设法使他们对教学内容发生直接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例如,程翔老师在讲《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时候,我利用了当天新闻节目,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好像抗美援朝就是现在,同学们都在战场上一样。有一个同学在读到把敌人烧死在阵地的情节时,咬着牙读“烧死”,对美国鬼子愤恨的情绪溢于言表。

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教给学生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的方法,不断提高其智力水平。如一位教师在讲句子的结构时就编了一套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篇8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种植专业主要是为了给农业生产领域培养实践性人才,培养技术过硬的种植业专业人才。其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某一领域有所研究,这样便能够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了解度。

 

传统的种植专业主要以单一的课程模式为主,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专注的学好本专业课程,但由于种植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单纯掌握其中部分知识,并不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需要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运用到种植专业的教学中去。

 

一、“宽基础、活模块”概述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90年代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其原身为国外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家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经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宽基础,是指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并不是专业性的,具有针对性的知识,而是比较宽泛的,包含这一职业群中所有的知识点。

 

比如,在种植专业,可能包括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果树栽培技术、植物病虫害诊断与治理、土壤肥料学、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等。传统的课程模式是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只向学生们讲授专业知识。而新的课程模式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农业生产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植物生产与环境、种子经营与管理、植物病虫害等等专业的知识。活模块,是让学生在宽基础的前提下,学好自己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但是针对不同的专业,模块部分的学习是有所区分的,每一个模块都有特定的内容,学生们必须要通过模块学习掌握自己所在专业的技能,同时还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模块。比如,苹果树栽培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学好苹果树栽培模块的内容,掌握苹果树的种植技术,同时还可以选修其他模块,如水蜜桃栽培模块。这种课程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到“术业有专攻”。

 

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的种植专业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需要将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模块阶段,在基础阶段,学生们主要学习基础性的知识,而在模块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自己专业的技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掌握好专业技术,进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增强他们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首先,宽基础课程模式中的“宽”,主要包括专业覆盖面宽、基础知识面宽、课程服务面宽、学生知识面宽、学生就业观念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没有学历上的优势,也缺乏技术上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减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就必须要做到这几个“宽”,要让学生们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当毕业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时,能够运用在学校所学的基础性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

 

可以说,这样的课程模式是为了给学生们毕业后就业、转业、转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宽基础课程模式中,主要包括政治文化课、计算机、英语、职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职业群的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极大的丰富了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就业以及转业提供了基础。其中的计算机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加他们的转业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种植专业人才;英语专业能够让学生掌握另一门语言,为他们未来的转业打下了基础;职业类培训能够让学生在入校时便认识到就业的压力,让他们为自己做好职业规划;而基础性的专业类课程能够为他们后期的模块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其次,活模块课程模式主要是针对专业设置的专业性课程,以种植技术为主。在模块中,包括常规种植模块,如植物栽培;设施种植模块,如花卉设施栽培、蔬菜设施栽培;特种作物种植模块,如特种蔬菜、中草药栽培;农产品加工模块,如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村种植新技术;食用菌栽培;园林花卉栽培模块,如花卉栽培、园林绿化、插花、盆景。在模块的设置中,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当地的需求分设不同的模块,在大模块下还可以设置小模块,比如在植物栽培中可以下设苹果树栽培、水蜜桃树栽培,在花卉栽培模块下设牡丹栽培、栽培等等。

 

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长。当然,活模块课程模式,不仅仅是将课程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更重要的是课程的“活”,学生们侧重于某一个模块的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选修掌握其他模块的内容,只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便可以在掌握一个模块的基础上学习其他模块的内容。

 

这种“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能够让学生的整体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基础阶段,学生们掌握专业知识,并且学好计算机、英语等课程,在模块阶段,学生们主修专业技术,这种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和转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内容

 

