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

篇1

一、从课程设置看衔接

小学从三年级至六年级均设置了《科学》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有8个分册;初中在七、八年级设置了《生物》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有4个分册;高中设置《生物》必修和选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各3册,本文只涉及必修3个分册。下面表1、表2分别是小学《科学》各分册和高中必修3个分册中与初中《生物》有联系的部分内容比较。

仔细比较上述两表中显示的各教材分册中所涉及的内容可知,在有关生物学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之间有关联的内容很多,并且在初中《生物》中这些内容的阐述比较仔细、深入,涉及面更广,技能要求更全面;而高中《生物》在遗传变异、生态系统、生命活动的调节、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技术等方面与初中《生物》联系紧密,在初中《生物》的基础上,更加加深拓展了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再加上选修的内容,为学生以后接受专业生物学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其中,初中《生物》教材的设置起到了很好、很明显的衔接作用。

二、从教材内容看衔接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小学《科学》中的有关生物学的内容,较少涉及生物体的组成结构、生理功能,较多描述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例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吃的学问”“养蚕”“我们长大了”等,因此明显侧重于宏观知识方面。

高中《生物》加大了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学习,例如:细胞膜的有关知识、酶的作用和本质、核酸、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基因的有关内容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从小学、初中的定性分析的要求向定量分析转化。随着高中学生身体、心智、能力的水平发展,研究学习的内容也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高中《生物》更侧重于微观知识方面。

而初中《生物》在比较详细阐述各典型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宏观知识外,也开始涉及生理功能的实现等一些微观方面的学习,例如: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细胞核的作用等,知识认知开始由宏观向微观发展,初中《生物》教材的这些内容安排起到了“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

三、从教学策略看衔接

生物科学不仅是事实和理论众多,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在小学、初中、高中的生物课程中安排有不少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是学生必须理解、掌握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策略,3个阶段也各有侧重。

小学《科学》侧重于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用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识记。例如:观察小动物、怎样搭配食物、养蚕、种油菜、做酸奶等。学生通过观察,亲眼目睹了一些奇妙的生命现象的产生、发展,而对怀有极高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说,没有比看一看、摸一摸、种一种、养一养等更好的策略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了。

高中《生物》的教育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研究,即科学探究,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1]。在高考试题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是“实验设计”,强调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该题型完成的程度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策略实施的程度。

在初中《生物》中也安排有不少实验,绝大多数是科学探究的验证性实验。要求学生在了解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的基础上,要会“提出问题”、要知道如何针对问题“作出假设”,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相互“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已开始对“如何让实验更准确”、设法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提出了初步的要求。

从小学《科学》的观察,到初中《生物》的验证,再到高中《生物》的研究,初中《生物》无疑又处于“承下启上”的衔接阶段。

四、从学习方式看衔接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高中《生物》,其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中,有两点是一样的,即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2]学习小学《科学》如此,学习初、高中《生物》也是如此。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探究能力,在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只需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精心组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即可。在此过程中,初中《生物》中的一些实验,理所当然在小学《科学》和高中《生物》之间起到了“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

五、从本地区教育实际看衔接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学在初中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却又“无足轻重”。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社会对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市的“中考”科目中没有生物学,小学毕业会考当然也不考《科学》。所以,初中生物学的“地位”一直不高。

但在七八年前,为了使高中生物学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加强了对初中生物学的要求,我市实行了在初中八年级进行生物学会考,并将会考成绩纳入中考考生的总成绩的方法。从一开始的只统计“优、合格、不合格”,到以满分5分计入中考总成绩,再以满分1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最近几年又不计分数了),近几年来小学毕业会考也将《科学》列入考查范围。

在小学毕业会考、初中中考、高中高考三级考试制度中,初中生物学要为高中生物高考作铺垫。而初中生物学会考的内容当然更注重与高中生物学的接轨,凡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初中生物学的部分(如表2),都成为会考重点。这更实际地体现了初中生物学“承下启上”的衔接作用。当然,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全心全意为学习服务。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学在小学和高中相关学科间起到了桥梁作用。作为初中生物学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学的教育教学,应该对小学《科学》、高中《生物》中的相关内容了然于胸,做好学科知识的“承下启上”的衔接工作,为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 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条也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文章阐述了高校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四种途径及高校在加强学生科研工作的措施和保障方面的要点。

