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系统疾病防治

篇1

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布朗族约28000人,绝大多数居住在勐海县的布朗山、巴达、西定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在人体的呼吸道,以咳、痰、喘、炎为共同特点,病状为咳、痰、喘,如果长期不愈,极有可能发展成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及肺源性心脏病等。布朗族聚居区,此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布朗族民间医生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一些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验方,现介绍如下:

验方1

臭灵丹20g、叶上花30g、夹骨史根29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80ml,3日1疗程。

验方2

小白芨50g、竹林标20g、锅铲叶2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70ml,6日1疗程。

验方3

土细辛30g、鬼针草50g、三台红花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90ml,3日1疗程。

验方4

红白解50g、白虎草30g、灯台树皮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咳嗽、哮喘。1日3次,1次120ml,7日1疗程。

验方5

大苦藤60g、细龙胆草30g、三桠苦10g、葫芦茶2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1日3次,1次120ml,7日1疗程。

验方6

菖蒲30g、芦子根50g、百合1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哮喘、咳嗽。1日3次,1次150ml,3月1疗程。

验方7

鱼子兰50g、大狗响铃20g、绣球防风20g,水煎服,主治慢性支气管炎。1日3次,1次160ml,3日1疗程。

验方8

大树黄连50g、大黑头草20g、大发散10g,水煎服,主治咽喉炎。1日3次,1次200ml,6日1疗程。

验方9

树甘草60g、小籽绞股蓝20g、叶下珠30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肺热咳嗽。1日3次,1次150ml,3日l疗程。

验方10

合包藤50、水冬瓜树皮20g、木15g,水煎服,主治支气管炎、哮喘。1日3次,1次200ml,3日1疗程。

验方11

八宝树根皮20g、白花树皮20g、山桂花树10g、灯心草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咳嗽、痰多。1日3次,1次150m1%,3日1疗程。

验方12

野芝麻根50g、大白火草20g、冰片叶3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200ml,3日1疗程。

验方13

野藿香30g、理肺散10g、飞杨草10g,水煎服,主治气管炎。1日3次,1次60ml,3日1疗程。

篇2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四大慢病之一。在中国,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国哮喘患者达3000多万,成人慢阻肺的患病率为10%,即全中国约有1亿名慢阻肺患者。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很大一部分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未能及时就诊,导致了目前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死亡率高的严峻防控形势。

作为全球呼吸健康领域的领先企业,阿斯利康希望凭借其在呼吸健康领域领先的研发能力、先进的产品以及长期累积的经验与知识,帮助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

阿斯利康希望能够通过利用多元化渠道与平台,全面覆盖包含医生、患者、大众在内的所有相关目标受众的整合方案,帮助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及包括患者与潜在患者在内的大众群体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与防控意识,从而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与依从性。

项目策划:

目标受众:现有呼吸疾病患者、潜在患者、大众、医生与护理人员。

项目目标:

1.提升大众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度与重视程度,促进就诊率与治疗的依从性;

2.提升基层医生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及重视程度;

3.引发社会舆论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资源的倾斜与配置。

策略:

1.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的资源,推进贯穿整个行业的全面合作;

2.下沉到患者中去,对直接面向患者的疾病教育与普及进行试点;

3.大胆尝试使用社交媒体渠道与沟通形式对大众进行疾病知识宣传。

主要信息:

1.中国慢性呼吸疾病发病率高、确诊率及就诊率低,存在巨大亟待满足的患者需求;

2.慢性呼吸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公共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医疗负担;

3.患者与大众对哮喘及其治疗手段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

4.慢阻肺在大众中的认知度较低,针对潜在患者需要沟通基本常识,促进就诊。

传播策略:

1.精准传播与大众传播手段相结合,患者教育与疾病知识普及双管齐下:针对患者和潜在患者,采用院内宣传以及进社区等传播手段;针对广泛的大众采用社交媒体信息植入的传播手段。

2.利用关键时间节点,进行信息有效传递:利用哮喘日、父亲节、教师节、慢阻肺日等特殊的纪念日对特定话题的关注度,对具有相关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媒体选择:

1.核心媒体重点覆盖,树立权威性:邀请全国核心的医药与健康媒体出席呼吸疾病联盟成立启动会,利用政府、协会、专家背书,确立项目高度。

2.社交媒体扩大项目影响力:选取社交媒体中的热门帐号,撰写符合社交媒体传播风格的内容,将疾病知识信息植入到有趣的社交话题中,优化传播效果。

3.与各类行业网站进行深度合作:定期疾病教育深度文章,确保传播影响力的时间跨度。

项目执行:

1.针对行业:2015年4月25日,阿斯利康携手世界健康基金会及十余家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在厦门为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正式揭幕。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将集中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改善中国呼吸疾病防治现状,提升相应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最终提高慢阻肺和哮喘的研究。阿斯利康将通过对该联盟的支持,帮助完成以下重点工作:

・收集、更新相关证据,引起决策者对慢阻肺和哮喘疾病的关注,推动将慢阻肺和哮喘纳入慢性疾病管理范畴;

・加强医疗保健与疾病防控体系内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为医疗保健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向医院捐赠肺功能检测仪器;全面提升当前的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三级预防体系;

・提升肺功能检测认知与能力,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列入居民年度体检范畴的可行性;与中国的地方社区卫生中心携手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高危人群初级保健范畴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和益处;

・加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针对初级医疗保健提供者)。

阿斯利康支持了由清华大学与卫计委共同发起的健康传播大会“全国记者征文”,获奖作品将被收录进“好作品集”。今年在阿斯利康的支持下,将新开设一项“呼吸疾病类好作品”,以鼓励医疗健康类记者对慢性呼吸疾病领域的关注。

