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旅游行业发展

篇1

一、引言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酒店行业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性。但是,在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全方位的服务意识、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酒店行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从这些方面出发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改变目前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实现酒店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在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酒店行业的服务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但是,目前我国酒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其目前的发展理念依旧是为客户提供食宿,并未从思想上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尤其在文化旅游背景下,客户对酒店的要求更高,由于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使得我国酒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区都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将其视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这就对酒店行业提出了重要的要求。目前,我国酒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比如休闲区、餐饮区、运动区等等配套设施还没有全线运营,这使得我国酒店行业的服务功能大大下降,客户的满意度也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酒店行业周围的硬件设施还不健全,客户难以在酒店周围得到全方位的服务。这同样是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缺乏明确的发展计划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酒店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使其营业额不断下降,甚至很多星级酒店都在缩减自身的规模。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下行导致的,但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酒店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其发展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同时不注重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盲目扩大自身的规模,一旦面临经济下滑将使得很多酒店面临生存的难题。在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未能与各旅行社和文化部门签订协议,因此其发展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四)缺乏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文化旅游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文化旅游酒店,但是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文化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不断增多,但是其数量和掌握的技能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酒店的发展需要,由于酒店管理工作目前基本依赖于酒店内部的人才,其管理意识和能力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等等都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文化旅游业的需求,因此其发展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

三、文化旅游背景下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酒店行业的服务意识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酒店行业要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全面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酒店行业本身属于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将直接决定了其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一方面要积极改变其现有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不断向国内外知名酒店进行学习,比如香格里拉酒店、希尔顿酒店等,通过学习其服务理念,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二)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一方面,酒店行业要借助于文化旅游之风,在酒店内部设置专门的休闲区、运动区和餐饮服务区等,完善自身内部的配套设施,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另一方面,要与周围的其他行业进行协商,共同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大量的客户前来入住,提升客户的入住率,更新周围的配套设施,使得客户能够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享受到全方位的酒店服务,实现酒店自身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明确的发展计划对酒店行业而言,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是其发展动力会不断减小,因此酒店必须要建立明确的发展计划,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采取有步骤、有序的发展,不能盲目的扩大自身的规模,降低运营风险,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满足当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培养和引进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如前所述,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酒店管理人才。一方面,要对内部的人员进行培养,提升其酒店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逐渐使其走向管理岗位,为酒店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要从酒店外部引进文化旅游及酒店管理人才,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引进模式,为酒店行业的管理及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大程度上促进文化旅游背景下酒店行业的发展。

四、总结

篇2

成吉思汗陵,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成吉思汗的象征,是祭祀这位伟人英灵的神圣地方。它以优美的草原环境、神秘的人文景观显示着草原帝王陵雄姿,成为著名草原文化圣地,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百家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并且以独特的祭祀文化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吉思汗陵园,以具有蒙古民族建筑风格的三座相连接的陵宫大殿为主体,由苏勒德祭坛、商更斡尔阁、祭祀文化展览馆、碑亭、九十九级台阶式步道、成吉思汗出征铜像、甘德尔敖包、成吉思汗鄂尔多(行宫)等诸多文物景点组成。

成吉思汗陵守陵部落达尔扈特人,近八百年来世代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原型“八白宫(室)”,完整地继承和保留了十三世纪蒙古王朝时期的神秘的祭祀文化和独特的宫廷文化。成吉思汗例行祭奠每日都要举行,大的祭奠每年举行数十次,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蒙古民族文化之结晶。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之神圣摇篮,祖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内蒙古草原景色迷人。日前,记者专程乘车来到风景秀丽、气势恢弘的国家4A级旅游区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采访了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祁・毕西日勒图。

“我们要把成陵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胜地。”一见到记者,祁书记就开门见山。他说,当前,鄂尔多斯市正处在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集中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2006年的党代会上,市委确立了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宏伟目标。成陵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化旅游景区,作为鄂尔多斯的窗口和门面,更应该有这种敢于领先、敢于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因此,新形势下,做好管委会的工作,对推动成陵旅游业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创造新业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迎庆”迎来成陵发展新机遇

现在成立60周年大庆工作已经胜利结束了,但“迎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没有结束,“迎庆”工作收获之丰、影响之大,在成陵乃至鄂尔多斯市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必将对成陵今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迎庆”促进了成陵文化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开展迎庆工作的这几年,是成陵地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自从2001年成陵的开发建设启动以来,到2007年,成陵旅游区开发和陵园保护、修缮、建设的总投入已经达到7.8亿元,其中陵园投入2.2亿元,旅游景区投入2.7亿元,伊金霍洛镇投入2.9亿元。这些投入是开发建设前52年投入总和的48倍。成陵占地面积由1.5平方公里增加到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其中陵园占地面积比过去增加一倍;文物旅游景点由原来的14处增加到27处。接待国内外游客从开发建设前的年15万人次增加到年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多万元,是开发建设前635万元的近8倍。农牧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2500元增加到6287元,并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列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被列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础。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1~8月份成陵旅游区实现总收入3650多万元,其中陵园1417万元,到年底有望突破2000万元。