关键词: 高校教师;大学生科研指导

高等学校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学生科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以及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专利申请。完善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科研指导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校师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中,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以及有效的科研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对大学生的科研指导也是教育科研应关注的领域之一。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

一、 结合专业课的教育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独立的科研科研活动,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科研是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有大量的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阵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研精神,帮助学生确定选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在师生合作研究中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创造发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种探索活动,因此,师生合作进行科研很有必要。因为学生科研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有意识地精心安排课题,有赖于教师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训练指导。教师所承担科研任务的前期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去做,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掌握文献检索、查阅、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在较大课题的研究中,吸取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一方面能发挥他们在科研中的作用,充当科研助手,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科研态度;另一方面,合作科研有利于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因为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承担科研任务,因其水平有限,科研成果很难得到承认,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社会实践进行科研指导

大学生是一个涉世不深的群体,学习的多是理论知识,对社会的需求知之甚少,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他们学习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纯基础理论研究很难受学生的喜欢,学生也没有这个实力,所以结合实践搞科研比较实际。在实践中,容易发现问题,大量接触业内人士,对学生科研十分有利。因此,各种参观,调查和实习都是进行科研指导的有利时机。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带领学生与一些企业合作或单独建立产学研基地、科技园区,并指导学生以勤工助学、兼职等方式,从事科研工作,使之加深对科技的认识,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

四、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应用一门或数门课程的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比较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是在学生掌握了本专业要求的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过渡到实际独立工作的关键性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进行训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选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制定写作计划,拟定论文大纲,把握研究进度,修订论文成稿等。

此外,高校应加强学生科研工作的措施及保障,第一,学生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需要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等多方面协作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并建立健全的工作机构,确定学生科研工作的直接领导机构,负责全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政策制定和督促落实等工作。第二,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支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生科研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及时、全程、专业的指导。成立学校学生科研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各学院成立相关学科竞赛指导小组并逐步形成学生科研指导教师培训机制。第三,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完善校、院两级协调统一、系统完整、功能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平台并构建校、院两级的学生科研人才选拔与培育机制,开设学生科研指导选修课,实行竞赛指导课程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学生科研指导课程学习与培训。第四,学校需要建立完善学生科研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学生科研基金资助总额并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奖励和培养力度。第五,学校需要建立完善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把指导学生科研列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条件并提高对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奖励标准。第六,学校需要完善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加强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力度,深入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认定工作,设立以科研助手为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并改革毕业论文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培育科研创新成果,突出优秀学生科研成果在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作用。

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高校教师需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同时对学生要悉心引导,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从而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衔接;小学和初中;生物教学

近三年,我同时担任学校的小学与初中七年级的科学教学,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科学学科学习兴趣大大降低,特别是生物教学的学习尤为明显。学习效果和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在小学时是班级中科学学习的佼佼者,也对初中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适应。针对这些情况,我进行了思考与总结,发现问题的根本在小学科学生物教学与初中科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过渡没能做好。原来,小学生物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方法,都对初中生物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从而热爱上初中的生命科学,就要解决小学与初中的生物教学在知识、兴趣、教法和学法等上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小学生物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是小学生物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要注意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为初中生物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平时,经常听到初中科学老师对小学科学老师抱怨,说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都有学过,但是并没能很好地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帮助。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再与自己平时教学中实际情形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出在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的衔接没有做好。例如,种子的生物教学中,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观察种子的外形,初步探究和观察种子的萌发。在中学阶段则侧重于学习种子的内部结构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在个体发育的教学中,小学着重于动植物外形结构的学习上,而中学阶段则会深入学习动植物生殖等知识。在人的生命活动的学习中,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人的具体活动与身体相应部位的关系,粗略地了解了人体的几大系统,而初中阶段会深入学习认识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这些都说明了中小学生物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是递进式安排的,也是符合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所以建议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知识点,为初中的教学进行服务;针对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初中老师应该对所教的内容做好选择,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在小学三年级学习凤仙花种子的发芽中,对各种种子外形特征就进行过观察;在五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对种子的萌发也尝试进行简单的探究方案的讨论与设计。这些学习中内容到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还会涉及,那么这时就将初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渗透到小学教学中去,这样一来也能很好地为初中教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萌发时就将重点放在探究种子内部结构与种子萌发成幼苗的内在联系上。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生物教学注重从感官观察、感受等情感上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而初中更注重学生生物素养的养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会更广、更深。这就要求对中小学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合理地衔接好,只有这样,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才能很好地得到提高。

