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统计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统计专业

篇1

【关键词】经济类非统计专业 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统计活动规律和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主要课程或主干学科,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来开设,以便为学生进行专业研究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工具。而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面临诸多挑战。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

统计学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认为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十分枯燥,比较难学,并且在实际中没什么用处。本文主要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目前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经不轻, 加上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不够, 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统计知识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概率论知识学得又不是很好,这就使得他们感到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出现了统计难学的看法,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彻底放弃。 这样,学生在认识不到统计知识用处的情况下, 所学又和实际结合不紧密。 容易产生学统计无用的想法,学习兴趣不高,以至于被迫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2)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教学方式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有关数据处理的软件也越来越多,统计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日新月异。 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量有所增加, 但是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嗓子冒烟,学生听得直打瞌睡,究其原因还在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 使得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

(3)教学定位不清楚。统计学教学分为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将来专门进行有关数据的研究;而对绝大多数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统计学的思想, 在信息社会,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做出判断和决策,这都需要他们具备一些统计学的思想;其次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可是不少学校的非统计教学由于定位不清楚, 导致教学过程中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如不少统计学教材上大篇幅介绍统计图表, 并对其进行比较, 可是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画出这些图表却没有阐述。 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统计学后只记得一些概念,而具体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做出图表却一无所知, 结果是不少学生得出《统计学》难学也没什么用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1)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具备在随机性事物中寻找规律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统计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整个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按照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步骤进行。其主要内容还是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而重点应加以调整,应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 在描述统计部分,着重介绍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推断统计部分,不仅要介绍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还应该介绍关于统计决策、多元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等现代统计方法。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统计学常用的软件是 Excel 和 SPSS, 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统计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实践课程的加入是必须的。实践课程中介绍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使得统计学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成为可以随时接触的、使用的工具。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化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应将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由于统计学内容的繁多与复杂,适当加入学生的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用软件设计问卷, 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最后,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这样,既便于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也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部分内容采用实践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单纯的笔试往往使学生认为考试为大, 别的都是次要的,重点在于考试前死记硬背,而对于是否掌握知识没有兴趣。实践教学一定比例的加入必然要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因此,单纯进行笔试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并且统计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推断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不借助计算机很难在笔试中实现甚至没办法实现,导致的结果是重要内容没办法考,能考的内容有可能反而不重要。 因此,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尤其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三、结语

总之,在对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紧密联系实际, 还要求教师要全方位的展示统计学的魅力,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统计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其次, 教学手段与方式的选择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统计软件的应用、统计案例的讲解,完全可以使统计学成为人人喜欢学习的一门数据处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来栓.财经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法探讨,内蒙古统计[J].2013(06).

[2]董瑞.]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设想.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20 l1(06).

篇2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独立院校;经济类

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

1.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基础

独立院校高考分数线普遍介于普通二本和大专录取线之间,学生的基础没有一本和普通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科,偏科也是导致很多被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理科学科基础薄弱、文科学科基础较好的特点,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理想、逻辑思维较差。

2.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大多数学生善于背诵,不善于理解逻辑较强的理论和较为抽象的公式。另外,不少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进行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独立院校的收费较高,选择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家庭普遍较为富裕,所以不少学生没有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

二、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困难

1.应用统计学的特点

应用统计学主要运用概率论建立模型,收集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统计学分为描述性统计学和推断性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学主要是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出数据的一些特征,推断性统计学主要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推断性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推断性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难点。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所以大多数高校都把应用统计学列为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统计学用到了很多的数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少理论较为抽象,不少公式较为复杂,要想弄懂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有时是很困难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到了很多学科,应用统计学的学习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软件例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

2.学生学习统计学的难处

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应用统计学的特点,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畏惧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之前就对这门课抱有畏惧心理甚至“敌意”。(2)基础薄弱:首先不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弱;其次,不少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并没有开设概率论这门课程,而应用统计学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3)无用论:不少经济类的学生认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数学专业学生该学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应用统计学这门课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帮助。(4)缺乏兴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大多数经济类课程来讲,会更加枯燥,再加上这门课较为抽象,所以不少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

1.虽然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存在理论抽象、公式复杂等特点,但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讲,能够对理论进行运用胜过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理论和特别复杂的公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记住公式和定理的结论,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畏惧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讲授这些知识点之前给学生巩固或者补充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理解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大学的应用统计学教材在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时候,大都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定义,而这个定义对于大多数经济类的学生来讲会比较抽象,要想让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先给学生复习高中数学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然后再给学生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与频率分布折线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会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3.由于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听的懂不会做的情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要讲练结合,讲完一定数量的例题之后要及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对知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总结出难点和易错点。

4.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举一些运用应用统计学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的例子,并告诉学生应用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5.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普遍不高,所以很少学生会课后主动去复习,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迫使大部分学生去进行课后复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布置一些更加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亲自去做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应用统计学知识去处理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应用统计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作者:姚兴财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实践化的大趋势下,各高校在统计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将统计实践分为基础统计实践和专业统计实践,以实现统计实践教学系统化和规范化,进而避免出现教学与实践、学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的方法.

关键词 :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32-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各高校在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方面不断尝试、修正和完善.笔者通过调研、学习其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梳理出现行高校统计实践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部分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1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特点

统计学,作为一门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可以直接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服务.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皆配有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大体设置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包括上机实验和模拟实习两种.上机实验是指学生在校内机房练习统计软件,模拟实习是通过简单模拟统计工作以锻炼学生的统计运用能力;校外实践一般通过设置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统计工作以提高其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现行统计实践教学呈现如下四个特征:

1.1 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部于2012年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了不同类型高校实践学分所占的最低比例;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国内各高校应《意见》要求,一方面增加了统计理论课程,如在原有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学科特点新增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金融统计、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企业统计或统计软件分析等课程;另一方面还相应提高统计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1].

1.2 不同专业师资合授现象突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高校统计类课程都分配给不同院系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如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分配给统计学教师,而金融统计、企业统计等专业统计课程分配给经济管理专业教师.鉴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统计学专业授予理学学位,①高校的统计学教师多隶属理学学院.这样虽然可以借助理学教师的专业优势以弥补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不足,并减轻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但也容易造成统计理论体系分割,统计实践教学内容松散.统计类课程由统计学教师和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合授的现象.

