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间的交流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文化间的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文化间的交流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跆拳道礼仪;学习借鉴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国悠久文化长河中的灿烂明珠。武术礼仪文化又是武术文化的精髓所在,从而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担。然而,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武术仅仅在08年作为表演项目参与到奥运会中,还是“非奥”项目,还游离在奥林匹克运动大家庭的边缘。与此同时,我们邻居的跆拳道已于2000年进入奥运会,并且在全世界取得良好的推广与发展。

1.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美国的研究学者认为:跨文化交流是指拥有不同的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2] 中国武术虽然有着“尚武崇德”、“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修德”的古训,但是践行普及中、与时俱进的发展中还是有很多方面要向韩国的跆拳道礼仪学习。吸取跆拳道礼仪中的“以礼始,以礼终”更加注重细节规范的礼仪文化。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前进的,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其结果课导致A文化不再是纯粹的A文化,B文化不再是纯粹的B文化,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两种文化分别都更新和充实了自身。”[3]武术文化跟跆拳道文化都是亚洲武学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有很多相同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一定的差异。两千多年前,韩国就受到儒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儒学的“礼”文化在韩国文化中有很多影射,例如跆拳道礼仪中影射出的儒家思想。在现代,我们也应该积极交流,学习借鉴跆拳道礼仪的更细节实用性。

2.优秀的跆拳道礼仪

2.1.跆拳道礼仪的内涵。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要求跆拳道练习者尊重师长,行为举止要谦虚礼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充分净化跆拳道练习者的心灵,引导他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要平心静气,时刻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2.2跆拳道礼仪的作用。跆拳道礼仪重视培养练习者的遵纪守法、修身养性、文明礼貌、举止端庄等个人行为规范。细致的规范到练习者的个人习惯的养成,纠正自身以往的陋习,更好的适应社会。跆拳道文化更加注重“以礼始,以礼终”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建立融洽、信任、相互体谅的人际关系,而且通过跆拳道的学习训练,更好的培养自己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意志品质。

2.3跆拳道礼仪中的“尚礼”。跆拳道运动不仅要求练习者勤学苦练,提高技能,而且注重细节礼仪道德的学习,每一次训练“以礼始,以礼终”。不仅在道馆和训练中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要以礼待人。学习跆拳道之初,一定要求练习者初步了解跆拳道起源、发展,认识跆拳道礼仪。这是跆拳道学习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2.4跆拳道礼仪中的“重道”。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不论是教练还是练习者都必须穿统一的白色道服,系代表不同技术段位的腰带,无一例外。不论是教导指正、日常训练、还是对抗比赛中,处处可见彼此之间相互行礼。如此频繁的行礼,不是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练习者恭敬谦虚、克己忍让的意志品质。

2.5跆拳道礼仪中的细节。跆拳道练习者离开父母、跟父母再次见面都会鞠躬问候;进入或是离开道馆都会向国旗致敬;遇到教练或是队友都主动鞠躬致礼;在练习开始、结束,甚至交换脚靶、场地都要再次行礼;对抗比赛的对手之间依然恭敬致敬;随处可见练习者背对背各自整理道服、段带。跆拳道的礼仪事无巨细的存在于点滴之中,奠定了跆拳道礼仪深得人心的地位。

3.对跆拳道礼仪文化的思考

跆拳道教学、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都十分注重礼仪细节训练,始终将“礼仪”作为一项重要训练内容,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

3.1精神价值导向。跆拳道精神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通过跆拳道练习,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练习者的健康懂礼、刚健有为、奋发进取。跆拳道运动将完美的精髓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展现了其内在价值,也突显了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意义。[4]

3.2礼仪细节的重要性。《资治通鉴》中孔斌曾说过“做之不止,乃成君子”。从跆拳道礼仪细致入微的要求中,可以看出跆拳道对礼仪细节的高度重视,注意到了每个不起眼的琐碎细节中。事实上往往都是细节决定成败,虽然仅仅是不起眼的小细节动作,却反映了一种精神象征,促进了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这样的细节之处,彰显了礼仪文化的精髓。

