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篇1

【关键词】高密面塑;审美特征;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74―01

高密的民间面塑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在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们学会了越来越多的反传统的东西,却对许多传统的民间的手工艺术越来越陌生了。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进行深入研究与发展,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一、高密面塑的审美特征

(一)粗拙淳朴之美

这里的民间美术如风筝、剪纸、面塑等都展现了古朴纯厚的民俗美。这些作品取材传统,贴近自然;造型随意,简略概括,十分生动;色彩对比,纯洁,明快,直接用原色;构图对称均衡,随意自然;材料素美,富意象征。当你目睹这些民间作品时,那对生活的热爱,深情,把心灵、情感及整个生命注入作品而形成的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虔诚艺术精神,令人感动,并愿为之探寻,追求。所传达出的寓意有象征爱情的龙凤,有象征多福多寿的桃子,有象征美好生活的花、鸟、虫、鱼,生动地体现了劳动群众特有的亲切、纯真、直朴的思想感情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二)飘逸细腻之美

山东的妇女们在长期与山东大汉们生活的过程中坚持保留自己女性特有的性格特征。形成了喜欢抒情、细腻、美丽、安详、精细、含蓄、温馨、和善的审美情趣。她们这样的审美运用到面塑作品当中,营建出自然、美丽、朴实、生动、细腻、飘逸的艺术形象,采用面团本身细柔流动的线条,表现出清明、柔和、丰满的面塑作品。细美的面花无不反应着这阴柔之气的飘逸细腻美。粗中有细,细中有气,有的是那一股灵巧飘逸之气。

(三)空灵取巧之美

高密面塑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面团这一材料的良好的分寸感,面塑艺人通过长期摸索,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是让人一眼就难看出来是何物,但是仔细的想找出一只角,一条腿确实不易。他们的基本造型大多是一团面,但却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何神兽,这就是劳动妇女没的魔力。

二、高密面塑的艺术价值

(一)民俗价值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没错!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

(二)审美价值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诚如日本著名民艺学者柳宗悦说的那样:民艺品中含有自然之美,最能反映民众的生存活力,所以工艺品之美属于亲切温润之美,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难道不应该感激这些能够抚慰人类心灵的艺术美吗?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三)教育价值

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如同西方人说哥特式教堂里的玻璃彩画是无字的《圣经》一样,面塑艺术也以其形象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四)经济价值

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因此,面塑艺术品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篇2

我国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在多年的积累中收获了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促使广大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各大高校的美术设计教学中,更加体现出民间艺术的无限力量,其为美术设计提供无限的灵感,构建了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为当代多元化、多视野、多层次的综合性高校美术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资源,并为应用型艺术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设计师在作品中加入了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某些符号性、抽象性的元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开辟了一条民间艺术现代化演绎的美术设计道路,用新兴的艺术手段来演绎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现代艺术创作已经慢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艺术类的教学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作为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各大艺术院校的美术设计专业也势必要沿着这条线路前进,建构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美术设计教学与创作体系,立足地方民间文化优势,设置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这对于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引入美术设计教学的特征

1.民族性特征民间艺术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同一民族的人们长期在一起生产、生活,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习惯、情感、文化和心理,这决定了民间艺术的民族性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体现他们共同的文化状态和情趣,反映了在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气派。这是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艺术资源,体现出该民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各个民族生活和生产的过程有所不同,它们的艺术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色。2.大众性特征民间艺术具有突出的大众性特征,与宫廷艺术、宗教艺术不同,它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生活性,二者集中起来形成民间艺术的大众性特征。因为民间艺术来源于广大民众的生产劳动活动过程,贴近现实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反映的是百姓发自内心的需求和愿望,表达的是民众质朴的本能和对艺术的追求,与社会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另外,民间艺术还涉及民俗学、工艺制作、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3.地域性特征民间艺术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人民长期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特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又稳定的自然风光、动植物分布和风俗民情,这些特色环境造就了他们共同的性格和审美特点,他们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这种共同的艺术特征。然而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色和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有的地域渊源,如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风格是比较粗犷、直接的,南方的民间艺术则比较含蓄、精巧。4.独特性特征根据民间艺术的人群差异,各种民间艺术都具有其独特性特征,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论是取材还是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在建筑设计艺术中,有石刻、青瓷和木雕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民俗活动中,有龙舟、风筝、年画、脸谱等,取材多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事件和场景,在材料的选取上,多为当地随手可得的廉价材料,如石头、泥土、木头、皮毛、纸张等,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圆满、和谐、安定的愿望和鲜明、质朴、纯净的风韵。

二、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美术文化得到传承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和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其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也是持久的。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广阔的应用范围、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趣等特点,无疑让民间艺术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术设计教学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学体系,是现代科技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美术设计教学,正是顺应了全新、现代的美术设计教学理念。在教学和研究中,教师应重点探讨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征、造型规律、艺术形式因素以及精神内涵,力求让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美术凸显出特有的风采;将其传统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现在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中,不断吸收、总结和归纳民间艺术的理论和技巧,以此作为创作源泉,发展现代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教学理论;在我国美术院校中,应形成具有民族性的美术设计教育教学特色,使我国的高校美术设计教学不断创新和发展。2.对我国以及世界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经过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传承,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形式较为稳定,民间美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具有精神和物质文化双重因素。这反映在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或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寓意人们的意念与感情,使民间艺术的美术造型特征得以长期的通用。我国向西方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抛弃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深度。多年来,很多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达到了别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主要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因为他们能够从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汲取文化的精髓,并把这些精髓运用于自己的美术创作中。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源于民间艺术的优秀美术设计作品,高校的美术设计教育也要不断地向民间艺术汲取能量,不断从民间艺术中获取灵感,让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能长久保持。

篇3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是世代相传的艺术习惯,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以及无数的人传承和发扬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展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信仰与美感。而在色彩承载的思想以及信仰在不断的发展与演变中,逐步形成了民族艺术特有的固定模式。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间艺术的宗教与神性淡化,其所具有的民族化的审美标准是不会改变的。同时,这些审美标准也展现其自身的美学认知以及艺术经典规范,不断推动着接下来的民间艺术的创新以及发展。

