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网络学习;教学设计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一课的教学,在网上有较丰富的教学资源,适于结合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本课件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贯穿开放式教学理念,在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基本观念三个层面上进行发散性教学,并以“三基”为内核,通过高度交互的教学过程向外拓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评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网络课教学设计理念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课件首页设置了清晰的学习导航,学习时,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在学习时间、过程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支配权。而且利用本课件能方便地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在线练习),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改进,使学生体验全新的任务驱动型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发展能力、内化情感。
(2)践行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发挥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组织形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本课件创设了许多学习环境,如网校论坛各种问题的讨论、虚拟社区的角色扮演等,都可在教师的共同参与和指导下,由合作小组分工协作,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以及探索、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面向全体学生,实践个性化教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经验、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都会影响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影响其网络学习的效果和学习成绩。据此,笔者在课件设计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在线练习。在资料库中(自留地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供学生反复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补充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教学互动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4)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本课件中,学生可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测评,虚拟网络小品,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在科普园地保存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和丰富的视频片段等,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感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任务驱动的良性竞争中,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网络课教学特点
(1)突出主题。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相对独立的主题,借助网络资源,在教师指导和同学互助下解决某一问题的探索活动。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资源归类、整理成一个主题或若干个小主题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有的放矢地查阅相关资料。
(2)针对性强。网络可谓是一座资源的大仓库,在给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控能力、鉴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在制作课件和内置的资源库时就要根据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和筛选,紧扣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筛选贮存优质教学资源,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发挥管理员的监督保障作用。
(3)开放性大。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来源于教材内容或现实生活,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经转化、提炼而成。如果一个班有50名同学就会产生很多个不同的小主题,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为所有小主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资源。这就要让所有参与探究活动的对象都成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利用者,所以笔者在论坛中专门辟出一块区域给自由发表观点、解决问题的同学使用(生物多样性与保护自由讨论区),也可在资源库中自由发表文章或信息,但一定要经管理员审核。
三、网络课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件分为前、后台两个板块,前台供学生浏览学习,后台供管理员管理。前台使用htm格式(资源库的前台是自动生成的),使得浏览简便、快速。后台使用.net语言编写,管理即时方便快捷。课件安装也很简单,只要把所有文件copy到服务器(支持.net)上即可使用。
本课件的前台使用方法(教学方法推荐):
1.创设情景
先通过网上浏览自创的一个Flash短片,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由此导入新课。
2.自主探究和自由讨论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三个层次则让学生自己浏览指定的网页,并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或在网校的BBS中回复。这既能培养学生网上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总结归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让学生自己察看相关的网页,最后总结出直接、间接和潜在的使用价值。在这期间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以跟帖的方式选择性回答,即上网在BBS的相应栏目中讨论下列三个问题:①你知道哪些野生动植物具有药用价值?②哪些生物可作为工业原料?③举出仿生学实例。
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主要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生态系统多样。②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威胁。③面临威胁的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除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外,还要思考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我们应怎样行动。这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
3.网络模拟小品
假设你是下列角色中的一员,在既要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又要保护鸟类的多样性行动中,请就你的角色理应承担的义务、职责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应采取的措施(行动)进行讨论。
要求:每人选择一种角色,相同角色组成合作小组。个人参与网上讨论,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人发言限三分钟,内容不少于三个要点。
角色选择:①行政官员:县市长等领导;②职业人员:家禽养殖户;③专业人员:科学家、技术员;④经营者:商家、企业主;⑤执法者:司法、护卫人员;⑥保护主义者:保护协会成员;⑦疫区普通百姓;⑧教育工作者:教师及其他教育机构人员;⑨大、中小学生。
4.在线练习反馈
自主完成练习,在线提交。
四、教学反思
