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文物的态度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待文物的态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待文物的态度

篇1

近日,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刘阳发微博称,在北京大学内出土的圆明园观水法遗址的西洋石刻构件,被“扔在车棚子旁边”,没有任何文字介绍和保护性措施。据了解,这两件石刻被摆放在北京大学内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东侧一处自行车棚的出口旁边,石刻分一大一小,高有一米左右。小石刻长约50厘米,宽约40厘米,大石刻体积约为小石刻的两倍。石刻整体显现为西洋风格,通体都雕有精美的花纹装饰。但与之不相配的是,石刻浑身布满灰尘,顶端的小方洞内有钥匙、烟头、橘子皮等杂物。

刘阳介绍,“民国初年的老照片上就有这两件。”至于圆明园文物为何会在北京大学内,刘阳解释说,“当年载涛修花园,把观水法石牌楼和这石刻一块儿搬到他们家了。上世纪70年代石牌楼回到了圆明园,但这两件石刻埋在土里了,当时没发现。2012年,北大在朗润园盖楼才出土的。”

对于为何摆放在露天场地和未有保护措施,该博物馆李经理称,本来就应该摆放在室外,石刻体积比较大,一般人也无法盗走。“我们这个楼安装着摄像头,24小时监控。”

针对这样的处理方式,刘阳表示不认同。“200多年的文物,露天放也行,至少旁边得有个提示,让人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吧。”

刘阳说,与西洋石刻同时出土的还有“断桥残雪”等两个石牌坊,现在立在北大校园内。

媒体评点:报道中提到与西洋石刻一同出土的“断桥残雪”石牌坊,已被立在校园中。为何如此厚此薄彼?原因很简单,石牌坊上有乾隆御笔,价值自然比两个刻着花纹的石头高的多。倘若这两个石头是“国之重宝”,那么待遇自然水涨船高。但尊重一种文明,不光是尊重她里面的大师和皇皇巨著,也不光是尊重国宝级的艺术品,而是尊重她所有的成果。一个国家的文明,不能光靠一两个人或作品来点缀,而应该看她的绝大多数,看她的整体。因为整体,才是一个国家的身躯。怎样对待他们,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团体对待文明的态度。(于涛,红网)

篇2

――余秋雨《文化苦旅》

在北京的西北角,有一大片废墟。这片废墟如此之大,以至于它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里看起来有些寂寥。不过,这里却不是一个寂寥的地方,它铭记的是一段难忘的历史。这个地方叫做圆明园遗址公园。

这是一片著名的废墟,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历史课本中,我们都知道这个地方。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它的原貌。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大肆抢劫,并一把火烧毁了京西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圆明园。这就是我们知道的那段历史。在之后频繁的列强入侵和国内动乱中,圆明园屡遭劫难,最后终成了一片彻底的废墟,而今大片的空地和几根屹立不倒的石柱,就是那段时间留下的印记。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原来的园林,后来的废墟,现在公园。古人凭古,今人依然凭古。人们在面对废墟的时候,更容易有一种沧桑之感,心生无数感慨。我们有着漫长的历史,也有着无数的废墟,但没有哪个像圆明园这样,历史的兴旺和民族的荣辱都系于一身,更成如此特殊的一个地方。

废墟的生命力

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废墟,有自然灾害导致的,比如,埋葬在火山灰下的庞贝古城、毁于干旱的楼兰古城。而更多的则是人祸,比如圆明园。圆明园的遗址,有的人主张保留,作为历史的纪念,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有的人主张重建,重现当年的辉煌,抚平历史的伤痛。无论保留还是重建,都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法国作家雨果曾将圆明园比作东方的帕特农神庙:“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其实是一个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那就是这座名园。”真正的帕特农神庙,也一样命途多舛,最后变成一座废墟。帕特农神庙坐落在雅典卫城城堡的最高处,供奉着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先是罗马人占领希腊,将神庙改建为基督教教堂。然后土耳其人的“到来”,将它改造为清真寺。再后来,威尼斯军队围攻雅典的时候,这个地方又被作为土耳其人的军火库,一发炮弹命中神殿,弹药爆炸,整个神庙被彻底摧毁。围墙和屋顶都坍塌,精美的雕饰毁于一旦。1801年,以英国额尔金伯爵为首的“淘金客”对体无完肤的神庙进行了最后一次洗劫,他们以“保护希腊国宝”为名,将神庙残存的雕塑一个不留,统统运回英国,只剩下巨大的石柱屹立到今天。

