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业态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旅游业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汉中被公认为是地球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柑橘等亚热带农作物的适生优生区。近年来,汉中着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截至2015年,全市龙头企业共注册商标193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省级著名商标40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先后打造了汉中大米、汉中仙毫、汉中大鲵、城固柑橘等一批绿色农业国内外知名品牌,在西北乃至全国农产品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
汉中大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50多万吨,其中认定有机稻米基地10万亩,绿色稻米基地11.6万亩。
汉中是西北最大的生猪生产基地,汉中白猪、汉江黑猪等品种皮薄肉嫩口感好,生猪年饲养量达672万头,出栏406万头,猪肉产量33万吨。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猪场9个,省级44个,市级88个,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位局全省前列。
汉中绿茶“香高、味浓、耐冲泡”特点突出,“汉中仙毫”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连续六届获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2013年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绿茶类唯一金奖。目前,全市茶叶总面积99万亩,茶叶总产量3.6万吨,产值60亿元,全市茶叶企业近1870家,生产的绿茶、红茶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汉中柑橘总面积36.3万亩,产量35.72万吨。“城固柑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出口2.4万吨,创汇2049万美元。
汉中猕猴桃面积近5万亩,产量近3万吨,计划每年新建设3万亩,沿秦岭南麓建成面积30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80亿元,独具汉色的高效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
篇2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铜陵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知名学者马波在其所著《现代旅游文化学》中指出,“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加强旅游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铜陵市旅游文化建设既要着眼长远,前瞻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破重点,以期达到“想得到、引得来、留得住、花得出、游得顺、觉得好”的目标,即让游客制订旅行计划前能想得到铜陵,在制订计划时能引得来铜陵,在来铜陵后能留得住游客,让游客手中的金钱有地方花费,让游客能顺利完成旅游,总体上说,就是让游客感觉在铜陵旅游非常美好,只有这样,铜陵市才能实现从旅游“过境”城市到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转变,铜陵市的旅游业才能真正发展壮大。
1提高认识,抓住当前旅游发展黄金机遇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全面进入黄金机遇期。一是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把旅游业摆在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包括铜陵在内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市场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越来越高,旅游将成为人们享受生活、追求美好的最重要的选择。而国家即将推行的带薪休假等政策,又必将促进旅游市场进一步快速发展。
2突出主题,编制铜陵旅游文化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灵魂和龙头。要推进旅游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符合铜陵实际又具体可行的规划,要体现高起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又能展示铜陵文化丰富的内涵。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将旅游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内容,以借景、造景的理念来规划建设城市,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块布局与铜陵传统文化相衔接,规划出一个个主体鲜明的文化标志。并能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旅游规划。诸如,针对本市游客,规划好“一日游”旅游;针对市外游客,规划好铜文化旅游;针对海外游客,规划好九华山头天门旅游等。
3集中力量,打造铜陵特色旅游拳头产品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拳头产品,旅游业要想有大的发展,是很困难的。铜文化是铜陵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拳头,特色也不一定必然就能成为拳头。从目前看,铜陵市铜文化旅游规模小,资源分散,吸引力不强,很难担当得起铜陵特色旅游文化的拳头产品。
铜陵市应积极迅速地开展调研工作,根据本市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城市文化形象定位,确定一个旅游的拳头产品,然后集中力量进行旅游文化建设。如果在全市现有资源中,经论证短期内没有合适的拳头产品时,也可以借鉴外地经验,诸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引进一个拳头产品。由于当前全球实体经济遭遇寒冬,资金投资的主体将逐步向旅游业转移,这为铜陵市引进旅游业投资提供了可能。
4深入挖掘,建设独具文化内涵旅游景点
有文化内涵的景点才会有灵魂,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要注重挖掘、整理和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现有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铜陵市省级以上的重点旅游资源有10处,应下大力气将这10处建成铜陵市旅游文化的品牌和标志。铜陵市现有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点)14家,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应千方百计赋予这些景区特定的文化内涵。要注重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旅游者也更期望去体验旅游目的地深层次的文化底蕴。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众多,李白、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李纲、汤显祖、梅尧臣、杨万里等都曾涉足铜陵,仅听听这些名字,就能让人心中生出无限向往,何况他们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铜陵市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资源几无开发。如果能把这一个个文化资源集点成块、连块成线,设计出有品位、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将无疑为铜陵市的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5融合发展,延伸铜陵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工业遗产游、工业体验游等新业态景区(点);发展汽车营地、休闲农庄、生态别墅、山地运动基地等新概念旅游产品;规范发展以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娱乐产业,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典范。快速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专业机构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铜陵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艺术品位;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促进旅游商品向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重新定义“八宝”概念,将地方美食土特产、旅游小工艺品纳入“八宝”范畴,整体打包。让游客来铜陵后,一袋“八宝”在手,铜陵特产应有尽有。
