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科学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内容;社会转型;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7/F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206-02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劳动经济学是理论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劳动的人的学问。自哈尔滨商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3年招收本科生开始,劳动经济学就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中的专业必修课,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劳动经济理论基础,并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利地支持着这个专业的发展。
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的双重转型,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深化。反映到课程内容,就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系统地阐述西方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让学生在理论上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在应用上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现实问题,为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劳动力市场的实践服务。这既是社会转型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立足于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庞大的就业人数及社会保障的双重压力。值得关注的劳动经济问题很多。
(一)从宏观层次来看待劳动经济问题
1.经济结构转型与劳动力市场的调适问题。经济转型主要是指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经济转型必然引起与原有经济结构相配套的规则与程序不同程度的失效,而新经济结构要素的生长亟待制度创新来促进和保障。为了扭转高速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失衡状态,在经济发展目标已被社会发展目标取代的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如何与各种新的经济结构要素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如何消除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闲置并存的局面;这都应包含于劳动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之中。
2.经济政策与就业形势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由于中国社会的多元经济并存,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必然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劳动经济问题更趋复杂,如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加强了社会对劳动力流动的关注;和谐社会的推进提升了劳动的自主地位,弱化了劳动对资本的依赖;劳动政策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支持与矫正功能,对政治的维护、监督与批评功能等等,也应是劳动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比如,凭借“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曾经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世界工厂”。但是,随着经济现代化和工业化最初目标的实现,政府正在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主要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都在上升。从今年7月份开始,深圳市把经济特区内的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 000元人民币[1]。这样的经济政策将给劳动力市场带来很大的变化。
(二)从微观层次来看待劳动经济问题
1.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与输出结构的冲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工荒”仍大量存在;熟练工人到处都是,工厂是买方市场的观点现在得到扭转。在广东,各家工厂不得不以两倍或三倍的工资吸引工人。然而,随着工资的增长,工人们却没有以过去的速度从农村涌入城市。
2.劳动力供给数量和劳动力需求数量的矛盾。1978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劳动力供给偏紧已经显现。目前,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2]。我国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行将结束,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现实,必然带来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比人口红利期长势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是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问题。应该说,劳动经济学的问世就同工业革命引起的欧洲社会急剧转型、劳动经济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也正是对这些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使各国劳动经济学找到了自己的学科生长点。由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渐进式的改革又是我国所独有的,随之而来的各种新劳动经济问题也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很难用西方的理论体系来完全说明。因此,劳动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应该关注这些特殊性。
二、着眼于学科发展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3]。我国当今的社会转型也为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这些机遇除了表现在社会结构转型使劳动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课题以外,还表现在为劳动经济学的特色打造与方法整合提出了新要求。劳动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应关注这些新要求。
(一)关于“中国特色”的打造
1.“中国特色”包含着“本土化”的内容。劳动经济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色,欧美各国劳动经济学的发展都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我国劳动经济学自恢复重建以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围绕“本土化”特色展开的。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我国学者着重研究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轨变型初期劳动经济理论和一些政策;近十年来,重点已经转移到市场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上来。致力于“本土化”,是获取学术独立地位、实现学术社会价值的要求。
2.“中国特色”比“本土化”内涵更丰富。“中国特色”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在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以的经济学观点为指导,把现代西方经济学观点与我国当前的劳动经济改革实践相结合在学科发展的方向上,把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关注现实与经典理论相结合;在学科发展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中国劳动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复杂性,把统一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结合起来。提倡“中国特色”有利于克服“本土化”过程的片面性与狭隘性。
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只有坚持以经济学观点为指导,从研究现实的各种劳动经济问题出发,按照各种问题自身形成、发展与解决的逻辑顺序,进行深入地实证性研究,理清其脉络,分析其原因,揭示其规律,探索其解决对策,逐步积累起研究需要的本土性资料,才能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知识体系,才能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真正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土壤,才有可能生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理论。但是,在突出中国问题研究的同时,要防止片面化倾向,应面向世界,继续有重点地翻译、介绍和评价外国的研究成果,反思国外的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增强同国际劳动经济学界对话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的整合
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创新往往是社会科学发展的突破口,研究方法的整合关键在研究视角的转换。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劳动经济学,其研究方法正在实现如下两个转变。
1.从封闭的研究视角转向开放的研究视角。开放化是时展的大趋势,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学科的研究方法上。从劳动经济学发展的历程看,二战后,美国劳动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跨学科的合作,尤其得益于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与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吸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劳动经济学,同样应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借鉴和移植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促成本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从综合的研究视角转向分化研究的视角。重视分化研究也是劳动经济学发展的一大取向,更能反映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其实,日趋复杂的劳动经济现象需要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分析和认识。
此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广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综合运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分化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劳动经济问题的微观研究与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日]内堀敬则.“中国制造”不再是破坏价格的根源[N].参考消息,2008-07-01.