神庙历尽沧桑,见证了雅典的兴衰,希腊人并非不想修复这座神庙。只是工作量巨大,难度颇高,工程立项了30多年仍原地踏步,在无法复原古代建筑技术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轻易动手。因为雅典人认为,即使把整个希腊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当年的能工巧匠,从现在的工匠手中制造出来的只能叫做赝品。更有甚者认为,现在的工匠只能维持神庙不倒。

其实,即便神庙修复,有些东西却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流亡的珍宝

每一个去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或者巴黎卢浮宫的人,都会因那里丰富的馆藏而眼花缭乱。可是有谁想过,为什么这么多不同国家、民族的文物聚于此地呢?“大盗”额尔金伯爵最后还是将石雕卖给了英国政府,从此,帕特农神庙的文物成为大英博物馆里最珍贵的藏品。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并将园中珍宝洗劫一空,其中英军的指挥者叫詹姆士・布鲁斯,此人正是额尔金伯爵的儿子。此后,英文派生出了一个新词Elginism,额尔金主义,意思是:文化洗劫。

2009年,佳士得拍卖行公开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这引爆了另外一个长久存在的历史问题:流失文物的回归。但凡在近代有过一段血泪史的国家和民族,都或多或少地遭到过文化的破坏和掠夺:希腊人在被毁的帕特农神庙旁边,建起了一座雅典卫城博物馆。博物馆中的展品,很多是用石膏仿制的,它们的真身,曾在咫尺的神庙内,现在却远在伦敦,纽约,巴黎,柏林,法兰克福……希腊人徒劳地交涉着,因为掠夺者的后裔却从来不打算归还这些文物。同样徒劳的还有埃及人,他们在金字塔旁边建立一座空荡荡的博物馆,坐等那些文物掠夺者们的良心发现。每一个到过金字塔的游客,都见到过埃及人执著的等待,那是他们对文化的守候。要知道,这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文明的血泪史。

怎么对待这样一个地方,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内心深处是怎么看待自己。中国人也有一样的遭遇。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难以追讨。“强盗们”理直气壮,受害者无处可言。圆明园兽首的一个海外持有者曾大言不惭地说:“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都装满外国的艺术精品,很多是抢来的,这用不着遮遮掩掩。假如这些文物留在原地,由于条件所限,必将损毁,是人类文化的重大损失”,云云。

可是他们却忘记了一点:最早破坏这文化正是他们。而且,要知道这些文物在遥远的博物馆里,只能算是“死去的存在”,而在原始地,则是“活着的历史”。

文化的废墟

中国的历史上充斥着废墟,不过我们似乎并不十分在意这些废墟。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是毁了又建,建了被毁,然后再建。比如,七朝古都开封,历史上数次被毁,又数次重建,遗迹摞着遗迹。从战国时期魏的大梁城,到唐代的汴州城,再到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的开封城和清代的开封城。老树千年,即便是胡杨,也有倒下的那一天。但是它的倒下,并不意味着灭绝。在漫长的历史中被烧毁的那些宫殿,从项羽的一把火焚了阿房宫,到这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宫阙万间都成了土,我们的民族跌跌撞撞一路走到今天。

篇3

1.文物保护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文物作为历史的物质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重要载体,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历史文物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此外,许多历史文物是国家对文物所在的地域、水域、海域拥有的铁证。因此,加强文物保护,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对于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文物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在尚无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阶段,没有文物资料,就没有历史研究可言。我国许多专业学科的历史正是利用了现存的大量文物资料,才得以理顺其演变、发展的历程。今天的科技文化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古代科技和艺术成果至今还在被利用、借鉴和继承,成为发展繁荣现代科技、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条件。加强文物保护,深入研究文物的科学原理和高超的工艺技术,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推动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文化、艺术发展。其次,文物遗迹遗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合理利用和管理文物,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扩大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加强文物工作,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和创造力,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加强文物保护,能使广大群众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艺术鉴赏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保护好历史文物,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历史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我国文物丰富多彩的内涵,亦可供世界其他民族借鉴和鉴赏,在出国展览时,被誉为“文化大使”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甚至许多国家兴起“中国文物热”历久不衰。中国文物在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总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能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展现独特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二、文物保护的要求