一、中国民间美术之色彩审美特征

1、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中国国土面积宽广,同时地形较为丰富,分布着山地,平原,高原的,导致了各地气候,环境等差异显著。南北方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差异,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这也就造成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从某一种程度上说,不同地域文化是形成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重要因素。由于取材、文化、作画工具的差异,南北方的色彩审美存在一定的差异。北方性格粗犷,多大山,地广人稀,色彩呈现出艳丽、夸张的特点,充分利用色彩向人们展示了北方人民的特点;而南方多河流,小桥流水,性格呈现温润婉约的特点。而色彩就表现出淡雅脱俗的色调。而这种南北方色彩审美的差异,却在某一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的完整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加突出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张力,两者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审美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2、具有一定的象征性

现代美学将色彩分为冷色系和暖色系,这也是色彩所带的人们的不同感觉而清新的简单的划分。可以说,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是人民群众,其中大部分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又主要为自己使用、欣赏,通常表现了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所以说,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在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也最为活跃,这也是表现劳动人民情感的一种方式。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环境等等,借以色彩的象征手法,充分的渲染环境,表现当事人的情感诉求。当然了,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所积淀的,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特征。这又是中国民间色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3、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色彩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无法避免的带有着一定的装饰性,充满着生活气息。比方说屋宇亭榭等等,我们在考虑它的实用性的同时,都掺杂着一定的色彩的搭配,这边是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装饰性所在。能够将它的装饰性和周围大自然环境充分的融合一起,这便是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所最求的最高境界。从大的方面讲,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带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在讲究色彩搭配的同时,更加注意美术色彩赋予的精神与情感。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装饰性,是一种色彩与材料的高度融合,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考虑的是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官体验,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所处的环境以及材质给人的视觉冲击。而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运用,却又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就注定了其展现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所以说,我们在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搭配中,不仅仅可以看到粗犷的线条,同时也可以看到细腻的构图,这些的风格迥异的中国民间艺术能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装饰着人们日常生活,形成带有中国鲜明特征的色彩运用理念。

二、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世界美术色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所不可取代的地位。当然了,这是由于中国包括的地域和丰富多样的地形特征所决定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不仅仅具备一般美术色彩学所有的特征,同时还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比方说他的地域性象征性以及装饰性,这些都是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带有中国鲜明特色的特征,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间美术色彩的重要方面。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这对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研究材料、数量的限制,我们未能获得更加准精准的分析。所以说,随着大量研究人员的投入以及研究器材的使用,我们对于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特征的研究必将更加精准,这更加有利于我们传承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必将为中国美术色彩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赋色道路,也是让民间美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基础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浩《试论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审美价值》,《大众文艺》2013(05)

篇4

[关键词]民间艺术;造型;色彩;现代美术

一、引言

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极具生命力,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从整体来看,民间艺术是自成体系的,并具有相对稳定的受众群体,作品形态和表现方式也相对稳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传统民俗活动和民间节日庆典推进了现代民间艺术文化的形成。现代化艺术特色和我国民间艺术特色的融合是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趋向。现阶段,人们越发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民间艺术造型、色彩与现代美术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现代美术与民间艺术的发展。

二、民间艺术的内涵

(一)民间艺术的内涵

民间艺术是艺术分类中一个特殊范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民间美术活动一直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代代相传,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要,是艺术家表达思想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历史的长河里,数不清的艺术家运用不同的造型、绚烂的色彩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感,把民间的生活情调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广大群众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民间艺术种类多样,几乎涉及各个方面,如年画、刺绣、风筝、编织、玩具、剪纸等。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作民间艺术作品主要用来满足平时的使用需要,因此,民间艺术作品都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典范,被艺术家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源泉。

(二)民间艺术的现代意义

民间艺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民族、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丰富的品类和风格,其有着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特征,可以融合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表达,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特色。现代美术源自民间艺术,现代美术的各种应用中都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文化作为参考,无论是民间艺术的艺术造型还是色彩应用,都是现代美术的灵感基础。在当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艺术家不断尝试将新的事物、新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现代审美的需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从作品中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这是艺术家的民族特征与文化印记。将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同现代美术设计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提升现代美术的创作质量,也能够有效拓展现代美术设计的空间,赋予美术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我国美术设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我国现代美术设计的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与现代美术设计的关系

(一)民间艺术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灵感

民间艺术作为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我国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从当今的艺术设计潮流和现代美术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已经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创造性和生命力,他们不断尝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运用到创作中,以适应市场需要和时代需求,赋予新时代的艺术设计以新的文化灵感和设计元素。我们在分析现代美术作品时,很容易看出这些作品是通过现代美术设计的创作手法向大众呈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的,而且人们对这种艺术作品的喜爱只增不减。如今,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依旧有巨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

(二)民间艺术同现代美术设计存在艺术共性

我们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会强烈地感受到城楼的雄伟,这里不仅有古代的阁楼、回廊,也有现代化的广场、地砖,各个墙头扶手都设计得非常优雅柔和,每一处都体现着建造者的匠心独运,人们在现代和古代建筑的融合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美感。所以,不论是民间艺术还是现代美术,它们注重的内容是一样的,都是利用视觉冲击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简单的方式把较为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是现代美术应当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内容。虽然民间艺术与现代美术或许在艺术造型、创作手法、色彩表现等诸多方面有不同的追求,但两者都是服务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的生活需要,对美的追求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艺术的共性将民间艺术同现代美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运用

