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病例1:听诊右下肺局限性、粗大湿啰音
患者,男,45岁。4天前无明显诱因咯出大量鲜红色血液入院,无发热、胸痛和呼吸困难。无反复咳嗽、咳痰史及类似咯血病史。
查体:身体无力体型,口唇无明显发绀,胸廓无畸形,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闻及局限性粗大湿口罗音,心率88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听诊发现右下肺固定性、粗大湿啰音,这种改变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症引起的局部支气管管腔畸形、扩张,胸部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右下肺囊状支气管扩张症。该病例虽无典型的反复咳嗽、间断咯血、复发性肺炎等支气管扩张表现,但肺部听诊异常,为明确咯血病因提供了第一手临床资料和诊断线索。胸部阳性体征可初步排除肺栓塞、肺结核、肺癌等其他引起咯血的疾病,为及时诊治争取了宝贵时间。病例2: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Velcro音)
患者,女,65岁。因进行性气促伴咳嗽3年,加重1个月入院。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0余年,近3年来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并呈渐进性加重。1个月前因受凉咳嗽加重,咳白色黏痰,出现呼吸困难,胸闷。
查体:口唇发绀,杵状指明显,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两肺触诊语颤轻度减弱,叩诊清音,听诊两下肺背部吸气末可闻及吸气性爆裂音,心率10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
分析结合患者既往史及查体,支持“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断。
肺部听诊可帮助医生对患者缺氧体征进行鉴别诊断,举例如下:①两下肺细湿哕音伴双下肢浮肿,提示心力衰竭可能;②两肺弥漫性吸气相哮鸣音,提示哮喘可能;③两肺弥漫性哮鸣音伴两下肺细湿哕音,提示急性肺水肿;④两下肺背部的Velcro音,则强烈提示肺间质纤维化;⑤肺部肿瘤,无论是原发还是转移,常无特征性肺部体征,更常见的则是晚期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体征。病例3:叩诊音左下肺稍浊。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
患者,男,68岁。因慢性咳嗽、咳痰20余年,伴左侧胸部持续痛3周入院。无出汗、心悸、咯血及发热等症状。既往40余年吸烟史。
查体:呼吸平稳,口唇轻度发绀,气管居中。桶状胸,左下肺叩诊音稍浊,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少量湿口罗音。心界缩小,心率90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分析该患者病史和体征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出现左侧胸痛。体征主要表现以左肺为主的变化,心音、心律无异常,听诊亦无心脏杂音,提示左侧胸痛可能来源于肺部疾病。叩诊音左下肺稍浊,排除气胸诊断。听诊左肺呼吸音减低伴少量湿啰音,且气管居中,可排除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
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呼吸内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54-02
呼吸系统疾病为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内容。传统的呼吸系统疾病教学通常从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着眼,重点围绕临床表现展开,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的讲授,授课过程中需综合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多方面知识,是临床医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细腻的爱伤观念、浓厚的求知欲望、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辩证思维等,为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环节。然而,一言堂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气氛较沉闷、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为改善上述局面,我们尝试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Langdel1引入法学教育,后在西方的众多高校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逐步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等专业应用。临床案例教学法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并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我们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现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呼吸系统具有与外界相通的特点,由于烟草依赖、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气流阻塞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呼吸内科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比,病种繁多,学习内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肺部体格检查为全身体格检查中的重点与难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不仅可有咳嗽、咯血、胸闷等典型的表现,也可表现为纳差、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生理、病理生理及解剖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涉及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测等较多抽象的理论基础,不少疾病需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治,学生往往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无法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地结合起来,易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情况出现。案例教学的突出优势为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导,将基础及临床相关的知识整合至病例中,高情境性的案例教学使医学生提前体验了临床医生诊治的过程,避免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繁杂枯燥的理论能通过典型病例的引入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临床辩证诊治的能力[2]。其次,案例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协作,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学术界定期公布修订后的疾病诊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一些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地发现并运用,上述因素导致医学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滞后于真实医疗的现状。案例教学可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跟学术前沿,使医学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对授课教师教案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进行检索,并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建立案例教学病例库,所选择学的病例需具有以下的特点:(1)临床表现具有代表性。对照教学目标,选择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病例,在病例准备阶段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案例教学。