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康复指导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康复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47-01
1 临床资料
本组55例中,其中男性占15例,女性40例,年龄65-95岁,平均年龄79岁,经手术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12个月,均基本达到生活自理和不负重工作。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此类患者多为年老体弱,病程较长,对治疗失去信心,同时对人工关节易产生怀疑态度,因此,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对于本病治疗的新进展,加强与患者主动交流,生活上注重关心体贴,尊重病人,减少患者孤独感,消除焦虑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2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血运及体温情况。如患肢的自觉症状、温度、颜色、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术后体温如超过39℃时采取降温及针对性措施,观察伤口敷料及引流液性质、颜色、引流量的变化,如发现引流量多,颜色深,24小时引流量大于400ml,注意失血性休克发生,通知医生,引流管应避免扭曲、折叠、定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堵塞,每日更换引流袋,病人卧位引流管应低于身体高度,防止逆行感染,引流量24小时少于50 ml,即可拔管。对于全麻患者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注意观察尿量,必要时要导尿。
2.3 护理:术后应卧硬板床,注意使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不可向内收拢,预防手术脱位,双大腿之间放枕头,保持双下肢分开,还可将患侧脚以丁字鞋固定,用软枕抬高患肢15°-20°。翻身时应使髋部和膝部在同一水平线上,将髋关节整个托起,不可牵拉拖动患肢,并且患侧向健侧翻身,双腿间垫软枕,预防髋关节意外脱位。
3 功能锻炼
3.1 踝泵动作,逐步屈伸足踝部,可每5分钟或10分钟作1疗程。可术后第一天即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渡[2]。
3.2 踝旋转动作,活动踝部先向另一足转,用以相反方向外转,每天3-4次,每次10下。
3.3 收缩臀力,收紧臀部肌肉,维持着从1数到5,再放松,每天3-4次,每次10下。
3.4 外展动作,把下肢滑向外侧,越远越好,再收回,每天3-4次,每次10下。
3.5 直腿高举动作,收缩大腿肌肉直到下肢在床上完全伸直,在收缩肌肉情况下,从床上提高几公分,维持5到10秒钟,直到疲劳为止。
3.6 股四头肌锻炼,伸直下肢,收缩大腿肌肉,每次维持5到10秒钟,每10分钟内做10次,直到疲劳为止。
4 并发症护理
4.1 肺部感染护理:加强呼吸练习,鼓励进行深呼吸、咳嗽,以增加肺活量,保持口腔卫生,加强呼吸道护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1次,如痰多且粘稠,难以咳出时用糜蛋白酶加庆大霉素加上地塞米松雾化吸入,上、下午各1次,定期痰培养,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
4.2 泌尿系感染护理:留置导尿管者,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保持低位尿液引流,每3-5天更换尿管1次,鼓励多饮水,防尿道感染,留置尿管患者可用0.02%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早晚各1次,每次250ml,每2周更换尿管1次。
4.3 褥疮护理: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在患肢制动,保持床铺平整干燥,随时要换潮湿的床单,老年患者因为皮肤干燥,血供差,加之术后卧床时间长的原因,很容易出现褥疮。因此保持皮肤清洁,床整无渣屑。
4.4 糖尿病护理:老年股骨颈骨折后,因应激反应、血糖常偏高,因此,伤后2周内每日至少测血糖1次,控制血糖波动于正常范围。
5 康复指导
5.1 首先要进行下床方法指导,术后3-14天(平均7天)无异常情况可扶拐或搀扶下床活动[3]。患者上下床均应于手术侧进行,下床时患肢先下,上床时健肢先上,行走前先协助患者练习床边站立和坐高低凳,坐高低凳时患肢膝部应低于髋部,双腿分开8-15cm,使用助行器行走,健肢在前先行,患肢跟上再移动助行器向前。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
5.2 从事日常家务劳动,避免重体力活及剧烈运动,注意做到三不:不负重、不做盘腿动作、不坐矮凳子(即屈髋
不弯腰拾东西,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位时自坐位站起不可使用蹲厕、坐厕便桶高度不可过低,生活中最好穿防滑鞋、防止跌倒。如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子伸髋屈膝进行。3个月不侧卧,避免完全坐位,卧床时只取平卧半卧位,6个月内避免患肢外旋内收,本病例均顺利完成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75-2777
[2] 高竹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护理概况.白求恩军医学院报,2007,5(1):39-40
篇2
根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统计的数据,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1-2]。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使社区老人晚年生活得到好的照顾是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府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诸多措施中,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旨在使有需求的老年人能够及时得到康复指导与治疗[3]。本文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探讨社区康复教育对老年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5年6月~2015年8月,笔者率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开福区当地社区各居委会及派出所协助下,对其中所辖5个社区的310名老年人进行了6次健康教育和1次摸底调查,310位老年人年龄最大的83岁,平均年龄68岁。
1.2 方法
(1)调查前对参与健康教育和结果调查的32名大二学生组织统一标准学习,然后2015年暑假期间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免费定时定点的在社区授课,并制定专门教育计划、排出课程表。
(2)健康教育内容教学内容浅显易学、易见效,主要是使老年人能树立起与老年慢性病斗争的信心,同时也可学会自我康复的方法,故教学内容是重点介绍适用于社区、家庭以及能够自我训练的康复方法给予相关指导。
(3)健康教育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310名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及时回收。一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卷252份,有效回收率81.3%。
(4)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1)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康复健康教育,使社区大部分老年人由原来对康复知识不太清楚,到现在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有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够掌握一些自我康复的运动方法。
