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方法

篇1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普遍存在的办学经费不足、经费来源单一的问题,严重制约着部分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我国政府财力有限,对高等教育服务的资金供给远远跟不上需求,这就迫使我们拓宽思路,深入研究高校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筹集问题,借鉴国内外众事业单位的成功经验,探索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模式,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融资 对策与方法

自改革开放一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长期单一,尽管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幅增长,但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急骤扩充并未伴随实际拨款数增加。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寻找高等教育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便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高校多元化融资现状

中国高校的自主融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各高校面对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形势,纷纷进行了多种渠道的自主融资,到90年代末,学校自筹资金所占比例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全国各高校逐渐适应了从政府主导融资到多元化融资的转变,形成了以政府拨款为主,银行贷款、学杂费、校办企业与社会服务收入、捐赠收入、集资收入等为辅的多元化融资结构。

截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但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相比,在资金结构和融资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1、财政拨款仍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市场化融资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校资金结构中财政拨款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政府拨款目前仍是高校最主要的融资方式。

2、学费收入偏高,成为主要融资方式之一。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尚不足以应付日益高昂的大学学杂费,特别是对不少农村家庭来说,大学学杂费支出可能要耗费一个家庭十多年的积蓄。

3、捐赠事业发展缓慢,捐赠资产管理缺乏效率。国家对捐赠事业的鼓励力度不够、对捐赠事业的立法和规范比较滞后、缺乏明确的减税和其它鼓励措施等,这些都制约了捐赠高校事业的发展。在捐赠资产的管理方面,我国高校目前仍没有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捐赠基金的惯例和法规,捐赠资产被一次性消耗或被闲置,不能为高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4、高校资产管理效率有待提高。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源节流、面向市场,以创办校办企业、提供社会服务、出售无形资产等方式,获得了校办企业收入、委托培养收入、教育服务收入、研究及咨询收入、后勤服务收入等自主融资所得,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学校资产。但我国高校对学校资产管理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管理人员也以内聘为主,极少有聘请基金行业知名经理人的案例,高校资产管理效率与美国高校有较大的差距。

5、高校职能机构臃肿,造成资金浪费。现阶段,高校有限资金没有全部花费在教学和科研中,高校"办社会"的现象浪费了稀缺的教育资源,造成了机构臃肿和人员冗杂。

由于上述原因,虽然我国高校已经初步形成由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服务收入、捐赠收入、投资收入、其他收入构成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但是社会服务收入、捐赠收入、投资收入等最能体现高校融资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的资金来源,金额仍然较小,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面对未来日益扩大的高校发展资金缺口,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私立高校的多元化融资思路和方法,以促进高校自主融资、弥补资金缺口,增强高校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发展性。

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对策

社会产品按其受益范围来看,分为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和私人产品。高等教育属于混合产品,它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或者由于它的竞争性不完全,因而由市场提供受到制约。据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创新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

1、提高拨款比例,改革拨款体制。就提高拨款比例而言:一是继续贯彻“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案;二是政府承诺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三是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60%由政府拨款承担。就改革拨款体制而言:一是成立国家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二是按照每年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分地区核定拨款标准;三是实行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负担机制。

2、实行加权学费制。高等教育首先是一种个人投资行为,这种投资有着明显的回报率,大学生本人理应承担部分教育成本。政府可以根据“利益获得”和“能力支付”原则,在科学测定高等教育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不同高校性质的学费收费标准,实行加权学费制。

3、发行教育债券。首先,债券融资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持有人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利而无参与管理的权利。其次,债券的利息是从公司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具有税盾效应,因此债券筹资方式成本相对较低。据此,政府应鼓励高校发行教育债券,解决高校在发展中的经费紧张问题。(下转第31页)(上接第15页)

4、试行股票融资。高等教育可按教育有限公司和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进行股份制探索,如向社会发行股票进行融资,为学校募集教育发展资金。在当前情况下,这一方式还存在种种困难,例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等。

5、成立教育银行。我国在1994相继成立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我国建立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身兼二任的问题,并为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框架。成立教育银行可以集中现有高等教育机构的资金,以现有高校的数量与资金规模完全可以实现良性运作。

6、吸纳社会捐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7、改革助学贷款。随着大学收费制度的改革,学费拖欠问题日益凸显,中西部一些地方性高校尤为严重,沿海地区高校来自中西部学生欠费现象也很普遍,有的欠费率达30%。为了贫困生有机会上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应改革目前的助学贷款制度。

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 控制论 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03-02

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实际期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众说纷纭的另一面是缺乏有效的实际解决措施。站在控制论的角度,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视为一个交互的过程;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等关键角色分别从自身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依照合乎规则和生活实际的理性选择,共同造就高等教育的质量效果表现。

目前,教育研究中大量讨论的质量标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高校的绩效评价等内容,实际上更多的是主要体现为这个互动过程之中的具体控制、操作或者状态测量方法。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采用控制论方法进行教学质量控制,但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倾向于简单地将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推向教育活动这样一个社会性集体心理活动,并不能利用控制论原理给出明确的数学模型,达成良好的控制效果,因而只能停留在简单引入反馈控制的管理流程,实现形式“规范化”的层面。在此思想基础上,教育管理工作者们特别偏好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服务业中应用的解决思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表现出僵化运用量化指标建立考核体系等。最典型的表现体现在各大院校中普遍开展的大学教学评估、专业评估、年度教学考核、年度科研考核与聘期考核,社会上广为流行的大学排名、专业排名、SCI/EI检索结果的数量拼比等,但其实际应用效果与负面效应有目共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控制论分析高等教育过程,并找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 控制论的本质

控制论在本质上是研究动力学问题的一种方法,既研究在力的作用下,对象系统的状态变化规律,以达到或跟上期望的控制指令要求,如图1所示。显然,倘若不能明确界定高等教育活动中“力”的来源,则无法明确控制产生作用的根源或机制;倘若对象系统的状态无法明确地以定量描述或者无法测量,则无从感知对象系统的当前状态,无法保证控制过程的稳定性与可预见性,甚至无法保证控制的结果是否是预期内的结果,因而对象系统将无法或无从及时、正确地施加“力”的作用调整自身的状态,去达成期望的控制目的。