(2)具有临床启发意义。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病例的讨论中。所选择的病例可以是诊断明确、治疗有效的正面案例,也可能为临床中漏诊、误诊或者治疗失败的案例。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肺脓肿的教学章节中,在结束肺脓肿的理论讲授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老年病例进行讨论: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因发热胸痛一周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肺内空洞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①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肺脓肿。接下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肺脓肿这一诊断进行讨论以下内容:②原发性还是继发性?③需与其他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④选择那些检查协助诊治?通过气管镜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异物阻塞,取出后证实为义齿。该病例诊断为继发性肺脓肿(气管异物吸入)。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在异物取出后进行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为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正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意料中理想。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该病例最终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患者肺鳞癌晚期,所以最终完整的诊断为①肺鳞癌;②气管异物吸入;③继发性肺脓肿。在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中,讨论随着病例的逐渐展开有峰回路转之势,讨论涉及到内科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3)体现真实性。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若为使用PPT进行教学,部分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使用截屏等手段直接由导入至教案中,增加案例的可信度。(4)尊重患者的权利。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透露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便无法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并提前与学生沟通,介绍案例教学的方法,取得学生的认可并预先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课业布置,使学生充分地准备与思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置好病案的编排、讨论、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识点[3]。对于典型病案的设置要按教材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进行。与海外留学生相比较,我国学生较为腼腆,不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极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病例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后,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或者进行组间辩论,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场的局面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以点及面地活跃课堂气氛,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授课教师须关注那些相对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进行提问,以点及面地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由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病因的疾病却可能表现得十分相似,故即便是典型的临床病例,也很难完全体现出疾病诊治的全貌。因此,案例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理论教学的地位,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有助于构建疾病诊治的基本框架,仍旧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而案例教学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打下基础,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娜,李建保.中医儿科学案例教学法改革探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61-62.
[2]徐忠,艾清龙.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24-526.
篇3
【摘要】探讨总结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关键词】心理护理;呼吸系统;应用。
心理护理是通过护理人员良好服务和护患间健康交流来体现它的重要性和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呼吸系统疾病多半是老年患者,一般病程较长,症状明显,反复发作,患者的情绪易表现为紧张、恐惧、焦急等,当病人生理心理状态难以适应时,会加剧病情变化,因此,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1.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慢性疾病长期用药,产生抗药性,治疗时间长产生“焦虑”的心理。
1.2 有的病人经济条件差,不愿意治疗。“悲观失望”的心理
1.3 由于长期慢性疾病的反复发作,病人常常会闷闷不乐,产生“厌世”的心理。
1.4 治疗见效后,想念着家和孩子,产生“着急回家”的心理。
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对优虑、烦躁、焦急的病人,要工作热情、服务周到,使患者感到亲切可靠.同时要善于控制感情,尽力理解病人,切忌与病人发生口角和冲突.要容忍和谅解病人变态心理引起的异常行为如出言不逊,故意挑刺等。医护人员举止稳重,谈吐适度,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2.2 掌握心理特点
由于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
2.3 解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感情脆弱、情绪不稳定,他们比以往更渴望亲人,特别是医护人员的体贴和关爱。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出他们的焦虑和情感,可采用体态语言与触摸等方式加强沟通,如做手势,眼、面部表情等,以便正确理解和帮助表达老年患者的需求,说话时态度和蔼,语言清晰。老年患者凡事会反复地陈述,当他们倾述时,护士要认真倾听,注意不要打断话题,不能出现厌烦的情绪。
2.4 做好家属工作,协调社会支持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朋友、单位和社会的关心体贴和安抚,而家属因长期服侍患者,也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一些病情严重患者的家属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家属的言行会对患者心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向家属作好解释工作,鼓励克服困难,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每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但应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更要在工作中经常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不断探索,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2.5增强信心、激发勇气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10月45位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男性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68.7岁。
