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 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 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 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 心理干预状况
2.1 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 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 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 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 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 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 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 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 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 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 何海英,王 玲,王 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 何 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 李国红,瞿 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 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 王延社,瞿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 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 何 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 楼玮群,齐 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 静 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 Johnson RL. Pathwaysto adolescent health:tarly intervention [J].A dolesc Health,2002,31(6):240.
[16] 瞿 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 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 Oakland To.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pschology’s worldwide Portalto children and youth [J].Am Psychol,2003,58(11):985.
[19] 刘 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 孙 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 Pincus OB,Friedman AG.Improvi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every-day sttess:transpomt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to the school setting[J].Clin child Fan Psychol REV,2004,7(4):223.
[22] 王 莉,李瑞芹,王 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篇2
从这些冰冷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性,导致这些问题的发生,固然有教育体制、学业压力等许多客观方面的原因,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孩子在中小学这段时间心理成长非常关键,在大环境无法从根本改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做好家长和老师的工作,从培养孩子阳光的心理着手,增强孩子心理韧性,减少悲剧的发生。
针对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实际,对下步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推动形成服务体系。党委政府应明确重青工作的主体牵头单位,将预青考核继续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明确各具体群体的工作兜底部门,督促各级各部门按照有关要求切实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并在人员和经费支持上相应予以倾斜,尤其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建设、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专业培训、宣传推广、项目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其次,要将心理服务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常态预防、重点筛查、心理辅导、观察回访的闭环工作格局,确保在校学生定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让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在校青少年的心中,让有困惑的青少年能够主动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咨询、答疑释惑和健康教育等服务。
二是不断强化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对于专职心理老师的配备,设计科学合理的专职心理老师考评办法,以专职心理老师为主体,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寓教于乐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确保专职心理老师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加强对其他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及时调整、干预教师的心理状态,确保教师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让其他学科教师学习掌握基本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知识和方法,不在日常教学中无意识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加强社会观护工作队伍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一方面广泛招募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观护工作志愿者,另一方面加强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细化工作规范,逐步满足工作需求。未来探索向职业化道路迈进,争取发展形成团干部+职业观护员+专兼职青少年社工+社会观护志愿者的工作格局,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篇3
通过强化“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网络建设、人员队伍建设,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和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疏导,促进未成年心理健康成长。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性,及时解决青少年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方法措施
1.继续加强“绿色家园”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绿色家园”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必要的图书和活动器材,为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2.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组织机构、帮扶队伍建设,落实帮扶任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发挥“绿色家园”(青少年帮扶基地)职能作用,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重点抓好劣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诊疗、预防和控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3、进一步完善全镇未成年人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青少年基本情况调查摸排,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子女、贫困家庭学生、辍学青少年、吸毒人员子、服刑人员子女、无业在家闲散青少年等特殊群体要采取逐人建立档案,确保辖区内所有重点青少年全部纳入“绿色家园”帮扶工作范围。
4.进一步强化“绿色家园”帮扶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帮扶办法、帮扶制度,认真组织开展好帮扶志愿者与重点青少年“一帮一”“多帮一”帮扶活动。重点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为重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理及心理环境。
5、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复查、及时掌握帮扶对象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及时解决帮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帮扶效果。
6.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未成年人集中优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完善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制度。强化青少年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6.充分发挥各村(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平安之声”有线广播的作用,加大动员和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为我镇“绿色家园”工程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
三、组织领导
1.落实“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高效运转。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和武装部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关工委,负责“绿色家园”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全镇“绿色家园”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2、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是“绿色家园”村网格中帮扶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级“绿色家园”网格化管理工作。带领子网格负责人组织和动员群众,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给予帮助,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4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心理科学的繁荣,这种跨学科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必将促进心理科学方法多样化和更趋科学化,从而为心理训练提供更多和更为实用、有效的先进方法。要善于依据青少年特点,综合选择那些具有先进性、互补性的训练方式,使青少年心理训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目前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以及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青少年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可见在青少年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青少年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青少年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为有效引导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需要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要教育和指导青少年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要增强青少年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青少年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青少年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总之,青少年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篇5
【关键词】 心理障碍;青少年;危险因素
【摘要】 目的 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将300例青少年心理障碍求诊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采用自编青少年心理障碍调查表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 300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中女性193例(64.33%),男性107例(35.67%);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不听话,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兴趣等;心理障碍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16a增高比率更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管教方式粗暴、家庭关系不融洽、缺乏沟通、居住地社会风气恶劣及青少年业余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的心理干预,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障碍;青少年;危险因素
An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eenager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eenagers. Methods 300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teenagers were assessed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the 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Among the 300 patients, the female wer 193(6433%) and male 107(3567%); the main clim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low spirits, inobedience, anxiety, pergence of attention and onointeresting etc; incidence rates of mental disorders were higher along with ageing, especially above 16 years old. The main risk factors were rough family teaching, faily member relation tension, absence of communication, bad social climate in living plac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onclusion Early psychointerven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in teenagers.