1.文物保护工作继续坚持“四有”。196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首次提出“四有”工作要求,“四有”就是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管机构。1982年11月19日,《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四有”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责任,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这标志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四有”工作应该从经验走向科学,使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方面发展。

2.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要求。《文物保护法》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应当根据文物保护的需要,事先由城乡建设规划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商定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文物保护要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众所周知,文物保护工作牵涉面广,不是文物管理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任务,只有由政府牵头,组织文物、公安、城建、工商和文化等部门,齐心协力,才能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人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氛围。

3.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关系。要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认识,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做到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协调统一。要本着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局部性矛盾,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工作的关系。做到对文物实行合理、适度、科学的利用。坚决纠正“重利用,轻保护”的错误观点,坚决打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法人违法等错误行为,把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文物保护工作要求高素质的现代化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物保护的管理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文物保护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并有计划地组织对外技术交流,选派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技术水平,提高文物鉴定、修复、古建筑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篇4

[关键词]遗产地管理者;遗产地精神;交河故城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075-02

遗产地精神是指赋予遗产地内涵、价值和情感的有形和无形因素。从其所代表的全部因素来分析,遗产地精神具备了多样性和动态性。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不断深入,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要素不断丰富和扩大,尤其是非物质无形遗产概念的提出和被接受,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和完整。这些都对遗产地管理者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

交河故城由车师人公元前2~5世纪于开创和建造,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公元9~14世纪逐渐衰落。元末察合台时期,由于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至今城内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1961年,被中国政府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起初,遗产地管理者们只是侧重于对有形遗产的保护,忽视或者说就没有无形遗产的概念,忽视遗产地精神的直接行为就是忽视遗产地周围社区居民的精神诉求。在对待与本体建筑主体时间不相符的周边建筑和历史延续的精神时,在管理行为上片面和简单地理解保护范围的概念。要求社区居民实现与所连遗址本体建筑形式的统一,外墙装饰的一致,最终要求该区域的居民搬离以便形成良好的视觉空间、环境氛围,以突出遗产和便于展示。并在一段时间内大力提倡,强力推进,使得社区居民极为不满,双方互不体谅,形成僵持之势,造成该区域的保护工作无法深入。

交河故城南侧崖体上有当地居民公共墓地,其中两座麻扎造型独特。社区居民为更加突出外观视觉,准备为这两座麻扎的外墙贴瓷砖,但是在大范围生土建筑群中贴上闪亮的瓷砖,完全破坏了良好的文化气氛。管理者对此进行了干预和阻止,在听取了管理者阻止的理由之后,当地社区居民顺利地接受,并非常拥护,原因很简单:麻扎外墙的颜色是传统精神的体现,保留原来的形式更加有利于追寻它们的历史与过去。这一事件说明社区居民对遗产地精神的原始追求是和管理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为什么有时会出现矛盾和误解?这使得当地遗产地管理者对自身在遗产地管理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地遗产管理者认真总结了交河故城的精神内涵:它是人类在特殊的条件下为生存和适应特殊环境而不懈努力的伟大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潜能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并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

遗产地管理者在对待精神内涵及传承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遗产管理者应当具备良好的态度

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只是单纯的对有形文物进行保护和管理,还要对遗产地精神进行全面的重新评价、认识,并根据结果主动调整新的方式方法。在这方面概念上的认识非常重要,管理者应当从领导层面到普通工作人员要灌输这个概念,要让管理者自身对遗产地精神有清晰和正确的认识,在灌输认识的过程中对以往的局限和狭隘的思想进行坚决的反省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正确的的指导,才能不断适应文化遗产管理的形式变化。

二、针对无形文化遗产制定切合实际和实施有效的保护政策与措施

首先,法规的完善与修订,目前关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核心思想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在法律层面上却有欠缺。在中国新疆地区,虽然交河故城的保护法规较早出台和施行,但是关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却没有涉及。面对关于无形文化保护过程中的冲突、矛盾、争执,法律法规的缺失造成了保护手段、措施的无力与软弱。其次,规划的制定与落实,交河故城的保护规划早在2003年就已经公布实施,由于时间限制,关于无形文化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而遗产管理者的实际保护措施主要依靠规划的步骤逐步开展,规划在物质文化的保护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地位被广泛接受和实践,但是在无形文化保护进程中规划尚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不仅是在一个国家或大的区域,就是在一个具体的遗址点如交河故城,也应当制定详细全面的无形遗产保护规划,它既可以单独制定,也可以和文物保护规划合并制定。理想的做法应当是在今后的规划中包括有形和无形遗产两方面,以便更加全面。再次,作为遗产管理者应当在地方政府制定区域性长期发展战略过程中,凡是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内容,都应主动提请和呼吁增加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战略。此举将有助于政策的连贯和稳定,至于具体事项的修正和调整可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予以体现。