[2]成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刍议[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
The Research on Courses Construction of Labor Economics in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DENG Yong-hui, CHEN Shu-jun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 China)
篇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市属院校,在服务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智库作用。近些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我校又成为了服务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机构,从课题研究、成果推介、数据分享、合作交流平台,探索有效推动协同创新与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根据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我校的应用经济专业从评估机制、项目申请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成果转化、科技奖励等方面都对于实际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二、服务社会关于推进我校应用经济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对于北京市、京津冀经济社会服务作用的提升发挥了作用,同时学校自身、教师和学生也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收获丰富,进一步对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发挥了作用。但同时,和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问题类似,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学科建设的提升尽管速度很快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创新和地区应用的关系处理并不十分恰当,理论创新和应用存在脱节,成果转化无论是从成果认定、评估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学生就业结构与社会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知识型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路径存在一定偏差,以MOOC课程为例,反转课程需要培养的是学生自主思考、自动习得知识的能力,也为了自主创业奠定基础,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接受系统培训,授课方式娱乐化、浅显化现象明显。产学研衔接并不紧密,研究成果转化是应用型学科的重要贡献之一,但是我校应用经济学科的成果转化和实用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倾向于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和评定也有待改进。
三、服务社会推进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措施
1、建立服务社会推进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反哺机制
通过对服务社会与我校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脱节问题的剖析,本文认为要想通过服务社会促进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必须建立顺畅的服务反哺机制。主要通过服务社会转变从知识型教育转向综合素质教育、产学研更紧密衔接、学生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推进专业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升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就业去向、教师培养体系进而调整服务社会的某些指标,从而对评估学科建设的一些指标带来变化,引导应用经济学科在“顶天立地”方面做得更好。
2、学生层面引导学科提升
以应用经济学为例,课程设置方面,逐步调整学生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数量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同时为兴趣导向的创新创业型的未来就业选择提供平台。增加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并提倡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项目,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培训更加重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更加有利于我校应用经济学科的整体提升。
3、教师培养和评估体系调整
篇3
一、深化思想认识,实现三个转变
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过分地突出了“物”的地位,发展指标主要看经济,讲发展就是讲经济的发展。在“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支配下,尽管我们在经济上获得了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成为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向“以人为本”转变成为发展的历史必然。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发展本身就是质量和速度的统一,只有在发展中保持质量和速度的协调统一,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增长只有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地发展。重视发展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一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在发展中要突出信息化等高新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要注重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相协调,要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要从重经济发展向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在发展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观念。片面的经济增长非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幸福,反而会使人们饱尝“有增长无发展”以及“增长与发展负相关”的苦果。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二、着眼发展实践,实现三个转化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一是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现在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除了受资源环境制约外,还受到了劳动力成本等的制约。中西部地区要取得沿海发达地区过去所取得的发展业绩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优势更加明显,不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惟一出路。二是要走产业特色化之路。比较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其实只有以自身资源为基础的特色产业这一项,土地、税收和劳动力都不再拥有真正的优势,经济要有竞争力,就必须突出产业的地方特色。如果不突出地方特色,盲目模仿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之路,与其他地方产业雷同,这种发展路子既没有前途,也难走得通。中西部地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把握国家政策,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选择支柱产业。三是要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和“过程的集合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调了就能相互促进。在发展中要吸取教训,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推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一方面在发展中要加大招商引资、立项争资、创业融资的力度,招商引资必须着眼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中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搞简单的产业转移承接;立项争资要着眼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研究政策,认真调查研究,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投入;创业融资要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创业途径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发展中要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地推进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是新的发展方式,必须突破旧的观念和做法、体制和机制的束缚。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原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改制,促进经济民营化;要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工业的发展,要通过招商和创业两个轮子,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要合理,这是中西部地区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潜力、竞争优势所在,在产业布局中一定要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三是要加快基础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要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一是科学决策能力,科学决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发扬民主决策的作风,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实现科学决策;二是改革创新能力,改革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为基础,搞好调查研究,着眼发展大局,寻找工作差距,总结自己,借鉴他人,创造性地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是统筹协调的能力,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全面加强各项工作,善于解决各类矛盾。
三、把握落实环节,抓住三个关键
突出发展规划的制定。没有好的规划,就不会有好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特别要立足自身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要重视城镇发展的科学规划,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突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科学的规划取决于科学的决策,而落实好已制定的发展规划,同样需要依靠科学决策来保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社会矛盾逐步增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决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决策的风险不断加大,决策的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要做到科学决策,就要发扬民主、尊重科学、集思广益、重视调研,要大胆更要谨慎,要自信不要自负,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要特别注重民主决策,善于集思广益。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的机制。
篇4
