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的优势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行为;浙江省;实证研究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的行为,其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1]。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旅游的流动及规律,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中国对旅游者行为分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目前国内对旅游行为研究已较为丰富。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2006年夏组织的关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问卷调研,调研组共发放问卷2 800份,回收2 8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2 7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7.5%。问卷发放地点包括浙江省11地市市区主要人流密集点和周边主要景区等地,调查对象包括市民、外地游客、外来人员、学生等。最后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SPSS分析,得出相关结果。

    二、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一)乡村旅游人口统计学特征

    1.乡村旅游者性别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浙江乡村旅游中男性旅游者占49.1%,女性旅游者占50.9%,人数基本相当,女性略占优势。而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旅游者中男性占52.1%,女性只有47.9%。这表明与一般旅游相比,选择乡村旅游的旅游者在性别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由于女性对旅游过程中的安全性有着比男性更为敏感的意识[2],从而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旅游是大众化、安全度很高的旅游形式。

    2.乡村旅游者年龄

    乡村旅游的主力军是年龄在21~45岁之间的旅游者,46岁以上的老年人很少会参与乡村旅游的活动。而根据2005年城镇居民出游情况来看,65岁以上的旅游者占了22.2%,45~64岁占了21.4%,25~44岁占25%,15~24岁占18.8%,14岁以下占12.6%,旅游者在每个年龄档的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老年旅游者的人数比重也是比较大的,这与乡村旅游有十分明显的反差。说明老年人对乡村旅游的兴趣并不明显。旅游者年龄结构如下:20岁以下21.2%,21~30岁51.6%,31~45岁25.5%,46~60岁1.6%。

    3.乡村旅游者职业

    乡村旅游者的职业分布与一般旅游没有很明显的差异,但学生比重要比一般旅游高(2005年学生出游人数占所有城镇居民出游的12.3%)。这说明学生对乡村旅游青睐度较高。旅游者职业结构如下:政府工作人员1.1%,公司职员34.2%,个体职业者13.0%,学生24.4%,工人6.0%,农民2.4%,军人1.5%,教师2.6%,其他14.8%。

    (二)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3]。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旅游动机,旅游动机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回归的旅游方式,它需要有轻松、惬意的环境,能令城市中的人放松紧张的心情。反映了乡村旅游者对感兴趣的乡村旅游项目的打分情况。根据项目的得分的高低可以发现,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健康的需要。看出旅游者对山地活动、水上运动和室内活动评分很高,说明旅游者来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返璞归真的需要。城镇的居民长期处在城市的灰色中,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他们需要一种与他们生活环境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他们怀念古朴、简单的生活。乡村所拥有的元素就成为能刺激他们产生旅游动机的因素。品尝农家菜、游览田园风光、寻求乡村气息等都是这类旅游动机的反映。第三,放松心情的需要。乡村独具的悠闲的氛围是吸引很多旅游者前去旅游的原因。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独具青睐是由于长时间处于钢筋铁骨的城市中,承受过大的生活压力和过快的生活节奏,这使他们变得紧张,心情抑郁,他们需要得到放松。第四,求知的需要。对于长期住在城市中的人,已经逐渐远离了传统:传统的节日、传统的食品制作、传统的体力劳动、传统的知识等等,因此参加本地婚庆、生辰等活动、学习农家食品制作、参与简单劳动、参加本地乡村祭祀、节庆活动等这些活动才会得到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对城市青少年而言,这是他们主要的旅游动机。

    三、旅游决策

    1.信息来源渠道

    乡村旅游者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这与一般旅游有所区别(其主要途径是通过亲朋介绍),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6年乡村旅游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广泛地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支持力量在乡村旅游的洪流推广中不可小觑。而政府主要的宣传手段就是通过电视电台媒体,因此这种渠道成为了旅游者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主要渠道。其他的信息获取渠道与一般旅游并没有很大的差别,但我们仍可以发现,旅行社在推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是甚微的。旅游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电视电台媒体27.3%,通过报刊杂志21.5%,通过各类旅游网站20.6%,通过亲朋介绍16.0%,通过旅行社介绍7.4%,其他渠道7.2%。

    2.旅游同伴的选择

    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朋友、恋人的占绝大多数。这实际上与除了特殊旅游以外的大众旅游差别不大,但乡村旅游者选择与家人一起旅游的比例明显要比一般旅游要高,原因基本上有这几方面:第一,旅游者选择的乡村旅游点多为居住地的附近,约是1~2小时的车程范围以内。这有利于家庭在周末的时间一起出游,而不会出现一般旅游那样需要家庭内部人员彼此调和时间安排的情况。第二,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接触乡村、了解乡村而进行乡村旅游的,因而选择全家旅游的方式。选择的同行人情况:和朋友结伴35.6%,和家人一起31.3%,和恋人一起22.6%,独自一人5.0%,与单位客户一起3.3%,其他2.3%,

    3.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以散客为主,这与一般旅游的趋势是吻合的,其中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者是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自行安排游程,这是一般旅游不太可能实现的旅游方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乡村旅游行程距离较短,很多是发生在同一地方的城乡之间。其次,自驾车旅游的方式比例较小,而一般旅游中,以自驾车方式进行旅游的势头已如日中天,据统计,中国从2004年春节开始,自驾车游客的比例已占整个散客市场的三成以上,而且这一数字正逐年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乡村旅游的产品还不能吸引多数的高收入者,乡村旅游在国内而言还只是比较低档的旅游形式。出游方式:参加旅游团24.2%,自驾车出游8.8%,利用公共交通工具(公车、出租车等)自行安排54.6%,其他12.5%。

    四、旅游消费特征

    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者可以承受的旅游消费范围在301元~600元之间,根据加权平均法来计算乡村旅游平均消费可知,乡村旅游平均消费为470.7元(计算公式为:150×9.3%+350×16.7%+450×30.2%+550×35.2%+800×8.6%,权数队形的消费额以范围的中间值为代表,“300元以下”一项以“0~300”的中间值表示,“600元以上”以“600元~1 000元”的中间值表示)。而2004年国内旅游者的平均消费已达到了750元以上(参考《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年卷》),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也就是说,乡村旅游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是一种低消费的旅游方式。消费水平统计:300元以下9.3%,301元~400元16.7%,401元~500元30.2%,501元~600元35.2%,600元以上8.6%。

    五、结语

    本文对乡村旅游国内旅游者的旅游行为从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旅游消费几方面进行系统的初步研究,乡村旅游行为分析对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就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一点建议。

    1.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显着,而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够有力,尤其是旅行社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状况并不有利于乡村旅游健康、持续的发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市场起主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当然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但不是以政府为主导。

    2.乡村旅游的形象层次不够,有待提高。从调查和分析中可以发现,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印象停留在消费低的阶段,但事实上国外的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乡村旅游也可以成为高档旅游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形象,推出更加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旅游产品。

    3.重视乡村旅游细分市场。家庭旅游和学生旅游细分市场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显而易见,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更具针对性地开发能吸引这些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以一扫目前乡村旅游产品概念混乱,缺乏重点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黄万英,蒙睿,叶文.国内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5,(6):57-60.

