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通信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依据上述公众参与原则,电磁辐射类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应体现:(1)环境知情权,例如公众有权获知目前周边的电磁辐射水平、移动通信基站的站址、天线架设塔型、主要技术参数以及可能造成的辐射影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信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告知或督促项目建设单位、环评单位告知公众的义务。(2)环境参与权,在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中,公众在获知建设信息后,有权通过有效渠道向建设单位、环评单位或环保部门提出与电磁辐射影响相关的建议。上述单位应对公众提出的建议给予回复,公众有权对环境影响报告中的部分或全部内容予以复印,以便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监督。(3)环境司法请求权,包括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张的权利,和向司法机关要求保护的权利。公众有权对基站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进行质询,指控环保部门没能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职责,或提起电磁污染民事诉讼的权利。
公众参与的现状与难点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在公众参与中存在以下难点。(1)漠视关系群体的知情权,公众参与的针对性不强。由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范围广,单期项目建设的基站站址往往覆盖全市乃至全省,使其无法有效地识别与筛选公众参与的对象。(2)环评公示操作不合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足。公示过程中,存在信息不易获知、公示时间短、信息量不足以及诸如天线型号、增益、俯角、方位角等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等问题,都降低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3)公众存在认知误区,评判能力不足。由于电磁辐射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存在,在环境中不存在残余物质,往往给普通民众带来神秘感,甚至畏惧情绪。造成部分居民对电磁辐射认识上存在误区,对移动通信基站、输变电设施等敬而远之,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阻挠环评程序的正常进行。(4)建设过程容易激化矛盾,造成环境司法请求权的滥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单个基站的建设周期短,加上前期未能有效地开展公众参与,基站往往是在周围居民不知情或未被征求意见的情况下建成的,造成居民的反感,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和群众投诉,给环保部门带来工作负担。
公众参与内容及方案设计
(1)围绕公众参与原则确定公示信息内容,提高公众参与的合法性。围绕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环境司法请求权三原则梳理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公众关心的主要问题,制订出公示信息内容。(2)信息公示采取“喷淋”与“滴灌”相结合方式,提升公众参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移动基站项目建设地点分布广、涉及民众多的特点,第一次信息公示利用报纸、网站等公共媒体大范围公示建设规模、地址以及建设单位、环境评价单位的信息,并提供查询和索取相关信息的途径。第二次信息公示在利用公共媒体公示的同时,优先选取基站周边的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等,采取户级访谈、座谈会等方式针对性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公示信息应包括基站拟建站址、塔型、拟建高度以及基站天线水平保护距离和垂直保护距离等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公示时限严格按照《暂行办法》要求,不得少于10天。
建议
篇2
关键词:4G移动通讯;通信系统;移动网络
中图分类号:TN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04-02
移动通信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进行信息的交流以及传播时逐渐对通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强烈地去追求那些具有更高效率、更高品质的通讯方法,这就成为了现代通讯技术水平提高和通讯系统更迭的一个巨大助力。而之前3G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体验,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技术缺陷并不能确保信息的快速交流和传播,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4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以期可以更好地弥补3G技术存在的不足,尽可能地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通信需求。
1 4G移动通信系统具有的主要特点
4G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将3G技术和WLAN结合起来,能够快速传输具有高质量的视频和图像的技术,而且其视频图像的质量并不亚于高清晰度电视,同时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加便捷的业务,能够真正地实现无线网络、局域网、电视卫星以及广电通讯等的无缝衔接,确保这些技术能够相互兼容。另外4G移动通信网络充分体现出了移动和无线接入网以及IP网络之间的不断融合进步的现状,由此我们可以认为4G移动通信系统就是一个全IP网络。过去2G、3G移动通信让人们直接感受到了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氛围,而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将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们之间的沟通自由,并且必然会为现阶段的社会形态带来巨大的变革。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下述六点:(1)具有更加快捷的通信速度。4G系统的下载速度能够达到100Mbps,相当于现阶段使用的ADSL的200倍、3G通信系统的50倍,而且能够以20Mbps的速度上传;(2)具有更宽的网络频谱,每个4G信道所占有的频谱大约达到了100MHz,是现在W-CDMA3G网络的大约20倍;(3)具有更加灵活的通信方式。由于4G移动电话具有的功能不仅仅是语音数据的传输,相比于过去的手机更像是一台小型的掌上电脑,因此拥有4G移动通信功能的手机再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电话机了;(4)具有更为良好的技术基础。4G移动通信的基础性技术都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例如无线接入技术、智能天线技术、OFDM技术以及软件无线电等,这对于提高系统频率的使用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5)4G移动通信费用的降低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通信运营商们都考虑要在3G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引入,这就大幅度降低了通信公司的运营成本;(6)解决了与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4G通信系统的功能更加丰富,可以从3G直接平稳的过渡,具有全球漫游、终端多样化以及接口开放等众多特点。用户能够在高速移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接入系统,并且传送数据的速度更加快捷。
2 现阶段4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通信领域中普遍承认了4G移动通信系统在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不过4G移动通信系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世界通信制式还未统一成为4G通信技术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4G通信系统具有的兼容性要远优于3G通信系统,但是在目前全世界通信制式并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4G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这一问题只有依靠世界各地各大通信厂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才能够得以解决。(2)4G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4G通信系统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超高的传输速度,不过由于通信系统容量过小,其高速传输在现阶段也只是理想状态下能够实现。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不断地增加通信系统具有的容量,才能够真正地实现4G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传输。(3)网络基础设施的更新速度无法得到切实保证。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都已经面向3G移动通信系统建立了无线基础设施,虽然4G通信系统和3G通信之间的兼容问题已经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是仍然会受到现有网络设施更新速度慢的限制。因此只有切实保证网络设施的更新速度,才能够实现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全面应用。
3 4G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关键技术
3.1 MIMO+OFDM技术
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MIMO技术,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意义上地推动了无线移动通信系统MIMO技术的发展与应用。MIMO系统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采用多天线以及多通道的方式,能够让信号在经过多重切割以后,最终实现信号的同步传送。接收端可以在多重天线的基础上同时接收各种信号,并且采用DSP重新计算的方法,按照测得的时间差,重新把各个相互分开的信号进行组合,及时准确地将信号进行了还原。而OFDM技术则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其中多载波之间能够互相实现正交,充分利用的频率资源,把总带宽有效地分隔成多个窄带子载波,进一步提高了频率选择性衰减的抵抗力度。而在此基础上通过结合MIMO技术,可以同时利用空间、时间以及频率等三种分集技术以及相应的空间资源,不仅提高了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同时还能提高频谱的利用率,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而且对于增加对噪声、干扰等的容限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了4G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
3.2 软件无线电技术
从根本上来看,软件无线电技术(Software Radio Technology)就是一种无线电广播通信技术,通过利用软件架构起来的一种通信协议。在该技术中主要将硬件功能替换掉,采用软件编程的方式建立起一个无线电通信平台,而且在这一平台上可以同时运用多个软件系统,更好地实现了通信协议的功能,只需要在不断应用并更新软件的基础上就能够实现多种终端通信的无线通信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不仅能够解决4G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用户终端复杂化的问题,还可以确保不同的用户终端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中进行无阻碍的信息交流,进一步解决了兼容性的问题,为多种通信方式的兼容和传输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3.3 智能天线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人们进一步提出了智能天线的设计理念,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采用天线阵以及无线收发机等在无线基站端完成射频信号的接收以及发射工作,同时结合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将接收到的所有信号合并起来,最终形成波束赋形,把软件无线电技术和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形成智能天线波束可以避免其在空间域中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有效增强了有用信号强度,不仅能够改善信号的质量,还可以增加系统传输的信息容量。另外在智能天线设计概念中主要采用了空分多址技术,由于信号在传输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可以有效地把同频率、同码道或者同时隙的信号区分开来,确保主波束能够对准用户所在方向,自动完成对用户的跟踪工作以及环境的监测工作等,最终有效地抑制干扰,增加有效信号提取的准确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些电波传播较为复杂的环境当中,智能天线技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3G移动通信系统的竞争势头逐渐减缓,4G移动通信技术也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逐渐渗入到通信市场中。可以看出,4G移动通信将会作为下一代先进的通信技术,为现阶段人们的生活甚至社会形态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让人们能够更加体会到舒适便捷的信息交流,促进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建波.下一代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李小文,李贵勇,陈贤亮,彭大芹,段红光,黄俊
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信令及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张明,张平,张建华.4G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特性
[J].移动通信,2004,(10).
