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法律精神文明建设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存在着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新情况,而精神文明建设尚缺乏统一集中的组织行为,因此,法律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在保证和推动精神文明文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法律的约束作用,有利于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
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素质只有通过行为来体现,才具有实际的社会意义。法律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模式,而且着眼于每个人的行为及其后果的约束,防避和制止行为失范,并指引正确的行为取向。法律约束有别于道德所要求的人们思想深处的内省自警,它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外部约束,其对象是人们显而易见的外部行为。从依法办事入手,来调节人们的关系和行为,能够把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原则性要求,变为便于实际运作的具体事项;通过法律的规范作用,有助于把许多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由无形转化为有形,有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虚而不实的弊病,避免精神文明建设中某种空泛化的倾向。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依托的。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法律能够起到道德所不具有的、刚性的硬约束作用。在法律的强制作用下,人们对某些行为准则的遵循,一开始可能是被迫的,但久而久之,却会使人在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法律所确认的道德要求,有利于推动群众普遍参与精神文明建设
法律同道德相比,虽然道德作用的对象和范围更为广泛,法律对那些不违法的行为体现不出约束力,但是,应该看到,法律所确认的是最起码的、具有明确性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如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遵守社会秩序和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产,讲究公共礼仪,不损公肥私,不损人利已等,这些都是能够而且必须为全体公民所接受的。从这一点看,法律能够广泛地、持久地推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加强社会基础道德建设特别是社会公德建设。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只有切实做到遵纪守法,才能恪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能够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因而人民群众能够普遍参与管理包括文化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广大公民广泛地享有平等的权利,有权要求政府部门禁止各种不文明现象,净化社会环境。每个公民在行使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遵守公共生活准则,否则就谈不上真正实现自己享有的各项权利。法律同每个公民的工作、生活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依靠法律,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能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有利于凝聚人心,巩固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人们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竭的推动力。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政府;审计
一、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是指数据量非常庞大,并且很难用已有的传统数据库管理技术对之进行处理的一种数据集。大数据之所以称为“大”并不仅仅在于其容量非常大,同时还由于数据的搜集、存储、维护和共享等任务都极具挑战性,这更加使大数据被称之为“大”。综合关于大数据的说法,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述为以下几点:
(一)大数据是多信息源异构交织、深度跨域关联的数据洪流,成为IT时代所独有的一种前瞻未来的新型能力与社会新现象。
(二)大数据渗透社会每个领域,它颠覆丁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与一种新型资产。
(三)大数据能创造出不可估量的增值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社会革新升级与当代文明建设的助力器,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二、大数据对政府审计的挑战
(一)政府审计范围面临转变和扩大
审计范围是对审计对象展开审计工作在空间上达到的广度,随着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审计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不断的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大数据为扩大审计范围,实现政府审计全面覆盖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技术支持。另外,大数据时代使政府审计的审计资源更加广泛,大数据环境下,政府审计工作是对跨部门、跨机构、跨风险、跨区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扩大了数据的来源,从不同角度及高度对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实施联合审计;审计抽样由过去样本数据过渡到了全体数据,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审计,实现了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从内部和外部实现了审计对象数据信息的广度覆盖。尤其是当前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政府任务逐渐加重,我国的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也与日俱增,政府审计部门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职能,扩大政府审计范围是大势所趋。
(二)大数据使审计技术面临挑战和转变
云计算是一种新业务,主要负责将集群计算能力由互联网向内部、外部使用者提供服务,是传统信息领域和通信领域技术的进步,商业模式的转变共同带来的结果。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已应用于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技术的高速普及,以及政府部门与企业对大数据的要求日益增加,数据的计算模式不断向云计算模式转变。云计算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构建模式,政府部门和各企业之间构建的数据中心脱离了传统模式,只要按照彼此的管理要求,提出满足需求的数据信息,然后使用高速高效的互联网进行传输,就能够获取便捷高效的云服务,从而推动政府各部门与企业都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上。那么,云计算的实现原理不是通过由传统的本地计算机来对需求进行计算然后完成,而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数据需求的计算,提供数据服务。因此,政府审计技术也必须要相应的进行更新,以保证审计的时代性。传统的审计技术主要以来人工的盘点等来完成,而在云计算不断深入普及的当今时代,如果不能及时地对审计技术的时代性进行调整,而是继续使用传统的审计技术对审计对象进行审计,那么审计结果将非常局限。
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建立健全大数据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如今,我国电商、网络经济与计算机运用的相关法规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实践活动,造成了大数据审计的地位与权限流于形式。应将电子合同、签名和凭证的法律效力和保管要求,认证机构的管理,网络信息安全等相关问题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形式明确下来,给大数据审计提供法理依据,以强化电商、网络经济等相关立法。同时经过扩大审计权限,授予审计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结合网络与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以此来增强审计的权威性。要坚持自己创造与借鉴经典相结合,完善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审计标准,如制定大数据审计技术标准、数据分析处理指南等相关准则,保障大数据审计依法办事。
(二)加快应用创新,更深人探究、实践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
应结合审计发展的实情,更深层次研究并实践A/B测试、数据采集与集成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BigTabel等大数据处理技术。组建审计专家与信息技术专家合作的审计信息技术研发队伍,强化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与软件的研发实践,同时建立审计信息技术激励机制,表彰奖励优秀的审计技术。建立审计信息技术中心库,将现有技术分类整记录,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大数据审计技术推广运用。根据金审三期规划的审计综合分析系统和审计指挥系统建设要求,以数据分析为核心,以信息使用(数据采集、数据信息应用、数据管理)为主线建设审计作业平台,以单位内各部门职能为模块,构建审计指挥平台,通过整合“职责、项目、流程、资源、成果”五项内容,搭建包含各大板块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满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建模,数据信息高度共享、上下级纵向协调调动,各环节间横向互动的工作要求,完善数据分析与利用的全过程。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是人类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大数据技术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审计部门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监督者,与经济社会中的数据密切相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政府审计信息化事业迎来了一个宝贵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数据中的隐藏价值,对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金叶,许琳.大数据审计:物联网建设的制度保障[J].会计之友.2013(33)
篇3
关键词:政府投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洞察政府投资绩效审计问题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1日
一、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相关理论分析
(一)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政府性投资项目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经营性项目,应从社会公众的需求程度、满意程度以及对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去评价其绩效。根据“3E”标准的要求,我们认为政府投资效益审计不能只从经济性方面去评价一个项目的投资效益,还应从效率性与效果性方面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所谓“3E”标准,是指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经济性就是追求成本最小化,强调资金支出的节约程度,力求以最低的资源消耗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效率性是指通过比较投入与产出,争取以合理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化的产量或确保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取得一定数量的产出。效果性是指“政策、项目实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效果”,强调预期目标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
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应重点关注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与投资效果四个方面的内容:
1、投资决策审计。投资决策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是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审批、是否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否按照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结论进行操作、是否建立了决策责任制。
2、投资管理审计。投资管理审计主要审查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的落实情况。
3、资金使用审计。资金使用审计着重审查资金到位是否及时、是否足额拨付、是否存在因拨款不及时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及项目效益等问题。
4、投资效益审计。投资效益审计主要审查投资项目立项决策的正确性、投资项目的工期和达到设计能力的合理性。
(二)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意义。开展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为社会提供客观公正的反馈信息,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繁荣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有助于促进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开展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不仅有助于揭示财政部门在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上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监管财政部门合理支配财政资金,确保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真实、合法、有效,还可以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益进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2、有助于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检验政府投资是否达到预期效益,就需要借助投资绩效审计去发现并揭示政府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去剖析现有投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找出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政府不断完善投资体制,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有助于推动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对公共投资领域中的非经营性项目的投资,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重要性已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审计机关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其审计价值,必须开展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以实现其审计目标,推动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