篇2

【关键词】外部势力 乡村旅游 利弊分析 宏村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王,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律是用不上的,社会秩序只靠老人的权威、教化以及乡民对社区中规矩的熟悉和服膺于传统的习惯来保证。

但是随着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与稳固,宗族作为非制度性民间力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形式完整、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传统宗族组织不复存在,传统宗族文化的内核消失殆尽,宗族“有其名、无其实”,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势力对当地法制化的管制和外部企业对当地企业化的开发管理。本文以安徽宏村为个案,研究宏村的旅游开发历程,借此以分析外部势力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中的影响。

一、宏村旅游开发历程

在其旅游发展历史中,宏村的旅游开发与经营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在初期,由黯县旅游局进行经营,收益并不显著,后将宏村的旅游经营权移交给际联镇镇政府,镇政府以镇办企业的形式,注册了宏村旅游开发责任有限公司经营。由于村民在旅游开发中分得利益极少,宏村村民与县、镇政府的矛盾逐渐激化,多次抗议,后因经营管理不善以失败告终。

随后黯县政府进行招商引资,有关官员与中坤科工贸集团经过艰难谈判后,同意共同组建京黯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逐步投入黯县,开发经营关麓、南屏、宏村景点、黯县民间古祠堂群,租赁经营并改造碧阳山庄,接管经营黯县旅行社业务,从1998年开始租赁期为30年,至今宏村的旅游开发和经营一直走外部企业承包经营的道路。

回顾宏村旅游发展历程,由于利益分配存在分歧,宏村村民与旅游开发商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二、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对乡村地区开展旅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对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上,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促进作用:

(1)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外部开发者取得经营权后,所有与旅游开发相关的项目如景点建设、景区内的环境治理等都由开发商承担,当地政府及其他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方便游客和当地居民,也给当地经济带来直接帮助,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了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条件,强化了宏村与外界的联系。

(2)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由于外部企业一般具备相应规模,与当地社区相比,在经济实力、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上都有明显优势,更能够在乡村地区日常经营管理上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手段,用人机制上也会更加灵活,提倡效率优先。外部企业所带来的科学管理、良好服务和积极营销都有助于乡村旅游开发取得较好效果。

三、外部势力对乡村旅游的抑制作用

外部势力的介入导致乡村地区在发展旅游时,受到了来自于当地居民的阻力,政府及外部的企业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时由于产权和利益的不明晰也导致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旅游资源产权不明晰引发纠纷。将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权出让给外部资本意味着需要将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部分产权从当地村民对古民居的所有权中剥离出来。在宏村的旅游开发问题上,是企业(京黯公司)与政府(黯县县政府)签订经营合同获得了经营权,在缔约过程中,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宏村的所有者――宏村村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

企业与政府签订合同又导致旅游开发收益的初次分配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即企业从总的经营收入中支付给政府一定比例,再由政府在各级行政部门及村民间进行再分配。这种层层分配使得宏村村民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导致宏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各种村民与外来开发商、当地政府的矛盾。

(2)旅游景区管理政策落实难度大。将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经营权转让给外部资本经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和交易行为,一般都是建立在相应的商业协议或者合同基础之上,但在目前缺乏相应的社区参与诱导机制的情况下,当地村民对参与旅游产品发展的积极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的意识不高,对游客的态度冷淡,以及对景区相关政策的不积极响应等等。由于乡村地区与其他旅游资源不同即乡村地区中民居的所有权是属于居民的,政府只是拥有这些民居的管理权,因而由政府作为出让方与企业签订合同转让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经营权,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古民居所有权的错位,势必影响居民的自身权益,并导致其对乡村地区旅游开发的不配合,给景区相关政策落实增添一定难度。

(3)旅游经营存在不稳定性。采用外部资本承包经营的开发方式虽然可以保证一定时期内投资与经营稳定性,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初期,外部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但从长期角度,在一个承包周期的末期,基于对利润的追求,极可能会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点,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外部势力的介入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当地文化遗产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有一定影响。

篇3

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与意识,并且科技的进步极大的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带来了更长的闲暇时间,这使得休闲正在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成为人们闲暇选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乡村休闲旅游为视角,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当前我国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进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旅游经济;休闲需求与供给

休闲旅游产业是工业化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并且发展到目前为止,休闲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力的作用.而从国内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先进科技不断运用于各领域的生产中,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这给人们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基础支持,使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了新的认识与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休闲旅游获得了蓬勃发展的契机,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中除农业生产之外的重要产业.休闲参与经济创造,并且其不仅带动消费,而且调节再分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因此对农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促进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与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条件

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需求来看,乡村休闲旅游市场逐渐形成,并且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农业经济正在与旅游经济实现一体化.首先,对市场机遇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推动力,并且我国当前城市职工的假日需求强劲,闲暇时间供给充足,这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此外,我国城市都市圈逐渐成熟,这也给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支持,因为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市民出游范围中80%集中在距离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15~50公里范围的出行游客占24%,15公里以内占37%,而且15公里以内的休闲出行多集中在周末.其次,从居民休闲出行范围的分布来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场.这是因为超过80%的市民在出行时选择就近休闲,并且有超过50%的出现游客具有观光休闲目的性,而其中民俗、生态等休闲旅游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休闲旅游形式.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多样性的乡村自然景观与农业景观,此外还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些都为我国发展乡民休闲旅游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我国地域广阔,跨越不同的气候区域,形成了具有气候层次性的农业分布模式,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的非同质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为乡村开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林地与草地资源,以及典型的气候资源,比如新疆的光热资源等,西部地区的生物资源也是其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优势资源.此外,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等同样体现了西部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休闲旅游资源与西部地区具有显著的差别.东部地区休闲旅游资源更多的体现在历史资源、民耕文化资源、国家政策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等方面,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交通支持.

2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2.1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由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素的存在,虽然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不断缩小了城乡“二元结构”,但乡村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远远滞后与城市经济,这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城乡居民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距极大的制约了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从1978年时的2.36,发展到1990年时的2.20,再到2000年的2.79,2012年的3.1,2013年的3.03,由此可见,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在进入2010年后开始呈现稳定趋势,但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这显然不利于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其次,城乡社会的“断裂现象”发展得到不断纠正的同时,“乡村主义”的观念仍然存在与多数城市居民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城市人对农民经济水平提升的一种方式,是城市反哺农村的行为.但从乡村休闲旅游的市场本质来看,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交换,休闲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与精神享受的同时,带来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律.综合来看,乡村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进而使得他们没有进行乡村休闲产业开发的资金支持、动力与条件.并且城乡见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造成了教育差异与文化差异,这也制约城市居民参与乡村休闲旅游与消费的因素.

2.2乡村休闲产业开发投入不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意识等因素导致用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与精力十分有限,缺乏整体规划,发展模式单一、投资模式单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等问题,是目前困扰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难题,也具有普遍性.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征,多为附近200公里以内的出行游客,一旦休闲旅游产品缺乏层次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将会在长期范围内影响客户群体休闲消费的需求和欲望,最终使休闲旅游业陷入衰落.从目前的实际现在来看,由于投入力度不够,引发了连锁反应,比如产品开发深度与广度不够,产业链过窄过短,区域范围内的交流合作不够,为形成突出的核心企业等.

2.3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宏观策略从国家宏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与鼓励具备乡村休闲旅游优势资源的乡村开展休闲旅游产业,按照“有基础、有资源、有积极性”的原则建设休闲旅游的重点村镇,以试点模式引导其他乡村休闲业发展,进而形成区域规模,构建特色休闲产业链.对于具有资源优势与休闲产业的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改善目前松散的状态,突出市场导向,迎合市场需求,引入科学机制,深层次挖掘休闲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层政府要重视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组建开发团队,创新观念,突出乡村生态与农家特色,打造乡村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2.4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措施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体现出单一模式、分散投资、分散经营的特征,这种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需要以市场为主导,培育新型发展模式,比如“A+B+C”模式,即“吸引中心+利润中心+文化中心”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在传统休闲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创新开发衍生产业,构建新型优势产业体系,要体现特色差异,比如地区特色农村文化产业、农业活动产业、银色产业、自驾产业、休闲房地产业、温泉产业、乡村娱乐产业、农林渔业、疗养健身等产业体系.此外,要重视农业的多功能统筹,引导休闲需求,培育休闲市场,建立城乡休闲接轨体制,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突出城乡休闲差别与乡村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实践———以温州市为例