篇3
【关键词】现代化移动通信创新发展
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移动网络技术向宽带领域发展
在70年代产生了第一代移动电话,当时是通过电话交换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实现的。发展初期,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有北美蜂窝系统、北欧移动电话和全向通信系统。第一代模拟电话的产生使用户体验到了无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现无线通信技术所带来的乐趣。随着第一代的发展和成熟,第二代通信系统引入了数字无线技术,它的产生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广泛性,完善了通信质量和用户之间信息的保密性。发展到第三代就早就了移动系统,它是一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系统,将宽带的综合业务覆盖到了全球各地。20世纪初,移动电话业务的需求量猛烈增加,以及多媒体通信的需求和宽带业务的逐步增长,移动通信在全球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脚步中越来越重要。
随着通信系统的发展脚步,第三代系统在经过了成熟技术的研究,在2002年开始投入到广泛的应用中。从第二代系统发展到投入应用的第三代系统,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移动网络的数据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各个领域的工作、交流提供了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
2、移动通信技术的智能化
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与广泛的应用,使得移动网络也普遍的进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移动网络实现了简单的用户于用户,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交换,而随着发展与创新移动网络逐步向智能化发展。移动网络智能化的发展为使用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快速的使用环境。通过智能网,移动公司可以利用其技术的成熟,网络的高效便捷将其业务量拓展到一定的高度。
在19世纪末的时候,有些厂商和各个领域的工作者就开始对移动技术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后来的移动智能网的发展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经验。在后来的美国电信制定了相关的协议,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向第三代的发展,网络的智能化的运用与不断提高,为未来的智能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人们对多媒体的不同需求
在通信技术的发展中,从早期的满足简单的通信功能,发展趋势变为更为全面的多媒体方向,诸如一些短信、影音都成为了人们追求的对象。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我们对通信技术的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些都将是在未来发展中我们面临的机遇,同时也是新的挑战。
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创新
1、通信的频段更加全面
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无线通信的频段都在不断的扩大,不断地创新。从最早的450MHz频段发展到第三代的2GHz,无线通信网络的频段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这些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都享受到了高科技带来的便捷。这些技术的创新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高的方向,让我们的社会进步到信息化、科技化的阶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全面的利用频段
随着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用户与需求的急剧增加导致了无线频率短缺的现象。所以解决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就是更为高效的利用频段。
通过研究移动通信的特点,更加高笑的利用频段可以通过频率重复利用和所信道共用等。通过这些措施在短暂的时期内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远远达不到用户的需求。所以开发新的技术使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而新的数字通信可以大量的满足这些需,相比较于其他的通信技术,数字通信系统所要求的载体少,进而提高了频率的高效性,是系统的容量得到了提升,经统计利用数字系统使得移动通信系统在容量上提升了将近20倍。
GSM作为最普遍的数字通信系统,其不断的发展也体现了数字系统的正确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得到了明确的指引。通过技术的成熟和进步,在1995年新的数字平台CDMA逐步取代了GSM系统,因其性能更加的好,容量更为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直到发张到第三代的WCDMA系统,这又是一个相比于前期系统的跨时代意义,将数字系统运用到了更加搞得平台。
篇4
[关键词]宽带;移动卫星;通信信道
中图分类号:TN9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82-01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特性的研究是通信系统的研究、开发等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向用户提供优质的、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必须要充分考虑通信信道的传播特性,进行合理的链路预算、选择有效的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因为移动卫星信道本身具有无线通信信道所固有的复杂性,其次是多径衰落效应和阴影效应,所以应用中还需要一些功率放大器,对传输的信号进行放大和转发,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1 移动卫星通信概念
为转发无线电的信号从而实现在两个或者多个地球站间进行通信,需要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空间中继站,这种宇宙通信形式就叫做卫星通信。这种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受距离的限制,能够传输很远的距离、覆盖较大的面积,且其自身具有宽通信频带、大传输容量的特征,适用于多种业务间的传输。它已经不仅仅是为固定通信终端服务了,还运用到车载、船载、个人移动通信终端等方面。目前移动卫星通信已经成为通信领域中发展最迅速的方式,也成为了现代通信系统中强有力的手段。
2 移动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
2.1 系统技术
通信体制、系统的体系结构、移动载体的管理等都是系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通信体制的设计,需要考虑的是选用传统的TDMA方式和现常用的CDMA方式,综合两者的优缺点,也可以进行技术整合,即采用两者混合体制的方式,更好的发挥各自的长处。
对于体系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地球外传输数据在地面的实现以及管理的相关问题,还会涉及到满足用户对于系统所提出的需求问题。整体系统的设计,采用分布式的管理还是集中式的管理,是在确定了空间卫星问题之后需要考虑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用户的要求,考虑使用多少种终端类型,系统的模型是采用单模还是多模,以及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兼容性和成本问题。
对于移动载体的管理,移动载体的动态特性、终端设备的环境适应性都是考虑的重点。而且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趋势中,波束宽度呈现出越来越窄的态势,导致移动载体的管理和设计也需要加强严格性和有效性。
2.2 卫星技术
卫星载荷技术与卫星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融合设计,是移动通信卫星技术的关键。因为通信需要实现的需求是波束多点覆盖、用户间的多网通信,所以需要设备可以展开天线,进行星上处理和交换以及处理星间链路等。
全透明转发、全处理和透明处理转发的模式是星上处理和交换技术的组成元素。全透明转发技术的风险较小,适应性也很强,但通信服务的实时性较差。而全处理则一般是通过数字方式实现,达到强抗干扰性、良好的服务实施性等优点。但实际运用中,全处理技术的适应性较弱,极易受到空间辐射的影响。结合二者的优缺点,开发了透明处理转发技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一种卫星技术。
