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31 18:06: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我国正经历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城市发展及其管理体系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压力,城市人口及城市数量的扩张性增加,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 象提升的要求都亟须在城市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方式手段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 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拟提出新公共管理框架下多极城市数字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并对全国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城市管理实践进行比较,最终给出建立多极数字城市管 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城市新公共管理:多极数字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 经历了信息、交互、提交和交易这四个阶段[1](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 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 再是单纯 的信息与公共服务提供,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政府信息平台能够更方 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 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 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一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享受全面和制 定式的信息及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 媒介是主要的特征。
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 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 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 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 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 ,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 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 ,[3](见表2)。
根据上述八种关系,多极数字管理体系的运行机理可以展示为图2。如图2所示,城市数字 管理系统是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 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 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 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是公众及企业与 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 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 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 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 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 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 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二、全国省会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构建的综合比较
根据城市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城市管理专门机 构的设立、城市管理专门条例或规定颁布情况、城市管理分类规章及制度颁布实施情况以及 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的数字城 市管理体系进行了比较,表3仅列出主要城市的比较结果。
由表3分析可见:(1)从拥有政府门户网站情况看,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 无一例外都建立了政 府门户网站,提供有关政府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信息、重大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近期 工作进展、公共服务信息等一系列浏览和查询服务,并提供政府直属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的链 接,实现了政府信息与机构的互通互联,体现出政府信息化建设初步成功和“数字城市” 打造的前期成果。(2) 从颁布专门性城市管理条例情况看,除天津和长沙外,其余城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城 市管理专门条例,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统领性的城市管理条例出台势在必行 ,其颁布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来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创造必要条件 。(3)从城市管理分类条例或规定实施情况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和园林绿化管 理规定实施情况最好,除乌鲁木齐和兰州外其他城市都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市政管理 规定仅长春和乌鲁木齐没有,园林绿化管理规定没有出台实施的是石家庄和兰州。 (4) 从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成都和昆 明都已经启动,其中重庆和成都不仅较早推行实施了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较好的 成效,在此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来看,有两项指标没有体现的为北京、重庆、南昌、杭州、南京、合肥和广州;表现较 好、仅有一个指标没有达到的城市包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长沙;而表现最突出,所 有指标都有所作为的是天津,显示了天津市近年来对城市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点、统 筹规划、强调落实获得的良好成效。
通过对全国省会城市管理体系的综合比较,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 从管理主体上看,政府仍是城市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及承担者,目前通过营利性企业 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城市较少,政府管理城市的任务艰巨且过于繁 杂,无法完全发挥其最重要的市场维护和监督职能,管理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分担政府管 理事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运行效率。(2) 从管理技术上看,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仅在几个城市得到应用,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 起科学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柔性 化”城市管理的转变及发展。(3) 从管理手段上看,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市容环境管理、旧城区改造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公 共安全管理、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的城市管理运行系统整合仍需时日,不同城市都不同程度 地存在完善与修订城市专门性管理条例、加强城市管理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问题。(4) 从管理目标上看,城市管理目标的法制化是保证其实现的首要因素,我国法制化的城市管理 体系虽已起步,但进展较慢,目前还没有城市形成较成熟的城市管理法典,管理目标多体现 为政府短期政策目标,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形成的固定化城市管理目标仍是未来政府城 市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
三、建立多极数字城市公共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1.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 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 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 ,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 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 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 转变。[8]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 突出其监 督与制衡作用,完成“小政府 + 大社会”的改造,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 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 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 或服务。[9]
2.运用先进数字信息管理技术提升“数字城市”水平。 “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 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的“数字城管” ,更是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 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 ,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10]目前,“数字城管”已发展到城市部 件管理和 万米单元网格相结合的阶段,初步实现对城市管理对象的定量、定性和定位,为实现城市管 理工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因此,应加快建立市区两级网格化管理体 系,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推进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市区两 级完成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的整合互通,在技术上保证城市管理系统的安全高效运 行。
3.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 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 、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 ,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 目标。继续加快建设城市交通诱导信息系统,建立ITS(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大范围和密 集的信息交换及集成,组织管理交通运输,缓解交通拥阻,提高出行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应急管理,建设快速抢险信息系统,形成突发环境、安全及灾害事件的 应急处理系统。[11]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已完成突发环境、安全与灾害事件应急处 理预案的编 制,但具体的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还未落实,应急与预警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进一步 加快应急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并建立统一指挥与调度体系,保证各区域应急资源、信息之 间的统筹调配。
4.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系统效率。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各种活动频率增加,对城市管理决策的要 求进一步提升,决策时需要兼顾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环境系统以及工业、商业、金融 、交通、邮电通讯等各部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12]因此,城市管理决策需要 运用系统 原理,突出决策的针对性、优化性和统筹性,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手段 、资源、软硬件条件等各组成要素和大量信息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经过可行性研究、咨询 、论证及必要的听证过程,促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
5.探索建立新型高效城市委托管理模式。 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城市管理委托化模式,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投资,鼓励多种 合作形式的试验,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引入多样化的竞争方式 和投资主体。城市委托管理模式,就是在保持公用事业所有权公有的前提下,政府公用事业 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市场竞争从公开市场选择企业,按照双方签订的契约对城市基 础设施、公用事业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委托合作关系,选择的企业性质可以 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公私合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接受政府部门和市民 监督。[13]这种委托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市场主体的专业优势 ,提高管 理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还能有效预防政府直接承担管理事务过程中存在的低效与腐 败,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运行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Charles P.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Z].
IDPM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999.
[2]State of Texa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Z]. Electroni c Government Strategic Plan, 2001.
[3]Criado J. I., Ramilo M. C.. Performance in E-Governnent: Web Site O rientation to the Citizens in Spanish Municipalities [Z]. Proceeding of Europe 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2001.
[4]Theresa A. P.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Digital Government: It's Mor e than Building a Web Site[J]. Information Impact, 2000, (10).
[5]Zifcak S. New Managerialism: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Whitehall and
Canberra[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Zhiyuan Fang. E-Government in Digital Era: Concept, Practice, and D 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and Managem ent, 2002,(2).
[7]Jackson C. E-Governnent: A Theory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Z]. Pr oceeding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2001.
[8]陈 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
[9]胥 静.信息化时代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构建――“数字城管”[D].苏州大学,2008 .
