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经济的特征

篇1

[关键词] 绿色企业 循环经济 绿色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绿色企业体现了循环经济特征,创建绿色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本质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特征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倡行环境保护,消费者、政府都要求企业必须依照环保法律执行生产符合环保法令的产品,建立回收系统或采用天然原料,创立绿色企业。作为绿色企业,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生产绿色产品。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回收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无害或危害较少,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有利于资源再生的产品。

2.使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是绿色管理的核心内容。绿色技术可以分为末端处理技术和污染预防技术。末端处理技术是在默认现有生产体系的前提下,对废弃物采用分离、处置、处理和焚烧等手段试图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的技术;污染预防技术则着重于污染源头的削减。绿色技术是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办法,它既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在不牺牲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是建设绿色企业的关键。

3.开展绿色营销。绿色营销即企业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定价、促销活动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护生态平衡,重视环保的“绿色理念”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绿色营销应包括收集绿色信息、发展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实行绿色包装、重视绿色促销、制定绿色价格、选择绿色渠道、树立绿色形象、提供绿色服务等,将资源的节省再生与减少污染的环保原则贯穿营销活动的始终。

可见,绿色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态过程的特点引申到企业中来,从生态与经济综合的角度出发,考察工业产品从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到绿色消费的全过程,以其协调企业生态与企业经济之间的关系,主要着眼点和目标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运用绿色技术从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工业生产。绿色企业比一般企业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较少的物耗、能耗生产出更多的绿色产品,并能使在一般企业中被排出厂外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绿色企业的循环经济综合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率或生态效率。

三、创建绿色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创建绿色企业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和完善绿色企业,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

1.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源消费最小的人类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清洁生产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了在生命周期内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带来很高的环境效益,同时还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所为,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这正与绿色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生存、获利与发展)相一致,与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即资源的循环利用相符合。因此实现绿色企业重要途径就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少投入、低消耗、多产出的集约化方式生产,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进而走上经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之路。

2.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创建绿色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改造落后的工艺流程中建成生态工艺,使全流程变成无废料工艺;依靠科技创新,降低废料产出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同时加快以生态原理为主要基础的绿色技术,特别是生态型高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

3.系统规范地建立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是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企业要建设绿色企业,经营者必须根据企业的现实情况,以环保认证标准为参照,分析影响环境的因素,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理念,在产品设计生产、原料采购、营销行为等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国环保产业,2001(2)

篇2

一、绿色会计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而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

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将其资本化为环境资产进行核算。绿色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维护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企业与环境关系密切,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赖以存在的环境,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在其履行过程中,通过绿色会计来反映、控制环境,并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的维持情况,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通过绿色会计制度设计,可以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从人类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视角出发,着眼于高效率利用资源,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而解决在传统会计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绿色会计制度设计,能够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诸多问题通过事前、事中控制而降低其限度,更好地增进企业自身的效益,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的成本,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绿色会计增加和扩张了会计的宏观经济职能,核算与企业看似无关却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态环境资源业务,并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

只有绿色会计制度才能适应或适合循环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为循环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经济服务。没有绿色会计制度,就很难很好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呼唤绿色会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在内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呼唤绿色会计理论的完善和绿色会计实践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思考

在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会计信息,以及有关环境会计信息。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对绿色会计制度作特殊设计。

1.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相同,只不过是由于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比较特殊,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即绿色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之以实物、指数等其他相关计量尺度。

循环经济中的绿色会计,除应遵循传统会计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客观性、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一般原则之外,也要遵循一些特殊的会计原则:①匹配原则。绿色会计必须符合或适应循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绿色会计制度设计应能够反映循环经济的“资源循环利用”特征及“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特征。②社会性原则。绿色会计应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境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准,提供的社会信息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服务,还要有助于宏观调控。③政策性原则。企业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资源环境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④超前性原则。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要反映环境资源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能达到预先发现环境的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预先给予警报。⑤环境资源的原则。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要体现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2.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①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重要核算内容。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因此,其绿色会计的重要核算内容应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资源的利用及再利用率和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影响等。②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循环经济中的资产,除了传统的资产之外,还应包括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可带来未来效用的特殊的环境资源,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环境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循环经济中的负债,除了传统的负债之外,还应包括环境负债类,如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缴环保税、应缴资源税等。企业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之所以也要确认为负债,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而要求“谁受益,谁付费”。循环经济中的成本费用,除了传统的成本费用之外,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循环经济中的收益,除了传统的经济收益之外,还应包括一些资源环境收益。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过程所得的收益;国家对保护环境有成绩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等。③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绿色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绿色会计的确认是以涉及资源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如将“自然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具体金额的过程。④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学术界对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已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在传统会计报表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项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对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第二,在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有关循环经济信息的内容,以及生产活动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及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第四,编制循环报告。循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循环的情况,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

3.实施绿色会计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目前在实践上,实施绿色会计还存在一些难点,主要表现在有关环境资源的确认和价值计量方面。①环境费用与环境资产的确认。由于在环境资产分类的基点和目的方面,环境资源经济理论界与会计界研究的指导思想不统一,因而对环境资产分类和确认难以统一,对环境成本被允许资本化处理的条件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即将环境成本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在多个期间分摊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②在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计量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虽然对短期环境损失的计量可以参考市场价格,也可以采用恢复环境状况所需要的费用来计算,但如果这项污染是长期的,如在二十年内这片土地不再适合植物的生长,或荒漠化,则必须考虑生态污染的计量。而这方面的计量带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③绿色会计报表结构的编制是绿色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绿色会计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它不仅是从投资者或债权人的角度来衡量,而且是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衡量环境治理活动的绩效。这就要求环境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为一个企业单位服务,扩大到凡是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整个社会服务,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也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环境效益的核算,而进一步要求企业外部由于环境、资源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算。因此,是否和如何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区分为宏观绿色会计和企业绿色会计也有待解决。