【Keywords】 Mental disorders; teenagers; risk factor
青少年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以性成熟为其生理基础,通常也被称作青春期。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快速而不稳定,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又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机中的十年"。国内有报道显示,青少年多因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及品行问题到精神科咨询。为进一步探讨影响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作者对我院心理咨询科青少年咨询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8~2003年4月我院"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登记表"中的300例青少年咨询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7例,女性193例,年龄11~20a,平均15.77±1.71a。
1.2 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心理障碍调查表对资料进行测评。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300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中焦虑131例(43.67%),注意力不集中173例(57.67%),多动104例(34.67%),恐惧32例(10.67%),情绪低落(218)(72.67%),睡眠障碍52例(17.33%),烦恼93例(31%),缺乏兴趣128例(42.67%),不听话145例(48.33%),骂人42例(14%),易激惹107例(35.67%),说谎93(31%),逃学27例(9%),孤独感78例(26%)。以情绪低落、不听话、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兴趣等因子较多见。
2.2不同年龄心理障碍发生率 11a6例(2%),12a10例(3.3%),13a12例(4.0%),14a11例(3.7%),15a18例(6%),16a23例(7.67%),17a35例(11.67%),18a49例(16.33%),19a64例(21.33%),20a72例(24%)。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16a增高比率更显著。2.3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以咨询者父母受教育程度、婚姻、经济状况、教育方式、无时间与子女沟通、居住地社会风气及青少年业余活动等9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d=0.05水平上有5个被选入回归方式,详见表1。
表1 心理障碍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略)
注:Bi(回归系数),SEBi(回归系数标准误),STDBi(标准回归系数),OR(相对危险度)
表1显示: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教育粗暴、家庭关系不融洽、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业余沉迷电脑游戏、无时间与子女沟通等。
3 讨论
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1~3]。本研究显示,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教育粗暴、家庭关系不融洽、无时间与子女沟通、居住地社会风气恶劣等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1)青少年心理障碍女性为多(193,64.33%)。这反映当前我国女性青少年性格大多温顺,遇到应激,易产生心理问题。提示:对女性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干预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与青少年心理障碍明显相关。这可能与青少年身处恶劣环境,易受环境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3)青少年业余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高发因素。这可能与青少年学习任务重,玩电脑游戏无疑影响休息、睡眠,导致大脑疲劳过度,易产生心理问题。此结论与齐小强等[4]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关于父母文化程度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系,本资料显示:父母文化程度与青少年心理障碍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有关报道[5]结果不一致。
综上所述,防范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张明圆教授指出[6]:精神卫生属于大卫生,绝非卫生系统单枪匹马所能胜任,需要社会的支持。据此,笔者认为,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全方位启动相关机制,特别是家长、教师,更应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积极矫正青少年的行为偏差,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2]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3]蔡小兰.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病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361
[4]齐小强,王华,汪英,等.高中生睡眠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3):191
[5]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127
篇6
一、了解、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通过确定研究对象(初一、二学生)、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组织家长会、调查分析等方式,对当前初中低年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展活动。通过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是较健康的,但还存在着13%—17%的学生有心理适应问题,需要进行指导。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问题。
“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个体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通过电话接听、组织家长会和对一些中学生的接触了解,我们分析认为“厌学”是现阶段青少年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问题。通过对我校3个随机抽取的班级近165名中学生进行“厌学”情况调查表明:其厌学比例为31%。而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初中阶段是学生“厌学”情况表现的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单位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降或成绩波动大、严重的甚至放弃学习。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网瘾、自闭(孤独倾向、自责倾向)、早恋、学习压力(家庭压力、学校压力)等因素,主要表现在
2.人际交往问题。
经对我校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调查、了解,我校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敏感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人际沟通能力,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与技能。通过日常中与青少年学生交谈,发现他们中多数(约60%)不善于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同老师、同学、父母、邻居之间的关系,普遍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多呈现敏感性格,喜欢奉承夸奖,习惯听好话,而对待他人则往往自私、刻薄,一些简单的社会交往事件或学习、家庭生活中的小问题都很难正确地调节和应对,受到挫折就会极大的伤害其“自尊”,而感到郁闷、压抑,长时间不能释怀,不能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3.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关系紧张问题不是最普遍的,却往往是最突出的,表现最强烈的,同时也是最难修复的。大多数家长要求孩子“听话”、学习好、会尊敬师长、能按家长的意识形态去思考问题,没有考虑到青少年处在特定的生理、心理阶段,这就形成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往往表现的非常激烈。这种矛盾一旦形成就很难缓解,直至最后达到与父母无法沟通,漠视亲情的程度。作为家长,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更要理解自己的孩子,既要做严厉的“领导”,又要作可爱的“朋友”,要适应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
