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成就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研究成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研究成就

篇1

关键词: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0-01

一、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它的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发挥之前,它的研究价值可能仅占1%,甚至是0。因为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体现在哪儿?从应用的角度看,体现在所研究的问题能对社会或实际工作产生重大的意义或作用;从理论角度看,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当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可见,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科学研究价值的有效平台、是检验科研价值最有效的途径。

二、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成果转化周期长、转化率过低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转化,是长期以来困扰社会科学界的一个问题。社会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能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研究是否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社会科学成果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是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是转化的方式、途径与自然科学的成果有所不同。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降低了研究意义,而且为重复研究埋下了隐患。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例:1999年—2004年共立693项,截至2005年年底已结668项,结项率为96.39%。1999年—2005年共出版了9本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汇编内容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中已经结项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的6000字左右的摘要,其中1999年—2000年收录了28篇、2001年收录了39篇、2002收录了43篇、2003年收录了45篇、2004年收录了43篇、2005年收录了50篇,另外,2002年—2003年资助出版了三本书,包括5项研究成果,华南师范大学《美国体育社会学》、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中心《日本体育产业研究》、首都体育学院《体育经营学》、体育信息科研所《体育赛事经营管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学院《美国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9本汇编共包括251项研究成果,转化率为37.57%。当然,部分研究成果通过或政策应用等形式也进行了转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以研究成果摘要汇编的形式还是以论文或政策应用的形式进行转化的仅仅是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二)成果转化途径单一、专业性不强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公开出版发行的方式面示学术界与社会。这是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形式;2、以内部报告的形式,为党和国家、政府部门、地方省市和企业的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正确的理论方法,服务于社会;3、以在学术研讨会议上发言或提交论文的方式,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4、以学术评价、评论的方式,向学术界和社会介绍和阐释社会科学成果的研究内容、研究状况、研究水平、学术成就以及研究的得失,推动学术交流与学术争鸣;5、以教学演讲、电视访谈、影视制作、网络文章等方式,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体,多方面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播科学知识、传承文明、教育青年与民众的功能,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三、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学术环境影响

就社会科学自身而言,一些研究人员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对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热情不高;有的学者有意无意地远离实际,认为只有搞纯学理研究才是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看不上做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的人;有的学者的应用研究急于求成,深入研究不够,研究质量不高。这些都造成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困难。科研成果推广应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战略。同时,现有的成果管理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将成果的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内容。以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的取向,有利于学者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但由于评价的结果大多用于评奖、专业考核和评职称等项工作,也加剧了一部分研究人员重成果写作不重成果应用、重学术界反响不重社会影响的倾向。

(二)社会环境影响

就其外部而言,完备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与应用的制度与机制还未形成;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有效渠道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拓展和规范化、制度化;对社会科学成果应用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改进;一些实际部门的同志对社会科学的学术贡献和实际作用仍缺乏深入的了解,重视不够。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支持

制定政策,建立适宜科研成果转化的新体制;增加经费投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探讨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的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既要拓宽视角、转变观念,提高对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国家和社会科学界在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方面的制度和机制建设。

(二)完善推广方式及途径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尤其自身独特方式与途径。按成果的性质及应用范围,其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应用基础):通过公开,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报告,专题讲座和出版专著等方式,进行推广;2、实用性研究成果:通过咨询、报告、和提供有关部门进行试用等方式,进行推广;3、拓展互联网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扭转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困境,要求既要大力宣传社会科学研究的成就与社会贡献,又要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为社会和大众提供高质量、多形式的优秀成果;逐步纠正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改变的被动因素,增强研究人员的主动研究意识;增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协作,以其不断改变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氛围,继而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管理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9,(1):47.

篇2

中国音乐史背景是非常久远的,可以一直追溯到几千年前,根据有关考古学者发现,中国的音乐历史可以具体的追溯到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长河中,逐渐创造了其丰富的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多个地区的人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从孔子时期传到了六艺唐代的音乐乐器(胡琴)在到西方近代音乐中,中国音乐在吸纳外来音乐的精华要素的过程中不断的给自身带来了发展,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之国,其古代人在自身人格方面的素养是相当高的,国家礼仪方面与国家文化方面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的学习方式。

二、西方近代科学本质

西方近代科学其主张的主要是研究自然界,西方有关学者非常关注大自然所发生的事情,其西方学者尤其重视实践实验的做法,以实验为基础来确定事物对与否,注重实际来得出结果。在近代科学中,西方学者认为直接观察现象并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在科学理论中,科学只认定其实验成果,用事实依据来得出结论,这也就相当于,不能以观察自然的现象来确定事物,而是,要采取科学性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的方式来确定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有关学者达芬奇说过,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蜕变出来的,那么其就没有任何的可信性,因为实验本身就是确定世间万物的本质。科学化进程应该遵守,用实验事实来说话,不能以信口说了算的原则来进行,西方哲学中表达了,科学的理念不是武断的理念,而是尝试性的理念,其科学化是不按常理,不根据直观来表现的,而是建立在实验证据的基础理论上,科学研究要有落实,踏实的人来进行,科学所推测的结果是要经过很多次的实验来进行测试的,这也是西方近代科学化进程的主要特点。西方近代科学化进程的第二个特征是科学从不相信权威,是一种自身追求真理以及自由的精神理念,德国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运用犀利的话语指出,科学研究进程是需要精神上的自由的,可分为精神上的外在自由以及内在自由。精神上的外在自由是不会发表任何关于理论研究的见解,内在自由是自身思想上不受任何权利约束。在科学化进程中是不存在最终的真理或理论的,目前所有能用科学解释的事物都只是暂时的,相对应的,科学是没有永远的真理,全部都是暂时性的结论。但是,在成功的理论都只是接近于真理的一种表达形式,最后都要让给最新研究的理论认识,所以,在科学进程方面是不存在任何权威性的知识。