篇3

关键词: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 模式构建

一、引言

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以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重大调整,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传统会计体系随之进行必要的变革,绿色会计便孕育而生。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核心技术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本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以最低资源利用,最低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程度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图1 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模式图

(二)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绿色会计又名“环境会计”,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传统会计只是将能源、原材料等纳入成本,由此产生的环境成本并没有纳入计算。绿色会计则不同,它是指运用绿色经营理论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整合并以此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反映、控制并进行管理的综合管理活动。下文的研究以上述概念为依据展开论述。

三、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共识,原因如下:

(一)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环境因素,实行绿色会计,才能对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及社会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备条件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健全完善低碳会计制度,以此为制度基础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前者是后者的存在前提和理论基础,它的实现必然进一步推动后者的研究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手段和实现途径。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模式构建

本人在借鉴其他专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2 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图

(一)绿色收入计算

所谓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个体通过治理环境产生的各种效益的货币表现。对于个体治污期间产生的效益可以直接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对于绿色收益的会计处理可以根据收益不同分为治理环境收益、直接环境收益等。

(二)绿色成本计算

企业绿色成本主要是指个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主动采取或被动采取的措施而产生的成本,可以以货币形式进行结算,也可以也实物形式进行,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但换算标准随着地域与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绿色负债确认

本人认为, 绿色负债是指由于个体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尚未支付的而需要在将来予以支付的环境义务,在此情形下,计算个体负债,不单单只有货币形式,还有社会责任形式。

(四)绿色利润计算

在实行绿色会计的前提下,个体的利润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因而,个体的绿色利润应综合考虑绿色收入、绿色成本、绿色负债、绿色节能奖励等,这与传统的利润计算方式将有较大的不同。

(五)绿色信息披露

未来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将包含两种指标,一种是静态指标,主要指个体绿色投入占个体经济规模的比例反映,诸如,绿色资金投入率(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资产总额)、绿色资金销售比(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销售额)。另一种是动态指标,主要有绿色投资项目的NPV、IRR;再生能源投资产出率(计算绿色收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项目投资总额)等。

五、小结

由此可见,建构绿色会计新模式,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对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绿色会计新模式也将对会计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由于个人认识水平的限制,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银莲,碳会计尚远,跨国公司青睐低碳投资[N].中国经营报,2010-08-27.

[2]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3]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4]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5]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9(9).

[6]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10).

篇4

[关键词] 绿色营销;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30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57- 02

0 前 言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尽管我国企业在实施绿色营销上还面临一定的困难及阻碍,如较高的成本及高价格,导致消费者往往不会自觉和主动进行消费。但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逐渐开始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节能环保型经济,绿色营销及生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本文在生态经济背景下研究绿色营销的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概念

在学术界对绿色营销的概念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说,绿色营销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下,企业在产品研制到售后服务全过程中,采取措施实现消费者、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魏明侠认为,绿色营销就是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并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不仅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在产品研发至售后整个过程均采取有效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此来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传统营销方式不同,绿色营销方式在经营目标上强调实现生态经济,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营方法上注重绿色因素,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营销观念上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也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及道德。除此之外,绿色营销最为重要的特征便是从宏观及微观两个角度共同研究,宏观上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从社会及政府的角度对企业的绿色营销进行促进及约束,微观上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企业绿色营销的行为。

生态经济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得超出生态环境承受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共处。一般来说,生态经济所具备的独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生态经济属于一种资源节约型经济,能够显著地节省大量自然资源,拒绝资源的浪费;第二,生态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需要人与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第三,生B经济具有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特点,除了政府部门及民间组织外,还包括个人与企业等;第四,生态经济建立在市场基本原则上,强调利益与基本市场原则的平等地位,不可过度获取利益。

2 绿色营销与生态经济两者的关系

2.1 生态经济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前提

绿色营销的理论指导为生态经济相关理论,而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实现也必须借助绿色营销为其提供市场保障以及市场动力,从而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市场经营模式。生态经济的最终实现取决于市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需求,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属于一个需求导向型的经济,因而市场需求首先便是消费需求。从微观角度而言,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形式必须要经过市场的检验,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也需要接受市场对其的检验。原因在于市场最终的导向究其根本是消费需求,因此消费不仅代表着社会化生产在某一阶段的结束,也代表下一阶段的开始,消费需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引导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拉动市场需求,就必须借助绿色消费的引导作用及拉动作用,以发挥生态经济模式作用的最终目的。但也必须看到,在现阶段绿色代表高成本及高价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推行绿色营销模式,企业及消费者往往不会主动自觉进行绿色经营及绿色消费。鉴于此,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及消费者自觉的消费行为,就必须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生态市场以及正确消费观的教育及引导。