二、立足长远,努力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新方法。
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阵地的建设。
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①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开展“干部轮流制”和“一日班主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培育集体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校团队、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②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干净、温馨、舒适、放松、熟悉、亲切的感觉,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乐学、合作的精神,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③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好网络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探索网络服务新途径,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引导,开展热点、焦点问题的讨论,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传递正确的思想理念。④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基地的建设。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快乐学习训练营、兴趣活动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等都是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摆脱心理困扰,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2.注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自我教育,塑造青少年感性加理性的正确人生态度。
①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使其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情感冷漠,自私、自利、己为中心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情感缺失,总认为别人应该对自己怎样怎样,欠缺回报父母,回报他人的健康心态。我认为应该通过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社会情感,让他们明确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的重要性,依托“以情动人”的方式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唤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形成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塑造他们感性加理性的人生态度,进而外化为感恩的行动。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个体成长、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价值。
②自我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途径之一。
自我教育就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3.形成教育合力,广泛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合作方式。
篇7
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指出了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69-01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篇8
[关键词]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健康;小学生
2020年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定性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1]。COVID-19疫情在我国迅速蔓延,为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我国政府采取了有力应对措施,要求1.8亿的中小学生延迟开学居于家中[2]。根据国家教育部就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相关工作安排,全国中小学生从2020年2月中旬陆续开始居家学习。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均发生了一定改变。研究表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导致人体产生一定的急性心理社会应激,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3]。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发展理论中提出,儿童期(6~11岁)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保证成年后心理健康的关键[4],而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小学阶段。本研究旨在了解COVID-19疫情下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小学生身心健康保障及相关身心问题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进行抽样:先抽取吉林省内疫情较为严峻的城市;从该市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再从每所学校中便利抽取整个班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最终共选取了该市6个城区及镇街的8所学校共84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于2020年4月1~30日(疫情期间)和2020年9月1~30日(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开展问卷调查。问卷中告知被调查小学生及其家长本次调查的目的,被调查者同意后方完成后续调查内容。本研究已获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研)2020年第112号]。1.2调查工具。1.2.1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知情同意书,以及性别、年龄、年级、父母性格、父母文化水平、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等信息。1.2.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采用程灶火等[5]编制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对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由小学生及其家长共同讨论填写。该量表分为认知功能、思维与语言、情绪体验、意志行为、个性特征5个维度,内含24个条目。每个条目划分为1~7个等级,分别为:过度病理行为、过度神经质行为、高健康状态、一般健康状态、低健康状态、缺失神经质行为、缺失性病理行为。先将原始条目按等级记分(1~7分),后采用5级评分。对原始条目记分进行转换,即原始条目中7分改记为1分,6分改记为2分,其他等级不变,计算出各个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该量表总分反映总体健康状况,分量表反映不同领域的健康水平。根据常模标准制定5种心理健康状态划界分值[6],根据该划界分值确定5种健康状态,即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低健康状态、一般健康状态、高健康状态,以此来评价儿童和青少年总的健康状态及5个维度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中该量表5个维度的Cronbach's系数在0.773~0.786之间,总分的Cronbach's系数为0.785。1.3质量控制。疫情期间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调查均采用“问卷星”制作网络问卷。各问题的每个选项均设置为必答选项,发至已做好前期培训工作的小学生班级微信群及QQ群中,相同IP地址只能作答1次。待所有小学生及其家长填写完毕后收集问卷。收回问卷后编号、审核,剔除无效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数据库。