微波和激光两种方式是星间链路的实现方式。微波通信技术容易受到频带宽度、功耗、体积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够无限制的提高传输速率和容量。而激光通信在传输数据的实现方面的优势很明显,但实施这种通信的技术难度较大。
2.3 终端技术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备的小型化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终端的运用正向多媒体、宽带化、嵌入式的方向发展。目前,VSAT系统因为其可靠性高、灵活性强等优势得到了广泛运用,它的功能实现主要是因为采用了极小口径的卫星终端站。使用VSAT系统,数据终端可以直接与计算机联网,从而实现图像的传输、数据的传输和文件交换等。正在研发的新技术还涉及到天线、射频模块小型化等技术的创新。
3 移动卫星通信信道
由于卫星和通信终端之间的相对运动,通信信道为时变信道。本文主要通过模型的建立对移动卫星通信信道的传播过程进行理解,简化分析过程,明确物理意义,实现简单仿真。
3.1 主要信道概率模型
主要采用的概率分布模型有:Rcian分布函数,Rayleigh分布函数和Lognormal分布函数。
3.1.1 Rcian分布
服从Rcian分布的主要是因为建筑物、树木以及其他反射物造成的反射波形成的多径信号分量以及直射波信号分量所合成的接受信号包络。概率函数为:
其中:r是接收信号的包络;z是直射波信号的幅度;σ2是平均多径功率;I是第一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接受信号包络r的n阶原点矩是:
其中:k=是Rician因子;Γ()是Gamma函数;F()是合流超几何函数。Rce因子K为LOS功率和平均多径功率的比值,K值越大,多径功率相对于LOS功率较低。
3.1.2 Rayleigh分布
Rayleigh分布是Rcian分布的特殊情况,即当没有直射分量时,接受信号全部是多径信号。
3.1.3 Lognormal分布
直射分量的信号强度服从Lognormal分布时,说明卫星和地面站之间的直射信号全部被树木、电线杆等障碍物吸收或者屏蔽。概率密度函数为:
其中,μ和d0分别是lnZ的均值和方差。
3.1.4仿真实现
实现对实际卫星信道的仿真,需要在建模过程中,采用服从不同概率分布的各种分量组合。实现移动卫星通信信道建模的基础便是对色高斯过程的仿真实现。色高斯过程通常可以实现常用概率密度函数,比如说直射分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移动卫星通信信道是由三个色高斯随机过程实现的。
利用低通滤波器对白高斯噪声进行滤波和以莱斯正弦和为基础用有限个正弦函数加权和来实现高斯过程。
3.2UHF频段移动卫星通信信道建模
Cloo模型、Corazza模型、Lutz模型,是常用的信道传播特性的概率分布模型。这几种模型都是对L波段的卫星移动通信信道的特性建模的,主要是根据信号在传播路径上受到的遮蔽情况为基础的。Cloo模型的假设是接收到的信号是由受到阴影作用的直射信号分量和不受阴影作用的纯多径信号分量组成。
3.3行波管非线性模型
当行波管TWT工作在饱和点附近时,将会有幅值转换和幅值-相位转换效应。在卫星通信的仿真中,常用的TWT非线性模型是Saleh提出的二参数模型(如图1):
图1 非线性的正交模型
4 结语
本文对移动卫星通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通信信道的建模也进行了一定的仿真实现探究。未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对其需求的不断增长,移动卫星通信技术将会在各个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吕芝辉.宽带卫星通信数字信道化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7):82-83.
篇5
关键词 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37-02
移动通信网络是我国从欧洲引进的,移动通信各项设备大部分来自于国外市场。在移动通信网络研究方面,具有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多、人口基数较大、覆盖面积较广等特性[ 1 ]。中国市场的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主要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中国电信3种,通过网络优化进行数据分析能为全局数据代替采样数据、预测移动用户的移动轨迹[ 2 ],实现从无规则的数据中提取有效数据的方式。我国通信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利于人们生活及文明的进步,但是大数据环境下高能耗仍然是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移动通信网络及大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
1.1 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在浩瀚的数据模型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及获取有意义的线索,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名词。大数据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用较为常见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及处理的数据集合,需要新型处理模式才能具备更加强大的决策力、洞察力及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及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1.2 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价值量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及时效性高等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价值量大:大数据具有一定的价值及意义,数据的总规模、总数量的大小与数据的价值量大小及价值密度高低呈现一个负相关关系发展,在移动通信网络信息世界的视频中,时间越长的网络视频在经过持续有效的监控后,有价值的数据越少[ 3 ]。
2)规模较为庞大:整个数据存储中心能达到1.8万亿内存的信息数据,各行业之间的数据会根据时间的推移与前进进行一定速度的增长,增长速度大概为55%左右,在现实工作过程中存在着成千上万的数据采集传感器被安装在各种设备中[ 4 ],在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的环境下,不仅大程度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与生活,还给人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时效性及便利性。人们在网上购物、搜索及聊天等为大数据的规模进一步更新。
3)种类繁多:大数据中的数据能划分为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及结构化数据等部分及种类,结构化数据表现为极易进行存储及传输的文本数据、而非结构化数据表现为视频、图片、音频及地理信息这类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规模较大,且非结构化数据的类型、数量及规模还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 5 ]。
4)时效性较高:大数据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要想将数据的高价值量进行确保,应将其处理速度进行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确保大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及意义。
2 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的进步与发展
2.1 大数据的产生
社会中关于相应信息的采集设备较为多见,在各种数据技术不断加快的前提下智能终端的应用程度也在不断发展,许多移动通信网络用户能在智能终端发展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数据,丰富用户在互联网的使用,完成各种社交活动[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用户倾向于在手机终端上进行网络浏览,使得大数据的获取更加便利,促进了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
2.2 大数据的获取
在目前^为庞大及复杂的网络环境中,较多的数据在形式上处于一种结构复杂、形式零散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数据成本的投入,我国对这类移动通信网络的数据进行了具体详细的划分,主要分为数据的采集过程、数据的处理过程及数据的传输过程[ 7 ]。移动通信网络通过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及数据的传输使得工作变得更加细致及简便。
2.3 大数据的存储
