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学术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篇1

关键词:高等数学;高职教育;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沉淀,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早已不是当初“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中期“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如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所谓培养高技能人才,就是除了要拥有高技术之外,还要同时具备高素质、强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加强高职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实力。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不仅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更因为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等课程特点,对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齐民友教授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然而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着数学无用论思想,使得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高等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决定了高等数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种思维方法,学习数学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是一辈子都能受用的东西。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学生,感性思维比较强,但是理性思维能力往往较弱,理性思维好的学生往往更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今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文理兼备的人才,因此文科生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可以弥补自己在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严谨推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发挥自己的特长,填充自己的劣势,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学习高等数学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人类历史的进程向世人充分地展示了数学所起的巨大作用。任何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从定性到定量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定量研究必然离不开数学。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应用了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是人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眼睛和钥匙。在这个以知识和技术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学已渗透到大学的各个学科,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行业。高等数学的学习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专业课内容。例如:计算机专业中的网络安全学、图形图像学、视频音频处理等,哪个方向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经管类专业课中的常用经济函数,如需求供给函数、收入成本利润函数、边际成本与边际分析、弹性与弹性分析、价格库存量的控制、资本现值与投资问题、需求预测、恩格尔函数等,这些内容与高等数学中的函数、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等相关。因此,很多计算机方面的大神,物理学家,经济学家都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素养已成为有志者攀登科技高峰的钥匙和翅膀,也是高职学生必备的素养。很多学生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无缘上本科院校,来到高职院校或多或少有些不甘心。专升本考试给高职学生提供了一次晋升学历的机会,有的学生还会继续往上考取研究生。高等数学是专升本理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考试科目,如计算机、自动化、园林技术、会计专业等等。有的高职院校因学生基础差、高等数学难、学生对高等数学兴趣不高等原因,不开设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这一做法不仅纵容了那些不想学习的学生,更打击了许多上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而高等数学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门学科,它不需要其他任何的辅助条件和试验环境。一部数学史就是一部由数学家们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历史:从笛卡儿的解析几何,到牛顿和莱布尼兹的微积分,再到欧拉图论的创立以及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无不饱含着这些数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一种创新的精神。高等数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一种科学语言,一种技术工具,还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理性化的思维范式和认识模式,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数学素养能够增强高职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现代社会的能力。

四、学习高等数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学生一般在校学习理论课的时间只有两年。然而学无止境,今后走向社会,都需要学生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还有的学生也许从事的不是本专业工作,需要另外学习其他的知识。在自学过程中,有着良好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能力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高等数学对培养高职学生这些能力极有帮助且终身受用。总之,高职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功底就会制约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高等数学,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高等数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岳昕.从数学的特点论高职高等数学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81).

[2]刘静.高等数学课程对高职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3]符小惠.浅谈文科高等数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改革策略[J].成功(教育),2012(1).

[4]朱若松.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J].长沙大学学报,2005(2).

篇2

[关键词]研究型 高等数学 教学设计 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20-01

1.研究型数学教学方法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项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数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形式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研究型数学教学方法的设计与组织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入手。从教学内容这方面来讲,数学课程的内容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联系实际,将数学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并将社会中的一些课题加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学与致用,并充分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动态,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使数学教学不再停留在枯燥单调的公式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从教学方法这方面来讲,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演讲式教学,而应当是以提出问题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种互动的自学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是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要点。

除此之外,研究型数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形式并非单一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教学需、学生反应以及教学条件作出必要调整,以此来实现最优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另外,高等数学中的问题往往并非只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有多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而在研究型教学法中,通过问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才能,寻求更多的解答方法,从而实现了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3.研究型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成立课外高等数学学习研究小组,对课内的疑难问题加以讨论、研究,找出答案,形成总结性的成果,在学生中交流,以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在研究型数学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植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引导学生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确定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论证等方式进行学习,即研究性地获得所学的知识。譬如,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完导数的应用以后,布置一个小课题:“用MathematSca系统设计一个计算机算法:求函数f(x)=x3-3x2-9x+5的极值、拐点,描绘该函数的图象。”学生积极性很高,将数学知识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3.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研究型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数学教学理念,树立富有时代特点的学生成才观、目的观和评价观。教师要不断地开展学科研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前沿理论;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丰富教学经验,要与其他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探讨、交流;要对学生的研究活动进行指导和组织管理。这些都有利于教师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3.3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研究中学习、提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帮助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

4.研究型数学教学的评价考核方式改革

在研究型数学教学中,除了要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外,还需要对其评价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反应出现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学习状况,而研究型数学教学法做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推理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有别于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型教学的考核过程是一个继续研究学习的过程,研究型教学的评价系统也应是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因此,考核评价的内容从以知识测量为主向能力测量为主转变。传统的考核一般采用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研究型教学的考核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考核时除了笔试外,还应增加课堂提问、章节综合作业、数学课题论文、答辩等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测试。

篇3

【 关键词 】 网络学堂;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应用性研究

Appli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Network Class to Assist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

LüShu-qiang Ma Qing-hua Cai Chun

(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 Abstract 】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class to assist higher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are researched, it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on of higher mathematics network class, puts forward approach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mathematics network class, finally discusses how to use network clas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mathematics.

