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地质学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地质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级地质学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

价值2009年11月26日,政府出台关于2020年碳排放降低目标的整体规划,并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现阶段,针对低碳经济所进行的研究不断升温,而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构建又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关键环节。从经济学角度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尤其是对其经济学价值进行研究,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强势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1.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学侧重于生态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是生态与经济相融合而衍生出的边缘学科。低碳经济则是根据生态变化规律而进行重构的科学体系,目的在于将经济原理与生态系统相结合,进而形成全新的生态经济,并以此作为指导公众生产、发展的理论依据。生态经济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具有“三高一低”转变为“三低一高”的典型特色。也就是将低效率、高能效、高成本、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成本、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崭新模式。生态经济体现出生产活动与自然发展的顺应和谐性,也就是强调经济发展必须服从生态规律,从而形成绿色化发展的态势,强调“绿色GDP”理念。在温室气体严重威胁人类发展的前提下,低碳经济被广泛倡导,提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指导思想。低碳经济思想的提出与当前资源危机以及经济主体的客观反省有直接关系,生态与经济并非对立关系,在经济主体的协调下两者能够成效互补效应,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气候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气候经济性学概念的提出源自2005年,德国学者施瓦茨在《气候经济学》中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气候与经济所形成的密切关系。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对于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其破坏程度不低于战争和全球经济危机。气候对经济所形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公众的设想范围。气候经济学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为主导,诠释出气候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低碳经济则主要侧重研究二氧化碳超量排放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两者从本质来看具有高度相似性,只是在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国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主要以气候经济性为依据,这一取向对于国内经济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3.资源环境经济学与低碳经济

资源环境经济学主要探索环保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寻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规律,从而使经济发展兼顾环境效益,主要研究内容有对环境污染损失进行评估,对环境治理成本和产出进行评价,根据生产排污量确定其收费标准,确定科学的排污指标并界定其转让金额。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研究资源的既有价值,提出环境破坏需要付出相应成本,并明确其核算方式和解决对策。从高碳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低碳对环境的保护层面来看,低碳经济与资源经济之间有着交叉联系。当前,资源经济性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学科内容,在低碳经济研究中,要充分借鉴其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低碳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

1.缓解国际经济合作矛盾,构建完善的国际经济学体系

在既有的经济性研究理论中,主要理论思想体现在利用国际领域的经济合作提升本国经济发展能效,进而提高本国经济贸易的国际实力。如果单纯从经济收益层面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对本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生态效益层面而言,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环境问题将更加棘手。现阶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现“微笑曲线”的整体格局,也就是将曲线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业转移至欠发达国家,这就使这些国家面临更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如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害气体的过量排放等。但是二氧化碳具有高度流动性,最终会危机全球大气和生态环境。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这也会直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冲突。在当前的经济换做中,这一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以国际视角进行的低碳经济合作则有助于破解这一问题。此外,低碳经济是以全球生态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从这一特点来看,该理论能够融合与国际经济学研究范畴,从而使其研究领域有所拓展。在传统国际经济学研究中,更侧重于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效率,而未将国际社会视为整体进行研究讨论。如果单纯应用这一理论,则每个国家都会遭受环境损失,因此只有将低碳经济融合其中,才能使其具有真正的国际经济学价值。

2.为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经济活动破坏性较低,虽然也会产生部分温室气体,但是在生态系统的调解下能够得到恢复和平衡,经济与生态之间处于协调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和化工原料的应用使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加,凭借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已经无法消除温室气体的破坏影响,进而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经济学侧重于对财富指数提高的研究,将物质作为核心,以农学为基础的经济研究领域则侧重于物质种类的增加,商学派经济学家则关注货币经济的发展,现代经济性则以本国GDP的增长作为核心要务。如果单纯以上述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则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问题。因此近年来低碳经济、生态经济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经济性研究的重点内容。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威胁全球环境安全的重大问题,其产生根源在于经济发展中的不科学方式,对于不科学方式的转变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工程,必须有经济性理论进行指导才能实现其预期效果。低碳经济理论有利于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促进消费方式发生转变