1.3 参与统计实践学生人数众多.伴随我国经济的大发展,经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持续高涨,各高校对经济管理专业日趋重视,不仅原有的经济管理类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综合类大学招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也是成倍增长,而且众多的理工类学校在社会需求的引导下也纷纷开立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必选课程,伴随经济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参与统计实践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1.4 统计软件运用已成常态.面对海量统计数据,利用手工计算完成统计工作是不可想象的.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教学已逐渐重视统计软件教学,很多院校一方面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另一方面还专门开设了统计软件课程.统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基本可以结合统计软件进行.

2 统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重要性,并在统计实践教学方面做出持续探索,顶层设计也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统计教学实践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统计实践教学的路还很长,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大体归为以下几类:

2.1 师资分割引起教学体系分割.由于教授统计课程的师资分散在不同院系,教师一般只负责单门课程实践设计,导致多门统计实践之间、专业课程实践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有效的“串联”.如统计学原理只有上机实验,学生不知道如何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知识运用到后续课程中;专业课程实践又无法和统计方法有机融合,导致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理论和实践两张皮.

2.2 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受师资、时间、学生人数多等条件限制,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实践往往以校内实践为主,其中以上机实验居多,学生在机房中通过练习统计软件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这使得统计实践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往往沦为理论课程的附属;一些教师认为实验课程就是上机做作业,在上机时间找几个题目让学生计算.这必然影响到学生统计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统计是枯燥乏味的学科.

2.3 实践教学学时安排不足.笔者通过调查多所院校发现,目前仍有部分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重在15%以下.这与教育部《意见》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与发达国家相比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部分高校把统计实践纳入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那么在理论课程学分已定的前提下,授课教师若拿出大量时间用于实践则无法完成理论教学任务.

2.4 实践教学瓶颈有待突破.目前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要由青年教师承担,青年教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其先天实践能力不足限制了实践教学的高度[2];加上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工作量大等导致其没有精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方法,限制了实践教学深度;另外,部分高校给教师的培训经费偏低、培训途径较少也影响了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

3 对于地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建立统计实践科研小组,夯实统计实践教学的组织保障

高校的院系结构和专业设置使得统计实践教学难以找到依靠点,教师难以跨学科进行交流和研究,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集中统计教师和经济管理教师力量,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统计实践教学任务,打破现有的系、部分割状况,统一调配师资,形成教学科研合力,为统计实践教学探索提供组织保障.

3.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安排课时,有效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将本科统计实践分为两部分:基础统计实践和专业统计实践[1].基础统计实践,可将数理统计和统计学原理两门课程的统计实践合二为一,采取上机实验与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使学生了解统计工作过程.基础统计实践须独立设课并单独计算学分.专业统计理论实践,则可将相关统计课程与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结合,如经济学专业可以把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和宏观经济学三门课程合并实践;金融学专业将金融统计、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和国际金融等课程合并实践;市场营销专业深化基础统计实践,并将其与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市场营销等课程合并实践;财会专业将企业统计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合并实践.

3.3 明确实践目的,科学选择实践方法,解决知识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基础统计实践往往在低年级开设,因此,可以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通过教师设计项目引导,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统计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实践项目时应关注学生兴趣,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让实践项目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大学生就业难、学校食堂饭菜越来越贵、学校自习室抢座位现象等.这样一来,使统计实践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专业统计实践教学由于在高年级开设,所以应该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目的,专注统计方法在专业知识中的应用以充分锻炼学生专业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统计方法解释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其通过思考主动填补知识漏洞的能力,如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成立吗?为什么房价涨了,买房子的人却越来越多?

3.4 丰富实践内容,扩展实践渠道,避免学习与应用两张皮现象

在基础统计实践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接触不同的数据资料,可根据理论知识的要求和统计数据的特点设计如下内容:①利用问卷收集截面数据完成统计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最熟悉的现象进行模拟统计来了解统计的每个工作环节,把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②采集并分析统计年鉴上的时间序列来了解国情,如通过对历年年末人口数进行相应统计分析了解我国人口的变动规律;③定期收集超市、商场的商品价格来编制价格指数,并与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比较,理解价格指数编制的意义.基础统计实践须让学生掌握统计知识,并为未来的专业统计实践做准备.专业统计实践则可采用校内、校外多样化模式,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如让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统计局、社区、工厂、市场调查公司、银行等相关单位实习,并在实习结束提交统计分析报告.

3.5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破除实践教学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

要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统计教学的整体水平,单靠在校内组建统计实践科研小组显然不够,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教师能力:第一,吸纳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及企业领导加盟统计实践小组.教师通过直接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了解市场需求以探索统计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向;第二,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培训班.让非统计学专业出身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数学、统计等课程学习,让非经济管理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学习经济管理理论课程,以此来取长补短.第三,借鉴mba的案例教学,高校可要求统计实践小组建立统计数据库及案例集,让教师在编制案例的过程提高科研实践能力[3].

注 释:

①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本科生专业目录将原来分属在数学下的数理统计专业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合并.

②为一个专业放在理学门类下,同时又规定该专业可授理学学位也可以授经济学学位,我国只有少数高校授予统计专业经济学学位.

参考文献:

〔1〕马敏娜,李国荣,马秀颖.财经院校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基于统计实践教学改革视角[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85-86.

篇4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篇5

前言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科学,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做出决策。由于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本科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来说,主要注重于理论教学,而对于高职高专的专业则主要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利用统计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运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对企业对社会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意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类学生来说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多年来从事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工作,本文试对应用统计学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本文由收集整理

1 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Www.133229.cOM2005年国务院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因此,高职高专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目标来决定。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很多院校开始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统计学教材,目前关于高职高专的统计学教材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原有的本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内容陈旧,理论多,案例少,没有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所以笔者认为,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重新编写是目前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取舍。