1.2 方法
其中1期矽肺合并肺气肿28例,2期矽肺14例,3期矽肺3例,采取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病情观察、咳嗽、咳痰的对症护理、功能锻炼、电话随访。
1.3 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45例,除2例因年龄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去世,43例通过护理干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症状减轻,情绪稳定,能正确对待疾病,身心状态良好。
2 护理
2.1 病人评估 1期矽肺即使肺功能下降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症状加重,反复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发生,进行性加重。2期矽肺肺功能明显下降,胸闷、气短、缺氧等肺气肿症状。3期矽肺支气管痉挛或粘膜水肿,缺氧出现紫绀,合并肺心病时,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肢水肿。
2.2 心理护理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因为长期患病,影响日常生活,不同程度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我们针对病情及心理特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氛围,有计划地进行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因、治疗和预后等知识宣教,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动与患者接触,肯定他们为国家煤炭事业所做的贡献,耐心倾听工人师傅的诉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培养患者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与其家属配合,逐渐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生活及饮食护理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室内每日上午9:00~10:00,下午15:00~16:00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给予卧床休息,坐位或半卧位,衣服宽松,被服松软、暖和,以减轻对呼吸运动的限制。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病人,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1500ml以上,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容易咳出。适当增加蛋白质、热量、粗纤维饮食,低糖饮食,可避免血液中二氧化碳过高,可以在食物中加入不饱和脂肪酸如:黄豆油、花生油等。粗纤维食物可预防便秘,避免产气食物,可以预防腹胀。高蛋白食物提高能量,强壮肌肉和骨骼。
2.4 病情观察 病人急性期有明显的咳嗽、咳痰及痰量增多,缺氧发绀加重常为原发病加重的表现,注意观察神志、呼吸、心率、血压及心肺体征变化,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节律及血压的变化,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5 咳嗽、咳痰对症护理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鼓励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咳嗽,指导病人每日2~4小时定时进行数次随意的深呼吸,在吸气终了屏气片刻后爆发性咳嗽,排出呼吸道内分泌物。(2)胸部叩击:五指并拢,呈空心掌叩击胸部,叩击从肺底到肺尖,肺外侧到内侧,叩击时间15~20min,每日2~3次,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咳嗽、排痰情况。
2.6 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和仰卧位,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用鼻子吸气时尽力挺腹,用口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吸气2秒,呼气4~6秒,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1:2或1:3。(2)缩唇呼吸锻炼方法:通过缩唇形成的微弱阻力来延长呼气时间,增加气道压力,延缓气道塌陷。[2]用鼻吸气,缩唇做吹口哨样缓慢呼气,自动调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缩唇程度,每天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两种锻炼方法达到提气容积,减少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高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增强肺泡换气,改善缺氧,缓解气促的症状。
2.7 电话回访 患者出院后护士每月一次电话回访,询问身体情况,告诉病人做到生活规律、预防感冒、避免受凉及与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避免烟尘吸入,如天气良好多到户外活动,提高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
3 小结
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早期预防并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矽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好转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750001
【摘 要】目的:分析呼吸系统疾病的重症患者临床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科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接诊的80例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而后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恢复指标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为85%,观察组为95%;在死亡率上,对照组为7.5%,观察组为2.5%;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5%,对照组为82.5%。结论: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升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 重症患者;呼吸内科;护理效果
呼吸内科疾病常具有病程时间长、容易复发,同时死亡率较高,患者由于症状和不适会有较明显的焦躁、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症状严重情况的重症患者会有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除了给予药物和相关医疗器械的辅助治疗,但是专业的护理对治疗中病情的发展情况可以做及时的观察,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科在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接诊的80例重症患者,男性为46例,女性为34例;年龄范围为18至82岁,平均年龄为(46.2±3.2)岁;其中疾病类型中,支气管扩张为13例,哮喘为17例,支气管炎为28例,慢阻肺为22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病情观察
对呼吸状况做观测,如果存在呼吸加速或者过缓等情况可能为呼吸衰竭的征兆;如果呼吸表现为深且长则可能为酸中毒;如果呼吸较浅较慢则是碱中毒征兆;如果患者在晚间出现呼吸的阵发性异常发作,同时还存在被迫性的坐起,可以判断为左心力衰竭,同时还会存在呼吸困难严重状况下发生反复性的咳痰、咳嗽,有哮鸣音,痰液粘稠难以通过自行咳出排除,同时需要大幅度的喘气,额部有大量出汗。
1.2.2机械通气专业护理
