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教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思维;学生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高中生物接近生活,学习高中生物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人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1.高中生物教学特点
自从新课改以来,各学科的教学任务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高中生物也不例外。同时由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又与其他学科存在不同之处。高中生物与其他学科相比,相对较难,许多都是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东西。并且许多知识内容比较偏,比较难以理解。新课改之后大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认识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对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
2.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行,社会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产力加速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传统方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社会的需求。过去的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照本宣科。面对新社会新的需要的时候却不懂的变通。不懂得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全面的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首先就是从学校开始的。所以从学校就要开始加强对创新型思维的培养。
3.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
3.1注重生物课堂教学特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高中学生对知识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是由于高考科目多,难度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偏科现象,而对生物学科忽视。因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非常必要的。学而有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而且还要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运用学习的生物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其次,教师备课时,既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讲课时,既能针对性地讲授理论知识,又能生动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再者,注重实验课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开展课外科技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3.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灵活组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和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解、引导、会用”的设计和组织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了解就是在上新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入高二,学生才接触生物课程,初中的基础知识也大都忘记。加上课时少,学生不重视,又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采用一般的方法效果很差。因此,在上新课前,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联系旧知识,提出一些与新授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对新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阅读新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能够对教材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听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引导就是在学生对新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后,教师根据新授内容以及与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由易到难帮助学生理解新的内容。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对于一些浅易的知识,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可稍作点拨,一带而过,而对于一些难点或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挂图、实物、标本和板图等,给学生直观的认识。会用就是在学生对新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就是所说的学以致用。这样,既联系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3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问题意识不仅仅是“问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断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由问题生成更多的新问题,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尝试解决问题。要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让学生成为“主体”,不能用“灌输”或“复制”的方式教学,而应创设好的情境,或是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在运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增强探究问题意识;或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在“挑战权威”的过程中使他们的探究问题意识得以升华。
例如,我们在教学比较抽象的生物概念或规律时,就可以把学生引人生物学情境中,或是借助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的情趣,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帮助学生建立表象的同时,教师要做到 “能不说的尽量不说”“能不想的尽量不想”,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进去,描述看到的现象,鼓励学生总结其中的共性,激励学生探寻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画龙点睛。
篇2
【关键词】古典舞教学;表演特质;高校
一、我国古典舞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古典舞具有鲜明的名族特点,在进行古典舞表演时,对于舞者的腰、腿等身体部位的柔韧性要求较高,而且在表演过程中非常注重表演的弹性以及点线之间的有效结合,舞者的舞蹈动作讲究抑扬顿挫、刚柔并济,另外在舞者的身法气韵上始终贯穿着提、沉、冲、靠等基本的古典舞动作节律,尤其是在舞蹈中的旋转和翻身等动作时,都充分体现出了古典舞的民族特点。另外,在传统音乐及美术的衬托下,古典舞特有的神韵和身韵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形神高度融合的美学艺术。
在我国古典舞的教学中,应该有效地利用相关舞蹈理论以及教材,并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从基本的古典舞要素出发,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古典舞的形、神、静、律等基本要点,帮助学生培养利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习惯。比方说在进行探海、斜探海等基本的古典舞动作教学时,老师应该充分从人体运动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对动作的要求以及动作的基本规律进行讲解,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整个教学内容逐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舞蹈可以看做是生命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因为,观众可以从舞蹈动作中体会到古典舞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和精神,从而使观众更好的体会到古典舞的美感,并使观众与舞者之间形成一种心灵上的相通。在古典舞的表演过程中,通过各种传统文化的穿插,树立起古典舞高雅的审美情趣,利用舞者身体上的“圆曲拧倾”等基本动作,来表现时空中的流动之美。通过这些可以更好的激发起学生对古典舞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表演特质。