其次,“迎庆”成功打造了草原帝王陵的新形象。成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魂,加快推进成陵旅游区的改造建设,仅2007年,建设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特色景观道、夜景亮化等方面的重点工程资金投放达5000多万元,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景观照明1100多盏。大庆期间,成陵旅游区以较高的现代化水平和层次品位、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草原特色、良好的环境质量和适宜人居、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展示了草原帝王陵的崭新形象和特殊魅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宾客前来观光旅游。

今后工作思路更多,发展前景更好

祁书记强调,根据鄂尔多斯市委对成陵建设提出的“弘扬蒙元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富裕地方百姓”的精神,成陵人要依托这一著名品牌,把成陵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帝王陵旅游区;把成陵的祭祀文化推向世界,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成吉思汗、成陵历史文化的研究也要达到一流水平,使成陵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层次,将成陵旅游区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到60万人次以上;力争使得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职工及周围农牧民收入达到全国同类地区最高水平。

篇3

旅游工艺品是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旅游业的收入,对于丰富旅游市场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对于旅游工艺品的质量要求进一步的提升,增强旅游工艺品设计的艺术效果是未来旅游行业工艺品设计的趋势。本文对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构成艺术形式美进行分析,明确旅游工艺品设计中构成艺术形式美的要求。

关键词:旅游;工艺品设计;构成艺术;形式美

旅游工艺品是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旅游事业延伸物化的体现。能够使游客感受到旅游过程中带来的乐趣,这种独特的旅游文化能够集中的体现旅游地区物质资源、文化特点。游客的审美要求不断的提升,特别看重旅游工艺品内在纪念性、艺术价值。加强旅游工艺品设计水平,能够全面的弘扬本地文化,进一步的提升旅游地区市场竞争力。

一、旅游工艺品设计中构成艺术形式美要求

旅游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发挥关键作用。在旅游行业中工艺品是旅游行业发展的衍生产品,将会提升旅游行业的质量水平。但是旅游工艺品的发展还没有与旅游行业相适应。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满足人们的消费理念,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化旅游工艺品综合水平。因此,在进行旅游工艺品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体现传统文化,结合地方特点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创新工艺技巧,不断的开拓思路。现代旅游工艺品要充分的体现地域化特点,注重现代艺术理念的应用。只有设计出完美的旅游工艺品才能够不断的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使旅游行业进一步的繁荣。

二、旅游工艺品设计中构成艺术形式美的应用

1、重复构成

旅游工艺品设计构成艺术形式中重复构成是基本形,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被广泛的应用。重复构成主要针对的是旅游景点区域内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重复构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使游客感受到秩序井然。重复构成将建筑动感得到充分的体现。在重复构成中体现建筑的渐变状态。建筑基本形在设计的时候会结合实际景色,按照一定的规律体现阶段性变化特点。这种变化主要的体现在事物大小、高矮等方面。旅游工艺品设计过程中会按照设计元素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比例进行有序的事物排列,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工艺品艺术造型。并且在形式上将会使游客更容易接受。

2、相似构成

旅游工艺品设计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呈现。因此在旅游工艺品大小、形状、材质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相似性。这也是旅游工艺品艺术构成的主要方面。相似构成将会使旅游工艺品具有调和统一效果,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均衡性。旅游工艺品设计要满足不同类型的游客,在设计的过程中也会融合特异性,强调自身与其他工艺品的差异特征。但是这种形式美表现主要应用到照明设施中,这样能够使游客感受到视觉上的形式美感。

3、色彩构成

旅游工艺品设计要充分的掌握对于色彩的理解,在色彩构成中体现艺术的创新思维。色彩构成是旅游工艺品较为系统完整的阐释色彩应用。并且能够利用色彩对表面形象进行物化,体现色彩效果。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中基础学科,同时也是艺术重要构成部分。在旅游工艺品形式美构成中色彩将表现工艺品的材质等。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色彩构成能够提升旅游工艺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提升旅游工艺品内在价值,保证审美效果最为重要的增值因素。完美的色彩设计要将色彩本身的审美性与旅游工艺品所具有的纪念性和实用性实现紧密结合,以此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应高将旅游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与消费群体的特征相结合,实现产品形态的协调的色彩关系,实现色彩的内在统一。由于不同工艺品在结构和材质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导致其对色彩的要求也存在很大不同。