(一)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的特征

民间艺术造型不仅表现了客观的物象,而且融入了创造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使造型的特征变得更加明确、生动、有趣、典型。例如,民间传统手工艺虎头枕的枕形仿造老虎制成,虎为“百兽之王”,是中国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将此物赠予孩子,寄托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虎头虎脑、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民间传统的色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色彩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很大程度上凸显了我国人民的审美理念。受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我国艺术较早确立了色彩结构,形成了以青、赤、黄、白、黑为基础色调的传统色彩体系。作为感性的视觉元素,这些色彩能够引起一定的心理联想,唤起人们的各种情感体验。正如刘熙在《释名》中认为青色是生物生长的颜色,是生命之色,引申出生命、希望等诸多美好之意。在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中,我们能看到淡石青烘染出的天色,整个画面生机盎然,与天上的白鹤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仙鹤告瑞的画面。赤色为鲜红色,是太阳的颜色,充满热情和活力,是先民最早膜拜的颜色之一。如今,不论大小庆典都广泛运用赤色,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吉庆之色。黄色是日光之色,作为炎黄子孙,黄也象征着土地的颜色,能孕育万物。白色被视为各种色彩的基础色,象征着洁白无瑕,也有枯竭之意。夜之黑是人们最早感受到的颜色之一,黑色往往能够营造出严肃的气氛。在民间艺术色彩的应用中,色彩转化可以说是思维认知图式,民间艺术的用色是象征意义与美感的结合,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与实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民间艺术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中蕴藏着很多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造型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常常一件事物或者是一个物品能够代表平安、吉祥之意,例如,葫芦由于与“福禄”谐音,代表富贵,象征长寿,是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吉祥物之一。古人会用葫芦作为盛酒容器,由于寓意美好,外形有趣,携带方便,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沿用,装进去的白酒与淡淡的葫芦清香融合,芳香四溢,外部造型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间艺术的造型还蕴含深厚的思想理念,如阴阳、五行思想。很多现代艺术造型都应用了民间艺术中的“阴阳相济”基础原则,把民间元素精髓融入现代设计思想中,发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让现代美术作品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例如,各风景名胜区经常见到的太极鱼造型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特色造型,很多道观中也常常能见到此类造型,其寓意阴阳共济和时间的因果关系,创作者把极其抽象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造型表现出来,让民众非常容易就能体悟到其中的含义。

(三)民间艺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民间艺术中色彩的运用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现,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它不仅能传情达意,宣泄情绪,而且可以抒感,烘托气氛。民间艺术长期以来用色彩抒发人们的情感。从古代开始,某些色彩就体现出各种象征意义和美好寓意。例如,红色是中国运用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色彩,重要的节日、美好的祝福等都会用红色表示,寓意喜庆、美好。在民间艺术中,剪裁的窗花、张贴的福字、书写的对联都会使用红色的底色或者字色,体现人们红红火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在设计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的色彩时,设计团队就从我国传统色彩中得到启发,用“中国红”装点,经典的红色象征着团结、奋进、热情的民族品格,赋予了场馆沉稳、大气的印象,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精神与气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多现代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是建立在民间艺术造型与色彩之上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灵感,并且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琼,谢小明.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今古文创,2021(6):69-70.

[2]周勇.民间美术的色彩和艺术造型在现代美术工艺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9(30):280-281.

[3]陆乐.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文艺家,2018(12):154-155.

篇5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都受益于艺术,从艺术的想象中获取灵感。同样,许多伟大的艺术创造也根源于科学的发展,从科技的发展中得到启发。尤其是人进入现代社会后,艺术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常常成为解决科学问题的最好方法,而科学的变革与创新也常常为艺术的创造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带来了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因此,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入手,组织艺术学习模块的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展,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各种文化信息,具备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生在艺术课堂要经历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过程,学生所有创造和表现活动必须是在获得丰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面对创造的成果还有一个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的过程。这就把整个艺术学习过程综合为一体了。且学生所有艺术活动都要密切联系个人成长环境(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在联系中发展艺术能力:学生的艺术学习需要联系具体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从中吸取人文和艺术营养;不仅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综合,还强调艺术与道德课程、语文课程的联系和综合。

艺术教育强调综合与联系,就是通过发掘不同艺术类型的共通性与共同价值,借助不同艺术门类在审美特征上的关联性,生成与构建学生的艺术通感,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与审美意识。以往那种过分强调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倾向,使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而事实上,学生长大后不一定都从事专业艺术工作,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素质,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按照当今国际艺术教育界的共识,艺术不等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或者说,艺术不是艺术知识技能发展到极致后的产物,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有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发生联系时,知识技能才会发生飞跃性的变化,变成艺术能力。中小学艺术课程中培养的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艺术批评能力或评论能力以及通过艺术学习形成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已经习惯以音乐、美术为主导的单科教学格局,忽视了我国是一个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民间艺术底蕴丰厚的戏剧与舞蹈大国的事实,使多数学校书法、民间艺术、戏剧与舞蹈方面的知识和修养,不能欣赏和理解这些重要艺术。事实上,书法、民间艺术、戏剧、舞蹈等,本来就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需要调动全部感觉器官的参与;需要视、听、触等感官的协调配合;需要肢体某些部位细致、精确的配合和运动;需要语言、发声的微妙控制;需要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动感智能等多种智能的协同发展。书法、民间艺术、戏剧、舞蹈艺术对学生综合发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再也不能忽视。通过开展艺术教育来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损失,对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学校所有的模块教学中溶入艺术教育,力求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水平以及整合贯通、开拓创新和跨越转换的综合审美能力,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能够得到艺术特长的发展和提高,得到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培养,让学校不但成为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成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使艺术教育不断实现其真正的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 陕西省志丹县市镇小学)

篇6

王子淦的海派剪纸艺术,首先是基于中国剪纸艺术传统而发展创新的。其次,不囿于自己所学江南剪纸的区域风格,广泛吸收其他剪纸流派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营养,融于创作作品;最后,突破传统剪纸以往的构图形式和题材范围,展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新面貌新精神,富有浓郁摩登都市情调的“海派剪纸”。

但是,在目前上海剪纸中,有些自认为是“海派剪纸”的与真正“海派剪纸”的艺术内涵相去甚远。有的把绘画的表现形式简单移植于剪纸,使人误以为是版画、白描等。从审美意识或从创作形式上看,民间剪纸艺术与现代插画设计都有着一定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现代插画的创作需要从这种本土民俗文化的本源中寻找可借鉴性的形式语言,将其与现代时尚的图形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兼有当下时尚元素的插画。

民间剪纸作为文化和民俗,绵延至今。在节日里,它都以文化标志的符号出现。民间剪纸艺术被广泛应用,每逢过年过节、喜庆佳节和婚丧嫁娶,农村妇女便会将彩色纸张剪出各种的花鸟、动物和人物,贴在门楣上作为装饰辟邪品,也作为礼品吉祥物。一直以来,剪纸的表现题材都是人们在表达期盼幸福美满生活的殷切希望,表现了中国民众面对现实的求吉心理。