二、高校古典舞教学中培养学生表演特质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古典舞文化的渗透
古典舞表演过程中要求舞者要形神兼备,这就需要舞者在表演舞蹈时充分的理解舞蹈的情感,并利用自己的舞蹈将这些情感准确的表现出来。因此,在高校古典舞教学中,老师应该在平时就要重视古典舞文化的渗透和讲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古典舞的感觉和理解能力。在进行古典舞的欣赏时,老师应该首先对这一舞蹈的创作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比方说这一古典舞产生的年代、国家、民族、风土人隋、审美观念、舞蹈发展过程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舞,并不断提升自己对古典舞的理解能力。此外,在欣赏完舞蹈后,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进行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和开阔,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古典舞理解。
(二)激发学生的表演特质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知识面以及生活阅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古典舞教学过程中,老师怎样才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舞蹈中的人物形象,并从情感以及动作上深入的表达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舞蹈的意境中去,需要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学生的舞蹈感觉以及想象力上进行有效地教育。
舞蹈感觉是舞蹈表演最重要的内容,只有深入的理解舞蹈感觉才能够在舞蹈表演中更好的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义,并将舞蹈中的形态、步伐、动作等进行充分合理的协调,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古典舞的艺术美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基本动作训练人手,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舞感。比方说“擦地”这一基本的古典舞动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绷脚、外开、延伸等腿部练习和感知,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脚底、脚尖与地板之间准确而协调的舞蹈感觉。
想象力是舞者自身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学生培养自身舞蹈神韵最重要的前提保证。在古典舞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舞蹈作品中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的表现舞蹈的内涵。比方说在进行“弹撩腿”古典舞动作练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腿动作想象成甩鞭子,要将力量充分的扩展的脚尖。在进行“串翻身”这一古典舞动作练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一动作想象成车轮滚滚的景象。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在舞蹈练习和表演过程中积极利用自己想象力的习惯,只有在舞蹈动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够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更好的表现古典舞的内在情感和神韵,才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表演能力。
此外,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更多的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更加广阔的知识,从各种不同的舞蹈中去体会和发掘相应的舞蹈意蕴,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来感受人生以及表达自己的感情。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故事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舞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蕴,比方说在进行古典舞《秋海棠》教学时,老师可以对这一古典舞相关的历史故事进行讲解,从而为古典舞表演创造一种恰当的故事背景,并引导学生结合故事背景,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古典舞中的各个人物形象进行自己理解的表演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舞蹈思维能力。
(三)课外教学活动
篇3
【摘 要】古典舞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舞蹈种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古典舞已经出现在了众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古典舞讲究舞姿的柔和优美,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宣释,这也对舞者的表演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古典舞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表演特质的培养。 【关键词】古典舞;教学;表演特质;培养方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46-01一、古典舞的特点古典舞是以民间流传的传统舞蹈为基础,由舞蹈工作者们逐步创新、加工而来。中国早期的戏曲舞蹈是古典舞的雏形,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典舞。它要求舞姿必须具有弹性,达到刚柔并济、抑扬顿挫的表现效果。舞者的腿部和腰部要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优雅地完成旋转、翻身等动作。中国古典舞是音乐、美术、武术的融合艺术,它要求舞者能够将身形与韵律相结合,从而展现古典舞的艺术之韵。二、关于古典舞表演特质(一)古典舞表演特质的定义。简单来说,古典舞表演特质就是指舞者对古典舞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对古典舞相关知识的掌握越多,也就越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二)古典舞表演特质的基本内容。对古典舞蹈者来说,必须具备的特质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洞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感受力以及艺术创造力。一个好的古典舞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很快地掌握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并且能够通过观察优秀舞者的表演,对比自身的不足,做到及时改进;其次,想象力对于舞者来说也十分重要。舞者需要通过想象进入角色和情境,通过舞姿描述故事、表达情感。合理而又生动的想象使舞者能更好地传达出舞蹈的深蕴。同样,思维力和感受力也是舞者更好诠释舞蹈的重要能力,舞者通过良好的思维力和感受力去理解作品,深入作品中的角色,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形象传神地思考和体会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幻境,才能更好地演绎出舞蹈作品的精髓。最后,艺术创造力是舞者升华自我的重要体现。舞者也是演员,他们需要通过自我表现力的发挥,对舞蹈里的人物、故事、情感进行艺术再造,才能赋予角色全新的、更加真实的艺术魅力,才能使自己的舞蹈作品更能打动人心,与观众产生共鸣。三、古典舞教学中表演特质培养的策略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古典舞教学多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和教学,重表演而轻学习阶段,不利于学生表演特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促进古典舞学者表演特质的提升。