[10]郝 毛,诸大建.基于三元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城市管理[J].城市管理,2005(3).
[11]《上海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行动纲要》课题组,2010年上海城市管理行动纲 要[J].城市管理,2003(4).
[12]郭理桥.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思路[J].中国建设信息,2010(2).
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1认知城市社区
1.1社区与城市社区
社区原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源于德文gemeinschaft,由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1887)在《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Gemeinshaft ungese Uschaft)-书中提出,英文译作Communityand Society。1930年代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提出“社区”的概念,后由众多学者在共同讨论中达成共识,将community译成“社区”。
从社区的基本内涵来看,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一定数量的居民的居住生活为中心,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而城市社区则是由城市基本建筑物、人等要素所限定下的空间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有较大的开放性,它的内涵也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变迁和城市科技进步等进一步发展变化。在我国,“城市社区”的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才兴起,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目前,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1.2城市社区的构成要素
城市社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一般具有5种要素:
①人口:按照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人口;
②地域:按照一定地域界线确定的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区域;
③组织:有一套适应社区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制度,自发、互助的社会团体;
④心理:具有本地文化特质、情感上可以相互沟通、有认同和归宿感的社会心理;
⑤设施:能维持社区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设施。
1.3城市社区的基本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功能,剥离了它们承担的大量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也从政府中分化出来。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被剥离或分化出来的社会职能必须落实到社会最基本的载体。因此,城市社区作为基础层面上的社会单元,必须承担多重社会职能,主要包括8个方面功能:①管理服务功能;②经济综合功能;③社会交流功能;④社会服务功能;⑤教育培训功能;⑥文化娱乐功能;⑦医疗保健功能;⑧市政公用事业服务功能。
1.4城市社区与住宅区、居住区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住宅区、居住区的概念使用频率较高,在概念表述上有一种包涵关系,但并无本质的不同,可以通称为“住区”。对比住区与社区的概念,虽然两者都是以居住为主的地域空间,但是还是有些不同点:
①从地域概念上来讲,社区一般有明确的行政或管理界线,而住区则只有地块界线或物业管理范围线;
②从功能上来讲,住区的功能比较单一,是城市功能区划之一,而社区则比较综合、复杂,强调功能混合;
③从规划上讲,住区更多关注是物质环境,而社区则不但考虑物质环境,还要考虑更多社会、经济、文化等非物质因素。
2国内外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2.1美国――基于社区中心的社区自治管理模式
在美国,社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它的划分没有具体规定,可大可小。每个社区有个社区中心,通常社区把学校、公园和娱乐场所共同体或者YMCA(Young Men Christian Association)作为社区中心,供社区开展活动、居民交往等。社区中心必须满足一定标准:有足够地方开展活动,布局要合理,足够设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每1000人社区中心用地10亩,公共娱乐和开放用地不能少于用地的10%,设施必须在小区和社区范围内提供。所以,学校的政府公益性特点和良好的设施并且位于社区中,成为社区中心的最佳选择,一般公立的正常工作时间之外的所有时间作为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学习、健康、娱乐等场所而对外开放。每个社区中心有一个管理机构。
2.2新加坡――以选区为单位的政府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比较小的岛国,国土面积只有682平方公里,但是其民族、宗教、语言和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这决定了它社区管理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多元社会。新加坡的社区治理是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对社区进行直接管理,并在社区设有许多派出机构。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了许多多民族国家学习的成功典范。
新加坡根据地域范围划分社区管理层次,在全国层次,人民协会(People’s Association)统一协调管理全国社区工作。在区域层次上,划分为中区、北区、西北、南区、西南区。每个区域建立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本社区工作,社区发展理事会管理范围基本是80万户居民。在社区发展理事会下面,以选区为单位设立公民咨询委员会,管理范围大约是1.5-2.5万户居民。选区内还有最基层组织:居民委员会和邻里委员会,管理范围是1500-2500户居民。在新加坡社区中,还有一个特殊组织:民众联络所和民众俱乐部,它是与选区对应的社区服务设施,经费90%来源于政府。基本上,每个民众联络所和民众俱乐部服务1.5万户居民,并由一个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其具体职能是组织文化、教育、娱乐、体育以及其它大型民众参与的社会活动来促进民族的和谐,提高社会凝聚力,沟通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同时还管理财务。
2.3日本――基于地域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类似我国街道办事处。这种地域中心体制是为了更好满足大城市对居民管理的新需要。地区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除了地域中心外,还有一个与之平行的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群众自治组织,即住区协议会,它由居民自愿参加,建立在原来町片基础上。住区协议会主要任务是对区政府的中长期计划进行讨论,把居民意见反馈给区政府,对区域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提供对策,它是居民参与地域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一个非政府自治组织。由此可见,日本大城市是基于地区中心的混合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2.4上海、杭州、天津――基于社区居委会的党政主导社区管理模式
在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时间还比较短,社区管理模式还处在不断深入探索中,上海、天津、杭州等不同城市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社区管理体系。
上海市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上海实施新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区建设与改革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结合,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明确提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构建四大系统,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
杭州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先进城市,分为市――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四级,市和区设有社区建设委员会,指导协调社区建设工作并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街道办事处设有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社区建设的督促和落实工作,社区委员会负责社区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它以原有居民区和居委会为基础,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基本要求,全市五个中心城区划分272个社区,每个社区一般规模1500-2000户,平均1760户。
天津市实行“分类式”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以区级行政区域为单位,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把城市社区分为完全物业管理型社区、部分物业管理型社区、非物业管理型社区三类,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社区职责,实施分类管理。
总结这几个城市管理模式和实践经验发现,尽管不同城市把社区管理模式不尽相同,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上海是落实到街道一级,杭州是落实到居委会一级,但是由于制度背景的影响,它们都在社区管理体系中强调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都把城市社区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且随着政府职能转型,又都在从政府主导模式向共同治理模式的演变过程中。
2.5小结
综合比较国内外不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行政等特点采用社区自治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模式等不同社区管理模式,同时形成了不同城市社区管理空间体系,社区空间落脚点也不同,美国是落实到社区中心,新加坡是落实到选区,日本是落实到地域中心,而我国则落实到街道或居委会。
3中心城区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3.1现状及问题
某市从1988开始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到200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它标志该市社区建设工作全面深入开展。根据文件精神,居委会改称为社区居委会,并开始大力开展“村改居”和“镇改街”工作。截至2006年底,该市中心城区共有街道35个,社区居委会272个。