目前,各移动通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数据存储方式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是数据的存储周期,在进行用户数据的记录及解决处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应将数据的更大价值开发出来进行运用。移动通信网络数据的储存形式随着用户的不同产生不一样的需求,改善大数据相关技术、延长存储周期、实现大数据存储统一是目前发展的重中之重。
2.4 移动通信网络如何获取数据
移动通信网络获取数据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对数据流入口的掌控:移动通信网络运营部门能明确数据流量的接入、传输及传输渠道等,掌控终端引入数据流汇集及流向控制。数据平台中智能终端系统是一部分,能产生并沉淀多种数据应用,相比于普通的入口形态具有层次高、承担聚集数据流任务及在获取数据方面有重要作用的意义,通过不断对终端进行控制,利用数据采集及分享的形式来获取数据流终端环节控制优势。客户端控制的目标在于服务移动通信网络用户,为用户的网络搜索及访问提供便利的通道,移动通信网络运营部应利用自身优势及影响力建造客户端的集成器[8]。入口型应用主要是指针对第三方服务的应用工具,具有展示、适配及交互等功能,具有发挥导航功能的特征,网络运营部门能借助自身优势进行入口型应用的控制。移动通信网络数据还可通过创建数据信息沉淀平台进行获取数据,在获取数据过程中创建相关业务通行证,采用设置统一的账号用来确认用户身份信息,达到一个用户一个认证,对每个用户实现各种云服务的目的,为用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开拓信息提供业务,信息提供服务主要是针对真实用户创建一个平台实现其对用户的信息咨询、查询服务等。创建数据信息沉淀平台主要还包括以下途径:以通讯类核心的社交网络、开拓信息提供业务及媒体沟通类业务等。
3 如何进一步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的发展
3.1 创新盈利模式
将自身的业务创新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加强营销的智能化推广,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运营部门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基础服务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更细致、针对性的服务,从根本上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加大广告宣传范围及力度,利用已有的广告宣传接受群体用户寻找更多的潜在用户,将市场开拓得更为广泛,针对用户的信息,更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广告,加强广告宣传力度,拓展用户范围。还可完善后期服务,运营部门为合作方提供全面的以数据为核心的服务来达到确保自身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目的,在完善后期服务过程中应根据开发、策划及优化等环节进行。
3.2 优化业务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资源集中力量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及总结,站在用户的角度剖析用户的心理需求,为用户量身打造满意的产品及服眨根据用户在业务发展、使用及采购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给予最合理的业务政策依据,提高业务水平及用户的认知度。
3.3 营销及推广
根据用户的搜索痕迹将其需求特点及行为特征进行总结,对用户进行分类,选中目标用户,进行对目标用户的产品配置,编制出最佳的营销方案,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
4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完善,数据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移动通信网络用户受着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的时代全面发展,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为移动通信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更多移动通信网络用户的工作效率。大数据是新形势下信息技术通信行业发展的最大资源优势之一,大数据正在成为移动通信网络行业开发及研究的核心。因此,必须完善搜索、进行数据沉淀、支持及促进数据的高效利用,达到全面提升运营部门服务能力的目的。大数据的主要特征:价值量大、规模较为庞大、种类繁多及时效性较高等奠定了大数据的地位及基础,在进行大数据进一步推广及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创新盈利模式、优化业务创新能力及营销与推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儒昕.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的发展策略研究[J].通讯世界,2016(15):94.
[2]马冬梅.关于移动通信网络与大数据的探讨[J].通讯世界,2014(17):10-13.
[3]刘晋云.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的发展策略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16(7):276-277.
[4]薛文倩,彭木根,梁栋,等.移动通信网络中大数据的发展策略研究[J].移动通信,2014(13):5-9.
[5]王洋,顾佩月.移动通信大数据资源价值化运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6,38(3):347-350,359.
[6]李梅,杜翠凤,沈文明,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移动通信网络规划方法[J].移动通信,2015(10):22-27.
篇6
【关键词】虚拟运营商 基础运营商 移动通信市场 影响
中图分类号:F6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5)-01-
Analysis on the Impacts of MVNO on Domestic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s
SHI Jing-ning
(China Mobile Corporation (Shenzhen) Co. Ltd., Shenzhen 518048, China)
【Abstract】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mobile network virtual operator (MNVO)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business definitions and the overseas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MNVO.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domestic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s, the impacts of MNVO on the market pattern, micro market share, ARPU, channel system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domestic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MVNO MN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 impact
1 引言
自2013年5月17日工信部《关于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告》以及后续的第一、第二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牌照的发放,再到2014年3月21日首个虚拟运营商170号码实现通话,虚拟运营商一直都是近年来国内移动通信行业的热点。这其中也许是大众对虚拟运营商有太多的期待,甚至希望虚拟运营商能肩负起打破移动通信市场垄断的重任。虚拟运营商的引入能对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带来哪些影响?本文将通过阐述虚拟运营商的生存条件,结合国外虚拟运营商的运营实践以及在对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现状的认识的基础上,尝试剖析虚拟运营商对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影响。
2 移动虚拟运营商的生存条件