通过健康教育前后对老年病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比较,参与调查的老年人自我评价为接受康复健康教育后有显著提高(见表1),P
(2)进行健康教育前后能够掌握常见疾病的自我康复的训练方法的情况比较,见表2,P
3 讨论
篇3
关键词:老年康复;医疗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64-01
1老年病的特点
老年人由于身体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并呈进行性和不可逆的变化,因此,老年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年轻人截然不同,其特点是;
1.1多种疾病共存老年人往往同时存在多个系统疾病,如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病人就非常多。即使是一个系统疾病也常有多个部位,如骨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可同时发生在颈、肩、腰、膝、足,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使得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1.2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由于机体的衰老,各器官的反应性和敏感性下降,老年人的临床症状表现往往不那么典型,有时症状轻病情重,有时则症状重病情轻,主诉症状有时被扩大化,有时被隐藏,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诊断。
1.3病情急、变化快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储备功能明显减退,一旦发病或因处理不当,就可使病情发生变化。如运动量稍大,就会心慌气急,严重者可诱发心衰和心率失常,以致循环和呼吸衰竭。
1.4并发症多老年人由于各种机能衰退明显,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下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长期卧床就能出现关节僵硬、肺炎、骨质疏松。
1.5病程长、恢复慢、疗效差、致残率高老年病呈慢性进行性变化,一旦得病,很难彻底治愈。如脑卒中造成偏瘫,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是很缓慢的,有的会造成终身残疾,有的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再次发病而使病情加重,或因其他器官的疾病发生而导致死亡。
2老年康复的风险
2.1物理因子治疗的风险:物理因子治疗是指用声、光、电、磁、冷、热等因子作用于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超声波、低、中、高频治疗仪、磁疗、激光、红外线、蜡疗、水疗等设备。作用于人体后,能起到消炎镇痛、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软化疤痕、松解组织粘连、缓解痉挛、促进伤口愈合和骨折愈合等作用。但是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感觉、温度觉下降,有的存在语言表达或认知功能障碍,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配合,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2.1.1组织灼伤因热疗时局部温度过高、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所引起的灼伤。如:红外线照射、磁热、药物熏蒸、高频电疗等。特别是高频电疗所产生的内生热,很容易造成深部组织灼伤。
2.1.2过度刺激现象老年人常不能正确体验和表达治疗时的感觉,使治疗师难以把握治疗的剂量。当所给治疗剂量过大以致超过了机体的耐受能力时,会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水疱、疼痛,严重的可产生全身反应。
2.1.3过敏反应个别老年人,治疗时会发生过敏反应,如局部皮疹、全身不适等。
2.2运动疗法的风险:运动疗法是运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形式,改善患者局部或全身功能的治疗方法。具有副作用小且疗效好的特点。由于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很好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高治疗效果。但如果应用不当,同样存在医疗风险。
2.3牵引技术的风险牵引技术是康复治疗中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它能解除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关节活动范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脏病的老年人,如行牵引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腰椎牵引时,胸部牵引带扎紧,会感到胸口发闷,心慌。颈椎牵引时,重量及角度、时间掌握不当,易产生头痛、下颌关节痛、恶心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发生意外。
2.4.针灸、推拿按摩及穴位注射的治疗风险针灸治疗床边的布帘隔段,虽能保护病人隐私,但不利于观察治疗反应。老年人在针灸留针时常会打鼾入睡,如随意变动,会有断针危险。体质虚弱、紧张者会晕针。穴位注射会有药物过敏反应和局部感染发生。推拿、按摩手法不当会造成关节、肌肉韧带损伤,甚至造成骨折。
3老年康复风险的防范措施
3.1医师在接诊老年病人时,一定要详细了解病情,作必要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康复评估。明确障碍种类及程度,哪些是可逆的,哪些需要优先处理,患者存在哪些潜在的风险,严格掌握适应症、禁忌症。治疗方案以安全为前提,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注重解决主要矛盾。
3.2为防止意外,对年龄大、病情重的患者,在治疗前向其家属交待有关事宜,特别是说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签署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后再开始康复治疗比较稳妥。
3.3治疗师在物理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多巡视,多询问病人,及时了解病人的治疗反应,根据情况调整治疗剂量。特别是对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要重点观察。应协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下治疗床或作改变,防止跌倒。
3.4运动疗法要循序渐进,因人而易,切不可暴力或急于求成。对骨折手术后患者,需在骨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老年人骨折愈合慢,动作要轻柔,关节活动以无痛或轻微疼痛为原则,防止肌肉关节损伤。在做各种训练时,多与病人交流,及时给予鼓励,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到治疗中来,从中也可观察到病情变化。病人在使用器械运动时,要有专人看护、指导,以防意外发生。
3.5医师应经常与治疗师沟通,了解病人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小结
开展老年康复,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好方法。把握老年疾病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是做好老年康复的前提。熟练掌握老年康复的技术,是康复治疗成功的关键。以科学的态度防范医疗风险,是老年康复顺利进行的保证。
