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设计手段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为目的
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认真设计,要有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做队列练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出 “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以实际动作向学习,学习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实心球投掷课时 ,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游戏的方法(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 ,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综合训练课上,可创编一套组合游戏,在游戏中设置“雪山” “草地”“铁索桥”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跑、跳、翻滚攀爬及投掷等活动,全身心都得到锻炼,这是一节“ 军事课”,又是革命传统教育课。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完成教学任务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不集中,很适合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些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如果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是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如“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达到了锻炼和教育的目的。在低年级或学前班搞穿衣服扣扣子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等,可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用“石头、剪子、布”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初中生;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74-02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学生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初中生往往逆反心理严重,甚至会出现厌学、逃学、自残等极端行为,因此要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现进行探讨。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1]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既是当今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初中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时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渴望独立,易冲动,但可塑性最强。在平时教育中,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般都比较关注学生的生理成长状况,却忽略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使生理和心理教育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刻不容缓,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获得全面发展的需要。
笔者一直从事思想品德课的一线教育教学,接触许多初中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少学生成长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应当弘扬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实际,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我国正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将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自己学科教学的“职责范围”,主动地有意识的进行渗透。[2]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思想品德教师自身应是一个有健康心理、良好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只有教师以高尚廉洁的人格从事自己的职业,才能真正言传身教、以德育德,塑造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向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用教师的健康人格影响学生的发展,以达到更好的育人目标。
2.充分利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思想品德学科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理。教师可充分挖掘这些教科书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教育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使其心理素质逐步提高。[3]
3.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创了许多新途径。教师可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小品表演、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同时体验其重要性。它要求教师创设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简单地说教,要注重实际地影响他们,注重引导。
4.将课堂渗透教育与课外心理辅导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是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外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部分学生有问题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因而教师要用灵活的方式,如利用网络与学生沟通,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一些心理困惑进行个别辅导,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与学生沟通应找对切入点,避免说教,鼓励学生打开心扉,把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说出来。教师了解之后,应该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和家长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上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学生不仅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还能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和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锻炼了组织性、纪律性、自制力,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和信心。开展课外活动时,老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老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加入学生的队伍里,既能密切师生关系,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老师也是有益的,体现“教学相长”。
总之,只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加以引导,就能使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思想品德科任老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与学生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现存的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但是在绝大多数初中课堂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得不到重视
虽然思想品德课是初中教材中的必修课,但在目前以高考、升学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学中仍是以三大主科为奋斗的目标,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就成为走走形式,在加之开卷考的形式,也使学生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知识性,从而完全忽略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授与培养,甚至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形同虚设,这也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心里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有些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升学率,而将思想品德课占用,使学生们得不到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培养。以至于学生在升学等多重的压力下产生极大的心理问题。
2、课堂教学气氛死板
课堂教学死板是影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学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诸多老师都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气氛过于活跃,会使学生失去自控性,从而使课堂纪律混乱。另外,某些老师也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采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对老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约束是十分不利的。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的死板教学模式也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是十分关键的。可以说,每个人的意志品质、性格个性、道德礼仪、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都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获得熏陶与启迪。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初中学生课业繁重、快节奏的生活信息、以及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非正能量甚至充斥血腥暴力的书刊读物图片视频等,容易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偏差,出现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造成内心的扭曲和阴影。让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解惑生活中所带来的心理及精神上的困惑,也能够缓解学习中过多压力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同时对一些恶性传播的书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另外,品德课中所传授的知识总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些差异,也容易使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所授的书本知识产生怀疑态度,甚至反感。这也更需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它能够能够教会学生们分析和判断,有选择性地探寻知识点,吸收有利于自身的社会正能量。从而为初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培养学主们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国在改革发展中一直强化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思想品德课中所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情绪控制、自我发掘、树立自信、增强意志等,这些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们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们今后的健康发展。
