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旅游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文化旅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在乡村发展旅游有利于老百姓加强保护乡村经济文化和历史。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乡村的一些特有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承典故鲜为人所知,处于尚待开发状态中。在开发当地旅游时,经过包装宣传当地的历史传说和特有文化等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将会大大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及美誉度,从内心增强村民的自豪感。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会看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认识到乡村经济在旅游业中产生的重要作用而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旅游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一个良好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清爽宜人的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能够发展下去的重要依托。而且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的原生态模式带来的价值会逐渐彰显,当地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会随着经济效益增强而逐步增强。
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利于农民健康的生活。由于经济、传统习惯的影响,村民的健康习惯并不是很好,但随着游客对旅游地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关注,对以吃住为主的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就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使农民搞好环境绿化呀、道路整治呀、农村改厕呀、生活垃圾处置等建设,在我们这里很多不是搞旅游的乡镇已经搞完了改厕,就是受了旅游地方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影响,这些影响促使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利于身心健康。
4.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于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因为来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是城市中有一定收入的群体,他们的知识层次比较高,在旅游时和农民们在接触过程中,当地农民耳濡目染在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游客高水准谈话问题的影响。5.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观念。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诚信放心的消费购物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比如在凤凰古城,就是因为治安的混乱严重损毁了的旅游声誉,给当地旅游业带来重创。
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对乡村经济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尽管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一面,但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视。
1.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旅游的都是城市中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当地村民羡慕趋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逐步放弃原本自己生活中独有的,也就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使得游客没有新鲜感,因为他们到这儿来看到的就是和他们生活中一样的,这样当地的旅游业就会走向衰落。
2.同样道理在发展乡村旅游业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同样弱化了当地的旅游特色,使得原生态的景点变成了现代化的购物城市,失去了特色,因为发展就必须会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而在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中就会注重设施配置情况和服务质量,一些标准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乡村经济文化特色,导致乡村旅游地逐步城镇化、商业化,弱化了乡村原有特色。
3.利益的驱动使得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原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这些最具特色的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以及劳动强度不对称的对比下,许多村民会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年轻村民更是如此,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无人从事,乡村性大大削弱。
增添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文化大建设
1.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在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乡村特色经济文化的价值,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认识到了保护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促进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途径,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来提高特色乡土经济文化的知名度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2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旅游业也就此发展壮大起来,而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景观,还需要创新旅游文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选择的旅游地点经常都是带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之地,旅游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重点关注内容。因此,这样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研究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旅游文化 资源开发 旅游经济
旅游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最喜爱的方式,很多人在业余时间都会通过旅游的方式释放心情,缓解疲惫身心,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很多人选择了出国旅游,这样也使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发生了激烈竞争,现代经济属于市场经济,更是增加了两者之间的竞争。旅游业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四川省为了发展经济也加大了旅游产业力度,以此吸引与留住更多游客,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
1.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将旅游和文化加在一起,它所代表的是全新概念,不仅有物质文明的参与还有精神文明的加入。只有吸引人的旅游文化才能让更多人走进该地,也就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2.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就是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吸引更多人到此观光游览。尤其是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下大量民俗文化,引起了很多中外游人的兴趣,也正是在这种风俗的影响下,使得很多人开始将旅游活动变为了一种商贸活动,通过发展旅游业既要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文化效益,可见旅游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1.将人融入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人是民俗风情的创造者,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离不开人的参与,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风度仪态都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当游人进入到旅游地以后,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人交谈就能了解旅游地形象与风俗习惯,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将影响到旅游地建设情况与管理情况。要增强我国旅游竞争能力,就要在创新旅游文化中注重人的创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向世界宣传我国旅游业形象,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如提高旅游地与游客的素质,礼貌待人,严惩不文明用语或行为,减少负面新闻的出现,促进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融合。