老年康复的病种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基于老年患者病情的复杂性和康复的困难性,由此产生的医疗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医疗安全,不仅关系到其个人和家庭,甚至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大事。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康复医学科全体医师、治疗师、护士的康复技术规范化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老年康复的科学化、规范化,尽可能减少康复治疗中的各种危险因素。为发展老年康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社区2016年度民政工作总结与汇报【1】
一、基本情况。
xx社区现有居民2265户,人口6455人。其中低保户4户,月发放救助金6300元,残疾人39人, 60岁以上老年人209 人,70岁以上77人。
二、规范化管理。
根据“应保尽保”的精神,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核实, 2007 年享受低保的对象有 4 人领取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全年共发放保障金 6300元/月。今年3月对所有低保户进行了复查。实现了“应保尽保、规范化管理、社会化发放”的目标。xx社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在今年实施低保动态管理中,我们在市和街道民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今年一季度针对辖区所有的低保对象家庭人中开展年度核查,进行全面核实走访,建立健全定期核查、公示、评议、评审制度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低保补差有升有降,管理实行分类,真正实行动态管理。在2007年一季度共取消低保1人,月保障金150元/月。变更低1人,降低标准150元/月。
三、注重五个网络建设。
xx社区老龄工作认真开展“五个网络服务建设”。1、养老保障网络。对社区老年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对应享受低保户的老年人,做好摸底调查,并上报社区。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根据不同需求,落实帮困措施,落实包户责任制。现社区共落实包户7户。2、医疗保障网络。xx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为50余名老年人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做好咨询等上门服务;每年为社区老年人开展体检、监测、义诊和咨询等活动,协助、监督落实医疗求助制度,保障特困老年人的基本医疗。3、生活照料网络。社区为特殊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还与家政公司协商,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建立家政服务网络。4、文化教育网络。社区建有老年阅览室,设立了老年电视大学教学点。社区老年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社区组织老年人到上海、太湖源等参观学习。一年来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5次。走访老年人6次,慰问60岁以上特困老人10人。5、权益保护网络。社区对老年人来电来信来访热情接待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记录,协会帮助调解纠纷1次。
xx社区对残疾人工作做到真心相助。为切实搞好残疾人工作,社区干部及残疾人代表,残疾家属组成的社区残疾协会。建立和健全了社区残协成员会议制度和走访制度,使社区残协工作的开展有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一年来上门走访残疾人10余次,为残疾人的康复做出贡献。
今年xx社区民政工作在上级党委的关心下,在各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经费不足工作还有许多不到位之处。我们本着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真情相助,精心服务的工作态度,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为建设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而努力工作。
社区2016年度民政工作总结与汇报【2】
我们社区的民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领导、支持和关心下,在社区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的民政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做好低保工作,确保低保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我们社区现有低保户41户,享受人口114人;其中常补9户,非常补32户,每月保障额为18192元,本着低保动态管理的原则,今年我社区共新增低保1户,因家庭收入超过低保线,而取消低保的有2户,无论是新增低保和取消低保,我们都严格按照低保程序,首先上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根据调查结果,再召开社区低保评议会,然后三处张三榜,以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现应保尽保的原则,并让受益者经常参加社区公益性活动。比如:在今年创文明城区及创卫长效管理中,组织了社区的低保户参加社区的楼道杂物的清理和清除广告垃圾等,为美化社区的环境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做好社区的双拥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社区的军烈属及广大退伍转业军人心中
今年我们社区在双拥工作方面,做了大最的工作,首先在小区对14类参战人员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身份确认的共有12人,现已有9人得到了他们应享的待遇,因此,他们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在今年春节前夕,我和社区主任等人上门上户为社区的军烈属送去了新春对联以及三位烈属的慰问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了他们手中。为庆祝“八一”建军节89周年,社区邀请了军烈属及退伍老战士参加座谈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积极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此情此景,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社区工作者。
三、尽职尽责做好社区的残疾工作
今年我社区的残联工作始终紧密围绕着: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这一主题,而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残疾人的活动。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社区的温暧,今年春节前夕,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残联的关心下,对社区20户残疾困难家庭进行了走访问慰,给他们每家送去问慰多金160元,没在区残联这块走访的困难残疾户,社区则通过其他渠道解决他们的慰问金,把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及时送到他们的心坎上。积极组织社区的残疾朋友,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例如社区的肢体残疾朋友刘芳等同志,就参加了区残联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学习;及时掌握残疾朋友的困难,建立了各种困难残疾人登记台帐:如子女入学情况登记表、住房情况登记表、就业情况登记表等。社区残疾人万莉长年卧床不起,我们及时把她的情况上报到区妇联,为她争取了一辆轮椅。