三、科学实践与实验

二十世纪中期的著名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学者不仅是实验还是理论家,因为,他们都提出了事物理论的简述,然后进行试验来检验其正确性,逐渐得出结论。通俗一点来说,科学家是在科学领域里面设想虚假的理论,然后用自身的实践实验来进行检验。有关学者贝尔纳提出,科学的方式从根本上是用来评判事物的,最后的实验结果才是得出结论的依据。近代西方科学化进程是依照实验来作为科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方式的有效体现。朱载堉作为近代中国音乐史科学化的先行者,在科学、艺术等领域都有着非常大的成就,其就像中华文化的不倒翁,朱载堉在人类文明历史文化上都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不论从探讨朱载堉的文化学术自身还是研讨朱载堉的历史地位,其每方面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代的音乐历史进行总概述和分析,觉得在中国音乐文化是在逐渐成长中的,朱载堉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科学化的先行者,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可以从多方面来进行分析,但是,运用中国音乐史文化的科学化进程的这一方面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在朱载堉后期也有很多学者对其历史地位进行分析探讨,自身认为这些都是符合实际要求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着不小的限制性,他们常常会被限制在朱载堉的音乐史文化领域的成就当中,不能让自身脱离出来。虽然,朱载堉所生活的时代,在历史上是相当繁荣的,根据近代的有关学者在中国本土的文化成长上进行分析,朱载堉是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做出来相当多的贡献其根据中国音乐史来结合西方的科学研究精神,来验证自身的治学方式,这完全符合西方近代科学家的有关标准。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才导致了研究中国音乐史进程的开始。

四、结语

中国音乐史要想发扬光大,还需要不断的去改善自身,依靠自身的努力,以及借鉴其他方面进行辅助,要不断的吸收国外的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来完善自身的不足,任何发展都会受到学术的制约,中国音乐史在发展中走向科学是势在必行的科学化进程在中国音乐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色彩构成课程 色彩原理 色彩认知能力 图形构成

大自然的颜色精彩纷呈、变化万千,人类因为有了色彩感觉,才能准确、完整地接受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的生活与色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色彩造成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刺激感,不断影响着人们,从而色彩完全融合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色彩构成的教学环节,从对色彩的理性认识着手来提高学生的色彩认知力和色彩感悟力,显得尤其重要。

一、掌握色彩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色彩构成课程首先要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即三属性:明度、纯度、色相。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它包括纯色与白色、黑色相往复的单一色相的明暗关系。明度相对于色相和纯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用黑、白、灰的无彩色关系单独表现出来,而色相和纯度则是需要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显示。明度是色彩的骨骼,是色彩的关键。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是颜色彼此相互区分最明显的特征。每一个色名都表示一个特定的色彩印象,如红、橙、黄、绿、蓝、紫,它们之间的色彩相貌就不同。色相是色彩的肌肤,是色彩的灵魂。

纯度是指颜色的鲜艳度或者饱和度、色彩的鲜浊程度和含色量的程度。纯度体现的是色彩的品质,是色彩的精神。红色加了白色就变成了淡红,我们就可以说淡红色的明度是比红色提高了,但是因为淡红色中的红色含量减少了,所以鲜艳度就降低了,换而言之就是淡红色的纯度比红色减弱了。一个颜色的纯度高并不等于明度高,它们并不成正比。当明度变化时纯度当然也在变化,不管明度是增大或是减小时纯度都会降低,只有明度适中,纯度才会最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了解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并能根据基本原理进行正确的应用,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如在服装的色彩搭配上,色彩如何搭配、怎样搭配合理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人,色彩的调配处理尤其重要,从整体上看它既要有对比又要有和谐统一,要表现出不同个体的内在气质,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掌握色彩原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及实践中同样能发挥明显的作用。比如我们对一幅画进行分析,它究竟美在哪里,我们首先要作具体的分析。首先就是分析它的色调,一幅画美不美要看色调是否和谐统一,色调是画面色彩总的倾向,它包含色彩的三属性。我们从色相上分析画面,有红色调、绿色调,有黄色调也有紫色调等。我们从明度上去分析,这幅画是暗调子(低调),那幅画是灰调子,或这幅画是亮调子(高调)。我们从纯度上去分析,这幅画是灰调子,或是鲜调子,它的饱和度是高还是低,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画面的效果。所以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对于分析图像就有了方向。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色彩的对比分析,如从色相上分析有冷暖对比,有近似色对比、对比色对比、补色对比。从明度上分析有明暗对比,有高长调、高中调、高短调,有中长调、中中调、中短调,有低长调、低中调、低短调对比。从纯度上来分析有色彩的鲜灰对比,掌握并学会运用色彩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我们进行色彩分析,进行作品创作。

