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思想政治方面
我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对待学校分配的工作,在思想上不敢有半点懈怠,积极认真的去完成,向优秀的同志看齐,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甘于平淡,不流于平庸.在与人相处中,做到谦虚谨慎,与人为善,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
(二)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严格做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追求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热情辅导中下生,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考查,做好学生的补漏工作。把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充分发掘学生自己的潜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班级管理工作
(1)主动和家长沟通。
(2)家长对班级整体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满意率高,师生关系融洽。
篇2
[关键词]人格素养 高校 思想政治教学
[作者简介]巩在峰(1966- ),男,山东莒南人,凯里学院学院,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学。(贵州 凯里 5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凯里学院规划课题“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政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14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7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形势的改变,我国当前教育机制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正是培养学生人格、情操的重要工具之一。由于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性,学生的人格素养培育面临更多的挑战,高校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了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满足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把教授学生知识与学生的人格素养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建立人格素养培育的模式。
在国内外,研究人格素养培养问题的学者很少从思政课教学角度对高校生人格素养培养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探讨,所以笔者决定以“人格素养培育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为题,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新的模式。
一、高校培养学生人格素养的重要性
1.高校学生人格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处于精神发展状况的特殊阶段,他们独特的心理活动造就了人格素养的养成与一般青年有所不同。通过对高校生人格的调查分析,我们可将高校生人格素养培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特性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致其过分注重物质条件。高校生对于物质生活、精神文明的需求强烈且丰富。他们既需要衣食住行、社会的关注、教师的关怀等外在物质条件,又需要友谊爱情、为社会贡献、美德等内在精神需求。从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征、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对社会发展利益的需求,往往忽视社会发展对于自身的需求。由于学生更加注重实惠,使得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只关注自身的发展前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缺少贡献意识。
二是由于面对各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内心情绪波动较大。由于高校生自身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验积累的增多,开始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认知世界、观察世界。同亲人、教师、同学之间等各种情感使得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复杂起来。在与社会、外界接触的时候,往往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矛盾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畏惧、逃避的行为。在面对生活中的矛盾时,由于学生情感丰富、经验不足等心理问题,使得情绪波动较大、忽冷忽热,导致情绪与理智自相矛盾。
三是高校生责任意识的薄弱。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处理问题时,只依靠自身的感知、思想做出判断,过分强调自身的主体性,忽略他人,团体意识淡薄。只知道盲目追求利益,忽视自身需要承担的责任。
2.影响学生人格因素的分析。学生的人格主要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高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高校往往忽略对学生人格素养的教育,主要表现为: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提升,而忽视人文环境的教育与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注重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学生内在的需求与内心的想法;高校的各科教学把人格素养的教育都推给思政课,致使学生的人格培养模式形成了单一引导的局面,而忽略各科的协同作用;高校只是单方面强调学生的思想教育,而忽视教学的主体――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教师思想道德水准不高,缺乏对教学的热情。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育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包含“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由于各门课程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使得思政课对培育学生的人格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可分为社会人格培养与法制人格培养。
1.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社会人格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育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人格的学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要重视思政课教学,积极健康地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明辨是非、勇于承担责任、创新等优秀品德的社会人格,为祖国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生力军。
一是思政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会学生诚实为人。正确的是非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要求我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可以为我们的思想、行为提供正确的方向。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要重视对于学生是非观的教育。正确的是非观教育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正确的是非观包括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方面,这正是现在的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地方。他们虽然拥有对生活、事业的热情与激情,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理性的引导,使得他们经常容易冲动,感情用事,行为盲目。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无法代替理性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是非观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获得正确的理性。而正确的认知理性可以促进学生诚实品格的形成,科学的价值理性会使学生形成奉献社会的高尚人格。当今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德育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人格培养的模式,以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做出理性的判断。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善于探索,克制盲目蛮干的行为。在与人交往中,引导学生诚实待人,做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
二是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重要目标。乐于助人要求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内心和乐于施善的品质。关爱的力量可以使他人充满希望、体验到自己的力量。所以,高校思政课要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目前,关爱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当务之急。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使得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度宠爱使得他们只懂得享受他人的关爱与付出,而忘记了自身也应该为他人奉献。所以,当前思政课教学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首先,要认知和了解他人。对他人的了解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与人交往。其次,在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关心、同情的情感升华为一种爱国、奉献社会的利他情感,从而形成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第三,将关爱之心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三是思政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责任感,即责任心或责任意识,是一个人承担责任、完成责任的心理反映。根据责任的对象涉及的社会关系,我们可将一个人的责任划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国家责任和全球责任五类。面对各种责任,高校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们强烈的责任心。目前,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责任感、精神疲软,缺少社会义务感,只知索取、不思回报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要进行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要创新思政课的教学理念,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将教育的重点放到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上。思政课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教育,使得增强学生责任意识的措施不到位。责任教育过于理想化,缺乏务实性。