中小学生物教材在形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会让人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产生偏见,认为小学阶段的生物教学没有学好,对初中阶段的生物学习不会有影响。其实,初中生物教学与小学生物教学之间还是有很多联系的。有很多小学生物教学知识都可以用在初中教学活动的情景创设中,为初中生物教学起到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对新知识的过渡作用。例如,四年级下册所学的动物的繁殖活动,就可以作为七年级下册动物的生长时期教学的情境创设部分。小学六年级中的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也可以用来作为初中七年级中的物种多样性的情景部分的设计。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像放电影似的想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有些初中生物练习中,也有涉及到小学教材中的知识,所以合理地利用好小学教材,对初中的生物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进入初中时,就面临着许多客观的变化。有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学生生理上的变化、学校环境的变化、课程内容上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变化、学校管理方式上的变化等。

由于这些突然的变化,往往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的不适应,结果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知识上又难以掌握、生活上也难以适应的“三难”局面,特别是有一些在小学是学习的佼佼者,由于不适应初中的教育教学方式而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甚至有的因此滑落为学困生,对他们的学习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每年都有这样的学生。例如,陈群乐(化名)同学,现就读于七年级,他原先在我们学校就读小学时,科学这门学科是非常优秀的,特别是在小学科学生物学习中,他经常会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探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与同龄的同学们比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在进入初中后,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初中的这些客观的“突变”,特别是生物教学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结果成绩是一落千丈,现在都成了老师担忧的学困生了。类似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如前两年升入初中的陆海东同学,现就读九年级,也因中小学生物教学方式的差异,师生交流不如小学多,导致他表现机会减少,感情逐渐被压抑,加上父母长期居住国外,亲情也没有及时得到沟通,进入青春期后,由此变得寡言寡语,不爱交往,学习热情激发不出来。而最终初中的生物成绩远不如以前。因此,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特别是七年级的生物教师,在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提前对每个学生的小学生物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顺利地做好教学上的过渡与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发现学习吃力的学生,及时了解情况,给予关心。在小学升入初中的阶段,学生因客观的“突变”,生物学习吃力跟不上时,大多数的学生此时是焦虑,缺乏自信的,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2)了解清楚具体的原因,对症下药。初中生物教师要从多方面去帮助学生找到生物学习不理想的原因,如,是学生学习方法上出现了问题还是教师教学方法与之不适应等,最后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生物学习中的问题。(3)做好坚持工作,逐步提高对学生生物学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稍有进步,我们在心理上就松懈了,对他们的生物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求,结果学生跟不上我们的要求,出来的效果也不理想。所以,教师要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逐步提高生物学习要求。(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教师扮演好学习的合作者。课后也多找机会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生物产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生物课程被误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学科。其实不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所学的生物知识,一般都是在直观观察活动中获得。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观察探究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和总结能力都不强。对于一些生物概念性的知识也是记忆思维较多,在学习上以被动接受的居多。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以理解和自主探索为主了,归纳与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明显加强。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充分认识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时地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适应,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进行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我们需要安排学生对蚕的一生经过的各个阶段进行观察活动,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上来学习蚕的生命周期。进入初中七年级下册学习动物的生长周期时,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相应地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也可以针对刚升入初一学生的具体实际,教师有意识的先放慢教学的进度,以后再慢慢加快;也可以用一些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生物教学中将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缓缓地渗透,以便做好中小学学生认知特征与中小学生物教学相适应的顺利过渡。