2.2 绿色营销是深化生态经济的关键点

生态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在于企业绿色经营管理(如产品的开发到促销整个过程)及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如消费心理等)。绿色营销的主要作用还包括发现、满足以及引导需求。绿色消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位生态经济的生存及发展提供动力,能够有效的结合企业绿色经营及消费者绿色消费,不仅能够推动绿色消费的实现,也能促进企业的绿色经营。但同时绿色消费在实际中面临着高成本及人意识观念差问题的阻碍,因此,绿色营销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中必须充分地发挥其针对性作用。这就要求绿色营销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发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在遵循市场原则以及经济学规律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还需要及时地向消费者传达并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架起生态经济与消费者绿色需求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刺激绿色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因此,在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绿色营销能够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大的市场动力,从而确保生态经济的实现,使我国的经济模式从宏观转变为微观。除此之外,绿色营销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在不得违反生态规律的同时,也不得违反市场规律及经济规律,如此才能实现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协调稳定发展。

2.3 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问题究其根本属于发展问题。社会的经济活动为人类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也具有明显的相互联系。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地增强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目的。从这一方面来看,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之间具有统一性与一致性,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绿色营销又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市场保障及动力。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绿色营销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检验的重要指标。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生态经济到绿色营销这一过程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节能环保型经济,并在其中加入绿色营销的理念,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 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任何一种营销理论必须建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因而在传统营销模式下知识型产品无法被消费者接受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理论进行调整。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范型是生态文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经济的发展;而生态经济又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能够实现人类文明形态转变到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生态经济理论能够为绿色营销的实施提供指导,而绿色营销又能够为生态经济的实现提供市场保障及动力,最终促进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市场经营模式。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给绿色营销提出了文明形态要求,而绿色营销除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手段外,同时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检验的重要指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永诚.试论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的互动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3):755-758.

[2]潘夏霖.自然环境保护视角下的生态经济与绿色营销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10):143-144,147.

[3]李海明,张洁.生态经济视角下制造企业绿色营销的实施[J].改革与战略,2012,28(6):182-185.

[4]王玉莲.生态经济视阈下绿色营销的路径选择[J].前沿,2012(3):108-110.

[5]吴俊杰.我国企业绿色营销问题与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10(12):129-131,162.

[6]黄知常.“深、浅”并重由“浅”入“深”――论绿色营销传播的生态化机制[J].生态经济,2006(5):423-426.

篇5

关键词:黑龙江省 绿色经济 DEA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01-03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在物质生产成果已经极大地满足我们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不愿看到的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种类不断锐减等一系列问题,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经济的稳步运行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使得经济增长遭遇生态环境的“限制”,甚至“阻碍”。因此,上个世纪的纯粹以GDP为发展导向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至少纯粹以GDP对经济运行的优劣进行评价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在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绿色经济便应运而生,发展绿色经济也将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选择。

通过查阅众多的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绿色经济的定义很多,本文选取对绿色经济理论非常有影响力的季铸教授(绿色经济的创建者和实践者之一)对绿色经济的定义: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按照定义,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存在着很多区别,但最直观,也是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一种“耗损式”经济,其典型特征是以粗放式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忽视生态环保为特征;绿色经济则是一种“协调式”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在注重生产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兼顾生态环境,注重资源和能源合理利用,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基本要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绿色经济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首次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之后,国内众多学者开始对绿色经济应当如何稳步向前发展、如何合理地进行综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周珂、欧阳杉(2012)认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克服经济高度商品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深化和危机,对中国等经济高速发展国家显得尤为珍贵,有利于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牟大志、李洋(2009)指出选择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必然,并分别从拉动就业、振兴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全球经济结构、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张小刚(2010)在界定了绿色经济的研究范围后,提出两种绿色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一是利用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指出,在具体的指标选取及操作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发展是绿色经济的核心,必须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准则为基本原则;二是利用绿色经济的评价标准,提出绿色经济的评价标准应当用协调度与发展度的比值来进行评价。

作为农业大省、资源大省的黑龙江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其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排名中非常靠后,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黑龙江省具有绿色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鉴于此,合理、有效地评价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日后逐步改变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其经济稳步向前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研究后,拟采用DEA评价方法对黑龙江省绿色经济进行效率分析,希望能为黑龙江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1.研究方法。DEA方法,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等在1976年提出的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相对有效性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的简称,是一门融合了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并且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对被评价对象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计算,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进而对投入产出体系的效率进行评价。

关于综合评价,可以运用的方法很多,本文之所以要选择DEA方法对绿色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是因为DEA方法不需要任何主观的权重假设,即每一个输入输出指标的权重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进行认定,而是根据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求得最有权重。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DEA方法排除了较多的主观认为因素,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非常适合用来评价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

2.指标体系的建立。(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对绿色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建立一套可量化的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统计上,对指标选取有着详尽的原则,结合本文实际情况,对评价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指标选取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首先必须对合理评价黑龙江省绿色经济发展状况有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采取环保措施,注重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既获得经济效益,又减少环境危害。第二,精简有效原则。指标体系设置应当尽可能多地全面反映评价系统的各个要素,又要尽可能少地选取不必要的指标,进而减小评价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尽可能地运用一定的综合手段来反映各个方面的问题,保证评价指标的简洁有效、可操作。第三,平衡性原则。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评价不同阶段,又必须保持可比性,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考虑动态与稳定相结合,即应当相互平衡。(2)指标的选取。本文将2000年至2011年间的12年数据体系看作同类型的决策单元体系,通过每年消耗的投入资源和获得的产出效果来进行衡量、评价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相对发展效率。