6加大宣传,提高铜陵旅游文化市场认知
推进旅游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要在市场促销中将旅游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在传统旅游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宣传中,加入旅游文化宣传的内容,突出宣传铜陵特色的铜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元素,挖掘铜陵特色文化元素的重点价值。要不断提升全市导游服务水平,导游是旅游文化的讲解员和传播者,“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游客对铜陵旅游文化的认知与感受。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铜陵各景点高水平的旅游导游词,挖掘提升文化内涵,规范导游宣传;要对导游进行专门和正规的培训,帮助导游掌握铜陵各景点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激发导游学习铜陵旅游文化的热情,在导游行业营造浓厚的学习铜陵文化氛围。要积极营造全民参与的旅游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人人是景点、城市是品牌”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市民了解旅游文化知识、关注旅游文化建设、参与旅游文化推介,不断提高铜陵文化旅游市场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篇3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欢乐乡村行・美丽高家湾”山地文化旅游节是9月10日至11日在高家湾高效农业旅游景区举办的德江县第二届旅发大会系列活动之一,该县去年在省内第一次单县域自主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旅发大会旨在围绕乡村旅游产业狠抓项目落地,建好景区景点;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全面增强城镇聚集力;围绕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目标,着力推进农旅一体化,使全县旅游业呈现出业态趋新、质量提升、环境改善的良好态势。
德江县第二届旅发大会吸引了全国30余家媒体关注,取得丰硕成果。
9月11日下午,主题为“发展山地特色旅游与脱贫致富”的2016中国・德江乡村旅游发展峰会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业界专家学者、企业家汇聚一堂,共话乡村旅游发展。
9月11日,招商引资推介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客商参加,共签约泉口全域旅游开发项目、德江桃花源农旅综合体、合兴旅游服务综合体,德江廊桥建设项目、五星级酒店、环保建筑拌和材料生产项目、一汽4S店、黔东生态肉牛养殖产业园、智能停车设备生产项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26.8亿元。
大会期间还成功举办了“激情仲夏”暨“博大旅行杯”广场舞大赛、纺织大赛、点赞德江摄影展、“三金”陈列馆开馆、旅游商品展销、篝火晚会暨傩技表演、欢乐土家摆手舞、啤酒狂欢夜、文艺节目演出等系列活动。
据初步统计,本届旅发大会期间,共接待游客人数5万余人。其中,高家湾高效农业旅游景区游客超过20000人次,梦里天堂・煎茶水乡景点游客超过10000人次,辐射带动城区餐饮、住宿、农特产品展销等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
“德江山川秀丽、资源独特、民风淳朴,只要我们顺应形势、发挥优势,就一定能够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精心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旅游产业,切实把德江打造成黔东北旅游发展新高地,为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打下坚实基础。”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说。
打造“大德若水・大美如江”旅游品牌
德江山奇、水灵、谷美、石秀、物华,处处成景。拥有集天坑、地缝、峡谷、溶洞等于一体的洋山河景区,有泉口万亩草场和石林,有古老民俗文化、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德江傩戏,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舞龙、炸龙,有千里乌江孕育出的乌江奇石。此外,还有以枫香溪黔东革命根据地为载体的红色文化,以隋唐扶阳古城为代表的历史古迹……
近年来,享有“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奇石之乡”“中国天麻之乡”美誉的德江县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全力打造“大德若水・大美如江”旅游品牌。着力将山川秀美、溪水涓流、历史悠久、文化多彩、气候宜人的德江打造成为国际知名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黔东北文化旅游精品长廊中的璀璨明珠。
秋阳下的高家湾村山明水秀、瓜果飘香,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土家民居整饬一新,一个个生态大棚内生机勃勃,一条条园区小径上传来欢声笑语……这个地处县城近郊的城市农业公园通过产业生态化、园区景区化发展,如今已建成国家3A级景区和四星级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月月有花、季季有果,成为县城群众周末的好去处。今年以来,园区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多万元,成为德江舞动山地旅游全域化发展的龙头。园区覆盖区近5万群众依托旅游产业,成为土地收租金、年底分股金、打工得薪金的“三金农民”。
走进新建的占地近3000亩的农旅一体观光园――“煎茶水乡”,回廊通幽、荷叶飘香,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画卷映入眼帘。
“实施农旅一体化,不仅能改善乡村环境,还能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德江县旅产办负责人介绍,全县近年来采取产业生态化、园区景区化发展战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建立发展了21个农业园区。除了高家湾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外,全县范围内还有6个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农业园区、10个县级农业园区,覆盖贫困人口近4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以上。
今年上半年,德江县接待旅游总人数96.83万人次,同比增长37.3%;实现旅游收入6.41亿元,同比增长46.3%。
篇4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劣势分析
