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43-02
我校资源循环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10年,主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经过近几年的建设,该专业在招生规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已基本运行稳定,但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形成稳定的实习单位、具有高质量的实习效果等方面,均需要积极寻求有效对策,进一步改善实习现状。
一、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时间2周、生产实习时间共4周。其中,认识实习是由实习老师带队到省内的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生产实习,是由实习导师带队到市内的相关企业进行驻厂实习。但由于是企业接纳能力的限制,我们将学生分成了4组,其中有3组分别有实习导师带队,到市内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实习单位以废塑料的再利用、粉煤灰砖等产品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剩余1组由导师带着在校内进行课题试验,主要从事尾矿、废渣等制备建筑材料的研究;学生在整个生产实习过程中,均进行了实际操作和设计。从2011级、2012级两届学生的实习情况来看,总体上实习效果欠佳,这主要由以下二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实习单位联系难,实习经费紧张;二是学校自不高,实习模式主要由实习单位决定。
二、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现状及专业实习对策研究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实习的机会。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市场秩序混乱,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完善,法规不健全,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这对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造成了困难。此外,一些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规模化企业主要分布在天津、南京、临沂、青岛等城市的大型工业园区,到该类企业实习,租车、住宿等项目经费支出比较大的,一般学校难以承受。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模式,不能拷贝其他老牌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需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探讨和建设多种模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一)加强校企合作,就近建立稳定实习基地
接待学生实习容易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另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到企业实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企业出于生产安全考虑、技术保密等因素也不愿接待大批学生进企业实习,这导致实习企业联系困难的现实。
本专业实习带队教师曾尝试联系学校附近的大型国有企业。该企业设备先进、技术全面,不仅拥有从矿石选取、冶炼及产品加工的生产线,同时还设有尾矿堆场,并拥有专门的尾矿资源化再利用研究室及示范工程。该企业所在地距离学校约半小时车程,交通便利,非常适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但经咨询该企业人力资源部,对方明确表示只接待有校企合作关系的高校学生。
(二)加强学校自,改进实习模式
校企合作常常是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前提条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新设专业,现在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较少。目前,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主要以实地参观、生产体验等模式为主。
受企业实际条件及要求的限制,实地参观式的实习多是“走马观花”即企业派1―2名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参观生产车间。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且生产现场比较嘈杂,大多数学生不能听到技术人员的讲解。此外,出于安全考虑,企业安全员也不允许学生靠近生产设备,并尽可能缩短学生在生产现场的停留时间。例如,在我们实习的一家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每次让学生在生产现场停留的时间从不超过1小时,这大大降低实习效果。因为,这种形式的实习,学生对于设备构成、工艺流程、成型条件制定等细节无法深入了解,起不到巩固专业知识的作用。
生产体验式的实习,本专业2011级部分学生进行了生产体验式的实习。在技术人员带领下参观完毕后,企业按组将学生分散到各台生产设备旁,让学生参与产品组装、包装及装箱等生产环节。这样的模式虽有利于学生近距离观察设备构成、模具结构以及生产细节。但处于生产安全及效益的考虑,企业在实习生产岗位导师及工作时间的安排上,对实习学生的基本要求考虑较少;而实习导师也无法深入到生产一线,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由于学生遇到疑问后无法得到及时解答,使得学生实习的重心转移至产品装箱等环节琐碎操作,实习效果也不够理想。
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改进实习模式、加强学校自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校企合作会增加企业对学校生产实习的配合度;其次,在保证企业对实体的正常运转与a品的质量进行监管的前提下,可以放心让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生产线或营业部的管理与经营。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权一个有效途径。
(三)开发校内资源,缓解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
校内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训练的重要场所,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有效弥补部分校外实习不能动手的缺憾。校内实习可以节省大量的外出实习经费,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途径。针对校外实习基地难以选择和建设的现状,从加强专业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整合利用校内基地的教学资源,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教学活动项目的开发,充分发挥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本学院科研实验室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教学科研资源开展实习教学。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国家政策,鼓励教师、学生或毕业生自己创业,教师、学生创办的公司,既是一个学生创业的孵化器,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创造的能力和创业的胆略,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实训的基地。
(四)加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其对生产实习的认识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和经过的过程,正确认识实习对大学生的意义,对以后的就业和工作都会起到非常有利的推进作用。
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导师在做好实习专业指导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1.教育学生要学做事,先学做人。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把在学校生活的种种想法带到实习中,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很多时候缺乏服务精神和承受力。因此,在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和认识到要具有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这样,遇到问题,他们才会换位思考、沉着解决。
2.架子放得下,工作拿得起。要通过实习指导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人初入职场,都应从这些小事做起,要服从单位安排,最大程度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要让他们明白,实习单位不仅仅是自己一展才华的舞台,更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人格和品质。因此,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做到不耻下问,从点滴做起,有目标的学习。因此,导师要求学生做好实习前规划,努力做到从小的实习工作做起,获得深刻的实习经验。
3.让学生通过实习发现自己不足,发挥自己优点,锻炼自己能力,真正找到实习的价值。首先,学生学会通过实习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并积累些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为下一步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通过实习,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习平台的重要性,即认识到实习在人生择业的道路所起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谁能好好地抓住它、利用它,谁就能正确地迈出职场的第一步。
三、结语
生产实习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习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若不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将不能快速适应工作要求。为确保专业生产实习效果,学校应从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良好互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等方面着手,注重学生对实习的认知教育,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模式,保证生产实习得以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盛旭敏,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困境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111-112.