剪纸艺术的题材,来源于自然物象的原生形态,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再加上女性创作主体所具备的丰富的形象思维特征,使得它既具有在写生基础上的夸张想象,又富有象征意义,体现了东方艺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感性审美特征。例如: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剪纸纹样中的蝴蝶,造型上赋予了人格化的意识,蝴蝶变成寿字形,祁秀梅把朴素的民间哲理观念糅合到民间剪纸纹样中,期望给人们带来福禄寿康。

海派剪纸,有着独特的造型表现,打破比例、透视、体积、时空的限制,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想象,随心所欲地进行物象的夸张、简括、变形、拼接、套嵌、复合、装饰、象征,表现了民众的人生观、自然观、幸福观、价值观。同时,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 剪纸在处理形象时要有些程式化,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整幅剪纸造型的美还体现在线的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特殊结构上。由于剪纸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 因此多采取镂空的剪刻方法。

篇7

【关键词】民间美术 设计教学 课程研究

民间美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民族图腾崇拜、、民族文化等传统内容,数千年来长期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缓慢传承与发展,这种原生态艺术是中华先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或区域深厚历史文化的体现。正如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所言:“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一切归于沉寂之时, 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 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在当代设计的“现代热”回归到“本土热”的趋势下,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民间艺术考察和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实践,尝试着在教学中运用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多元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民间美术的价值观念、审美特性、造型语言、色彩装饰等内容和当代教育精神紧密结合,开展一系列富有创新特色的研究工作,探索出适合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发展方向的民间美术课程体系。

一、民间美术现状

(一)生态环境恶化,民间美术岌岌可危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由于不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纷至沓来,依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民间美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古老的民间技艺正随着艺人的老去而逐渐消亡,古老的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承而逐渐走向灭亡。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伤感地说:“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的消失。”

(二)民间美术教育缺乏

当今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由于长期受西方近代美术教育影响,强调三大构成体系,忽略本土民间美术的审美、传承教育,导致民间美术在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发展普遍落后,其课程安排仅局限于民间美术欣赏等基础知识。信息的泛滥,各种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加上缺乏对民间美术系统深入的学习,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中本民族的视觉元素严重匮乏。

(三)相关法规政策对传统艺术的重视与保护

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正逐渐消失的现状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个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些都成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导向,也为当前高等院校民间美术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民间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民间美术造型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主观精神的表现,追求神似,而忽略外在的形式感。民间艺人通过对自然物象的高度概括,将点、线、面等图形符号处理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造型,呈现出鲜明的形式感与装饰性。这种视觉感强、富有时代特征的视觉元素,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图形本身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表意的造型也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要求。

我国民间美术品类丰富,其装饰色彩是一种基于象征功能的视觉现象,由于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上强调色彩的感情意味,从而成为思想观念表达的重要途径。色彩的运用受生活环境、审美情趣的影响,色彩呈现多样化趋势。典型的民间美术色彩搭配如“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鲜;软靠硬,色不楞;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等突出色彩的组合方式,更好地强化象征语言的暗示力量,突出主题意旨。

民间美术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无不具有鲜明的功利性,这种功利倾向主要体现在:一是生命繁衍、延年益寿的主题;二是丰衣足食、门第显赫的主题;三是吉祥如意、和谐安定的主题。这三种主题无不展现劳动人民热切、粗犷的生命欲望。吕品田认为:“民间美术主题的原始依据和价值取向显示了民间老百姓对以生命存在为核心的自然要求的肯定态度,也透露出他们追求完美、自由和永恒生命存在自然形式的强韧心向。”

(二)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源泉

民间美术求大、求活、求全、求美的观念,以及其追求实用性、象征性、概括性、随意性、抽象性、程式性的造型手法对于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中国民间美术遗产进行形式、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重组与开发,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追求,将会是实现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如陈幼坚工作室的标志,运用了剪纸中的吉祥纹样“连体娃娃”,表现出具有深层内涵的连绵、稳定的象征寓意。而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含义是:“以中字和古钱形相互结合而构成。中字代表以中国资本的联营集团,古钱象征银行服务,圆角的方孔是现代化电脑的联想,上下连串的直线则象征联营服务。”这个设计因结合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和现代审美观,成功地表达了企业诚信、交流、融合的战略思想。再如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Ⅱ》是以中国题材为主的艺术作品,梦工厂标志性的月亮上垂钓的小男孩变成了皮影戏效果的老乌龟钓鱼,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其后,就以中国浓郁的民间特色剪纸与皮影艺术相结合,描述了孔雀王朝时的情境,向观众展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融合后的当代审美效应,彰显中华民族特色艺术魅力。

三、民间美术在高校设计教育课程中的实践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应当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是现代技术与民间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民间美术是高等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资源。如何在学习研究本土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造型手法、独特的寓意等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使其设计作品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有机结合,是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研究重点。

(一)田野考察

笔者在课题立项开始研究的几年里,先后多次考察了国内很多特色民间艺术区域,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艺术、黄梅挑花艺术、荆州漆器艺术、云梦皮影艺术、孝南雕花剪纸、武汉汉绣艺术,江西省景德镇陶瓷艺术,陕西省合阳面花艺术、凤翔泥塑和版画艺术,山西省平遥剪纸和漆器艺术、王家大院晋派民居艺术、太原花灯艺术,河南省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淮阳泥泥狗艺术,福建省漳州木偶艺术、惠安沿海建筑艺术,黑龙江省冰雕艺术,安徽省黟县徽派建筑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四川省民族服饰和彝族漆器艺术;拜访了众多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如泥塑艺术大师胡深、任国伦,织锦大师刘代娥、叶菊秀、石九梅,皮影艺术家秦立刚、刘师,剪纸艺术家徐慧斌、马口窑收藏艺术家何昌义;参观河北正定古城庙会,湖北荆州端午节民俗庙会等。在民间艺术的资料收集整理上可谓收获颇丰。目前对已有民间美术项目、品种、以往收集的作品、现有的文字及新代表性的传承人的材料,都建立了规范性的档案资料保存。按照民间美术的穿戴、祭祀、娱教、装饰、游艺、用品6个品类,分别对织锦、傩面、皮影、风筝、木偶、年画、剪纸、马勺、面花、泥塑、漆器等10多个种类民间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