2.针对大众:2015年5月哮喘日期间,阿斯利康与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携手,执行了一整套社交媒体传播计划:

・制作肺功能检测H5格式小游戏,并在出租车、微信以及微博等多个渠道进行传播;

・结合哮喘日邀请微博知名画手进行漫画创作;

・利用热点话题,创作微信文章,并与多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大号合作进行传播。

2015年6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阿斯利康联合清华大学为全国的食药监部门的宣传人员提供了一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创意科普工作坊”,厘清了关于激素治疗的误区,并征集拍摄一部澄清吸入激素治疗哮喘认知误区的视频创意,获奖创意将被拍摄成视频,并在全国各个食药监平台上宣传播放。

2015年11月,恰逢一年中雾霾最为严重的季节,雾霾与呼吸健康成为了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在此期间,阿斯利康公益支持了“千人拼肺”行动,以全球最大的人体器官拼图成功挑战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籍此呼吁全社会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病更广泛和更高度的关注,营造人人参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社会氛围。活动现场,著名主持人郎永淳也作为慢阻肺健康宣传员到场,呼吁大家关注肺健康,重视对慢阻肺的预防、检查和治疗。

2015年11月,为了迎接第14个国际慢阻肺日,除了线下的“千人拼肺”活动,阿斯利康拍摄有关慢阻肺疾病知识的公益宣传片,并通过微信与优酷平台做线上投放,从而将疾病知识的科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3.针对患者/潜在患者与家属

2015年年初开始,阿斯利康推出快乐雾化室项目,针对在医院雾化室接受治疗的儿童哮喘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哮喘知识宣传卡通画本,寓教于乐,提升哮喘患者的依从性。

2015年6月父亲节期间,阿斯利康再次联合中国呼吸疾病联盟,针对中老年人以及其子女进行一波社交媒体传播活动:

・创作了一套以漫画形式呈现的中老年人推荐体检套餐,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与微博名人以及微博知名画手合作创作定制化的图文,呼吁关注父母的呼吸健康

・与中老年人较多关注的励志与养身类微信号合作,呼吁老人关注自己的呼吸健康,也呼吁儿女通过送健康的方式尽孝。

2015年9月教师节期间,阿斯利康与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关爱退休教师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肺功能检查。

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阿斯利康携手呼吸健康联盟选择了上海5个社区的居民,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肺功能检查,并提供慢阻肺相关知识的教育,作为大规模推广慢阻肺检查进社区的试点项目。

项目评估:

2015年4月25日,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在厦门的揭幕仪式拉开了阿斯利康呼吸健康项目的序幕。中国呼吸疾病联盟的成立将集中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改善中国呼吸疾病防治现状,提升相应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最终提高慢阻肺和哮喘的研究。

包括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医药报等在内的28位来自专业、大众、财经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们参与了此次揭幕仪式,共同聚焦中国呼吸疾病防治及CARD项目的进展。活动共取得了38篇原发报道,获核心网络转载75篇。《生命时报》、《北京青年报》、《健康时报》和《t望东方周刊》等核心媒体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大幅的深度报道。

5月和6月,阿斯利康先后借力哮喘日、父亲节进行的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普及和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阿斯利康和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在普及慢阻肺和哮喘诊疗知识的战略部署。

以“咳痰喘久不愈可能是哮喘,应尽快去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等检测确诊”为普及核心内容的哮喘日疾病意识活动从5月1日开始,持续时间长达15天,通过漫画、图文、游戏等形式,在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以及上海市出租车后座屏幕、阿斯利康内部等进行展示。活动期间,共原创图文漫画5篇,其中包括3篇微信图文信息、2篇微博漫画,#深呼吸做自己,关注哮喘日#话题当天在热门话题榜前十位置连续停留4小时,阅读量近600万。至活动结束时,微博、微信相关内容的阅读量总共超过1000万,逾10万人次参加了图文或游戏互动,1450万人通过触动传媒出租车后座屏幕看到了哮喘疾病意识活动,了解了哮喘疾病的症状和诊疗方法,提高了哮喘的防治意识。

6月,随着父亲节的来临阿斯利康又顺势开展了一波社交媒体慢阻肺知识宣传。目前,慢阻肺是中老年人群发病率很高的疾病,为了提高中老年患者积极防治慢阻肺的意识,也为了让子女更好的关爱父母健康,宣传活动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关于“关注中老年人高发病率慢阻肺、传播中老年人体检知识、关爱父母身体健康”相关主题的图文和漫画。全国8个微信公众号的图文引发大量网友参与和评论,2个人气微博账号的原创漫画得到10个粉丝过万的微博账号转发,阅读量均在1万以上。微博、微信总阅读量达到883.5万。通过传播慢阻肺疾病和健康体检的相关知识,引发了网友对于慢阻肺的关注和重视,了解了父母进行定期健康体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3

关键词 儿童 疾病类型 防治

郴州市处于五岭山脉交接地带,季节、气候、地域有其特点,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常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有关。为此,以郴州市各级医院(市级、县级、乡级)0~16岁住院儿童为研究对象,对郴州市住院儿童的病种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郴州市城区2个区、下辖9个县及临近郴州的耒阳、赣州、乐昌、蓝山等各级别(一、二、三级)医院2008~2010年16岁及以下住院儿童的病例资料,共收集202 551例患者的相关资料。