[2]赵娟,周火平.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150-153.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Zibo,Shandong 255000,China)
篇2
1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现状的分析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极速了对能源的需求,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我国近年来对水力资源进行了大力的开发。以水力发电缓解能源不足的现状。因此,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及水力资源开发在近年来达到了新的高峰。水利工程建设在提高我国水力资源利用开发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我国水力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深入研究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应用成为了目前我国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2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1水利工程施工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在得到缓解旱涝灾害、提高水力资源利用的同时也相应的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以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土地等为代价得到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目的。在近年来对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研究中发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对地形条件、土壤、气候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后,水域床底形态、水质、水环境以及水生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影响上下游生态环境。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的建设造成了水域内水流流向、流速的变化,而且水域床底的形态也会受到施工影响发生变化。这些都将导致水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水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后对周边地形的影响也将导致周边生态植被受到影响、导致周边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最终影响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综合生态环境。
另外,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也有着一定的影响。由于水资源利用开发导致生态需水量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河流内的排沙、排盐能力,造成对水域环境生态的影响。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后,必然对工程内的水流、蓄水量等进行控制,其还将导致河流生态受这一因素影响发生改变。造成河流生态环境中的生物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河流流域内的生态结构。
2.2我国环境发展报告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在2010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专题报告中提出,我国流于大型水利工程过热已经导致河口生态环境负面效应凸显。报告中指出,我国河口与近海地区所发生的一些列生态环境额或问题均与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浮游生物组成与种群结构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鱼虾产卵场的衰退等生态环境问题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次报告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等20余位科学家提出了《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在报告中,提出了我国水利工程导致河流入海径流与泥沙锐减,造成了河口三角洲的侵蚀后退。同时,报告中也指出大坝、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流流态、水文、水质、底质等水文条件,造成了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将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造成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河流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2.3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中相关的研究指出了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指出水利工程建设对入海河口地区等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但是对水利工程建设本身施工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笔者,针对这一情况搜集了相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必将对工程周边植被造成影响,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运输、现场材料存放、设备等因素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将极大的毁坏周边植被,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另外,施工过程中对河流的截留、改道也将造成水生生物生态环境发生变化,造成水域生态生物急剧减少。施工过程的噪音、粉尘、以及人类活动还将造成工程所在地生物生存受到影响。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过程还将导致河流水域的水质受到影响,对河流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在注重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开展。
3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探讨
水利工程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能够以水力发电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水利疏导、存蓄应对旱涝灾害。但是在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必然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为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生态环境改变的引导,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将水利工程建设所打破的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建设施工相关单位还应通过环境评价、工程价值评价及长期跟踪评价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控,对于发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应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4结论
篇3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自然科学知识,较好人文科学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应用能力与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方面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方面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以及教学和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介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预测及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篇4
关键词:环境工程;工程发展;发展历史
环境工程主要是研究人类所处的环境的污染防治以及提高人类所处的环境的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和环境物理学、环境卫生学以及生态学密切相关,主要以治理环境污染为核心内容。
1. 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的,所以不可能出现和过去一模一样的事物,而环境工程也是一种科学技术,环境工程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研究过去环境工程的发展中比较规律性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认识以往的环境工程。只有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研究透彻,我们才能够充分地认识我们的环境工程,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环境工程发展的方向。因此,研究环境工程的发展史对于我们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2. 对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简单介绍
2.1环境工程的产生
19世纪50年代初,英国发生了史上罕见的疫情,相关人士在发生疫情的时候进行了比较严谨的调查,在相关人士进行了调查之后发现史上罕见的疫情发生的原因是一个水井受到了患者粪便的污染,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我们熟知的细菌相关的学说还没有建立,人们充分地认识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在此事件发生以后,人们就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在对平时饮用的水资源进行了过滤处理和相关的消毒处理之后,相关的疫情明显的减少。在此以后,环境工程的雏形就出现了,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史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是环境工程的开端,奠定了环境工程的发展历史的基础。