4、立体构成

通过材料对旅游工艺品形态要素进行组合,这种艺术形式美是立体构成的主要方式,在旅游工艺品的体现上呈现三维造型。旅游工艺品在本质上将就是三维造型的一种体现,能够与平面色彩构成完整的旅游艺术品。立体构成能够更加完美的阐释旅游工艺品的理念,对于旅游工艺品艺术美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设计人员要进行立体构成理念的应用实践,充分的掌握立体构成理念的主要形式与方法,不断的提升对于立体构成理念的认识,整体提升对于立体构成理念判断能力。立体构成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较为明确,掌握点、线、面、体构成要素,这样就能够应用立体构成理念进行最终形态的创造。最大限度的丰富旅游工艺品样式。在旅游工艺品设计中应用立体构成将会更加吸引游客的目光,使旅游工艺品的美感层次不断的提升。同时能够体现旅游工艺品内在韵律之美,将地方特点充分的融合其中。立体构成对于提升旅游行业市场竞争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提升旅游工艺品在现代旅游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升旅游行业整体质量,树立社会形象。旅游工艺品对现代旅游行业的推动作用不能够忽视。并且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对于旅游工艺品设计创新显得更加的重要。旅游工艺品设计应该注重本土文化应用,结合传统技艺,充分的体现现代工艺品形式美特点。将传统设计方式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有机结合,这样能够不断的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赛.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构成艺术形式美研究[J].大众文艺,2014,3,30

[2]韦剑华,孙琳.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构成艺术形式美[J].旅游论坛,2012,5,15

[3]李文雯.关于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构成艺术形式美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3,23

篇4

——在XX旅游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XX镇党委委员 XX

(20XX年XX月XX日)

各位会员、经营业主:

大家好,今天是XXX旅游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天,是XXX旅游人多年来期许实现的一天,代表党委政府对今天会议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下面,我围绕协会成立的背景、职责以及如何履职尽责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协会成立的背景

行业协会是一种由会员自发成立的、以行业为标识的、非营利的、非政府性的、互益性的经济类社团法人。协会是规范行业市场,强化行业自律的中坚力量,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基于XXX旅游发展现状,成立旅游观光开发协会势在必行。

一是各项深入战略推进的必然结果。随着XX市委、政府“XXX”全域旅游战略,县委、政府“XXX”战略,镇党委、政府“XXX”战略的深入推进,打文旅牌,XXX是XX旅游的“龙头”,旅游发展必须走前列、打头阵,旅游行业市场必须规范。

二是全域旅游品牌创建的必然要求。县采取以创建促提升的举措,全力提高全域旅游发展水平。目前正值XXX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关键期,创建规则严,标准高,对旅游市场规范运行,管理服务水平有极高的要求,协会能够最大限度激发行业经营者内生动力,提高行业自律效能,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三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近年来旅游产品体系不断丰富,旅游市场逐渐细分,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农业旅游等产品逐渐风靡市场,与之相应的研学旅游协会、康养旅居协会等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旅游行业快速发展,协会力量也不断充实壮大。如今XXX旅游业蓬勃发展,呈井喷之势,成立XXX旅游观光开发协会正当时机。

二、协会的职能职责

XXX旅游观光开发协会是一种综合性组织,具有多重职能。一是代表所有会员的共同利益,要积极为会员群体撑腰呐喊,谋取利益。二是作为政府部门与经营业主之间的桥梁,准确向政府部门传达企业的共同诉求,同时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旅游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政法规和有关法律。三是制定并执行旅游行业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本行业企业之间的经营行为,规范市场运行。四是对旅游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维护行业信誉,鼓励公平竞争,诚信经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五是受政府相关部门委托,可以进行资格审查、签发证照、资格认证,发放各类资格证书等。六是进行信息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咨询服务、举办展览、组织会议等。七是带头宣传推荐XXX,美化XXX形象,不断扩大XXX旅游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八是对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结果,建立旅游行业发展数据库。九是针对基本统计数据进行深入调查,深度挖掘本地区文化内涵,提炼本地特色,研究本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出版旅游行业刊物,供商家和政府参考。

三、如何履职尽责

一是树立大局意识。紧跟党委政府步伐,服务XXX旅游业长远发展大局,要有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要有长线思维,敢于舍弃短期利益,谋求长远利益,积极充当政府和商家之间的桥梁和剂,融洽政商关系,切实维护全体会员的利益。

二是固守法纪底线。遵守法律规定,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确保协会成立、登记、换届、备案、财务收支等都有规可依,有据可查,有迹可循。自觉服从行业主管、登记监督部门管理。

三是常态精进学习。掌握旅游行业最新动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保持敏感嗅觉,带领会员学习旅游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加强服务技能培训,强化与旅游发展高水平地区来往交流,汲取经验,取长补短。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休闲旅游 高技能人才 旅游产业