3.1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优势温州乡村休闲旅游的雏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乡村农民创办的农民特色餐馆,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房服务.随着城市居民乡村休闲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渐发展成为集田园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娱乐、农业生产体验、乡村餐饮、乡村住宿为一体的现代乡村休闲产业,为温州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2014年底,温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657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1亿元,其中农家乐占据37.65%的份额,乡村休闲性质旅游占据57.21%的份额.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上看,截止2014年,温州市具有7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26个乡村旅游特色点,参与经营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户高达3700多户,由此可见,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温州市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从温州市旅游局内部资料《温州市乡村旅游数据统计表》得知,温州市乡村旅游类型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村寨依托型及其它类型,其中景区依托型占据主导地位,这与温州市突出的自然景观资源具有极大的关系.此外,村寨依托型不断发展,其在温州市乡村旅游经济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温州市本身具备丰富的村寨休闲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与温州市政府对村寨投入力度具有直接的关系.温州市具备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使得温州自古以来具有“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换做小杭州”的美誉.温州文化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泰顺廊桥文化、永嘉森林文化以及苍南古村落文化等,这些均能够体现温州市与众不同的休闲文化形式,具有休闲旅游也开发的特色优势.温州市在乡村自然环境方面同样具有优势资源,比如雁荡山风景、楠溪江水风景、田园风光(杨梅林、茶园、竹林、梯田等)以及渔村风貌.除此之外,乡村宗教及历史文化资源亦十分丰富,比如大若岩陶公洞、包公殿、江心寺、周宅祠巷天主堂等,以及“永嘉四灵”、谢灵运、刘基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也给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了风采,比如泰顺的“百家宴”、泰顺提线木偶、拦街福、泽雅“造纸”、杨府爷、点柚灯、温州鼓词、永嘉昆曲、瓯剧、瑞安藤牌舞等.此外,温州乡村民俗中不可忽略的还有特色饮食文化,比如“吃重五棕”、“菖蒲酒”、“草头汤”、“送节宴”等.这些具有典型的温州乡村特色的休闲文化只有在温州乡村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其魅力.

3.2温州市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发展的贡献首先,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了温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全年接待游客数据,还是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数据,近些年来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且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明显高出温州市地方经济年增长率,这说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给地方经济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实现了温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总体上来看,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升势头较猛.乡村休闲旅游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养殖业快速发展、新型农业综合开发等.再次,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温州市的招商引资、提高了就业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还使得温州地区民俗文化、古村落等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形式与建筑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投入,保护了民族文化,并提高了利用水平.最后,乡村休闲旅游推动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尤其是交通设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改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带动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是休闲、旅游与农业融合的产物,是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延伸的表现,体现了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还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均展现出了强劲的经济势头,丰富了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对农业发展而言,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这具有积极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姜玉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长沙市乡村旅游发展为例[D].广东海洋大学,2014.6.

〔2〕李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2(12).

〔3〕焦豫.乡村旅游经济增长与“三农”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24).

〔4〕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12.

篇4

【关键词】参与式乡村 旅游思路探讨

一、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含义

参与式乡村旅游以乡村为主,得益于乡村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和民俗传统,把城市人们作为客源主体,在集合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实现了各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以乡村人民全面参与旅游开发为主。通过合理的投资规模、宽广的参与性和适用面形成一种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和收益,不但有利于乡村向小康社会的迈进,还能有效地减少城乡差别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参与式乡村旅游特点

(一)旅游者的在乡村这一特定环境内的所有游览娱乐行程。

(二)旅游资源仅限于乡村的各类原生或再生自然资源。

(三)旅游环境具有颇为浓厚的乡村地方文化。

(四)为旅游者旅游期间提供各种服务的都是乡村本土人士。

(五)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三、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各地以休闲娱乐、学习购物和方式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服务越来越多。可是因为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侧重点各不相同。如何有效合理的构建乡村旅游模式,对乡村旅游发展影响颇深。根据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有如下开发模式:

(一)建设乡村森林公园

可以将乡村地形多边,森林茂密,环境优良,气候舒适的大面积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来乡村旅游者们回归自然,放松娱乐的休闲场所。

(二)开发乡村度假村

可以在乡村选择一些景色迷人、气候温和地方建造乡村度假村以供前来游玩的人们短期居住。

(三)开展乡村亲子游

也可以开展乡村亲子游活动,在假期由城市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去乡村体验生活,参加一些农活、民俗活动等。在观光游完的同时培养孩子朴实、勤劳的人格。

(四)组织乡村野营

专门在乡村交通便捷,气候温和、环境优雅,有水源和避风的较平坦的地方利用帐篷、睡袋等建设野营场所,让游客体验一下在乡村郊外度过美好的夜晚。

(五)举行乡村购物农园

可以将乡村村民们自己培育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进行开放式管理,让乡村人民也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给外来游客体验比如采果、拔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等农民生活和乡土风情。

(六)组建乡村俱乐部

可以利用乡村地理位置优势,在水库、鱼塘等地建立“垂钓俱乐部”在广阔的草地成立“乡村高尔球俱乐部”等。

(七)进行乡村农园教育

由于各地区域气候因素所致,不同乡村农园中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等都各不相同。可在农园简单陈列当地种养殖的农畜或特产图片,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让游客在玩赏中对当地农业有所了解,形成一种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互相结合的理想农业经营模式。

(八)开放民俗文化村

对于前来乡村旅游的游客,可以由当地专业人士引领去领略农村某些地方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想当地乡村的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喜好禁忌、歌舞音乐、寺庙园林等,在这些民俗文化丰富的乡村专门建设民俗文化村,定期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欢迎外地游客前来参与观光。

四、结论

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和管理,增强乡村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提高村民热情好客的心态,在根本上增加了农村就业机会和广大农民的收入。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有效增强了乡村农民的环保意识,让每个村民都以自己的家乡为荣,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并为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桂红.试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以碧塔海旅游景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1.

[2]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营销;创新

我国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和悠久农业生产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民情和乡风民俗。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已成现代旅游发展的主题旋律,过惯了都市生活的城市居民越来越渴望能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风情。因此,构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模式是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还没有统一的体系和标准,其营销模式也没有系统的规划,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现状及问题,结合本次项目经理的系统性学习,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提出了营销模式构建策略。

1.乡村旅游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顾名思义就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促进农村发展的社会活动,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1.2乡村旅游特点

时间上多为假期或农产品成熟季节;空间上多为市郊、山林、岛屿等农村地区;经营主体多为农户;参与主体则多为市民;活动内容主要是游览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事劳动、了解民俗风情等。

2.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1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旅游、乡村休闲游、民俗旅游将成为农村旅游业的主体,我国农村将逐步成为深受喜爱的旅游观光目的地,从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通过市政府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各种原因,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滞后,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借鉴兄弟省份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以作探讨。

2.2问题分析

2.2.1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较少,大部分以特色蔬果采摘、农业休闲庄园观光、鸡鸭美食等为主导产品,产品类型单一,同其他市县、乡镇相比,特色不明显。使乡村旅游发展处于一种低端的状态,不能适应旅游需求市场的发展要求。或者是在开发过程中,偏离了乡村旅游的主旨,盲目的上项目,结果使乡村旅游地失去了乡村味,丧失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2.2认为乡村旅游越土越好

现在不仅是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甚至于很多的专家都有一种误区,就是乡村越土越好,土得掉渣才好呢!事实上大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就会发现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2.2.3盲目削价竞争

许多旅行社把降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报价远远低于成本。合理的低价策略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过度的低价营销会导致乡村旅游经营的恶性循环,影响了旅游企业的产品形象,损害了旅游企业自身利益。

2.2.4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乡村旅游的开发缺乏专项规划,呈现无序经营,遍地开花的状态。从管理角度看,大多数乡村旅游仍处在经营理念低下、片面追求利润低循环局面,且由于盲目的简单模仿,不少地区出现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2.2.5品牌意识淡薄,缺乏竞争优势