2.2环境工程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活动也开始变得活跃,工业的发展对人类居住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使得人类居住的环境的压力不断的增大,“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已经产生,实际上“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只是原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说“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就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开端,“环境工程”这一专业名词的产生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的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一时期以及我们现今所处的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因此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环境工程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可以说,处理现今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3. 环境工程的主要内容的发展历史
3.1环境工程中噪音控制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很注重建筑的噪音控制,我们从很多传统的古建筑中就可以看出,很多古老的建筑中,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本土的古代建筑,建筑中的墙壁和门窗的设计和材料的使用都考虑到了建筑的隔声问题,这是环境工程在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体现。而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对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展开了很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到20世纪50年代,环境工程中的噪音控制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最终形成了环境工程声学。
3.2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历史
早在距今5000多年以前,世界上就开始出现了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古希腊开始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就是出现环境工程废弃物处理的人类活动现象的最好的证明,古希腊对城市垃圾采用了填埋的处置方法对于环境工程中废弃物处理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乃至于对整个的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人们重视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就代表着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的初期已经十分的成熟,这对于后期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科学家们致力于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而科学家们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所研究出来的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成就可很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利用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的工程技术是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研究的一大重要突破,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同时也主张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要符合新时代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废物的充分利用,倡导废物的充分利用并不是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提出来的,而是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就开始产生,新时代下的废物利用只是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硬性要求,笔者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环境工程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还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废物的利用将会更加的合理和充分。
3.3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大气污染问题是新时代人们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同时它的处理难度也是比较大的环境问题。在人类没有进入工业文明之前,存在着一定的大气污染,但是这个时期的大气污染还不是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当人们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大气污染对于环境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我们对于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环境工程的大气污染处理上,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9世纪80年代,美国发明了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对于环境工程的整个发展过程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专门处理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离心除尘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它的除尘、空气调节以及工业气体的净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环境工程的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对于整个的环境工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4环境工程中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发展历史
众所周知,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以前就用陶土管修建了地下排水道,古代罗马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开始修建地下排水道。这可以说是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的开端。在我国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环境工程中的水资源污染处理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开始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这对于环境工程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采用明矾净水的方法去处理水资源净化的问题推动了环境工程水资源处理的发展。在之后的发展中,纷纷出现人们熟知的污水处理厂以及给水排水工程。笔者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我们的环境工程的水资源污染处理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4. 结语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的密切,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环境工程的发展问题,要想在环境工程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我们就必须充分地认识环境工程的发展史,因为环境工程的发展史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去改进环境工程的处理技术,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环境工程。笔者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的环境工程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科建设;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57-03
西南科技大学自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来,在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科层次水平。目前我们已建成集博士授权建设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重点学科及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一体的重要学科,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集“产、学、研”一体的“水处理与污染控制中心”等科研实验平台,拥有一批水平较高、结构合理、指导和教学经验丰富的科研与教学队伍,已成为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完善学科结构的同时,我们也努力把将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的优势资源,使之成为支撑专业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而达到以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目的。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就学科建设推动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经验作一些阐述。
一、学科建设成果促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工程学科研究内容正进一步拓展,同时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要求也越来越宽,比如“三废”治理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核废处置与环境安全等,而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环境工程传统领域,如大气污染控制、城市生活废水的处理等,造成培养的人才由于知识面过窄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环境工程专业高级人才的需要。因此,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上,我们考虑到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专业的基础性,又要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因此,在我校2009版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围绕学科的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安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新生环境污染物安全与调控、环境规划与水污染控制四个发展方向,重新建立主干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新增了一些专业特色选修课程,如《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核辐射与环境安全》和《环境污染与粮食安全》等。
