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渔业可行性方案

篇1

一、研究专题和期限

专题一*生态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目标:围绕引领生态岛建设方向、规范生态岛建设行为、调控生态岛建设进程的总体目标,构建一套能够体现生态岛建设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要求的*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为*生态岛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研究内容:评价国内外现有不同空间尺度、地理条件、发展模式的各类指标体系;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依据与理论方法,提出*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针对*生态岛建设的重点领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管理等),筛选具体指标,提出指标阈值;围绕*生态岛总体规划,提升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制定*生态岛要求的建议方案。

专题二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导则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目前*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导则缺失的现状,整合以往生态岛科研成果,落实、细化生态岛评价指标,建立适用于生态城镇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建设管理方面的导则、规范,并开展技术导则应用研究,为生态岛建设提供技术标准和实证范例。

研究内容:从土地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绿色建筑、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能源高效利用、道路交通、绿地景观等几个方面出发,集成生态城镇建设研究成果,形成一套系统的、符合*特点同时兼具先进性、科学性的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导则。

完成时间:*年6月30日

专题三生态村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应用

研究目标:完成乡村民居建筑生态改造工程与新建民居的生态建造,新型能源高效利用照明示范工程,构建具有传统*岛屿民居建筑特色的建筑群落,创造舒适健康宜人的居住环境,形成一套*自然村落民居建筑设计与施工建造技术体系,建设*村生态人居工程示范;完成鱼塘湿地的生态改造,完成近自然绿地和森林示范建设,建成风貌独特的渔业生态景观,水系水质符合景观和渔业水质标准,开发不同类型的生态养殖模式,鱼塘产值比现状提高10%以上,建设*村生态景观工程示范;开展*村主要农产品生产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三年综合经济效益递增30%,建立500亩高效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村建立300亩高效稻虾种养示范基地,经济效益增值1500元/亩。

研究内容:

1*村生态人居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研究:具有传统*岛屿建筑风貌的建筑设计技术,低成本乡村民居建筑生态改造与建造技术,*乡村民居建筑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

2*村生态景观营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研究: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主体方案,鱼塘湿地水系生态设计与水质调控技术,林-渔复合系统景观绿化生态技术,鱼塘湿地生态养殖技术。

3*村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研究:*村主要农产品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适宜*村的蔬菜、瓜果新品种高效、生态种植关键生产技术并进行种植示范。高效生态稻虾种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青虾、沼虾等亲本的强化培育,青虾、沼虾繁养殖水环境优化关键技术,稻虾共生环沟的水环境构建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时间:*年12月31日

专题四东滩低碳园区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以东滩15公顷用地的综合居住社区为目标,开发低碳综合居住社区碳减排与扩碳汇关键技术;以*东滩北部绿港农业园区为示范基地,进行扩碳汇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并进行示范。

研究内容:东滩低碳综合社区关键技术,包括能源、环境、建筑结构、给排水、绿地等碳减排与扩碳汇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东滩低碳产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包括低碳前提的农业相关产业链研究,水资源、生物质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利用研究与示范。

完成时间:*年12月31日

专题五*生态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金瓜等特色农产品和兰科植物等高效作物种质库,建立相应种质资源展示示范基地;开展水产生态养殖,建立澳洲淡水龙虾人工育苗和成虾养殖关键技术及养殖操作规程,建立100亩商品虾养殖核心示范基地;形成宝岛玫瑰规模化种植的生态化生产模式,建立100亩宝岛玫瑰生态化种植基地;建立一套柑橘规模化种植综合技术体系,在华星村建立200亩核心示范基地。

研究内容:

1、开展*金瓜、兰科植物等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利用研究。重点开展品种的整理和提纯复壮,开展差异性资源收集、整理,研究建立种子库和基因库,建立种质资源示范基地等。

2、开展澳洲淡水龙虾人工育苗和成虾生态养殖研究与示范,研究澳洲淡水龙虾生产性亲虾强化培育技术、集中同步产卵技术、大规格苗种培育及成虾养殖关键技术并进行示范。

3、适合*栽培的特种玫瑰筛选与种植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适合*栽培的特种玫瑰的引种、筛选;特种玫瑰种植关键技术研究等。

4、开展*柑橘规模化种植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柑桔树脂病、缺铁黄化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研究,研究杀菌、打蜡、保鲜处理等采后处理技术,建立一套蜜柑土壤保育、养分平衡管理和立体施肥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

完成时间:*年12月31日

二、申请方式

1、本指南公开。凡符合课题制要求、有意承担研究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自然人均可以从“*科技”网站进入“在线受理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及下载相关表格《*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按照要求认真如实填写。

2、申报单位应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基础,了解*的具体情况,具备实施项目研究的必备条件;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申请,多家单位联合申请时,应在申请材料中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和职责,并附上合作协议或合同。除专题二外,其余专题均需与*有关单位联合申请,或在*有实施基地。

3、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为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不得超过三项。

4、本专项课题的申请起始日期*年9月10日,截止日期为*年9月28日。课题申报时需提交书面可行性方案及其附件一式4份,并通过“*科技”网站提交可行性方案和其他所有表格。书面可行性方案集中受理时间为*年9月22日至9月28日,每个工作日上午9:00—下午4:30。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

5、已申报今年市科委其它类别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6、网上填报备注:

1)点击连接可进入《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申报页面;

2)首次登录必须选择“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开始申报;

篇2

[关键词]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问题;逆生态环境;全寿命周期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8-0114-03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问题的循环经济研究”(批准号:W08215002);四川省教 育厅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卢明湘,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讲师,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西华大学项目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四川 成都 610039)

目前,我国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项目的计算期一般为几十年,那么对于计算期之后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该做如何考虑?目前国际上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而我国水能资源开发项目也将面临这一问题。但是,目前在大力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时对退役问题考虑并不多,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并没有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等角度考虑项目退役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问题的探讨,完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分析,目的是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推动水能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的原因

我国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工程老化失修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必须面临退役。目前,我国及国际上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工作也在逐步展开,从退役工作开展的角度出发,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大坝安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

1.大坝安全因素。目前,一些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带病带险运行,水库功能逐步萎缩、甚至丧失,大坝超设计寿命运行,运行风险增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已对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经济效益因素。目前,我国许多水库大坝的服役期已达到40-50年,而且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大坝的经济效益日益衰退,工程的运行成本及维修费用不断上升,致使工程的运行难以维持。因此,当大坝的除险加固费用远超过继续运行所发挥的效益或拆除所需的费用时就面临退役问题。

3.环境保护因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全球环境意识的急剧增长,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有关部门开始从大坝建设转向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对在役大坝也提出了十分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成了那些效益日益衰退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的原因。

二、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方式评价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是指包括项目从停止发电到完全拆除工程,恢复天然状态所做的一切工作。根据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拆除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两种。部分退役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仅退役发电设施,保留大坝和其他建筑物;另一种是部分工程设施退役,不仅退役发电设施,还要降低坝高甚至是拆除大坝等。目前对大坝是否应该退役还争论不休。究竟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不是应该退役以及如何退役,我们应该通过对大坝的退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包括安全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以便对工程的继续运行或退役以及选择哪种方式退役作出选择。

1.安全评价。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否退役以及是选择部分退役还是完全退役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要进行安全评价,即需要考虑防洪标准和溢洪道泄流能力、大坝的结构安全问题、洪水和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导致的大坝安全问题和库区山体安全问题、大坝安全带来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和经济生活安全问题,并考虑是否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大坝坝体和库区的山体进行加固,否则应该选择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方案。当需要选择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问题时,大坝拆除过程中的导流安全问题、大坝拆除后因地下水位降低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是必须进行考虑的。

2.环境影响评价。项目退役后将面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坝址区附近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问题、库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建设问题、地下水位下降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地下水位上升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库区泥沙处理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项目退役决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退役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项目退役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选择改善环境投资费用少、对流域环境影响小的退役方案。

3.技术经济评价。通过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后,无论是选择加固还是对大坝采取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方案,都应该对加固、部分退役或全部退役等方式的不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分析、比较和评价。首先,对可以通过加固继续发挥效益的项目,应提出不同的加固方案,并对各加固方案的投资费用和加固方案带来的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加固方案。当加固方案带来的效益或拆除大坝的费用小于加固方案的投资费用时,应考虑大坝的退役问题。其次,对必须选择退役的项目,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确定大坝退役的不同方案,对各退役方案的投资费用进行估算,并对不同方案下对流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选择投资费用少、对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影响小的退役方案。

通过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和技术经济评价,对不同退役方式的安全性、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退役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进行量化并纳入到经济评价中,从而决定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退役。

三、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产生的问题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综合项目,它的退役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并且牵扯到很多部门和行业的利益问题,所以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带来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技术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1.技术问题。在确定了项目退役的具体方式之后,需要考虑退役面临的技术问题,包括大坝、电厂设施、辅助设施部分或全部拆除、拆除过程中的施工导流、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拆除和处理、废弃物的拆除和处理等技术问题;库区泥沙淤积问题的处理技术、泥沙下泄对下游水质和鱼类的影响的处理技术、库区地下水位降低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的技术处理、下游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技术处理等。技术问题的处理不仅存在方案的比较,还存在技术处理带来的一系列投资、费用的预算及施工计划等问题。

2.生态环境问题。大坝拆除后流域水环境将面临由水库的静态水状态回归到河流的动态水状态,这与建坝时流域水环境由河流的动态水状态变成水库的静态水状态相反,我们称之为“逆生态环境”。项目退役面临的逆生态环境问题,将给库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坝的拆除会破坏刚刚形成的水库生态环境的平衡,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惯都会被打破,面临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大坝的拆除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库区水位下降后,原来库区淹没的大量土地释放出来,形成大片的荒秃山地和湿地,如果不加以治理和利用,会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库区泥沙淤积的处理问题及泥沙下泄给下游动植物和生产生活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大坝拆除对坝址区附近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恢复建设问题;大坝拆除后大量原筑坝材料的堆放问题及有害物质的处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好,将给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环境问题的处理不仅存在方案的比较,还存在环境处理带来的一系列投资、费用的预算及施工计划等问题。