(一)资源劣势陕县地坑院旅游资源虽然品质和生态状态良好,但并不具有垄断性,极易引起旅游目的地市场跟进、模仿、竞争。地坑院现有旅游项目相对单调,个别已开发的项目受市场模仿冲击,吸引力已大大减弱,有价值的可游时间缩短。(二)基础条件劣势陕县地坑院在旅游开发初期阶段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通讯、卫生、医疗、区域小交通等配套的服务基础设施还不能令人满意,需要进一步投入和加快建设,故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三)市场劣势陕县地坑院旅游资源虽独具特色,但因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影响不大,相对周边同类型旅游地如陕北窑洞来说,其旅游知名度不高,市场地位较低,旅游市场宣传和营销力度仍需加大,需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四)人才劣势旅游是技能和劳动双重密集的产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文化素质要求较高。陕县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多为原居地农民“半路出家”,在开展旅游活动的理念与技能上,不能很好适应大旅游的发展形势需求,需要加大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培养力度。
陕县地坑院特色旅游发展的机遇分析
(一)“大黄河旅游”兴起的发展机遇2012年5月,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沿黄九省(区)旅游界代表相聚三门峡,召开中国大黄河旅游国际研讨会,共商“大黄河之旅”纵深发展思路,探索黄河流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新路子,目的是整合黄河旅游元素,推出“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深化沿黄九省(区)旅游合作,做到发展战略对接、市场开拓对接、业态布局对接、线路打造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客源共享,全面促进黄河之旅旅游联盟的实质性合作和大黄河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中国中原经济航母”正式从中部河南省起航。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把发展旅游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来对待,提出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强省的转变目标。三门峡市自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来,明确提出了三门峡旅游业的发展以黄河和黄河文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将虢国文化区、黄河游、温泉游、地坑院非物质文化旅游等培育成为精品旅游项目。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的这些战略和政策无疑给陕县创造了开发旅游的良好环境。
篇5
一、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概述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我国大陆版图处于“陆都心脏”位置,占据“坐中四联”的区域优势。
兰州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和区域条件。首先,兰州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且类型多样、品味较高。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具备了这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有了“本”。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这对于旅游市场的开发是很大的优势。再次,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兰州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区域性扶持性政策和导向。这些问题在本人的论文《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条件分析》中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此再不累述。总之,如果兰州能利用好政策利好,充分发挥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使自身区位相对优势得以发挥,就能创造可观的旅游经济价值。
二、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兰州市将文化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有效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推出了“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标志语,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攻势。
(一)接待人次与接待设施
(1)接待人次逐年提高
①“十一五”期间整体状况。“十一五”期间,兰州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②近五年整体状况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兰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均日益提高;同时,旅游收入占GDP的份额也逐步攀升。
(2)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①景点景区
到2010年,兰州市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
兰州市在上述景点、景观的基础上,利用黄河穿城而过的无二条件,以及独特的历史人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经多年的打造、锤炼,逐步成型了六条旅游线路(如下表所示)。
②旅游住宿业
目前兰州市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全省共4家,此项指标占全省份额的25%)、四星级酒店10家(全省共55家,占全省份额的18%),三星级酒店31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18%),二星级酒店8家(全省共4家,占全省份额的7%);以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根据甘肃旅游政务网资料计算。
③旅行社
目前兰州市拥有旅行社企业207家,占全省45.7%(截至2013年3月,甘肃省共有旅行社452家);以上数据来源为甘肃旅游政务网。
(二)旅游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及其类型,其效益和价值不但包括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的收益,还包括由旅游活动关联纽带形成的有关投资、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推动市场发育完善等作用。
(1)旅游业发展强于其他省内城市
2012年1月-9月,甘肃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592.6万人次、天水870万人次、酒泉695.7万人次、平凉563.3万人次、张掖419.6万人次。甘肃全省旅游收入前五位的地区分别为:兰州124.2亿元、酒泉61.2亿元、天水48.5亿元、平凉29.1亿元、张掖22.5亿元。
根据甘肃省旅游局公布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在甘肃省省内在“接待人次”以及“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内城市。
(2)旅游业发展弱于其他省会城市