二、通过课题训练提高色彩认知能力

在色彩构成课程中,可以通过课题训练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感受色彩带来的美妙视觉效果,从而真正掌握和运用色彩规律。

红花要靠绿叶衬。色彩的美妙之处在于对比,没有对比的色彩,画面就显得惨白。色彩有强对比,有弱对比,这样才能显出色彩的韵味。当然,对于局部色彩要有对比,对于整体色彩又要统一,需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色彩空间混合课题的训练,使同学们仔细观察色彩,加以分析,并进行色彩的调配。在调色的过程中,结合色彩的基本原理,进一步体会色彩的对比关系,增强对不同色彩特性的认识,从而完成这一课题的训练目标。有时,近看是一块块跳动的色块,远看一幅精美的画面才凸显出来。画面的色块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跳动。色彩有着微妙的变化。如在鲜灰对比中,仅灰色就有绿灰、紫灰、兰灰等多种色相,无论哪种色相的灰色都能使画面产生和谐之美,这就需要关注不同色相之间的微妙差异。在色彩空间混合课题训练中,通过对一块块颜色进行调配,正确感知不同的色调韵味,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了解每种色彩的特性,从而调出自己所需要的颜色以达到画面的完美和谐统一。

又如,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课题训练时,每个图形的明度对比的强弱不同,传达出的色彩感觉也不同。在明度基调中,各种对比色调所表现出的色彩性格和感情是不一样的。这一课题通过理论阐述和图像赏析,可以了解到明度对于图形的不同表现方法及效果,进一步把学到的色彩构成知识运用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和色彩相联系的图像中去。

三、把握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

色彩构成不仅仅强调色彩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还包含着构成的形式,也就是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比如蒙德里安的抽象图形构成,画面是由不同的格子组成,看上去很美,其实图形包含着数字的黄金分割率,具有标准美的感觉,并证明了许多造型物体与空间只要近似于黄金分割这个数字,在视觉心理上就能产生部分与整体的比例美感。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一是单纯美。单纯的含义是指色彩简洁明朗,并非是简单和单调的意思。因为简单和单调的图形缺乏图式语言和内涵,而单纯美的原理是将复杂的结构简洁化、秩序化,是一种极简表现形式。对色彩构成的要求简约,主要的色彩结构特征突出引人注目,增强视觉感。单纯美的形态能创造出丰富的信息内容和变幻莫测的图形,以凸显它的内在价值。如金鹰国际的设计,给人以简约之感,就是延续单纯美的意旨设计的。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二是平衡美。平衡美就在于平衡,其效果就是稳定的意思。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出这种美感。在色彩构成中更是要强调这种法则,色彩的轻与重、冷与暖在视觉上有平衡感,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三是节奏美。节奏美在音乐中就是节拍,有一种律动的美。而在色彩构成中就是秩序,有规律性变化的美。在节奏的强化之下色彩能产生情调,形成“韵律的美”。色彩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音乐中的节奏用色彩构成的形式去表现,从画面的色彩构成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二是平衡美。平衡美就在于平衡,其效果就是稳定的意思。在多种平面设计中都要求体现出这种美感。在色彩构成中更是要强调这种法则,色彩的轻与重、冷与暖在视觉上有平衡感,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三是节奏美。节奏美在音乐中就是节拍,有一种律动的美。而在色彩构成中就是秩序,有规律性变化的美。在节奏的强化之下色彩能产生情调,形成“韵律的美”。色彩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把音乐中的节奏用色彩构成的形式去表现,从画面的色彩构成中体验音乐的节奏美。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四是韵律美。音乐上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庄重、激昂,表现雄伟、壮丽的主题情调;小调轻快、欢悦,表现优雅、抒情的主题情调。由此我们从色彩构成中通过点线面的色彩表现,把对音乐的韵律运用到色彩构成的图式中,如在画面中直线的粗与细的含义、曲线与斜线的含义。在节奏的约束之下,图式中表现出静态、动态的趋势,也就形成了“旋律”的美感。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五是对比美。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互对抗,在矛盾中相互吸引、互相衬托而形成的对立统一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在视觉心理中产生刺激的美感,这就是对比美。色彩构成中,为了使形态生动、活泼、个性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的法则。对比的表现形式、内容很多,如图形有形体方面、空间方面、材质方面、色彩方面等。在色彩构成方面运用对比法更多。然而,如过于强调刺激缺少调和,形体空间就会显得杂乱。对比与调和的关系是:对比产生调和,矛盾的双方,越相近则越调和,越对比则越刺激。所以要根据画面的需要使之真正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六是强调美。强调美含有夸张的意思,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重点,让视觉一开始就注意到最主要的部分。如在图形设计时,哪部分是主体,哪部分是陪衬,如何用强调手法突出重点,不能平均对待,否则会喧宾夺主,直至失去审美价值。

图形构成的美的法则之七是统一美。统一美的法则要求使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统一在一个完整、明快、圆满的意境之中。除了视觉上对造型的结构大小、色彩强弱、材料组成的整体风格分辨之外,还要在复杂的“感觉效果”上形成统一,以达成一种和谐的美的感受。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离开现有的色彩构成体系去开创一门新的传授色彩审美与运用的学说,但也不能拘泥于传统,新的时代和新的技术赋予我们新的观念,色彩构成教学也不例外,它必然要与众多新兴技术和知识体系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的重要保障。高等学校教育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也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