调查方法:疾病诊断参照ICD-9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将所有内容建立出院病人数据库,疾病名称按输入先后自行编号,并转换为ICD-10标准码分类统计,对疾病名称不统一或变迁者,在分析时加以合并。所有调查数据经核对整理后按数据格式输入,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 果

住院儿童疾病类型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疾病(46.2%);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18.2%;新生儿疾病7%;五官科疾病5.8%;感染性疾病5.6%。22个系统疾病的排序构成详情,见表1。

表1 郴州市及周边地区住院儿童疾病构成排序

讨 论

在郴州地区2008~2010年的202 551例住院儿童中,各系统疾病的构成以呼吸系统疾病居儿科住院患者的首位,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一致[1,2]。呼吸系统疾病占住院儿童总人数的46.2%,其中肺炎占呼吸系统疾病的64.6%,其次为支气管肺炎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占呼吸系统疾病的15.9%和13.6%。郴州地区是矿资源极其丰富的区域,大量的矿资源开采,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呼吸道疾病极易受空气的影响,再者跟郴州的气候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排在第二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占整个系统疾病的18.2%,该系统疾病以小儿腹泻为主,占消化系统疾病的52%,小儿腹泻发病高峰期在秋季,其次是夏季、冬季、春季;主要是因为夏秋季节温度较高,雨水充足,适合霉菌、细菌的滋生,食物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儿童食用后引起胃肠炎,导致腹泻的发生,这与婴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差有关。消化系统疾病有“病从口入”的特点,因此,要注重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排序三、四、五位的疾病系统分别为新生儿疾病7.0%、五官科类5.8%、感染性疾病5.6%。新生儿疾病以早产儿多见(36.4%),新生儿窒息23.1%;五官类疾病排序为:扁桃体炎50.3%,急性咽喉炎10.1%,腺样体肥大4%;感染性疾病中手足口病39.6%;与其他研究略有不同的是感染性疾病排列在疾病系统的第五位[3],这与2009年的手足口病的爆发有着莫大的关联。总之,加强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治,仍是疾病预防和临床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旭,叶县宣,孙晓燕,马建虹,刘伟琼,杨小慧.珠海市主城区12年住院儿童疾病谱变迁及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10,11:30-33.

篇4

关键词:住院病人 死亡分析 疾病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以及生活环境日渐破坏,死因谱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调查本地住院病人死因情况,旨在探索威胁市民生命的主要疾病及影响其寿命的主要因素,是制定卫生保健措施,确定当地卫生工作重点,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主要依据。

一、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4-2009全部住院病例,共89421例,其中死亡病例1663例。死因分类根据《国家疾病分类》ICD-10分类原则

二、结果分析

1、2004-2009年该院住院死亡病人死因及顺位(见表1)

表1 2004-2009年该院住院死亡病人原因构成及顺位

由表1可见,死亡顺位前五位的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损伤中毒、消化系统、前五位死因累计构成86.46%

2、具体疾病死因构成(见表2)

由表2可见,死亡病例排在前五位的具体疾病依次是:脑出血(占所有死亡病例的12.27%)、冠心病(8.84%)、气管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8.18%)、颅内、体内损伤(4.15%)、胃恶性肿瘤(3.49%)。

三、讨论

1、我院2004-2009年住院病人89421人次,其中死亡病例为1663例。2004-2009年病死率依次为2.4%、2.29%、2.44%、1.75%、1.70%、1.38%呈逐年下降趋势,一方面反映了我院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医疗、保健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病死亡率下降的原因。男女死亡性别比为1.87:1,男性死亡人数多于女性死亡人数,这可能与男性病人的职业种类、劳动强度、工作压力有关,同时也可能与男性的生活习惯、对待疾病的态度有较大关系。死亡病例存在的性别差异,给了男性以警醒,男性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调安全生产、健康体检,并注重健康教育和自我调节。

2、本院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中,60岁以上年龄段的构成比最大,高达66.48%。其病死率为3.12%,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该年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国际上规定一般认为60岁以上为老年人口,我国已于是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建议从以下两方面降低老年人的病死率,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关注老年人健康;另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加强老年人常见疾病的研究,增强医疗资源向该领域倾斜力度。

3、循环系统疾病居死因顺位的第一位,其中脑血管疾病是该系统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原因与遗传因素、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运动量的减少等有关。所以要加强健康教育,学习保健知识,合理改变饮食结构,适当增加运动量等,有利于减少循环系统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循环系统的病死率。面对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应加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

4、肿瘤居死因顺位第二位。主要是气管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另一主要因素。我们无法改变肿瘤的细胞形态,但可以防止肿瘤的发生,要注意饮食习惯,杜绝家庭装修污染,加强体育锻炼,自查与定期体检相结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篇5

【关键词】 主要疾病;死亡率

Analysis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YAO Jian-yi,MIAO Shu-jun,JI Xue-mei,et al.

Offic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among urban populat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07,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trend of main diseases’ death in China,and to provide som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epidemiological data of death rate of main diseases from 1990 to 2007.Results The three main leading diseases for urban population’s death in 1990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2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respiratory diseases,respectively; in 2007 were cancer,cerebrovascular diseases,and heart diseases,respectively;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been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Conclusion Cancer and cardio-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mong urban populations,the risk factors could be the change of living environment,and diet,etc; public health strategy in China is "Prevention first,and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target pre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Main diseases; Death rate

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率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居民首要死因之一,其死亡率位于世界较高水平[1,2]。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3],与之

作者单位: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姚建义 张伟东);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苗树军);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纪雪梅)

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掌握主要疾病的死亡率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主要疾病死亡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我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调查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人口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