3.3简单易行的行礼方式。跆拳道无论是在日常问候、学习训练亦或是实战竞技都行统一的鞠躬礼。跆拳道礼仪中的一般行礼要求是:自然并步站立,双手握拳置于身体两侧,腰部前屈不小于30°,头部前屈不小于45°鞠躬。其中弯腰15°是平辈之间的行礼,晚辈向长辈行礼弯腰30°。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中也方便使用,不似武术的抱拳礼仅限在于武术这个小群体中使用。

4.对跆拳道礼仪的借鉴

4.1建立健全武礼制度。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武术礼仪做出明确的规定,细化到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训练、交流比赛中。同时,要避免过多繁文缛节,尽量简单易行。形成一种有着明确量化、细化的准则,并将其深入贯彻落实下来。这样不仅能对习武者在学习武技时有行为准则,还能对把武礼则贯穿到日常行为活动中。久而久之,不仅提高了习武者在进行与武术有关的活动中的武德礼仪,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习武者自身的道德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

4.2将武德武礼纳入评判系统。“实事求是地审视武术的发展,上至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下到地方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其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在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竞技武术均是国家的重点扶持对象”。[5]当前竞技武术开展还是有比较有力的政策支持,竞技武术应该抓住机会,取得更好的发展。现在武术比赛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技术评判设定的,很少涉及武德跟武礼的方面。这方面的不足应该引起重视,技术水平只是衡量习武者武艺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更多的重视武术礼仪的规范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武德跟武礼纳入评判系统,不仅能促进武术礼仪文化的发展,对武术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4.3内外兼修,贯彻落实。武术练习者不仅注重武术技艺的学习与提高,同时还要重视武德武礼的培养与形成。让武德武礼的继承与发扬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成为一种行为自觉,细致入微地贯穿在习武者的日常,踏实认真的贯彻到习武者的点滴,真正实现“德艺双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5.小结

纵使武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仍然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汲取其他文化中的闪光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文化需要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6]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2]拉里・A・萨默瓦等.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7.

[3]曾新,臧建成,孙永泰.走出体育跨文化研究的误区[J].体育世界,2009,(3)72-73.

篇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频繁。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是国家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英语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文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对当前中国外语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指出了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些缺点。同时还提到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对英语教学模式的演变历程也进行了综述。书中提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应当不断地进行改革,这样才能不断地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可以说,国家之间交流的加深直接影响着我国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进行。《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认为: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进行定义,归结起来,大致可以概括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跨文化传播来说,传播与文化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不同的社会背景、民族、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同时,文化也塑造着这个国家的形象。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对此问题的分析十分透彻,并对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描写。首先,书中写道:世代相传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文化和传播相互依存,二者缺一不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文化需要传播来完成,而对于传播而言,丧失了文化传播便丧失了意义……其次,对于文化来说,其发展与变迁都是通过传播的促进来完成的,这也恰恰印证了传播延续文化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正面临着大学英语教育的困境,时代与社会进步发展使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让构建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近20年来,欧美等国家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工作发展十分迅速,这也为我国提供了许多借鉴。《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认为,我国可以积极汲取其他国家的外语教学经验,做到为我国所用。

语言交际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都涵盖在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当中。而其内容则包括了文化教学、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语言教育三个方面。《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中写道: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学习语言和文化能够对目的语言文化进行掌握。而他们所掌握的这种目的语言,能够保证他们和其他语言群体之间的正常交流。与此同时,在这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也能加深对自身语言的反省。这对于我们了解语言文化的发展构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对比,可以极大程度地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化敏感的差异性认识,这对于解决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误解冲突等问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认为,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为文化交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事实上,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尤其是书中提到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更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参考。这几点原则主要包括:其一,学习者中心原则。学习者中心论提倡以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二,互动性原则。所谓的互动性原则,即文化语言的互通性,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通性以及教育与学习之间的互动性。

