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与网络相融合而成的一种新的实践形态和教育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相应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为大学生服务的,其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以及网络自身发展的特点,必然要求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其有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手段对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意识或内容是现实社会存在的映射,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具有内在的重合性。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至少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以及网络心理教育等方面。具体说来,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原则和方向。网络道德教育就是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评价。网络法制教育不仅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规教育,促使大学生保持网上网下行为的一致性和合法性,而且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网络心理教育是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辅导、网络心理训练以及网络心理咨询。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要素,又是蕴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载体,其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影响,因而内容的有效性本身也存在着无效性的可能。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梳理,有利于我们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准确把握。
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尚未完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其基本内容必然包含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方面。但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体系更多的是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架构的,因此相应的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缺乏独立性。由于网络的发展,网络与现实的连接不仅使现实社会存在在虚拟空间的数字转化成为可能,而且扩展了大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边界。内容体系的不完善不仅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引导上的作用,而且在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因此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偏差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并未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现象。一是内容在设计上过于理想化,缺乏生活化的内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植根于现实基础之上,其内容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复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生活根基和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容易使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二是内容缺乏稳定性和时代感。内容体系的不完善必然导致教育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流变的可能,一些基本的理论难以贯穿教育内容的始终,因而也会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力度。于此同时,在网络虚拟领域形成的一些较有时代性的网络道德观念难以适时得以认可和宣扬,大学生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动接受和自我知行的转化。
3、 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单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展示应充分考虑网络技术背景和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心理接受特点。网络虚拟领域超越现实时空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网络多元文化和多样化信息时难以有效辨别和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大学生对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网络环境下教育内容的传播和引导不再是建立在大学生的被动或者无知的基础之上。承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网站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力的缺乏自然点击率就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不去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此同时,内容的不优质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工具性”而没能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休闲娱乐和心理咨询等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内容枯燥、更新缓慢,缺乏思想深度,再加上在形式上多重理论宣传甚至只是教科书内容的“电子文字搬家”,网络技术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单一,弱化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可与接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自然也就难以保证。
4、 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相对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有较深的知识背景并且大多已成年。于此同时,面对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有更深刻的困惑和不解。大学生的思想相对独立却又未能摆脱社会意识的多重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价值选择容易出现不确定性。网络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有效的应对,更没能确立相应的规范与制约。另外,大学生在其社会化进程中,既生活在校园这片相对单纯的环境里,又即将踏入社会。网络世界信息多变,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多元传播和影响,大学生往往容易站在道路和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大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全球网络化对自身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及时把握网络世界的负面信息和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其社会进程中对自我和社会可能出现的疑惑和迷茫不知所措。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相对于既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而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有利于在大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1、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网络发展的特点,其内容不应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的简单移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加上“大学生”这一主体前提就完成内容构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只是自发式的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而应根据自身特点自觉框定内容的范围并不断完善内容体系。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应有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相关内容,因其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应的意识形态性,也应根据大学生这一同类群体的特质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针对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群体存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局限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演绎和架构。
2、 教育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突出重点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不是超出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无法触及的规范和制约。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游离于网络社会存在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之外,而应将教育内容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各环节,既不能过于理想化而使大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应降低内容应有的要求而失去教育本身具有的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承载着教育目的,因而其在设定上要考虑大学生群体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既要有远大的理想也要有眼前可触及的目标。同时,根据网络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泛泛而谈,在内容广而告之的同时应突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点内容。
3、 丰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传统社会环境相对单一,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主导与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引导的同时,其内容更易把握和为大学生主体所接收。在信息社会,开放的环境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再局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灌输,更多的是有其自己的认知及其认同,与之相应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复杂性。为了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有效性地为大学生主体所吸收和接受,高校网站应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优势,不断更新教育内容而不是进行网络说教式的宣传。同时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教育内容不仅要重视知识性,而且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只有大学生去接触和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有效性才有现实的主体前提。同时,内容的表现形式不能局限于网络文字式的静态展示,而应变静态为动态,从平面式的教育模式转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充分运用网络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效能,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4、加强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认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为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引导又将走向何处。网络社会中有序与无序共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面对网络不良现象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有效作出应对。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观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并自觉规避网络的不良影响。针对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产生的疑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及时调整并作出解答。在网络中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对于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出现的认知障碍和选择压力,尤其是即将真正踏入全球化网络社会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针对性和时效性,既要教会大学生认清现实经济社会与网络虚拟存在的区别,也要教会大学生在更宽广的网络社会环境里甄别真、善、美,更好地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篇2