在上述指标选取原则基础上,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定并参考、归纳现有相关科研文献资料,从劳动投入、社会资本投入和环境投入三个角度确定输入指标;从能够反映促进社会发展,反映经济运行,反映对环境友好的资源环境三个角度来确定输出指标。其中具体输入指标分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末就业人数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具体输出指标分别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社会发展综合指数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应当注意的是,本文中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由黑龙江省GDP、最终消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加权、综合而得出;相应地,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由人口自然增长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加权、综合而得出;由于我国环境污染多来源于工业制造业部门,因此本文主要选取了工业部门的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通过加权、综合得到评价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3.数据搜集与处理。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延续性、可比性,本文中数据采集的时间跨度从2000年到2011年,数据全部来自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评价黑龙江省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输出指标,都是综合性指标,因此,在得到这些综合指标之前,首先应当分别对它们下面相应的多项二级指标进行数据处理。(1)数据的无量纲化。考虑到社会发展指标和城市环境指标单位各式各样,所以首先需要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又由于这些指标是单调性指标,因此,采用如下的无量纲化公式:

k*j=(kj-min(kj))/(max(kj)-min(kj)),i=1,2,…,n

k*j=(max(kj)-kj)/(max(kj)-min(kj)),i=1,2,…,n

其中n为同组指标数,kj(j=1,2,...,n)为原始指标,k*j为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当max(kj)为最优值时采用,当min(kj)为最优值时采用。(2)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变异系数法(Coefficient of variaion method)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它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此方法对相应指标进行赋权。

利用上述步骤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可以得到输出指标的各项数据,最终可以确定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数据(见表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模型的建立。DEA的模型主要有两种:CCR模型、BCC模型。本文拟采用CCR模型。因此,建立如下模型:

Min θ

s.t.■λ■X■≤θX■

■λ■X■≥y■

λ■≥0

其中j=1,2,…,n;θ无约束。

该模型中,θ为线性规划的最优值,λ为取得最优值所对应的系数。利用θ的取值判断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当θ=1时,则表明决策单元为DEA有效;当θ

然后,利用运筹学中LINDO软件分别对2000年至2011年黑龙江省绿色经济进行DEA分析(见表2)。

2.模型的结果分析。根据表2中显示,在2000年至2011年这12个评价单元中除了2007年和2009年是非DEA有效,其余的年份均为DEA有效且规模效益不变。而对于那些非DEA有效的年份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其未能达到DEA有效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出黑龙江省绿色经济发展的不足。(1)将2007年各项输入输出指标通过LINDO软件进行运算得到如下结论:

LP OPTIMUM FOUND AT STEP 13

OBJECTIVE FUNCTION VALUE

1) 0.9789059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S

2) 0.000000 0.00034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 80.516853 0.000000 年末就业人数

4) 26850.205078 0.000000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5) 0.000000 -2.164332 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6) 0.016603 0.000000 社会发展综合指数

7) 0.000000 -0.138791 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DUAL PRICES表示影子价格,意思为当所对应行的约束方程右端的值增加一个单位,将会使本MIN目标值减少的单位。在分析无效现象的原因时,影子价格绝对值最大是使得系统无效的最重要因素,其他的影子价格不为零的因素,如果调节其投入或产出量也能使得系统向有效的方向发展。影子价格的绝对值越大,优化系统时的作用越大。在本年,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影子价格绝对值最大,这就说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比较薄弱,GDP产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从而对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其实就是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的影子价格的绝对值相对较大,因此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也对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2)将2009年各项输入输出指标通过LINDO软件进行运算得到如下结论:

LP OPTIMUM FOUND AT STEP 6

OBJECTIVE FUNCTION VALUE

1) 0.9728932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S

2) 0.000000 0.00009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3) 0.000000 0.000242 年末就业人数

4) 0.000000 0.000000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5) 0.000000 -1.088766 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6) 0.012617 0.000000 社会发展综合指数

7) 0.000000 -0.681023 环境污染(下转第204页)(上接第202页)综合指数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2009年,影响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依然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年末就业人数也影响着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稍微降低一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及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和社会发展综合指数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知,影响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其次,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和年末就业人数对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1.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来看,黑龙江省的人均GDP产值大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黑龙江省最终消费率大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2个百分点。过低的GDP产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影响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努力提高黑龙江省GDP的产值、最终消费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应该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促进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首先保持宏观经济的不断稳步向前增长,是政府职能部门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增加居民收入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最后应确保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尤其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方面给予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2.加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是连接人类生存与经济系统运行的桥梁。因此,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首先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考虑,通过制定积极的经济政策来引导企业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健全环境保护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环境污染责任与问责制度,加大对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及污染型企业的监管;最后,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将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3.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和提高就业人员素质。过多投入全社会固定资产将会抑制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稍稍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将过多的资产可以使用于有利于黑龙江省绿色经济发展的方向上,从而促进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

就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营运效率,从而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要努力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自身的学习以及外界的影响。首先,就业人员要有自身学习的意愿,加强自身学习能力;其次,企业可以对个就业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达到高效率的产出,进而可以促进黑龙江省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刚,戴铁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循环经济,2011(1)

[2] 杨龙,胡晓珍.基于DEA的中国绿色经济效率地区差异与收敛分析[J].经济学家,2010(2)