(二)特色课程设置

1.课程教学

2010年开始,在教学中增设校级公选民间美术欣赏课程。 2011年,为配合学分制建设,增设民间美术课程为艺术学院专业选修课。课程教学严格按照以下步骤执行:其一,利用多媒体视频安排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民间美术作品,讲授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造型特征、象征寓意等,使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的原生态环境、历史典故、材料和制作工艺有初步的了解;其二,提供民间美术实物原件如凤翔泥塑、天门印染等,详细讲解采集的过程、制作的过程、民俗印象等,加深学生对该类型的民间美术品的直观认识,亲切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三,适时播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或民间小调如陕北民歌《兰花花》、湘西民歌《辣妹子》、鄂西民歌《哭嫁歌》等,升华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感受,同时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原生态意境;其四,采取答疑方式加强课堂学习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其五,开展民间美术制作实践,主要是图案临摹(剪纸、漆器、脸谱、雕刻)、装饰造型(泥塑、包装、工艺品)、图形设计(插画、标志)等,并指导其中的优秀作品去参加相关的美术设计比赛。

2.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考察

一是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专业必修课采风中带领学生深入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民间实施民风民俗的考察,包括民间美术资料采集与实践、民居参观、博物馆寻珍、民俗影像记录、原生态环境调查等内容。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系统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树立传承保护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同时也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并探究开发民间艺术的有效路径。二是指导课题小组进行田野考察。2009年暑假根据学生科研项目《论湖北省土家族民间美术在当代视觉设计中的拓展研究》设定“土家行”主题,指导课题小组深入恩施土家族民间考察西兰卡普织锦艺术;2011年指导学生科研项目《探究民间艺术元素在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体现》先后考察荆州漆器、汉川马口窑址、云梦皮影、孝南雕花剪纸等民间艺术。三是在艺术学院组建学生民间美术小组,指导学生详细调查研究云梦皮影和雕花剪纸、马口窑遗址、黄陂泥塑、红安刺绣等典型的湖北民间美术及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参观各类各级博物馆,参观各种与民间美术有关的展览,如“楚风楚俗——湖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保护·传承——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

四、民间美术教育课程的深化与发展

(一)学校与博物馆联合共建艺术交流平台

博物馆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公众场所,是将深层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展示给公众的社会公共机构,具有较高的文化保护与教育职能。高校作为一个教育平台,在课程资源和学术研究方面都急需加强与博物馆的交流,作为专业教师,笔者对国内传统文化收藏丰富的省市级博物馆进行了认真调查、审视与思考,认为博物馆可以在“收藏、研究、交流”方面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二)学校与区域联合进行(项目性质)实训基地建设

在民间美术集中的区域设立实训基地,增设第二课堂。这一举措既可促进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兴趣,又可进一步加深对民间美术的认知。如带领学生前往凤翔六营村学习制作泥塑艺术,前往合阳洽川镇学习面花制作艺术(俗称花馍),前往平遥学习漆器制作艺术等。通过基地建设,学生可以真切感受民间美术的生存现状,激发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之志。

(三)校际之间加强学术成果交流

就目前而言,全国大多数艺术院校基本没有设置民间美术课程,仅在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江苏大学等个别院校建有完整的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与民间艺术研究所,拥有丰富详实的学术研究成果。针对民间美术资源导入民族或区域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加强校际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将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与沟通

掌握特殊民间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慢慢地抛弃沿袭数千年的口传身教的传授方式,开始适应社会的发展对生态文化环境的影响,逐渐在政府和民间团体的帮助下走出生存的困境,接触崭新的世界。我们应抓紧机会和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进行交流沟通,使他们通过高校这个教育的平台积极传授民间文化艺术,增强现代人对传统的了解和保护。也可以借此将手中绝活传授给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莘莘学子。

结语

在全球文化大交融的趋势中,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正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在高校设计教育发展的平台上,民间美术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要系统地拓展,还应在课程中注入现代审美观念,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现代设计表现能力。通过传统的民间美术与专业设计课程的紧密衔接,在设计作品中完美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发展。

(注:本文为省级社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导入高校设计教育课程研究》,项目编号:2009s023;市级教研项目《湖北民间美术导入高校设计教育课程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s0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3]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3]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河南民间弹弓;曲为刚用;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529[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6.020

弹弓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十八般兵器之一。弹弓制作是一项古老的技艺,现代弹弓已演变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以一种新颖的民间艺术文化造型走进人们的视野。天下文化出中原。河南民间工艺师在弹弓制作中采用“曲为刚用”的造型技法和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的直线造型,以线为骨、以气取势,制作出的弹弓集力量与美观于一体,有着刚柔并济之美,体现出河南民间工艺师质朴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民间弹弓的造型嬗变

弹弓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表达人使弓上之丸弹出之意。古时弹弓参考弓的设计原理和技术,常用弹性较强的竹、木制成,以竹为胎,外贴牛筋、内裱牛角。后来出现了铁胎弓,形状与弓基本一致,弓弦中央有一小兜,用以发射弹丸,握把称为“柎”,两端悬架称为“峻”,弓臂曲处称为“渊”。似弓非弓的早期弹弓设计(见图1),注重射杀力量,以辅助狩猎等应用功能为主。

当代弹弓设计已突破我们通常印象中的一个木叉加一根皮筋的概念,羊角造型、酒杯造型等各式各样的产品不断出现,产品的材质有木材、金属、动物骨角等。纵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弹弓设计,风格大同小异,其外观设计大多追求简洁,产品的生产也较为简单,适合大批量生产并便于携带,售价较低,适合普通大众娱乐使用。

在众多的弹弓设计中,河南的工艺师另辟蹊径,曲为刚用,用曲线勾勒弹弓刚毅的力量,用曲面体演绎设计师刚直的性格,创造出独特的冲突与对立之美。河南省新乡、焦作等地区的弹弓设计较为典型,以收藏审美为主,其造型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整体造型坚持不用一根直线,传统的木雕技术和现实主义风格并用,追求行云流水般的外形;钟情自然的应物造型,尽物之美、得物之趣,注重材料自身的形式美感;全程坚持手工制作,一件一模,无一雷同;材质考究,细节精制。