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会采用机械通气方式干预。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好相关呼吸机设置的记录,如频率和氧压、情况改善状况等。呼吸机的相关参数设置要以患者病情为依据进行调控,同时随时对效果进行评估观测。
1.2.3细节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一般有呼吸困难问题,同时其感染的情况导致有痰堵和咯血、窒息等情况,情况严重甚至会达到10分钟以内的呼吸暂停。因此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让患者进行咳嗽排痰,帮助患者进行更换、叩背做排痰协助,同时多让患者摄入水分来稀释痰液,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每天3次左右的雾化吸入治疗,同时也可以通过吸痰器做辅助。但是不可使用强效的镇咳药剂,避免出现由于咳痰效果不佳而导致的窒息[1]。
1.3评估观察
观察评估患者治疗疗效和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通过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至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者为非常满意。疗效上要主要分为有效和无效,同时检测死亡率。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做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评判表现。
2结果
在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为85%,观察组为95%;在死亡率上,对照组为7.5%,观察组为2.5%;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5%,对照组为82.5%。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在细节护理中,在临床治疗中由于会通过相关药物进行止喘排痰等效果,但是要充分了解药物的相关作用与注意事项,及时做用药后的观察,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做停药或者让医生更换治疗药物。由于重症患者体质虚弱,会有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同时有便秘或者腹泻情况伴随。因此要保证患者多摄取丰富纤维、蛋白质的食物,同时多饮用白开水,保持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胡其秀.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3940.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 危重病性神经肌病致呼吸肌无力;机械通气抢救;护理干预
【中国分类号】 R693.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99-01
笔者为进一步研究在危重病性神经肌病致呼吸肌无力患者机械通气抢救时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9例危重病性神经肌病致呼吸肌无力患者,分别采用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效果,先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9例危重病性神经肌病致呼吸肌无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干预组25例患者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34±5.6岁。危象诱因:未治疗5例,感染8例,停药3例,手术2例,劳累3例,情绪不稳定者4例。常规组24例患者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0±7.5岁。危象诱因:未治疗3例,感染7例,停药4例,手术2例,劳累3例,情绪不稳定者5例。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小于80%立刻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同时给予抗感染、激素、抗胆碱酯酶药与对症治疗。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常规组实施一般临床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治愈率。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与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125±37.5)小时,明显低于常规组(161±45.9)小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愈率为96%;明显高于常规组83.3%,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治愈率为96%;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1.3±5.1)天,明显低于常规组(18.6±4.9)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所示:
表一两组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治愈及平均住院时间对比
3讨论
常规组实施一般临床护理,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3.1病情监测:在手术前要检查呼吸机情况,确保正常。当连接呼吸机后要为患者进行监测,观察期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若不同步,要根据患者的自主呼吸来调节呼吸机参数。
3.2呼吸道护理:患者在使用抗胆碱酯酶药会增多呼吸道分泌物,而呼吸道分泌物的滞留是影响患者呼吸通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选择合适正确的吸痰方式。患者在手术后往往会感觉气道干燥,容易形成痰痂。这就需要做好气道的湿化(①以微量注射泵进行持续性气道滴药;②药物雾化吸入;③呼吸机的湿化瓶要利用蒸馏水进行持续性加温湿化)[1]。
3.3肺部感染护理:肌无力危象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感染,本次研究中有15例患者肌无力危象为感染。而危象发生后引发感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本次研究中有4例患者死亡,死因均为肺部感染。所以预防感染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给予患者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术后均进行消毒隔离,保证病房的干净整洁,要保持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清新,痰管要每天更换。
3.4饮食护理:患者肌体无力,不能够自己翻身,活动受阻,长期卧床会发生褥疮。于此,我们可以将患者床褥增厚,每两个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四肢活动、按摩,防止褥疮的同时还可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2]。患者早期可将多种维生素、脂肪乳、白蛋白等进行胃肠外输入,当患者胃肠道情况有所改善时则可进食,饮食要富含高蛋白和高热量,也可给予少量的高碳水化合物。
重症肌无力危象并发呼吸衰竭病情危急,发展速度快[3]。因此,抢救的时机非常重要,临床主要在气管切开术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呼吸机辅助治疗,从而可以维持有效呼吸。而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则可以有效缓解病人惊慌心理,同时还可以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25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其余患者均进行临床常规护理[4]。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在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治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比常规组好,且没有发生因为护理问题而引发的继发感染,效果满意。这说明,在危重病性神经肌病致呼吸肌无力患者机械通气抢救时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住院费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志洁,刘道中.机械通气在急诊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护理[J].赣 南 医 学 院 学 报.2010,30(1):141~142.