虽然兰州旅游业发展在省内城市中遥遥领先,但与周边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还是较弱,如下表所示。这是由于缺乏精品景区、思想观念陈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基于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基础、以及对兰州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综合考虑兰州旅游市场环境及承载能力、类型、产业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这里从兰州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和发展愿景(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两点对兰州旅游发展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市场需求分析
经济学中的市场有两个最基本要素,即需求与供给,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旅游市场也概莫能外。
(1)旅游需求变化
旅游需求,即旅游者有购买力支持的旅游需要,因此旅游需求的变化应当体现在旅游者方面。自改革开放,我国旅游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目前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
如旅游者有丰富的旅游体验,讲究效率;普遍接受低碳出行的理念;在旅途中希望减少“旅多游少”的情况;借助电子商务体验“未出行、先体验”的旅游消费模式等。
(2)旅游供给市场变化
根据兰州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将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三者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主要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兰州城市形象,兰州在旅游供给方面有以下动作:
①观游览业方面。第一、有形产品层面。重点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改造并提升五泉山、兰山、白塔山、金城关、兰州碑林,形成黄河风情线骨干景区。第二、无形产品层面。做大做强《丝路花雨》及《大梦敦煌》等代表性文化精品,精心创作《黄河魂》等文化旅游演出剧目,积极挖掘民俗等文化遗产内涵。第三、旅游商品(纪念品)方面。加大彩陶复制、黄河水车、黄河奇石、微雕葫芦等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强化与提升旅游商品的质量与内涵。②旅行社方面。在旅行社方面,兰州针对旅游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拟成立旅游投融资公司,吸引社会投资;创新发展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整合上市;并且鼓励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
(二)发展愿景剖析―对“11469”大旅游圈空间总体布局的展望
按照甘肃旅游区域发展战略,兰州将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个重点”,整合开发“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培育“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打造“九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1)“一个中心”――围绕把兰州建成西北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这一目标。(2)“一个重点”――突出打造百里黄河风情线。(3)“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打造以以兴隆山、官滩沟为核心景区的避暑度假会务旅游;以森林公园和两山绿化为依托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以吐鲁沟、鲁土司衙门为核心景区的山野生态、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以八盘峡、柴家峡、小峡、达川、什川等黄河“三峡两川”为核心的水上运动、黄河风情旅游等四大旅游业态集聚区。(4)“六个特色旅游小城镇”――把青城、连城、什川、中川、苦水、达川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等六个小城镇培育成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镇。(5)“九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兰州经河西连接新疆的丝绸之路游等九大精品旅游产品。
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兰州市委、市政府重新定位兰州旅游业发展方向,按照全省、全市旅游业总体发展思路,在“十二五”期间,兰州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0%,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将会达到22%。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总量的8%以上(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到16%)。
篇6
按照县委“走基层、转作风、促工作”主题调研活动要求,以承办旅发大会为契机,推进我县全域旅游实现跨越发展,我们抽调部分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县旅游局的情况汇报,组织旅游企业及重点乡镇座谈,深入重点景区和在建旅游项目,对我县旅游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国家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3.配套完善战略。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一要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二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交通与区域交通干线、交通站场的对接,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优化旅游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以及重点景区配套的主要道路建设。加快建设、改造、提升主要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快速公交、交通标识、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等。三要培育壮大旅游经营主体。积极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引进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创建一批星级饭店和特色主题酒店,扶持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
篇7
关键词:地域景区化;休闲旅游;旅游文化;景点品位;千岛湖
中图分类号:S731.1;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3168(2012)04 - 0073 - 04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国务院于2011年3月30日决定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这是中国旅游产业即将开启的跨越式大发展的历史性起点。同时,这也是显示中国政府坚定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又一个标签。
旅游业定位成“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时期,旅行不再被视为一部分人的消费,而应该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发展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落脚点是要人民群众满意,它必须以现代服务意识和手段来服务每个旅行者。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精神需求、健康需求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旅游是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标志,旅游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产业[1]。