2.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如对于四川省来说,在旅游文化创新发展中对本土文化应用得就很好,将武侯祠作为旅游景点,向各国人民展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到安哈彝族村寨旅游能够与当地彝族人进行互动,穿戴民族服装,共同唱歌,参加篝火晚会,并为游客提供民居,让游客不必再住在宾馆中,给游客带来最真实的本土文化,同时,只要游客愿意还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劳作,自己种植蔬菜,品味原汁原味的生活,此外,在游客离开时,当地居民还会送上本地区最真挚的祝福,让游客最开始就能深切的感受到这种“非凡”待遇。将旅游文化与本土文化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这些文化都是我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吸引更多人走进我国开始旅途。
3.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以四川省九寨沟为例,该地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地域文化也十分丰富,在我国以汉族人为主,所面对的人群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民族文化基本一致,没有任何差别,而九寨沟却与之相反,在这一地带有九个藏族村落,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明显不同,尤其是那里还拥有最原始的景观,河水十分清洁,适于饮用,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并不常见,也正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并不需要可以宣传,去过的游人自发向外界宣传了九寨沟,使得九寨沟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4.将商旅应用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开发中。
首先,在商业中心建设中应注重商旅结合,以现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其次,标新立异,实现商旅全方位互动。再者,注重自我特色的展示,建设带有地域特色的商业圈。最后,构建商旅结合营业场所,也就是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商务的需求,还为之配备旅游景点,通过展会等带动经济增长。如四川省内江市曾开办电商展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人们的目光,同时也为内江市旅游产业带动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重龙寺、大千园等地,在展会开办期间很多游客都到此观光旅游,一时间促进了四川旅游业发展,不仅展会办的十分成功,旅游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局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旅游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但要创新旅游文化就要注重与当地本土文化的结合,提高人口素质,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要带来原生态感受。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风景秀丽,人们也十分热情,悠久文化也很多,都江堰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也就吸引了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旅游中。因此,四川省政府与旅游企业应抓住这一要点,开发旅游资源,以此吸引更多人来到四川旅游,带动四川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以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
[2]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4]杨皓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对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王良艳.九寨沟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篇3
[内容提要]同志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近年来,阜新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助力地方旅游经济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关 键 词]阜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
文化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己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与之相矛盾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正是我国文化资源相对丰富集中的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便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前景广阔。为了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强调,要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查海文化遗址、瑞应寺、海棠山、关山等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水平,尽快把海棠山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文化名山。要提炼和宣传地方民族文化精华,整合利用旅游资源。要结合海棠山、瑞应寺等同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既要整合开发,又要突出特色,打造独具风格的文化旅游精品,促进阜新经济全面发展。
一、阜新民族文化资源丰厚
阜新享有“煤电之城”、“葛根苏木”和“玛瑙之都”等美誉。总面积10 3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3万,有蒙、满、锡伯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30万,其中蒙古族有20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11%左右,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阜新境内还有多处颇具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特色的旅游景点:近8 000年历史的查海文化遗址,人称“十五的月亮在这里升起”的关山,辽代古遗迹和著名的 “” 的很多遗址,堪称“东北一绝”的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沙山、碧水、森林而闻名遐迩的大清沟风景区,以及世界绝无仅有的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等等。这些文化与历史、人文与自然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必将极大的促进阜新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自十七世纪初蒙古贞部落移居阜新地区以来,民族文化便成为阜新地域文化的一大特点。蒙古贞有千年的民族部落史,有四百年的建旗行政史。蒙古贞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在理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艺术、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积累和传承。因此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构成了阜新古老地域一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
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阜新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匾的瑞应寺,属藏式庙宇建筑风格,以其雄伟和规模宏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雍和宫的住持和喇嘛多出自瑞应寺,瑞应寺的“巴门扎仓”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遗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唯一保存下来的民族瑰宝。现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集历史、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汉语俗称 “塔子沟庙” 的积庆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初为当地蒙古贵族所建小庙,后因请来迪彦奇喇嘛洛布桑・格拉坚措(一世活佛)而得以发展。至二世活佛,因其佛法精深而得到奉天一带锡伯族富商信服,得以筹资扩建寺庙。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帝亲赐寺名为“积庆寺”,并御赐“积庆寺”匾额。阜新境内新近发掘的关山辽墓群为辽代中晚期贵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全国罕见。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反映了辽代的社会生活,考古价值极高。此外,战国时期燕山城、武当道教创始人张三丰故里、玛拉沁夫题词世界最大敖包的关山、千佛山等多处文化遗址,构成了阜新独具特色的景观。
敖包文化是蒙古族独有的文化,情歌“敖包相会”唱遍国内外。敖包是蒙古族先民敬畏大自然、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崇拜物,也是识别方向的路标,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图腾,成为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象征物。阜新市是全国敖包形式存在最多,敖包文化较为繁荣的地区,被称为敖包的“活化石之乡”。据不完全统计,阜新现存敖包遗址约300处,4 000多座,保存完好的25处,尤以阜蒙县大巴镇的关山旗敖包最为悠久。
民以食为天。阜新有以蒙古族馅饼、喇嘛炖肉、全羊汤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被列入“辽宁十大风味美食”的有蒙族馅饼、手把肉全羊宴。“阜新十大美食”中大部分不但具有蒙古族特色,还兼容各民族的饮食特点。既符合各民族、各教派的教理教规和风俗习惯,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养身保健功能。