(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表演特质。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学生提高表演特质的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舞者就无法做出规范的动作,无法正确传达舞蹈的含义,无法完成吸引观众的优美表演。基本功是所有舞蹈表演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严格对待学生基本功的训练,矫正学生每一个不正确的舞蹈动作。第二,对学生表演特质的培养越早开始越好。对于古典舞专业的学生来说,越早培养他们的表演特质,就越能训练他们表演的灵活性、生动性。学生在早期接触舞蹈时,就以具备艺术性和智能性的理论进行指导,才能使表演特质早早地在其心中扎根,才能使其将运用表演特质来理解舞蹈、舞蹈,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演习惯。第三,培养学生的表演特质,具体来说还是要从古典舞表演特质的五个内容入手,尤其是想象力、思维力和感受力这三个方面,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提升他们感受、思考舞蹈角色以及场景的能力。教师还要通过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想象,支持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创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个性心理,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验证明,有理想、能坚持,够自信的人总是更容易取得成功。(二)重视古典文化的讲解。古典舞蹈多包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是不同时代民俗风情、乡土人情的艺术综合。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古典文化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传统故事、文化风情。学生只有了解了古典舞蹈背后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舞蹈表演中自然流露出作品深层次的艺术表达。(三)加强教学形式创新改革。教师要改变以往只在教室授课的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艺术馆、文化馆、舞蹈剧院等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提高他们对古典艺术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舞蹈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增加他们的舞台经验,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舞蹈和观众,从而能够在以后的表演中更注重舞蹈形体的展现和情感的表达。最后,在情感表达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表达感情的能力,训练他们通过眼神、神态、动作等肢体,来传达作品里角色的感情和演员自我的理解。四、结束语古典舞蹈的表演需要舞者关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诉求,而这两点要求表演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表演特质。因此,高校在培养古典舞学生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表演特质的教育。参考文献:[1]张蕊.多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0-01
高中生物教学作为高中自然生物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重探究性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注重培养教师的生物教学新理念。目前,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导致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不高。随着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深入改革,当前形势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基于此,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能够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效果。
1.探究式教学的概述
近几年以来,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发展,探究式教学由此而生,探究式教学指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合作学生的过程中,相互讨论、思考和探究,通过观察教学实验过程,充分掌握生物教学的原理和结论。在探究式教学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选择知识,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符合新时期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式教学主张建设开放式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辅助作用,充分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生物实验和研究问题中,能够深入探索生物知识体系,熟练运用生物技能。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发行,其中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新课程必须以"探究性学习"为教学的基本理念,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努力达成综合性教学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重要作用。
2.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在探究式教学中结合应用生物科学史。生物科学史对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准确记载,其中包含着许多生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实验方式,只有遵循生物科学历史的发展事实,在探究式教学中遵从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才能为学生探究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试验素材。
2.2 在生物实验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高中生物教学并不是单一的理论讲解,而且具有大量的生物实验,生物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方式,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条件。所以,在生物实验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教师在生物探究式实验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生物实验,让学生独自参与到生物实验探究中,教师仅仅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探究性生物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实验探究的乐趣。
2.3 创造探究式教学相适宜的教学情境。在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必设置相适宜的教学情境,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情境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把生物知识融入到探究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录制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查找教学资料图片,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些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试验过程。
3.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探究式教学,才能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静文.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浅析[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2:84-86.