综上所述,从全局来看,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最终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则是其基本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形势的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流中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的差异造成了各国之间交流的障碍,而语言障碍则是各种障碍中最重要的一点。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探索》一书认为,我国应该探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状况的英语教学模式。这本书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我国当前跨文化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面临的众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之道。这对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研究高校外语跨文化交流问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外语学习者值得学习的优秀书籍。

(陈瑞琳/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陈俊玉,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篇3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50-02

尽管对旅游的概念,学术界虽然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居住地前往异地且不在异地长期居留的活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旅游是一种基于愉悦的、人们跨越地理空间的一种流动,旅游者就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旅游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

一、旅游与跨文化传播

学界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三类。第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建构意义的象征性过程行为;第二,信息的编码、译码在来自不同语境的个体或群体进行的传播;第三,由于参与传播的双方的符号系统导致的文化差异,传播因之而成为一种符号的交换过程[1]。对于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的涵义,我们可以结合旅游的特点,将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认为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互动的过程及产生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而言,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是人们对陌生文化的体验,也是对自身文化的重新发现和认识。考虑到文化与人的关系,可以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流主体作为分析的维度之一,将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分为: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工作者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此外,旅游是一个连续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跨文化传播也表现为不同的方式与特征。

二、旅游三个阶段中跨文化传播的表现及影响

(一)旅游前:文化差异吸引下的跨文化传播需求

人们从产生旅游的想法到选择旅游目的地并付诸实践,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将踏上旅游行程,付诸旅游之前的过程定义为旅游前阶段。旅游前阶段主要包括:产生旅游的需求,具备旅游的条件,选择旅游目的地三个方面。

在产生旅游需求方面,跨文化传播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对游客所产生的吸引力上。反结构理论也很好地解释了现代社会人们产生旅游需求的原因,即打破原有的日常模式而重建的一种新的行为模式[2]。而旅游作为一种“现代仪式”正符合这一解释,这种反结构现象最终产生的动力之一便是不同地域、群体、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旅游者对新奇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3]。

关于旅游者所具备的条件,纳尔逊·格雷本提出了“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及“文化自信”两个方面。他认为经济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文化自信的关键不在于收入,而在于所属的阶层,特别在于旅游者受教育的程度。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流、互动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时空的转换,旅游可能唤醒一种源自文化认同增强或者是批判性思考的文化反省过程,可以刺激文化感受力的复苏[4]。

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方面,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游客在旅游之前对于异文化的感知和认识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介获得。大众媒介通过传播有关各旅游地的景色面貌、风土人情使旅游地以外的人了解到异文化。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不顾旅途遥远,纷纷来中国旅游,不可否认,很大程度上人们是从大众媒介获取的目的地的地域和文化特征,并受到客源地与目的地文化的差异性吸引。

(二)旅游过程中:基于人际交流的跨文化沟通、交融及冲突

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基于人际交流的传播形式,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旅游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到达目的地之前的旅途中;二是到达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旅行中这一阶段,涉及到的主要是游客之间以及游客与旅游工作者的跨文化传播,在旅行的路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结识,由于具有相同的目标,人们之间关系是平等的,在这种情境下的跨文化交流更倾向于文化间的沟通和交融,而很少发生冲突。而后一个阶段跨文化传播的情况则更加复杂,既包括游客间也包括游客与当地人、游客与当地自然、文化环境之间的跨文化传播。但不论是那个阶段,在旅游过程中跨文化传播主要涉及了文化的沟通、交融及冲突。