比如多数单位奖励SCI/EI检索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进而以高水平的科研来提升高校教学内容的层次与质量,但政策的实际效果却有可能发展为培养单纯的SCI/EI数据刷新者,与科研或教学毫无关系。某单位甚至曾有一年65篇SCI收录论文的罕见记录诞生,类似现象在其他单位也并不罕见。在对高等教育活动运作规律认识不清的条件下,简单套用控制论原理采用某个或者某些指标开展“反馈控制”,很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无法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二 控制论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过程

1.高等教育的参与主体与动力来源

事实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活动,具有明显需求导向的特点。参与高等教育的主体可以按角色与地位,简单区分为三大类: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他们都有各自显著不同的诉求,例如,除开教学工作任务本身外,教师还存在论文等级、科研项目与奖励级别、科研经费额度等方面的显著需求;学生则面临就业方向、业务能力、业务以外活动等各种现实需求;教育管理者则面临着投入产出比、毕业生就业率、学校排名与经费划拨等方面的评测管理需求等。不同的需求指向会引起不同的行为选择,进而决定

――――――――――――――――――――――――――

* 武汉纺织大学2014教研项目“纺织机械特色专业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与创新开发能力培养”、武汉纺织大学2014课程建设项目“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探究式课程)

教育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在多数人的经济利益或现实工作考虑外,还存在满足单纯科学兴趣与纯粹教书育人愿望的需求;部分学生求知、求真、探索的需求;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为高等教育事业真诚服务的需求等高尚需求。与之对应的更还有满足人天生而俱的懈怠工作的惰性需求,尽量少承担责任与担当的官僚习气需求等负面需求等。所有这些需求,是我们能在工作生活实际中切实感受到“积极性”的根本。

真实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应当就是高等教育参与主体各种不同的实际需求,而不是为满足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而采取的各种管理措施,这些措施更应当被当作具体的实现手段,或者说“力”的表达形式或“状态”的调整控制方法。从控制论的视角看,单纯研究采用怎样的标准、方法、绩效评估等手段,无法在原理上解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问题。

2.高等教育需要达成的质量目标或结果

高等教育需要达成的目标或结果,有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等学说。本文中为方便分析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现象的形成机制,不妨取其狭义理解,将其定义为经过特定时间段教育后,学生表现出的相应知识基础与解决对应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即便是狭义的定义也很难被准确有效地进行定量描述,或者说“参数化”,因而各种所谓的指标体系或考核方式虽层出不穷,但又都难尽如人意,结果都定格为数据化一切的僵硬形式,最终由于形式的僵化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目标本身。教育界对僵化的指标考核诟病颇多,但又无法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只能被动地适应当前的高等教育考核体系。事实上,高等教育承担的职责除了传播知识外,还包括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知识,并不断结合时代特点与受众实际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效果,那么试图将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形式化”或者“参数化”的努力必然是徒劳的,因为被创造出来的对象或创造的过程本身原本就不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目前主流的做法是以貌似“客观”的文献检索工具作为创新知识等内容方面的描述,即脱离对象的内涵与外延而仅考虑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口碑”或“重要性”,而“口碑”或“重要性”与传播时间和传播范围的关系更强,与对象本身的关联程度反而有限。例如,国内一些专业的顶级期刊未必会被SCI/EI收录,但国外很多科普杂志或类似新闻报道的通讯却在SCI/EI之列等。对于教育过程的创新,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客观”的“标准”方法进行考察,因而相对显得更加薄弱。

3.控制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比较与执行环节

控制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型:无静差系统与有静差系统。对于无静差系统而言,在正常稳定工作状态下,对于给定控制目标,比较环节应当观察不到任何偏差的存在,既偏差恒等于零。对于有静差系统而言,在比较环节中出现的偏差将会被系统放大,最终的输出结果依赖于对这种偏差的放大,对于给定控制目标,输出结果永远无法稳定在控制目标之上,但处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控制论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过程应当被视作有静差系统,即对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测量、考核或者评估结果的解读,将总会“有改进和提高余地”的。教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解读来决定,如何施加“力”的作用,执行“纠偏”的措施,实现ISO9000基本原则中所要求的“持续改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力”如何进行“纠偏”,或者说控制论视角下的反馈通道。事实上,就任何控制系统而言,反馈决定了这个系统执行结果的性质好坏。

三 控制论视角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控制方法

第一,加强对教师的科研违规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基于以上分析,从控制论的视角来观察高等教育质量控制问题,关键要害应是针对教师科研违规的监管,而非当今层出不穷的若干具体教学与科研指标体系。这能很好地解释本文前面提到的一年65篇SCI论文。这些怪象制造者中的大多数,应当都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但在不合理制度的作用下,大家依靠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实践或积极思考,发现了当前制度下的合理利益最大化方法且收益最高。

第二,建立良好的科研与教学行为标准,保障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氛围。纯粹从控制论基本原理看,选择怎样的传感器或监测参数,最终获得的也就是该传感器所对应的监测参数。高等教育目标不能参数化的特点决定了简单运用控制论思想直接运用技术指标体系开展高等教育的质量调控,结果必然也只能是收获技术指标体系所给定刚性的“客观”数据。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直接针对“违规”行为运用控制理论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中发现的各种科研违规与教学违规现象,展开教育监管,既压抑教师的科研违规利益冲动,同时使教师缺乏放弃“备课、批阅作业”等质量保障所必需的资源和时间的利益冲动。在实践中具体的操作是动态的,并因专业、学生素养等不同而不同,但学术规范与规章制度是明确的。这就从原理上保障了我们能有效地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成功运用控制论,其流程如图2所示:

参考文献

[1]袁振国、苏红.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及其制定[J].教育研究,2013(6):4~16

[2]蒋亦华.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审视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3(3):66~73

[3]刘春荣.用控制论的方法探索高等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5)

[4]程杉.运用控制论原理 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114~116

[5]杜娟、曾冬梅.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闭环系统初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54~59

[6]李金芝.控制论视角下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策略[J].成人高教学刊,2006(6):23~26