二、文化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阜新要发展文化旅游,关键是整合资源“造精品大船”,用精品群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广大游客,也就是所谓的群体效应。在推出特色黄金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上做好文章,吸引广大游客来阜新观光和消费。然而,阜新市文化旅游时至今日几乎依然是“一佛(瑞应寺)、一山(海棠山)、一坑(海州露天煤矿)、一水(大青沟)”。
(一)特色产品提炼、培育不够。一方面,对原有特色产品的提炼、利用不够,一些特色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产品的外延式创新上力度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第三,对民族、宗教文化名胜开放性整合不够、包装不够,许多历史、宗教名胜还未列入旅游开发规划。阜新文化资源中有不少名寺、名人、名事、名园。但是,有些还没有列入有关部门的视野,一座百余年的教堂――民主天主教堂和三百多年的宝刹――海州庙名声在外(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记载),但在阜新旅游业中还是鲜为人知。
(二)对外宣传、研究和利用不够。近年来,阜新在地产促销方面力度很大,但其中对历史和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则相对不足,主要是未能让游客了解阜新是民族、宗教文化名胜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虽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是没有达到游人皆知的理想效果。阜新对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特殊性的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宗教历史、宗教名胜、宗教文化等方面资料的整理、介绍;还没有操作性很强的、专门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规划,仅侧重在包含着宗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旅游线路的简单设计。由于资金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像张三丰故居这样的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宣传和利用。
(三)大众参与度不够。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参与性项目的设计上难度较大。目前,瑞应寺等宗教名胜景区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效果很好。但总的来看,大多数还是观光型的“静态旅游”、“物态旅游”,旅游活动基本局限于寺庙之内,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很少。阜新有着丰富的带有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内涵的独特文化,群众参与性应该很强,但是对这方面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明显偏弱。
(四)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名胜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够。阜新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宗教旅游场所的旅游开放做了不少相应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宗教文化的解读、展示方面做得还不够,未能为游客提供足够的便利。省书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冷旭、阜新市书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树清,他们创作的《阜新八景图》倾诉了对家乡阜新秀美山川的热爱。全图将“沙海清沟”、“大漠林海”、“海棠摩崖”、“瑞应佛光”、“露天煤海”、 “梨山读画”、“玉龙古村”、“巨龙衔珠”阜新“美景”及很多优秀作品精巧经营、繁简取舍,尽现于图上,为阜新市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人们遗憾的是,阜新的作家、画家、摄影家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三、促进文化旅游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阜新,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县,1940年置市。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 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坐落在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苏秉琦先生,亲笔为查海文化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不但是为共和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勋城市,而且是一座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的大观园,这些名胜是阜新主要的旅游资源,我们应科学整合阜新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做好阜新文化的解读、展示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积聚人气,进一步搞好阜新的宗教文化旅游,使阜新文化真正发挥出它在旅游业中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一)加强部门间合作。开展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必须加强部门间合作。宣传、统战、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新闻等不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增强合力。旅游部门要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文化景区(点)全面纳入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阜新文化旅游开发的行业性指导,对市、县、区所属的旅行社采取激励机制,发挥他们壮大阜新市旅游市场的积极性。宗教部门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加强对旅游市场研究,使产品特色更鲜明,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宣传部门要协调各新闻媒体,增强阜新的知名度。
(二)打造精品,突出特色。一是继续修缮、恢复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并恢复其宗教功能。二是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开辟“佛教文化旅游专线”(海棠山、海州庙、瑞应寺、乌兰木图山等寺庙和景点)、“伊斯兰教、天主、基督教文化旅游专线”、“中华八千年文化源头和张三丰故乡、塔营子古城池、关山敖包”等精品线路等。三是实行地产制胜战略,主打玛瑙、麦饭石等独特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路是多点的整合,在空间上可能跨越不同的区县、市域。阜新相关县(市、区)要协调合作,统一规划,树立全局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联动。我们还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开辟“辽西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等。
(三)展示内涵,提升品位。如在民族文化和宗教场所进行宗教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解读。一方面对现有景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解,比如规范、充实介绍性标牌的内容,在某些寺观免费或低价提供解读宗教文化的材料,以方便游客自助游览。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性宗教文化进行深掘,运用专题片、电影和电视剧等手段展现阜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积极开发阜新文化的外延式产品,在旅游纪念品上做好阜新文化的文章,形成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系列化。阜新的玛瑙、麦饭食产品全国闻名,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用于阜新文化旅游纪念品,如挂件、佛像、茶具、酒具等工艺品的制作。培养一定数量了解宗教文化的导游队伍。阜新宗教文化名胜旅游的客人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学者专家、宗教界人士和有一定历史文化素养的中老年游客,为此,必须提高导游员素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宗教文化培训。
建设阜新文化展示馆,将展示馆作为阜新博物馆的一个展室。阜新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丰厚,但分布较散,很难纳入一条旅游线。建设一个民族、宗教文化展示馆作为阜新文化旅游的导引式开篇很有必要,它的功能类似于旅游集散中心。在这里,游客可以浏览阜新文化的概貌,也可以自主选择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的线路。在门票方面,可以搞优惠组合,提供多种价格的宗教文化旅游套餐。
(四)增加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增强吸引力。节庆活动在旅游业中有特殊的功能,而民族、宗教文化也非常注重节庆活动。应充分利用民族、宗教的各大节日,推出转经、撞钟、喝腊八粥、吃喇嘛肉等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还可将宗教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其群众性、娱乐性特点,使阜新文化家喻户晓。民族、宗教文化旅游与其他文化和活动的结合,能产生彼此促进的极大效应。应做大与阜新民族、宗教文化密切关联的文化文章,如名人与宗教、名事(传说、故事)与民族故事等,借助其他文化活动来推动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当年,一部电影《古刹钟声》将千山推向了国内外,龙泉寺也因此身价倍增。
篇4