综合ITU(国际电信联盟,2004)、OFTEL(英国电信署,1999)和OFTA(香港电讯管理局,2002)的定义,移动虚拟运营商(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简称MVNO)是指向用户提供移动通信服务,但自身没有频率资源和牌照的运营商或企业。因此国内的移动转售企业实质就是移动虚拟运营商,只不过我国的虚拟运营商在网络侧开放上有所限制。工信部2013年5月17日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规定:除了无线网、核心网、传输网等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不开放外,其余各平台均开放给移动转售企业;移动转售企业从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购买移动通信服务,重新包装服务内容,以自有品牌开展包括移动话音业务、短信/彩信业务、移动数据业务等在内的移动通信业务。
根据上述定义和规定,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似乎很简单很直观,即先向基础运营商批发移动通信业务,重新包装后再将这些业务转售给消费者,从中获得差价收入。然而单纯靠差价收入很难支撑虚拟运营商的运营和发展,有2点原因:第一,虚拟运营商从基础运营商中购买通信服务再去与后者进行同质竞争,即使短期内有所收获,但最终摆脱不了倒闭或被基础运营商兼并的命运;第二,基础运营商不可能给予虚拟运营商太过优厚的折扣,否则将有冲击基础运营商的价格体系和拉低盈利能力的风险,基础运营商在价格折扣和底线上一定会严加防控。换句话说,移动通信业务并非虚拟运营商的主要盈利点,所以简单的依赖转售移动通信业务的商业模式势必会把虚拟运营商引上断头路。不过运用逆向思维,这2个原因实质上却蕴含着移动虚拟运营商生存和发展需恪守的条件:
(1)必须与基础运营商紧密合作而非直接竞争,找准细分市场,聚焦在基础运营商不能顾及的区域进行差异化经营,这是虚拟运营商生存的必要条件。
(2)必须将移动通信业务有机融入到虚拟运营商的其他核心或优势业务中,并形成互补,达到1+1>2的效果,不断提升竞争能力或扩大优势,这是虚拟运营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海外虚拟运营商的运营实践
上文主要依据虚拟运营商的业务定义去阐述其生存和发展需具备的条件,而现实情况如何?下文将选取国外虚拟运营商的成功案例进行印证。
3.1 总体发展情况
虚拟运营商在国外已存在多年,截止2012年底,全球移动虚拟运营商超过700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欧洲和北美占比达到85%,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全球移动虚拟运营商地域分布(原图有专门的excel)
截止2012年底,全球移动虚拟运营商的用户数大概为1.2亿,约占全球移动用户比例的2.3%。据有关专业机构预测,全球移动虚拟运营商的用户规模稳步发展,预计到2015年,用户数将突破2亿,渗透率达到2.6%。
具体到各国虚拟运营商发展情况,全球MVNO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国家荷兰,达到13.5%,而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等成熟运营环境的虚拟运营商的用户市场占有率则基本维持在7%左右。
3.2 虚拟移动运营商的成功模式
从全球移动虚拟运营商的运营实践来看,成功的移动虚拟运营商采取的商业模式大体可以归总为细分市场型、渠道型、资源型和内容型等4类,这4类对应的代表虚拟运营商及其经营特点和成功关键点等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移动虚拟运营商的成功模式归类
MVNO 商业
模式 基础
运营商 经营特点 经营效果 成功关键点 其他类似的成功的MVNO
Lebara Mobile 细分
市场型 Vodafone 以外籍人士、移民群体为目标客户群;
提供低价的国际通话业务;
多达22种语言的客户服务。 成为欧洲移民细分市场第一品牌。 找准细分市场,寻求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薄弱环节,获得生存空间。 中国电信欧洲公司等。
Tesco Mobile 渠道型 O2 英国第一大连锁零售商,7975家门店;
针对固定的会员提供基础通信业务。 约有200万用户,占O2所有用户的10%。 借助庞大和良好的渠道网络,最大限度地降低营销和服务成本。 台湾全虹通信、7-11等。
Virgin Mobile 资源型 Sprint 强大的品牌优势,面向15-30岁年轻人;
整合Virgin丰富的集团资源,提供会员制服务。 约有510万用户,占Sprint用户的10%。 整合各种优势的业务和客户资源,实施交叉捆绑优惠或者业务融合。 台湾家乐福、美国沃尔玛等。
M6 Mobile 内容型 Orange M6自身运营8个电视频道,依托其手机电视内容资源推广定制手机,内置7个TV频道。 约有150万用户,占orange用户的6%。 拥有与移动通信业务互补性高的优势内容和客户资源,捆绑移动业务和内容进行销售。 法国Universal Music Mobile、英国电信(BT)等。
由上表可以看出,移动虚拟运营商的成功要素主要有2个方面:一方面,聚焦细分市场,寻求基础运营商的短板,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依托或整合虚拟运营商的资源,包括业务、客户等,实施交叉捆绑或互补,以提升整体竞争力。这也就从现实的角度印证了本文第1部分的虚拟运营商存活的理论条件。
4 对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影响
综上所述,移动虚拟运营商只能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存在和发展,这一先天条件决定了其不可能与基础电信运营商进行正面竞争,更撼动不了基础运营商的主体地位,所以虚拟运营商根本无法改变国内整体的移动通信的市场格局。当然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出现,对移动通信市场的微观因素,如市场份额、行业的ARPU、渠道体系和政府管制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具体如下面的叙述:
(1)市场份额
基础运营商由于市场地位不同,与虚拟运营商合作的目的有所差异。其中弱势的基础运营商希望借机提升市场份额,与虚拟运营商合作的态度相对更加积极主动些,对虚拟运营商的开放力度也更大。所以随着虚拟运营商用户规模的增长,国内三大基础移动运营商的用户规模占比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微调,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下降,下降部分对应的用户群可能更多会成为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合作的虚拟运营商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其实质是中国电信或中国联通的新增用户,即事实上提高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市场占有率。
(2)行业的ARPU
因为涉及到资费这一敏感问题,基础运营商给予虚拟运营商的折扣非常慎重,势必会在保持资费稳定和折扣力度之间寻求平衡点,以确保基础运营商的ARPU和整体收益。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中国电信采取按ARPU值决定的折扣比例结算,中国联通则依据虚拟运营商的收入规模制定阶梯的折扣,虚拟运营商的收入越高,拿到的分成就越高。但工信部的监管政策没有对转售商的价格进行约束,因此在市场拓展初期,虚拟运营商为了快速获取用户规模,极有可能采取价格战,从而导致行业整体ARPU下降。
(3)渠道体系
现阶段工信部批准的虚拟运营商名单中有不少就是基础运营商的渠道合作商,如天音通信、迪信通、国美、苏宁、爱施德等。而这些渠道商成为虚拟运营商之后,为了尽快发展业务、扩大用户规模以实现盈利,可能会投入较多资源到移动转售业务中去,进而影响其原来业务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基础运营商的社会渠道体系的稳定。
(4)政府管制
目前工信部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对服务质量、批发价格、排他性条款、业务终止的用户承接等方面只是做了框架性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标准和如何真正有效监管方面亟待进一步细化。
随着虚拟运营商转售业务的深入,转售业务可能会有进一步开放的需要,比如申请主体范围拓宽、允许虚拟运营商拥有核心网设备等或者出现虚拟运营商之间携号转网的迫切期待,而这些都将势必影响政府管制政策的走向。
5 结束语
虽然移动虚拟运营商无力改变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但虚拟运营商必定将努力挖掘细分市场,不断进行服务和业务创新以获得竞争优势和生存空间,从而在客观上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好的服务体验,这应该就是移动虚拟运营商给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带来的最有意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建邦. 全球移动虚拟运营市场研究[J]. 世界电信, 2010(6): 19-22.
[2] 史磊. 移动虚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刍议[J]. 移动通信, 2013(11): 75-78.
[3] 赵胜利. 移动虚拟运营商管制政策经验借鉴及试点方案解读[J]. 移动通信, 2013(5): 49-55.
[4] 王新建,于瑞强,孙玉桃. 运营商如何应对移动虚拟运营商的挑战[J]. 通信企业管理, 2014(2): 14-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政策解读[EB/OL]. (2013-05-17).
.
