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教育的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美教育的形式

篇1

审美教育民族素质教育方针

审美素养作为人类文明素养的内核,关系着社会综合素质发展的趋向。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审美教育能够对他们的未来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加强美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民族素质是指该民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具备的群体品格。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而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则常常聚象为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从当前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发展需要来看,审美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但相比之下,文明素养的发展滞后了,唯利是图、丑恶不分、信念缺乏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历史发展面前塑造出一代具有较高素质的完美人格,才能彻底消灭以假乱真、以恶抑善、以丑为美的奇怪现象,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战略目标。

二、加强美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

美育是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在国务院的几个五年计划报告中都有明确的说明。德育是通过说服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智育是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使人获得有关世界万物的知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体育是锻炼人的体魄,增强人的保持的;而美育则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可见,美育与其它各育之间只存在联系性而不具有可取代性。所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既要发挥各育之间相互渗透的优势,又要确保各育的独立性地位,美育也不例外。

国家的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整个教育活动的航标,能否全面贯彻,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不能有任何的偏废。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这些犯罪者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由于接触黄色下流的书刊和音像出版物而误入歧途的。此外,在许多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衣着怪异、描眉点唇的稚嫩身影,可以听到一些绮艳轻荡的流行歌曲。那些青少年们,耳濡目染着一片灰色和黄色、香风和迷雾之中,深受其害而不知,滑向颓靡而不省,甚至错把靠偷漏税或“走穴”而成为富翁的大亨、大款、大腕们当作偶像崇拜。仅此一端,就足以说明部分青少年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追求美的格调是相对低下的。现实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使美育能够沿着科学、严整、系统、有序的路子前进,以迅速补上教育方针实践中“疲软”了的美育这一块。

三、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和完善其它各育。

首先,美育可以补充和完善德育。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与审美情感,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在很多情况下是统一的,“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另一方面,美育有助手道德教育的实现。因为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内心指令的,而美育是通过对内心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外在他律(道德规范)转化而为内在自律(自觉的命令)的一种活动,它可以使人的一切道德行为趋于善。所以,充分利用美育这一特点,对抓好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无疑会有帮助作用的。

其次,美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其创造才能的发挥。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实都证明了这点。爱因斯垣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麦克斯韦由对称的形式美的研究,纠正了法拉第的电磁理论。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的提出,就是由于受了他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的启示的缘故。爱迪生的许多发明创造,在一定程度都和他母亲早年领他郊游和给他朗读文学名著有关。这都说明,审美教育是激发人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美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容低估的。

再次,美育对体育也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美育使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后,转换一下兴奋中心,解除由紧张而引起的疲劳,使身心得到调节,从而促进人体健康。另一方面,美育可以塑造人健美的形体。坚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锻炼和训练,能使人的形体变得和谐和健美。此外,美育还可以促进体育技艺的提高和体育道德的完善。当然,美育还可以用来指导劳动技术教育,它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身心愉快,动作协调,顺利地完成劳动任务,还能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产品精美优良。认识了美育对其它各育的作用,也就把握了加强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加强美育也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 美育 教学

美育是通向人格完美的必有途径和桥梁[1]。科学和美学是从不同侧面来认识世界的,它们如同一对孪生姊妹,形影不离。化学实验是自然美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在课堂教学中的再创造和再体现。

一.化学实验中实施美育的内容与途径

1.化学实验中的物质美、现象美和创造美。化学实验给学生直接感知的内容,主要有各式各样的仪器、五颜六色的药品,反应过程产生的光和热。教师在化学实验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例如在大一新生第一次实验时,我们选取了“三色杯”、“蓝瓶子”和“滴水生烟”三个实验得到学生的夸赞。这样,在美的感受中获得化学知识;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促进智育的发展。以美引真,借助美的欣赏,扩充知识领域,了解化学实验反映的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创造是人生的本质, 是人一出生就开始的活动, 是人生的旋律[2]。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塑造美的形象,使学生从精神感受和实践感受中获取知识。例如,氨气性质的“喷泉”实验成功了,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不仅获得了氨气重要性质的化学知识,而且接受了丰富的美感教育,使知识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2.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美和行为美。化学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好的演示实验往往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除了力求实验的成功外,还应有意识地渗透美育,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3]。因此要求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以仪器装置整洁有序体现造型美;敏捷灵活、熟练规范的操作体现风范美;实验效果明显准确体现科学美;语言配合精练生动体现整体美,才能产生醒目真实的化学现象。指导学生操作时,运用适当的手势也能够增强学生记忆。