2.思政课教学对学生法制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不仅包括社会人格,还包括法制人格素养。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社会人格、良好的专业水准,更要具备良好的法制人格,以法律的思维模式考虑、处理问题。稳定的法制人格可以减少事物的纠纷,增加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法制人格的培养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第一,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的精髓,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理性面对社会上的问题,为培养学生法制人格提供理性批判与辩证的思维保证。第二,将我国的历史、国情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历史的发展选择社会主义、选择的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科学地评价历史的能力与辨别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认识到我国法制的进程,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推动法制社会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丰厚的历史底蕴。第三,将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给学生,深入讲解建设我国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推进建设法制社会的进程。教学中,强调民主政治与依法治国。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与依法治国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法制人格提供坚实的民主素质基础。第四,将法律知识、法律思想传授给学生,深入讲解法律理论、法治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人生理想,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法制观念,确立法律信仰。但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偏差,使得其未能很好地发挥思政课对学生法制人格培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思政课与学生法制人格之间关系的探索,改革教学方式,增加社会的实践教学。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培育学生人格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模范作用与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品行、思想、言行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外界力量无法替代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教师的美好情感及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状态、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得教师本身可以将坚定的政治信念与道德威信、渊博的知识与人文素养、高瞻远瞩与创新能力、和谐精神与博爱精神集于一体。
由于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广泛而全面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素养。具体包括:一是促进学生形成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素养,使学生的人格社会化。教师是学生人格形成的主导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起着潜在的巨大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会通过其言语、行为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养成,可以使学生自发地学习甚至模仿教师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素养。二是构建学生和谐的心理品质,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学生的心理容易受外界的冲击,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在思政课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形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外界的不稳定因素时,可以使学生以轻松、和谐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三是提高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大部分学生的价值判断方向产生了偏差,过于崇尚外国文化。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成了提升学生价值观的科学性的重要措施,而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崇尚社会主义所提倡的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性。
笔者通过以上分析,揭示了高校生人格素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分析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作用,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分析高校思政教师的作用,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面对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提升高校生的人格素养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学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高校教师要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品格,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素养与和谐、美好的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虹.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及塑造――以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2(3).
[2]陈璐.高校思政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文教资料,2012(16).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人格;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与此同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那么,创新人格的培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新人格的内涵
人格,源于拉丁文“ Persona”, 原意指面具、脸谱,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能够成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创新人格”是在“人格”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术语,一般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进行讨论和研究。创新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造性有关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发生、发展的动力保证和方向性保证。张晓明、郗春媛在《大学生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研究》中提出,创新人格是创造性人才形成的基础;在诸多人格因素中,独立性、意志力、自信心是起基础作用的“核心特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对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发挥着前提、维持和动力作用。
二、创新人格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一方面要符合社会要求,实现社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个人发展的要求,实现个人发展的目的。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让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既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一,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符合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中学阶段均未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学阶段的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主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培养自己的特长。这种较为开放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培养。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核心特质状况普遍欠佳,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意志力、独立性、自律性缺乏。由此可见,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能力的需要,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
其二,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当今时展的迫切需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创新人格。目前,我国的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我国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在社会发展方面,我国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的转变。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要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人格培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促进
一方面,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当前,我国的发展,急切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创新人格的培养,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人格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停留在受教育者的思想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更不能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其原因在于,人格是形成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在心理基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创新人格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通过对对古今中外的一百多位杰出创造性人才典型案例的研究,人们概括出创新人格的几个要素: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赤诚的爱心;友爱合作的精神;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探索精神;敢冒风险的大无畏勇气;求实精神;抗压精神;勤奋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开拓精神;敬业精神;自信自强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就是要促进他们具备以上这些的良好品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做人的工作的,对于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来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四、创新人格培养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大学生不断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创新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新人格的培养,能够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我国的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滞后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将创新人格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创新人格的培养,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正面的、显性的、灌输式的教育,而忽视了侧面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说教化、严肃化的面孔,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创新人格的培养,着眼于促使个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人格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使个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都受到积极影响。这样,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并能发挥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通过各种实践进行判断,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若松.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J].思想理论导刊.2005(4)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作者简介:
张国强(1983~),男,硕士,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师效能感 调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69-02
一、研究背景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而教师效能感高低则是对优秀教师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并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维度,前者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后者指教师对教育教学作用的一般信念。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学投入以及教学成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显著作用于学生个体。西方学者Armor和Berman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估研究中证实了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改革的具体推动者在实践中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困难,研究证实高效能感的教师更能以积极的心态和有效行动来应μ粽健1狙芯慷员本┦兄行Ы淌π能感展开调查,了解目前教师效能感所处水平与阶段,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采取行动提高教师效能感,确保教育教学稳步发展、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兼顾城乡及学校办学水平等因素,从北京市抽取了四所学校,涵盖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其中公办学校三所,民办学校一所,共获被试210名,获得有效问卷192份,统计结果如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分类特征统计情况
(二)调查工具
采用俞国良、辛涛等人在Ashton和Glbson量表的基础上设计的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教师效能感量表,包括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维度。本研究对量表采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方式,用分值的大小表示教师效能感的高低。
(三)调查结果
1.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效能感总体情况
表2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效能感得分情况
整体来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效能感均值为3.85分,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个人教学效能感为4.18分,一般教育效能感为3.29分,两个维度得分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经检验发现,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值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P〈0.001)。
2.不同群体的教师效能感情况
(1)不同性质学校教师效能感情况及差异比较
调查发现,公办学校教师效能感(3.77分)显著低于民办学校教师效能感(4.00分)(P〈0.01)。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公办学校(4.15分)和民办学校(4.30分)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公办学校(3.18分)显著低于民办学校(3.58分)(P〈0.01)。
(2)不同学段教师效能感情况及差异比较
小学(3.95分)和中学(3.87分)两个学段之间教师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小学和中学均值分别为4.25分、4.24分,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二者均值分别为3.47分、3.26分,检验后发现,两个维度不同学段间无显著差异。
(3)不同性别教师效能感情况及差异比较
男教师效能感均值(4.01分)显著高于女教师(3.31分)(P〈0.05)。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男、女教师均值分别为4.31分、4.15分;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二者均值分别为3.49分、3.25分,检验后发现,两个维度不同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
(4)不同教龄教师效能感情况及差异比较
5年及以下(3.75分)、6-10年(3.83分)、11-20年(3.95分)和21年及以上(3.80分)不同教龄之间教师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随着教龄的增长,分值呈上升趋势。检验后发现,不同教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进一步比较发现,5年及以下教龄均值为3.96分,显著低于6-10年教龄(P〈0.05)和11-20年教龄(P〈0.01)以及21年及以上教龄(P〈0.01),而后三者教龄之间无显著差异。
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5年及以下和11-20年教龄均值最高,均为3.39分;6-10年教龄次之;21年及以上教龄均值最低。检验后发现,不同教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21年及以上教龄均值显著低于5年及以下、6-10年和11-20年教龄均值(P〈0.05)。而后三者教龄之间无显著差异。
图1不同教龄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值
图2不同教龄教师一般教育效能感均值
(5)不同职称教师效能感情况及差异比较
小学学段,小教二级及以下(3.86分)、小教一级(3.63分)和小教高级(4.01分)三类职称之间教师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小学二级及以下均值为4.09分,小教一级为3.98分,小教高级为4.39分;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三类职称均值依次为3.46分、3.03分、3.40分;经检验后发现,两个维度上小学学段不同职称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中学学段,中教二级及以下(3.90分)、中教一级(3.78分)和中教高级(3.82分)三类职称之间教师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中教二级及以下(4.17分)、中教一级(4.16分)和中教高级(4.32分)三者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随着职称升高,分值呈下降趋势,检验后发现,不同职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中教二级及以下职称均值(3.43分)显著高于中教高级(3.00分)(P〈0.05),而中教一级和高级之间无显著差异。
(6)不同学历教师效能感情况及差异比较
调查发现,本科及以下(3.84分)和硕士及以上(3.86分)两类学历之间教师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本科及以下均值为4.18分,硕士及以上均值为4.21分;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上,两学历均值依次为3.27分、3.37分,检验后发现,两维度不同学历间无显著差异。
三、结论与分析
(一)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效能感良好,处于中等偏高水平。两个维度上,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
从调查结果来看,北京市中小学教师效能感呈现较好状态,满分5分,均值为3.85分,高于理论中值1.35分,但也出现了最低值2.56分,这说明还存在部分教效能感较低现象。
两个维度上,个人教学效能感均值显著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多数教师对自己个人教育教学能力是比较自信的,这和近些年我国加大力度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然而,面临孩子的成长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的培养现状,使得部分教师降低了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影响程度的信任度,导致了一般教育效能感较低。在如今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教师是基层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推动者和实践者,这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对自身业务、工作态度等都是一个挑战,所以提高教师效能感势在必行。
(二)教师效能感上,不同学段、教龄、职称和学历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型、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中小学教师在不同学段、教龄、职称和学历之间教师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发现民办校教师效能感显著高于公办校,这和样本选取有关,本研究中选取三所公办校和一所民办校,其中民办校属于教育教学成绩排名较为靠前的私立国际学校,其办学思想和管理体制等都比较先进和完善。本结论能否推广,还需扩大调查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证实。性别上,发现男教师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教师,这和国内多数学者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在中小学学段,女教师数量远大于男教师,女教师效能感的高低显著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女教师效能感。
(三)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 不同学校类型、学段、性别、职称和学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教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不同学校类型、学段、性别、职称和不同学历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不同教龄之间,发现5年及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之间随着教龄增长,个人教学效能感也呈现上升趋势,但5年及以下教龄均值显著低于后三者。这是由于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个体专业技能等都有了发展和提高,自然对个人教学能力的自信度逐渐增强,5年及以下教师由于刚刚步入教学岗位,一切都处于适应阶段,对于组织教学、班级管理、德育沟通等方面经验尚少,遇到突发问题较多,可能会应付不暇,难免不够自信。
(四)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不同学段、性别和学历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型、教龄和职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一般教育效能感维度,不同学段、性别和学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学校类型上,发现民办校显著高于公办校,这和选取样本有关,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调查证实结论;不同教龄间发现,21年及以上教龄均值显著低于5年及以下、6-10年、11-20年教龄均值。这是由于随着教龄的增长,工作经验和自身家庭教育经验的丰富,老教师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持有保守态度,而更相信孩子的成长是由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还发现中学学段,二级及以下职称显著高于中教高级,这是由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受师范学校教育影响,对于学校教育充满自信,相信学校教育可以改变学生个体。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方式固化青年教师对于学校教育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试用常模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22-26.