三、发挥教育手段,主动担当传播者

首先,要注重管理者自身的教育,如前文所述,对管理者自身的教育和灌输将对下一步工作提供强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加强对社区的教育,这是此项工作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只有社区教育达到了目标,得到社区居民内心真实的理解和拥护,才能使无形的遗产地精神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做好这一点,应当重点考虑: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目标的层进性

再次,开展和做好对全社会的教育。遗产地管理者是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传播的桥梁,在社区与全社会之间起着纽带作用。搭建二者和谐的保护关系,让社区通过参与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来融入社会环境,同时保持社区相对独立的特点,同样,社会也通过了解遗产地和其无形精神来重新审视该区域社区的特点与发展。

最后,在实施教育的同时,对无形遗产地精神的传播重任应当主动担当。管理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无形遗产地精神的传播将对遗产的全面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社区、全社会将会从人文、物质等多个方面受益。

四、在对文化遗产合理的利用中,让社区感受传统精神对于现实利益的重要作用

无论政策、法规怎样制定,教育的程度和目标完成的深度多少,归根到底,社区的感受和评价才是衡量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为此,管理者应当在合理利用中主动树立人文精神的理念。

交河故城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地点,在展示过程中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首先要在前文所说的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是丝绸之路的传统精神感召和导引了许多人前来追寻,而交河故城是这一精神的最好体现。在这一过程中,社区从中直接得到了最大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区依托遗产所开展的有关经营活动,获得直接物质利益;管理者为展示所营造的良好的氛围,使得社区在生活环境上得到极大的改善;管理者在保护、展示、宣传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各类信息、团体、人员的进入和交流,使得社区的综合素质和人员水平大大的提高。

在社区一直受益的过程中,丝绸之路、交河故城的精神感召力一定要伴随着管理者的全程教育。遗产地精神(文化内涵)―宣传―吸引游客―带来利益―弘扬遗产地精神,这一良性循环应当成为管理者致力社区的目标。

五、积极保护维护继承遗产地精神的当地社区,对社区的精神诉求做出快速反应

交河故城废弃后,城市本体居民的离开及城市周边居民的伊斯兰化,形成现在的社区布局。目前管理者已从以前的误区中走出来,认识到目前核心区内分布的10多户人家,是与交河故城本体有密切联系的,是城市废弃后社会活动延续的产物,是城市精神的重新寄托与承载。因此,管理者不应当以现在社区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环境风貌来简单地判定它们在影响着遗产的整体布局和周边环境,虽然现实社区与故城本体风格完全不同,但是这是交河故城数千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独立于交河故城大历史圈之外的,在对待他们的问题上,不能割裂历史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目前主张慎重对待搬迁和拆除核心区内的社区,对于他们的环境、建筑色彩、风格、装修等可以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便适应遗产地的整体风貌,促使社区作为遗产的传承而一直“活”下去,最终达到人与遗产的和谐共存。

篇5

充满温情地亲近,与之一同生活,而非又敬又畏地把它供奉起来,这是泉州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或许基于同样的心理,泉州人无比注重宗族传统、眷念家乡,却又并不安土重迁,反而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

历史无需供奉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名僧辈出,宝物众多,如唐代的甘露戒坛、五代僧人书写的大藏经、宋代的宝箧印经式石塔、仁寿塔上的男性观音和猴行者浮雕,都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宝贵文物,有些为世上仅存。而在泉州人眼中,开元寺像公园一样,是个休闲、散心的好去处,一天可能去上好几趟,一些家务琐事如孩子升学、家人病痛,也要跑到这里跟法师们说唠说唠。这座古朴的寺庙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情形在泉州十分常见,无论是行走在承天寺、天后宫这些千年古刹里,还是攀爬在清源山上、流连于闽台缘博物馆中,总感觉本地人比游客还多。人们彼此打着招呼,仿佛是在巷口相遇一般。