关键词:旅游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升级。作为第三创业的旅游业,已成功地取代了工业生产,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而文化产业作为旅游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学界称为是21世纪世界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模式。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旅游经济一直从各个方面为文化产业发挥着载体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产业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我国传统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使旅游经济能取得长期的发展,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1]。
一、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含义
关于旅游经济的概念,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争论,至今也没有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产业是服务行业的一个延伸,是以旅游为基础,向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无形的交易。旅游产业的范围要比单纯的旅游业要大很多,旅游产业包括一切与旅游相关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旅游本身。旅游经济是以旅游产业作为基础,并获得一定收入的经济形势[2]。由于文化背景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东方和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存在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将文化产业理解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产品、或是与文化相关的产品的一种生产性的行为。但西方国家认为,文化活动就是单纯性质的文化行为,并不包含社会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即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行为和标准进行文化生产的过程。
二、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意义
为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我国带来经济上的影响,我国实行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产业融合的基本条件是这两个产业之间具备基本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关键就是对利润的追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过后,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正在逐渐上升。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对处于金融危机中的我国经济,具有着极强的拉动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都是我国经济中的第三产业,这两者之间有着较高的关联度。从客观上讲,文化产业是旅游经济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旅游产业中,没有文化内容,不仅会变得枯燥无味,也注定不会吸引较多的游客,当然这种旅游的前途也比较堪忧,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3]。所以,文化产业的存在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另一方面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众所周知,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不同,并不能创造出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以旅游经济作为依托的。旅游经济可以使文化发展真正走向产业化,并为文化产品的销售提供一定的渠道及较为广阔的平台。游客作为文化产品的最主要消费群体,很好地将文化产品与旅游经济进行了联合。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市场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叠。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文化产业还是对旅游经济来说,都实现了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两者的结合,不仅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也为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延伸型融合从产业融合的理论不难看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互补性。将这两种产业进行融合,不仅可打破原有产业之间的限制,还可从根本上实现这两种产业的互利共赢。21世纪是一个讲求创新的时代,我国旅游产业已经独立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使旅游产业换发新的活力,需要为其找到新的依托,并积极寻找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凭借着其独特的魅力,迅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文化产业可以为旅游经济创造出巨大的商业附加价值,使旅游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我国知名的演出《印象与刘三姐》,这部作品是在桂林进行的大型实景演出,是典型的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很好的诠释了“刘三姐”这一文化内涵,也在无形当中,对桂林山水进行了推广,提高了桂林的旅游收入。文化产业是一个十分广阔的定义,不仅包括演出作品、影视作品也包括了广播、传媒等方面作品。可以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结合,建立一些影视基地以及动漫观光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既可以完成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可凭借自身的文化特性,大力发展旅游业。2.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所谓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是指选取旅游经济或是文化产业中某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使其逐渐深入到对方的产业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的一项工作。其中渗透融合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早在2002年,浙江的一家网络游戏公司,就与开恩旅游集团进行了强强联合,开发了一款名为《大唐风云》的网络游戏。该游戏不仅凭借着独特的风景效果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使景区在玩家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无形的宣传,这种一箭双雕的做法,不仅使旅行社节约了宣传成本,也使这款网络游戏变得异常火爆。不仅游戏是如此,很多文化主题公园也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产物。比如,比较熟悉的宋城和迪士尼乐园等,都是利用这一手段进行宣传的。以迪士尼乐园为例进行分析。迪士尼乐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园,其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该公司在建造了迪士尼乐园的同时,也塑造了很多迪士尼形象,推出了一系列迪士尼动画片。这种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融合的方式,使迪士尼形象变得厚重,也赋予了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也使迪士尼在众多游乐园当中,变得独具特色,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旅游价值。从开发的成本和难度来看,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渗透型融合的模式,投入的成本较小,回报却最大,是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过程中,比较容易为政府所接受的一种方式。3.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就是将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进行彻底的解体,将这两者的重要环节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组合,从而建设一种新的产业模式,世博园和世博会是这种模式的重要代表。将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进行整合融合,最显著的代表就是,将各种文化体验形式作为噱头,并通过搭建相关的旅游平台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进而实现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间的有效融合。通过将这两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化的整合,不仅可使承办地点的旅游形象得到提升,还可使游客对文化产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文化产品的销量。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一个新的议题,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保证旅游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选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客观上讲,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李景初.河南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例[J].企业经济,2015(2).
