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实验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自己随意用药是危险的
药物既不能滥用,也不能有病不用,孕妇因为疾病同样会影响胎儿,更不能自选自用药物,一定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已证明对胚胎与胎儿无害的药物。
2.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尤其是在妊娠的前3个月,能不用的药或暂时可停用的药物,应考虑不用或暂停使用。
3.结合孕周用药
用药必须注意孕周,严格掌握剂量、持续时间。坚持合理用药,病情控制后及时停药。
4.尽量选择副作用小的药
当两种以上的药物有相同或相似的疗效时,就考虑选用对胎儿危害较小的药物。
5.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能单独用药就避免联合用药,能用结论比较肯定的药物就不用比较新的药。
宝宝的各器官成长与药物影响之间的关系
不同时间用药产生的后果是不同的。受精卵还未着床前属于安全期;到了胎儿器官形成期的时候,影响是最大的;等到器官基本长成以后,药物的影响又会减小了。所以,孕期药物对宝宝的影响跟孕周是有很大关系的哦!
1 、受精前到妊娠第3周
――对胎儿基本没有影响
受精前用药是没有影响的,受精后的2周内,如果受精卵受到药物影响,会在着床前自然淘汰、流产。属安全期。
2、 妊娠3周到7周末
――对药物最为敏感的时期
胎儿的中枢神经形成,心脏、眼睛、四肢等重要器官也开始形成,极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胎儿畸形,属“致畸高度敏感期”。细胞分裂加速,因此受到药物的影响也最大。
3、 妊娠8周到11周末
――不可大意,也要注意药物
同样也是胎儿器官形成的重要时期。但主要是手指、脚趾等小部位的形成期,因此对药物产生的影响不会像前三周那么大,但是用药时还是要慎重对待的。
4 、妊娠12周到15周末
――对胎儿基本没有影响
由于药物引起异常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依然存在。而且这个时候外生殖器还未形成,因此对于荷尔蒙的使用要特别注意。
5、 妊娠16周到分娩
――对机能发育的影响
这个时期,由于药物而使胎儿产生畸形的可能性已几乎不存在了。但是,有可能会影响到胎儿机能的发育。
药物的妊娠分类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根据药物对动物和人类所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畸危险,将其分为5类,称为药物的妊娠分类,简称FDA分类。可供孕妈咪们参考。
A类:早孕期用药,经临床对照研究未见对胎儿有损害,其危险性极小,如多种维生素。
B类:动物实验中未见对胎儿有害,但尚缺乏临床对照研究;或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对胎儿有损害,但临床对照研究未能证实。如一些抗生素,青霉素族、头孢类等。
C类:动物实验中发现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但在人类还缺乏充分证明或动物实验中亦缺乏充分的对照研究。如阿司匹林等。
D类:有证据表示对人类胎儿有危害,但临床非常需要,又无替代药物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后使用。如一些抗生素、激素类药物。
X类:对动物和人类均具明显的致畸作用,其危害性远超过其可能获得的任何有利效果, 这类药物在妊娠期禁忌使用。如抗癌药物、避孕药等。
篇2
一、多媒体技术在兽医药理学教学中的优势
(一)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教师想要营造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带动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药物来源”一节时,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给学生展示几种中草药、矿物质、动物类药物等图片,学生会对这些“草”、“石头”产生了好奇,这样可以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时就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轻松的、融洽的课堂教学情景,从而为下一个环节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使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形象化、简单化,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或是要向学生讲述不可见的药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或者因为受条件限制而难以直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甚至是“越说越说不清楚”的情况,这些内容往往形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时,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功能、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的协同运用就具有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可以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获得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加深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切实掌握有关知识的目的。如在讲授“药物的剂量如何影响药物作用效果”一节时,可以制作一个坐标图,用横坐标来表示药物的剂量,用纵坐标表示药物作用效果,得出一条曲线,通过该曲线,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达到将抽象的、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三)使兽医药理课堂教学与实验观察有机结合。
由于学时和实验条件如仪器、设备、动物、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较为经典或常用的实验无法在教学中实施。若将研究某些药物的动物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结果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随时播放,可使学生产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使学生学到药理学实验的设计思路、操作方法等技能,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一节时,将维生素B1与磺胺嘧啶混合后产生的“混浊和沉淀”用数码相机照出来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懂、抽象、枯燥的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些内容,必定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这就有可能挤占其它内容的教学时间。由于受到教师个人知识面、时间、精力的限制,要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短短四十多分钟的课堂时间里传授给学生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多媒体技术因为信息量多、获取信息方便快捷、传递速度快、能多方位展示的特点,因此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能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兽医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虽然在兽医药理学教学中的优势很多,但它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影响师生之问交流。
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注意力在电脑屏幕上,学生的注意力也在大屏幕上,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被削弱,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来讲,对所讲内容的把握缺乏灵活性,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缺乏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性的特点。