[作者简介]张文莲(1973- ),女,四川绵竹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管理。(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j2013214)和2013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培养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R30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15-02

当前,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事实,每年旅游专业毕业生数量突破十万,但约有1/3的学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其原因包括旅游企业竞争实力不足,无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以及不愿意接受没有相关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旅游企业提供的职位。高职旅游院校应重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

一、当前我国休闲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本科化趋势,学校很少考虑行业需求,使得培养的人才因为缺乏行业能力而受到市场的排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不足。

1.沿袭传统培养模式,旅游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一直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讲解,讲解过程多围绕教材进行。学生只能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教材知识,片面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当前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多用来应付考试,与实际联系不大。这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创新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当前旅游产业的具体需要。当前旅游专业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很多旅游专业的教材只不过是相关专业内容的简单拼凑。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但与旅游行业发展形势紧密相关的旅游业传统文化交流、旅游业农家乐经营管理等内容却很少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国旅游专业的高职教育教材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实际需要。

2.师资力量亟待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建立。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学科,旅游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对旅游行业的实践了解不深,缺乏旅游知识的更新。其中也有部分专业教师通过潜心研究,理论知识掌握十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够,尤其是农家乐经营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不能单纯依靠专业书籍就能学好的。教师如果只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积累,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就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从高技能人才体系的建立情况来看,当前的旅游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品牌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相结合,复合旅游产品不断增多,但复合型旅游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旅游人才创新水平较低,无法适应企业转型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高要求。我国高职人才培训体系不适应当前教育新发展,研发投入力量不充足,旅游专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行业培训力度不够,专业化培养水平不高。第一,培训机制严重滞后。培训脱离实践管理,培训渠道狭窄,培训过程笼罩着浓厚的行政色彩,缺乏系统的培训思路。第二,旅游培训基础较差。部分培训教师没有取得相关合格证,培训教材结构不合理,培训基地品牌建设薄弱。尽管高职旅游学校的培训机构设置了相关专业,但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三,培训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且培训效果不高。

二、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旅游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我国的旅游行业很长时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合理性较差。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不管是旅行社还是旅游景区都是如此,人才流失率高达20%以上。其中,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业务能力较为出色、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流动性最强,人才的高流动性使旅游行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高职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首先是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时总是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旅游行业新形势的发展,旅游行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强的需求,但高职旅游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另外,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在质量上低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都满足不了岗位的要求。

3.国际化旅游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高职旅游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压缩品,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紧紧围绕旅游知识,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高职生在理论方面比不过本科生,在技能方面比不过中专生,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因此,高职旅游院校要紧跟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如旅游投资分析、出境旅游线路策划以及旅行社职业经理等紧缺人才,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及对策

创建新型的旅游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注重同时满足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者的具体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旅游专业的紧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旅游行业培养大量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且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综合性旅游专业人才。

1.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业高技能人才体系构建的内容。创建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解决三对矛盾: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之间的矛盾;学校落后的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所以,高职旅游院校在设置培养内容体系时应注重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进行。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材内容。在设置专业前,既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考虑将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既要调查研究企业当前需要的人才种类、要求,也要重视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一定要以学生掌握旅游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是一位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他认为设置课程一定要重视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观点对培养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素养。以提高学生的旅游行业能力和旅游职业技能为基础,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建立课堂理论学习同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旅游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摸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高职院校一定要开阔视野,积极学习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分,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或者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去旅游企业学习旅游经验,高职旅游院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旅游人才为学生传授旅游行业中的工作经验,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双赢”。

三是尝试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注重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选择边工作边学习。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当前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提高就业能力,毕业后,不但要拥有毕业证书,也要拥有相关技能证书。另外,要加强旅游院校的改革力度。政府要利用自身力量,为与旅游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旅游集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来自于民间的资金支持旅游学校的建设。

2.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旅游专业教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并体现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旅游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从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多个角度出发,培养操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坚持“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形成办学特色,建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能够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精妙绝伦的人文景观的好习惯。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符合这一点,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旅游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高职旅游院校应严格控制专业教师的学历条件和实践经历,保证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为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而教学管理人员理解教学目标的程度又决定着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限于教学管理人员针对某一节课进行,而关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质量却很难及时做出评价,或者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已经没有机会改正了。所以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每一节课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三要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国际旅游市场来看,当前竞争的最关键问题是专业化旅游人才的竞争,而旅游专业人才需要相关制度来认定,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旅游人才认定制度。具体来讲,旅游专业人才认定制度应涉及从业资质、执业规则以及分等定级等内容。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客观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同时旅游人才质量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无论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还是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旅游教育基础上。高职旅游院校一定要重视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为旅游行业的经济增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旅游行业向支柱产业迈进。

[参考文献]

[1]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2]车秀英.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渠道改革[J].职业技术,2009(10).