篇3

文章以中国、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与俄罗斯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及方法为切入点,结合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教育生态环境下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探析出新时代下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毛入学率40%,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显现,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悄然发生变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显而易见。有很多高中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深造,这就奠定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轨迹。因此,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往往会借鉴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与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变革。

一、中西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比较

作为中国的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教师一般以某人主编的一本教材为指南,“照本宣科”式地讲授本门课程。有的教师往往又将课程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无论是何种方式,教学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少,往往呈现“一言堂”的态势。后来随着中国教学改革全方位启动,渐渐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努力在课堂设置上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度仍十分有限。与中国高等教育格局截然不同的是加拿大。加拿大高校的教学内容强调“独创性”“实用性”“关联性”,教材的选择并不局限于某一本特定的教科书,而是将多本教科书和讲义进行“回路”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教材。教材的作用不再是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的内容,而是作为学生课后阅读、温习的模板。教师主要以引导、述评与总结为主,教学重心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实践上面。课堂中以举例为主,师生互动较多,学生参与度较高。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质疑,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理论和实际不脱节,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本门课程。英国高等教育的授课模式与加拿大较为相似,他们没有固定的教科书。在英国,教师多采用讲座课、讨论课和辅导课这3种教学形式。其中,课程设计和现场讲演是英国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英国高校极其重视“项目”建设,又将它细化为分组课程设计和个人课程设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往往会让其自由结组,形成一个小组展示作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鼓励个人作品展示。英国教学方法力争将灵活性与单调性相结合。至于最终的结课形式,教师往往鼓励学生以作品展示的方式阐述对本门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与创新,其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讲授,启发学生的自身思维,鼓励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实践课上,学生通常被分为10~20人的小班,强化以学生自学为主兼以教师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辅导制模式)。其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较为自由化,突出其民族特性———“个体本位轮”。高校教师统一安排学生的阅读文章、阅读书籍和课后作业,而学校没有统一的课表,学习计划也是学生自己制定。这样看来,美国高校教学具有独立性和自觉性。其指导教师每周会集中对阅读文章及阅读书籍进行评价。与此同时,美国大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三个融合”,即强调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相融合、学校与用人企业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相对传统的德国大学以讲座课、练习课和专题课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讲座课一般由教授担任主讲,其授课内容依据专业不同进行区分。开学之初,学校会公示讲座课的时间、地点内容、要预习的材料等,供学生任意选择。练习课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解决在讲授课中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至于专题课,包括为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初级、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中级、为博士生开设的高级课程。中级专题课的专题题目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而设置,学生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探索问题,从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由于选题难度很大,指导教师会允许一个选题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结课形式是交给任课教师一份有关专题的书面报告。至于初级专题课,学生须事先对课程的选题作充分准备,例如查阅各类参考文献,写出报告并在课上宣读;然后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讨和难点剖析,教师会根据学生论文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测评作为结课成绩。而对于俄罗斯来说,高校只有自己的教案而不发课本和教材书。上课时,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形式。虽然说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感觉比较吃力,也相对单调,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地减少了旷课率。在每门课的第一堂课上,教师会告诉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学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每门课程都分为以公共课或基础课的大课和分班上课的小课。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考试是以抽条的形式呈现,考试时教师会在讲台上放很多写有两到三个问题的纸条,供学生抽选。这样看来,看似严苛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背后还有鼓励学生个性化、独立性发言的举措。

二、借鉴与启示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笔者只是选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一方面,试分析中西方的差异性及异同点。我国独立学院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建设,教育部及高教司出台一系列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在眉睫。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要提高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质量,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夯实对本科生专业知识教学,提高教师对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就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工作不要被视为他们进取路程之中的包袱与牵绊,应视教学为天职。第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必然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而有效的教学须奠基在科学而又合理的课程之上。没有合理的课程、教师完备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高质量高等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需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构建多元联动型学业评价模式,推动产学研合作,有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统一,为有效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独立学院应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学业评价等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在“十三五”和“双创”大背景下,需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加大选修课、实践(实习)课、创新创业课,着力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实以“夯实基础,够用为宜”为原则的专业基础课程,进一步加大专业课权重,精简专业基础课;同时还需不断充实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作者:姚伊忱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 700万人,毛入学率40%,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显现,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悄然发生变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显而易见。有很多高中生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深造,这就奠定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轨迹。因此,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往往会借鉴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与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变革。

一、中西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比较

作为中国的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课程知识的系统性。教师一般以某人主编的一本教材为指南,“照本宣科”式地讲授本门课程。有的教师往往又将课程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无论是何种方式,教学大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少,往往呈现“一言堂”的态势。后来随着中国教学改革全方位启动,渐渐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努力在课堂设置上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参与度仍十分有限。

与中国高等教育格局截然不同的是加拿大。加拿大高校的教学内容强调“独创性”“实用性”“关联性”,教材的选择并不局限于某一本特定的教科书,而是将多本教科书和讲义进行“回路”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教材。教材的作用不再是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的内容,而是作为学生课后阅读、温习的模板。教师主要以引导、述评与总结为主,教学重心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实践上面。课堂中以举例为主,师生互动较多,学生参与度较高。在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质疑,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理论和实际不脱节,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本门课程。