二、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我们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背景和研究方面较为明确,基本涵盖了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微生物技术、环境影响与评价、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与处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物理性污染控制等主要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因此专业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围绕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现在已建成以学术方向带头人负责的6个教学团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团队、水污染控制教学团队、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教学团队、大气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和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团队,同时团队负责人全权负责本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提升、学术发展、课程教学质量及提出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规划。经多年实践证明,优秀的科研团队同时也可以建设成为优秀的教学团队。
三、学科建设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绝大部份教师是博士或硕士毕业后,直接到学校参加工作,本身进行科研素养高,但是他们实际工程经验少,在指导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上往往感到所学知识与工厂生产有些脱节。因此,学科建立起青年教师的“帮扶计划”,即:鼓励和引导青年老师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定期对新进青年教师举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以老带新、“传、帮、带”。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工程专业青年教师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栋梁之材及骨干力量。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2009年以来,中青年教师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教授9人。同时新进博士2010、201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同时201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实践证明,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的关系,是促进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及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模式。
四、科研成果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长期以来,学科都鼓励老师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将科研成果融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加快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的速度,解决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问题,也不断将学生带往本学科科研的研究前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2007年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出版专著6部,被环境工程专业部分课程选为教材或参考书。王青教授2007年参编的《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该书全面评价了我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发展趋势,现已被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选作我校为“环境工程专业导论”主要参考书。同时,部份项目成果也作为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如王青教授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图谱与影响尺度”引入本科生教学,作为“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以岷江上游山区生态环境管理作为案例加以分析介绍,将山区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层次的关系、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概念模型、长江上游山区生态与生产统筹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补充进课堂教学内容。
五、良好的科研平台为本科生科技活动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环境工程专业自学科建设开始,就特别注重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实验仪器设备。特别是利用学科科研平台,专业逐步增加开设起了相当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并使含这“三性”实验的课程逐步达到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如利用四川省环境工程自控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开设起了“废生物质处理重金属废水”、“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小城镇/社区生活污水低成本处理与资源化”等综合性实验;利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独特优势,专业新增加了“生物冶金法回收尾矿中金属的研究”、“PCB的破碎与分选”等研究创新性实验;而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则支撑起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退役核设施表面去污中的应用”、“放射性废物高性能固化”等“三性”实验的开设,这些都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六、专业建设成效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强调各学科建设的同时,也重视学科建设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与支撑作用,学科建设中积极把取得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本科教育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引领了专业建设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成效越来越显著,特色越来越鲜明。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特色专业;200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功申报环境工程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环境工程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
参考文献:
[1]吴烈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形式和人才培养定位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236-238.
篇6
关键词:资环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
一、专业发展概况
1.专业发展背景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迅速,但是资源环境和城镇化问题并没有解决。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在资源利用中表现为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同时城乡发展失调,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不协调、城乡产业结构变动不协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等。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实施科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为适应社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国家教育部1999年颁布实施的高校新专业目录中设立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简称“资环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数学校定位在: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与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60多所院校开设这个专业。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新疆大学等综合性院校,也有师范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和建筑工程类院校等。