3.经济问题。一方面,项目退役对流域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首先,项目的退役直接使发电效益降低或消失。其次,依托水电形成的产业链的效益丧失和减少,比如原来库区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水电站提供丰富清洁无污染的水电能源相结合,积极发展形成了大批企业,而项目的退役将直接打破水能资源与矿产资源的“黄金组合”优势,导致矿产资源开发和高耗能产业失去动力来源,直接影响这些项目的效益。第三,依托库区形成的产业链的效益丧失和减少,比如大坝的拆除将对依托库区形成的渔业和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项目的退役将严重影响当地依托库区发展的旅游业,打破当地依托库区形成的旅游业的链条,使当地旅游业失去载体;另外,项目的退役对供水、防洪、航运等的效益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项目退役本身需要巨额的投资,具体有:①对退役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论证,最终选择确定退役方案的费用;②大坝、发电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拆除费用;③库区泥沙处理、坝址和库区生态环境恢复的费用;④流域地质灾害处理的费用等。

四、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机制的建立

面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对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全面统筹考虑,从安全、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考虑,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退役机制,从而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

1.建立安全评价机制。水利部2003年7月1日起实施的《水库降等与报废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对降等与报废的水库大坝必须进行严格的论证和审批,并分别给出了符合降等或报废的条件。该办法是我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的一个延续和深化的阶段,是一种科学对待病险库的管理态度。建议在此基础上完善水库大坝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评价机制。首先,对已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定期开展安全评价工作,及早发现和排除水能资源开发项目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目的是尽可能地发挥和延长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寿命,使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从技术、经济和环境的角度论证对项目设施进行除险、加固的可行性。当除险、加固等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环境上不可行时则需要进行退役研究,建立退役评价机制。其次,对新建项目不仅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定期进行安全评价,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等环节考虑安全因素,进行安全评价,及早排除安全隐患。

2.建立退役评价机制。当安全评价确定该项目必须列入退役计划时,必须建立退役评价机制。首先,从技术、经济和环境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决定具体采取部分退役还是完全退役方案。在退役方案的选择时,不仅要对不同方案从技术上进行论证、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论证,更重要的是从退役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的“逆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论证,确定因恢复新的生态平衡所面临的技术和经济问题,通过多方案的论证,选择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其次,对被列入拆除计划的项目建立拆坝许可证制度。拆坝许可证制度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的拆坝许可证,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证被拆除大坝的安全、被拆除大坝对河流及洪泛区带来的影响最小。拆坝许可证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放弃或取消其发电功能的注册资格,对申请拆除的大坝需通过国家环境保护评价、开展濒危物种评价和国家历史文物保护评价,获取政府颁发的有关水质证书和水土保持管理证书,以保证拆坝不会影响水质及流域的水土保持,建立流域防洪的新方案,获取为拆除大坝而需建设的设施建设许可证和土地使用证等。第三,对新立项项目应将退役带来的技术、环境和经济等问题纳入项目的前期决策中,优化项目决策。

3.建立资金筹措机制。目前,除险加固和退役所需资金主要以公共投入为主,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建立相应的专项治理资金。但是,由于项目退役所需要的投资资金量大,仅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建立针对项目退役问题的资金筹措机制,广泛筹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除险加固和退役所需资金。首先,对于新建项目,应该对各水电开发企业和受益的防洪、渔业、农业、工矿业和旅游业等企业,从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产生的效益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提留部分资金作为项目的退役基金,作为项目退役的主要资金来源,提取基金的比例应该根据项目退役所需要的资金来确定,如果未来退役基金中的资金不足以解决项目的退役问题,则需要由各开发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自行解决项目的退役问题。其次,对于已建项目,我们认为应该对各水电开发企业和受益的防洪、渔业、农业、工矿业和旅游业等企业,从目前开始对项目以后各年产生的效益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提留部分资金作为项目的退役基金,不足的部分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解决。而对于项目除险加固的投资,建议根据除险加固的现状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融资政策。因为项目除险加固后能产生新的效益。因此,除险加固的资金不应该以项目的退役基金作为来源,而应该采取以项目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包括贷款融资、发行债券融资,在防汛责任制得到切实落实的前提下也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方式融资。同时,应在项目除险加固后产生的效益中继续提取项目退役基金,为项目的退役筹集资金。

4.建立全寿命周期分析。类似人类和动植物一样,水库大坝也有生老病死这样一个过程,应得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应该通过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退役问题进行研究,将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退役面临的技术问题、逆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纳入到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前期的开发决策中,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中建立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加固――退役”的全寿命周期分析和全过程管理。首先,对新上项目,不仅为项目建设带来的技术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考虑,同时为项目退役带来的技术问题、逆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进行考虑,通过完善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分析和全过程管理,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推动水能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已建项目,尽管未将项目的退役问题纳入项目前期决策,但是可以将退役问题纳入项目的事中评价,从而为项目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美]P・麦卡利,著.周红云,等译.大坝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卢明湘,何高,张燕,等.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水能资源开发的探讨 [J].电力技术经济,2006,(6).

篇3

一、大力推进了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步伐,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

20*年*市在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方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了机构建设。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职能,今年,我市在原来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成立了*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使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职能以及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二是大力提高了能力建设。为了保证我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局在进行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咨询有关专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对已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装修,并将实验室建设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米,目前*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了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选派了8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技术培训,人员培训率达57%。

二、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保经费的投入,确保海洋环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0*年*市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累计达到1*3.2万元。其中,奥帆赛区的海洋浮标系统建设投入573.2万元,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投入350万元,海洋环境监测经费投入120万元。海洋浮标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浮标系统、一套波流测量系统和一套常规单要素监测系统。监测仪器设备上添置了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在监测上主要的投入为:海洋环境监测经费38.5万元,渔业环境监测经费11.5万元,奥帆赛区海洋水文、水质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前期经费35万元,*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建区监测、调查经费10万元,海洋环境执法检查和巡视以及“白泥”污染治理前期调研的经费5万元,各区(市)海洋及渔业环境监测经费约20万元。

三、我市开展的环保工作

(一)制定了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制度、规划、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1、进一步完善了*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

为保护和改善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我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今年我市完善了一系列*市地方性海洋环保法制法规。起草并送审了《*市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草案)》;按照市政府的立法工作计划,完成了《*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和草案的编写工作、完成了《*市渔业资源增殖管理办法》、《*市胶州湾海域管理规定》的起草工作。

2、以制度和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海洋环保工作的开展

为了促进我市海洋环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制定了《海洋与渔业系统实施〈行政许可法〉办法》;结合*市海洋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在*市编制的《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委托中国海洋大学拟定了《*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准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海域环境容量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入海总量为手段,进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海洋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制定了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为了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因养殖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20*年*市重点制定了《*市无公害食品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市无公害食品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市无公害食品菲律宾蛤仔底播增养殖技术规范》等10个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了已有的现行标准。

(二)认真组织落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信息、海洋工程、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1、建设了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暨预报系统,准确提供了海洋环境预报信息

为了保证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满足国际帆联关于奥帆赛对海洋水文的专业需求和对水质的要求,*市积极组织开展奥帆赛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工作,完成了海洋水文数据通信系统改造扩容和“波浪骑士”浮标的电池更新改造工作,初步完成了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技术改造,进行了通讯试验。自20*年8月1日起每天小麦岛监测站的部分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并应奥帆委的要求,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和残奥会期间同步向奥帆委提供小麦岛监测站逐时海洋环境监测信息。

2、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工作全面加强

为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政府、公众等各方面的服务作用,今年海洋环境保护的信息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工作有: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海水浴场的海洋环境状况,暑期在新闻媒体、浴场显示屏上每天了海水浴场的现场监测数据;向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报送了12篇海洋环保信息;筹建了*市海洋与渔业网海洋环保专栏,专栏内将定期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类信息,目前该网站已投入试运行,市民可以上网查看;在各类报纸上了20多篇*市的海洋环保信息;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开展奥运会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安排等内容的大量海洋环保工作信息。

3、强化了对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随着海洋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的实施,*对涉海工程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完善。今年对7项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初审、审批,对在建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开展了施工期监测,实施了对涉海工程的全过程管理。

4、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20*年,*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获市政府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大公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保护区海域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的环境和资源。开展对保护区的资源环境调查,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开始选划长吻虫珍稀动物保护区和胶州湾特别保护区。

5、海洋标准计量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海洋方面的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公布*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三)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1、进一步强化了海洋执法监督和巡查力度

加强了海上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海上执法的力度,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涉海工程项目实行严格控制和监督检查,建立起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视举报信息网和联动共管机制,重点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的违法行为。我们今年开展了保护海洋国土“蓝箭专项执法行动”,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在“海盾20*”专项执法行动中,查出了多起围填海和海洋污染案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开展海域使用、海洋生态保护执法检查,查处沿海一线的乱圈、乱占等违法养殖行为,对与*市海洋功能区划相抵触和违规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的海水养殖建设项目坚决予以打击,爆破清理了在*前海一线非法筑造的3000余平方米鲍(参)池。通过执法行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规范了海域使用秩序,树立了海洋执法部门依法管海的权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严厉打击了非法采挖海砂行为,保护了我市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栖息地。在海砂执法检查中,我们坚持长期检查和阶段性突击检查相结合,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做到常抓不懈,从严打击。自开展示范工作以来,共查处了多起船舶非法采砂行为。

2、强化了海洋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我们开展了赤潮防灾减灾和应急监测工作,编制并实施了《*市赤潮监控方案》,建立了*市赤潮监视信息网,成立了全市海洋赤潮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为避免赤潮对2008年奥帆赛带来不利影响,我市编制并开始实施了《*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赤潮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反应预案等内容。

3、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力度

我市已经建立了*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新建了常规、微生物、病毒及生化等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近岸海域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养殖产品药残监测和贝类残毒监控等工作,初步发挥了监测机构为奥帆赛区服务的职能。制定并实施《20*年*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监测,海水浴场泳期环境监测预报、胶州湾底部重点底播养殖功能区等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小麦岛污水处理厂、*碱厂、团岛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监视性监测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监测,重点加强对奥运帆船赛区的监测,目前,各项监测已按计划要求完成任务。《20*年*市近岸重点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也已编制完成。

4、如期了*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今年上半年,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要求,以2003年*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完成了2003年*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编制工作,并进行了,同时将质量公报上报了市政府、国家海洋局等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保证。