二、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保障是确立绩效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绩效审计执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我国开展政府投资绩效审计面临的一大难点就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已有法律法规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只是点到为止,并未作出详尽的规定。如《审计法》并未对绩效审计的对象、范围、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也未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法定约束,致使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缺乏具体的审计规范,削弱了其监督的权威性。因此,从立法角度来看,绩效审计在审计监督中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
(二)政府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统一。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对象是错综复杂的公共支出及其相关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审计对象的错综复杂就使衡量审计对象的标准难以统一,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实行审计前不得不跟被审计单位协商确定衡量标准,增加了绩效审计难度,导致审计人员很难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意见,增加了审计风险。近几年,我国开展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案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偏重于经济和短期效益,忽视社会、生态、环境等效益,仍以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为重心,缺少对项目投资效果的评价及对深层次的管理,本末倒置,造成了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缺乏规范完整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仅使得审计人员难以展开审计工作,还影响了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三)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信息披露体制不完善。随着我国社会民主的极大进步和公众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关注,社会公众都希望了解财政资金是否被政府合理有效利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投资效果。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公告制度作为一种信息披露制度,是公众获取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信息的主要渠道、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方便,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但目前,国家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导致公众无法获得全面、完整的审计信息,无法了解政府投资绩效,无法判断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质量。此外,随着公众参政意识增强,公众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期望在不断提升,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审计期望差距不断在扩大,导致公众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甚至不相信政府投资绩效审计。
(四)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与以往的财务收支审计不同,审计人员不能只关注财务报表的合法合规性,而是要对整个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跟踪审计。因此,审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知识储备、准确的判断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现有的审计人员大多是学财务出身,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业务素质不强,缺少具有工程造价、经济学、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审计人才队伍还不能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时也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但现实中很多审计人员并没有做到及时更新知识,更新审计方法和技术,仍然处于井底之蛙的境遇。
三、对加强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将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纳入法律框架,使投资绩效审计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审计机关监督的权威性,才能使政府投资合理、高效地进行。因此,在开展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时,应制定和完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法律法规。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可制定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将有关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单独作为一部分进行列示,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对象、范围、目标、方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法律约束,并制定相关的执业准则,明确规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用法律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从立法上给予规范,使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为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统一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缺乏一套完整、统一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一直是我国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发展的技术瓶颈。为此,如何建立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我国审计界是一个热点问题。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千万万,不同的对象适应不同标准,甚至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标准。但不管在任何时候、适应什么对象,遵循相关性、客观性、可操作性、可获得性、可验证性、一致性、完整性、可比性、可接受性和动态性原则,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套在任何时候适应任何对象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三)完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通过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真正形成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各部门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监督,真正做到落实审计责任、提高审计透明度和审计监督效力,彰显审计监督威力,促进绩效审计顺利、高效开展。同时,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也是政府取得社会公众支持的有效举措,通过将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布,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评价、监督政府责任的履行,以此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四)加强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我国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可以考虑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但重点应放在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一是要从培训教育入手,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力度,着力培养具有造价审计、经济、计算机与法律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结构,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以社会中介机构为辅,整合审计资源,弥补审计力量的不足;三是要推行政府投资审计人才竞聘、竞争上岗,确保重要岗位让能者居之,不断优化审计人才队伍;四是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政府投资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结束语
多年来,对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不仅没有取得学者们一致认可的显著成果,而且在某些时候还出现了停止甚至倒退现象。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系统化、结构化的审计理论更有利于揭示问题和矛盾的总根源,并能从方向上、制度上不断推进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构建合理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理论结构,建立适合本国发展的政府投资绩效审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解决我国政府投资绩效审计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对监督和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家义.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J].审计研究,2010.1.
篇4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机遇
第一,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其体制的逐步完善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中小型企业把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这是外部压力、内部隐患和自身责任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政府监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日益增强。也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客观要求。
第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内部审计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在不断探索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汲取外国成功的经验。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内部审计在不断地自我突破和自我创新
第四,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职业的加深和对其进一步地重视。随着内部审计人员的不断扩大和机构的不断壮大,社会各界对内部审计认识进一步提高。国家通过对审计人员加薪酬等激励措施,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经济全球化为内部审计走向国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各国企业交流的增加、全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内部审计的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趋势促使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接受世界经济新形势的洗礼和挑战,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小型企业有了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又面临这应付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吞并和国外企业的挤压。在企业设立内部审计,不但使领导者清楚企业自身内部的状况,从而在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做出迅速、正确的决策。还可以规划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更有利地与国内、国际企业竞争。据统计,全国现有内审机构8万多个,从业人员20多万人,每年完成内审项目50万个左右,每年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所创造的价值1000亿元。在国家财经纪律维护、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和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2、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必要条件有以下几点,处于成立初期或者正在逐渐完善中的中小型企业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