2.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上看,该专业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专业特色不突出,研究范围广博而不精,缺乏主干方向。该专业培养要求是“厚基础、宽口径”,专业课程设置涵盖环境科学、城市规划、房地产、土地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由于专业名称涉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许多院校设置的课程体系过于追求“全面”,使得课程繁杂,没有较为集中的方向。(2)专业定位过高,市场需求不紧密。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资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事实上社会对“管理”类的人才需求并不多,社会真正需求的是从事基础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一般本科层次的人才基本不接受。(3)理论课程设置过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由于该专业涉及多个学科,理论课程设置过多,总学时又有限,所以实践教学显得尤为不足,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4)相应硕士点专业缺乏,毕业生深造专业分散。对于资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很大一部分要选择继续深造,但在硕士学位点中没有相应专业,学生只要在相近专业如环境科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管理科学甚至法学等专业报考研究生,为学生深造带来一定的难度。以上这些问题使社会对资环专业认知度不高,专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解决资环专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不少院校根据学校的原有专业和学科背景,对资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出现了不同的办学模式。主要有:(1)与测量工程学合办。如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实践很强的测量学的学习,使得学生有很强获取基础数据资料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城乡规划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与地理学合办。如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利用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技术,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地理学的系统知识、城市规划学的动手能力外,还有良好计算机基础。(3)与资源、环境生态学合办。如河海大学等,以资源环境学院为依托,在资源环境的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加上城乡规划的内容,培养资源环境分析、评价和规划的专业型人才。(4)与工程管理学合办。资环专业结合工程管理学的知识,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人才。另外,还有与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合办,突出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的动手设计能力。以上办学模式体现了资环专业的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二、我校资环专业改革与实践
1.专业设立与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于2001年在地理科学系开始招收资环专业的学生,由于办学条件限制和就业影响,几年来该专业一直是隔年招生。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专业设置过于宽泛,课程繁杂,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很低,就业去向非常复杂和分散,并且不少学生在与专业无关的单位就业。隔年招生和低的就业率严重影响了我校资环专业的发展,办学规模一直上不去,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低下。正在专业发展困惑之际,学校在2009年进行院系调整,决定将地理科学学院与生命科学系、化学系合并,组建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效益,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年,恰逢英国基尔大学来我校访问,提出该校的自然科学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业与我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本科生。我校资环专业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我校化学、生物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条件及英国基尔大学的师资和技术,瞄准市场需求,大胆进行改革,在资环专业中开辟出“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目标定位与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恶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江苏省正致力于建设“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如何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环保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一支劲旅,环境保护专业人缺口巨大。我们设立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环境监测、污染治理与环境评价的基础知识,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具备一定的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技能,在环境保护领域中从事监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必修课中设立自然地理学、环境地质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现代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生态环境规划等基础课程。在选修课中设立三个模块,一是环境监测模块,包括水、大气、噪声、土壤、生物等的分析和监测,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各种环境化学分析技术;二是污染控制与治理模块,包括废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技术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处理工艺的设计及操作运行;三是环境评价与管理模块,包括水土资源的评价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城乡规划、环境法规等,要求学生具备环境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3.新方案凸显初步效益
我校资环专业“环境监测治理与评价”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批准该专业方向可以多类型多层次招生,一改过去资环专业隔年招生的尴尬局面。在2010年的招生中,我校资环专业实现了专转本、二本中英合作和三本民办同时招生的突破。考生报名积极,报到率100%。学生入校学习方向明确,专业思想稳定,资环专业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结语
虽然我国资源环境与城镇化问题日渐突出,拥有资环专业的高等院校一百多所,而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形势却不乐观,这缘于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特别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等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资环专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结合院校特点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要求大胆改革,合理构建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设立不同的选修模块,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进行有侧重的模块选择,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云清,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立体化模式的思考.地理教育,2006,(6).
篇7
关键词 建筑工程;生态主体;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8-0137-02
当前,国家提出了和谐社会和低碳环保,人们在生态和谐方面的认识逐渐增强。国家在这方面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国家对建筑和谐的执行力度不是很大,存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科学意义上的“生态”逐渐地被淡化。大体上人们所说的生态往往是深层次含义的生态,甚至把生态作为定语使用。第二,对建筑工程生态的关注不是很多,人们对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关注很大,而对建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关注很少,往往忽略了建筑工程对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筑工程生态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与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紧密相关,是很多生态学科的结合,其中,包括了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内容。
1制定相关建筑方案
考虑自然环境和建筑工程的协调性。建筑工程的设计体现了建筑设计师的个性和设计思路,但是,建筑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把建筑设计师的个性融合到自然和谐的框架中,这不仅仅体现建筑工程的风格,还做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要把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处理好。建筑工程的外观美是对建筑的一般要求,建筑工程要在合理的投资范围内,要最大限度地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发挥建筑工程的最大价值。有时建筑设计师只是注重审美观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造成建筑工程成本的增加。相反,假如仅仅追求经济价值,往往会使建筑工程失去很多美学价值。所以,在有限经济条件范围内,把建筑工程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才是建筑工程的最终目标。
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多的实际困难,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逐渐减少。所以,建筑工程生态对资源的利用有很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一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照明、通风、采光和取暖等方面要考虑资源的消耗,要做到最优化地利用资源。