篇5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分析研究;雷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TN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一、引言
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很丰富,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美好前景。但是,在我们追求旅游业最大程度的发展时,总也有一些行为只顾目前利益,引起民俗旅游资源严重被破坏,给民俗文化旅游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雷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一)雷州的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大陆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
2.旅游资源概况。(1)自然资源景观。雷州市位于雷州半岛,气候为特殊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有天然的红土地、大片的阔叶林、绵长的海岸线、洁白的沙滩。如乌石天然海港、南渡河独特风景区、附城的红树林等。(2)人文资源景观。“雷州文化”作为区域文化,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被确定为广东的“四大文化”。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雷州戏剧,白斩狗、108座佛教寺庙、雷州大粽、南珠、端午奇俗、被称为“南方兵马俑”的石狗群等,让这座千年古城披上神秘的面纱。
3.雷州民俗文化旅游的新发展。(1)大力建造雷文化系列博物馆群。古往今来,与雷州有联系的名人很多,筹建博物馆群的时机已经成熟,但纵观雷州市的博物馆,少得可怜,这与建设文化大市还很不相称。应确立筹建系列特色博物馆的计划和思路,建设各式各样的博物馆群。目前雷州市政府筹建雷祖祠雷文化主题公园,雷州博物馆已经建成并于2009年开馆。(2)精心策划雷文化艺术节。精心策划雷文化艺术节,宣传雷文化艺术成果,增进雷州百姓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众的凝聚力;有利于破陋俗、树新风;有利于群众文化事业在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有利于新民俗文化和应用性民族文化的发展。(3)着力推介雷文化艺术精品。一是政府牵头,文化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着力推介雷文化艺术精品。二是在207国道雷州路段、市区雷州大道、西湖大道等繁华路段伫立雷州著名旅游景点的大型摄影宣传牌,引发进入雷州的客人视觉冲击力。三是在宾馆、饭店、酒楼的厅、房悬挂具有雷文化特色的油画、国画、版画、书法杰作。四是充分发挥市区文化广场、农村文化楼宣传作用。促使雷文化艺术精品走出画室、书斋、小舞台,方便群众欣赏,让市民喜爱。
4.雷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过度开发破坏民俗旅游资源。从某个层面上讲,雷州地区经济水平还须上一个台阶,当地人民大多处于从温饱走向小康的过程之中,这样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在发展的时候急于求成,不顾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导致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构架支离破碎。(2)商业化、庸俗化损害了民俗旅游品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最终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协调好,就会导致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情况频频发生。资源合理开发意识的缺乏,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长远来看,难以树立民俗文化旅游品牌。(3)失去特色影响民俗旅游的吸引力。如今,雷州政府对旅游业也逐渐重视起来,各地人民想方设法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对雷州地区来说,鲜明的本土特色是其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政府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政策支持下,当地人民不断模仿已经发展得比较有基础的民俗文化项目,导致民俗活动逐渐趋向雷同、同化,风格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一步步失去独有的特色。
(二)雷州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的建议
1.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追求数量的同时,要求质量。保证具有当地文化的魅力才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传承,提高品位,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民俗风情资源内涵,要做到原汁原味,展现纯真、文明以及民族气节的风情韵味,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在民俗旅游产品中注入新元素。
2.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为民俗文化旅游更好发展出谋划策。经过调查发现,雷州地区旅游行业从业人士中70﹪为中专学历以下,这样的组织架构明显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雷州地区应该在各高校、大中专、职校、各级旅游院校建设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基地,通过教育及岗位培训提高该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当地旅游局应该充分规划,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以及公众场所广泛宣传民俗旅游产品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如雷州电视台、湛江日报、各商场大屏幕等。
4.坚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结合科学发展观。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站在经济发展前沿,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以原地踏步。在雷州地区,应该增强民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合理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观念。保护与发展民俗文化。
三、结语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注重于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目标。雷州市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依赖于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又可以和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组合起来,成为吸引各地游客的旅游产品,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规划还缺科学性。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拉动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发展好民俗文化旅游,是当地人民经济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R].1993.