与此相映照的是,泉州人在修建文物的时候似乎不喜欢采取“隔离”的办法。在千年古寺里,不会有铁栅栏挡在人与文物中间,不会有“请勿触摸”的牌子,你大可去摩挲塔上的浮雕、拥抱宋元年间的柱子,或者坐在数百年菩提树的根茎上,回味六祖慧能的偈子……2001年,城南的天后路在拓宽时发现了南宋时期德济门的遗址,泉州人把它原地保存,如今成了孩子们每天傍晚踢球玩乐的地方。

对泉州人来说,历史似乎并不需要用敬畏之心供奉起来,就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好了。这也可以解释泉州诸多建筑的混搭风格,比如开元寺,殿前殿后有许多印度教的遗物,可能是古时某次修复寺庙(泉州历史上曾有8.0级大地震),发现缺少材料了,有人便提议把同样坍塌了的湿婆神庙拆了搬过来,物尽其用:还能成双成对的柱子立在大殿后面的回廊上,有图案的搁在中间,显得美观些;这门楣石还能用,安在大雄宝殿顶上;至于那些有狮身人面像的石头,方方正正的,就拿到前面筑坛吧……

带着传统搬家

史料记载,泉州人大半是中原移民的后裔。自晋朝永嘉之乱起,“士大夫多携家避难”,数次迁入福建,并经闽江进入闽南地区。然而,福建山多地少,泉州的人地矛盾尤为突出,人们于是沿着海岸线继续迁徙,走向潮州、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岛乃至更远的南洋。跟随这些漂泊脚步的,是记载着祖先故地、支系成员及重大活动的族谱。如今,泉州是我国四大侨乡之一,族人遍布东南亚、北美、澳洲以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每年都有不少华侨和港台同胞回乡寻祖,泉州人也时常到河南、山西一带寻根。

泉州寺庙多,宗祠更多,往往一条街附近便有好几家。吴氏大宗祠位于百源路附近,红墙黛瓦、檐角高翘,如同一座颇有来头的古寺。宗祠里悬挂着许多牌匾,最醒目的是大殿正上方的“状元宰相”匾——这里原是明朝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吴龙征曾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把府第命名为“东观西台”,殿前的柱子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东观读书荣分雕锦,西台执法望重豸冠。”清光绪年间,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把它捐了出来,改建成宗祠,改建工作还没完成,族中子弟便有人高中状元,全族人额手称庆。

大殿右侧的墙上,密密麻麻刻写着吴氏家族的谱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如今长期旅居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杰出者还配有雕像。1999年,吴姓人打算再次修复宗祠,这些分散在海内外的族人于是又聚到了一起,出谋划策,踊跃捐款。看着那些古朴的牌匾和西装革履的华侨雕像,心中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一些相隔千里、不曾谋面的人,可以凭借一本古朴的族谱找到彼此,重系血缘。

泉州许多人家的门楣上贴的不是“招财进宝”,而是用石头刻着“陇西衍派”、“范阳衍派”、“彭城衍派”等字样。所谓“衍派”,是指某一姓氏的发源,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还能透过这些“衍派”,推测出一户人家姓什么,比如“陇西衍派”通常姓李,“彭城衍派”通常姓刘。

泉州人从古至今在不停迁徙,然而他们并未就此失散,也没有忘却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因为有宗祠,有族谱,这些都记载着他们根在何处。泉州人谈不上安土重迁,但是对于这种“可以带走的传统”,他们始终坚持,不曾断绝。

寻常街巷的不寻常气质

泉州城不大,但基本保留了古城的原始风貌,有太多东西值得慢慢消磨时光。在泉州,最有意思的事情便是在这些古色古香的街巷里漫无目的地行走,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

篇6

关键词:修复保护;书画;发展;现状

1 引言

书画艺术作为一种适用在二维画面上的临摹自然的手工艺术方式,也是传统艺术中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近年来艺术品投资市场的繁盛,对书画作品的收藏也投资也非常火热,对艺术品的品相标准、质量标准、价值标准、鉴定标准,也日益为投资者所认可好评。因此艺术品的流通及方式也变得非常活跃和多样。绘画作品长期流传,收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病害,而作品本生的材质和装裱材料,也决定不可能一劳永逸。书画修复对于书画作品来说如果一旦出现损伤,基本上都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即使能得到专业、及时、高质量和有效的治理与修复,也无法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本文主要以对书画的装裱及修复为主介绍书画文物的保护的问题,对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如火如荼,从古至今书画作品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笔财富,它是一个独特的方式来记录古代历史的绘画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