(二)不利于学生记课堂笔记。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讲”和“写”是一张一弛的缓冲过程,有利于学生记笔记。现代多媒体课件虽然较生动、形象,但由于课件内容是事先做好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讲”,加之有时课件的内容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上教师的讲解,就跟不上记笔记,导致教学内容大多成了过眼云烟,上课就变成了看动画。有时上课时感觉气氛较好,但课后不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毕竞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由于教学过程的设计受限制,有可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三、合理、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于兽医药理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信息交流和搜集,丰富教学素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件应该是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要求必须具备大量的制作素材。通过平时在实践实验中摄像得来的图片及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广泛搜集相关素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和制作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制作时,首先要做好界面的处理,优美的画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他们在轻松优美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同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对重要的教学内容可采用颜色、流程图、标注等加以突出。对难以理解的内容适当地加入动画,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进度和信息容量。
多媒体教学可使课堂教学速度成倍地提高, 信息容量也可以很大,但如果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多的信息会使学生信息超载,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兽医药理学课程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如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合理安排,会导致学生学无头绪,抓不住重点,消化不了难点,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根据多媒体授课方式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信息量的合理安排。同时要注意授课节奏和速度。在课堂上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反馈信息,给学生一个缓冲过程,让学生思维能够跟上,课后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并结合传统教法,加强教学互动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情况的把握。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势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对于重点内容有时可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放慢速度,给予学生适当的缓冲时间,便于学生及时消化、理解相关的内容,并随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生动形象的特点,又要将传统教学适当地穿去,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课件及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还应该注意形体语言,以讲述为主,诱导、启发、提问为辅,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兽医药理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愈政.多媒体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9(2):147.
篇3
【关键词】脑血管病;动、静脉溶栓;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039-02
【Abstract】Cerebral Thrombosis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lthough the mortality rate of Cerebral Thrombosis is lower than tha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rate of disability is higher and 20% of the patients relapse. Therapies are always thrombolysis, anticoagulation, fiber degrading, etc. Among those,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illery Thrombolysis are the fastest and the most direct intervention treatment, and each has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research divides 10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into several groups receiving the therapy of Intra-artillery o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 that both work effectively thoug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has lower rate of disability than Intra-artillery Thrombolysis in early stages. Nonetheless, while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pplies easily in grassroots hospitals, Intra-artillery Thrombolysis has more restrictions.
【Key words】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oves, the vein to dissolve the hitch; Observation
目前,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脑血栓、脑溢血等)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是全世界公认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CT)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指脑动脉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和闭塞,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虽然比脑出血死亡率低,但致残率高,且20%的病人会复发。治疗方法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其中静、动脉溶栓是最迅速、最直接的干预方式。两者间比较各有利弊,前者相对无创,但时间窗较短;后者创伤性大,但时间窗相对较长。笔者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临床观察情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适应症:由于溶栓治疗可导致脑梗死病灶继发出血、再闭塞及再灌注损伤,故应谨慎选择治疗的适应症:静脉溶栓的年龄选择标准为18-80岁;症状开始出现至静脉干预时间3小时患者,在充分影像学支持下,可考虑静脉溶栓。所谓的充分影像学支持是指经急诊平扫CT、CTP、MR等影像学检查排除栓塞、出血、梗塞后出血等情况,同时证实有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组织。动脉溶栓的年龄也是18-80岁;前循环6-12小时内,后循环6-24小时内,在明确影像学支持的情况下,可考虑动脉溶栓。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同时也符合脑梗死溶栓治疗病例选择标准[2]。