5、开展监测机构计量认证

*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了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2名技术人员获得了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内审员资质,并组织多人参加了培训;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和北海监测中心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实行边监测边建设边发展的原则,目前主要工作依托北海分局预报中心和监测中心来开展。与省计量认证委员会签订了计量认证咨询合同,由对方指导进行计量认证申请工作,正在积极申请进行我市海洋环境检测、渔业养殖水质的监(检)测和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能力的计量认证资质,

(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全社会海洋与渔业法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在“两会”召开之际和“海洋节”开幕前夕,我们通过*日报、招商周刊等新闻媒体,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等为标题,分别以6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宣传效果明显。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深入基层召开环保知识宣讲现场会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严重的违规行为予以曝光。我们还多次在开展海洋和渔业环境监测时,邀请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向群众直观、详细地介绍监测的方法、过程,以及环境监测对海水养殖的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了全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保意识。

(五)积极开拓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领域新晨

1、开展了我市首例海洋生态污染损害整治恢复工程项目

根据历年对胶州湾东岸*碱业公司排污口附近海域的监测结果,在征求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治理胶州湾东部海域“白泥”污染的方案》,提出在政府的扶持下,由污染单位进行“白泥”污染治理的建议,力求通过“白泥”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实际的海洋生态恢复的路子。目前,市政府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篇4

一、大力推进了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步伐,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高

2004年青岛市在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方面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了机构建设。为了进一步明确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的职能,今年,我市在原来海洋环境监测站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该中心的建立使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职能以及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二是大力提高了能力建设。为了保证我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局在进行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咨询有关专家,制定了实验室建设方案,对已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装修,并将实验室建设面积扩大到400多平方米,目前青岛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为了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选派了8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技术培训,人员培训率达57%。

二、进一步加大了海洋环保经费的投入,确保海洋环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004年青岛市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累计达到1043.2万元。其中,奥帆赛区的海洋浮标系统建设投入573.2万元,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投入350万元,海洋环境监测经费投入120万元。海洋浮标系统主要包括三套浮标系统、一套波流测量系统和一套常规单要素监测系统。监测仪器设备上添置了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在监测上主要的投入为:海洋环境监测经费38.5万元,渔业环境监测经费11.5万元,奥帆赛区海洋水文、水质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前期经费35万元,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建区监测、调查经费10万元,海洋环境执法检查和巡视以及“白泥”污染治理前期调研的经费5万元,各区(市)海洋及渔业环境监测经费约20万元。

三、我市开展的环保工作

(一)制定了地方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制度、规划、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1、进一步完善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法规

为保护和改善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我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健康发展,今年我市完善了一系列青岛市地方性海洋环保法制法规。起草并送审了《青岛市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管理办法(草案)》;按照市政府的立法工作计划,完成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和草案的编写工作、完成了《青岛市渔业资源增殖管理办法》、《青岛市胶州湾海域管理规定》的起草工作。

2、以制度和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海洋环保工作的开展

为了促进我市海洋环保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制定了《海洋与渔业系统实施〈行政许可法〉办法》;结合青岛市海洋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在青岛市编制的《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委托中国海洋大学拟定了《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方案》。准备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生态保护为重点,以海域环境容量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入海总量为手段,进行《青岛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海洋环境管理的对策研究,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3、制定了标准并做到了严格执行

为了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因养殖而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损害,2004年青岛市重点制定了《青岛市无公害食品日本对虾生态养殖技术规范》、《青岛市无公害食品刺参池塘养殖技术规范》、《青岛市无公害食品菲律宾蛤仔底播增养殖技术规范》等10个技术标准,并严格执行了已有的现行标准。

(二)认真组织落实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海洋信息、海洋工程、保护区等方面的工作

1、建设了海洋水文、水质监测暨预报系统,准确提供了海洋环境预报信息

为了保证2008年奥帆赛的顺利举办,满足国际帆联关于奥帆赛对海洋水文的专业需求和对水质的要求,青岛市积极组织开展奥帆赛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工作,完成了海洋水文数据通信系统改造扩容和“波浪骑士”浮标的电池更新改造工作,初步完成了小麦岛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技术改造,进行了通讯试验。自2004年8月1日起每天小麦岛监测站的部分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并应奥帆委的要求,在雅典奥运会期间和残奥会期间同步向奥帆委提供小麦岛监测站逐时海洋环境监测信息。

2、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工作全面加强

为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对政府、公众等各方面的服务作用,今年海洋环境保护的信息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工作有:为了让公众及时了解海水浴场的海洋环境状况,暑期在新闻媒体、浴场显示屏上每天了海水浴场的现场监测数据;向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省海洋与渔业厅等部门报送了12篇海洋环保信息;筹建了青岛市海洋与渔业网海洋环保专栏,专栏内将定期有关海洋环境保护的各类信息,目前该网站已投入试运行,市民可以上网查看;在各类报纸上了20多篇青岛市的海洋环保信息;在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上了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同开展奥运会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安排等内容的大量海洋环保工作信息。

3、强化了对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随着海洋环保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的实施,青岛对涉海工程项目的管理已逐步完善。今年对7项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初审、审批,对在建涉海工程项目进行了跟踪检查,开展了施工期监测,实施了对涉海工程的全过程管理。

4、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2004年,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获市政府批准建立,该保护区的建立推动了我市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大公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保护区海域的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制止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了保护区的环境和资源。开展对保护区的资源环境调查,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开始选划长吻虫珍稀动物保护区和胶州湾特别保护区。

5、海洋标准计量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关于海洋方面的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公布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状况。

(三)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1、进一步强化了海洋执法监督和巡查力度

加强了海上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海上执法的力度,认真贯彻《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涉海工程项目实行严格控制和监督检查,建立起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视举报信息网和联动共管机制,重点打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的违法行为。我们今年开展了保护海洋国土“蓝箭专项执法行动”,有效地保护了我市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在“海盾2004”专项执法行动中,查出了多起围填海和海洋污染案件,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

开展海域使用、海洋生态保护执法检查,查处沿海一线的乱圈、乱占等违法养殖行为,对与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相抵触和违规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的海水养殖建设项目坚决予以打击,爆破清理了在青岛前海一线非法筑造的3000余平方米鲍(参)池。通过执法行动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规范了海域使用秩序,树立了海洋执法部门依法管海的权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严厉打击了非法采挖海砂行为,保护了我市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生物栖息地。在海砂执法检查中,我们坚持长期检查和阶段性突击检查相结合,专项执法与联合执法相结合,做到常抓不懈,从严打击。自开展示范工作以来,共查处了多起船舶非法采砂行为。

2、强化了海洋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我们开展了赤潮防灾减灾和应急监测工作,编制并实施了《青岛市赤潮监控方案》,建立了青岛市赤潮监视信息网,成立了全市海洋赤潮防灾减灾领导小组。为避免赤潮对2008年奥帆赛带来不利影响,我市编制并开始实施了《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赤潮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反应预案等内容。

3、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工作力度

我市已经建立了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新建了常规、微生物、病毒及生化等实验室,先后开展了近岸海域养殖区的环境监测和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养殖产品药残监测和贝类残毒监控等工作,初步发挥了监测机构为奥帆赛区服务的职能。制定并实施《2004年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趋势监测,海水浴场泳期环境监测预报、胶州湾底部重点底播养殖功能区等海域海洋环境监测和小麦岛污水处理厂、青岛碱厂、团岛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监视性监测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监测,重点加强对奥运帆船赛区的监测,目前,各项监测已按计划要求完成任务。《2004年青岛市近岸重点海域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也已编制完成。

4、如期了青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今年上半年,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要求,以2003年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完成了2003年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编制工作,并进行了,同时将质量公报上报了市政府、国家海洋局等上级部门和相关单位,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提供了保证。

5、开展监测机构计量认证

青岛市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在技术设备上已建立了六个实验室,拥有43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其中2名技术人员获得了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内审员资质,并组织多人参加了培训;我市的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和北海监测中心采取合作共建的模式,实行边监测边建设边发展的原则,目前主要工作依托北海分局预报中心和监测中心来开展。与省计量认证委员会签订了计量认证咨询合同,由对方指导进行计量认证申请工作,正在积极申请进行我市海洋环境检测、渔业养殖水质的监(检)测和水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能力的计量认证资质,

(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为了提高全社会海洋与渔业法律意识,保护海洋环境。在“两会”召开之际和“海洋节”开幕前夕,我们通过青岛日报、招商周刊等新闻媒体,以“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履行海洋行政管理职能”、“大力发展高效渔业、加快渔业现代化进程”等为标题,分别以6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宣传效果明显。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利用重大节庆活动和深入基层召开环保知识宣讲现场会等广泛宣传环保知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对严重的违规行为予以曝光。我们还多次在开展海洋和渔业环境监测时,邀请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向群众直观、详细地介绍监测的方法、过程,以及环境监测对海水养殖的重要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了全民海洋与渔业生态环保意识。

(五)积极开拓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领域

1、开展了我市首例海洋生态污染损害整治恢复工程项目

根据历年对胶州湾东岸青岛碱业公司排污口附近海域的监测结果,在征求我市海洋环境保护咨询委员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治理胶州湾东部海域“白泥”污染的方案》,提出在政府的扶持下,由污染单位进行“白泥”污染治理的建议,力求通过“白泥”污染治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市实际的海洋生态恢复的路子。目前,市政府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2、建立了我市范围内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文昌鱼自然保护区

自去年开始筹建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局开展了一系列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委托海洋大学编制了《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论证报告》;组织专家对论证报告进行了评审,并通过了评审;协调了市环保局、市规划局、青岛海事局、部队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获得了相关单位的支持;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市长办公会,并获得了市领导的支持;今年又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经省政府批准”的要求,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提报了省政府及省海洋与渔业厅、省环保局等相关单位,获得了省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8月10日青岛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建立青岛文昌鱼水生野生动物市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为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面积61.81平方公里。文昌鱼保护区的建立标志着该保护区申报工作的完成,建设、管理工作的开始,成为我市范围内(包括陆地)建立的第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