针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强调“翻转课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一种培养学生们人格品性的重要学科,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要由学生自主探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凭借自已的力量感悟出思想品德课中的内涵,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达到目的。
其次,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为了缓解学生们的压力以及学生们精神紧张的情绪等。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轻松活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及负面情绪得到完全的释放。同时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作风,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行为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问题,也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针对于社会中不良书籍的泛滥情况,对于受此类书籍影响的而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关心,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直至去除学生因不良书籍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篇4
1让家长认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明确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以正确的方式融入到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
2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多渠道实施素质教育
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2.1请家长走进校园,提高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共同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具有巨大的优势,不仅时间充裕,“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定向培养。但家庭教育也有“双重性”,父母的不良习惯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2.1.1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通过比较,使家长找到差距,懂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竞争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认识到必须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独立的能力,增加适应社会的本领与机遇。
2.1.2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借活动机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相互沟通,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2.2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走入家庭,体现素质教育的互动性。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孩子的命运与未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而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背景进行的。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意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而且伴随孩子的一生。教师的定期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初中 ; 思想品德教学 ; 教学成果 ;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64-0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提升,具有完备学生人格塑造、思想教化和自我社会属性基础认知的重要作用,以创新为导向,提升学生基本思想品德素质,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而言蔚为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在将来的学习中变得游刃有余。以往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教师的单纯知识灌输为主进行教学,课堂单一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因此,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成果,必须要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加强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导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重视程度不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提升面临的一个现实窘境。当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尚未占据足够的比重,特别是在一些教师、家长看来,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远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能力应用型课程,这一理念导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也缺乏足够的外部环境推动力,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兴趣,更鲜见有积极主动深入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动力。在具体教学实施环节,部分教师课堂上的照本宣科更是给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局限于知识性内容的讲授,缺乏理解性思维的指导和适应性讲解,学生由此导致思想品德课堂的开小差、思路游走等情况。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案例讲解,偏于枯燥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成果提升的又一障碍。对多数初中生来讲,认知和理解公民概念、自身社会角色等内容,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习得过程,在进行这一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程老师往往缺乏有效的分块理解式指导和帮扶。教学内容囿于书本文字板块,教学方式采取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法,“课本+参考书”方式的思想品德课程。唯“考试成绩论”的选拔模式,促使学生无法取得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精髓,疏于学习指导和教学目标的有益导向尝试,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出现较大差别,呈现背道而驰的情形,这恰恰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设置目标相违背的。
2.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成果的方法分析
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创新培养目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更是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一项重要方法和举措。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想站稳脚跟,必须要学会创新,从而不断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和新课程培育目标的发展诉求,更是培养初中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素质的必然要求。要达成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现的目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必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设定明确、合理和科学的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培养目标,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力度。为促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目标重要性的良好认知,多方面的改革举措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首先,应从教学团队入手,通过学校设定明确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出台明确的奖惩举措,来激励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使学校范围呈现出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力度,例如,加大思想品德课程在初中生日常成绩测验和升学考试中的占比,以考试导向来形成较为紧密的教学关注度,进而强调初中阶段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重要性。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和持续性进行有效指导和讲解,动员和鼓励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积极踊跃的参与讨论,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学生巩固思想品德课堂知识。