三、对教师的情况进行分析,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

在参加每次县里举办的学科培训会上,总是听到有很多非科学专业的老师在底下交流,关于中小学科学怎样教和自身的一些教学上的困惑等问题。从这些交流的内容中,我也和我学校的科学教师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真的是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我校的中小学科学教师有五位,其中只有一位是小学科学专业的教师,另外四位中,有两位还是音体美教师临时来顶课的,这样就造成中小学科学教师并不一定真正了解教材体系的特点;对学生能力了解不够,教学过程和教法不能准确地适应学生的实际;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和心理认知水平,导致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高,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实验教学,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科学教师队伍中的这种非专业情形,对中小学生物学习乃至整个科学学科的学习都是不利的,所以对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物学科教学衔接问题,我认为中小学生物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生物教材,以便自己加强学习。吃透中小学的生物教材,使自己对教材体系的特点真正地做到了解。(2)在教学中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是否适应;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发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中小学生物的衔接。(3)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教学中大量的生物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体验知识,感受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好。初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小学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小学实验基础,做好衔接。(4)在中小学生物衔接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的课前预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今后初中生物教学打下基础。也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和对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记忆,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做生物作业与及时订正作业的方法,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认真检查作业,教师批改后要及时对错题进行订正,教师也要做好“二次批改”的检查,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小学生物学习的顺利衔接做好准备。

总之,做好中小学生物教学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高效是我们每一个中小学生物老师追求的目标,希望中小学生物教师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对于中小学生物教学的衔接,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多媒体;科学教学;效率

《科学》在小学阶段,仅仅只是一门启蒙性质的课程。课程在呈现给小学生时,有很多大量的图文信息,比如彩色的实物图片,以及及其逼真的模型图,还有携带这的优美文字。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如何将这些图文并茂的信息知识,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展示给学生呢?多媒体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它可以将文字、图形,以及有声音和视频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会极大程度上地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浓烈的兴趣。

一、直观形象,激发兴趣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生活中那些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就因为孩子们存在这种特点,作为科学课堂,完全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这种特点,给予孩子们新奇有趣的事物,孩子们必将学得有滋有味,而多媒体技术就具有这种呈现色彩、声响、视频的功效。比如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就可以播放一段汶川地震或者玉树地震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看一下地震的爆形,感受一下地震带给人们的巨大伤痛,把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一种想了解地震的迫切心情。再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然后将地震发上的全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给学生,在特别直观形象的学习中,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地震发上的全过程。一堂科学课,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完全处于一种有趣、直观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着饱满状态上,他们的学习自然就很积极了。

二、情景创设,活跃课堂

虽然小学《科学》课程中图文并茂,同生活确实也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是这还不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空白,有待教师去挖掘,有待教师去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我们在新授《微生物怎样生活》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脑设计出微生物在一定时段内繁殖的数量图表和繁殖时的动态过程,目的是让他们弄明白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当然,在还没有播放微生物繁殖数量图表和繁殖时的动态过程之前,先让他们用笔认真演算一下微生物繁殖的数量。在他们一脸惊愕之时,教师就开始播放电脑制作的数量图表和繁殖时的动画,尤其是微生物的数量图表,适当停顿,让学生有消化的瞬间机会。这样一来,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科学课,有了充分的情景创设,学生们学习的课堂,自然而然地就活跃了。

三、超越空间,变繁为简

在科学课中,有一部分知识极其抽象,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品质水平还不是很高的。相反,小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品质水平还很不错。传统的手段不可能把那些极其复杂的抽象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而多媒体技术恰恰弥补了这一项不足,它完全可以将立体的空间东西呈现出来,还集合了文字、图像以及声音。还可以将难点通过动画分解,达到突破教学瓶颈的目的。对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一课,就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运用动画模拟出来。我们将宇宙这个大空间,缩小到一块屏幕中。在学生要学习和理解地球自转时,给学生出示一个地球和一个太阳,并且让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缓慢转动。当学生看到地球一半明一半暗时,很自然就明白了昼夜的成因。然后让地球稍快地围绕太阳运行,观察地球的各个温度带受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影响,地球就出现了冷热不等的规律,就了解了四季的形成。这样一来,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突破了空间想想后,所有繁杂的讲解就变简单了。