篇6
关键词:旅游业 知识经济 文化经济 创意经济
进入新世纪以后怎样使旅游业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的多重积极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中国旅游业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是旅游界共商的主要话题。我们必须首先找准21世纪旅游业目标定位,笔者认为,21世纪旅游业经济学目标定位是文化经济。
一、21世纪文化产业本身成为了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战略目标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也因此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研究、培育和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并使其尽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由于文化在产业经济中的经济附加值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从资源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也有了跨时代的飞跃。文化与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历史文化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核心资源和基础,也是城市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产业成功的深层因素。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化名城,并没有首都或中心城市的显要地位,但是仍然利用自己某些特有的因素来塑造一个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拓展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产业将达到鼎盛时期。
文化及相关产业涉及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具体可划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和九个大类。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核心层,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服务业为文化产业层,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行业为文化产业相关层。 无论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还是从文化产业的层、相关层,都能够找到21世纪旅游业所依赖的痕迹。有的甚至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
二、世纪旅游资源潜力的深度挖掘需要文化作灵魂
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既包括了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更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因此,发展旅游需要从文化这个内涵丰富、古今兼容、动静结合的宝库中寻找能够吸引现代旅游者的要素,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能让他们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能让他们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
进入21世纪,文化旅游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认知、目的,而是一种方法、手段和创意,对于很多文化型的旅游目的地来说,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景点景区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主题。大量的旅游景点犹如散落的珠子,缺乏一根主线将其串起来;分散的旅游资源犹如散兵游勇,缺乏一个灵魂将其统领起来。因此,有必要用文化这根主线来统领其旅游的整体发展。所谓文化主线,就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用来统一其旅游产品、要素,以此作为未来旅游产品设计、产业布局、目标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等各项工作的指针。
三、世纪文化所衍生的具体的旅游产品形式更为明显
21世纪的旅游业目标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由此定义可衍生出旅游经营者的旅游产品创意和旅游者由于对文化认知的期望所采纳的旅游方法这两个方面,文化旅游不是一个独立的旅游产品,而是一种观念意识反映,是旅游经营者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创意思维,是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的一种方法。我们开展文化旅游的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产品服务,使旅游者以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旅游活动,从而获得一次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对旅游者的效用,而且有利于旅游业界形成一类以强化文化感受为特征的产品设计思路,从产品创意、设计到导游功能及其业务素质要求等方面形成一个以文化意识为基础的实践操作体系。
21世纪文化旅游的需求趋势更为明显,根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的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的是游览自然风光,只占40%。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是进行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也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综上,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发展趋势。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去体验社会风俗, 感悟历史痕迹, 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强大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取代自然观光旅游而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茶文化;生态发展;旅游业;茶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3
1 发展茶业经济的基本原则
1.1 遵循当地政府的指导
并且要以茶业人民自愿为前提。在发展茶业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之下进行,并且还要让茶业产品进入市场,进行规模经营。
1.2 遵守法律法规,本着规范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茶业经济的时候,首先就要以保证茶农的基本权益,保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不变,并且不要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要改变土地的用途,不损害茶农的权益,争取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以及茶叶企业经营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1.3 要本着集约发展,规模经营的原则
要想实现集约型发展,就要将茶业企业、新型合作组织、基地以及农户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经营模式,并且接受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共同存在。
2 茶文化旅游业和茶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2.1 由于茶叶的生长地区
一般都是在比较集聚的山地乃至高寒地区,现实条件非常恶劣。那么发展茶文化旅游业也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就是为了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商业化的角度来分析,由于受到茶业地形的限制,也会阻碍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茶叶产品也被逐渐带入了客户的生活中,大大促进了茶经济的发展。
2.2 茶文化旅游能够充分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内容
茶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茶叶产品的销售量上,要想快速的将茶叶产品快速售出,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顾客消费。其中,发展茶文化旅游业就能够很好的展示茶叶产品的质量,发展旅游能够让茶业产生一种产业链,不仅能够让顾客了解茶叶种植的方法、炒茶的技术,还能够让其品尝到经过多种工序制作出来的茶叶成品。以此来提高茶叶产品的销量,促进经济发展。
3 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3.1 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为了加快茶业发展的脚步,在茶业产业的角度出发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茶叶产业也关系着茶业产品的价值高低。要想逐渐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植根性态势,首先就要求其要与茶业区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符合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还要适应茶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不断的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扩大经济内驱力。
3.2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增加新奇性
茶业企业要不断的打造出茶业的品牌特色,创造出新奇性的特点,吸引游客的眼球。这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当地区域的茶文化进行普及和推广,不断的提高经济的效益。那么就可以依照当地的茶业文化和茶叶的盛产情况,定期的设立茶文化节日,不仅可以供游客参观,同时还能够扩大茶业的销量。其中的“特色”该怎样体现出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久可以考虑在茶产品制作工艺上下手,让游客了解茶叶产品的制作过程,并且可以亲身体验。
3.3 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中来实现茶业产品的展示
将生态文化充分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游客感受到茶叶种植园的绿色化特征,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为了更加吸引游客的兴趣,还可以从农耕文化入手,让游客置身其中,亲自进行茶叶采摘,还可以让其尝试学习炒茶活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品尝等,这给游客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不断促进茶业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茶业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遵守相关的规则,向着集约型发展,将生产规模化等。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可以带动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对茶叶进行推广,提升其知名度,还可以提升茶叶产品的销售量。
参考文献
[1]陈杭芳.浅谈茶与休闲农业[J].中国茶叶,2005(4):47-48.
[2]金凡.茶.经济史学的中国情结[J].中国茶叶,2005(5):24-26.