关键词: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体会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目标。精品课程建设是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新时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与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和精神内核的健康形成,而教育本身则是以课程为核心的。[1]因此,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而课程建设的质量又以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为导向。正是这种导向使浙江海洋学院《水产食品学》于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得成功,2年后又被省教育厅推荐参与国家精品课程申报。
一、把握特色、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
首先,深刻理解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内涵,全面分析《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历史、现状,提炼出课程特色。综观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的建设历史,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课程雏形期(1958-1966)、初期发展期(1978-1992)、课程形成期(1993-2003)和课程成熟期(2003-)。[3]根据课程教材建设、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情况,应凝练出贯穿于课程建设始终的三大特色,即基于《水产食品加工学》校级重点教材以及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全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基于难点贯穿于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的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科研成果贯穿于理论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验教学与毕业论文的科研引领的特色教学。
其次,要全面分析课程队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与改革以及教学成果等,对课程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定位。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即将本课程建成校级、省级还是国家级精品。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水产食品学》是海洋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他农业及轻工院校食品专业的重要修读课程,而我校《水产食品学》课程经历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几代人艰苦努力,形成了符合我国海洋水产加工产业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教材在我国主要海洋类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处于先进水平。因此,本课程定位于建设成国家精品级课程。
第三,依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出科学而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要根据精品课程的指标和内涵,结合课程自我分析与总结,制定课程建设方案。方案应详尽具体,既要符合实际,又要抓住重点,力求建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合理构建课程教学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课程教学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根本保证,教学团队应由掌握最新教学理念,把握学科前沿,有丰富教育思想和高超教学艺术的教师组成,课程负责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专家或教育大师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4]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都应是合理的梯队。所以,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创造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派骨干教师去国内外先进院校学习,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以期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本课程就实施了青年教师的“骨干教师培训制”、“新教师带教制”、“青年教师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制”和“教学业绩考核制”等措施,使得课程中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学术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团队整体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
三、教育与教学创新是精品课程实现质的飞跃的源泉
精品课程应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体。[5]先进性、科学性和教育性集中体现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而现代化特征又集中反应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中。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高等教育要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创新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既要将重点与难点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又要将教师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这样,才不仅加强科研转化教学的力度,体现出科学性和先进性,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水产食品学》精品课程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创新。首先,相比于日本及国内同类课程,在内容体系上强化了水产食品加工新技术、质量与安全知识点,构建了原料、加工、安全与实验四大知识模块的内容体系,表现出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次,知识难点有机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设计性实验训练并延伸到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采取了“非定期工厂专门训练”,构建了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三,科研成果融入理论教学(如鱼酱油组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调味酱煮海带加工)以及省新苗人才计划(如纯干刺参即食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校创新实验(如利用海带做原料制新型凉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多种教学手段的联用,促进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课程重点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针对水产加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典型案例,通过讨论、分析和交流,有效激发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如鱼片干制品,在贮运与销售过程中出现色泽有白而透明逐渐变为黄而不透明、接着表面会发粘、继之发生霉变。这种变化为什么有的鱼种易发生而有的鱼种不易发生?为什么春夏季节容易发生?理论机制如何?怎样有效控制等。(2)现场教学:充分利用舟山发达的水产加工产业和课程实习基地的优势开展现场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加深学习印象。如,王阳光研制的在浙江兴业集团应用的超低温深冷冻结设备,通过现场教学,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到设备的工作原理、生产能力、能耗情况、操作注意事项以及制冷剂等。(3)形象教学: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为水产加工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但是却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学生往往对许多原料没有直观的认识,学习兴趣低。利用课程网络原料库介绍水产原料的形态学、生物学、原料加工特性等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创新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东海光参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是表皮坚硬和泥砂较多,如何解决?主讲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课题设计思路、解决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重点介绍创新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专业学生2006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项和7项,与课程的创新教学密不可分。(5)育人教学:针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个别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课程利用育人教学法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引导他们主动适应环境。
四、教学资源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又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精品课程尤其是国家精品课程最主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理念,强调高校间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和优势互补。[6]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保证。好的课件、网络课程和教材等资源为广大师生所共享,将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效益的增长,是一个能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举措,应该大力支持和倡导。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需要打造出一流的课件、一流的课程网站、一流的网络教材和教学录像,并且能够以开放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为广大高校师生所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水产食品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一次突破。一方面,便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利用网络收集最新学科的动态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在课前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通过共享文件教学、交流,向学生介绍专业网站,甚至直接打开网页教学;在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习题,网上试题库进行复习和自我检测。目前,本课程已制作完成并上传至校园网教务处网站的上网资源有:(1)课程导学(包括课程简介、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大纲);(2)理论教学(web课件、PPT课件、教学视频);(3)实验教学(基础实验、设计设计实验、综合实验);(4)参考资料(包括主要参考书、相关网站、主要参考期刊、鱼类介绍、国内主要水产加工专家);(5)在线自测(自动题库生成);(6)课程作业(在线布置作业、在线网络考试、在线社会成人考试);(7)交互园地;(8)博客中心;(9)课程团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总之,精品课程的建设重在特色、重在创新、重在改革。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对精品课程的内涵、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所以,精品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相适应,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关立强,王翠,丁霞.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点认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32.