迎合大众旅游时代,需要拓展新的旅游空间,地域景区化旅游理念应运而生。千岛湖所在的浙江省淳安县提出了“全县景区化”,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发展战略。本文旨在探讨“景区”及“地域景区化”内涵,分析以千岛湖旅游为背景的地域景区化旅游的重要意义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景区及地域景区化内涵
1.1景区的内涵
有关旅游景区的定义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景区是依托旅游资源从事旅游休闲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这一概念包括4个含义:①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②以旅游资源为依托;③从事旅游休闲活动;④有统一的管理机构。
1.2地域景区化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明确了景区的概念,加之“化”,就是彰显一项工作、一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方法、措施或业态。
国内外对“地域景区化”鲜有界定。王维艳等(2011)曾从旅游活动要素及其空间效应着眼,对“地域景区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因特定的资源环境被旅游者纳入旅游吸引(景观)视域,经某种形式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配套相应的旅游设施与服务,逐步形成具备一定旅游功能的新型空间过程”[2]。笔者认为“在某个地域或空间,挖掘资源的经济潜能和文化内涵,融产业发展与景观、游憩‘三位一体’,规划建设具有区域特色旅游的优化美化过程及业态”是“地域景区化”的基本含义。这一界定,在客体上体现了地域景观、资源和环境,在媒介上凸显了旅游业态、服务和文化,在主体上强调了塑造品牌、形象和魅力。
2地域景区化意义
2.1千岛湖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千岛湖旅游事业起步于1982年,从当时可开发利用的数个岛屿起步,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上下求索。虽然白手起家,但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淳安人坚持不懈地保护一湖秀水,大力优化交通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千岛湖一跃成为全国旅游界的新秀。2003年开始,千岛湖旅游开始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迎来了第二段高速发展期。
目前,淳安县共有各类宾馆饭店近185家,其中二星级以上的酒店70家,挂牌五星或达到五星标准的酒店6家,挂牌四星或达到四星标准的酒店8家。2011年,千岛湖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6万人,其中购票下湖游客208.5万人,实现大门票收入2.18亿元,旅游经济总收入53.1亿元。
然而,随着千岛湖游客总量的不断增大,千岛湖镇城区及中心湖区承受了巨大压力。每逢周末、节假日等黄金时段,人流、车流极大影响了旅游休闲的品质。在现有旅游空间不足、需要走向更大区域的情形下,从“进城”、“游湖”走向“上岸”、“登山”、“散入镇街乡村”已是千岛湖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加上游客对旅游方式的多元化需求,千岛湖旅游事业发展又一次站在了关键路口。
转型是千岛湖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全县景区化,可以拓展千岛湖旅游新空间,加速旅游从湖区向周边辐射、景点从县城向农村延伸,形成多个环千岛湖的休闲度假旅游圈,造就一批特色各异的休闲度假旅游线,变传统的湖区游为全县游,使淳安县全境成为“大千岛湖”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推动千岛湖旅游向纵深发展。
2.2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载体
全县景区化是一项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惠民工程,淳安县45万人民将成为第一受益者。
近几年城乡面貌变化很大,特别是许多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建设越来越得到加强。全县景区化是城乡统筹的一个好载体,可以为农村争取更多项目、推进环境整治,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构筑全县大景区、推进全县景区化,以景区景点的标准来把握城乡统筹发展建设要求,在美丽乡村等重点工程建设中,变建美丽乡村为建精品景区,达到“建好一个项目、造就一个景点、形成一片风景”的目标,使全县村村如画、处处皆景。
“宜居、宜游”将成为乡村发展,推进全县景区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百姓期待中的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精品景区、景观廊道等愿景都将一一得到实现。
2.3产业融合的创新方式
篇8
一、成都市新津县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和需求
新津县已依托梨花溪风景区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跻身四川省旅游强县行列,正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2012年―2014年,全县旅游收入年递增26%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6.8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21.3个百分点,农民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高于全省平均7.9个百分点。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3.3%和26.4%,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比重11%,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6大主要考核指标:①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②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③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④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⑤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⑥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新津目前还未建立起全域旅游相应的指标体系,但就当前数据来看,新津在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当地农民年纯收入来源于旅游收入的比重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不过也应看到,相关数据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新津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未来大有可为。特别是提出了“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也需要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做足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大旅游、大宜居、大商贸”发展格局。