四、我市积极开展开创性工作

1、推进了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建设

为做好奥帆赛区海洋环境保障工作,青岛市政府和国家海洋局积极磋商,于今年7月8日,在青岛国际新闻中心签署了《共同开展奥运帆船赛场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安排》。通过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大奥帆赛场及附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督和整治,为使青岛承办一届最出色的奥帆赛,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总体目标将产生积极作用。这是全国沿海地方政府首次与国家海洋局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协议签署后,为保证该项合作的顺利开展,我局又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就合作具体方案进行了认真地论证,编制并上报了《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实施方案》,准备在国家海洋局和青岛市政府同意后,尽早组织实施。

2、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大面积赤潮的监测、科研及防治项目

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市前海海域环境质量,杜绝赤潮的发生,根据青岛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我局会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科研单位编制和上报了《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建设方案》,准备在前段赤潮研究和监控的基础上,整合和优化我市赤潮研究、监控资源和力量,联合开展“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防治行动项目”,该项目目前已经立项。

我们针对目前青岛近海赤潮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布设37个站位,进行了大面积的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水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环境指标。据此,我们编制了《青岛奥运帆船赛区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浮山湾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专题报告。

另外,我们还强化了海洋赤潮的日常监督监视工作,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不定期地对奥帆赛区的重点区域实施了不间断的监视和监测,并对近岸海域发生的两起赤潮现象进行了应急跟踪监测监视,对赤潮可能发生的概率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3、开展青岛奥帆赛区海洋监测预报系统建设项目,建成我国近海岸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

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奥帆赛区的海洋水文、水质监测系统建设,主要建设内容:浮标站建设、高频测流站(地波雷达)建设、移动监测车和监测船定制、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海洋预报中心建设、前期海洋环境基础调查。该系统将成为我国目前近海岸最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

该系统建成后将根据需要,比赛海区及临近海域的海洋水文预报,提供奥运水文监测预报现场服务。主要包括:过去24小时水温、波浪、潮汐的逐时监测数据;水温、波浪、潮汐、潮流的实时监测数据;实时卫星遥感图像;未来24小时的逐时水温、潮汐、潮流、波浪预报;未来48-72小时每天4个标准时段的水温、潮汐、潮流及波浪预报;未来一周每天2个时段(上午下午)的水温、潮汐、潮流、波浪预报;未来10天的台风中期趋势预报;比赛期间的海洋灾害(台风、风暴潮、巨浪)警报;奥运帆船比赛要求的其它预测预报服务项目。

 

篇5

一、建立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据国家海洋局的《200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698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0%。其中,海洋渔业总产值440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5.92%;海洋交通运输收入2940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7.31%;滨海旅游业收入505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9.7%。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海洋支柱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近四分之三,其中滨海旅游业位居各主要海洋产业之首。海洋经济总体水平在世界海洋国家中已处于中上水平,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海盐总产量和沿海主要港口全年吞吐量蝉联世界第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05年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81%,4.35%,产业规模不大,增长幅度缓慢;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分别只占到海洋产业总产值的0.28%,6.42%,1.72%,1.20%[1]。这些海洋新兴产业规模整体偏小,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效率低。要使我国海洋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应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扶持新兴海洋产业。要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批海洋产业区和新兴海洋项目,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海洋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整体竞争力。促进海洋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聚集力和带动力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形成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和产业集群。

2、对新兴海洋产业,国家应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科技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3、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海洋未来产业技术储备的研究,促进海洋未来产业的发展,逐步开发海洋清洁能源和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不断开拓新兴的海洋空间利用领域,不断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4、在大力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方面,对海洋第一产业,在保障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的同时,海洋捕捞渔业要努力保护近海资源,积极发展远洋和外海渔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海洋渔业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调查开发新的渔业资源,积极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要加强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研究,逐步向海洋农牧化发展。

5、积极调整并发展海洋第二产业。着力培育港口运输、临港工业、船舶修造、海洋能源及其利用等主导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进行结构调整,优化港口布局。通过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适当加大投资规模,积极吸纳国外和民营资本,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步伐,进一步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压力。

6、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滨海旅游资源,培育发展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历史文化、都市体验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业,使滨海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海洋科技创新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临海国家都把开发海洋定为基本国策,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计划”等,把发展海洋科技作为战略性投资,摆在向海洋进军的首要位置,把海洋科技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内容来对待。中国是海洋大国,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提高海洋产业的竞争力,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对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显得不十分协调,这已成为影响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世界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这个中心环节,促进海洋综合开发。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快速升级,提高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海洋经济增长方式从海洋资源消耗型向海洋资源节约型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

1、海洋科技创新要高起点发展。要在吸收和采用国际最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发展我国的海洋高新技术,特别是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殖技术;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循环经济利用技术等方面。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科技创新要面向市场,加大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海洋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要从科学上的可行性,设备、技术和开发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规范技术交易,加强技术市场的中间环节,建立情报、信息、、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中间机构。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根据市场发展对海洋产业和产品的需求,提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技术支撑,保证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衔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

3、科技创新要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联合攻关。要根据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技术发展、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能力,确定相关领域和重点发展技术,联合攻关重点海洋科技创新项目,提高海洋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4、加强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实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人才是关键。应及早研究并采取对策,通过健全海洋教育培训体系,营造让大批优秀的青年海洋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优化海洋科研人才结构,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5、加大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为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大力拓展投资渠道,积极推进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资本参加开发海洋,增加社会力量对海洋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6、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成熟的海洋科技成果和国际先进的海洋管理理念和手段,扩大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使我国在海洋科技创新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是台风及风暴潮灾害多发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海洋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仅次于内陆的洪涝和风沙等灾害。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05年中国海洋灾害频发,影响范围广,沿海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较2004年增加约5倍,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2]。近年来,我国海洋灾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和完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建设,研究评价海洋灾害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各类海洋灾害的特征、分布规律、发生机理,采取积极的措施和对策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包括海啸预警在内的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海洋防灾减灾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在海洋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现有的海洋防灾、减灾预报系统,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海洋防灾减灾系统,争取把海洋潜在灾害损失降到最小,为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1、加大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资金投入。应将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纳入国家、地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投入,使海洋灾害应急机制的日常运作和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得到保障。切实做好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确立海洋预警预报服务系统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预报灾种等,使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在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海洋灾害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海上应急救助系统。国家海洋局应会同有关部门和省、市建立相应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协调机制,强化对海洋灾害日常的监测和信息报送、,实现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远程会商系统,积极开展多种海洋灾害预警预报方法的开发与应用。通过这些系统,提高海洋灾害的监测技术水平,及时监测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移动和消亡,迅速传递灾害信息,有效地指导防灾和救灾工作。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加强指挥协调,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

3、提高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处置能力和水平。对重点区域,如海滨城市、海滨集镇、沿岸护堤等,应具有完整的地形测绘资料,根据不同灾种和地区制订应急预警实施方案。内容包括应急监测预警报、信息、人员物资转移、组织疏散,应急避难场所及设施的确定,救援队伍的组建,救灾预备、紧急救援支撑体系,灾情调查评估、灾后恢复重建措施等。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海洋灾害预警预防能力、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现场处置能力、恢复重建能力;增强公众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海洋灾害给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4、建立和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保障体系。海洋灾害破坏力大,造成的损失巨大,人们对海洋灾害的抵御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建立海洋灾害的保障体系十分必要。海洋灾害保障体系应是以政府救灾、灾害社会保险和灾害商业性保险为主要力量,以灾害互助保障与灾害社会援助作为辅助力量的多种灾害保障方式并存的灾害保障体系。通过海洋灾害保障体系的建立,达到减少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尽快恢复灾后重建。

5、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防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海洋灾害无国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如海洋环境监测,灾害信息的全球收集、传输和交换,海洋灾害诊断分析、预报以及海上救助等方面,都需要国际间、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减轻和防御海洋灾害是全人类的事业,有必要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3]。

四、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海洋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对环境、资源的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出来,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已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强化对海洋资源环境约束,有效配置海洋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晨

当前,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就是要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形成海陆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健全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国家应出台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应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海洋新兴产业、降低能源消耗、清洁生产、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认识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制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应有重点、有层次推进。海洋循环经济的重点应放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和具有较为成熟的海水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我国海水综合利用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已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沿海缺水城市应在海水的综合利用方面优先推进。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技术,降低成本,扩大海水综合利用的产业规模,推动海水资源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改变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促进沿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支持和鼓励海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政府应及时向社会有关海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加快循环经济法规标准体系建设,设立海洋循环经济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和海洋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篇6

第一条为加强港口建设管理,规范港口建设市场秩序,保证港口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建、扩建、改建港口建设项目(包括与其他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港口建设项目)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活动。

军事和渔业港口的建设活动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交通部负责全国港口建设的行业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和经交通部审批的港口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港口建设的行业管理工作,并具体负责经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批、核准的港口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

其余港口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以上负责港口建设管理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和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统称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第四条港口建设应当符合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执行有关建设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

第五条港口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

第二章港口建设程序管理

第六条港口建设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擅自简化建设程序。

第七条政府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审批制,企业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备案文件分别实行核准制、备案制。

第八条政府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按照以下建设程序执行:

(一)开展工程预可行性研究,编制项目建议书;

(二)根据批准的项目建议书,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初步设计文件;

(四)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

(五)根据批准的施工图设计,组织项目监理、施工招标;

(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前准备工作,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开工备案手续;

(七)备案后组织工程实施;

(八)工程完工后,编制竣工材料,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九)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权限组织竣工验收。

第九条企业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按照以下建设程序执行:

(一)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备案文件,履行核准或者备案手续;

(三)根据核准或者备案的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备案文件,编制初步设计文件;

(四)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

(五)根据批准的施工图设计,组织项目监理、施工招标;

(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前准备工作,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开工备案手续;

(七)备案后组织工程实施;

(八)工程完工后,编制竣工验收材料,进行工程竣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九)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权限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条实行审批制的港口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开展了港口建设项目工程预可行性研究;

(二)建设方案符合港口规划;

(三)符合有关编制水运工程预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议书的深度要求;

(四)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

第十一条申请港口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审批,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一式2份;

(二)项目建议书一式5份和相应的电子版本1份;

(三)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5份和相应的电子版本1份;

(四)审批部门根据项目需要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实行审批制的港口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符合港口规划;

(二)符合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

(三)符合有关编制水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要求;

(四)符合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规范。

第十三条申请港口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一式2份(含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5份和相应的电子版本1份;