文化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离开自己的原文化而投入到异文化环境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一经接触,不论他们愿意与否,或者是否意识到了,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在交流某种信息[3]。不同文化之间在不同主体的作用下实现着沟通和交流。在进藏旅游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藏族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着沟通和交流,这即使得藏文化接触到新鲜的血液,的文化也对世界各地文化产生影响和启迪,不同文化之间通过沟通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文化交融:既包括文化的融合也包括文化的涵化。文化融合主要指旅游者所在地文化与旅游地文化的互相接纳和融汇的趋势。一方面,跨文化旅游者常常主动适应旅游地文化,在对旅游地文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并在旅游行为完成后将旅游地文化精华融入自身文化系统。另一方面,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也会主动接受、容纳和融汇来自旅游者的文化因素,致使旅游地文化渗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因素[5]。文化涵化是指两种异质的文化相接触,某一文化的个人或群体与另一文化群体的信息交流,经过一段时间,两者相互来往适应,彼此在原有的文化模式上发生意识行为演变[6]。当客源地与目的地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尽管时间较短,但都会产生借鉴的过程,但一般是强势文化更深刻地影响着弱势文化。在进藏旅游的过程中,文化间的交融表现得也很明显,在拉萨的青年旅社、网吧、艳遇墙就是为了迎合旅客需求而做出的变化。而进藏旅游的各种游客,无论是出于观光看风景的心态,还是出于让心灵朝圣需找归属感的心态,总会潜移默化地对自己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冲突是旅游中跨文化传播的必然现象。文化因素之间的相异表现在语言、非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这些文化因素是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的潜在基础[7]。这种冲突的产生主要受文化主体的个人主观因素影响。比如对旅游地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极度不适应,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极度失望等等。其实际也是文化休克的表现。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8]。在,有很多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特别是禁忌,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很容易引起文化休克和文化冲突。

(三)旅游结束后:传播主客体文化互动下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旅游结束后的跨文化传播主要聚焦于跨文化传播产生的不同影响。对游客而言,跨文化交流之后一方面在旅游过程中,人们摆脱了日常平凡的琐事,在新的环境中人们可以完全放松并从日常生活的麻木中苏醒过来,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同时跨文化交流之后通过对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人们也更清醒地对其周围文化进行准确定位。另一方面,游客很有可能进入一种反文化休克期的状态[9]。当旅游者结束在异地的旅游,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旅行者会感觉到本土文化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在本土文化环境中一时无法找到熟悉暗示,无法融入本土文化。

对当地文化而言旅游过程中不同文化的沟通、交融与冲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地的文化。文化是稳定的,也是发展变化的[1]。旅游的跨文化传播既有可能引发当地人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也有可能保护甚至振兴当地富有地方色彩的文化。例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而受惠于旅游的发展,对的文化和当地建筑的保护也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结论

旅游的核心动因是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伴随着旅游者的空间流动而发生着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沟通和传播[10]。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主要是基于人际交流的传播形式,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跨文化传播无声无息地贯穿始终,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成员,也影响着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结构,不同文化之间的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使得文化更具活力更加繁荣。同样,文化中一些既有的内容也可能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被消解、同化。

参考文献:

[1] 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4.

[2] 张晓萍,黄继元.纳尔逊·格雷本的“旅游人类学”[J].思想战线,2000(2):49.

[3] 梁旺兵.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以桂林、西安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16-17.

[4]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2.

[5] 刘丹青,黄蓉.论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后果及其解决[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3-95.

[6] 龚晨枫.跨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传播[J].商业营销,2009,(7):97.

[7] Larry Samovar and Richard Por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P.82

[8] 温丽玲,刘鑫鑫.跨文化旅游中的“文化休克”分析[J].市场论坛:旅游市场,2010,(2):62.

篇4

关键词:大学生;非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英语交际能力

[KG2]

一、跨文化交际

近年来,大量学者对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著名学者贾玉新在其《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或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系统构成。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掌握目标语国家的语言规则,然后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操练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我国大学生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协商时的表现不容乐观。有些大学生认为掌握了英语语言系统,就可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流畅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那么,制约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我国大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尚浅。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每个阶段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语言系统层面。中学阶段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占多数并且不留给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时间或机会。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语言的有效使用。大学阶段英语教学以任务型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无法提供完全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时间也比较少。其次,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课程教授时,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语言输入较多但是课堂上自由发言的时间较少,所以学生的输出较少。大学四年,学生很少有机会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因此,学生很难学到系统的知识,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策略,以至于在实际交流中出现交际失误。

三、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大学生要积极主动阅读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书目,比如王佐良的《欧洲文化入门》和林大津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