二、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
游客和群众普遍反映,新津虽有一些特色的景点,但相对零散,没有串珠成链、形成合力,仅有以黄辣丁为代表的河鲜美食以及以花舞人间、梨花溪为代表的观光旅游等少数亮点名声在外。同时,山水资源、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城市整体营销宣传欠缺、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不浓等问题也导致资源整合度低,整体效益低下。
(二)产业协同发展不足,融合程度不深
工业方面,主要强调产业内部优化,同时工业集中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布局,旅游装备制造有待形成特色产业链,工业旅游也有待探索发展。农业方面,虽然一三产互动、农旅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区(市)县相比仍显优势不足。服务业方面,旅游业与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从一日游向多日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足够吸引力。
(三)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优,协调力度不强
文旅产业是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六大要素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以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就表面和实际运行效果看来,设立梨花溪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后,旅游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的模式、力度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必然要求强化旅游发展的统筹力度和协调能力。
(四)旅游发展动力不足,项目支撑不够
项目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当前新津旅游产业发展大项目支撑仍显不足,现有项目也未能形成辐射全域的带动效应。同时,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除道路通达性较差外,停车、住宿、购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旅游形象和接待能力的提升。
(五)旅游发展特色不明,优质产品较少
虽然新津也有花舞人间、梨花溪、观音寺等著名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新津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这需要新津县旅游产品有更加明确的发展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开发优质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六)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除花舞人间等大型旅游景点以及少数知名餐饮酒店企业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团队以及较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外,大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仍以家庭成员、亲属为主开展服务工作,旅游专业人才薄弱,职业培训也略显不足。
三、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一)坚持全域视野,统筹规划建设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完善现有旅游总体规划,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研究,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旅游元素,融入到“小组微生”、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规划中,统筹布局“行游住食购娱”等六要素,着力推进景城合一、城乡互动。在旅游规划引导下实现“多规合一”,使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融合衔接,合理配置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大力度推进规划落实、项目落地。
(二)落实交通先行,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提升景区景点通达能力。充分对接二绕、高铁、成乐复线等主干交通网络,加强专线公交、自驾导引设施等建设,形成更加便捷畅通的对外旅游交通体系。整合现有县乡村道路资源,打断一批“断头路”,合理安排组织旅游公交线路,加快打造旅游环线。二是提升景区景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标识导览服务,完善景区景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尝试多媒体展现,设置多语种标识牌,增加景区无障碍设施,推进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推动梨花溪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景区景点配套服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创新创业,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推动农家乐改水改厕,提供除餐饮以外的儿童游乐、运动健身等特色旅游活动,增强吸引力。特别是积极探索“引进旅游管理公司、引导群众参与”的形式,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体验等业态,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点旅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食品安全、服务质量、道路交通、价格等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环境。
(三)突出特色亮点,加强资源整合
基于全县主要景点都是以花、田、水、林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现状,结合“美丽成都建设”工作部署,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加快梨花溪转型升级。树立“大花舞人间”理念,整合梨花溪片区各景区景点,实施“增花添彩”,发展特色花卉种植和观光旅游,形成四季都有花卉观赏的整体效应。同时,引导现有旅游景点景区加强联动,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套票,带动人气聚集,拉动消费提升。二是增强项目带动效应。进一步支持花舞人间做大做响品牌,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斑竹林景区完善和提升,争创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引进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强重大旅游项目促建,进一步聚集人气。三是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做好宝墩遗址、观音寺等国家级文物的保护利用,深挖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形成图书和影视作品,释放品牌效应,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突出历史文化、河鲜美食以及梨花等主题,策划、包装和开发具有一定体系的成套系列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