【关键词】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党的十又一次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在社会新问题不断涌现、各种情况显现多样化的当前,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努力。
一、当前中小学生思想状况现状分析
(一)与日剧增的社会压力使中小学生学习目的趋于功利。当今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形成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下,中小学生较早的感受到了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残酷性。他们有的可能深刻的体会到与同龄人之间生活上的贫富差距,使他们过早的开始考虑自己所要走的路,因此更加重视个人未来的发展。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落后使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陈旧、方式滞后,不能较好的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形式主义的思想。而这种常规的,一成不变的方式,也使得学生的思想过于程式化,而不会形成一定的习惯方式深入学生的精神思想领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如一味的表面说教,不深入、多层次、多角度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加以引导,只会让现今个性十足的中小学生产生逆反心里,在心中对这种灌输嗤之以鼻。
(三)过度溺爱式的家庭教育使中小学生性格出现缺失。当前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不再使孩子受老一辈的苦,成为了众多家庭养儿育女的基本准则。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不经意的对孩子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千万百计的为孩子提供家长能力所及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有时,为了袒护孩子,家长甚至不能够正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一味的找各种理由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而开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过分依赖且极度自我的性格倾向,在这些孩子的思想意识里,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没有包容。
(四)内容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改变着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学的必修课。学生们在接受科技的先进带给他们生活改变的同时,也被接受着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对于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取向以及道德观念的侵蚀。中小学生处于一个自制力相对薄弱的阶段,往往更容易被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所吸引。中小学生经常会因为好奇而接触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因为没有自控力而沉迷。这样的直接后果就会使人长期沦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世界中的许多问题处于无措状态。人际关系淡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孤僻、情绪暴躁等行为随之频现,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人。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工作的始终,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真正从学生的思想入手,使他们意识到努力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名上的一得一失,更重要的是长大以后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贡献。
(二)改变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转变过去单一、陈旧的工作模式,就要从多方面入手,推陈出新,真正的从本质上有所转变。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现存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引导。平等的交流、友善的劝导是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比过去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多组织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文体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提高中小学生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积极进步的网络环境。互联网自身的健康发展要求网络文化逐步走向积极、文明,广大民众也热切期盼着一片纯洁的网空间,这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小学生很大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深受其影响。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效的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坚决肃清网络文化中所存在的负面的、消极的、有危害性的内容,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思想和身心健康的侵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积极进步的一面,利用其传播优势,使中小学生广泛接受中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思想,促使其人格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龙进. 简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规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
[2] 易春秋.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6).
篇3
一、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如参观各种历史遗迹,像纪念馆、名胜古迹等,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有意义的社会调查,调查一些先进人物和事迹并进行总结,这些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使他们在行动中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调研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知行合一等品德的重要性。
二、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中小学生世界观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素质。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定期开班会、团会,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要丢掉个人主义,崇尚集体主义,要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要比学习、比进步。这样反复教育,可使学生和班集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良性循环。另外,要利用一切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为集体争光、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要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五、重视个性发展教育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塑造和引导,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随时发现和矫正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倾向。只有确保个性心理特征始终处在正常的健康状态,其发展才有意义和可能。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些不良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倾向。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不但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威胁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若不及时加以矫正,则极可能发展为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六、重视网络在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虽然给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主动迎接网络信息时代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正视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结合实际,积极深入研究探讨网络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从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寻找其思想根源,找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化手段,充实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其形式、完善其方法,以提高效果。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使之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力工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支持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健康、活泼向上的一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新加坡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中新两国同属亚洲国家,有相似的文化根基,因此,积极探索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于弥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对比探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面的不足。