[3]李因,汪艳丽,梁磊,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魏敏.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

篇6

但是旅游业在置于大众需求、超常发展的态势下,其自身发展的问题也应予以正视。作为旅游职业教育者,我们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从旅游职业教育的视角探讨旅游产业发展缺少什么、旅游职业院校应做什么。

旅游产业发展缺少什么?首先是文化融合不足,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内容和主体构成,既事关文化的发展也事关旅游业的未来。当下旅游更多关注景点、产品、酒店等有形内容的建设,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旅游文化要素含量等工作开展的较少,旅游缺少了文化要素就缺少了持久的动力。其次是人力资源短缺,旅游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层次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旅游教育对行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同时旅游业入职门槛较低,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人才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再者是精细服务不够,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充分满足,高品质度假休闲产品不足,服务品质提升不够,对质量服务的重视不足,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旅游失信与文明旅游素质不高共存,真诚服务游客、让游客乐享旅游的意识还需要加强。

旅游职业院校应做什么?旅游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工作,培养适合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以支撑和引领旅游行业发展。

一要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扎实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旅游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开展广泛实践符合成长规律。在新形势下应突出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对接。

二要培育职业精神。企业认为作为核心素养的职业精神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旅游职业院校应以强化学生服务意识为重点,将职业精神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根据旅游行业特点,重视培养学生服务、沟通、抗压等职业能力。

篇7

1.1满足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逐步凸显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优势。在我国“结构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更是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的有效支点。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9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基地,旅游专业的设置必须以旅游产业特色为出发点,开设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旅游课程,以满足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1.2满足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定位需求

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定位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旅行社要求旅游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外部联系、计算调节以及营销策划的能力,还应该掌握时展所要求的电子商务、虚拟导游以及旅游咨询等业务能力;第二,景区需要大量的经过中高等级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导游员、解说员和旅游策划人员;第三,与传统的旅游酒店服务人员相比,社会对旅游酒店的管理人才的要求向综合化转型,他们必须具备服务、管理、外语、人际交往等综合服务能力。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满足旅游行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要求的关键。

2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策略

2.1专业对接产业,突出专业特色

加强旅游行业岗位人才需求预测,切实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调研,深入行业、企业,掌握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旅游服务和管理岗位对旅游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对接。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之间关系紧密,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强调专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指导,教学工作以行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要突显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理念的特色,课程安排要与职业岗位要求紧密相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特色”、“精致”、“精品”的原则,突出旅游专业特色。

2.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制订严格课程标准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认真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及旅游行业用人岗位能力的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制订严格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优化调整课程结构,重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旅游职业标准为基础,以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准,开发具有旅游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通过职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融合,根据旅游职业资格的鉴定标准,针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个性需求,开发出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企业岗位培训等课程;根据旅游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以空间教学常态化为推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与旅游行业发展和用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2.3深化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

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作用,是改革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旅游企业将自己所需人才的培养触角延伸到职业院校,而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以企业的生产实际来引领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共同制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考核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共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创新等实现双方“共赢”;职业院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利用假期安排教师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聘请旅游行业的资深管理人员进行来校专题讲座,或参与教学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团队,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4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进行职业性情景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学生将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回学校请求教师的帮助;在实际的岗位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动手能力的全面提高。

2.5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要建立相应考核评价机制来加以保障。要组织旅游行业专家与院校合作开发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强化抽查结果的运用,切实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要依托旅游管理部门、企业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完善自我监控机制,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要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结束语

篇8

文化以创造性精神劳动形式产生,通过积极创新与继承发扬才能稳固文化地位,这也是文化发展内在本性和文化发展关键点所在。需知,只有不断的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保证文化自有特色,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因为无论任何国家和地区,其本体旅游文化始终都不是静态与不变的,都会在不断发展中加以完善,所以应适时进行旅游文化整合与旅游文化创新,之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整体文化结构与发展轨迹,对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以及相关旅游中介体等进行有效重组,以达到预期操作目的。

一、旅游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利于旅游品牌塑造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核心任务便是要在具体实践流程中去进行当前文化缺陷反思与不利局面调整,要做到去糟取精、正当扬弃,随之要与基本时代要求达成吻合,满足时展需求和旅游文化发展需求等,从而更好更优的设计出优质旅游动机,激发与吸引旅游者进行参观与欣赏。旅游文化创新务必具备一定民族特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先进旅游文化产品等,全方位、都角度进行旅游文化品牌创建,形成较为新颖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