品牌是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各种关系的总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龙岩是中国著名的老区,具有相当丰富的红色、绿色、金色旅游资源,由于开发的点多面广,乡村旅游缺乏统筹安排和相互协调,线路组合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和传统景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难以形成乡村旅游的品牌。有的知名度很高,但旅游产品点小、面多,规模不大。比如上杭的红色旅游,会址、蛟洋文昌阁、才溪乡调查报告等这些景点闻名全国,但规模小且面广,无法形成规模。多数乡村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缺少品牌,管理者也缺乏足够的品牌意识,也就更谈不上乡村旅游的品牌营销了,从而使得我市的乡村旅游产业缺乏应有的竞争优势。

2.2.6时间季节性较强,后续不足

由于旅游业属于假期经济,本身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而农业生产又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所以乡村旅游具有不可避免的季节性,导致在旅游淡季时村民的旅游收入得不到保障。

3.营销策略

3.1乡村旅游的营销

乡村旅游产品是有形的物体和无形的服务的总和,它与别的产品不太一样,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后者更为重要。乡村旅游营销首先要以品牌资产为资本,策划项目,吸引游客,对不同客户应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尤其对潜在客户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想尽办法开拓新市场。

3.2对策

任何一个知名的旅游产品品牌都要有一套成功的市场营销方案。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特色需要营销活动来进行展示,以便于旅游者从众多的旅游产品中顺利识别;还可以发现新的市场需求,并不断改进产品;持续的旅游市场营销活动也能给旅游者和社会公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可以在公众中树立并强化本乡村旅游产品鲜明的品牌形象。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的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村旅游含义,但不论乡村旅游如何定位,对其品牌营销更是重要。

3.2.1形象营销

目的地形象是公众以一个潜在或现实旅游者的眼光对一个地区的评价,是旅游者对一个地区的信仰、印象和想法的总和,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增强形象营销意识,注重形象塑造,个性设计以及形象传播。

3.2.2人员推销

人员推销就是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直接与旅游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接触、洽谈、宣传介绍旅游产品或服务,以达到促进销售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旅游企业所有促销手段中唯一利用人员所进行的最直接的促销活动,是构成旅游促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2.3广告推广

广告推广就是利用任何想象得到的形式来传播。可以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进行广告宣传,还可在城市干道悬挂路牌广告等。

3.2.4加强与中间商的合作

我市的乡村旅游景区应该与目标旅游市场的中间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尽快打开市场。

3.2.5采用会员制

组织旅游爱好者沙龙和旅游俱乐部,广纳会员,不断举行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吸引旅游者参与,宣传乡村魅力与文化,培养旅游爱好,以加深旅游者对乡村的印象,激发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3.2.6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使潜在的客户利用互联网,通过电话、邮件、QQ等方式联系到旅游目的地,将潜在客户变成有效客户的过程。其中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如E-mail营销、博客与微博营销、网络广告营销、视频营销等。

3.2.6.1制定搜索引擎营销计划

搜索引擎营销是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点击进入网站/网页进一步了解他所需要的信息。一般有搜索引擎优化(SEO)、关键词广告、固定排名、竞价排名四种模式。

3.2.6.2博客营销

博客就是网络日记,简单地说狭义的博客,它是网上写作的一种特有的流水记录形式。从客户分析入手来评估一个网站的商业价值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手段。

3.2.6.3微信营销

灵活利用所有线上线下推广渠道,在微博、人人网等平台的皮肤模板右侧都加上了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在其的内容中也多次通过文字图片植入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

4结束语

篇6

摘 要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创新点带动农村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旅游逐渐走向顶峰,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未来乡村旅游该如何进行才能继续推动农村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此,我们以天津蓟县大平安村的农家乐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旅游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找到有助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家乐 现状及问题 未来规划

从四川成都郫县第一家农家乐开始,这种乡村旅游迅速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开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同时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许多农村根据自身地理、历史特点,对乡村旅游进行新的探索,天津蓟县大平安村便是其中一例。

一、发展历史

天津蓟县大平安村是位于燕山山脉中的一个小山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农业、果木业较为发达,是大平安村赖以生存的基础。除此之外,另有少数村民从事养殖业。一直以来,大平安村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村,农业、果木业是他们最大的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而向城市转移,一方面造成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另一方面也使大平安村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进,村民觉悟不断提高。而大平安村处于京津近郊,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符合城市游客回归自然、体验乡土中国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产业水到渠成。老知青张承永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回城后对农村仍念念不忘。2002年,退休后的他来到大平安村,向村干部提出了自己关于农家乐发展的想法规划,进一步促成了大平安村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自2002年开始发展至今,大平安村共有农家乐46家,占全村总户的51%。加之其他从事旅游业相关产业的村民,共占了全村总数的60%。

二、现状及问题

大平安村发展农家乐至今已有九年,在这九年中,村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而如今,农家乐旅游市场日渐饱和,游客在体验过这种旅游模式的新鲜感后,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乡村旅游要想继续发挥农村发展生力军的作用,就要及时调整思路,创新思想,在维持现有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的为新农村发展服务。

(一)农家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并未得到所有村民的一致认可,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他们更希望村干部集中力量发展农业、果木业。在针对大平安村村民的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村民对村干部发展旅游业表示赞同的同时,也希望村干部能加强农业、果木业的管理工作。村干部集中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单纯依靠土地来生活,有经济条件、人力条件的村民开始转向旅游业,开办农家乐,大平安村的农业、果木业优势逐渐没落;与此同时,那些低收入家庭,没有条件开办农家院,又因大平安村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而导致其农业、果木业的优势也不再突出。这些村民与其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被边缘化。农家乐作为大平安村工作的重点,除了要开拓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外,也要把更多的村民纳入乡村旅游受益体系,得到更多村民的认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农家乐发展至今,形式难以创新,项目单一,易造成审美疲劳,导致客源减少。农家乐由于其地域上的限制和资金的不足,难以像城市一样营造大的娱乐项目,只能靠自然风光取胜。而大平安村风景秀丽,适宜养生,但却缺少名胜古迹和观光景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游客在体验农家安逸的生活之余,难免会感到单调无趣。农家乐不仅应让游客体验农家的饭菜、住宿,更应让游客融入到农家的氛围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家乐都热情好客、让人宾至如归,体现了农家淳朴、好客的特点;但从休闲、采摘等活动来看,现有的农家乐做的还远远不够。在我们的调查中,游客对农家乐的服务态度满意度比较高,而对文娱活动和采摘的满意度则较低,有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在文娱活动方面予以提升。

(三)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其先天条件上便存在一定的缺陷。农家乐根植于农村,其交通条件、娱乐活动、卫生条件等都是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农家乐就要有农村的氛围,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才是真的体验农村生活,至于娱乐活动,就要以采摘、干农活为主。而有些人则认为,农家乐要想发展好,就要考虑游客的需要,游客们生活在城市,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农家乐要根据游客的需要,改造农家院,为游客们提供更干净舒适的食宿条件。此外,农家乐的发展潜力较小,近郊农村多依托于附近城市,游客来源有限,不易有大规模的突破。而且农家乐的季节性较为明显,客流量不稳定,旺季和淡季的收入差距很大。一般春冬季节,农家乐都鲜有游客;而五一十一长假,则家家客满。这种季节性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使农家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未来规划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臻成熟,农家乐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继续发展难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为避免乡村旅游走下坡路,此时村干部和农家院经营者应放缓脚步,回顾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为农家乐发展找出一条更好的道路。针对农家乐现有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注意农村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以土地为依托,既要以乡村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保证农业、果木业的生产。自乡村旅游兴起后,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因此村民对开办农家院趋之若鹜。然而一味的注重农家院的建设,忽略了农业生产,乡土气息减弱,这也意味着失去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现代社会核心家庭的特点,又导致人力物力无法兼顾农业生产和农家院发展。对此,村民可以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一方面可以将土地集中起来,组织没有条件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进行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保护土地不被闲置,又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农家乐可以组织起来,分工合作,饮食、住宿、采摘活动等,各司其职。