笔者采用的课本编排的内容为:概述、数据的描述、简单线性回归与相关、统计方法、概率论基础、离散概率分布、正态分布、抽样分布、估计、假设检验等十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些内容已在中学学习过了,比如在统计方法这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标准方差等,还有概率论基础这些内容都是文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删除。另外,抽样分布以及假设检验等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而且不是很实用,所以建议删除。适当增加实用的内容,如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静态指数的分析,包括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增加动态指数的分析,包括动态数列水平指标、动态数列速度指数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数,如工业生产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零售物价指数、股票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实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统计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当今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也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比较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或称为单向灌输式的,这样的方法有其优越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对所学内容从感知、理解到巩固,都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教师完全控制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一个教师可以教授众多学生,学生能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的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而不注重学生如何“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因此,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应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2.1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它是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它的特征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与“对话”,注重于教学过程中“教了什么”和“学会了什么”,是一种提倡师生交流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师生及学生互相之间开展讨论、交流和沟通;是一种是多向的、互动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单纯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新事物的创新能力。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比如在讲到抽样方法的内容时,如何理解系统抽样。大家知道当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显得较为费事。这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但如何进行系统抽样学生还是一知半解。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调查本班学生的每月消费情况。每班选取两名学生参与调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参与、亲自动手,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统计学的思想。

转贴于

2.2 社会实践教学

统计实践是统计理论知识的加深和延续,通过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从书本所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践活动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的课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确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制定实践活动方案;可以以教师或学生为调查对象,如大学生的消费结构调查、大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调查等。对统计方案的设计、统计问卷的设计、统计资料的搜集、数据整理、分析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专业知识更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让学生到企业或某一单位进行校外实习,如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规定的工厂实习等。学生可以实地调查,使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对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也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案例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确定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应该选择与实际活紧密相连的,或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有代表性的以及全球热点问题,案例的选取还要结合专业的特色,比如对经济类专业来说,就可以选取恩格尔系数来说明结构相对数。这样经过精心准备的案例让学生对那些众多枯燥乏味的公式、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感到统计数字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对统计科学的浓厚兴趣。目前可以采用的统计学案例很多,教师也可以自编案例。

3 考核方法

篇6

【关键词】经管专业 问卷调查 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77-02

统计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经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例如,计量经济学现在已成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而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来源于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而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著名学府经济系、金融系或商学院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在《金融中的统计方法》一书中揭示了金融研究中若干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学科分支在统计学、数学及金融学的交叉与融合。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建设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是重要的一环,教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力量,统计学在经管专业课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因此,经管专业教师(本文中指非统计专业的经管专业教师,以下同)对统计课程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探索

现代统计学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基础,统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经管专业的统计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认识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传统的统计教学,侧重于统计理论知识讲授,注重理论推导,缺乏适当的应用背景,使学生难以理解统计学的意义及其作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大部分经管专业的学生对学习统计学的价值缺乏认识,未能深刻了解统计的用途、作用,认为自己和统计的距离比较遥远;普遍认为统计学的学习难度大,看到数字和公式就头疼,对统计学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习信心;与经管的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统计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趣味性要欠缺一些,而更强调的是逻辑性、推理性和严肃性,学习过程较枯燥乏味,所以导致许多同学对于统计学的学习容易产生心理暗示,对统计学学习缺乏兴趣,产生一些消极的学习心态。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分的要求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被动学习的成分较大。

大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统计学广泛应用于各学科中,在商业以及工业中,统计被用来了解与测量系统变异性,程序控制,对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第一产业方面,可运用统计计算出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情况及价格分布,从而指导生产;在生产行业中,统计学可以运用在产品开发、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从而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在服务行业中,例如在金融行业中,运用统计技术将各种交易资料加以分类、整理,从而得到如客户贡献度、客户偏好、存款变动趋势、产品分析、行业发展等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等等。这就要求统计学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多涉猎一些经管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和具体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有关领域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统计学的应用价值。由于统计学课程在经管专业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经管专业课程存在很多交叉部分,这就要求经管专业教师对统计学课程的内容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对本专业课程中的知识点予以正确应用。但我院目前的经管专业教师对统计课程的了解到底怎样,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我院经管专业教师对统计课程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和国际工商管理系中,对全体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份,从结果中可以得到经管专业的专业教师对统计学的基本了解情况。下面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结果进行分析:

1.对于经管专业学科是否需要开设统计学课程及何时开设?

经管专业的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较为一致,专业教师的选择见图1,73%的专业教师选择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较为合适,没有教师认为在大学四年级开设,由此可见,在大部分经管教师眼中,统计学还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2.在各专业课程中统计学的重要性?

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经管专业教师从事的专业课教学可以分为经济类、金融类、管理类教学,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将管理类中的会计专业教师单独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教师,普遍认为统计学在各专业课中的重要性一般,而学院的师资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学历,管理类(不含会计)专业教师更是认为统计学在其专业课的重要性比例高达89%。而会计专业教师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略有提高,但仍然低于经济类和金融类的教师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实际上,无论是在经济学、金融学,还是在管理类的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课中,都可以见到统计学的身影。

3.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现所教授课程中有知识点和统计学相重复?

从图3中可以看出,各专业教师中只有27%的教师认为统计学和其所教授课程中有知识点和统计学相重复,而有73%的专业教师认为统计学在其所教授课程中几乎用不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问卷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由各位专业教师写出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在这个问题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只有一个老师能够写出统计学的基本内容,而大部分专业教师只简单认为统计学就是计算平均数等类似的描述统计。正是因为专业教师对统计学课程的不了解,造成了很多专业课和统计学相同知识点的重复讲解,即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使学生反感。

三、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经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的教学中,由于各经管专业课程与统计学课程的交叉作用,其他专业教师应该对统计学课程有所了解,和统计学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对所教授课程进行整合,明确统计学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讲授情况。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独立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已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独立学院最大的生命力就是逐年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适应社会、满足市场需求,则要使独立学院在众多的高校教育中办出特色,多学科交叉正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复合型人才是多元型的人才,重应用、动手能力强,同时在科学文化方面又有一定的基础和造诣,并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随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深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的教师能重视各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间的不同课程相互补充,实现交叉讲授和专业优势互补。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崇高的师德、现代教育观念、优秀的教学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念、创新精神这六种必备的基本素质,才能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英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

2杨绪忠.财经类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2(5)

3贺 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9)

4亚 非、朱远程.经济管理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统计教育,2005(8)

5刘淑茹.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6(6)

6 章文杰.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分析与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7 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以浙江大学的两个独立学院为案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75