教学内容设置的优化是建立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突破点。目前而言,单一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于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给学生思想素质养成带来一定困扰。如何进行充分的资源利用和发挥,来确保思想品德课堂的开放性和时代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尝试。有的学校采取将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网络信息中心作为进行深化和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认知的第二课堂,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做出较为明显的改善,收效颇丰。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知识传授中,有着更为细致、有效的知识习得、吸收和转化比率,是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最终衡量标尺。这就需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团队不断加强专业领域学习和领会,以更为丰富的思想品德课程素养,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开辟课堂趣味空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是多样化、无局限的,教学内容可以是更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步骤可以是更为细化和分解后,能够被更多学生所接受的。建立有效的思想品德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深入浅出的做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工作,是提升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方法优化和教学手段创新方面,要注意科学合理的设定学生所处受教育地位应获得的认可与尊重,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知前提,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将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以多方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具体案例,进行富有指导意义的案例分析,来帮助学生完成更为切合实际的思想素养培育过程。
3.小结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是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基石。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成果,要细分成果提升相关模块,制定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长效优化机制,尽快实现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成果的优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辛达清.试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J].学苑教育.2011(22)
[2]王桂震,宋鲁燕.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学习(下).2011(08)
[3]黎顺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J].黑河学刊.2011(10)
[4]董维宏.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J].青海教育.2012(03)
[5]林忠敏.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01)
篇6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28―01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对小学生的教育是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步入学习、走进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是学生素质道德初步形成的A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因此,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日后的发展以及成就。注重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能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现在有一些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一个良好而又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导致他们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产生错误三观或者三观有一定的偏离,如,部分小学生出现出口成脏、打架斗殴、不懂得尊重教师的现象,都是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到位所导致的。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责,将学校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结合家庭与社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 行为举止。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行,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小学生的行为举止方面。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家长娇惯,所以一些日常行为礼貌方面都做得不够优秀,见到教师不知道主动问好;班级集合时大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能做到“快、静、齐”;升国旗时不能做到认真升旗;对于一些日常礼貌用语像“对不起”、“谢谢”之类的,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因此,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应该注重小学生的行为举止问题,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举止的人,才是一个拥有良好教养的人,当行为举止高雅起来的时候,这个人才会真正得高雅优秀。
2. 遵守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团体中有合适的规则才能让这个团体更加优秀进而走向成功。正如之前所说,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对于规则的遵守并不是看得很重要,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通过适当的教导,让他们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如,每天佩戴红领巾;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上下学排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日常生活中自觉排队,不插队;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爱护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
3. 思想道德。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学会感恩等等。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 教师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生最擅长也最喜欢的就是模仿,尤其是模仿学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在这个阶段,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行为习惯。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比如,刚刚进入校园的小学生通常在课堂上尤其是自习课上不能安静地去进行学习,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去大声地制止往往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不妨认真地去看书,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跟随着老师安静下来。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思想的特点
小学阶段作为一个孩子学生生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持续六年时间,通过不断接受教育,逐渐为构建自己的三观打下坚实基础。其中,小学低年级阶段更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基础性阶段。在这两到三年的时间当中,学生持续得到关于人类社会中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熏陶,为日后正确的三观培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那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都有哪些特点?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内容?首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想还尚且单一,对于善恶、对错还缺少基本的判断。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过多的人生阅历,因此需要教师着重注意,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践行正确的行为趋向。第二,相对于老师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抑或是耳提面命,该阶段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模仿同辈群体的语言以及行为方式等。因为长久的共处导致了熟识,而熟识又产生了亲密,正是这种亲密才致使学生倾向于互相模仿。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学生互相之间模仿的是什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举止会使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培养良好的习惯。而消极的、不良的观念则会贻害学生,使学生误入歧途。因此,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作为老师要细心观察,坚决杜绝学生之间不良思想、行为的传播,一经发现及时制止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有其特殊性,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着重注意,因材施教。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上从一个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而且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每一位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一定希望他能够做一个有思想、道德高尚的人,而且盼望着他能够成功。不会有一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就做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可以说,道德水平的高低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直接相关的。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异常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的思想赋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阶段最主要的内容便是学习,小学阶段正是打基础的阶段,正确的思想教育包括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并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乐趣。而且,知识的增加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思想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第二,良好的道德修养会促使学生践行良好的美德与行为习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行为受到思维与道德的支配。孩子们经过教师的引导与谆谆教诲,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习惯,则可以去尝试,去践行自己的所学所想,从而做到知行合一。满足自我的道德诉求的同时,也为社会注入了更多的正能量,一举两得。第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是文明社会的不断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所以要重视道德的培养与思想的指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与时俱进。经济在飞速发展,尽管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精神层面同样不能落后过多,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做好育人、树人的工作。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挖掘素材;为人师表;品德教育;关注自己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01-01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古代是,现在仍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都说明了这点。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看出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许多人把思想品德教育看成学校领导的事,看成思想品德教师的事,看成文科教师的事,好像与自己无关。其实,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教书育人”,教书就要育人,不育人就失去教书的重要意义。所有,要求我们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科教学之中。