(1)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到位
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企业资源的分配使用方面,必然要进行较为严格审慎的考虑。有不少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层为了节约成本,把内部审计看作是一笔费用,只看到了它对企业消耗的资金,没有看到它所带来的报酬。这就给内部审计工作在中小企业中的开展与推广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2)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该企业的技术低下
中小型企业为节约资本,部门人员往往身兼多职、硬件措施不达标。机构设置不合理,使得审计人员对审计的理论知识不够专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他们可能会力不从心,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使得工作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3)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
有些法规对内部审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具有专业性。如《审计法》29条及审计署的《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从行业性质来看还是不够完善的,使得审计人员在评估一项经济决策或者判定职业道德规范时,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
(4)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
从2003年6月1日开始实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印发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具体准则以来,各企业在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大多数企业是被迫成立的。只为应付检查,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发展较晚,适合大企业的经济发展,而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从而导致企业机构设置混乱、使得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改善措施
针对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所出现的问题,为使内部审计部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与国内大型企业、国际企业竞争,我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1、加强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领导层要把内部审计工作看作是“投资”,而不是“费用”。应该要看到内部审计所带来的经济报酬,实现由被动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
2、配备能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中小型企业应该借鉴国内、国际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的的需要、业务规模和特点等灵活的制定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评估方法。保持内部审计人员高低互补的业务水平结构。通过增加职工福利等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3、完善法律制度
我们应制定专门应对中小型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条例,使得审计人员在进行其工作的时候能做到有法可依,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2006新编企业会计准则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实施手册》等对于加快中小型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机构
中小型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规模、工作繁易程度建立适当的组织机构。如果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设置总审计师,负责各分支机构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总审计师由董事会任命,从而与管理层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冲突,保证了企业整体审计的顺利进行。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行政上的最高管理者可以是审计委托的主体,其独立性也可得到保证。亦可不设立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工作可通过投标方式向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包发,但企业应设立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并但当在社会中介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外部审计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既有好的企业经营储备,又有差的企业教训吸收,能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业务,是中小型企业加强内部审计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涛,赵栓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实现途径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1)
[2]朱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决策[J].现代商业,2009(8)
[3]聂雪艳.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探讨[N].企业导报,2009(6)
篇5
【关键词】 资源节约; 财务; 审计; 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就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转变增长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是国家经济生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因此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企业实现资源节约是一项长久活动,企业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活动和相应的财务、审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重要环节,为企业节源开流,实现资源节约起到加速推动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财务、审计管理是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的核心内容和突破口,这既是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真正认识清楚企业财务、审计在企业实现资源节约中的作用,应从财务与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关系;企业资源节约的目标和财务、审计管理目标的共同性;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
一、财务、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及关系
(一)财务的含义
财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财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归集、核算和管理,是不断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降低资源消耗的持续过程。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审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监督和规范,对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不合理和不合规的部分进行改正,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
(三)财务审计的关系
财务与审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其相同点主要有三:内容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目的都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范围都涉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同点也有三:概念定义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具体监督内容不同。
从企业资源管理角度看,财务与审计相同点都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和监督,都是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完善资源的管理,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同点是财务对企业资源管理侧重于日常管理和监督;审计则侧重于企业资源运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评议。
二、财务、审计目标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目标的共同性
(一)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的目标
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就是对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有形物资资源的消耗,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消耗。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资源的合理消耗往往会形成资源浪费,造成企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导致企业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同时资源使用的不合理和浪费,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经济效益损失,也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损失,给社会和环境增加负担。
企业只有通过合理使用资源和创建节约资源,才能使企业投入减少,消耗降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而要做到资源节约和合理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强化管理,制定合理管理制度,激发职工积极性,从企业日常消耗控制一点一滴做起,并促进和推动员工的技术开拓和创新思想,从而带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见,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创建资源节约的最终目标。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单从财务管理的表面现象看,它是企业人、财、物的消耗用资金表现化的归集核算过程,是企业各种资源消耗过程的归集和核算,通过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源消耗过程进行核算、分析、评价得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结果。但是从深层次看,财务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企业财务部门单一的管理行为,它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行为,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过程。它表现为:
1.财务管理和企业其他管理工作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部门在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相互协作和配套实施,离开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财务管理体制便成空中楼阁,无法施展落实。
2.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参与,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企业的决策和计划最终要由企业的高层来决定,并由各个职能部门来执行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企业财务管理要求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财务管理与生产的关系。企业生产的过程是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加工过程,通过对企业资源的生产加工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融入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参与着生产过程资源消耗的计划、计量、核算、监督和分析,并向生产者反馈资源消耗指标和状况,监控督促生产者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
企业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各部门共同管理、控制企业资源消耗的过程,只是财务管理在这过程中起到主要管理控制作用。不难得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资金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取得的时间及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三)审计管理的目标