二.化学实验中渗透美育的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这门学科就是从实践感性形象来揭示物质世界的形态美、变化美、奇异美、和谐美、以及富有哲理的规律美。通过实践中美的感受, 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物质的外表美又是物质内部微观美的体现。如硫酸铜、氯化钠、明矾、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规则的晶体,它们不但有着规则性的形状美,而且呈现五颜六色的色彩美。当它们配成溶液时,更是绚烂多彩。天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粉红直至深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学生通过对这些自然美的认识,必然会联想到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此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提问:为什么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的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物质却会呈现如此形态万千、光怪陆离之美呢?为什么硫酸铜溶液是天蓝色的?而其氨溶液时深蓝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是粉红直至深红色的?激励他们探索物质的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

美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低碳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当今全球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每天数以万计的学校都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化学实验室的绿色化很重要[4]。如果一杯被污染的黑色的脏水在实验室中经许多工序后被处理成清澈明亮的纯净水,从而获得了使用价值,这显然是一个“由丑变美”的过程,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美育是很有必要的。每次实验结束后都会积攒几桶脏水,是特别容易的,而如果将这些脏水转化为纯净水,则是特别困难的。通过类似的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是行之有效的。

三.结论

化学实验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师应努力地挖掘其美育素材,探索美育的途径,抓住契机,潜移默化的进行美的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追求化学科学之美。

参考文献

[1]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6

[2]刘文霞.广义创造论[M].海拉尔: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1

[3]苏薇.化学演示实验的美育渗透.教学与管理[J].2003.9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B-0115-02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逐步实行,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是,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等方面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语文审美教育效果不佳,阻碍了学生语文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实现自身关于物质与审美的合理结合,提高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生活审美的不断提升。可见,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探析提升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性的措施。

一、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实践性

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性可从审美教育在新课标下的定位、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从审美教育在新课标下的定位来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通过提高课堂生动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教学。

其次,从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来看,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最后,从审美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来看,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字、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机结合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性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面对严峻的高考挑战提供休憩的空间,进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包括综合认知和应试心理两个方面素质)。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包括教材美、教师美、教学美等方面的内容,随着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的不断推进,研究者普遍认为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偏向功利性;教学内容片面注重自身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导致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学生对审美教育理解不深入,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创造性。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说,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偏向功利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学生成绩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考试为目标的审美教育,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同时也导致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下降,抑制了学生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只注重教学和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认识不够,导致对教学内容的划分不合理,学生理解不深入。教师只注重自身的教学“表演”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理解不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利。同时,教师忽略了语文的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功能,使得教学内容划分不合理,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审美的理解不深入。

最后,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对多媒体等新兴教学方法过于依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缺乏内容创新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进而导致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教师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促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践性的措施

基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审美性、情感性、开放性、持久性以及师生对话等原则,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的能力,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性。

(一)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对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视度。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束缚,从思想层面提升对高中生审美教育的重视。学校可以组织或者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审美主题的研讨会、学术交流会,邀请一些在语文审美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一线教师和专家来分享审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教师要从内容和方式方面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高中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遣词造句和(下转第118页)(上接第115页)言语表达与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外,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育,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自主的思想表达与沟通。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阅读、作文写作等常规的项目的创新性教学来逐步引领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认知与提升。例如,教师可以以“春”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及想象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学生审美的能力。

篇4

关键词:多元化;民俗艺术;创新意识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有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生活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1~6年级,学生以及家长可以尽早发现自己的美术天分或者培养自己的美术修养和功底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德、智、体、美中,虽然“美术教育”提出得较晚,但是人类美术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却很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孔子、老子。美术教育历来受到教育家的格外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为升学,美术教育被挤得无影无踪。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美术教育必将体现出它更多的功能和实用价值。

二、民俗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说明了地域之间有民俗差异。地域的差异就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也就体现了多元性和独特性,而地域间文化的差异促进了艺术的融合,这就为我们的美术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创造空间。民俗在我国古书《礼记》中说:“礼从宜,事从俗”。“民俗”是由“俗”――“风俗”(习俗、民风)――“民俗”这样一个过程演变而来的。就民俗艺术本身而言,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等。民艺的分类大致可以分成艺术性、民俗性和生活性。

(一)民俗艺术为小学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人教版十二册《儿歌配画》一课,我和学生共同收集了大量的本地儿歌,如儿童游戏拍手儿歌:“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搬小凳;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爬雪山……”并且还收集了许多图片,其中有许多都是学生自己动手画的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玩耍的图片。

