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职业道德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职业道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就业;动物繁殖;工学结合
《动物繁殖》是高等职业院校现代畜牧生产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在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畜禽繁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物种的延续、品种的改良、动物的生产均离不开繁殖这一环节。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要求,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就《动物繁殖》课程的任务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改革创新探索。
一、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科学设计工作任务
课程组以服务于畜牧行业为宗旨,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调研了畜禽繁殖生产流程,遴选出畜禽繁殖相关的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把职业资格标准、技术规范、先进技术、仪器设备工具引入课程中,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项目任务,开发工学结合特色教材。根据养殖场动物繁殖技术流程的岗位要求共分10个教学项目,32个工作任务,共计75课时。
二、以工学结合为理念,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近年来,随着动物繁殖相关领域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与生产流程,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学院紧紧抓住江苏省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根据现代畜牧企业发展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依托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加强与江苏高邮鸭集团、大北农集团、南京卫岗奶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在养殖场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或顶岗实习,围绕繁殖与改良技术这一主线,让学生全程参与牛、猪、禽的繁殖生产环节,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畜禽繁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课堂与岗位无缝对接”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以技能鉴定为核心,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动物繁殖》考核过程中,我院逐步实现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把专业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是我院实施“六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之一,即“课程考核技能化”。《动物繁殖》既是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专业技术课程,同时又是职业证书类课程。我们在《动物繁殖》课程中嵌合了畜禽繁殖工考核平台,建设了畜禽繁殖工的内容体系及考核题库等,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贯穿于课程的始终,为学生获取“双证”提供了保障,为推进现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技能比武为借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动物繁殖》技能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了更好第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我院动物繁殖课程组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大北农杯”动物繁殖技能比武,激发了学生“善学习、懂专业、能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技能比武考评成员都是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禽繁殖工高级考评员,还特别聘请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企业——大北农集团的一线技术骨干。参加过技能比武的学生普遍认为,技能比武不仅考验了选手们的专业技能,也考验了他们的毅力。通过与其他高手同台竞技,交流经验,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技术提高提供了动力。同时,学生通过技能比武,了解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和新要求,在今后的日常学习和训练中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素养,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铺路。技能比武不仅成了学生展示专业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平台,更成为毕业生就业时的“敲门砖”。参加技能比武的学生选手,特别是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选手,往往成为企业用人的首选目标。
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在《动物繁殖》教学过程中,以生产实际中常用的技术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思、学、用”一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主线,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清问题实质,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进行猪的保存与运输任务学习时,教师先提出上世纪80年代猪的人工授精推广所遭遇的保存效果问题,组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讨论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点评分析影响保存效果的因素,最后通过对比试验选择了最佳的保存条件,并指出试验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二是以科技服务带动技能训练,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院组成了“牛羊生产科技服务团队”、“猪生产科技服务团队”、“禽生产科技服务团队”等六大科技服务团队,在给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参与鉴定、人工输精、助产、繁殖障碍疾病的诊治等繁殖技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三是定期举办繁殖专题讲座,邀请行业企业的畜禽繁殖技术专家给学生做专题报告,解答学生在生产中遇到的疑难困惑,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四是围绕现代畜牧生产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在学习的稀释时,要求学生按照生产实际需求,制定猪、牛的稀释方案,并组织实施。
六、以资源共享为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我院一直处于高职院校的前列。我院《动物繁殖》课程于2002年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组共同制作的《动物繁殖》课件中大量采用了真实的动物繁殖过程录像、动画及临床照片,并于2004年获江苏省高校第二届“方正奥思杯”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2006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三等奖。2008年,学院成功申报江苏省《动物繁殖》精品课程,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网上有课程标准、电子教材、在线测试、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像、企业优秀案例、行业职业标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已开通网上答疑和讨论,学生学习自主而方便。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动物繁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动物繁殖相关领域的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改进,才能让《动物繁殖》课程的教学紧跟社会需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常明雪.《动物繁殖》技能培养体系的开发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231-232.
[2]李玉芳,杨玉荣.《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9):203.
篇2
论文摘要:在当今医疗体制商业化、市场化倾向下,医学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感悟到职业道德的养成,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实施。
高职医学类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学生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要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需从多个层面、多种方法和途径,分阶段、有计划和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倍养,成为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名副其实的德医双馨的医学生。
一、职业道德培养的多层次性
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首先是理论上的,从认识观、世界观角度,认识从医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素养极其对职业的重要性。明确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体系。职业道德理论课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理论的层面倍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其次是感受体验到的,通过日常教学活动的渗透、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体会到的职业精神,并铭记于心。再者是实践上的,学生在实、实训课教学中,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以自身所具有的职业道德水准,自我约束,自我反省,提升自我,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不断得以升华,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道德培养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采取综合措施。
1、营造医学校园文化氛围
要有意识的营造医学院校人文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医学特色、医学文化,使医学生自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医学人文文化所包围,要让医学院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育人的功能。像校园里可以有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邀、李时珍的雕像,有雕刻着历代医家医德格言、历代名医医疗活动及医学生誓言的文化碑廊。充分发挥校园现代网络的强大作用,开设“名医名家”、“医学科普”“大医精诚”等相关网站。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感染学生,推崇高雅艺术,提高学生文化品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构建大学生和i}六格与道德人格川,发挥网络育人的功能。
2、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善、喜、好、恶等言行和情绪直接影晌学生的认知水平。医学实验课有很多是由动物代替人做实验,如阑尾切除术,教师在实验中把动物比拟成病人,对它的呵护关爱,会深刻的印记在学生脑海中,直接决定和影响学生的行为。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验课上会接触到病人的血、尿、粪等标本,教师皱眉的一个小动作,会让学生感觉标本很脏,而厌恶对标本的检验,甚至厌恶自己的职业;教师很从容的拿取标本,并同时演说:“看着是脏,可我们在救人,救人和脏需要选择,你会选哪个?”这时学生就是另一种感受,职业的需要,看起来很脏,而工作的意义重大,是在救人,是高尚的,是伟大的,职业道德精神在学生思想上得到一次升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息就能完成的,教学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3、融入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集中对医学生进行医疗行业的服务宗旨、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实习规则的教育。请医务工作者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的思想,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有着不可佑量的作用。义务献血活动、为敬老院老人体检、为社区人群做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中了解人民群众所需,切身体会医者的责任,服务社会,培爱心,培养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Ilm床见习,毕业实习等活动中通过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生涯的职业道德养成打好基础。
三、有计划和有目的实施职业道德培养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
1、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