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这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空间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①在规划建设中,规划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完全对接,在管理层级、配套标准等也没有完全统一,因此也就带来了社区建设和居住区规划“两张皮”现象。
②对“村改居”和一些原来单位管理的集中居住区,在社区管理体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
③建设与管理方式还是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社区活动、治安管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等依赖政府的管理和干预,社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④由于住宅零星开发带来社区空间布局不均衡,社区服务设施零散,社区配套设施共享困难。
3.2新型城市社区空间管理体系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经验基础上,为了适应该市现行行政体系,满足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按照“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职责明确、管理有序”的要求,确定市中心城“两级政府,两级社区”的“网格化”城市社区空间层级体系。
“两级政府”即市、区两级政府,以行政管辖区为界限,相应成立城市社区管理机构,负责社区建设的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两级社区”即街道社区和基层社区。以一定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对每个区辖范围划分若干个街道社区,对每个街道社区划分若干基层社区。
“网格化”管理缘自计算机网格技术思想,后被国外城市管理者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引入到城市街区管理中。在这里,“网格化”的含义就是把城市社区空间作为网格对象,以基层社区为基本网格单元,以街道社区为次级管理单元,进行层级化、全覆盖式管理,如下图所示。
网格化城市社区空间体系构建图
4不同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4.1与城市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该市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中,政府分市、区两级,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而居委会虽然法律上是居民自治组织,协助政府机构处理行政管理事务,办公经费也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行政拨款,所以,它也是城市行政管理体系的一部分。而理论上,社区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目标是实现民主自治,所以,从城市管理角度看,两者应该是同一个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主体。因此,两者的契合点就是基本单元的地域空间一致性,即每个基层社区就是一个城市行政管理基本单元,每个街道社区就是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是城市次级行政管理单元。每个基层社区设置一个社区居委会,每个街道社区设置相应的准政府性质的社区建设管理机构,协助两级政府来开展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工作。
4.2与居住区规划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
在城市规划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居住区规划层级体系划分着眼点是人口规模、城市各级道路以及配套设施,这些要素也是社区的基本要素,但落脚点是配套设施。因此,两个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是各级配套设施完备性。
三个体系之间的契合关系如下图所示:
三个体系契合关系图
【参考文献】
1、 徐一大、吴明伟.从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4)
2、 倪集崇.美国“社区建设”的考察报告.温州论坛.2002(4)
3、 刘君德.上海城市社区的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02(3)
4、 黄文云.社区变迁:基于城市规划的透视与策略.经济地理.2006(3)
篇3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 运行机制 问题 创新策略
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现代化的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情势下,社区的管理工作就需要找到新的管理方式,以解决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1.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是缺乏明确的社区管理意识,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僵化是影响社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很多的社区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将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基层政权的建设混为一谈,没有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本身的功能,这就导致社区在管理的时候,有着一定的行政化倾向,偏重管理的权力化,通常情况下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社区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职能。
第二点是城市社区的管理机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采用的是市、区、街道、居委员会的运作体制。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末端的位置,同时也是城市管理体系建设最基本的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很多的原因,城市管理体系的建设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广泛重视,所以其管理职能也没有发挥出来,社区管理的很多具体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基层组织也欠缺一定的自主性,没有形成一种活跃的民主氛围,通常只是机械地执行各种命令,导致管理人员以及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第三点是城市的社区管理者的社会经验不足,欠缺一定专业化水平,现阶段城市社区管理者主要由社区的居委会来充当的,那么居委会的主任就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管理者,他们有的是街道办事处下派干部,有的是行政编制的公务员,有的是劳服编制,还有的是生产管理处编制,同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离退休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所以现实中的年龄结构偏大,其中离退休人员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在总人数中占的比例是最多的。这些管理者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非常高,知识的更新速度比较慢,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一些。虽然在城市社区的管理者中也有很多的大学生,但是他们毕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且没有进行过专业方面的培训,通常都是为了下基层来体验生活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社区的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主要依靠的还是以往的工作经验,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巨大的经验管理惯性,使得城市社区管理工作中缺少创新的机会。
2.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有效策略
创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实现:
首先可以增强城市社区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工作的热情,逐步扩大政治参与的力度。提高公民自愿参与城市社区管理的自觉性的同时,也可以让公民在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加强对社区管理工作的监督作用,避免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在制定相关策略时出现“一边倒”的问题,确保决策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提高政治参与力度还可以不断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责任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度,还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社区管理的民主氛围。
其次城市社区的管理要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社区是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随着居民的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当然也希望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对社区的管理水平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这包括很多方面的管理,诸如交通环境、卫生环境、绿化环境等。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体系中一定要将居民生活的安全性与便利性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根据群众的需求去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提高整体的服务质量,达到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
最后要可以通过改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水平。城市社区的管理也属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系统不能够正常运作,包括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问题与矛盾,还包括人口流动现象的频繁程度加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容纳力不足等原因,只有将这些原因都妥善解决了才能促进城市社区管理的进一步发展。管理部门要从多角度的思维出发,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切实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时对社区管理效果做出科学的总结与反省,及时找到不足之处,争取更大的进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中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的管理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实际管理的策略,来不断提高城市社区管理的水平与力度,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晓芳.浅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1(10)