该课运用“抛锚式”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优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快、更新、更多地掌握知识的学习平台,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网络教学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在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下,民主协商、平等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这种教学方式消除了高中生不愿开口的障碍,使学生心理得到解放,特别是最后的网络模拟小品,学生通过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提高了知识的迁移能力。
篇2
一、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大胆地创新。目前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多是将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制作成PPT课件,一些重要的概念定理也因为课件播放速度较快,而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触屏一体机的使用,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情境,随时调用所需要的知识要点,较快地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获取课堂知识。触屏一体机配套的软件系统拥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图库中的资源库和一些特有的容器、拉幕、探照灯、放大镜、擦除等功能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保护生物多样性”这节课中,利用一体机能很好地实现核心概念,通过大量图片,归纳总结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三层含义。预先在活动挂图上设置了三组可以活动的蝴蝶,背景选用的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根本看不出在蝴蝶上藏了“机关”,当有学生把第一层次“物种多样性”说出来的时候,我拖动那组蝴蝶,文字就跟着蝴蝶一起出来了。学生觉得很出乎他们的意料,纷纷举手来揭秘另外两组蝴蝶隐藏的含义。从教学效果来看,可以实现概念与图片资料之间的灵活变动,比呆板地用鼠标点击要灵活很多。学生带着好奇心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这种小机关是可以隐藏在整个活动挂图的任何一个位置的,小小的“出其不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程度。此外运用容器、橡皮擦功能制作了课堂活动,要求把濒危动物和已经灭绝的动物拖放到相应的位置,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因为容器的制作中预先已设置了“若是错误的则返回原处”的限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即使失误也不会导致课堂停顿,也不至于让学生陷入尴尬的境地。实践证明,这个活动使学生在上课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进一步提高。
二、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它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同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更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应该要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合作中获得同伴的认同感和协作能力,学习自信心也能较大地提高,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在本课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以政府官员、科研工作者、社会爱心人士、学生的身份进行讨论,学生投入角色,各抒己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自行设计的方案随机性较强,这些课堂动态资源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有效资源,利用一体机方便的手绘书写功能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讨论结果体现在一体机的大屏上,最终四个小组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措施。教师以现场手绘爱心的形式把各组学生书写的观点加以连接,学生也收获到了小组团队合作带来的成果并产生了自豪感。课程结束后,老师的话、视频、板书、学生的发言等内容,都可以被相应软件自动记录下来,形成一个包含了课堂教学过程全貌的可重复利用的综合性文档,给教师的反思和学生的复习提供了便利。对于学生来讲,触屏一体机实现了探究合作学习的目标,修正了身边同学的观点,增加了趣味性,实效性的资源增多了,课堂的信息量也增大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多媒体教学只能演示预先组织设计好、高度结构化的固定内容,幻灯片的播放只能按照既定的流程,无法随意更改,这也意味着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思考问题,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一旦学生思维偏离了教师设定的路线,多数都会被生拉硬拽回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瞬间熄灭,一堂课下来,感觉像在做秀,此时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学效率大大降低。触屏一体机能把教师和教学手段充分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播放设计好的活动挂图,在教学步骤的设计过程中,展现教学设计意图,也可以随时更换模式,没有了先后,只要预先做好“机关”,便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灵活地编辑、删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情况随机进行利用,完全贴近教与学双方的需要,课堂的生成超过了课堂的预设。在执教“保护生物多样性”这课,分析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时,学生谈及生物入侵这个方面,当学生讲到食人鲳的例子时,教师顺势从活动挂图的边沿拖出了食人鲳的图片,这让发言的学生表达得更加具体,更加投入。教师事先按照这张活动挂图的背景复制了几个背景上的小图标,把小图标又叠在了背景图片上,从外观上基本看不出来所设的“机关”,又把小图标和已经准备的多种入侵生物进行组合,这样,不管学生讲到哪种入侵生物,都能够及时调出图片,增强了课堂的渲染度。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思路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也就能很好地在课堂上迸发思维的火花。这种伸缩自如、尽情发挥的感觉不是纯粹的电脑演绎,而是体现了师生之间思维的动态碰撞,也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的亲和度。同时也让师生间增加了互动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完善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重点环节;教学改革;分析研究
在初中生物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面临着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教学空间等方面有关。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与新课程理念未能同步,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方面也停滞不前,先进的教学手段未能有效运用,教学空间较为狭隘,综合导致整个生物教学质量在低位徘徊。初中生物这样的教学现状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尤其是要紧扣重点环节进行突破,才能够有效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一、教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充分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相对于语数外学科的教学,生物教学在许多学生的眼中,重要性要稍逊一筹,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没有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将会受到明显制约。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将学生情感因素的兼顾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促进因素,因为进入青春期之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为敏感,教师如果不能够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组织教学,是难以有效开展生物教学的。