英国高等教育的授课模式与加拿大较为相似,他们没有固定的教科书。在英国,教师多采用讲座课、讨论课和辅导课这3种教学形式。其中,课程设计和现场讲演是英国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英国高校极其重视“项目”建设,又将它细化为分组课程设计和个人课程设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往往会让其自由结组,形成一个小组展示作品。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鼓励个人作品展示。英国教学方法力争将灵活性与单调性相结合。至于最终的结课形式,教师往往鼓励学生以作品展示的方式阐述对本门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运用与创新,其教学方法比较灵活。课堂上,教师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讲授,启发学生的自身思维,鼓励其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实践课上,学生通常被分为10~20人的小班,强化以学生自学为主兼以教师辅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辅导制模式)。其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较为自由化,突出其民族特性――“个体本位轮”。高校教师统一安排学生的阅读文章、阅读书籍和课后作业,而学校没有统一的课表,学习计划也是学生自己制定。这样看来,美国高校教学具有独立性和自觉性。其指导教师每周会集中对阅读文章及阅读书籍进行评价。与此同时,美国大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三个融合”,即强调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相融合、学校与用人企业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相对传统的德国大学以讲座课、练习课和专题课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讲座课一般由教授担任主讲,其授课内容依据专业不同进行区分。开学之初,学校会公示讲座课的时间、地点内容、要预习的材料等,供学生任意选择。练习课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 解决在讲授课中提出的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至于专题课,包括为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初级、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中级、为博士生开设的高级课程。中级专题课的专题题目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而设置,学生需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探索问题,从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由于选题难度很大,指导教师会允许一个选题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结课形式是交给任课教师一份有关专题的书面报告。至于初级专题课,学生须事先对课程的选题作充分时福 例如查阅各类参考文献,写出报告并在课上宣读;然后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讨和难点剖析,教师会根据学生论文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测评作为结课成绩。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高校只有自己的教案而不发课本和教材书。上课时,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形式。虽然说这样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平时学习的时候感觉比较吃力,也相对单调,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地减少了旷课率。在每门课的第一堂课上,教师会告诉学生学习的参考书目,学生可以去图书馆借阅。每门课程都分为以公共课或基础课的大课和分班上课的小课。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考试是以抽条的形式呈现,考试时教师会在讲台上放很多写有两到三个问题的纸条,供学生抽选。这样看来,看似严苛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教学理念的背后还有鼓励学生个性化、独立性发言的举措。

二、借鉴与启示

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笔者只是选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这一方面,试分析中西方的差异性及异同点。我国独立学院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建设,教育部及高教司出台一系列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在眉睫。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要提高我国本科生教育的质量,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夯实对本科生专业知识教学,提高教师对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就高校教师而言,教学工作不要被视为他们进取路程之中的包袱与牵绊,应视教学为天职。

第二,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必然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而有效的教学须奠基在科学而又合理的课程之上。没有合理的课程、教师完备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高质量高等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需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构建多元联动型学业评价模式,推动产学研合作,有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统一,为有效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同时,独立学院应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学业评价等教学环节层层推进,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在“十三五”和“双创”大背景下,需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互动式”“案例式”“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加大选修课、实践(实习)课、创新创业课,着力改变培养“应用型人才”,落实以“夯实基础,够用为宜”为原则的专业基础课程,进一步加大专业课权重,精简专业基础课;同时还需不断充实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Gumport P J. Academic Restructuring: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 [J].Higher Education,2000.

[2]Mayntz R. University Councils: A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German Universities [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2.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预算绩效;指标构建

一、我国预算绩效评价的发展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含义

预算绩效评价是利用相关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对各部门使用预算资源绩效进行客观的揭示,从而在做出评价后对下一预算周期内预算决策和编制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高等学校的预算绩效评价则是对高等学校预算经费支出的运作结果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判断,并将评价信息应用于未来决策优化的管理行为。评价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管理,进而才能有所改进,提高效率。各高校进行预算绩效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资金的预算管理,进而能对资金进行更有效的分配,监督资金使用的过程,增加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现状

我国早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明确提出要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这是我国政府首次提出关于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宏观要求,之后财政部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办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政策,虽然有国家的政策性支持,但我国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我国高校对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数量的增多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各高校所需的教育经费也在相应的增加,而我国能提供给高等教育的资源却远远不够,其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不断增长的教育经费与有限的教育资源供给相矛盾。同时,我国各高校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一个通病,各高校通常很重视经费的申请,但在经费使用方面却缺乏管理,使得资金利用无效率,导致资金紧张与损失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的教育经费进行预算绩效管理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扩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也很快,各高校纷纷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水平,广西地区虽然较为落后,但它无论是经济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在同步发展中。从办学规模上来说,广西高校的办学规模在扩大,广西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和研究生的在校学生数都在逐年增加。据统计,到2012年为止,广西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62.92万人,比上年度增长了4.33%;培养研究生的单位达到12所,比2011年增加了1所,研究生在校学生数达到了23545人,比上年度增长了4.84%。

(二)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全区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也在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从2008~2012年这5年的数据来看,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分别为2512210万元、2965980万元、3668362万元、4568882万元、5892383万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了32.65%、18.06%、23.68%、24.55%、28.97%。2008~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投入经费分别为70.22亿元、74.07亿元、92.03亿元、118.59亿元、141.39亿元,增幅分别为20.2%、5.48%、24.25%、28.86%、19.23%。

我国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一直在逐年增加,广西地区的教育经费也不例外,在这里选用2007~2011年5年的数据(表1)。广西教育经费总投入的增长比例分别为29.26%、26%、11.42%、27.58%、20.18%,2009年的增长比例跟其他4年的差距较大,这5年的增长比例也不是递增状态的,但每年的总投入还是保持增长的趋势。而广西教育经费占全国的比例的变化不是很大,都维持在2.40%左右。虽然广西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在逐年增长,但较之全国的平均水平来说还是较低的。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过快,教育资源的稀缺与高校所需的大量的教育经费相矛盾,所以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就显得不足了,而广西是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则更加突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国家来说是有利的,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各高校才更应该对经费进行合理利用,合理分配各种有限的资源,这就要求各高校做好经费预算管理,建立一个合理适用的经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三、构建广西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确定指标及指标解释

指标体系是构成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指标的构建在绩效评价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更准确地进行项目的绩效评价。我国现阶段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各部门对不同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是不同的。同样的,各高校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选取的绩效评价指标应根据各高校自身的情况而定,要切合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各高校在绩效评价过程中选定的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此次针对广西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绩效评价的问题,主要以项目为基础开展绩效评价,所以在构建绩效评价指标时,主要分了三个方面,从项目的决策到管理过程,再到最后的产出与效益这三个阶段构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项目决策指标下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项目目标、决策过程和资金分配;项目管理指标下有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资金到位、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项目绩效指标下有2个二级指标,是项目产出和项目效益。