一、中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国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水平而确定的。中新两国虽同处亚洲和儒学文化圈内,但社会发展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差别很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存在明显不同。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国家意识教育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局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民众构成复杂,因此,在短时间内要产生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是比较困难的,且新加坡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很大,为此,政府特别强调国家意识的培养,强调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1981年,总理李光耀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口号,在对国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国家意识教育放在了统领地位,对维护国家的统一性、团结性、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始终
在华人占到70%左右的国家,新加坡的教育特别推崇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虽然在发展经济等方面坚持向西方学习,但在精神层面,新加坡政府毫不动摇地向东方看齐。新加坡人意识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价值观能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一利害关系正如“国父”李光耀在美国一档电视节目中所说的一样:“若模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新加坡将会毁灭。”同时,新加坡政府采取宽容、和谐、包容的民族政策,“我国是会合了来自中国、印度及马来西亚不同地域的移民,我们必须传授给我们年轻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信条。这些准则以及信念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我们各个不同人种、文化、语言以及宗教所具有的各种优良特点必须保存下来。”新加坡政府积极倡导“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德行。第二任总统薛尔思曾生动地描述了东方价值观对新加坡成功的意义:“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日本的效率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东方价值观念和人生哲学=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
3.以不同的层次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实施
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国情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非常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实效性,避免对受教育者施行“一刀切”现象。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层次展开,符合各学龄阶段的不同特点。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小、学和高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针对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设置不同的主题,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比如低年级侧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年级侧重行为品德教育,高年级则侧重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这种由浅入深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科学性。三个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致情况是:一是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加坡政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侧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逐步提升。二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着重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塑造。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阶段也是青少年走上社会的一个开始,因此,将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成为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4.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和外化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而且十分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方面注重理论的传授,通过课堂等多渠道实现内容的内化,另一方面就是强调内化的内容要及时实现外化,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学校通过开展升旗仪式、敬老爱老活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等形式,将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意识。
(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要培养政治方向坚定,理论素养扎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内容的确定为目标的实现服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念。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这些腐朽思想势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即便是少量的传统文化在教科书中出现,也没有很好地系统地展现给学生。
(二)内容安排上未能做到层次性和连贯性
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本科毕业时间跨度达到16年之久,每个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认知水平、年龄特点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内容安排上没能很好地体现层次性的差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复性也是很严重的,内容的雷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
(三)具体内容未能做到创新和与时俱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总体还没能与时展相一致,甚至说是落后于时展要求。特别是在中国入世以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展要求适应,做到内容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面临的难题。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我国的启示
(一)强化认同感和共同理想教育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同时,民族分裂势力等不法行为的威胁更为严峻,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阶级结构的复杂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化等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比起新加坡,我国有着更复杂的国内环境。这就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认同感和共同理想教育。
(二)推进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进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的创新:
1.全球化下的开放意识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我们思想的进步,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我们必须要拓宽视野,放眼全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抵制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善于用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趋利避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竞争下的进取意识教育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竞争必然带来优胜劣汰,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凸显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竞争的大背景下,积极保持进取精神,反对盲目竞争、不公平竞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我们才能塑造一大批有开拓能力和竞争进取精神的现代化人才,才能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3.“国际人”培养下的法律法规教育
随着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人”开始成为世界人才战略的新潮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培养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国际人”,在内容上要强化国际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民族经济和国家利益,保障在法律保护之下充分利用全球化的优势,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充分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党的十报告中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五位一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积淀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我们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并对学生加以引导,相信优秀的传统文化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会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
(四)注重教育内容层次性的设计和优化
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人格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层次性的设计,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及教育对象的特点,防止“一刀切”,做到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分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思想政治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老师讲课形式单一,仍然是一味地讲授、说教、灌输,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至于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发展。现在,农村学校的许多老师都是多年多年以前的老教师,都是用他们那个年代的知识来教导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之前并非是从事教育事业,而是转行过来的,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经费不足,老师们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不出来。
注重智育成绩,忽视德育发展。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已经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匮乏。农村中小学生思想意识薄弱,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认为老师是神圣的,老师说的话就是对,从来不敢反驳。我们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包括我们人类,可就在中小学生的心里,他们就认为老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是老师的某种说法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敢质疑,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压制,从而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薄弱。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师范类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常识教育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把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与实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由于农村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教育出现明显的偏颇,导致中小学生的德育落后,呈现一种不文明的状态,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推动作用。