篇5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 老年; 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84-02
老年人是骨折的一个高发群体,同一般骨折群体相比,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而加之自身肢体功能的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如术后康复过程中不能坚持功能锻炼,可能遗有肢体功能障碍。近年来,我科对胫骨平台骨折老年病人进行住院期间康复性护理及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病例60例为我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院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龄56~79岁,平均63岁。入院后均行X线及膝关节CT检查。按Schatzker分型标准分型:Ⅱ型14例,Ⅲ型27例,Ⅳ型6例,Ⅵ13例。病人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并排除原有患肢功能障碍者,严重基础疾病影响康复训练者。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入院宣教,普通护理及骨科常规护理,饮食指导,协助翻身,按摩受压部位,引流量观察等,治疗组给予康复性护理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2.1 手术前后心理护理 心理干预在老年骨折病人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性格独立的老年人常常否认这一点,拒绝别人帮助,在骨折后,常存在悲观心理,甚至拒绝手术或术后康复性训练,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老年人骨折的特点,骨骼质量下降的原因等进行宣教,使病人心理情绪得到舒缓,充分认识自身骨折的特点及康复训练的意义,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心理状态,解除患者恐惧及忧虑心理,将术后康复内容向患者适度地解释和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1.2.2 术后早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第1~7天,患肢中立位,协助患者作患肢踝关节、跖趾关节的被动内、外翻及背伸、跖屈、旋转等动作,每天每个动作120次左右,并鼓励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主动自足进行上述关节运动。
1.2.3 术后中期康复护理 手术后8~21d,在早期康复护理的基础上,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力量训练,即平卧位主动收缩股四头肌,每天120次左右。在训练早期,患者常不由自主的产生膝关节的微动,对于正确的收缩股四头肌的方法给予指导,在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运动时,可能产生骨折部位疼痛不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说明及指导,消除患者认为可能影响骨折愈合的顾虑。
1.2.4 术后晚期康复护理 手术3~4周以后,嘱患者做主动的抬腿训练,辅助患者固定膝关节,以免产生骨折处反常活动,鼓励患者配合康复护理训练,除去石膏外固定后,对患者膝关节局部做按摩护理,促进血液流通,改善局部循环,协助患者做仰卧位主动抬腿、侧卧位外展、膝关节屈伸、内外旋动作。拆除外固定1~2周后,鼓励患者作主动屈伸膝关节、静态负重、原地重心转移及跨步练习。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并限制患者过度活动,告知患者过度屈曲可能造成骨折处的断裂,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的急躁情绪。
1.2.5 出院前做康复性护理指导 患者出院前,详细告知膝关节功能锻炼的方法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并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给予说明,6个月后做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1]。
1.2.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软件完成,采用两组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6.7%,对照组优良率为7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人多有骨质疏松等退行性骨疾病,骨骼质量下降,强度降低,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发生骨折,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数属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后肢体固定时间较长,容易发生膝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影响膝关节功能,老年人优于自体身体条件等限制及心理特点等原因,常不能进行主动功能恢复性训练,而有条件的、尽早的主、被动功能活动是防止骨折后并发症发生,关节功能减退的的有效方法,肌肉的收缩,相邻关节的主动运动,膝关节的伸屈运动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消退,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老年人心理倔强,对于术后的恢复常有过高的期望值或绝望心理,有的患者拒绝恢复性训练,而有的病人则自行增加训练强度,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2],使老年患者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充分了解老年人自身的骨质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性训练,护理人员对其训练方法,强度应进行合理的指导,必要时进行协助,以免过早锻炼引发重大并发症,或过迟训练影响关节的功能恢复,甚至不合理训练引起骨折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在进行康复性护理的患者,其骨折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性护理起到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3],由此可见,对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能起到重要作用,适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运用。
[参考文献]
[1] Lysholm J,Gillquist J. Evaluation of knee ligament surgery result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use of a scoring scale[J]. Am J Sports Med.1982, 10:150-154.
[2] 汪纯洁.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4):2795.