(二)助力文化水平提升

应该了解到,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水平内容中的重点,其主要是指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力量,所以此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文化创造力,文化创造力是民族生存的根本动力,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创造力内容和精神文化创造力内容两种。旅游文化以民族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形式产生,对其进行创新显得十分有意义,并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领域的发展。旅游文化创新能够在世界平台上与其他国家达成立体式交流和开放式交流以及多元化交流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文化内涵完美创新,有效提升我国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

二、旅游文化创新策略要点分析

(一)文化素质强化

具备文化修养才能使得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假设脱离文化,那么旅游文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旅游者文化素质提升是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旅游者发展环节内,旅游商品要素和旅游服务要素至关重要,要对上述二者进行创新补充,营造充实旅游氛围与满意旅游氛围以及有价值旅游氛围。不同类型旅游区域,旅游者素质应该是一种超越性精神思考与精神追求,只有达成文化素质强化才能完善自我,并助力旅游业发展。所以应突出软性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文化意识作为主要导向,在此背景下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摆放在正确位置之上,有力彰显不同类型文化底蕴,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让旅游者心存期盼,并以此种方式带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源利用

旅游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中详尽文化内容,随之对相关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与重新定位,逐渐培养文化底蕴有所缺失的旅游资源文化。借助河潭景区与峡谷景区以及湖水景区等进行文化宣传,因为此类景观均是依靠地区地貌而形成,可进行景观发展过程科学性内涵宣传,要让旅游者体会到景观渊源和基本发展历程,不仅如此,旅游者也会从中找寻诸多事物演变规律,增加了对地区景观的深度认知。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主要包含地貌内容、地层内容、矿物内容、气候内容、江湖内容、土壤内容、植被内容、花卉内容和社会内容以及民俗民居内容等,通过不同类型事物的分析与探索,来提升旅游者本体景观观赏鉴别能力,再有就是景区亭台楼阁以及灯光系统等,对这些事物加以创新设置与配合,通过合理布局与积极利用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效率。

(三)人文资源探索

此条首要一点就是应对历史遗存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加以利用,从历史方位去寻求旅游资源本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态势及内在史学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历史遗存现状内容中和对应艺术特征中去认真考究,主要分为绘画内容、雕塑意识内容、建筑艺术内容和书法艺术内容以及设计艺术内容等,务必做到尊重历史,在此基础上也要尊重发展实情,最大限度上还原旅游资源本真特质,维护传统旅游文化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中,社会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需适时挖掘其潜在内涵,通过异质文化传统挖掘和地方方言文化挖掘以及地区居民风俗习惯挖掘等来展现社会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运用此种方式正确引导旅游者形成良性思维,从而为其带来充裕满足感。

三、结束语

篇9

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人开始选择在闲暇时间出外旅游,借此缓解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等。但原有旅游管理体制尚未得到完善,这导致当前旅游业发展遭遇瓶颈。所以,选择分析当前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并结合实际规划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方案显得极为关键。