[2] 陈玉丰,张朝霞,曾国华.危重病性神经肌病致呼吸肌无力患者机械通气抢救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30~31.
篇7
【关键词】 消化系统;护理;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62-01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的器质性和功能性上常见病、多发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内科疾病的一个重要种类,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所上升,因此在面临此类患者的同时除了有针对想的治疗以外,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心理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我院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和分析如何有效的进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9例患者,男患者28例,女患者21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68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其中对照组49例患者,男患者26例,女患者23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1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1年;9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腹胀、失眠、头晕等。
1.2 方法 我院选取2011年5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9例,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基础护理,且避免患者久坐,久立,久卧,合理安排一定的户外活动等。实验组49例患者在治疗及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内镜下激光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护理等措施。2个月后对比护理效果。
1.2.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向患者讲解消化道疾病的注意事项以及基础知识,是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打消患者的疑虑,对治疗及护理产生信心,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1.2.2 饮食护理 饮食和营养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时非常重要的,首先医护人员要严格控制和管理消化道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饮食,忌吃辛辣刺激与生冷硬类食物,控制饮酒,应多食用营养丰富、高纤维、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但医护人员应注意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护理。
1.2.3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医护人员应迅速、正确地给予处理和治疗,应立即用大拇指在穿刺点上方1cm处用力压迫。术前先对患者进行5到7小时的气囊压迫,再肌肉注射10mg的安定以及皮下注射1mg的阿托品。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要注意观察出血量、性质、颜色等,应密切观察休克症状。一旦发生休克,须根据休克程度作合适护理。当呕血时,准备插胃管及冷盐水洗胃。食道静脉破裂时,作气管插管准备。在护理的过程中要严格注意患者的皮肤及口腔卫生,注意保暖,暂时禁食。
1.2.4 内镜下激光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配合内镜应用于胃肠道疾病治疗的激光主要是掺钆钕石榴石(Nd YAG)激光及氩激光。患者采取内镜下激光治疗是应注意,在术前按内镜检查要求进行准备,术后应卧床休息24H,禁食4h以上,且开始进食后应以流质饮食为主;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腹痛及腹膜刺激征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的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呕吐、恶心、腹胀、失眠、头晕等均消失,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异常。好转的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呕吐、恶心、腹胀、失眠、头晕等均显著缓解,内窥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无效的标准: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及指标均未见好转甚至加重。
2 结 果
实验组49例患者,痊愈30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84%;对照组49例患者,痊愈20例,有效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5.52%;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由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 论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等的嚣质性和功能性上常见病、多发病,且近年来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次研究中实验组49例患者,痊愈30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84%,远远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由此可见,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除了临床治疗外,应有针对的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可以显著地提高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1] 姚丽.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腹痛腹泻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02).
[2] 李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8).
[3] 许英.消化系统疾病整体护理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09,(24).
[4] 袁丽,熊真真,李卡,叶子微,杨洁,陈红,段迎,胡晓玲,李晓玲.消化系统疾病内外科护理合并教学效果评价及相关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15).
[5] Fuller-Thomson,Jeong JH,Anderson S,et al.Treatment of axillary lymphnode negative,estrogen receplo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update Endings fe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Clinical trials[J].J Natl Cancer lost,2004.