(二)就地取材,根据农村特点,开发乡土气息浓厚的旅游项目;吸引大学生、企业家等外来力量共同建设新农村。农家乐旅游项目单一,要针对现有资源,开发更多的农家乐发展思路。如可利用村里的水库进行垂钓项目的开发,既使游客享受到钓鱼的乐趣,又可以鱼为食,使游客获得成就感。村民们还可将小块土地开辟出来,临时出租给游客,满足他们体验干农活的要求。对于十分热爱土地、对农活情有独钟的游客,村民还可以长期将土地出租给他们,由他们耕作,果实归他们所有,村民除租赁费用外,还可收取一些管理费在游客们没有时间时帮他们管理土地。

(三)拓宽思路,从现有乡村旅游形式中衍生新的农家乐模式。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集中在附近城市,游客的旅游时间也较短,主要为周末或节假日出游。这导致农家乐客源不稳定,季节性明显,旺季时床位紧张,淡季时却鲜有游客登门。针对这一特点,老知青提出了一个以养生养老为主的长效发展的建议。他将原有农家乐客房开辟出来,准备出租给城市游客常住,尤其是老年游客,作为他们的养老住所。这一想法是农家乐发展的一个创新所在,有很大的可行性。首先,农村房价便宜,作为淡季闲置的农家乐客房所收租金更是让游客可以轻易接受。其次,不少老年人他们虽然现在住在城里,但年轻时都是从农村走出的,他们退休以后更是渴望能回归乡土,感受农村淳朴自然的氛围。而且农村风景优美,空气污染少,适于养生养老,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最后,由于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赋闲在家的老人缺少亲人的陪伴,会产生孤独感,为此不少老人甚至主动要求去养老院养老。而一方面养老院人满为患,老人们想入住要等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养老院空间有限,没有老人们休闲锻炼的空地。而近郊农村养老一方面可以减轻老人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也可便于子女看望老人。农家乐也可在淡季有一定收入,避免资源浪费。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一种探索,至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为农村带去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农村闭塞落后的局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主力更是要及时调整方向,总结经验,创新理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第七届百项工程“农村建设新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2]谢凤云.发展农家乐,建设新农村.新西部.2009(20).

篇7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107-03

[作者简介] 姚宁萍,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地理学和旅游开发研究。(江西 南昌 330029)

一、乡村旅游与江西新农村建设

在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我国现代乡村旅游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却影响深远。因为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扩大了旅游容量,而且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江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旋律的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早在四、五年以前江西就有一些乡村搞起了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地方风俗、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等。目前,在将江西建设成为“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的战略思想主导下,全省各地都在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相结合,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使不少偏远山村初尝发展旅游的好处。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1.江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有风光秀美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更有我们祖先辛勤耕耘留下的宝贵遗产。有世界双遗产的庐山、革命圣地八百里井冈、道家胜地三清山和龙虎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等自然景观;有千古第一村――流坑、客家文化的象征――赣南围屋、人间绝境――上堡梯田等著名的人文景观;有萍乡傩神舞、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等民间戏曲歌舞;有南丰蜜桔、信丰脐橙、兴国红鲤鱼、樟树药材、婺源绿茶、萍乡腊肉、上饶夏布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有候鸟之乡、毛笔之乡、烟花之乡、夏布之乡、客家风情之乡等特色村镇;有景德古窑、新干商墓等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江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种多样。江西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大致有4种:(1)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即以村落民居建筑为凭借和吸引物,开发旅游项目。如以赣南客家围屋、安义古村、婺源徽派古建筑群等以古民房、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南昌郊区则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来展示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如萍乡的上栗傩神节和湘东春锣、赣南客家文化、兴国山歌节、信丰脐橙节、樟树药材节等。(3)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屋、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如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上堡梯田等。(4)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将各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集中于一体进行开发。如星子县开发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庐山之南的秀峰脚下,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清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务会议型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3.江西乡村旅游消费群体相对集中,多以自助游为主。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其动机一般是:(1)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享受;(2)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特别是增加少年儿童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了解;(3)各种类型的故地重游,如“知青情结”、“寻根情结”的推动;(4)渴望对神秘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了解。这就决定了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城市居民,江西也不例外。有关调查显示,人们正在逐步放弃过去那种集中式的(如黄金周)、拉练式的长途跋涉,而更加钟情于在城市周边地区一两天、两三日的度假休闲,特别是双休日的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时间短、消费水平不高、多以散客为主,旅行社普遍对此兴趣不高,游客多以随心所欲、闲庭信步式的自助游为主。

江西乡村旅游虽然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如乐安流坑村在港澳地区也小有名气、婺源甚至赢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的美誉。但是江西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低,品牌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也是不争的现实。

1.江西乡村旅游层次较低。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将乡村旅游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农业旅游,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农家乐”;第二是农村旅游;第三是农民旅游。江西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低层次的“农家乐”,以吃农家饭为主,对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实际上,乡村旅游应该是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围绕行、游、住、食、购、娱6大要素,将其精心设计制作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探密、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生态观光、体验生活等。

2.江西乡村旅游配套建设不到位。很多地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的道路、停车场地、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住宿和饮食卫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3.江西乡村旅游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低。目前,江西乡村旅游项目政府投入不足,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知识缺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让不少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笔者曾陪几位慕名而来的远道朋友前往有“千古第一村”之称的流坑,流坑村在古代共出了2位状元、78位进士,可谓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其颇有特色的明清古建筑,虽屡经战乱,仍保持完好,是江西难得的古建筑遗产。然而,其管理水平却不容乐观。就是其作为流坑百年沧桑历史见证的祠堂,里面也是杂物横存。

4.江西乡村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低。近几年,江西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大多仅局限于观光旅游、吃农家饭,而对旅游的延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仍以流坑为例,在整个流坑村居然没有一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或手工制品的商店。流坑村的道路颇有特色,都是用鹅卵石铺就而成,有天然按摩器之称,为行走方便村民都穿用千针万线手工纳就的布鞋,笔者一行听了导游小姐的讲解后,为了旅游更加舒适,也为了更好地融入古朴的小村之中,都想买双布鞋,却只能是带着遗憾而归。

5.村民生态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势在必行。

三、精心打造品牌,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无庸讳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江西农民的脱贫致富,关系到江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江西新农村建设成败。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精心打造特色旅游,促进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江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同时,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先的状态造成变化或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在规划中,我们必须把握几条原则:(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尽量做到“一村一品”,避免程式化;(2)贴近自然、保持乡土特色,避免城镇化;(3)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4)统筹规划、配套设施到位,避免低档化。

2.市场定位,创造需求。毫无疑问,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高楼林立、喧嚣拥挤、空气污染、景观呆板的城市,加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许多人产生了向往大自然、渴望放松身心、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针对市场需求,我们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让消费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下榻农家庭院,品尝山野菜、农家饭;或游走古宅深处,欣赏先人的杰作,感悟历史的久远;或围坐篝火旁,烧烤野炊、享尽人间美食,观民俗表演、尽享民风乡土之情;或垂钓于田野池塘,体味乡村文化;或徜徉田园,采摘时令蔬菜、新鲜水果,分享收获的喜悦,让消费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放松。

3.挖掘遗产,突出特色。消费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新西兰的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指出,“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保护它们,并让它依旧是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让它古色古香;如果你们有独特的耕作方法,那么你们就保护它们,并教给他人;如果你们有传统的文化信仰,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千万不要破坏这些资源!”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保持村寨的原始风貌以及当地居民仍然还有的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真正体现“人住农家院,享受田园乐”,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如开发和完善特色农业游、瓷都文化游、客家文化游、道教文化游等。

4.培育人才,提升素质。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对自己文化价值的认识,成为自己文化的主动传承者和保护者;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概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5.规范管理,塑造品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目前江西已出台《江西省农家旅馆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乡村环境保护草案、乡村旅游开发申请办法、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细则、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管理、打造精品、塑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才不会是昙花一现。

6.开展合作,谋求共赢。江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1)谋求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2)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3)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4)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5)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6)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乡村旅游研究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制定乡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互助合作规范和行业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和互助。

参考文献:

[1]罗明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6,(4).