项目目标包含一个三级指标――目标内容,目标内容考虑的是目标是否明确、是否细化与量化。决策过程包括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决策依据是用来评价项目是否符合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以及实施规划的确定与否;决策程序用来评价项目申报程序的合规性。资金分配指标包括分配办法和分配结果两个三级指标,分配办法是用来评价是否制定了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以及资金的分配是否全面与合理;分配结果用来评价资金分配结果是否合理。

资金到位包括到位率和到位时效,到位率是实际到位与计划到位的比值;到位时效是评价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如果没有及时到位,会不会影响项目的进度。资金管理包括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是评价资金支出是否合乎规定,存不存在虚假项目支出和挪用资金等情况;财务管理主要是考虑各种相关制度的健全性,以及会计核算的规范性。组织实施包括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是评价机构的健全与否,以及分工的明确性;管理制度是评价是否针对该项目建立了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建立后是否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项目产出指标包括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将各产出成果与之前设定的目标值相比较,就可以明了项目执行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判断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项目效益指标下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这些指标是用来评价该项目最终产生的效益如何的。

(二)设置权重

对一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主要是对最终的综合评分进行评价,也就是各指标得分的总和,在对各指标进行评分之前,需要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各指标的权重,以便后续的计算评分。对指标进行权重设置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法,是指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面的意见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是由相关的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和分析判断来确定指标的权数,比较常用于对定性指标进行权重设置,也可用于定量指标的权重设置。然而,德尔菲法只适用于对少量的指标进行权重设置,随着指标量的增加,设置指标权重的工作会变得复杂,而层次分析法能够避免在对过多指标赋权时所产生的混乱与失误,提高评价的准确程度。所以,层次分析法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得到广泛运用。

(三)预算绩效评价的方法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评价工作的成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其他一些比较常用的方法还有综合分析判断法和功效系数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此种方法需要精确的计量项目的成本与收益。综合分析判断法是评价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学识,采用主观判断的方法对指标进行评价并进行评分,主要是用于对定性指标进行评价。由于每个指标的内容和量纲各不相同,所以在评价之前需要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功效系数法通常是用于对定量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实际上,每个项目并不只有一种评价方法,在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应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选择一种或几种评价方法。

四、总结

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绩效评价在高等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只有在对教育经费进行切实合理的绩效评价之后,才能发现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改进。由于高校教育资金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资金浪费,这是很多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很多高校本来就面临着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对资金使用过程的管理失当,导致资金使用的低效率,这对高校健康持续地发展非常不利,所以进行经费预算绩效评价对高校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所以高校都应该拥有的,本文给出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一定适合所以的高校,各高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情况,设计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挺,杨琳.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2).

[2]张晓岚,吴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动因、现状与展望[J].财会通讯,2007(02).

[3]周海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预算考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篇6

高等数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一、前言

现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有这样几个必要性,首先,是现在的高校扩招、生源不足、高等教育进入买方市场,这时候生源的整体质量就会下降,生源本身的水平不高、基础不好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处,所以有必要革新教学方法;其次,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尤其是数学这样一门学科逻辑性比较强,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如果教学方法再那么死板、没有新意,就更难开展教学工作了;再次,从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来分析,一方面高等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缜密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它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另一方面在数学长期的发展中,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教育操作性比较强。从这些必要性来看,提高高等数学教育刻不容缓。

二、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现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无非就那么几方面,下面我们来一一梳理。

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差,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重视相关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是因为考试成绩低才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所以他们的基础普遍不好。数学这门学科是比较重基础的,基础不好会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提高。

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很多学生都思维不集中,贪玩,对学习的兴趣不大,不能够自己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开始,只要能够及格就行,完全不会考虑数学知识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三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很多学生也是很刻苦的研究了数学知识,但是效果不明显,学习效率低,甚至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出数学成绩的提高。

四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这一点也是学习效果差的一个原因,因为掌握不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时间的刻苦研究都是无用功,完全没有效果,加之数学本身的枯燥性,学生就更不愿意学习数学了。

五是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这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实践人才的,如果知识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契合点的话,学生不愿意接受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方法解析

1.转变教学思维。在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涵盖在一般的高等教育之内,但又不同于本科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注重技术性和实用性,是要和就业直接挂钩的,学校培养的最大目的是他们从学校毕业以后能够立刻去从事一线工作,要实现就业的快速性和高效率。而普通的本科院校往往没有这么强的技术性,在学校学习理论的课程比较多。其次,教师要转变讲课的思维,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要过于重视数学教育的逻辑性,而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大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地看到这个世界前沿的一些成果,增加学生的见识,同时也要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让他们去花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一些理论性过强而在实际中用处很少的知识,这样又浪费了学生们的时间,又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没有好处,得不偿失。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身为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首先,要在课堂中穿插趣味性的东西,比如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讲一些幽默的小笑话,缓解沉闷的气氛,来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其次,加强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们互相激发热情,在讨论中调动气氛,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发现彼此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再次,要充分发挥讲故事在课堂中的作用,在讲一些历史上的数学理论时,可以穿插故事教学,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阿基米德定律的发现,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处理好培养要求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要求不同于其它的高等院校,更多强调的是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体现出实用性,一些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体系,高等数学的课时被无情的缩减,使得教师的讲解没有系统性,一些重要的概念没能进一步的得到扩展,势必会影响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因此,要处理好培养要求与课时多少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汲取一定量数学知识的前提下,适当的缩减课时,同时通过采用一些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4.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我们在分析现在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这很大一部分是由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导致的,所以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要从创新学习方法上下功夫,这要从教师做起,教师队伍通过发动头脑风暴研究新式的学习方法,然后再将这些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拿来就用,快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无用功。其次,要创新教学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手写的形式,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多媒体逐渐的应用到教学中。因此,任课教师在教授高职学生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本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不能直观表达出来的概念、原理等,通过利用动画、图形的形式更加生动的表达出来,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过程变得灵活多样,形成了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双赢。再次,建立数学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联系。因为多媒体教学需要学生对计算机学科有着熟练的掌握,把这些任务交给数学老师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在计算机课程上加入一些这样的要素。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而模拟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总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四、结论