从当前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拉动物质消费有可能造成温室气体排量增加,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则可能导致消费环境受到抑制,这就是低碳经济与物质消费之间形成冲突,也就是经济学领域所提出的“目标冲突”。运用低碳经济理论,则能够对目标冲突进行有效的协调和解决。对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来说,对于享受性消费更加注重,甚至崇尚奢侈消费。如果不能改变当前利用物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那么温室气体的排放还会无度增加,对于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低碳经济不但倡导生产形式的改变,同时也会倡导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所改变,改变以往对物质消费的高度依赖,进而转向精神消费领域,使其成为经济驱动的主动力。

4.拓宽环境问题解决途径,充实经济学研究内容

在国际经济发展中,“负外部性”问题始终存在,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增税,二是产权界定,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必须有政府机制的干预才能产生作用,带有明显的国界局限性,这就为温室气体的产生这一国际性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而借鉴低碳经济理论当中的“碳交易、碳关税”等方式,则有利于提出更有实践价值的改进对策。同时,低碳经济学的发展已经融合了金融、国际贸易等新的内容元素,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其复杂性、不确定性,使传统经济学必须在风险控制、贴现管理方面引入新的生态概念,对这些传统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从而使低碳经济与经济性研究融为一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分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在形式上出现了巨大变革,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由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公众倾向于将相关学科理论作为研究低碳经济的基础。如果没有鲜明的理论指导,那么经济活动就容易偏离预期目标,从而造成低碳经济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性价值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基础,体现其经济学领域内的特殊价值,从而形成更完善的理论支持体系,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指导。

作者:张佳萱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鲁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研究[J].商,2015(17).

[2]高南林.低碳经济理论基础及经济学价值解析[J].商业时代,2014(16).

[3]成晓彤.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

篇2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高职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地基基础应用。土力学知识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而地基基础实践应用性强、实际操作性强,如何将这两部分内容有效地结合,使学生既懂理论又会实践,这成为本课程高职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而学生也普遍反映学懂学好本门课程比较困难。因此,如何根据课程性质,结合高职教育的要求,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是高职《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教学中的问题

1. 高职学生的特点

(1)学习自主性较差

现今,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缺乏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由于自身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土力学的理论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绝大部分的学生自学能力不高,还无法摆脱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不能主动解决,不会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2)基础较差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进一步学习《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时,就会比较费劲。

2.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学时有限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际为土力学、基础工程和地基处理三部分的组合,内容多,范围广。而一般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为每周4课时,总共64课时,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及实验实践部分都涉及是不可能做到的。

(2)土力学部分的难度大

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理解相关知识,更不能结合实际理论对知识加深理解,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3)实践教学的落后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现在的教学方法大多偏重于课堂教学,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外实践环节很少。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同时还有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重点难点,对一些内容点到为止,同时适当补充些新理论、新技术的相关简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针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知识点多、图形图表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等特点,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学习阶段和学生毕业后能否较快地适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安排内容适当的实验课,将课堂讲授内容结合实际工程进行实验教学,这样可以从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资料整理等方面,结合实际工程的实验数据把知识讲深讲透。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学研究,选择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与实验方案设计、结果整理与分析方法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土工实验受实验设备精度、人为等不可避免的因素影响,其结果难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学生通过对实验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地学习与工程案例教学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正在建设的居民小区的施工现场,并请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工程设计及施工的技术要点,让学生对某些具体的施工方法、步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收集相关的工程实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讲解,提高学生利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优化推广。

4.安排课程设计

在学生对本门课程系统地学习之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测试,考查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其中要求学生学会查规范,并严格遵守规范的规定和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设计计算,并要求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考虑工程的实际状况,做到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之后,均有很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结论

笔者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实践的扩展、课程设计的强化等方面,进行实际教学,结果表明教学改革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的处理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谌芸,史冬梅.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土力学教学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125-127.

[2]代国忠,史贵才,吴晓枫.“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6):1028-1030.

[3]罗才松,陈华艳,黄建华.“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改革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8(4):27-28.