【 Keywords 】 network class; higher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宽带网络的飞速发展,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学习的需要,网络学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已成为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以外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它具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灵活、师生交互性强等优势。如何将网络学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辅助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建设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校理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概念较多而且大部分概念十分抽象,定理的证明难于理解,解题方法也比较灵活,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仅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设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是非常重要的,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增加课堂以外的教学信息量,丰富了学习资源,是他们学习的得力助手。

2.1 建设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高等数学网络学堂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建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任课教师将自己精心准备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章节练习题、课外作业、单元自测题、模拟考试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到高等数学网络学堂中,同时网络学堂中还建设有学习讨论、在线答疑以及自主学习辅导等功能,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原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学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2 建设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有利于师生交互学习

每个学生利用高等数学网络学堂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学堂的讨论区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也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独特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学堂中,共享给老师或其他同学,还可以针对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内容、讲解方法、重点难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及时与老师、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些与表面上与高等数学无关的问题,比如自己的专业发展、将来的就业去向等,通过网络学堂环境下的师生交互,增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建设网络学堂的途径

网络学堂最突出的特点是资源共享。要想真正实现高等数学网络学堂辅助课堂教学,必须建设好高等数学网络学堂。

3.1 教师是高等数学网络学堂建设的主体

在建设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时,必须结合高等数学课程的特征进行建设。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以面对的学生为对象,以易学、实用为原则,构建高等数学网络学堂,同时要兼顾到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网络学堂建设中要体现分层建设的思想。为了使高等数学网络学堂内容丰富,建设时要注意:首先,将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内容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增加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增加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其次,可增加一些与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相关数学史,和定理相关的数学家简介及其小故事等,这增加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趣味性。

3.2 学生要积极参与高等数学网络学堂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同学们对日益变化的网络、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具备一定的多媒体开发与运用能力,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甚至超过了教师,只要教师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 教给他们查阅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 他们就会找到与高等数学相关的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然后把它们放在高等数学网络学堂中,以便师生共享这些资源。这种师生共建共享高等数学网络学堂资源的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丰富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教学资源,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自主参与高等数学的学习, 同时提高了他们查阅文献、信息检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3.3 不断优化与更新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教学资源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知识在不断地更新,因此网络学堂的教学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优化与更新。网络学堂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边建设一边应用,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保证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教学资源的质量。随着学校专业的增减、招收学生的层次不同,高等数学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也要修改,教师的课件、教案、讲稿、章节模拟练习卷、课外作业、参考资料都要变化,要不断添加高等数学新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也要毫不吝啬地及时删除,做到时时维护、不断优化,以保证高等数学网络学堂教学资源的质量。

4 利用网络学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4.1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研究怎样“教”,很少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去“学”。教育家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的方式,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淡化了,而是教师的作用将更加突出,责任更加重大,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高等数学网络学堂,帮助引导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4.2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教学资源多么丰富的高等数学网络学堂,如果没有学生的使用,那么它将变得毫无价值。因此在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利用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学堂学习。首先,可通过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促进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对积极进行网络学堂学习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平时成绩,对于积极在网络学堂中发言讨论、为网络学堂提供有意义资源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等。

4.3 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学堂的有机结合

如何将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与网络学堂结合起来,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些学生认为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资源非常丰富,自己在宿舍或者家里可以自主学习,不参与听讲课堂教学,结果走了弯路,忽视了网络学堂的辅助教学作用,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些学生认为课堂听教师讲解,课下认真看看课本,做些练习题足够了,没有必要参与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学习,我个人认为这是片面的,因为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课下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怎么办,没有办法及时跟老师沟通。同时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资源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大脑中的信息量所能比的。因此,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借助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辅助作用,不仅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束语

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和优化,必须充分挖掘并有效地利用网络学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真正体现出高等数学网络学堂的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做出贡献。虽然网络学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网络学堂中的一些弊端在今后的教学中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倪向东,李盛林,曹杰,马蓉.网络教学平台在课程辅助教学应用中的利弊[J].教学研究,2010,(4):70-71.

[2] 孙中华,沈慧娟.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辅助的优势及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8):56-57.

[3] 陈玉花,张耘,王新苹.基于网络学堂的高职数学精品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2,(21):111-112.

[4] 徐光涛,冀新花.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28(4):78-79.

[5] 田茂友.浅议生理学网络学堂构建及其资源优化[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0,32(4):184-185.

[6] 杨霞.感受网络学堂[J].教育教学, 2004,(3):30-32.

[7] 陈小宇,潘月杰.浅析网络学堂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2,(4):55-56.

基金项目: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The Im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Caliber Talents Project of Beijing Municipal Institutions);[项目编号]CIT&TCD201304089;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

篇4

关键词: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55-02

0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理论知识以“厚基础、宽口径、适应面广”为标准,不仅要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创新能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高等数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理工科、经管类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一方面,高等数学能为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高等数学,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扎实的数学基础及数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是学生日后进修、成才必备的素养。

然而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每堂课的知识容量都很大。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手段单一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由于长期注重定义、计算、定理推导的传授,若使用多媒体教学,某些板书的过程省去以后,可以加强学生对于重难点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有更多时间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如今,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到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板书的过程占用了教师很多课堂时间,是应该让我们摒弃的一种教学手段。

1.2 学生对于高等数学课缺乏兴趣这对于刚从高中的数学题海战术中走出来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常见的问题。据了解,很多同学反映课程枯燥难懂,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课程内容很抽象,而一些学生数学基础较弱,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基本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维都不具备,起点较低,这为有效地接受高等数学学习造成前提困难,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让学生做题来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度,教学内容又多以理论推导和计算为主,学生普遍对征服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兴趣不大。这很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1.3 高等数学的教学与专业特色的形成不配套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各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的知识需求是不完全相同的。多数情况是将学生分为理科、文科两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活动,这样就出现许多高等数学的难题和内容,至于专业特色和需求在这个阶段基本上不能兼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的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不久也就遗忘了。专业课程需要的知识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学习,这样的教学和知识体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奢侈和浪费,专业特色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1.4 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数学教师偏重纯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忽略教学内容和实际的结合,忽视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脱离实际需要,片面强调逻辑训练。数学教师多数是数学专业出身,往往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的严密体系,忽略了数学教育对现代科技的基础工具作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弱。