[3] 李辉,孟黎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2(2)

[4] 张小刚,长株潭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0(9)

[5] 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会计应用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换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为企业的决策者们提供更加详细的绿色会计信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提出要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变得越来越与之息息相关,其实际应用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拟对现实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如何更好地应用绿色会计作一研究和展望。

一、发展循环经济为绿色会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目标

循环经济的“3R”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的排列是有科学顺序的。减量化——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拉长资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尖锐冲突,从而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赢目标。

总之,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客观上为进一步应用绿色会计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也称环境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是环境学科、社会学、会计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交叉性学科。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从而使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通过会计核算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国环境发展现状的需要。当前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等,如果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与环境的治理,必将从根本上制约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能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整体出发,要求企业对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污染破坏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敦促企业转变“无偿使用”资源的错误观念,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使循环经济得到可能。

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必然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这些都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才能始终保持竞争的优势。

最后是真实披露企业经营信息的需要。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准确地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从而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二)循环经济中绿色会计应用的可行性

1.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法律环境。绿色会计对象的价值能够被准确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环境标准则是绿色会计计量的起点。近些年来,我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除《环境保护法》外,还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渔业法》、《农业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等。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

2.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社会环境。2001年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上,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提出建立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内容框架应着重对环境支出的界定和规范等建议。同时,我国政府代表也已经多次参加了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的讨论,财政部会计司在答复联合国财务国际环境会计法律法规情况的调查时,也认为企业对为减少和防治污染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损失、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进行披露是很重要的。另外,发达国家绿色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我国提供了更多的理论经验和实务案例。

3.我国已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主观环境。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旗下的朝日啤酒集团自1997年开始每年发行《环境报告书》。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要想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得到市场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更不容回避。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绿色会计的应用展望

(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及信息披露制度

尽管在循环经济的大前提下,中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不少环境法律法规,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法制体系。鉴于此,应加强绿色会计的立法工作,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绿色会计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同时应相应的会计制度,使绿色会计更具实践操作性。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强制规定:环保部门和污染企业向全社会公开重要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污染减排工作提供平台。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及披露形式的准则,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反而影响披露效果。

(二)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目前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都没有设立环境审计组织,在《审计法》和其他审计法规以及审计规范中也未作环境审计的相应规定。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制订绿色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

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可以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也可将其作为考核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的主要方面。

(三)要建立健全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早在1960年代,荷兰就把绿色税收引入了税制,是世界上最早开征垃圾税的国家之一,2006年荷兰绿色税收收入约占总税收收入的14%,占GDP的3.2%。瑞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征环境税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对能源及对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物品的征税,它的绿色税收规模较大,约占其GDP的13%。在“中国财税论坛2005”会议上,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透露,“十一五”期间的税制改革,将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制订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这意味着,在我国“绿色税收”已经提上了税制改革的议事日程。

(四)要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形成良好氛围。

篇7

关键词:城市物流;区域经济;绿色物流;物流信息平台

城市物流是指为城市服务的物流,它服务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对于以区域物流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物流和以企业物流为主要内容的微观物流而言,城市物流属于在区域物流和企业物流中起到衔接作用的中观物流。现代城市物流具有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特征,它不仅是城市内商品集散、消费的载体,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乃至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桥梁,更是国家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随着自由贸易壁垒的逐渐消除,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城市物流对商品的高效集散作用日益显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容忽视。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发展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升级成为现代城市物流发展追求的根本目标。但是,多年来我国物流界对区域物流和企业物流研究较多,而城市物流却一直在物流研究的边缘徘徊。起点低、技术落后、缺乏统一组织管理、资源利用率不高、物流效率低下并且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这些成为了目前国内城市物流的通病。充分认识城市物流发展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才能使我国城市物流发展较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1 现代城市物流的规划实施应着眼于经济区域范畴

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行政区域的划分是刚性的,区域间有着明确具体的界限,且具有相对长期的稳定性,由不同的独立行政主体负责管理区域内部事务。经济区域的划分是柔性的,区域间无明确具体界限,一个经济区域可能由多个行政区域组成。区域的结构、组织和发展水平,是许多行政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鲜明的特点。经济发展空间的组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关系到其中每个行政区域的自身发展。为加快发展城市物流,2002年全国有30多个中心城市已制定或正在制定物流发展规划。从目前已制定的城市物流规划中可以看出,规划者对于城市物流的发展理念与运作模式,尤其是系统整合以及物流市场开拓等物流核心理念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对于物流服务所包含的内容和相关影响因素在考虑上也有所不同,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从行政区域范畴规划城市物流发展的倾向。当然,城市物流如果按照行政区域进行规划实施,便于当地政府协调、支持和管理,也有利于“保护”本地的物流企业。但是,强化了行政干预力量,往往会违背市场规律的作用,制约物流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导致城市物流发展异化于合理化方向。发展现代城市物流不等同于每个城市都建立自己的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单一的城市物流中心不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起作用,运作效率和效益有限,而且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只有在经济区域范围内规划和建立城市物流中心网络体系,才能为物流合理化创造条件,有利于商贸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城市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来研究城市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对现代城市物流展开研究,不仅仅要研究城市物流的功能和模式,更重要的是研究城市物流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城市物流的发展着眼于经济区域范畴,一方面,有利于政府部门清醒地认识本地物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确保城市物流按既定目标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本地城市物流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还可以从整个区域物流网络系统角度优化、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本地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好的物流环境,加大商品运输、销售的辐射范围,增强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的优势。从而促进本地与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共同发展。