笔者在教学中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以和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生物学习的基础与能力、成绩如何,都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让他们在生物学习中感受到尊重。另一方面,笔者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笔者还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基础,对学生提出分层学习目标要求,使生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缓解学生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增强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教学模式应当不断创新,充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增强生物课堂教学活力、提高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地位未能有效体现,尤其是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满足,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发展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思维与协作研究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从“等待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这一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效果,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入性与广泛性。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中,笔者没有进行直接的灌输,而是将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及重难点浓缩为启发学生思考的研究题,以这样的启发性问题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深入的分析研究活动。学生在这样逐层深入的研究活动中,能够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概念、相互之间关系具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建构起知识的系统网络,对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模式困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以及相互之间密切协作,学生在生物自主学习中不仅提高了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而且增强了综合学习能力。
三、教学手段应当适应潮流,充分发挥信息手段优势
教学现代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变迁,从投影、小黑板、挂图“老三样”到现在的信息化教学媒体,初中生物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先进。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地运用好这些先进教学手段,将其信息量大、演示方式灵活等方面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更好地服务于生物教学,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将信息化教学媒体的作用体现出来,与整个生物教学融为一体。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教学中,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实验进行演示,缺乏了直观的演示过程,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就会加大。笔者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媒体的作用,以模拟动画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再现了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的原理、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辅助演示帮助下,对相关知识点以及生物规律的领悟就会得到加深,较好地完成了生物教学任务,离开了信息化媒体的帮助,整个教学活动就会陷入口头说教的尴尬境地,不仅学生理解难,教师的教学流程也无法实现流畅的效果。
四、教学空间应当注重拓展,充分延伸生物学习环节
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紧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消化课堂所学,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从课堂的45分钟拓展开去,鼓励学生在广阔的自然中探究生物现象与发掘生物规律,以及验证生物课堂所学的内容,自己尝试运用所学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拓展活动过程中提高理解效果,增强生物综合素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教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针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活动,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对策,形成机体调查研究报告。这样的调研活动让学生从单纯的生物理论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学以致用提高了实践能力。
篇4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现代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的高考模式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核,要求教师对中学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思想作理性思考和调整。教师应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自觉地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挖掘学生的素质潜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通过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关于学习高中生物课的方法部分,明确指出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平常教学过程中强调能力培养,其核心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呈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过程及科学家传记。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研究豌豆杂交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都是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很好范例。这些实验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物科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构成科学素质的基础要素。操作是一种技能,操作强调动手,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探究性学习”是《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而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还可通过主题探究设计来落实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社会、生活和学科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运用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策略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中生物主题探究的课题一般可从联系生活实际,课堂知识延伸与补充,生物实验改进等诱发产生。