篇6
课题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深入分析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设计了以智能移动产品为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模块,并提出了基于系统平台的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设想,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提供策略。
关键词:
居家养老;健康服务系统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和老龄化最快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数的16.1%,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44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指导意见。本课题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从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着手,研究居家养老模式下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载体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
一、居家养老概述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为养老场所,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上的养老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根据国情,90%的老人需要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二、服务系统设计
服务系统设计是一种创新策略,通过系统思考整个服务中环境、人、物、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通过改善整个服务流程与体验,为用户构建一种新的服务价值,提供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服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最终提升用户消费满意度。服务系统设计理论最早应用于传统制造企业营销模式转变、责任延伸方面,即营销模式从销售产品延伸到销售产品的使用或者结果,起到提高产业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作用。该理论发展至今已逐步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有形与无形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多产业领域。运用服务设计理论进行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老年人的个体信息,从老年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进行归类细分,按需设计系统功能模块,以互联网数据交换实现医疗、家政等服务输送,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系统闭环设计,即老年人的使用反馈,进一步维护、更新系统,以创造出更优化的服务。
三、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分析
健康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组成的一个整体,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体育锻炼)、个人的能力和处理(压力的)技巧、社会经济环境、物理环境、医疗保健服务等。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包括物质生活照料、精神文化享受以及医疗保健护理等,受到年龄、学历、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必然不相。课题组以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无锡市区167位老年人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年轻老年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老年人)为129人,占访谈总人数的77.2%。调研发现,由于机体功能的衰退,老年人自我照顾与社会(家庭)服务能力逐步下降,同时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逐步上升。尽管如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人身体都较以往更健康。
(一)生理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会出现生理上的衰老,如智力的减退导致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消化系统的衰退导致饮食咀嚼费力、骨骼系统的衰退导致行动能力下降,此外还有视力减弱等等。被访谈老年人多能生活自理,但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关节炎、颈椎炎等,其对医疗、保健等有较多的需求。被访者均表现出对健康养生、医疗保健的关注,具体包括定期体检、收听/看养生类节目,使用家庭医疗/保健仪器,如血压计、血糖仪等,按摩仪,足浴桶等。
(二)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变化也伴随着心理特征的变化,主要为疾病、认知障碍、社交变少等带来的抑郁、烦躁、多疑的消极情绪。此外,伴随着家庭结构的空巢化,老年人对情感与精神需求则比以往更明显,渴望得到亲情和精神的慰藉。82.3%的被访谈者承担一定的家庭工作,如接送第三代上下学、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体力劳动。事实上,根据学者研究,老年人适当参与社会活动,包括力所能及的家庭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生活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其成功老化。
(三)娱乐活动
受年龄特点影响,被访谈者平时的主要活动锻炼为散步、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广场舞等运动。娱乐消遣上以看电视居多,其中43.1%的年轻老年人有使用智能手机上网习惯,这部分老人多属于“婴儿潮”一代(1946~1964年出生),总体表现为文化素养较高。其主要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新闻、微信朋友圈、QQ交流以及收听广播、音乐播放等。这些老年人会通过微信等与家人、亲戚、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分享信息,并有少数年轻老年人会使用照片美化、小视频编辑等App。通过调研可知,城市老年人,尤其是年轻老年群体对智能移动终端使用,为互联网技术下的健康服务系统平台的推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借助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平台中多方的沟通与互动。总体上,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四、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原则
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计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接受性和认知特点,遵循以下两大原则:1)易用原则:设计者要在认知心理学、系统设计等理论指导下,充分分析老年人的逻辑思维和使用习惯,确保系统操作简单易用。平台界面应当简单明了,层级合理、切换方便。界面中图案、文字等要符合老年人辨识能力和认知能力。2)至美原则:操作界面应关注老年人的审美,并遵循形式美法则,色彩、图案、图标的设计要给老年人以美的享受。
五、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框架
围绕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设置五大常用功能平台,即医疗服务系统平台、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家政服务系统平台和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另外设置紧急呼叫系统和投诉管理功能,前者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求助呼叫,后者方便老年人用户及其家属进行服务反馈与投诉,实现系统闭环设计,优化服务,具体如图1所示。信息平台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载体,由社区提供服务管理系统,平台的维护与管理由网络工程师、医生、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跨领域专业人员组成,通过分析养老信息集成平台的内容数据和用户数据,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和心理发展进行测试和评估,建立健康档案,判断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层次和类型,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安排定期体检、开展健康培训等,让老年人实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实现科学养生与及时医疗相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一)医疗服务系统平台
医疗服务系统平台通过数据中心,与社区医院进行老年人医疗信息数据交换,为老年人接受基础医疗诊断提供服务,同时,系统平台还可以与社区医院、中心医院形成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医疗诊断提供更优质服务。此外,紧急呼叫系统直接连接社区医院急救中心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急救提供保障。
(二)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
康复护理服务系统平台可设置医疗康复服务和医疗康复知识模块。次系统平台主要针对失能老人的医疗康复服务,具体除了血压和血糖的检测、就医陪护、代配药等,还包括褥疮护理、帮助服药、排泄、介护、疾病的康复护理。失能老人的家属可以通过此平台选择具体的医疗康复服务。此外,家庭照料人员也可通过医疗康复知识模块获得专业学习。
(三)健康养生服务系统平台
分析老年人的健康层次与需求(如图2所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程度增加;相反,年轻老年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信息获得渠道的增多,其健康观念正在逐步变化,即从以往有病才治病的传统观念及习惯,转变为治未病、保健养生。因此,健康服务系统平台可以设置健康饮食模块和养生保健模块。营养师根据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为其提供膳食搭配方案选择。养生保健模块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养生保健信息,如中医养生讲座、保健操视频等。同时,系统平台若与餐饮中心、有机农场或者净菜配送中心实现信息交互,即嵌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对客订购模块(B2C)等,则不但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基础保障,更能延伸到农业、商业等不同的产业链,形成老年人健康服务产业群。
(四)家政服务系统平台