(二)民俗艺术为美术课程提供了独特的创作素材

如人教版第十册《记忆画――家乡风情》一课,我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的学生为我们有这样丰富的民俗文化感到十分自豪,他们积极地搜集有关资料,向他人描述或者独自创作,写出与自己相关的素材。有表现广场上扭秧歌的、有表现清晨跑步以及练太极拳健身的,还有表现乡下制作榨菜的情景,还有的在过年过节放鞭炮、玩龙、舞狮等热闹场面。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会思考、乐于发现、喜于创造

篇5

关键词:职业高中 音乐教学 审美教育 重要性 实施策略

审美教育在职业高中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它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即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发挥音乐的作用和功能。笔者认为,为了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中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职业高中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落实。

一、审美教育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1.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渠道。审美教育能够把对音乐的感知转化成一种愉悦的享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在学生进行某一项活动时,并不是身体所给予的本能反应,而是思想感情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慢慢付诸实践的。职业高中音乐的审美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蕴含的美好事物,并且通过这一种方式净化学生的人格思想,从而最终达到一种趋善避恶的高尚道德情操。

2.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其它感官,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和记忆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音乐的弹奏和感知时,学生都必须调动全部的感官能力去体验音乐的的美好,因此其对于学生智力的发育和思维能力的扩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现代的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能够得到发展,这是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音乐的教学当中融入审美教育则很好的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当学生完全的融入到音乐的美妙和创造当中时,注意力就会发生转移,内心将会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使学生超脱自我,心情开朗,积极的面对生活。

4.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方式。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音乐教育学者经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完成。学生人格的全面的发展不是靠生搬硬套的讲授一些知识,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的,学生通过音乐的审美教育能够在内心很自然的产生一种奋发进取、乐观积极的精神力量,使学生能够为了那份美好而努力。学生就是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审美教育而渐渐的陶醉学生的情感灵魂。

二、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对策措施

1.训练和提升学生的美感。音乐是属于美学范畴内的一个学科,在教学中,职业高中要在培养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加强对职高学生的情感训练和美的感知,美感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的每一堂课都应该融入美感训练的要素,使学生通过这种不间断的美感的认知和练习中理解美的类别和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记忆、音乐认知、音乐想象的能力,从而获得艺术的愉悦感。

2.大力营造审美的浓厚氛围。要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在教学中提升审美教育的效果,不仅需要过硬的设施条件,同样还需要软环境,为学生创造适合音乐审美的艺术氛围。比如说,在讲到某一器乐、声乐或者表演上的知识点时,可以让一些有这方面特长的同学上台表演,并且带动其它的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定期举办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对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教师要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在新课改之下,老师应该在让学生容易接受和适当了解音乐的相关背景的基础之上,要通过作品之间的横向比较和联系,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所包含的音乐要素,理解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从而训练和培养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分析能力。其次,要善于挖掘审美教育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在学生先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作品当中的审美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增强音乐审美教育的效果。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良好音乐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加强对音乐的喜爱和音乐的享受,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同时和创新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培养出学生学习音乐、感知音乐、创造音乐的兴趣。最后,要重视经典作品。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自然有着它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蕴含着更多的审美要素和情感内涵,学生在聆听经典作品时,能够使学生的思想、灵魂和精神能够得到升华,净化自己的心灵,体验到社会发展的美好主旋律。

4.选择好音乐教材。教材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要想在教学当中很好的体现出审美教育的精髓,那么教材的选择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符合学生特点、作品内涵丰富的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享受。另一方面,音乐教材还要体现高中(生)积极向上,明朗优美的特点,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灵活的印制一些教材。

三、结束语

总之,在(职业高中)音乐课程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能使学生掌握规定的音乐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音乐是一门非常美的课程,而作为音乐教育的传播者,教师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并通过教育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耿剀.浅谈职业高中的教学特点[J].山西成人教育,1994,(08)

[2]王慧玲.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

篇6

一、艺术教育中需要多种表现形式

幼儿具有好动、爱美的天性,他们喜欢唱歌跳舞表演、涂鸦画画剪贴,以音乐、美术审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就能满足幼儿这方面的认知心理需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明确指出,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显然,艺术教育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然而,传统的幼儿艺术活动片面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形式比较单一,致使相当一部分幼儿园在艺术活动中局限于幼儿模仿性的唱跳和“依葫芦画瓢”的画作,忽视了激发和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也压抑了幼儿创造性地表现美的积极性。因此,由此我们这样理解: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必须十分注重呵护幼儿的自主性意识,尊重他们的表现方式,珍视他们的表现成果,以充分引发幼儿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性潜能。