篇7
相对于其他部分的工作而言,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在维护管理方面,虽然坚持长久的努力,可是在最近几年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部分工作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不仅对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正常运营造成影响,同时还影响到了用户的利益。当移动通信光缆线路遭到破坏的时候,很多用户都无法正常工作。目前,通信网络已经影响到了用户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多方面,其出现问题必须得到全面的维护与管理,并且实施良性的措施,避免造成问题反复的情况。在此,文章主要对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现状进行论述。
1.1 光缆线路故障责任难以界定
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在积极的铺设移动通信光缆线路,以此来实现更高的网络化标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施工与铺设正在按照既定的速度来工作。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工作当中,故障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责任的界定成为了现今工作的难点之一。从移动通信光缆线路本身来讲,连贯性较强,两个区域的交界地带中,倘若出现了故障,则无法准确的界定是哪一个区域所为。另一方面,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即便是在出现较大故障的时候,地区之间的维护人员也是互相推诿,都没有将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导致移动通信光缆线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造成了经济效益的较大损失,用户对此也持有否定的态度。
1.2 工作效率低下,排障时间久
移动通信光缆线路与一般的线路不同,其自身的特殊性较高。例如,移动通信光缆线路虽然在传输、网络等方面比较出色,但自身的脆弱性也是比较强的,很多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在埋藏方面,深度没有控制好,遭到了地上工程的破坏和地下环境的侵袭,自身的故障情况较为严重。与此同时,维护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总体上的工作效率是比较低的,排除故障时间较长,经过总结分析,该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人员并不能准确的锁定维护区域,只能是大概的确定方位,大面积的排查和不必要的维护,浪费了很多工作时间,导致故障问题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所携带的零件较少,维护工具仅限于基础工具,往返单位的时间较长,导致部分区域的故障持续扩大,波及范围也越来越广。第三,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在出现故障后,表现出了严重的反复性,这对于维护管理而言,是影响较大的问题。
2 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维护与管理
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在目前的运行中,其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当中,要想在将来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结果,就必须对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实施针对性的管理,要在多方面改变固有维护的错误和失误,要在管理水平上进一步的提升,要在总体工作上更加有序。相对而言,我国在移动通信光缆线路方面投入的维护管理手段较多,但真正能够达到管理效果的手段并不多,而且很多措施都是集中在表面,未能在客观上予以深入的改变。
2.1 建立维护管理机制
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相关工作,主要是由移动通信公司来负责的。所以,为了能够在今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中取得理想的成就,必须建立维护管理机制。简单来讲,所谓的维护管理机制,主要是在客观上执行的一种维护管理方案,通过结合客观情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执行针对性的维护管理工作,防止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出现较大的问题,即便发生故障,也可以较好的维护。为此,在建立维护管理机制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必须按时进行维护检查。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在日常的运行中,一些小问题的出现往往被主观上忽视,按时维护检查,搜集必要的数据进行分析,存在故障隐患的地方予以维护,减少造成的影响。第二,根据环境变化予以维护。移动通信光缆线路是在地下铺设,当地上工程修建、天气变化、地震等情况出现时,需开展维护,加强保护性的措施,减少故障的发生概率。
2.2 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
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工作,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重要的通信设备,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工作,应为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队伍。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该项工作在执行过程中,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维护队伍和管理队伍应明确界限,并且独立工作,互相协助。维护队伍主要负责故障的排除和日常的检修,管理队伍主要负责时间安排和工作内容划分。第二,技术人员需明确责任制度,将自己负责的领域做好维护。第三,技术人员队伍在工作过程中,无论是处理大型故障还是地毯式的排查,都要按照工作标准来执行,不能总是按照经验来作业,需保证故障检修的专业性,在客观上保证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性能。
2.3 开创技术创新应用和技术交流
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不仅仅要在主观的工作上努力,还应该在客观工作上研究。移动通信光缆线路作为高精尖的技术产品,其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为了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更好的成果,应积极的开创技术创新应用和技术交流。首先,在开创技术创新应用方面,需选择技术体系成熟、技术工艺简洁的技术来应用,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联合应用或者单一应用的方法,提高当地的移动通信光缆线路性能。
2.4 开发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系统
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在维护和管理工作中,应积极的开发相关系统,告别单纯的人工操作,利用系统维护和管理,提高工作水平,促使移动通信光缆线路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为此,在今后的系统开发中,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要建立新型的光缆线路维护体系。针对基于计算机实现的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系统的开发多采用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管理模型,因此在管理制度、技术配备和人员配置上,也应当逐步向这方面靠拢,建立新型的光缆线路维护体系,使得对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的维护管理也呈金字塔形管理模式,从而提高对移动通信光缆线路维护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篇8
关键词: 移动性;频率资源;信道容量;代价函数
目前,5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已初见端倪,相应的频谱需求预测研究也同时展开。这一轮新的频谱诉求,主要是针对即将召开的世界无线电大会(WRC15)。设备制造商和系统运营商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未来频谱需求进行研究判断,希望能够在WRC15上为未来的5G系统争取更大的频谱空间。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到2020年左右,移动通信系统需要新增带宽1~2 GHz。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马可尼时代,无线电成为可用的远距离通信技术,早期的频谱使用并不是问题。实际上,对于频谱资源的争夺是近10多年来的事情,并且还伴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广泛使用而变得愈演愈烈。
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真正需要的是终端和系统所传输的信息容量,而并不直接关心所占用的频谱带宽。所以,对用户和系统运营商而言,频谱需求是现象,容量需求才是本质。
电子器件和终端设备的技术进步、功能提升和价格下降,参与无线通信的人群持续增加、无线网络提供的业务更加丰富,都是频谱需求愈演愈烈的推动因素。到目前为止,摩尔定律一直有效,半导体工艺水平何时进入发展的平坦区尚不得而知。即便摩尔定律不再有效,器件和设备的制造成本还会下降。所以,流量需求的持续增加应该是常态。
频率的自然属性,决定了适用于移动通信的频谱供应不可避免地将要进入平坦区。需求持续增长,供应却趋于饱和,其差距的增长就必然地不可避免。通过改进无线传输技术而提高频谱的使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差距,但按照香农信息理论能够提供的新增容量毕竟有限。所以,必须认识和揭示其中趋势性的基本规律,以求改变依赖频谱的容量增长方式。
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都是传输信息的有效方式。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使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地点没有传输线缆的约束,而且可以移动,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灵活性。然而,用户在获取无线通信灵活性便利的同时,需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文章从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的特征分析入手,提出移动性代价模型,从代价的角度分析移动性与传输容量之间的转换关系[1]。
1 无线信道与有线信道
无线信道与有线信道的共同属性,都是提供信息的传输通道。信道特征的差异完全来自于传输介质。有线通信的传输介质是线缆,通常采用玻璃纤维、金属材料等材质制作而成。无线信道的传输介质是自由空间,在非真空的环境下会受到大气、水汽和尘埃等因素的影响。与传输距离相比,这些因素的影响比较微弱,在后续的讨论中予以忽略。
有线信道传输容量大,信道状态稳定,路径损耗低。无线信道传输相对容量较低,信道状态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路径损耗低大。所以,信道的差异是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差异的根源,见表1。