[2] 伊辉勇,应晓跃.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的导向作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88-190.
[3] 邓尚贵,夏松养,陈小娥,等.浙江省精品课程《水产食
品学》:http://scspx.省略/site/display.php?actionPage=treemenu/declare_info&treemenu_id=1.
[4] 秦宗会,胡武洪.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之一――师资队伍[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0):64-65.
篇5
关键词:建设 发展 民生 竞争力
目前我省高速公路发展的现状: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情况下,高速公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也被誉为“新世纪腾飞之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郑汴洛高速公路通车以来,高速公路迅捷、舒适、安全的特点凸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认可,随后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5000公里,全省18个省辖市中有17个省辖市形成了高速公路的十字交叉,全省109个县(市)中有99个通达高速公路,通达率92%,其中45个县有两条高速通过。全省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1个半小时中原城市群经济圈,3小时可达全省任何一个省辖市,6小时可达周边6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
发展潜力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是公路交通成为全国公路交通枢纽中心。国家规划并正在实施的“五纵七横”十二条国道主干线中的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两条高速公路在郑州交汇,年初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三十条国家重点干线公路中有七条亦从河南经过。展望未来,河南交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交通和经济发展的全局。
辩证认识高速公路建设的利于弊: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大,占地多,需要消耗较多的人力资源和建材。一方面,在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对促进当地建筑材料生产、提高建材生产效益、拉动社会就业、促进当地服务业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速公路自身的性质,决定它又不可能象地方干线公路和城市道路那样,可随时随地进出,使部门地区人们只能望路兴叹,感到极不方便;同时高速公路一般采用高路基、全封闭,横穿的通道及上跨桥较少,又对高速公路两侧人们的联系和产业发展产生阻隔和限制的影响。因此,怎样科学发展高速公路,提升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正确认识高速公路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物流、信息流、人员流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抓手和着力点,作为陆地交通主通道的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国家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重拉动,继续加大了对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
会事业的进步,迫切需要交通事业能得到更快的发展,从而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
从规划、设计、施工等细微处着手,服务地方经济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高速公路的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本着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大交通发展的建设理念,从细微处着手,服务地方经济和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从开工建设起,要想方设法实现优化设计和进行优化设计,如对对部分通道涵洞进行调整设计,及时修复由于施工损坏的沿线道路、排水沟,复垦临时占用的耕地,尽可能满足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减小施工给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从长远发展上,应加大对高峰期堵车问题的考虑,根据实际情况将收费站外延,增加了几个收费通道,可有效解决了收费可能产生的堵车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公路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严格遵循《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环境影响评审,做到合法合规;在施工中做到土石方挖切平衡,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对沿线所经村庄、学校路段双向设置标志标牌及设计修建声屏障;督促协调当地政府做好公路沿线规划工作,新建学校、医院等控制在红线外200米,新建居民建筑在红线外100米,尽可能降低公路建设对沿线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
通过选线和设置进出口,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速公路最大的遗憾是由于规范等要求,没有更加足够的、方便地为地方沿线人民群众提供进出口通道,使人们望路兴叹。高速公路通过的区域,总是在一定距离设置出入口的多和少是方不方便问题,但如果连高速公路都没有,根本就谈不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要求的提高,要高度重视进出口设置和选线工作。选线的黄金标准是能够更好地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众所周知,河南地处中原,旅游名胜、历史遗物等人文景点星罗棋布,产业园、产业集聚区、特色行业发展更是方兴未艾。在高速公路沿线和节点部位,如今一座座区域中心城市脱颖而出,一个个城市圈、城市群展露风采,一条条产业带雨后春笋,密织的高速公路网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郑少洛高速不但把郑州、少林寺、洛阳连接到一起,解决了长期困扰登封出行难得问题,而且还打通了新密、登封两个产煤大市的外出销售的通路问题,可谓是一举几得。在河南省中西部,绵延八百里的伏牛山犹如一座天然屏障,阻碍着豫西南的发展,郑尧高速建成通车打破这一阻碍,他是又一条河南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上果断决策,建设的一条能源和旅游大通道,连接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许昌至登封高速公路、南京至洛阳高速公路、二连浩特至广州高速公路等多条干线公路,实现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
提前规划高速公路沿线的产业布局,使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是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将为地方经济起到推动和拉动作用,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交通规划工作有利于科学的生产力布局。在搞好高速公路的同时把相关产业进行提前谋划,不断完善规划工作,完善路网建设,为未来发展打基础。要充分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河南省产业布局和结构鲜明、资源较为丰富,要认真研究与产业结构和布局为导向的综合交通规划,交通规划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并以此为导向,要树立发展综合交通的思路,进一步发挥交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交通规划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要结合国省道普通干线公路的网络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通行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提高辐射能力,推动产业发展科学、健康、持续。