篇3

A. 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 可以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C. 可以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D. 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 褪黑素是一种内源性生物钟调节剂,在人体内由食物中的色氨酸转化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色氨酸分子中存在氨基和羧基,可形成内盐,具有较高的熔点

B. 在色氨酸水溶液中,可通过调节溶液的pH使其形成晶体析出

C. 在一定条件下,色氨酸可发生缩聚反应

D. 褪黑素与色氨酸结构相似,也具有两性化合物的特性

3. 核黄素分子的结构为: [NH][N][O][O][OH][OH] [N][N][OH][OH],已知:[―C―N― + H2O][―][―][―][O][H+

] [―C―OH + ―NH][―][―][―][O]。有关核黄素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7H22N4O6

B.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有CO2生成

C. 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所得溶液加碱有NH3生成

D. 能发生酯化反应

4. 得重感冒之后,常吃一种抗生素――头孢氨苄,分子式:C16H17N3O4S・H2O,其化学结构式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B. 1 mol该分子最多能与7 mol H2反应

C. 该分子能与碳酸钠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

D. 头孢氨苄易溶于水,能使溴水褪色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均可用(C6H10O5)n表示,因此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B. 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

C. 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后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D. 脂肪能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钠

6. 三聚氰胺(结构式如图所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阻燃剂、水泥减水剂和高分子合成等领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聚氰胺是一种蛋白质

B. 三聚氰胺是高分子化合物

C. 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

D. 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H6N6

7. 物质的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操作,也是化工生产及物质制备中的主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乙酸乙酯中混有乙酸,可选用饱和Na2CO3溶液洗涤,然后将两层液体分开

B. 在提纯鸡蛋中的蛋白质时,可向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NH4)2SO4溶液,然后将所得沉淀滤出,即得较纯的蛋白质

C. 油脂的提纯中,可将油脂加入浓NaOH溶液中加热,然后过滤,滤出的溶液即为较纯的油脂

D. 甘蔗是制备蔗糖的主要原料,榨出的甘蔗汁因含色素而呈棕黄色,在制取蔗糖前应先加入适量的活性炭,搅拌、过滤、蒸发结晶,即得较纯的蔗糖

8. 玉米芯、甘蔗渣等在稀H2SO4的作用下水解所得的木糖(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木糖在H2SO4的作用下,加热又可生成糠醛:。

(1)糠醛的分子式为 ;

(2)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反应类型是 (填下列选项);

A. 氧化反应 B. 还原反应 C. 脱水反应 D. 酯化反应 E. 消去反应

(3)写出由木糖生成糠醛的化学方程式: 。

9. 已知β-氨基酸受热,分子内失氨而形成α、β不饱和酸,例如:

篇4

一、学生教材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统筹安排,所教班级将有进一步调整,新分配的班级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情况比较陌生,本学期在熟悉学生的重点上应特别予以倾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详细情况,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是上册教材的延续,主要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一、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二、依法治国;三、承担社会责任。

2.本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下册教材,共有三单元,六课内容,分别研究热爱科技、崇尚科学;走创新之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六个主题。

3.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二、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大纲要求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创新与科技发展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二)教学难点:

1.搭起创新的桥梁

2.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公平、正义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潜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3.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增强公平意识,勇于承担自已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4.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四)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2增强区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参加各种迷信活动。

3.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4.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已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五)知识目标: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道迷信活动的危害性,理解科学是反对迷信的最有力武器。知道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懂得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2.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知道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理解意义。知道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种基本形式,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及司法公正的保障。

3.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知道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三、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做好自身工作,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决战课堂。

共2页,当前第1页1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

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法,跟上时代步伐,并把所学及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6.加强情感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帮助、指导,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加强课外辅导,做好培优转后工作,促进成绩全面提高。

8.及时进行阶段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篇5

摘要:目前的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评价体系以及基础文化课被边缘化,原因是忽视了基础文化课的作用,而神化了专业的作用。因此需要领导者转变办学理念,提升文化基础课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边缘化;人文素质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2-011.文化基础课的含义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基础文化课作出了准确的界定,他说文化基础课是"职业学校中基础文化的通称。各学校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的需要分别设置,旨在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素养,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后续课程以及将来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是一个非常精准的界定,是因为清晰地阐明了文化基础课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作为文化基础学科的范围也是如此。基础学科的范围由原来的语文、数学、外语、品德等发展了涵盖社交礼仪、哲学、职业生涯规划、法律基础知识等,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学科的必将发生变化。

2.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现状

2.1文化基础课设置边缘化。文化基础课在专业课与实习实验的缝隙中艰难地生存,因为课时少,难以进行系统化教学。授课的内容要为专业课和实习实验服务,彻底底弱化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每一门都有其自身的体系,而现实强迫你必须打乱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实现学科的价值。由于加大专业课、实训课的课时,专业教师出现了比较大的缺口,这样生于的文化课教师摇身一变就成为专业教师了。如美术教师转行改教机械制图,这种做法是弱化文化基础,同时也保证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2.2评价体系边缘化。为了参加全国的技能大赛,学校从数控专业和机械抽调到车间进行专项参加实训,不参加文化课的学习。按照学校规定,必须给予及格以上的成绩,这是反复向学生说明专业课比文化基础课重要,文化基础课可以不学习,但专业课必须得学。如果30名学生组成的班级,有10多名学生参加实训,再有几个病事假的,在班级里上课的不到20人,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