[2]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BE/OL].中国乡村经济网,2006-02-18.

[3]朱润胜,李佳明.秦皇岛乡村旅游激活“村旮旯”[N].中国旅游报,2006-01-02.

[4]裴闯,石新荣.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BE/OL].新华网,2004-10-19.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武昌湖;市场;4P策略

一、旅游市场现状

近些年,旅游业对GDP的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内旅游人数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旅游业的收入增长也较为显著。其中,乡村旅游的发展令人惊叹,休闲农业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

乡村旅游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旅游产品的结构单一、不合理,缺少创意,没有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质;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系统地培训,专业化程度低,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建设资金基本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没有考虑其他机构或个人的融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娱乐设施不健全;单一发展旅游业,不仅忽视了与其他区域景区的合作,也忽视了与农业、商业的协调发展,无法产生协同效应。

二、武昌湖简介

望江武昌湖位于望江县中部,原属于长江水系,为古雷水遗址的一部分,是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最好的淡水湖之一。武昌湖有13万亩的水面,湖水清新,资源丰富。其沿岸湿地面积达到8667公顷,1996年被省政府评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区,栖息着国家重点保护的白头鹤、白枕鹤、东方白鹤等鸟类。望江县有黄家堰、枫岭庵、等遗址,是远古人类曾经生活的家园。21世纪初,望江县着手开发武昌湖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文化园,其包含:生态旅游湿地、古雷池文化园、乡村旅舍等娱乐项目。经过这几年的开发建设,武昌湖的旅游配套设施虽逐步完善,但游客却寥寥无几。

三、SWTO分析

1.优势。武昌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保存完好的湿地景观,湖泊周围芦苇丛生,荷莲密布。湖内盛产鱼、虾、蟹等特色水产品。其中,细嫩透明的银鱼是望江县的特产之一,而且“武昌湖”牌清水大闸蟹更具特色,被评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是安徽省著名商标。望江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的古遗址,古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典故,且是“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成语的出处。提及安庆,想必人们都会想到黄梅戏,浓郁的黄梅腔也是望江的一大特色。在近代,指挥部旧址坐落于望江,是打造红色旅游的最佳选择。此外,香茗山的禅宗文化也是旅游的一大亮点。

2.劣势。武昌湖位于我省的一个小县城境内,地理位置偏僻,鲜为人知。政府管理滞后,没有积极地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目前,武昌湖的旅游产品种类少,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创新型产品。近些年,望江县引进了一些企业,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以及湖泊周围居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思不强导致湖内海藻泛滥,导致湖水水质变差,使水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有所下降。

3.机会。政府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致力于将武昌湖建设为国家5A级旅游区,重点突出古雷池文化、三孝故里、生态湿地、挑花故乡等旅游资源。2010年,我省861项目中提到建设武昌湖生态文化园,计划投资30亿人民币。三农政策的实施也对武昌湖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促进作用。预计2016年完工的望江东长江大桥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望江县与外界的交流,进而推动望江旅游业经济的发展。

4.威胁。地处于黄山、九华山、庐山等长江著名景区的过渡地带,与周边现有名气的景点竞争大。武昌湖不仅仅受到黄山等省内著名景点的威胁,更面临着周边县城旅游景点的竞争,如:太湖县的五千年文博园、花亭湖、小孤山等景点。望江县本身的经济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旅游市场开发程度低。

四、4P策略

产品策略:产品的开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改进现有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游客的参与度。武昌湖生态文化园正处于投放市场初期,应实施缓慢渗透与快速渗透相结合的营销策略,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促销,快速地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赢得良好的口碑。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打造特色农家乐,让游客亲自体验务农采摘、划船采莲等活动。聘请民间舞狮队伍定期进行舞狮表演,园内采用独特的龙灯进行装饰,使武昌湖充满民间艺术气息。作为黄梅之乡,融入浓郁的黄梅戏元素,使游客感受本土戏剧的魅力。整合武昌湖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打造以绿色美食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展示湿地的无限风光,将传统旅游产品和专项产品相结合。充分利用黄梅戏乡、三孝故里、挑花故乡、禅宗文化、湿地保护区等独有资源,形成以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乡村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体系。

价格策略: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了解其他地区同类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根据人们对旅游产品的价值理解制定出中低档的产品价格。在乡村旅游的淡季,采用季节折扣策略,根据季节的不同,调整景区的价格。对于集体出游的游客,当人数达到要求时,可以采取数量折扣的方式。此外,利用尾数定价法,使游客信赖产品价格的定位。

渠道策略:针对安庆市的潜在游客,使用直接分销的方式,让旅游产品不经过任何中间商转手,游客就可以直接在景区内购买旅游产品。在其他地区,则选择销售商,与旅行社进行合作,推出相应的旅游套餐。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使用互联网营销,建立网上商店向顾客展示旅游产品,实现网上订购、网上结算,开展O2O模式,达到激发潜在市场的目的。

促销策略: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广告也伴随着信息无处不在。武昌湖旅游产品的促销,首先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让潜在的顾客了解景区的信息,从而吸引更多游客的注意。其次,通过营业推销的方式,使从业人员在接待游客的同时销售自身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此外,销售促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促销方法。如:赠送游客制作精美的挑花产品;组织小规模的竞赛,奖励获胜者免费的农家美食;对集体购票的游客赠送当地土特产等。

五、促进市场开发的其他措施

1.网络营销。作为新的市场营销理念,网络营销倍受企业的重视。武昌湖生态文化园可借助网络营销策略,设计虚拟景区和手游,组织一些网游俱乐部,策划网上节庆或竞赛活动,开展事件营销。建立网络社区,通过网络对景区进行宣传,提高景区吸引力。联合周边的其他景区,如:天柱山、花亭湖、小孤山,开展网上旅游促销活动。同时,发表微博,不断更新景区旅游产品的图片,通过粉丝效应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开拓潜在市场,提高游客的忠诚度。

2.开拓新兴市场,关注老年旅游。我国正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极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使社会需求进一步扩大。面对这一广阔的市场,武昌湖应制定相应的旅游产品,吸引老年人前往,让他们体验儿时的农村生活。设计一些较为舒适、慢节奏的产品,如:乘舟采莲、休闲垂钓、品尝美食等,划分出一个老年度假中心,举办一些关于老年人的养生讲座和交流座谈会。针对老年人这一特定的目标客户群,与旅行社合作,极力宣传老年旅游产品,推出老年休闲度假三日游。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度假场所的同时,重视服务的质量,添加人性的关爱,让老年人感觉旅游的乐趣。

3.产业链的整合。武昌湖生态文化园的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利用湖内盛产的鱼、虾、蟹等水产品,以及农家自产的鲜果蔬菜,烹制出特色的美食。不仅可以让游客品尝到望江的绿色食品,拉动武昌湖餐饮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发展。不断挖掘望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销售高档的礼盒银鱼、精装挑花、手绘明信片、黄梅戏服等产品,逐步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发展。

六、结语

现阶段乡村旅游业的市场发展不规范,整个行业内规则混乱,景区的市场开发问题亟待解决。望江武昌湖不仅要对现有的产品进行一系列地调整,而且应不断创新其他旅游产品,开辟出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属于皖西南的风情村品牌,是武昌湖进入游客视野中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石美玉,孙梦阳.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篇9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境资源资本化