无线信道除了具有反射、散射、绕射、多经叠加和时变等特性外,与传输距离相关的路径损耗是影响信道容量的主要因素。在自由空间的大尺度衰落下,传播路径损耗为
2 移动性代价模型
无线信道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通信的灵活性,以移动性表征。在获取灵活性的同时,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合理使用与设计通信系统,移动性代价是一个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些代价体现在信道带宽、通信容量、能量能耗、能量效率等一些因素中。
根据第1节中的分析,无线通信最基本的特点是其移动性以及为此必须付出的相应代价。香农第二定理给出了信道容量、信道带宽、发送功率和通信距离之间的关系。作为系统资源,信道带宽与发送功率终归是有限的,所以香农公式实际上已经给出了信道容量与通信距离之间的互换关系。
如果把频谱功率等系统资源概括抽象为代价,就得到了描述移动性、容量和代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就是移动性代价概念的来源和模型的基础[2]。
如果把接收机信噪比用发送功率、传输距离等参数表示,香农第二定理可以表达为,
式中W为信道带宽,Pt为发送功率,gout为天线增益,ηPA为功放效率,N0为噪声谱密度,r为传输距离,α为路径衰减因子。
3 无线资源的合理使用
移动通信运营商对移动用户的数据通信计费,目前通常采用基于通信流量的计费制度。从图3可以看出,流量计费制度对有线通信没有问题,因为有线通信对传输距离不是很敏感。但是,这种计费方法对无线通信则很不合适。按照代价模型,同样的传输速率下,不同传输距离下传输代价的差距非常大。
在移动通信广泛使用的早期,频谱资源供需矛盾还不是很突出的情况下,以流量为主导的计费方式因为简单易行尚可以接受。但是,参与通信的人群越多,通信流量越大,通信资源稀缺的矛盾就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流量计费机制就过于粗放。
因而,出于代价因素的频谱资源精细化使用就必将成为趋势。从移动距离的角度看,以公路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系统按照运输距离收费,与无线通信的移动性代价是相同的原理。按通信的本来价值收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正确消费,避免稀缺资源的滥用[3]。
表2给出了在不同覆盖距离下,无线通信速率与发送功率之间的一些关系。
从表2中看出,大尺度覆盖环境,高速率使用需要付出巨大的功率代价。大尺度覆盖与小尺度覆盖合理分工,在速率使用上相互补充。据此,一个典型的覆盖原则是,在广域的蜂窝覆盖环境下主要应满足语音及低速数据应用需求;而2 Mbit/s以上的高速数据业务主要应通过热点覆盖和局域无线接入来实现。根据系统代价制订的计费机制,应当能够反映出来对用户使用无线资源的新导向。
4 无线通信有线化
无线流量需求将继续保持持续增长,这是因为随着器件和设备的进步、价格降低,参与通信活动的人群和通信量会持续增加。从系统侧看,适用于移动通信的频段是有限的,即便全部提供给运营商使用,频谱供应的持续增加也不可能维持下去。如果不改变频谱使用的思路,无线通信频谱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缺口将愈来愈大,如图7所示。
受自然属性的约束,可用频段增量有限,频谱供应最终将趋于常数。因此,频谱带宽必将成为一个稳定的常数,移动性代价模型同样可以描述系统容量与频谱的关系,可以看成是模型中的代价。按照移动性代价模型,影响系统容量的可变因素就转化为通信距离。根据式(5),可以通过缩短通信距离来换取系统容量。
无线覆盖半径越小,移动用户就越接近有线网络。当可移动半径趋于零时,无线通信退化为有线通信。无线覆盖半径缩小的这样一种过程,我们称之为无线通信有线化,如图8所示。
无线通信缩小覆盖半径r来提高系统容量,实际上是利用了空间正交性的频率复用概念。有线通信通过增加缆线数量来提高系统容量,也是利用线缆在空间上的正交性。两者异曲同工,都可抽象为从正交空间获取容量的倍增,如图9所示。
缩小无线覆盖半径来换取系统容量的增加,主要约束将不再是电波传播的自然属性,而是网络架构、干扰控制等技术约束。从原则上讲,只要技术上能够做到,覆盖半径可以一直缩小下去,系统容量就可以一直提高。这就将自然属性的约束转换为技术约束了。技术进步是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而自然属性是不可人为改变的。无线通信有线化的核心,是改变依赖频谱的容量增长方式。
5 结束语
无线信道特征决定了无线通信过程的灵活属性,这是无线通信相对于有线通信的核心价值所在。但是,无线系统通信需求为其灵活性特征付出巨大的代价,主要来源于无线信道的衰减特性。在无线通信系统应用的早期,参与通信的人群和对通信容量的要求都十分有限,无线资源的矛盾不甚突出。但是,随着各方面的技术进步,参与通信的人群和通信容量需求急剧增加,无线资源的供需矛盾变得十分突出,而且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对无线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与使用已成为通信业界必然的发展趋势。
文章采用无线覆盖的距离来定义用户的移动性,以香农信息论为基础,提出了无线通信的移动性代价模型。移动性代价模型的主要意义在于,揭示了移动距离、通信容量和资源代价之间的转换关系。按照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3个主要的结论:
(1)无线资源的消耗与距离有关,应当建立合理的通信计费机制以遵循无线通信的自然规律以及价值规律。
(2)系统容量与覆盖距离可以相互转化,从而改变系统容量对频谱资源的依赖关系。
(3)在新频谱资源增长进入平坦区的情况下,以短覆盖距离为特征的无线通信有线化将成为提高系统容量的主要方向。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而言,可用的频段有限,频谱资源的约束是一种无法逾越的自然约束。根据移动性代价模型提出的无线通信有线化方向,将移动性转换为系统容量,所面临的主要是技术约束。技术约束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而获得一些重大的突破,与频谱资源的自然约束有着根本的不同。
篇9
一、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简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其用户群体不断增长,移动通信不仅实现清晰的话音功能,加之方便人们携带,其方便的网络化功能也受到用户的喜爱,正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移动通信网网络化的发展,移动网络带宽的增加,不仅可以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的网络支撑更强大,也使得物联网普及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到一个新的层面,更好的促进了物联网运用和发展。可以说移动通信网已经成为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重要伙伴,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物联网做为一个新兴网络化技术,其主要是通过相关的信息传输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组成信息化全球定位系统,通过自身传感设备按一定的协议和标准,实现物品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从而达到通过信息通信,实现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换,达到对物品的智慧化识别、管理、跟踪、定位、监控的功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喾⒄梗其应用也会更加丰富。如现在已经实现的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嵌入到铁路系统、供水系统、大型建筑、电网、隧道、桥梁、公路、油气管线、大坝等重要设施中,通过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整合,可以更方便的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对其设施的操作实现远程化、智能化的。
而作为物联网服务实现的重要载体之一,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的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也是移动通信应用面临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在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也必将给移动通信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演进,基于物联网的新型移动通信网络应用将应运而生,将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的相互融合,我们将逐步迈进一个网络和应用智能化的移动物联网信息社会。
二、物联网的重要组成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作为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主要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物联网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
(一)信息的获取部分
信息的获取部分,主要是通过采用大量的传感设备对相关的信息进行识别和获取,并将采集的信息进行数字信号的转换。传感技术是物联网最前端的感觉细胞,也是相关信息收集的主要来源,通过传感设备将信息传输到大脑进行分析和反馈处理。
(二)信息的控制
信息控制部分是将获取的信息依据相关传输网络的指令要求做进一步处理,从而达到相关信息传输的要求的状态,为下一步传输做准备。
(三)信息传输
因为物体相关信息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有的物体还是处于不断的移动过程中,因此,信息的传输需要一个非常灵活的传输网络将获取的物体信息接收和传递出去,就目前而言,移动通信网络是物联网非常便捷的传输通道,信息传输部分也是物联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对物联网的安全运行有着至关重的作用。
(四)信息的处理
信息的处理,包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使得数据更清晰更可靠。信息的处理一直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难点,面对海量信息的分析和甄别涉及到众多行业技术,如模糊识别、云计算等。
(五)信息的应用
信息的应用是指对对接受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处理应用。这部分主要是依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控制管理系统或应用程序,然后通过这些系统和程序来识别物体的身份、获取物体的位置、对物体进行管理和监控等,从而达到物联网应用目标。
三、移动通信网络与物联网的融合实践