[2]陈财柳.加强医院财务内控制度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1)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运行;体系;创新;研究
城市的开发和改造都是政府行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投资方式的市场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由投资主体的角色转变为调控主体的角色,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管理方式,从规划管理依据、管理手段、管理内容及管理模式等入手,建立和完善新的运行体系。 一,管理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管理来实施的,而实施规划必须具有法定的依据。现行的规划管理体制下,规划编制在内容上与规划实施的要求有所脱节,在程序上与规划管理衔接不够,管理的依据往往过于简单、原则,难以适应量大面广的城市建设活动的要求,也没有反映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的特点。例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庞杂,审批周期漫长,花费了各地规划编制人员的主要精力。但事倍功半,实际所能起的作用主要是长远的目标和宏观的指导,而下层次规划的编制和细化工作往往又不能及时跟上,导致日常大量的规划管理工作缺少可以操作的依据。
二、管理的手段
城市规划管理要面对城市中的所有系统、部门、组织乃至个人,规划的实施要通过他们的建设行为和活动来实现。规划管理部门必须通过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建设者行为,管制各类建设活动,因此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是很难充分奏效的。目前,由于以权代法、行政干预而造成违反规划、破坏规划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城市规划得不到应有的实施,管理的约束力不够,总的来说规划实施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为了改变目前城市规划实施不尽人意的状况,必须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探索更为有效的手段。城市规划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都表明,在行政手段的基础上,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法制化的核心手段,按照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方式和程序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佐以经济调节、协调谈判等辅助手段。
1 法律手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不断发育的今天,政府管理公共事务走依法行政之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选择。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实施、监察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实质上是对建设行为的一种社会调核。规划要得到切实执行,就必须把规划管理这种社会调整提高到法律调整的高度,也就是要使规划法制化。使编制的规划成果具有“明、肯定、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这样的特征,通过法律手段的强制力来保证规划的实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规划,只有按照法定程序公布的规划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得到运用,才能成为规划管理决策的依据。而经过法定程序审批的规划成果(文本和图则)其实质就是社会成员之间、政府以及所涉利益各方之间的“契约”,体现了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总体意图、组织方式和操作途径。规划成果经审定通过并生效后,应由权力机关以法规的形式予以颁布,城市规划管理主客体都应共同遵守,以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 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城市的开发建设,是存在于规划管理部门与开发者之间的一种联动机制。一方面,城市规划管理要直接面对开发者的经济利益问题;而另一方面,城市规划恰恰又是必须考虑城市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综合利益的。在某些时候,局部地段的开发和改造,如果没有相应的实施机制,就难以要求和约束开发者承担其义务和责任之外的职责,城市规划难免陷于局部效益或短期效应的尴尬、被动中。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法律、行政手段显然不能应付规划实施中各种复杂的情况,需要在规划实施中引入经济手段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
3 谈判、协议手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也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促进规划的实施,既保证公共利益,又保护开发者应得利益,在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实践中应逐步引入谈判,协议手段,借助于这种辅助手段,平衡各方利益,达到最大的综合效益。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规划部门通过协调,可将量化成为一定货币数量的利益通过协议形式加以明确。但目前法律并未赋予规划部门这种权力,对经济利益的评估确定,以及协议的法律效力等,都有待进一步明确,也需要对谈判和协议的行为赋予明确的地位并建立相应的规范化程序。
三、管理的内容
尽管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较为广泛,但其核心和关键是进行开发管制。就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而言,规划控制的内容包括:土地使用的规划管理、建筑或工程建设的规划管理、建筑物或工程物使用的规划管理。现行《城乡规划法》对规划管理的内容和对象有了一个基本的描述,但还是比较笼统、简单,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解释,许多问题难以操作到位。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该管的没有管起来,也有些不该管的却管得太细,程序过分复杂(例如个别北方城市对居民平房院内小晾房建设的管理)。有些特殊工程,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规划管理办法可以依据,实施管理中要面临不少的困惑和难题。在开发管制的过程中,参照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以下几点需要给予重视:
1、必须限定“开发”的准确含义和所指,明确规定哪些项目属于开发,哪些项目不属于开发,并且根据管理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及时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如在英国,由环境部颁布的一般开发规定、特别开发规定和土地使用分类规定中,明确了哪些项目不必申请即可自动获得许可,哪些项目属于不受地方规划部门管理的特别开发类型等,就为规划审批提供了相当清晰的分类管理依据。
2、改变规划管理包揽一切的做法,“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不同的管理内容,区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深度,承担不同的管理责任。
3、通过开发管制,确保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同时对非公共物品的供应按市场规律进行调节。
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现状、问题、完善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公路施工成本概念性分析
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其中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公路施工的在成本控制,因为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中心重点是在施工的现场,施工项目成本主要是指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消耗的转移价值与劳动者必要的劳动创造出价值的货币形式,也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项目所发生的所有的生产费用的总和,也就是消耗的主材料,辅材料,构配件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费或租赁费,施工机械的台办费或租赁费,给生产工人支付的工资与奖金,还有项目经理部为了组织与管理施工所产生的一切费用支出。按成本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成本可以分成预算成本,计划成本以及实行成本。工程预算成本主要是把施工企业的平均生产水映出来,是对工程造价基础的确定,也是对计划成本进行编制的重要依据。因此,成本控制主要是指项目经理部所辖的施工队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对机械、材料以及人工等费用进行的有效控制。但是,这种控制其实是对料、工以及机的单价的控制。
二、影响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七大要素分析
一是关于人员的技能,对施工项目的内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项目部人员的水平、工作的效率、团队的适应性以及沟通的能力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水平。二是施工的方案,主要有施工的方法,进度与计划,还有材实机具的需求计划,对现场的布置图以及劳动力组织与安全组织办法等。三是机械设备的状况,机械设备状况主要是对设备的状况,功率进行考虑,并考虑设备是不是能在施工过程中正常的运作。四是关于材实的供应,在施工的过程中,材料的供应非常的重要,如果材料不能及时供应,就会导致延长工期,也会由于个别专业的材料没有及时的供应,导致交叉作业的专业被迫停工,对整个工期产生影响。五是关于施工的质量,在建筑施工的管理中,质量的要求有着不同的等级,等级越高,成本增长越大。六是组织管理,项目部的人员配置与项目的规模以及进度是不是吻合,都与项目部的管理费用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项目的成本。七是施工的进度,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进度与成本的关系进行充分的考虑,把工程的成本合理的控制在范围之内,使施工能够顺利完成。