2 中国书画文物保护起源及保护观念的形成

我国不乏一些出色的书画修复大师,如我们熟悉的书哈名家张彦远,米芾等。他们不仅收藏丰富,在书画的保护及修复方面的造诣也颇深,其中的一些见解对于现在的书画的保护适用度也很高;书画文物的保护经过了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已经形成了书画保护的观念。书画作品从古至今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和古代艺术的珍贵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如果保护管理不得当也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不仅是历史的遗憾,也会造成大多数收藏者、投资者的损失。对于绘画作品的保护不仅是对艺术品的保护,也是对作者的敬仰;是对国家文化的保护;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2.1 书画修复的起源及发展

我国的书画修复及保护工作随着绘画的历史而产生,而且早在2000以前修复技术就已经出现,对于具体的修复技术也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书画藏品因为长期流传,收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病害,而作品本生的材质和装裱用料,也决定不可能一劳永逸。如今发现的最早的修复技术处于秦汉时代,1972-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个出土的一件“T”锦画,它属于西汉初期。在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纸张逐渐取代了昂贵的丝锦。魏晋时期技艺虽尚未达到完全成熟,但也开始逐渐形成对书画保护的观念。我国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起源于秦汉时期,汉末到两晋北朝的初创阶段,对于书画作品保护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隋唐五代时期,是一个大发展,到了两宋时期的飞跃,明清时期的整个大完善,形成了如今基本的装裱样式及基本的修复方法。

2.2 书画的保护与保养

对于书画的保护可分为两个层次:修复和保养。虽然修复和保养都能起到保护书画作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保养更侧重于对于日常状态下的保护,而修复侧重于如何使材料纤薄的书画或已经遭到自然或者人为破坏的书画得到恰当的保护与救治。唐代张彦远有提到:“非好事者,不可妄传书画。近火烛不可观书画,向风日、正怪饮、睡泣、不洗手,并不可观书画。”由此可见张彦远对于书画作品的酷爱,对于书画的保护非常细致入微。

3 中国书画作品的保护现状分析

3.1 保护不当的书画作品反面案例及原因分析

书画作品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发黄霉变、粉化脆断、糟朽破碎、污迹满面。此时,如果通过恰当的修复措施对其实施拯救,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得到保护,还能恢复古书画原有的风貌和神采。下面就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

首先,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女史箴图》1860年“”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British Museum也就是大英博物馆,因为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也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当时创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讽谏晋惠帝贾皇后,规劝后宫的妃子们遵守道德礼教。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由于历时久远英国方面知识欠缺,保管不善,并出现了掉渣现象,急需修复拯救。于是,《女史箴图》前些年被送到日本实施修复,但是,非常惋惜的是,由于但日本人不精通国画的修复技术,修复后画卷无法再卷上,只能摊平展览,西方盛行的日本装裱却给中国书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女史箴图》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过日本的修复使作品生硬厚重,无法舒卷,将画心截下来,单独裱在一块木板上,而后面的历代题跋就很画心分家了,变成了两截。

3.2 成功保护书画作品案例及原因分析

书画修复技艺保护技术也逐渐走进博物馆。虽然有许多失败的案例,但其中也不乏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修复专家他们参照古法,在所有技法上有所创新,成功拯救大量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书画遗迹。这样的实例真是数不胜数,同时他们也为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杰出成就。

就如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五牛图》(如图5)是一次较成功的案例。此画卷于1977年1月28日送原文物修复厂,由孙承枝主持修复。此时,《五牛图》多处破损,伤痕较多,而且色泽深浅不一,经过对破损情况的研究,定制修复方案,经过揭裱等工序,该画恢复了原有的完整统一的效果。该画于1977年9月28日修复完成,经专家组验收,认为该画各个地方的修复毫不露痕迹,与原画保持了统一,裱工精良、完美,达到了装裱修复的绝佳水平。

4 加强传统技术继承、改良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在文化遗产日益受保护的今天,对于绘画作品的保护愈加重视。由于使用方法不当,对社会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也是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所以在对待传统技术,现代研究成果以及高科技手段三者的关系中,要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同时,还要不断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对绘画作品保护的新思路,新材料,新手法。在实践中多积累,多总结,多交流,最终推动绘画保护发展的新革命。