1统计学在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涉及多领域的多科性的一门学科,在科技技术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不断被推广和应用,所以,统计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1998年,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的确立,成为了中国统计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的重要的里程碑。目前在国内普通高校经管类各专业中,统计学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统计学之所以能够在经管类专业有如此突出的位置,关键在于它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上的规律特征的学科,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提升学生数据整理、现象分析、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2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统计学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诸多学者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落实经管类学生学好用好统计学知识的教学目标提供帮助。刘秀艳等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未良莉等从我国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整体状况进行了阐述,结合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吴启富从统计学专业的发展阶段入手分析新形势下统计学的发展趋势,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和措施。宋继华等从项目驱动的角度进行了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课程改革方法与建议。本文则以内无锡某大学为例,详细分析了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以期从教学实效性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无锡某大学目前有9个专业,近1900名学生在大二第二学期开设统计学课程。通过对经管类专业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学完了统计学,也通过了考试,但是面对具体经济现象问题时,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统计方法去分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统计学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

统计学包括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三个方面,应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由于无锡某大学商学院没有足够的实验师资力量、大班授课、32学时数的限制,在统计学授课中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讲授描述统计和推动统计的理论和方法,这些讲完后,没有多余的时间带领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践项目。由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统计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不能及时通过实际操作来尝试怎么正确的运用知识,这容易导致学生“课堂一听就懂,课后一用就蒙”,而且枯燥的统计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会如同冷水般浇灭学生起初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了抑制,进一步影响了统计知识的有效消化和吸收。

2.2统计教学师资不足,教学团队素质建设不完善

目前,无锡某大学商学院讲授统计学的专任教师只有6名,6名教师面向9个专业近1900名学生,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只能采取合班上课的方式,授课方式按统一的教学模式。而这种合班授课的方式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由于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班级人数又较多,所以难以兼顾众多学生对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教学进度,也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师资不足,学院只能通过“空降兵”方式让外聘教师来完成部分教学任务。而外聘教师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兼职工作,很多只是为了完成上课任务,忽视了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多为“学院派”,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实际问题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准确认识经济管理的规律性,以至于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贴切的与实际对接,也不知如何帮助学生触类旁通,因而统计学教学的深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3未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设定角色,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案例场景,通过案例分析来提升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文科各类专业课程。在统计学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更容易借助现实问题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也容易探究理论与实际现象之间的差异,也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问题并同老师沟通交流,形成师生互动的平台。无锡某大学商学院统计学教学由于课时不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主要侧重统计方法理论知识内容,授课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很少安排案例教学课甚至忽略,以至于统计方法得不到深入应用。另一方面,案例库建设较为滞后,教师选择案例的途径受限,导致案例质量不高,又由于受课时数的限制,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讨论,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充当主角,由授课教师分析案例,没有很好发挥案例教学在师生互动教学方面与对学生参与意识与主动思考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2.4对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不足

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可以避开繁??复杂的公式推导,大大减少计算所花费的时间,将学习重心放在统计模型构建和结果的分析上。因此统计学的实践操作离不开软件的使用。国外很多高校对数据的处理大多依赖于软件,比如美国大学统计教学中常用一些软件来解决数据的处理问题,比如“JMP”、:SAS、R软件以及EXCEL等。国内很多高校对统计学方面的教学资源投入力度十分有限,难以构建良好的教师队伍。无锡某大学也不例外,很多统计学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对一些统计软件的操作自身掌握的并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很难深入运用。以至于老师通常是对统计软件的功能做一个简单介绍,并没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演示,更不要说上机操作了。因此,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功能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更谈不上通过实际操作来去掌握它。而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

3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践教学相结合

统计学既强调理论的科学性,又注重方法应用的正确性,所以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对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等需要实验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讲授理论方法,然后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模拟教材例题,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学习,学生把相关内容掌握的更牢固,还能在操作过程中,学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为促进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在理论教学环节可以将重点放在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上,淡化理论推导与证明过程。比如,在讲假设检验的内容时,教师先把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假设的建立和假设检验的步骤介绍给学生,在讲具体检验方法时,在检验统计量的形成过程上不去花太多时间,只重点阐述检验方法各自的使用条件和检验步骤。在实验环节要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情况开展实验教学,一般,在需要实验的理论教学完成一个模块之后,进行一次实验教学,安排一次上机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而且上机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以提升。

3.2案例教学和专业特点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应用各类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分析与讲解,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既可让学生对统计学产生兴趣意向,轻松学习与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到各种实际问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案例的积累和案例库的建设非常重要。案例库建设必须考虑到案例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趣味性。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指数计算不同商品、统一商品、不同区域的购买力,利用标志变异指标分析投资项目组合的风险高低;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优选产品质量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

3.3适当增加软件教学内容

由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相对于理科专业较弱,而统计学用到较多数学知识,统计方法应用有一定艺术性和灵活性,统计学是与数据打交道的一门课程,比较难学。因此对计算量大而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大多依赖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和EXCEL这三个软件在国内大学统计教学中使用的较为普遍,尤其是SPSS和SAS这两个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在数据的统计分析方面功能更强大,也更专业。笔者认为,根据当前无锡某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选取EXCEL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它相对于专业统计软件更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加强软件教学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介绍基本的操作命令,还要增加一定的学时安排学生上机实验操作,使学生借助快捷有效的工具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4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引入优秀师资人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要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经济管理理论素养,还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及较强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业务能力、理论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比如继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中级统计师、高级统计师技术职称考试。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对统计软件的学习与培训,不断加强教师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二是要扩充专任教师队伍。依据当前学生规模来看,还需再引入优秀教师,优化师生比例,才便于??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篇8

    随着生产技术和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不同功能机构布局在相应的城市,从而形成基于价值链的区域分工格局[1]。一些大中型城市具有人才、信息、资本、商务服务以及制度优势,大量吸引价值链高端功能如企业总部和研究开发机构等;而加工、组装、制造等功能集中于中小城市。这种价值链分工中,大中城市是区域经济控制者,决定人才、资本以及信息流向。这种城市间分工将改变城市间基于物质经济的联系,取而代之为信息流、服务流、资本流以及人员流动,这些非物质联系需要依赖于交通通信技术,而相关人员面对面交流也非常重要,从而引致对城市间快捷交通的需求。总之,基于价值链的新型分工将强化高端城市的经济控制力和辐射力,强化城市间非物质联系,从而推动城市群的形成发展。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功能专业化将是大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城市面临着土地、环境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寻求产业升级换代或功能升级,甚至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吸引企业总部入驻,提升城市竞争力。近年来,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确实吸引了不少国内大中型企业总部和研究开发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的高端功能。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城市正在转向功能专业化呢?限于数据可得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城市产业专业化,辨识各城市主导产业,或者根据各城市的产业专业化对城市职能进行分类。目前我国的官方统计资料没有按照价值链功能来统计的数据,因此难以根据统计数据来展示中国城市的功能专业化趋势。