2 现代城市物流应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内由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各具特色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模式,即一个特定自然、社会地域中各种经济类型的总称。区域经济是在相应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下,人流、商流和资本流等各种要素经规模化聚合形成的经济。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城市是区域的核心。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区域化。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具有区域发展特点的九大城市经济区,如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地区等。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物流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受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制约。区域经济对城市物流起着导向和带动作用,是城市物流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服务对象,其特征、功能和优势影响着城市物流的发展;城市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不仅是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区域的商品集散地。现代城市物流的显现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分工与城市化的产物,它以城市为依托,服务于区域经济的需要。从促进城市物流与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出发,城市物流发展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资源条件,其产业形态必须与区域经济形态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现代城市物流参与区域合作,甚至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方面。城市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现代城市物流的发展空间与环境,更好地认识现代城市物流产生与发展的规律,研究和提出发展现代城市物流的对策与建议,这对促进现代城市物流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十五城市物流协会联席会议暨城市物流协会发展座谈会上,与会代表们一致呼吁:城市物流协会应担负起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建设合作共赢的区域性的物流通道和物流运作平台的历史责任,共同谋划、积极推进城市物流的广泛合作,为构建开放、统一、有序的全国物流市场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3 现代城市物流应引入绿色物流的理念和机制

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来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形成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组成,它将过去物流与消费形成的单项直线型关系改变为环保型的物流、消费循环系统;其中,正向物流由原材料到产品再到消费者的物流过程组成,逆向物流由商品的回收再利用过程组成。绿色物流最初是由国外学者关于以智能交通和电子商务手段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城市交通的理论衍生而来,一经提出就普遍受到专家、学者和物流从业人员的关注,随后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逆向物流的理论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绿色 物流的理论体系。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世界性共识的今天,物流业不仅要将遵守环保法规视为己任,更要将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同等看待。事实上,实施绿色物流并不等同于物流成本的增加。在综合考虑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通过运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提高城市内物流系统合理化水平。在大幅度降低物流经营成本的同时,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使物流经营活动同步于城市经济发展,才是现代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物流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撑,但更为关键的是物流从业人员绿色环保理念的树立和政府相关机制的建立。纵观世界范围内绿色物流起步早、发展快的城市,都有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政府在推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推行的机制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追加投入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二是组织力量监督环保工作的开展;三是制定专门政策和法令来引导物流企业的环保行为。城市物流的投资大、资金回流周期长、对城市基础设施依赖性较强,需要政府在改善城市运输状况、土地使用、投资贷款、市场经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良好的物流政策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从而牵引和促进城市物流的健康发展。过去,由于宏观层面上的物流发展战略尚未成型,许多城市对于绿色物流的理念与运作模式未形成统一认识,对于绿色物流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因此,不少城市在物流绿色化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明确、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着力推行绿色物流理念的同时,还需不断完善政府相关配套机制,制定绿色物流法规,推行绿色物流发展战略,对城市物流系统目标、物流基础设施和城市物流活动宏观管理等进行研究、改进与调整,努力实现城市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和对环境损害的最低化。在大力推行绿色物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政府对物流的管理水平。

篇8

论文提要: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趋势,它是一种与地球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旅游业则是推进循环经济实践的最佳载体。本文就饭店企业如何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提出一系列建设绿色饭店的相关措施,以最终有利于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提到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由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所以在旅游业中分析和探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大致内容是: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

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九十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循环经济要求以3R原则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一)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

(二)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

(三)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3R原则”有助于改变企业的环境形象,使他们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典型的事例就是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创造性地把“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所有的举措都值得饭店企业借鉴,因为饭店业在水电、空调、一次性用品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浪费,所以贯彻“3R原则”势在必行。

三、饭店业实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一)饭店的节能降耗管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饭店的建筑设计不符合能源运转规律。许多饭店建筑的外表面积过大,或者在方位上没有考虑风向对能源耗损的影响,或采用不符合能源吸纳要求的外墙颜色,或选择的建材隔热保温效果低,这些都会导致饭店能源的浪费。

2、饭店的能源中心和管道分布规划缺乏系统性。许多饭店的能源中心离主体建筑过远,或建筑采用大范围集中供能方式,或中央空调的通风管道走向和分布方式不合理,都导致能源在管道运输过程中出现无谓的耗损和浪费。

3、设施设备能耗与饭店的实际经营不匹配。一些饭店的耗能设备设计容量过大,使设备长期在负荷不足的情况下运转;甚至有些设备设施本身的设计就缺乏节能保障,比如灯具不节能、水龙头出水量过大、自来水管存在隐性漏水。设备的能耗方式没有根据客源、气候、活动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4、得不到完全利用。比如,锅炉的热气在没有利用的情况下直接外排;冷凝水得不到回收,阀门质量不好,管道散热严重,导致热能无端浪费。

5、管理缺乏主动意识。许多饭店的电表、水表、煤气表、燃油统计、蒸汽流量表等计量仪表配备不足,管理中难以实时监控、掌握能耗的变化规律,难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员工的服务操作也缺乏节能意识,对不用的设备没有及时停止运转,如没有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关空调等习惯。