其次,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兴趣。教师具有充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反之,如果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那么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及策略,最终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欠缺,跨文化交际能力差。教师可以多与外教交流学习,从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丰富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经验。

最后,学校应该完善课程体系,开设与英Z国家文化以及语言有关的相关课程。学校不仅要开设与学生专业课有关的课程,还应该开设如英美概况、西方文化等课程,从各个角度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等各方面。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输入量越大,在交际时则越有信心。学生越能自如地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则越想想学习英语国家的知识。依次循环往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就会越高。

四、总结

现在,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国家间的交流实质上是人才的交流,跨文化交际者能够为国家间的合作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大学生,其跨文化交际水平备受瞩目。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成为很多研究者的重点。本文从大学生自身、教师及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甘成英.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6(1).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3]李智.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构与培养[J].江苏高教,2014(5).

篇5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归化;异化

一.引言

翻译交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

的交际活动, 而民族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翻译在本质

上与文化密不可分, 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就不会有翻译; 反之, 没有翻译, 跨文化交际就无法正常开展和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交际,就意味着用语言进行表达,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有许多沟通上的问题。因为前者更注重你的语言表达好与不好,而不注重沟通之中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倾向于“跨文化沟通”。同时,沟通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你所说的话。

语言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传达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务而诞生的。为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产生了翻译工作。

三.翻译的定义

张今先生曾对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 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黄忠廉在《翻译本质论》(2000:4)一书中将翻译的本质概括为: “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 翻译涉及到语言和文化,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总之,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 它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

换, 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四. 正确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 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或者说, 文化决定人的存在, 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 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说到底, 翻译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过程中, 既要尊

重对方的文化, 也要符合语言本身的习惯表达方式。由于两文化背景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应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采用相应的策略来正确处理文化因素。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是近年来翻译者在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时常用的方法。归化策略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用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表达方式即/ 入乡俗;异化策略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了解异国风情 异国情调, 洋汁洋味。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速和增多,不同的文化日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本着保持源语文化的目的,更多的翻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开始考虑以异化为主,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传递”或“文化传真”。

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运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或两者并用,都不能脱离原文的语境和语用含义,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下把握好“度”。译者要根据不同功能类型的文本,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把“异化”与“归化”策略有效地结合起来,力求获得与原文等同的语用效果。

五.结语

世界文化的交流应是双向的交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刘山,翻译与文化[J]. 翻译通讯, 1999, (5).

[4]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篇7

【关键词】医学专业大学生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在世界经济共融和信息网络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化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流通已经成为既定趋势。不同国家、民族、地域背景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普遍,逐渐达成了统一的具有世界公民氛围的文化共识。跨文化交际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生活所必须专业基础之一。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国外留学生生源不断增加,中外交流范围扩大,这对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学专业大学生英语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仅仅局限于语言理论学习,教育内容单一、死板,缺乏跨文化交际教育和培养,虽然语言能力优秀但远远达不到跨文化交际的合格要求。跨文化交际不仅对处于医学探索中的科研人员中外交流至关重要,对走上临床工作岗位人员的护患沟通也十分关键。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改革创新,医学专业高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逐渐开设医学英语交际课的选修课程,但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还远远不够重视。本研究通过对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调查的结果分析,总结提升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素质提供教学依据,现汇报如下。

一、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概述

1.涵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释包括很多方面,主要针对语言表达、非语言交流、交际能力、语言自控等。跨文化交际水平主要从三个层次体现,超越自我民族习惯勇于挑战的精神,欣赏借鉴新文化新领域的胸怀,承受多民族、地域、国家文化差异压力下的自我价值。在对能力传统的定义基础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可界定为掌握规定范围内的文化和交际专业知识,能在国际专业知识交流和互动中灵活运用,可充分体现面对不同异国文化和另类民族氛围时具有的积极主动、勇敢包容和积极向上。另外专业研究人员认为,每个同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通过自身所处特定场合和具体氛围所表现的有效合理的交际水平,总结影响因素主要有语言、文化、价值观、世界观等。通过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调查,经过分析认为,敏感度、技巧、意识是跨文化交流水平的主要体现。其中敏感度不仅能够激发文化意识的提高,而且敏感度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主观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在更多的交流实践中提高技巧和水平,是跨文化水平提升的核心所在。