一、旅游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随着旅游景点数量的持续暴增,涉及整个旅游行业的管理秩序也变得有些紊乱,所以,当前急需尽快建立健全严格的旅游管理体制,通过对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改革的实际状况观察,笔者发现其存在的有关问题具体如下。1.法律法规不健全。旅游管理必须要依照旅游行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但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所以使得这部分问题很难及时得到解决,严重时甚至会接连催生一些非法牟利行为,从而导致出现过度消耗游客的财产的问题,威胁到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2.管理体制不科学。任何旅游项目都会同时涉及到多个行业,毕竟只有一个区域的旅游事业繁荣,其才会顺势推动当地餐饮、交通、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完善,实现经济的协调性发展。然而想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同时考虑多种因素并制定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正因为相关管理人员对旅游业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才使得对应的管理活动毫无秩序,导致商家侵犯游客权力的事件接连发生。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口碑,甚至会直接遏制整个旅游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与实践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即强调有关管理部门要依照特定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和游客利益保障需求等,设置更加正规、严谨的旅游管理类法律法规。(1)明确定位旅游管理的方向,了解基于旅游单位、行业商家、游客等不同主体的诉求等,制定富有针对性的管理类法律法规。(2)力求定期结合实际来补充对应的法律法规内容,让旅客的基础性利益得到保障,且及时发现和惩处那些存在违法行为的商家,促成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创新旅游管理模式。首先,有关机构需要客观对待旅游管理的种种优缺点,随后结合实际来开发出更加健全的旅游管理模式。即持续引入更加高端的技术设施和管理服务理念,力求在多次实践总结后,确认出最为合理的旅游业经营模式。其次,要尽快做好对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化工作,创建更加独特的旅游品牌,随后获取更高的知名度并实时性强化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影响力。3.调整原有运行体制。步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所以传统的旅游管理体制明显已经很难迎合信息化时代下民众不断扩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如若不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旅游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严重时甚至会直接遏制旅游行业的可持续竞争与发展。所以,人们必须定期关注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状况,随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内容。如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做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重新定位工作,在规避传统体制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全方位保障旅客基础性利益的前提下,融入更多国外优质性的管理经验,并且充分考虑我国各个区域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随后树立起专门性的旅游管理体制。综合发展是必然走向,这一发展模式和单体产业发展相比,优势更大。旅游业需要将吃、游、住等产业融合起来,实现综合发展,转变传统运行机制,将诸多部门和机构加以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规模化效益,彰显完整产业链,稳步推动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双向发展。4.确定未来发展目标。我国的旅游总局已经对国内旅游行业的基础性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等进行详细说明,要求旅游管理部门集中修建一些非盈利的旅游项目和基础性设施,督促企业商家负责处理好盈利项目和对应产业的投资运营任务。特别是经过生态旅游行业的兴盛发展之后,除了使传统旅游运营模式得以优化之外,更是充分验证了如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全方位迎合不同游客的各类感官体验诉求,并且带动特定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发展。如甘肃省政府计划以6年为期限,相继完成投资8000亿元、创建7万km的公路和铁路的目标,在确保使全省交通建设步伐持续加快之余,向社会大众提供自驾游和周末短途游等便捷式服务,最终为本地旅游业协调性发展提供不竭的推动力。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为了能够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上尽快取得成就,不同区域可以参照上海、武汉、北京等发达城市的成熟性管理经验,并结合自身区域的旅游经营情况等,开发出更加适用的新型管理模式。上海旅游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获取优异的成就,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金融旅游路线极富特色且结构完善,诸如外滩和陆家嘴等金融旅游路线,其发展的目标就是在适量增加经济效益和扩充产业规模前提下,长期维持不同行业和政府有关部门间的协调关系,经过这一明确定位,加上特殊地区优势的支持过后,上海都市旅游项目得以快速运营和发展。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凤凰乡村旅游 竞争力 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概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在20世纪不断发展成熟,变成非常普及的旅游活动,并逐渐融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而成为高端的新兴旅游方式。目前在欧洲全部的旅游活动当中乡村旅游占据的份额高达15%~26%,尤其是法国非常盛行乡村旅游,仅仅是乡村旅馆创造收入就占据了1/4的法国旅游总收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行业的一个新型增长点和爆发点,其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①是现代乡村旅游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趋势:一方面是现代流行的社会旅游拥有综合性消费需求,传统单一形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难以产生显著的吸引力;与之相反,综合性的旅游项目和目的地,由于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性、享受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等多个层次的需求而激发旅游者强烈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是追求特色项目。当前流行的潮流旅游方式在于提供给旅游者极具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满足其特定的目的和兴趣,而特色旅游项目恰好能够迎合诸多旅游者的实际需求。第三方面是回归自然,能够追求和享受自然的原生状态。第四方面是强调积极主动的参与。②从乡村旅游的产品层面来看,乡村旅游创造的产品兼具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和观光旅游三位一体的特征,又拥有融合特种旅游、享受旅游和健康旅游为一体的能力,由此,乡村旅游作为综合性的旅游活动,能够同时满足旅游者诸多个性化需求。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的大背景是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伴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黄金周和双休日制度的普遍推行以及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大力推行实施,乡村旅游达到迅猛发展,全国有超过1/3的农村贫困人口从乡村旅游活动当中获得好处,其中有超过2000万人因此而摆脱贫困。当前国内乡村旅游项目已经形成了以下4种成熟的模式:景区依托型(例如黄山风景区周边的宏村、西递)、都市依托型(例如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旅游线路依托型以及农村依托型(例如贵州的特色村寨,江苏乌镇、同里、周庄)