由于物体的位移具有较强的随意的,其的位置也是不断移动变化的。因此,物联网中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需要一种机动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的网络来支持。而目前,发展迅速的移动通信网是其最好的选择。在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提供了基本的网络通信支持,随着第五代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是物联网最好的网络伙伴。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的融合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我们都知道,移动通信网络由移动的终端设备、移动传输网络以及网络的维护管理三个部分组成的,而物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在这三个部分都具有共同点,从而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移动终端设备与物联网的融合。我们都知道,移动终端设备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具有其他通信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到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更便利的获取物联网的相关信息,并具有相关信息的识别功能。针对物联网需要对不同节点进行跟踪,而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很方便的获取相关的物品信息,并对物品信息进行采集。
移动传输网络与物联网的融合。移动通信网络主要的功能是对网络中各节点之间建立信息传输。而物联网发展所需要通信传输功能与移动通信网功能十分接近。而建立动通信网不仅是一个快速、方便、稳定的无线网络,也可以很方便使物联网不同的识别设备接入网络中,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进行海量化的数据传输。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及第5代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通过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的融合,也为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移动网络维护管理与物联网的融合。为了保证移动通信网的正常使用和运行,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移动通信传输设备及其性能维护和管理。对物联网而言,其维护和管理的范围更为广泛,因为物联网不仅包含了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数据的传输,也需要人与人之间语间、视频的通信传输。但二者之间网络管理和基本维护基本相同,如果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相融合,只要进行一些改进就可以完全适用。
四、移动通信与物联网融合展望
在通信业人口红利释放殆尽,主流移动通信市场的终端渗透率趋于饱和,运营商急需通过寻找新的服务,挖掘网络服务价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蜂窝物联网被公认为移动通信业务的新蓝海。移动通信网与物联网融合,可以满足物联网发展对大容量、低成本满足物联网海量连接和低吞吐量需求;其中移动通信网可以实时弹性、无损升级满足物联网业务多变、发展变化快的特性,分布式容灾、精确故障定位满足物联网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架构开放,兼容5G,满足未来网络的演进。移动通信网通过专业的运维手段,包括业务的自动部署、网络的数据分析、自动弹性伸缩,形成一整套闭环的运维系统,降低物联网运营商的运维成本。
篇10
关键词: 移动通信 Internet 无线数据 IMT-2000 智能网 网络融合
1前言
移动通信业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其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个人进行通信的愿望。移动通信是实现未来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撑技术、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宽带化,网络技术智能化,更高的频段,更有效利用频率,各种网络趋于融合。了解、掌握这些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
2.1无线数据——生机无限当前移动数据通信发展迅速,被认为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近年来出现的移动数据通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路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载数据业务以及GSM系统的HSCSD;另外一种是分组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摩托罗拉的DataTAC、爱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统的GPRS。
目前,无线数据业务只占GSM网络全部业务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来的两年中这种状况将开始扭转,并大大改变。1999年以后,随着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数据解决方案显露峥嵘,并成为数据应用的新焦点,无线数据将成为运营商经营计划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它预示着未来大量的商业机遇。
(1)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十年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在迅速改变,人们更经常性地移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不分时间、地点访问很重要的信息。发生在用户身上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成为驱动无线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因特网的影响
和通信的其他领域一样,无线数据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来自Internet。根据最近的研究,未来两年欧洲的因特网用户数量将翻一番。在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年增长率将高达300%,显然用户在运动中接入因特网的需求将会增长。
为了满足接入因特网的需求,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无线应用协议(WAP)应运而生。WAP为将Internet的信息内容以及增值业务传送到移动终端提供了一种开放的通用标准,实现了IP与GSM网络的桥接,是一个为厂商提供加速市场增长、避免网络割接、保护运营商投资的标准,WAP确保任何与WAP兼容的GSM手机都能工作。
(3)数据速率的发展
GSM承载业务所提供的GSM数据速率最高只能达到9.6kbit/s。国际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电路交换数据(HSCSD)技术将实现57kbit/s的数据速率,对要求连续比特率和传输时延小的应用是理想的,如会议电视、电子邮件、远程接入企业的局域网和无线图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个GSM分组数据应用,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对较短的“突发”类型业务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认证、远程测量和远程事务处理。EDGE(增强数据速率GSM改进模式)使用修改过的GSM调制方式来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EDGE会让 GSM运营商特别受益,他们不但可以赢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经营执照,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宽带数据业务。
2.2个人多媒体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
对随时随地话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动通信走向成功。移动通信的商业价值和用户市场得到了证明,全球移动市场以超凡的速度增长。移动通信演进的下一阶段是向无线数据乃至个人移动多媒体转移,这一进展已经开始,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点。个人移动多媒体将根据地点为人们提供无法想像的、完善的个人业务和无线信息,将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个人多媒体世界里,话音邮件和电子邮件被传送到移动多媒体信箱中;短信将成为带有照片和视频内容的电子明信片;话音呼叫将与实时图像相结合,产生大量的可视移动电话,还将实现移动因特网和万维网浏览。像无线会议电视这样的应用将随处可见,电子商务将蓬勃开展。对于运动中的用户还有随时随地的各种信箱和娱乐服务。
3网络技术的宽带化
在电信业历史上,移动通信可能是技术和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业务、技术、市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伴随着用户对数据、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发展,移动网络必然走向宽带化。
通过使用电话交换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7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AMPS(北美蜂窝系统)、NMT(北欧移动电话)和TACS(全向通信系统)是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地方无线接收和拨打电话。
第二代系统引入了数字无线电技术,它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引入了无缝的国际漫游。今天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M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 CDMA等,均仍为窄带系统。
第三代移动系统,即IMT-2000,是一种真正的宽带多媒体系统,它能够提供高质量宽带综合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2000年以后,窄带移动电话业务需求将依然很大,但随着Internet等高速数据通信及多媒体通信需求的驱动,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将逐步增长,而且就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无缝覆盖而言,宽带移动通信作为整个移动市场份额的子集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三代系统预计在2002年投入商用。
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统的变化并不像从第一代模拟网络到第二代数字网络那样存在重大的技术变迁。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讲,第二代系统将逐步子滑过渡到第三代系统,在此演进过程中,移动网络所能实现的数据速率逐步升级: GSM承载业务所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术实现了57kbit/s的数据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将在2000年引入的 EDGE技术可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将能够在广域网上实现384kbit/s的数据速率,在办公室和家中还可以达到2Mbit/s。
- 上一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
- 下一篇:高中生物学习指导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移动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