高速公路加强服务“四化两型社会”,打造招商引资、地区形象新名片。高速公路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是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要用大交通来培养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的大发展,拉动投资,起到经济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高速公路要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在沿线的广告设计,服务区的特产商品布展等等,都要打响特色牌。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高速公路,是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的,更是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单位。在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借鉴建设现代开放式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把服务区建设成地方经济增长点的有机组成部分,把服务区建设成城市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达到从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改造,按照城乡综合体标准实施改造的要求。 “人人都是招商形象,”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服务意识,从细微处为外来人员和投资者服务。
篇6
一、以主题活动开展为契机,强化干部作风,实现科学发展
(一)积极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按照上级部门的总体安排,该镇召开了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活动办公室: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党员干部都能了解制度、熟悉制度,并按照制度办事,提高了工作效率;集中开展了全镇干部学习研讨活动,组织召开了干群恳谈会,查摆问题,并制定出了整改措施: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蹲点调研,通过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撰写了调研报告:对为群众办实事情况进行了公开承诺:开展纪律作风“集中整改月“活动,对机关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从严惩处。全镇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业务工作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提高,为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动员会后,镇党委召开专题党委会进行研究,全面部署此项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业务能力强、工作负责的7名同志组建了4个指导组,配置了电脑、电话及车辆,负责活动具体事项;制定了镇《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学习调研阶段方案》、《实行零掉队方案》、《破解五个难题方案》,确保活动顺利开展:针对农村党员队伍现状,在30多个村举办了”党员夜校”,目前已累计办学习班120多课次:在邯郸、石家庄等地成立了4个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寄送学习资料、网上送学、电话述学等学习形式,确保了学习全覆盖。
(三)扎实推进“三年大变样”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三年大变样”活动要求,强化了城镇建设管理工作,完善了相应推进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召开了党政班子专题研究会以及涉及村干部群众代表会议,对涉及该镇的“三年大变样”工作进行逐项安排部署,明确工程分包责任人,确保工作有序进展:由各工程责任人牵头,与县级各部门搞好协调,共同推进。
二、以新民居建设为抓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国土整治规划和本镇实际情况,该镇编制了新民居建设措施,分别对鞠辛庄、布路店和柳辛庄村进行了详细建设规划。并派专人对小区建设工作进行跟踪指导,全程协调。鞠辛庄村新民居首期总投资预算450万元,30座新居民二层主体楼基本完工。同时,对全村所有墙壁进行粉刷,达到了美化效果。全村建设沼气池农户达到了80%以上。布路店制定了“旧村改造,建设新村”的发展思路,投资20万余元,对村内住房房顶进行了改造,喷涂漆油51座,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目前,鞠辛庄、布路店、柳辛庄三村基本达到了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通柏油路,有卫生室、有村民活动中心、有组织活动场所、有农家店。鞠辛庄村建设街心花园一处,并实现了水、电、有线电视、宽带上网“四通”目标。
篇7
正视发展差距,实现三个转变
近年来,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__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上还有不小的差距,发展思路创新不够,缺乏应对重大经济变化的能力,工业经济结构单一,经营粗放,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推进步伐缓慢,第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低下等等。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的差距,在思想认识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发展目的向“以人为本”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过去,我们过分强调了经济发展指标,虽然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环境资源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经济必须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做事决策过程中以群众满意为唯一衡量标尺,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体,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二是发展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科学发展应该是质量和速度的有机统一,只有保持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只片面强调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导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因此,经济增长只有从重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变,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重视发展的质量就是要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三是从单一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要确实转变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观念。片面的经济增长非但不能给人们带来普遍幸福,反而会使人饱尝“有增长无发展”苦果。要立足于全面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进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着眼发展实践,实现三个转化
首先,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谋划老区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在我们老区__,就是要努力做好“转型发展”文章,正确面对经济危机冲击,紧紧抓住扩大内需机遇,强一产、精二产、扩三产,实现转型发展,促进协调发展,走好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业经济循环化和第三产业规模化三条路。一是强一产,走好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就是要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扩基地、强龙头、出产品、创品牌,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培育”的思路,继续推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千亩种植园”、“万头养猪场”等特色园区,强势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产业龙头项目,真正形成“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基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二是精二产,走好依托资源优势的工业经济循环化之路。就是要坚持“工业强县,循环发展”的方针,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引进新兴产业、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坚持以园区为依托,以大集团、好项目为统领,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延伸循环产业链为目标,不断巩固壮大基础产业,加速推进园区建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要按照“企业向园区延伸、产业向多元延伸、‘三废’要综合利用”的思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抓好循环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开创循环工业经济发展新局面。三是扩三产,走好后进十足的第三产业规模化之路。就是要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坚持“文化带动、旅游拉动、三产富民”的方针,大力发展旅游、信息、中介、文化、房地产、金融保险、社区服务、物流发展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老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县城建设上品位,“五园”培育上品牌,“三色”旅游连成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靠文化树形象、靠文化引项目、靠文化提效益、靠文化促发展“四大目标,努力提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和可持续性。