因此,如何对高等数学的教学进行改革,使原本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周围的事物,摆脱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2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改革本科各专业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为了形成相应的教学大纲,要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先拟定各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制定其专业知识结构和基础知识构成,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努力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达到数学与相关课程和相关内容的有机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灵活选用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在较少的学时内学到较多的知识,编写出科学合理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它要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同时也具有专业特色。

2.2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可采用启发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对比式教学法,如果能把相关内容作个比较或对比,则既可以把前后内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的异同;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我们要增加数学史内容的介绍,将与之联系的相关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都加以分析,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的一段光辉历史,数学史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的记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史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总体过程,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将高等数学与各专业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高等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要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将实际生活中生动的案例所隐含的数学思想引入课堂教学,在注重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高等数学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要注重与专业结合起来,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 改革传统的纯理论式的讲授,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媒介,是数学科学技术转化的主要途径。为了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注重理论传授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学建模触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深刻领会数学与客观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实际,调动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建模的层层选拔活动,使广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万物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改革单一的教学手段,注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各有其优点。在传授与反馈知识等方面,传统的黑板教学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将数学思维的发展、形成“原汁原味”地传授给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从反复的板书和画图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将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许多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图形动态化、精确化、立体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也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相辅相成和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应该适应各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与教学的需要,尤其应该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服务。但传统的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该目标的要求。如何适应专业培养目标,搞好高等数学的讲授,使学生学为所用,这是所有高等数学教师所面临和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根据高等数学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现代社会对学习者素质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26.

[2]张超.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2):50-52.

篇5

关键词 特色研究型 高等数学 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Course Design and Reflection on the Higher Mathematics

in the Specialty Research University

ZHANG L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Changzhou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angsu 213022)

Abstract Higher mathematics is the courses of open public andbasic course onthe stage of the undergraduate.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and experience about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on the higher mathematics, and conducted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it has obtained certain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 higher mathematics; basic concept; teaching design

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广泛性、应用性和理论性。①作为一所水利专业特色明显的工科院校,要想使学生对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感兴趣,沿着自身所在学科的应用方向积极探究,从而在高等数学这一基础性课程中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得到提升,就应该在该课程的设计等方面采取以下途径:(1)重视教材等教学基本要素的选择,理清数学概念,更新教学观念;(2)重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3)结合专业特色,优化教材内容,建立数学模型,化解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矛盾;(4)结合数学史和专业特色,延伸数学应用通道,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兴趣;(5)构建良好的师生沟通能力,和谐的教学环境。

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使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更好的在特色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1 选好教材,完善课程设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相同的教材、教学大纲,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这些都是高等数学这一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性工具。教师要讲好课,必须要深度了解所使用的教材,完整准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学校要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教材的选取和课程设计同样要结合专业特色,因材施教。所以选教材和选内容是特色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②

教材是基础性的教学工具书,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本好的教材编著者在整理素材时是有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的。使用者必须通过深度钻研才能发现本质,从而领会教材编著者的意图,只有掌握这一基本的教材信息,才能使教材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探究教材里面的语言、语序问题,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很多都是直接从国外直接翻译和重新整理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任何一本教材时要搞清教材本身,深究其来源,这样才不会对之前所使用的某一版本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所左右。此外,为了严谨的逻辑体系,或者强调知识环节的紧密联系,高等数学教材的许多语言表述非常抽象,与教学的实际语言产生距离感,所以好的教材是用切合于广大学生实际、适当的语言和语序。在备课中教师要吸取多种版本的教材的长处,多方面参考课程相关书籍。近年来由于高等数学教学的大力改革,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教材。有的教材中讲到某个概念时,要用到图形、文字、数值和代数的方式加以表述。有的编者根据某个专业或学科来设计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相应的数学实验开展针对性很强的教学。

教材的选取要坚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针对不同学科,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教材。国内很多高校组织专家出版了很多优秀的高等数学系列教材,基本可分为四类:理工专业类、普通专业类、经济专业类和文科专业类。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法。在具体到某个专业学生的教学时要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材的章节开展教学活动。在水利专业开展高等数学课程时,要结合水利的专业特点,考虑在以后的专业研究中使用的数学知识和手段,做到高等数学从理论性向实用性转变。

2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得当

2.1 引入概念产生的历史等外延因素

数学中的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历史和来源,(下转第184页)(上接第160页)一个概念和定理的出现肯定是在我们的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出现问题需要解决,或者是我们在解决某个问题时产生了结论从而形成某个概念和定理。我们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穿插一些数学史的内容,通过教学中引入专业知识和数学基本概念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数学史的介绍和引入既让学生了解了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衔接课堂内容和专业知识。③

2.2 基本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

在讲解高等数学的概念时,学生总觉得枯燥、抽象,感觉就是一些运算,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应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现在得到了很好解决的一些历史案例,比如在我们水利专业中常常涉及的水力学分析,通过数学的运算,使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力学定理更好的应用到国家的各个重大工程中。通过这样声情并茂、理论联系实际的一节课就可以让学生既思考了问题,又可以掌握基本知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对抽象数学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运用成果的实际应用的案例加以深刻阐述,还可以通过失败的教训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不弄清概念的本质所造成的后果,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3 建立数学模型,开展模拟实验教学