3.基础文化课的作用

基础文化课具有专业课无法取代的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的素质包括人素质和科学素质,而人文素质是人格形成的灵魂。卢梭说认为:"教育是把人塑造成为能在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又有自己的个性。即是塑造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卢梭的观点是对"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最好诠释。蒙田认为:"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使学生养成完美的判断力的目的"这也是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就是要把基础文化课放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

4.提高文化基础课地位的措施

4.1转变办学理念。职业培训是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与职业培训进行比较,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它着眼于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提高。有些职业学校把职业教育当成职业培训来办,一味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完全忽视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职业学校只围绕某一个上岗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来组织教学内容,有意或无意地降低学历证书的"含金量",把职业职业教育混同于职业培训,不但否定了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而且使职业学校丧失生命力。黄炎培认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在意,是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教育',只能改良艺徒培训,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

4.2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时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地加大了专业课的砝码。其实,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都是为发展个体的综合能力服务的,它们之间也是一种双向服务的关系。专业课以文化课为基础,文化课的知识在专业课中得到深化。文化课为为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后续课程以及将来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而专业课对文化课的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课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课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

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相互融通与统一构建,才能保证职业教育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因此,在课程选择时不能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特殊而过分重视专业课教育,忽视文化课教育,应使两类课程相互协调互补。在我们正确认识文化基础课在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必须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课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全面发展。4.3制定灵活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机制的有效建立对于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科品味就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办法,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实行目标控制与过程控制适当结合。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有效地推进学校各项的开展。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不仅是为专业技术理论学习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专业岗位变更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储备。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2]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篇6

一、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尝试运用创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地理教师如何运用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呢?

(1)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创新教法。传统地理教学就是因为单调的形式让地理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验生活中的地理之乐趣。教师通过创新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注意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2)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参与讨论、答问,各小组根据提问和答问的情况记分,进行评比。这种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情感,锻炼其创新能力十分有效。比赛的内容和形式很广泛,如读图比读懂,画图比准确和创意,提问、答问比创新,思维比敏捷等等。如笔者在讲中国分区地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代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然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派代表列举自己所代表的这个区的发展优势,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3)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拓展创新的空间。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学思想,他们提倡的教学是“活动课模式”,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借鉴于此,笔者在实验研究中,加大了学生动手和课外活动的比例,如让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地形模型,气象观测和星空观察,地理测定等。

二、运用地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1)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衣着方面。在讲述到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给同学提出生活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

行的方面。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在课堂中,讲到交通规则中的“红灯停,绿灯行”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为什么机动车的尾灯都是红色的?”这个问题,尽管当时只有一部分同学能知道“因为散射的红光最少!”更重要的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有的同学能在课堂中举一反三地把“上个世纪围困在极地冰原地区轮船上的船员如何用煤自救走出困境”的故事娓娓道来。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增强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2)结合学校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室里贴的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例如,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已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9点30分上晚自习,天仍大亮?”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策略来了解生活中的地理。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提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他们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时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

三、用知识竞赛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是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1)改变了地理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寓教于乐,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地理的种种乐趣。

(2)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能使本组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课堂上听讲格外认真,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这有利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竞赛式教学的优点不仅在于竞赛本身,还在于学生成功的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往往在课前就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去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篇7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402260)

摘要: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09月~2013年08月经显微外科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显微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CT提示血肿量减少90%以上91例,减少60%~90% 8例,再出血者5例。术后2w内清醒30例,嗜睡28例,昏睡26例,浅昏迷8例,中度、重度昏迷6例,死亡6例。术后6月按GOS(Glasgow Outcome Scale)预后评分,轻残54例,中度残疾27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13例。结论 高血压基底区脑出血显微手术治疗对脑组织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利于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显微外科手术