近几年,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央专门发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志曾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中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二、顶岗实习支教大学生所肩负社会责任的内容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满堂灌”的现象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顶岗支教大学生担负着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社会责任。“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一味地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及其主体能动性。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了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首先,在教学方式上,“新课改”强调的是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正确处理学习方式创新与继承的关系,防止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新课改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但是长期的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容易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从而冷落和忽视发展与探究。新课改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因此,新课程是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的丰富。
(二)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全面贯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育人为本,坚持以发展学生为本,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发展,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尊重学生的个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好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自己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在顶岗实习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灵活的选择和运用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选择和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依据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确定,适应学生各种能力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异议、“走弯路”、“犯错误”,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到学习当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使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轻松、生动、有序、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大学生在顶岗实习支教中履行责任的具体措施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问题与对策
1.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理念比较滞后
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比较单调并且枯燥,同时其教育的方式也比较呆板和僵化,其与社会现实还有学生的需求有所背离,教育理念的固化和,可以说这些问题都在制约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因为受到了传统习惯还有经验主义等问题的影响,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还是有着重视教育轻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注重管理育人和轻视轻服务育人等教育思想上的问题。换句话来说,针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的帮助高职生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以及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自我教育;教育并且管好学生经常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这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的引导下,高职生就会在监视中的无法单独的进行思考,同时也不能够去实现对自我的认知和教育,可以说这样的一种情况并不利于高职生自身人格的健全和个性的快速发展。
1.2教育内容比较片面而单调
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调查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用人单位在对于高职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创新意识和工作态度,以及自我规划还有职业忠诚度的评价上,用人单位觉得高职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比较弱,其得到的评价也很差,其他层面分别是实践能力和心理的调适能力以及人际的沟通能力,还有就是自我规划能力与职业忠诚度。总的来说,在高职生的多种素质的维度里,用人单位评价最低的六项都应该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可是,高职院校觉得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最合理的并不是进行道德情操的培,同时也不是对社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去进行培养,而是国情和国史上的教育。所以,调查的结果也在侧面显示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出现的单调和片面的倾向。
1.3教育方式相对僵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使用的核心方式就是讲授法。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里,教育者经常会对双向交流以及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有所忽视,基本上还是习惯于使用以往的灌输模式以及教育的手段,教师经常会将讲解变成独白,而高职生却一般只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与思想,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的思想理论知识以及高职院校的具体生活经验以及具体生命体验产生了割裂,高职生也就成为了一个对信息进行储存的容器了。
1.4教育体制相对落后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的内容,出了教育的理念还有教育方式以及对教育队伍进行建设之外,还有17.6%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觉得教育的体制仍然是当前迫切应该进行改善的部分。从目前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去看,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里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行政色彩,也就是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里不但有思想教育,同时还应该涉及到对学生的管理,其是通过思想教育的系统和学生管理两大系统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而负责有关教育工作人员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同时还有主管学生思想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等一起去进行教育。可以说这个体制是很好庞大的,他看起来职责十分的明晰同时机构也很完善,可是其还是经常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使得教育人员觉得分身无术。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多种教育改革的执行,高职院校也需要安装教育系统自身的规律,重新的对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进行变革。
2.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相关对策
2.1高职生全面素质模式
需要将这几种素质的培养以及发展摆在十分主要重要的地位,不可以割裂的对某种素质的培养进行割裂,从而推进高职生自身的全面发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素质模式主要是对全体教育者去说的,而不只是对于小学生去说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使得学生能够整体发展而不是仅仅的在单项的技能上进行发展;它注重国的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发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相关教育;它关注的是对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不是主要因循守旧和刻板的读书;它注重国的是学生终身的学习力,而不是只对于学校当前阶段的教育有所满足。因此我们能够看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素质模式在对教育的片面性问题进行处理上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
2.2高职生契约管理模式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契约理论的中心主要有主体平等和自由权利以及问责意识等相关要素的契约精神,还有就是它们在协调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多种关系,使其能够维护一定的教育秩序,从而真正的对教育目标的契约功能加以实现。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契约管理形式是基于平等的基础之上,以显示出主体的思想作为前提条件,以沟通作为主要的形式,以制度规定当成载体,通过比较固定的和清晰的契约去对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职责与义务进行划分和的一种教育模式。
2.3高职生文化育人模式
大学的校园文化主要是将校园作为基本的场域,将高职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同时将文化的活动当成是载体,同时还涉及到用物质财富以及制度去对学生进行教育。虽然校园文化涉及到了很多层面,可是其都属于校园文化的一种精神层面,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则主要体现在对大学对人的塑造,真正的起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在个性的养成上还有理想信念的确认上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其还深深的对高职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晶,仇逸.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N].中国青年报,2012-06-27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滴入式
[基金项目] 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培养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12SJBFDY03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188-2