除了构建相应的课程模式,还需要组建相关的课程内容。中职教育中种植专业的课程内容组建必须要结合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要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到最有用的知识。宽基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日后的转岗打下坚实的基础;活模块阶段,要去掉基础阶段已经讲解过的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技术的培养,如具体的植物栽培技术。如果教学时间充足,可以设置专业的技术模块,在大模块之下设置小模块的专业技术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专业的种植技术。

 

同时,还需要区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要根据当地人才的需要设置必修课程,满足当地人才的需要,同时根据市场前景设置选修课程。必要时可以在本专业开设与之相关的必修课程,并且对其他专业开设选修课程,这样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除此之外,课程内容的选取还需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相关种植技术,淘汰落后的种植技术,引入新的品种和种植方法。

 

结束语:

 

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种植专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传统的种植专业课程模式相对单一,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的发展,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中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并且为学生的继续教育以及转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职业特性;创新教育

由于办学性质和指导方向不同,职业教育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较普通中学有着明显的区别。长期以来,受到一些社会因素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不少在职教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观念、授课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偏差,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悖于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良倾向。突出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一直认为,语文是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各级各类升学考试或晋升考评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不愿服务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二是一些工作在职业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忽略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思维和授课方式,将偏难的或实际用处不大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这些不良倾向,影响极大,后果严重。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必须顺应时展的趋势,根据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立足于职教和学生的实际,突出职业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功能。

一、明确职业教育目标,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职业中学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同时,针对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差、兴趣低的实情,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习负担,让学生“轻装上阵”,在学好基本实用的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钻研专业技术知识。这样,语文教学在学生专业技术科目学习中的辅作用才能够突显出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广语文学习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科目提供借鉴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应该联系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制定一套具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使之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引导性、启发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汲取知识、获得技巧,有意识地在学习自己专业技术课程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从而使语文学习方法能够为专业课程学习所借鉴。具体来讲主要有:

1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作为课堂组织者一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思维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目标明确但没有也不需要有固定答案的训练题,这是课堂中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定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还可以用情境激趣、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开展以听说训练为手段、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集操作性、实践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工具

许多职业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扎实,致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缺少兴趣,听说能力普遍低下。在公开场合不能有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目的。因此,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1)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2)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3)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听说训练。这些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可谓一举两得。由此,语文教学的工具得以充分发挥。

四、注重写字、写作练习,培养、提高书写能力和从业技能,为职业技术人才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多数职业中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低下,写出的汉字不规范,甚至令人无法辨识,写字速度很慢。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写字训练;对书写能力进行考核分级,纳入学习成绩或技能考核标准;举行各种书法竞赛活动等等。这样,才能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并为他们在工作中能够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时,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应该明确职业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地位,确立适合职教特色的写作能力培养方法。从学生专业课程的角度,积极挖掘教材中应用文体写作的实用性内容,或者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一些适合学生从业需要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较高的综合技能。

五、倡导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为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文化素质提供优质的服务

篇10

关键词: 进出口业务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进出口业务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它也是帮助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门经贸类的课程,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门课主要就国际货物买卖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等问题进行阐述。由于该课程与国际接轨非常紧密,因此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同时,当今不仅仅只是国外企业活跃在中国市场的局面,中国企业也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很多国外学者投身于研究大量的中国案例,这无疑给进出口业务双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研究资料,从而有利于双语教学的推进。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朗曼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所下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它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由此定义看来,双语教学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也不能将“双语”理解为“进出口业务”+“英语”;更不是将其理解为“汉语”+“英语”。也就是说,在真正的“双语教学”中,专业是学习的目的,而英语是学习专业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是工具。就专业和英语的关系而言,在“双语教学”中前者是学习的首要目标;后者应该是以专业学习的需要为目的的。不能为了一味地追求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本末倒置。