四、充分演示,优化内容

我们在教学《养蝌蚪》一颗时,教师指导学生,虽然有了养蝌蚪的实际活动,但是要把几个月的饲养蝌蚪的全过程完完全全地表述出来,这里难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就可以特别轻松地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蝌蚪的发育,到成为青蛙的过程做成动画片,演示给学生。并且在这一演示过程中,将青蛙的生长环境和生理结构知识一并呈现出来。在由实践到理论学习和体验中,在学习内容上已经得到了优化,学生就轻易地学到了蝌蚪的知识。

五、丰富表象,激发潜能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强,而抽象思维比较弱,他们的思维发展就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科学课中,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就是充分地调用学生的形象思维。不仅对于科学课堂的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支持,而且还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自身的视觉功能。因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须要有大量表象的东西要呈现。学生的头脑中表象一旦丰富了,就会增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品质,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益而无一害的。

六、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作为知识面比较广的一门学科,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可以教学,但比较吃力。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那将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同时还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实施创造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会呈现给学生学习的具体化、生活化、简单化、动态化、趣味化的理想教学环境,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令他们乐学,爱学,主动学,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种在科学课中的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模式,对学生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自然是大有裨益,对于学生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促进。当然,万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就科学课上,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在一定的时期里,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但是,随着对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上的探索研究,以及这种革新模式在理论上的提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科学课教学中的运用氛围必将会逐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李洪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09,(16):54-55.

篇5

关键词:示范;指导;探究;评价;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69-01

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

1.示范演示——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

实验教学中的教师示范,是为学生提供视觉形象和模仿的依据。为此,教师的演示和示范操作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深,也会逐渐影响他们在以后的独立操作中仿效,可见示范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态度及严谨的科学学风的形成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的演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操作规范,准确无误;(2)操作和教材内容一致,创新实验要加以说明;(3)示范操作快慢适中,语言简明,创造和谐,美妙的演示气氛;(4)保持演示台(或桌)上整洁干净。这样学生通过"看"示范,"听"讲解,"做"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示范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2.指导实验——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人为控制与干预

学生实验操作时,除了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明确操作方法、步骤外,还要对实验操作进行艺术性人为控制与干预,让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概念由表及里不断加深。如《溶解》一课,为了让学生建立"溶解"的初步概念,我提供了这样一组结构材料:(1)食盐与沙子。(2)面粉。(3)高锰酸钾。师生分三步完成实验:其一,通过对食盐和沙子这组材料的实验操作,学生初步感知现象:食盐在水里看不见了,它溶解了,沙子沉在水底没变化,它没溶解。其二,通过过滤、沉淀的实验操作,把面粉与食盐、沙子作比较,学生会区分较难判别的"溶解"现象,认识推进了一步。其三,通过对高锰酸钾未搅拌与搅拌两个现象的观察,学生认识到了"溶解"的本质属性: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样,活动由浅及深层层推进,学生的认识由表及里不断深化,效果显著。

3.课外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只有坚持课内外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于课后拓展实验,才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获得课内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拓展。

如四年级下册(科教版)"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种子萌发"的全过程。另外,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4.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参考实验的兴趣

总结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实验后,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汇报实验结论,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不能用"我认为……", "我觉得……"这样的语言代表小组发言。当学生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汇报时,教师更不能评价为"你说得真好!""你的实验很成功"等。在评价时,教师不要侧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个人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也不能侧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的具体做法是:当学生的实验设计有新意时,奖个"红五星"记在"实验星"签名本,分组的同学,不同组之间,不同分工之间进行比赛,如最佳小组长、最佳实验操作员、最佳观察员、最佳记录员等等,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5.多媒体辅助——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篇6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以使用在很多个方面,对于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也是十分适合的;小学科学是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往老师在课堂上常常只是陈述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对于科学实验也是形式化,之后就留给学生自己利用,这样的课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将课堂上进行不了的实验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好奇和热情,同时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导入要具有趣味性