数学教学是目前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之一。它与政史地学科相比较缺乏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再加上科任教师不重视,从而使数学教学失去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这也成为当前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机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抄袭作业的现象时,进行责任心和诚信教育;学生听讲不专心、有小动作时,进行礼貌和尊重他人劳动的教育;学生不敢发言时,进行自信心的培养;在学生不愿参与合作学习时,结合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感受合作中成长的乐趣,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二、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学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
1.在学习点的轨迹时,适时运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破难点的同时,可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教育学生每个人成长的足迹,就像一个点的运动,当我们这个点的运动符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和时代的要求时,我们的足迹就是一幅美丽的图谱。再如,学习正方形时,告诉学生:正方形这个美丽的图形由四条边组成,缺少一条,就不成正方形,如果我们吧这个正方形比喻为成功,那么四条边就是远大理想、专心听讲、勤于动脑和强化练习。谁这四方面做得很好,就一定能成功。联系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讲道德、守法律、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争做“四有”公民的教育。
2.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发展史知识,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特别是目前我国取得的科技新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3.在教学中挖掘出教材所蕴含的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等内容,进行美育教育。如在进行对称图形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或者让学生进行图形折叠,感受对称美,同时教育学生:只要我们的言行举止、着装打扮,与“学生”这个身份相对称,就会展现出和谐统一的美丽画卷。
4.结合练习题,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94页综合练习6题关于喷灌、滴灌和漫灌的内容;7题关于节约木材,生产再生纸的内容;七年级下册172页的“从数据谈节水”等都是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育的好素材。
5.结合加工产品、作物种植等类型的题进行科学意识的培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2页第6题有关电机车和磁悬浮列车的内容,第105题的油菜种植计算等等,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培养的好材料,在这些题的学习中,就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树立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在元件加工等内容的教学中,挖掘合作生产的素材,培养合作意识;当然合作更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多设计一些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并评比“那个组的方法更好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数学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
留心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表现,对于好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对不良的表现适时予以指出,如发现有学生语言不文明、或不爱护公物、或不保护环境等,要让其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做一个“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中学生。
四、为人师表
篇9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教育 转化 结合
一、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和受体,有众多的认识和界定,这里不做探讨。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和受体则是明晰、规范和确定的,无须赘言。但无论哪个层面或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且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阶段和层次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不能忽视或轻视这些属性。
从总体上说,经由感性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坚定的信心和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成分,比如爱国主义的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培育、集体主义的树立等。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中,是可以通过中华民族的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集体主义的力量等感性认识进行教育的。但如果细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个量变过程中的微小质变:一是由小学到初中;二是由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这两个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量的增大、知识水平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评价能力等方面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程度,也开始由感性占主导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或感性和理错、并存的状况。基于初中生处于这样一种思维认识水平,就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认识方面的差异性而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不能完全沿用小学阶段的以感性教育为主、也不同于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以理性教育为主,而是应当坚持做到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感性教育向理性教育的转化。此外,以信心和信念的形成与坚定、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与优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最终要以知识教育为基本形式和基本载体,从而才能获得自己丰富、深刻的实践形态,而知识教育又是以理性认识为主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以感性教育为起点,经由感性教育向理性的转化,再由理性认识(通过解释和认识“为什么”)来达到认识的深化和固化。
二、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较系统地论述了灌输原理,此后,灌输原理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与运用,有论者还区分了“灌”与“输”并论证了其辩证关系。客观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迁。就思想品德教育来说,灌输的目标、任务、环境、内容、方式、渠道和对象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灌输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与初中生的认识特点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发掘新内容、开拓新渠道、积累新经验、创造新境界。当然,在运用、创新和优化灌输教育的同时,更要探讨、运用和创新渗透教育,并注重由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的转化。但过去,多数只是把渗透性教育作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形式,最多也只是下延到高中,很少考虑初中,这不能不说是较大的认识和实践误区。与大学的专业性学习较强、高中的理性学习逐步增强不同,初中的基础性学习较强。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渗透性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体现应是多方面:一是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二是在其它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三是不同课程老师和其它工作人员间的渗透。不可否认,思想品德工作在学校主要由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但其它课程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举手投足、衣着言词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四是班级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
三、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没有相当的所谓“道德说教”是无从谈起的,也是难有效果的。古今中外类似于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没有说教性教育是难以想象的,只是程度、方式方法、技巧、范围等方面不同而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从某种程度上说,直接说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教学形式,它与思想品德教育中灌输性教育、感性教育等方面存在相当程度的关联,但与它们又有所不同。