在饭店的实际运行中,存在大量的耗材浪费使用现象,比如一次性物品在饭店中大量使用;食品过期浪费现象严重等等。可见,饭店在能源使用和耗材管理过程中,存在大量节能降耗空间。饭店可以通过节能技术、节能管理等多种方式,提高能源、耗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二)实施循环经济是进行饭店节能降耗管理的有效前提。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以产品清洁生产、物质和能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对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反复利用,它要求经济活动遵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商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资源循环反馈流程,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以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从生产的产品形态来看,饭店是一种具有工商结合特征的企业形态。饭店既是重工产品的使用者,也是耗能大户,同时还是轻工产品的使用大户。它是一个独特而庞大的生产系统,需要一种系统的节能降耗思想和管理方式进行指引和管理。循环经济思想所倡导的管理方式与饭店的节能降耗管理有着根本的相容性、契合性。具体表现在:

1、两者的目的具有相容性。它们都是为了节约资源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两者的运行方式具有相容性。循环经济思想强调对能源耗材物质的闭路循环使用,主张通过源头管理来减少浪费。饭店服务生产体系的庞大性和资源使用量的巨大性,使饭店对资源的闭路循环使用和源头管理,存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及现实中的经济价值。

3、两者的技术基础具有相容性。循环经济所提倡的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这三种技术在饭店当中都有巨大的应用价值,饭店也需要以这三种技术作为基础,来支撑其日常的生产与服务运作。

4、经济思想有利于饭店的特色化经营。循环经济思想所倡导的绿色生产、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饭店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使饭店和顾客之间形成绿色互动,在强化顾客绿色认识的同时帮助顾客加深对饭店的绿色印象。

四、循环经济在饭店企业中的应用

(一)减少浪费,注重环保。3R原则中最重要的减量化原则,也是饭店企业最应该把握的环节。餐饮业由于其生产性质的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大量的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因此,应实行清洁工艺生产,集中使用水、电、汽,降低能耗,做好污水、废气和垃圾的处理工作,做到达标排放。

(二)实施绿色采购,带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采购,以绿色用品取代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餐饮用品。饭店企业采购上游产品,加工后或直接提供给客人,上游产品会影响整个企业的绿色质量。餐饮业在全世界范围的绿色采购行为将对供应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供应商将由此改善自身的环境行为。所以,推广绿色用品、绿色采购,不仅能够帮助餐饮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还有利于规范市场,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广绿色产品,促进产业绿色化。对于饭店企业来说,绿色产品意味着更健康、更安全、更环保的餐饮,它需要饭店企业从产品的原料、加工程序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特别是产品的加工环节,应该注意原料的搭配、营养的保护及加工过程中控制有害物质产生。比如,油炸食品所用油的氧化值是否超标、烧烤类食品是否烤焦等。

(四)提供绿色服务。提供绿色服务应该做到:第一,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提醒客人少用餐巾纸,而以消毒毛巾代替;第二,在顾客点餐时,服务员要本着“经济实惠、合理配置、减少浪费”的原则推荐食品,并尽可能介绍绿色、健康食品和饮品;第三,剩余的餐饮产品应主动要求“打包”或寄存;第四,创造一个整洁、安静、雅致的消费环境。餐厅的装饰应采用环保无污染材料,色彩明快协调,空气清新,温度宜人,工作人员着装整洁大方;第五,有条件的餐厅还应推行分餐制,且服务员与食品直接接触必须戴上一次性手套。

篇9

[关键词]城市循环经济 实施 研究

一、城市循环经济概述

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能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供水不足、污染严重等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提出了如“绿色技术”、“清洁生产”、“废物回收利用”等解决方法,但是要根本人类解决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方案,是发展由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而产生的循环经济,这同时也是实施现代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也称资源循环经济,指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人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相对而言,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双向流动为特征的闭合发展模式,表现为资源的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和高循环率,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基本原则体现为“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二、城市循环经济实行情况

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行业是污染严重、资源消费的行业,主要包括钢铁业、有色金属行业、煤炭行业、化工行业、电力行业、建材行业等。从这些行业入手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大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的保护现有的环境条件。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各项关于利于环境的政策,对部分行业实施强制性要求。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另外,国家还建立了循环经济试点,对其工业、服务业,甚至农业生产模式都作出了相关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以及尝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在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很大进展。

总体而言循环经济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三、城市循环经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分析

第一,由于循环经济的实施成本仍然较高,现阶段仍然无法保证各行业有充足的动力加入到循环经济的实施中去。对与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其自身就缺乏环境的相关硬性约束和实施激励意识,故普及循环经济仍然存在难度。

第二,对于居民对于建立城市循环经济的意识尚不清晰。这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居民无法树立环保的生活理念,一方面无法充分利用资源,不能正确区分和利用可回收物品,另一方面还存在攀比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心理,尚未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

第三,相关理论和技术尚未健全。中国现阶段对与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仍然有待于更深刻的研究。而相关循环经济的技术,如产业生态链关键的技术、废品回收与再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都没有达到完全的高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尽管国家早已提出建立和谐社会,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各种相关政策,但是对与该方面的量化考核尚未明确,对于不同地区和环境的指标没有作出进一步细化说明,环境标准的颁布尚无法形成预期的影响力。

四、城市循环经济实施的中问题的解决方案及措施

第一,加强对国民的城市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提倡绿色消费。城市循环经济能否成功实施与社会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联的。当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一部分时,国民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会减少了企业对生活废弃物的预处理活动,节约社会成本。