医学生入校宣誓仪式,是医学院校独特的入学仪式,体现了医学的人文精神,深切感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真谛,涪养了医学生的职业神圣感和职业光荣感。通过入校宣誓仪式首先培养的就是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对病人的关爱。热爱生命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医学道德品行的核心,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是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不可或缺的精神。
2,医学生入学教育
医学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院校常规议程,旨在倍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医务职业的了解,树立职业崇高感和责任感,对自己将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一职业要求有一初步认识。
3、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
医学生专业教育中的职业教育要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如“仁”、“爱”教育,儒家道德把“仁”、“爱”作为自己伦理思想的核心,亘古及今,岁月迢迢,对数千年的我国文化思想产生极大的影晌,至今仍为我们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医学领域,医心仁爱表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与道德境界。如,诚信教育、科学的世界观教育等,都是医学生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修养。
4、职业道德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高职医学生教学中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应和Ilm床实践相结合。医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还需要医院和社会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医学生良好医德的形成和发展,确保医德的实际效果,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实践的起步阶段,也是其医德医风形成的开始,通过积极倡导和组织毕业实习生加入到医院创建医德医风示范活动,组织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宣传图片和医德教育专题影片,开展医德医风学习交流,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深刻的启发,亲身感受医生肩上的重大责任。众所周知,高尚医德的形成既需要教育,也需要榜样力量的感召身教重于言教,实习医院应该选派品德好医术精的医生任教学老师,教师的高尚医德潜移默化地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对医德优秀的医务人员应给予表彰,树立榜样,使学生耳濡目染,促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培养“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献身、文明行医”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同时,进一步完善毕业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实习生实施职业道德评价,将评选结果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篇3
1.1人文素养是中药制剂技术学科的内在要求
中医药学科兼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中药制剂技术作为其中之一也不例外。它是建立在中医传统对生命认知的哲学基础上,并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临床使用、中药提取分离、中药炮制加工、中药鉴定、中药分析、药理学等知识内容。长期以来,医药院校对中药学专业知识教育十分强调,但是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中药学学生知识结构失调,人文精神欠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时代特征,也是中药制剂技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医药从业者在社会中与工作中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一个过程,而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单纯的专业知识中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融人人文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丰富专业知识、高尚人文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培养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文教育的精髓,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或能力,而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中药人文精神传承可以将传统中药文化中“敬畏生命、关怀生命、诚实守信”的文化精髓和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相融合,并在具体职业实践中的得以体现。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应当具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对于人的命运、价值、尊严、人的幸福及人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有着深切的关注。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养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使学生在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助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为药品行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1.3人文素养是社会对医药行业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在医药行业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出现了多起药品安全事件—_2oo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13名患者死亡;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注射液导致11名患者死亡;2008年,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6人注射后死亡;2009年,江苏曝出狂犬疫苗造假大案,21万份问题狂犬疫苗流向27个省市,至少1000万人受害;2012年,2012年,曝出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工业明胶,最终制成药用胶囊的事件;2013年,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反思此类事件,与企业管理及操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医药职业道德缺失密切相关。目前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致使人文精神出现危机。同时,不少学生毕业后也反映知识、技能结构比较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发展的后劲。人文素养关注的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人类价值的关怀,它崇尚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追求人的感性和情感,达到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若在职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的信仰,就会自觉自愿地维护捍卫人类健康与生命尊严。
2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
2.1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人文教育
中医药类每门学科的产生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并且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科的发展。中药制剂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这些中医药知识凭借师承口传、文字记录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积累了制剂经验。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而应尽可能多的联系其历史背景和发展的文化渊源,汲取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讲授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时,应渗透严谨认真的态度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最基本的医药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如浙江杭州的胡庆余堂的一直坚守着“戒欺”的经营理念,“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据说胡庆余堂的生产贵重的急救药“局方紫雪丹”,严格遵古炮制,其最后一道制备工艺要求不宜用铜铁锅熬药。胡雪岩请来工匠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紫雪丹。今天,这套“金铲银锅”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享有“中华药业第一国宝”的美誉。2011年,国家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包括了达仁堂清官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定坤丹制作技艺、六神丸制作技艺、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这些传统制剂的制作工艺随着其所处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促使学生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授课过程中,这些与学科有关的历史故事渗透了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对中药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使知识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始终。
2.2课堂授课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更为自然、直接、有效的途径即是在专业课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尤其在讲授“丸散膏丹,酒露汤饮”等几类传统剂型时,可在课堂导学环节介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继而引出其特点、制备方法等常规知识点。例如,液体制剂的发展过程中,商代由于陶器的发展,具备了煎煮的条件,因而在烹调食物时发明了汤剂。酒出现于原始社会,现在作为酒剂与酊剂的浸提溶剂,最早被当做药物使用;而“医”这个汉字的发展演化,代表的迷信超自然力量而采用巫术的“巫”与使用自然科学知识以酒为药物的“医”之间的竞争,最终中医药思维还是走向了唯物主义的方向。同时,人们在酿酒的过程中又发现可用谷物发酵制成曲药,如神曲等。又如丹剂是一种传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剂型,而炼丹术的是以道教的宗教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并发明出很多实验设备器具。因其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现在不供内服,仅有少数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供外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就是借鉴道教的养生思想和炼丹技术而生产,从明朝嘉靖年问保留至今。煎膏剂也是冬令进补的传统剂型。中医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大好时机,故适合进补。其制备工艺与临床应用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其中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亦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以上学习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检验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加深了中药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2.3实验、实训课程中强调人文素养
在中药制剂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在理论授课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更应该结合自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实验、实训课程。中药制剂综合实训教学是再现了从原料、辅料到生产出最终检验合格的制剂并进行检验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制剂过程,包括了中药鉴定、炮制、制剂、检验、药理等知识体系。例如在开放性实验中,教师选择某一经方要求学生进行剂型设计,选择合适的辅料、提取工艺、制备方法等制备成相应的制剂,并进行质量检验、药理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考察等。在中药制剂综合实训中,可自然地渗透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譬如在制剂工艺处方优选环节,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辅料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擅自更改,并结合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印象——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只因制备时将原处方中的辅料硫酸钙改为乳糖,导致苯妥英钠的吸收增加,从而超出安全浓度而引起了中毒。这样的讲解不枯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药品安全的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动物药理实验之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先参观“实验动物纪念碑”,鞠躬致敬,以实际行动传输“敬畏生命”的观念,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会更加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自觉遵守动物实验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实验、实训中并不空洞的讲解药品安全的重要性、操作过程的职业道德,而是通过这些细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职业精神以及人文的内涵。