    城市功能专业化与企业组织形式变化联系在一起。为了追求成本最低化和提高全球竞争力,跨国公司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生产片段化,将不同功能布局在不同国家;在东道国内,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战略性市场,跨国公司也会通过功能片段化来获取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因此跨国公司空间组织提供直接审视中国城市功能专业化趋势的重要视角。跨国公司一般会采取渐进方式进入国际市场[2],逐步积累国外市场知识经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一次性决定,是连续多次完成的。在面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产权模糊、财产权保护能力弱、市场结构不完善、政府干预多、进入壁垒较高和政策较多不确定性,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渐进式投资策略。

    跨国公司在华扩张是一个多阶段过程,最初建立一个代表处,学习如何在中国市场运行和管理业务,并评估继续投资的风险和潜在回报。随着经济转型,体制不确定性逐渐消失,跨国公司开始在不同地方建立多个分支机构[3]。不同功能区位偏好不同,销售活动追寻市场,生产可能追寻效率或知识,研发寻求知识,总部追寻战略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在空间上分离各功能环节[4][5]。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发现某些功能之间的共聚,如研发和区域总部,生产和销售[6][7]。因此,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地理集聚可以理解为连续投资下不同功能区位选择的结果。跨国公司的不同功能可能会偏好某些城市,从而促进城市的功能专业化发展。下面本文先阐述跨国公司的功能区位,然后以财富全球500强来描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功能升级和地理扩张,最后基于离散选择模型探讨跨国公司是否采取功能集聚的区位战略。

    1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

    跨国公司国际扩张过程中常会遇到巨大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源于母国和东道国的各种差异。企业管理和生产机构的日渐分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经济结构。

    跨国公司以跟进投资于不同功能环节,这些功能有不同区位模式。销售活动通常是寻求当地市场机会,生产活动寻求效率或知识,研发寻求知识,总部寻求战略资产[5]。不同功能对规模经济敏感性、知识密集度和竞争强度都有不同要求[6]。销售和客户服务活动表现出空间非敏感性,而生产和企业支持活动表现出空间敏感性。研究和发展与企业支持是空间最敏感和知识最密集的。最后,不同功能环节的要素组合机制不同。

    跨国公司管理人员需要做出的决定日益复杂,并导致跨国公司活动更加精细,要针对每一个功能环节选择最佳区位。不同跨国公司的类似活动将集聚在同一地区,尤其是上游活动,如总部和研发。总部是知识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专业化服务和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倾向于集聚从而受益于知识外溢效应[14];研发活动从技术外溢和专业化劳动力中受益很多,而较少受到本地竞争的影响;生产活动受益于专业化供应商,其次是专业化劳动力和技术外溢;销售活动是最不容易集聚的,因为他们从聚集经济中受益最少,而对竞争压力最敏感[5][6]。因此,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环节有不同区位偏好[15]。Yamawaki对日本外资制造业公司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差异[4]。Alcacer探讨了通讯行业里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竞争、集聚和区位决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子公司较为分散,研发机构较为集中[6]。

    然而价值链上不同功能存在互补性。如果价值链的每个阶段都远离其他阶段,企业可能会面临额外的协调成本。跨国公司可以将价值链上不同功能布局在相互靠近的地方,以节省协调成本,并受益于互补性和经济联系。空间临近性对有特殊职能的公司来说至关重要的,因为并非所有信息可以无成本地被转换和传输。区域总部可能与研发机构合作,因为这两个功能都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总部和研发机构也会重视与生产机构的地理临近,从而节省协调成本。在中国,由于协调成本较高,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欠发达,物流成本较高,跨国公司不同功能可能会共聚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区域。总之,跨国公司的功能既有分散在不同城市的倾向,也存在共聚于同一城市的可能。

    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征

    2.1 跨国公司功能扩张

    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渐进式扩张,逐步提升投资功能,扩大地理范围。为了展示在华跨国公司渐进式跟进投资过程,我们从《跨国公司中国报告》(王志乐主编)中收集财富全球500强在中国的投资数据(不包括中国内地企业),同时访问相应的跨国公司网页来补充数据。对于每一个分支机构,我们可以找出母公司、来源国、东道城市、功能类型以及成立年份等。总共确认了5391个分支机构,其中有430家分支机构缺少建立的时间。在对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时间模式的描述中,我们排除了有缺失的时间数据,但这部分数据包括在空间分析中。参照Defever的研究,我们将跨国公司的职能分为地区总部、办事处、研发培训、商服(包括银行,保险和物流)、生产、销售以及其他等[7]。

    图1显示了每年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新建分支机构数。第一阶段,在1979年-1991年间,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每年只有少数新成立的分支机构,投资规模小,以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为主(图2)。跨国公司还很难将地区总部、研发、商业服务等高附加值投资转移到中国。实际上,跨国公司也面临着这些高增值活动投资的更严格规定,被限制进入服务行业。如外资银行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允许在少数城市进行人民币业务,很多生产者服务业直到2002年才对跨国公司开放。

    

    图1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历年在华新成立分支机构数

    

    图2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分别在1979-1991年(左)、1992-2000年(中)和2001-2008年(右)的功能结构

    在第二阶段,1992年-2000年中国加速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向国际投资者开放中国市场。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沿着价值链建立了诸多分支机构,向价值链上游扩张,包括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沿价值链向下游扩张,包括商业服务、销售和市场营销。仅在1995年,全球500强在中国成立了450多家分支机构。同时,全球零售商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以及欧尚等迅速渗透中国市场。1995年国家颁布了鼓励外资建立企业的暂行条例,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投资控股公司,从事管理投资、再投资、销售、培训和信息收集工作。这些投资控股公司实际上成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

    第三阶段,在后WTO时期中国逐步解除市场限制和地域限制,调整外商投资政策以落实WTO协定的承诺。面对更为有利的商业环境和20多年关于中国市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些跨国公司开始价值链式投资于中国,服务部门如银行、物流、保险和零售部门也跟随客户或竞争对手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寻找本地商业机会。截止到2008年,约310家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在跨国公司的功能结构中,生产功能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研究开发机构等上游功能和销售、市场营销等下游功能日渐重要。目前,绝大多数500强跨国公司已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包括了从管理、研发、生产到销售和市场营销的多种功能。