篇5
【关键词】教师 教育观念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从而最终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实践的效果――这意味着对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极为必要。为此,本文就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意义与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内涵和意义
(一)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内涵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有关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其内涵包含以下四点:第一,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教师个体所独有的一些观念群。第二,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经过了严密的思维加工的科学教育观念。第三,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其实质反映了特定教师对教育问题的价值取向。第四,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体系。
(二)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意义
1.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首先,教师个人教育观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它能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依据和追求目标,起到引领和定位的作用。其次,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有助于唤醒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主人存在于教育活动中,进而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另外,教师个人教育观念能引领教师趋向卓越的专业发展,它会有力地促进教师超越现实的功利,冷静地应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执著地追求卓越的专业发展。
2.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条件
“教师的工作是以自己的学识、情感、世界观和灵魂去教育塑造人,这种工作不仅是知识的培育,更重要的是灵魂对灵魂的塑造。”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激励学生的精神。具有个人教育观念的教师会用自己清晰的教育观念代替外在强加的目的,他们的知识融合了自身完全理解的教育智慧;他们的教学艺术是与自身个性一体的;他们的教育智慧无时无刻不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3.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通常是隐性地存在于教师多种素质表现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实践受一定的教育观念支配和影响。“教学活动体现教师个人的特征和价值取向,这些特征和价值取向高度个体化,甚至独一无二。”也就是说,教师个人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等都有着自己的观点,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实质上就是教师对于教学价值与意义的追寻、反思、批判和建构的成果,是教师自主地开展有效教学实践的思想前提。
二、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能动地生长、建构的,而不是由外部力量直接塑成的。同样,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可能靠别人从外部灌输或者倡导来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积极、主动的自主建构过程。
(一)教师自我意识的唤醒
教师个人教育观念首先是教师对教育赋予“自我”的解释。自我意识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以此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拥有自我意识的教师不会让别人来告诉自己应该怎样进行教育教学、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老师,而是强调“自塑”能力的作用。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是要不断回到自己,即反身性。教师只有在自我意识得到唤醒后,才能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找到自我。
(二)教师教育理论的研究
教师要自觉研究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的理性认知。教育理论不是教师靠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就能把握的,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学习和研究,并内化为个人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对“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做”等教育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而且能对教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掌握,从而为自己对教育的超前判断――个人教育观念的形成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追问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审视的过程。教师的教育观念由于具有内隐性特征常常不能为教师所认识,教学反思的追问能使教师对教育过程中自己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对自身所持的观念进行反省和思考,有利于教师深化教育理性认识和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有效的建构教师个人教育观念。
(四)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转化
教师的个人教育观念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中转化、提炼而来的,不是一个直线、单向的过程,而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个人的学习经历、课堂教学经验、生活事件以及所在地区、学校、教师群体的环境等都是形成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重要因素。如果把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狭隘化、静止化,那么就放弃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形成的广阔背景、封闭了教师个人教育观念提升的空间,无从谈及教学意义与价值的领悟、获得。
【参考资料】
[1]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3).