(三)有关规定所要求的相关单位的许可、承诺、证明或者评估意见;

(四)根据项目需要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四条实行核准制的港口建设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申报单位情况;

(二)拟建项目情况;

(三)相关规划与建设用地;

(四)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

(五)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六)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

第十五条申请港口建设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申请报告一式5份和相应的电子版本1份;

(二)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5份和相应的电子版本1份;

(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意见;

(四)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

(五)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六条实行备案制的港口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应按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建设项目备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履行备案手续。

第十七条港口岸线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港口深水岸线由交通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港口非深水岸线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的港口建设项目使用港口岸线,不再另行办理使用港口岸线的审批手续。

港口岸线审批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港口工程设计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港口工程设计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按照第三条规定的权限由相应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施工图设计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第十九条港口工程初步设计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建设方案符合经审批机关批准的港口总体规划;

(二)项目建设主要内容、规模及标准等符合经审批机关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经核准、备案的项目申请报告或者备案文件;

(三)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

(四)符合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的要求。

第二十条项目法人报批初步设计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一式2份;

(二)初步设计文件一式2份和相应的电子版本1份;

(三)港口建设项目批准或者核准、备案文件(包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复印件1份。

第二十一条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的初步设计文件,项目法人直接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送相关材料。

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初步设计文件,项目法人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相关材料,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向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转报相关材料。

由交通部负责审批的初步设计文件,项目法人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相关材料,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向省级交通主管部门报送,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再向交通部转报相关材料。

转报机关收到初步设计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转报工作。

第二十二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批初步设计时,应当按照规定委托不低于原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单位资质等级的另一设计单位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技术审查咨询。审查咨询单位在完成审查咨询工作后,出具审查咨询报告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审查咨询报告、其他相关文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在法定期限内批复初步设计文件。

第二十三条初步设计审查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对于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全面的技术(包括概算)审查,并提出设计方案的优化措施;

(二)对于企业投资的建设项目,主要对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工程强制性标准、主体结构安全稳定性等内容及工程概算的编制依据和方法进行复核审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十四条港口工程施工图设计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符合经审批机关批准的初步设计;

(二)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及规范;

(三)工程主体结构和地基基础稳定性计算正确;

(四)指导性施工方案合理;

(五)图纸、施工说明表述清晰、完整。

第二十五条项目法人报批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一式2份;

(二)施工图设计文件一式2份;

(三)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1份。

第二十六条审批部门对符合要求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作出予以批准的决定;对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在审批前,审批部门应当委托不低于原施工图编制单位资质等级的另一设计单位,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关于结构安全、稳定、耐久性的内容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港口工程设计经批准后,应当严格遵照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变更。如确有必要对已批准的建设规模、标准、内容、工程概算及设计方案、主体结构、主要工艺流程或者主要设备等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八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港口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港口项目的项目法人应当按项目管理权限将招标文件、资格预审结果、评标结果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港口建设项目开工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施工图设计文件已经完成并经审查批准;

(二)建设资金已经落实;

(三)征地手续已办理,拆迁基本完成;

(四)施工、监理单位已确定;

(五)已办理质量监督手续。

第三十条项目法人在开工前应当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以下材料予以备案:

(一)施工图设计批复文件复印件1份;

(二)控制性用地的批复复印件1份;

(三)与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签订的合同复印件1份;

(四)质量监督手续材料复印件1份。

第三十一条开工备案文件存在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规章规定内容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7日内提出处理意见,及时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第三十二条港口建设项目完工后,应当按照交通部《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竣工验收。

港口建设项目经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第三章港口建设市场管理

第三十三条港口工程实行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体系。

第三十四条参加港口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应当诚实守信,依法取得相应资质后,方可进入港口建设市场。

第三十五条港口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的策划、资金筹措、建设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和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

第三十六条港口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制度。项目法人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交通部颁布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工作的规定,依法对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材料的采购等进行招标。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建设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

第三十七条港口工程实行合同管理制度。项目法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与中标人订立书面合同。项目法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按规定应当签订廉政合同的,项目法人应当与施工、监理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并将廉政合同执行情况纳入建设考核范围。

第三十八条港口工程实行工程监理制度。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文件,代表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工程投资进行监控,对合同、信息与资料进行管理,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关系。

第三十九条港口工程勘察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执行国家和交通部的有关规定,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满足不同阶段工程设计和施工需要。勘察单位对勘察成果的质量负责,所提供的地质、测量、水文等勘察成果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第四十条港口工程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单位对设计成果的质量负责。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

第四十一条设计单位应当做好设计交底工作,并按要求在施工现场派驻设计代表,及时提供设计后续服务。

第四十二条施工单位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质量责任制,确定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施工管理负责人。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第四十三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设计要求、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精心组织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

第四十四条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检验制度,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

第四十五条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应当依据科学、公正、独立的原则,全面履行监理的权利和义务。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未经施工监理人员签认,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第四十六条监理工作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监理单位应当选派具备相应执业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测量和试验专业人员等。监理人员应当按照监理规范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工程实施监理。

第四十七条港口工程项目法人、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项目法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当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人,并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第四十八条港口工程实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委托的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遵循科学、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四十九条项目法人应当在施工前向交通质量监督机构办理质量监督手续。

港口建设从业单位和人员应当接受、配合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及质量监督机构依法开展的质量、安全生产监督活动,提供的有关资料应当真实、完整。

第五十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港口工程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市场行为的动态监督管理,逐步建立港口工程建设市场的信用管理体系,将从业单位和主要从业人员在港口建设活动中的信用情况进行记录并公布。

第五十一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质量投诉举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并认真落实各类投诉和举报。

第四章信息报送

第五十二条港口工程实行建设项目信息报送制度。

第五十三条项目法人应当指定信息员将工程进展情况及时进行收集、统计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及电子文本,报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第五十四条项目法人应当自工程开工建设之日起将工程建设信息报送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送日期为每月的20日之前。

第五十五条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汇总所辖区域内港口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并于每月23日前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汇总本省区域内港口工程建设信息,每季度向交通部报告,报送日期为本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5日之前。

第五十六条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时,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项目法人违反港口规划建设港口工程和未经依法批准使用港口岸线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申请人民法院违法建设的设施,并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项目法人应当办理设计审批、施工备案手续而未办理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其限期补办手续。

第五十九条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违反本规定的,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交通部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违反本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交通部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一条港口工程未经验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可处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质量监督机构不按规定履行质量监督职责,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责令整改,给予通报批评。

篇7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休闲渔业;发展策略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巩固“十二五”期间渔业改革的取得的伟大成果。国家将“十三五”期间渔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推进渔业结构性改革上。休闲渔业作为服务型渔业新发展新方向,打破了行业界限,使渔业从单一产品、单一生产格局中解放出来。大连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研究在供给侧改革下大连休闲渔业的发展策略,有助于推动大连休闲渔业的发展,改善大连渔业经济结构,促进大连渔业健康发展。

1供给侧改革与大连休闲渔业的内在关联

1.1供给侧改革使休闲渔业潜在价值增大,为休闲渔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过去渔业多以破坏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粗放式发展,然而随着我国海洋经济步入新常态,生态环境保护对渔业的约束不断加强。近些年,产业升级改造是大连乃至全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求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进消费升级和调整消费结构。在此大背景下,依赖简单投资扩张拉动渔业增长的空间将会变小,而拉动渔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将是依靠新动力进行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创立一个可持续的、稳中增长的良性经济结构。目前,人民对旅游的需求愈加趋于高质量、生态化、人性化,城市人民享受回归乡村自然生活。渔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正在发生不可逆的巨大变化,休闲渔业要在顺应历史中保持创新和自主发展,所以,供给侧渔业改革为大连休闲渔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其在产业转型的年代拥有更好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

1.2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休闲渔业引进新技术

渔业经济新常态的要素驱动为增加六倍的渔业产业从业人员,扩大十倍的渔船功率,扩大三倍的渔业养殖面积,扩张十四倍的渔船数量,投资驱动是增加293倍的水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驱动力会使得30年来以养殖为主的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振兴[1]。现阶段,休闲渔业的出现顺应了新常态,主要的经济推动力也由技术推动逐渐演变为创新推动,这有利于大连休闲渔业推进“互联网+”战略。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推动着现代都市休闲渔业的发展,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信息与资源的共创分享提高了中国渔业经济的综合利用效率,信息化的创新和建设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市场需求,现代信息化的渔业形态保证了休闲渔业企业和水产养殖户的发展效益。同时信息的传播、交通的发展有助于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餐饮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渔业技术的进步如设计“专业休闲垂钓渔船”有助于增强海洋垂钓渔趣娱乐功能及提高观光旅游的质量。推进渔业要素信息服务,促进渔业技术进步,完善服务技术,提高育苗技术水平,增殖放流技术的革新、休闲渔业的环境修复、垂钓设备维护与修理、后期物流服务的升级、休闲渔业产业的综合利用、渔业科技的储备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发展,为休闲渔业带来了新契机。

2大连休闲渔业发展前景广阔

2.1大连气候宜人,旅游季节较长

大连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海,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南邻渤海,东临黄海,全市海岸线长达2211km,海域面积广阔将近2.9万km2,海洋生物资源颇为丰富,近海渔业资源近220种,暖水鱼30多种,冷水鱼30多种,岛屿淡水鱼14种,内陆淡水鱼近百种[2]。自然环境优越,海岸线绵长,河流密布,近岸海域广阔,为垂钓观光游、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大连气候为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拥有充足的阳光,清晰分明的四季,湿润的气候,冬暖夏凉,海洋对气候有很好的调节作用,适合鱼苗发育,垂钓适合期长达9个月,适合休闲旅游的季节较长,是天然的休闲旅游胜地。

2.2大连渔业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

大连是浪漫之都,属于浪漫的海港渔业城市,经过很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现已经拥有数量庞大的旅游资源,不仅有天然的沙滩、阳光、海水、美食,还有战争遗址等的历史文化景观,更有国际马拉松、徒步大会、国际服装节等人文节日。大连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捕鱼业,还有具当地文化特色的传统捕鱼习俗,如海上节、放灯等。大连已经有很多发展休闲渔业的成功案例,例如星海湾垂钓区、老虎滩垂钓区等休闲渔业观光景区,同时还有星海、金石滩等的黄金海岸,并且伴有圣亚海洋世界、老虎滩公园、海洋资源博物馆等的城市景观,这些城市名片可以很好地开发利用来进行休闲渔业的深入开发,高定位高品位的渔业观光景区资源可以为休闲渔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并且提升其质量。近些年,基于人文资源而逐渐兴起的渔人节、钓鱼节、沙滩节等新节日使大连的渔业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人文资源更加丰富。