我科从2010年09月~2013年08月采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治疗的104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48例,女56例,年龄31~84岁,平均57.3岁;发病至手术3~74h,平均8.2h;术前意识状况,嗜睡22例,昏睡34例,浅昏迷29例,昏迷15例,深昏迷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18例患者术前单侧瞳孔散大,4例深昏迷患者术前双侧瞳孔散大;72例既往均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其中6例有糖尿病病史,1例有酒精性肝硬化。全部病例均行CT检查证实基底节区血肿,血肿量25~85ml,平均47.5ml。

1.2方法 全麻气管插管,头偏向健侧30°~70°不等,使术中血肿的长轴与视线一致,增大血肿的暴露,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切口可综合患者年龄、术前意识,血肿位置选择额颞弧形、颞部马蹄形或斜行直线切口。骨窗或游离骨瓣入颅。"+"形切开硬膜或硬膜瓣翻向蝶骨棘或中颅窝底,置入显微镜,所有硬膜下的操作均在显微镜下进行。依据血肿在基底节偏前或后、上或下选择经侧裂-岛叶、颞上回或颞中回-岛叶入路清除血肿。避开皮质血管作一长约1~1.5cm皮质切口,电凝岛叶表面血管达血肿腔。术中严格避开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重视对静脉的保护。术闭在麻醉师的配合下升高血压至140/80mmHg左右确认无出血后根据术前状况及清除血肿后的脑压决定是否保留骨瓣。血肿腔或硬膜下置入引流管,依据患者硬膜下置入颅内压(ICP)监测传感器,常规关颅。估计短时间难以清醒者可经皮气管切开,便于呼吸道护理。

1.3术后处理 密切监测血压、ICP,严格控制血压于140/80mmHg左右防止再出血,并根据ICP监测值应用脱水剂,术后1~3d常规复查颅脑CT,48h内拔除引流管,5d左右拔除颅内压监测传感器。预防感染、心、脑、肾等并发症。

2结果

术后复查颅脑CT提示血肿量减少90%以上91例,减少60%~90%8例,再出血者5例,5例再出血者均二次手术清除血肿并去骨瓣减压,其中2例发生同侧颞枕叶脑梗死扩大骨瓣减压。术后2w内清醒44例,嗜睡28例,昏睡26例,浅昏迷8例,中度、重度昏迷6例,死亡6例。死亡原因:1例再出血家属不愿手术,1例清醒患者既往有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2例患者发生高热、电解质紊乱等下丘脑损伤表现,2例肺部感染。术后6月按GOS预后评分,轻残54例,中度残疾27例,重度残疾10例,死亡13例。

3讨论

基底节区毗邻丘脑、内囊等重要神经结构,HCH常常好发此处,出血本身要破坏此处重要的神经纤维造成"三偏征"。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的占位效应,挽救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区的重要神经纤维,使其功能能逆转。手术不能挽救出血损伤的神经纤维,相反手术还可能会损伤血肿周边的重要神经纤维,术后加重神经功能缺失。故引入显微镜尽可能减小手术损伤,获取最大的治疗效果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探讨基底节区血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3.1手术指征的选择 对于血肿量小于20ml意识清楚的患者,或血肿量虽大,但入院时深昏迷一般状况极差的患者均无手术指征。对于血肿量20~30ml处于嗜睡或昏睡的患者有作者认为可保守治疗,作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加之脑水肿还会加重,意识障碍还会加深,特别对于中老年患者可能存在肺部基础疾患,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易并发肺部感染,故可考虑积极手术,促进早期清醒,避免并发症。本组术前嗜睡22例患者,术后3d内均恢复清醒,术后7~10d伤口拆线出院。术前昏睡的26例患者术后1w内恢复清醒16例。对于出血量大于30ml处于浅昏迷的患者,最适于显微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本组29例浅昏迷患者,术后短时间内患者意识好转3d内拔除气管插管,能自行排痰17例。及时清除血肿,能缩短患者意识障碍的时间,有效的避免肺部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另需说明手术指征不能仅仅依靠血肿量决定,要结合患者年龄,术前意识状况综合决定。对年轻不存在脑萎缩的患者基底节区30ml血可能造成脑疝,而对老年患者由于脑萎缩严重颅内代偿空间大即使40ml血可能仅仅嗜睡。