1.2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完成数据录入。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8.53%),死亡率为176.23/10万, 其次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 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的91.28%。2002年和2003年度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2年和2003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89.34%和90.10%;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2002年之前的1997年和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三位均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1990年和1997年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居民总死亡率91.33%和91.76%。详见表1。

表1

1990~2007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200720062003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76.23 28.53 恶性肿瘤 90.67 27.25 恶性肿瘤134.54 25.47

2脑血管病111.47 18.04 心脏病 52.97 17.66 脑血管病105.40 19.95

3心脏病100.61 16.29 脑血管病51.69 17.10 呼吸系统疾病 77.29 14.63

4呼吸系统疾病 80.94 13.10 呼吸系统疾病 38.89 13.06 心脏病76.23 14.43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7.63 6.09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25.33 6.10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2.55 6.16

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20.38 3.30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0.33 3.32 消化系统疾病 19.31 3.66

7消化系统疾病 17.46 2.83 消化系统疾病 9.65 2.9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05 2.66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93 1.28 其他疾病 6.46 2.4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08 1.34

9神经系统疾病5.86 0.95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52 1.37 神经系统疾病4.81 0.91

10精神障碍5.35 0.87 诊断不明 4.50 1.29 围生期病2.14 0.89

合计91.28 92.50 90.10

表1

续表

位次

200219971990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35.38 23.53 恶性肿瘤135.39 22.71 恶性肿瘤 96.69 21.88

2脑血管病100.61 17.49 脑血管病134.88 22.63 脑血管病88.29 20.83

3呼吸系统疾病 89.90 15.63心脏病99.99 16.77 心脏病 66.21 15.81

4心脏病84.12 14.62 呼吸系统疾病 84.00 14.09 呼吸系统疾病 68.37 15.7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50.42 8.77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6.84 6.18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34.98 6.91

6消化系统疾病 19.60 3.41 消化系统疾病 18.51 3.10 消化系统疾病 17.74 4.02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4.10 2.45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5.84 2.66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01 1.74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9.68 1.68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88 1.49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90 1.58

9神经系统疾病5.23 0.91 精神障碍6.91 1.16 新生儿病 5.77 1.51

10围生期病4.87 0.85 神经系统疾病5.77 0.97 其他疾病 4.95 1.29

合计89.34 91.76 91.33

2.2 性别差异

2006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均为恶性肿瘤,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1990年男女城市居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男女前3位主要致死性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1990年和2006年男性居民死亡原因前10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男性居民总死亡率92.46%和92.78%,1990年和2006年女性居民死亡原因前十位的疾病分别占城市女性居民总死亡率90.83%和92.11%。(表2)。

表2

1990年、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不同性别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

位次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恶性肿瘤122.1224.98恶性肿瘤110.7930.45

2脑血管病102.0720.35脑血管病53.6716.34

3呼吸系统疾病81.7816.29心脏病52.6116.11

4心脏病80.9413.10呼吸系统疾病40.9512.91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41.047.58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32.546.87

6消化系统疾病20.674.21消化系统疾病11.563.14

7新生儿病17.161.62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8.572.53

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691.55其他疾病5.191.77

9肺结核7.591.54诊断不明5.391.37

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7.161.2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91.29

合计92.4692.78

续表2

位次

19902006

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死亡原因死亡率(1/10万)构成比

1脑血管病76.6621.39恶性肿瘤68.3723.02

2恶性肿瘤73.6418.16心脏病53.1019.71

3心脏病60.3917.73脑血管病49.1318.11

4呼吸系统疾病57.7616.59呼吸系统疾病35.6913.26

5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28.556.11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17.915.09

6消化系统疾病14.903.8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2.284.35

7内分泌、营养和代谢及免疫疾病8.902.30其他疾病7.863.25

8其他疾病5.051.78消化系统疾病7.682.67

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381.6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361.48

10新生儿病14.261.36诊断不明3.541.17

合计90.8392.1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首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头号杀手,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2007年城市前3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这三项就占总体疾病死亡原因的62.8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5-7],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发生了变化。

自2002年起,我国首次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统计[4,8],ICD-10在分类轴心上强调以病因为主,尽管我国推广应用ICD-10已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广大的医务工作者以及编码和统计人员在执行和使用ICD-10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规范、甚至不正确的做法,可能导致各地统计上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降,因此在处理相关数据时需要结合相关的较为严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根据对2008年全球疾病负担的估计:慢性病占43%,中国更是达60%[2,5]。慢性病发病的高发人群是成年人,导致大量劳动力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虽然现在慢性病的主要患患者群仍是中、老年人,但年轻人比例逐渐上升,美国是慢性病防治做得较好的国家,它总体的慢性病比例在下降,但其年轻人的比例却呈上升趋势。足见,慢性病的低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9]。

我国近年已经制定并完善了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工作规划,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对一些主要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社区综合防治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今后应该加强在我国公共卫生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普及范围,扩大宣传面和宣传力度,这对于倡导健康行为,降低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olin D Mathers,Cynthia Boschi-Pinto,Alan D Lopez,Christopher JL Murray.Cancer incidence,mortality and survival by site for 14 regions of the world.Global Programme on Evidence for Health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13 2001.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04 update.Geneva,2008.

[3]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卫生部,2004.

[4] 董景五.推广应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几点体会.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38-3039.

[5] 中国慢性病报告.卫生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

[6] Yang G,Kong L,Zhao W,Wan X,Zhai Y,Chen LC,Koplan JP.Emerg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8,8,372(9650):1697-1705.

[7] Wang L,Kong L,Wu F,Bai Y,Burton R.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s in China.Lancet,2005,366(9499):1821-1824.