选题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生物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拓展、应用与评价; (2)生物学科知识与人类生活、社会生产的联系与渗透;(3)生物学科实验技能、方法和材料的改进;(4)生物学科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系;(5)生物学科知识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如“生物在环境保护的作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改进”、“安定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学生吸烟的原因、危害和对策”、“中学生近视眼调查”等均是较好的选题。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研究意向,为选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意见。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1.培养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不能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发明创造。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放飞,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除了教科书中的案例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其中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组或全班共同研究的课题。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著名哲学家波普说:“科学始于问题。”“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也是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生物课堂上的“问题解决”,要求生物教师为学生创造具体环境,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形成多向思维的意识,寻找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可能出现的多种答案。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问题探讨”环节,可让学生尝试解决第2道讨论题“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这是为什么?”还可继续引导学生讨论第3道题,即“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尝试性的回答。”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或假设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问题解决”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四、注重思维情感的熏陶,挖掘学生的情感潜能
篇5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监测 基因
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致引起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的分布与群落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分子水平上研究污染过程中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与迁移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在环境监测领域方面的应用日趋显现。
1 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目前PCR技术在微生物学、医学等方面已得到较好的应用[1]。这种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基因获取、基因定点突变、DNA序列分析、医学诊断、基因检测等方面。PCR技术也成为微生物领域重要的监测手段,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以Power SYBR Green(荧光标记染料)和熔解曲线为基础,可用于检测不同的核苷酸序列;相对于普通PCR,荧光定量PCR(RT-PCR)能对样品中的目标生物进行相对或绝对定量,且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便于实验结果的比较等诸多势。
近年来,实时定量PCR技术开始在环境领域中显示巨大生机。迅猛发展的PCR技术使生物监测深入到分子水平,形成了一系列可依据多种分子技术来进行生物监测的分子学方法。如荧光定量PCR可以用来检测环境中的微生物在河流中随季节的变化情况。荧光定量PCR还可以用来检测地表水和饮用水中致病菌的含量。对于微生物,特别能快速监测具有高效去除营养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荧光定量PCR能快速监测[2]。如利用PCR技术能定量污水处理厂一级硝化处理后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总细菌、硝化螺菌属数量、氨氧化细菌数量,从而可以实时掌握污水处理情况。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从活动热泉附近的一个沉积物核中提取DNA来研究原生动物物种进化关系,利用测得的DNA序列数据构建系统进化树时,发现沉积物中至少含有两种遗传组成上与已知原生生物差异极大的细菌,发现了许多新原生生物世系。这些发现为水生生物基因学分类开创了先河,也将推动基因学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2003年初,Hebert等[3]首次提出了DNA条形码的概念。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通过对一个标准目的基因的DNA序列进行分析从而进行物种鉴定的技术,用DNA序列作为标记来与物种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DNA条形码是指利用短的标准DNA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进行物种的鉴定和快速识别。
2 在水生生物监测领域的应用
目前水生生物监测主要包括水体中微生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类群的监测,通过野外观测水体中指示物种、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了解和掌握实际水体中环境污染的状况。全世界每年有2亿5千万人感染水源性疾病,因此而死亡的人数为1千万-2千万。这要求对水体中致病菌进行准确检测,以保证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研究者[4]发现PCR技术对星状病毒的检测比电镜技术更为灵敏,并可鉴定这一病毒的不同血清型。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PCR技术的研究的深入,PCR技术能够从单个环境样品中获取DNA。在水生生物监测方面,当前国际上美国EPA,加拿大环保署以及欧洲的一些科研单位正在开展PCR技术在水生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在我国,水生生物监测仍使用传统的形态学镜检,目前仅有少数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5-6],更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以前行业规范。
3 PCR技术用于水生生物监测的优缺点
相对于之前的监测方法,PCR技术具有四大优势:(1)操作过程快速简便,非专业分类学者也可利用PCR数据库完成鉴定工作,(2)易于构建统一鉴定标准,(3)成本低,(4)易于质量控制。
相对于传统的监测方法,PCR技术的不足:(1)假阳性问题,当不相关的核酸分子中存在与模板非常相似的碱基序列时,PCR很可能做出假阳性的结果,这要求在引物的设计上要更为严格、更为细心。(2)质控问题,由于PCR灵敏度高,要求实验过程中不能带入干扰物质,无菌操作环境。(3)前期投入成本高,PCR鉴定水生生物多样性,需先构建本土物种PCR基因数据库,这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尽管如此,相信未来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方法的不断优化,PCR技术将会给水生生物监测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瑾.“聚合酶链反应(PCR)原理”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3,48(11):29-31.
[2]Rochelle PA. Comparison of primers and optimization of PCR conditions for detection of Cryptosporidium parvum and Giardia lamblia in water.Appl[J].Environ Microbiol,1997, 63:106-114.
[3]Hebert PDN,Cywinska A, Ball SL, de Waard JR.2003.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2003,270: 313-321.
[4]Marx FE.Animproved lest System for PCR-based specific detection of Echinococcus multicularios eggs[J].Water Sci.Technol,1995,31:371-374.