2.4校园文化培养医药职业道德
药品是一种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中医药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历来非常注重医药职业道德。清代的袁枚所著《徐灵胎先生传》即日:“艺者也,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之何有”。对于医药从业者来说,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西方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说:“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中国的医学生誓青,也同样对医药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中药制剂技术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与药品质量直接相关,一方i又与药厂经济利益密不可分。故生产出合格的药品不仅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人文精神。是否具备了坚定人文信念,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药工作者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中药制剂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多结合学科特点培养人文素养,以使学生在如今功利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2.5教材编写中融合人文教育
目前的中药学教育中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因此,可以校企合作开发相应的教材,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推进作用,以强调学生职业道德,提高行业忠诚度、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开发中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教材,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中药文化知识,深刻领会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使传统中药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今后的医药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以诚做人,用心制药。因此,应精心构思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相应的教材开发,以此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发出真正具有专业知识性、人文教育性、社会实用性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培养教材。
3结语
篇4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医德精神 内涵 意蕴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医学院校的精神文化在于培养具有良好医德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德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医德精神的内涵
关于医德,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医德即医学伦理道德。纵观古今中外,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乃医德的一体二面,统一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人文维度。”二是,“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医德的核心是: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笔者综合几种医德的概念,提出医德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形成的精神。例如,白求恩精神就是医德精神的典范。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级,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医德精神不仅受阶级道德的影响,而且受社会公德的约束,体现了社会公德的要求。它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同时又不断补充发展,具体来说现代医德规范包括以下几点:
(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服务精神。
1988年12月15日国家颁发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第一条提到:“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一般说来,医患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医务人员处于主动地位,引导病人在医疗上进行合作的关系,因而对服务者来说不仅要有优良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要从病人特殊心理角度出发,做到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笔者认为服务是一种意识,更要形成一种精神,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对病人认真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职业,认真履行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对病人认真检查、认真诊断、认真采取治疗方法、及时为病人解除痛苦。其次要做到尊重病人,每一位病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关心和同情,所以医务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对病人怀着一颗同情和关爱之心。最后要做到为病人保守秘密。病人的心理是异常脆弱的,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保护。医务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职责,学会换位思考,把病人的身心健康共同纳入到服务中去。
(二)热爱医学工作的敬业精神。
无论何种职业,敬业精神都是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体现在对工作负责,在行动上竭尽全力。作为医务工作者,敬业精神更是医德的具体表现,对病人负责,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更好地贯彻敬业精神。在社会主义医疗市场背景下应强烈呼唤敬业精神,提高医疗界整体医德水平。
(三)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同样是医德精神的具体表现。治病救人是医务人员的本分和内在工作,而不是作为牟取利益的工具,医务人员不应该为了满足个人而损害病人的利益。
二、医德精神的意蕴
医德精神的意蕴即医学生以医德教育为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弘扬医学道德、职业道德的精神所在。
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医德要求,依据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医德精神教育,培养医学生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将来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医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专业教师对当今的医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实践活动的锻炼、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进行陶冶、熏陶,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医学殿堂的第一刻,就意识到医生的使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将医德精神教育作为医学生的职业前教育,才能在源头上注入医德的活水,将使社会整体医德精神进入良性循环。
三、医学生医德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医德对医学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医德的规范作用下,医学科学发展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如果失去了医德的束缚和禁锢,将会破坏伦理和生命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甚至可能会对社会及人类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保障。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定义是专业技能加高素质,所以医学人才除了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有高素质。因而在对医学生的教育培养中不能一味地追求“育才”,而应该更多地考虑“育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才能使医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学人才。
(三)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解决医患关系和不正之风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普遍倾向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得部分道德素质不够高的医务人员思想产生变化,出现了违反医德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也引发了医院与患者之间难以调和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就是加强医德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医德精神教育。
四、医德精神意蕴的渗透
(一)校园文化中医德精神的陶冶。
在医学院校中要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室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个雕塑、一幢建筑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所以,将医德渗透入校园文化中,从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从学术讲座、科学实验以及社团活动、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都可以融入医德的元素,从而提高学校文化水平的同时使医德被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开展弘扬医德精神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到医德精神的魅力、感受到高尚的医德精神对尊重生命的心灵触动,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二)课堂教育中医德精神教育的熏陶。
普遍来说,学生接受最多的教育来源于课堂,所以在课堂教育中加入医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公共课,还是选修课,专业老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医德精神。另外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单独开设医德教育课程,从大学生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就让他们逐步的接触、了解、学习医德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地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医德素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德精神的锤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医德认知和提高医学生医德水平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此方面,学校不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提供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和场所,比如医院,让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临床类医学生在其临床实习阶段更需要在实习中要求自己,在与病人的直接接触中学会与病人交流、沟通、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的医德教育更直观、生动、具体,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实践教育中, “通过‘适应’、‘巩固’、‘提高’和‘发展’等系统性地教育和引导,努力让每个同学都成为‘品德高尚、体魄健全、基础扎实、特长突出’的新世纪的合格大学生。”
医德精神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的一条主线和理念贯穿始终。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将直接面对人类的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生命的神圣和价值是值得每一个人尊重的!对于当代医学院校大学生,更应该懂得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提高自身的医德素养,弘扬医学精神,不仅是对生命本体的敬畏,更是让全人类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索生命本源的价值所在,去善待、敬畏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更加理解生命价值,领悟生命神圣,尊重生命平等生存权。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吴皓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吕世军,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
注释:
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许静.医德内涵探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6):49-50.
李本富.医学伦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8,第33页.