篇8
1.1一般资料 主诉及查体、辅助检查,王XX,女性,86岁,吸烟史40余年,平均20支/d。此次主因反复咳嗽、咳痰、喘息30余年,加重1d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6℃,血压160/90mmHg,呼吸28次/min,神志恍惚,口唇紫绀,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低,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双下肺可闻及湿性音,心率11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入院化验血气分析:PH7.26,PaO2 54mmHg,PaCO2 115mmHg,HCO3-43.2mmol/L,SPO2 88%.胸片提示:两侧慢性支气管疾患,肺气肿,肺纤维化,双下肺片状感染灶。既往肺功能: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此次因入院时神志恍惚无法配合行肺功能检查。
1.2临床治疗 治疗给予持续吸氧浓度25%鼻导管吸氧,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ST模式),口鼻面罩,起始压力在吸气末压10cmH2O,呼气末压5cmH2O,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上调吸气及呼气末压,最高至吸气末压18cmH2O,呼气末压7cmH2O,每日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大于12h,静脉给予氨溴索、氨茶碱及三代头孢等对症治疗,未使用尼可刹米等呼吸兴奋剂,每日复查血气分析,避免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等并发症。可以发现患者PaCO2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代谢性酸中毒2d后已纠正,患者神志在15h后清醒,无烦躁,无谵语,无昏睡,自主进食,自主咳嗽、咳痰。
2 分析
2.1定义 慢阻肺(COPD)是一类以持续存在的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阻肺病因包括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如遗传因素、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除炎症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也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慢阻肺患者常合并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常见诱因为急性呼吸道感染,多为通气障碍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同时存在。血气分析是诊断呼吸衰竭的标准之一,可辅助判断呼吸衰竭是Ⅰ型呼吸衰竭还是Ⅱ型呼吸衰竭,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即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PaO2
2.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血气分析能帮助分析呼衰类型,判断严重程度,了解机体酸碱平衡情况,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重度感染、COPD、肺间质纤维化等可能致呼衰的疾病X线检查都有一定反应,X线在呼衰的病因诊断上有很大价值,胸部CT检查可更加清晰、明确帮助判断肺部疾患,随着支气管镜、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在病因诊断方面也有很大帮助。肺功能检测对于谵妄昏迷、疾病严重而不能很好合作患者检查有一定限制性,但其对呼吸功能,通气、换气能力判断效果良好,反应肺通气的指标有FEV1/FVC、VC、TLC、FRC、RV等,其中FEV1/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敏感指标。针对该病例,患者入院时神志不清,昏睡,血气分析提示为Ⅱ型呼吸衰竭,Ⅱ型呼衰应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避免PaCO2抑制呼吸。呼吸兴奋剂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Ⅰ型呼衰效果较好,但应用时因严格把握适应症,呼吸肌疾患和Ⅱ型呼衰不宜使用。该患者未使用呼吸兴奋剂。因患者无法行肺功能检查,但病情好转后完善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为50%,提示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且合并小气道的梗阻,支持慢阻肺诊断;住院期间给予保持气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抗炎减少炎性分泌物生成、静脉补液促进痰液稀释是基本治疗方法。近几年,无创呼吸机通气对改善肺功能、辅助打开气道、促进氧气及二氧化碳交换有良好疗效,但亦须注意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等并发症,临床上严格把握通气指标,其中无创正压通气因并发症少,疗效肯定而逐步推广。该患者入院后及时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促进气道打开,加快二氧化碳及氧气交换,并使疲劳的呼吸机得到休息,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一项有效治疗方式;当然,针对肺性脑病患者,或应用无创通气后二氧化碳分压持续无明显下降趋势、痰液大量无法自主排痰患者,仍以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为主。针对那些存在心血管不稳定,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近期曾行面部及胃食管手术、头面部外伤并有鼻咽部异常等存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禁忌症患者,也应该慎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不能耐受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或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失败,或存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禁忌症的应选择有创通气。
参考文献:
[1]刘叙.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 吉林医学,2012,(15).
篇9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慢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
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指没有经过人工气道而进行通气,而通过鼻面罩装置将病人和呼吸机相连接,经呼吸机进行正压提供,来完成通气的辅助的人工的通气方式[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呈现进行性的发展,不完全可逆,伴有肺和气道对有害气体或颗粒所致的慢性炎症的反应增加。呼吸衰竭,指由各种的原因而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的障碍引起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不伴或伴有动脉的血二氧化碳的分压(PaCO2)升高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病理紊乱临床的综合征[2]。它是一类功能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由于肺部疾病或各种其他疾病引起的并发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0年6月――2012年12月在本院就治的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患者5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7.23±12.14)岁,病程5-31年。以上所有的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的呼吸病学分会的相关慢性肺疾病及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确诊,并且排除了伴有重症肌无力、严重脏器的功能不全、恶性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气胸及无法进行呼吸机的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8例患者,对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低流量的通气治疗。