2建筑“生态主体”的结构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也就是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它的主要表现是:生物对环境直接和间接同化进而影响同化的过程,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
建筑工程生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系统:内在和外在系统。内在系统是指建筑工程在建设、管理和使用时对能量的消耗、信息的交换和利用系统,低耗、高效、和谐是对其的要求;外在系统是指建筑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时或者建成后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降低和消除这些影响,提高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成了对外在系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宜人与健康。由这些可以看到,建筑工程的生命主体不仅仅包括了建设的实施方,既是开发商施工方、材料和设备的供方以及研究和监理等一系列的服务机构,同时也包括了建筑的受用一方。
3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利益系统中生态主体都是密切联系的。建筑工程关系着国家人民的生计,建筑工程离不开土地,但是,土地这种有限的资源配置往往使全局利益和个人、地方的利益发生冲突,与此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建筑工程运行的社会调控
建筑业对资源的利用很大,对环境的污染会很严重,建筑业属于粗放型的产业,但是在当代,我国正在告诉进行城镇化发展,每年建筑总量居高榜首,对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严重的。在建筑项目和建筑材料生产时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在建筑物拆除或维修中造成的废物就会占用土地破坏环境,其都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建筑工程生态是研究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律,建筑工程的责任是运用各个方面的措施,协调各个生态主体间的利益,有效地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所以,对建筑主体的调控要放到重要位置;也就是对受用主体的适当预设,很好地评价建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1建筑工程在全寿命周期内调控
建筑可以从两方面做出解释:建筑作为名词时可以解释为建筑物;建筑作为动词时指建筑活动。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空间,其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建筑设计师要考虑到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到污染物处理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仅仅规划设计,考虑如何把规划设计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相结合。
4.2加强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责任
注重建筑施工,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生态学理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思想,创造一个“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格局。
第一,政府部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重点,提高人民素质和科学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城镇和国土做出合理的布局,要做到不为自己私利,注重广大人民的利益,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效统一。
第二,各个公司打破利益最大的理念,不能仅仅地注重最大利益,还应多考虑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公司各个方面资源的限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更应该长远考虑,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建设过程中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要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勇于承担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4.3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学时,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更应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去制约有些单位的行为。制定鼓励性的措施,优化配置,这样对市场的完善和社会氛围有很好的意义,
5结论
人们的理想状态是有房子住、有健康的身体和安全的环境,人们和周围环境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建筑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仅仅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道上,各个生态主体要处理好利益关系,使之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各专业与统一考试科目对照表
一、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历史学 英语
中药学 中医学?
政 治
英 语
大学语文
二、艺术类(一级学科)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艺术设计 舞蹈编导 音乐表演
美术学 舞蹈学 音乐学
政 治
英 语
艺术概论
三、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资源勘查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测绘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车辆工程 交通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交通运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数学与应用数学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给水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物理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物流工程
环境工程 ? 制药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自动化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政 治
英 语
高数(一)
四、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
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财务管理 房地产经营管理
财政学 人力资源管理
地理科学 生物科学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工程造价 税务
工商管理 ? 土地资源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物流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行政管理
会计学 药学
金融学 ? 应用心理学
旅游管理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经济学
政 治
英 语
高数(二)
五、法学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法 学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学与行政学
政 治
英 语
民 法
六、教育学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教育学 小学教育
体育教育 学前教育
政 治
英 语
教育理论
七、农学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林学? 园林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农学
政 治
英 语
生态学基础
八、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外)
招 生 专 业
统考科目
护理学 医学检验
口腔医学 ?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
政 治
篇9
1(略)
国内在环境信息科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包括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环境模型、环境可视化、环境信息处理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从上至下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则已成为实现环境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正在从初期的信息管理、环境专题制图发展到Gls与环境模型集成陈9]、35技术集成的多媒体环境系统、基于Gls的环境污染扩散模拟t‘’,‘“1、基于GIS的环境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一些主要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遥感、水环境遥感、固体废弃物遥感监测、城市热岛效应与热环境监测、植被遥感、景观格局遥感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环境建模与模拟一直是环境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在环境信息科学中得到大量应用,另一方面,基于环境过程机理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元胞自动机(CA)模型、智能体(Agent)模型等也在环境领域受到重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库中挖掘和提取对决策分析有用的、先前未知的隐含模式和规则的过程,笔者在1999年即面向环境信息化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试图将二者结合,提出“环境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可视化是表达和传输环境信息有效的形式,通过三维可视化、三维模拟实现环境现象、过程的真实感表达,能够更加逼真地传输环境信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中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卿]。“虚拟地理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能够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模拟决策等活动。针对环境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趋势,聂庆华提出了“数字环境”的概念,数字环境是环境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三维显示的数字虚拟环境,包括环境信息数字化、环境信息传输网络化、环境分析模型化和环境空间决策的智能化、环境过程和管理可视化。尽管国内目前在环境信息科学各个分支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和探讨。本文在分析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信息流和信息分析处理构建了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并以煤矿区环境监测治理与管理为例,全面分析了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在煤矿区的应用