篇5
[关键词]供应室; 护士; 素质
[中图分类号] R19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146-01
消毒供应中心(室)是医院无菌物品供应周转的物流中心,其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热原反应的发生、微粒的危害和病理标本的准确性等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医疗和护理质量,甚至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危[1],所以供应室护士的素质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为适应新形势下医疗护理服务的需要,消毒供应室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笔者作出以下探讨。
1消毒供应室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1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消毒供应室人员虽然不直接接触患者,但间接地与患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每一项工作的好坏,都涉及到患者的安危。因此,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强化“以临床为中心”的实质,认真开展消毒供应工作,培养护士的职业礼仪,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树立群体意识,热爱供应工作,把“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于临床”作为工作目标和行动指南。工作中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照临床科室的要求提供所需的无菌物品,并随时准备好急用物品和机动物品。供应室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好工作任务。
1.2 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
消毒供应室护士与临床科室人员的联系较为密切,接触范围较广,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在与临床科室人员的交往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讲究文明礼貌,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通过良好的谈话技巧、体贴温和的语言、适当的语音和语速,与对方达成有效的沟通与理解,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又能给对方带来身心的愉悦,有利于不断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1.3 具备慎独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
供应室的各项操作在许多情况下,都有可能由护士单独进行操作,各类器械、物品是否按操作程序洗涤,是否按规定消毒、灭菌,是否按要求包装等,都有赖于消毒供应室护士的良知和责任感。因此,消毒供应室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保证所完成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监测工作的质量。在供应室工作中,虽然不像临床那样直接面对患者,但供应的无菌物品却被直接应用到各种手术、治疗、换药等临床医疗操作中,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需要对所供应的物品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1.4 具备自制的能力
一个有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控制自己,自制力是人的一种意志控制,是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言行的能力。护士在工作中无论顺利与否,必须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调控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如情绪、情感、表扬、批评、注意力、记忆力等,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处于最佳状态,以促进各种护理技能的有效发挥。要获得这种自制能力,必须有为护理事业的奉献精神,强化自身学习,坚持长期训练的培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向新的护理高峰攀登,才能在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时,有效地加以克制,保持正常的心理平衡,只有保持了良好的心境,才能更加完美地做好人性化的护理工作。
1.5 具备自我防护意识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的医疗污物的回收和处理工作,一方面它是面向全院各科室提供无菌物品的科室,另一方面医院供应室有肩负着回收及处理各科室污染的器械及物品的责任,是一个病菌比较集中、污染比较严重的部门,稍有疏忽就会被刺伤造成自身隐性感染,因此,要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凡是回收的污染物品都要严格按规定处理,不正确的操作以及粗心将会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伤害而造成交叉感染,甚至造成医院感染[3],所以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帮助其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避免其自身遭受各种因素的危害,更是防止医院内感染、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环节,在工作中如果每个人都能按要求做好自我防护,防患于未然,就能有效地避免感染的发生。
1.6 具备强健的体质
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高尖端手术的开展,使供应室护士工作劳动强度迅猛增大,再加高温潮湿,洗涮、包装、灭菌、下收下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污染物品聚集在供应室,或多或少地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要求供应室护士要有健康的体魄,在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防护,同时加强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睡眠,防止病原微生物侵袭。每年进行体格检查一次,必要时接种如乙肝疫苗等,建立健康档案。总之,现代化消毒供应室需要具备业务上专业知识全面、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刻苦钻研业务技术,思想道德上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身体上更需要具有健康体魄的全面素质要求的一支护理团队。
2 消毒供应室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2.1 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
消毒供应室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具有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操作技术。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医疗仪器使用增多,消毒供应室护士必须加强新医学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拓宽知识面,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流程和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熟练掌握各类污染物品的处置程序: 回收- 分类 - 浸泡 - 清洗 - 精洗。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包装程序: 干燥 - 保养 - 包装。熟练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器、高温干热灭菌器的操作程序、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及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处理。发放各种无菌物品时,必须严格查对品名、灭菌日期、灭菌效果、有效期、数量、科室、责任人,确保每件无菌物品合格。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及其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熟练掌握常用消毒液的性能、配置方法、有效浓度及 B -D 试纸的监测。规范操作,消除隐患,确保灭菌物品合格率达到 100%,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
消毒供应中心的各种仪器设备经常会出现故障情况,在发生故障之前,常常会有一些前兆征象。作为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故障未发生前排除原因或提早通知维修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3 消毒供应室护士应具备的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要求医务人员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医疗护理行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也应如此。目前我国已有了《消毒技术规范》、《护士管理条例》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和护理管理从“人治”走向“法制”,管理也将从原来的部门管理上升到法制管理,因此,必须把消毒供应中心的道德规范也提高到法律规范的高度,使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进入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使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为临床服务。
4 小结
总之,供应室的工作看似平凡而琐碎,却担负着全院无菌物品的供应和质量控制工作,是医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的安危、医院感染的控制和整体护理的实施。可见护士的综合素质对全院的医疗质量的重要性。因此,现代化消毒供应室必须要对护士强化综合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永革,王丽君,孙月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缺陷的多发环节及防范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4):273-274.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02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医德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长期以来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和医疗技能的培训,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不够重视,尤其没有注重医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探索有效地教育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大学生医德水平的提高。
一、课堂讲授法
医德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课堂讲授法是目前进行医德教育的传统方式,也是现代教育的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医德课程的课堂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课等课程的教授来进行,可以使医学生具备比较系统的医德认知;二是通过相关的课程的渗透性教育来进行,如思想道德修养、医学心理学等,主要是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对医德品质的介绍和传播,通过自身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对医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影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情感,促进医学生高尚医德品质的形成。