第二,推行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尽快建立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物排放的环境工程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中少废、生产绿色食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政府除加大科技投入,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节约城市企业的生产总成本,尽可能把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谋取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议政府介入循环经济发展,根据外部性理论,作为公共物品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外部性,根据博弈论的观点,这对于分散决策的企业来说,最优的做法自然是搭其他企业的“便车”,为此,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由于没有实行循环经济给企业并给社会带来危害的企业来说,要从经济上给予制裁,必要时予以取缔,从而将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第四,加快建设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单纯依靠政府监督实施循环经济的效果并不能达到完全,行动也可能不能持续。而充分利用环境企业的成本收益型驱动机制,及社会大众对更高生活质量追求而形成的消费驱动机制。将“谁污染,谁治理”的模式变为“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世兴.基于环境业绩评价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1)

篇10

一、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伴随绿色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恶化运营而生。全球气温升高、可再生资源生长速度慢、非再生能源日益锐减,这让人们逐渐地意识到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企业财务管理为企业运作提供资金支持,因而,它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低碳经济的催生

“高效率,低耗能”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绿色企业的标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与废物排放是改变当前恶劣经济形式,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新能源开发、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等成了各国争相推崇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们正试图从低排放与低耗能等方面着手,试图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企业运行中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成了环境保护的渠道。

(二)循环经济的催生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改变从前经济结构单一的模式,发展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循环往复。传统企业运作模式中利用完资源生产产品以后,直接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而现代循环经济是力图在排放的废弃物中寻求经济效益,将废弃物排放转化为废物回收利用,建立多层次的资源利用产业,把人们视为废弃物的东西变成有效资源,进行废物再利用与再开发。

二、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深刻含义

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中心思想是催化企业经济效益,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再利用的基础上规划企业资金分配,保护生态环境。传统企业的生产理念是提升经济效益,而新形势下的企业生产理念应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价值,收获经济效益。下文将对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中的新生含义进行阐述:

(一)可持续发展观念与财务管理理念的结合

现代经济发展的环境正在逐步恶化,自然界中可供企业产品生产的资源也越来越少,人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窘迫,更多的人开始呼吁发展绿色经济,削减或替代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号召“谁污染、谁治理”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对自己的一切破坏行为负责。这种思想正是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吻合的财务管理思想。经济生活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元素,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中,人类该作何抉择?于是一种新的理念就此诞生――与可持续发展观相结合的财务管理理念。

(二)企业运作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

要实现绿色财务管理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明确企业运作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清楚企业现行运作中的环境破坏行为将会引发的经济次生灾害。环境风险是指企业生产运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由这种破坏程度引起的企业运作风险。在财务管理中导入环境风险评价机制能够帮助企业财务管理合理分配环境治理资金、绿色科技研发资金等环境保护项目的资金,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建立企业运作环境风险评价体系。

三、对有效树立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建议

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是人类的呼声,是保护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要求。各国对于绿色经济、绿色财务管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国家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绿色科技的研发。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落实与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势在必行。下面是对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提出的优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在我国,政府一直是绿色经济的倡导者,从发展可持续经济的理念提出以后,各行各业就开始进行了绿色财务管理的一系列的改革。从降低能源消耗、缩减废物开始,慢慢地发展成为企业呼吁绿色改革、召开绿色经济研讨会、投资环境保护项目等。可见政府的倡导与指导作用非同凡响。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从国营单位入手,做好绿色财务管理的带头人,制定奖励性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绿色科技的研发,加大对中小型绿色企业的发展。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等多个行业进行改革,大刀阔斧地砍掉高污染企业;另外,还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检查,制定和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各个行业的生产规范和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放标准,依法惩处非法排放与非常开采行为;同时,降低绿色企业的税收,为绿色企业的发展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反之增加对高耗能企业的税收,充分的发挥政府职能,督导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治理自身污染。

(二)加大对企业实际情况的重视

经济效益毕竟是企业运作的根本目的。在进行绿色财务管理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思想教育,要求员工进行生产的时候,能够主动的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浪费生产资源,力求在企业内部刮起一股绿旋风。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当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善财务制度,将环境治理、环境保护与环保技术研发纳入财务预算范围内,力求在扩大经济效益的时候保护生态环境。看清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式,做好市场调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的风云变化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建立和完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在企业投入生产之前就做好对应的资金防护决策,避免等到出现了污染再进行治理的现象。

(三)注重企业绿色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思想动力,也是企业生产运作的思想指导。企业绿色文化就是在现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环境保护概念。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企业绿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发展绿色文化的时候可以将绿色财务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容,向全体员工宣传绿色财务管理思想。非财务部门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也在进行着另一个意义上的财务管理。例如,他们在从事生产工作时,注意节约生产资料、及时地上报生产不规范行为、提出节约生产资料的有效建议,提高生产效率建议等。以上都是一种绿色财务管理行为,财务部门人员在进行财务统计的时候,可以单独将生产资料从成本统计中划分出来,对比分析各个生产小组的成本控制,实施奖惩制度,改变薪资结构,让员工的薪资发放与生产资料消耗挂钩,规范员工的生产行为。从约束到控制,从控制逐渐地转为让员工自己注意生产行为,树立绿色理念,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一步一步地从绿色财务管理过渡到绿色企业经营。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