企业审计管理的过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监督、评价、反馈和保全企业资产资源的过程。企业通过经济效益的审计,从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和主要经济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出发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进行评价,评定企业预先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实现。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换而言之就是企业资源消耗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收益,能否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这是对企业资源实际消耗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评判。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是对企业资源在专项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分析、评判。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从企业审计管理的形态和表现的方式来看,审计管理参与企业管理所表现的效果没有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明显和直接,但是审计管理却是对企业从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整个过程的监督、分析、评判和保全。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难看出,企业审计管理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作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的实现。这和企业节约资源寻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企业财务、审计管理和企业节约资源从它们的目标来看,三者有着共同之处,都能促使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表现形式不同,效果相同
(一)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企业产品品种、管理、规模等不同,使企业表现出来的节约资源手段和途径不同。对产品单一、管理简单、企业规模不大的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相对简单,以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节约资源意识为主;而产品种类繁多,管理复杂,企业规模大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较多,在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开展资源节约的意识基础上,通过企业技术、设备更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来实现资源节约。
1.产业结构调整开创资源节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技术结构落后、规模结构偏小,是导致企业资源浪费、能源消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应把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小、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隐患突出的工艺、设备和装置,使结构调整成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十多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年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因地制宜,建立电厂,把煤炭直接转换为电能,大大节约了原煤外运成本,减轻了污染和资源耗费,节约了资源成本。
2.技术进步推动资源节约。面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现实需求,企业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节约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通过技术引进,自我研发创新等,使生产技术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如西山煤电集团西曲矿通过引进乌克兰螺旋采煤机,使以前无法开采的7号薄煤层的原煤得以开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浪费,增加了业务收入。
3.管理创新构建资源节约新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需要严格的“精细”管理,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从管理和体制的层面上构建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企业在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过程中,应开展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标”工作,主动寻找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从而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为切实加强激励和约束,应加强对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组织领导,建立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的资源节约责任制,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纳入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使精细管理、精益管理,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日益成为企业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
(二)财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财务管理在参与企业资源节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控制上,参与管理的形式多样,表现形态比较直观,是企业一项全员性活动。
1.企业应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总体控制企业资源消耗。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资源控制的中心环节,全面预算对企业资源起到总控作用。它采用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考核的方法,对企业资源在流转过程中实施了细化落实,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各项发展规划,以货币的形式融于财务预算中,财务预算统括全局,其他各项计划服从财务预算。其他各项计划的制定要以财务预算为中心,最终服从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个根本目标。近几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自下而上的财务预算管理,并结合集团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使集团各项资源的耗费和收入的来源全部纳入集团管理之中,并通过严格的责任法人等考核机制,确保预算指标的落实完成。这一举措,使得整个集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耗费得到控制。
2.实行生产资源集中采购,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企业生产资源实行集中采购,改变企业按部门分散采购做法,不仅能使生产资源的取得依照计划实施,服务和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而且集中采购能使企业把握资源取得的主动权,获得最佳资源采购价格,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为减少生产物资采购成本,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一直强化物资集中采购,并不断完善采购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集中采购机制,降低了采购价格,节约了采购成本,为集团节约了资金。
3.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将资源消耗落到企业生产经营考核、评价指标中。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各部门,使各单位、各部门都承担资金、成本、收入等财务指标。财务分级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消耗按照预定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各部门中,促使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加入到资源消耗控制中,推动企业资源节约。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财务分级责任制,把公司总体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预算指标进行再次分解,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相关科室、区队,使各项资源按照预定指标得以消耗,防止了资源消耗被扩大化,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4.完善企业存货及资产管理,维护企业资产完整,发挥企业资源作用。企业资源经过消耗,被转换成待加工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了企业新的资源,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并发挥着作用。完善的财务资产管理,可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对企业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节约了企业资源。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坚持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机制,强调存货、固定资产的出入库、使用过程的监管,最大限度发挥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作用。
(三)审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审计管理通过参与对企业资源的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分析、评价、保全来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节约,它表现的形态不直观,参与人员范围小,不易被认识,但审计管理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最后防线。
1.运用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开展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年度审计,分析、评判企业活动结果,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总体经济效益的审计,可以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审计反馈,从而使企业及时更正、弥补存在的缺陷,保护企业利益,减少资源流失和浪费,维护企业资源,起到节约资源作用。西山煤电集团一直坚持项目总体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山西省财政厅专项审计等,对企业运行的项目进行经济综合效益审计,使企业各经济项目不合理和不合规之处得以改正,提升了企业各经济项目运行的效益,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2.开展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审计,审查资源取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确认采购成本。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合同的合法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可以确认和保护企业资源取得是否价格合理,防止企业以高额成本取得企业生产资源,为资源节约起到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坚持公开招投标,定期进行审计,保证了集团各采购合同和经济合同的合理性,减少了采购资金成本。
3.资源存储审计。主要审查存货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防止资源霉变损耗流失,对资源的保存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资源在存贮中的浪费。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项生产物资的储存实行定额管理机制,当生产物资低于定额时才予以补充,有效地防止了超额储备。通过物资存储审计,使西山煤电集团的物资存储更加趋于合理,防止存储物资过多占用资金,节约了资金。
4.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确保生产资源在生产过程的合理消耗和使用,促进企业实施技术、设备更新,降低资源损耗,起到了资源节约的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坚持生产业务审计,审计生产业务的合理性和作业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生产业务及作业流程管理,使作业中各项消耗降到最低,节约了资源。
5.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通过审计,可以明确企业资源的回收、保护企业货币资金的回笼、防止货币资金流失、发挥货币资金的效率,为企业转入新一轮的生产提供资金保障。西山煤电集团实行集团统一销售机制,由集团对各项产品进行集中统一销售,统一回收货款,使集团资金及时回笼。西山煤电集团坚持销售业务审计,通过审计使销售费用得到合理控制,销售资金得到及时回笼,以防资金被挪用,销售业务的审计为西山煤电集团资源节约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通过对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可以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可见,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起到了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作用,确实是企业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最后防线。
四、结语
企业创建资源节约表面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减少浪费,起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用,实质是实施资源节约这一过程,需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进步、开展管理创新,进行精细管理和精益管理,是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即通过节约和降低资源消耗使企业获得经济资源的投入最小化,经济收益最大化,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利益。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财务管理参与到企业的资源取得、资源消耗、资源转换和资源收益四个方面中来促使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
企业审计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审计管理对企业资源取得时的成本是否合理和资源是否有用、资源消耗时是否浪费和资源是否被他人侵占、资源收益是否合理和有无流失转移等方面的监督、分析、评价来维护保全企业资源,使企业资源消耗最低化,收益最大化。
财务与审计管理在企业实现资源节约中起到核心作用,实现资源节约,要求企业管理层制定企业战略目标和财务预算目标,强化财务和审计管理部门职能,采用前述的财务、审计手段对企业资源进行归集、核算和监督,并落实财务和审计的考核、监督、反馈职能,必然能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可见,财务管理和审计管理对企业资源节约起到核心内容和突破口,这既是企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美)科利斯,等.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和范围[M].王永贵,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政府工程;投资管理;机制创新