特色研究型的高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他培养人才的方向,既要求学生的理论水平高,又要求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强。数学建模在工程领域前期研究的诸多方面都有非常具体的应用。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很多大的工程需要建立模型来预估风险和成效,不存在也不允许第二次的尝试。在大型水利工程中,只能通过大量的数学建模来模拟实际,是把数学与水利基本理论相结合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一门技术,也是工程正式开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由于数学建模侧重数学应用,内容贴近实际,丰富多彩,是很好的培养应用能力的载体,很有必要把数学建模案例有机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是有用的,而且贴近实际的鲜活案例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④

2.4 延伸数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兴趣是有效开展一项工作的最大动力,感兴趣才能使自己对探究某个事物产生不竭动力。通过实际应用就是让高等数学中的概念和定理真实显露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在对于本校经济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在授课时要多与经济中实例相结合,同时延伸水利工程、系统设计或者水利经济分析等此类学生更加关心的知识。培养能在水利工程、经济和政府部门从事水利经济、经济建模、系统设计工作和经济分析的既懂工程又懂经济的专门人员。同时建议教师讲授一些现行的数学处理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对数据处理的直观理解和操作,也是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的一种技能。

2.5 建立师生良好沟通的软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机和目的。对于高等数学这一课程,学生首要关心的是学后有什么用,如何去学。这就要求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互通有无的沟通渠道。学校职能部门应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这种沟通关系。要让学生对教师有话说,敢说话。同时也要要求教师合理安排作息,要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学生能够找到教师。同时要创造条件,方便师生利用沟通的其他方式,比如信息平台等。只有师生信息互通,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总而言之,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的提升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师才能把高等数学这门课讲好,学生才能把这门课学好,学校才能把人才培养好,达到教学相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促进。

注释

① 杨永举,何一农等.浅谈高等数学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9).

篇6

关键词: 艺术类中职 英语课堂 有效性

伴随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程度的加深,各个高校和中职院校开始走上扩招的道路,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艺术类中职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那么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增强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对英语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

一、英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艺术专业或者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点是,专业能力非常突出,但是英语非常薄弱,甚至会出现抵制及敷衍的行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及话语深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会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例如,如果教师对待学生非常和蔼、亲近,给学生足够的温暖,那么学生基于教师角度也会喜欢上英语学习。这充分表明,教师在课堂从自身做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对学生进行英文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灵魂的建设者,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是教师现阶段应该做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立自己独特的气场,用一种比较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自信地看到自己身上的种种优点,并且愉悦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缺点的指正,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教师有更强的信赖感。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英语篇目出发,对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进行教育,让学生翻译一些中古的古谚语古训等,在学习品质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教会学生“Bao jianfeng from sharpen up The plum blossom incense from Fairbanks to translation”的道理[1]。

二、将英语文化和各个艺术学科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一定要先了解语言文化,这是掌握这项语言的基础所在。语言是人实现交际的主要工具和途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减少说教这种枯燥方式,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在上课以前,教师把本节课要学习的英语知识和艺术建立起联系,并且通过多媒体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英语为主语国家的风土习惯和文化底蕴,这样学生在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意境,并且与本专业的联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的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比较注重内部形式,侧重于英语在语音及词汇方面的认识,却忽视英语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忽视对于国外文化知识的讲解,学生不清楚英语的主要运用途径。跨文化之间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性意识,例如,中国舞蹈文化和西方舞蹈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让学生在身入具体情境时,回想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并且很好地运用[2]。

三、多种教学方式的使用

教学方式的变化能够让学生对英语有重新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减少学生对英语课堂的枯燥性认识。本文对通过教学方式提升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用多媒体进行英语的视听教学。网络的发展,让多媒体和英语教学之间有所关联。多媒体不仅有文字和图片的展现,还会涉及声音和动画等,在这种载体的作用下,艺术专业学生更喜欢与他们日常生活及专业相关的美剧、或者名著选段等,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其中较为经典的片段进行反复的视听,由此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对句子句型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模仿其中的表演进行自我英语知识的运用,多和同学演绎其中的片段。例如,教师可以以《泰坦尼克号》这部浪漫的影片为范本,让学生练习其中较经典的对话:

Jack:I figure life is a gift and I don’t intend on wasting it.You never know what hand you’re going to get dealt next.You learn to take life as it comes at you

Rose:I love you Jack

其次,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竞赛式的学习。在艺术类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针对一个教学重点展开深刻的讨论,最后各小组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位置,而且让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变得更密切,这是“乐学”的一种方式[3]。

四、结语

本文对艺术类中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方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建立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心理和自信心理。

参考文献:

[1]马利娟.中职英语抛锚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12):45-47.

篇7

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满足主体(包括人本身和社会)需要的性质与程度,体现了高等教育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从价值的角度看,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实际上代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学术性价值取向与职业性价值取向。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出现和演化是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而发展的。约翰・S・布鲁贝克还认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政治论哲学越来越呈现出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按照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一时期,中国应该呈现出政治论哲学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即职业性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性价值取向被完全抛弃,而是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于不同的院校当中。潘懋元先生也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中国的高校,数量众多,目前大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三大类。这三类高校在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上应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所谓学术取向,“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3]。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不管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人们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已任。虽然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无论是从生源质量,还是毕业去向来看,研究型大学仍然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任务。而精英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强调严格的精英标准、捍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传播与研究、培养一流的精英人才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方面都主要遵循学术性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理论和学术。

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主。所谓职业取向,“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根据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可看出,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完全是由社会、由市场来检验,其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也以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学习主要是为生活做准备,对学术本身的追求并没有太多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等方面都主要遵循职业性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技术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类型,既要遵循“学术性”价值标准,又要遵循“职业性”价值标准。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追求学术价值、坚守学术规范、传授高深学问仍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与目标。另一方面,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又必须直接面对社会与市场的挑战,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满足受教育者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它的教育质量既要接受学术价值的评判,又要受到社会的评判。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把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学业评价、教师要求等方面,都要同时体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少部分能够继续深造,绝大多数都要进入劳动力市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因此,虽然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同时并存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但职业性价值要更突出一些。