整理

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218-02

新课程改革后,《科学》代替了《自然》。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个部分。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也是一个使学生既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思维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科学》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尽量为学生提供实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探究的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概述

小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塑造阶段,教师在对孩子们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时候,不能忽视了开发孩子智力的教育。小学开设科学这门课程是对孩子们智力开发和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在科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自然现象的解释,一些实验常识的验证等。通过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亲眼见到实验现象的发生,一些自然现象的验证,能够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同类的问题后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和处理。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实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做到真正的科学实验,而不是像以前纯理论的教学;要让孩子们自己参与到实验当中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大胆思维的能力,科学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新课程下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2.1 利用生活材料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融合。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地利用知识与技能这一载体,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展技能,同时又要注意过程与方法,不要搞成模式化,要通过实施科学探究性的教学让学生们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再者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渗透在学生的科学活动当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继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指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包括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它是基于历史与现实指向个体未来的可能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生活。较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2 建立家庭型的科学探究实验室,让科学实验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说过,动手能力实际上是动脑能力,做实验时你先要深刻地动脑思考,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动脑。所以,实验教学不仅是"做中学",还要"做中思",只有重视实验方法的教育,才能有效把握实验的关键点,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小学生家庭型科学实验室的建立,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小学生家庭型科学实验室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学校收集一些实验材料,如小石子、铁钉、螺母、饮料瓶等生活中的物品,再配备(自制、购买或借用)一些最基本的测量仪表和装置,如温度计等,从而成立了实用性很强的小学生家庭型科学实验室。而它的建立,能使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的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此外,家庭里的冰箱、杆秤、体温表等可以做许多实验,也是小学生家庭型科学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实验室里开展科学研究,在课外、在家中也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去发现。

2.3 拓宽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因此科学实验教学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师要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学会用探究与"自助式"的方法来拓展实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实验计划,设计所需的器材,并能适当地自制实验器材,以此培养他们独立操作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为此,要把实验课的探究性与创造性学习的空间充分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探究。科学实验的本身就能很好地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在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对问题或现象加以探究的热情,令学生从一个个小有成就的自主实验中,体验到主动学习和探索求知的快乐。

例如,学生在学会使用温度计后,让学生到室外用温度计测量每天的气温,让他们自己安排测量的时间,自行设计测量方案,并记录每天自己测量到的温度,让学生充分感知温度变化的现象,做个小小的气象员。再如《光是怎样传播》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充分感知光传播的现象,证明光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科学结论。

篇5

教师作为“学有专攻”且“闻道在先”的有智之士,能够提供给受教育者所缺乏但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能力。有效教师具备激励型人格、热情、精力充沛、幽默、可信任;有效教师的教学“以成功为导向”;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有条理的。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教授雷蒙德•卡特尔认为,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2]。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师不仅应谙熟本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本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联系、医学发展前沿动向。对于医学遗传学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时机、合理地加入案例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每次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制定后,形成文字,帮助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医学遗传学为例,讲授单基因遗传病一章内容,教学目标即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会应用它来分析、解决临床应用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子代再发风险,解释近亲婚配的危害等。

3基础医学课程有效教学须注重学生主体差异

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着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认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如口腔专业以及眼视光专业的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较,就存在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薄弱、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等特点。

4有效教学的达成要素

4.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变换、心态的逆转和情绪的波动,敏锐地把握各种教育契机,重组教学资源,以达成主体间的心灵碰撞和视阈融合。在对话式教学里,教师不能将自己定位在主角或权威这种稳定的空间里,同时学生也不能处身于隐蔽自己的安全地带,师生之间应消弭人格尊卑的藩篱和课程进展的有限边界,释放学生的心智,使之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漫游[3]。让互动与合作充盈着教学肌体,让教师把握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就像画轴一样逐渐展开“未曾预约的精彩”。

4.2有效互动与提问

有效互动要求准确把握“等待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4~5秒的时间思考其提出的问题,这段时间是学生处理问题、形成答案的最佳时间。很显然,目前大部分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般只有1~2秒,当学生回答受阻或者非教师本人所期望的答案时,教师要么迫不及待地自己回答,要么把问题转给能快速作答的“好学生”。教师的这种做法无疑在暗示学生:如果你不知道答案,最好保持沉默。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4]。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针对一个知识点提问的角度、时机,是值得授课教师研究的;在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的“等待时间”及与学生“眼神”的交流,都将影响互动的有效性。

4.3生成式教学

生成式教学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时代意义上对有效教学的规范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再概念化,从而实现了有效教学文化范式的重要变革。生成就是打开另一种思路,重新认识课堂中生命体的真正活动状况和自由意志的张扬程度,从而激发师生的内在生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生成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对教材、学生、教学环境的了解和把握,取决于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生成式教学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需要教师的示范效应。

4.4教师的教学经验

课堂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应有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经验的合理性表现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有直接的联系,它是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而形成的,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一部分,能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教学经验是一个教师的精神财富和教学资本,也是构成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内隐理论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经验实际上影响其课堂教学行为。在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既有教学经验的运用价值,充分发挥其合理成分,促进有效教学的达成[5]。适应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更新自身的教学经验。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加强教学经验反思,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祛除原有经验中的无益成分,提炼出原有经验中的精华,同时与新取得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并加以系统化。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有效教学理念学习,特别要深刻地把握有效教学内涵与实质,同时,多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学习,努力将它们变成自己教学观念的核心部分,从而不断以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