(四)加强营销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精准营销。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主体电视、报刊媒体的宣传合作,借势借力开展旅游营销,提升省级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刺激游客度假意愿。二是打造精品会节。以传统梨花节、龙舟赛、国际名校联盟挑战赛为重头戏,进一步提升品牌会节的影响力。依托山水条件,串联景区景点,做好活动策划,将山地马拉松、城市定向赛等活动办成传统赛事。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通过开展“微电影”、网络小小说、优秀博客等征集活动,增加线上关注度。积极对接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到新津拍摄,进一步提高新津知晓度。
(五)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积极发展旅游新兴业态。首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新津葡萄、柑橘、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市级杜鹃花()、梨花等赏花基地打造,以成新蒲示范带以及农业公园等为依托,推动农旅融合、一三产互动。其次,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以三大支柱产业开展工业旅游,引导企业开辟相应项目,围绕公众关注的食品生产、科技创新、轨道交通等主题,打造工业旅游线路。第三,依托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等资源,开展通用航空及低空旅游项目,积极争取和办好国际航空展会,着力打造航空小镇。二是积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结合新津产业特点,依托泰隆游乐、新筑、鲁晨等企业,推动游乐设施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旅游装备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装备新材料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依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推进产学研一体以及校地合作,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人才就地就业创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加强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推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酒店、餐馆及其他旅游服务商通过OTA(在线旅行社)拓宽消费市场,提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优化游客消费体验,提高游客消费额度。五是积极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结合318汽车营地建设,在斑竹林景区发展自驾车营地,拓展自驾旅游集散功能。打响“骑闯天路”口号,对接专业自行车、摩托车骑游团队,在大件路、成新蒲沿线为骑友提供必要的餐饮、车辆维修等服务以及交流平台,打造骑游川藏318最美景观大道大本营。大力引进国内各大旅游中介机构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同步配套建设旅游用品、户外用品市场。
(六)推动全民共建,实现利益共享
篇9
第一,加快推进“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工作。完成试点总体工作方案,编制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昆明世博新区三试点的工作方案,组织编制三试点建设专项规划;创新试点地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旅游业投融资机制,创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项目带动、运转高效”的旅游产业推进机制,积极发展旅游休闲度假康体产品,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品)的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要在试验区内确定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
第二,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按照建设“四个一批”的要求,将对腾冲火山运动休闲公园等项目进行改扩建;推动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省级休闲度假项目建设;在推进普达措国家公园二期建设的基础上,完成老君山等一批新的国家公园的建设规划方案;加快推进旅游小镇建设,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加快旅游特色村建设,研究出台扶持旅游特色村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抓好200个特色旅游村的建设;抓好重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投资,特别要做好在香港旅游推介会上云南投资项目的推介,要做好香港瑞安集团在云南进行旅游投资开发的协调工作;建立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和局领导分项目联系制度。
第三,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完善充实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内容,指导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转移到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的培育上来:指导帮助各州市完善充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省级规划在各州市的落实;加快充实完善、指导和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建设“四个一批”的目标要求。
第四,加大力度开拓客源市场。围绕“奥运北京、旅游云南”的主题,推出一批奥运旅游专线,特色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国内针对华南、华东、华北及港澳台地区市场,国外针对东南亚、东北亚、欧美国家等重点市场,开展宣传促销;同时进一步发挥云南的区位和地缘优势,推动对周边国家客源市场的开发;深化与机场和航空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改善云南与国内外重点客源地的航空条件;加大联合促销力度,加强与国际及省内外相关组织和部门的合作;加大奖励政策,进一步完善《云南省海外旅游促销奖励试行办法》;按“五个一工程”要求做好旅游促销宣传工作;做好2008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和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的参会和组织筹备工作,发挥好大型交易会等宣传平台的作用。
第五,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整治。要进一步贯彻好《云南省旅游条例》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云南省旅行社和从业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四个公告,把相关内容纳入旅行社年检考核;对非法经营等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整治,联合技术监督等部门研究建立“公对公”佣金机制:要积极推进绿色饭店的创建工作,在星级饭店推行ISO体系认证,研究制定《云南旅游购物企业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地方标准;要全面推进旅游诚信建设,通过重大违规公告制等制度,形成旅游企业诚信评估体系和旅游市场淘汰机制,建立旅游从业人员、旅行社经营及管理人员的信誉数据库,形成规范的诚信旅游管理体系;要完善旅游安全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旅游保险、紧急救援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六,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继续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和云南省与老北、越北、缅北及泰北的旅游合作,落实已签相关协议;推动与印度的旅游合作,开辟云南旅游国际合作的新空间,构建新的旅游经济圈;继续推进“9+2”旅游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加强与港、澳的旅游合作;加快“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推进滇渝、滇黔、滇桂、滇沪旅游合作,做好“金沙江流域(下游)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论坛”和“滇西北4+2旅游合作论坛”两个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同时搞好省内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省内无障碍旅游。