当然,学术性与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是不同时期或不同大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各有偏重。如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5]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职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时期,任何一类大学都要受到市场的冲击,只是冲击的程度不同而已。

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标准: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统一

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标准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6]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也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统一标准,即作为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达到的基本学术标准,也就是本科不同于专科、硕士等层次教育的标准;二是特色标准,即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个性化标准。对于统一标准,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好把握;但对于特色标准,则比较难体现和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两个层面实际上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中“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学术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基本标准来体现,职业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特色标准来体现。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标准做了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任何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应该达到的标准。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标准做了不同的规定。从《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看出,无论是学术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都应该达到本科应具备的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也包括学业成就方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达到这些基本标准,就必须从办学思想、教育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成就评价、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去落实和执行。如果这些方面达不到基本标准,就不能称其为本科教育。这些基本标准由于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且已经执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在办学实践中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特色标准是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标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为基本办学范式,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7]现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发展中的瓶颈,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而同时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按照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来办学,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雷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特色标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特色标准应该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

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一些地市级区域,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学术型本科人才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知识方面,虽然理论知识弱一些,但专业实践知识要强,现场操作经验丰富;在能力方面,虽然科研能力弱一些,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在素质方面,合作意识强、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应该通过建立特色标准来得到充分体现。

标准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具有共识性、规范性、权威性、分类性等特点。[8]从标准的定义、特点与作用可看出,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以文件的形式,由权威机构,并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标准才能发挥导向与监测作用。当前,基本的学术标准已通过《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文件加以明确规定,对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起着有利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特色标准却仍然属于理论界研讨的范畴,而办学者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这就难免会使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茫然,在行动上出现偏差。因此,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标准是引导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

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或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有效途径。而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种重要体现,将直接影响和引导高校的发展。目前,我国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针对普通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本科方案);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008]》(以下简称新高职方案)。现有的评估方案考虑到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同,但却忽视了同一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质量标准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当前的本科评估方案无法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无法展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甚至阻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些院校研究者从自身的办学实践出发,开始探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在这方面研究较系统的有北京联合大学的江小明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的杨若凡教授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教务处长娄斌超。而这三所大学正好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典型。但这些指标体系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实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融合,必须体现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的统一。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与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可以保持一致,以达到本科的基本标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可以通过观测点与等级标准的不同来体现。如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1.1 学校定位”的主要观测点是“学校的定位与规划”,A级的标准是“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都可以不变,但A级的标准改为“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这就突出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体现了差异性。通过这种方法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既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一致性,又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而且由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更容易理解、区别与操作。

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如下特点:第一,在观测点层面增加了“实践教材”和“产学研合作”两个观测点,减掉了“双语教学”,其中“实践教材‘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校合作开发教材,实践教材建设较好”;“产学研合作‘要求’产学研合作紧密,效果好”。第二,在具体标准方面,有很大的改变,重点突出了应用特色。如“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具有先进的应用教育思想观念”;“教师整体结构状态”强调“具有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专任教师”强调“具有行业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强调“近三年均有到企业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教学水平”强调“理论联系行业实践紧密”;“专业结构与布局”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强调“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应用特色明显”;“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强调“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强调“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调“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情况”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成功”。其它的观测点和标准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

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准,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为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目前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实质上以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从而会产生误导,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陷入误区。”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办学者要探索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引导自己的办学实践,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制订宏观政策,加以分类指导,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2][6][9]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3][4]丁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5]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篇8

一、“学术“的基本涵义

所谓“学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学,指学习、模枋、学问;术,指手段、策略、方法、技艺、技术。所谓“研究”,指钻研探求,今谓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学术”只有研究了,才称其为学术,也才能成为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

先生曾对“学术”的涵义做了非常精辟地论述。他认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主张学术分校,文与理通科。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两者虽密不可分,但“学应重于术”。“学与术虽关系至为密切,而习之者旨趣不同。文理,学也。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求真理为目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农、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亦可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服务于社会;转以服务时之所经验,促其术之进步,与治学者之极深研几,不相侔也。”显然,在他看来,“学”和“术”都应该研究,而学理性的理论研究比实践应用研究更为重要。学术研究与大学有关密切关系,学术性是高等教育的立足之本,但由于社会的变迁,高等教育的职能几经变化,使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内涵也发生变化。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之怪现象

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始于1862年成立的,1898年才有综合性的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北京大学在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指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先生的办学思想,更多的是受洪堡的影响,采纳的是德国模式。且不说此模式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对大学办学理念的发展和对学术涵义的拓展。单就先生关于“学术”自由及“学”与“术”的关系观念,我国也没有真正推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乱和封建专制、十年、80年代初的体脑倒挂,使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性”没有充分体现。大学对学术性的关注是90年代的事,但由于急功近利,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学术研究还有一些不正常现象,甚至出现了学术腐败。

1. 在对待“学术”在大学中的地位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一种是过分夸大“学术”的作用,把大学的“学术”性当做大学的一切,为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不切实际地与西文一些大学进行攀比,甚至在国内的一些所谓大学排行榜中,只是单纯地以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的唯一指标。把大学的教学职能和服务职能弃之不顾,只是在为科研而科研,为学术而学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甚至研究生都很难见到自己的导师,这些现象在一些所谓“研究型”大学中较为常见。二是一些“教学型”院校,不顾自身条件,只顾扩招,教师成了上课的机器。至于上课的水平与效果则不愿过问,在这些高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普遍采用大合堂;没有人对课堂的学术性进行考评。没有学术精神的课堂,只能培养出知识型人才;没有学术精神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大学课堂。