篇6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 各国将人力资源作为竞争的焦点, 这是对人才数量与数量的竞争, 更是对人才培养与开发的竞争, 而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优化的重要途径, 如今已被各国所重视。我国当前成人教育主要通过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实现的, 而随着社会发展, 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模式改革,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了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 的方针, 加快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提出了作者的几点思考, 如有不足之处, 请给予斧正。
1.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特点与指导思想
成人永远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他们决定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程度。人类知识不断更新, 许多在职的成人为了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增强社会竞争力, 因此选择了继续教育这条路。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有所区别,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力量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纲领, 将思想与理论结合起来, 重视培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柔性的现代化人才。在日常的课程模式需要多样化, 在构建教学体系的时候要杜绝学科本位的影响, 而是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成人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
自从改革以来, 我国成人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成人教育逐渐突显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 在通过对部分学生调查中发现, 40%的人接受成人教育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 以获得更好的岗位与待遇。文凭可以作为职业中的通行证, 是证明个人学历的资本。单位对员工的要求逐渐提高, 许多学历较低的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选择了成人教育。因此, 他们的动机以获得文凭为主, 使得学生在学校中考勤不佳, 教师上课积极性较低, 让课堂死气沉沉, 师生都有着懈怠的情绪。
其次, 教师队伍素质较低, 稳定性较差。教师是教育的主体, 是学校能否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 由于部分普通高校对于成人教育不够重视, 普遍采用兼职教师, 使得教学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 而且容易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性。部分普通高校为了能够招纳更多生源, 把一些专业能力较差的教师也让其任教, 使得教学内容敷衍, 无法与岗位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相适应。这些因素使得师资队伍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第三, 课程设置与教学编写较为滞后。成人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岗位输送高技能的人员, 而当前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中却与岗位需求相悖。在调查中, 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般表现出课程老花, 枯燥, 缺少灵活性的特点。
3.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根据社会发展而转变对成人教育的管理理念。因此, 人才培养结构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极不协调, 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出现了“毕业人数多, 适应性人数少”的状况。当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市场需求与地区特点, 自行设置相应层次的成人高等教育方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并结合实际, 将学生的职业与岗位技能培训等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 促进形成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高校还可以汲取国外经验, 积极推行“双证书” 制度, 在培养出学生职业职能的同时, 让学生在学校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 使学生毕业时能拿到“文凭” 和“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才能让学习者更适应市场的需求。
3.2 优化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诸多高校中教师却难以与教育需求相匹配。因此, 高校应当把优化师资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学校要把握住老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根据成人教育的自身特点来招纳教师, 要求教师具有一些特质。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职员工, 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将课程与岗位实际相联系。比如在理论课上可以让在职教师讲解, 实践课程可以请一些外面的专业人士进行更新专业思想,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 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录用教师的时候, 对于有自己教学见解的老师要优先考虑。
3.3 课程安排上体现培养人才的需要
由于成人教育的特殊性,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需要注重社会需求与岗位实践, 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实践与教学理论课至少要求1:1 的比例。院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需要根据社会的整体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 学习可以将实践与职业引导相结合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专业技能得到强化与牢固。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通过多种方式传授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出学生的多元化素质, 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 遵循教育规律, 实现加快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改革发展步伐, 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姚安庆. 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 2004(1) .
篇7
1.1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显著特征
各类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遵循统一的理念,目标,原则,但在某一层次和环节上,又要有自己的独特方法和形式,特别是建立教育模式的计划、策略、体系、构成、样式等多种依据,具有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特殊性。
1.2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共同追求
教学模式,能指导教学活动科学、适用、明确良性运行,确保各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源以科学的配比,实现在恰当的教学环节功效最大化,同时,教育理念、专业特点、人们的认知能力、知识传输方式变化等诸多因素会使教学模式向着以人为本、适时创新的方向实现可持续协调科学发展。认为,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人总是按照人的尺度来评判历史进步的;社会历史是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不断解放人的历史,也不断表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把这一科学理论结合到教育理念中,其思想实质主要在于:一是把学生当作主体,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达到主动学习、主动了解、自主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二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使每个人的潜能、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三是致力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一致,使个人的学习成长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现实需求,朝着有利于全社会的方向健康发展。
首先,从教育实施对象来看,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者,职业规划清晰,对自己在社会中当前以及未来的定位较为清楚,因此其学习目的较为明确,无论其学习目的客观上是否科学完善,但与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相比,社会定位清晰、学习目标明确无疑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同时,宝贵的职业经历往往会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难得的真实案例和思考主题,加快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宗旨
按照“教学模式”的定义,其构建至少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案、教学评价三个层次。其中教学理念是整个教学模式的宗旨,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方法都是围绕着教学理念实施的;教学方案是对教学理念的实践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教学方案的实施又是通过教育资源、教育技术、教学场所等硬件支持得以实现的;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目标的实施效果以及教学效率进行实时监控考核的过程,通过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案做出进一步调整与改进,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在整个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教师对以人为本这一教学理念的理解与运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教学管理者围绕着以人为本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技术的开发也至关重要。第二,在教学内容设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职业需要。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者,获取学历与获取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重要。只有在教学内容选定上最大限度接近学生的工作实际需要,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材都过于陈旧,与实践不同程度地脱节,对教学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三,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至关重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而是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