1.2 禁忌症:动、静脉溶栓无差别。临床及CT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应用硝普钠治疗后血压仍高于200/120mmHg;有颅内出血史或4d内有出血史;有心内膜炎;30d内有手术史;纤维蛋白原(FLB)小于0.12kg/L或凝血酶原时间(PT)大于20s;严重的心、肝、肺、肾脏疾病等,都不宜马上进行动、静脉溶栓。
1.3 一般资料: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45~75岁,平均63岁;发病时间30min~6h,平均4.5h;入院时NIH-NINDS中风评分:0~14分38例,15~29分40例,30~42分22例。全部病例按照适应症要求随机分为两组,动脉溶栓组70例,静脉溶栓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动脉溶栓。70例患者,男47例,女23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53.3±10.5岁;合并高血压48例,糖尿病37例,心脏病 18例,TIA病史19例,脑血管病史9例,高血脂症30例。临床表现ICA系统缺血症状46例。所有患者均有瘫痪症状,肌力3级以下。
溶栓药物及方法:DSA检查方法。70例患者采用股动脉入路,全血肝素化。造影剂使用优维显300,最高注射压力300~600 PSI。按造影常规调整造影剂注射量、注射率及影像采集速度,注射延迟0.5 S。观察前后循环各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以明确责任血管的部位及病变程度。参照心肌梗死评判标准[3]给予UK溶栓58例,用量40万-120万IU,平均98±24万IU;r-tPA溶栓12例,用量20mg-55mg,平均38±11mg。溶栓结束后常规急检头部CT,监护病房观察至少24h。
动脉溶栓后,立即评价ESS,复查凝血纤溶指标;24h再次评价ESS,行头部CT检查;2周时再次评价ESS\MRS分级并行头部CT检查。
2.2 静脉溶栓。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59.1±11.5岁,合并高血压28例,糖尿病16例,心脏病 8例,TIA病史13例,脑血管病史6例,高血脂症15例,临床表现ICA系统缺血症状22例。所有患者均有瘫痪症状,肌力3级以下。
溶栓药物及方法:根据年龄和体重给予静脉注射尿激酶70万-100万U(加入9g/L生理盐水100ml中)于30min内注射完毕。
两组病人溶栓后继续按脑梗塞常规治疗,包括扩容、脱水、控制血压等,但两周内不用神经保护剂、抗血小板药物、降纤药物和抗凝剂等。
2.3 两组溶栓后疗效比较
2.3.1 动脉溶栓组70例ESS评分,术前为37.5±18.1,术后24h为50.6±11.6,术后2周为58.2±12.4。其中,痊愈38例(54.3%),显效14例(20.0%),有效8例(11.4%),残疾2例(2.9%),未愈及死亡8例(11.4%)。发病2周以内死亡5例(ICA3例,VBA2例)。总有效率85.7%。
2.3.2 静脉溶栓组30例ESS评分,术前为37.5±18.1,术后24h为50.6±11.6,术后2周为58.2±12.4。其中,痊愈14例(46.7%),显效8例(26.7%),有效2例(6.7%),残疾2例(6.7%),未愈及死亡4例(13.3%)。发病2周以内死亡3例(ICA1例,VBA2例)。总有效率80.0%。
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3 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结果比较: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 d、7 d分别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 (FIB)。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结果为:(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6 h、3 d、7dESS评分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
2.3.4 并发症。动脉溶栓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继发性脑血管栓塞或痉挛、心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症状性脑出血是评价溶栓安全性的重要指标。本组症状性脑出血率为3%,仅2例,说明动脉溶栓还是比较安全的。
3 讨论
ACI是一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由于大部分的ACI是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只有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及时恢复血供才有可能避免缺血脑组织坏死。所以溶栓治疗脑梗死是现有的治疗中惟一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何种溶栓药物以及给药途径,是目前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的重要课题[4]。
ACI是一个发展变化中的过程,而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缺血半暗带的演变亦不相同[5]。有研究[6]证实,ACI 3-6 h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是安全的。本研究中,虽然2周后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与静脉溶栓组组间差异不显著,但静脉溶栓组残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说明动脉溶栓治疗不仅疗效显著,且可显著减轻残疾,这将大大增强我们开展动脉溶栓治疗的信心。
溶栓的不同给药途径是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溶栓常规给药途径有静脉、动脉、动静脉联合给药。我国“九五”攻关课题结果[7]显示,尿激酶在6 h内静脉溶栓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动脉溶栓因其技术及设备上的限制不可能在国内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在入选标准、药物剂量、血管造影和技术操作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在本研究中提示,动脉溶栓能早期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总之,如果严格掌握溶栓的适应证、 正确判断时间窗、利用先进的神经影像设备指导溶栓治疗,严格控制血压,动、静脉溶栓治疗是相对安全的。但目前,动脉溶栓受医院条件和技术力量等因素限制,较难广泛开展,而静脉溶栓在基层医院则容易开展得多。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79
[2] 陈明,魏荷节,刘光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齐鲁医学杂志,2002,17(2):185-186
[3] 赵全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最新心肌梗死定义解读》.2008年11月,2卷11期
[4] 邓红亮,元小冬,王广增.体外溶栓试验确定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尿激酶用量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43
[5] 马丽丽,王兆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13:190
- 上一篇: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下一篇:农业机械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