2.3大连客源众多,辐射范围广

大连作为一个海滨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大连的交通覆盖率2016年全国排行第十一位[3]。随着地铁二号线的全线开通,交通将更加便利,城市辐射能力增强,有利于外向型休闲旅游经济发展;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航线多达百余条,与15个国家,84个国内城市通航,区位优势明显。大连海岸线绵长且海岸可与城市直达,这是与天津、上海等其他休闲渔业发达城市不同的地方。交通便利、经济发展使大连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基础;与日本、韩国相邻,每年会吸引很多外宾。大连建设城市时间较长,经济发展稳定,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市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随之提升,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人类最为基本的生存消费得到了满足,便会愈来愈重视享受和发展消费。大连是外向型开放城市,市民的消费理念比较超前,享受类型的消费逐年增长,休闲渔业的需求逐年加大,所谓靠海吃海玩海的理念深入人心。随着国家规定的每周5天工作制度、法定节假日休假调整方案的实施,使得消费群体有更多的休闲旅行的时间,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休息时间的延长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便利条件。

3大连休闲渔业发展的潜在风险

3.1休闲渔业发展进入瓶颈期

大连渔业经过长期发展,休闲渔业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很多休闲渔业都是由传统渔业改造升级的,休闲渔业产业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合理、完好的产业体系,仍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理念的文化产业,依旧是功能单一、布局零散、后备资源不足、基础设施不匹配的小规模经营,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大,休闲渔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升级转型,涉及的范畴广,技术要求较高,作为新兴产业仍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然而多个层面技术指导和支持都不足。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理念的休闲渔业产业,限制了大连休闲渔业的深层发展。

3.2管理滞后且不健全

政府部门虽然意识到休闲渔业具有发展潜力,但政策优惠力度较小,定位不够清晰,对休闲渔业的认识并不深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呈现出了民间积极创业、官方管理滞后的被动状态,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休闲渔业政策,没有明确分管职能部门,使得休闲渔业发展的自发性、盲目性普遍较强,极大限制休闲渔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表现程度对于休闲渔业来说还很不充分,渔业部门依然把政治重点放在传统的捕捞行业、水产养殖、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等方面,使休闲渔业的相关法规建设缺失,规范休闲渔业的管理措施也没出台,政策力度软弱使得资金支撑力较为微薄,投资休闲渔业仍主要来自于民间,多数为自我投入,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了政府专门性质的产业支持,自然少了专门机构和人力资源来规划引导,且渔业、海事、环保等相关部门没有达成共识,职责并不明确,模棱两可,义务与权力混乱,检查力度不足,监查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不利于大连休闲渔业的发展。

3.3缺乏统一的规划

休闲渔业总体规划尚未提出,当前大连市休闲渔业产业大多为自发形成,存在盲目性,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使休闲渔业项目的同质化、同构化问题突出,有些项目甚至在开发前没有做好调查,没有探讨休闲渔业与本地资源、客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可行性,导致经常会出现破坏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浪费的现象。自发与盲目的现状限制了休闲渔业正常发展,使各地各企业难以建立高品位、上档次的休闲渔业项目,难以形成大市场,与大连的渔业发展和旅游城市名片不相符。大连市有关于休闲渔业的行业规范,行为安全,统一规划并没有明确说明,相关权力单位职责并不明确,监管部门与生产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从业内容不明确。

3.4休闲渔业人才稀缺

大连休闲渔业是依传统渔业慢慢转型,多发展于沿海的小渔村、小海岛,从业者大多为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渔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普遍不高的文化素质,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和专业的企业管理能力,局限了休闲渔业的发展;而高素质的人才往往不愿意从事第一产业,休闲渔业的市场也没有可以吸引人才的大公司。从传统捕捞业转型为现代休闲渔业较难,渔民普遍缺乏市场观念,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服务理念,缺乏人才发展动力,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发展。

4供给侧改革下大连休闲渔业的发展建议

4.1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相应管理体制

大连市政府可落实相关的监督体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为休闲渔业提供法律基础和保障[4]。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格局下,大连市积极响应国际化战略,借鉴邻国日本和发达国家美国相关的成功经验,例如渔人码头发展模式,选择有潜力的渔港加以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开发建设具有旅游功能的渔业产业。不仅要借鉴国外优秀经验,而且要与旅游部门合作出台指导性意见,应依照大连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出台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渔业管理法规,便于政府与渔业从业者相互呼应,产生良性的循环,使大连政府从外部对休闲渔业进行监管、使从业者从内部自发地形成管理机制。

4.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休闲渔业环境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控制近岸海域污染的通告指出大连市存在着污水排放、船舶污染、海域开发活动污染、岸滩污染物排放污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大连面临海洋生态环境需政策保护,海水中的污染物应有效处理,海洋中的生物破坏应及时修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大治理力度,保证海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控制工厂排污问题,发展污水治理技术,改善排污环境,而且要根据海岸的环境特点来控制港口的建设,改善港口周围的水域环境,保证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休闲渔业活动大多在近海发展,游客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超过了环境容载力,将无疑会造成近海环境破坏,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休闲渔业价值的慢慢减少。因此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建立环境监测机制,检验游客人数是否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所以在开发中必须达到环境、环保、生态平衡协调一致发展,通过提升产品价值,改善产品定位,实现经济效益与口碑效应、生态效益的统一。不能为了局部利益,不顾生态环境,使游客激增,进行掠夺性开发。游客数量必须通过环境监测机制提供及时预警应急,以达到休闲渔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4.3发展品牌特色,实施品牌战略

休闲渔业是新兴行业,政府应该重视起来,加大扶持力度。大连市在发展休闲渔业时应当利用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近海海域开展休闲渔业。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安全合理、生态环保的服务系统,突出各地区域特色,实施品牌战略。政府应实施休闲渔业安全保护工作,改善海域的人文环境,制定环境保护措施和监管措施,做好气象和海洋灾害预警机制;通过严格审查,让各休闲渔业企业对游客进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严格排查安全防护设施;政府建立休闲渔业安全责任制,增加行业自律性,做具有品牌特色的休闲渔业。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方便了企业宣传休闲渔业品牌,加速行业竞争快速发展,方便政府创建属于自己的休闲渔业品牌龙头,确立龙头行业的示范作用,不断提升行业的品质和定位,用品牌效应吸引和培育更多的消费者。

4.4推行互联网模式,发展共享经济积极推进

“互联网+服务销售网络技术的休闲渔业发展”的模式,加强与京东、亚马逊、淘宝以及其他大型主流运营电商的合作,积极开拓休闲渔业经济走出时间空间限制,走向国际化。注重互联网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度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需求,发现探索高质量的休闲渔业项目,助力高标准、高定位、高品质的休闲渔业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大连休闲渔业发展。利用互联网模式推行分享型经济,在互联网上进行渔民房屋的租赁,筹集闲置资金,既增加了群众参与认知又可以创造更多价值[5]。同时,要注意变革和提高中低档的休闲渔业项目,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慢慢淘汰落后项目,研发新模式,满足新需求。

4.5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

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使从业者素质不足的弊端展露,行业不能继续无限制使用廉价劳动力,而应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新的生产力。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应不断学习渔业生态知识、渔业修复培育知识;还要加强休闲渔业的文化、休闲渔业历史发展和渔业风情的学习。熟悉地区渔业文化,不仅可以保护地区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可以将地区的渔业文化和精神传达给旅游消费者,加深游人对地区渔业行业的印象。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更好的提高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51~59.

[2]刘妍,勾维民.大连在辽宁“五点一线”战略下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68-71.

[3]王伟文.城市特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大连市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07~110.

[4]包特力根白乙.渔业经济新常态:内涵揭示、机制设计与政策导向[J].生态经济,2016(05):161-164.

篇8

关键词:水利;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

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分为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方面,水利建设项目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计算其所需投入的费用和可能取得的效益,分析经济指标并评价其经济合理性。其目的在于通过评价指标对水利建设项目技术方案、投资规模进行优选,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以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和决策的科学性,从宏观上对国家有限资源(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以及其它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在参数计算和资料选用上应注意以下原则:

1.1 综合性。大多水利建设项目没有明确的“产品”,其产出效益难以定量计算,因此水利项目经济评价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水利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与程度,进行多个方案比选。

1.2 系统性。既要考虑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也要反映水利建设布局自身的特点,使其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既能全面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优化利用当地能源,又要考虑与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等相关因素,平衡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1.3 可操作性。项目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应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简单明了。能够定量的指标一定要定量化分析,便于实际测算和制定发展目标。

1.4 动态性。水利建设项目一般建设周期较长,各年效益不确定性大,进行经济评价时,应考虑通货膨胀、资金时间价值、自然条件等其他外部因素,进行经济指标分析。

1.5 规范性。项目评价的计算及其涵义的解释应规范,资料来源规范。主要指标测算资料应从国家统计年鉴、水利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等正式公布和颁布的资料中选取,部分资料可采用全国性规划的成果资料,以保证指标的可靠真实以及口径的统一。

2 经济评价主要方法及评价指标

2.1 内部回收率法。在国民经济效益和费用确定的条件下,在计算中调整资金的折现率,使工程方案在经济分析期内的净现值(或净效益年金)等于零,这时的折现率称为经济内部回收率。其含义为,工程方案做到盈亏平衡时的折现率,可用图解法或试错内插法求得。当某一方案的内部回收率大于或等于国家或部门所规定的资金折现率时,该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独立方案间进行比较时,如不受资金限制,可选内部回收率最大者。对若干互斥方案的比较,需对各可行方案投资大小次序,由小到大排列,依次进行两方案间增量投资的内部回收率的分析。只有增量投资的内部回收率大于或等于规定的资金折现率时,投资较大的方案,才是经济上可行的。