3新形势下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与构建,适应当今社会成人教育发展的需求
从教育技术支持来看,教育技术的信息化使得课堂授课更加直观生动,教学方加灵活,教师与学生沟通更加便利,学习资源更易分享,这使得为在职者提供个性化教育培养模式成为可能。从社会人文环境来看,意识形态多元化、个性解放、自我主体意识增强等思想理念的变化为“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的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相对成熟的职业人,“导”比“教”更有意义。教师导的作用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在入学教育阶段,要让学生清楚通过学习他们要获得什么,学校为学生设定的目标与学生自己的个性目标有何不同,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不同的意义。同时要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在面授环节或网上教学环节,要更加突出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式学习,尽量避免单一讲解的被动灌输方式。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提高其自我认知程度,从而激发其进一步积累知识、深入思考的动力。在这种思想潮流下,教师也更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来向传播知识,启发思考,同时教师也更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4营造网络化教学环境,整合教育资源
篇8
关键词:终身学习;学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42-02
一、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基础,而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实践基础,二者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终身教育的本质特征即在于它的终身性和整体性,它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是指人一生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1]终身学习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们长期在知识经济社会立足的重要根基。成人教育作为国家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成人教育是教育权利的基本构成。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成人教育应在应对当代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成人教育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人在成年时期享有教育权利的狭窄,没有成人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将会中断,也就无法满足社会成员对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全民教育发展指数(EDI)的重要标志。成人教育越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就越完善,全民教育发展指数越高,学习型社会也就越成熟。成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佳载体,其宗旨是为成人学习者提供终身服务,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良好体现。发展成人教育是实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和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因素。
二、终身学习视角下学校成人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学校成人教育面临的机遇。①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模式转换所带来的机遇。学校成人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为全国数以亿计的成人从业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引。推动自我转型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同步,良好体现学校成人教育以着重“人”的个体发展为逻辑起点,以确保“人”的整体进步为演进空间,从而实现以“人”为转变推进社会发展的转型终极目标。[2]②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所带来的机遇。成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学校成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必然会将学校成人教育含纳其中,直接推动学校成人教育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成人接受学校教育的巨大需求,学校成人教育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2.学校成人教育面临的挑战。①学校成人教育定位存在偏差。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的认识不足,除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学校外,大多数学校成人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一些学校在规划、领导与管理层面,对成人教育重视度不足,甚至对其定位存在思想偏差,片面强调成人教育的经济利益,将其视为创收的经济实体,而忽视它的社会效益。②学校成人教育的质量亟待提升。成人教育是功能性的。在制订方案时,充分考虑成年人的不同动机非常重要。然而,成人教育质量存在以下突出问题:其一,由于大多数学校成人教育的发展一直依附于普通学校教育,在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只是盲从于对普通学校教育模式的简单复制和移植,很少顾及成人的认知特征;其二,重视学历文凭和相应资格,而忽视成人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致使培养目标“学科化”,培养模式“普遍化”,学校成人教育人才特色普遍缺失,无法有效的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和成人学习者的需求;其三,忽视成人学习者先前的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不能最大限度的优化学习者的教育成果和实现课程目标所需时间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3]成人教育质量的有效性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③学校成人教育实践导向不足。学校成人教育实践导向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层面。具体包括:对经济、社会、科技诸方面的发展和挑战反应迟钝,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及相关变化的信息反应不够灵敏,对国家、行业、地区重点技能的需求重视不够,无法有效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缺乏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忽视个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成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培养。第二,办学方面。学校成人教育在办学方面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封闭式、学院式办学特点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校成人教育不重视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注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各行各业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忽视学校成人学习的规律和特点,普教化倾向严重。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专兼职和“双师型”师资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的储备和培养缺乏与企业和行业的有效合作机制。
三、我国学校成人教育转型的路径与机制
1.明确自身发展定位。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五大教育方面之一的成人教育,虽然身处终身教育与学习体系的核心地位,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权利和待遇与其他普通教育相比,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要想真正肩负起终身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笔者认为,学校成人教育必须变办学的计划体制为市场体制,按照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和传播新的教育观,使“学者有其校,需者有其学”[4]。其次,要特别重视研究终身学习理念对成人教育多方位的影响,在稳定落实传统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定位的基础上,办好成人学历教育,拓展成人教育在专业证书、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方面的职能,实现学校成人教育的自主发展。最后,找准各类型、层次学校成人教育的科学定位,实现特色发展。
2.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学校成人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大力加强学校成人教育的职业性与实用性。职业和实用性是成人教育的天然特性,也是成人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成人教育的工作是为了满足成年人各方面的需求和愿望。与传统教育相比,它呼吁人们以一种动态的、功能性的观点看待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成人教育不是始于提前制定好的大纲、或将知识传统地分成独立科目;而是始于实际情况,对学习课程进行灵活多样的设置,确保学校成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第二,将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贯穿于培养成人学习者的整个过程,是发展教育质量观念、推进学校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成人学习和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多样性中成人生活的完整和尊严。由人本主义观念可以引发出成人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思想。[5]第三,注重构建适合学校成人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习者的满意度与学习者的能力达成率三者相结合,共同作为衡量学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篇9