现在的高校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担当重任,尤其是国家正在大力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所以职业教育的作用就越来越凸显,它为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目前高等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数学这一科目,从教学方面来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突出,从学生方面来讲,数学基础差、学习自主性差、学习效率低、学习方法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作用的发挥,所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等职校数学教育的新方法,是经过多年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来的新方法,相信能够为改进现在的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衔接体系;衔接方法

引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事实。如何让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有效衔接,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推手,已是当前职教、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职教的经历与体会,结合专门调研,提几点拙见。

一.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教育高低观念和政策的影响

我国近几年来高校扩招,使得骤然出现的普高热、职教冷的现象,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但毕竟因数量太少,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严重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高照扩招所带来的影响下,很多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更是难以发展,以至于很多民办的中等职业院校难以维持生存和发展。

1.2实际教育中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以初中生为生源,这些学生基础知识较弱,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的初、中级实用型职业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生为生源,这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或者职业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管理型和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型的技术人才。

可见,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并不具有延续性。两者相互的影响也不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确立更多的以就业为导向,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一切围绕就业,只要求学生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这些学生很难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即使进入高等职业院校,这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适应高层次的培养,也很难实现被培养成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而现实中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趋向于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缺乏理论支持的学习,很难在专业实践中有更深更远的发展,长远的眼观来看,必然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1.3教学计划与教材的不衔接

我国中等、高等职业院校之间没有相对统一的课程标准。都是各自为战,更没有一个协调衔接的环节,目前的情况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标准衔接不紧,要么脱节,要么重复。高等职业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具体的课程和教学并不知情,无法实现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的衔接。因此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往往根据自身的教师、教学设备具体而定。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不考虑普通高中毕业生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差异,采用同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1.4专业课内容重复

目前我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等、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有的课程不仅名称一样,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基本相同。如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等课程,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就已经学过,而高等职业院校又开设这些课程,不仅造成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专业课和实训课的重复现象是较为严重的,重复率超过70%以上,这是资源的最大浪费。

二.构建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决定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同之处,而中等和高等显示出培养的层次差异。从培养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为地方各行业、企业培养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上都以职业为主,来培养有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职业人才。中等和高等又将人才培养的层次上划分开来。

我国部分学校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实践说明这种衔接是可行的。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一些普通高等学校进行了对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实行对口招生的改革试点。现在,我国高等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仍然在实施这项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对口招生规模也在扩大。从这些年的试点情况来看,成绩是喜人的。无论是从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老师的本科教育来看,还是从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实习指导老师的专科教育来看,都取了一定的成效。因为这些己经或者即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或者实习老师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经过努力,大多能顺利完成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充分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是可能的。

三.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方法

首先,中高职教学计划的衔接要使中、高职业教育达到很好的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制定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对于同一专业的中职、高职的教学计划要统一优化设计,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加强人文基础教学,提升人文精神,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高职课程一边重实践,强创新,一边不放松理论基础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增开选修课,包括增开技能实习模块化课程,以适应高职学生来源和专业类型多样化的趋势,做好职业前的准备。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有效补充审美教育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

其次,实现课程有效衔接,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要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和高职教育在办学上应当以教学为中心,而非以学校为中心。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对广州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中高职的衔接归根到底就是课程衔接,没有课程衔接,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必然流于表面,只有课程的衔接才是最深入、最灵活的。”由此不难看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实质上就是教学课程上的衔接,就是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要构建模块化课程,按照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不同培养目标,分门别类的选取模块组合课程。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中、高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分别培养为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和高级工(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这样中职教育培养的中级工的相应知识和技能,就可以定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接口标准,从而进一步实现中、高职业教育的衔接。当然,中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不仅包括培养目标的衔接,还包括教学课时数、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以及考核内容上的衔接。

第三,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的衔接技能是实践教学的目标,职业能力的接轨也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和等级考核制度。各种职业资格具有不同等级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标准,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于中级及以下,高职定位在中级以上,逐步地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和倒挂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守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J].教育研究.2012(07)

篇8

关键词:远程教育;工程类课程;网络开放平台;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因此高等远程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趋势[1]。工程类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的远程教学仍然局限在机械式的收发课程资源、习题的较为初级的阶段[2]。本文通过对现代网络开放平台的充分利用,设计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效结合的教案,具体实施整个教案体系并收集学生反馈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探索出一套新的适用于工程类高等远程教育的方案。本文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学》为例,设计了基于网络开放平台的实践课与理论课有效结合的教案。该课程主要涉及三维坐标系下的刚体运动、运动学正解方法、逆向运动学、开环机械臂动力学、空间机械臂的PID和PD控制等工程问题,是一门典型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类课程,对于其他远程教育中包含实践类环节的工程类课程具有推广意义。