篇6

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年龄分布

住院患者进行疾病构成顺位分析,是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法之一[1]。为了解该院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规律及年龄分布特点,为医院管理层制定疾病防治措施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某医院2009~2013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年龄分布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某医院信息科病案室2009~2013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年报表,按ICD-10标准分类,选择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将出院患者按年龄、姓别、系统疾病分类[2],归纳成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及顺位表[2]。数据经审核和分类汇总,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本资料,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

现对某院5年来出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及顺位情况汇总如下,见表1。

2.1疾病的构成 从表1可见2009年~2013年某院总出院人数为94088例,前10位疾病为85463例,占总住院人数的90.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9885例,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15713例,消化系统12938例,循环系统12588例,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5290例,肿瘤5012例,分别占总住院人数的21.1%、16.7%、13.8%、13.4%、5.6%、5.3%,这5种疾病共71428例,占总住院人数的75.9%,结果表明:该院疾病的构成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2.2疾病顺位 从表1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和妊娠、分娩和产褥疾病5年来一直位居第1和2位,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在第3和第4位波动,消化系统疾病从2009年的第3位至2013年降至第4位;循环系统疾病在2009年位居第4位,后至2013年上升至第3位。不容忽视的是肿瘤,从2009年的第7位至2013年跃升为第5位。而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于2013年跃为第10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从第10位退出。

2.3从患者年龄和性别来看,5年男女比例为0.77:1。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在出院患者前6位疾病顺位中,呼吸系统疾病多集中在60岁的人群中;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主要集中在15~44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则多集中在>60岁人群;消化系统疾病则分布在15~44岁、45~49岁、>60岁这3个年龄段;肿瘤则分布在45~49岁、>60岁这2个年龄段;损伤、中毒则集中在15~44岁人群。

3讨论

3.1呼吸系统疾病5年始终居首位,主要是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发病,这几种疾病共计11099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55.8%。其中小于5岁年龄段6290例,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56.7%;大于60岁年龄段2623例,占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86.3%,所以儿童和老年人是患呼吸系统疾病最主要的患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大气污染、吸咽、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所以应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儿童和老年人加强防护,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2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5年一直居第2位,该院产科凭借过硬的医护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本地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来医院分娩的人数13154例,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的83.7%,可见主要是分娩的患者,应提高其他妇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3循环系统疾病从2009年和2010年的第4位至2013年上升到第3位,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779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61.9%;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共计751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59.7%;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6106例,占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81.3%,脑血管病主要是脑出血和脑梗塞为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大量的高糖、高脂高盐饮食,运动量减少,工作压力加大,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明显上升,因此医院应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同时广泛开展心脑血管病的宣传,合理饮食结构,适当运动,不定期的健康检查,以降低突发性心、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死亡,延长寿命。

3.4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从第3位下降到第4位),其主要疾病是阑尾疾病、疝、胆石病和胆囊炎共计5359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41.4%,其中胆石病和胆囊炎3074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3.8%。消化系统疾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饮酒、暴饮暴食,不规律的饮食起居、缺少运动、食品农药超标等原因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3],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5损伤与中毒有下降趋势,由于国家对酒驾进行了严格管制,使酒后驾车造成车祸大量减少。但这类疾病多集中在15~44岁人群,占损伤、中毒的44.5%,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有关部门应做好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3.6肿瘤有上升的趋势,从第7位上升至5位,肿瘤5012例,其中恶性肿瘤占54.5%,大于60岁恶性肿瘤1628例,占恶性肿瘤的59.6%,其中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占21.8%,气管、支气管肺恶性肿瘤占21.5%。由于食品添加济的滥用,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机动车辆的不断递增等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长期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是肿瘤发病的诱因[4,5]。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号召人们锻练身体,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7根据以上资料总结分析得出这10类疾病是该院最主要的疾病,特别是前6类疾病的诊治护理应成为该院工作的重点。为医院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开展相应新技术新项目、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更好地为所在地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晓丽.我院10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顺位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2):188-189.

[2]叶建华.某院2008-2012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6):479.

[3]刘群英.我院2007-2011年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1):75.

篇7

【关键词】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70-02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大型医院2004~2008年住院病人病案,经过微机处理输出的卫统4表《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统计报表,内容根据 ICD-10 疾病分类编码标准进行分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 结果与分析

2.1 某大型医院2004~2008年共计出院人数221070人次,其中收治住院病人数208310例,累计前十位出院疾病人数为17727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80.19%,这前十位疾病占全院出院人数比例最大,是该院防治工作的重点。见表1:

2.2 前10 位疾病顺位排序变化:从表2可看出,消化系统疾病 2004~2008年连续五年位于第一,泌尿生殖疾病在前二年位于第一,后三年降至第3;呼吸系统疾病有上升趋势,2004、2005年排位第三,2006~2008年位次上升为第二;损伤和中毒、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位次波动较大:损伤中毒疾病位于第4,肌肉骨骼结缔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神经系统疾病基本上位次不变,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从第9位降至第10位。