二、双语教学所需条件

1.双语教材的选定。

教材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影响着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的选择一直是困扰双语教学的难题。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两大类:一是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如英国学者阿伦布兰奇的International Purchase and Management;二是国内编写的英文教材,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的《贸易实务英语》、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进出口实务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进出口业务概要(英语)》等。在双语教学开始实施时应选择那些国内知名高校的著名学者在融合、领会国外相关专业的理论和实务的基础上自己编纂的本专业的英文教材,此类教材紧跟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实务性强,内容覆盖适度,便于教授对象的接受。在双语教学稳定运行期,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可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这类教材出版周期短,知识更新快,印刷精美,一般都有配套的课件和相关的教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件制作和资料收集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用原版教材可以让教师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我国高校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的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2.学生和教师的选择。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事,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一方,在双语教学课堂中是主体。因此,能否上好双语课程,学生的作用很重要。开展双语教学,应采用分层次教学与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实现双语课程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英语水平同一,不致相差太大,又能保证学生的初始兴趣。另外,双语教学应采用小班化教学,一个班不超过20-25人,这样,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同时,学生能够获得教师足够的注意和及时的辅导。

双语教师应为专业素养和英语水平双高的教师,这是对双语教师选择的普遍看法,但双语教师的良好听说能力,以及其控制课堂,对新鲜事物的吸收、批判能力更需加以重视。英语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必须被教师熟悉掌握和应用。教师要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思维开放度,这样才能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在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的同时,不断更新、重组和发展自身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体系。因此,选择接受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可能在双语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本校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访问学者等有海外生活学习经历的教师应该成为实施双语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一些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师资为双语教学后期提供帮助。

三、双语教学模式的确定

第一阶段――准备期。该阶段可作为双语教学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教师和学生的准备期,又是师生双方的适应期。为避免因采用双语教学引起的学生的不适应,造成教学水平下降,应允许教师以汉语教学为主,英语为辅,英语授课比例可掌握在30%―50%之间。教师应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发给学生。

第二阶段――过渡期。在准备阶段后,师生双方已基本适应双语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前一阶段有大幅提高,能够听懂老师讲课,这时可加大课堂英语授课比例,英语授课比例可加大到50%―80%。

第三阶段――正常运行期。该阶段以双语教学的规范统一作为主要特征,师生双方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磨合均已适应双语教学。教师课堂讲授应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英语授课比例应达到80%―100%。教材应采用统一的双语教材或英文原版教材。

第四阶段――成熟期。该阶段是以英语作为唯一的课堂讲授语言,学生的外语水平已经达到能够直接听懂外籍教

师讲授专业课和直接与外教或外商交流的程度。那时有条件的高校可聘请外教直接授课,教材为英文原版教材。

四、双语教学注意问题

1.创造良好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语言环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学生更贴切地理解词义、消除歧义;同时,学生可根据情境捕捉到相关的信息以正确理解语意。因此,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应先改善高校的语言环境。在高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给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场所,如English Corner、模拟仿真教室等;增加学生与外教交流的机会;组织各类英语口语及演讲竞赛;增加校园网的英语信息。另外,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应有针对性。对于新生来讲,学校在重视公共英语教学的同时,应该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对学生加强相应的培训,有目的地为以后双语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

2.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英语能力和教学能力。

双语教学的实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这方面的锻炼,尤其是对那些具备一定英语素质的青年教师,应着重加以培训。一方面,加强他们的英语说、读、写、译的能力,另一方面,促进新、老教师的交流,丰富他们的教学经验。

3.拓宽教材的选用范围,取材难度适中。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或出版社应为原版教材的引进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诸如各国通用教材的资料、获取途径等。其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下载具有一定前沿性的外文资料作为教材的一部分,以促进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及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对于教材的选用应难度适中,选用一些既具科学性又有可读性的教材。

五、结语

当前,专业课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试验阶段,并没有一套完全有效的体系和方法来大范围地开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但双语教学仍然是作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改进,使之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静.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0-81.

[2]周丽.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5,(2):71-73.

[3]王学.国际贸易中英双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2007,(5):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