图2所示的弹弓,其丰富的曲线将握把有机地切割成多面体,不同曲线的对比与冲突,结合主体材质的天然纹理和光泽,给人以多变的光感和立体感,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味道。自然与人工、质朴与细腻、柔美与刚毅巧妙地集合在一件作品之中,折射出含而不露、外柔内刚的造型风格。该类制品握感舒适、观赏价值高,常令人爱不释手,但其售价也较为昂贵,适合收藏。

二、曲为刚用的技法表达

在造型上,“曲”源于师法自然的流线型设计。笔者在对数十名河南弹弓工艺师随访和查阅其设计样稿时发现,他们的作品均引入西方现代主义的流线型设计,外部形态流畅平滑,充满跑车般的韵律感,给人一种合乎自然的有机生命体的活力,从而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在技法上,“曲”借力于传统意象造型技法的延续,工艺师采用传统的挫、推等手段,将传统木工雕刻技艺的投影线、轮廓线和形迹线巧妙运用,以线为骨、以气取势,应物造型,完全摆脱了以线为纹的装饰附属性。创作灵感常以自然界中的水纹和木纹走势为基础,在弹弓把手上雕刻出独一无二的造型曲面,力求大动势的连贯流畅,体现张力。

小小的弹弓加工工艺非常复杂,单是金属抛光就需要在铸铁、合模、定型三个阶段各进行3—5次。造型过程中,工艺师还以简洁为要,大量使用减法原则,将握把处通过跣、挖、磨等多种工序雕刻成符合人机关系的造型,从不在主体上通过锲、镶、套等方法增加装饰内容。

在材质上,“曲”表现为原汁原味,返璞归真。工艺弹弓所采用的基材均使用材料的原始形态,不使用半成品和成品。木料以硬度高、纹理优雅的太行山酸枣木、赤木树根为上。在加工中,不改变树根的基本形态,尽量打磨出木材的自然纹理,不雕刻花纹和漆图纹样,最大程度地表现原材料的自然纹理,成品的肤质成色以木材纹理的透视度为要,古朴大拙、自然天成,与我国传统雕刻的“雕绘不分”有很大差异。

三、天、地、人合一的审美特征

弹弓的设计与制作,作为民间艺术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如今还具有强烈的商业特征。别具一格的河南弹弓设计,反映出河南民间工艺师与众不同的艺术情感。其以“曲”表“刚”的设计,折射出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工艺文化的一种新的选择与尝试。其产品中承载和蕴含了中原工艺师对以设计趋势为“天”、以所在地域为“地”和以自身文化传承为“人”的设计思考,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审美特征。

1.对“天”的顺应,“曲”为外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产品设计思想逐渐由形式美设计转向以人为本的设计,以摆脱功能主义思想的单一化和缺乏人情味的局限性。河南弹弓设计工艺师也开始积极吸纳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重视细分市场,结合本土特色整合设计,从而使河南民间弹弓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河南弹弓在设计上,较为突出的是流线造型和人机关系的处理。寻求实现传统工艺与时俱进的“曲线”发展,寻找人—机—环境间的最佳匹配关系,成为弹弓工艺师最常深思的问题。他们常常用泥模取样,先选用身高不同的人的左右手对圆柱体泥或面团把握,再压痕拓取,最后结合自然界中的曲线纹样进行定型。

2.对“地”的承载,“刚”为真本

“朴”原意为未经加工之原木,引申为事物之原本状态。《老子》有“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说法。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其中“朴”与自然紧密相联,是一种纯乎自然的状态,没有任何取巧之心在其中,具有本然自在的特性,道出了人类最本能的状态。“朴”除含有“自然”之意外,还有简单、朴素、质实之意,故简约和质朴之感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体现。

地处中原的河南在历史上曾经是商业中心,具有丰厚的商业文化底蕴;河南也是农业大省,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常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文明和战争的磨砺,塑造出河南人性格中不加粉饰的“大朴”精神,也造就了河南工艺师抛弃繁冗缛节、去末求真的风格,对自然天成的“大朴”设计钟爱有加。河南弹弓设计中的自然质朴之美,也反映了工艺师对回归质朴、自然的平静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3.对“人”的文化传承,刚柔并济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和生命。中原传统文化浸染下的河南弹弓工艺师,身体力行儒的中庸、道的自然和佛的宽厚。儒道佛三种文化的交错影响,让工艺师讲气派追求艺术层次,在弹弓造型风格上追求刚直个性,而非直白的粗犷;追求表现力量,而非裸的武力。作品艺术表达的矛盾性,尽显儒为技、道为核、佛为意的审美取向,用曲线和曲面塑造虚实之境,尽释刚柔并济之道。

曲线是“文人画”风格的延续,也是传统雕刻技法的延伸。河南弹弓工艺师大多为传统木工出身,其中资深者多为佛像雕刻师或建筑装饰雕刻师,其创作手法和思维高度传承民族文化的“线意志”即在不言自喻之中。西方雕塑受建筑的制约较强,而中国雕塑则受书画的影响较大。中国的书画常被称作“线的艺术”,中国书画里对线造型极为讲究,传统艺术里丰富多彩的线描方法、异彩纷呈的线条形态和气韵生动的线条特质,堪称世界造型艺术的奇葩。因而,线条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视觉艺术最为重要的造型手段之一。

曲面是体现传统文化的桥梁。每一款设计实际上都是观者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互相交融从自我心境产生出来的美妙感受,都是一种意境传达。弹弓设计亦不例外。为体现弹弓虚实相生的意境,工艺师在直观造型上将弓的支架作为“虚”、握把作为“实”,通过大量使用曲面形成虚实相应的效果。在“虚”部与“实”部中还要虚实结合,如在握把处雕刻产生阴阳面,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四、结语

河南弹弓之美,美在曲与直的对比之美,美在直率与含蓄的统一之美,美在继承与发展的和谐之美。河南弹弓,是民间工艺师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一种坚守,是中原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兼收并蓄的一个缩影,是中原民间艺术的一次蜕变。手工文化、手工制作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民族风貌的表征。面对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发生的巨大转变,河南弹弓以设计的个性化和本土人文化为基础做出了大胆尝试,使传统工艺文化发散出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冯敏.试论中原民间艺术的当代价值[J].中州学刊,2005(5):257.