3 讨论与建议

3.1 (1)近5年来该院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呈直线上升趋势,并一直居前10 位疾病病种之首,5年来共收治患者26925例,其中以胆石病和胆囊炎、肝疾病病人为主,这种疾病主要与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此种疾病的宣传,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知识,合理改善饮食结构,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2)呼吸系统疾病5年来共收治患者23717例,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为主,生此种疾患的大多是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在春秋交替时节,由于儿童体质较弱、免疫功能较差,稍不注意,身体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发展到必须住院治疗,建议家长应注意加强防范措施;其次是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随着老年化人群的增多,患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人数也逐渐上升,60岁以上的人群最多,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做好儿童及中老年人疾病的防治工作。(3)居3、4、5位的是泌尿生殖疾病、损伤中毒和肿瘤疾病,泌尿生殖疾病主要以女性盆腔器官炎性疾病最多,病情复杂且多样化,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疾病之一;近几年由于私家车的增加使车流量增大,车辆的巨增、驾驶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交通安全意识淡漠、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等原因,造成伤害所致的疾病迅速上升,5年来损伤和中毒的前2 位外因是骨折、颅内损伤。成为危害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控制,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意外伤害的发生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因此,根据我区的地理环境,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种车辆的管理和驾驶员的培训和考核,在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把安全法规教育工作放在首位[1]。肿瘤在前10 位疾病中位居第5,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肿瘤病人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相当大,所以提示我们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要重视肿瘤学科的建设,开拓新技术,使肿瘤病人得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这前五位疾病共计111517人次,占全院出院人数的50.44%,建议医院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五种疾病的技术力量,从人才引进与培养及设备的购置方面均应倾向这些专科。⑷循环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结缔病、传染病和寄生虫、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分别居于后5位,由于居住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快。近几年来,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心脑血管、高血压疾病逐渐走向年轻化,患病人数逐年增加;肌肉骨骼结缔病主要疾病是椎间盘疾患;传染病和寄生虫以病毒性肝炎为主,此种疾病虽在近五年排序中稳居第八位,但患此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值得我们关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居第九位,从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此种疾病呈下降趋势。根据后5位疾病的简单分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新项目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加大宣传防癌科谱知识,注意饮食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避免水源食物等环境污染。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定时体检,而医疗和科研部门应加大预防、保健工作的经费和人员的投入,以减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

通过以上分析,前十位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在科室建设、人才培养、设备购置等与医疗有关的工作中,加大对前十位疾病的投入,加快研究对疑难病症诊治的新方法。在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医疗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合理改善饮食结构,做到早防早治。另外医院应根据前十位疾病构成的变化规律,及时配备相应医疗设备,加强其疾病的防治和动态研究,保持已有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既要抓重点科室的建设,也要抓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3],以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黄志娟.2000 - 2004 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1) :88 - 89

[2] 邢庆芳,黄慧.我院住院病人主要疾病及死亡原因分析.中国病案, 2007, 8(5):42

[3] 庞翠萍.2001-2005年某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统计分析.中国医院统计,2007, 14(2):170

篇8

【关键词】 肺常不足;体质;呼吸道病毒;易感性;小儿

Abstract: The reason of attack rate of respiratory virus infect iscorrelate with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particularly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sthenia susceptibility of lung”.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for the guidance of the pediatric pulmonary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sthenia susceptibility of lung;constitution;respiratory virus;susceptibility;children

在儿科临床,肺系疾病发病率最高,其中尤以呼吸道病毒感染为病因者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同种病原作用下,儿童较成人更易感染,一旦感邪,常反复难愈,并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有研究发现,在流感病毒新亚型引起大流行时,5~14岁小儿发病率接近50 %。现代医学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机制,不外病原因素和宿主因素两端,儿童之所以较成人易感,是其对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和有关解剖结构等尚未完善,这与中医对小儿体质特点,特别是小儿“肺常不足”生理特点的认识有相通之处。本文将以此为契合点,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儿童时期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内在规律,以指导临床,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道病毒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现代医学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呼吸道病毒的易感与病原因素和宿主因素有关,在同种病原作用下儿童较成人易感,是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免疫生理状况与成人明显不同所导致的。小儿时期,特别是新生儿和未成熟儿处于不成熟阶段,某些免疫防御能力亦显低下,与成人相同,儿童时期的抗病毒免疫分为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对病毒感染的天然屏障和有关解剖结构等不够完善,如其黏膜和皮肤的发育都不够成熟,容易成为病毒侵入的门户,婴幼儿吞噬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均较成人差,因此在儿童时期易患病毒感染。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作用。小儿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未成熟,因此清除病毒的能力较差。

2祖国医学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机制的认识

2.1小儿体质特点与易感性

体质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体质状况不同,决定着机体是否感受病邪而发病,也决定着病邪作用于机体的病理变化之不同。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对小儿体质特点的研究。对小儿体质的认识最早始于《内经》,《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阐明了导致小儿诸病的原因与本身脏腑肌肉、气血津液不成熟、不完善的体质特点密切相关。第一部中医儿科专著《颅囟经》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上,呼为纯阳。”“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指出小儿无论在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在生理功能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迅速地向着成熟完善的方面发展。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明代万全结合小儿脏腑功能,总结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的生理特点。到了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创立了“稚阴稚阳”这一学说,还指出“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从而形成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体质特点,这对后世医家认识小儿时期发病规律,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易感性的认识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各脏器组织和功能日臻完善,但因其脏腑娇嫩、全而未壮,气血不足、腠理疏松,每遇时邪,均易于感触,易于传变。这与现代医学对小儿免疫特点的认识异曲同工,为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易传变的规律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2先天禀赋与易感性

体质是决定疾病病理变化的内在基础,是正常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具有一般性。但由于不同个体的小儿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其体质表现又具特殊性,对疾病的易感性亦不相同。《幼科概论》中记载:“然婴儿若禀赋甚茁壮,即具有天赋的抵抗病毒之能力。”指出先天禀赋的状况能够决定小儿御邪能力的高低。元代曾世荣所著《活幼心书》中云:“禀赋元虚髓不充,六之气易来攻。”明代医家王肯堂在《幼科证治准绳》中说:“……或禀赋怯弱,易于感冷。”指出禀赋体虚气弱的小儿容易感受病邪而发病,进一步阐明了先天禀赋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性的影响。