2.2 经济净现值法。是将各方案在经济分析期内各年的效益和费用,以政府公布的考虑投资收益水平及资金供需关系的社会折现率折算为工程投产年年初的现值,并求其代数和,称为净现值NPW,用下式表示:

NPW=B0-(K0+C0)

式中B0为各年效益的折算现值之和;K0为各年投资的折算现值之和;C0为各年运行维修费的折算现值之和。净现值大于或等于零的方案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各方案比较时,可选用净现值 NPW最大的方案。如各方案的效益现值之和B0相同,可选用费用折算现值之和(K0+C0)最小的方案。

考虑不同建设方案的经济寿命周期不同,如果将项目效益和费用的折算现值之和,分别换算为经济分析期中各年均等的费用和效益年金值,并相减,差值即为净效益年金( NAW)。这种方法称为年金法,其数值也可用净现值进行换算,如下式所示:

净效益年金大于或等于零的方案在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各方案比较时,可选用净效益年金最大的方案。与现值法相比较,年金法的优点是可按各方案的不同经济寿命直接进行计算,无需换算为相同的经济分析期。

2.3 效益费用比法。以工程方案在经济分析期中的各年效益的折算现值之和(或年值),与各年费用的折算现值之和(或年值)之比作为经济评价指标。当效益费用比大于或等于1.0的方案,是经济上可行的。对于各独立方案的比较,可在资金许可条件下,选定效益费用比最大的方案。而对于互斥方案的比较,则应在诸可行方案中,对增加投资所得的效益进行增量分析。只有当增量的效益费用比大于或等于1.0时,增加投资的方案才是经济上可行的。

3 水利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和费用计算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防洪、除涝、灌溉、水力发电、城镇供水、航运、渔业。

一方面,经济评价采用的数据,大都来自预测和估算;另一方面,水利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受水文现象随机性的影响很大,因此水利建设项目年效益和年费用具有不确定性。为了弄清不确定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判定工程方案在经济、财务上的可靠性,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还应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水利项目不确定性分析一般包括:敏感性分析、概率(风险)分析,现分述如下

3.1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即可进行单因素的影响分析,也可进行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

水利建设项目的敏感性分析一般选择投资、效益、工期等做为敏感性因素,计算其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从中找出最为敏感的因素,进行必要的补充研究,以优化建设方案,发挥投资效益。

3.2概率分析。防洪、灌溉及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的各年效益及其运行维修费用,随当年的水文情况而有所变化。可根据过去多年的水文观测资料,进行概率(频率)分析,以计算净效益的期望值(或多年平均值),并估计在指定的运行期限内,达到所计算的经济评价指标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般用概率加以表示。

4 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方案比选注意事项

4.1 注意各方案之间的关系。方案间关系一般为独立或互斥关系。如一条河流上的灌溉工程和另一条河流上的水电工程,就是相互独立的。又如水电站工程的坝体方案中,高坝和低坝方案就构成互斥关系。独立关系的方案可同时建设,互斥关系的方案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进行建设。

4.2 注意各方案间应具备可比性。基本要求为:①研究的深度基本一致;②计算费用和效益的价格均应采用影子价格;③各比较方案经济寿命一般不同,可采用各经济寿命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共同的经济分析期,并采取相同的起始基准年;或者用年金法进行方案比选;④采取同一的资金时间折算率。

结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利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在今后一定时期,水利建设仍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因此有必要建立水利投资效益评价理论,选择合适的水利投资效益评价方法并应用于水利投资效益评价实践,从而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库工程优化设计 库容 优化数据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水库有山谷水库、平原水库、地下水库等,以山谷水库,特别是其中的堤坝式水库,为数最多。通常所称的水库工程多指这一类型。它一般都由挡水、泄洪、放水等水工建筑物组成。这些建筑物各自具有同作用,在运行中,又相互配合形成水利枢纽。水库工程规划通常应在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或有关专业水利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水库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科学合理的优化设计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改变河流中的流量变化过程,有效地拦蓄洪水,提高枯水径流,达到防洪、兴利、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1水库优化设计的意义

1.1水库水库是我国防洪广泛采用的工程措施之一。在防洪区上游河道适当位置兴建能调蓄洪水的综合利用水库,利用水库库容拦蓄洪水,削减进入下游河道的洪峰流量,达到减免洪水灾害的目的。

1.2水库的兴利作用就是进行径流调节,蓄洪补枯,使天然来水能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较好地满足用水部门的要求。

2水库优化设计水库特征水位的选择

2.1水库特性曲线。水库的特征曲线是描述水库库区地形特征的,包括:水库水位~面积曲线H~f(A)。水库水位与容积曲线H~f(V)(V=,而(A1+A2)

2.2选择正常蓄水位。要根据库区淹没浸没情况、坝址及库区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开发的梯级衔接以及水文特性等,先拟定允许的极限变动范围,而后再在这一范围内拟定若干比较方案,通过各方案的水利动能指标、 效益指标和投资、 工期等确定。

2.3选择死水位。要根据水库库容特性、综合利用要求以及设计、施工、机电等方面的特殊限制条件,在可能的上下限间拟定几个方案进行比较。

2.4选择防洪限制水位。关键在于协调防洪与兴利的矛盾,在多泥沙河流还涉及对泥沙淤积速率与部位的控制,多在拟定的正常蓄水位基础上进行一些方案比较。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都属与拦洪有关的水库水位,水位高低取决于水库下游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水库工程等级及设置的泄洪设施,一般可在选定的其他特征水位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方案比较。

2.5水库总库容。对各种水位和库容进行分析和计算,V总=V死+V兴+V防+V超,最后根据水库水位与容积曲线图上查出相应V总时的水位,加安全超高和风浪爬高,即得水库坝顶高程。

3水库优化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部位设计

3.1工程安全。水库蓄水后,一旦失事将会造成可估量的损失,为此要把这一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除必须对采用的水文资料、地质资料、水力计算、水工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外,还要对某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作出估计。

3.2泥沙问题。多泥沙河流上的水库蓄水后,将引起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道的冲刷,从而对航运、防洪、供水等方面造成一些新问题。对此,要慎重对待,根据水库运用条件进行冲淤分析计算。必要时要研究设置适当的排沙设施,并考虑对水库运行方式加以某些限制。按泥沙因素确定死库容,年淤积体积V淤年 = Fs F / r 。其中,Fs:年淤积量模数,以吨表示,根据环保部门、水土保持部门的资料得到。F:承面面积(Km2)r:泥沙的淤积容量,一般为1.1~1.6吨/立方米。V死=V淤年N。

3.3库区淹没。编制工程规划时,要根据水库运行方式,考虑淹没对象的具体条件划定淹没范围并拟定同的处理标准,提出相应的处理规划。中国人多地少,许多水库建设都将涉及大量移民安置问题。妥善安排移民生产生活,是处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3.4生态环境。水库建成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常是衡量工程可行性的重要因素。通常需要考虑的,除上述因库区移民、水库泥沙带来的问题外,通常还需考虑:水库蓄水后对水温、水质、渔业生产条件、文化资源损失、库区生物群体环境、疾病传播与人群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所有这些都要作好预测并认真加以分析。根据规划的发电量所需最低水头的坝前高程,该水位以下的库容为死库容。养殖水深大于2米,按规划航运终点航船要求的枯水季的吃水深度,该水位以下的为死库容。

3.5水库兴利库容及水位。水库一般是年调节,年调节前提:年来水>年用水,多年调节:设计年来水<设计年用水,但多年设计年来水>多年设计年用水。调节计算的原理是把调节周期分为若干个计算时段,并按时序进行逐时段的水库水量平衡计算。根据不计入损失时的V兴,加以考虑计入损失库容,得出相应计入损失的V兴,再加上死库容得出总库容,然后在H-f(v )曲线查出相应水位即为兴利水位。

3.6设计洪水计算。首先作一定的资料收集,审查可靠性和代表性的洪水流量,再作修正工作(插补延长洪水径流系数),作历史洪水调查。然后根据在水文系列资料中,每年选一最大洪峰流量进行水文统计,绘制理论频率曲线,然后根据设计频率求得Qmax,并按一定时段(一日、三日、五日)每年选定这样时段最大的洪量进行水文统计计算,绘制理论频率曲线,然后根据设计频率求得W设。

3.7确定防洪库容和溢洪道尺寸。为了保证大坝安全和下游防洪的需要,达到削减上游洪峰,拖延洪水时间的作用。溢洪道底部高程即为H兴,适用于洪水不稳定,洪水预报不易准确的地区。当洪水来临前,提前开闸,使水位降到溢洪道底部高,正常情况下,闸门挡水高度到H兴。

4 水库优化设计数据采集主要技术的应用

4.1高精度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目前,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已定型于采用GPS获取平面坐标,测深仪获取深度数据的基本模式。同时,为了获得水下地物的海拔高程,以及消除潮汐、水位落差等诸因素的影响,进行水位监测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4.2载波相位差分测量。载波相位差分测量的定位精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整周模糊度能否在航精确确定。整周模糊度在航解算(OTF)是一种动态环境下的模糊度确定方法,它可省去在精密动态定位中的的静态初始化过程。常规精密定位中复杂的整周跳变问题也因OTF的引入变得十分简单。

4.3高精度库容和淤积量测量方法。库容和淤积量的精密测量采用现代水下地形测量方法,即利用GPS载波相位差分测量技术进行平面定位,测深仪进行深度测量,GPS和测深仪保证同步作业,获取水底测点平面和深度信息的作业模式。为了保证库容和淤积量的计算精度,需要对库区进行测线设计,GPS和测深采样也要按照水下地形测量规范等间隔或等时间采样。

4.4测线布设。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在测线布设时,还应该考虑水下地形的变化趋势,若变化相对比较平坦,则测线间距可以适当放宽,否则,需加密测线。这有利于使测点均匀分布于整个测区,同时在测区水下地形变化复杂的地区使测点深度或高程能更好地反映水下地形的真实面貌。

4.5泄洪排沙底孔设计。为了提高底孔的抗冲磨能力,避免或减少环形裂缝,对底孔坝段要采用温度荷载及混凝土自生体积变形作用的全过程仿真粘弹性应力计算新技术,温度荷载在总荷载中起控制作用,而冬季保温则可大大改善底孔的应力条件。在加强坝面和底孔越冬保温措施的条件下,参照仿真计算成果适当进行配筋设计,在底孔出口的坝体与边墙之间设置一道纵缝,以减少基础的强烈约束。

4.7大坝加固处理设计。坝体与坝基防渗技术设计坝身与坝基防渗技术,需要经过经济的、技术的多种方案的比较后才能确定,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采用以劈裂灌浆加高压喷射灌浆的综合处理方案比较经济实用。灌浆范围通过管理灌浆布置和高压喷射灌浆,完成不同面值的河床基岩面的发行,也可完成对土坝防渗的防渗体系。通过手持式数据采集机可以定期读取高喷灌浆内储存的数据记录以及对高喷灌浆进行数据下载。

5 结束语

目前,虽然我国在水库优化设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水库优化方法仍侧重于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大系统分解协调及模拟技术,这与水库高科技运转的要求仍有着不小的差距,需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者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培训,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水库优化设计工作实际,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库优化设计理论。

参考文献:

[1]肖义,郭生练,等.基于风险分析的大坝设计洪水标准研究[J]. 水力发电,2003(11):6-9.