3.2手术体会 作者对于不同位置的血肿倾向于不同的手术入路。对尾状核头部的血肿以及壳核及外侧份的血肿作者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6],本组20例。显微镜下额侧解剖侧裂池,防止损伤额侧皮质引流静脉致术后淤血性脑水肿,侧裂池解剖范围无需过大10~15mm即可,既可释放脑脊液减压又能获得足够的操作空间。根据血肿的位置(靠上或靠下)于MCA M1段"U"形分叉偏前或偏后电凝岛叶表面血管,切开岛叶达血肿。对于血肿大部分位于基底节区后侧份的血肿可考虑经颞上回或颞中回后侧份切一长约1cm的皮质切口经岛叶达血肿,本组26例。本组6例血肿呈长条形贯穿基底节区前后,作者联合经侧裂-岛叶和颞上回、颞中回-岛叶入路清除血肿。对于年龄较大、术前未形成脑疝、血肿长径较短的患者,作者采取颞部斜行直切口颅骨钻孔扩大成窗经侧裂或颞上回或颞中回后份岛叶入路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其具有入路快,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7]。本组有27例患者采用此方式,全部患者年龄大于60岁,术前均未形成脑疝,术后CT提示血肿清除满意(图1)。

图1 手术前后CT对比

选择何种入路的原则是看哪种入路距血肿最近,术中对脑组织牵拉最小,最易直视下清除血肿,该入路对脑组织损伤最小。手术操作的关键是严格在血肿腔内操作,术中调整头偏向角度,确保血肿长径与视线一直,直视下清除血肿,切忌为了暴露血肿,过度牵拉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出血。达血肿腔后换用小吸引器弱吸力轻柔吸引,或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使之松动,便于吸引。达血肿周边时可能有条索状血管组织与之粘连,如无出血可用棉片隔开,表面贴敷止血速即纱,对活动性出血用吸引器找准出血点,电凝止血,同时生理盐水冷却,防热灼伤,切忌对未出血的血管组织烧灼,要重视对血肿腔内静脉的保护,以免误伤正常血管导致血肿腔壁周边正常脑组织术后缺血。术中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文献报告,每一次电凝可造成烧灼周围3mm的脑组织损伤,致使一部分正常脑组织因止血造成损伤加重术后的功能障碍,切忌对血肿腔壁的整个创面烧灼,确保止血牢靠。手术最佳的治疗效果是麻醉清醒后患者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不重于术前。由于血肿常常位于内囊后肢、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附近,作者认为对于基底节区偏后、偏内的血肿忌盲目追求完全清除血肿,宁留薄层血肿覆盖血肿腔壁防止新的损伤[8]。对视线不能达的血肿,可充分转动显微镜的角度,或权衡残留血肿量,必要时联合其他入路清除血肿,忌盲目拖拽血肿或用脑压板过度牵拉脑组织产生新的出血,只要清除血肿的绝大部分充分减压即可。手术后期减浅麻醉,升高血压致140/90mmHg左右,冲洗创腔,观察冲洗液是否澄清,对血肿破入脑室者可创腔置引流管。中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一旦彻底清除血肿,脑压下降常常满意,本组12例术前单侧小脑幕切迹疝形成,骨瓣开颅开颅清除血肿后,脑压下降也满意,术闭保留骨瓣,对于术前意识深,脑疝形成,或血肿清除后脑压下降不满意者,建议减张缝合硬膜,弃去骨瓣。

总之,显微外科清除基底节区血肿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止血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极大的提高了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篇8

一、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实施快乐教学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愉快教学的前提

实践证明,教师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且师生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

2.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实施快乐地理教学的关键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都是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兴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要使学生学得有趣,首先老师要教得有趣。地理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等多方面的内容,与实际生活和时事热点联系广泛,教师只要在扣紧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部分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就可以让学生“乐而知之”,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具和灵活多样的教法,从多角度来调动学生的感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各种地理模型、图片、图表、教学录像、影碟、幻灯、电脑软件等多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既可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又可以创造愉快的教学情境。

(2)在紧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引用诗词、典故、历史故事等,为地理课增添几分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水循环》部分的时候,讲完理论基础后,教师可以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李白说的这句话正确么?课堂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都想从大诗人的诗句中挑出毛病。通过对古诗的思考,使得同学们对水循环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同时,也发展了同学们的思维,激发了地理学习兴趣。(3)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和时事热点。地理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与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结合都很密切。特别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如果能把要讲的知识同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往往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案的几点引导功能