在全球信息爆炸,自由民主思想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具体本质,决定了其在教育体系中不容动摇的基础地位,而其具有的解放人和发展人的抽象本质,又决定其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就需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自上而下滴入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打破僵化的格局,把教育人和尊重人、鼓舞人和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结合起来。教育内容也应当以符合受教育者的需要,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机制,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一、滴入式教育的内涵
滴入式教育的概念起源于“滴入式经济”(Trickle-down)概念。即一种主张政府对大型企业进行财政津贴帮助,然后通过大企业的发展,陆续带动小企业,最终使资金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滴入式教育就是在此原理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的理论如“水源”般自上而下,从教育的重点入手,化成无数涓涓水滴,在更大范围上辐射周边,用更多方式扩散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国外思想政治滴入式教育的表现
纵观一些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经验,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发展为前提,以隐性教育为特点,滴入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1.层次性。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重点,在不同的层次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来起到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化解矛盾、稳定社会的政治功能。以美国为例,在小学教育中将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渗透到校园环境中,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闻“美利坚民族意识”。在大学教育中则重在求道,每个学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在社会教育方面美国不惜巨资修建华盛顿纪念堂、航天博物馆等,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将“美国的意识”在教育过程中贯穿始终,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渗透性。国外许多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少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很少专设“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的旗帜下,灵活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色彩贯穿于实施教育德整个过程。但是,因为其名称的隐晦性,避免了直观地给成长期的学生带来逆反的心理,反而能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3.广泛性。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学生可以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净化心灵,提升道德。除了大学生社团外,还有各阶层、各教派的成年人会创立各种社会团体,如救世军、联合基金会等来吸引学生参与,起到渗透价值观,统一思想的作用。另外,发达的大众传媒也是西方国家用来宣扬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如德国高校特别重视网络中思想教育内容的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思想政治教育。
4.实践性。在“做中学”,西方国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活动中学习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美国思想教育为了避免强迫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把现场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还通过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来进行渗透式教育。
5.交叉性。通过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课程隐蔽进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其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三、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式还是直接灌输,更注重的是理论的教学,直接将既定的价值和信仰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理论渗透的重要性。导致部分接受了多年正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们谈“思政教育”就厌烦,在其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上也存在知、信、行分离的情况,出现了仅仅记住“知识点”,却没有内化于心,更谈不上升华于行了。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公共政治理论课”(“两课”),其教学内容的涵盖面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等领域。但是各门课程依然存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灵活性、思辨性较弱的问题。使得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存在重复性大,内容僵化,不易被大学生接受的缺陷。
四、滴入式教育模式建设
经上述对比分析,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具有丰富的层次,广泛的渗透,活跃的实践的滴入式教育模式来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课程。
1.滴入心灵――伙伴教育。伙伴教育指的是利用青少年愿意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的趋众倾向及性格特征,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
本课程组成员经访谈调研后发现,学生骨干与教师的深度交流的概率大于普通学生,因此,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伙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再由他们向周围的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营造无缝隙德育环境,将课堂学习环境和课外生活环境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2.滴入网络――网络平台。在新媒体普及的时代,教育者将面对更多的需要积极健康的思政传播、意识形态建构的对象。所以,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紧跟时展步伐,引领先进文化,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
首先,课程组团队可开通官方微博。高度重视、积极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他们的特点主动课程的相关信息,及时回复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解决学生反映的问题,搭建教师与学生亲密接触、心灵对话的新平台。打破话语鸿沟,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创造与学生同步的文化共境,扩大官方微博的影响力,引导和谐向上的校园舆论。
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个人可开通微博。教育者应培养参与学生网络生活文化的意识,不仅关注微博,更应撰写微博,把握话语的主动权,将微博成为课堂的延伸。通过微博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掌握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疏导、干预和帮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滴入校园――创新校园文化。以新颖丰富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创建与时代相融合,适应主流文化发展的高雅校园文化,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
校园文化的熏陶是通过隐性教学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愉悦感,从而有效避免学生的逆反情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精神和文化等理念通过主题活动,纪念仪式等方式,借助高校自身的文化象征符号,激发参与者的情绪和动机,在学生耳闻目睹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获得和强化教育,并使抽象理念以生动具体的形式传播。
4.滴入社会――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滴入式”辅导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的开放式实践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通过实践中的思考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起到培养品格,提高能力的积极作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公益活动等实践方式都有利于学生步出象牙塔,开拓视野,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融于实际行动,并通过在实践过程中收货的得与失来促进学生主动反思自身知识的不足。
综上所述,多元化的时代需要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面对科技不断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墨守陈规,停留在固步自封的陈旧模式上,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真正实现辉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志辉.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6.400
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及其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网络高速发展的经济一体化社会,网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并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主要的一种沟通手段。据互联网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网民数量2015年达到6.82亿,网民的覆盖范围已经从小学生到六十岁老人。互联网的普及范围已经开始普及到西部农村,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我国网民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当前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比例不升高,达到26.3%。青少年网民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网络新媒体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社会的主导,受到广大居民的青睐,离不开新媒体自身的特点。
(一)虚拟性与隐匿性
网络是数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呈现在荧幕上的一种虚拟的世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我们的相关信息都是保密的。这种虚拟性,让人们的身份在网络上没有得到公开,没有约束,这就和现实社会形成了一个较为鲜明的对比。人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发表的观点也会更加具有主观性和真实性,更加全面的诠释了人们的内心生活写照。
(二)平等性与交互性
虚拟网络世界当中,网民是不受社会上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划分规则将人群进行分类的,因此网民在网络世界中对信息的分享和传播拥有同等的权利。网民通过手机连接到互联网,并和其他网民一起交流探讨,因此,网络形成了社会上以另外一种方式的存在――社区,网民在这个社区当中可以自由交流,交流模式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开放性与廉价性
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当中,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这也正是互联网的核心技术思想:开放性。只要通过电脑、手机等网络设备,连接上网络就可以接收来自各界的信息,也可以将信息及时的扩散出去,并根据自身需要寻找有用的信息。此外,获得网络信息的成本相对于书刊、报纸等方式成本也下降了很多。
二、新媒体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效应