篇7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来表述美术与文学艺术的相得益彰再好不过。如诗如画用来形容山水的美,彰显了美术与语文元素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之美。语文是文字的传承,美术是造型视觉艺术,将语言文字的诗情画意融入到美术的流畅线条中,能彰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实施诗歌配画、日记和作文配画,或者将美术的点、线、形、色彩、明暗与空间等视觉艺术,以优美的文字语言进行表述,显示出艺术的美。如版面设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语文中的艺术字体、文字搭配等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小组学习模式,展开黑板报或电子版小报的设计,使得小报布局合理、颜色协调、搭配得当。在小学美术学习中融入语文艺术,彰显文字中的图案美,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二、引入音乐元素,凸显节奏韵律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音乐相对流动,是时间艺术,美术相对静止,是空间艺术。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符合动静搭配原理,将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与思维创造的音乐艺术,以可视化的美术艺术呈现出来。同时,美术教学可以借助音乐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如“听音乐画音乐”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美术与音乐结合起来,在感悟音乐的同时,自由想象,画出学生心中所想,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音乐中呈现出来的内容。以不同的线条、色彩搭配、画面设置彰显音乐和美术的艺术魅力。又如引入“彼得与狼”音乐艺术,引导学生在音乐故事中畅想,发散思维,深入学习美术知识。以音乐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将音乐思维中的意境以可视化的美术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三、引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美术不是一门单方面的艺术,它不能独立存在。数学中几何图形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美术艺术的作画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缺乏对数学三视图、立体图形知识的学习,美术学习就会受到阻碍。小学美术教学需要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凸显学生立体思维,体现数学学科特色,立体几何图形的学习,为美术学习增加动力。如“拼拼搭搭”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与立体图形知识,分析点线面组合的规律,激发学生创意思维,拼搭出画面生动的组合。又如“纸柱造型”知识的学习,结合数学中的立体图形知识,运用裁剪、卷压、折叠、黏贴等方法,打造出纸雕艺术。纸雕是一种运用卷曲、立面、立折、立柱、立体,将平面纸立体化的技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结合生活用品与建筑,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

四、引入科学元素,凸显无限奥秘

小学科学课程是自然、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没有将每个学科进行细分,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生物发展与自然环境。将美术学科与科学学科结合起来,深入了解花鸟鱼虫的习性、特点与生活环境,探索自然的瞬息万变与灵活多样。结合眼观、耳听、手摸,进行比较分析,将这些知识与美术艺术融合起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和了解,更好地运用到艺术学习中。如“自然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分析下雨、打雷、刮风、下雪时的自然现象,或者展现火山、瀑布、夕阳等景象,将科学知识融入到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又如“春天的色彩”相关知识,也涉及科学中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自然中感悟和w验,将其表现在美术作品中,以此强化学生艺术体验,提升艺术素养。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 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8

S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科学”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划入了小学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该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正的“科学”。

一、小学科学的设立背景与意义

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普性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现今我国的教材编排中,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接触不到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知识,那么“科学”这一学科所起到的启蒙效果,便不容忽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在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具有科普意义、启蒙意义以及奠基意义。因此,做好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过于僵化

目前,很多学校对待科学课程比较功利,进一步影响到老师、家长、学生对待该学科的态度。很多教师及家长更为关心期末时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是否对科学感兴趣,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则往往忽视。而科学这门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期末分数并不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着对未知事物浓烈的学习热情,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家长便会认为学生不努力,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的现状在农村地区表现的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采用最传统的课堂宣讲式教学,难以将科学的趣味性表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心智发育尚处于不完全的阶段,平日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对待科学时不能够怀着兴趣自发地去学习,那么就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农村地区的部分学校中,科学课程往往会由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在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的背景下,兼任教学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让教学过程固化,甚至出现科学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的情况。