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合作学习;效果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3-0266-01
合作学习与传统生物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异在于,合作学习是以课堂小组形式所构成的基本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整体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教学,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改变以往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如何将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融入高中生物教学环节是本文即将探讨的话题。
1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1.1突出教学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意味着高校生物教学需改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主体地位,将教学重点放于学生群体,围绕学生学生开展教学策略。教师在应用合作学习时,首先需进行角色转变,突出教学主体地位,将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群体,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缓解传统教学带给学生的负面压力,其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主要扮演辅助与监控的角色,以组织者形式带领学生组成多个小组,并对小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的活动内容进行辅导,提供帮助,并对学生提出的疑惑作出引导与点拨,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动力,通过自身努力完成任务。另外,教师在采纳合作学习策略时,需明确自身责任与义务,不可完全置身事外,需在高中生物课程开展前,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范围做好教学设计,使生物教学能够按照设计环节进行[1]。
1.2合理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每一个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指标,也是引导教学向着明确方向进行的基础。高中生物教学在采用合作学习时,若定位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教学效果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需在开展生物教学时,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及所需技能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技能教学目标:首先,教师需根据教学所需将学生需了解与掌握的生物原理、基础知识等作为初级教学目标,为后期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将技能标准作为教学活动目标,生物教学活动围绕目标而开展。合作学生策略的主要核心在于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需将教学效果纳入目标范围,还需围绕学生整体发展方向来进行设定,只有将学生放于教学核心,其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培养[2]。
1.3科学分组
分组是合作学习策略的关键环节,若该环节出现分组不合理现象,则会使得合作学习无法达成教学目标,也会导致学生之间产生矛盾。为了使合作学习更合理,教师在实行分组时,应根据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水平差异,采取差异互补的分组形式,也可让每位学生自愿进行组合,使合作学习能够得到有效开展[3]。
1.4定制小组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需要每个小组都具备自己学习任务,并由每个小组成员来分配任务与职责。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前,需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做到了解,并针对小组能力的薄弱之处,定制相应的小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自主根据任务内容分配职责。定制小组学习任务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至合作学习活动当中,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生物实验环节时,教师可将相应的生物任务分配于每个小组,并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担当组长,让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身擅长领域担任记录员、实验操作员等职务,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
2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效果探析
根据以上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模式,其应用效果主要来自三大方面:(1)学生成绩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教学通过融入合作学习策略,能够明显增进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每个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以显著提高,小组内部成员也更为团结,对学生协作能力、团结精神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并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思维能力等有明显的促进与提升作用,这对学生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验考试环节十分有利,对学生生物学科成绩有提升作用。(2)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生物学科是一项动手实践能力十分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以小组形式进行,则会使各个小组成员形成相互帮助的关系,同时,当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现象时,也会通过后期的交流与沟通得以完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具备较高的团队意识,对学生团结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生物教学的整体过程都是面向于学生群体,因此该培养对象也自然是学生群体。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策略时,需将自交予学生手中,因此,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其拥有相应的自,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生物问题,其自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当教师对小组任务时,学生往往会通过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来进行探讨与研究,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使学生对生物问题产生独到的见解与解决方式,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
3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民主化的教学特点,因此无论在教学效果上还是教学效率上都能够达到显著的提升,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至教学活动当中。高中教师应积极采纳该教学策略,突出教学地位,围绕学生能力所需开展合作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宇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以生物必修—《分子与细胞》为例[J].西南大学,2011(05):37.
[2]陈禹.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6):143.