(一)新媒体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教育资源:视觉和听觉是人类与生俱来获得信息的两种重要途径。只有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对事物进行轮廓的勾画,进而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由此可见,视听的并茂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而网络刚好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图文并茂、声像并存。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对象,采用集体讨论、学生作答等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结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在课堂上的效率。
2.为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传统的信息获得途径相对单一,主要是通过书刊、报纸等纸质印刷将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内容受限,并且信息更新速度缓慢。这一切的不足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得到相应的完善。网络提供的信息除了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信息呈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毫无疑问新媒体更受青少年的青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3.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当代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严格参照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动态,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开放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由思想政治带来的民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网络成为了课堂上营造民主气息氛围的良好载体。在网络当中,学生能及时根据自身的需要索引网络知识库当中的信息,获得启发,还能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播,做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媒介,能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索取,让学生之间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彼此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目前,随着新媒体广泛的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新媒体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1.容易误导中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学时代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极其重要,不仅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第二特征快速成长的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这个阶段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不擅长对海量信息的正确处理。网站上的内容往往决定了网站的点击率和访问量,以此来吸引人的眼球。不少人为了追求利润,置社会责任不顾,将精神文化产品变为纯粹的消费产品,将网民引向错误的方向,误导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尤其是对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还有不少商家通过网络游戏的开发来谋求利润,网络游戏当中的内容也与我们传统的价值观背离。如果学生不能理性的对待这些问题,就有可能跌入网络的陷阱当中,不能自拔,行为规范也会受到影响,不仅影响学习,学生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弱化了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心灵沟通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新媒体的出现强行改变了这种交流模式,教师不再是两者交流过程中的主导。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能大量获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思想政治的教育上很难在树立标榜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当中的地位逐渐趋于弱化,师生平等交流的状态濒临打破的境地,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创新
尽管新媒体已经运用于教学领域,但是我国目前的新媒体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在技术方面也还有缺陷。要将新媒体切实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就必须完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重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找到适合当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教师个人的要求
1.当好“把关人”:网络逐渐成为青少年表达观点的主要依托,发表言论的主要方式,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大论坛。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在课堂自主讨论学习,引导学生理性的分析问题,排除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当好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直接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除了要达到《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外,还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的内容,进行灵活多变的转变,以便适应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学和新媒体融为一体,打造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的力量引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将有代表性的网络事件用于课堂分析,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二)对学校工作的要求
1.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创新的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并从中积累经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研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方向。
2.积极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坚持办学理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学校学风、校风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的好坏对学生都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下,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当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开展,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
3.充分发挥学校的引导功能:新媒体便捷性、共享性等特点,注定了新媒体的存在具有两面性:改变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腐败的道德思想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网络带来的不良风气正在冲击我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学校必须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网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QQ群、飞信、微信等通讯交流软件,构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积极引导网络的正能量,及时解决并纠正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
四、基于网络新媒体完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学校要与时俱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学模式的主流,不仅是在城市中学的课堂之上,网络新媒体的步伐也在向农村中学迈进。各个学校应当看到网络发展的趋势,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设立校园网络主页,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的疆土。教师也要改变自身观念,接受网络并运用网络,通过庞大的网络知识来储备自身的知识量,使其更好的在新媒体之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课下教师也要走进学生的网络生活,通过QQ、微信等通讯交流软件和学生成为好友,及时关注学生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问题,针对学生的问题实施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政府和社会要继续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主管因素。因此,在当下网络盛行的大环境之下,网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网络中绝大多数的不良信息、腐朽文化已经被封杀,但难免还是会有漏网之鱼逃出“制裁”。因此,想要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大网络监管的力度,从根本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环境;二是积极建设对学生成长有利的绿色网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道德观念。
篇9
[关键词]媒介素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致远(1981- ),男,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嘉兴 3140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69-02
现代媒体的发展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把握好当前新媒介发展的环境,利用新媒介中的积极因素,并将其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引导及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辩证的眼光来解读媒介信息、合理地运用传媒工具,使其思想道德水平获得较大提升。通过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的解析,重点阐述了在媒介素养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旨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媒介素养概念及其教育必要性