2.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调查意义和立足所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与兴起,丝路医学科学院的建立,我校的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及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日益密切,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不仅能够充实大学英语学习内容,使大学英语学习更科学化、个性化,更能提升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的满足国内,国际上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强弱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跨国界学习交流,语言沟通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从长远看来,对医疗效果,医患关系等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影响。目前,国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加强对跨文化意识的引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能让我们的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国际上有着更强的竞争力。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对医学专业大学生有着长远的意义,不仅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扩大视野,增进交流,同时也包含了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拥护。提高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对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对改善医疗水平和医患关系,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医疗新气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理论创新程度或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现实跨文化交际相关材料,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凝练,提出合适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突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理念,是推动我校医疗卫生事业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促进丝路经济带国家和平与稳定,保证医学专业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和治疗的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二、医学专业大学生跨专业交际水平调查研究

本课题主要针对我校的医学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以语言教学为切入点,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如设计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相关选题调查问卷和分析,开展小范围的多次试点方法,总结经验并形成书面报告以便进一步分析验证,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试点并总结,最后提出我校大学生跨文化佳绩能力提升的途径,为学校学生教育提供可行性依据。本研究所处选题均通过搜索相关近期发表的文章,了解和研究我国目前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面临现状和问题,分析研究前景,深入交流后拟出相关调研选题。访谈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座谈会,跟随调查问卷,最后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后跨文化敏感度量表信度分析结果达到测量学标准;实验前后,参与者的跨文化交际参与度、认同感、交际信心等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无可比性;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有显著差异(P

三、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提升策略

1.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调查分析。大学生们在跨文化敏感度所包含的5个层面: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中,有2个层面(即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实验教学方案不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效果显著,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教学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应该提高交际技巧,即有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恰当且有效地进行交流。学生应该提高以下能力:多留心,管理焦虑,运用移情。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学生的信心没有明显改进。这可能来自焦虑和不确定性,缺乏跨文化认识、交流技巧和良好的性格。为了提高学生的信心,他们需要提高自尊和自我认知。研究表明,一些学生缺乏文化差异的知识,所以他们不能顺利与他们的合作伙伴沟通。事实上,他们需要了解更多非语言交际知识,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文化知识。如文化知识讲座、大众媒体、杂志、报纸、谚语、笑话、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和艺术。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大量的文化事实,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电子书、电子杂志和电子报,很多报纸和杂志提到的文化知识并非在通常教科书中能学到。一些好的文化见解可以很容易在头条新闻、广告、社论、体育版、漫画,甚至在天气预报中发现。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充满跨文化故事的电影,然后让学生找出和他们自己文化的不同和特别之处。此外,学生有必要更多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建立联系。通过互动和观察,他们可以对其他文化有更加具体的了解。总之,当他们准备融入任何新的文化时,了解不同文化知识是一个良好开端。具有良好的跨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更加顺畅与留学生交流。

2.提高医学专业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目前国内医学专业大学教育的外语专业教学着重点在语法、词汇等语言应用上,但作为特定文化背景和场合灵活发挥的一门科学,往往需要特定文化背景才能达到实用和预期效果。比如在对同一美好事物的赞美面前,中国人会谦虚的表示:一般一般,哪里哪里,可是在西方国家老外思维意识里,可能会认为缺乏实力或者自信,谈判往往顺利完成。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是非常讲究的,辛苦忙碌一个晚上的一大桌菜有时会谦虚的说一般般家常菜,那么老外会不会纳闷:远道而来为啥不做点好的,不受欢迎吗。而西方人饮食往往简单随便,一盘意大利通心粉,一盘色拉,几片面包,几杯咖啡就搞定了,看着电视随便就完成他们的大餐。因此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跨民族交流意识,对融入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医学专业大学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专业知识要求基础上,有意识的将语法、词汇、外语习惯等文化氛围营造出来,引导医学生在外国人在不同场景中、不同人物身份之间的称呼、问候、致谢、道歉等习惯用语,并由此了解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与行为规范。在讲解整篇文章时,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指出附载文化内涵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文学典故。