二、以《机器人学》为例的课程实施方法

1.课程的组织与安排。本文所述远程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教学部分与实践教学部分。不同于传统的实践课统一安排于理论课之后的做法,本文所述远程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环节穿插于理论教学环节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拟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在明确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之后便是实践课和理论课的交替进行,实践课的周期会稍长于理论课的讲授。本教学模式的实施在3节理论课之间穿插1节实践课。其中实践课全部在网络平台上完成。随着理论课程的深入,学生对于课程设计内容和要求会产生新的理解,在每次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本项目设计的网络平台同其他学生和老师探讨和修改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要求。在全部理论课程结束后大约2周时间,将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和提交报告,课程设计的成绩将作为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整个课程的最终成绩将由课程设计成绩和平时书面作业成绩共同组成。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案。本文所述远程教学模式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实践课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与理论课交替进行。设计并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案。教案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生产实际需求,为每一节理论知识设计了相应的实验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应的知识。同时本文所述教学模式还设计制作了课程网站。教案中也安排了相应的环节就学生在网络平台和网站遇到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内容。通过实施该教案,使得工程类课程远程教育达到与面授相当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3.基于ROS(RobotOperationSystem)的网络平台实践课实现途径和方法。本文在实践课方面仍然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来进行,将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2-3名成员构成,每组学生根据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自己的实际实践能力,经过小组成员间的协商最终提出课程设计的题目和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创新和创意同样是评价课程设计的标准之一。实践课的网络开放平台拟采用最新的机器人操作系统ROS(RobotOperationSystem)作为基础的开放平台。ROS系统最早源于2007年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与美国机器人技术公司WillowGarage的个人机器人项目之间的合作[3]。2010年WillowGarage公司正式了开源的机器人操作系统ROS。该操作系统集成有很多开源的模块,包括里程计包、导航功能包等机器人应用中最常见的程序库,并且包括多种机器人平台的可视化程序库,同时包含详实的物理仿真模拟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程序库和软件包,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线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比如机器人的定位与制图、基于视觉的机器人抓取操作等。学生所编写的算法可以直接用在ROS里面的常用机器人平台上。ROS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它属于一款开源软件,任何个人或机构都可以免费下载和使用,其实用性和高效性使得现今所有主流的机器人公司的产品都以ROS为操作系统。4.基于课程网站和ROS社区的“学生-学生-老师”多方交互系统。学生可以将实践课以及自己的成果上传至本课程网站,教师可以登录网站查阅学生的实践环节完成情况,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本课程网站详细了解其他同学的工作。本项目制作了课程网站,网站上包含教师授课的视频,相关参考资料的下载链接;最重要的是包含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程序源代码及注释以及相应的视频。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由地登陆网站查看和学习其他同学的实验成果;同时也设置了留言系统,使得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设计题目充分地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实施整个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案体系并收集学生反馈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之间也可就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无论是在理论课环节亦或是实践课环节遇到的问题,都能通过该网络平台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克服了传统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脱节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上传至ROS社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分享。使得学生的学习工作更加贴合生产实际。同时由于工程类相关技术发展和更新速度较快,通过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从业人员进行交流,能够使得学生紧跟工业界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本教学模式对于工程类课程远程教育的推广意义

本研究的重要突破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将实践课与理论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设计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教案。将实践课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当中,与理论课交替进行,使得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任何一方都不脱节,理论不孤立于实践,实践融合了理论,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第二点是实践课全部选择在网络上完成,网络开放平台选择最新的机器人操作系统ROS作为基础的开发平台。采用该网络实践平台,使得选修远程课程的异地学生也能感受到和本地学生相同的学习体验。同时设计了课程的网站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平台,使得这个教学过程构成一个闭环,教师能够根据远程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模式以控制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学》课程为例,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适用于所有包含大量实践环节的工程类课程的远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曾火焕,张龙.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与前景展望[J].教育评论,1999,(6):85-86.

[2]马国刚,熊文,张清学.关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趋向的几点思考———基于国内外远程教育典型应用案例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2,(6):103-108.

篇9

关键词: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70-02

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工科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学好高等数学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学生能否学好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关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文章有很多,很多专家及学者已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形势的发展,高等数学教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对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结合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及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一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1.从社会形势来看,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尽快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代。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觉得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完全用不上,尤其是高等数学,更是毫无用处。这就影响了在校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就可以。因此,在校学生普遍轻视高等数学。

2.从课程安排看,高等数学课时少、内容多、容量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都开设了很多门课程,但学生的上课时间有限,于是对于像高等数学这样的公共课,就尽可能的压缩课时。而高等数学的理论内容非常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内容讲完是不可能的,即使讲完也只能是少部分内容的重点,而大部分内容则是“蜻蜓点水式”地讲,一带而过,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很多情况下只能讲部分内容,剩下的内容让学生自学,事实上很少有学生能够主动地自学。因此,即使学生通过了数学考试修到了学分,数学能力及与数学相关的能力依然很差。

3.从学生方面看,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潮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及精神世界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渗透到校园;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大、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下降,这些因素造成了学生心浮气躁、功利心强,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尤其是对高等数学这门公共课程,很多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门课程而拿到该课程的学分。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数学的作用,不了解数学思维方式对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帮助,不了解数学教育的目的。

4.从教师方面看,各高校都将科研工作量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因此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工作上,相应地在教学上投入较少,这就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上述所分析的高等数学教学现状,下面仅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方法。

1.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要让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高等数学的教育目的,让他们知道数学教育的重点不是教给人如何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而是教给人以科学观点和科学法,也就是塑造人的科学世界观。其次从高等数学的内容介绍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可以将数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数学对于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学生明确了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作为一种负担去承受。

2.重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授。高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有极限、连续、导数、微分与积分等,这些概念是学习高等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高等数学内容的本质,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多花些时间将这些概念讲清楚。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概念,就可以理解、自学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比如极限,既是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也是高等数学研究问题的基本工具。掌握了这一概念,学习连续和导数知识时就比较容易,在实际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利用极限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再比如理解了微分这一概念,就可以知道微分知识的应用及常用函数表格的来源,在了解了这些知识源头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起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理解掌握了定积分的定义,可以进一步拓展,将其推广到二重积分、三重积等。在高等数学中,不仅有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等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方法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古谚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讲授时,不能一味地将所有知识讲授给学生,这是“填鸭式”的教育,会抑制学生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更多的是要教给学生数学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他们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相对于获取知识本身来说,前者对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的影响更大。

3.运用实例教学。对工科学生来说,更关心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适当的采用实例来教学。在法学和医学教学中有一种新的教学叫范例教学,大致是对一门课程,不直接给学生教授知识,而是只给学生实际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及能力。目前,大学里基本都还是靠教师讲授来传授知识,高等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问题及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授,这样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讲解微分这部分内容,可结合相机分辨率的发展情况进行讲解,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工具及方法。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遇到相同的问题也知道如何去解决了。

4.运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多媒体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也有弊,已有许多专家与学者探讨过。本人根据专家与学者的学术研究结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不能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但也不能完全不用多媒体。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理论知识,必须将详细的推理过程和演算过程讲解、演示给学生,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并掌握。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给学生,可能会由于速度过快或者学生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失去倾听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如果长时间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对于实用性的知识及与图像相关的知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知道图像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将图像准确、形象地演示给学生,学生则可以很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对于实用性的知识,借助多媒体将实际事例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演示、讲解给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还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关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技术的革新,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自我组织学习法 专家学习组 固定学习组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别,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目标的特点是注重岗位能力培养,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组织课程教学、实验和实习;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更突出实践环节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我们一致在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常用的现行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有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模块法等。但这次德国学习过程中,学到一种更有效的职业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自我组织学习法,这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组织学习方法比较有效的是专家组学习方法。