4.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它突破了学习结果评价的单一范畴,包括教与学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等。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者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客观而具体的依据。在方法和技术上,它不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体方式表现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量化表、学生评价教师课堂表现的量化表、学生自我评价量化表等。

篇6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研究;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教学实验

一、现状及问题

流体力学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这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又要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偏重于数学推导,忽视理论的物理意义阐述和工程实例的引入,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钩,学生只为学而学,没有学习欲望; 二是偏重强调课程为专业服务,过多泛泛地讲述案例,不深究理论基础,没有达到培养人才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课时一再压缩情况下,

如何将流体力学课程内涵贯穿于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整个学习过程,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二、教学研究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最终目标是能真正调动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

大学的流体力学课程进程快、信息量大,一环紧扣一环,有的知识点偏重基础理论,有的偏重生活常识,还有的偏重工程应用。如何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和实验过程转变为生动描述,使学生便于记忆、掌握,作者认为基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和深厚语言技巧,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教学。

1.用形象的教学方法,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

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后续许多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奠定扎实基础,重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加深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意义重大。

多媒体教学因其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越来越得到广泛的使用,在流体力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物理现象,如涡量和紊流等搬上屏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缩短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如湍流这个流体力学中100多年来公认的难题,授课老师可以利用高速摄像仪拍摄的各种流体流动图像和利用热线风速仪采集的湍流脉动信号,向学生展示湍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加深与生活常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

高等教育中采用直观有趣的事例参与教学过程,较为少见,因为对于像流体力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要列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深度的有趣事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责任心,采用启发教学形式,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其学习欲望。如讲述某一理论时,可由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例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慢慢引入到理论机理。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授课老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开展各种级别的趣味课题。这些课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完流体力学课程的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自拟研究课题,写读书笔记,采用头脑风暴式课堂讨论,并不断解答分析问题,最终形成研究结论;另一类课题是授课老师自拟题目,供学生选择,其讨论过程与上面相同。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趣味课题,巩固了书本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3.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

实验是理论的摇篮,作为工科学校的大学生,其实验能力的培养为其成为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有机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实验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改革实验课考核的方法,考核过程中增加师生间互动,由原来只看实验结果,变成由授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给排水专业、环境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日常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适应流体力学的学科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要多花时间,多动脑筋,因材施教,教学与实验、管理各部门紧密配合,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篇7

虽然很早就提出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光“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但真正实践起来确实不易,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有“渔”的渴望及主动学习的动机,是做好大学教师的重要责任。《食品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食品专业以及更好学习食品其他专业课程,一般学校都将《食品化学》在大二开设,笔者所在的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不例外。但作为大二的学生,还处于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抓住他们关心的事物并与《食品化学》课堂相结合是使课堂不枯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方式之一。比如:滋味和呈味物质一章中,讲述苦味和苦味物质时,会提到蔷薇科植物(苦扁桃、桃、李、杏、苹果等)果核、种仁及叶子中存在苦杏仁苷,我们可以和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结合来讲苦杏仁苷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甄嬛传》里安陵容之死的这一情节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估计也是看不懂的,安陵容与甄嬛说了会话然后吃了一点苦杏仁就死了,其死因是苦杏仁里的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扁桃酶与洋李酶复合物)的作用下分解为分解为葡萄糖、苯甲醛和氢氰酸,而其中的氢氰酸是剧毒物质[2],其导致了安陵容的死亡。当然,也要给学生强调苦杏仁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苦杏仁苷本身没有毒性,只要加热将苦杏仁酶灭活,苦杏仁就可以安全食用了,并且苦杏仁还具有止咳等药用功效。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不但让学生对此知识点印象深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用到专业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再如:香气和呈香物质一章中,讲到气味对生殖器官的影响时,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甄嬛传》中利用麝香作为流产和不孕的利器被频繁用于宫廷斗争。但麝香作为一种香料是否真那么可怕呢?这就需要学生自身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鉴别真伪,《食品化学》教科书上没有对麝香进行描述,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来获取关于麝香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告知一些简单的查阅科学文献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即教学生“渔”;另一方面让大二学生逐步开始接触科学文献,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知道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功效,用于血瘀经闭、难产、胎死不下等病,因其活血通经之力较强,对多种动物的妊娠子宫起兴奋作用,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或早产。若未孕者因疾病需要服用则无害,更无闻其香而不孕之说[3]。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知道麝香虽然对子宫有一定作用,但电视剧《甄嬛传》里未免过于夸张,稍微闻一下麝香就导致流产或不孕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学生通过此查阅文献的过程既激发了求知欲,又增加了成就感,知道了电视剧里不科学的地方。通过《甄嬛传》里科学与不科学的2个例子,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食品化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刺激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主动学习对生活中的科学与伪科学进行鉴别;另一方面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使《食品化学》课程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引起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就会自发学习,不但《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而且学生也会对相关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学习。国内很多高校都提出要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或“双主体和互动对话”的教学方式,释放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主体地位[4]。虽然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但是鉴于大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绝对不能教师不作为、放任学生,所以教师不但要讲授清楚知识点,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5]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