近年来,针对量大面广的政府投资工程,各级政府和建设部门积极探索政府投资管理的方法和途径,设置建设工程集中管理体系,培育代建制,深化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对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1.当前政府投资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由于工期紧,导致一些工程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主要表现为有的工程未开展必要的可行性研究,有的用初步设计图纸代替施工图招标,有的工程边勘察、边设计、边发包、边施工。
(2)设计图纸深度不够,设计质量较差。由于设计单位缺乏竞争和制约机制,设计人员只管出图,不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使得“错、漏、碰、缺”问题较多。
(3)招标过程中存在围标、串标等不法现象,扰乱了建筑市场正常秩序。
(4)造价审核把关不严,出现高估冒算、乙方与中介机构串通弄虚作假等不规范行为。
上述问题不但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更重要的是使政府投资工程造价失控,不能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作好政府投资工程的造价管理,需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围绕前期决策、设计、招投标、支付、结算、审核等重点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
2.创新机制,加强政府投资工程宏观管理
(1)完善与政府工程管理相适应的法规规章。改变过去对社会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一视同仁的做法,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务管理上有所作为的特点,研究制订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管理的法规规章。考虑远水解不了近渴,在相关法规规章未出台前,政府工程建设主体可先就工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规范。
(2)推行政府集中代建制。积极培育项目管理公司,走项目代建之路是工程建设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但鉴于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成熟,目前政府工程还不能完全走社会中介公司代建之路,在转轨时期,实行政府集中代建。
(3)对建设项目造价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工程造价形成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主要决定在工程的前期阶段。资料显示,投资决策阶段对整个项目造价的影响为75%-95%、设计阶段为35%-75%、施工阶段为5%-35%、竣工阶段为0%-5%。加强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结算等重要环节的造价控制,运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手段,点面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控制效果。
3.采取措施,加大造价全过程微观监管力度
3.1重视政府工程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是工程造价合理性的前提,虽然投资决策阶段费用仅占总投资的0.5%-3%,但对项目的各项技术与经济指标,工程造价及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是造价管理的重点环节。
3.2发挥设计对造价控制的龙头作用
一般工程设计费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成本的1%,对工程造价影响却高达75%,由此可见设计阶段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另一个重点。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①积极推行设计招标。较大的政府工程必须实行设计或方案招标,招标时应要求投标人对项目规模、功能、设备选型、投资控制等进行全面周密的分析和比较,提交详细的投标方案并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在评标中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
②严格实行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要求设计方在工程设计中,按批准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控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设计院的概算小组及时提供概算指导,使不合理的、不经济的设计在施工图阶段就被优化掉。
③在设计中引入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即制定政府工程设计质量奖罚措施,并在设计合同中加以明确。对于精心设计,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优化方案节省造价的,对于施工中变更量控制在限额以内的均予以奖励;对于变更超出限额或因设计原因造成较大变更或因变更造成损失的应予以处罚。
3.3规范政府工程招投标管理
由于招标制度在我国推行时间较短,因此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选承包商、降低工程造价的竞争方法。当前,主要应在如何规范上下功夫,深化招标投标管理制度,探索出一套遏止不法行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3.4严格施工中的变更、签证管理
施工中变更签证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造价控制的难点和重点,政府工程尤为突出。加强变更签证管理①在加强设计管理的基础上,坚持图纸会审和交底制度,执行严格的审图制度,力求使图纸问题尽可能早暴露。②坚持专家论证,方案比选,严格审查审批程序。③分级控制,限额变更。
3.5加强竣工结算的审核(审计)工作
①选择资质高、信誉好的造价咨询企业,提倡通过招标择优选取。咨询合同中应明确审核责任和质量标准,以及过失赔偿、审核质量的奖优罚劣条款。
②对于设计变更、签证较多或大型技术复杂的工程,应明确规定实行复审制,即工程结算必须经过不同机构的两次审核。
③建设、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规范造价咨询市场,加大政府工程咨询质量的检查力度,对质量低劣、弄虚作假、造成重大损失的咨询企业和从业个人,要严肃进行处罚、记录公示不良行为,通过规范咨询市场秩序来提高政府工程咨询质量。
3.6实行工程造价数据收集制度
篇7
一、政府审计与CPA审计
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和人民财产的管理进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受托管理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的约束。这种约束方式就表现为政府审计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因此,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
CPA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及资本市场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政府审计和CPA审计的定义中均可看出,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特(Michael Chatfield)所认为:“17世纪公司的出现,使有利害关系者对与账簿分离的独立的财务报表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债权人和股东均需要得到与他们的投资有关的资料。但是,由于公司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潜在的利害冲突,股东对公司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常常抱有怀疑,因此需要进行审查,以证实其可靠性”。
二、审计的微观需求
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的基础上,目前有三种假设来描述审计的微观需求:论、信息论、保险论。
在关系中,委托人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将人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一方面会激励人更积极地履行管理的职责,但与此同时,也可能使人产生粉饰财务报告,虚报经营业绩的动机。如果将人的报酬固定,那么,人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必然受到削弱,势必降低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如果用有刺激的报酬安排再配以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既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又能遏制他们虚报业绩的行为,于是就产生了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要求。
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投资者可利用财务信息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不可靠或不完整的信息常常导致投资者决策的失败和损失。投资者可以通过审计判断财务报告的真伪,从而纠正会计信息中出现的错误,进而牵制企业提供虚假信息,防止财务报告的人为偏差,减少噪音,提高投资决策精确度。
保险论认为,审计是分散风险和保险的手段。由于财务信息的非直接性、信息提供者的偏见和动机、信息量庞大以及交易复杂等原因,投资者可能得不到可靠的财务信息,或者说他们要承担很高的信息风险。为了防止信息提供者提供虚假信息而引起灾难性的损失,投资者需要审计。如果审计人员因失职而未觉察财务报表中的虚报情况,他们有责任赔偿因失职而造成的损失,从而实现分担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监督的目的,获取更多信息的目的,还是保险的目的,投资者对审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财务信息的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三、审计的宏观需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审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两个方面。
市场自我控制机制的目的就是确保市场自身运行的有序性。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如果没有作为第三者的审计师为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唯利是图的企业管理者就会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那就很有可能产生无政府状态,从而引起经济危机。市场经济需要一个畅通、可靠的信息系统,外部审计的出现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可信价值,促进市场得以有效运转。
宏观调控机制主要是控制市场的发展方向,以达到供求总量平衡和产业结构优化。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措施主要是建立能全面迅速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网以及能正确分析、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的管理信息系统,制定相应的调节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并制定有利于市场朝着想要的方向运行的有关法律和制度。政府要制定出正确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都必须依赖完整、真实的信息,审计正是一种可增加信息价值的活动。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最终我国能否使得市场经济良好运行,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是直接与全体社会公众利益休戚相关的。鉴于审计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社会公众需要高质量的审计。
四、有关审计供给的理论
1.公共资源理论。对于信息而言,公司的财务报告一经,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公司的管理者无法避免非购买者使用财务报告,未持有公司证券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也可以从公司的报告中获得信息而无须为信息付出任何代价。由于公司的管理者没有得到非购买者对使用信息的偿付,他们在无管制状况下提供的信息便不会考虑这些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或者,如果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因为考虑了非信息购买者的需要而对公司产生消极影响时,公司自然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披露这些信息,信息必然会“生产不足”。因此,为了避免披露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可靠,必须通过制度管制的方式强制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
2.沃勒斯(Wallace)的理论。沃勒斯认为,当财务信息不接受审计时,市场会出现逆向选择,即投资者没有可靠的信息来判断每个企业的价值,不得不使所有企业的证券价格平均化,导致高质量的企业证券退出市场。但是如果审计能附加可靠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做出应有的判断,那么高价值的企业愿意接受审计。这样,市场会对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高的价格,对未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低的价格。最终未接受审计的企业也不得不接受审计,因而通过市场可以保证审计的供给。
3.理论评述。沃勒斯的理论显然需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基础上。当市场并不那么有效时,自然无法保证审计的“自发”供给。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的确存在对审计供给的制度管制,比如政府审计机关必须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重点审计。有时政府出于加快市场效率化的考虑,强制要求提供审计,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培育初期,资本市场刚刚建立的时期,规定比如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必须经由审计师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自愿聘请大事务所进行审计以向市场传递信号。
五、CPA审计的期望差距