二、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怎样应用

1.艺术教育的取材和表现形式的选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

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可以被利用的艺术教育素材内容丰富、林林总总,可以被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符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由此我们认为,在选取幼儿艺术教育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时,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幼儿能够凭借已有的审美基础和经验去理解、感悟、欣赏美好的人、事、物,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和爱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并能引发他们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以及他们能够掌握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技巧,充分认识、判断、尊重和把握好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审美基础和需要,切实贯彻《纲要》强调的三个原则,这样才能引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浓厚兴趣。

2.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根植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教育家乌索娃曾说:“正确地组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就意味着正确地教育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游戏和游戏时的各种相互关系中,能够实现有效的教育过程,正因为儿童在这里不是学习生活,而是过自己的生活。”《纲要》艺术领域的教育“指导要点”也强调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由此可以这样理解,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就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游戏、尝试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边模仿边探索实践,在获得情感体验和经验的同时,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发展了创造性能力和潜在的艺术智慧,因此活动就成为他们实现审美情趣发展和艺术表现能力提高的基础。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特点、认知水平、能力和发展需要有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应善于发现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点,正确把握幼儿的审美基础,从而有效指导幼儿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切实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能力。

三、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研究

1.不同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取材和表现形式选用的研究

研究要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审美认知和技能基础以及他们的审美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艺术教育题材、内容以及合适的表现的手段和方式,逐步构建并形成本园的艺术教育主题、内容、目标要求、表现形式等课程系列,供不同年龄段组织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使用。

2.幼儿艺术教育中多种表现形式环境创设的研究

研究要点:按照不同年龄段艺术教育题材和内容,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多种不同的呈现手段和方式,创设富有艺术教育特色的各班小环境和幼儿园公用的大环境(走廊、大厅、专用活动室等),让幼儿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享受美的熏陶,获得创造性审美的灵感,激发审美创作的愿望。

3.多种表现形式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设计和实施的研究

篇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蓬勃展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如何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审美意义,优化美术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完善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应以“情”和“美”的角度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美术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节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趣味教育与教育的趣味》),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篇8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 ,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3.审美理想的培养。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4.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 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础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作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种表现形式;审美

在本文中“多种表现形式”特指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中的多种表现手段和方式,主要包括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如,音乐领域中不同形式的唱歌、跳舞和美术领域的不同用材和表现手法。下文就从多种表现形式在幼儿艺术教育应用中的依据展开。

一、艺术教育的取材和表现形式的选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

来自于幼儿生活之中可以被利用的艺术教育素材内容丰富、林林总总,可以被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种类繁多,但并非所有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都符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发展需要。《纲要》在“组织与实施”部分强调: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三个原则,即“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由此我们认为,在选取幼儿艺术教育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时,教师应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幼儿能够凭借已有的审美基础和经验去理解、感悟、欣赏美好的人、事、物,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和爱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并能引发他们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以及他们能够掌握的表现形式和技能技巧,充分认识、判断、尊重和把握好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审美基础和需要,切实贯彻《纲要》强调的三个原则,这样才能引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浓厚兴趣。

二、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必须借助富有浓厚艺术气息的环境

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中说过:“艺术鉴赏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多听音乐就能培养和提高耳朵的音乐感;多看绘画就能训练和发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学作品读得多了,读得熟了,也就有了比较,有了鉴别和欣赏。……显然,人的艺术修养只有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纲要》的“组织与实施”部分也强调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显然,在开展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时,创设适宜于幼儿审美需要的环境就显得十分必要。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她的教育中把“给幼儿提供准备好的教学环境”作为其核心思想。她强调教师应成为环境的准备者、保护者和管理者。所有的环境创设都必须是在幼儿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它既是用来幼儿欣赏的优美环境,又是激发幼儿自由创造的乐园。因此,应将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环境中充分体现出来,努力营造一个能让幼儿充分欣赏美、感受美的环境,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启示幼儿的审美兴趣和艺术创意。

三、多种表现形式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根植于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篇10

《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新编教材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初中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这个定义虽然未必全面,但蔡先生抓住了美育的本质问题,对我们讨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非常有启发的。所以,今天许多人仍然主张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与蔡先生的观点是相通的。

我们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陆广智《基础美学》)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由此,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由各门课程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环——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的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的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愿望和追求。

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我们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新课标》有关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上面所叙中学美育的任务,可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方色彩绘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问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