三、新时期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首先,公路长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客观因素,一是投标压价,基础投资规模虽然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因为国家对基建投资规模的不断压缩,其他的建筑行业也进行了转向,使得路桥施工的任务不再饱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中标,宁愿把工程标价压低下来,以求得中标。二是物价的上涨,自从材料市场开发以后,流通的环节与流通的渠道不断增多,每一层都会加价,造成连锁涨价的现象,工程的标价原本就很低,再加上材料不断上涨价格,导致公路项目的成本在不断的增加。其次,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观因素,一是成本管理没有较强的意识,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受到施工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做出的经营决策不理性,对成本费用因素考虑的太少,企业职工对生产的成本不关心,造成施工过程中材料以及机械的严重浪费。二是成本管理手段过于落后,没有进行充足的分析。实施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一定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但是,因为我们国家计算机起步比较晚,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产品计算与分析方面的软件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三是成本管理体制的问题,成本管理是一种经济管理的活动,需要有一套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效果发挥出来。有一些施工项目的规章制度也制定了,然而,对于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不是责任不明确,导致各部门出现推诿扯皮的事,就是没有得力的奖罚办法,不能把项目员工对成本管理的积极性调动真情 为。还有一些项目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都没有按规章制度来进行成本管理活动。
四、关于现阶段公路工程成本管理完善性策略分析
第一,成本控制目标预测, 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之内,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而施工项目成本事前控制,是通过成本预测估计出施工项目成本目标,并且通过成本计划的编制做出成本控制的规划实施措施的过程。通过成本预测,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找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在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预测中,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首先,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投资估算。投资估算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中确定成本的主要依据,也是施工项目成本目标制订的重要手段。投资估算方法:一是按照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投资估算办法》和《公路工程估算指标》进行预测估算;二是按照施工属地进行市场价估算,根据施工地所属区域的市场实物价对工、料、机三项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估算。其次,按施工项目合同承包价计算承包成本。在核算承包成本时,要充分考虑工程不可预见费用的发生,进行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分析,特别当合同成本高于估算成本时,对工程合理索赔进行可行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根据利润目标,提出施工项目降低成本要求,也就是对降低合同成本目标进行决策。在企业控制目标确定后,定出施工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控制目标。
第二,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和成本管理制度,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施工成本控制是项目全员管理的工作,落实责任制度,建立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明确各级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任务、岗位责任,与各自在工作中的工作方法、方式和岗位责任相对应,不断检验自己的工作。如拌和场施工员就一定要熟悉配比,按配合比精确配料,不断检验水泥用量、碎石用量是否准确,用实际运输及摊铺数量检验所拌混合料数量是否吻合。若有偏差要加予调整,不断改进,最终要使水泥、石料用量不超过预算,配合比要准确到位。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项成本管理的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对采购材料的价格,进货的渠道,劳动力的价格以及机械台班的价格进行拟订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把相关的材料完善起来并妥善保管起来。通过制度进行管理与监控施工的管理费用开支,按管理费用的审批与报销有制度进行,避免浪费。
第三,在施工方法与方案中不断创新,使用先进的方法,把工程的成本降低下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各种技术办法,分析技术经济,把最好的方案确定下来。比较与选择使用的材料,通过相应的代用与改变配合比等方法把材料的消耗费用降低下来,同时,把生产的效率提高上去,对材料加强管理,把材料的库存成本以及运输成本降低下来,进而使整个工程项目的成本都降低下来。
第四,在合同管理方面要不断加强,进而把工程的成本降低下来,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与业主签订的施工合同以及施工内部与劳务人员、材料供应商、机械供应商签订的劳务合同,材料供应合同以及机械租赁合同等,通过严格管理合同,降低工程的风险与工程的成本。一是在与业主签订施工的合同的时候,要对合同的结构进行相应的选择,要与工程的规模、特点以及性质相适合,对工程效益产生影响的因素要考虑全面,加强识别与分析合同的风险,采取一定的风险措施。二是对内部的材料供应商以及劳务合同,机械租赁合同也要加强分析与研究,对各自在合同中的履行的责任与义务要进行明确,根据与业主的合同对质量、工期以及技术要求进行明确,转移与分担成本的风险,与此同时,选择签约的对象,选择有较好信誉的合作伙伴。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工、机、料成本的管理进行控制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主要控制数量与价格。在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中,施工过程的控制就是数量的控制,只有通过对料机工的合理控制,把奖罚的制度落实下去,就能顺利的运作并实现控制的目的。班组核算与单机核算已被推行了很多年,这也是对工、料、机的数量进行核算。控制价格主要就是有关业务部门的责任,一定要加强量化的考核,把激励的机制建立真情为,不断增强责任感,把相关部门协调好,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怡玲 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 2012年第1期
2、孙资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 北大经济系 2012年
篇6
【关键词】城市给水;市政工程;质量控制
前言
城市给水系统是一个现代化都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供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们正常的生产与生活,也会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因此对城市给水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1 城市给水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给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存在的缺陷
城市给水工程的施工单位大多为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授权单位,有些施工单位不按规定执行基本的建设程序,也不执行相关的规定制度,建设单位未及时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手续,这样就给城市给水工程的质量埋下了隐患。
1.2给水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环节薄弱
当前不少给水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如再分包工程在质量管理控制和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上较薄弱。有些给水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的质量管理资质,质保体系不健全,在施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擅自变更设计,使得给水工程的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继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的供水。
1.3给水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的质量意识不强
很多负责城市给水工程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质量意识比较低,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一味去追求“最新”、“最好”、“最快”等目标。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仅仅关心项目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了给水工程的质量水平,从而无法为城市居民提供满意的给水条件,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1.4给水工程项目监督管理缺位
监理人员在给水工程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城市给水项目中,部分施工企业借以种种理由拒绝接受监理的监督,或者监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对施工单位要求不严,任由施工人员盲目施工,造成了城市给水工程的监督与管理上的缺位。
2 实现有效的城市给水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给水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避免由于质量缺陷而造成使用上的隐患,甚至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2.1强化给水施工单位与人员的质量意识
提高城市给水工程的质量,首先企业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的企业文化,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和贯标,把质量控制贯穿各个环节,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其次要在工作中提高员工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认识,自觉接受质量管理,要做好施工基层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根据这些人员的特点进行对症下药。由于一线施工人员一般为农民工,文化程度低,质量意识不强,因此更应该加强对他们质量意识的教育指导工作,深化他们的质量意识,并针对具体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掌握正确的施工方法。再次施工企业在管理上要将施工质量与效益挂勾,学习和运用抓工程质量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质量水平,并运用反面教材敲响质量警钟。