[2]长北.曲线旋律——中华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研究[J].艺术百家,2010(4):153.

[3]陈炜.略论曲线在形态设计中的情感作用[J].装饰,2011(1):139.

[4]司宁达.论道家、道教思想对中原汉画艺术的影响[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9.

[5]李晓方.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10.

篇9

论文关键词:民间艺术,皮影,设计艺术,视觉符号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都有他们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传统和习惯受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根基于该地区人民的审美取向和哲学思考,被当地道德伦理传统所束缚,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被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这些形式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特点、审美特征而形成独特的审美符号。 他人看了这些审美特征明显的视觉符号,就会把它和特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这些符号也就愈来愈多的凝缩着这一地域的文化审美特点。

当我们把这一地域放眼于陕西时,我们便不难找出陕西这一地方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形式,我们不妨先把这些形式作一个大概的巡礼。

1、华县皮影

华县皮影是以牛皮或驴皮经过压膜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它继承和借鉴了剪纸艺术,运用刻镂透光效果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cssci期刊目录。它的造型多以陕西秦腔中的戏剧人物为主,同时吸取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经过上百年艺人们不断总结概括、不断创新终于形成现在华县皮影线条流畅大方,造型精致秀丽皮影,色彩稳重鲜明艺术特色。华县皮影雕刻造型,分阳刻和阴刻两种,对小生和旦角面部造型刻画上,以阳刻为主,突出角色年轻、儒雅、文静的气质特征,脸部造型抽象化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嘴、细眼眉,人物身材的造型则多以细长消瘦为主,手指修长。对花脸和丑角等角色则多选用阴刻为主,刻线就是脸部造型线,在刻线与刻线之间的牛皮上进行施色,因此阴刻皮影的脸部造型非常丰富,感染力很强,在这些花脸和丑角的脸部,造型被抽象化为高额头、圆鼻梁、粗眼眉、红嘴唇等特征。

2、渭南“面花”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是陕西渭南民间一种以面为原材料,通过特殊的和面、蒸馍工序,把面捏制成各种栩栩如生、形象夸张、造型可爱的一种民间工艺,然后点缀上鲜艳的颜色,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由于“面花”在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地都有,且各具特色,其中渭南的“面花”以造型复杂夸张,色彩明快简洁为特点,多出现狮、虎等动物造型,多应用于婚庆、祭祀、小孩满月、祝寿皮影,礼节性审美大于实用。

3、陕西民间布艺

陕西民间布艺是在以布类为基本原材料,把不同颜色的布、线缝制成一个立体或平面的艺术形式,它属于民间美术“母体艺术”中的一项综合性艺术。中国的民间布艺有很多种,而陕西的则以造型夸张粗犷,颜色艳丽醒目而独具特色。其种类繁多,有布玩具、娃娃耳枕、童鞋童帽、荷包、肚兜等,这些民间布艺多在实用的基础上,表达了陕西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对亲人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陕西妇女对美的理解。这种布艺大都以虎、五毒等为主,造型丰富多彩,手法以抽象夸张为主。

当然除以上几种还有很多极有特色的陕西民间艺术形式,如凤翔泥塑、陕西木板年画、合阳提线木偶、陕北的剪纸、秦绣、户县农民画、陕西草编、马勺脸谱、木偶、面具等。所有这些现代人所谓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很多人看不起,是下里巴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被认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可是它们承载了陕西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生活的理解,它是地地道道的陕西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陕西人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很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在这种不断前进的历史文化车轮下,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不合陕西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于这些“本土语言符号”,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知道民间艺术形式只是当地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在陕西历史文化的沉淀中皮影,这些符号承载了很多本土的文化,承载了很多陕西人对形式美的理解,当这些符号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在继承其内在审美精神的情况下,把这种经过千百年才形成的文化,以一种现代的设计方式、现代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使这种新的“本土语言符号”继续传达陕西人对形式美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

这里我们不是要复古,不是要我们的设计师回到陕西的以前,不是把以前的民间工艺形式再一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当然更不是阻止我们的设计师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只是希望我们的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要多考虑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将来设计文化的持续发展和陕西人对应用美的理解。

当我们从陕西设计师作品中,看出它不是湖湘味或者岭南味,而是真切的陕西味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设计师抓住了陕西本土审美的精神了cssci期刊目录。如果只是仅仅以为了解陕西民间工艺的各种形式,而且很浅层面地去重组它们,表现它们,这是不能完全反映出陕西文化艺术设计的本质的,也不能完全表达陕西人民对美的理解。作为一个设计师,特别是在致力于陕西的文化建设的情况下,就应该多透过这些陕西民间工艺品,去发掘其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才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皮影,才是可以表现陕西人特质的。

那么如何透过这些民间工艺形式,归纳出这种特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陕西的“本土语言符号”,从渭南华县皮影到“面花”再到凤翔泥塑,又诸如剪纸、农民画、木偶、木版年画、等等,若看它们的形状,则大都造型奇特夸张、格调豪放不拘小节;若感受他们的色彩,则大都以高纯度的色彩为主,且对比强烈刺激鲜明;取材上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农村生活等为主,且多以抽象夸张的手法表现。如秦绣的鲜明色彩、古朴简约的形象、精巧细腻的加工和苏绣的精巧细致、淡雅素洁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凤翔的木版年画的其粗犷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等等。从这许许多多的陕西“本土语言符号”里我们不难总结出这里的“本土审美思维”。