一、专家组学习方法的分组模式

专家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特性情况,通过学生自主组织或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习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承担了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模块)的主要学习任务,将来学生可以作为专家,回到小组中给同组的同学介绍自己学习和学制的学习内容。因此,分组的模式为固定组和专家组两种形式,固定组将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是其学习模块的专家。

在课程教学中,最好有2名教师同时授课,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在不同的教师之间进行转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符合教育的心理。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学会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最好使用步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程教学与活动。

二、学生的组织流程与教学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情况,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词,找出本次课程教师准备的内容与学生期望内容的不同之外,调整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必须做充分的课程教学内容及专业背景方面的知识准备,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也要促进学习小组内容的合作,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时,教师一定要起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并给学生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宽容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不要指责学生,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克服不确定的情况,特别是在学生出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专业准备,给学生更好的专业指导,使学生不要走太多的弯路。

具体的教学组织流程如图1:

图1 专家组的教学组织流程

三、专家组教学法的学习方式

课程中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这个复杂的任务由固定组的成员共同完成,为了完成这个复杂的任务,将其划分不同的小任务,每个任务由一个专家组组成,固定组中的每位同学都是某个学习任务的专家组成员,如图2所示,表示了专家组与固定组的关系。

图2 专家组和固定组的关系

学生首先分为不同的固定组,教师分配教学任务(每次课程多个教学任务),固定组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小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在专家组中完成一个小的学习任务回到固定组之后,与成员一起完成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

流程如下:

在全体同学分配教学任务确定固定组成员接受学习任务专家组完成学习任务回到固定组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全体同学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因为,学生始终都要与不同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全组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回到组内还需要向同组同学传授所学习到的知识。

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先组织专家组还是先组织固定组。

说明:每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模块)。

四、专家组教学方法的组织过程

实例分析:学习情景“设计一个听课记录表”完成本次学习情景需要经过的流程为:专家组讨论交流固定组由专家成员介绍所学习的新内容专家组再次讨论交流固定组再次进行学习内容的交流,两个循环最终完成学习内容。

1.全体同学:头脑风暴法,收集信息,并通过一个组织图(图3)的形式表达出来。

图3头脑风暴法形成的听课记录表应该包含的元素

2.专家组:讨论课程学习的标准。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的卡片上,在专家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带回到自己的固定组。

3.回到固定组:每个专家介绍自己在专家组中讨论与学习的结果,每一个固定组也有一个卡片学习板,每个专家将学习的内容放在卡片板上,以方便同组成员的学习。

专家组第一次讨论交流后,回到固定组,将制定听课表的结构及听课表应该包括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固定组共同学习后完成的听课表,见表1。

表1 项目四:学生的学习情况听课表

序号 听课时必须观察的内容 Yes No

1 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

4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组织

时间分配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1/2,1/3

教学计划是否有,

教学场所的设计选择:教室实验室

课堂媒体:辅助设备

操作工具及耗材

课件:

学习资料

过程记录表:

学生活动:(课堂的社会组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二人协作:

全体讨论:

2.课堂教学的引入及教学目标的符合情况:

引导的时间:是否在5-12分钟之内

是否有电子的纸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学习任务和是目标讲解是否情况:

学生是否了解所学习任务,理解是否明确

从什么角度去考核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

3.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明确程度,及作业的情况

课程任务是否由易到难

教学任务的安排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

学习任务是否有前后的衔接,考虑到实施的关联性

课堂教学任务是否任务职业要求

教学任务是否有开放性

任务完成的是小组或个人

家庭上交的形式,完成时间是否明确,

家庭作业是否有参考资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作业的考核标准是否透明

4.学生的情况与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影响程度,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情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积极提问?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5.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评价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是否有完成的评价措施

是否有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

4.在第二次专家讨论组时,每个专家将自己在固定组中讨论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专家组,补充第一次专家组学习内容的不足之处,完善学习标准的实施与执行。

5.再次回到固定组,每个专家将完成的标准记录在表中,从使每个固定组完成一个学习成果(听课记录表),见表2。

表2项目四:学生的学习情况

序号 听课时必须观察的内容 Yes No

1 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2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是否有兴趣

4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课程教学组织

时间分配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1/2,1/3

教学计划是否有,

教学场所的设计选择:教室实验室

课堂媒体:辅助设备

操作工具及耗材

课件:

学习资料

过程记录表:

学生活动:(课堂的社会组织)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二人协作:

全体讨论:

2.课堂教学的引入及教学目标的符合情况:

引导的时间:是否在5~12分钟之内

是否有电子的纸质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学习任务和是目标讲解是否情况:

教师是否询问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情况

从什么角度去考核学生对学生任务的理解

3.学生的学习任务的明确程度,及作业的情况

学习任务是否分阶段,是否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任务

学习任务是否有前后的衔接,考虑到实施的关联性

课堂教学任务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教师是否对学生完成学生任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家庭上交的形式,完成时间是否明确。(纸质、电子)

4.学生的情况与兴趣

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的影响程度,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

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课堂的注意力情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积极提问?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是否能主动寻求帮助?

能否发挥学生之间的指导作用?

5.学生的学习水平的评价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价的形式是否切实可行,是否能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是否有完成的评价措施

是否有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案

评价的形式是否可行(分数评价、其它方式)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加粗斜体的部分是通过第二次讨论后修改的部分,通过第二次的专家组讨论和固定组的再学习,使听课表内容更加完善。

6.全体讨论:在固定组中讨论的结果,理论上讲应该一致,但由于各个专家组个人的学习理解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样就需要全体讨论,同共完成一份内容齐全的学习成果(听课记录表)。

注意:听课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是否符合关于学习领域课程教学的模式的要求,学生学习后是否达到了要求。

五、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过程中,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先行组织者学习方法、三明治的学习方法等,不同的学习方法适合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熟悉各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开展高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管友桥.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现状与对策[J].职业教育,2009,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6

[5]先行组织者,引自维基百科,

?fromTag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