篇6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课外资源;人才培养;学以致用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整合与创新;凯里学院2014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JNKG201403);凯里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专项(JZYG201537)
中图分类号:G424.1;G424.2
一、利用课外资源的必要性
《保o生物学》是一门内容繁多、实践与应用并重的学科,具有交叉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1],该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拓展课外资源。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有限的教材类容不能满足未来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课外资源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及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课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为多维度考核体系提供了基础,为学习者提供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基质和发挥想象潜能的弹性空间,《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势在必行[2]。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国家教育部“教高[2005] 1号”文件强调:对实践性强的学科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采取内外兼修型发展模式,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为了加快人才培养效益,实施弹性学习模式,培养具有创新和自主专研的人才,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实施教学,仅仅利用上课时间传授这门课程的知识相对于人终身对知识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决定该课程必须拓展课外资源。
《保护生物学》是在近百年来全球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于1985年诞生,开设该课程的高校逐年增加,其受重视的程度与日俱增[4]。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对野生物种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保护,尤其是全球环境破坏日趋严峻,《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任重道远,历史使命艰巨[1]。为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物种及其生境保护相关问题,课外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外资源利用情况
很多教师利用课外资源丰富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比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1]、利用科研活动成果提升教学效果[5]、利用网络资源扩展学生知识面[4]、学生参与教师项目提高实践能力[6]、利用野生动植物园场景授课[2]、深入居民社区开展低碳生活的宣传及调研等活动[4],实现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加强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上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
但是,对该课程教学中还有一些资源没有被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为了全面深入的挖掘本门课程课外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的途径。该论文旨在通过介绍作者在教学中对一些课外资源的利用情况及在课外资源引进中的体验和教学效果,组合运用教学资源,从多侧面多角度的综合模式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三、课外资源的作用
1. 课外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与品质
如果教育只是使学习者获得自然知识而缺少德育教育,毫无疑问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对《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育,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这与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和原理同等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了大学生向动物园狗熊泼浓硫酸、大学生捕鸟卖钱等事件发生,这显然是教育的失策。万事德为先,《保护生物学》教学中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对大学生品德与品质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2. 课外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实践育人,强化能力培养。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距在于中国教育实践教学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教育的短板。《保护生物学》属于拓展性与研究性课程,课外资源的利用很好的解决了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特别是课外实践能让学习者的知识得到利用、检验和修正。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周末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周边发放《贵州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物种及环境保护调查》问卷,该活动结束后学生的体会是:看起来简单的调查远比想象要难得多,因为被调查者有的认为填表会浪费时间而不愿意接受调查、有的不识字、甚至有的认为学生是在进行不正当的社会活动。事非经过不知其难,调查问卷发放让学生得到了体验的机会,增强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在对《保护生物学》教学中我们也利用一些国家、贵州省和学校提供的学生申报课题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校级课题等,虽然学生是在前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写课题申报书,但学生往往表现出想法太多,究其原因是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疑问,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求得,学生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信息有助于提高知识积累速度[7]。在学生写课题申报书与野外调查交互进行中,他们已经成为提问的人,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知识和能力都起源于实践,行是知之始,百看不如一练,黑板上养鱼是养不活的。多种课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3]。消除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的感受性获得与实际事物认知之间的落差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质疑先验的行为意识。
3. 课外资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保护生物学》属于研究性课程,利用课外资源拓展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源于创新,创新能力可以经过训练而提高,利用课外资源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我们将《保护生物学》课程中多样性指数计算的内容安排在校园内,要求学生划定样方调查样方中植物或者昆虫的种类与数量,然后再参照教材提供的计算公式计算物种多样性,最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开始设计样方并进行调查时,总是不停的提问,希望老师能全程指导,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听课获取答案的状态。在本次课中,我们仅解决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估计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学生将样方设计为山坡的不同坡段、或者植被的不同高度层、或者不同的植被种类,实验设计得较理想。在这次授课中,充分挖掘了学生的自创能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主见,有主见才有突破。校园是最近的生态学课堂,校园环境的利用让学生在环境梯度设计上小有创新。对实践性要求较强的知识,让学生“坐言课堂”还是“起行实践”,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教师的职责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不能输出只有模仿能力的学生。