1.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这个概念最初源于英文“Media Literature”,该词汇的中文表达意义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即传媒素养、媒体素养、媒介认知能力以及媒介识读能力等,根据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应用环境有所差异。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进步,媒介素养的内涵及其外延也处于不断拓展的情况,在现代媒介传播环境下,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批评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等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对新媒体信息的理解、接受以及创造等方面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时代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媒介素养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和不可或缺的能力,充斥着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2.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人们已感知到新媒介对其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且深感新媒介正在改变着整个世界。对于大学生而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第一,大学生亟待加强媒介素养。大众传媒以其特殊的方式消除了传统概念上的道德及理想,且经过一种拟态环境阻隔了人们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这种拟态环境是媒介选择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点并偏向了后者,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以及结构化后所向人们展示的环境。而大学生由于其单纯的思想性格特征,使其极易将拟态世界当成为现实真实世界,从而使其价值自觉地失范。大学生是站在时展前沿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对新媒介的接受能力甚至要远远高于其他受教育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这些新媒介(如因特网)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呈现出“复合化”的发展趋势,约95%以上的大学生正在使用或者即将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来对新闻及信息加以获取,由此可以看出,应用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此外,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所呈现内容的了解比较模糊,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薄弱。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常常会出现对大众媒体的盲目跟风与崇拜、媒介素养的缺失等情况,使得消费至上以及娱乐至死的理念完全取代了精神价值的本位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亟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第二,高校教师队伍迫切需要提高媒介素养。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巨大的冲击与影响。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可以以数字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基本平台,自由地将信息加以与整合,且即时地进行网络互动。而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信息的传播往往是单向性的,教师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很多内容都是“硬塞”给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而随着Web 3.0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成为多向性的,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表明的观点可能也会在网络上,而且可能还有许多人持不同的观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如若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媒介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互动,而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也就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迫切需要紧随媒介的发展步伐,将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关联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将社会主义先进思想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将其培养成高品质、高素养的社会主义服务型人才。对于新媒介教育的内容而言,国内有专家学者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即体验、理解、知识、能力以及作用层次。上述层次呈现的是逐级递进的,澄清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培养媒介受众以及媒介传播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教育等。对于上述几个层次中的理解与体验层而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受众对媒体所传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而对于后述几个层次而言,受众应将其所掌握的新媒介方面的知识传递并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这就上升到社会责任感以及道德感层面。而这就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匹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较大的关联性与统一性,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应将二者进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媒介信息加以辨析,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方法上具有共通性。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可以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发:首先,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展教学活动,这在英、法两个国家较为常见;其次,其他课程中融入有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种形式多见于美国大学课堂教学之中;最后,将学生所学到的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应用并指导其进行实践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大的教育网。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具体而言,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疏导教育法、对照教育法以及自我修养法等方法。从方式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别,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同,同样也需要一个这样的教育网加以实现。由此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共通性。
三、媒介素养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基于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必要性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的阐述可以得知,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基于现有的环境,如何在媒介素养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大学生作为传播者的道德义务。在新媒介传播氛围中,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受众,其角色已逐渐转变为媒介信息的创造者及传播者,如很多媒介语言是由大学生创造的。将自己的观点、意思、态度以及想法正确、完整以及恰当地加以表达并传达出去,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的媒介主人,即媒介素养高的人。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应对媒介信息的传播方法加以了解,懂得如何正确地利用传媒工具将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传达出去;此外,大学生还应主动接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在充分认识到新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的同时,还应制作、传播真实有效及健康文明的媒介信息,而不能将谣言或者错误的言论传递至媒介制作中去。因此,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二者相融合的同时,应注重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观,以负责的态度去学习、传递自己的观点。
2.重视传播合力的形成,造就一批专业的网络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众多工作人员之间密切的配合,如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授课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言传身教本身就是教育信息的一种有效传递,均将会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不单单依靠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课堂、思想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专项的教育,也是贯穿在受教育者周围所有的教师、学校及各类课程中的。培养出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教育传播者队伍,同时赋予他们一定的管理特权,这是优化网络教育传播的根本保证。国务院及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行政干部领导、辅导员及班主任等。此外,还指出广大教职工均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对此,应该动员整个在校员工队伍,形成教育传播的合力,这是当前有效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加强自我学习,提升媒介素养水平。自我学习是受教育者在脱离教师的环境下,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在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使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及终身教育等方面的理念。作为受众的大学生,应积极地学习各种媒介素养方面的知识,并应用其学到的知识指导其行为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形成正确理念。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外加的,也是内化的。加强自我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能。同时,应利用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媒介素养的认识,并将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用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如可以将自己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相关观点传递至网络之中,供同学们进行分享讨论,能够很好地提升素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日益重要的今天,大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提高自身修养,对媒介传播知识及技能加以掌握,以更好地为其社会实践行为服务。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够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评价与批判能力,使其能够自觉地对不良的媒介信息加以抵制,且不会通过各种媒介去宣扬这些错误的信息。所以,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是当前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而且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领域、新课题。应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以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参与及支持,构建一整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从而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品格优良、业务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系研究[J].林区教学,2011(5).
[2]郑保章,程佳琳.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和培养[J].新闻与传播,2004(10).
[3]秦永芳.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8(8).
[4]王铟,李伟,李燕红.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6(6).