第七,加大力度推动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着力推进旅游投融资机制改革,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战略合作伙伴和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形成更加开放的多元化旅游投融资格局;推进旅游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推进战略合作,整合旅游资源,培育以综合性龙头旅游企业和区域性旅游集团为支撑的旅游企业体系;推进旅游产业经营体制创新,积极引导旅游景点等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鼓励旅游企业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旅游管理机构进行合作,发展旅游连锁经营,推动旅游经营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破除恶性竞争和地区封锁;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篇10
一、 衡阳旅游发展SWTO分析
(一)发展优势
衡阳区位交通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历史人文深厚,具备较好的旅游业发展条件。首先旅游设施加速完善,交通网络更加便利,2015年南岳机场正式通航,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二。其次游客接待能力不断增强,目前,衡阳拥有旅游星级饭店34家、旅行社62家。第三景区景点不断增多,据统计衡阳目前共有A级旅游景区16个、省级旅游强县2个、特色旅游名镇3个、特色旅游名村11个,南岳衡阳、石鼓书院、故居、蔡伦竹海等一大批优质旅游景点资源得到深度开发。最后旅游品牌形象大幅提升,衡阳已成功入选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打造和举办了南岳寿文化节、南岳国际道教论坛、蔡伦造纸文化旅游节、衡东中国土菜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旅游主题节庆,成功打造了湘赣边界无障碍旅游区、湘桂高铁沿线城市旅游合作联盟等区域性旅游城市联盟,“福寿衡山・魅力衡阳”、“心愿之旅,南岳衡山”等旅游品牌宣传享誉大江南北。
(二)发展劣势
在衡阳旅游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衡阳旅游业仍面临发展不够快、核心影响力不大、旅游特色不多等问题。一方面核心景区吸引力不够。衡阳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景区,莫过于南岳衡山。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深厚,南岳大庙佛道共存闻名天下,旅游开发和旅游宣传上,也大多侧重于宗教朝圣,因而外地游客多为祈福许愿而来,烧香拜佛后便离开,未能在当地延长旅游行程和路线,也无法形成更多的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深度不足。和省内外著名旅游景点相比, 衡阳市旅游资源相对分散,相隔较远,不便于打造系列景区组合;部分自然、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开发,未能形成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一些旅游线路的开发设计缺乏灵活创意,引人入胜的效果欠佳。
(三)发展机会
2015年衡阳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0400元,目前消费业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刺激更多元的消费出现。随着周末游、自驾游、驴友等多元旅游因素的出现,势必给衡阳旅游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衡阳现阶段的旅游资源不仅辐射衡阳800万衡阳人,更吸引郴州、永州、两广的居民,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都给发展衡阳旅游提供机会。
(四)发展威胁
景区景点特色不鲜明则是制约衡阳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来讲在衡阳目前的旅游景点中,除南岳衡山外,大多缺少个性特色,对游客难以形成有效吸引,一些故居旧址、生态观光类景点与周边其他地市景点存在同质化现象,容易被周边景点所替代。另从地理位置来讲,相比较郴州和永州衡阳离发达省份广东较远,再加上旅游景点景区不集中,使来衡阳的广东游客不得不过夜停留,这就需要衡阳有相对完善的夜生活娱乐设施和酒店接待住宿能力,也需要游客有至少两天以上的闲暇时间。当然旅游资源在不断消费过程中也有保护不得当,自然退化等问题。
二、将衡阳打造为旅游强市的路径选择
(一)弘扬衡阳旅游的文化核心
衡阳是湖湘文化发源地、湘军发祥地、中国抗战纪念城,也是南中国的宗教圣地,拥有鲜明的湘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寿文化、火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因子,是发展衡阳旅游最宝贵的资源,要通过多种手段,把这些文化挖掘、展示在人们面前,树立衡阳旅游的文化灵魂。一方面可以对城市历史溯源、城市文化记忆等进行挖掘保护,强化对大雁文化等衡阳文化图腾的开发提炼,提高衡阳作为文化名城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民间人士的才干和积极性,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参与活动,征集旅游景点的精美解说词,触动衡阳市民的湖湘文化情怀、激发其内心深处对衡阳的热爱。在文化软传播方面则可以利用影视音乐等现代传媒工具扩大衡阳知名度美誉度,联合实力影视集团投拍衡阳历史题材影视剧,如《衡阳保卫战》、拍摄记录片《四大书院――石鼓书院》等。
(二)突出衡阳旅游的地域特色
结合自然风光名胜、历史人文遗迹等资源,深度开发旅游景点,重点提升南岳衡山、石鼓书院、蔡伦竹海、天堂山等景点,打造一批3A级以上的精品旅游景区。结合衡阳独有的民俗特产,大力开发特色化旅游商品,重点提升雁城四件宝、南岳云雾茶、耒阳粉皮、东健阿胶、界牌瓷器、石鼓酥薄月、常宁版画等旅游商品形象,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三)提升衡阳旅游的智能水平
打造信息化智慧旅游,利用手机网络平台和传统书刊等工具,编制图文并茂的“衡阳旅游宝典”。建设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导游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在衡高校在校学生通过导游专业资格证考试从事兼职导游工作,建立专职、兼职导游人才储备库,利用现代手机网络建立导游预约平台,使得每一位游客和导游都能无障碍便利互动。
(四)加强衡阳旅游的市场管理
全面打造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围绕导游服务、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方面,制定具有衡阳特色、符合国家标准的旅游服务标准化。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从严治理市场价格、市场秩序,维护衡阳旅游市场的良好形象,杜绝欺客宰客、漫天要价、强迫买卖等行为。
(五)完善衡阳旅游的基础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