显然,这两种观念和做法人为地割裂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大学应重视科研,但科研是服务于教育目的的科研,大学也应重视教学,但应是科研型的教学。

2.“学术”研究的目的出现两极分化,并有庸俗化倾向

纵观近几年我国大学学术研究的现状,成果不少,科研队伍也不断壮大,但如果细究学术研究的目的却有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搞纯学术研究,不考虑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课题从书中来,从文章中来,研究的结果一发表就了事,这在社会学科中较为普遍;另一种是借口学术研究为社会服务,为了取得科研项目和经费,很少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角度出发选题,而是与企业界联姻,为公司盈利搞开发。企业作为投资的条件,要求教师不得在课堂上传播或公开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3.大学“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与所获经费严重背离,经费短缺是不争的事实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如高校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攀登计划”课题约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约占67%,还承担了60%以上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和基金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仅1991-1995期间,高校发表学术论文83.6万篇,其中在国外发表7.6万篇;完成专著2.4万部;鉴定技术成果4.3万项,授专利近6000件。5年中,高校共获得自然科学奖88项,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获国家发明奖274项,占1/3;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50项,占总数的1/4。高校教师的论文被SCI、EI和ESTP收录的论文数分别占全国的54%、55%和48%。但是,1995年,全国高校科技总经费只占全国科技总经费的5%!巨大的成就与获得的低经费严重失调。也正因为经费的不足,才使得高校的学术研究日益走向功利化,游离于教育目的和教学活动。

4.“学术”研究评价和奖惩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学术研究的评价主要看是否“发表”,发表了就加分,发表的刊物档次高加高分。而对文章本身却很少有人去研读。得分越高,奖励越多,客观上就助长学术研究上的浮躁之风和弄虚作假。

三、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有效途径

大学的“学术”性是它的生命线。它既可以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又是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因此,不但要重视大学的学术研究,还应正确引导大学的学术研究。

1.应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研究与现代大学发展的关系,并将学术研究与教学统一起来。营造一种学术自由的政治氛围和人际关系,并从政策上予以保证。

2.要认清大学学术研究的特点和应有的研究范围。大学的学术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要与教育目的结合起来。因此,要提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提倡“真”学术,反对“假”学术,培养教师的学术人格。

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假学术对国家、对下一代、对学校声望的严重危害;从制度上打击,堵绝学术腐败;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教师们在学术研究时追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境界,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的“科学研究”,以维护学术尊严。

篇9

关键词:师范性;学术性;网络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40—02

一、正确理解师范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

高师院校的“学术性”首先体现为两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即具体专业学科的学术性和教育学科的学术性;其次,在具体专业学科方面,也包括一般大学里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师范性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性和教育特征,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集中反映了教师教育在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索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平衡来保证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因其性质、内容和任务的差异,在实践中也存在对立和冲突。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培养出的师资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几十年来,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始终处于一种不均衡发展的链条型关系之中。19世纪的学者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明显地脱离文化主干,强调的是教学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而到了20世纪,学者们又反过来指责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智力内容”即“学术因素”,认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要求通过综合性大学或专业性院校来强化培养对象的学术素养。我国教师教育在近几十年来更是到了几乎凝固化的地步,不仅脱离前沿科学文化的倾向相当严重,而且教育专业特征也不够突出。教育课程一般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四大板块构成,目前合计为12—14学分,占160总学分的8%左右。仔细研究各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教学计划,我们发现,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拼凑,几乎没有模块划分,也没有什么比例的合理化。缺乏内在的教师教育理念,使得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关联度降低,进而导致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和对立,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模式是“大学+师范”,即在大学的学术层次和氛围中打造未来教师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学科发展能力,并且将教师职前教育年限延长,使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学生在完成学科专业教育,取得学士学位后,方可接受教师专业教育,从而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师范性与学术性不再对立,强学术性带动了强师范性,学术性和师范性得到了沟通与融合。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延长学制,照搬他国的做法,但是发达国家的做法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值得探讨和思考。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也具有高等师范院校的双专业属性即学术性和师范性,二者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孤立存在。师范性反映了教育科学自身的学术性要求,这种要求天然地成为教师教育学术性的构成部分,而专业教育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既表现了学术性,也体现了师范性,更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缺少学术性的师范性是浅薄的、缺乏生命力的,同样,没有师范性的学术性是不完整的,学术性是体现师范性的学术性,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质是相互融合与统一的。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在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彰显师范性,平衡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笔者认为,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关键。课程是高师教育的中心环节,其构成要素、比重以及关联方式是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最为集中的体现。目前,各国高师教育课程结构包括三种类型,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侧重学术性的课程结构,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研究能力为培养目标;侧重师范性的课程结构,强调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的教育师资为目标,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课程结构,要在新的教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各自的实际,注重师范性的彰显,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师范课程体系。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比重,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宜占60%—75%,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的总量宜占25%—40%。这同样也适用于教师教育的网络课程结构。考虑到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为各层次教育培养合格的优秀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情况,笔者对于构建适合高等师范院校的网络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一)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

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其基本课程体系应该是学科专业课程,调整要以彰显课程的师范性为基本点,可以通过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提高专业化水平。我们设想以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为调整原则。教育科学课程应该由教育学、心理学程、学科教育等课程构成。每一类课程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由教育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工作、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若干门课程构成;心理学课程由心理学基础知识、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若干门选修课程构成;学科教育学课程由学科教材内容分析、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技能等微型课程构成。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课程可以按照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学校的定位及办学特色等,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基本保证教师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5%左右。