就目前而言,医学院校对医德的课堂理论教育主要通过医学伦理学课程来进行的。医学伦理学课是医学生系统学习医德知识的主渠道。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的杜治政先生指出:“当今医学伦理学肩负着四个方面的历史任务:(一)塑造优秀医师的形象,倡导一切为病人健康服务的人道主义精神;(二)为医学新技术的合理应用开辟道路;(三)为卫生保健政策提供伦理学的支持和辩护;(四)提供健康道德指导。要以此作为医学伦理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当今时代,医学伦理学学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学科领域,层出不穷的医学新技术诸如试管婴儿、克隆人、基因组计划等等,引发出一些新的伦理问题。因此,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就必须时刻关注着该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进展情况,加强对新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医学伦理学教师要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目前,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教师,来自于不同专业,虽有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医学伦理学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性学科,它要求从事这项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在懂得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相关的知识。学校应注重加强对医学伦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进行系统的医疗知识的培训和哲学知识的培训,应创造机会让这些教师与医院的相关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经常性讨论,使理论能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
医德教育不单纯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内容,它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同步进行,相互交叉、渗透[1]。所以,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除了医学伦理学专业课程老师,其他课程老师也要精心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医德取向,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做到医德教育随机渗透、自然贴切、含而不漏、不着痕迹。[2]课堂渗透性教育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对医学生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将教师视为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更是思想的传播者,人生的指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将对医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医学院校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交给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起到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
二、仪式教育
为了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医学院校可以利用各种医学仪式,促使医学生医德情感的逐渐形成。医学院校可以采取《医学生誓言》的宣誓仪式、人体解剖前对捐献遗体者默哀、为实验动物默哀、祭奠先贤等形式,触发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当医学生刚刚迈进医学院校时,可以安排新生在入学开学典礼大会上,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在宣誓的神圣时刻,医学生就会发现他所选择的职业如此神圣,他所肩负的责任无比重大。也就从这时起,医学生将会把高尚医德的培养同学业一样作为大学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对遗体捐献者和实验动物默哀,可以让医学生对遗体捐献者和实现动物产生崇敬之情,对医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明确医学生的职业责任,培养其人道主义观念,加强对医德的认知,触发医德情感,促进医德品质的养成。
三、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的作用在医德教育中能够激发起医学生对高尚医德的向往和崇敬之情。通过医疗行业中的典型榜样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祖国医学史上,有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大家,他们给后人以榜样和激励。在当代中国,白求恩医生的精神鼓舞着几代人,医学界涌现出了许多像林巧稚、裘法祖、华益慰、钟南山那样的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他们对医学无限热爱,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深切同情,对工作极端负责,以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去不断努力。在医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传统和现代医学中的医德榜样,开展医德的教育工作,引发医学生对高尚医德的向往。通过树立医德榜样,把榜样们的感人事迹介绍给学生,使医学生确立对高尚医德的向往和要求,远有所追,近有所学,时时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奋进,在努力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注重自身高尚的医德品质的培养。
四、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
医德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医德知识对于个体的价值不仅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更在于从“知”到“行”的提升。要实现后一个提升,情感认同、信念确立和躬行实践是更为重要的,它促使理性化的道德认知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心性价值信仰。[3]因此,医德教学可以采用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导,认知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体验式教学的突出特点是重“感”轻“说”,也就是重视直接知觉如活动、实践和情感陶冶在教学中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在课堂之外的医德实践活动,也可以体现在突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的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业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医院、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部门开展义工活动;带领学生走向社区进行义诊;等等。通过与服务对象的亲密接触,让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可亲可敬可爱,增强其医德情感。在课堂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将医德理论融于生动的临床案例分析讨论之中;请德高望重的临床医生走进课堂,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座谈会,通过活生生的榜样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经历到一个由己及人、由人及己的移情式思索过程,更容易产生内在的道德需求,更能够领会到医德的真谛。
五、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各科教育中是常被运用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时可以运用医德案例讨论,使医学生获得医德情感体验。运用医德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中将道理越辩越明,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医德教育中,可以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符合医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理论的、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医德案例,用那些对医疗卫生事业无限忠诚、执著追求、废寝忘食、精心探索、勤勤恳恳工作的先进经典案例,激起学生立志从医,将来做一个合格医生的理想追求,体验到医生的事业责任情感。用那些对病人满腔热忱,一心想着病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不怕脏和累,忘我工作的先进典型案例,使学生体验到医务人员特有的对病人的同情情感。同时,也选择一些反面案例,使学生对那些不精通医药、不负责任、草菅人命、造成重大医疗事故和对病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贪图钱财、以医谋私的医务人员产生厌恶的情感。通过案例讨论,可以使各种对医德的不同认识产生碰撞,增强医学生辨别医疗言行是非对错的能力,增加对医德的认知,并获得一定的情感的体验,促进医德品质的形成。
六、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
运用适当载体,推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医德建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校园文化就是加强医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对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利用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以丰富的教育内容为立足点,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为保障,以新颖多样的形式为载体开展医德教育活动。一方面,积极挖掘校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实施医德教育。例如,学生会、团委和学生社团,可以举办征文竞赛、知识竞赛、板报比赛、礼仪培训;可以以护士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学雷锋做人民好医生、好护士,”和学习南丁格尔等医德模范人物等活动;举办与医德有关的演讲会、座谈会、文艺演出等活动,等等。广大医学生在“载体”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增强民族精神和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校外资源,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来实施医德教育。例如,邀请医院领导、医德模范人物来校作医德教育报告。报告的内容可以是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给学生以鼓舞和激励;也可以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责任感而造成医疗事故的反面案例,给学生以启示和警告。依托这些活动,使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
七、建立专门的医德教育宣传栏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可以尝试建立专门的医德教育宣传栏,条件许可的医学院校可以尝试建立医德教育宣传馆。可以以医学史为线索,将古今中外典型的医德突出的医生如: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白求恩、张仲景、孙思邈、华佗、陈实功、龚廷贤、裘法祖、吴孟超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贡献展示出来,用他们的做法及要求来教育影响学生。例如,明代的大医家龚廷贤提出的“医家十要”,让学生明白作为将来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可以将现代的医务人员医德行为规范具体的医德规范要求展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做。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宣传,除了大家都比较熟知的医学大家之外,医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将在医院涌现出的优秀实习生的先进事迹作为一种宣传,这种形式可以通过隐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医德,学生通过身边的人物可以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
今天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还应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到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三)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4]
参考文献:
[1]吴依娜.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防范措施[J].中医药导报,2008,14(10):87-88.
[2]徐新娥.浅谈医学生医德教育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43-145.