[2] 于永海.曲洋.综述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减轻措施[J].小水电,2006.04.

[3] 梁开龙.水下地形测量 [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5.

篇10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水库(以下简称水库)大坝及库区防护水利工程控制范围内的水域、消落区、库区及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开发、利用、保护。

第三条水库的管理、开发、利用、保护,应当遵循有利于防汛抗旱和科学规划、综合利用、防治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市*水库管理局依法具体负责工程建设和公益性资产、资源的管理,同时配合相关部门对水库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政策措施;

(二)负责水库管理范围内工程设施的管理、维修、养护,制订工程调度运行计划,执行调度指令,保证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三)拟订水库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四)制止侵占、破坏或者损坏水库及其配套工程的行为;

(五)配合市有关职能部门,做好水库管理范围内的有关管理和保护工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和市政府授权的其他有关职责。

第五条市水利、*、环保、渔业、林业、交通、航务(海事、船检)、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水库区域内各自的有关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六条沿库区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的职责权限,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水库管理、保护工作。

(一)向人民群众进行遵守相关水库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二)组织、协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性水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

(三)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水库管理范围内消落区的开发、利用、保护;

(四)配合查处水事违法行为和调处水事纠纷。

第七条市*局设立*水上管理机构,负责全市水域(含*水库)的治安管理工作。

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派出渔政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具体负责水库库区的渔业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在水库管理范围内及周边地区宜林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大力提倡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库的义务,对破坏水库、影响水库安全的行为,应当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

第十条对在水库管理、开发、利用、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管理范围

第十一条水库的管理范围为:

(一)枢纽区管理范围:坝轴线上游250m,下游以消力池边线外推200m,左、右岸上游以库区正常蓄水位65.0m边线外推200m,下游河道边线外推200m所围范围。管理范围外推200m为保护区范围。

(二)库区防护工程管理范围为:堤身(堤外坡脚至堤内坡脚)、穿堤及跨堤交叉建筑物;护堤地范围为堤内脚外延20.0m。管理范围外延100m区为保护区范围。

(三)枢纽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由市*水库管理局负责日常监管;库区防护工程管理及保护范围由南城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监管。

(四)水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水域、山林属于国家所有,由市*水库管理局负责管理。建设期间已征用的土地、6000亩山林和水库大水面经营权归属市*水库管理局管理;消落区的土地和水库的7个库汊的经营权归属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市*水库管理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土地、山林和水面的规划。所辖县(区)要制定消落区的土地和库汊使用的实施细则,并报市政府备案。

第十二条在水库管理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禁止在有效库容范围内的干、支流筑坝拦汊、分割水面、兴建小水库和围垦;禁止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

(二)禁止倾倒垃圾、废渣、农药,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禁止排放的其他有毒有害的污水和废弃物;禁止在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储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三)禁止炸鱼、毒鱼、电鱼,使用破坏水产资源的渔具、渔法捕捞;禁止爆破;

(四)禁止损坏涵闸、电排站、水电站等各类建筑物及机电设备、水文、通讯、供电、观测等设施;

(五)禁止在泄洪闸、电排站等安全警戒区内下网捕鱼、停靠船只、游泳和进行其他水上作业;

(六)禁止非法从事采砂、取土、淘金等活动;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三章防汛防旱

第十三条水库防汛抗旱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第十四条水库管理机构在汛前应认真编制度汛方案,修订防洪预案,经有管辖权的防汛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擅自改变。

水库的调度运行必须服从省、市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第十五条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库水源、水量情况确定水资源使用分配方案。取用水库水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以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及河流生态用水。

第十六条对水库管理范围内阻碍行洪的障碍物、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碍航物,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由水库管理机构及航务部门责令其限期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市防汛指挥机构下达清除令,并由当地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所需费用由设障者承担。

第十七条水库因汛情需要泄洪,在接到有调试权限的防汛指挥机构的防汛调试命令后,水库管理单位应将有关情况及时通知下游有关县(区)及部门。

在度汛期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和支持水库管理机构的工作,不准阻碍和影响防汛抢险、防汛清障。

第四章工程设施管理

第十八条市*水库管理局应当加强水库水情、雨情遥测、通讯等自动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不断提高水库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十九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对水库主坝、副坝、溢洪闸以及输水系统、电站等设施进行安全监测,发现危及水库安全的隐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及时报告市政府。

对经过监测、检查,达不到标准或者损坏的工程设施,应当及时进行维修、养护、加固或者更新。

所需费用除收取电站电费提成维管费外,不足部分纳入市级财政年度计划。

第二十条水库泄洪闸门、输水闸门和相关设施的操作,须由水库管理机构专职人员严格按照调度指令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人员应当依法经专业培训并按规定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后,方可上岗。

第二十一条在水库主坝、副坝坝体及库区防护堤段上,不准有下列行为:

(一)侵占或者损坏大坝及其通讯、照明、遥测、安全监测等设施;

(二)损坏或搬动护坡石;

(三)种植林木及其它农作物;

(四)打场晒粮、堆放杂物及放牧;

(五)铲草皮、挖树兜等其他危害大坝、防护堤等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当做好水库运行、监测资料及水文观测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报工作,按年度汇编、登记归档。

第五章库区开发利用管理

第二十三条对水库的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制度。

水库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由市*水库管理局会同市有关部门编制,经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水库开发利用所产生的效益按比例分配给当地政府。

第二十四条大力引进资金、技术,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壮大水库经济。

第二十五条合理利用水库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纳入全市旅游发展规划。

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水库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多渠道、多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发、经营水库旅游资源。

第二十六条村镇建设不得占用水库管理范围内土地。

第二十七条直接取用水库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的规定,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并缴纳水资源费。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确需临时占用水库管理范围内土地、水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二十九条市*水库管理局会同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水库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以及防洪、通航、水质要求,在水库库区内划定用于渔业生产的水域(划定水域不得侵占通航航道,且不得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编制养殖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在库区内从事渔业生产,应当取得水域养殖使用权证,水域养殖使用权可以依法公开竞标的方式取得。

经公开竞标取得水域养殖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由市人民政府核发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并应当在限定的水域、时限内从事生产。

水域养殖使用权竞标具体办法,由市*水库管理局与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水库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在库区内从事渔业捕捞,应当依法报经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渔业捕捞许可证。

第三十条水库采砂、取土实行总量控制。

水库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水库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编制水库采砂、取土可行性论证报告,拟定年度水库采砂、取土实施方案,对可采区的具体范围、年度采砂取土控制总量、采(运)砂船舶控制数量及开采作业方式、时限等作出具体规定,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一条水库主坝、副坝迎水坡一千米范围内、堤防工程堤脚外一百米范围内禁止采矿、炸石、取土。在无堤防库区范围内,可根据砂石资源情况,经规划报批办证后,再适当开采。

第三十二条从事水库采砂要依法向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许可。从事水库采砂、开挖、取土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采砂、取土区域设立明显的作业标志,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的规定,并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

管理规定》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方可进行开采,并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相关部门缴纳规费。

水库采砂可在水库库区设置简易码头和吊装设备,按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报有管辖权、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三条水库船舶实行总量控制。

进入库区作业的采(运)砂船舶应当先经市*水库管理局批准,并办理海事管理机构依法核发的有关船舶、船员证书;进入库区作业的渔业船舶应当先经市*水库管理局批准,并办理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渔业捕捞许可证及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核发的有关船舶、船员证书。各类船舶进入库区作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向水库*机构申领船民证或者临时船民证和船舶户牌;船民证、船舶户牌应当随船携带,船舶户牌应当置于船舶的醒目位置。

第三十四条库区林地要切实抓好封山育林,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对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防护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严禁盗伐林木破坏植被。林业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负责库区林地纠纷与有关林业案件的处理。在林区采伐林木的,采伐方案中必须有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采伐方案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水土保持措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督实施。

第三十五条在水库管理、监督、检查中,水利、*、海事、渔业等部门应当相互配合,实行联合执法。

第六章水质保护

第三十六条搞好水库管理范围内绿化,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在陡坡地铲草皮,挖树兜。库区内迎水坡面的林地应纳入国家或省级公益林范围,严禁乱砍乱伐林木、非法侵占林地。水库淹没高程以上范围的山地、坡土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涵养水土,防治水土流失。

第三十七条市*水库管理局应当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库水质要求和自然净化能力,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库水环境功能达标情况,制定各类污染源、污染物减排计划,报送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依法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

第三十八条市有关部门负责对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定期水库水质公报。

第三十九条在水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依法报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并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同意。

第四十条限制和压缩在库区内的网箱养殖及对水质有污染的养殖。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二)未按照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批准的度汛方案进行调度运行的;

(三)阻碍和影响防汛抢险、防汛清障,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㈠项规定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违法建筑物、构筑物,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和个人负担,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未经批准,在库区内从事渔业捕捞的,未按本办法规定取得水域养殖使用权证擅自从事养殖生产或擅自变更养殖范围的;使用禁止使用的渔具渔法从事生产的,依据《*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四条未依法取得相关证照或者证照不齐全的船舶,擅自进入库区内作业的,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沿库区县(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市*、交通、海事、渔政等有关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清理。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擅自在水库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有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进行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