(三)教学思路缺乏趣味灵感

教师与学生不同,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是在长达数十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而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总量有限,对外界知识的获取更多依靠兴趣、热情等较为感性的东西。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师生所存在的这种差别,在教学思路上缺乏趣味灵感,为了活跃课堂,只是将过往的案例生搬硬套,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问题在年轻教师群体中较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的趣味引导不应该存在于理论体系里,更应该灵活变通于实际授课中。

三、小学科学的趣味课堂构建

(一)引入日常生活,课前预习趣味化

从小学科学的课本内容可以看出,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比较贴近日常生活,这方便了学生理解知识,也降低了课前预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这一优势,引入日常生活的小事,让学生对某一章节的知识在学习之前便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为“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便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寻找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命体,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喜欢的生命体带到课堂上,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浓厚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动手、发言的能力。

(二)加入多样游戏,课堂实验趣味化

小学科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50%,另外50%则属于实验操作。如“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太阳和影子”“冷和热”“光和色彩”等等均具有显著的实验性。为了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样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植物的一生”是《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果、蔬菜带入课堂,进行趣味猜谜连线游戏(如图),让学生答出某一水果或蔬菜是植物的根、茎、叶、花还是果实。游戏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将易区分的植物和不易区分的植物糅杂在一起进行连线,逐渐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比如苹果是植物的果实这类简单的问题;红薯是植物的根则属于相对复杂的问题。

(三)延伸丰富活动,课堂练习趣味化

课堂活动是课堂游戏的进一步延伸,通常可以应用于一个知识点内容初步学习完毕,学生自主练习阶段。通过丰富的活动来让课堂练习更有趣味,需要具有较为充裕的课堂时间以及较为充足的课堂空间。对部分农村学校来说,涉及到大自然、生物圈等领域的知识点,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附近的“短时郊游活动”,让开阔的自然天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巩固、练习的环境。如在三年级课本知识中,有一单元内容涉及对天气的认识以及测量,极为适合在户外活动中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地对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求知欲以及对新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当今诸多课堂教学问题下,应该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堂练习等多个角度着手,通过生活化的角度,打造一个更有效率的趣味课堂。趣味永远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在完善的趣味课堂教学措施下,小学科学将成为一个纷繁多姿的世界,给学生一双游览大千世界的美丽翅膀。

参考文献

[1]孟令红.松浦拓也[日].角屋重树[日]等.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的中日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9):30-35

[2]王强.周婧.郭明等.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的课堂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J].化学教育,2016,37(7):62-65

[3]毛加宁.刘忠琦.蔡芳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对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有助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开发学生智力,提升学习水平。学习兴趣是学生长久学习的动力支持,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能和价值,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加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学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平等的教学环境,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直接的接触人员,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好奇心较重,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养成。教师只有带着微笑进入课堂,才能带给学生温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教师在讲台上,通过黑板和教材进行讲解,将知识强制性灌输给学生,学生主动性不足,学习兴趣偏低。也正是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师生之间无形中形成了一道屏障,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无法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如果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可以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促使课堂更加和谐,有效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建立密切的沟通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将有效提升,更加积极的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2.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从现代教育理论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有效发挥,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需要有耐心的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和提出的问题,即便学生的发言存在错误,或是表述不完整,也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将内心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如果教师能够以微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和安慰。只有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提升教师的修养和素质,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应该注重课堂气氛的调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学生对教师感到兴趣,那么将会对学科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同学生聊天和交流,讲解和了解科学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挖掘教材内容,提升审美感受

小学科学教材中内容较为丰富,其中涉及内容较为多样,可以将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感受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结构美、生态美和形态美,从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教育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教学素材图片和视频图像播放给学生,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到科学知识,尤其是将大自然画面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感受景物的美丽。