2.2规范给水工程施工单位市场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职责
规范给水工程施工单位的市场行为,主要是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督。对于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督,除了从法律层面上加大立法机关的立法与执法力度之外,还应对其市场行为进行约束。对施工质量不好的企业在行业内进行通报,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重视投标单位已建工程的质量情况,将“重质量、守信誉”的单位推荐出来承担建设任务。
2.3给水工程准备阶段进行精心勘察设计,提高设计质量
设计施工图的质量直接关系施工质量,因而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做到认真,负责。设计团队应该进行充分交流,根据具体的环境等条件编制并绘制出详细而合适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最后通过头脑风暴法或专家打分法进行最终方法的确定。这样的操作,可以确保设计工程的安全、有效,降低潜在风险。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对提高施工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4加强现场管理,重视各环节控制
项目总承包单位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对项目施工质量负总责,对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一切与质量密切相关的环节进行严密有效的监控。项目总承包单位统一协调指挥各施工单位施工质量,各施工单位在同一时期内在各自承担的施工区域内完成施工任务。另外在城市给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要进行跟踪巡视检查,并邀请施工单位的质检员、监理单位一同参与工程的管理与质量的控制,如果发现问题应立即指出,并立即要求各个施工部门进行整改。比如在给水系统中发现质量问题,应当对造成损坏的部位进行科学论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2.5落实质量责任度
要想真正的提高给水工程质量还必须建立层层负责的质量责任制。给水工程不论大小,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指派项目负责人对质量进行管理,对工程质量负领导监督责任,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的头上,杜绝职责不清、工作不到位、考核不严、处罚不准确等现象的发生,如果在工程验收或者使用过程中出了质量问题,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从而最终达到提高给水工程质量的目的。
2.6发挥质监机构作用,做好政府质监工作
政府质监机构应充分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对于城市给水工程施工方案必须进行严格审查,对关系质量的重要环节要进行控制,保证其符合现行给排水施工规范的要求。同时质监机构要注重提高质检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质检程序,完善和规范相关制度,争取将政府质检工作做到客观公正。
2.7强化监理职能作用
在城市给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当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理单位应对给水工程监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监管能力。另外监理单位还需要依靠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与优秀的监理人员结合起来,增强监理单位的质量监管实力。在监管过程中,监理单位应着眼于工程的工期进展和质量,采用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控制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协调施工过程中各个单位的相互关系,提高给水工程的质量。
3 城市给水管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给水管网是城市给水工程的重要环节,其固定资产可占整个给水企业固定资产的70%至80%。而如何选用管材管件,将影响整个给水管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及技术先进性。未来城市给水管应用趋势将以塑料管为主导方向发展:
3.1塑料管道较为经济。与钢管与球墨铸铁管和塑料管进行口径比较。可以看出,当1:3径小于300时.敷设塑料管的价格明显比前两种造价低,口径等于300时,钢管造价较高,塑料管与球墨铸铁管的造价相当,但是从口径从400开始。塑料管造价要高于球墨铸铁管的造价,因此当口径小于或是等于300时.选用塑料管材的造价较低。实际上从综合考虑塑料管的输水能力,选用比其它管材低一个档次的管道,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3.2塑料管道的耐腐蚀性强,比其他金属材料更能在盐碱土质等强腐蚀性的土壤中使用。
3.3塑料管道的耐腐蚀性强:具有良好的卫生性能,不会对饮用水造成二次污染,是良好的选用材料。
篇7
关键字:市政工程 管理 解决方案 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快,工程量快速增多,这就导致市政建设施工团队快速增多,人员的增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市政工程建设的速度得以加快,但是相应的就导致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有效保障,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能够正常有效的进行。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在实际市政工程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为城市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当前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市政工程管理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仍无法满足现如今急速增长的市政工程的工程量。在实际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桎梏着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的措施同时在以后的市政工程管理中引以为戒。
2.1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部分工程承包商不能严格的重视工程质量,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承包商甚至没有相关资格证书,施工技术水平差。这类问题是造成“豆腐渣”工程出现的根本原因。同时在招投标过程中,部分承包方未能对施工现场做出有效的实地考察,也为能对自身施工水平有综合的判断,导致施工中常出现停工、超工期的现象。还有的承包方将承包下的工程违法转包、分包给其他不具备施工资格的单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工程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2管理不规范
现如今我国的市政工程建设,承包方一般是当地主管建设的行政部门或者由主管部门转托给其他建筑商。部分单位出现的现象,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基本程序无法完成,建筑单位开工的手续不全、没有签订相关的合同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使得工程工期和工程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同时施工中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3监理机构不健全
监理机构是否健全,监理工作是否有成效是建筑工程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的先决条件,但目前部分城市中监理机构并不是很完善,监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监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当前社会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从事建筑监理行业的人员急速增多,一些小型的监理机构管理水平差也是导致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的因素之一。
3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施工方的工程质量意识
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首先应做到加强施工方对工程质量的重视。工程的质量虽然与工程管理、工程监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究其根本其决定性因素还是在于施工方,只有施工方对工程的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了才能从源头上杜绝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同时还要时刻强化自身的工程意识,要不断学习先进质量管理经验,要经常搜集存在质量问题的工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到问题的核心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
3.2实施质量责任制
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必须落实责任制度,要严格的将不同部分的工程进行责任承包,这样不仅便于管理,更能使得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解决。质量安全责任制不仅仅是针对工程量较大的工程,实际管理中要对所有工程的全部施工进行掌控。可以将设计、施工、勘测、设备采集等事宜的质量问题分包到个人。当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要狠抓个人的责任,只有使每个人树立起责任意识,才能将质量问题的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3.3强化监理机构的职能
监理机构是工程不出现质量问题的直接保障。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监理方的职责,同时作为市政工程的管理方还应要加强与监理方的合作力度,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工程施工进行监督,这样才能既使工程施工周期得到保证又能使工程质量有了保障。
(1)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超的市政工程监理团队。市政工程具有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施工范围广等特点,给工程监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监理工程师要想实际有效的对工程进行监督,就要对道路桥梁工程、给排水工程、园林建造工程、管道铺设等工程都有较为详尽的了解。但是现如今监理人员对单一工程了解全面的尚且不多,更何谈全面了解了。因此作为市政工程管理方,必须要针对这一现象对监理机构进行整顿,优化监理机构的效用,建立健全的有实际作用的监理团队。