2.1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尽管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提出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于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学科体系还缺乏明显的定义。已有的一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计划中界定的范畴也不尽相同。因此,从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需要对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进行界定。HuangGH等川提出的环境信息科学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见图l,这是当前引用较多的环境信息科学体系结构。由图1可见,环境信息科学是多学科集成的领域。传感器综合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尺度地面采样技术成为可能,处理不同特征、尺度和复杂性问题的模型综合成为新的挑战,包括不同模拟、优化、评价模型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合并,不同技术输人与输出之间的联接,社会经济因子的量化,以及大尺度集成模型的解算策略。在此基础上,HuangGH等「‘〕提出基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系统,其结构(图略)USGS的研究报告’)中,将环境信息科学定义为:环境信息科学是为加强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现象的理解,并提出新的认识的,集成物理、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的研发、试验和应用的学科。不同定义都强调环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特点。Huang等川的观点显然更强调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GPS技术为基础的空间信息技术与环境科学和工程的交叉,而USGS的定义则重点强调了现代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USGS在其未来环境信息科学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计算智能等技的应用。基于以上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结合我们的研究实践与认识,以环境信息流和环境信息处理分析为主线,可以构建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技术方法(图略)。环境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需求的多学科理论交叉,技术支持在于面向环境信息流的多技术手段集成,最终通过不同学科领域方法模型的综合,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过程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从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多技术手段集成的角度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
2.2环境信息科学在煤矿区综合应用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境信息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新兴学科,而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不同学科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规划与城乡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着与环境信息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促进环境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换言之,以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从环境信息科学的开展的相关论题研究,其重点还在于不同学科方向,但已经构成了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基础层。为了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需要改变从外部到内部的“包围型”研究模式,努力推进从核心到的“拓展型”发展模式,即从环境信息流出发,组织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链接的关键论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以便形成适应环境信息科学体系与研究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煤矿区作为1种以资源开采为驱动力发展起来的特殊地理区域,由于煤炭资源开采(以下仅涉及地下开采矿区)破坏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状态,导致地下水流失、地面塌陷,进而引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矿山排研形成的研石山压占大量土地,堆积物导致严重大气污染和土壤损害,甚至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因此,煤炭区是1种典型的由于矿山开采导致的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复杂区域,煤矿区的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目前,对于煤矿区生态环境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l)从煤矿开采损害角度出发研究开采沉陷与地表变形预计、监测与治理;(2)从煤矿区土地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响应;(3)从煤矿区地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防,(4)从煤矿区水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井水害、水污染与水资源调控;(5)从景观格局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景观格局;(6)从地理环境演变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地理环境演变与模拟;(7)从遥感与GIS应用角度出发研究矿区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8)从大气污染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大气污染评价与控制;(9)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经济评价;(10)从管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决策;等等。对以上不同视角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多主题、多要素的时空环境信息是其中的关键,任何视角的研究都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数据的支持、需要环境信息和背景信息的集成、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分析工具的支持、需要环境知识和其它领域知识的交叉和集成。因此,从环境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集成现有的研究工作,充分应用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成果整合与集成,在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现整合的关键在于不同研究视角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链接边界选择、信息传输反馈、系统相互作用。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综合研究与应用体系框架(图略)。按照该研究框架,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的重点在于多学科研究的交叉点,主要包括:(l)基于采矿环境影响机理的模型建立、参数获取;(2)各种环境模型的建立、参数提取与模型验证(面向环境系统分析的环境评价、污染扩散、环境演变模型和面向环境管理决策的规划模型、优化配置、动态演变模型以及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重建方案设计);(3)面向环境监测的遥感信息源选择与图像处理、环境信息提取与分析,以及组织、集成与管理多种环境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设计与建立;(4)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的模型解算与解释、分析结果可视化与应用;(5)集成信息、模型、数据库、系统、知识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构建。(6)资源一环境一人类一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流与信息应用。
篇10
华侨大学本科招生专业及毕业生能力评级被用人单位评为A等级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英语、电子信息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被用人单位评为B等级本科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测控技术与仪器、法学、汉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自动化、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制药工程、艺术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日语、对外汉语、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财务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来源:文章屋网 )
- 上一篇:建筑实务
- 下一篇: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