课外资源不仅仅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还有助于培养创新自觉性。长期利用课外资源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事物认知的直观感,培养兴趣,从而不自觉的去探索和创新,创新自觉性的形成才是创新培养的终极目标。学生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获得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大胆的预测和主动创新,产生批判性思维,这是研究工作者极其珍贵的财富[7]。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我们注重创新培养过程,提倡学生提出新想法,最终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产生创新自觉性,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创新自觉性一旦建立,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4. 课外资源强化课堂基础知识教学
研究性教学设计注重知识传授方式,将学术研究成分贯穿教与学全过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是教研专家,而不是简单的汇总和传授既定的历史知识。研究性教学决定了课外资源引入课堂的必然性。在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科研成果、影视、网络图片、野外调研的照片、课题研究结果和野外调查方法等一系列的课外资源,创设和模拟教学情境,拉近抽象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使教学模式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直观的反应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为以后学生能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到具体的实践中奠定基础,将课程内容与实践能力对接,达到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辅共进的作用[8],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强化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减少了学生死记硬背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积累和传承知识,而是具备拓新和增值能力。对《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潜能,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拓展了知识空间与内涵。教师在教授每门课程时应该是一种教学方法和创造性思维体系的构建,而不是简单的完成知识传达过程。
研究性教学不仅是要求教学内容上具备前瞻性,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要求教师娴熟的掌握将教学内容的素材自然融入教学的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各种课外资源提供的机会提高教学技能,比如:我们参加学校和省级教师教学竞赛、实行教师以老带新传帮带,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5. 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课外资源为《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培养方式多样、授课内容多元、技能培养多度和考核机制多维的可能性。我们通过利用课外资源复合体组建教学模块,将常规的课堂教学、集体野外实习、请校外专家讲座等资源用于完成集中培养,学生的最后得分采取分段多维度考核,将平时累积的分数和期末试卷卷面分数分别占不同百分比作为期末成绩。对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我们实行因材施教单独培养,广泛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培养,比如:要求学生申报物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题,撰写论文,参与教师野外调研并帮助修改论文,让学生给中、小学生讲解物种保护知识,给村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参与大学生教学竞赛,参与保护生物学相关的知识竞赛,协助保护区的物种图片展并协助整理内部资料等。对于个性培养的学生,我们更注重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细节过程。
6. 课外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欲望
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与主动性[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保持终身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才有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的自觉性。课外资源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我们邀请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到我校进行雷公山物种保护及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的讲座,学生就物种保护、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就业需要具备的素质现场积极提问。讲座让志趣于物种及环境保护的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起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学生明确了想学什么,从而主动探索学习方式。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保持学习主动性才有竞争力。
无限的想象力是产生新思维、新见解的来源。课外资源引入教学使学习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比传统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外资源引入教学往往让更多的学生提问,说明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学研究的动力。
四、结语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外资源引入教学拓展了教材内容,符合知行统一的教学规律,特别是使志趣于《保护生物学》的学生受益终身,培养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知识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课外资源不可穷尽,在教育中的作用也很难一一罗列,诸多的课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用于课程教学,其作用也待一一检验。总之,一切课外资源引入教学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和育人为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俊华.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案例选取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3,(22):119.
[2]袁万安.“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71-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J] .中国大学教学,2005(2):4-5.
[4]刘艳.保护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46.
[5]沈芳芳,罗昌泰,樊后保,袁颖红,廖迎春,刘文飞.基于多媒体教学的《保护生物学》通识任选课教学改革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4152-4153.
[6] 张云,刘正光. 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探索――兼论翻译课程教学设计[J]. 现代大学教育,2013(6):98-104.
[7]布鲁纳,J.教育过程[M]∥邵瑞珍,张渭城,译.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社,1989.