(2)积极引进先进监理设备和仪器。监理工作开展能否取得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监理团队的硬件基础。只有保证监理队伍拥有符合监理工作的仪器仪表才能使其工作效果得到保障。但是,当前我国部分城市中市政工程监理机构的检测器材陈旧落后,难以与当前监理工程相接轨,导致监理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工程管理方应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监理检测用的仪器仪表,还要做好监理人员的培训事宜,这样才能保证监理工程师和监理机械设备能够协同作用,监理效果也才能达到最大。
3.4加强工程施工后期的管理
市政工程施工后期的管理成效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市政工程施工后期的工作量急剧增多,建筑机械、建筑材料、使用频率增大,多工种协同合作次数增多,这其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使得工程整体质量下降。因此作为管理者对工程后期的管理必须要重视起来,只有对工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序都加以重视,才是管理水平高的体现,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
4总结
市政工程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集中体现,与城市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只有保证市政工程施工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使人民群众获益。而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不断强化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管理人员的职责意识和质量意识,才能杜绝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本文就当前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行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一、建设需求分析
每个城市面积、所管城市部(事)件、机构设置都有很大区别,要使系统高效运行,就必须分析清楚所在城市管理现状,结合城市管理的实际状况确定工作流程、逻辑关系、最后确定建设实施方案。
二、创建海量数据库
城市中有大量城市部(事)件信息进入数字城管系统管理,并且定位这些城市部(事)件是由那些单位管理、具置和其属性。这样可以快速收集城管信息、快速定位、快速指挥责任单位、高效处理城市中发生的问题,并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达到建立系统的信息收集、指挥监督的目的。
三、制订制度标准
只有整个城市有统一的制度标准,才能有效地进行监督评价。立案标准:城市部(事)件,在什么标准下需要立案处置;处置标准:城市部(事)件问题,多长时间处理完毕是符合要求的;评价标准:依据每个城市管理的责任单位,所管部(事)件多少、处置结果情况,来综合评价这个单位的工作业绩,供领导、市民监督。同时也可以依据工作情况分析,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改进工作。
四、法规建设
一个城市的城市管理由众多部门来实现,既有政府所管的公共部分,也有社会管理部分。如何让城市中所有责任部门协调一致,就要有一个规章来统一协调工作,规定其所涉及部门、部门责任、综合评价和奖罚,让城市管理法制化、制度化。
五、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
合理设置机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前题条件,而且应有权威。城市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构设置应参照市长热线、便民中心和目标督办的组建,设在政府办公厅,让管理工作有权威、工作效率更高。
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项目;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198-01
现阶段,我国公路建设的项目种类很多,经常出现施工分配不均的情况,公路工程的相关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由此变得异常激烈。企业要依靠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对于公路工程是施工企业来说,工程施工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企业利润和信誉的来源。但是每一个公路工程的施工项目工作无法通过施工企业的总经理进行安排,而需要指派相关的项目负责人,管理施工企业的工程施工项目。
一、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数量上也有所增加,公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和投资项目非常大,一般的施工项目工程无法难以达到这种规模。若要是规范整个公路工程的建设活动的顺序,就要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测试、试验、养护等程序中,加强管理工作力度。项目管理的模式是我国目前所有公路工程项目运用的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是项目管理工作,我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经过众多施工企业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管理体制和管理经验[1]。另外,我国公路工程施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首先在公路施工中,其施工项目管理工作和生产要素之间会产生矛盾,且这个现象在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项目的需求与工程资源的动态调整体系不相符,生产的各个要素之间没有正确搭配,工程动态的项目管理工作的需求没有满足,这种现象使施工过程中大量资源被浪费,且施工的工作效率很低,对工程的施工进程造成很大影响。
在公路施工项目的日常维护和施工的过程中,若对施工生产成本的核算方式不正确,那么会造成生产成本的核算时间过长和数据核算不够准确,生产材料的费用在施工过程中占据最大的比重,所以对施工过程中的纠正目标偏差以及相互脱离和横梁控制绩效等工作,会受到核算生产材料成本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的影响[2]。
二、施工项目管理关键问题分析
(一)严格控制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施工企业的生命是工程质量,施工企业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管理方法是工程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中工程质量管理排在首位。严格控制施工项目质量管理,首先由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即整个企业、所有人员、施工的整个过程与质量管理、质量监督管理等工作;其次要根据公路的实际情况,构建工程质量管理组织,比如机械管理、质量管理组织、材料管理部门等等;然后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的配备要满足工作需求,满足所需数量和质量标准,分配到相应岗位的个人,应能够妥善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工程的进度要求和质量要求要由机械设备来满足,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方向和进步标准[3]。
(二)成本的影响因素
施工企业自身因素,会使成本发生变化。比如工程施工中的材料运用不合理和管理不当,都会造成材料的大量浪费,使成本超出预算;施工方案的选择和组织设计不合理,会使施工难度增加,提高施工成本;若施工项目因施工质量差,出现质量事故,由此导致的返工、返修等现象也会增加成本;工期时间的变化、劳动效率不高,人工用量的增加会提高施工成本[4]。
除了施工企业自身的因素,业主、监理和设计等因素也会导致成本发生变化,业主方面,建设手续不全会造成工期时间变长,导致工程半路停工;没有及时协调工作,施工场地提供不及时;业主一方提出工程变更、协商,致使工期延长,工程施工成本增加。监理方面,监理工作不全面,会影响施工质量,甚至出现返工现象。监理工程师给出的数据错误,或图纸提交过迟,以及各个管理环节的不合理现象,监理方没有及时为施工方审批资金,会使工期变长等等,这种情况都可能增加工程施工的成本。设计方因为设计错误、设计标准不同等原因,会出现设计变更现象,这些现象会使工程施工量和施工成本增加,延长工期。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公路工程施工时,应全面考虑问题,提高施工项目的效率[5]。
三、加强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公路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小组的形式来全面复杂安全工作,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由于安全生产的安全生产工作,同时还有要对施工人员所居庸的安全生产意识进行考核,当考核结束后,才能继续上岗完成工作,安全领导小组的所有人员都需要进行定的检查和修改工作,以保证施工的各个程序都无威胁因素。施工单位应完善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重视建设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在施工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都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的制度和措施。如果某段公路施工路段,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几率很大,那么安全管理人员和巡查人员应加大对巡视的力度,编制合理的应急应对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6]。
在公路施工工程中,工作人要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监督能力应得到加强,这个过程主要内容有,公路工程施工的施工目的必须是高质量,并从路基的施工阶段开始,对沦陷的线型和标高进行严格检查,若发现不合格的路段,应及时进行修订;其次公路工程施工中,质量是很重要的,施工技术人员应站在使用者的角度为其考虑,严格要求路宽等问题。另外,工作人员应时刻保持仔细认真的工作态度,尤其路基桥梁等处的连接工作,要想使桥梁的承载力得到提高和避免桥头跳车的现象的出现,应适当增加桥头搭板等设施工作[7]。
结束语:
我国公路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管理学科,也是一项科学有效的管理活动。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个实施过程都离不开施工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的关键内容有工程的进程、工程项目质量与工程费用。他们之间的有机关系为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对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改革进行审核,并确保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有所提高,要积极推进工程项目管理进程,保证投资效益和工程质量,对建筑市场秩序进行规范,使施工企业能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伟华.大汶口桥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山东大学,2013(11):142-143.