其次,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促进老区科学发展的具体举措。一是在改革创新中落实新举措,在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动荡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没有项目就没有摆脱困境的希望,没有新项目就难有新发展,没有大项目就难有大发展,没有好项目就难有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必须一心一意、千方百计地上大项目、上新项目、上好项目,必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立项争资、创业融资力度,招商引资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能只重数量不讲质量;立项争资要充分利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大量投放资金的有利时机,着眼于改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申报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
生活条件。二是在推进实施中落实新举措,要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把资金投入向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倾斜,促进一、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要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项目,培育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旅游产业要增强开放引进意识,善借外力,创优服务,培育精品,通过强有力的举措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在推进民生改善上落实新举措,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加大财政投入,坚持不懈解决全县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生活问题,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我县加快发展带来的实惠。要把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五大惠民工程”上实施新举措,筑牢科学发展的社会基础。要围绕学有所教,全面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困难学生救助等各项工作,努力让孩子们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要围绕病有所医,切实加快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医疗设备、选聘医务人员、加强药品管理、扩大城乡合作医疗覆盖范围,让群众都能看的起病;围绕老有所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劳有所得,积极构建顺应市场的就业创业体系,推进创业就业事业健康发展;围绕住有所居,切实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低价商品房等住宅小区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
再次,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一是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大力发扬民主决策的作风,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决策。二是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学习掌握科学发展理论为基础,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着眼发展大局,寻找工作差距,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做到统筹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解决各类矛盾,不断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
注重发展环节,抓住三个关键
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没有好的规划就没有好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立足本地自身优势,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使各项工作都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开展。
篇8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 - 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 ,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 (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 (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 (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 ,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 1 ] 何风华,李明辉。 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 2004, 25 (6) : 25~27
[ 2 ] 洪伟,吴承祯,陈辉,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 j ]. 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 3 ] 崔相学。 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 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4, 6 ( 2) : 67~68.
[ 4 ] 邓华玲,傅丽芳, 孟军,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j ]. 大学数学, 2004, 20 ( 1) : 34~37.
篇9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 - 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 ,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 (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 (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 (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 ,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Www.]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 1 ] 何风华,李明辉。 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 2004, 25 (6) : 25~27
[ 2 ] 洪伟,吴承祯,陈辉,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 J ]. 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 3 ] 崔相学。 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 J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4, 6 ( 2) : 67~68.
[ 4 ] 邓华玲,傅丽芳, 孟军,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J ]. 大学数学, 2004, 20 ( 1) : 34~37.