关键词:信息化;成人教育;建议
信息化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来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实质上,信息化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方式相比,只是教育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其有特定的目标,目前主要以信息技术课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在信息化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信息化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其主要精神是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学习与应用的结合,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以能力为中心,从以传统教学媒体为重心,转变为以现代教学媒体为重心,从以接受学习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与发现学习为重心,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教与学,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学习与发现学习等四方面的最佳结合。
一、成人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推进,成人信息化教育成为很多地区成人提高个人素质和竞争力的选择。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为成人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有了十分迅猛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目前,很多地方的成人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条件仍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学校规模小,很多成人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较差,很多教室还没有配备相应的电脑、投影仪等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也决定了信息化教育的教育设施设备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设备设施落后问题,已严重制约着各成人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化教育建设的投资不均衡
现在很多地区存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不均衡、投资效益不高的现象。城市投资较为集中,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对城市的教育投入较为重视,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远比农村地区的高,这必将导致城市中的成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快于农村,致使原本人均素质就不高的农村地区人们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教育,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的差距。
(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不高
目前,一些地区成人信息化教育观念的落后已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关键,存在重视信息设备引入,忽视教学模式改革的现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致使信息技术和教学中应用而对质量和效率不高。如一些成人教育学校的教师资历老,信息化教育的操作能力较差,电脑不会用、PPT不会做等等,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落后,教学质量不高。
二、成人信息化教育发展建议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提高投资效益
成人的信息化教育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长远的统筹规划,才能真正推进和落实信息化教育建设。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是逐步实现成人信息化教育完善的过程,一些地方的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成人教育院校要健全组织结构和规划本地区的信息化教育建设,制定好发展目标和建设计划。而作为专门管理的政府和行政部门应把成人信息化教育工作列入本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重点解决信息化投资不均衡、效益不高的问题。鼓励民间资金积极投资成人信息化教育软硬件设备,这既有利于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也有助于投资效益的提高。另外,要加强成人院校信息化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管理,这在解决硬件资源问题的同时,也要对相应的软件资源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投资效益,也才能最终落实相关的配套政策。
(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成人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针对一些地区成人教育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教师信息应用能力薄弱、学生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如加强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一些教师由于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仅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没有信心,因此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引导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入门和激发教师学习兴趣两个方面上,如通过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班,举办各类的教室信息技术应用比赛,比赛优胜者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以及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并使学生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的绩效考核中来,建立骨干教师考试合格特征和专业教师技术人员上岗制度,形成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
(三)增强信息化教育软硬件资源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教育的软硬件资源既包括师资队伍的软件资源,也包括教学设施设备的硬件资源。针对软硬件资源不足带来的信息化教育水平不高的现象,除了本身的投入不足问题之外,更多的还存在应用不足的现象,对成人信息化教育增强其建设已势在必行。首先,对于软件资源,应积极培养或者从大专院校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以及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在保证师资资源的基础上,再鼓励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如加快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把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工具的使用,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进平台型、工具型、案例型和资料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充实和丰富成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广大教师软件技术人员研制开发适合成人学习又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软件。
篇10
1.英语知识基础不同,实际水平参差不齐。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一般是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思想情况、学习态度、健康状况以及学习方法等基本相同,个人年龄、生活经历也比较相近。而医学成人学生则不同,他们之间绝大部分是在职的医务人员或刚从卫校毕业的学生,年龄跨度大。在职医务人员大部分人来自县级医院或卫生院,高中或中专毕业多年没有接触英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英语已经非常陌生,词汇量很有限、基本语法概念模糊不清、语音、语调错误较多,英语语言基础非常薄弱,根本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听、说、读、写、译等教学活动。而卫校刚毕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其中有些人甚至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他们而言,学习英语就显得轻松多了。所以同一专业同一个班级之间学生英语知识基础不同,实际水平参差不齐,悬殊很大。
2.工作与学习压力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是全职的学生身份,可以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而医学成人学生却不同,他们大多数为在职医务人员,而且大部分已经成立家庭,而医疗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医疗风险大,他们承担着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希望通过进修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增强自己在医疗部门中的竞争力,改善自己的处境。Krashen认为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的途径可以用隐含的办法像儿童在非正式的环境那样去学习第二语言,也可以用显露的办法像在课堂那样的正式环境里去学习;不过用显露的办法学到的语言知识对习得的语言可以起到监督检验作用,帮助改正语言错误。所以面授是医学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面授,学生可以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学科知识。由于医学成人学生工作与学习压力矛盾突出,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精力不易专一集中,学习的连续性往往受到影响。
3.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丰富。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教学对象一般是年龄较小、基础扎实、记忆力强、模仿能力较强。而医学成人学生却不同,他们大都来自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这些人临床经验丰富,有的甚至是科室的骨干,他们年龄一般偏大,记忆力明显下降,模仿能力较差,并且耻于开口。但是他们生活经验丰富,理解能力和联想记忆的能力较强,获取信息的能力较高。他们更愿意探究语言本身的规律性,接受理性的知识,对一些语言现象、语法要点,能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医学成人教育授课主要是以业余面授为主,集中学习的时间有限,只有很短的数天或数十天。正是由于他们凭借着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较强,生活经验丰富,所以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更牢固地掌握系统的知识。