    

    图3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分布(2008年)

    2.2 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式

    图3展示了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地级市的分布。全球500强跨国公司集聚在少数地方,偏重于沿海地区,包括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内陆城市如重庆、成都、武汉、西安也能够吸引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一些分支机构。简而言之,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高度集中于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高等级城市。到2008年,跨国公司已进入175个地级城市。作为两个最好的区位,上海和北京分别拥有1340个和800个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占总量的39.70%。第二等级城市包括广州、天津、深圳、苏州、大连,约有23.06%的分支机构。全球500强跨国公司进入顶级城市,可以增强国家和区域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带动中国城市等级体系的调整。

    我们进一步分析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不同功能的地理分布。地区总部是跨国公司的信息处理中心、决策制定中心,是总公司和子公司交流的桥梁。跨国公司在中国只设立一个区域总部,显著集中在一线城市,因为他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需要良好的商业服务,需要充分利用集聚经济。如图4所示,北京和上海拥有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总部;其他分散在广州、深圳、沈阳和厦门。跨国公司建立办事处来收集信息,建立分部来为中国某些地区的子公司提供服务。他们在选择区位时强调基础设施、市场潜力和信息成本的重要性,一般集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和武汉这些国家和区域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这些特大城市区域对办事处和分部特别有吸引力。

    如图5所示,生产功能居于价值链中间,在空间上呈现分散布局特征。生产功能高度重视商业联系和接近管理、研发中心[17],集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销售功能追随客户,布局在市场潜力大的地区。一方面集聚在都市圈,另一方面又分散到中国绝大部分的省会。本研究中涉及两种类型的销售功能。一类是来自于全球零售商,如沃尔玛、家乐福,这类销售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进入中国一线城市,加入WTO以来开始向都市圈周边和沿城市等级体系扩散。另一类是从属于生产企业的销售功能,他们一般靠近生产工厂和区域总部。商业服务功能涉及银行、物流、采购中心等,除少部分从属于跨国制造业巨头外,绝大部分属于跨国服务企业。已有研究发现商务功能追随其竞争者或客户,在华高度集聚于某些城市[18]。它们同样对管制和信息外部性敏感[19]。商务功能不同程度地集聚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大连和天津。同时,商务功能和其上游功能环节有共聚趋势,特别是接近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

    总而言之,跨国公司以跟进投资的扩张模式加快在中国布局。不同功能环节的区位要求不同,但总体上与中国城市等级体系匹配。存在强烈经济联系的功能之间 会共聚在某些城市,如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上游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集聚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中游的生产功能散布在大都市区,并向一线城市周边扩散,下游的销售功能最为分散。这种分布展现出一种金字塔结构,高附加值的功能环节位于城市等级金字塔的顶端,低附加值的功能沿城市等级体系向下扩散。

    3 基于条件逻辑模型的跨国公司功能区位模型

    3.1 条件逻辑模型与变量设定

    上述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偏好一些城市而规避另外一些城市。本文采用McFadden(1974)提出的条件逻辑模型来模拟跨国公司的功能区位选择。本研究在模型估计中,采用随机挑选35个城市的方式进行模型估计(包括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所在的城市)。另外,条件逻辑模型假设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独立性,但是在本文中显然不完全符合这个假设。因为同一个跨国公司的前期和后期投资的区位可能是相关的,为了控制同一跨国公司前期投资区位对后期投资区位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引入截止到前一年城市中属于同一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数(Count_own)。

    

    图4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上左)、研发培训中心(上右)以及代表处和分部(下)在中国的城市分布

    

    图5 财富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商务服务机构(上左)、销售机构(上右)以及生产机构(下)的空间分布

    首先,为了研究跨国公司的跟进投资对分支机构区位选择的影响,我们首先引入以下变量:截止到前一年同一跨国公司在城市中投资机构数(Count_own)和其他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城市投资机构数(Count_other)。本研究考察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是否存在功能集聚或者共聚,我们引入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同功能的机构数(Count_samefunction)和不同功能的机构数(Count_otherfunctions)。此外,在进一步考察功能区位的模型中,我们还引入截止到前一年,不同功能在城市投资的机构数(Count_Business,Count_Office,Count_Production,Count_RD,Count_Sale)。

    我们还引入其他集聚变量和控制变量。市场潜力(MART)衡量来自需求方的集聚力量。跨国企业需要大型的市场来实现自己的内部规模经济,从而更倾向于布局在市场潜力大的地方。市场潜力测算如下,

    

    我们引入服务业比重(SERVICE)和每万人网络使用者数(INTERNET)来衡量供给集聚效应,平均工资率(WAGE)用来控制劳动力成本。同时,我们引入直辖市虚拟变量(MUNI)和省会城市(PROV)虚拟变量来衡量行政体系力对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作用。我们引入市区人口超过500万人(SUPER)和200万人~500万人(BIG)的虚拟变量来衡量城镇体系对跨国公司功能区位的影响。最后,我们引入反映经济特区和沿海沿江开放城市的虚拟变量(OPEN)来反映早期的制度优势。本文条件逻辑模型的解释变量总结如表1。

    3.2 统计结果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Count_own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呈适度相关,其相关系数小于0.60,但是其他各计数变量高度相关。直辖市虚拟变量和超级大城市虚拟变量之间适度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3,其他的相关性比较弱。为了减小共线性问题,我们分别考察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中国区位选择过程中跟进投资和功能集聚。全样本条件逻辑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拉格朗日检验显示了该模型的显著性。

    

    统计结果表明,跨国公司跟进投资的区位选择追寻其前期在华投资区位。Count_own和Count_other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同一个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存在提升了其后续投资在同一城市的概率。跨国公司不仅追寻自己以前的投资,也追寻其他跨国公司的前期投资。跟进投资必然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空间集聚。相对而言,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追寻自己的前期投资,因为可以更方便在跨国公司内分享前期积累的当地知识,并通过自己前期投资经验来发展自身的能力。同一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空间集聚将促进当地的知识共享和转让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并减少保存、搜寻信息的成本。同一公司的不同时期投资可能存在经济技术联系,需要集聚在同一区位。与此同时,其他跨国公司也是本地信息和知识天然的渠道,当然也可能存在其他跨国公司的示范效应。