一、引言

广西的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自然资源,如桂林山水就是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特别是城市人口,越来约追求精神享受,把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和少数民族风情,欣赏田园风光作为逃避城市紧张生活的替代。广西是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域风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跨境旅游资源,以及历史遗迹,这些正符合了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因此,近些年广西的旅游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最初的自发性的、小规模的经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使广西的旅游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农村的自然风光与农村人文活动等资源,以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满足消费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购物等各种消费需求。该类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尤为重要,由于无节制的消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严重,因此,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农村的环保一向投入甚少,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投入。在自然资源变得越来越紧缺,开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的情况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目前我国关于旅游环境的法律非常欠缺。当前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是以“市场失灵”①作为理论基础的,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多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规制,以期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解决环境保护的“外部性”问题。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也有自己的私利,在保护与治理环境上总显得动力不足,特别是乡镇政府,有着更为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单纯发展农业在大多数农村都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如乡镇企业就成为乡镇政府的优先选择。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政府肯定会牺牲环境而选择发展经济。尽管有人建议把环境保护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可是官员们除了有谋求政绩外,更有谋求经济利益的愿望。这就是所谓“政府失灵”。现有的法律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发展旅游与环境的矛盾冲突,需要寻找新的路径解决发展乡村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和谐问题。

二、广西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与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乡村旅游得到较好地发展,截止2009年底,广西建成常态性经营的乡村旅游点达300多个,“农家乐”500多家,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192个,分布在广西14个市80多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广西创建的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排全国第9位,西部省区第2位。广西旅游局与农业、建设等部门合力打造了15条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了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目前广西主要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种:1.农家乐(渔家乐等);2.现代农业新村;3.民俗(族)文化寨或古村落;4.集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农园;5.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6.依托乡村名胜开展乡村旅游;7.乡村红色旅游。

虽然广西的乡村生态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缺乏整体科学规划,暴露出很多问题,制约了广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认识不足,不能够准确把握和认识自由资源,及资源的开发,也没有很好地针对目标客源进行开发。

2.宏观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体现为分散、小规模无序经营。

3.基础设施较差,如交通不便,卫生条件较差等,影响乡村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旅游服务整体质量不高,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由于法律缺位,监管不力,规划欠缺,出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人文环境特色弱化甚至恶化等问题。

广西已提出将旅游也作为广西的支柱产业,打造旅游大省的口号,而乡村旅游又是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于当前已出现的问题,已对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造成阻碍作用,使乡村旅游处于较低层面的发展,而消费者对旅游服务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要解决这样的矛盾,以及上文谈到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我们需要重新设计符合当今经济与环境关系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而且使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构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对于发展乡村旅游,自然资源是最为重要的条件,特别是对于乡村旅游更多地依重农村或山区自然资源。可是现实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几乎全部投入到城市,对农村几乎没有投入。虽然自去年起,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甚至中央财政安排了10亿元的专项资金,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但是在具体的防治工作当中还是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目前我们的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的,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适用性不强;同时由于我们在开展农村环保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工程、轻制度的现象,使得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措施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等。再加上农村地广人稀,污染太过繁杂分散,农村环境保护的机构队伍薄弱、基础能力薄弱、法规制度薄弱、管理手段薄弱、技术支持薄弱,农村环保问题严重。

(二)传统环保法律制度的弊端

在我国,在传统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下,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更谈不上将之作为资本来看待。长期以来,中国资源行业的发展一直是行政权力为内生变量的,包括对自然资源的配置,也大多是通过无偿的行政委授实现的。从法律上来说,自然资源只是行政管理的附属,其自身的价值或是资本属性无从谈起。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环境只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市场机制的目标是人造资本的最大化,并以此实现经济在总量上的增长,环境要素在此仅是作为生产对象存在,市场机制对人造资本最大化的推进同时意味着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无限扩张。由此也形成了“环境保护与市场机制天然排斥”的普遍观念。对应到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也同样如此:旅游开发程度越高的地方,往往自然环境,乃至人文环境破环越严重。就是由于传统理论下,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是排斥在市场之外的公共资源,没有资本化,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运作。由于公共产品的“外部性”,市场主体不愿意付出成本进行环境保护。不仅如此,由于使用自然资源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再加上监管不力,经营者往往无节制的地消耗环境。对于行政监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等原因,也显得力不从心。

(三)环境资源资本化的转变

人类发展到今日,人类已面临着资源紧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峻环境局势。因此,有学者提出“生态经济理论”。在该理论下,宏观经济被视为一个包含内容更多,更有支撑能力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即经济只是生态经济的一个子系统,而将环境保护提到比经济发展更优越的地位。以生态规律影响和支配经济发展的进程。在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下,要求立法将自然资源作为自然资本的基本构成,并不断提高其生产效率和通过投资扩大供给。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法律应将生态环境等资源纳入到物权理论框架中。在传统的物权理论框架中,土地和海域早已纳入物权中,对除所有权以外的他物权构建的较为完善。其他的生态旅游资源,也可以按照使用权等他物权的创设②,赋予自然资源一定的权利,按照物权制度,将这些权利市场化,通过拍卖,由经济实力强,开发最为合理者获得使用或开发的权利。旅游环境资源不再是无偿的公共资源,而成为“自然资本”。如果要获得自然资本的使用权或利用权,需要通过市场交易。

通过环境资源的资本化设计,将原来视为公共产品的自然资源等环境资源“内部化”,使环境资源的利用不再是“免费的午餐”。一旦环境资源权利成为资本,纳入到投资者的成本之中,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就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自然资源的使用权或利用权的拍卖,而获得资金,专款专用与当地旅游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这样既解决了政府在环保上资金投入不足和“政府失灵”的问题,也可以真正实现“谁使用谁治理”的原则。

四、对广西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制度框架的构建

针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及所面临的与环保发生冲突的困境,基于环境资源资本化的制度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相关法律制度:

(一)制定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法规

目前有不少地方盲目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无序经营,没有对环境污染的评估,造成环境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要避免这样的恶性循环继续发展,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制定符合旅游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地方法规。法规应制定当地乡村旅游的目标和宗旨,对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手段;禁止;法律责任等。在地方法规的指引下,地方各级旅游部门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引进投资及项目开发应符合规划要求。

(二)旅游环境资源资本化

对于自然资源,可以根据其所有权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权利,如开发利用权,使用权等。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自然资源所有权有两类:国家所有权和农村集体所有权。而经营者也有两类:外来旅游企业和本地农户。将旅游环境资源资本化,就是要经营乡村旅游服务的经营者有偿使用青山、绿水等传统上属于公共产品的资源。对于旅游企业,如果使用属于国家所有的资源,应按照法律的规定支付自然资源使用费,这个制度可以按照土地使用权的制度设计;对于农村集体所有的资源,应与该地的农村集体组织签订承包协议,有偿使用。而经营者是当地农户的,由于经济能力弱,他们经营旅游也是在其传统的生活习惯基础上进行的,原则上不需要象旅游企业一样付费,但应当缴纳适当的,相当于环境保护的保证金。

(三)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

目前广西的农村生态旅游规模化经营的不多,很多都是当地农民自行个体经营。分散式、小规模经营往往经济实力较弱,没有长远规划,比较急功近利,带有较强的“靠山吃山”的心态,很少关注环境问题。对此,应制定地方法规,规定较高的进入门槛,引进具有先进开发与管理经验的旅游经营企业进行整体性开发。这样可以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较为有效、协调的利用。地方政府在进行招标引进旅游项目时,应重点考核其对当地环境保护的措施的可行性,使环境资源合理利用及环保纳入经营企业的运营成本之中,从而达到旅游开发与环境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与环保双赢的局面。

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并非指仅投资多的旅游企业才能经营乡村旅游产业,而将当地农民排除在旅游发展之外。这里所指的高门槛,更大程度上是指对环保的贡献。对于当地农户经营旅游行为,更多的要靠行政力的约束,如收取排污费等。

(四)有效地将农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农民纳入旅游产业中

对于风光秀丽的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也是相对贫困的地区,如广西的大化县、田东县、东兰县、巴马县都是有名的贫困地区,近几年由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地的经济与农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如果鼓励当地农民从事旅游,农民分散的、小规模可能对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不利。引进外来投资,又可能将当地农民排除在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之外,而他们还很有可能要承受因为开发而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何让当地农民参与旅游业,享受到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实惠,同时又不会造成不经济、不环保的效果呢?