4.学习目的性明确,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普通医学高等教育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一般来说是比较多样的、弥散的,或为升学,或为就业等等,具有很多未知成分。而成人学生却不同,对于他们而言,学习目的性是单一的、明确的,而且有强烈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面临着更多来自家庭和事业的压力,一部分学生进行学习是为了接受更多的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能更好地工作,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部分学生是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有更多的晋升机会或者从事一个更舒适的工作。
二、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忽视或缺乏对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必要研究,未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所独有的基本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致使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大方面:
1.选用教材缺乏特色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医学成人教育没有全国统编教材,更缺乏成熟的教学经验。医学成人高校的课程体系大体上沿袭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体系。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模式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浓缩和再版。医学成人大学英语尚缺乏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教材一般是借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多是起点较高、词汇量大,语篇信息容量大、进度、练习编排等方面很少考虑医学成人学生的特点,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性。而成人大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低于普通大学生,教材难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差很大,学生对于这些英语教材感到不适应。不少学生反映不是上课不想听,而是听不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压力。阻碍了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影响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缺乏适应性。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并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如果只有教学内容而没有相应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任务就会落空,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学方法选用是否得当的一个重要根据是是否适应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即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个别差异等情况。然而,目前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实践未能根据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注入式”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满堂灌,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少。医学成人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差,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缺乏自信心等心理障碍,这种教学方法使他们愈发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和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同时医学成人学生人数多,一般一个班都有一百多个学生,学时少,内容多,程度参差不齐,教学难度增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
教学评价是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它是判断教学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目前医学成人教育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考核方式缺乏客观性、全面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医学成人学生大学英语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情况;试卷中客观题比重较大,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这种题型做得越多,越不利于学生主动运用能力的培养。客观题比例过大对教学会有负面影响。从考试形式上来看,基本上都是闭卷考试。从内容上看,明显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较少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死记硬背的东西考得过多,好似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力,也给学生作弊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三、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进行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仅要把握医学成人教育教学对象的基本特点、正视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而且还要有效提出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措施。当前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大方面:
1.精心编写体现医学成人教育特色的教材,突出实用性教学内容。
第一,精心编写体现医学成人教育特色的教材。医学成人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质量规格和独立的教材体系。鉴于当前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材还是套用普通高等医学教育教材的现实,所以当务之急是组织各方力量精心编写体现医学成人教育特色的教材。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材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一系列的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新颖性。
编写的教材应体现新颖性,通过新教材学生可以学习到较为先进的学科理论和知识。
(2)适度性。
医学成人教育采用的教材的难度要适中,适合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这里的难度包括英语难度和专业难度,即教材起点、词汇量,语篇信息容量、进度、练习编排等方面要适合医学成人学生基础与水平。
(3)科学性。
医学成人教育编写的教材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同层次课程的水平,并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辅。
即所选用的教材最好有配套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光盘、学生练习题)。第二,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如何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医学成人学生多希望以实用为出发点,即学即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能促进他们的本职工作,能解决生活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难题。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实用性。一方面,医学成人教育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及时吸收医学发展的新成果。要根据时展的要求,精选内容和增减内容,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删减过时的和不必要的知识,以确保教学内容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授课内容要尽量与医学成人学生的临床工作和生活相接近,最好是临床医学英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医学成人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一,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淡化中心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妙在点拨、开窍,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应该注意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调控学习过程,从而使个性、潜能、创造力获得自主全面的发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医学成人教育的教学活动应反映成人的社会属性、心理成熟水平和认知心理特征。教学方法要由接受式学习向学会学习转变。教师的作用是一个指导者,但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
第二,注重情感因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大多数医学成人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差,信心不足,参与意识较差。他们比医学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需要受到关爱和尊重。由于工作压力大,在学习上很难做到持之以恒,这就需要外部激励和自身的内驱力共同作用,教师对他们的情感投入要多一些,必要时还要单独指导他们的学习。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做朋友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开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不要怕出错丢面子。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潜能,这是提高成人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互动者和合作者,防御性和谨慎应付型的紧张气氛会自然消除,形成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第三,发挥医学成人学生优势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 上一篇:海洋环境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下一篇:移动通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