3“肺常不足”对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的意义

3.1“肺常不足”在小儿体质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明代名医万全提出的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之“肺常不足”,在小儿体质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促进了后世医家对小儿呼吸系统特点的认识,提高了中医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的疗效,甚至对儿科其他系统疾病的防治、儿童护理和保健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成为小儿重要生理特点之一。小儿“肺常不足”生理特点的重要性取决于“肺主一身之气”功能的重要性。中医“肺”的概念不仅是指呼吸器官肺脏,而是泛指呼吸系统的功能甚至是对全身各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作用。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阐明了肺通过主持一身之气而发挥治理调节全身的作用。首先,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通过吸清呼浊、吐故纳新,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其次,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可以朝百脉、运行气血津液,以供人体一切生理活动的需要;最后,肺在体合皮毛,主腠理、司毛孔开合,从而统属一身之表。可见,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有调畅气机、调节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作用,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内环境,以防御外邪的侵袭。

3.2“肺常不足”是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内在原因

小儿“肺常不足”有两方面含义。其一,小儿鼻腔短窄,缺少鼻毛,鼻黏膜柔嫩,气管和支气管较成人狭窄,气管黏膜纤毛运动差,不能很好地将微生物和黏液清除,容易引起感染。小儿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较少,胸廓亦较成人短小,呼吸时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另外,小儿肌肤嫩弱,藩篱疏薄,邪气易从肌表而入,使娇肺易感邪而发病。这些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成为小儿“肺常不足”生理特点的组织学基础。其二,《诸病源候论》谓“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肺系功能尚未完善,其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的功能均处于不稳定、不成熟状态,抵抗外邪能力较弱,一旦受邪,则易发病。小儿由于生机旺盛,发育迅速,所需自然界之清气相对较多。而其肺叶脆弱,宣肃无力,功能不足,因此存在着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娇弱肺嫩最不耐邪气之侵袭,一有邪气犯肺,即影响呼吸清气之功能,致宣发肃降失常,而发为咳喘等证。

4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呼吸道细菌感染有所降低,而呼吸道病毒感染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疾患。国内有关研究[1]明确提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呼吸道病毒是流感A、B,副流感1、2、3型,合胞病毒,腺病毒3、7型4类8种病毒,它们传播快,流行广,导致多重感染,严重的可引起死亡,而儿童正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受害人群。综上所述,“易感性”是由小儿体质特点决定的,“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是小儿体质特点的高度概括,也是小儿呼吸道病毒易感的内在原因,这也为我们解决防治小儿呼吸道病毒感染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自宋代钱乙创立小儿肺疾泻肺与补肺并用之法以来,历经近千年的实践积累,治法极为丰富,结合小儿体质特点,灵活应用治肺之法,以解决治本为前提,在泻肺的同时不忘补肺和温肺,有利于提高小儿肺系疾病防治能力,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篇9

【摘要】慢性病是当前人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总体死亡的80%以上。因此提高慢病防控能力,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自2009年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启动后,经过各级专家的反复跟进培训,我县医生的慢病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就医环境和综合服务也逐步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慢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5-021.慢性病防控现状

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我县还未开展。就慢性病防控评估能力看,我县整体评估能力薄弱,截至调查之日,我县尚未开展过慢性病防控评估,慢性病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限制了慢性病评估的有效实施。

从基线调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开展“家庭主妇培训班”、“小手拉大手”、“健康一二一”和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达到预防与控制各种慢病的目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2.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干预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慢性病干预的覆盖面越广,人群受益率越高,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越好。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管理工作开展的远远不够。需要加大慢性病干预工作点,扩大干预范围,创新干预方式,加强干预力度。我县慢病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国家经费补助项目或自治区科研项目的支持为依托开展。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

2.1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各单位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并且在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等。

2.2精神卫生工作的干预。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卫生关注度和防治管理逐渐被纳入到慢性病的重要工作范畴。2009年,国家医改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9类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宁夏地区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自2010年起,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全面纳入到疾控工作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当中。2010年我县开展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辖区覆盖率基本为100%,然而因地区在精神卫生专科的发展上缺少配置,我县普遍存在专业精神专科医师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短缺问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未得到有效提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壮大,疾控机构中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加之诸多的疾病控制工作内容的统揽一身,难以保证精神卫生专业防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慢性病的管理缺少长期的、规范的、具有顺畅工作流程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实现慢性病长远的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在如何有效发挥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参与性上进行深入思考。

2.3其他。2009年9月,隆德作为宁夏的试点县,首次开展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妇女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随后在2010、2011年增加肿瘤随访登记、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2年又启动了妇女乳腺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在项目支持下,推动了一部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的开展,惠及广大群众。

较之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免疫规划工作,隆德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缺乏丰富的经验、规范化的流程和科学指导的工作规范。慢性病工作涉及内容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需求的增多,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外,对于肿瘤防治、营养保健、口腔卫生等健康需求日益增大,慢性病防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隆德县现有的疾控队伍力量和慢性病防控机构、人员建设现状来看,满足人群诸多的慢性病防控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建议

3.1政府制定政策,落实防治经费,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大卫生”新格局是关键。

3.2发展一支战斗力强的慢病防治工作队伍是保障;主动协调好涉及乡镇村领导和部门关系外,参与工作的乡村医生建立和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给予一定的补助,形成“大卫生”的局面。