1.自主与探究功能

例如在讲授《气温的分布》一课时,引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情况,可以用日或者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来表示,那么,若要了解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呢?”学案上呈现一幅标注出不同地点气温情况的草图,“怎样使这张气温图看起来更清晰,更便于我们分析各地的气温状况呢?”七年级的学生们在七嘴八舌的争议中拿着草图“开刀”,因为有了前面学习“等高线”的基础,很快,“等温线”跃然纸上、“低温中心”和“高温中心”的特点也水落石出。学案成了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工具,学习也取得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2.暗示功能

学案中除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梳理与整合以外,还可结合实际,利用文字、图画、诗词等设计,对学生进行有效暗示,以引发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求真进取的情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地图三要素》一课的学案中,要求学生动尺、动笔,量算“校园平面图”上教学楼的实际长度,在图的旁边,打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八个小字,教师省去了三番五次的强调和叮嘱,学生却在文字的暗示下,“量”得更精心,“算”的更仔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辅助功能

学案比多媒体投影距离学生更近,比板书呈现的内容更丰富具体,比教材反映的教材思路更贴近课堂,比各种成套的练习题更能体现师生活动的交互性。因此,在设计使用学案过程中,也要尽量挖掘出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辅助功能。例如:可将教材中前后跨度较大的素材、图片和各种课外补充资料进行整合,使学生在丰富实用的“学案资料库”中就相关问题进行有益的分析和探索;还可以利用学案,进行文字式的师生对话交流等等。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经济学价值

引言

在低碳经济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低碳经济理念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而加深对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并且了解有关理论的经济学价值,则有助于坚定人们发展低碳经济的信念。因此,有必要对低碳经济的有关理论和经济学价值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经济学理论

从经济学研究历史上来看,政治经济学研究学者西蒙曾经指出,财富是使人们获得物质性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人类物质享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政府成立的目的不仅仅是进行财富的累积,更是为了使所有公民享受物质生活。这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众多综合性经济学理论中,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四大经济学体系,都需要利用生态学规律和理论进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运作的引导。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从三高一低转换为三低一高的运作模式,可以实现资源高投入及高效率向低投入和低效率的转变,并且实现高排放到低排放的转变。而这些新世纪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就是低碳经济的主导思想。

(二)能源学理论

世界上的能源数量显然是有限的,但是经济发展却会进行能源的不断消耗。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能源不足的问题。改变能源利用方式,从而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正是遵循这一能源学理论,低碳经济才取得了发展。通过对废弃物二次利用情况给予充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连续的动力,并且也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学理论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以低碳为重点,需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贯彻低碳环保理论。因为,经济的发展将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忽视环境因素进行经济的发展,将导致环境压力不断增加,并且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速,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所以,想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还要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环境学理论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理论,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价值解读

(一)使传统经济内容学得到了丰富

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碳货币、碳关税、碳交易和碳期货等概念得以出现。随着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与研究,这些概念也得到了不断丰富,从而成为了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就目前来看,国际贸易和金融学等经济学科都对低碳经济理论及概念进行了研究。而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较多,所以该类问题的处理十分复杂。通过对最基本和最常见的经济学概念展开分析,则能够重新进行传统概念的界定,从而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因此,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经济学内容,从而推动力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二)使经济学体系构建得到了完善

就现阶段而言,低碳经济及相关理论已经被纳入到了国际经济研究中,从而使有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拓宽。从理论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为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所以国际经济学的发展能够使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延伸,并且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对国际经济学展开研究,最大的目标就是利用有关理论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通过使国家的国际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则能够完成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建立。因此从国际经济学角度来看,其会被划分成多个部分。将低碳经济理论融入国际经济学研究,则能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得到加强,继而使其成为真正的国际经济学。

(三)使新型消费方式得到了推广

低碳经济理论的发展,使得低碳经济与“刺激消费”的不协调关系得到了妥善处理。从国际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居民将成为消费的主要全体,而这些人的消费方式已经开始转变,即逐步完成从生存消费到享受消费的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持续进行物质消费刺激,将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更加严重,并且将导致能源遭到过度消耗。而这样发展经济,将导致经济出现毁灭性的发展趋势。低碳经济理论的出现,则使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再次转变,从而使人们由物质消费转变成精神消费,继而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四)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能源的不断减少,人们对环境问题也越发重视。而想要实现环境治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所以使人类的发展受到了困扰。低碳经济理论的出现,则为丰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措施。利用界定产权的相关方法,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易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得到了大幅度缩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制的作用则十分有限。此外,在处理无法界定产权的温室气体排放治理问题时,也可以采取碳交易、碳关税和谈贸易等低碳经济相关办法,从而使环境问题得到进一步接近。因此,在对国家与国家的环境问题进行处理时,通常需要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