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道路养护;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随着社会大众对高速公路管理需求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的正规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水平,是高速公路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建设为目标,以防堵保畅、征收管理、文明服务、安全生产人力资源、文化建设等工作为重点开展工作,确保为社会大众和经济发展提供“道路品质保持一流、应急保障高效联动、征收管理秩序井然、文明服务不断提升、安全形势保持平稳、人力资源推动进步、团队文化引领发展”的高速公路公共服务。
1 坚持科学养护,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
始终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管理、全面养护、确保质量、注意安全、保障畅通”的养护基本方针,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切实提高养护管理工作水平,为过往驾乘人员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行车环境。
1.1规范化推进养护管理
建立健全计划控制、道路巡查、工作例会、检查考核、整改落实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日常养护巡查、日常养护管理等规范和要求进行梳理,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养护管理办法,逐步实现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有针对性地制定养护工作计划,定期组织开展月度和季度养护工作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书面反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通报养护单位,收到了良好成效。
1.2日常养护与预防性养护并举
在全面实施养护维修工程的同时,进一步有融合日常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和病害快速抢修。一是加大对日常养护的检查和督促,坚持日巡查制度,养护单位每天安排人员上路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填写和反馈“督查记录表”,确保道路病害得到快速修复,始终保持良好的路容路貌。二是重点加强路面修补、桥梁伸缩缝处治、防排水设施维修等工作,积极探索和应用养护新技术、新材料。出现沥青路面龟裂和网裂病害,及时采取铣刨加铺的措施,保证了良好的使用性能。对路面出现的纵向裂缝,及时采用水性环氧沥青混合料灌缝处理,要做到有缝必灌,有效防止了地表水渗入。对一级公路部分车辙严重的路段,采用微表处工艺进行处理,有效解决车辙路面的积水问题。积极采用LTC沥青再生氧化剂维修技术进行处理,既节约成本,又把影响交通的时间降到最低。针对钢结构桥面存在推移、松散的病害,采用环氧粘结碎石加沥青混凝土罩面处理技术,进行了铣刨重铺。进行水性环氧沥青水泥处理桥头跳车,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及时消除道路安全行车隐患,对桥面T型粱绞缝形成的反射裂缝病害进行了加固处理。对红绿灯路口破损严重的沥青路面进行了水泥路面改造。坚持做到受损护栏及时修复。及时绑扎人为打开的护网,有效地改善了道路条件,消除了安全隐患。四是严格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桥梁安全责任追究等规定,一桥一档,对路段内所有桥梁进行定期观测和维护保养,对存在栏杆松动、扶手缺损、锥坡坍塌等隐患进行快速修复,确保行车安全。
1.3应急保畅和联动机制实现长效化
始终把保障道路安全畅通作为运营管理的首要工作和政治任务,一是针对各种恶劣天气频繁发生和复杂多变的道路特情,着力在预防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了恶劣天气及突发事件联动处置、桥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交通事故应急处置、交通管制应急处置、社会治安应急处置、以及雨雾冰雪恶劣天气应急处置等工作预案和操作手册,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确保各类应急防范工作有章可循、随时启动。二是建立和完善了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应急保障联动大队和预备大队,在各收费站成立了应急保障突击小分队,定期组织召开由沿线交巡警、路政、养排障等相关协作单位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不断加强沟通和协调,及时分析和解决道路安全保畅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三是以指挥调度中心为信息指挥调度平台,与各协作成员单位之间始终保持动态联系和协调,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以最快的速度、用最短的时间处置各类道路特情和突发事件,及时开展交巡警、路政、养排障、施救、消防、急救等单位,联合参加的突发时间应急处置预案演练,为进一步提升应对交通事故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积累宝贵经验。四是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在做到勤于巡查、检查、维护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沥青冷补材料、砂石料、编织袋等夏季防汛物资的储备,以及冬季除雪防滑物资、设备、人员的落实,坚持做到早准备、早安排,确保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各类特情处置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2强化征收管理,确保征收秩序井然
强化征收现场管理入手,不断强化劳动纪律,组织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切实加大道口保畅力度,保障良好的征管秩序。
2.1道口和广场保畅力度加大
牢固树立“路畅我荣,路堵我耻”的理念,扎实开展防拥堵保畅通工作。
2.1.1 建立和完善防拥堵预案。一是根据各收费站的具体情况,逐站点,逐路段进行推敲和研究,最终确定道口和广场防拥堵预案。结合雨雾冰雪等恶劣天气、重特大交通事故、重要警卫任务、重大节日、恶意堵道等情况,对防拥堵保畅通的应急处置流程和联动协作单位的各方职责进行明确,形成工作方案。二是明确防拥堵保畅通工作的责任人,重点开展特情处置流程和收费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收费效率和快速处置各类特情的能力。三是加强预案演练,提高特情处置效率和效果。
2.1.2 道口防拥堵措施要实实在在。一是在收费站配备喇叭、移动隔离栅、警示标志等应急设施和工具,确保应急车道随时开启。二是不断加强与交巡警等单位的协作,保障收费广场、收费道口的滞留车辆和人员得到及时清理和劝离,确保良好的收费站通行秩序。三是在出现司机恶意堵塞道口的情况下,以保障道口畅通为首要任务,积极采取先行引导和清排障等应急措施,首先保证道口畅通,再对特情进行妥善处理。四是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春节、清明、五一、国庆等节日期间的道口保畅工作,根据不同的节日特点,研究和制订详细的防拥堵方案,提前做好票卡调配和备用金兑换等工作,及时检查和维修系统设备。同时,根据车流量情况,合理调配人员、开足道口,确保车辆快速通过。
2.2征收现场管理健康有序