3.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通讯工具,扩大医学生对外交流和异域文化了解。

(1)外语教学应该积极引导医学生使用外文原版资料包括刊物、书籍、视频、网络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搜集一些异国物品和生活故事填充到医学生的外语学习中,在语言行为、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思维导向方面体会中外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需要。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学生应该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比如“守时”这一观念,中国人的时间观念里开会、赴约等迟到十分钟甚至半小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西方人却认为时间与效率紧密相连,需要恪守谨遵,而印度、巴西等地区人群对迟到却是不以为然,反而认为迟到是一种幸运。

(2)邀请外籍教师做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演讲比赛以及英语戏剧比赛等,加深医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知识的运用。

(3)在外语教学中充分挖掘现有课程的跨文化因素,加强词汇文化含义的教学。在我国医学院校现有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中,通常开设精读、泛读和听力三门课程。贯彻实施跨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个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把跨文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4.外语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提高。努力提高我国医学院校外语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无论从外语的教学过程还是从外语的交际功能讲,外语和汉语及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国医学院校外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外语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高的汉语修养和中国文化修养。教师作为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控制者、新知识的主要提供者,所以外语教师应该对语言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有系统的了解,并能自觉地利用语言方面的知识指导外语教学实践,把各种文化差异运用到课堂中去,使医学生从不同的文化对比中,不断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对外的交际能力。

四、结语

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英语专业课堂上尤其需要注重文化的渗透,不只是单纯的讲解词汇语法以及文章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注重课文中体现的文化信息和交流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静.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6):174-180.

[2]褚洪蕊.医学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6(5):356-359.

[3]邓军,尹慧如.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文史博览(理论),2014,10:19-22.

[4]赵建炜,王晓玲.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68-73.

[5]王晓燕.跨文化交际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1):84-92.

[6]罗运春,杜军.培养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22(2):190-194.

[7]彭云鹏,戴炜栋,等.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12.

篇8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能力训练;培养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训练的背景与目的

从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历史背景说起,跨文化交际训练发展契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作为派遣海外出国的外交官,商业人士等人的预备课程。当时作为训练,以授课的形式像派遣者讲授目的国的地理、法律、教育制度、天气情况乃至风土人情。20世纪70年代,如何促进异文化间的交流:(一)过渡到目标文化的先行研究;(二)实地研究;(三)将回到本国后再次适应环境而进行的帮助纳入考虑范围的跨文化交际训练等问题引起学者们的思考和研究。所谓跨文化交际,就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其间,语言固然是重要的工具,但文化因素在影响着交际的全过程。跨文化交际训练应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训练,更要能够在感性层面拥有文化共鸣感,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学习之后付诸于实践才是跨文化交际所追求的目标。当然,学习异国文化还要与自己的本国文化相结合,只有深刻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异国文化,理解了普遍性方能理解特殊性。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目前以汉语为母语现学习外语的同学来说,从出生时起就受到汉文化与汉语的熏陶,而在学习外语时需要我们有意识地习得异国文化,通过切身深刻体验,促进文化底蕴的形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流露,不是汉语式的外语,如此,就是形成了跨文化意识,就是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