篇7
【关键词】 消毒供应人员;素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796-02
随着医院管理模式的转变,医疗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业务的不断开展,设备的更新与应用,对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素质、专业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消毒供应中心为适应现代化医学和现代医院的发展趋势,必须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护理工作队伍。现浅谈一下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素质培训及管理:
1 基本素质要求
1.1 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强化“以临床为中心”的实质,认真开展消毒供应工作。工作中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按照临床科室的要求提供所需的无菌物品,并能随时准备好急救物品与机动物品,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好各项任务。执行2009年12月1日实施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素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职业安全培训。
1.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岗位工作流程、岗位质量标准及考核标准 严格执行消毒供应中心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各区域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让我们的操作更规范、更熟练,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3 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与临床科室人员的联系较为密切,接触范围较广。在下送无菌物品过程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协调能力。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讲究文明礼貌,态度和蔼,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通过良好的说话技巧,体贴温和的语言,适当的语音语速与对方达成有效的沟通和理解。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又能给对方带来身心愉悦,有利于不断地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2 具备慎独精神和自我防范意识
消毒供应中心的各项操作在许多情况下,都有可能有护士单独进行操作,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各类器械、物品是否按操作程序洗涤,是否按规定消毒灭菌,是否按要求包装等,都有赖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良知和责任感。因此,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保证所完成的清洗、消毒、灭菌和检测的工作的质量。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虽然不像临床那样直接面对患者,但提供的无菌物品却被直接应用于各种无菌医疗操作中,需要确保物品合格率100%。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正常的心理平衡,只有保持了良好的心境,才能更加完美地做好人性化护理工作。
消毒供应中心担负着全院的各种器械的回收和处理工作,是一个病菌集中、污染比较严重的部门,稍有不慎就会被刺伤,造成职业暴露。因此,要求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必须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出现职业暴露严格按照针刺伤处理,并上报相关科室备案,定期追踪。
3 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3.1 供应室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供应室护士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熟练掌握污染物的处理程序:回收-分类-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凡是回收的污染物品,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的教育,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不仅可以避免其自身遭受各种因素的危害,更是防止医院内感染,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环节,加强自我防护,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避免感染的发生。
3.2 熟练掌握物品的包装流程 干燥-保养-检查{双人核对}-包装。物品检查包装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治疗包封包前必须二人确认,制定无菌物品发放检查流程。
3.3 消毒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灭菌器的操作规程 掌握脉动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和高温干热灭菌器的原理、参数、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紧急事故应急预案的处理培训。
3.4 掌握无菌物品发放处理,严格做到三查 放时查,存时查,发时查。四对:对数量、科室、品名,有效期以确保每件无菌物品合格。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消毒灭菌知识及其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熟练掌握常用消毒液的配置的方法、有效浓度,作用时间。B-D试纸的监测,规范操作,确保合格的灭菌物品发放到临床。
3.5 掌握消毒供应中心的灭菌监测的规程,对供应室空气、人员、灭菌器、空气消毒机、灭菌物品严格检测,确保安全医疗。
4 具有强健的体质
现代的医学迅速发展,高尖端手术的开展,使供应室护士工作劳动强度迅猛增大,再加高温、潮湿、噪音、包装、灭菌、下收下送,挤电梯都是脑力和强体力劳动的结合。供应室是污染物品的聚集地,增加许多感染的机会,所以要求供应室护士要有健康的体魄,在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加强身体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病原微生物侵袭。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总之,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需要具备业务专业知识全面、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人才。思想道德上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责任心强,身体上更要具备健康的体魄的全面素质要求的一支护理团队。
5 增强法律意识
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和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要求医务人员用法律观念规范自己的医疗护理行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也应如此。目前我国有了《消毒技术规范》、《护士管理条例》、《三项强制性执行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等。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和护理管理从“人治”走向“法制”。管理也将从原来的部门管理上升到法制管理,因此,必须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纳入行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使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6 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
消毒供应中心的各种仪器设备经常会出现故障,在发生故障之前,常常会有一些前兆现象,作为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必须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须建立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培训及演练。做好各项监测标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责任落实到人,并且严格执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规范》的要求。故障发生前排除原因或提早通知维修人员采取应对措施。
7 具备团队精神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是一个流水线作业,有较强的区域划分,且每人一岗,各位岗都有不同的技术操作要求,看似独立的岗位,其实是环环相扣,这就要求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树立整体观念,发扬集体协作精神。形成协调统一的工作氛围,在护士长的领导下,以认真负责的思想来促进消毒供应室的各项工作更好的完成。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形成团结向上的护理团队。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看似平凡而琐碎,却担负着全院无菌物品供应和质量控制工作,是预防院内感染重要一环。在工作和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护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患者的安危、医院感染的控制和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可见护士的综合素质,对全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性。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就不断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和知识的更新,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工作质量,加强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中的职能,为诊疗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汪忠秀.浅谈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素质.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23-124.
[2] 邢继波.消毒供应中心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33-134.
[3] 陆美华,向卫华,何彦,刘小冬.医院消毒供应室消毒、清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医疗卫生装备,2012(1):127-131.
篇8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眼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基础医学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他是研究视觉器官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临床实验课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起点。是从课堂到接触病人的学习阶段,是培养只具备有书本知识的医学生成长为具有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的医生的重要环节。眼科学检查、诊治方法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差别,专业性强。临床操作细腻。学习掌握相对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如何来引导学生重视眼科实验课。
1 端正学习态度
实验课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同学们对眼科的学习态度,眼科的学习课时少,有的学生认为眼科在医院是一个小科室,不如大外科、大内科受领导重视,再者自己将来也不准备搞眼科。因而上实验课不认真、不刻苦、不精益求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实验课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清楚,眼科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眼病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使学生明确临床各科室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懂得要作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包括眼科知识,只有这样将来在临床上遇到病人,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而不会误诊、误治。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眼科实验课的重要性。
2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和技术操作
2.1在眼科实验课上要求学生对常用的检查仪器要掌握、要熟悉。如手电筒、裂隙灯显微镜、视力表、眼底镜等的使用。开始还比较陌生,还不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就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前,要复习正常眼前部的结构,如角膜、虹膜、巩膜、瞳孔、球结膜、睑结膜等和眼底像。要求熟练掌握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的使用方法。老师示教完后。同学们可以互相检查。这就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团结,互相配合,因为操作技术不熟练必然会有些痛苦,如翻转眼皮等要互相理解才能有所收获。这样将来进入临床后这些检查仪器用起来便会得心应手。这就是与外科动物试验课不同之处。动物课实验对象是动物,解剖实验课对象是尸体。而眼科实验课对象是人,是健康人,是我们同学自己,这就要求同学们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如同对待病人一样。
2.2眼科是一个手术科室,还有许多特殊检查及治疗手段。在实验室内就如同进入病房或手术室一样,要严格遵守各种无菌操作,如洗手、戴手套、穿手术衣等,眼科手术及操作单靠理论知识是难以理解的,必须让学生亲自观察、亲自动手、亲自动脑,才能有体会,才能加深印象。眼科的检查是眼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如:眼压的测量:有两种方法(1)指测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只是靠检查者自己指尖的感觉来粗略了解病人的眼压情况,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如怀凝眼压高时可用眼压计测量出具体眼压值。(2)眼压计测量法有两种,一种是schiotz(许氏)眼压计:多年来各医院眼科都用这个方法,准确,但麻烦,测量前要给病人眼内滴2-3次麻药,然后才能测量。另一种眼压计是非接触性气流眼压计(NCT)测量。这个眼压计是目前各医院常用的眼压计,它操作简单,病人无任何痛苦。老师可以做个示教,给同学们讲清楚使用方法,然后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测一测,便能很快掌握这个检查仪器。