这需要当地政府在引进投资时,要求旅游经营者做好规划,将当地农民作为其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双方的合作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1.农民可以通过村委会等集体组织与经营者签订协议,以他们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入股。这要求首先将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他物权利划分成股份,并且作价,转化成资本。这种方式的合作,恰恰与上述制度设计相吻合,也是当地农民最深的参与旅游开发的一种方式。通过自然资本入股,农民成为股东,可以参与开发与经营决策,对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表决权,这也遵循了环保民主原则。

2.无论当地农民是否有自然资本入股参与,都可以加入旅游服务、甚至经营管理行业之中去。当地农民世代居住在本地,与当地资源形成天然一体,其实他们也是当地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以民俗资源作为开发旅游的重点的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例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主要是苗族风情,消费者除了欣赏秀美的山水风景之外,更是想要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当地农民的生活和民俗,通过旅游企业的良性包装,呈现给消费者。而当地农民可以在保持自己的生活传统和习俗,同时又不离开家门的情况下,改善自己的生活。参与的方式有二:第一,受雇于旅游经营企业;第二,与旅游经营企业签订协议,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承包给农户或农户联合体。协议中明确约定承包项目与范围,旅游经营企业统一管理,指定服务标准,由经营者就农户经营项目对消费者承担责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发民俗资源的时候,法规应做适当的引导,避免将民俗风情展示舞台化、商品化。在开发的同时,注意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破坏与冲击。经营者应配合文化部门对当地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3.对于不愿意或者没有劳动资源的农户,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分享利益:第一,通过所在农村集体组织所有的自然资源入股方式获得分红;第二,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按照与经营者的协议,从旅游经营者处获得补偿款。该补偿款是用于弥补因开发乡村旅游使其遭受到对原有安宁生活破环的损失或容忍。

(五)当地政府成立专门的监管组织

通过将自然资源资本化后,环境与资源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得以有效利用与保护,政府的环保压力大大减轻。但并不是说政府对此就可以无所作为,而是要转变职能,从执行者变为监管者,保证市场的良性、有序运行。针对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特点,政府监管组织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乡村旅游服务标准;2.按照相关法规,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旅游开发经营企业;3.监管自然资本权利交易过程;4.监管经营企业与农户的行为,如果他们有破坏环境与资源的行为,依法采取行政手段;5.对农户分散经营进行必要的组织与培训。

在进行行政监管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行政权的过分膨胀。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常常喜欢当场上的“运动员”而不是“裁判员”,因为直接参与经济,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立法就是要政府回归本位,成为市场的监管者,防止恶性竞争或破坏竞争的行为。对于难以资本化的,具有较强公益性的公共资源,难以用市场手段调节的,需要政府投入加以保护。

篇10

摘 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门基于计算机图形可视化,同时又跨多学科多领域的高新技术,近些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在军事科技、医疗、教育、工业生产等领域中得到了广发的运用。本文主要根据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阐述在乡村旅游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进而提出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虚拟现实;乡村旅游;方法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野外乡村为环境、以无人为干扰、无生态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旅游形式,这种旅游形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是到目前为止乡村旅游相较于其他旅游方式发展还不全面,推广还不够深入。在乡村旅游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旅行者提供跨越地理条件限制、突破时间界限的全新体验方式,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推广和宣传插上信息化可视化翅膀。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虚拟现实技术与乡村旅游

1.1虚拟现实的定义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二十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高新技术。它集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微电子技术于一体。本文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这些方面的技术,通过计算机创建一种虚拟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作用使用户产生和现实中一样的感觉,这样用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交互[1]。

1.2乡村旅游的定义

乡村旅游是指城市旅游者以追求身心健康为主要动机,利用优质的乡村自然生态、特色养生民俗和长寿群体来达到延年益寿、康体、塑形保养的一种涉及文化的专项休闲度假活动[2]。

1.3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游中运用的优势

1.3.1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景点的风光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生动逼真地模拟乡村旅游景点的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可以满足对乡村旅游感兴趣但没有亲身旅游的潜在客户观光、游览、增长知识的需求。同时该技术的数字化特点,有利于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对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大力宣传,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景点宣传和推广的成本[3]。

1.3.2对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

由于一些历史文物和建筑遗址因保护不力而毁坏和消失或者濒临消失,加之当地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不能一一维护和复原。根据图片或者当地人的描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投入很低的情况下对这些历史文物和建筑遗址还原和再现。

1.3.3为当地带来现实的经济效益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在乡村旅游景点的虚拟导游、导航地图、酒店预订等方面方面进行运用,为乡村旅游带来现实的经济收入。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交互性和预想性等特点给旅游者带来了感觉、触觉和视觉等感觉通道的逼真体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有偿的虚拟感受也是乡村旅游景区获得经济来源的重要方式[4]。

2.虚拟现实技术在乡村旅游中运用的方式

虚拟现实技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指的是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逼真地模拟现实景物,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感受的三维虚拟世界,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构建的乡村旅游虚拟现实系统中欣赏美景、感受当地文化。

根据其特点,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方式有以下几种。

2.1虚拟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建模、贴图、渲染、烘焙等流程。真实地再现当地的气候特点、山川风貌,建立乡村旅游的虚拟现实系统。通过该虚拟旅游系统旅游者可以很形象逼真的看到各个旅游景观,给游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应用方式是针对现有景观的虚拟旅游。这种应用方式起到了旅游宣传、扩大景区的影响力、吸引旅游者的作用。虚拟旅游系统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哪些对乡村旅游有兴趣没有到过该旅游景点或是没有能力到该旅游景点的游客的欣赏分光、感受历史文化的需求。

2.2虚拟预想的乡村旅游景点

虚拟现实技术既可以模拟现有的实物景观也可以逼真地虚拟出尚未完成的处在预想阶段的景点。针对这一特点,虚拟现实技术把还处于规划建设当中的景点集成到虚拟旅游系统中,人们通过该系统可以犹如身临其境地欣赏这些尚不存在的景观,在景观建成之前起到预先宣传、吸引游客、满意度调查的作用,根据虚拟旅游系统中游客的反馈,进一步修改或重建哪些设计不合理,游客满意度不高的景区规划。

2.3再现消失或者传说中的文化遗址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乡村中的景点或古迹已经损坏消失,再现这些已经消失的景点和古迹,可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帮助游客了解历当地史知识,增长见识。给游客们怀旧心理以某种程度上的抚慰[5]。例如消失的楼兰古城,根据文献、传说、历史记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逼真的山川地貌、街道建筑,人物服饰,再复合以人文景观信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历史中的楼兰古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得以另一种方式的保存,而且使后人能够在其已不复存在的岁月里,通过虚拟旅游的方式能够重新游览这一奇异旅游景观,去亲身体验鼎盛一时的古楼兰文化的风貌。

3.总结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应用领域广的、最具实用性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介入已经大大的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有别于传统旅游的新型旅游方式,各方面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将最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中,同样也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虚拟现实技术。http:///link?url

[2] 韦浩阳.乡村生态养生度假旅游模式的研究――巴马盘阳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索[J].经济与管理,2008(6):25-29.

[3] 李峻峰.虚拟现实技术与虚拟校园的研究与实践-以潍坊学院虚拟校园建设为例[J].工程图学学报.2011,03: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