随机抽查所录入数据进行复核,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描述,无序的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有序的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各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疫情期间共发放360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为3593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81%;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共发放3089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9份,有效问卷为3080份,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9.71%。调查的小学生社会人口学特征见表1,两组各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不同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疫情期间组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组小学生总体健康状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情绪体验、意志行为两个维度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在以上两个维度疫情期间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较差。见表2。2.3疫情期间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小学生的性别、年级、婴儿时期主要带养人、家庭类型、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是否为独生子女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疫情期间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总体健康状态的5个等级重新定义划分,即将疾病、亚健康定义为“不健康”,将一般健康、较好健康、高健康定义为“健康”。以是否健康为因变量(是=0,否=1),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亲性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女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于男生(OR=1.453),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相应降低(OR=0.895),父亲、母亲性格介于急躁和平缓二者之间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低(分别OR=0.496、0.470),单亲家庭和大家庭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较核心家庭高(分别OR=2.995、3.446),家庭教育方式以鼓励与责骂兼顾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风险较低(OR=0.26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在情绪体验和意志行为这两个维度中,COVID-19疫情期间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组。这表明面对COVID-19疫情及长期居家隔离,小学生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意志行为及情绪体验方面的影响较显著,此结果与李少闻等[7]研究的结果类似。这是由于小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情绪和行为处于不断发展调整过程中,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重大疫情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8]。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级、婴儿时期主要带养人、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类型等对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显著。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父母亲性格对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的增长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OR=0.895),年长的小学生总体健康状况优于年幼的小学生。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其思维方式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逻辑思维并最终形成主导思维,同时思维的批判性及独立性逐渐加强,年长小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较年幼的小学生强[9]。而年幼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仍处于萌芽时期,更易受到父母、老师及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预防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年幼的小学生,应更加注重安抚与引导,引导其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潜力,并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10];对年长的小学生,应更加注重倾听与沟通,为其创造一个稳定的心理支持环境。小学阶段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生还未形成独立的人格,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他们对情绪的控制、对外界的认知及意志多依靠于家长的帮助。疫情期间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不良的亲子沟通、不当的教育理念、错误的教养方式都是引起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11]。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亲性格介于急躁和平缓二者之间是疫情期间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父亲、母亲OR分别为0.496,0.470);家庭教育方式以鼓励与责骂二者兼顾亦是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OR=0.263)。家庭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对个体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12-14]。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亲家庭的小学生疫情期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核心家庭的2.995倍,大家庭的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是核心家庭的3.446倍。这提示,良好的家庭结构、父母维持平和的性格并应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小孩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疫情期间女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风险明显高于男生(OR=1.453)。这可能是由于女生性格较男生更感性、细腻、敏感,遇到突发状况,面对生活环境的改变更容易担忧、焦虑,更易受到父母性格、情绪的影响。因此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并给予相应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受到明显的影响;性别、年龄、父母亲性格、父母亲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结构是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这场艰巨、持久的疫情防控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15]。因此,我们应重视公共卫生事件下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需要注意其情绪和行为问题,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同时小学生的家长应做好自身调节,稳定自身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社会、医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与家庭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小学生相关身心问题。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StatementonthesecondmeetingoftheInternationalHealthRegulations(2005)EmergencyCommitteeregardingtheoutbreakofnovelcoronavirus(2019-nCoV)[EB/OL].(2020-01-30)[2020-11-12].