(二)逐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的构建,既要注重学术性的加强,也要兼顾师范性的彰显,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推进网络教育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构建“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识模块的必修课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程序设计等;通识模块的选修课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美育与健康、教师教育等四个系列。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如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就分别作为文科专业、理科专业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应该在“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专业的构成要素”的指导思想下,按照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要求予以设置。教师教育模块作开放的课程模块,应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将“学术性”与“师范性”有机结合,整体构建通识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发展学科教学论,改革现有的课程实施策略

篇10

关键词: 高校学术管理 问题 成因 建议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看,不管社会和大学如何发展,大学知识和学术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本质仍基本不变,高校学术权力的合理性依然是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可见,学术管理作为大学管理的核心,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本质,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诉求。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引入“学术管理”这一概念,不仅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管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一、学术管理的内涵界定

对学术管理内涵的界定目的在于避免对问题探讨时出现扩大化或片面化的错误。本文采用广义的定义,即认为学术管理是指对学术事务与活动的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学术管理是以管理内容命名的,所谓学术事务是人们围绕知识创新所做的工作,如学术职称的评聘、科研成果的申报、科研经费的分配、科学研究的布局、科研政策的制定、学术梯队的配置等。而学术活动是指某一学科或某一科技工作领域围绕知识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所进行的科学上的行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理论家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术形式,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扩宽了学术的概念范围,学术管理的内涵也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深化。

对学术管理内涵的界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不是一对对称概念,不能并列同时使用。一些研究者由于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在使用时往往陷入歧见丛生、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二是学术管理的主体由承担学术管理职能的人员充任,可以是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是教学科研人员,还可以由行政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充任,具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学术管理的主体由谁充任是由高等教育管理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三是学术管理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机制,一般而言有两种,即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依据大学的性质及其运行逻辑,学术民主管理这一方式应是学术管理的传统,也是良性学术管理的关键标志。四是与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一样,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也不是相对称的概念。

二、当前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术管理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既具有学术管理性质,又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两大系统。然而,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究竟哪些属于学术管理,哪些属于行政管理?认识上并不清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混淆,学术管理自身权责不明确。从表面上看,许多高校都设有学术委员会等似乎与学术紧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职能和职责并不明确,对于学术管理的重要性和独立性的认识不够,往往将其置于行政管理系统之下。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庸”或“幌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大学自身的特点、职能、任务和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学术管理自身权责不清,加之行政管理的强渗透性,往往导致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管理方式异化即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错位、学术行政管理越位等。

2.学术权力的迷失。

学术权力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概念,伯顿・克拉克把学术权力划分成三大部分,即扎根于学科的权力、院校权力和系统权力。根据行使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术民主管理权力和学术行政管理权力,前者为教师民主管理机构和教师所享有,后者为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所行使。学术权力的迷失包括自我迷失和被动迷失,自我迷失表现为学术权力主动行政化,即将学术民主管理权力等同于行政权力,从而陷入行政管理模式中;被动迷失即行政权力膨胀,不断地侵蚀学术权力空间。具体表现在学校权力过于集中于行政系统,行政权力影响、包办学术事务的现象比较严重,而行使“学术权力”机构亦带有明显的行政性倾向,乃至行政权力泛化,产生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

3.学术组织建设滞后。

从各个高校设置的学术性质的机构与委员会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组织空置化。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经常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只有“形”而无“神”,没实在意义。主要表现在:(1)只有少部分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有明确的章程,很多学术性委员会均无章可循;(2)大多数委员会都是不定期活动,而且活动中职责不清、随意性较大的现象比较严重;(3)各种委员会的构成,处长或院长(系主任)之类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占大多数,而无行政职务的教授委员所占的比例则很小,这就使得“学术机构行政化”倾向非常明显,使得学术机构有形同虚设的韵味。二是学术组织行政化。最能体现大学学术、最能体现大学学术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几乎都是学校、主要职能部门与院系的领导。此外,大多学术机构只作为咨询机构,大部分学术事务最终还是由行政机构来决定。

4.学术评价制度缺陷明显。

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的学术生产中,学术评价无时不在。好的评价制度可以发挥测量、激励、导向作用等。然而,我国大学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存在众多弊端:一是学术评价体制方面,存在着重数量量化、轻质量审核、急功近利的现象。二是学术评定标准方面,存在着过分重视学术载体的级别,重理论成果轻实践成果,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等弊端。三是课题评审制度方面,主要表现为课题申报程序不够科学。四是学术评审程序不透明,申报者无从知晓评审过程是否公正可靠。过于功利和量化的大学学术评价不仅影响学术成果的质量,而且会引发浮躁之风,导致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

二、高校学术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1.历史文化因素。

中国在封建社会就有“学在官府、官学不分”的传统,学校是政治的附属物,是统治者教化百姓的工具,学校和学术为官府所垄断。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并非土生土长,缺乏大学作为学者行会的传统,大学自治的根基不深厚。加之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运动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观念并未扎根,其发展至今也不尽如人意。几千年来的“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并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这种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高校的行为方式,导致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不平衡,行政权力掌握大学的各类资源,决定大学各种事务,学术权力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行政权力成为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了管理效率,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大学的精神,完成大学的使命。不可否认,我国大学学术管理也曾有过良好的开端,并且一度有过兴盛时期。但大学根本上缺少学者治学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缺少自律自觉的文化传统和理性基础上的权力观念和责任意识,加之我国历史沿袭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影响,使得我国大学内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行政管理模式,难以反映大学组织的学术特性,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大学内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2.体制因素。