篇6
【关键词】生物课复习特点;构建教学模式
一、前言
高中生物课程关于复习方面的定义为,依照学习与记忆规律,使用针对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为使生物方面的知识更加巩固,并且扩展相关知识,深化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加深,增加高中生进行生物课程学习的目的,并且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而在高考的驱动作用下,对于高考生进行一些额外的复习课程方面的教导,则需要教师甄选符合高考考试范围,能够将以巩固为前提的生物学理论知识,转变为以学生对于生物课程自身掌握情况的考察。故而,本篇文章意旨在分析并研究出在高考的作用下有关生物学课程的复习模式,并能够较快的增加学生们学习生物学课程的进度以及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二、有关生物复习教学的特点
为达到提高高中生的复习效率,树立有效生物复习课程的教学模式则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使有关复习课程的教学模式方面达到既科学又有效, 其首要条件则是有关分析研究生物复习课程的特点。其具体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复习课本质重复。有关重复的理解应当是,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并且补充不足。由于高中学生曾经学到过课堂上所要讲解的生物知识,但高中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已有所了解。这一特点虽然对于教学的难度有一定的降低,然而这也大大降低了高中生对于课堂上教师讲解这类知识点时的兴趣。而这正是目前开展复习课并在学生中推进时的不利方面,诚然,任何的高中复习课程都面临着上述问题。
其二,复习课的系统性。生物的复习课程因为要对既往所学进行再梳理,其内的信息含量远多于首次接触新知识的信息含量。此外,教师复习进行中,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把书本中非连接的知识点进行有效衔接,从而使讲解更加脉络化。
其三,如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跟方法。有关复习课程,区别于学习新课程的最后一个特点则是前者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物复习课程上,教师应当保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炼出比较高效的方法,进而做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即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教师进行教学时,不仅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意识,更应当注意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提升。依据学习规律而言,该项也代表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终极要求。
三、高考环境下对于生物的复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
由于高考决定人生前途与命运,因此很多高三的学生面临巨大压力,而在高考驱动作用下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对生物复习方面的相关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建立,需要贴近其实际情况,以便增加学生生物学名次。
3.1着重培养学生有关实践方面的能力
生物学作为一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学科,其跟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性可见一斑,故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于让学生更多的通过观察生活实际来把一些枯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让学生自己感悟出生物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的生物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与知识点相关的生活实例,比如,在复习到遗传学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家长的有什么物质能够对子女遗传?”“为什么人在地上蹲时间久后起来会有黑懵出现?”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引导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并且能够自主的对这些问题开动脑筋,主动学习其中涉及到的生物学课程的内容,自己从问题中寻求答案。
3.2展开工作有理有据
对高考生来讲,由于高考的压力,使教师在复习课堂上,既要选择针对高考方向进行复习,又要有针对的对生物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并讲解,而对一些非重点知识,则粗略的带过,如此创作一系列以增加学生对于生物学课程基础原理的掌握为主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并确立一个明确方法,能够制定合理方案,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高中生物复习课程。
3.3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甄选有针对性的知识和习题
当今社会,高考生因为面临巨大的考试压力,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生物学复习课程的知识时,更应当重点关注对学生知识疏漏之处的再补充、再强调,并且反复教导学生相关的生物学重点,并且使学生对其有深刻印象,学生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该类知识点,而对于那些较复杂类的题目时,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在复习中以及做题中的效率。此外,教师也应当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点时,遇到较困难的问题时,要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增加与此类知识点相关习题的训练,做到熟能生巧,以达到高中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增加其解析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自己推理出做该类题型的规律。举个例子,当进行有关DNA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仅关注理论方面的解答,学生则会对其中的原理方面感到困惑,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授课中对这类知识点统一的进行梳理,再选择历年高考题,把知识点跟题目相结合,利用图片、道具、配合动画等一些视觉类的刺激方式令学生对生物学有关DNA的方面进行全面接触,从而令其掌握相关知识点。
四、结论
总之,上好生物复习课,进行生物复习课的根本宗旨是为了加强对以往知识的深度记忆和理解。所以,为完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建立教学模式,以更合理有效并符合学生的特点来固定程式,并强化其学习成果。而在高中课堂生物学方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达到即提高授课质量,又令学生深层次掌握生物学知识的目的,值得提倡的方法则是因课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小燕,陈金财.高中生物新课与复习课教学方法探究[J].2014.8(8):91-93
篇7
一、微课在生物课堂应用的意义
1.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微课视频,上传到班级空间,供学生观看学习,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微课以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随时可以观看学习,另外微课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精心制作而成,而且讲解详细,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以其自身独特的教学特点,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将学生对微课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使学生从原来的抑制、分心状态转化为兴奋、集中状态,随即对下面的知识产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微课,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主。在基于微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使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这种新型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微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查漏补缺。再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和困难,则可以通过即时通信工具和教师或者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以微课为背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高中生物教师要坚持微课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在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学习的同时,能够进行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