[2]WangGH,ZhangYT,ZhaoJ,etal.MitigatetheeffectsofhomeconfinementonchildrenduringtheCOVID-19outbreak[J].Lancet,2020,395(10228):945-947.DOI:10.1016/S0140-6736(20)30547-X.PMID:32145186.
[3]潘苗,张三强,周升生,等.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2):309-313.DOI:10.13342/j.cnki.cjhp.2021.02.032.
[4]KnightZG.AproposedmodelofpsychodynamicpsychotherapylinkedtoErikErikson'seightstagesofpsychosocialdevelopment[J].ClinPsycholPsychother,2017,24(5):1047-1058.DOI:10.1002/cpp.2066.PMID:28124459.
[5]程灶火,袁国桢,杨碧秀,等.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5-18.DOI:10.3321/j.issn:1000-6729.2006.01.004.
[6]程灶火.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杨玉凤.儿童发育行为心理评定量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52-358.
[7]李少闻,王悦,杨媛媛,等.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居家隔离儿童青少年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4):407-410.DOI:10.11852/zgetbjzz2020-0169.
[8]江玲,罗心瑜,唐华,等.疫情防控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教育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7):60-62.
[9]林素兰,,咸亚静,等.乌鲁木齐市小学生社交焦虑和抑郁现状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8):670-674.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8.08.013.PMID:30111478.
[10]杜莲,邱田,蒙华庆,等.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9-631.DOI:10.13406/j.cnki.cyxb.2011.05.003.
[11]张嫚茹,王国强,刘健,等.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和人格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影响路径[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4):361-365.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8.04.015.
[12]高猛,李雨辰,张伟.父母冲突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4):446-451.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7.04.017.PMID:28407834.
[13]汪燕妮,薛红丽,陈倩.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421-425.DOI:10.7499/j.issn.1008-8830.2016.05.009.PMID:27165591.
[14]魏宏萍,杨放如.男性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1):904-907.PMID:22099202.