篇8
关键词:旅游经济;泸沽湖;摩梭文化;冲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空前扩大,使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泸沽湖正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泸沽湖摩梭人神秘的传统文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左所与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的交界处, 是摩梭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古称“摩沙”、“摩些”、“么些”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摩梭人一直实行母系制的基本生存方式——母系家庭而被喻为“东方女儿国”,摩梭人共同生产、共同分享,家屋是其维系传统文化的地方,摩梭母系家屋的当家人是由家屋内推举出来的最有能力的女性担任。摩梭社会对男性的重视则集中体现在“舅掌礼仪母掌财”这一文化传统[1]。一直以来,摩梭人传承着一种与我国传统婚姻制度迥然不同的婚姻形式而引发了一场民族旅游的浪潮,民族学家称这种婚姻形式为“阿注婚”或“阿夏婚”,我们普遍称之为“走婚”。走婚,就是配偶双方不组成家庭,而是夜晚男到女家偶居,清晨又回母家,所生子女由女方的母系大家庭抚养教育,配偶双方除性关系外无经济上的联系,也不必承担义务[2]。作为摩梭文化载体的母系家屋的传统形式是木棱子房,即以树木为原材料,家屋以祖母屋为核心,屋中的火塘是家屋成员传承、分享的重要地点,同时还配有花楼、经堂、草楼等几个部分。家屋是评判一个母系大家庭是否兴旺的载体,因此摩梭人只要稍有积蓄, 都会投入到家屋的修葺改善中。
二、发展旅游经济对摩梭传统文化的冲击
旅游经济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的总和。旅游经济不仅仅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也是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泸沽湖地区推进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摩梭人的传统文化主要受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冲击:
1. 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男女的劳动对象、地位以及范围发生了转变
在摩梭人的传统经济结构组成部分中,女性主要负责从事农业耕种、农副产品生产以及手工业产品生产工作,而男性主要负责赶马经商、下湖捕鱼、江边淘金等工作。女性由于其收入较稳定且在整个家庭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加之负责整个家庭的日常家务活动,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在家庭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从1992年泸沽湖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使得摩梭人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摩梭人开始转向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以较早发展旅游业的落水下村为例,落水下村的旅游业主要以家庭接待为主,而家庭接待是处于家屋内的住宿及餐饮等活动,无一例外这一任务就落在了主要负责家务活动的女性身上。一直以来摩梭人形成了“女主内、男主外“的格局,然而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女性不仅要负责家里的接待活动,还要参加村里集体组织的旅游接待活动,这就使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把劳动范围扩展到了家外。女性不仅要操持家内还要负责家外的一些活动,使得女性在家中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
2.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人的婚姻形式发生了变化
“走婚”这一独特现象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只出现在泸沽湖周边地区[3]。至今,摩梭人因仍然保存着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的生活方式而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我们常说的“走婚”即是民族学家所说的“阿夏异居婚”,这种婚姻关系是男女双方以感情和爱情为基础建立的,它不受具体的法律或家规等的约束和保护,婚姻关系的建立和解除都由男女双方自愿,双方皆有平等与自由的选择权。随着旅游经济在泸沽湖地区的推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加强,摩梭人传统的婚姻形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事旅游业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使得摩梭人意识到要想较好较快地发展旅游业,必须有着固定的配偶搭档。在落水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接待的旅游活动是当前最主要的旅游组织形式之一,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使得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花费在“走婚”上,于是固定专偶成为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婚姻形式,现在已有很多摩梭男女开始结婚实行一夫一妻制。然而却也是因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原因,很多已经停止“走婚”的摩梭人为了迎合游客猎奇的心理,又重新开始了“走婚”。
3.发展旅游经济使摩梭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篇9
【关键词】旅游地;旅游开发;经济与文化
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旅游产业是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已经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文旅结合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实现了两大产业的共赢共生。但是旅游开发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合理平衡,如何更好地处理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业界和学界争论非常激烈的话题之一。
1.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注入有利于旅游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旅游已经毫无异议地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它以其巨大的乘数效应以及出色的产业拉动能力引起了各国的重视,纷纷将其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真正把它作为一个经济性产业来发展不过20余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20几年里,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它纳入当地主要支柱型产业。各地之所以在旅游上倾注了如此大的热情,我国旅游业之所以取得今天喜人的发展成就,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受着旅游业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给旅游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同时可以改善就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搞活地方经济的理想的切入点。尤其对于那些不具备工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发展旅游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正因为此,旅游业业已成为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中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许多地区也正式靠着发展旅游改善了生活,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唐雪琼、车震宇在《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描述了元阳县箐口村旅游开发给当地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文中写到,“村民参与旅游业,经济收入增加。箐口村2001年10月开始收门票,2003年门票总收入72580元,其中的30%分给农户,平均每户分得144元。数目虽然较低,但对于一个人均年收入仅500元左右的哈尼村寨来说,它的分量是重的,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村民们对村寨旅游的信心,将会投入更高的热情到旅游业中。箐口村哈尼村民经营的饭店四家,其中两家兼营家庭旅馆,阿升农家和阿略饭庄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是村寨中最富裕的人家,虽然旅游淡季也种田,但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箐口村有五个旅游工艺品商店,都是外来人员经营,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增加收入,每月100-150元;村民中有10人参加村寨旅游管理和歌舞表演,月收入300元;还有部分村民如卢坤荣家,勤劳的女主人充分发挥自幼学得的纺织手艺,纺纱织布,缝制精美的哈尼族传统服饰,作为旅游商品出售。而效益最好的杨文村的工艺品商店,年利润在一万元以上。通过发展旅游业,这些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旅游收入在家庭经济收入中占了较大比重。收入的提高带来了村民受教育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开拓了眼界。
2.旅游开发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渗透会冲淡旅游地的固有文化特色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产业,同时旅游也是一种社会事业。旅游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注入的同时,也会给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造成相应的影响。随着游客的到来,不同文化汇集于旅游地,势必造成一定的文化碰撞与冲突。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旅游地固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传统习俗等都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篇10
[关键词]民族文化;区域经济;恩施州;旅游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078