从上述的审计需求分析中看到,无论出于三种假设中的何种目的,都能推出公众期望高质量的CPA审计,保证的财务报告公允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我国资本市场属于初创时期,政府对上市额度、配股资格、保牌资格等都有很强的管制。在企业“取悦”政府管制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供给不是一种自发的来自如沃勒斯所说的市场需要,而只是满足政府管制要求的产物。企业只需要提供一份监管部门能够接受的审计师报告,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企业或已上市企业成本效益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在企业不需要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前提下,审计师追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审计成本,甚至失去市场份额。因此,审计师只能通过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审计服务而生存,即:降低审计质量。
这样,巨大的CPA审计期望差距形成。公众不能通过审计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从审计中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可靠的。当公众希望从审计的保险功能中得到应有的保护时,发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制度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风险,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风险近乎于零。进而低质量的审计不仅不能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没有效率。这些又进一步的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六、政府审计的期望差距
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从审计需求分析中可以知道对政府审计的需求也应是强烈的,尤其是我国国有资产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较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计民生。公众理应对政府审计有更高的期望。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公众习惯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很少有监督政府的意识。同时,从产权理论来看,全民财产不能很清晰的划分到个人,这些财产所带来的利益相比较投资者对企业的直接投资利益要间接得多,因而公众对这部分的利益得失较少关注。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公众对政府审计的期望很低。
20多年里,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了300多万个单位,追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1300多亿元,审计处理上交财政金额1400多亿元。从政府审计的供给来看,前面阐述的公共资源理论应该更适合解释。但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建设项目得不到审计,大量的非法收费项目得不到检察制止。很多种审计还开展得不够,特别是一些特别项目审计和常规审计,如预算外资金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
虽然政府审计的供给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由于公众对其期望较低,因而期望差距并不显著。当国家审计署开始将审计报告公布于众时,这一行为大出公众意料。报告中列出被媒体称之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更是使公众震惊。
七、CPA审计与政府审计期望差距之综合评述
从对CPA审计期望差距的分析看到,政府必须引导激发企业和事务所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并在法律上保证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将带来巨大的赔偿风险。政府也应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制,让企业向市场负责,而不是一味地“取悦”于政府;让市场来区分不同质量的事务所,并使事务所的高质量声誉与高市场份额挂钩。
篇8
关键词:自爱论;仁爱论;正义观;会计人员;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57-02
一、人性论相关理论概述
休谟是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开创了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休谟的人性论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他的人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利己的特点,认为每个人首要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他的人性论思想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中分别表现为经济规律与社会法规。
休谟的人性论思想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他的《人性论》的发表到他的《道德原则研究》的问世以及后续的许多创作,使他的理论修养和学术素养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人们对于他的伦理思想的研究也是络绎不绝。19世纪以前人们研究的重点是他的“德性”与“功利”,20世纪他的道德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对于休谟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代表性的著作有A.弗卢(A.Flew)的《大卫·休谟:道德科学的哲学家》(1986年)、J.百利(J.Baillie)的《休谟论道德》(2000年)等等,国内的相关著作有张东荪的《休谟哲学与近代思潮》、金岳霖的《休谟知识论的批评》等等[1]4。
(一)休谟的自爱论和仁爱论
休谟认为,在人性中,自爱和仁爱同时并存,他试图剖析人性中的理智和情感,建立一个新的科学体系[2]1。他认为人性中存在自私的一面,但是,他反对某些人把人性的自私扩大化,他认为人性中也存在有限的慷慨。休谟的仁爱观分为“特定的仁爱”与“一般的仁爱”,特定的仁爱是对于亲情的爱,一般的仁爱是对于跟自己无关的其他人的爱。用休谟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我们原始的心理结构中,我们最强烈的注意是专限于我们自己的;次强烈的注意才扩展到我们的亲戚和相识;对于陌生人和不相关的人们,则只有最弱的注意达到他们身上。”[3]529
自爱与仁爱作为休谟人性论的主要内容,它们在现实社会中分别对应着利己与利他。利己源于自私,在休谟看来人的自私是有一定限度的,仁爱体现着人的社会性,而情感则是他的道德学说的基础,是解决自私与仁爱的一座桥梁[4]21,从休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仁爱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休谟的正义观
休谟认为正义是一种“人为之物”,它用于调整单个人与单个人之间的所有权关系,它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由于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正如休谟所说的:“正义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为满足人类的需要所准备的稀少的供应。”[3]536所以,人类社会需要建立起正义的法则来维护整个社会的和谐。
休谟把一切德性分为:“自然的德”和“人为的德”。“自然的德”是人们心灵和性情中某些原则的标志和表现,例如慷慨、仁慈、热情、忠诚等。“人为的德”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人为措施和设计而产生的德。例如正义、淑德、守诺等。正如休谟所说的“我们对于每一种德的感觉并不都是自然的;有些德之所以引起快乐和赞许,乃是由于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人为措施和设计。我肯定正义就属于这一种。”[3]517休谟认为正义起源于人类协议,所以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而不是一种自然的德。
从休谟正义观中,我们可以看到保护财产权和维护社会秩序是其中最主要的作用。保护财产权是正义的核心,为了保护财产权休谟提出了三条法则:稳定财产占有法则;同意转移财产权的法则;履行许诺的法则。维护社会稳定则是正义观的目的,休谟认为政府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人类情感的某些舍远图近的倾向
休谟认为人的行为容易受情感的左右,人们往往为了一些眼前的小利而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放弃了正义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这也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我们总是顺从我们的情感的指示,而情感却总是为接近的东西辩护。这就是人们的行为常和他们所明知的利益相抵触的缘故,尤其是他们宁取任何现实的一些小利益、而不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缘故。你和我一样都有舍远图近的倾向。”[3]575-57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情感使人有一种贪图眼前利益的倾向。
休谟认为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重要的天性,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外在条件,我们可以利用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作用,发挥公务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来克服人性中某些利己的弱点。同时,人性中存在的“有限的慷慨”,对于人性的同情的心理作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同情的心理作用也有利于人类克服自利的弊端。
二、休谟人性论对我国会计人员伦理道德建设的启发
在休谟看来,人在自然性情方面,“自私”是其中最重大的一个方面。由于人性在情感方面有舍远图近的倾向,人总是容易做出非正义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制定补救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严重的会计造假现象。从相关的事实来看,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乃是一个在利益驱动之下,有着深刻社会背景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运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会计人员也存在着自身的弱点,我们只有正视他们的人性弱点,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会计队伍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会计队伍伦理道德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确立会计人员以诚信为导向的人生观
休谟认为:“人们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以利益为枢纽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运行。正义规则便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确立稳定的私有财产权,既是法律规则,也是经济规则,如此才能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2]121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执业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如果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道德意识缺乏、功利主义盛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大环境,他们不可能会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
我们应把“诚实守信”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创建一个诚信的社会不仅要靠会计界的努力,更要依赖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不仅要靠人们时刻的努力,更要从教育的源头做起。总之,诚实守信的原则必须作为会计人员的信条,时刻牢记于心。
(二)要从自我做起,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人性有“正义”的一面,但同时人性也存在“非义”的一面,如何能让正义来支配我们的心灵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会计工作者,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源头抓起,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员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让学生们通过实习来充分掌握会计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其次,加强会计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人们时刻牢记会计伦理的重要性。“继续教育”就是要让会计人员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参加会计方面的培训,从而使会计人员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中去,还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增加在社会竞争中的砝码。会计继续教育在会计伦理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继续教育中会计人员不仅可以学习到最新的法律法规、道德原理,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执业能力,拓展知识面,使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获得双丰收。
(三)不断完善会计的监督体系
韩传模说:“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即使最不道德、对一般社会的利益最具毁灭性的原则之上的那些社会,也需要一定的规则,他们既通过私人利益、也通过虚假荣誉而约束每一个成员去遵守。”[5]84从韩传模的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规则,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提倡法制的社会,我们应从法制的角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会计行业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会计的监督体系包括企业内部对会计人员的监督,以及企业外部国家和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内部监督在企业的监督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般的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都设有监事会来实行内部监督,但是董事会和股东同样具有内部监督的职责。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社会监督和国家机关对于企业的监督,如国税局、地税局、审计局等等。人性虽然具有自私的弱点,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去克服,坚持正义感,我们所拥有的社会终会成为一个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社会。
(四)健全会计人员信息披露制度