老年人通过家政服务系统平台选择卫生清洁、洗衣、烹调、购物等服务,平台通过与家政服务公司实现数据联网,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人员。
(五)精神慰藉服务系统平台
我国家庭规模目前呈现小型化、多样化趋势,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其中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比例也在增加。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增加,可通过此平台选择聊天、读报、陪同等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自身需求决定服务的频率和内容。此外,老年时期仍是思维成熟、智慧发展时期,平台可设置网上“老年大学”,方便老年人学习充电,充实日常生活。
六、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流程及界面设计
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客户端可安装在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手机通过Wifi或4G接入。老年人及其子女家属可共享账号信息,检测、调整服务需求,同时对健康指标实时监控。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用户打开健康服务系统APP,进入注册界面,输入老年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与人数、住址等基本信息。确认资料、提交后进入登录界面,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以醒目字体提示保存密码,以保证之后自动登录,简化操作。进入主界面,用户可直接输入近阶段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身高、睡眠状况、常见疾病、遗传病史、心率、血压等近阶段身体指标,建立健康数据档案。系统平台根据用户信息分析及需求匹配分析,将反馈信息推送给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推荐模块。用户可自主选择个性化服务模块或者选择系统推荐的个性化服务模块。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系统设置健康数据更新的消息提醒,并随着用户定期更新个人健康数据,系统平台也更新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页面风格定制。系统提供默认页面及其他待选页面,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风格爱好自行设定,体现人本服务理念。老年人健康服务系统总体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七、总结
居家养老模式下,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关怀,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健康服务系统平台,为老年人展开个性化健康服务,通过医养结合实现健康老化、成功老化。
参考文献:
[1]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9):128-130.
[2]陈宁.国外“医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17(11):1441-1442.
[3]姜霖,王勇彬.基于良好沟通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策略[J].美术与设计,2017(1):181.
[4]何迎朝,左美云,丹.四种常用人口老化理论的集成研究[J].中国老年学会杂志,2016(5):2270-2271.
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服务网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34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ruralelderlyhealthstatusandforcommunitynursingrequirementandusing,seekanddiscusscommunitynursingcannotmeettheoldmanneedstoreasonandformulatecommunityhealthservicedevelopmentstrategyprovidesthebasis.Methods:usethe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660casesofruralelderlypopulationmaterial,health,communitynursingdemandoftheinvestigation.Results:theoldmanhighrate,badhabits,anddonottakethephysicalexamination,totheneedsofthecommunitycareandusingsituationoutofbalance,receivedonlyandmedicalrelatedtohelp,andtoguide,oldpeoplehealthcare,andpsychologicalhealthadviceandguidanc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healthcarecontentrehabilitationutilizationrateislow.Conclusion:theestablishedcarecommunityservicenetwork,tocareneedsastheguidance,changepeople''sidea,thepublicityofcommunityhealthservicecanprovideservices;Integrationofexistinghealthresources,effectivelyimprovethecommunitymedicalservicequalityofcare,cansatisfyalltheneedsoftheruralelderly.
KeyWordsCommunitycare;HealtheducationCareServiceNetwork
本文调查研究60岁以上温州城乡老人的护理需求和健康状况,通过健康状况分析了老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目的是为开展老人的卫生部门社区护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与指导依据。
资料与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针对常住人口中文成、泰顺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用入户问卷式,共计调查660人,男300人,女360人;年龄60~93岁,平均67.5岁。文化程度:文盲50%,小学258%,中学18%,大专以上文凭62%。婚姻状况:独身82例,有配偶220例,离异21例,丧偶237例。
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情况调查表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都是自行设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士向60岁以上的辖区居民中的老年人发放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入户访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由护士收集资料,剔除填写不完整及年龄<60岁的60份,有效问卷收回660份,完成问卷内容。有效回收率为93%。内容包括社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11种常见老年病)、健康相关行为、社区护理需求(康复护理、健康指导上门服务、体格检查、心理护理和家庭病床6项服务)、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等。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
结果
健康相关行为,见表1。
讨论
篇8
一、充分认识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较快。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口大幅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强劲,目前有限的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以及彼此相对独立的服务体系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结合的服务。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保障基本,统筹发展。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社区和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推动普遍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服务供给和资金保障方式,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潜力和活力,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强部门协作,提升政策引导、服务监管等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促进行业融合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以下统称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80%以上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
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明显提升。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三、重点任务
(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本着互利互惠原则,明确双方责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确保入住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养老机构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下同)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
(四)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并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准入和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大政策规划支持和技术指导力度。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五)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无缝对接。发挥卫生计生系统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鼓励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六)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要给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留出空间。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整合审批环节,明确并缩短审批时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七)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重点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综合医院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病科,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相关工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医疗卫生机构要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充分发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的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四、保障措施