直接说教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顾此失彼,视其为唯一。在思想品德教育中,间接引导对思想品德教育就像剂对机器、维生素对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间接引导,而是盲目地一味地直接说教,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会太好。但在实际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突出直接说教忽视间接引导,造成学生直接刺激过度而产生逆反心理;二是过分强调间接引导轻视直接说教,致使学生目标不明、分不清主次和轻重。在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往往只是笼统地认为中小学以直接说教为主、大学以间接引导为主,至于初中很少单独论及。如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关系一样,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转化和结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想信念正在形成、思想品德可塑性强,直接说教性教育形式的效果往往比较显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自立意识的增强、鉴别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尤其在当今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直接说教于间接引导之中、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外在教化于内在觉悟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先转化后结合、或先结合后转化,而是要求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
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要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说明了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通过“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证明人不能把贪作为人生的珍宝,以此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五)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六)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
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用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来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1]苏虹.教师人格形象之于学生道德心理建构的整合效应[J]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
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应用
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和社会也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的重要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模式,很好的锻炼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和老师、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也很好的锻炼了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分析
(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更好的适应了新课改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新课改重视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非常重要,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同学们深入参与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了学生们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会培养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意识,让同学们意识到想要完成学习目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锻炼同学们集体生活的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让同学们更加准确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观念,培养学生关注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一)老师要加强引导。这种引导是课前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相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时老师应当帮助同学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并对小组合作如何进行给予一定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保证全员参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难度要适中。提出的问题不能太过具体化,要有一定空间让同学们发挥思考,要培养学生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同学们使用网络、报纸等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需要各方支持。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需要家庭、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工作中,名师教学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能让名师给普通教师做一些指导工作,会更加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工作。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如果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老师就能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和调查工作,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积极的影响。
(三)合作意识的培养。没有人天生就会和别人合作,合作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锻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思想品德教育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学生愿意信任并认可他人,愿意支持和帮助他人,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倾听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前,学生要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有团队合作精神,这样小组合作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
(四)情景模式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小组合作学习更好的开展,老师可以进行一些情景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是对学生情感进行熏陶和感染,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媒介,播放一些视频资料,增加课堂的吸引力,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老师和其他的学习小组当评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提出一些问题,这样能提高同学们的课堂参与。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同学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及时的纠正同学们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六)社会实践方面的加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理论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家庭和社会上的一些艰辛和温暖,更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小组合作学习与班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
(一)内地班是1985年开办的,至今已经经历30多年的不断完善,内地创办班的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初中阶段是藏族学生在内地读书的开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藏族学生适应内地教育养成学习习惯。内地班的初中生除了面临同龄人都会面临的青春期的成长困惑之外,还有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和承担起更高的期望,自身的压力也就更大。内地班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教育的共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性,应该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展开教学活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初中阶段对藏族学生的培养应分三个阶段有序进行,即养成阶段、强化阶段、提升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四种习惯,卫生习惯、自律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同时注重五种能力的培养生存能力、自律能力、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文明意识、感恩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意识。这些方面的培养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渗透到学生思想品德课程之中,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这些习惯,锻炼这些能力,具备这些意识。
(三)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与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学习模式的运用好坏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密不可分。同时着也给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老师要充分了解藏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熟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备相关知识素养,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同学身心健康成长,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才能在班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更好的展开。
四、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非常必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事业的的良好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不断尝试,是学校更好的开展学校教学工作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海英.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2]李娜.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2015.12:29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