篇10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养策略;思政专业师范生
2019年4月,在全区教育大会上自治区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区”。从目前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看,建设教育强区的要求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肩负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也提出了重大挑战。本文以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在熟悉2018年和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比武大赛的基础上,联系教学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分析,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培养策略,以期为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的问题表现。第一,内容层面的教学技能缺失表现。首先,学科视野狭窄,思维固化。主要是指对所讲问题的分析理论视角单一,选择材料模式化。在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学比武大赛中有三位学生同时选定《诚信是金》一课,讲述时用同一个故事导入,其实针对这个主题进行选材有很多可选择的事例,这表现出了师范学生的视野狭窄、思维不开阔。其次,进行教材分析时,忽视单元内课文之间的联系,对教材案例的解读僵硬死板。如在《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的讲授中,仅设计了三个活动,并没有对教材进行前后相关内容的分析,教材解读非常僵硬。最后,教材目标选择的不适切。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常常会出现如教学目标不够准确,缺乏弹性,不可测,不可行等不适切的现象。比如,在《伸出爱的手》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观察和了解残疾人,此环节显得较为生硬,最后只能把知识硬塞给学生,把情感强加给学生。第二,形式层面的教学技能缺失表现。首先,教学流程程序化。主要体现为教学过程中机械地按照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进行,只是导入新课、学习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程序化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融会贯通地进行流畅的课堂教学。其次,课堂导入部分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虽然参赛学生都注意到了导入新课的重要性。但导入往往和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多大的联系。如《我的家乡》一课,播放十分钟自己家乡的视频进行导入,这与教学内容脱节。再次,讲授过程中承转不充分,结语不恰当。讲授过程中上一个环节和下一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很突兀,不流畅,不自然,不能很好地连接穿插在一起。最后的结语部分理应在内容上进行提炼和升华,但事实上只轻描淡写或者概括性的说明,并没有做到提炼和升华。最后,多媒体课件使用能力不强。在课件制作上或者重形式轻内容或者效果欠佳,不能很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要么过于重视视听觉冲击,轻视了教学内容的主体地位,要么课件制作中有很多不符合规范的设置,如字体太小、一张幻灯片中颜色太多等。(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一是学科视野窄,平时专业知识素养积累不够。上述有关教材分析问题和教学目标选择有偏差,都源于专业知识基础不扎实。二是缺少教师专业情怀,对教学技能训练认识不到位。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见习时间少,对中小学的日常工作了解不多,没能激发出教师专业情怀,认识到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三是实训课程开设占比少,技能训练时间不足。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只有一门《课程与教学》,实训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周学时为4学时,共计72学时,致使技能训练时间无论课上训练还是课下训练都不能满足技能训练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策略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学科知识素养。思政专业学生除此专业涉猎之外,还需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了解最新动向和有关信息,使自己的认识与时俱进。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属于通过高考升入大学的专科生,普遍基础较差,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积累较薄弱。针对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进入大学后,在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应该有三年一致的体系化设计:初期专业学习之余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每人读一本书,不限定书的内容,政治、经济、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都可以,周末召开一次阅读分享会,并提交一份读后感;中期为增强未来教师的学科敏感性,师范生每天以新闻报导的形式记录每日阅览的新闻和形势动向,每天第一节课之前在班里轮流分享,每个月收一次,作为日常考评的依据之一;后期在前面两个阶段的积累基础上,专业教师要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在日常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文献方面带动学生,每周布置阅读作业。同时进行输出型导向的阅读,每周一次教学设计作业,任课教师每周批改,从选题原因和说课两个方面进行撰写,作为过程性考核评价的一个项目。(二)激发专业情怀,增强专业技能训练意识。任何教学专业技能的展示都意蕴着专业意愿和专业情怀。高师思政专业的师范生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到基础教育的最底层工作,最近三年鉴于就业形势的压力,他们大多去了村级小学就业。农村的交通、气候条件、学校内的管理制度及人文环境等都不是他们在高校时想象的样子,还要面对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有些家长不会说汉语,授课过程中学生和他们不能进行有效沟通。部分学生刚到学校就被学校任命为校内各部门的兼职坐班人员,教务处、后勤、办公室等,除了教学业务还有繁重的行政工作,如果没有强烈的从教意愿和专业情怀,他们会在苦闷、抑郁、彷徨中荒废了自己的业务成长。所以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高师思政专业学生的专业意愿和专业情怀。大学一年级要带着实践观察的任务进行观察实践活动,感知感悟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可,观察、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学校正常运转的秩序,班主任教师的一日工作安排,少先队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感知教师的生存状况等,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观察见习。大学二年级要增强对教学各环节的了解和感知,领略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了解学生的特点,以此增强师范生对基础教育学校、学生、教师和教学的感性认知,调动其内在的情谊,提高其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需求意识,增强其自我成长的愿望。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体悟见习。大学三年级要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教育顶岗实习,进行为期16周的教育实习。师范生通过和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对学校日常生活的熟悉,在实习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教育实习任务,理解各种教学技能蕴含的教育思想,体会其背后的意义。结合教育实习,反思其教学技能掌握、运用的程度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差距,增强专业技能训练的意识。(三)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实践模式。首先学校层面,作为主管教学的教务处应整体设计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的一体化教学实践计划,设置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统一反馈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严格见习、实习和研习的过程管理和考核标准。其次,以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为契机,加强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每个学期互派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高校教法课程教师去小学承担小学生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小学教师去高校担任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每周不少于4个学时的课程教学和教研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互通有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再次,加强顶岗教育实习专业指导,既选派专业教师到实习点跟踪进行教学指导,又在实习点安排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高校教师的理论指导、实习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师范生的实操训练,共同推动教育实习,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水平。受师资数量的限制,目前高校的实习带队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对学生进行按比例的跟踪指导和反馈。实习指导教师大多是业务能手和中层骨干,繁重的工作也不能保障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实习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和跟踪反馈。这些就需要高校加派实习带队教师,按照1:30的比例配备实习带队。并且,实习学校要安排有责任心和年富力强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凡.信息化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3):112-113.
[2]罗紫薇,余炳元.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和策略研究——以韩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4):128-13.
[3]张国忠.三学期制下,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6):179-181.
[4]黄秀琼,尹文江.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技能与微格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