三、结论

总之,为加强环境保护,我国还应该坚持发展低碳经济,以便使经济发展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得到解决。为达成这一目标,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还要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便通过不断尝试新的发展途径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付皓.低碳经济的特性、本质及发展路径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2934

篇10

一、初三分流及高中后培训模式

在经济落后地区,根据每年的初三毕业生人数及高中招生人数比较,约有60%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学习,普高毕业生中又有60%以上的学生不能进入高校学习。这部分学生就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但他们又无劳动技能,不好就业。因此可将这两部分学生进行初三分流及高中后培训,纳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学会一定的技能后再就业安置,提高劳动技能。

(1)初三分流。初三毕业生多数年龄小,还未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又无劳动技能。因此,在初三的第二学期,对中等成绩以下的学生分流出来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在本校就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由当地职高订教材,并对其教学进行指导,只开设文化课,即“0.5+1.5或0.5+2.5”的模式,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第二学期再集中到报读的中职学校学习。同时学生能提前半年进入社会就业,毕业后由职校对他们进行就业安置。

(2)高中后培训。高中毕业生中,大部分不能升入高校学习,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若这些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就业市场,又苦于无就业所备的相应知识和技能,一旦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则会失业或难以再就业。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开展高中后培训,进入中等职校学习半年或一年的劳动技能,并经鉴定发放相应的劳动技能证书后再去就业。

初三第二学期分流和高中后培训,即使学生能学到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质,又为今后劳动准入制度的规范,解决了学生就业后的后顾之忧。

二、学习―实践紧密结合模式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学习相应的职业技术,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以实践操作为主导,使之就业后适应工作。因此,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可采取如下办法。

(1)学校+工厂。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半年后,进入工厂实际操作训练半年,第二、三年也如此。在工厂的操作训练期间,学校和工厂各派一人进行实地指导和管理,使学生能正确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厂方还可适当发给学生基本生活费,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及家长的经济负担,又真正掌握了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学校+实验基地。在条件有限的边远地区,进入工厂实习困难,学校可建立相应的模拟实验室或基地,学生就在实验室或基地进行操作训练,仍可采取半年理论加半年实践的形式,也可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

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掌握了相应专业的操作技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就业后能胜任其工作。

三、以中等职业为主,融成人教育、培训为一体的模式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功能,除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外,还可肩负起当地培训及成人教育的任务。因此,在发展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抓好成人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和培训工作,扩大职教办学规模及社会效应,以推动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1)中职教育+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在职业学校开办成人学历教育。可与当地党校或其他高校合作,作为高校的教学点或工作站,在他们的指导下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工作,为当地的在职干部、职工及社会青年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拓宽办学路子,扩大办学规模。

(2)中职教育+培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拓宽办学形式,扩大办学规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向上争取、申报相关培训资格,争取当地的各种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特种作业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通过争取这些培训项目来拓宽办学形式,进而扩大规模,增加社会、规模效应,办出特色和成果,赢得社会的认可,使职业学校稳步向前发展。

四、集团化办学模式

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之势,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办学原则,以市场就业为导向,面向就业市场培养人才,采取校企、校校结合等方式办学,拓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路子,可采取“0.5+1.5、1+1、1+2”等办学模式形成集团化办学。

(1)职业技术学校与乡镇中学联合办学。为扩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及带动乡镇学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减轻学生及家长负担,实行以职业中学为龙头,乡镇中学为职校的教学点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初三学生在乡镇中学(初中)学习文化基础课0.5~1年后再到职校学习专业技能1~1.5年,各中学采用职校下发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在职校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既为不能升入普高的学生提供了就读机会,又扩大了职校的规模,达到整合、共享资源的目的。

(2)职校与经济发达地区校校、校企结合。这种办学模式是对经济落后地区教学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利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资源或企业资源,使经济落后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学到自己想学的专业、技能,增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对学生采取分段学习、分段管理,共同招生培养和就业安置。在企业期间实行带薪实习的办法,解决贫困学生学习上的经济困难。分段学习、管理采取“1+1、0.5+1.5、1+2”的模式(在当地职校学0.5~1年后,到联办学校或企业学习或带薪实习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