[8]扈鸿霞,刘建华.学习迁移理论在大学生保护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154-155.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生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新课程的研究与探索。课程改革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引起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形成能力?如何构建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新教育观念,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无疑是生物学科教学的一次革命;改变教学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无疑会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1]。
信息技术综合利用计算机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化小为大,化静为动,化难为易[2]。例如在讲述细胞的结构时,如果只用“一张嘴巴”干巴巴地说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学生还是很难想象它的结构,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细胞的微观结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整合,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生物学科的特点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一)生物的微观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而这些是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极其微小,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分子结构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显示任何细胞结构,可以极大地延伸思维,极大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使细胞能被我们所看到。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群。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微生物的种群还不能分离培养,其已知种占估计种的比例仍很小。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更有利于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因不具备条件而无法开展的实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众所周知,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全部开展教材规定实验的能力,教师往往是讲实验,通过习题练实验。这样的“实验课”怎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折中的大门。通过观看别人实验,分析实验过程虽然比自己动手差了许多体验,但是也远远好过用文字语言枯燥的描述。
(二)生物的多样性展示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可行性
生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现已发现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这些生物分布在世界各地,很难直接看到他们的形态和结构。而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生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海底世界的奇妙、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等等。
(三)生物的运动性体现了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合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可以将宏观缩小,微光放大,长时间变短,短时间变长等。如,细胞分裂周期有的达几十个小时,一粒种子从萌发到开花短的要一二个月,长的达几十年,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其整个过程,但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显示生物的运动、形象逼真。还有一些生物现象有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DNA的解旋、复制、转录、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过程、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如果用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学生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显示,就很容易理解。
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既会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生物为“研究”生物。传统的教学媒体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以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不当使用,以及使用时机把握不好等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误区。
二、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整个的误区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然而有一些在利用信息技术时却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整个课堂全部是老师在展示、在讲解,教师仍然独霸课堂,学生仍然处于被灌输、被动的接受教学信息,依然走的是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只不过是想给别人摆出一种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姿势而已。教与学的本质没变,师生角色没变,教学模式、教学结构依然没变,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仍然没有发挥出来。可见,在教育思想、观念不转变的条件下进行教育的改革,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
(二)形式过于多样,过分追求艺术性,忽视服务性
普通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ware等软件,许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追求课件形式的优美,如图片的大量插入,动画的大量运用,色彩和背景的多变等等,这些形式上的优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但长期使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新鲜感、兴奋度会不断下降。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忘记了信息技术的辅,整堂课又是课件,又是教学录象,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络教学,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3]。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条件,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然而,一些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却始终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如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管是什么学科,不管要进行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计算机辅助教学言必“多媒体”,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教学就不是现代化教学、不用多媒体上课就不够档次一样。
(四)教学课件很少有集体开发,多为个人制作
个人制作的课件可塑性低,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人开发的课件所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是不同的。在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个体独立开发的课件大大地促进了生物学教学,提高了生物学教学质量。但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技术水平欠缺,常常要较长时间才能开发一个较成熟的课件。为此,迫切需要将校本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思路融入教学课件中,构建生物教学资源素材库,使教学课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简洁。课件制作要注意文字简洁、图片精要、动画得体、不要过于花哨。二、便捷。课件制作要界面友好,运行快捷,便于操作。三、及时。课件使用要及时得体,做到及时展示,及时关闭,这样有利于集中的学生注意力。四、实效。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为教学服务,能真正解决难点,突出重点,能启迪思维,能引导发现。此外课件的使用最好还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要求,课件中要包含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内容。
所以,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高效等教学效果。在整合过程中也要注意技术的服务性,即技术的运用要为学科教学服务,符合心理学、教育学和学科教学规律,使技术的运用恰到好处,要不断总结传统媒体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丰富的,生物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是有机的结合,整合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只有积极行动起来,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整合,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徐海明,魏向军.浅谈信息技术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5,(7):33-34.
[2] 王辉.谈谈CAI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生命世界,2010,(4):92-93.
[3] 王志刚.多媒体与生物整合误区探索[J].教坛聚焦,2010,(16):43.