2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既然《食品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看到其专业基础地位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结合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进行讲述必然会使学生从意识上更加重视《食品化学》课程的学习。例如,在蛋白质一章中,我们可以对“三聚氰胺事件”进行举例分析,在这事件中除了指责一些企业道德缺失等因素外,无疑与凯氏定氮法通过测定N元素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有很大关系。凯氏定氮法利用了蛋白质是由C、H、O、N和S元素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原理,简单通过测定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得出蛋白质含量,而三聚氰胺(C3H6N6)中N元素的含量达66.67%,无疑是一个冒充蛋白质很理想的原料,所以检测手段的缺陷也是给不法分子造假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更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应用才能减少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再如,在油脂这一章中,我们可以对“地沟油”进行举例分析。地沟油是废弃动植物油脂、潲水油和煎炸老油等各种劣质油脂的总称[6]。由于地沟油成分的复杂性,简单用传统的理化性质(如酸价、过氧化值和碘价等)来区分地沟油与正常食用油脂几乎是不可能的[7]。因此,不少研究者又提出光谱检测技术(如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原子吸收法、荧光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色谱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离子色谱法等)、快速检测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试纸)和电子鼻等新的检测方法[8]。例如,陈轲等[9]利用离子迁移谱法快速筛查地沟油,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离子迁移谱图数据进行训练,对食用植物油和地沟油的盲样进行识别,食用植物油识别正确率达93.41%,对地沟油识别正确率达90.00%。通过以上2个例子让学生看到许多针对食品理化性质的相关检测方法都需要随着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才能弥补检测手段的不足,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学习对这些基础知识更加透彻的理解是以后学好食品质量与安全其它专业课的基础。同时从这2起食品安全事件中也让学生看到食品检测方法的某些缺陷就可能导致不法分子钻空子,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因此,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学生责任重大,不但应该学习好专业知识,还应该努力投身科学研究中,推动食品检测技术不断进步,从技术上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融入最新科研成果,开拓学生视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信息时代科技更新的速度也是惊人的,如果不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同时从“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2个例子也可看出,只有不断进行科研才能更好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例如,香气和呈香物质一章中,可以给学生讲述根据嗅觉原理制造的电子鼻在食品安全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鉴别腐败鱼类、变质的棕榈油和微生物污染等[10]。再如,此章中讲到嗅觉理论时,《食品化学》教科书上提到的嗅觉立体化学理论和嗅觉振动理论[2]都较陈旧,可以加入最新的考研成果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ich⁃ardAxel)和琳达•巴克(LindaB.Buck)以表彰他们在人体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的杰出贡献[11]。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气味物质首先结合到气味受体细胞中的气味受体上,激活气味受体使气味受体细胞产生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神经处理最终传递到大脑的特定区域。神经信号首先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嗅小球随后又激活了僧帽状的神经细胞,且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状细胞,保障了人嗅觉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专一性,僧帽状细胞再将气味信息传递到大脑其它部分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特异的气味印象[12]。

4充分利用先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借助图像、动画和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提高直观度,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3]。比如,滋味和呈味物质一章中,讲到味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互作用到人类感受到味觉的过程做成一个动画或GIF格式的动态图片,这样就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表达出传统板书所不能表达的丰富内容。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肯定比纯文字要深刻得多,因此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谌小立 陈文莹 单位:遵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国华.食品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阚建全,段玉峰,姜发堂.食品化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3]殷岫绮.细评《甄嬛传》中的流产桥段[J].医药与保健,2012,20(8):50.

[4]张文斌,杨瑞金,卢蓉蓉,等.中美高校《食品化学》课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08):4982-4984.

[5]邵秀芝,王存芳.食品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20,16324.

[6]刘李婷,葛武鹏,陈瑛,等.地沟油不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09):97-100.

[7]谌小立.如何上好《食品安全导论》的第一课[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06):140-142.

[8]石亚新,葛武鹏,吴小勇,等.地沟油甄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6,37(07):276-281.

[9]陈轲,颜毅坚,马军,等.离子迁移谱法对地沟油的检测研究[J].中国油脂,2015,40(12):66-69.

[10]高瑞萍,刘辉.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J].肉类研究,2010(12):61-67.

[11]秦成峰.气味与嗅觉——2004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简介[J].生物学通报,2004,39(12):39.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数学 课程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各个层面不断地积极深入改革,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新课程的革新内容中明确指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站在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理念对立面,新型的教育观念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在新课程背景下,针对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也需要随之更新改变,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努力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同时也是充分实现教学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的个人价值。

1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过程中,小学数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暴露了不少的问题。首先,制定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小学数学的教师们在设计课程时依旧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单纯的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追求以及主动学习性。在新课程的标准中重点强调了数学教学的过程和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其次,教学形式模式化,缺乏创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抛弃以往的陈旧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教师教学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勇于打破陈规,积极设置阶梯问题,结合时事实例,逐步启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后,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在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课程往往存在枯燥的问题,教师只是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直到新课程中提出趣味课堂,部分教师就一改以往,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用来设置玩游戏,盲目追求课堂趣味性。正是由于这部分教师由于对趣味课堂理念理解不到位,致使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成绩没有得到提高,造成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游戏是浪费时间的做法。

2 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效率的措施

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对小学数学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提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效率的几点思考,具体表现为:

2.1 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潜在动力,在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时,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创设数学教学环境时,教师要合理运用情景教学、问题引导教学等多模式的交叉配合使用,结合小学生童心未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教学生认识数字时可以运用在学生中流行的动画人物的个数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教学,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可以给学生颁发一些人物卡片,激发兴趣的同时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除此以外,教师应该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适时鼓励学生积极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功能。

2.2 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充分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程理念中要求以学生为本,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未知的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教师首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形式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逐渐向学生渗透与教材相关的数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并理解数学思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多的教育资源越来越容易被得到,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便利,让一些枯燥、难懂的内容用形象的动画、图片和声音展示出来。例如,立体几何知识的讲解,集合思想的渗透,类比思想,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还能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2.3 增加实践环节,体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小学数学知识理论性不强,更多关注的是小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其课程设计应该以增加小学生体验的实践环节,这可以为小学生将实践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提供了一座“桥梁”,既能锻炼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简单表达,又能让他们在获得一种积极体验的基础上明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真可谓是“一举多得”。比如,在为学生讲解“倍”这个概念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小木棒,让学生自己先动手顺次摆出一个、两个甚至多个简单的小房子,最后,提示学生观察多个小房子与一个小房子所使用木棒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种情景学习,让小学生能够自己收集问题、提出问题,最终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程设计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的课程效率,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们与时俱进,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掌握信息技术,将数学思想充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们积极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锦明.小学数学教学课程设计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2(08).

[2] 林春华.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J].数理化学习,2011(09).

[3] 苏庆军.遵循课程要求,创新小学数学课程设计[J].青海教育,2012(04).

篇9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是自治区研究性学习实验校,经过选题论证,我们首先确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下列问题:

(1)如何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研究的课题,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国家其他必修课程的矛盾。(2)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3)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研究陆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4)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过程及操作

该课题研究以2001级学生和执研教师为第一阶段研究对象,后继新生和执研教师为重复实验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程管理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考察。

(一)明确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我们首先成立了以科研处牵头,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的课程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先后9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知识,参加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对家长进行课程宣传动员。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准备活动和思想动员,我们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会自己获取、会独立创造的新型人才。(2)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互相并列平行,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学习方式。(3)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是学习研究的先行者和研究技能的点拨者,是研究兴趣的激发者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是研究过程的协调者和学习成果的宣传者。(4)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应当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承,过程与结果互为因果。

(二)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课程建设全面体现课程理念。

我们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依据,制定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硬件已经基本实现,构建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图书馆现藏书量达18万多册,生均600多册;有电子阅览室1间,共有阅览终端90个,理、化、生实验室24间,均配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机器人活动室1间,创新大赛活动室1间。我们与上海科协、广西师范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每学期都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学。

(三)细化管理环节,避免课程实施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效性。

1.对选题作了三个方面的定位引导:倡导有关运用学法的实验课题,例如提高记忆的方法研究、快速阅读的方法研究、预习的方法尝试研究,对联的思维方式研究等。

——倡导研究从课本内容中发现的延伸性课题,下发了各科教材中必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中选择一项,开展自主研究。

——倡导研究与生活、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题。

2.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各类管理制度和程序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按制度和程序要求开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过程。这些管理制度涉及课程指导、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理念物化为具体的课程操作常规,因而为课程的规范性实施提供了保障。

3.调整课时,我们先后作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按公共课独立排课,每周每班两节,其中一节分散编排,一节全年级统一编排。第二种排课法是将研究性学习课时与其他自习课时进行综合调配,每周全年级安排一节研究性学习公共课,其余的两节与自习课合并,给每个学科分别增加一个课时,用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种课时安排法,保证了研究性学习集体活动的时间,也为学科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带来便利。

4.制定课程大型活动常规:动员会于开学第三周完成,立项开题展示活动在第八周进行,成果申报及验收在第16周进行。

5.实施课程三级机构管理制度。第一级是课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校级领导兼任。第二级由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主要负责以年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三级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构成,主要负责学科课题的审定,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课题成果的评审鉴定等的良性发展。

6.开放学校所有可利用的研究室、场馆,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研究活动渠道的畅通和安全。

7.选择典型引路,注重成果推广。实施课程以来,共召开大大小小的成果会10多次,通过成果,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表彰优秀学生和教师,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四)寻找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解决高考与研究性学习的矛盾,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坚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大方向是正确的,不回避,不停步,不冒进,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2.注重把“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学。

3.选择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两个学习环节,实施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4.开展考试改革,实施三级考试模式:一级是学生自学的效果测试,目的是引导正确的学法和思维方法,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为授课提供合适的教学起点。二级是听课、独立作业的反馈测试,主要是统一的单元测验,测试的目的是规范学生听课和复习的行为。三级主要是学校的段考和期考,测查的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强调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在考后的总结分析上,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归因分析。

三、实验效果

成果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了我们的反思能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发展规划、制度的深化和完善。

我校历年来重视抓教师队伍建设,曾采用师徒制、导培制、与高三同题考试制等等措施。这些培训模式,对教师快速熟悉教学环节,尽快适应教学程序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出路。在研究性课程中,这个案例的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改进教师队伍培训模式的问题。现在,在全校范围内,倡导读书之风,形成“校务会学习制度”,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创建优秀学习型团队”活动,在学生中组建“读书励志社”,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都与这一反思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从某些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与考试测查不相符合的现象中发现“假性成长”的问题,即看起来研究作业做得像模像样,但真正的研究水平、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还有,我们从学生成果展示中的情绪变化曲线中,发现学生的成就感并不完全来自于获得展示的机会或教师的表扬,而是来自于他们感到的真正的成功。这种反思,无疑对我们改进教学,优化教的过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果之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操作模式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发生重要的变化。

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实例:语文教学,周丽雅老师这样设计她的教学进程:

——先利用寒假,布置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法预习新课本中的8篇文言文,要求做好学习记录。

——寒假结束后第一节课测验,《鸿门宴》设的题是:读题目,你觉得学习本文应弄清什么问题?你弄清了什么问题?你还学了什么?