2.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教学内容学习中,为新的教学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将微课应用到课前导入上,在教学教学内容前先播放一段图文并茂、短小精悍的微课,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设定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微课导入环节,使微课的导入符合教学内容的主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教学新的内容做好铺垫。如在教学《胚胎工程》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多利羊诞生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多利羊是如何产生的?这个工程应用了什么技术?让学生通过学习视频内容解决这些问题,并了解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如此一来,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教学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提高。
3.利用微课,演示课堂实验。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课堂板书 存在问题
板书,即教师借助黑板,通过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把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写到黑板上,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手段。一面精美的板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高中生物课堂板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出现了很多问题。
1.过分依赖多媒体,板书变得可有可无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脑、展示台、电视等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大量进入课堂,与传统的板书相比,多媒体因其形象、直观和信息量大被迅速接受和推广。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讲授大量的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对教学效果的优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很多内容,如“光合作用”、“减数分裂”、“基因的表达”,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开展课堂教学,可以将这些抽象的不易描述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画面,从而化深奥为浅显,深入浅出,使教师讲解更清晰、更具吸引力,学生学得更轻松,印象更深刻。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先进的媒体手段,优化教育过程,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的现象,甚至完全代替了板书。其实多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板书,所以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板书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容安排和顺序是在课前按照教者自己事先设定好的思路准备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思路时不能及时补充,教师临时拓展的内容也不能立即通过多媒体进行体现。课堂教学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后出现审美疲劳,产生昏睡感,难以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堂板书能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简明、直观地展示出来,同时也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教学内容的思路;课堂板书可以使教师突出个人的教学特点,体现老师对教学思路、授课内容的把握,使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课堂板书还便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便于开启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兼顾板书,将板书与课件同步进行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多媒体课件的不足。
2.板书多、乱、杂,重点不突出
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课堂板书拥挤不堪、密密麻麻,不能突出重点、难点;部分教师的板书信手拈来,乱点乱圈,缺少层次性、条理性;部分教师的板书内容混杂,主、副板书不分,使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多、乱、杂是高中生物课堂板书的常见问题,这样的板书缺少整体设计,分不清主次,会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厌烦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板书应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整个课堂知识框架,明确显示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现以“内环境与稳态”课堂板书设计为例:
①内环境组成与理化特性
(1)内环境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
(2)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温度、pH和渗透压等。
②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③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
(1)机体各种器官、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以精练的文字和简洁明了的图形、符号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是课堂板书的显著特点,板书内容各部分的空间排列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上下逻辑科学自然,各层次之间通过特殊的形式而形成一个整体,整个板书紧凑、匀称、美观,给人以美感,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板书设计应遵循知识点间的逻辑规律,将教材繁杂的知识条理化,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作用,有助于学习的记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及重点、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课堂板书内容及其布局。
3.板书形式单一,缺少创意
不少教师由于个人喜好,习惯于使用一种板书形式,长此以往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同时有的教学内容和板书形式严重不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生物课堂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板书形式。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板书形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3.1“提纲式”板书
这种板书设计是最常见的板书形式,就是将一堂课或某部分要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这种形式提纲挈领、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例如:讲解“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1)概念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变化。
(2)原因①物理因素 ②化学因素
③生物因素
3.特点①普遍性 ②不定向性
(3)低频性 ④多害少利性
3.2“问题式”板书
这种板书设计就是讲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形式互动性强,有利于启发思维。例如:讲解“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1)叶绿体在生物内是如何分布的?
(2)叶绿体是否具有膜结构,有几层膜?
(3)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哪里?
(4)叶绿体的功能是什么?