民族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目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鄂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是巴楚文化、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通过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构建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得以进一步开发,其对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而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再次迎来新的挑战。
1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现状综述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淳朴深厚,民族文化旅游民众参与度高,极具传播价值。从2003年开始,恩施州政府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作为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文化大州”的口号,并相继颁布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5年)和《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长期聚居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其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当地文化增添了特色,彰显其魅力。起源于恩施州利川的《龙船调》享誉世界;恩施州巴东县的神农溪里的“拉纤”被称作三峡的“活化石”;距今400多年历史的“女儿会”,成为每年恩施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头戏;恩施州从1999年开始举办“清江国际闯滩节”,吸引著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好者。恩施州的土家男子歌舞《土家魂》、土家风情歌舞诗剧《嗯嘎・女儿会》、群舞《摆手的幺妹等我》、大型土家民族风情歌舞《比兹卡》等节目获得全国性比赛大奖,恩施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原生态歌舞及恩施民俗、民风等民间文化都成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恩施州拥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各具特色,能够将整个恩施州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很好地展现出了恩施地区民族文化的特色。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唐崖土司城址、彭家寨、摆手堂以及董家河等是恩施州著名的景观,是旅游者的必经之所。
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工艺、民间文学、医药以及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鄂西南地区的文化财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随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近年来恩施州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使其不被时代所遗忘,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得以充分体现出来。
2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灵魂,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旅游产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旅游与文化是相互包容发展的。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产业的规模发展得越来越大,旅游业现已发展成为了兼具产业和事业的性质。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高度融合了地区文化与区域经济,大众旅游、假日游越来越受欢迎,使得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把公众的出游率作为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一,也有精神文明建设单位将文化旅游和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联系起来,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另外,民族村落、民族习俗、服饰饮食、节庆活动都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将其利用在旅游产业当中,开发民族文创产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外展示其民族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其竞争力,这就需要策划者、规划者、开发者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
3民族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民族文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把握好核心价值体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利用民族文化来实现产业创新,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创造更高的利益价值。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地区,在历史和人文的发展进程中,其受到地理位置闭塞的限制,其对于文化的接纳性、兼容性不高。其经济发展长期以自给自足为主,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同时具有一定的排外性,地域间的经济贸易交流较少,具有强烈小农经济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恩施州以及鄂西南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随着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进一步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融合,缩小了地域间的差异性,获得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区域经济的稳定性自然得以提升,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4民族文化旅游业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
第一,观念创新。对于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来说,必须要走出传统观念的藩篱,以寻求新的突破,紧随时展的脚步,提高市场和竞争意识,了解旅游资源的特色,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其发展道路和方向。在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下,利用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的手段,实现对市场的有效调控,开拓旅游市场,开发更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而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
第二,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相关部分需要给予该地区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应用于路、电、水、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并进一步改善卫生条件和环境设施,以保障旅游景点的功能,这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关于地区旅游规划和发展前景,需要与当地居民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其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提高其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理解和认识,以获得其支持与配合。
第三,突出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恩施州的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主要依托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利用其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人文建设,增加旅游区的文化底蕴,使自然旅游资源更具魅力,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通过旅游产品展示出来,增加其旅游资源的自身特色,进而实现产品多元化。在体现特色的同时,实现与东部地区的互补,为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迅猛,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的资源,其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全新的视角出发,为了提升恩施州旅游业的特色,需要充分开发文化资源。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恩施州有着绚丽的民族文化,与发达省份相比,这是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以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方面做大做强,逐渐形成稳定的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仍需要开拓其优势路径,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缩小差距。以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依托于科学合理且可执行的政策,加强宣传,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获得其支持,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当中,进而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垂洪,肖文艳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研究――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枫香坡侗寨乡村旅游为例[J].中国市场,2016(33)
-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 下一篇:汽车工业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