1.2.2 治疗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进行常规的解痉平喘、激素、纠正电解质、控制感染、酸碱失衡、化痰的常规治疗。研究组使用美国维康的Bi―PAPS/T呼吸机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选择触发/通气的模式,吸气压(IPAP)为10-16cmH20,呼气压(EPAP)为2-4cmH20,吸气压比呼气压高。压力调解是由小到大的延时升压5-lOmin至到患者感觉到舒服水平,氧浓度为30%-50%,维持PaO2>70mmHg,使经皮血的氧饱和度维持于90%以上。通气前3d连续通气的时间为12h以上,以后通气时间递减,稳定保持每次2-3h的通气,通气的过程患者可以暂时停歇便于咳痰或进食每天3-4次具体的病情确定,一般3-10d。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低流量的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的不宜继续使用面罩通气状况,则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
1.3 指标观察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的动脉的血气分析pH、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的分压(PaCO2)、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的指标变化情况,气管的插管率和病死率,且统计和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的时间及费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标准差来表示,计量的资料用t检验,计数的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的血液中pH、PaO2、SaO2和PaCO2临床指标情况 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研究组的pH、PaO2、SaO2的各项指标显著升高,PaCO2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H、PaO2、SaO2、PaCO2、HR、RR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的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情况 经过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研究组HR和RR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HR和RR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的插管率及病死率的情况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插管率17.86%,患者的病死率3.57%,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的认为慢性肺疾病的特征是肺实质、肺血管和气道的慢性炎症,在肺部的不同位置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增加,部分的患者的嗜酸粒细胞出现增多[3]。激活的那些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的介质,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1L-8)、白三烯B4(LTB4)及其他的介质。这些介质可以促使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或破坏肺部的结构。除炎症以外,肺部的抗蛋白酶和蛋白酶出现失衡、抗氧化与氧化及自主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出现紊乱等也同样在COPD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慢性阻塞性的肺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低氧、酸中毒和高碳酸血症,致使呼吸功能的受损,导致肺泡一直处于低通气的状态。通过机械辅助通气的应用,能够辅助患者呼吸,有利于呼吸肌的肌力恢复,从而改善低通气所引起的乙烯类的生理病理反应。
慢性肺疾病的致使危险因素有两方面,环境因素及个体易感的因素,两者进行相互影响。个体因素,某些遗传的因素可能会增加COPD的发病危险性。已经知道的遗传因素是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重度的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和非吸烟者肺气肿的形成相关[4]。在我国的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引发肺气肿,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正式的报道。COPD的危险因素是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与环境因素和集体的某些基因相关。环境的因素中吸烟是COPD重要的发病因素。吸烟者的肺功能异常的概率较高,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年下降率较快,吸烟者死于COPD的人数较非吸烟者为多。
传统的慢性肺疾病的治疗时期,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属于临床的常见且多发病,通常采用气管切开或是有创的气管插管进行治疗,但是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并且治疗的时间长。
从采用无创正压的机械通气治疗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以后,已经成为用于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一线的治疗手段,并且疗效显著。通过上文中的各项临床数据比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的研究表明,采用无创正压的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动脉的血气指标情况,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的费用,显著地降低了插管率和病死率,治疗的成功率在80%-88%。建议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的治疗和氧疗的效果并不理想时,推荐尽早的采用无创正压的通气治疗,以防病情开始进一步的恶化,并且作为慢性肺疾病的治疗中的一项新的标准。
无创正压的通气辅助治疗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已取得较好疗效,在一些较大医院中已较为普遍的临床应用。呼吸衰竭如果能够尽早的进项治疗,可以预防发展至严重阶段,对于呼吸肌的疲劳较为明显时,是患者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的最佳时机。
在进行无创呼吸机的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的几点:①争取到依从性:在使用呼吸机之前,需要向患者讲解清楚应用呼吸机的必要性。②呼吸机的模式选择:选择S/T模式比较安全,保证足够通气量。③呼吸机的参数选择:EPAP从0-2cmH20段开始,逐渐增至4-6cmH20,常IPAP从8cmH20处开始,每5分钟进行一次增加,使氧饱和度达到90%以上,呼吸频率16―25次/min,一般20-30min可以调试至合适IPAP水平,避免直接的选用高IPAP,但是需要考虑患者能够耐受范围为基本条件,否则会影响到治疗效果。④面罩佩戴:应该先将呼吸机的面罩连接良好,戴好面罩后进行开机使用。切勿先行开呼吸机,后进行面罩的固定,因为呼吸机存在漏气补偿的功能,致气流较大,患者由于气流太大,透不过气,不能切换成呼气,难以接受。⑤加强监测:进行无创通气以后,密切的观察动脉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的分析变化。⑥设置合适参数,压力过低时PaCO2不容易下降,过高时易引起面罩的漏气和胃肠胀气。⑦无创通气只进行呼吸支持,需要重视原发治疗及诱因去除,积极有效的控制感染,及时的纠正内环境的紊乱、低蛋白血症等一些因素。
依据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了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随着时间pH、PaO2、SaO2呈显著升高,PaCO2、HR、RR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变化;研究组的气管插管率是17.86%,比研究组53.57%低,治疗组的病死率是3.57%,比对照组28.57%低,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平均住院的时间和费用均比对照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慢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确切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但是通过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运用无创正压通气的进行治疗后,相比传统的采用气管切开或是有创的气管插管进行治疗,无论从动脉的血气的各项指标、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的恢复正常的变化显著,并且患者进行气管的插管率和病死率明显较低,并且通过统计和比较两组的平均住院的时间及费用明显较低情况。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廖伟东,林常青,吴峰,等.两种方法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6):721-722.