篇9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目 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 2
3、自信心不足 ……………………………………………………………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 3
3、环境污染 ………………………………………………………………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 6
参考文献 …………………………………………………………………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
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
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
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
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 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的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
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创造,审美的能力。
(4)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宣传、广播、公告、板报等最后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年级段教育等各项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找出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挖掘和开发其潜能。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篇10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2013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尤其是一些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事件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减少。因此,在这个发展与困难并存的时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基于跨部门、跨学科的调查结果,顺应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一、项目设计
(一)目标
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通常将学生分为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三大类。目前,广大中小学校虽然以常态学生为主,但同时也存在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而这三类学生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不同的,应该为三类学生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医教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刻不容缓。医教结合的心理健康体系并不是要回到问题取向,而是希望为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以此提升心理健康三级预防工作的效率。
(二)内容
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系统的研究
和高校相比,在中小学推行心理健康监测的工作一直还在探索中,相关量表和常模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但是,中小学在坚持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同样重要。因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
2.不同需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方案
对于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对于常态学生群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危学生群体,我们采取主动跟进式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对于症状学生,应采取综合干预,既包括心理医生和教师的共同干预,也包括干预手段的综合化,在用药的同时辅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在手段和人员两方面实现综合干预。
3.学校与医疗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
对于上海市而言,以区为主体,发挥各区县心理中心的服务功能,能够更好地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转介制度,使学校在发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与医疗机构保持通畅的联系。
4.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建设,给孩子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路线
通过筛查、临床评估和需求分析,将学生分为三类,每一类学生在后期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对于常态学生,以发展性指标为基线,开展日常的发展性辅导;对于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则结合发展性指标和症状指标,开展预防性干预以及医教结合治疗。并对三类学生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估,最终落实医教结合的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以及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详见上页图1。
二、项目进展
(一)中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发展领域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调查结果,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更合适的心理课程内容。
本项目对上海市四个区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除毕业年级外的一半学生进行了筛查。选用的工具主要包括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青少年抑郁自评量表(KADS-II)。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有所提高,主要是情绪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在筛查结束后,针对超出标准且愿意进一步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工具为简明儿童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工具(MINI)。
从初步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高中生的情绪问题比初中生更严重一些,焦虑的人数多于抑郁。在现实中,由于抑郁容易导致自伤、自杀等不良后果,更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而焦虑却常常受到忽视。调查结果提示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焦虑情绪。在对焦虑进行细分时发现,初中生中最突出的是社交恐惧,其次是广泛性焦虑,且初中生的焦虑问题随年级呈现显著性递增;高中男生的焦虑多和学业有关。在抑郁方面,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男生的抑郁得分都高于女生,差异显著。这些问题的发现给团体辅导的选题提供了依据。
此外,研究对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划分。包括自身因素、生活事件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事件的影响最为严重。
由于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因此本项目首先开展初中生的情绪问题干预。针对常态学生,以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为主,并根据项目成果编制了中学生情绪问题预防手册供学生学习使用。针对高危学生,开展为期八次的预防性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由一名心理医生作为主带领者,两名教师作为副带领者,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心理医生与孩子的接触比较少,可能导致交流不畅,而教师的存在可以很好地促进交流的进行。团体活动的主题为“青春飞扬,快乐成长”,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掌握认知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联系、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降低自己的焦虑/抑郁程度的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从环境中获取支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我价值。针对症状学生,以心理医生为主进行心理干预。
此外,教师和医生共同制定了一些干预方案和手册,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由心理医生建构框架,教师来完成具体的活动设计,并采用对照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团体辅导结果显示,焦虑组有显著的好转,但抑郁组转变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焦虑解决起来更容易,而抑郁往往涉及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较难解决。对接受团体辅导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完全改善的占7.1%,略有改善的占14.3%,部分改善的占78.6%,不存在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恶化的情况。
(二)小学生
从调查中看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更突出,最主要的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项目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主要是从行为干预、家庭辅导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开展。
行为干预部分以团体游戏辅导为主,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招募学生加入团体,开展注意力、观察力、控制力的训练。此外,还进行了行为规划能力的训练,包括上学物品准备、放学物品准备、完成全部作业、完成一日安排、优化一日作息五个版块。
家庭辅导涵盖了八次父母沙龙,采用体验式的形式,帮助家长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看待、正向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详见图2)。此外,还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氛围调整,即帮助家长调整教育观念,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药物治疗部分,对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教师可以协助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并跟踪服药情况。此外,医生和教师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案例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三方面综合的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接受综合干预的学生和接受纯药物干预的学生相比,核心症状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项目收获
(一)心理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心理症状的把握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心理医生也对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项目也使得更多心理医生愿意投入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干预中。
(二)形成了纵横联通的协同服务模式
上海市在市心理中心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各个区的心理中心和精神卫生中心,并与中小学校的心理室紧密联系,实现心理教师、学校、家长和心理医生协同服务。
(三)优化了学校心理服务网络与方案
每个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德育处、教导处、青保、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组成。
(四)改进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
-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 下一篇:海洋环境的主要类型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