5 结语

本文以中国书画文物的保护为中心,整体分三个部分来讨论该问题。第一部分主要谈到书画文物保护的起源及保护观念的形成。结合古人对书画保护的例子,说明的我国书画保护的起源以及在不断探索中的发展。分析的书画作品的保护与保养;如何对待书画作品保护与修复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讲中国书画作品的保护的现状。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书画作品的保护成功和失败的例子。从而分析了现在我们对书画作品的保护认识和发展情况。第三部分主要讨论针对现今书画作品的保护及发展方向。在保存和修复的原则下提出了加强传统技术继承,改良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观念。所以必须认清它的适用范围,不可盲目使用。只有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才能在书画保护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曹娜.书画修复中的“揭裱”技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3

[2]金波鸣.书画装裱的美学魅力[D].吉林艺术学院2011

[3]季慧.书画装裱材料对装裱质量及耐久性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田婷婷.继承传统技艺,融合现代科技[D].中央美术学院2009

篇7

7月7日,曾驻守卢沟桥的士兵和将领后代再度回忆“”。

7月7日上午,在历经4个月的“闭关修建”和“全国文物总动员”后,今年我国唯一一个全面反映抗战胜利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在卢沟桥纪念馆正式登台亮相。

每年7月7日,人们都会想起很多:卢沟桥、佟麟阁、、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7月7日就像一个标记、一个烙印,承载着太多的东西:屈辱、悲壮、不屈、奋斗。这个日子,应该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重温历史,能够让人调整对待现实生活、面向未来的态度。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反对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的原因。如果那么多的牺牲与痛苦都能被轻易地抹杀,只能说明抹杀者的偏执、狂傲与缺乏勇气,说明他们不能正视过去,也不可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未来。7月7日,强调真实的历史,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意义。

不说别人,说我们自己。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的纪念日,我们自己是否能有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除了缅怀英烈,表达对侵略者的谴责与愤怒,我们是否还能多做些什么?在面对车房贷款、孩子上学、夫妻情感这些日常的琐碎生活的时候,在面对着生活的压力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告诉后辈,告诉那些独生子女们,有些责任很大,大到要随时准备承担,大到要随时准备付出牺牲,大到需要所有人的肩膀一起去扛。

正视历史,不仅仅是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也不仅仅是对篡改历史者进行抨击。正视历史,最关键的表现是正视现在:用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建设强大的、文明的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当自己强大到让别人尊重的时候,它的声音才会有力量,才不会再受外族的欺凌,民族的神圣与尊严才会真正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承认。每一个中国人:官员、白领、海归、学生、民工、军人……都应该在今天审视一下自己:我为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做了些什么?我是不是认真地圆满地完成了我的工作?我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

篇8

1896年,米尔恩生于英国约克郡的赫尔。1914年,在就读海默世学院期间,米尔恩赢得一份提供学生至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读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奖学金,并在考试当中得到前所未见的优异成绩。1919至1925年间,他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担任研究员,并于1920至1924年间担任太阳物理研究中心的专员;此外也于1924至1925年间在三一学院讲授数学课程,1922至1925年在大学部讲授天文物理学课程。米尔恩早期的研究专注于理论天文物理。1932年后他亦致力于关于宇宙膨胀的问题以及其他关于相对论、重力以及宇宙结构的议题;关于这些种种广受世人关注的问题,相对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提出了另外一种看法。另一方面,他晚期关于恒星内部结构的研究曾引发了多方的争论。米尔恩曾于1934至1935年间担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主席;此外,他也是开启关于科学与宗教两方关系探讨的先驱者之一。1950年,米尔恩在爱尔兰都柏林因心脏病发逝世,当时他正在准备上课用的教材。

米尔恩成名前一直与贫困做斗争,在他进入剑桥大学之前赢得了五个奖学金,然而他并没有完成他的学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被邀请发展霍勒斯・达尔文的设备――防空重炮;停战后,他在弹道学上的成就使他直接成为剑桥三一学院的院士。在他30岁时,他已经是曼彻斯特教授和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在牛津,他为提升大学对待科学态度而努力,并建立了世界天体物理学中心。在他40岁时他不幸患了帕金森病,并得了昏睡性脑炎。然而,在基督教信仰的鼓舞下,他并没有放松自己在科学上前进的步伐。相对论、重力、宇宙结构关于膨胀中的宇宙,米尔恩所提出的模型与爱因斯坦的模型两者之间(后者为现今大部分人所接受)最大的差异在于,米尔恩不站在默认宇宙中物质为均匀分布的假设之上。除此之外,引力子交互作用理论也不在他的模型假设之中。