(八)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政策。
对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按规定落实好相关支持政策。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金融对医养结合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医养结合发展。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适当支持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逐步扩大购买服务范围,完善购买服务内容,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
(九)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医养结合机构发展需要,做好用地规划布局。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可采取划拨方式,优先保障用地;对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应当以租赁、出让等有偿方式保障用地,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可将在项目中配套建设医疗服务设施相关要求作为土地出让条件,并明确不得分割转让。依法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
(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
继续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进一步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
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
(十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专业人才。
(十二)强化信息支撑。
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试点,利用老年人基本信息档案、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组织医疗机构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各地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
五、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地要及时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政策措施、规划制度和具体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落实和完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共同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发展改革部门要将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计生、民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规划衔接,加强在规划和审批等环节的合作,制定完善医养结合机构及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财政部门要落实相关投入政策,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机构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国土资源部门要切实保障医养结合机构的土地供应。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统筹规划医养结合机构的用地布局。老龄工作部门要做好入住医养结合机构和接受居家医养服务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作。中医药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中医药相关服务标准规范并加强监管,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推广,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培养,做好中医药健康养老工作。
(十四)抓好试点示范。
国家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组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促进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每个省(区、市)至少设1个省级试点地区,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卫生计生、民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各地进展,帮助解决试点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篇9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对22省市城乡和男女老年人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应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的中文译文进行评测。结果 2 161名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26.42%,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者、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认知功能评分低(P<0.01)。结论 应重视老年人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减少或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人;认知障碍;心理社会因素;日常生活能力
与年龄有关的认知损害主要是记忆、学习、语言表达、视觉空间、注意力、心理速度等能力减退〔1〕,对于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及日常因素的影响和药物治疗、康复干预等方面。本文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及社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对河北、陕西、北京、内蒙、云南、湖南、浙江、海南等22个省的城乡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岁的居家老年人;无严重听力、视力和语言障碍的老年人;采用城乡、男女比例分层方法,每省100人,城乡各50人,男女各半,调查表在调查员询问及测试下完成。调查2 200人,试卷回答完整者2 161人,有效回收率为98.23%。年龄60~97〔平均(69.77±7.31)〕岁。初中及以上学历792人,小学文化737人,文盲632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2〕及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量表(经专家审核和预实验重测信度为0.91)。MMSE共19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合计30个小项。主要统计量为所有记“1”项目的总和,可称为总分,范围在0~30分,其总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初中及以上组≤24分,为有认知功能缺损。评定方法:向被试者直接询问,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错误记“5”,拒绝或说不会记“9”和“7”。ADL共有14项,包括两部分内容,①躯体生活自理情况,②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量表结果:总分<14分为完全正常,14~21分为有障碍,≥22分提示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障碍。
1.3 质量控制
①所有调查人员(22省市的在校学生)均经过严格培训。②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机对已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抽查核对,确保调查表的可信度。③对已完成初审的调查表审核其完整性,缺项者返回再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情况
有571人存在认知障碍,占26.42%。其中男1 091(50.5%)人,认知障碍者260人,占23.8%,女1 070(49.5%)人,认知障碍者311人,占29.1%(χ2=7.61,P<0.01);农村1 088(50.3%)人,发生认知障碍者308人,占28.3%,城市1 073(49.7%)人,发生认知障碍者263人,占24.5%(χ2=4.01,P<0.05)。
2.2 老年人ADL与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
ADL正常者MMSE评分(n=1 365,25.75±4.38)高于ADL障碍者(n=796,20.44±5.94)(F=564.21,P<0.001)。
2.3 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
老年人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MMSE评分低,认知功能差(P<0.001),见表1。表1 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略)
3 讨 论
于宝成〔3〕等报道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平均年发病率为4.18%,轻度认知障碍者阿尔茨海默病(AD)的平均年发病率5.16%,而认知正常者AD的平均年发病率为0.18%。因此预防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尤为重要。杨丽娟〔4〕等报道高龄、低教育、独身、居住条件差、不与配偶同住等社会因素影响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本研究的有关结果相一致。结果还显示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评分低。建议为城乡老年人提供社会和家庭支持。如社区活动场所与设施,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发挥余热。建立亲情住宅,家人多与老人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疏导。对于丧偶、离异者鼓励再婚或与其他家人共同居住,降低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书芳,倪朝民.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3941.