    跨国公司的跟进投资可能属于不同的功能环节。统计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往往与其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共聚。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更倾向于聚集在同一个城市,跨功能的业务联系使得他们需要降低基于距离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表3详细讨论了功能的集聚与跨功能共聚。

    

    在其他解释变量中,跨国公司重视城市的市场潜力,但并不十分关注劳动力成本。MART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而工资在三个模型设定中都不显著。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是战略投资者,主要以中国市场为目标,能够承受较高劳动力成本。跨国公司集中在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的城市以实现规模经济,较强集聚效益可弥补劳动力成本。服务业水平预期为正,但不显著,而互联网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跨国公司偏好有良好互联网接入服务的城市,这是集聚经济的一个新的原因。对互联网的便捷访问将减轻跨国公司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跨国公司在区位决策时重视中国城市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MUNI和PROV都是显著正相关,这意味着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更喜欢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这些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行政中心,享有更多的决策权。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是一个讨价 还价的过程,涉及与地方决策者密集的互动,地理上的临近将有助于这种互动。例如,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多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以获取的政策体制优势和信息外部性[14]。正如预期,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明显关注中国城市等级中最高的城市,尤其是5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最后,开放政策对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并不显著。OPEN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本研究着重于后WTO时期,在此期间中央政府向国际投资者打开国内市场的大门,并在许多领域实施放松管制政策,特别是服务部门。很明显,对跨国公司来说,聚集经济比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更加重要。

    

    为了进一步探索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不同功能上的共聚,我们对不同功能区位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估计(表3)。统计结果显示,同一功能或者有不同功能的分支机构间都可能发生空间集聚。除了总部和办事处,其他类型的业务单位跟随他们母公司的前期投资,证实了跟进投资的集聚效应。通常,每个跨国公司在一个城市只设立一个总部或办事处,它不跟随母公司的前期投资。商务服务在同一功能内相互排斥,但他们可能跟随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一个城市中商务服务功能的集中将显著降低该城市吸引商业服务功能的概率。然而,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不仅吸引相同功能的分支机构,而且还吸引其他类型的分支机构。总部和办事处倾向于跟随总部和生产机构。生产机构往往跟随总部、生产机构和研发中心,但规避商务服务和销售功能。总部和办事处为其他功能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而生产机构需要商务服务提供服务,总部和研发中心可以为销售和营销子公司提供最终成品。和预期不符的是,研发中心与地区总部及办事处并没共聚。他们甚至互相避开对方。然而,研发中心和生产机构彼此互相吸引,这与许多研发中心主要为制造和处理工厂提供技术支持有关。销售和营销子公司跟随总部、办事处和生产机构,但他们没有吸引其他类型的投资。

    此外,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主要着眼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不同类型的功能将对各区位因素做出差异性的响应。商务服务和物流高度关注市场准入和互联网发达程度,尤其青睐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体制优势的城市。商务服务和物流在入世以前受到严格的规定,此后中央政府逐步放宽其业务和地域限制。他们还避免劳工成本较高的城市。相比之下,总部和办事处尤其青睐具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其中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作为信息资料收集者、加工者和决策者,总部和办事处在他们选择区位时明确强调了集聚效益和政治优势。生产机构更加重视市场准入,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和开放城市,但避免直辖市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城市,这意味着,生产机构往往利用有利的政策优势,如在特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免税政策、廉价劳动力。研发和培训中心集中在具有较高工资率、良好市场准入和较高政治地位的城市,因为他们需要高质量劳动力和来自政府的体制支持。他们不被开放城市的地位所吸引,因为他们不太可能利用主要针对生产和加工机构的有利政策。最后,销售和营销分支机构特别重视互联网络发达程度、具有有利政治地位的城市,以及人口超过250万的城市。良好的互联网表明更好的沟通,促进销售分支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互动。此外,国家和省级中心是中国的主要市场。

    4 结论与讨论

    跨国公司通常渐进式、分阶段进入中国市场,随着本地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本地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步提高资源投入,提升机构功能,进行地理扩张。本研究发现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步扩大,并在不同功能环节上跟进投资。相似功能的分支机构往往集聚在某些城市,而具有互补联系的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共聚在某些城市。上游功能如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大体上集中于像上海和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中游功能如生产都集中在大型城市区域,并已扩散进入一线城市的周边城市。跨国公司功能布局强化中国主要经济中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同时强化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群发展。

    跨国公司跟进投资确实导致了分支机构空间集聚,各功能共聚导致了外国直接投资在一线城市中高度集聚。跨国公司十分重视城市的市场潜力、互联网发达程度和政治地位。总部、办事处及生产机构将吸引各种功能的跟进投资,而商务服务和物流、研发和培训中心以及销售和营销并不利于其他跟进投资,研发培训中心和生产机构则彼此吸引。具有有利政治地位的大城市,能够吸引上游职能,如总部和办事处、研发中心、商业服务,也能吸引下游职能,如销售和市场营销。

篇9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2-02

在我国,《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方法论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统计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解决实践问题提供重要途径。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对统计思想深入理解,对基本的统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并懂得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是目前经济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西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过程中始终以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各种应用型人才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主要有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统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平台必修课而开设的。鉴于笔者多年从事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主要问题

1.授课课时不够。一直以来,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中,统计学课程的课时并不多,大多为54学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调查与整理、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动态数列、统计指数、抽样调查等,同时还增加了统计数据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决策等。统计推断内容的增加丰富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适应了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发展的需要。但在有限的课时容纳这些内容并结合案例进行讲解,课时不够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有限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更谈不上经济管理实践中去应用。

2.统计学与经济管理专业相关课程内容不衔接。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微积分、概率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等。由于在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这些课程内容的讲授主要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分别承担,使得各课程教学活动缺乏统一的组织,各门课程老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在统计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其中的统计推断与概率论中课程存在着重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时的大量浪费;而统计学中非常重要的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内容没有足够的学时进行讲授,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合理。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是单一的以传统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课堂上师生缺少一定的互动环节,以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某种程度上对许多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在讲授过程中各章内容增加了一定的案例分析,但由于课时有限,案例分析大多只能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堂信息,但相关软件(EVIEWS,SPSS,STATA等)并没有跟进,使得学生利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一定的提升。