[2] 李婷婷.山区公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与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长安大学,2013(5):151-152.
[3] 赵陆岳.浅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关键问题[J].华章,2013(6):175-176.
[4] 石玉峰.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模型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2013(3):168-169.
[5] 张登伦.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2):192-193.
篇10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项目;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土木工程中,施工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地完善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才能够确保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因此,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当前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1、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关键问题
1.1施工造价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的施工造价对施工单位和投资者的利益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在土木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过程,尤其要重视工程施工的成本管理。可是,现在有很多的施工方为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经常会使用一些违法的行径来减少材料的成本,导致减慢了工程施工进度,还降低了工程的质量。有些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三者的关系并没有重视,三者出现了矛盾。我国项目成本管理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工程项目直接越过成本管理环节,不进行成本预测和计划;还有些项目成本计划和实施“两面派”,没有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或不按照质量要求进行项目工程,无法依据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管理变成形式化。
1.2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施工的直接参与者,其工作直接关系到土木工程的整体效果。在当前这个时期,我国建筑事业发展迅速,施工的人员不断扩大,但在施工队伍中,很难有高素质的人才。目前,其综合素质也比较低,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未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或者没有安全防护,从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该出现的安全事故,不仅给其家人造成伤痛,而且给施工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致使施工现场出现混乱。同时一些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给企业节约成本,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设备及必要的施工器材,从而容易引发施工安全事故。
1.3施工质量管理问题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是关键,施工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土木工程质量的高低,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重视起施工材料的采购。在采购过程中,绝对不能为了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而不负责任地选择劣质、不合格的材料,不然会影响到土木工程整体的质量,甚至会给施工企业和广大群众带来沉重的施工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施工人员缺乏质量意识,业务素质提高不上去,也是造成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施工企业必须紧迫地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抓好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提高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
1.4施工进度管理问题
有些单位对工程进度过分关注和强调,因此总是在加速工程的施工建设,把很多细小的必要建设给直接忽略掉,催促施工人员加大劳动强度,工程进度是提高了,但工程质量反而下降了,给工程的施工建设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造成建筑物的有效使用时间大大地缩短,非常不利于建筑物的使用安全,严重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措施
2.1加强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企业能否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工程成本的合理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据此,建筑企业应当做好施工成本的合理控制。首先要做好成本预算,做好资金支配的合理规划,另外还必须做好施工的财务监督和核算提高对施工过程中一切财务关系监督的力度,以施工计划为依据,合理调配资金,实现与工程进度相一致的资金分配和使用。并以此为基础,根据工程的性质、对象等进行会计核算。财务部门应定期将财务结果报告给工程施工部门,使得工程部门能够及时了解资金的使用状况,对财务管理进行合理监督,为成本控制的综合分析奠定基础。施工结束后,建筑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工程施工发生的实际资金活动情况,并结合技术部门工程决算,完成整体工程成本控制的综合分析与综合评价。以成本预算为依据,认真考核每一项定额的执行情况和各项经济责任制的效果。通过对造成工程施工中资金节约或超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作出公正的评价。另外,建筑企业的财务会计队伍应当加强自我完善,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增强职业道德建设,从而为施工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更加稳固的保障。
2.2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安全管理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安全施工也是企业获得利益的根本基础。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应把以下几点做好。(1)施工管理内部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机构,将责任分权到个人,制定奖罚措施,在施工建设中营造一个“安全第一”的工作氛围。(2)管理人员要做好安全培训工作。避免出现安全隐患的主要方法就是从根源抓起,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做好安全技术的交底工作。(3)对施工安全管理的评价。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能准确检测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主要的安全管理评价有设备故障率、人的精力、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人的生物节律等方面评价。
2.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第一,要积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同时注意质量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切实实施责任制,将质量管理责任具体到人头,从而保证一旦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能够有据可循,而且能够找到相关负责人。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做好质量技术交底工作,将作业指导书发到施工班组,确保施工人员对于施工要求和质量标准了然于心,同时明确各级技术管理人员的权限,确保各级管理人员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第二,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分为事前安排、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等。事前的质量控制指的是施工之前,要从全局上把握施工现场,事中则指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工程质量的监控,而事后则指的是工程竣工后,根据相关的施工规范与质量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验收,做好质量的评定工作。
第三,严把施工程序关。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工程进度和施工工序的控制,可以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监督。这是控制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创新意识,用于尝试运用新的施工技术和设备,不断深化改革,从而提高施工质量,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4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施工过程中,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对于土木工程的高效完工或者顺利完工有着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作用或者影响。工程进度管理工作的基础或者前提,就是要求相应的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编写一套比较适当以及健全的工程施工进度规划,这样才能够使得相应的施工工作人员按照相应的进度进行实践工作。在制定相关的工程施工进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整个工程的工期,之后还需要将工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或者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各个阶段工期的平衡效果,最终达到土木工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土木工程的进度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在时间上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还需要对施工工程的各个阶段的工期、所花费的相关的经费以及整体的工程质量进行合理以及适当的安排。
结束语
施工项目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企业发展中,企业要树立一种对外占据市场制高点、对内严抓管理,重在现场工作的新观念,促使各项工作都能够围绕这项工作观念来展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芳.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102- 103.