2 陈长香,余昌妹主编.老年护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02.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阑尾炎术后护理措施、要点及体会。方法:通过对22例老年人阑尾炎患者人性化生活护理、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本组22例患者临床治愈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3.6%、护理质量平均92.4分、患者满意度平均95.4%。结论:通过采取人性化护理措施、必要的心理疏导、行之有效的康复指导,能够提升老年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人;阑尾炎;术后;人性化护理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多见青壮年,但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性阑尾炎发病日益增多。由于老年人常常患有慢性疾病和自身机体功能减退等诸多特点,所以,术后机体恢复较慢,在思想上常产生焦虑的情结。因此,如何加强术后人性化护理就显得至关重要。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对22例老年性阑尾炎手术的患者,针对老年性患者的特点,强化术后人性化护理,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总结,作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者中,男性:15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7±1.5岁;女性:7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4.3±2.2岁。患者经门诊诊断均符合阑尾炎的诊断标准[1],入院后进行手术治疗。22例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高血压病7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轻度心肌缺血)1例,其中合并2种或以上的患者5例。
1.2 护理方法:
1.2.1制定护理计划: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病情,明确护理诊断,制定人性化及常规护理计划。针对老年人自理能力差的特点,我们在加强责任护士护理外,并嘱患者家属安排专人24小时陪护,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1.2.2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⑴病室和床单元的准备,常规配备轮椅;⑵定期口腔、皮肤护理;⑶观察患者的生命指征的变化情况;⑷计患者24小时的出入量。
1.2.3人性化护理:⑴饮食及营养指导。在肠功能恢复后给予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同时要予以肠外静脉营养。在静脉通道的选择上,我们采取静脉留置套管针进行静脉输液;⑵严格控制用药时间、量和输液速度。我们严格执行医嘱每日定时、定量分发给患者,防止老年人因视力和文化程度的不同,不按时、不按量或吃错药,导致用药不规范,影响手术效果;同时严格输液速度,避免加重老年患者的心脏负荷,而引发其他并发症;⑶严密观察患者切口状况及全身情况。密切注意患者的切口敷料,及时发现出血及渗液情况,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⑷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人性化护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护理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建立在护理人员热心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升华的。通过积极的思想交流、谈心来化解老年人克服无用感、失落感,使患者树立自尊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2];⑸健康指导:主要包括①生活习惯的指导。术后要鼓励患者采用胸式深呼吸,以减轻切口的痛感,同时因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讲解咳嗽对康复的重要意义,对于具有吸烟史的患者要定期指导患者翻身拍背,必要时采取超声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②和活动指导。患者术后6小时护理人员要指导改为半卧侧位,防止腹腔手术后的渗液流向上腹部,形成腹腔脓肿;指导患者尽量早下床在护理人员或协助下活动,防止长期卧床形成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肠粘连的发生[3];③出院指导。主要包括术后康复、营养、用药及定期复诊,特别要叮嘱患者一个月内禁做体力劳动,以免腹压过大导致切口裂开;⑹ 合并症的护理。本组22例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高血压病5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轻度心肌缺血)1例,我们根据不同的合并症给予不同的对症护理。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给予糖尿病的护理,在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同时经常检测血糖,防止血糖过高对切口的愈合产生不利的影响和由于手术而引发高渗性糖尿病昏迷,以及由于胰岛素使用过量而引发低血糖的发生,我们将血糖控制在最低血糖正常值上4-5mmol/L[4]。再如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我们采取24小时的心电监护,连续监护3天,防止心肌缺血的加重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2、护理效果评价方法:患者疾病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部对患者护理评价得分以及院部对患者满意度调查进行统计。
3、结果:
患者疾病转归及并发症发生率:本组22例患者中,18例安全康复出院;2例因合并糖尿病切口延期愈合,1例因肥胖切口脂肪液化,延期出院。临床治愈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3.6%。护理评价得分92.4分,患者满意度为95.4%。
4、讨论:
老年性阑尾炎由于老年人常常患有慢性疾病和自身机体功能减退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据相关文献报道老年性阑尾炎并发症发生率在25.6-33.7%,病死率达到4.2%[5]。通过本组22例老年人阑尾炎患者人性化护理我们体会到①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老年人由于往往有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的硬化,组织供血不良,导致术后组织渗出较多,切口生长缓慢,如果忽视患者的营养、、用药、输液速度等,往往会导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增高,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和平均住院时间,所以,多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种烦躁、厌倦及失落感,有些老年人甚至产生一种自责的心理[6]。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通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患者以稳定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战胜病魔。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护理人员同患者家属的密切有效的沟通,使他们认识到健康的心理对老年人的手术后康复的重要性,用行动来安慰患者的心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体会到积极开展对老年人阑尾炎术后的人性化护理非常必要。本组22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3.6%,病死率为0,明显优于文献报道。②健康指导的必需性。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的减退,往往在手术后怕动,由于长期卧床,会产生呼吸道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肠粘连的发生,因此,术后活动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过量活动,甚至在术后不长时间进行体力劳动,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正确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求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尽量不要从事重体力劳动,防止切口撕裂。通过细心的健康指导,我们作了3个月的随访,本组22例患者没有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肠粘连、粪漏等严重的并发症。
总之,我院对22例老年人阑尾炎患通过采取人性化护理措施、必要的心理疏导、行之有效的康复指导,能够提升老年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充分的验证了现代护理模式变化的优越性,把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渗透到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中,使患者感受一种亲和的人文关怀,这样不但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持续改进,更有利于促进医护、医护关系的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无肇汉,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467-473.
[2]龙霖,护理学基础[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 342.
[3]曾瑞琳,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疗效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0(10):56
[4]李敏,老年人阑尾炎合并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118
- 上一篇:汽车工业发展
- 下一篇: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