篇9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侧重于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概念,主要为对学生学习主要内容以及构建合理化生物学知识框架的素材。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在于有效掌握相关概念以及由概念所形成的知识系统。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属于一种工具,主要被用于组织及表述各自不同的知识点,概念图能够将不同概念与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使得学习者容易理解。生物知识点相对较多且琐碎,初学者刚刚接触的时候往往感觉压力较大,难以快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妥善整理,且识记过程比较困难,容易在众多知识点或概念之间迷失方向。而概念图本身特性决定了其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能够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发挥引导作用,以更为简单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物学科的各个概念,帮助学生对现有知识点实现形成性评价,并在课程最后环节使用概念图进行评价,展现学生的知识增长状况,实现总结性评价。
二、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阐述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践和研究过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教学设计
笔者选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水中生活的动物”为例,认为教师应从鱼的运动以及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鱼儿适合生活在水里的主要特性。首先,教师可通过教材中观察和思考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形态;运用第二个栏目讲述鱼的呼吸器官(鳃的内部结构以及功能);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鱼的运动器官(不同鱼鳍的主要作用);最后对鱼适合生活在水中的相关性特征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鱼结构及其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为学生未来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学生在七年级课本中已经了解到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教师可将其作为各个概念关系的切入点,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寻找出鱼结构、鱼功能的相关性概念名词,并理解相对应结构及功能相互之间具备的具体性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形成更为强烈的确定概念的能力。因此,教师可是有概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还原其探索和学习的过程,进而轻松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加深学习印象。
(二)教学过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动手绘制鱼的简图,并逐个对板书上面鱼的不同结构及其相关性作用展开讲述。首先,教师可利用视频、图片进行课程导入,直接引出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收集各种环境内的动物视频或资料,帮助并引导学生针对视频中已经出现的动物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其生活环境。另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有效展示生活在淡水及海洋中的鱼,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人类是否可以跟鱼一样自由地生活在水里呢,为什么?学生在观看完多媒体课件之后,开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鱼如何在水里呼吸和运动,并通过一系列讨论得出,人类没有与鱼相似的结构,难以在水下自由呼吸和运动。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顺各项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亲手进行鱼的板书设计,在图中对鱼的每个部位进行详细讲解,并板书。
学生在了解整个鱼板书绘制过程之后,能够从更为清晰地角度理解鱼每个部位的功能和作用,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绘制概念图。以下图1为一组鱼概念图,教师可将其作为课堂展示的模板,在学生完成各自概念图并且点评之后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图1 鱼概念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所学相关知识点及概念进行回忆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鱼的整体性认识,并回忆之前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概念图,总结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的相关性概念,尝试这着以另外一种形式绘制鱼概念图。另外,教师可运用板书板画完成课程小结。首先将所学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明确,并帮助学生回忆起原来接触过的细胞行为及结构概念图的模型,引导学生完成鱼概念图,实现对知识的强化以及有效反馈。
三、结语
概念图在促进初中生知识构建上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效果。教师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发挥积极作用,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相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学生在接触概念图之后,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等都展现出更为积极的状态,并学会如何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意味着学生开始懂得如何进行学习。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分析概念图的特点并阐述其运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际过程和效果,希望为促进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旋.模型建构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篇10
一、用实践学习生物
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140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生物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不专注于实践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应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的锻炼。
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人们认识生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那么生物谈何学好。因此,要为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生物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①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②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④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要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二、研究性学习生物
所谓研究性学习,国内学术界有如下几种认识: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②指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讨问题的学习方九③从课程结构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置,它包括三类指定领域,即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核心。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在新世纪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致癌基因、从转基因动、植物到克隆基因。从线粒体基因到人类妈祖”非洲夏娃”、从餐桌上的转基因食品到DNA侦破技术等等,渐渐地成为有文化的公民必备的常识。其中“生命科学”、“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已经在很多领域显示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生物学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及探究性实验,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上述学习,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有关生物体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生物学与地理等学科结合,可以为学生创造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沙尘暴、雪尘暴肆虐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
三、转变理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是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民主、互动的。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适度允许学生在成长中犯错误,因为问题学生将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教师要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进步。教师应重视用教材教、重视学生自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宽容,学会倾听学生的诉说。如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个活动,正常情况下鼠妇会跑到黑暗的地方,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光亮的地方鼠妇反而多。这有可能是鼠妇跑不动、时间太短或者假死等情况,不能说学生做错,要尊重事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 上一篇:老年人常见慢性病防治知识
-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