传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固有的缺陷,比如会计伦理信息难以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会计伦理信息的表外披露方式的有效性受到质疑[6]40。因为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下,会计伦理信息不符合会计确认的原则,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它纳入财务报表内进行反映。我国企业对于会计伦理的表外披露方面表现得更差,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表外披露制度。
由于人性存在利己特点,我们不能奢望每个人都有高尚的品德,都能抵制诱惑、克己守法,因此我们必须借助外力(例如,政府和社会)完善监督机制。
第一,严格执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制度。我们应该努力从制度入手,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大力从严、从紧,狠抓质量决不放松。会计执业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会计执业的基础,必须予以重视。
第二,制定会计伦理信息披露准则。我们只有确立了相应的伦理规范,才能在会计人员心目中树立一座标杆,使他们在日常的执业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执行力度,使准则真正落到实处。
三、结论
人性论认为人性具有利己的特点,但人性同样包括正义感、道德感,我们应该看到人性的弱点并努力克服,同时看到人性的优点并大力发扬。只有这样,一个由正义理念引导下的现实社会才能够实现。
当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伦理道德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会计人员做到严格执业,遵纪守法;需要领导能够以身作则,公正无私;需要国家和社会能够严格监督,完善制度。
参考文献:
[1]张钦.休谟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刘烨,编译,休谟,原著.哲人睿语:休谟的人性哲学[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3]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休谟,瑜青.休谟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在我国,IT应用于会计工作中,被称为会计电算化,它起步于20世纪的70年代,发展在90年代,在广大的学者、实务工作者及财务软件厂商的共同努力下,历经20余个春秋,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IT本身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相比,以及与以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会计工作的需求相比,尚存在差距,值得我们总结深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研究的滞后性。会计电算化本身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有许多理论问题需研究和探讨。特别是IT在会计中应用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不仅是工具和手段的变革,还对会计工作带来了实质性的冲击?这些冲击表现在哪些方面,又如何在会计理论、方法、制度和准则中具体体现?类似问题应尽快得到深入的研究。
(二)方法论研究的滞后性。会计电算化工作未形成规范的方法学体系及评价体系。目前,流行的会计信息系统(AIS)和相应的各类财务软件其设计思想仍属于传统的会计模型,基本上是对手工系统的模拟,未步入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井借助企业重组思想对会计业务进行改造的创意阶段。
(三)会计信息系统模型规范研究的滞后性。会计信息系统模型规范包括功能规范、性能规范和结构规范。目前,流行的会计信息系统多为企业内部的微观系统,而国家级的宏观AIS却未见其雏形。由于缺乏对会计信息系统模型规范的研究,使微观的AIS在功能、性能和结构上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例如,AIS的功能较多地重视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和反映,而忽视了管理、预测和决策;较多地重视本期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反映,忽视了历史会计信息的组织、存储和再利用;较多地重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忽略了对外部环境信息的吸取和反映,成为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等等。
(四)IT技术应用的滞后性。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标志之一是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充分利用。当代飞速发展的IT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对IT新技术的吸取大大地滞后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例如,90%以上的AIS仍然是PC机及局域网的封闭式系统。
(五)会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滞后性。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基本上未体现IT环境和技术对会计学的影响,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体系培养出的新一代会计工作者将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同时,教学手段也未充分地融入IT环境。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时代在召唤,机遇和挑战同在,传统的会计学需要变革。作为较为直言的会计学家,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Bob Elliort曾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形象地预言:“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撞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在20世纪70年代,它彻底冲击了工业界,80年代它又荡涤了服务业,而到了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也改变了经理们面临的问题。现在的经理们需要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因此,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可以只是简单地对这些变革做出反映,抑或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同时促进其他领域的适应性变化。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创造第三次浪潮中的会计规范,并且培养出能够在处于第三次浪潮的企业中有效地行使职责的毕业生。而对从事非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促进企业的变革以实施这一新的会计规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IT技术环境正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教育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使传统会计在未来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
(一)会计学向边缘学科发展。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进、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变革。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包括对会计假设的延伸、权责发生制及历史成本原则的动摇等。例如,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13”会计期、多币种等。这些概念在过去手工环境下是难以操作的,也是不允许的,但在IT环境下,其实现将易如反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更对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等传统会计学的核心提出挑战。各种无形资产――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一切知识资源的待价而沽将强烈地冲击着各类会计模型。
(三)会计语言和企业会计文化的变革。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语言和企业会计文化将发生质的变化。例如,会计语言中的一些核心词汇如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的作用将逐渐淡化。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的实现,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各级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实时地通过企业网访问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共享信息。因此,代替凭证、账簿、报表的将是原始信息、操作信息、分析决策信息等;而代管制作凭证、记账、结账、出报表等的将是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加工、打印等。
(四)会计人力资源价值的变革。在IT环境下,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所扮演的角色、工作重点和工作价值将发生巨大的变革:首先,IT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的处理工具和手段。由于大量的核算工作实现自动化,更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从事中记账算账、事后报账转向事先预测、规划,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决策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次,在IT环境下,会计人员不仅要承担企业内部管理员的职责,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会计人员应及时向外传递会计信息,为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兄弟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等提供职业化的咨询服务;再次,在IT环境下,会计人员不再仅仅是客观地制造和反映会计信息,而且应使会计信息增值和创造更高的效能。会计人员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通过财务控制分析参与企业综合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未来的会计师们将是企业经理的最佳候选人之一;最后,IT工作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等常规的、结构化较强的工作,将由基于IT技术的信息系统完成,而应更多地从事那些非结构化的、非常规的会计业务以及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评价工作。因此,未来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五)会计信息系统质的变革。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过程和模型是为适应工业革命时代的需要,以传统的会计恒等式和会计循环为基础设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当了信息的过滤器,负责筛选进入会计系统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汇总以得到相应的财务报表。这是一种典型的基于输出视角的模型,也是一种面向财务业务过程的模型和视图。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在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程度、会计信息系统依赖的模型、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性能都将发生质的变化:首先,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是面向决策的。它能提供各类决策所需的各种会计信息,而不仅仅是提供会计核算信息和部分财务分析信息,从而使为决策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目标有可能得到名副其实的体现;其次,会计业务流程和会计模型将发生重组和整合。从上述目标出发,未来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向企业内部各部门提供评价各个业务过程及其相关资源的会计信息,以便辅助有关部门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实现业务分过程的优化。为此,需要重组会计业务过程和会计模型,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利用IT来提高会计流程和模型的使用价值,更好地为企业各部门提供满意的服务;再次,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将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相适应,与不断优化改进的业务过程相适应,真正做到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而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也将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还将包括更多的会计历史信息、当前信息和预测信息的分析和挖掘,从而达到会计信息系统向所有相关的决策者提供满足决策需求的信息的目的。另外,会计信息系统在性能上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会计信息系统将具有更多“人住”的因素,它将不只具有一般的人机交互性能,而且更多地考虑人的需求,重视和突出人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作用,为企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良好协作提供环境。
(六)会计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体系的变革。会计工作具有控制、监督经济业务的作用。为了提高它的控制监督效能,会计工作本身亦需加强内部控制和对外部监督的能力。特别是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可靠性、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在IT环境下,有着全新的内涵。因此,如何设计在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外部审计体系,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监督和控制,防止风险,将是一个十分现实和迫切的任务。