[2] 张栋,郎韧,金中奎,等.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1,11(4):237-239.
篇10
关键词:抗生素;呼吸内科;合理选择
随着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如何进行合理的使用也成为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在此将呼吸系统疾病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的分类特点及应用总结如下。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1]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
1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与方法
呼吸内科疾病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感染约占80%~90%,所以对于呼吸内科医生来讲选择使用好抗生素至关重要,使用得好将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浪费、降低死亡率。首先在使用抗生素前,用双氧水、盐水或碳酸氢钠漱口或口含华素片,初步清洁口腔,或杀灭一些口腔杂菌,然后令患者在别人的协助下拍背,将深部的痰液咳出,再作涂片检查,培养,菌落,计数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使用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除敏感药物选择外,根据药物的特性,抗菌机制选药至关重要。
经验性选药应先作痰涂片检查,可大致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是G+ 球菌或G-杆菌,这样可以使抗生素的选择相对具有针对性。在社会获得性感染中,病原体以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军团菌、厌氧菌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常选用红霉、四环素类、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类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医院内感染、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免疫抑制患者感染中,以G-杆菌为主和G+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尚有真菌、结核和非结核类分支杆菌及少见的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虫等。常用耐酸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第一至三代头孢菌素类、亚胺培南、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万古霉素及抗厌氧菌药和抗真菌药。在经验性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开展病原学检查。抗菌治疗3d 后,若肺炎的临床表现好转,提示选择方案正确,继续按原方案用药。如若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应调换抗感染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高,抗菌谱窄、价廉、低毒副反应的药物。如果无药敏结果作指导,应选用能控制常见G-杆菌、绿脓杆菌和G+球菌的药物,对有误吸病史或腹腔、盆腔感染者,还应加用抗厌氧菌药物。
2联合用药与合理配伍
一般细菌感染用一种抗生素能够控制,无需联合用药,但对病原菌不明的严重感染或患者有基础疾病并发心肺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混合感染,应采取联合用药,可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联合用药的合理配伍应是繁殖期杀菌剂加静止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加氨基糖苷类,可起协同作用,静止期杀菌剂加速效抑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加大环内酯类,有累加协同作用。青霉素类加头孢菌素类,可连续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产生协同作用,速效抑菌剂与繁殖期杀菌剂,如大环内酯类与β-内酰胺类不宜联合应用,因为速效抑菌剂可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使其不能进入繁殖期,从而导致繁殖期杀菌剂活性减弱,产生拮抗作用。
3抗生素的后效应与给药间隔时间
抗生素的后效应(PAE)指高浓度药物与细菌接触后,随着体内代谢,药物浓度逐渐降低,当浓度低于MIC时抗菌药物仍可持续抑制细菌生长,这种现象称为PAE。各种抗菌药物[2]对G+ 球菌都有不同程度的PAE。但对G-杆菌,只有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药物有满意的PAE;碳青酶烯类及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杆菌有中等程度的PAE,而青霉素及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则几乎没有PAE。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有无PAE 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抗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原则上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应将其1d 剂量集中使用,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以提高血药峰浓度,而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病菌的MIC 时间,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大,故其给药原则应缩短间隔时间,使24h 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MIC 时间至少60%。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代表药物有青霉素类,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投药方法应缩短给药间隔,最好每6~8h1 次,尽量延长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代表药物有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投药方法应提高血药浓度,适当延长投药间隔时间。介于浓度、时间依赖之间的药物,代表药物有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等,投药方法介于二者之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