首先,从民俗文化来看,陕西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意识和民俗心态,这种独特性主要也体现在对情的表达、对生的愿望、对福的追求。也就是说陕西的民间工艺都具有极强的功用,这种功用首先体现在对情的表达上,陕西人的“情”是以“礼”来表达的,“礼”多以具有“本土语言符号”民艺形式体现出来,因此这种的“本土语言符号”无论是送给子孙的耳枕、鞋帽、肚兜还是玩具,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传达了陕西人对“情”的理解。同样,渭南“面花”(礼馍)、泥塑、年画等无一不体现这一以 “礼”传“情”的特点。在陕西民间工艺造型中多有反映人民多生命繁衍的渴望、对长寿多子的祈求。无论是秦秀中的“鱼戏莲”、“瓜瓞绵绵”、“石榴”、“送子观音”还是泥塑中的各种人物动物造型,都象征着陕西人民一种质朴的人生观念。对福的追求应该说是陕西先民一代代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把这种理想用一系列谐音成语、寓意纹样、象征图式等表现出来。这种地域性民俗特征对我们研究本土设计的形态表现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可以使我们开发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同时又符合这种审美文化的设计品来。

第二,从造型特点来看皮影,陕西的民间工艺品造型特点主要以粗犷豪放、大胆夸张为主。这种特点来源于陕西上千年文化的积淀,来源于陕西人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经过陕西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和精巧的手艺后所形成造型形态cssci期刊目录。从华县皮影那种夸张流畅的造型到不拘一格、删繁就简的泥塑,再到格调豪放、刀法简练概括、线条刚进有力的凤翔木版年画等等,陕西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以不同的形态不断的出现造我们周围。当然它也正等着我们当代的设计师继续发掘,从新的角度、新的技术、新的形态形成适合当代审美的地域性设计。

第三,从色彩应用来看,陕西民间工艺艺术用色以概括性、象征性、装饰性为主,陕西民间艺术家喜欢用鲜艳、对比强烈、简练、经过概括的色彩。如华县皮影的用色具有象征性,颜色大多以红、绿、黄、黑为主,多以平涂,很少用过渡色,由于有黑色和白色镂空的调和,使之看起来极具张力但又及其稳重,显得丽而不艳,民族味浓厚。再如陕北剪纸颜色的纯正、凤翔泥塑色彩的浓郁热烈等都给我们的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陕西本土设计的色彩应用开辟了一条鲜明的路径。

如今,在全球经济多元化,文化艺术发展多元存在的今天,陕西很多的“本土语言符号”都远我们而去,有一些符号,现代的青年人都不知道它曾经存在。作为一个陕西本土设计师,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陕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大省,有很多的工艺设计作品曾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皮影,如果我们否定它们,那么我们就很难在世界文化多元存在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在“一体化”的趋势下人云亦云,使陕西失去原有的文化魅力,也不能纯粹复古,恢复一些已不合时宜事宜的民间工艺形式,而应在继承陕西“本土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陕西民间工艺艺术的民俗特点、造型特点、色彩特点,把这种特有的审美用一种符合时展的形式再现出来,做出体现陕西文化并为广大陕西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设计来,不是抛弃这种精神,去仰视所谓西方设计大师的作品,并把他们那种和陕西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的设计语言不加分析地应用在本土,那样只能会让这片土地失去自我。

参考文献:

[1]叶细细.西安有礼[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2]政协华阴市文史学习委员会.华阴民间艺术[M]. 陕西:陕渭文出批字第3号(内资),1997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冯文博.陕西华县皮影造型浅析[J].新西部,2009(18).

篇10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价值

服饰是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愿望及理想的文化载体。下面将从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审美教育价值与经济发展价值谈谈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价值。

1.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发展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生存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羌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经历的岁月的考验,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我国许多民间的文学作品都与羌族古代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从陕南羌族服饰上的许多图案的来源都与羌族的发展历程民族信仰有着联系,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羌族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同时服饰也反映了羌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等。羌族服饰艺术传承着历史时代的精粹,体现出了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踪迹,展现了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承载着过去,更孕育着未来。

2.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审美教育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是不同时期羌人们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在展现羌人生活风貌的同时,也突显了羌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情趣。羌族服饰艺术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由于古代羌人生活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又迁徙到高山险峻江河急流的西北地区,这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他们博大而壮丽,朴实而强烈的审美特征。羌族传统服饰历经了岁月的洗礼,得到了族人们的喜爱与认可,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同时,羌族服饰中的许多纹样图案与款式设计都能被现代艺术设计大量的借鉴与沿用。在羌族服饰的许多图案中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知识,其服饰制作中常用的羌绣这一刺绣手法更可以作为学生课堂上陕南民间美术教育的素材。学生通过对羌族服饰艺术的学习和了解,可以学习到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增加民族自豪感。在艺术类,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量的羌族服饰素材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再设计。使其能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生根开花。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一定的贡献。

3.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经济发展价值

羌族服饰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又有着独树一帜的特征。羌族服饰艺术是美术、音乐、电影、旅游、设计等产业发展可以取之不尽的借鉴资源。对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今天,具有历史及美学价值的羌族民间艺术已经形成其独立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其交叉和关联性的旅游业是最合适的突破口。以羌族艺术为基本点,充分开发尚未发展的空间。例如在旅游产品生产中,可开发设计具有羌族艺术形态的现代生活用品,同时通过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征,设计出更多符合不同人群审美诉求又能弘扬民族文化的设计产品来。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为文化旅游创造一份宽松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感受。现今,陕南地区以羌族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项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众所周知文化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艺术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文价值与商业经济价值。

陕南羌族服饰艺术的发扬策略

1.政府与学校在羌族服饰艺术及羌族文化的发扬担当着重要角色:孩子是每个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民族的未来掌握在人民手中,我们有56个民族,可想而知每个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当然应该由各个民族的后代来承担,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羌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把传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力度,同时也起到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作用。教育工作者们应积极建立起民族民间文化生存、传承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使民族民间文化知识进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应坚持双语教学,把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在民族节日上政府及相关部分应支持并组织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以此来展示各民族的歌舞、服饰、风俗、建筑等有民族特征的代表事物,从而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保护自然生态村落及科学发展旅游业:村落是人类群体生活、居住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区域单位。村落这个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集团化,同时也推动了文明的互动。羌族人们居住村落的保护即是对羌族文化生长地的保护。作为各民族文化的载体,村落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至关重要的。在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原始村落的保护,同时不应因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民族村落,应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现今,羌族地区的旅游业得以发展,给当地的羌族人民带来的不少经济收益,这同时也对羌族文化艺术的发扬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时刻要谨记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是科学适度的,经济合理的。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