二、凤凰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趋势

湘西凤凰处于湖南西部区域和黔、湘两省的交界区域。它是西部的云贵高原向着江南丘陵的中间过渡区域。凤凰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生态环境保存良好,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凤凰地区还拥有迷人秀丽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政府对当地旅游行业的极度重视,使凤凰地区的旅游产业拥有了超越常规的跨越式发展速度。湘西自治州、怀化、张家界依托自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精诚合作,构建了初具规模的“大湘西旅游圈”,而这个旅游圈的中心正是凤凰景区,凤凰地区的旅游产业得以高速增长。而乡村旅游作为既时髦新颖又古老传统的旅游活动,逐渐成为当前旅游者的追捧热点。广阔的乡村变成了旅游活动的目的地,乡村民俗、乡村风光、乡村生态、乡村生活等变成了旅游活动的客体对象,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活动的项目种类和产品系列,旅游者获取的旅游体验也能够更加全面。景区周边地区乡村旅游活动的高速发展为凤凰地区的农村经济创造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为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地转移的工作机会。要想开发与管理独具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就必需会管理、有知识、懂民俗民风的本地人才主动参与。但大量的实地统计调查发现,大多数精通该区域少数民族风情的农民,拥有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接受了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往往不甘心局限在山区的村寨,不愿意从事少数民族的风俗研究工作。基于这个原因使得凤凰景区核心周边自发形成的乡村旅游项目普遍出现了简单的克隆现象,乡村旅游景点往往只有短暂的生命周期,进而制约了凤凰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旅游产业隶属于关联性和带动性极强的复合型社会文化产业,其本质内容有“住、吃、行、娱、购、游”六大要素。所以,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也表现在多个方面,影响竞争力的因素复杂而繁多,乡村旅游更是如此。综合国内外成熟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经验,其核心竞争力包括了基础设施、产业链延伸、产品、营销和人才等方面,其提升策略和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重视文化兴旅和乡村特性的长期延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对于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最为主要的消费者是广大城市居民,在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当中,必须时刻强调和凸显旅游项目的乡村特性,有效地避免重蹈新农村建设当中出现过的盲目商业化和城市化的覆辙。具体而言,有四个方面对策:①有机结合历史民俗,强化旅游产品的历史特性。②结合生态环境,强化旅游产品的生态特征。生态环境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③结合现代科技,强化旅游产品的现代农业理念。现代农业旅游利用农村开展农业生产的天然优势,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规划农村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构建了集生产、科普、科研、观光、销售、品尝、加工等为一体综合化的乡村旅游项目模式。④结合休闲度假,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内涵。

2.强化旅游产业链的纵深化和本地化,提高乡村旅游行业的总体凝聚力

所谓旅游产业链的纵深化和本地化,即为指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当中,重视利用农村的原生资源包括富余的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原材料等,以旅游行业为龙头行业,合理配置和优化相关产业,在本区域销售和生产绿色的农业产品,形成相对完整的农村产业链,尽可能地使更多的旅游收益截留在本区域内部,规避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飞地化。要想实现旅游产业链条的纵深化和本地化,需要做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组成乡村旅游行业总体链条的各个行业应当协调统一地发展,即为乡村旅游必需的诸多要素应当齐全,否则就可能直接制约和阻碍乡村旅游行业的总体竞争力的提升,而这也正是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极度缺乏的。所以,大力培育和发展本地旅游企业是首要选择,在不断健全地乡村旅游行业链条的前提基础上,合理优化和配置产业链条内部的行业数量、行业结构和总体质量,保障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提供保质保量而物美价廉旅游产品的能力。

3.健全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远远落后于城市,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接待规模的发展。所以,应当长期坚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主导的总体指导原则,尽可能发挥政府在整合资源、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制定规划等诸多方面的带头作用,鼓励和引导诸多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推动旅游行业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管理的社会化、经营的市场化和投资主体形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坚持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着力建设制约和阻碍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带动社会事业、交通设施、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全面发展,争取从多个角度健全以景区设施、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建设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为主要内容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以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4.强化人才引进与教育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基础支撑力

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当中的突出问题在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部分旅游项目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等层面。要确保乡村旅游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是重点,不仅要强化基础硬件设施建设,还要加强旅游相关的基础软件设施的建设,在大力引进旅游管理人才的同时,重视该区域各个层次的旅游人才的专业培训与教育。其中,对于高水平、高素质的本土旅游经理人员、旅游行政人员,应当应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人才,而对于旅游服务人员和经营者则应当强化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针对目前乡村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现状,在引进人才和进行培养教育时,应当拓宽工作思路,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地措施,激发各方参与当地旅游行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以下2个方面的具体做法:①大力引进与教育培训乡村旅游人才。②对于乡村旅游的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规划人才等稀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可以与相关的旅游院校进行合作来完成。

5.强化景区内部社区的参与力度,提高乡村旅游的和谐氛围

由于对乡村环境保护、农村社区总体发展、村落维护、旅游利益分配等诸多问题缺少合理的部署和考虑,明确乡村旅游产生了不少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社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所以,应当构建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合理设计社区参与旅游的机制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模式,强化景区内部社区的参与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协调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高涉及到农村社区、企业、农户、政府等诸多利益相关方,其实际的影响因素繁多而复杂,并且各个地区在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等层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这就决定了国内乡村旅游的竞争力的提高策略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依靠传统的惯性思维和单线增长模式,应当其当作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且与时俱进地寻求创新发展和思维突破。上述章节从硬件设施建设、产业链延伸、产品开发、社区参与、人才培养和引进这5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乡村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其主要为探索层面的框架性研究,关键目的在于指明方向而不是解决问题,相关的深入研究尚待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建宏.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