近年来,我处对收费工作抓细节管理。一是采用日常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年度检查以及不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收费政策落实、收费道口保畅、优质文明服务、强化劳动纪律、安全工作防范、环境卫生保洁、录像资料审核、票卡管理使用以及各类收费台账记录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二是定期组织召开征收管理员、收费班长、调度员等业务骨干会议,及时交流现场管理的经验和做法,探讨收费现场各类特情的解决途径,有效促进和提高了现场管理能力。三是强化对收费现场的监控管理,坚持文明用语监听,及时提醒和纠正发现的问题,重点突出夜间和节假日等薄弱时间段的稽查,保障现场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2.3征管工作水平稳步提高
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开展以“技能达标”为主题的征收业务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学习考核、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有效带动了员工学业务、练技能、讲规范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举办点钞、点卡、识别假钞、上机模拟操作等技能训练。再者,要扎实开展“工人先锋号”、“红旗班组”、“五优员工”、“星级收费员”的争创和评比,促进和提升征管工作水平。
2.4有效防范系统和网络安全
三大系统是收费工作的技术保障和重要支撑,为确保系统和网络的安全运行。一是未经允许禁止私自将外来设备接入网内计算机,严格执行出、入机房登记制度,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机房,对征收管理计算机进行封闭式上锁管理,钥匙由专人负责保管。二是严格遵守操作权限和范围的要求,确保“专机专用”,定期更换系统计算机登陆密码。三是加强系统维护,从故障报修流程、安全网络防范等各方面对维护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了外场、收费站三大系统设备巡查制度和维护人员节假日驻点保障值班制度,定期对全程监控设备,尤其是智能摄像头进行清理维护,确保及时巡查、发现问题、快速处理。
3营造温馨环境,确保文明服务上水平
高速公路作为基础性、服务型行业,要始终把营造温馨服务环境作为运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工作目标。我处在总结多年来文明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优质文明服务方式,落实优质文明服务措施。一是结合工作实际,对全处征收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了规范,制定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工作流程,明确和细化收费工作中的微笑标准和动作标准,对文明用语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设定特殊环境下的服务用语,使得收费人员的语言更加甜美、笑容更加灿烂、手势更加温和。二是持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把微笑服务技能、收费手势动作、仪容仪表规范等作为日常业务技能培训的重点,下发文明礼仪规范手册,定期组织开展考核验收,确保人人过关。三是扎实开展优质文明服务竞赛活动,重点加强收费员工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教育,通过对服务明星、微笑之星、温馨使者等优质文明服务能手的评选,不断激发员工服务驾乘人员的热情。同时在高速段所有收费亭内安装了智能广播系统,起到了适时调节工作气氛,缓解工作压力的作用。通过对站容站貌和环境卫生的整治和规范,有效营造了优美温馨的缴费环境。四是进一步规范投诉受理流程,处理征缴矛盾时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妥善处理现场出现的各类矛盾,积极提升社会满意度。
4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
始终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与管理工作。一是健全安全责任网络,及时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确保人人都是责任人。二是结合安全生产的重点部位和重点岗位,制定下发了驾驶员、水电工、无人机房等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三是建立季度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会长效机制和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广泛开展安全培训,重点是收费现场安全教育、消防知识讲座、电工进网证审核。每月组织一次驾驶员安全集中学习,积极开展消防演练、安全知识考试等等,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四是定期组织收费站管理人员和全处水电工,侧重于发电机组、配电柜、高杆灯、污水处理设备、消防泵等五大类机电设备维护保养的经验进行交流,挑选业务能手进行示范操作,有效提高了水电工安全操作技能。五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结合安全生产1000天、安全生产月等安全主题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做到:每月经常查、季度定期查、重大节日提前查。根据季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有效防范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5发展企业文化,确保以文化引领高速公路持续发展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中,文化越来越成为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塑造高速公路特色管理模式、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造就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加快高速公路持续有效和谐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高速公路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培育和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精神、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管理应该更加注重管理创新,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尽快建立控股系统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大整体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力度,促进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对高速公路持续、快速、率先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高速公路基层服务单位的文化将设提出了更高、更管用、更贴合实际的要求,及时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绩效硬实力,我处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的“稳、实、新、正、严、和”的“六字”团队文化,为我处的发展催生战斗力、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方法、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