跨文化交际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一种训练方法都可以单独实行,但就目前的课堂模式而言,仍需结合多种因素加以考虑,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授课目标、教材等。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训练中基础训练的目的、内容、方法,从宏观上认识跨文化交际训练的特征。最早普遍实行的是以信息,知识学习为中心,同时兼顾目标文化的意识水平与无意识水平的授课方式。自主学习形式也是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另一措施。学生自主使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从而能够说明某一行为模式的特点而进行的训练。通过异国文化的原因归属法,即“同型归因”的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方法为:归属训练,训练理解并说明目标文化的行为模式的原因、特点。其次,站在目标文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读因异文化间的交流接触而产生的误解、摩擦的案例,并从选项中选择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体验学习形式因其有各种形态的存在,因而也被广泛使用。体验学习法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阅读异文化交流间引起的问题,小组间相互分析,交流讨论,针对事件的具体问题,可进行角色扮演来找出摩擦的原因,又叫做文化认知训练。从小组为单位的训练延伸出DIE训练方法,对于搜集到的异文化间交流引起的问题进行客观地叙述与描写(Description),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在本国文化与目标文化间的不同意义进行对照并解释(Interpretation),进而进行评价(Evaluation)的训练方法。同时站在目标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容易捕捉到文化的相对性。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模拟实验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时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一)Barnga:通过使用扑克牌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参加者通过再现情景的方式表述异文化交流间遇到的状况,而后,主持者一边回顾发生的情景,一边分析所能体会到的价值观,情感层面,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并思考本国文化在此情景中的影响。(二)Bafa-Bafa:参与者分别划分进两间教室,分别教授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与风俗习惯,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相互交流,体验异国文化。比如,交给一组寒暄时身体不要接触到对方,而另一组则被告知寒暄时应互相拥抱,以示亲密友好。然后,要求与另外一组相互寒暄。(三)Ecotonos:是第二种方法的升级版,将参与人员分成3组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跨文化交际训练之后,以主持者为中心,进行动作的重复,这时,参与者也跟随再一次回顾自己所想,所学的内容以使其意识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对外语教师就如实验中主持人的角色。除了在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材之余,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多接触外国最新流行事物:如电视剧,电子书等。还可以多与外国朋友进行互动,互发邮件,这些交际有时则对外语书写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还要在脑海中将中文转译成外语,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的思维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训练对当前外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异文化训练是以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中心,知识学习兼而有之的一种训练形式。与个人的成长、异文化间的练习体验、学习是有划分出具体区别的。要求学生在端正态度的前提下自己体会跨文化间的差异,冷静思考、思路清晰、情感细腻。当然,教师在训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目前所处的知识阶段,设置学生不曾接触的场景,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再融入了语言环境的氛围中学习语言。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理解了语言,同时熟悉了语言所处的环境,进而也提高了学生对于人际关系领悟的层面,使用地道语言且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 文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26-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接触、会晤、谈判、协商、讨论越来越多,在这其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屡见不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因工作性质的关系,会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工作交流,要想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单纯的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在掌握语言技能和商务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背景知识,会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

一、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linguistic performance)。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及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是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核心地位。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英语教学目标之一

外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还要介绍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现象,运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在不同的文化场景下,克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根据不同的交流主题、对象及目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也符合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外经贸公司及外向型企业各类业务员岗位、商务文秘岗位,要求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用英语从事外贸销售、外贸跟单、涉外商务咨询、涉外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务服务等工作。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学生在工作中,会经常使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流,只有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在与国外客户的交流中,才能了解对方的行事原则,避免因文化缺失而造成的误解,才不会导致交易失败。

(三)工作性质决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经济的发展需要懂得外贸业务知识并能用英语直接工作的涉外工作人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能用英语交流,还要知晓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运用正确、得体的语言实现有效交流,圆满完成涉外商务活动。

三、影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还需继续完善。第二,课程设置以商务知识类课程和语言知识类的课程为主,片面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与语言相关的国家文化的教学,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不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培养,将语言和文化部分的学习分开,脱离社会文化语境,单纯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学中很少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使得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积淀很少。近年来,虽然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只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上,只是表层现象,没有触及语言学习的真谛,还缺少文化底蕴的渗透和积累,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远远不够。

(三)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意识的缺失

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意识的缺失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基本知识的讲授,不注重传授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对文化知识的讲解不多,而且也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忽视了文化教学对学生掌握语言和商务知识的重要促进作用。

(四)教学手段较单一

目前,教学中虽然也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教学手段仍比较单一,教学中,学生没有机会亲身参与到真实的文化情境中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堂活动不多,使得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差。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完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