3.3“图表式”板书
这种板书设计就是讲述内容以图形、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特点是形象生动,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在深化理解。例如:讲解“DNA和 RNA的比较”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板书形式,要根据知识特点、学生情况、教学要求,灵活应用。 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板书,有利于学生轻松地、主动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要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参与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板书一般都是教师“一手包办”,学生参与课堂板书的机会较少,学生参与板书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随着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教学的“主讲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现在板书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改变“一手包办”的现象,创造更多的让学生参与板书的机会,倡导“开放与互动”的板书。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板书的过程,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师生关系的默契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例如:讲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知识点时,可以设计如下板书:
教师只完成板书内容的一部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内容由学生来思考完成。这样充分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加了学生的思维量,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单一教师板书的枯燥无味,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活力。实践表明,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板书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板书过程,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板书也是很好的信息反馈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板书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堂精美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理清课堂思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自身板书存在的不足,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高板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板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阮立志.生物板书板图的设计与使用[J].中学生物教学,1997(6).
[2]上官宪宁.生物课板书设计的美学构想[J].生物学教学,1999(7).
篇9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学校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去选用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兴起“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展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校为根本,开展课程研发,使课程政策的制定能够全民参与或者多数人参与,通常是由学校校长、专业科任教师、课程研究员、学生以及其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活动。
当前大多数高中虽然有能力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但学校选用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老套或者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不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多样性。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高科技信息设备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生物校本课程。
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生物课程模式,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再挖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全方位发展。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随意进行,特别是对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要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自主性。在生物校本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3.灵活性。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相应的调整。
4.有效性。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与高中生物教材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
5.因地制宜性。以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整合区域资源,这样才能使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所接纳和采用。
四、生物校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概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阐明每个课题的背景知识;总结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使用和操作一般实验器具和器材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并完成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关注科学、关注生命的观念,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同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生物学乐趣,养成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定
考虑到上述科学性、自主性、灵活性、有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生物校本开发原则以及生物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选择下面所展示的课题作为高中阶段适用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一个参考。
生物校本课程课题三维目标:
1.课程内容:酸奶的的制作。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酸奶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课程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和用途;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用显微镜观察简单的生物制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课程内容:辨认校园植物。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校园植物在外观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辨认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进一步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程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知识目标:学习叶脉书签制作的原理。能力目标:掌握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叶脉书签的乐趣;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5.课程内容:观察果蝇的生活史。知识目标:阐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生活史。能力目标:通过饲养果蝇,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对信息加工、整合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热情;体验观察的乐趣。
6.课程内容:干压花的制作。知识目标:认识花的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花的基本构造。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进行干压花的制作;绘制花的一般结构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7.课程内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目标:阐明种群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了解土壤中动物分布情况。能力目标: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操作技术;使用吸虫器目测估计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8.课程内容:关注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做到合理营养。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9.课程内容: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目标:识别什么是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能力目标:搜集整合生物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提出一种生物净化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化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六、反思与展望
篇10
1.执教者是否平常坦诚开课,而非表演课
当前的公开课,无论是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还是具有示范意义的资深教师,似乎就是尽自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由于生物学科内容抽象,需要较多的图片、动画、模型、标本等来辅助教学,为此“伤筋动骨”、“绞尽脑汁”,提前几周就开始策划,编演节目,选调精英学生,制作尽可能完美的课件,几经试讲,反复打磨,精心捧出成果。这样的公开课与平时相差甚远,既愚弄了听课教师,也欺骗了学生,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认为“不预演、去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的公开课,“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值得深入研讨。
2.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整堂公开课是否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能面对全体学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是否能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能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课堂,能否真正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让学生理解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又有深刻的情感体验;能否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扬了学生互相帮助、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从而能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都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3.执教者是否正确领会教材地位和编写意图
执教者能否很好地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巧妙的处理,有独创性,给人以新鲜的感受。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本节课通过一段《我想有个家》的视频做为课题引入,新颖别致,余味无穷。“假如你是这只小鸟”这个问题更激起了学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情感波澜,唤起了学生保护家园的意识,提高了对保护家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过程体验、能力培养和情感培育上都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学法指导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在高中生物新课标中,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执教者能否从学科内容与特点着眼,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思维特点和教材实际,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是否能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5.教学效果好坏的评判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做一个中肯的评价,比如用很完美、很完整、值得商榷等字眼来体现。评价过程中,整堂课执教者是否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确保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参与度,学生思维活跃度,课堂气氛浓烈度,当堂问题解决情况也是评判的指标之一。
6.善于发现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