篇10

【关键词】 慢性病;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剧,医药高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以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问题[1]。慢性病的病因不像传染性疾病那样确定,往往是多因素致病,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依存。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是一项新兴的卫生事业,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和疾病防治战略的转变,这项工作将显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宁夏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宁夏四个区市(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市)年龄大于15岁的社区居民。

1.2 方法 本研究按照等容量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样本。第一阶段是按照宁夏的行政区划进行分层抽样,第二阶段综合社会经济、人口构成等指标每个区统一抽取3个街道,每个街道抽取2个居委会,以住户为样本单位,每个居委会抽取50户做为调查样本。采用自行制定的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

1.3 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的形式,问卷内容根据宁夏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包括家庭成员一般情况调查表和15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健康影响因素表。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职业、医疗保障形式等);(2)当年自报慢性病患病情况;(3)行为特征(吸烟、饮酒、饮食习惯、健康体检等)。

1.4 有关概念的定义 (1)慢性病:①调查的前半年内,经过医务人员诊断明确有慢性病,包括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等和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②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在调查的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等。以上二者有其一者,即认为患慢性病。(2)肥胖:根据2003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规定BMI值≥28为肥胖。(3)吸烟:有吸烟史且吸足100支烟(美国CDC)。(4)饮酒:最近1个月酒精摄入量超过1.5kg白酒。(5)体育锻炼:每周锻炼不足3次或每次持续时间少于30min(WHO)为缺少体育锻炼。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双输录入,经核查录入无误并通过逻辑检查后,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不同人群患病率的χ2检验及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模型的分析。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了2487名居民,性别构成男性1274人(51.2%),女性1213人(48.8%)。调查地区的年龄分布在25~34岁、35~44岁和≥65岁的人口分别为564人(22.7%)、474人(19.1%)和486人(19.5%)。文化程度结构中,文盲半文盲居民349人(14.0%),小学居民331人(13.3%),初中居民 793人(31.9%),高中、技校居民468人(18.8%),中专居民176人(7.1%),大专居民231人(9.3%),大学及以上居民139人(5.6%)。婚姻构成中,未婚居民300人(12.1%),己婚居民2057人(82.7%),离异居民24人(0.9%),丧偶居民106人(4.3%)。

2.2 不同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比较 见表1。宁夏调查的社区中居民自报患慢性病的人数为339人,慢性病患病率为13.6%。在家庭入户调查时,对家庭应答者进行居民自报慢性病患病率的调查,主要了解不同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的情况。表1 不同人群慢性病患病情况比较

2.3 慢性病患病率的单因素χ2分析结果 见表2。此次研究调查了与慢性病可能有关的14个因素,经χ2检验宁夏城市慢性病患病率在民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工资水平、肥胖和参加体育锻炼等9个因素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慢性病患病率的单因素χ2分析结果

2.4 居民自报慢性病构成 慢性病主要疾病构成包括循环系统疾病65.57%、内分泌系统疾病15.48%、消化系统疾病7.49%、呼吸系统疾病4.49%、运动系统疾病3.89%、损伤中毒1.24%、其他1.84%。

2.5 慢性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见表3。 基于以上单因素分析的基础,研究将进一步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多个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以“是否患慢性病”为反应变量, 以民族、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等做为自变量。并在纳入标准为0.05和排除标准为0.10的水准下筛选自变量。筛选出来3个影响因素分别为肥胖、年龄和民族。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增加。肥胖患者和汉族增加了慢性病患病的危险。表3 慢性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在逐步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水平正逐步上升,死亡水平居高不下,慢性病负担不堪重负,其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因此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已刻不容缓,如能积极开展疾病预防工作,降低患病率水平的可能性是肯定的,而且效果也会相当可观。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宁夏城市社区居民健康的慢性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65.57%)、内分泌系统疾病(15.48%)、消化系统疾病(7.49%)、呼吸系统疾病(4.49%)等,与一些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3]。

通过单因素的χ2检验分析发现宁夏城市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在民族、年龄构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医疗保障形式、工资水平、肥胖和参加体育锻炼这9个因素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汉族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回族,肥胖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正常者高,丧偶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最高,这与高年龄有关,文化程度和职业与慢性病患病率的关系呈现低文化层次,以及离退休人员患病率较高与1998年全国及宁夏城市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老年离退休人员和无业、失业中低文化层次所占比例高有关。医疗保障形式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最高,这有可能与该人群大多为户籍人口,与其年龄结构、职业有关。工资水平中较高工资水平的居民比低工资水平的慢性病患病率高,可能与生活行为、饮食习惯等原因有关。缺乏体育锻炼的居民较不缺乏体育锻炼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可能与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体抵抗力,增强体质有关。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居民慢性病患病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民族和肥胖。也就是说,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中年龄和肥胖对慢性病的影响与其它文献报道结果相同[4-5],汉族较回族慢性病患病率高。

影响居民慢性病患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和肥胖,其次是民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逐渐老化,免疫系统功能逐渐减弱,机体抵抗疾病能力下降,另外年龄越大,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时间就越长,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迅速增加。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高度相关,可引起关节痛、消化不良和气喘,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因此,肥胖能增加慢性病患病危险,这与国内外有关报道是一致的[6]。宁夏是回族的聚集地,回族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不喝酒等使慢性病患病危险降低,因此汉族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参考文献

1] 林延君,卞鹰.居民失能相关健康状态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25):37-39.

[2] 费小兢,马菊萍,华雪涛,等.吴县市慢性病现患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2(10):34-35.

[3] 顾凯,史方,李建新,等.上海市主要慢性病患病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3(12):112-115.

[4] 高霞,张菊英,王敏,等.四川省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7, 34(20):3821-3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