——上课时,教师在介绍《史记》的特点后,推出几种质疑的方法:矛盾处质疑法,兴趣处质疑法,相同处质疑法,疑难处质疑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并归纳了下列问题:(1)刘邦为什么先尊称张良为“君”,后更进一步尊称他为“公”;为什么刘邦却尊称项羽为“大将军”,这种与身份不符的称谓,说明什么? (2)项羽听到曹无伤的话,大怒。但在鸿门宴上,项羽却始终不多说话,而且对范增的举佩暗示,装聋作哑;(3)樊哙无礼闯帐,项羽不但不怒,反而赐予彘肩和酒。项羽的前怒后忍到底说明什么?(4)刘邦与项羽本是同级,但坐位的安排为什么不讲礼节?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抓住问题,再读书,为每一道题的解答找全相关内容,并按“口译朗读——归纳要点——写出有理有据的答案”的步骤,解决问题,之后是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周老师没有在此打住,而是设计了一个学法归纳的环节:第一,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的?第二,解决每一个问题,老师都要同学们做哪几件事?第三,要求学生用过去学过的“读前提问法”和本节课学到的“读中发现问题法”,再次预习《兰亭集序》,找出问题。

观察全程,不难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被动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尝试探究的教学过程。

成果之三: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研究性学习不仅带来观念的转变,使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整体构思,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评价。例如,物理学科,将多年来典型的题目归纳汇总,按一定的教学序列,编成教师训练指导手册。

最近立项的“学法尝试活动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学校——学科——教师”三级课程体系,每一级体系均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内容,同时还总结了“精选学法——先尝后教——学法指导——学法尝试——合作交流——成果归因”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步骤。

成果之四:教师的变化带来学生素质的变化,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很有成就感。(2)学生对执研老师教学的评价后测评价表的意见更具体,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强烈。(3)近年来我校高考、会考、竞赛成绩一真保持全区前茅,与推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必然的联系。(4)这几年来,使用图书馆、电子教室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多。为此,读书励志社、网络社、文学社、英语学习社等学生社团逐步扩大。(5)在探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特长学生,机器人大赛曾获得国际银奖和铜奖,全国创新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

四、研究的结论

1.为防止研究性学习课程操作的随意性、盲目性、短效性,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2.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牢牢抓住“教”与“学”的两个转变,所倡导的“三类课题”研究,符合现阶段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际,为理顺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会考的矛盾,实现学习能力与考试能力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把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操作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为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必修课程的整合找到了结合点;而“学法尝试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推广,为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落实“教”与“学”的转变找到落脚点,具有推广价值。

4.我们构建的多个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或果。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学校发展实际的管理制度;找到了解决学校师资培养、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发展难题的途径,培养了一批教师;也使我们改善了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为我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问题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还有下列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教师还不多,也有一些教师不熟悉课程操作模式,备课跟不上教学进度。

篇10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可取之处中等职业学校着力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们毕业之后能尽快的上手操作,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很多实践活动,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这是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教学之中的可取之处。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要求

素描是一门美术基础课,是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一般还是以对物象的实际关系表现为主,以“写生”为主。这就关系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注入创新意识的问题。在整个素描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素描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更应提倡“创新”或“个人风格”,当然,学生素描的能力是教学培养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素描基础课程的要求就是是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绘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作图能力和较强的造型能力,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有一席之地,并不断发展进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的艺术潮流,尤其要结合当前的大众审美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吸取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一些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能够在学习和借鉴别人的艺术作品中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真正获取日后生存的技能并且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原则

1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所以速写在素描教学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对于速写的内容和形式还有时间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和研究,以最完美的形态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们对速写的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学生的快速造型表达能力才能有所高。强调学生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理解能力,强化造型基本功,要求学生理解透视规律,同时要重视学生对结构素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对以线造型的能力培养;掌握线条的轻重、粗细、刚柔等的对比与变化;培养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对物体的透视、比例的正确观察与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严谨造型态度,避免浮光掠影,曲解物体造型。

2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原则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重视素描习作教学训练过程。实践训练时最关键的部分,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我们速写或造型的课程开的多好,多生动,请得教师多么有名,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想要成才也是枉然,所以实践的教学任务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教学中应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师们应按部就班的进行培养,首先要制定长远的训练目标以及阶段性训练目标,同时还要提出分阶段实现目标的具体要求;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原则,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牢固地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的知识,获得灵活而又熟练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物象的技能。所以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守“注重基础,抓好实践,稳扎稳打,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又可以带动同学们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学硬件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只有这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才能成为社会大生产中一颗合格又优秀的螺丝钉。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