本文认为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受政治体制的制约。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体制,受建国以来一段时期内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实行的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高等教育被紧紧地控制在机械和行政色彩浓厚的气氛之中,行政权力泛化,高校无法获得自。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过于集中的权力成了高等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的最大危险。对权力的任何形式的垄断只能体现部分团体的利益和观点,而其他团体的利益却遭到了排斥。”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使得高校管理体制强调学术行政管理的作用,普遍忽视学术民主管理。虽然高等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方式逐步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集权转向分权,采取了精简行政机构等措施,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有些措施操作性不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目前高校依然是学术行政管理泛化,学术民主管理缺乏。

3.高校自身因素。

高等学校作为一级组织,实际上是一个由学科和行政机构组成的矩阵结构。正是其所具有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前学术管理作用的发挥。表现在:一是高校组织科层化与专业化的双重属性。高校具有松散结合的组织特性。一方面,行政系统是高校管理不可缺少的组织体系,公正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目标。其权力结构自上而下逐级分层递进运作,要求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高校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学院、系、专业所组成,它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需要处理各自范围内的事务。由于学术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科层制特征,学术民主管理系统具有专业化特征,因此,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制特征与专业化特征之间存在冲突。二是思维方式和亚文化差异造成沟通障碍,包括各学科之间的学科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及学术管理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沟通障碍。大学的“学术人”和“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群体性特点有着显著差异,这就使沟通成为协调学术生活和管理决策内在矛盾的关键。此外,行政管理及其效率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直接支持学术活动,有时双方互不理解,甚至发生冲突。

四、加强我国高校学术管理的若干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增强学术民主管理。

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确立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高校两大管理系统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缺一不可,应当对二者进行准确定位并使之协调运行。正确处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内部管理模式从管理学术型到学术管理型的转型,进而将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向管理机构流动和倾斜。首先,应当恰当划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界限和领域。作为学术民主管理的重要主体――教师,尤其是教授团体应尊重学术权力,明晰权责,将学术管理作为本职使命,只有“学术人”的广泛参与并实际赋予相关权力,学术管理才能落到实处。而作为学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领导及相关人员,尤其需要转变观念,消除“官本位”思想,适当下放权力,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被动、对既得利益有所放弃的选择,但这是行政管理向学术管理转变的关键举措。其次,要重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从权力要素上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在学术管理中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运行要符合学术权力的要求,并为实现学术权力的意志提供行政保障。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那些想用各种行政管理规则取代专业规则的做法将使学术职业趋于衰退;明智的专家意识到只有专业的概念和实践才是根深蒂固的。然后他们一起形成专业灵感与自律的条件。在国家、市场和学术专业化之间的位置,无论其如何分化,都保持着高等教育运行与进步所必需的基础。”

2.完善学术管理组织建设。

首先,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学术委员会,制定章程,明晰权责,以确保学者专家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利落到实处。从法律上赋予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最高决策权,保证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将大学校长及主管学术事项的副校长,教务、科研、研究生教育等业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各学院院长或系主任等,纳入学术委员会中。同样,为了发挥教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影响和专业智慧治理学校,同时防止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倾向,未担任行政职务且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中的比例必须合理增加。其次,建立各专业委员会及学科委员会,如教学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以及各下级委员会,以弥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中的不足。此外,还应成立教授会,发挥教授群体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还可适当引进社会机构监督学术管理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学术管理机构,保证学术权力的有效行使,促进学术管理良性运行。

3.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导致学术失范的原因很多,但一般都是通过学术评价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对于学术评价,当下学界有着不同的具体操作与执行方式。有学者认为,当前应当实行“弹性化机制”的学术评价制度,但“弹性化机制”也只是一种概称。本文认为,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本质精神即在于帮助学者能够从以数字化、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现代性”中突围出来,能更加宽容地使学者有从容优游、沉潜反复的问学空间,使学术更多地遵循“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具体而言,如建立有利于学术创新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建立同行评价制度,保证公开透明,避免学霸式和官僚化评价;实行定量和定性标准相结合,建立评审专家档案,等等。

4.建立良好的的学术组织沟通机制。

如果让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两个系统封闭的运行,各自为政,那么学术系统将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再者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在职业特点、工作方式、职业忠诚感和信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果二者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信任和沟通,将导致双方的误解、冲突等状况长期存在,势必加重高校组织的内耗,显然是不利于学术管理的。完善沟通机制搭建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互动渠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以学术文化作为纽带,强化教师和行政人员群体之间的联系。二是充分利用谈判这一处理教师和行政人员冲突的有效手段。对待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冲突双方的联系和沟通,使彼此消除偏见、猜疑和对立情绪,形成共同的情感和认识,最终建立起以理解和信任为基础的关系。三是充分发挥双方关键人物的枢纽作用,切实发挥高校校长的协调作用,正确处理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的关系。

四、结语

大学的生命在于学术上的进取,学术发展是大学欣欣向荣的源泉,学术管理事关大学的成败兴衰,立足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努力追求学术声誉已明显成为当代大学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任何时候,学术管理都应当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任何时候偏离这个方向,就会导致大学性质模糊,失去大学本来的目的和传统。学术管理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必须遵循高等学校学术活动的内在规律。在大学学术管理活动中,必须确立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当然,确定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对其不加限制,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学术权力也不例外。它同样需要程序的约束和限制,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内规范、有序、良性地运行,才能避免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的绝对性、无序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5-48.

[3]王恩华.我国大学科研学术管理需要明确四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44-46.

[4]张铁牛,张笑涛.从大学的本质看我国大学学术管理制度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59-63.

[5]张九海,叶军.在学术和政治之间――高校“学术行政化”倾向探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1):16-18.

[6]张东海.2005年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