4.实践环节缺失。统计教学除了课堂讲授外,统计实践教学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统计实践教学一般通过实验课和实践课来实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通过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统计思维、统计学相关软件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的情况是,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时教学时间较短,每周仅为三课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教师往往由于受限于课时少等原因,把统计学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而对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同时,学生在课后主动结合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也是比较少见,致使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

二、改革探索的举措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统计教学组的教师通过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进行大胆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推进统计学教学的改革措施,重点解决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 统计学特色专业 综合实验教学 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与管理的各个领域越来越依赖于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为应对这种变化,吉林财经大学坚持“加强理论基础,注重社会实践”的方针,强调“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的思想,加快了统计实验教学的改革步伐,大幅度增加了实验时数和实验教学内容,斥资500多万元兴建了开放性的统计综合实验中心,以满足全校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一、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管理体制

1、实验中心的建制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制定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总体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实验教学改革与实施的经费、实验教学中心所需的场地和仪器设备;统计学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人员配备及培训。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吉林省统计学重点学科,将学科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实验中心负责全校经济类及管理类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统计实验教学的组织工作。

2、实验中心管理模式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实验中心主任重点负责实验中心的定位与建设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编制及其实施的监督控制;负责实验教学人员的聘用与考核工作;带领实验教学中心成员完成科研、教学等任务。中心根据具体情况设置1名副主任,具体负责实验中心的建设、管理。

3、实验资源利用情况

统计实验中心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设备均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各实验室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实验任务外,也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实验中心所有的仪器设备在计划时间以外对校内教师免费开放。中心承担的实验课程共计18门课程,每年约有4000名学生在中心完成各类实验教学任务。统计实验中心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构建了以培养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信息平台

1、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

中心重视实验室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依托学校内部网络,建立了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实验教学参考资源、学生实验成果资源的整体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在实验软件上,我们也注意了专业软件与通用软件的结合。近年来,中心先后购进专业通用软件10多种,让学生通过这些专业工具来预测、分析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同时,实验中心还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市场调研实验设备,为相关专业课程或实验课程提供了仿真或近似实战的环境。实验过程中,师生可以比较方便地提取实验教学数据、实验教学资料、音频视频资料、软件资料等。此外,实验中心还建立了实验教学参考资源信息平台,放置了大量学校购置的经济管理类科技论文数据库、重要报纸数据库、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数据库,同时与国内重要的管理网站连接,让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入调阅参考。

2、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在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上,根据实验教学特点,设置并在供学生学习参考的相关网站展示实验开课管理、实验计划管理、实验选课管理、实验过程管理、实验成绩管理和意见反馈管理等模块。师生可以根据需要方便了解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获取教学管理文件,如实验课程名称、实验教学大纲、实验重点和难点、实验案例、实验日程安排等。同时,设置了实验意见讨论和作业提交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统计综合实验示范中心的队伍建设

1、队伍构成的模式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由实验教师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与实验技术队伍共同组成。实验教师队伍由校内外专兼职实验教师组成,形成优势互补的实验教师队伍,按实验项目管理的方式分工协作完成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等内容;实验管理与服务队伍由中心专职管理人员、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技术队伍由研发与技术支持人员构成。

2、队伍的培养与优化

学校和学院十分注重对实验教学队伍现有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制定了一系列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和培训的制度,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做法是:按“双师型”标准,组织实验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校内参加有关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实验室设备及其管理、统计实验操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确实提高实验项目操作能力、实验设备管理能力和实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送出去培训、请进专家来讲座的办法,让实验教学人员了解最新实验技术和实验手段。

四、统计综合实验教学定位和改革

深化统计实践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统计实训与实验的关系、单项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通过构建课程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四个层面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统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强化统计特色实验课程建设、加强校内仿真实习等改革措施,最终实现“五个转变”:即教学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从理论为中心转向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手段从单一转向多样,教学组织形式从一元转向多元,教与学评估从注重结果评估转向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兼顾。

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目前已构建了包括基础统计方法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基础统计方法操作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课内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验证统计相关理论与方法,巩固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跨学科综合实验。如《宏观经济分析》、《经济预测与决策》、《市场调研与预测》、《股市行情分析》等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跨专业综合实验和跨学科综合实验。主要结合经济或管理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准确选择研究方法及分析工具、解决系列问题的综合能力。

统计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选题则主要来自教师或政府或企业的研究课题、各种大学生竞赛项目。实验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的内容、方案、进度等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教学中心提供必要的场所、设备、经费,并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发表、出版、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研究的能力、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

统计学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把建设“高标准,高起点”的实验中心作为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以基础操作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重组实验内容,选择最实用流行的SAS、SPSS、Excel等统计软件,形成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的基本训练部分,改革训练内容,以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入手,重视实验技术研究,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引导实践教学规范运行,强化实践效果。

2、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我训练、自主操作为主,强调合作式、自主式、研究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安排由浅入深,从简单到综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单项实验。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统计数据和解读数据的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学生到统计模拟实验室、市场调查实验室学习统计软件的运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将研究问题的提出、调查问卷设计、数据的搜集、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数据解释与数据分析结合。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进行综合实验,由被动参与到自主设计,了解并掌握统计工作的一般过程,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教师积极研究探索案例教学,专门撰写各种教学案例,根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统计学方法应用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推行“三个结合”的办法,即统计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统计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我们既自选项目,也承担社会各单位委托项目,学生近几年先后完成了60多个项目。

参加全国普查等社会实践,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应用。目前,本专业与吉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省调查总队、吉林省普查中心等签订合作协议,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的试点、全国人口普查、全国R&D资源清查、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录入工作,使学生工作后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因而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统计综合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果

依托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软件资源,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教学改革取得了多项成果。2006年《统计学》网络课程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10年《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课程》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近几年来学生完成了《长春市轿车生产消费系列调查》、《吉林省医患关系调查报告》、《云烟在东北市场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农民工生活状态调查》、《吉林省农民失地情况调查》等60多个项目,20多篇获全国大学生调查评比和全国建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通过实验示范中心的锻炼,学生就业率高,本科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近三年平均为95%,有27%的学生考上各级公务员,15%的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良好。

(注:吉林省教育厅课题《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教育,2007(5).

[2] 孙亚静: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统计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