(七)会计管理对象和决策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网络、遗传工程和模糊逻辑等技术的应用使庞大复杂的专家系统融入了会计师的经验和判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决策并改变决策方式。此外,当经济活动发生变化时,会计应对变化进行及时的反映和监督。在未来IT普遍应用的环境中,信息技术将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由此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资源将成为主要的管理对象。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知识产权、供应商与客户需求信息、企业创新能力信息、历史信息的积累及其他知识资源。因此,未来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新的会计管理对象,制定相应的确认、记录、度量、评价、报告和反馈规则,并能结合信息技术实现这些规则的有效执行,从而为决策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八)会计组织机构和会计岗位设置的调整。组织机构的划分应取决于业务过程的分工。在IT环境下,由于业务过程和会计过程的重组和整合,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将更多地与其他业务工作相融合、并参与到IT的统一环境下的综合管理中。因此,财务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的规模将逐渐缩小,会计岗位设置需调整,更多的财会人员将成为各业务部门和企业综合管理部门的成员,为加强业务过程的财务管理和综合管理提供会计服务。
(九)公共会计事业的变革。传统的公共会计事业是以审计和纳税服务为主体的。但在IT环境下,代之以策划建立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整体信息化的咨询业将成为公共会计事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且能为公共会计公司创造财富的主要业务。
(十)会计事业的国际接轨。在全球一体化市场环境下,IT技术中的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正改变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从而要求会计信息形成一个统一传递、存储、使用的环境。如,目前不少跨国公司通过Internet向相关的信息客户发送可随时更新信息的联机财务报告,这一方面为会计信息走向国际并与其他产品一起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会计信息的组织方式、结构、传递机构等逐步国际化和标准化,以建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性。
(十一)会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的变革。在传统意义下,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传统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人才。现代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大工业时代传统会计学的沿革;另一方面更要获取信息时代会计专业人员所应具有的IT知识和技能。因此,传统的会计教学体系需要改革,这种改革应使IT技术和传统会计学有机和巧妙地结合,创造出全新的会计教学体系。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崛起使网上教学更具魅力,并为提供现代化教学环境和改革会计教学手段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 会计计量 控制制度
一、会计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
会计计量工作是会计工作的核心业务,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本身的重要性就体现在于会计计量的过程当中。公允价值会计的分析应当建立在对会计计量本身的分析基础之上加以进行。
会计计量工作是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计量是通过会计手段将经济价值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实物变动的会计工作过程。会计计量过程必须以货币形式进行经济价值的核算,货币计量是会计行为本身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计量不可能完全精确,需要建立于一定的估计的基础之上。会计计量工作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经济特征,可以通过账户和货币金额进行衡量。会计计量的基本过程包括计量主体选定核算对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计量对象经济价值的分析并明确其特定的计量属性、会计工作人员选定特定的货币形式和进行会计具体核算的基本过程。
会计计量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选取一定的核算单位,核算单位又称计量单位,是将会计核算计量的对象根据其自身具有的物理特征或经济特征划分为等量的可计量等分,为会计的计量工作提供数据可能。第二部分是会计属性的分析。会计属性是会计的计量属性在会计工作整体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在现代财务会计准则中,会计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核算、公允价值、当期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和现行成本核算等属性。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适用于经济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核算,因此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工作要体现出实效性,在本计量的经济行为产生后的一定时间内也要进行计量核算需要贯穿整个会计计量周期的始终,并对会计核算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在此过程中体现出其对会计工作的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所面临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世界金融秩序中的问题在金融风暴的席卷下开始逐渐暴漏。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公允价值会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公允价值会计本身所产生的固有问题也包括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所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本身的层面而言,公允价值计量的每一单一事项本身都将包括购买价格和销售价格的两重属性。由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式可能是在交易合同进行过程中进行估测式计量,因此在交易实际完成时将可能产生购买价格和销售价格的相互偏差。在签订交易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双方进行交易费用的分摊将可能产生多于估计值的交易成本。在交易完成之前交易双方的财务管理部门和营销部门都将产生对于交易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的估计,在已经确定的资产类科目和负债类科目的处理过程当中,都可能产生一定的误差。在现实经济运行中,信息的充分程度也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签订交易契约的双方将根据自身拥有的经济信息分析自身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当拥有更加丰富的信息的一方形成相对于另外一方的信息优势时,经济信息的使用将形成信息优势企业本身的经济优势,信息优势的一方将在经济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在对负债类科目的会计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因为具有一定的变动性,因此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依赖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信用状况。当债务人以防信用状况下降时,债权人一方的财务部门将可能对应收账款等科目的计量过程产生错误核算,最终将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可控制资产类账户的计量结果。
三、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的改革策略
进行公允价值会计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整套信息保障体系,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具有完整的经济信息支持系统。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会计管理系统的控制性制度的建立,实现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过程的规范化,减少人为因素对会计计量结果的影响。会计保障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过程中是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的实际要求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整个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和控制系统应当具备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和管理控制机制、风险评估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等组成部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仅有相互分工的层面也存在相互沟通的系统优化趋势层面。各个子系统之间需要紧密配合同时有机分工,形成一个紧密关联互动的整体。
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和管理控制机制应当包括公司管理制度、公司审计制度、道德诚信约束、部门间权责合理分配和会计信息审批制度。公司管理制度本身将极大的影响财务管理部门的运行方式。合理的公司管理制度将为财务部门自身的建设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由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的执行机构共同组成的现代公司制度将为会计财务部门提供更加良好的管理环境,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制约将直接降低某一主管单独一直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行为的可能,会计财务工作将更加具有客观性,以便于如实反映市场信息状况。公司内部的审计制度也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带来决定性影响,公司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应当将对象涵盖在整个公司的各个组成部门,实现公司整体的经济控制和经济信息的流动。对市场营销部门、采购部门的审计制度的建立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而言有重大意义。长时间以来采购和销售部门具有相对的自主性,需要依据市场走势确定采购或营销策略,在会计信息保障系统和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过程当中不仅需要采购和销售工作的成果数据也需要采购和销售部门进行对市场走势的广泛观察,对组织经营生产所需要的市场信息进行广泛的收集与汇总,以便对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支持。诚信道德约束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对市场的各个行为主体具有直接的影响因素同时也对公司企业内部的个股构成单位产生强大的制约监督作用。当失信过程带来的惩戒机制能够对失信行为本身带来足够的警示并且能够独立的运转不受其他外力干扰时也会对企业的尤其是财务部门的健康发展带来重大帮助。在进行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的过程当中应当强调注意各个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的明晰性。我国各种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期的政企不分的经营模式的影响各个组成部门之间往往机构重叠权责划分不清,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建立权责统一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分工清晰的财务管理支持系统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会计信息审批制度是财务部门自身的建设要求,建立财务部门审批制度需要将财务部门的管理由单纯的财务信息传递管理转化为进行多方面的内部监督制约和管理控制制度。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控制制度本身应当立足于财务部门人员组成的优化进行考量。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不应当只作为行政事务官员而存在,需要对财务信息的处理过程有总体的把握和认识,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直接管理与控制财务信息的质量和计量方式,为公允价值的核算提供管理和监督上的内部优化运作。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过程当中需要将会计信息的核算成果与其他部门的流动信息进行核对分析,确保会计信息核算的过程中其他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能够在财务管理过程当中被合理使用。
企业内部风险评估系统主要针对于金融类企业,由于金融风险的广泛存在并且不易识别、难于计量而且变化隐蔽,不易为人们察觉。因此在以金融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机构等单位应当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系统,并且根据现实状况将风险评估成果转化为其他部门可以直接利用的信息资源。根据会计信息的特征可以形成数据库式的风险信息系统并与财务部门直接对接,财务部门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能够直接考虑市场风险因素的可能数值,规范和统一会计计量口径,以减少财务管理过程当中难以解决的公允价值计算主观化问题。也减少公允价值计算过程中对市场变动引起的金融风险与可能损失的夸大或缩小。也将直接减少投资者受到市场波动而产生的恐慌的影响,从而减小金融危机发生时损失的蔓延范围,降低损失的程度。或者在某一交易行为进行之前,就将可能的问题传递给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能够迅速的做出反应,促进企业自身进行自我调整。
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和企业外部的会计师监督相结合的控制机制。注册会计师制度要求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结束之后将一定的会计信息提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由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审核。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资源对企业的部分资料进行审计监督将直接对公允价值计量工作产生外部监督。但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过程本身侧重于事后监督,其测算的结果往往带有历史成本特征,需要企业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予以相对应的调整使会计信息科学合理地反映经济活动和事项的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可夫.公允价值会计的内部控制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5审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