2.3眼底检查:了解眼底镜的使用方法。病人坐位,医生站立于被检查者右侧,右手持眼底镜用右眼观察病人的右眼底。如检查左眼则与之相反。检查者通过眼底镜的观察孔将被检查眼瞳孔区照亮,然后接近被检查眼,转动镜片调到能看清病人眼底像为止。这个检查难度比较大。实验课只要求学生会使用,掌握其操作要领,将来进入临床后就会使用他来诊断疾病。
2.4视力检查:要知道如何检查,一般先查右眼,后查左眼,由上而下,从0.1开始辨认,限5-10秒钟内认出视标缺口方向,直至不能辨认为止。
2.5眼前部的检查:练习翻转眼皮,识别沙眼、结膜炎等。实验室内眼科所有的检查仪器和临床一样,现在学好了便给你进入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遇到病人使用各种仪器检查,便会得心应手,很快作出结论。
2.6实验室内还有常见眼病的电教片及教具模型。提供同学们观看和书本对照,加强对一些常见眼病、多发病的认识。每一种病都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看了电教片或各种疾病模型,回忆理论上的临床表现,便会加强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如结膜炎的结膜充血和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的睫状充血之间的区别。要了解什么是结膜炎充血,什么是睫状充血,哪些眼病可引起结膜充血,哪些眼病可引起睫状充血。这必须动脑筋想一想才能得出结论。又如病毒性角膜炎的树枝状角膜上皮缺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角膜雾状混浊,瞳孔散大,虹睫炎的瞳孔膜闭等典型的临应床表现,在电教片上和教具模型上一一显示。这样便使学生将课本上的知识和亲眼看到的联系起来,对某种眼病加深了认识,也加强了记忆。实验老师在这里多给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多动脑、多思考,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能力,以便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关键词】 护理药理学;教学;人文关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身心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护理药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但在教学中,往往重视药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易忽视人文关怀教育,或不知如何去做,若如此则不能完成全面育人的职责,故必须加以纠正。
1 更新观念,树立教师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1],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或者说是人文关怀[2]。西方公认的医学之父——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中有一层含义是无可非议的,就是医护人员更应该关心生了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他的“病”。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普遍认为护士应具备较系统的医学知识,需培养过硬的护理操作技术,而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则以学生的专业考试成绩和就业率来衡量,因此,认为搞人文教育是务虚、是不必要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护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待病人缺乏同情心,职业道德水平偏低,不能把护理对象放在一定社会环境和一定的心理状态之中去分析,而去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等。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整体护理观应运而生。整体护理活动是以人的健康为主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要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培养出具备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护理专业人文精神就是集中体现在对病人(服务对象)的价值。美国学者Leninger博士曾说:“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关怀照护是护理专业的精髓。”现代护理推行的整体护理的宗旨:就是一切以人的健康为主导,人文关怀是其魅力所在。而人文关怀教育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学学人文课程、听听人文讲座、看看人文书籍来积累,人文修养的提高是一个终身教化的过程。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人文学科知识,更要在教师授课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现代护理教育观念,树立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这一理念才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将护理药理知识与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护理药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方法
高职护理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人文精神教育应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发挥人文教育功能。护理药理学是位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的一门学科,是护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代护理模式的改变,促使护士已由过去单纯的用药执行者,转换为用药的执行、监护、咨询和指导等多方位的协调者。为确保病人用药的安全,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和事故的发生,不但要注重相关用药护理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的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对病人进行主动、全面的整体护理,使病人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以便更好地为病人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2.1 身正为范,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护生进入了学校,我们的教师必须精心对护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其成为实用型护理人才。护生在校期间最初是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举止、工作态度等方面来理解护理工作的。护理药理学是学生较早地意识到护士每天要给病人用药,要保证病人用药的安全。身教重于言教,药理学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护生今后的护理用药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正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护理药理学教师首先要对护理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对患者关爱体贴,有同情心,对护生负责和给予无私的爱,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宽容人、理解人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要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去感染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人文知识,注重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对护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人文修养都得以提高,做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护理工作者。
2.2 爱生如子,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我们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提倡人性化的护理,就要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理念,首先要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护理药理学教师要与护生平等相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尊重护生,了解护生的需求,倾听护生的心声,处处关心帮助护生,爱生如子,让护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从而营造出学校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这样,不仅让护生在校期间人文修养得到较大的提高,而且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也能自觉主动地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回报社会[3],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与病人交朋友。这不仅增强了病人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护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2.3 理论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通过护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只能培养出打针、发药的机器人护士而已,要充分发挥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应该在传授专业知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病人是行医之本,人文是护士的灵魂。护士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护士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投入感情提供艺术服务。护士应该把病人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病人,关心病人。在讲授药物不良反应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护生换位思维,体会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可引起学生对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的认同感,给教学内容赋予生命的意义,告诉护生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知识,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例如,在抗恶性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与肿瘤患者交谈和沟通,及时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出血、脱发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轻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信任我们,与我们成为朋友,更好的调整肿瘤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这也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甚至预后。因此,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护理药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护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加强人文关怀理念教育的重要过程。在护理药理学理论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使护生建立起对患者进行全面主动的整体护理,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2.4 实验教学中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 护理药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理论、学说和结论都基于实验结果,并不断通过实验得到验证。我院护理专业开设了不同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毛果芸香碱和阿托品对腺体分泌的影响、配伍用药、有机磷中毒及解救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动物血压的影响等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小鼠、大鼠和兔等实验动物,通过实验可加强护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捉拿、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的确定、护理药理实验常用的方法等,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从事科研工作必需的基本功。动物实验不仅培养了护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学习护理药理学的兴趣,而且也培养了护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的护理能力,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巴普洛夫曾指出:“没有对活的动物进行的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这是无可争辩的。”医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否则就不会有医学的进步和发展[4]。护理药理学实验是离不开实验动物的,但动物也是生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理念的渗透,教育护生不要把动物当玩具用注射器的针头去刺,要善待动物,要注重动物福利。同时,应尽可能减轻动物的不安和疼痛,比如,给动物注射药物前要检查注射器的针头是否有倒勾,有则应换新的针头,还要注意进针的角度和速度等。另外,还应给予动物良好的术后护理,在实验结束或实验过程中获取标本应采取安乐死的方法等。通过实验课和动物保护的教育,使护生认识到实验动物对人类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应把动物看作是我们的朋友,平等对待,去关心和爱护它们。由此教育护生应有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大爱精神,加强护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强化了人文关怀,使护生学会关心和体贴病人,能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
总之,护理药理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优势,抓住护理用药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对护生开展人文关怀理念的教育,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精神,这将对护生的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及其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亚男,林彦山.论现代护理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J].护理学杂志,2004,19(1):28-30.