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不同,同样的展现出来的美感也是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鸟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飞翔,马可以在陆地上奔跑,雨可以凭借鳍在水中自由翱翔,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为大自然装点亮色,带给人更加赏心悦目的感受。故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小学科学教材重农的内容,促使学生可以深刻的感受教材中的美,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科学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标本、模型和电影兴趣较为浓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结合科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优化教学过程,促使教学活动可以有序开展。诸如,在《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讲解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并且在每个试验台上放一个发芽的马铃薯,同学们一起进入实验室,一眼就看到了发芽的马铃薯,开始激烈的讨论马铃薯上为什么有芽,由此联想一下还有哪些植物可以不用种子即可繁殖。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设置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在讲解《怎样移动重物》中,提出,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撬起来整个地球?这种说法对吗?通过巧妙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可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获得足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对于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学科特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提升教学成效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武玲.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兰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1(07):77-78.

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室内资源室外资源

【中图分类号】G 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58-01

随着我国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学科学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知识与一体,包罗万象。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启蒙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加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因为教材的篇幅有限,所容纳的知识内容也有限。而生活是无限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也是无限的。那么,教学中怎样科学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呢?

一、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理解

课程资源顾名思义是课程的原料。课程资源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给与了高度的重视。研究和探讨课程资源首先要研究和探讨课程问题,课程资源是课程的核心内容。最开始研究课程资源的是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泰勒是西方最著名的课程问题专家,泰勒通过对课程目标来源问题的研究从而探讨了组成课程资源的结构。而我国最开始提出和研究课程资源的专家是吴刚平教授。在新课改实施之初,教育理论工作者就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个创新点,我们也把这一观点看成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课程资源的含义丰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探讨。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综合,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各种因素的构成。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课程资源都是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小学科学这样具有无限外延的科学学科,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源自于教材内容,是相对于教材内容而言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途径。课堂内资源主要是学生配备的实验室、图书馆、器材室,课堂外的资源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学校的植物园、科学角、科技景点等内容。学校内部的花草树木等都是属于课程资源的范畴。学校图书馆内的科技图书、科技资料的配备,都是资源的积攒。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绿化地,开展科学实验,内容可以有动物、植物、气象等问题的研究。这些科技园地和科技景点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而充分利用。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都可以得到提高。

三、强化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措施

1、学校要给与支持和投入

众所周知,新课改后的小学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教材内容中融入大量的实验内容,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并进行细致的观察,而且实验的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是学生形成科学能力的途径,也是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与大力的支持,像对待语文和数学课程教学那样重视小学科学的教学,尤其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力争从学校的大局入手,给科学教师和科学教学以最大的财力和物资的支持。为教师订购科学教学资料和教学参考书籍,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准备资料和书籍,让师生有材料可用,有资料课参考,从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2、积极开发教室外的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科学意识的启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科学探究。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观察实验、标本制作,科技创新,植物种植,动物饲养,劳动技能,实用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进行简单加工,使之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比如为了学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和科学的观察,我们在学校的花园里引进了各种树木、植物,让学生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帮助等;在实验室里养一缸鱼,让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小蜗牛、蜻蜓、蝴蝶等小动物,都可以在校园安家,学生可以随同老师到这里观察这些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直观、生动、实际,是科学教学追求的高境界。

3、建立校内的动植物园

科学教材中有对动物进行观察的内容,所以可以在校园内建设一个小型的饲养场,养殖一些鸡、鸭等动物,随意给学生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机会。苜蓿草、凤仙花、三叶草等的种植,给学生进行植物观察提供机会。这些内容都是科学教材中的内容,但是写在纸上的,而学生亲眼见到的知识,要比单纯依靠书本的教学要重要得多,真切的多。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并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这就是完成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养兔子和羊,它们的饲料是草,它们的粪便却是蚯蚓的饲料,蚯蚓可以净化土壤,发挥环保的作用,蚯蚓还可以作为鸡饲料。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体会到,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培养。

4、深入社区寻找课程资源

社会生活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大课堂,社区内也是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场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内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考察,对经济、对环保、对工业等的发展作以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拉近科学知识和学生心理的距离。

综上所述,开发课程资源是科学教学的都有特点,也是学科特色所在,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认真对待自己肩负的使命不断推进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深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积极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索科学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吉荣.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