本书作者是米尔恩的女儿,她出于好奇,立志要展示人类如何面对科学、她父亲从事科学的一生以及与世界上一些声明显赫的科学家共事的过程,如爱因斯坦,爱丁顿, GH哈代,J B S霍尔丹,哈勃,FA林德曼和卢瑟福。

本书分为17章:1.梯子上的立足点;2.动荡的战争;3.冒险与思考;4.喇叭试验;5.剑桥狂想曲;6.骑在阳光束上;7.新视野;8.科学荒野;9.短兵相接;10.家庭与学院;11.宇宙的启示;12.牛津大学的启示;13.钟摆和原子;14.生命线;15.数学,炸弹和;16.邀请;17.未完成的赛跑。

本书适合于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科学史学家、以及对战时科学、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和昏睡性脑炎感兴趣的读者。

篇9

一大早,我们就从不同的地方赶到古建筑修缮调查的目的地:宁波余姚。我们所调查的第一个点是余姚博物馆。余姚博物馆是全方位展示余姚悠久历史文化的殿堂,是集收藏、研究和社会教育、文化娱乐诸功能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

余姚博物馆是在“第一山庙”原有建筑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于2003年1月18日建成开放。进入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序厅、陶瓷厅和青铜玉杂厅,陈列展出了自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至清明时期的各类代表性文物。有图表、模型、雕塑、石器、骨器、玉器、印章等精简品。看着这些文物,我们不禁感慨先人的心灵手巧。

而后,我们进入古建筑修缮调查的第二个点:王阳明故居。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j.s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十几颗哲学史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在故居里面游览了很久,也有许许多多的旅游者和我们一起敬仰王阳明。我尤为喜欢故居中的砖雕门楼,我觉得这种古建

 

筑是很能展现一个时代的特色文化,尽管它可能是后人修建的,但还是深深的映射出文化的积淀。我们在故居拍了很多照片,两个点都是修缮的比较完全的。

 

我们对于爬山都很有兴致,而且发现走上一处就会有新的发现,又见王阳明的真三不朽,见到园中园。更为有趣的是发现了好几种动物,

 

余姚的同学说,其实这里本来是个动物园,这让我们很是新奇,现有的动物有猴子,梅花鹿,黑熊,鸵鸟,孔雀,骆驼。那边还有一个假的狮子,这时候有发生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有个同学坐在狮子上,结果站起来的时候,裤子被扯破了,组员一阵尴尬后都爆笑。这时候,我们才深深理解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道理啊。

 

篇10

本来,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的文博单位,典藏历代书画达14万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书画的四分之一,不但数量极为丰富,而且其唐宋元绘画、晋唐宋法书,世所罕有,名重古今,无与伦比。但是相比而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故宫对当代杰出书画名家精品的收藏尚未纳入视野,重视不够。正像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同志所说,故宫过去只收藏清代以前的书画,对于20世纪上半叶书画的收藏处于被动状态,对于20世纪后半叶书画的收藏基本上采取回避态度,在今天看来,这已经造成故宫博物院书画收藏的缺环。此次故宫利用80周年院庆之机,浓笔重彩地推出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标志着故宫对当代名家书画的收藏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纪念故宫博物院八十周年――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开幕式场景

人们常说,收藏家是在收藏历史。但是囿于认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许多人往往将“收藏历史”理解为收藏“已经过去的历史”,而对收藏今天“正在创造着的历史”关注和重视不够。这一点,连对收藏有很高的悟性、曾经创造了清代皇室收藏辉煌业绩的乾隆皇帝也没有例外。乾隆当年只重视收藏前朝的艺术品,对有清以来画家的作品不大重视收藏,而且其理念影响了其后几位皇帝,使有清一代的书画作品在宫中保存很少。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宫博物院陆续收藏了大批清宫旧藏中所没有的书画精品后,才弥补了这种不足。现在故宫博物院以一种崭新的开放型思维的观念,不但充分利用高科技的保存、修复条件和先进的展示手段,使处在“保险箱”的国宝在最大的时空范围内以全方位立体开放和持续开放的形式,公开、透明地与社会公众见面,发挥文物传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作用,同时还在转变过去消极守成、偏狭封闭的心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关注、研究当代中国画坛,拓展收藏领域,为国家、为民族、为子孙后代保存完整的书画艺术藏品。

郑欣淼院成与李苦禅夫人参观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