2 史瑞芬,周柳亚.护士人文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3.
篇10
关键词:审美意识;审美活动;审美对象
马克思曾说过:“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这说明,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改变自然物状态的过程,人类通过生产劳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97这样,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且也是自身思想、情感和智慧等这样一些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
就在这些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过程中,人感到了愉悦和幸福,因而也感到了美。基于此,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生产实践活动,总有当时人类的审美烙印,审美活动也成为人类重要的创造活动之一,对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偿作用。因此,研究医学人才的美学素养,陶冶医学人才的审美情趣,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使之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对医学人才的健康成长以及实施科学的医疗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医学人才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
审美意识是社会意识中的一种特殊的形态,是人对现实生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观念(审美价值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感等。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独有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内在的自然人化的结果。审美意识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社会功利性等特点。医学人才在医疗领域进行的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科学实践活动,现代社会中,科学的健康标准应该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就决定了医学人才的审美意识除了具有人类一般审美意识的特点以外,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趣味,是指医学审美主体对医学审美对象特有的兴趣和倾向。由于医学审美主体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所处的职业环境和其特有的经历,使其形成了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使其审美趣味有其自身的特点。
2.审美能力,审美主体即医学人才在从事医学实践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和本质体验的敏锐性和认识的深刻性程度。
3.审美观念,指医学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关于人体健美的构想和观点。
4.审美理想,是人类对自身的健康长寿、体态的优美矫健、心理的健全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人体的各种潜能在医学上表现出来的向往和追求,并为其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而不断地努力。
5.审美感受,指审美主体对美的医学事物带有情感性的认识活动。它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在各种医学审美活动中的审美特性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产生的各种心理体验。
二、医学人才的审美对象
医学的社会功能旨在预防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的身心建康。因此,医学人才的审美对象应该是在保障人类健康长寿的过程中,存在于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中的审美需求、医防保健人员的美学素养、医学技艺美、医学环境美、医学服务美、人体美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人群之间的有关审美意识、审美选择、审美处理、审美评价、审美教育等一系列审美关系。
1.审美需求属于审美意识范畴,它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多方面内容。人的审美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它不仅受社会物质生活环境的制约,还受个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由于对自身疾病的防治和维护健康的特殊需要,其在审美需要上会表现出特有的内容。
2.审美素养,医学人才的美学素养应包括他们在医学审美过程中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相统一的美学要求。
3.医学技艺美,是指广博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医疗技术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4.医学环境美,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大环境美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小环境美。
5.医疗服务美,实质上是指医疗领域的职业道德美。
6.人体美,是指人体在正常状态下的形体结构、姿态动作、生理功能的协调、和谐和匀称统一。人体美的本质在于健康和符合审美标准。
7.医学审美关系,是一种在以保障人体健康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人与物两方面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关系指医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医学审美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审美关系指人与客观的医学事物间的审美关系,如医务人员与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之间的审美关系等。
三、医学人才美学修养的社会功能
1.通过医学审美实践,运用审美意识,创造人们良好的健康完美的素质。一个具有良好的美学修养的医学人才应该懂得如何运用审美意识,去创造各种医学美的条件,使之作用于人体机能,防治疾病,保障人的健康完美,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宣传教育手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的审美能力得到加强,使他们在医学审美关系中从心理上获得情感、友爱以及对周围美的事物的感受,使他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以此改善人类的机体素质,达到美化人生的目的。
2.以熟练的医疗技术和高超的艺术修养,创造完整的人体美。在医学科学实践中,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包括优生医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整形美容医学等一系列现代医学技术对人的面貌、形态、结构、精神和功能进行重新塑造、修补、加工,促使人体的各部分和谐统一、协调一致地发挥功能,从而符合人体健康完美的需求。
3.医学人才良好的美学修养不仅有利于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医学工作者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状态,积极乐观的生活、工作态度,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语言亲切、态度 温和、诊疗精细等优良的职业道德,使其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这样,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医学人才在医疗实践中力求达到自身真善美的统一,使患者和社会保健人群在医院就医处于一种和谐安宁、舒畅愉悦的气氛中,由此产生一种身心俱佳的状态,对康复充满信心,并愿意与医生沟通,积极配合治疗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和谐的医学社会人际关系的建立。
4.治疗功能。从系统论角度讲,人类所面临的疾病的威胁,以及各种不健康、不和谐状态,其原因往往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当人体的完整与层次、结构与功能的有序性,开放与自组织的稳定性因各种综合因素而遭到破坏时,医务工作者可利用医学审美中的艺术形象、医学审美的再创造、审美意识的调谐、指导和咨询功能等,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如可利用音乐治疗某些疾病,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可以调节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也能使胃的蠕动变得有规律,并能促进唾液的分泌。
5.美育功能。在医学审美实践中,医学人才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美学素养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社会大系统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审美规律和原则,普及和提高人们的医学审美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在医疗实践中,每个医疗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人们形成良好的医学审美习惯和行为方式;通过娴熟的现代医学技术和审美实践,改变人们的医学审美状态,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和文明的社会。
四、医学人才的审美动力
1.医学人才自身的审美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学家H.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的需要,第二是安全与保障的需要,第三是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是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属于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一种精神范畴的需要。医学人才也不例外,都有自己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内在情感的欲求,是人生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最终目的是求得审美的愉悦,它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多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个体的特殊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因此它的形成同个体的特殊的社会实践经历密不可分,如医学人才的审美需要,就是在医疗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他们以维护人类的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审美的最高需求。
2.医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反映在对疾病的机理以及对健康的概念,正在向更深的层次进行探索。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仅是疾病,而是人。人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的生命历程要受到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约。人的健康是一种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现象。医学正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这种发展要求医学人才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重视自身的美学修养与职业道德的联系和互补作用,理解在医疗卫生的职业活动中重视自身美学修养的重要意义。本着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的原则,医学人才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含义,重视自身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培养和协调统一,加强医学审美修养,以便更好地把医学审美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3.医疗工作系统性的要求。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的是医疗工作人员的同心同德和密切配合,在对病人的诊疗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因此医务工作者的全局观念和责任心极其重要,这种职业道德美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